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第二卷目录
坤舆总部汇考二
汉扬雄方言〈土地杂释〉
张揖博雅〈地杂释〉
刘熙释名〈释地 释州国〉
晋张华博物志〈地理略〉
宋马缟中华古今注〈都邑 方徼 关塞〉
王应麟地理通释〈四极 四荒〉
明章潢图书编〈九州水土田里总数 总论九州田赋 统论九州之田 九州之产 地名异同 桂林非百粤辨 三河三秦三齐三楚三吴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古今地名沿革 历代郡县沿革 列郡分野考 天圆地方考〉
梅膺祚字汇〈土部〉
日知录〈里 仞 图 亭 治地 疆域〉
汉扬雄方言〈土地杂释〉
张揖博雅〈地杂释〉
刘熙释名〈释地 释州国〉
晋张华博物志〈地理略〉
宋马缟中华古今注〈都邑 方徼 关塞〉
王应麟地理通释〈四极 四荒〉
明章潢图书编〈九州水土田里总数 总论九州田赋 统论九州之田 九州之产 地名异同 桂林非百粤辨 三河三秦三齐三楚三吴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古今地名沿革 历代郡县沿革 列郡分野考 天圆地方考〉
梅膺祚字汇〈土部〉
日知录〈里 仞 图 亭 治地 疆域〉
坤舆典第二卷
坤舆总部汇考二
汉·扬雄《方言》《土地杂释》
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且大者,谓之坟。张小使大谓之廓。陈楚之间谓之模。〈音莫〉,垫下也。凡柱而下曰;屋而下曰垫。坻,坦场也。梁宋之间蚍蜉鼠之场,谓之坻;螾场谓之坦。
〈注:〉鼠,鼢鼠也。螾蟥,蟺也。其粪名坦。
垤封,场也。楚郢以南,蚁土谓之垤。垤中,齐语也。水中可居为洲。三辅谓之淤,蜀汉谓之嬖。
张揖《博雅》《地杂释》
神农度四海内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帝尧所治九州,地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百四顷。其垦者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刘熙《释名》《释地》
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谛也。易谓之坤。坤,顺也,上顺乾也。
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
壤,瀼也,肥濡意也。
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也。
高平曰陆。陆,漉也,水流漉而去也。
下平曰衍。言漫衍也。下湿曰隰。隰,蛰也,蛰湿意也。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
地不生物曰卤。卤,炉也。如炉火处也。
《释州国》
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州,注也,郡国所注仰也。徐州,徐舒也,土气舒缓也。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彊常警备之也。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
雍州,在四山之内雍翳也。
并州,曰土无也。其州或并或设故因以为名也。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彊,荒则冀丰也。
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
司州,司隶校尉所主也。
益州,益阨也,所在之地险阨也。
古有营州,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取其名也。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
宋,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以为殷,后若云滓秽所在送使随流东入海也。
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
楚,辛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
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
晋,进也。其土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又取晋水以为名,其水迅进也。
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
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卫,卫也。既灭殷,立武庚为殷。后三监以守卫之也。齐,齐也。地在渤海之南,渤齐之中也。
吴,虞也。太伯让位而不就,归封之于此,虞其志也。越,蛮夷之国也。度越礼义无所拘也。此十二国上应列宿,各以其地及于事宜,制此名也。至秦,改诸侯,置郡县,随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汉就而因之也。河南,在河之南也。
河内,河水从岐山而南,从雷首而东,从谭首而北,郡在其内也。
河东,在河水东也。
河西,在河水西也。
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
颍川,因颍水为名也。
汝南,在汝水南也。
汝阴,在汝水阴也。
东郡,南郡皆以京师方面言之也。
北海,海在其北也。
西海,海在其西也。
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东海,海在其东也。
济南,济水在其南也。
济北,济水在其北也,义亦如南海也。
济阴,在济水之阴也。
南阳,在国之南,而地阳也。凡若此类郡国之名取号于此则其馀可知也,县邑之名亦如之。
大曰邦。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国城曰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周制:九夫为井。其制似井字也。
四井为邑。邑,犹悒也。邑人聚会之称也。
四邑为丘。丘,聚也。
四丘为甸。甸,乘也,出兵车一乘也。
鄙,否也。小邑不能远通也。
县,悬也。悬系于郡也。
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晋·张华《博物志》《地理略》
《河图·括地象》曰: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崙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中国之城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东至蓬莱,西至陇右,右跨京北,前及衡岳,尧舜土万里,三代时七千里,亦无常随德优劣也。〈内奸:字疑讹。〉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而怒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后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昆崙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元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
