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目录
百丈山部汇考
图〈缺〉
考
百丈山部艺文一
游百丈山记 明陈芹
百丈山部艺文二〈诗〉
百丈山 唐宣宗
百丈山六咏 宋朱熹
百丈山部纪事
百丈山部杂录
黄檗山部汇考
图〈缺〉
考
黄檗山部艺文〈诗〉
黄檗寺茶花二首 宋苏辙
游黄檗山二首 倪思
前题 明陈泰来
黄檗山部外编
马迹山部汇考
图〈缺〉
考
马迹山部艺文〈诗〉
登马迹山 宋范仲淹
前题 周伯琦
马迹山部外编
洪崖山部汇考
图〈缺〉
考
洪崖山部艺文〈诗〉
洪崖 明陈弘绪
洪崖井 胡俨
洪崖山部杂录
洪崖山部外编
仙岩山部汇考
图
考
仙岩山部艺文一
游仙岩图记 明危素
仙岩山部艺文二〈诗〉
仙岩二首 唐王贞白
题仙机岩 宋白玉蟾
仙岩 阙名
题仙岩 明郑明选
前题 吴士骥
仙岩山部杂录
图〈缺〉
考
百丈山部艺文一
游百丈山记 明陈芹
百丈山部艺文二〈诗〉
百丈山 唐宣宗
百丈山六咏 宋朱熹
百丈山部纪事
百丈山部杂录
黄檗山部汇考
图〈缺〉
考
黄檗山部艺文〈诗〉
黄檗寺茶花二首 宋苏辙
游黄檗山二首 倪思
前题 明陈泰来
黄檗山部外编
马迹山部汇考
图〈缺〉
考
马迹山部艺文〈诗〉
登马迹山 宋范仲淹
前题 周伯琦
马迹山部外编
洪崖山部汇考
图〈缺〉
考
洪崖山部艺文〈诗〉
洪崖 明陈弘绪
洪崖井 胡俨
洪崖山部杂录
洪崖山部外编
仙岩山部汇考
图
考
仙岩山部艺文一
游仙岩图记 明危素
仙岩山部艺文二〈诗〉
仙岩二首 唐王贞白
题仙机岩 宋白玉蟾
仙岩 阙名
题仙岩 明郑明选
前题 吴士骥
仙岩山部杂录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六卷
百丈山部汇考
唐宣宗潜游之百丈山百丈山,一名大雄山,在今江西南昌府奉新县西北四十里,即唐宣宗潜游地也。
考
按宋·王存《九域志》:百丈山,在奉新县,危泉飞下千尺,又名大雄山。唐宣宗遁迹之地。上有流觞曲水,即宣宗所凿崖际刻,法正禅师碑,柳公权笔也。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百丈山,在南昌府奉新县西北四十里。冯水倒出,飞下千尺,故名。以其势出群山,又名大雄峰。周回四十里,唐宣宗尝潜游至此,题诗。按《南昌郡乘·舆地志》:百丈山,在奉新县西北四十里,一名大雄峰。
按《奉新县志》:百丈山,在县西四十里。
野狐岩,在百丈山后,昔大智禅师说法,有老人日来听法,师问之,曰:某,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误答一转语,堕五百劫野狐身。师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曰:不落因果。师曰:何不道不昧因果。老人言下豁然,作礼而去。明日,有老狐坐化岩下,师以僧礼茶毗之。
大义石,在百丈山寺之西南。住持惟政禅师坐石,命众开田,曰:汝与我开田竟,我为汝说大义。众开田竟,请师说大义。师展两手,故名。相传师示寂时,有石开一拳,吾当再来之记。今石生红柏一株,石因开焉。笋石,在百丈山寺之后,有石二枚相对而立,尖秀如笋,故名。冯水,在县南一百五十步,其源发于百丈山,流为潭。深可载舟。《旧图经》云:昔汉徙东冯氏之族于海昏故里,水因以名也。东北至新建、义兴,与靖安、安义之河合。至涂埠,又与宁州、武宁、建昌之河合。至芦潭,入豫章江,北流出鄱阳,而入大江。
