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三十八卷目录

 夏屋山部汇考
  图
  考
 夏屋山部艺文
  记夏屋山         明慎蒙
 龙门山部汇考
  图
  考
 龙门山部艺文一
  龙门铭         唐白居易
  禹凿龙门赋        陈山甫
  龙门辩         宋司马光
  游龙门山记       金赵时中
  游龙门山记         麻革
  游龙门山记        明薛瑄
  龙门山记          乔宇
  龙门山记          吕楠
 龙门山部艺文二〈诗〉
  龙门          唐沈佺期
  晚登龙门驿楼        许浑
  禹庙           宋之问
  龙门杂咏八首       刘长卿
  游龙门香山泉       韦应物
  龙门游眺          前人
  龙门            杜甫
  龙门四首        明许维新
  前题            乔宇
  谒禹王庙有作       陈凤梧
  禹门叠浪         孟养气
  前题           高汝砺
  禹门           黄洪毗
  拜谒禹庙恭题       王致中
  谒禹宫           孙珫
  登龙门山二首       李日宣
  春日随巡方使登龙门山四首 杜齐芳
  前题            白鲲
  登龙门山三首       杨正芳
  龙门题石          周慎
  游龙门山二首       张维世
  巡行登河津龙门山     乔允升
  秋杪登龙门望河楼二首   赵用光
  秋日陪姚万涵登龙门四首   前人
 龙门山部纪事
 龙门山部杂录
 龙门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三十八卷

夏屋山部汇考

史记之夏屋

夏屋山,在今山西太原府代州东北三十里。《史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即此。其上有磨笄石。
夏屋山夏屋山

考考

《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遂平代地。其姊摩笄自杀。代人名所死地为摩笄山。〈注〉徐广曰:山在广武。正义曰括地志云:夏屋山一名贾屋山,今名贾母山。与句注山相接,盖北方之险,亦天下之阻路也。
《汉书·地理志》:太原郡,广武,〈注〉贾屋山在北。
《后汉书·郡国志》:雁门郡,广武故属太原。有夏屋山。按《水经·湿水注》:桑乾水,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径故城北。
《山西通志·山川》:夏屋山,在代州东北三十里,一名夏壶,一名贾屋。《水经注》曰:茹县故城,王莽之谷武也。世谓之如口城,城在鸣鸡山西十里,磨笄山,亦谓之鸣鸡山。
磨笄石,夏屋山石也。
《太原府志·山川》:夏屋山,一名夏台。俗又名为草垛山。按《代州志》,语同。

夏屋山部艺文

《记夏屋山》明·慎蒙

夏屋山,在代州东三十里,一名夏壶,又名贾屋。赵襄子北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斗击杀之。遂有代地尔。雅山中有兽形如菟相,负共行土俗名。为蹶山之侧,有西峨谷。

龙门山部汇考

《禹贡》之龙门
龙门山,在今山西平阳府河津县之西北二十五里,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之东北八十里。其山两峰壁立,上合下开,河水径流其间,形如门阙。故名亦名禹门,谓大禹所凿也。其峰东西相去不过百步,而巨浪奔涛,旦夕冲激,岩鸣谷应,洵称天下奇观。
龙门山图龙门山图