《考灵曜》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七戎、六蛮、九夷、八狄总而言之谓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
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
宋·马缟《中华古今注》《都邑》
封疆画界者,封土为台,以表识疆境也。画界者,于二封之间又为壝,以画界分域也。
《方徼》
徼者,绕也。所以绕逆蛮夷使不得侵入中国也。方者,方面也。南方徼色赤,故称丹徼也。《关塞》
关者,长安之关门也。函谷、关潼关之属也。塞者,塞也。所以拥塞。王应麟《地理通释》《四极》 《四荒》
《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注:〉《说文》作汃国。汃,西极之水也,府巾切。
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此四方极远之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者,《汉地理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
《齐语》: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括地志》:孤竹,殷诸侯古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史记·正义》:孤竹君,是殷汤正月三日丙寅封。相传伯夷、叔齐之父。
北户者,即日南郡。
颜师古曰: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秦始皇纪》:南至北向户舆。《地广记》:景州,北景县。汉属日南,后为林邑所据。晋九真太守灌邃讨林邑于其国。五月五日立八尺表日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开北户以向日。唐于驩州南境侨
立景州,非正北景也。淮南地形训南方曰都广,曰及户。
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经》:西海之中流沙之滨,有昆崙之丘,有人戴胜,虎齿,名曰西王母。
《穆天子传》: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迹于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
日下者,日所出处其下之国。
《淮南·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通典》:东夷有扶桑,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倭一名日本,自云国在日边。《山海·东荒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出。有大人之国。有山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吕氏春秋》:禹东至抟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吕氏春秋》: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元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尸子》云:八极之内,有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阔而起毕昴。
《淮南·地形训》:八极,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张衡《灵宪》云: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朱文公谓尔雅四极恐未必然。邠国近在秦陇非绝远之地也,《灵宪》所言八极之广原于历算,若有据依,非专言地之广狭也。
《吕氏春秋》: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明·章潢《图书编》《九州水土田里总数》
《帝王世纪》曰:禹平水土,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二十万八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三十三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者,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二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凡以供财用。俭则馀,奢则不足。以男女耕织,不夺其时,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九年之储。
《总论九州田赋》
九州之内有田重而赋轻。如青州,田上下,赋。中、上。徐州田上中,赋中中。梁州,田下上,赋下中。雍州,田上上,赋上中。或田轻而赋重。如冀州,田中中,赋上上,是也。或田赋等。如兖州,田中下,赋下下,是也。以周之兵赋,考之民之能出兵马以供上之征伐者,以其力之有馀而已。民力厚薄,由乎田之肥瘦,自古当然。而禹贡所出之赋乃尔轻重不同何哉。冀州土厚水深,号为沃野。豫州,天地之中,商贾所集。扬州,东方之都会。荆州,南夏之名区。故冀豫为罗绮之乡,荆扬为鱼盐之海。他物所出,利倍于田,所以田轻而赋重也。青、徐,海上僻陋之邦,土狭民瘠。雍、梁,西鄙控扼之国,地险患多,田土之外杂出不厚,此所以田重而赋轻也。至于兖州,无雍、梁之边患,无青、徐之鄙陋,又无荆、扬之鱼盐,又无冀、豫之罗绮,居天下有无之中,所以田赋等也。《统论九州之田》
今天下之田称衍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彼闽、蜀、吴、越者,古扬州、梁州之地也。按禹贡扬州之田第九,梁州之田第七,是二州之田在。九州之中等最为下,而今以沃衍称者,何哉。吴、越、闽蜀地狭人众,培养灌溉之功至也。夫以第七、第九之田培养灌溉之功至,犹能倍他州之所出,又况其上之数等乎。以此言之今天下之田地,力未尽者,亦多矣。《九州之产》
扬州,其利金、锡、竹、箭。荆州其利丹银、齿革。豫州,其利林漆、丝枲。青、兖州,其利蒲鱼。雍州,其利玉石。幽州,其利鱼盐。冀州,其利松柏。并州,其利布帛。以禹贡扬州惟金三品,瑶琨,筱荡则金,锡、竹箭。固扬州所产也。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与夫砺砥、砮丹,则丹银齿革固荆州所产也。然则馀州皆以其地所产之多少者而言之也。《地名异同》
