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六十六卷目录

 骊山部汇考
  图
  考
 骊山部艺文一
  游骊山记         明乔宇
  游骊山记         袁宏道
 骊山部艺文二〈诗〉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唐张说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苏颋
  奉和登骊山顶寓目应制    李乂
  骊山行          韦应物
  骊山            许浑
 骊山部纪事
 骊山部杂录
 骊山部外编
 武功山部汇考
  图
  考
 武功山部艺文
  与步骘书论武功山形势  汉诸葛亮

山川典第六十六卷

骊山部汇考

秦始皇营葬之骊山

骊山,在今陕西西安府,临潼县东南二里。以昔为骊戎所居,故名。又名会昌山;又名昭应山:即秦始皇葬处也。今其上有陵在焉。
骊山骊山

考考

《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新丰。〈注〉骊山在南。
《后汉书·郡国志》:京兆尹新丰有骊山。〈注〉杜预曰:古骊戎国。韦昭曰:戎来居此山。故号骊戎三。《秦记》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案《关中图》:县南有新丰原,白鹿在霸陵。
《水经·渭水注》:鱼池水,出丽山东也。水本导源东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池水西北流径始皇冢北,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涸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馀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坟高五十馀尺,周回五里馀,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而周章百万之师,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禦难,弗能禁。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棺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北对鸿门十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疗疾。《三秦记》曰: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张衡《温泉赋序》曰:余出丽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为之赋云。此汤也,不使灼人形体矣。
按宋·宋敏求《长安记》:骊山在县东南二里,骊戎来居此山。按《上地纪》曰:即蓝田山也,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
《三才图会·骊山图考》:骊山在西安府临潼县,县南半里,即抵其麓。经雷神殿东折。门有绰楔,榜曰:温泉。池过北有室三楹,启其扃,即温泉也。人呼为官池,盖非贵人不得浴此。池四周甃石如玉,环状中一小石,上凿七窍,泉由是出。相传甃石起,秦始皇其后,汉武帝复加修饰官。池之左有泉曰:混池以浴小民,东行即华清宫故址,上有三清殿。前卧一巨钟,视其款,乃华清物又有三碑;右为后魏温泉,颇惜多剥落,左刻金尚元龙草字,其阴刻刘子颙成道记。子颙,山中道士,宋仁宗朝,尝见,赐号凝真太师。三清殿后为玉皇殿。面三清者,七星殿也。南去十五步为玉女阁,下有方池,即温泉发源处。饮之,可以已疾。每秋暮人取未熟柿投其中,经宿食之,不涩。其石为玉女洗头池沭发者,多去疮虱。山之半平坡,朝元阁旧建于此山。左肩曰:东绣岭,右肩曰:西绣岭。当时林木花卉之盛,类锦绣然,故名。阁与华清之废,皆不知何时。其易为道士之居,则后晋天福中也。又上二里为老君殿。旧云:天宝七年十月,老君见于朝元阁南,元宗于其处立降圣观,琢白玉石为像,今尚存殿壁,绘唐臣之像,殆当时,人笔其西南有泉,名饮鹿槽。今涸又上二里为老母殿。老母即唐李筌所从受阴符者。山之巅,旧有烽火楼,昔周幽王欲媚褒姒,举烽火以来诸侯之处。东行八里折而南二里,至秦始皇陵。陵内城周五里。旧有门四,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丘并峙人,曰: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昔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之中,此特其虚冢。其言当必有所授也。
《陕西通志·山川》:骊山,在西安府临潼县东南二里,即蓝田之北山也。山之麓,温泉所出,唐明皇更名昭应。上有老母庙,山左肩曰:东绣岭。右肩曰:西绣岭。胏浮山,在西安府临潼县境,一名浮胏,即骊山之麓。金斧山,在骊山东南石罅中,有斧,以杖抵之,则动。戏水,在西安府临潼县东二十五里,源出骊山,即秦将章邯拒陈涉将周章处。
潼水,在西安府临潼县西半里,源出骊山谷中。味甘美,异于他水。
鱼池水泉出骊山,在秦始皇陵北五里。初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
牡丹沟,在骊山西两岸,尽植牡丹。至今,牡丹犹存。温泉,出骊山麓,在西安府临潼县南一百五十步。始皇于此砌石起宇;汉武加修饰,唐建温泉宫。
蟾井,在骊山白鹿观中,有金色三足虾蟆。贺兰先生见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升天。
《临潼县志·山川志》:骊山,在县南里许,绵亘而东五十馀里。殷周时,为骊戎所居,故名。《土地记》曰:其阳多宝玉,其阴多黄金。《三秦记》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山上立祠曰:灵台。天宝元年,更名曰:会昌山。七载,又改曰:昭应山。山神曰:元德公,《水经》曰:浮胏山。一作胏浮。盖骊山之麓而异名耳。东西绣岭,在骊山左右。唐元宗植林木花卉,如锦绣然,故名。
玉蕊峰,在东绣岭东。
石骆驼岭,在县西南骊山上。
走马岭,在县东南骊山上二十七里。
燕子龛,在骊山降圣观南。
坑儒谷,在县西南二十里。汉·卫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既焚书,改古文为篆隶,患天下不从。召诸儒至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乃命就视之。方相难决,伏机发,从上填之以土。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立庙,兵部侍郎贾至撰碑。
牝丹沟,在骊山西。
宫殿老母殿,在骊山西北第二峰。
楼阁烽,火楼在骊山第一峰。按《史记》:幽王为烽燧大鼓与诸侯,约有寇至,举火击鼓为信,则举兵来援王。因褒姒不好笑,举火击鼓,诸侯悉至,曰:戏也,褒姒乃大笑,后犬戎来攻王,举火徵兵,兵莫至。遂杀王于骊山下,虏褒姒。
露台,按《汉书》:文帝欲于骊山起露台,召匠计之,费百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命罢之。其址见存。石婆父圣硙在骊山上二十五里。
蟒石,在骊山艾叶沟。
石屏风,在东绣岭西畔。
虎斑石,在东绣岭侧。其石苔痕,如虎豹斑。
寺观福严寺,即石瓮寺,在东绣岭傍。
白鹿观,在县西南十里。骊山中,中有升仙台蟾井。唐高祖武德七年,幸温泉宫傍观川原,见白鹿遂改今名。宋加封神德洞天,有白鹿书院。
德清观,在骊山上,即露台祠今云人祖庙。
陵墓:秦始皇陵,《史记》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穿三泉下锢而致椁。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大事毕,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汉书》曰: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上,崇山坟其高五十馀丈,周四五里,石椁为游馆,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言。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将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古史考》曰:秦始皇使刑,徒七十万人作骊山,此山石为磶。《国志》曰:始皇陵有银蚕、金雁,以多奇物,故俗云:秦王地市。
唐庄恪太子陵,在骊山北原。