考考

《书经·夏书·禹贡》:至于龙门。〈传〉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疏〉《地理志》云:龙门山在冯翊夏阳县北,此山当河之道。禹凿以通河东郡之西界也。禹至此渡河而还,都白帝也。《蔡传》冯翊夏阳,今河中府龙门县也。按《后汉书·郡国志》:左冯翊,夏阳有龙门山。〈注〉《书》曰:导河积石,历龙门。太史公曰:迁生龙门。韦昭曰:在县北。《博物记》曰:有韩原韩武子采邑。
《水经》:河水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注〉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并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和中立。《竹书纪年》:晋昭公元年,河赤于龙门三里,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
《隋书·地理志》:河东郡汾阴〈注〉有龙门山。
《唐书·地理志》:同州冯翊郡,韩城,〈注〉有龙门山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馀顷。按《彭年林水录》: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澜泻注七丈有馀,漭荡之音,极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及素波白涛,激襄四陆,阚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
《三才图会·禹门图考》:禹门,《禹贡》龙门也。亦曰:禹门渡云。两山石立,河出其中,广百步,世谓禹凿,所谓三月鱼上渡而为龙也。其东岸曰:看鹤台,尤孤峭不可下瞰。西为梁山,即河梁也。北曰建极宫,道家祠神禹者也。刻石十馀,多元名臣文。地极幽,其间烟云水石之聚,虫蛇罔象之居。相传桃花开时,河水喷激,声震万雷,殆异今也。大河之东,为太史公墓,前为庙,有晋永嘉中殷济树碑,今皆圮于河。下山,过子夏墓,墓在新丰里。新丰南曰:通化里,即文中子讲学处也。又有东皋子黄颊山诗。东皋子,文中子弟也。名绩,字无功,以琴酒自娱,隐黄颊山,题是诗,山壁诗,极幽永,非唐以来人语。宋熙宁初,李公寿始访其地,刻石县学,因载所游,其石阴附以龙门之歌:龙门兮天开,河水兮天来,我思古人兮何在哉。
《山西通志·图考》:龙门,在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大禹所凿。一名禹门渡。据大禹浚川之功,惟河为大,而龙门最艰。《水经》曰:河水南出龙门口。《玉海》曰:梁山之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今登龙门,山岳徘徊,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巨浪奔涛,旦夕冲激,响震岩谷。而丹崖翠巘,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斯天下奇观也。
《平阳府志·山川》:龙门在河津县西北二十五里,与陕西韩城梁山并峙,大禹所凿,又名禹门。《夏书》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是也。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崖壁立,形如门阙,东西阔八十步而,奔涛巨浪,旦夕冲激,为天下奇观。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上建禹庙,有殿阁亭观碑咏,庙前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和中立。山顶有洞,相传文中子读书处。又沙洲之上有禹穴,高不过咫尺,虽千寻之波,不能侵一杯。按《禹穴记》称:禹治水,得黄帝《水经》于穴中,按而行之,盖亦有神助焉。然于经无取。按《河津县志·山川》:龙门,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山壁立,中通河流,形如门阙。东西阔八十步,一名禹门,即禹凿处也。西与韩城梁山并峙,山岩建禹庙,有殿阁亭观碑咏。梁山在龙门山西,《书》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诗》云:奕奕梁山。《左传》:梁山晋望。即今紫金山也。县治八景,禹门叠浪,即三汲浪,大河悬流,高碛喷雪,云水相涵,足为天下奇观。故事《三秦记》:鱼龙变化,即此今龙门祠宇处,乃其下流。
龙门八景:层楼倚汉,看河楼,壁立西崖之巅,周遭悉用甃崖,高风烈木不任也。登楼四顾,目穷千里矣。曲栈连云,旧名石栈连云,从山足折而上,半山迥处,径削如堑。以筏周之,盘迥若行鸟道。左顾则下临黄流,不可即也。
鸣泉,漱玉山后,澒洞如穴,乳泉滴其间,日夜不绝,声铮铮然,殊可听也。滴久成泓,虽盛夏亦觉寒沁逼人。飞阁、流丹阁,半枕崖,其半凭虚而架,临河空际。相传著手间架处,公输班遗迹也。风起阁动,可以歌《列子·御风之篇》矣。
悬崖挂月,旧名南亭夜月,实则月在崖,不在亭也。崖南峙,北面甚孤,迥月出则所受独偏,至夜深月满,月反若在崖下,一挂字取真境矣。
空谷惊雷,山空如答,其响连贯,真不减惊雷也。春朝赛社,里人以此争胜,而当事过临,巨炮一声,峰峦欲动焉。八景惟此须人力成之,旧名雷声一震,殊无当也。
秋水归帆,三夏,水急浪涌,即竹筏不敢渡津门,无论舟楫也。入秋,水杀,帆往来如织矣。石上有句云:波平客到看山静,浪稳舟移觉棹轻。其谓是乎。旧名北口秋风,于景未切。
春鳞汲浪,三汲浪异迹,实神巧也。何从见之,旧名桃浪三汲,今更是名禹门三月桃花浪。唐人虽有斯语,亦指其时地云尔。春鳞变化,据《尔雅》《三秦记》,理或有然与。
古迹:禹迹,龙门在秦晋万山之会其北,则龙尾等迹,即所谓悬流三汲浪者也。其再上,则吉隰石岚等州,直抵偏关,以达沙漠。南来至此,山尽河出,《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盖神禹用功,极力之地,乃天下绝险,寰宇奇观。上有禹庙,道观亭阁,是为建极宫,古今人诗赋刻于上。
《陕西通志·山川》:龙门山,在西安府韩城县东北八十里,《禹贡》导河至龙门,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名。
《韩城县志·山川》:龙门山在县东北,尧之时,山障河流,禹凿山而壑之,以通厥流,若门然,门之成也。《山海经》谓:应龙相之,故于门上加龙字,盖归功于神也。山有渡为龙门渡。