《左传》注:云梦跨江南北,故有南梦、北梦。浯水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琅琊灵门,南浯在九嶷零陵。
冀州之寖曰潞。有东潞、西潞。东潞,今之张家湾潞河驿;西潞,山西之上党也。
东阳,今之金华;西阳,今之黄州。
《山海经》注:东瓯,今之永嘉,在岐海中;西瓯,即闽越,今之建安,亦在岐海中。
山有东吴、西吴;〈西镇吴山在陇川〉水有东汉水、西汉水。〈见蜀志。〉即此数处可见各方地名异同不可不察。
《桂林非百粤辨》
今之桂林,春秋战国属楚。自楚灭越时,越人散处海滨,各为君长。今桂林在岭之北,去海二千里,与越不相涉。东越都会稽,闽越都瓯冶,南越都番禺,骆越都交趾。盖百粤之统名,在岐海中者是也。秦桂林为西越地者,以其为南越之属,后赵佗所击,并苍梧实不与焉,即非秦之桂林可知矣。五代之时,刘晟尽有岭南西地者二十年,时亦僭称南汉地,非越土也。终始无越之名,何得以百粤名之。楚越虽皆有南蛮之地,而其种类自别。今越西蛮与武陵九嶷多同者,同一疆界故也。三河、三秦、三齐、三楚、三吴、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三河;唐尧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故称三河。三秦:项羽三分关中地,封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故称三秦。三齐,谓齐及济北胶东也。
三楚:淮北沛陈;汝南二郡,此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此南楚。三吴图经云:汉分会稽为吴,与吴兴丹阳为三吴,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常、湖为三吴。其说不同。九修稿云:春秋之吴都苏常之间,汉封之吴都会稽,〈即苏常嘉杭,非绍兴之会稽也。〉国之吴初为会稽。太守封吴侯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之地,备记之。
三梁,谓南梁、大梁、少梁。
三蔡,谓新蔡、上蔡、下蔡。
三苗:在尧时为夷地,在今日则为中国,乃湖广、江鄂、岳之三州,故今三州人尚有苗姓。
《古今地名沿革》
百王制度,代有沿革。考正实艰,而地名同异,古今溷淆尤为难辨者也。盖其山川所届时各异名而郡邑之名又复非古岁代滋久。史传互见,或沿其地而异其名,或袭其名而迁其地,或以迁其地而革其名。此舆地之所以难考也,抑尝讨之河东一名也,有兖州之河东、有并州之河东。黄河旧道三代以前,自宋卫州之黎阳县近折而北流,故北京及河北东路诸州在河之东,即古兖州之域。故《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爰自周定王时黄河旧道渐以湮塞。秦汉以还,河堤屡坏,乘上游之势决而东下,故兖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东之名乃移在并州。战国以来子、史中所谓河东之地皆指宋朝河东路而言之,即古并州之域也。
西河一名也,有雍州之河西,有凉州之河西。
黄河源自昆崙,傍积石。北流馀二千里至于宋银夏之交,稍折而东流,不盈千里,又折而南流,故宋永兴军路、鄜坊、丹延诸州在河西,而河湟之间、鄯凉、甘肃诸州亦在河西。战国之际所称河西地,指鄜坊、丹延之间而言,在雍州之域也。西汉以来所称河西地,指河湟而言,即古凉州之域也。
河南一名也,有中土之河南,有边境之河南。河北一名也,有中国之河北,有边地之河北。
黄河大势如覆斗之状,而关中正在斗间,而中原适当如衡。故宋之京畿西路在河之南,斯中土之河南也。而绥银、胜夏诸州亦在河南,即边境之河南也。河北,东西路在河之北,斯中国之河北也。而阴山瀚海之间有秦长城,外地亦在河北,即边地之河北也。三代以前河南之称止在中土,秦汉而下夺匈奴南牧之地,列为郡县亦名曰河南,自是河南之称一彼一此,不常也。陈隋以前,河北之称止在中国,迨唐初边地悉为郡县亦名之曰河北,自是河北之称一彼一此不常也。如春秋传:中所称河南、河北之地皆指边境而言,与前史至不相侔。若此之类不可不察也。
加之百王疆理,代有不同:有指一郡而言者;有指一州而言者;有指一道而言者。
如中土河南之地,今古一名而两汉河南之称惟指一郡而言,即宋京西属县兼郑孟二州之境而已。姬周河内之称则指一州而言,即宋东西二京
及京西南北路之地。李唐河南之称则指一道而言,包古青、徐、兖、豫四州之境,奄黄河以南皆是也。宋为东、西、南三京及京畿四州之地。
故周之河内异乎汉之河内。
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即宋河北、东、西路地。汉之河内乃古郡宋怀卫二州是已。
汉之河东异乎唐之河东。
汉河东郡即宋河中府及慈、隰、晋、绛、解五州。唐河东道乃宋河东路地。
古之淮北乃今之淮南。
宋宿亳二州自开国以来至于李唐皆在淮北,宋乃移属淮南。
而今之河北乃古之河东。
宋朝河北东路之地,三代以前属河东。
以至淮西一名也。有在京东,有在京西。
淮道自西而东时折而北流,故淮北之地间名淮西。如汉封刘交为楚王,王淮西。则宋京东路之地也。唐裴度身督战遂平、淮西。则宋京西路之地。
江西一名也。有在江北,有在江南。
江道自西而东时折而北流,故江北之地间名江西。而《魏志·武帝纪》称江西遂空。则宋淮南东路之地也。《晋记》称石勒陷江西壁垒百馀。则宋京西南路之地也。至《五代史》称钟傅据有江西。乃今江南西路之地。
江南一地也。有称江左,有称江右。
金陵居长江下流,前朝有江南者,皆都之据金陵而言。则江南居左四渎之流皆自西而东,天下之形势亦然,以中原而言,则江南之地居右,故前史两称之。
山东亦一名也。有指河南而言者,有指河北而言者。
前史有山水之称者,皆据华而言之,则其所谓在华山之东也。其地正当河南而稍及河北之近河南者。至杜牧之罪言,则所称山东之地专指河北而言也。
陜西亦一地也。虞、夏曰雍州;商、周曰西土;春秋为秦国;战国称关中;楚汉之际谓之三秦;两汉又名山西;宋列为陕西路,而前史又从而称显之曰四塞之国、曰陆海之地、曰天府之居,其名虽异实则同也。反以三隅,他可知已。此所谓山川所届时各异名者也。尝考历代州郡之名,多有异同于古之国号。如书称河亶甲居相,即今之相州也。春秋卫侯燬灭邢,即今之邢州也。楚子入陈,即今之陈州也。齐师灭陈,即今之陈州也。齐师灭莱,即今之莱州也。楚子围郑,即今郑州之新郑县也。齐侯侵蔡,即今蔡州之上蔡县也。若此类未易,概举盖履其地不敢没其名也。然而迁徙不常考证或疏至有已非其地而空存其名者,如春秋吴师入郢,近于今之郢州,而非也;秦师入滑,近于今之滑州,而非也;楚人灭舒,近于今之舒州,而非也;楚人灭黄,近于今之黄州,而非也;楚人伐徐,近于今之徐州,而非也;传称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近于今之瓜州,而非也。有西亳、南亳、北亳而皆非今之亳州也。有东虢、西虢、南虢而皆非今之虢州也。有东楚、西楚、南楚而皆非今之楚州也。夫以州郡之名既非古昔,而县邑之名抑又乖戾。方春秋之际乡亭、邑聚之名见于经传者不啻千数而存于今者百无一二。其有地不徙名不更历代常存用,迄于今。如彭城钟离、酸枣、长葛诸城才十数而止耳,其馀或名同于古则地改于今,故古之酒泉在河南,而今之酒泉在河西。
