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九卷目录

 九疑山部汇考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六十九卷

九疑山部汇考

舜陵之九疑山

九疑山,在今湖广永州府宁远县城南六十里,一名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其山有九峰,皆相似。九峰者,朱明、石城、石楼、娥皇、舜源、女英、箫韶、桂林、杞林也。相传帝舜崩葬于此。
九疑山图九疑山图

考考

《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注〉即九疑山也。《礼记》亦曰:舜葬苍梧之野。今丹阳复有丹朱冢。《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与此义符。丹朱称帝者,亦犹汉山阳公死加献帝谥也。《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注〉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
《史记·五帝本纪》:帝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注〉《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
《汉书·地理志》:零陵郡营道〈注〉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
《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郡营道南有九疑山。〈注〉帝舜之所葬。郭璞《山海经注》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荥阳郡记》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
《湘中记》:九疑山在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
《荆州记》:九疑山盘基数郡之界,连峰接岫,竞秀争高,含雰卷雾,分天隔日。
《述异记》:衡州九疑山有舜庙,郡守至官常致敬修祀,则空中如有弦歌之声。一说九疑山隔湘江跨苍梧野连营道县界,九山相似,行者望之有疑,因名曰九疑山。
《水经》:湘水注营水,西流径九疑山下,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岨,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馀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沿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
《隋书·地理志》:零陵郡营道〈注〉有九疑山。按《神镜记》:九疑山半皆植松竹,夹路有清涧,生黄色莲花,香气盈谷。又有九井,昔何侯炼丹于此。汲一井则九井皆动。山麓有大湖,湖中有禽,大如雁,锦毛长六尺。又有石洞,左右有石人,如冠剑而立。
《元和郡国志》:九疑山有九峰、一曰丹朱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楼溪峰,形如楼、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池傍春月百鸟生卵,人取之则迷路,致本处可得还。五曰舜源峰,此峰最高,上多紫兰,六曰女英峰,舜墓在此山下,七曰箫韶峰,峰下即象耕鸟耘之处,八曰桂林峰,马明生遇安期生授金液神丹之处,九曰杞林峰,周义山,字季通,开石函得经,读之升仙于此。又有九水七流,岭北二则翻注广南。