龙门山部艺文一

《龙门铭》唐·白居易

夫结而为山,融而为谷。设险阻于地理,资守距于国都。足以表坤载之无疆,示神州之大壮也。矧复洪源南导,高岸中分,夏禹浚川,初通阙塞。周成相宅,肇建王城。风雨所交,形势斯在。灵葩珍木,接畛而扬芬。盘石槛泉,奔流而激响。宝塔千尺,苍崖万寻。岂独胜游之是属,故以景贶之潜符。躬荐两圭,巡汾阴而祈民,福言旋六,辔临洛宅而观土。风既周览于名区,乃刊文于石。铭曰:高阙巍峨,群山迤逦。乃因王城,是通伊水。形胜居多,英灵萃止。螺髻偏摩,雁塔高峙。奠玉河滨,回舆山趾。驻跸称奇,珉斯纪。

《禹凿龙门赋》陈山甫

控引河源,凿山为门。辟两崖而龙蟠虎踞,飞一带而电激雷奔。所以极流离于品物,佐含育于乾坤。邈矣而高踪斯在,巍然而诡状斯存。昔夏王披简援图,尽力沟洫,万方附会以恭命,百工子来而奉职。畚锸具而势蹙风云,岩岫分而状成阃阈。波涛有路,无非汲引之功。鳞介攸居,咸被生成之德。异夫屹尔崖巘,张为闬闳,悬流赴势以中注,巨石乘危而下倾。拉丛林而山灵叶赞,回大壑而水怪奔惊。故凝滞者,得以流其恶。昏垫者,得以厚其生。当其相地所宜,兆人攸利,山峥嵘而洞启,水喷薄而俄至。汤汤浩浩,俱成畎浍之流。原隰陂池,皆为生植之地。道迈前古,芳流后尘。岂不以开济之功莫大,通流之用如神。龙跃新渚,鱼迷旧津,四载之劳,终成于舜日。九年之患,空愧于尧人。始也设以规模,不资钤闭,云横结驷之状,浪走高车之势。广滥觞之运,水无不通。裨造化之遗,人无不济。茂绩崇崇,与流无穷。豁岧峣而分远碧,来浩渺而写晴虹。不愧锡圭之命,宁惭拓土之功。是以羲轩等美,唐虞齐盛。故当煇烁于帝图,不然,何以应千年之圣。

《龙门辩》宋·司马光

或问:禹凿,龙门辟伊,阙有诸迂叟。曰:龙门伊阙,天所为也。禹治之耳,非山横其前,水壅其流,禹始凿而辟之,然后通也。或曰:何以知之。曰:孟子云: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若凿山以通水。不可谓之无事矣。

《游龙门山记》金·赵时中

自恒之南,岿然崛起于太行之东者,封龙之山也。恒亚回环望之,四面如一,乃曩时飞龙山也。唐天宝六载,始易今名。背滹沱之巨浸,右井陉之绝险,实镇阳之壮观,非若群山之迤𨓦也。龙首兴云而致雨,狮子青毛而赤胸。白羊牧兮玉石乱,华盖擎兮青松高。钟磬互鸣于梵宇,金碧交映于琳宫。醮石突兀,吟台峥嵘。蟠桃熟兮欲老,黄精产兮延龄。至如奇峰怪石,清泉茂林,画者劳想,游者忘归。青城雁峰,不独美于西方。巫峡庐山,莫专名于南土。有徐童仙观,郭元振剑石。徐童观者,在狮子峰大溪之下,中央平坦地,多桐木花其,花清香袭人,其子碧可染青碧色,若移植他处,则不活。观中有泉数处,傍宜栽桃种荷,曹仙姑移之北岳,徐真君登仙之山也。又山记云:骆元素因入山,遇老人,与药十粒,曰:服此则不饥。吾姓徐,字元英,新受长桑君牒,召北岳,长史言讫化为童子,乘云而去,因得名焉。郭元振者,唐时魏人也,少游学于此。上狮子峰,前有石,屼然高耸,俄闻霹雳声裂其石,五色云气,自石中出。元振由是得宝剑于石罅。后仕睿宗,出入将相。又有东西中三书院,其遗址在焉。当时皆名儒硕士传受,聚徒至百人,置山长、山录以领之。又多仙游胜迹。自汉唐而来,栖真之士,辈出其间。神龙蟠池,油云锁洞,三晋之间,不远千里,来祷辄应。今者,县宰昭勇公于明昌辛亥秋,游封龙,登狮子峰,钦礼三清,瞰龙潭,游禅堂,遍览山中胜概。徘徊久之,登霹雳石,遂挥毫而作颂云。