《左传》:王与虢公酒泉之邑。实在于河南,而西汉而下迄于今有酒泉郡乃开匈奴之地,实在河西。
古之丹阳在荆南,而今之丹阳在江东。
《左传》称:楚子邑于丹阳。今在荆南府枝江县内,今丹阳郡乃润州也。
古之豫章在江北,今之豫章在江南,而皆吴楚之境也。古之澶渊在河南,今之澶渊在河北,而皆宋卫之郊。
《春秋》:诸侯会于澶渊。实宋故都所谓澶渊聚者,即其地正属今之幽州,而今之澶渊郡乃河北东路之都督府。
古之南阳在河北,今之南阳在河南而皆晋地也。
《左传》:晋于是始启南阳。即今之怀州也,而今之南阳郡乃京西南路之郑州也。
古之东阳在淮北,今之东阳在浙西,而皆吴地也。
汉尝以鄣郡、东阳郡行封,今浙西在吴亦有东阳。
夫地理更乎,历代必至混殽,验其名初无异同,考其实则为甚异。观者于此几何而不误哉。愚故曰:百王制度考正实艰,而地名异同尤为难辨者也。
《历代郡县沿革》
昔尧遭洪水畴土,居民始别九州。舜肇州十有二说者,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师焉,盖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或曰二百一十国,以为州与《周礼》所谓五党为州,州二千五百家者不同。盖唐虞所谓州,画土以命牧伯也。《周礼》所谓州,限民以施教法也。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凡县百里,郡二十五里,故左氏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较诸《周礼》所谓四甸为县,五鄙为县者,又不同。按《大司徒》: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自方里而井积至四甸,则方二千里,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自五家为邻,积至五鄙,则二千五百家。盖周制所谓县因地设官也。《周礼》所谓县,因田授民也。楚子尝县陈矣。以国为县,其大可知也。孔、孟所称叶公、费惠公之属特一县尹耳,下王一等。至僭称公,则其大又可知也。秦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于是郡始大而县反小。汉复十二州。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一匈奴,置交趾、朔方,独不称州,明帝王不相沿袭。盖或以羁縻视之不可知,云交趾,统七郡,治苍梧,广信。孝献皇帝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趾,刺史何天恩不平乎。岂普天之下可谓十二州者独不可谓十三州乎。诏报听许,拜津为交趾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使持节并七郡,皆给鼓吹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其后交州徙治番禺。建安十五年复分为广州。晋始有使持节都督荆扬交广诸军事之制,是谓军府。梁又开督府于交广。隋制州皆置都督府。唐因之,又置总管府。盖府以领军得名,如帅府、幕府、岭南五府之例。其以名郡则自宋始。宋制州有节度重镇者,始升为府。为广南,为东西路。西路之府惟靖江庆远,馀皆为州。元制:凡府州皆为路,路有总管府。明兴分天下为十三布政司,司统府,府统州,州统县。有州不属府,而属布政司者,亦有县不属州者。因道路远近相时制宜故也。由是言之,州始于陶唐。州统县,县统郡始于周。郡统县始于秦。州统郡、郡统县始于汉。三国鼎分迄于南北割据,置州始多,至隋而州郡相等。唐乃混州郡为一。宋始有府犹与州并肩,不相统。然郡之名至是遂废。盖府即郡也,其在于今府始大,而州益小。州盖与县等,或有反不及县者矣。《列郡分野考》北直隶
北直隶,顺天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汉名广阳,宋名燕山。
保定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汉为涿郡。
河间府,古幽州尾箕分野。秦为钜鹿上谷。
真定府,古冀州昴毕分野。秦为钜鹿常山。
顺德府,古冀州昴分野。
广平府,古冀州昴分野。秦为邯郸。
大名府,古冀兖二州室壁分野。商旧都,春秋为晋地,唐为魏郡,周为天雄军。
南直隶
南直隶,应天府古扬州斗分野。汉为丹阳郡,吴为建业。
凤阳府,古扬州斗分野。古为涂山氏之国,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为淮南,唐为濠州。
苏州府,古扬州斗分野。秦置会稽郡,改江都。
松江府,古扬州斗分野。晋时属吴郡,名云间。
常州府,古扬州斗分野。秦为会稽郡唐为常州镇江府,古扬州斗分野。秦属会稽郡晋属毗陵唐为丹阳郡
扬州府,古扬州斗牛分野。秦为九江,汉为广陵。淮安府,古扬州斗牛分野。秦为九江,汉为临淮。庐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为楚,秦为九江郡,汉为江国。
安庆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属九江,汉属庐陵。
太平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为丹阳郡。
宁国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鄣郡,汉置丹阳郡,晋名宣城。
池州府,古扬州斗分野。先越,后楚,汉为丹阳。
徽州府,古扬州斗分野。先越,后楚,秦为鄣郡,汉为丹阳。
广德州,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汉为丹阳。
和州,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为九江,汉初属淮南。
滁州,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为九江,汉为淮南,徐州,古徐州房心分野。春秋为宋地,秦置彭城县,项羽都此。
山西
山西太原府,古冀州参井分野。汉置并州,唐为河东道。
平阳府,古冀州觜参分野。尧都于此,战国属韩,后属赵,秦汉皆为河东郡。
大同府,古冀州昴毕分野。战国属赵,秦为云中,雁门代郡。
汾州,古冀州参分野。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皆为太原。
辽州,古冀州参井分野。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为上党。
沁州,古冀州。春秋属晋,秦汉皆为上党。
潞州,古冀州,参井分野。西伯戡黎即此,秦置上党郡,唐为潞州。
泽州,古冀州,觜参分野。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汉为上党。
山东
山东济南府,古青州危分野。春秋战国并为齐,汉为济南郡。
兖州府,古徐兖二州奎娄分野。春秋为鲁国,战国属楚。
东昌府,古兖州危室分野。春秋为齐西鄙,战国为魏、齐、赵三国之境,秦汉为东郡。
青州府,古青州虚危分野。太公封此,汉分置东海郡。登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唐虞时为嵎夷,秦为齐郡,汉属东郡,魏析东莱郡。