马投潭,在县治西四十里中会村。相传唐司马头陀精堪舆,有神术。尝为百丈大智禅师卜今寺址。嘱云:俟我出千里外,而后架屋,不然将不利于我。言讫辞去。翌日,师开址,怪变百出,师不为动,神遂迹头陀至中会村。头陀知不免,乃赴水而没。从中会村之北山井中出,后人因名其水为马投潭,山为头陀山,井为司马井。
百丈寺,在县西一百三十里。唐大智禅师初建为乡导庵,后唐宣宗敕建大智寿圣禅寺,赐租赡僧。柳公权、赵孟頫、勒碑干寺之灵境亭。
定慧禅院,在新兴县。相传司马头陀为百丈山神追急,投潭入水,既而从寺后井中出。故今山名头陀,井名司马,寺创于梁天监二年。
《古迹考》:木人冢,在百丈山大智寺之东南。相传大智禅师创寺,木人为之开田,师过督之,木人谶云:百丈好大丘,十年九不收。今果然。
黄犬冢,在百丈寺西六十步。相传大智禅师说法,黄犬尝来座前窃听。犬死,以僧礼葬之。
百丈山部艺文一
游百丈山记 明陈芹
予读《五灯会元》,慕百丈之宗风,又读《百丈清规》,今诸丛林所守者,知兹山为昔唐宣宗禅栖之地。岁甲子,予尹新吴,问山,去县百六十里,大半皆高山广谷,溪涧重阻。盖自昔宦游好事者,终鲜至焉。时三月,予以公事至其半途,遂进止于蔡吏部之家。时主人在留都,其弟仲玉子公辐款于山阁,甚欢。暮雨甚,从者意懈。越宿霁,遂奋然偕二子往诣。然至巅,皆田瀵四散,满其上畦,及于下畦,无虑雨旸。其不可田者,尽树大竹从,风靡如流云亭。午,始至寺,在山谷,窅无民居。少憩,至塔院,寻柳公权石刻,天下师表大书。僧云:久失所在,迨缘崖而上,有宣宗流觞曲水凿石。所成曲折重旋,形方而巧,上有巨石刻二字,石尽泐不可辨。西有石壁,崄巇榛莽不可窥。意不止,命痛芟之,亦无所见。令众用刀刮莓藓,报有字迹。尽除之。上刻汉篆大二尺许,剥蚀过半,下刻天下清规四字。大近二尺,真柳公书也。用楮墨摩之字,殊古健甚,中楷法,再上有石笋如人。立山有草,花如莲,名山莲。尽历诸胜,得书为奇。将归,刻石与好书者。共评古今大书,惟米南宫为最。独惜其无真书,而柳有大楷不见于世,迨今始出。喜兹游之不虚也。薄暮逢月望,令人吹箫崖阿,吟啸至夜分明日返。
百丈山部纪事
刘敬叔《异苑》:百丈山上有石房,内有石案,置石书二卷。《奉新县志》:僧怀海,福州长乐人。姓王氏,住邑之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师。著有《百丈清规》行世。
万历四年,宁州贼渠李大銮、杨青山倡乱,奏设守备官于大沩山之铜鼓石,置哨于百丈。
万历二十二年,南昌府奉新县知县冯烶申文,查复去奉新百二十里而遥,有百丈焉。唐时,大智禅师所开山也。相传,唐宣宗避难此山,与大智禅师倡和,如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之句。至今志县名曰灵境,御题以备八咏。及宣宗归京登极,而令禅师岁献山茶七觔八两,以图嗣见。至今沿为贡额,而百丈之名遂显于时。僧徒云集,著《丛林清规》行于世。而柳公权题天下师表四字于石,今犹存焉。
百丈山部杂录
宋·吴敱《安固桥记》:新吴,豫章郡之属邑也。有水横贯于邑之中,曰冯水。冯水之源出百丈山,行百有馀里,及邑之西,其流分为二,经流在北绕邑治之南,而东支流在南径南市之北。至邑之东,而与经流合。二流各有桥梁以渡,水势漂悍桥不能支,屡修屡坏,南桥之袤踰二百尺,而北桥之袤始七十寻,故其坏尤数,其修尤难。宋初,邑大家胡氏架木为梁。太平兴国中,胡之家有国子簿仲尧嗣新之,其弟秘书省校书仲容,请于杨文公亿为之记,名其桥曰安固。黄檗山部汇考
唐宣宗微时所至之黄檗山黄檗山,在今江西瑞州府新昌县西百里,一名鹫峰山。