《三才图会·九疑山图考》:九疑山,在永州府宁远县南六十里。晋郭璞云其山九溪皆相似,或云九峰参差,互相隐映,望而疑之,故名。峰各有一水,四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于洞庭。九峰曰朱明、石城、石楼、娥皇、舜源、女英、箫韶、桂林、杞林。故老相传舜登九疑九峰之外嶂山,曰:万岁山有沙树十二株、大者七八围、小者计五围,俱在舜庙前。
《图书编·九疑山总叙》:九疑山方二千馀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亦云舜登九峰,疑禹而悲,从臣自作九悲之歌,因谓之九疑。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峙,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楁栝并之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山中,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若度其高卑,北自洞庭,南自海岸,直上可二三百里,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按《湖广通志·山川考》:九疑山,在永州府宁远县南六十里,一名苍梧山,舜南巡崩于此。
《永州府志·山川考》: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亦曰苍梧山,仙真羽客往往蜕形于此,虞帝南巡不返,至今有舜陵在焉。晋郭璞曰:其山九峰皆相似,或云九疑参差,互相隐映,望而疑之,故名。九疑山各有一水,四水会百粤之水,同注南海,五水北注入于洞庭,以归东海,真天下名山也。骚人墨客多留题焉,汉司马子长足迹亦尝至此,其自序可考也。
《九疑山志·形胜考》: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亦曰苍梧山。《汉志注》:九疑在营道南。《汉纪注》应劭曰:舜葬苍梧九疑山,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曰:九疑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曰:舜葬九疑在苍梧冯乘县,或云舜苍梧也。颜师古曰:文说是也。《汉表陂》汉之阳亘九疑为长沙,或谓西汉郡为长沙。武帝元鼎六年,改置为零陵郡。按: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已有零陵,惟县未置。汉武帝元鼎六年始置为泠道县,在箫韶峰下,旧城尚存。唐太宗贞观元年,凡天下州县有古帝王陵寝在者,皆加唐字,县以舜陵更名延唐。宋太祖乾德二年,始迁今治,曰宁远。郭璞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或云九峰参差互相隐映,望而疑之,故名。九峰。曰朱明、曰石城、曰石楼、曰娥皇、曰舜源、曰女英、曰箫韶、曰桂林,曰杞林,彊尊岳南,雄控百粤,万谷濞会,林木蒙翳,洞天窅曲、亦明划日月、诸源迭出其下,有曰舂水,舜源,水湍瀑成川,溉泽原野,实山川,储其不息,汇湘楚之奇观者也。洞溪深涉,九渡咸济,内则麓床石鉴钟磬灶臼,皆劖刓其象。古传帝舜之陵在是,《寰宇记》云:峰之樵采有禁。
九疑山有九峰,峰下各出一水,四水南流会于南海,五水北注会于洞庭,一云九水并注于洞庭。
舜陵山在女英峰下,《寰宇记》曰永陵。汉司马迁云: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江南之九疑。秦始皇汉武帝皆望祀焉。唐诏州县致祭,宋禁樵采,置守陵五户。至明洪武四年,遣官致祭,列于祀典,山势丰庞俊秀,虎踞遥望诸峰耸翠,群麓出奇,真帝王之居,天造地设者。
万岁山,在九峰之外,麓床之南地,平可望舜陵,北面有仙洞,晋宋间置观于上。昔传人过其下,闻山神呼万岁者三也。又名存山。《州县志》又有嶂山,即此。羊权山,在舜祠南羊仙观后,有真人罗姓者,自称萼绿华,引青衣数十人至羊权家,授以修炼之术,后权得仙去。