《游龙门山记》麻革

吾友浑源刘京叔,尝以诗来,盛称其乡泉石林麓之胜。浑源实居代,革独恨未尝一游焉。今年夏,因赴试武川,归道浑水,修谒于玉峰。魏公语及是邦诸山,若南山,若柏山,业游矣。惟龙山为绝胜,姑缺,兹以须诸文士同之,子幸来,殊可喜。乃选日为具,拉诸宾友,骑自冶城西,南行十馀里,抵山下。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馀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醲郁,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有泉,泓澄渟溜,洑出石罅,激为迅流,阴木荫其颠,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生诸生,瀹觞以进,酒数行,西有大石,余乃援笔,书游者名氏及岁月而去。又行十许里,大抵一峰一盘,一溪一曲,山势益峭,树林益多,杉桧栝柏,溪花种种,金开玉错,芬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𦊰人衣袖。又萦纡行数里,得冈之高,遽陟而上,行茂林下。又五里,两岭岐中,得大云寺,林峦树石,栉比楯立,皆在几席之下。主僧英公,相与步西岭,过文殊岩,岩前长杉数本,挺立有磴县焉。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巧斗,试一临之,毛骨森竖。南望五台诸峰,若相联络。西北而望,峰豁而川明。村墟井邑,隐约如奕局然。乃径北岭,登萱草坡,盖龙山绝顶也。势峻绝,无路可跻,步草而往,深弱且滑,甚攀条扪萝,疲极,乃得登。四望,群木皆翠杉苍桧,凌云千尺,与山无穷,此龙山胜概之大全也。降,乃复坐文殊岩下,置酒小酌。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倏然自万壑来,觉境愈清,思愈远。已而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与。明旦,各有诗识于石,乃循岭而东,径甚微,木甚茂密,仅可通马。行又五里,至玉泉寺,山势渐隘,树林渐稀,顾非龙山,比寺西峰,曰望景台。险甚。主僧导客历嵚崟,坐盘石,其旁诸峰罗列,或偃或立,或将仆坠,或属而合,或离而分,贾奇献异不一状。北望川口最宽肆,金城原野,分画条列,历历可数。桑乾一水,纡绕如玦,观览旷达,此玉泉胜处也。从此归,路险不可骑,皆步而下,重溪峻岭,愈出愈有。抵暮,乃得平地。念兹游之富,与昔所经见而不能寐,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女几之婉严,乌权白马之端重,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深邃,树林荟蔚,繁阜不一览而得,则兹山亦岂可少哉。人之情大抵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

《游龙门山记》明·薛瑄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山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由东南麓穴岩,构木桴虚,驾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石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触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岩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茫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彷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上置井床辘轳,悬繘汲河。凭栏槛,凉风飘潇,若列禦寇。驭气在空中立也。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馀步,至石谷,下视窈然,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崖相去寻尺,上横老槎为桥蹐,步以渡谷北二百武,有小祠,扁曰:后土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侧者、立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可凭、可倚,云气阴阴,虽甚暑,不知烦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东南山,有道院,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端也。

《龙门山记》乔宇

予少读禹书至干导河,自积石历龙门未尝不邈,然想游其地。今幸奉命传祀于西,及将往行礼于商汤王庙。下适河津去龙门止三十里,且有才来二君。偕遂出河津西门是时阴云,四翳风颠木号,而兴以勃发,奈路沾雨,由石栈进谒神禹王庙遍览壁间图画。东西壁皆次第治水随刊之迹,每段标以经语,怪怪奇奇于所见。图画变化雄妙者,莫踰于此。东有图其标曰雪窦飞泉。尧郡席天章笔西有图,其标曰烟凝古柏,晋溪素庵笔后屏有图二,其标曰揭石,寻珠涌露出波前楣有图,其标曰春江晚渡雪轩。诚意笔想皆宋元名公,因题名于柱。二君设酒于飞丹亭,下瞰黄河自西北而来,惊涛骇波,腾骧而下。轮风骤雨相挟而作,势益汹涌,苍崖青嶂为之响振。二君复举酒,酒半乐甚,爰命榜人举罾河滨得三鱼,乃复烹鱼。欢然对酌联句至夜,分乃寝厥明,乃复登看鹤楼,以眺远近河山,俯视洪流陡绝,百仞凛然有垂堂之。戒河之西是为陕西韩城之境,其山亦自北而来,亦号龙门与。东岸之山相照而断,三秦记云,龙门外悬泉。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鱼鳖莫上。今观之诚若此,复览迤岸,而东卉木繁密得悬石峙,若有待予乃大篆龙门二字,笔二诗已又赋,禹门渡一章。