考
按《方舆胜览》:江西路瑞州黄檗山,在新昌县西百里,一名鹫峰山。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黄檗山,在瑞州府新昌县西百里。山之绝顶有寺,曰鹫峰。唐宣宗微时,游方至此,尝与黄檗禅师同观瀑布。师得一联云:千崖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之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按《新昌县志·山川考》:黄檗山,在县西七十里四十都,又曰鹫峰。山有报恩光孝寺。
《寺观考》:黄檗寺,在四十都,唐名灵鹫,断际禅师希运道场也。有僧自西土来,谓山与彼国鹫岭无异,故名。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实于兹山得法云。宋绍兴九年,赐名报恩光孝禅寺,奉徽宗香火。明中叶,寺圮。崇祯己巳,南昌文学甘维理、副使朱以仪捐构,延释常愚及炤通兴复之。先是,普同塔基并四周山林俱属熊汝德私产,汝德因以施于本寺,乃重修葺焉。吴庄介为之记。
黄檗山部艺文〈诗〉
黄檗寺茶花二首 宋苏辙
黄檗春芽山麦粗,倾山倒谷采无馀。只疑残蘖阳和尽,尚有幽花霰散初。耿耿清香崖菊似,依依秀色岭梅如。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锄。
其二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强。开落空山谁比数,蒸烹来岁最先尝。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游黄檗二首 倪思
历险扪高无路寻,乱山穷处是禅林。悬知学道须辞世,真要入山如许深。
其二
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当年曾识祖师面,溜雨鸣风三百年。
《前题》明·陈泰来
不识攀跻路,千峰与万峰。问天穿雨密,破石度云重。雾隐迷全豹,山灵泽亢龙。莫辞登绝巘,著处见从容。黄檗山部外编
《馀干县志》:曹晞,明州人。政新乡黄檗寺僧,有戒行,世称曹禅师。梁天监中,自弋阳圭峰至黄檗结茅山中。山有磐石,晞坐石上,五十年,岁旱,有山下老妪哭曰:禾槁矣。晞令妪折树叶插田中,明日水满,由是乞雨者日至。马迹山部汇考
《道书》第五十二福地之马蹄山马迹山,一名马蹄山,在今江西饶州府城东北二十里。相传晋王遥丹成飞升之所。
考
按《洞天福地记》:第五十二福地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真人子州所治之处。
按《广舆记》:饶州府马迹山,在府城东,王遥炼丹于此,有斗坛药臼遗迹。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马迹山,在饶州府城东北二十里,山势萦旋,众峰拱揖,为邑山水最秀处。山石有迹如马蹄,故名。道家称为第五十二福地。
按《饶州府志·舆地志》:马迹山在城东北二十里,属鄱阳县。晋王遥炼丹其中,白日飞升,即其处。建飞仙亭,立仙坛观,楼阁层叠,有丹井斗坛存焉。
马迹山部艺文〈诗〉
登马迹山 宋范仲淹
灵台拱上百神清,碧岛红霞相映明。曲径犹无青草合,乱峰时有白云生。亭亭翠纛高山矗,隐隐狂雷落石轰。待得九霄鸾鹤驭,玉书应改地仙名。
《前题》周伯琦