莱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古莱夷地,秦属齐郡,汉析置东莱郡。
辽东,古冀青二州。舜分冀东为北幽州,即今广宁以西之地;青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以东之地,箕尾分野。战国属燕。
河南
河南开封府,古兖豫二州角亢分野。春秋郑、卫、陈三国之境,战国魏号为大梁,秦为三川,汉为陈留。彰德府,古冀州室壁分野。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为晋之东阳地,战国为魏之邺地,秦为上党、邯郸二郡。
卫辉府,古冀州室壁分野。殷纣所都,朝歌之地。秦属河东郡,汉属河内郡。
怀庆府,古冀州覃怀之地,室壁分野。商为畿内,战国为魏、卫、郑三国。
河南府,古豫州柳分野。成王营洛为东都,即此。南阳府,古豫州张分野。本夏禹之国,春秋并于楚。战国属韩。光武起兵春陵,更始立于淯水在此。
汝宁府,古豫州角亢氐分野。秦置颍川郡。汉置汝南郡。东魏改蔡州。
陕西
陕西西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为王畿。汉为三辅,后改京兆。秦、汉、西晋、魏、后周隋唐、并都于此。
凤翔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为岐周。春秋战国为秦。武帝更名右扶风。
汉中府,古梁雍二州井鬼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秦与楚。汉高祖初为汉王都南郑,即此。汉武分隶益州。
平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秦属北地郡。汉析安定郡。巩昌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为戎羌地,秦属陇西郡。东汉分立南安郡。
临洮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时为羌所居。秦汉为陇郡。隋改金城。
庆阳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属北地郡。
延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秦属上郡,汉初属翟国。宁夏,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羌戎所居。秦为上郡。汉置朔方郡,赫连夏氏都于此。
洮州,古雍州井鬼分野。秦为诸戎之地,后为吐谷浑所据。隋置临洮郡。
岷州,古雍州井鬼分野。古西羌地。秦为临洮县,属陇西郡。汉因之。
河州,古雍州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
靖虏,古雍州西羌地。秦属陇西。汉属金城。
文县,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时为氐羌地。甘肃,古雍州井鬼分野。汉以前为月支国。汉武置酒泉、武威、张掖等郡。
浙江
浙江杭州府,古扬州井分野。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为会稽郡。东汉属吴郡。隋置杭州,改馀杭郡。唐复为杭州。
绍兴府,古扬州井女分野。禹会诸侯于此。春秋战国时为越国。秦置会稽郡。隋改越州。唐改会稽郡。严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为会稽、鄣二郡。汉属会稽、丹阳二郡。唐为睦州。金华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为越国。秦属会稽郡。汉为乌伤,仍属会稽。唐为婺州,改东阳郡。
衢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为越西鄙。秦汉属会稽郡。
处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战国属越;秦为会稽郡;汉为东瓯。
台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东瓯国。
温州府古扬州斗牛女分野春秋。战国并属越,秦属闽中郡,汉初为东瓯国。
宁波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夏商周皆为越地。
湖州府,古扬州斗牛分野。古为防风氏之国,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汉属江都,改会稽、丹阳二郡。唐置湖州,改吴兴郡。
嘉兴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越分境,秦为会稽郡,汉属吴。
江西
江西南昌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战国时为吴、越之交,秦属九江郡,汉置豫章郡。
饶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楚东境,后属吴,战国复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
广信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战国迭为吴楚之地,秦属九江、会稽二郡,汉属豫章郡及会稽郡。
南康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为吴楚之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
九江府,古扬州斗牛分野。春秋为吴越地,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汉分属豫章郡。
建昌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吴南境,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
抚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为吴境,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汉为豫章郡,吴名临川。
临江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为九江;汉属淮南,后属豫章。
吉安府,古荆扬二州之域斗分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长沙二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晋为庐陵郡。
瑞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汉属豫章;唐置靖州。
袁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汉为豫章;隋名宜春。