麓床山,在箫韶峰东北。宋乾道间,有汪秦二道人修炼于此,其床三级,第一麓床有石,长一尺六寸,人迹髣髴,第二床有二石鉴,寒光清圆,第三麓床有巨石在侧,号迷石龟。
北灌山,在九疑洞深处,女冠罗郁修炼于此,乃罗真人女也。
五指山,在南淹口九疑道傍,五山连拔耸翠,如指南面舜陵,又名五臣山,《县志》:在旧迎宾馆台前。
淹口山在县南三十里,下有岩穴,当淹水之冲。舜峰即三峰,名在舜祠西十里。《州县志》皆云:去舜祠四十里,三峰鼎立,其下众山环合,上有飞泉,望之如练,峰势险绝,人迹罕至。按舜峰不列九峰之内,乃为九峰朝宗,特列于首。
舜源峰,在万寿峰南二十里,此峰最高,亦曰华盖,乃中峰也。
娥皇峰,在舜源峰东南一里。
女英峰,在舜源峰西南一里。
桂林峰,在舜源峰东南七里。
杞林峰,在舜源峰西南五里。
石城峰,在舜源峰东南十里。
石楼峰,在舜源峰西南十二里。
朱明峰,在石城峰南十五里。
箫韶峰,在石楼峰南十里。
万寿峰,在舜源峰北二十里。
玉楼峰,在万寿峰西南八里。
集贤峰,在万寿峰南五里。
朱陵峰,〈刻本缺〉
紫霞岩,一名斜岩,在九疑山舜祠东南一里,石磴层悬,古木修森,紫霞丹雾,蓊郁时合而空,洞轩豁如磬斯俯,故旧名紫霞洞。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岩。宋至道初,太守张公观改紫虚洞。明嘉靖六年,郡守南平黄公焯来游,更名重华。三十二年,大桥兵变,县令何公驻兵于此,谓重华乃帝号,名岩近亵,复改紫霞而题刻于岩石。岩有台、有堤、有塑像,不知为何代所作。神座后古有三千年字刻,今剥落,询诸父老,相传古为法门,亦曰巫门,乃法主刘公启教之所。既而冶铁封之,因塑像镇之,崖间龙首突出数尺,髯角俨然如刻,口中水滴,滴稍以鸣,角鼓吹震之则淋漓如注,顷刻足数百人饮。近为邻境祈雨请水者,搥截去迹颇存,而水滴仍旧,云岩前有乳石,端植如华表,围数丈,高可十丈,文如刻画,下垂石田,层叠相仍,崖端多悬石,如垂手,如奋髯,不可名状。丹青碧绿间发,引而望之,真洞天福地,神工不能喻其巧也。旁石囷如支柱,如镂玉,周可数丈,高与崖齐,左右窦下约阔二丈,倾斜幻阒,势不可测,投炬而入,深可十数丈,下平如砥,回视窦口,如中宵片月。洞左行百步,清虚豁达,旧名无为洞。宋治平中,沈绅蒋之奇游此,仍取元次山文,正而刻诸石以志游,前为读书堂,有石拔起如人状,左右序列,中一座如师独尊。相传昔人游此,遥闻读书声,故名。又前有石如柱,倒悬不及地,因名天柱。盖凝乳积成。宋寇公准、陶公定尝游此,刻题手泽,尚新诸岩,洞多题额,而此为最,墨迹宛然,游者常以尺炬寸毫不能备录为恨。自兹以往,有清泉涟漪,旧有桥可渡,今废。然泉甘而鱼肥,地深而境黝,虽有山水之癖者,鲜能至似,已非人世矣。有穷其际者,见三窍通明如三光鼎耀,遂名三光洞,亦曰三光岩,右通为杨梅洞,石田如垦,石盆如凿,水常满而不溢,过此曲折百变,氤氲缥缈,不可名状。至风洞则有风如扇,云洞则有云如滃,雷洞则雷声隐隐,雨洞则微雨霏霏,其极也。崆峒恍惚,身世若浮。相传岩直通东粤之连州,昔有僧钓游,假寐其中,一夕为神,所摄移至洞口,觉已卧连州江浒矣。走归程,数日度其道里如许然,亦非身所跋履也。
玉琯岩,在旧舜祠后,即何侯石室也。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璟得玉琯十二于此,献之朝,因以名岩。当时以为舜巡狩至九疑,十二州牧执之以觐者。按《风俗通》《尚书大传》:舜之时,至西王母来献白玉琯,不知璟所得何属,岩去舜峰十五里,突兀轩豁,不与群山相附,中可容数十座,崖右有九疑山三大字,乃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俗名书字岩。汉蔡邕《九疑山碑铭》刻于此,旁有天皇元年何侯记,略述帝舜南巡之事实。咸通中,道士所撰其文,诞妄不经。明嘉靖初,编修尹襄来游,命錾去之。
观音岩,在永福寺齐云阁之侧,甚深邃,岩之水与无为洞相通,有二青鸟栖宿其间,土人刻大士像,因名岩。
高士岩,在舜祠西二里,旧名野猪岩。丘顺甫钦若易以今名。相传昔有猎者,遇群豕,逐之入岩而没,掘地得乐器一部,无为观道士献之于朝。见唐王维贺表。宋朱文公高弟刘子澄建书院其上讲学,今遗迹犹存。
月帔岩,在由村,梁武帝时有双师自南岩来,止黄庭观,宿白马岩,一日临溪浴,隐去留所衣,月帔挂之林间不坏,岩中坐席宛然。