骊山部艺文一

《游骊山记》明·乔宇

仲夏十有三日,早渡咸阳南渭河,观隋唐旧都,及未央宫址,尚有截。然方丘突然,高原若断若续,弥三十里。午,过长安北郊,望雁塔,耸乎二十里外。东渡浐水,过灞桥,乃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之处。王莽时,灾数千人,沃之不灭,更其名曰:长存。至唐,则以迎新送故,至此黯然。又名曰:销魂。余望秦川于斜阳之下,怅然怀古,于临潼东南行二里,抵骊山下,浴于温泉。泉幅员四丈许,即秦初砌石,汉修,唐宫焉者也。宫曰:温泉。元宗改曰华清。治场为池。环以山,列以室,岁幸于此。门内有宜春亭,亭内有飞霜、九龙、长生、明珠诸殿。殿侧有集灵、按歌、舞马诸台。今则荡为丘墟矣。明日,参政胡君良桢宴余温泉之上,于是与王君应韶二君,诵崔鲁之诗,论开元之事,慷慨激烈,殊有遐思。酒酣,应韶倡为温泉之歌,余和之。遂登骊山,蹑绣岭堆,低回于朝元遗址前,草树青葱,杨芳弄色,幽泉集响,如咽如悲。于是,余又倡为骊山之歌,二君和之。午后,下山,过鸿门,坂渡渭南,至赤水镇宿焉。