《龙门山记》吕楠

龙门在秦晋之间,万山之会,禹治水极力之地,形势甲于海内。久怀游览,而未获。内滨子曰:天下之美,不努力一至,即惰违不可补,况此禹迹所在乎。他日谷泉子西巡,亦犹是兴也。乃四月之初,实斋王子仙,自安邑至河津。明日,谷泉子自万泉至。又明日,楠自解州猗氏至。又明日,内滨子自运城至。是日雨甚。诸公曰:如来日霁,天贶佳期矣。来日,果霁。于是道过辛封,谒卜子夏祠,召其世嫡,遣就运学教授,而改其名绍云。北至清涧,风大作。从者曰:俗传食豕肉,诣禹庙,必风。予未诺。然以慑寒入福圣寺,加衣,风滋甚,冲风往神前村,至山麓,乃缘栈道步屧而升。既谒禹像,风益焚轮起,撼松柏、腾沙砾、上蔀天日,下掩河汾,若蛟鸣虎啸,若禹役使群怪,持雷斧秉神斤,以辟龙门时也。然实斋席设无豕肉。既升殿,从者置携尊神几内。滨子曰:禹恶旨酒,可避之谷。泉子笑曰:禹所恶酒者,旨也。此酒恐不足以当禹恶酒。行移时,食且举。风息,食有馒头饤,其饀者豕,又不风,不知俗传者何也。土人曰:此地日有潮风,盖大河流两山中,岚气薄触空洞,即飕飒无所于散。此或其真云。食既,游观四壁,金碧丹青,十三彫榭,盖自六籍子史言禹事者,无不开方绚织,且笔精意远,非时工可到。殿记在元贞年间,壁图必当其时关中人。称岐山周公庙画,殆不过是也。既乃北谒后寝,见涂山氏像,止二嫔侍侧,而冠裳朴质,犹可想见古风。出庙西南,乃扪萝缘磴,以上望河楼,即谷泉子所改吞吐云雷楼也。楼在龙门左闑上,盖梁山中断而东峙者也。其前悬临中流,上作石室旋柱其外,以为转廊,室塑十阎罗像。俗言,至此绝险,与死为邻也。楼外俯黄流,凌白云,孤山直对,而雷首中条,渺渺冥冥,乍见乍没,皆入望眸。蹴磴而下,会二公至流丹亭。亭北倚石崖,其南半悬中流,柏柱斜庋,其下上有板棚,凿板如井口。以汲流,即勺水于沧海也。亭扁则白岩乔公小篆。下亭就实斋子于河壖,壖西者河,其东皆怪石层崖,崒嵂崎岖,不可以步。而内滨子飘逸如飞,予力追不及。至壖,则西山东转,北遮河流,不见来处。伫滩环望,四面皆山,中如院落,其前则两山拱峙,自窟穴而出,故曰龙门云。爰有煤舟,南自蒲津,络绎而来。棹歌渔唱不殚图,此其为禹穴乎。或曰龙门之外,河洲之上,青草萋萋,黄沙茔视。河之高,不过咫尺。若遇秋水泛溢,虽百里之涨,千寻之涛,不能侵一坏焉。是则禹坟者也。内滨子曰:禹,古今之大智,而乃葬身于此乎。谷泉子曰:会稽亦有禹穴,云其在河之壖也。方欲即舟北行,以求所谓悬流三汲浪者。或曰:在金门五七十里。或曰:在吉州百馀里。然不能往徘徊怅望,搀仆南返,盖天下奇观,亦不欲人尽睹。而风雨幻忽,云雷时出,亦此山之神,妆点修饬,耸来者之观乎。然斯游也,不可谓不索其隐,而探其奇矣。

龙门山部艺文二〈诗〉

《龙门》唐·沈佺期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八峡,不与众山同。长宝亘五里,宛转复嵌空。伏濡呴潜石,瀑水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潭河势不测,藻葩乘彩虹。我行当季月,烟景共春融。江关勤亦甚,巘崿意难穷。时将息机事,炼药此山东。

《晚登龙门驿楼》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禹庙》宋之问

夏王乘四载,兹地发金符。骏命终不易,报功畴敢渝。先驱总会昌,后至伏灵诛。玉帛空天下,衣冠照海隅。旋闻厌黄屋,更道出苍梧。林表祠转茂,山阿井讵枯。舟迁龙负壑,田变鸟芸芜。旧物森如在,天威肃未殊。气清连曙海,云白洗春湖。猿啸有时荅,禽言长自呼。灵歆异蒸糈,至乐匪笙竽。茅殿今文袭,梅梁古制无。运遥自崇丽,业盛答昭苏。伊昔力云尽,而今功尚敷。揆才非美箭,精享愧生刍。郡职昧为理,邦空宁自诬。下车霰已积,摄事露行濡。人隐冀多祐,曷惟沾薄躯。
《龙门杂咏八首》刘长卿《阙口》
秋山日摇落,秋水急波澜。独有鱼龙气,长令烟雨寒。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
《水东渡》
山叶旁崖赤,千烽秋色多。夜泉发清响,寒渚生微波。稍见沙上月,归人争渡河。
《福公塔》
寂寞对伊水,经行长未还。东流自朝暮,千载空云山。唯见白鸥鸟,无心洲渚间。
《远公龛》
松路向清寺,花龛归老僧。闲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
《石楼》
隐隐见危阁,隔河映青林。水田秋雁下,山寺夜钟深。寂寞群动息,风泉触道心。
《下山》
谁识往来意,孤云长自閒。风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木落众峰出,龙宫苍翠间。
《渡水》
日暮下山来,千山暮钟发。不知波上棹,还弄山中月。伊水连白云,东南远明灭。
《水西渡》
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千龛道傍古,一鸟沙上白。何事还山云,能留向城客。