西晋仙人丹液出,桃花流水护青山。空坛风撼龙蛇窟,绝壁云通虎豹关。马迹山部外编
《神仙传》:晋王遥,字伯辽。尝居马迹山。与人治病,不事符水针药,但用八尺布帕敷地,令瞑目坐上,即愈。若有邪魅,画地为狱,叩石呼之,其物自见。或为狐蛇之类,乃斩而焚之。常佩雌雄二剑,分阴阳日挥之。时外境疫疠甚盛,唯腾空嘘气,指示方隅,遂止。居常藏一竹箧,长数尺,未尝开。忽一夕,大雨晦冥,使弟子钱汞以九节杖担箧出行,衣皆不湿。前有炬火引导,将三十里许,登一小山,入石室中,有谢稚坚、繁阳子二仙在。遥既至,开箧出古竹簧三枚。自鼓一枚,以二枚与二仙,并鼓良久,辞去。三簧仍纳箧中,使汞担之。二仙出送,语遥曰:卿当早来,无久住俗中。遥答云:早晚来也。还家百日许,天复雨。遥夜燃火治装。先有葛单衣及葛巾,已五十馀年未尝著。取著之,弃妻,独担箧而去。又越三十馀年,弟子见遥在马迹山仙坛观中炼丹。于元康二年暮春,白日飞升。《神仙感遇传》:道士王纂者,金坛人也,居马迹山。尝以阴功救物,仁逮蠢类。值西晋之末,中原乱离,饥馑既臻,疫疠乃作。时有毒瘴,闾里凋毙者多枕藉。纂于静室飞章,告元三夕之中,继之以泣。至第三夜,有光如昼,照其家庭。即有瑞风,景云纷郁空际。俄而异香天乐,下集庭中,介金执锐之士三千馀人罗列,若有所候。顷之,珠幢、宝幡、蜺旆、羽节、红旂、锦旂、相对,前引幢居其前,节最居后。又四青童执花捧香,二侍女捧案地舒锦,席前立巨屏,左右龙虎将军,侍从官将二十馀人立屏两面,若有备卫焉。复有金甲大将军、二十六神人、五十次龙虎二君之外,班列肃如。须臾,笙篁腾空,自北而至。五色奇光,灼烁艳逸。一人佩剑持版而前,告纂曰:太上道君至矣。于是百宝大座,自空而下。太上道君侍二真人,二天帝在座之上。道君五色莲花,二真二帝立侍焉。纂拜手迎谒跪伏于地,道君曰:子悯念生民,形于章奏,地司列言吾,得以躬鉴于子矣。纂匍匐礼谢,竟,道君告曰:夫一阴一阳,化育万物,而五行为之用。五行且有相胜,各有盛衰代谢,推迁不容少息,是以生生不停,气气相胜。亿劫已来,未始暂辍也。得其生者,合于纯阳,升于天而为仙。得其死者,沦于至阴在地,而为鬼。鬼物之中,自有优劣强弱,刚柔善恶,与人世无异。玉皇天尊虑鬼神之肆横,害于人也。常命五帝三官,检制部御之律令刑章,罔不明备。然而季世之民,浇伪者众,淳源既散,妖诈萌生。不忠于君,不孝于亲,违三纲五常之教,自投死地。由是六天故降魔鬼之徒,与历代已来将败军死聚,结为党戕害生民。驾雨乘风,因衰伺隙,为种种病,中伤极多。亦有不终天年,罹其夭枉者。昔于杜阳宫出神咒经授真人,唐平使其流布以救民,世人见王剪、白起之名,谓为虚诞。此盖从来将领生为兵统,死为鬼帅。有功者迁为阴官,残害者犹居魔属。乘五行败气,为瘵为瘥。然以神咒服之,自当弭戢矣。今以神化、神咒二经复授于子,按而行之,以拯护万民也。即命侍童披九光之韫,以《神化经》及三五大斋之诀,授之于纂。曰:勉而勤之,阴功克成,真阶可冀也。言讫,千乘万骑,西北而举升,还上清矣。纂按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疫毒镇弭,生灵乂康,自晋及兹,蒙其福者不可胜记焉。
洪崖山部汇考
洪崖得道之所洪崖山有二,一在江西南昌府城西三十里,一在饶州府馀干县西北六十里。洪崖先生亦有二,一云三皇时伶伦,一云晋张氲号洪崖。今按洪崖山之在南昌与在馀干者,未知孰是。至若山之以洪崖名者,自当从上古之洪崖,而晋之张氲亦隐于此,故自号为洪崖子云。
考
按《太平御览·南楚诸山考》:洪崖山,按《旧经》云:古老相传,昔有洪崖先生者居此山上,故以为名。又《列仙传》云:洪崖山者,山之阳,有洪崖寺。山中有洪崖坛,每亢旱,祷雨于此。