《游骊山记》袁宏道

骊之山,郁然而青,而其水,浩浩然鸣九衢也。古柏森然,阴翳东西岭,故宫遗址,多不可识。山下民,有雪头而杖者,作而前,曰:民虽耄,犹彷佛忆之。指其岿然而坟者曰:是举火台,褒女之所笑也。指其温然而澄澈者曰:是莲花汤,明皇妃子之所浴也。问山下之故垒,曰:是尝涸三泉,而开七曜者,始皇帝之地市也。余倚松四顾,苍茫久之,乃披荒榛,踞危石,楚声而歌曰:涓涓者流,与山俱逝兮。空潭自照,影不至兮。吁嗟乎。兹山祟三世兮。歌竟,浴于长汤。遂登老氏宫,极于台,东过石瓮寺,休焉。稍倦,假寐僧榻。忽有丈夫,峨冠修髯,揖余而言曰:吾子失言,夫山奚能祟使,吾幸而遇严匡诸君子,岂不亦嘉遁之薮,吾子谓九叠之屏,七里之滩,何遽出吾上耶。又使吾所遭者,为宣城孤山辈骚坛之士,艳称久矣。吾岂复戎吾姓也。余蘧然觉,自悼言之失也。复喟然叹曰:异哉,天子之贵,不能与匹夫争荥。而词人墨客之只词,有时为山川之九锡也。异哉,今之处士,谁能入山而为水石所倚重者,吾当北面事之。

骊山部艺文二〈诗〉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唐·张说

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是日巡游处,晴光远近同。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苏颋

仙跸御层氛,高高积翠分。岩声中谷应,天语半空闻。丰树连黄叶,函关入紫云。圣图恢宇县,歌赋小横汾。

《奉和登骊山顶寓目应制》李乂

崖巘万寻悬,居高敞御筵。行戈疑驻日,步辇若升天。城阙雾中近,关河云外连。缪陪登岱驾,忻奉济汾篇。

《骊山行》韦应物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访道灵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禁仗围山晓霜劲,离宫积翠夜漏长。玉阶寂历朝无事,碧树葳蕤寒更芳。三清小鸟传仙语,九华真人奉琼浆。下元昧爽漏恒秩,登山朝礼元元室。翠华稍隐天半云,丹阁先明海中日。羽旗旄节憩瑶台,清丝妙管从空来。万井九衢皆仰望,彩云白鹤方徘徊。凭高览古嗟寰宇,造化茫茫思悠哉。秦川人水长缭绕,汉氏五陵空崔嵬。乃言圣祖奉丹经,以年为日亿万龄。苍生咸寿阴阳泰,高谢前王出尘外。英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詟伏兵无战。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干戈一起文物乖,欢虞已极人事变。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缵承鸿业圣明君,威震六合驱妖氛。太平游幸今可待,汤泉岚岭还氤氲。

《骊山》许浑

闻说先皇醉碧桃,日华浮动郁金袍。风随玉辇笙歌迥,云捲珠帘剑佩高。凤驾北归山寂寂,龙舆西幸水滔滔。蛾眉没后巡游少,瓦落空墙见野蒿。

骊山部纪事

《太平御览》: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而恒若在云雾之中。孟康曰: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举烽以徵,诸侯不至。王遂败,身死骊山之北。
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尺,下锢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四门施徼,奢侈太过。六年之间,为项籍所发。放羊儿堕羊冢中,燃火,悉烧其椁藏。
《咸宁县志》:李顺兴,杜陵人,年十五,乍愚乍智,时莫识之。其言未来事,多有中者。家尝为斋,方食,器用不周。兴言昆明池中有大荷叶,可取盛饼食。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归,两足犹泥,举坐惊异。得人所施,辄散乞贫人。又尝乞骊山废地于周文。周文曰:何用。曰:有用。未及至温汤,遇患,卒于其地。宋敏求《长安记》:韦嗣立营,构别业于骊山,凤凰原鹦鹉谷,有重崖洞壑,飞流瀑水中。宗亲往幸焉。因封嗣立逍遥公,名其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陈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棨戟不于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宋钱希白《南部新书》:上在骊山华清宫,值元夜,欲出游。陈元礼奏曰:宫外旷野,须有预备。必欲夜游,愿归城阙。上不能夺。