《游龙门香山泉》韦应物

山水本自隹,游人已忘虑。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潺湲泻幽磴,缭绕带嘉树。激转忽殊流,归泓又同注。羽觞自成玩,永日亦延趣。灵草有时香,仙源不知处。还当候圆月,携手重游寓。

《龙门游眺》前人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素怀出尘意,适有携手客。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长笑招远风,临潭漱金碧。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龙门》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涂上,生涯尽几回。

《龙门》明·许维新

长山蜿蜿浪混混,双掌摩空峙禹门。半借巨灵通日月,孤悬砥柱壮乾坤。春磐草绿洪荒水,云壑苔斑斧凿痕。今古人人惊胜概,谁将馀润洒千村。
又             前人

天开绝巘对崚嶒,危壑垂栏偪侧登。灏气龙精青涧底,水声松韵白云层。地盘近断昆崙轴,天汉遥澌宿海冰。此日雷门偏震鼓,横戈列校正奔腾。
又             前人

双阙飞流夹远岑,行边展礼傍登临。红亭绝壁松萝径,绀殿遥空鼓角音。玉简云封天柱后,水经藓蚀断碑阴。为留胜迹劳厨备,不是当年菲食心。
又             前人

飞红遥对水亭虚,禹贡尧天尊酒馀。一自鸿濛开宇宙,至今秦晋界沟渠。半空云锁神龟策,双壁天留太史书。延眺曾无终日分,龙门常是马迁居。

《前题》乔宇

两峰环峙接空青,万里黄流路所经。声挟飙轮吹不断,色翻坤轴运无停。谁能鼓枻歌渔父,我欲乘槎访客星。千载河清思献颂,会当移檄问川灵。

《谒禹王庙有作》陈凤梧

指点鸣条此旧冈,平原古墓自苍苍。九千里外河山远,四百年馀统绪长。尚有夏书贻典则,不须杞籍證文章。兴亡今古皆常事,独立荒城送夕阳。

《禹门叠浪》孟养气

登眺龙门眼界宽,层层雪浪逐飞湍。分明圣迹昭千古,莫作寻常景物看。

《前题》高汝砺

两山对立禹门开,中有黄流万里来。三汲怒涛翻石壁,千层巨浪起风雷。山从积石连还断,水自昆崙去不回。乔岳灵源钟秀异,鱼龙常产出群才。

《禹门》黄洪毗

禹门山豁大河流,开辟乾坤奠九州。秦晋平分云外树,鱼龙长护水中洲。真源滚滚平成界,灏气茫茫日夜浮。闻说桃花春浪煖,欲从此处觅丹丘。

《拜谒禹庙恭题》王致中

几年披籍诵平成,今日登临快夙盟。不为探奇寻宿海,应知荒度奠民生。双开峭壁天工巧,九折黄流地轴明。明德馨香延万世,后人思报荐江蘅。

《谒禹宫》孙珫

文命当年敷九州,平成天地更谁俦。亭亭华岳三峰见,滚滚星河万里流。山半惟存神宇旧,汾阴不似汉宫秋。重来祇是防秋急,漫道登临作胜游。

《登龙门山》李日宣

危楼突兀倚山开,石磴盘从鸟道回。朝雾晴霏鹙岭雨,秋涛昼吼禹门雷。好支飞阁云为柱,欲渡狂澜瓠作杯。浊浪何当空我汰,惭无揽辔出群才。
又             前人