按《方舆胜览》:江西路隆兴府洪崖山,去郡城三十里。杨杰记:西山洪崖,在翠岩应圣宫之间。石壁峭绝,飞泉北来,其下井洞深不可测。每岁六七月时,水高一二丈,湍激可畏,其旁人语不相闻。及过井洞,即声势斗杀,铄流出山。前代有异人居之,世以为洪崖先生。云先生三皇时人,盖得道之士也。按《江西通志·山川考》:洪崖山,在饶州府馀干县西北六十里,濒鄱阳湖。相传晋张氲炼丹其上,旧有丹井、丹灶、仙坛、拍笑亭。按《南昌郡乘·舆地志》:洪崖,在新建县西四十里西山中。一名伏龙山,左曰翠岩,右曰应圣宫。石壁陡绝,飞湍奔注,即古洪崖先生得道处。古诗云,右拍洪崖肩。西京赋云,洪崖立而指麾是也。唐有晋州张氲亦居西山,号洪崖子。相传峭壁上有无名氏题诗,即洪崖子作。
按《馀干县志·山川考》:洪崖山,在县治西北六十里,濒鄱湖。自武陵绵亘十五里。山阴有圆麓土之肤,白石皭然,如龙晋张氲炼丹,旧有丹井、丹灶、仙坛、拍笑亭。
洪崖山部艺文〈诗〉
洪崖 明陈弘绪
玉龙蜿蟺劈苍石,漱雨摇风几千尺。清泠荡涤自古尘,轰飞忽见崩崖拆。捣药臼存仙已去,雪积藤笠知何处。幽草幽丛阅代深,白云落落堆寒絮。峭壁古篆点画疑,一字两字扪且推。读之不了踟躇立,刮削老苔留新诗。赤日堕山暝烟重,吼泉势撼孤亭动。筇枝遥指翠微灯,虫声满径催清梦。
洪崖井 胡俨
闻有古仙客,紫髯九尺躯。浴丹洪崖井,脱屣白玉壶。碧藓春阴合,寒泉夜月孤。不知千载后,还饮雪精无。洪崖山部杂录
《东斋纪事》:洪崖先生有二,其一,三皇时伶伦得仙者。卫叔卿与数人博戏于华山石上,其子度世曰:不审与父并坐者,谁也。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耳。郭璞诗云:右拍洪崖肩,即此是也。其一,唐有张氲,亦号洪崖先生。豫章有洪崖,盖古洪崖得道处也。后张洪崖亦至其处。洪崖山部外编
《遐龄洞天志》:洪崖先生丹成,跨雪精,从枫树升云,其乡至今,树上有雪精遗迹。《馀干县志》:张氲,洪崖乡人,有道术。西晋时,居洪崖山。炼丹服食,五百岁,或云即果老。好饮酒,尝赋诗云:去岁无田种,今年乏酒材。从教花鸟笑,佯醉卧楼台。后入豫章西山炼丹。天宝末,忽大雾,尸解。
仙岩山部汇考
饶州广信二府界之仙岩山仙岩山,在今江西境内西北、临饶州府安仁县界正北、临广信府贵溪县界。岩半有穴,穴中有杵臼、床炉等物,令人可望而不可到。
仙岩图仙岩图
考考
按《方舆胜览》:江西路信州仙岩山,在贵溪县南七十里。峰峦削立,高出云表,岩石嵌空,多为洞穴。房室窗牖,床榻仓廪。棺椁鸡犬禽鸟之状,晁太史以为大水时,人宅山上所作。按《三才图会·仙岩图考》:仙岩,在饶州府安仁县东南七十里。岩半有穴二十四,大小相对,人不能到。下有溪流渔舟,人仰视穴中,各有杵臼、织机、纺车、床具、水桶、仓板之类,每占其仓板,开则岁丰;闭则岁歉云。按《江西通志·山川考》:仙岩,在饶州府安仁县东南七十里。岩半有穴二十四,大小相对。下有溪流,舟人仰视穴中,各有杵臼、织机、纺车、银炉、床匮、水桶、仓板之类,可望而不可到。
又在广信府贵溪县南,去龙虎山二里。上清溪西流十里。石壁峭立,列为二十四。岩上出云表,下临深渊,仰而望之,非插羽不可到。
按《安仁县志·山川考》:仙岩在县东南七十里,接广信府之贵溪县。
按《贵溪县志·山川考》:仙岩在上清溪西二十里,有水岩、乾岩二处。石壁削立,列为二十四岩。旧志云,上出云表,下临深渊。仰而望之,非臂羽不可到。真奇迹也。嘉靖末,好事者构飞云阁于岩之洞,嗣是多标榜焉。对岩为迎仙阁,方伯丁继嗣所,扁阁下为观风处。邑令钱邦伟所立,岁时讲约于此今废。