骊山部杂录

《路史后纪》:女皇氏继兴于丽。〈注〉《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云: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所即骊山也。
王灼《碧鸡漫志》:荔枝香,《唐书·礼乐志》云: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脞说云:太真妃好食荔枝,每岁,忠州置急递上进,五日至都。天宝四年,夏荔枝滋甚,比开笼时,香满一室,供奉李龟年撰此曲进之。宣赐甚厚。《杨妃外传》云:明皇在骊山,命小部音乐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荔枝,因名荔枝香。三说虽小异,要是明皇时曲。然史及《杨妃外传》,皆谓帝在骊山,故杜牧之华清绝句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道荔枝来。《遁斋闲览》非之曰:明皇,每岁十月幸骊山,至春乃还,未尝用六月。词意虽好,而失事实。今歇拍大石调,皆有近拍,不知何者为本曲。
河滥堆,《中朝故事》云:骊山多飞禽,名河滥堆。明皇御玉笛,采其声,翻为曲子名,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人竞以笛效吹。故张祜诗云:红树萧萧阁半开,玉皇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河滥堆。贺方回《朝天子曲》云:待月上潮平波艳艳,塞管孤吹新河滥。即谓河滥堆,江湖尚有此声,予未之闻也。尝以问老乐工,云:属夹钟商,按《理道要诀》,天宝诸乐名,堆作,属黄钟羽夹。钟商呼双调,而黄钟羽,则俗呼般涉调,然《理道要诀》称黄钟羽,时号黄钟商调,皆不可晓也。

骊山部外编

《辛氏三秦记》:骊山汤泉,旧说以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俗云:秦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
骊山始皇陵,作地市,死人交易,市平不得欺死人,云:秦王地市,有断马利。
《集仙传》: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绢素书,缄之甚密。题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以麋烂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髻当顶,馀发半垂,敝衣扶杖,神状甚异。路傍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剋。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少年从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符之所因,请问元义。使筌正立向明,视之曰:受此符者,当须名列仙籍,骨相应仙。而后可以语至道之幽妙,启元关之锁钥耳。不然者,反受其咎也。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月角,血脉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真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岁,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一通,贯于杖端令。筌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于是命坐,为说阴符之义。曰:阴符者,上清所秘,元台所尊。理国则太平,理身则得道。非独机权制胜之用,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之常典耶。昔虽有暴横,黄帝举贤用能,诛彊伐叛,以佐神农之理。三年百战,而功用未成,斋心告天,罪己请命。九灵金母,命蒙狐之使,授以玉符。然后能通天达诚,感动天帝。命元女教其兵机,赐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此书乃行于世。凡三百馀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彊兵战胜之术。皆出自天机,合乎神智。观其精妙,则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元。察其至要,则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较其巧智,则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一名黄帝天机之书,非奇人不可妄传。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骄奢淫佚者,必不可使闻之。凡传同好,当斋而传之。有本者为师,受书者为弟子,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之者,夺纪二十。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出三尸,下九虫。秘而重之,当传同好耳。此书,至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凡人学之得其殃,职分不同也。《经》言: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盖泄天机也。泄天机者,沉三劫,得不戒哉。言讫,谓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瓠,令筌于谷中取水,既满瓠,忽重百馀斤,力不能制,而沈泉。却至树下,失姥所在。惟于石上留麦饭数升,怅望至夕,不复见姥。筌食麦饭,自此不食,因绝粒求道。注《阴符》,述《二十四机》,著《太白阴经》,述《中台志》《阃外春秋》以行于世。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
《太平广记》:骊山下有一白狐,惊挠山下人,不能去除。唐乾符中忽一日,突温泉自浴,须臾之间,云蒸雾涌,狂风大起,化一白龙,升天而去。后或阴暗,往往有人见白龙飞腾山畔。如此三年。忽有一老父,每临夜即哭于山前。数日,人乃伺而问其故。曰:我狐龙死,故哭尔。人问之何以名狐龙。老父又何哭也。老父曰:狐龙者,自狐而成龙,三年而死。我,狐龙之子也。人又问曰:狐何能化为龙。老父曰:此狐也,禀四方之正气,而生狐,白色,不与众游,不与近处。狐托于骊山下,千馀年,后偶合于雌龙。上天知之,遂命为龙,亦犹人间,自凡而成圣耳。言讫而灭。
《酉阳杂俎》:唐开成末,永兴坊百姓王乙掘井,过常井一丈馀,无水。忽听向下有人语及鸡声,甚喧闹,近似隔壁井匠。惧不敢扰。街司申金吾韦处仁将军,韦以事涉怪异,不复奏,遽令塞之。据《周秦故事》,谒者阁上得骊山本李斯领徒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之以章程。三十七岁,因地中井泉,奏曰: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抑知厚地之下,或别有天地也。