白马岩,在永福寺前,相距里许。旧传有白马三娘修炼岩中,后乘白马飞升,岩中有石钟乳,下有石盆,水不盈升,而取之不竭。
斑竹岩,在故舜祠南隩。相传舜葬九疑,二妃追随不及,挥泪著竹成斑。刘长卿诗云: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石楼岩,一名飞龙岩,在永福寺西一里,《州志》作玉琯岩西一里,高峰直突,由窦而登,如层楼之状,炬而后登,上有仙楼岩字刻,淳祐丙午,郡守李袭之、江华李挺植题名于上,后县令何其贤改飞龙岩。
州僧岩,在永福寺左,昔有蜀僧,长夜居于其中,后亦仙去。
牙梳岭,在九疑山深处,山势博大,高可参天,相传为九峰行龙之地,登高眺之,俨然如梳。
瀑水,源出舜源峰北,流至县之东,西折而北与潇沲二水合流。
巢水,源出石楼峰,北注与瀑水合,流县南。《州志》是名子江。
漭水,源出箫韶峰,北注与瀑巢水合流。
潇水,源出朱明峰,《一统志》云:潇水源出九疑山,南流至三江口,东北与沲水合,一云与瀑巢漭合流,又东北至永州城外湘口,会于湘,因考湘水,源出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自海阳下全州,经永州至湘口,与潇水合,又下衡州,与蒸水合,趋长沙入洞庭。
沲水,源出石城娥皇二峰,南流至江华县前,又西过道州至三江口,与四水合流。
砅水,源出女英峰,由江华县东南与沲水合流。洑水,源出桂林峰,南流至江华合沲水。洄水,源出杞林峰,即岿水东流,经蓝山县界,又东北经桂阳州。
仙政水,源出舜坛侧。
父母子三江,俱出三峰石下。
母江,出娥皇峰,经石城峰下。
子江,源出石楼峰下。
舜溪,在舜坛之下,通碧虚桥,父江母江子江合流之处,《县志》:巽江乃舜溪上游,瀑、巢二水合流之总名。舜池,在舜坛之前,仙政水之右坎,有水不见其源,流浸碧池,在永福寺侧。
青涧,在九疑山。《一统志》载王韶之《神异记》谓:九疑山中,其路皆松竹,下有青涧,生黄色莲花,香气盈谷。菖蒲涧,在舜源峰下,中多九节菖蒲,取服之,神气清爽。昔传遇一人,高二丈,通体毛长寸馀,问所往,曰:九疑有九节菖蒲,当采服之。语顷,莫知所之。
九井,在玉琯岩何侯宅畔,相传何侯炼丹于此,汲一井则八井皆动。
天湖,在三级麓床之上,其池水常自溢,有禽大如雁。锦羽,尾长数尺,常鸣其上,湖东有洞,左右二石人如冠剑而立。
桃花洞,去舜祠二十里,在鲁女观前,平坦称沃壤,夭桃四映,今多垦为民田。
鲁川洞,在舜溪上游,两岸旧有民居,江深鱼集,后以兵燹芜废。
三盘洞,去舜祠三十里,今平地猺居之,以耕种为业。碧虚洞水通碧虚桥,南注舜溪,其水有嘉鱼,又名嘉鱼洞。元次山名之曰无为洞。篆刻在焉,洞隔永福寺五里许,有二径,一通舜峰,一通紫虚洞,去二十里有石穴,仰见天光,有元次山题名。天圣中,僧云亮于洞前筑堤为塘,以灌田,洞遂为池。上有碧虚亭,旧志云:池生白孩儿莲,上有李峤篆刻,一名碧虚池。
三峰石,在楚粤交圻之所,三峰并峙,远望凌霄,石上有仙桃石,有棋盘石,有步履石,有马迹石。相传其间有冢,以铜为碑,额字不可识,或疑为舜冢焉。其下即广西苍梧县界,好奇者裹粮而行,三日可至,但山深杳绝,亦多畏难而止。
三牛石,在嶂山南,与舜峰相对望,角足类牛,上有云气,路险难到。
罗汉石,在紫霞洞二渡水侧,一在山崖,一在水浒,若相顾盼者。
仙迹石,在麓床山,石长肖人履式,县志云:石长十有六尺,仙人迹在其上。州志又云:在县南二十里。彭祖石,在舜溪,一石伛偻而坐,下磐石巃嵷,相传彭祖钓鱼于此,仙去后,人立庙以祭彭祖,寿可至百岁。州志云:去舜祠四十里,有池名彭祖,内有石若钓矶。旧传彭祖至此,矶上有巨人迹。
马踶石,在紫霞岩西偏,山阨石上有迹如马踶。鹅管石,在紫霞洞第七渡水,有石管长二三尺者,光明莹彻,亦可拟玉石,上有水滴如乳,击动则岩前如雨泻。
杨梅石,亦出紫霞洞,以火烛之,则水中之石颗颗如杨梅,鲜莹可爱。县志云:出洞口则白,随取不乏。香炉石,在舜峰之上,石生如香炉,有足有耳,形质天成。
红绿石,在九渡悬崖间者,红绿间出如错也。
四坛石,亦曰修真石,四坛俱在麓床之上,有茜草,长丈馀,如虎须。古人炼丹之地,铁臼铛釜犹存。二坛有清池东流,亦有铁磬,其文云:齐永明十年四月五日,国主为一切含识,造铁磬十二枚,三坛有石床筀竹,围大者几二尺,四坛有石盆,水出不竭。