仙岩山部艺文一
游仙岩图记 明危素
信之贵溪,南行八十里,至龙虎山。余尝从渔者买小舟泛溪流,行数里得仙岩。自舟中仰望,峭壁万仞,众岩棋布如辘轳。酒瓮、仙仓、仙棺不可枚数。有三人者同坐岩中,俯观流水,或隐或显,意非飞仙不能到也。樵者虽极力攀缘至绝顶,仅可俯窥,而石磴嵌空,终莫能即。至顺中,居民系长绠大树上,县竹笼坐一人。其中稍至仙棺岩前,以长钩钩二棺,坠溪水中。棺皆楠木所制,一棺中有玉连环而已。或曰尧时,民避水其上,故其遗踪存焉。余尝辨之,尧时洪水为患耳,其横流泛滥,恶得至此境耶。缘藤萝以上,有大岩可容数百人。益折而上,至其巅,甚平旷。浮图师架岩为宫室,复登舟行数里,至桃源。太史范先生尝为之记,及舍舟入山,造演法观,汉张天师炼丹处,犹彷佛可见。又有水帘洞者,瀑流泻崖上,若缟练飞而雷霆吼。入洞中,可坐。虽疾趋,衣巾必沾湿。至邹尊岩,乱石为门。扉中多黄精、薯蓣、鷷鸱之类。邹尊者,古仙人也。大抵千岩万壑、草木秀润、非遁世好奇之士。无因而至,方壶生学道于龙虎。心迹超迈,不污尘垢,时时写山水,有奇趣。若武夷、匡庐、恒、岱、华不注诸山,数为余图之。而仙岩者,又常所坐卧其间者也。然其大游方之外,莫可测度。兴之所至,不问姓名,亦漫与之否。则虽一笔不轻,与之紫阳王君达善,得其所。写仙岩图寄至京师,求余志之。因叙所尝游者,而自惜其汨没世事,而不知返也。
仙岩山部艺文二〈诗〉
仙岩 唐王贞白
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
又 前人
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江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
题仙机岩 宋白玉蟾
织就霓裳御冷风,玉梭随手化成龙。天孙归去星河畔,满洞白云机杼空。仙岩 阙名
稽天巨浸洗南荒,上有千峰骨立僵。民未降丘应宅此,举头天壁有囷仓。题仙岩 明郑明选
仙岩高无极,突兀清江上。水石相映带,秀色不可状。击楫渡中洲,飞梯凌绝嶂。远近非一崖,诡异各有相。平生抱山僻,近为名所障。兹焉一游目,暂得谐微尚。身逸道自尊,俗远情弥旷。谁能一朝老,秋风独惆怅。《前题》吴士骥
绝栈浮晴霭,磨崖极目赊。飞檐擎逝水,坐鸟话平沙。棋押波心月,瀑溅木末花。仙真何处是,尘世即烟霞。仙岩山部杂录
宋·洪刍《游信州岩洞记》:山有穴,曰岫,信之山,大抵皆岫也。出葛溪门二十五里,西游至月岩,自石梁望之,正如半月形。空洞通达,大树中生,又如月之影也。穿岩胁登石,磴傍山缭,西而北转,有大山前。后有口耕者,或闻穴中笙箫轮奏音。由山后口别过一大山,其底洞透遂,俛首而过,既出穴循山行,又数百步,至一山崦,仰视有大棺阁岩中。上为鹿顶状,自下望之,目可睹,足不可到。乡民坛其下,以祷雨焉。又循山行,深入一源,路穷处。得幽岩,余所名也。岩有泉溜,泠泠然。出山循道行二里许,隔大田望远,岩极峻。上又有棺,正犹人间所用匣也。又二里,至云洞山。形截然如城,世谓之仙人城,相传仙人蜕骨葬于此。有三棺,或坏,因大风雨雷电,则复如初。月岩在水之南,山顶正平如城,如屏直渡,至招真观。得仙岩,正在三山下。昔有居此者,成仙去。三岩相属,有会昌中唐人题名,形如碧碑也。岩下有石色正碧,俗号天井。岁旱则郡县取水,求雨辄应。
岑岩,余所名也,亦曰仙岩。崖峦仰缀,白者甚夥,夜秉烛,则昭然如群星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