武功山部汇考

太白山南之武功山

武功山,在今陕西西安府郿县太白山南,一名鏊山,一名垂山,连亘东西,诸山周回数百里,山中峰峦最为秀杰。
武功山图

《考》

《明一统志》:陕西西安府武功山,在武功县南一百里。北连太白山,最为秀杰县,以此得名。杜甫诗:遥瞻太白雪,喜近武功天。
《三才图会·武功山图考》:武功山,在西安府武功县西百二十里。《郡志》云:晋有武氏者夫妇,各择栖鍊所,夫居兹山,妇止西昌之武冈,同日宾仙。故称兹山为武公,而呼武冈为武姥云。山行至枫木凹,即武功东界也。迤逦至北斗七星冈,峭径纡折,高下循溪,往水㶁㶁,激石鸣,抵平湛静,迄下行有所触,辄复作响。千岩万巘,或峻矗入云,如笔竖笋,攒或壁嶂排,如植碑倚屏,或倒崖作磬折状,或杰竦如弁冕执圭为敬者,又如龙凤轩举,如虎豹躩且踞,如飞走器物,靡所殚述。自山麓行丛林,蒙翳瀑布,鸣鸟在上,自山半行空处,翠湿衣,泉瀑鸟声,皆归履舄。下时,有偃树横涧以济人,而根叶具存。时有石枕流,如天生桥,方竹龙草,仙茅灵药,所在有之。自枫木凹四十五湾,约十五里许,至迎仙桥,桥北为图坪庵,一名小桃源,有二杏树,逼檐对峙,各大丈馀,东花西实。至明年,花实易向矣。此植物所无也。山有五庵箕峰,在图坪南,集云、行宫二庵,在图坪东北,其西则九龙也。因所通道置以憩,谒者又十五里葛仙坛,而张、许二仙翼列者,不知其由也。谒者以坛为顶,闻白鹤峰尤高,云雨皆出其下,白鹤仙居之。武功水发源其巅,澒泞喷沫,如芙蕖发荣。闻人语,则愈溢出。其为行者,所循溪皆其委也。相传为葛仙炼丹池。西北有雷崖洞嵌,可容数百人,路险绝,游者,必縆掖而升。然人或亵之,即迅霆霾曀。故名:雷崖。上有数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不可即。盖为葛仙藏书处。又其阻有齐云山,山有寺,径亦涩,惟猎者时入焉。荒基败础,平畴带溪,沃田数千亩,沟塍宛然,皆柞棫充布,亦避乱全生之区也。按《陕西通志·山川》:武功山,在郿县太白山南,今讹为鏊山。又曰:垂山,语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郿县志·地形》:太白峰,南连武功诸山,最为秀杰。武功今讹为鏊山。又曰:垂山,西曰:瓦窑山。又西曰:驼羊。峰抵斜谷,接岫连麓,周围五百里不绝。为关中名山。

武功山部艺文

《与步骘书论武功山形势》汉·诸葛亮

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马冢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势,攻之不克,是以留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