石鉴,在二麓之顶,寒光清圆可照。
石磬,在麓床之间。
石龟,在麓床山路傍,又云迷术龟。
石函,在杞林峰,昔周义生访此,启函得李氏仙经,读之仙去。
石藏,在紫霞洞第一渡水。
石柱,在重华岩中六渡,有巨石如柱悬插,支上伫下,势若擎天,其班剥之形,与梵门转藏相类。
石象,在紫霞洞之曲。
石臼,在炼丹观后,相传何侯常捣药于此臼,有松穿臼而生,枝干拳曲,如伏龙之状。
石锅,在永福寺后,一大石桶自然,其水常满,满则溢出。
石秤锤,在舜殿前路傍,形与秤锤相肖。
《古迹考》:舜祠在舜源峰下,按《旧志》:在大阳溪,盖三代时祠也。今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以来,立祠玉琯岩前。相传为何侯故宅,至唐湮废,刺史元结奏立于郡城之西。僖宗朝,长沙胡曾权延唐令请于朝,复立于玉琯岩下,有敕建舜庙碑,今废,宋建隆初,刺史王继勋奉诏重修,知制诰张澹奉敕撰碑,亦湮没莫考。明太祖亲制祭文,遣编修雷燧,迁庙于舜源峰下,制以春秋仲月上甲,县令具牲帛致祭,三年命神乐观道士充御香官到县,令长官奉祭,遇改元,命翰林官或中书行人祭告焉。
舜坛,在由村,去舜祠二十里,近周由寺仙政之水,绕之通碧虚桥。
碧虚亭,在碧虚池上。
仙梯亭,在紫霞洞口,石磴层层,云霞交映。
大泽龙王祠,在三峰石深处,其水流自石崖,注于深涧,草木蒙荫,势甚险绝,虽盛暑必重裘而后可入。无为观,在麓床山舜祠之侧,王妙想辟谷飞仙之地。梁太清中立,建炎兵火灭其迹,绍兴初,戊辰道士贺知常迁建,今废。
鲁女观,在何侯宅之西,鲁妙典修道于麓床山,仙去。后人于飞升处筑观奉之,故名鲁女。唐武德后,更置炼丹观,在舜祠北十五里箫韶杞林之间,旧传乃何侯炼丹之所,崖石皆赤,因投其渣馀于崖谷之间,今其地多产灵草,土人有疾,取以疗之,多验。
黄庭观,近白马岩,未详所建。梁武帝时,有双师南来,修炼于此,后成仙去。
羊仙观,在羊权山下,因权得度仙去,后人即以其宅立观奉祀焉。
九灵观,在嶂山下,晋安帝时置,永嘉间改净轮,隋开皇初,改九灵,后圮,宋初复置,今废。
何侯宅,在玉琯岩舜祠左,何侯得道,拔宅飞升,不知所之,惟丹灶存焉。后黄冠房曰茨何仲涓居之,亦成仙去。
永福寺,在舜祠之右,旧名无为寺,又名报恩寺,相传南齐敕建,以卫舜祠,有断碑可识。宋太平兴国五年,易今名,元丰间,以为禅寺,寺有木鱼,不敢击。
齐云阁,在永福寺后,僧善义所建,由彻堂,凡三转四十二级以抵阁上。
华严阁,与齐云阁相峙,势甚奇伟,僧意超所建。彻堂,在永福寺法堂之后,僧意超所建。
御书楼,在永福寺二阁之间,绍兴乙亥,僧祖南所建。请于郡,以历朝所赐御书藏于其上,故名御书。读书堂,在高士岩侧,监簿刘子澄聚徒讲学其上,今废。
无为庄,在无为观后。
三十六台,唐时所筑,今存其四。
弥陀台,在永福寺后,有石方正,一石肖弥陀,因以名台。
放牛庵,在三牛石下,与舜峰相近。
观音台,在永福寺。
莲花台,在麓床之上,石乳所结者,花瓣宛然。
桃花台,在桃花洞鲁女观前,耸峻可以远眺。
迎宾台,在淹口五指山下,其山高耸平正,上有台,今废。
永福庄,在永福寺边,即僧种田之室也。
武婆圣母庙,在三盘洞内,岁秋猺人祭赛,击土鼓,吹竽笙,跳踏以祈神喜。
舜鼎,今在舜陵,大可函牛百,人可移置。
韶歌:昔舜帝南巡至九疑,每乐奏九成,则有凤仪兽舞之异,一女子颇解音律,效为韶歌,极其柔婉,近传韶歌自此始。
太平乐,相传象受封有庳,舜情不自已制小笛,令人依韶韵协奏,以壮其行,象悦。
安期瓮,仙人郑安期修道路中,每行携瓮自随,重六百觔,今在麓床山。
天师刀,糜墨,在重华岩中五渡。
金虾蟆,在九井中,亦常不见。
水面琼花,在八渡水。
天灯树,即舜祠前左右杉也。共一十六株,大数围,长百丈,常见有天灯照明其上,盖木之精明所现然也。《土产考》:木之属,有槠木、沉杉。
竹之属,有箭竹、苦竹、桃竹、筀竹、方竹。
斑竹,一名泪竹。
药之属,有黄精仙、茅切朮、红朮、九节菖蒲、龙凤香、虎须草、钟乳粉、青皮香、石燕。
花之属,有兰。
货之属,有茶。
鳞之属,有油鱼。
堆鱼,生紫霞岩九渡,自跃出,磊起数叠。
石螃:相传与蛇同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