赣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汉属豫章,因二水名章贡。
南安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为豫章郡;隋属虔州。
湖广
湖广武昌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周属吴、楚;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
汉阳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为江夏郡,安陆县;三国属魏,后属吴。
襄阳府,古荆豫二州翼轸分野。春秋属楚;秦为南郡,南阳郡。
德安府,古荆州翼轸分野。云梦即此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刘宋置安陆郡。
黄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荆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为楚郢都;秦置南郡;汉改为临江郡。
岳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周以前为三苗地;战国属楚;秦为长沙郡;刘宋复分巴陵等县。
长沙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商为荆楚地;周始名长沙。宝庆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东汉属零陵郡。
衡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楚地;秦属长沙;汉初属桂阳郡;吴分为湘东、衡阳二郡。
常德府、辰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本蛮夷之地。春秋属楚;秦属黔中郡;汉为长沙、武陵二郡;三国为武陵郡。
永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为楚南境;秦为长沙郡。
沔阳州,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汉为江夏郡。
承天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汉为江夏郡;宋齐并为竟陵郡。
靖州,古荆州轸分野。秦为黔中郡;汉属武陵郡;武帝时属牂牁郡;唐为溪洞
郴州,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项羽徙义帝于此;汉置桂阳郡,属荆州。
施州,古荆、梁二州翼轸分野。春秋为巴国;战国为楚巫郡;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
永顺,古荆州翼轸分野。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秦属黔中郡,为武陵郡。
保靖,古荆州翼轸分野。隋为辰州地;唐为汉州地;宋置保靖州。
四川
四川成都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入参一度,古为蜀国;秦置蜀郡;汉武置益州,蜀郡隶焉;蜀汉都此。
保宁府,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为巴国;秦置巴郡;汉末改为巴西郡。
顺庆府,古梁州参井分野。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属巴郡;刘宋析置宕渠郡。
叙州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古为僰国;汉为犍为郡。重庆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周时巴子国;秦置巴郡。夔州府,古荆梁二州地翼轸分野。秦属巴郡;东汉分置永宁郡,改巴东郡。
马湖府,古荆州井鬼分野。汉武为犍为、牂牁二郡。潼川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为蜀地;秦为蜀郡;汉置广汉郡;后汉分置梓潼郡。
眉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为蜀郡;汉为犍为郡。泸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为巴国;秦属巴郡;汉为犍为郡。
雅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为严道,属蜀郡。
东川,古梁州井鬼分野。属南诏。
乌蒙,古梁州井鬼分野古为窦地甸汉为牂牁郡乌撒,古梁州井鬼分野。
芒部,古梁州井鬼分野。古为屈流大雄甸。
播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为夜郎、且兰二县;汉属牂牁郡。
永宁,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秦为蜀郡;汉为益州。龙州,古梁州井鬼分野。周秦为氐羌;汉为阴平道,属益州。
天全,六番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平茶洞,古荆、梁二州,轸分野。战国为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
松潘,古梁州觜参分野。古氐羌地;汉属蜀郡。
四川行都司、指挥使司,古梁州井鬼分野。本西南夷,汉武置越隽郡。
福建
福建福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置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为泉州改长乐郡。
邵武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改属建州。
建宁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置建州,改建安郡。
延平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为建福汀三州。
兴化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置隶丰州,后隶泉州。
泉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置武荣州,改清源郡。
漳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置漳州,改漳浦郡。
汀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唐置汀州,改临汀郡。
广东
广东广州府,扬州之南境牛女分野。春秋为南越地;秦置南海郡,后赵佗据其地;汉为南海郡。
韶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为百粤地;战国属楚;秦为南海郡;汉初属南越;汉武属桂阳郡。