河水从天下,石门插地开。因之探禹穴,于此识神台。截脉千山沸,舂涛万壑洄。利行无所事,穿凿岂云才。

《春日随巡方使登龙门山》杜齐芳

春色随骢马,登临问禹踪。断龙通一线,蹲虎列双峰。磴转盘云栈,烟藏覆岭松。山深驺唱寂,斜日冷芙蓉。
又             前人

山势郁崔嵬,凌空更上台。洪流千里折,大地两眸开。树俯苍岩日,涛奔白昼雷。悠然成独啸,响落碧云隈。
又             前人

飞阁凭虚度,惊心独倚栏。半间临水阔,千尺引绠难。龙穴沉金锁,渔舟急箭湍。浪痕留玉斧,指顾尚生寒。
又             前人

探奇窥禹穴,仄径缓游骖。泉玉鸣寒臼,烟萝护古龛。境幽机自息,心豁酒初酣。愧此风尘吏,山灵许暂淹。

《前题》白鲲

坤轴开长峡,洪涛出断山。平成天地老,形胜古今攀。庙貌苍崖里,楼台碧汉间。我来申盥献,登眺一开颜。

《登龙门山》杨正芳

潦倒同为客,探奇度石田。山连秦塞起,水划晋陵偏。万杵秋风外,千林落照前。悲凉多古意,缓辔共谈元。
又             前人

已入鱼龙穴,犹寻凿斧痕。乾坤归汗漫,日月荡朝昏。王气宗天府,惊波撼海门。穷源登绝巘,指点问昆崙。
又             前人

天堑东南界,神功日夜浮。双悬龙剑影,直泻蜃宫楼。霜堕黄榆塞,枫零赤水头。洞庭应此阔,何处访渔舟。

《龙门题石》周慎

龙门峭壁倚天开,一派星泓万里来。吞吐云雷波浩荡,巉岩斧凿势崔嵬。危楼巢鹤连霄汉,曲磴盘螺近草莱。回首砥峰雄亘古,中流屹立柱澜回。

《游龙门山》张维世

蹑蹻登台处,河流瞰夕晖。到窗山树断,拂槛浪花飞。冷傍鱼龙窟,春浮鹳雀矶。偶来清兴惬,聊尔一忘机。
又             前人

耸身凌绝阁,回首倚云隈。虚栈连峰起,危栏傍水开。阁疑飞鸟到,人是泛槎来。欲济思舟楫,多君有异才。

《巡行登河津龙门山》乔允升

雨霁龙门爽气收,兴来寻步最高头。祇因问俗抒官况,不为探奇侈胜游。金璧风帆迎绣斧,玉骢霜仗动蓬丘。何时雅遂澄清志,载肃明禋颂禹畴。

《秋杪登龙门望河楼》赵用光

风雷盘薄撼崔嵬,涌出东南百尺台。岸束惊涛当槛落,翚飞高阁倚天开。浮云萧索中原尽,秋色苍茫万里来。欲向清尊问千古,夕阳西下断鸿哀。
又             前人

结客龙门此壮游,晚风还拟共登楼。回看暮霭千峰合,不尽长河万里流。入夜清尊成雅集,虚亭寒色敞高秋。醉来欹枕藤萝外,飞梦遥应到十洲。

《秋日陪姚万涵登龙门》前人

河上秋光好,重来思转赊。帆樯千里色,烟火几人家。水落沙痕峭,云危石磴斜。乾坤蓬鬓在,离别愧年华。
又             前人

紫翠千峰里,幽寻一径通。岩泉清漱石,殿阁迥含风。把酒看人代,临流忆禹功。预愁归路晚,踪迹各西东。
又             前人

拂衣临钓石,漉酒问渔翁。霜雪娟娟净,河流宛宛通。估船横落日,人语答秋风。吾汝真何意,相看空翠中。
又             前人

取胜攀萝径,观澜俯石矶。水凉偏耐酒,岚翠欲生衣。舟子看人过,山鸦抱日飞。天涯朋好在,相对已忘归。

龙门山部纪事

《河津县志》:呼延氏祈龙门而生元海。呼延氏,汉单于于扶罗子豹妻也。无子祈于龙门,俄有一大鱼,顶有二角,轩鬣跃鳞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觋皆异之,曰:此嘉祥也。其夜,梦日所见鱼,化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色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贵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吾昔从邯郸张同母徒氏,相吾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昌,彷佛相符矣。自是十三月生元海。
仙人王刁,隐居龙门山,得道。
姜善信,其先华山居士也。承师命,修习龙门山。访王刁故迹,炼情见性,神于幻化,知来如响。营建大禹庙、平阳尧庙、鼓堆孚圣庙、建神宇百馀所。一时化身,皆能遍历,名动京师。元世祖诏问,赐号静应真人。命五弟子,俱为龙门建极宫提点,远近亦称天师,诏给田四十馀顷。至今无考。惟详见龙门御制碑记。
慎蒙《山栖志》:宋景濂,性疏旷,每携友生徜徉梅花间,轰笑竟日。或独卧长林下,看晴雪堕松顶,云出没岩扉间,悠然以自适。尝与弟子入龙门山,著书二十四篇,曰龙门凝道记。