南雄府,古雄州牛女分野。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兼属桂阳郡。
惠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秦为南海郡;汉初属南越。潮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古为闽越地;秦属南海郡;汉初属南越。
肇庆府,扬州之南境牛女分野。春秋为百粤地;秦为南海郡;汉为苍梧、合浦二郡。
高州府,古越地牛女分野。秦为南海郡;汉为合浦郡;三国吴置为高凉郡。
廉州府,古南越地翼轸分野。秦象郡;三国吴珠崖郡。雷州府,古百粤地牛女分野。汉为徐闻县。
琼州府,古百粤地牛女分野。汉时置珠崖、儋耳二郡。
广西
广西桂林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古百粤地;战国为楚;秦为桂林郡;汉属苍梧、郁林二郡。
柳州府,古百粤地翼轸分野。秦为桂林郡;汉属桂林郁林郡。
庆远府,古百粤地翼轸分野。秦属象郡;汉为交趾、日南二郡。
平乐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古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汉属苍梧郡;吴置始安郡。
梧州府、古荆州牛女分野。闽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后属南粤;汉置苍梧郡。
浔州府,古百粤地翼轸分野。秦为桂林郡;汉属郁林、苍梧二郡。
南宁府,古扬州西南境翼轸分野。周为百粤地;秦为桂林郡;汉为郁林郡。
太平府,古南粤地;汉属交趾郡;晋以来夷獠居之;唐为羁縻州。
田州府,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唐隶邕州。
思明府,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唐置思明州,隶邕州。思恩府,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唐隶邕州。
镇安府,古百粤地。属交趾。
泗城府,古百粤地。属交趾;宋隶邕州。
利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宋建利州。
奉议州,古百粤地。属交趾。
向武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都康州,古百粤地。属交趾郡。
龙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江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上林,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隆安,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云南
云南云南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
大理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为益州郡。
临安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属牂牁郡。
楚雄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为益州郡。
澄江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蒙化府,汉为益州郡。
景东府,古柘南也。
广南府,宋名特磨道侬智高之裔居之。
广西府,古梁州界。古滇国东南境;汉为益州牂牁郡。镇沅府,古西南极边地。唐时南诏蒙氏为银生府。永宁府,昔名楼头赕地,接吐蕃。
顺宁府,本蒲蛮之地。
曲靖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属益州郡。
姚安府,本滇国地;汉属益州郡。
鹤庆府,东汉为永昌郡;唐为南诏之地。
武定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滇国;汉属益州郡。寻甸府,古滇国地,昔僰剌蛮居此。
丽江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为越隽、益州二郡。元江府,古西南夷极边之地。
永昌府,古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古哀牢国。
北胜州,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
马龙、他郎、甸阿、僰诸部,蛮台者据之。
澜沧,元为北胜州地。
金齿,古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古哀牢国。
腾冲,汉为永昌郡西境。
车里,蛮名车里。倭泥、貉、蒲剌、黑角诸蛮杂居。木邦,旧名孟都,一名孟邦。
孟养,旧名香柏城,元置云远路。
孟定府,旧名景麻。
孟艮府,蛮名孟指。
南甸,旧名南宋。
干崖、龙川旧为麓川地,皆僰夷所居。
威远州、湾甸州蛮名细赕。元属镇康路。
芒市,其地旧曰怒谋。
贵州
贵州贵阳府,本荆梁二州之南境,参井分野。西南夷。罗施鬼国地。汉属牂牁郡。
思州府,楚为黔中地。
镇远府,荆州南境,旧为大田溪洞。
石阡府,荆州南裔。
铜仁府,荆州南裔。
黎平府,荆州荒裔翼轸之馀,夜郎之地。
普安州,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夜郎地;秦为黔中;汉隶牂牁郡。
永宁州,古为荒服地。
镇宁州,古为荒服地。
安顺州,古为荒服地。
《天圆地方考》
黄帝曰:地之为下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地体径二十四度。邵雍谓:水火土石合而为地。今所谓径二十四度乃土石之体耳。土石之外水接于天皆为地体。地之径亦得一百三十一度四分度之三也。两极南北上下枢是也。北高而南下。自地上观之北极出地上三十五度有馀,南极入地下亦三十五度有馀。两极之中皆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谓之赤道。横络天腹以纪二十八宿,相距之度大抵两极昼夜循环斡旋。天运自东而西,分为四时,寒暑所居。南北之中是为天心,中气存焉。其动有常,不疾不徐,此后天之大极也。先天之太极造天地于无形,后天之太极运天地于有形,其实非二极也。
天地之中理必相直,则四边常有空阙处。空阙处如何。地之下岂无天。今所谓地者特如天中一物耳,如云气之聚以其久而不散也,故为对。凡地动者只是气动,凡所指地者只是土,土亦一物尔,不可言地。更须要知坤元承天,是地之道也。
地气不上腾,则天气不下降;天气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者,皆天气也。惟无成而代有终者,地之道也。
梅膺祚《字汇》《土部》