龙门山部杂录

《周礼·大司乐》:以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于宗庙奏之。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孝经·援神契》:禹凿龙门辟,伊阙决江开岷。
《尸子》:昔龙门未凿,吕梁未辟。河出于孟门之上。《慎子》:河之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水经·河水注》: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谓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云雾沾人。其水尚崩浪万寻,县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
河水又南得鲤鱼,《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
《唐国史补》:龙门人,皆言善游于悬水,接水上下如神,然寒食,拜必于河滨,终为水溺死也。
旧言,春水时,至鱼登龙门,有化龙者。今汾晋山穴间,龙蜕骨角甚多,人采以为药,有五色者。
《朱子全书·潏水集》云:同州韩城县北有安国岭,东西四十馀里,东临大河,濒河有禹庙,在山断河出处。禹凿龙门,起于唐张仁愿所筑,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束于山峡间,千数百里,至此山开岸阔,豁然奔放,怒气喷风,声如万雷。庙像豕首而冕服。旧传鲧入羽渊,化为黄熊。又云鲧为元熊,熊首类豕,肖像以此而庙,乃称禹,甚非也。然乡人不敢以豕肉荐,必致神怒,大风发屋拔木,百里被害。旧说,禹凿龙门而不详,言其所以凿,诵说相传。但谓因旧修辟,去其龃龉,以决水势而已。今详此说,则谓受降。以东至于龙门,皆是禹所新凿,若果如此,则禹未凿时河之故道,不知却在何处。而李氏所说,又何所考也。
《河津县志·三秦记》:鲤鱼三月上龙门,得度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尔雅》云:鲔鱼似鳣,色青黑,大者长七八尺。岫居,春水上而浮扬,比入河西,上龙门得过者,化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尸子》云:龙门四旁有山,莫能上。大鱼簿集龙门上,则为龙。不上辄暴腮水,次故曰暴腮。世传,士子登科者,为龙门变化,取此义也。
龙门山,昔时另为一志,今废失久矣。搜讨旧本,合邑藏书家,绝少流传者,载稽域中全志,名山大川皆隶。郡邑无别锓一志例,兹就龙门碑碣所存,采其诗文赋记,典核不刊者,备入艺文,以补其缺。薛文清游记,殆冠绝云,馀诗文,仿此分载。

龙门山部外编

《太平广记》:咸通末年,张珽自徐之长安至圃田,东息于大树下,俄顷有三书生继来环坐珽,因问之一书生曰:我李特也。一曰:我王象之也。一曰:我黄真也。皆曰:我三人俱自汴水来,欲一游龙门山耳,乃共闲论。其王象之曰:我去年游龙门山,经于是路北一二里有一子,亦儒流也。命我于家再宿。而回可同一谒之,珽因亦同行至路北一二里,果见一宅甚荒毁,既叩门有一子儒服自内而出,见象之颇喜,问象之曰:彼三人者何人哉。象之曰:张珽秀才也。李特黄真即我同乡之书生也。其儒服子乃并揖入升堂,设酒馔。其所设甚陈故,儒服子谓象之曰:黄家弟兄将大也。象之曰:若皇上修德,好生守帝王之道,下念黎庶,虽诸黄齿长又将若何。黄真遽起曰:今日良会正可尽欢,诸君何至亟预人家事,波及我子孙耶。珽性素刚决,因大疑惧其非人也。乃问之曰:我偶与二三子会于一树下,又携我至此,适见高论,我实疑之黄家弟兄竟是谁也。且君辈人也,非人也,我平生性不畏惧,但实言之。象之笑曰:黄氏将乱东夏弟兄三人也。我三人皆精也儒服子即鬼也珽乃问曰是何物之精也是何鬼也。象之曰:我玉精也。黄真即金精也。李特即枯树精也。儒服子即是二十年前死者郑适秀才也。我昔自此自化精又去年复遇郑适,今诣之君是生人当怯我辈,既君不怯,故聊得从容耳。珽又问曰:郑秀才既与我同科,奚不语耶。郑适乃命笔写诗一首以赠诗曰:昔为吟风啸月人,今是吟风啸月身。冢坏路边吟啸罢,安知今日又劳神。珽览诗怆然,叹曰:人之死也,反不及物,物犹化精人,不复化。象之辈三人皆闻此,叹怒而出适,亦不留珽。珽乃拂衣出,及至门外,回顾已见一坏冢,因逐三精以所佩剑击之,金玉精皆中剑而踣。惟枯树精走疾,追击不及,遂回反见一故玉带,及一金杯在路傍。珽拾得之,长安货之丁无别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