地,徒利切。地在天之气中,顺承天施而成物也。圣,古坏切,音怪。汝颍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仓先切,音千。仓颉篇:三里曰圻,与畿同。地方千里为圻。左传:今土数圻而郢是城。又与垠同。
址,诸矢切,音纸。基也。
坂,甫晚切,音反。坡坂。坅,丘锦切,钦上声。坎也,坑也。
坊,敷房切,音方。说文:邑里之名。
坎,苦感切,堪上声。险也,陷也,小阱也。又卦名。
坒,毗至切,音陛。地相次有等级也。
坡,普禾切,破平声。坂也。坤,枯昆切,悃平声。卦名,与乾对。地道也,臣道也,妻道也。
坪,蒲明切,音平。地平处。
坰与冂同。诗鲁颂:在坰之野。坱,于党切,恶上声。尘也。又坱圠无垠际貌。又平声,乌郎切。义同。又去声,于浪切。义同。
坳,于交切,音凹。与凹同地坳下也,不平也。
坴,卢谷切,音六。土块曰坴。
丘,去鸠切,音丘。聚也,空也,大也。
,蒲拨切。音钹。说文:治也。又锸土曰。又尘貌。坻,典礼切,音邸。陇坻也。又陈知切,音池。小渚也,诗秦风:宛在水中坻。一曰水中高地。
,摩钵切,音末。尘壤也。坼,耻格切,音策。裂也。礼月令:仲冬地始坼。
坽,离呈切,音灵。峻岸。
,直吕切,除上声。积尘也。垍,奇寄切,音忌。坚土。垎,胡格切,音劾。土乾也,一曰坚也。垏,卢没切,音禄。埂埒也。
,五根切,音痕。博雅:厓也。垐,疾资切,音慈。以土增大道上。垓,歌开切,音该。说文:兼垓八极地也。又垓下地名,在沛郡。又堤也。又数也。
垗,直绍切,音赵。坛域茔界皆曰垗。
垙,姑黄切,音光。陌也。
,即封字。六书正讹:聚土为封,从又手也。诸侯守土,取其增高之义。
垞,宅加切,音茶。丘名
垠,鱼巾切,音银。岸也,崖也,地埒也,界也。又五根切,音圻。与圻同。
垟,余章切,音羊。玉篇:土精也
垢,举偶切,音苟。尘垢滓污所集。
垤,杜结切,音绖。蚁冢也。蚁辇土为冢所以避湿。又冢前阙。又坳垤。又叶地一切,音狄。诗豳风:鹳鸣于垤。陆佃云:蚁场谓之坻,亦谓之垤。以蚁之微而能为垤,用其至也,故从至。
现,胡典切,音现。涂也。
垹,博庬切,音邦。土精也,如掌在地中,食之无病。,蒲没切,音孛。博雅:尘也。广韵:尘起。垽,鱼仅切,银去声。滓泥也。尔雅:淀,谓之垽。
垾,侯干切,音翰。小堤。埂,古杏切,庚上声。堤封。
埃,于开切,音哀。细尘也。又丈几切,音雉。与雉同,城上堵也。
,卢贡切,音弄。穴也。埆,乞约切,音却。地不平也,又硗埆瘠薄也,史三王世家燕土硗埆北迫匈奴。
埇,尹竦切,音勇,道上加土。
地,同地。垩,徂卧切,矬去声。止也。六书正讹:从土留省土,所止也。与留同意。古文作坐,别作座,并非。
城,时征切,音成。说文:城以盛民也。
埐,才心切,音秦。玉篇:地也。又子心切,音祲。义同。埏,夷然切,音延。地际也,相如封禅书:下溯八埏。注:八埏,地之八际也。又登也,方也。又墓道曰埏。又倪甸切,音砚。义同。
埒,力辍切,音劣。尔雅:山上有水曰埒。又封道曰埒。野,同野。
,房未切,音吠。尘也。域,越逼切,荣入声。区域也,界局也。又宇内曰域中。,衣虚切,音于。浊水中泥。又于据切,音御。义同。埢,古泫切,音卷。曲也,冢土也。
埣,须锐切,音岁。土不黏者。
埥,七盈切,音清。玉篇:埥精土。
埨,力尹切,嶙上声。垄土也。,苦公切,音空。玉篇:土龛也。,达合切,音踏。累土也。埮,吐滥切,塔去声。壏埮地平而长。
埰,仓代切,音菜。古者卿。大夫食埰地。
埱,昌六切,音触。气出土也,一曰始也。
埲,蒲孔切,音菶。塕埲尘起貌。
埴,丞职切,音寔。说文:黏土也。
埵,都火切,音朵。坚土。
基,坚溪切音鸡。经也,业也,址也,始也,本也。
场,夷益切,音亦。疆场边境也。又田畔。诗小雅:疆场翼翼。疆是大界,场是小界。
,才句切,音聚。土积也。坤,古坤字。
堆,都回切,对平声。聚土为堆。
堇,渠斤切,音勤。黄土也。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今人谓水中泥黏者为菫。
堉,余六切,音育。肥壤谓之堉。
堙,伊真切,音因。塞也,又土山也。
堛,必历切,音壁。土块也。
堚,户昆切,音魂。土也。洛阳有大堚里。,初戢切,音册。玉篇:㙷累土也。堡,博考切,音宝。广韵:堡,障小城也。杨用脩云,今边隅有哨堡。堡转音作普。
,扶福切,音伏。地窟。,居邓切,音亘。路道也。堬,云俱切,音于。冢也。方言:秦晋之间冢谓之堬。广韵:坟堬、培塿、埒垠、茔垄皆冢别名。
塉,前历切,音寂。薄土。
块,苦夬切,音快。土块。又大块,天地也。
,思营切,音骍。赤刚土也。六书正讹别作垶,非。塌,托甲切,音塔。地低下也。
塍,时征切,音成。田中畦埒也。俗作塍,非。涂,同都切,音徒。泥也。禹贡:厥土惟涂泥。又与途同。确,丘交切,音敲。土坚不可拔。
塞,先代切,音赛。隔也,边界也。
塘,徒郎切,音堂。凿地注水曰塘。又堤岸。
坞,俗邬字。
尘,池邻切,音陈。埃也。
塸,乌侯切,音欧。玉海:墓也。又聚沙。塽,所两切,音爽。地高明处。
塿,郎斗切,音楼上声。培塿小阜也。
墅,承与切,音竖。田庐也,村也。又圃也。毛氏曰:野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后人以其借为郊野字,遂复加土于下以别之。其因仍重复有如此者。
墌,之石切,音职基。址也。又地名。,尸羊切,音商。新耕土也。硗,丘交切,音敲。土不平。又硗埆瘠土也。
墟,丘于切,音区。大丘也。又故城又墟墓。
墡,上演切,音善。白土。
墣,普卜切,音扑。块也。说文:由谓之墣。即块字。墩,都昆切,音敦。平地有堆者。
地,古地字。前汉郊祀志、周官:天地之祀。六书正讹:隶作地,从土也。乃地之训,故讹作地字。史记、前汉书皆作地,可證。
墺,于到切,音奥。地近水涯者。说文:四方土可居。禹贡作隩。又乙六切,音郁。义同。
,乌禾切,音窝。地窟也。,齿志切,音炽。赤土也。疆同疆。壄,古文野字。,疋角切,音泼。土块。,口交切,音橇。玉篇:土。壏,胡览切,咸上声。坚土。
壑,黑各切。官郝谷也,坑也。又大壑海也。
壔,都皓切,音岛。高土。又堡也。
壖,而宣切,软平声。与同。城下田也。又岸边地。,古文地字。楚辞九怀:天门户。亦作地。垆,龙都切,音卢。土黑而疏。禹贡:下土坟垆。
壤,汝两切,音攘。柔土无块曰壤。
《日知录》《里》
《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尺又大于古四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谷梁传》:鞍去国五百里。今自历城至临淄仅三百三十里。《左传》黄人谓:自郢及我九百里。今自江陵至光州仅七百里。邾子谓: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今自苏州至邹县仅一千五百里。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千里而见王,今自邹至齐至梁亦不过五六百里。又谓:舜卒鸣条,文王生岐周,相去千有馀里。今自安邑至岐山亦不过八百里。《史记》张仪说:魏王言从郑至梁二百馀里。今自郑州至开封仅一百四十里。戚夫人歌: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贡禹》上书言:自痛去家三千里。自今琅琊至长安亦但二千馀里。赵则二千里而近是。则荀子所谓日中而趋百里者,不过六十馀里。而千里之马,亦日驰五六百里耳。王制: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殆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