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五十四
泄泻门三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论泄泻〉
赵献可医贯〈论泄泻〉
喻昌医门法律〈论飧泻〉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證 分利治法 诸泻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箓〈泄泻治法〉
方一〈香茸丸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栀子豉汤 通脉四逆汤 黄芩汤 养胃丹 炙肝散 黄连丸 黄连煎 紫参汤 诃黎勒散 黄檗止泄汤 调中益气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又方 扶脾丸 黄芪补胃汤 升阳除湿汤 沉香温胃丸 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胃风汤 加味五苓汤 火轮丸 白朮附子汤 禹馀粮丸 加味治中汤 姜 曲丸 又方 清六丸 大已寒丸 八味汤 朮附汤 感应丸 椒附丸 二神丸 参苓白朮散 对金饮子 加减木香散 南白胶香散 玉粉散 附子温中汤 坚中丸 启脾丸 平胃蒜肚丸 调中健脾丸 大断下丸 诃子散 古蔻附丸 卫生汤 理中 汤 调中汤 肉豆蔻散 平胃散 厚朴丸 补脾丸 大藿香散 四圣丸 豆附丸〉
泄泻门三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论泄泻〉
赵献可医贯〈论泄泻〉
喻昌医门法律〈论飧泻〉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證 分利治法 诸泻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箓〈泄泻治法〉
方一〈香茸丸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栀子豉汤 通脉四逆汤 黄芩汤 养胃丹 炙肝散 黄连丸 黄连煎 紫参汤 诃黎勒散 黄檗止泄汤 调中益气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又方 扶脾丸 黄芪补胃汤 升阳除湿汤 沉香温胃丸 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胃风汤 加味五苓汤 火轮丸 白朮附子汤 禹馀粮丸 加味治中汤 姜 曲丸 又方 清六丸 大已寒丸 八味汤 朮附汤 感应丸 椒附丸 二神丸 参苓白朮散 对金饮子 加减木香散 南白胶香散 玉粉散 附子温中汤 坚中丸 启脾丸 平胃蒜肚丸 调中健脾丸 大断下丸 诃子散 古蔻附丸 卫生汤 理中 汤 调中汤 肉豆蔻散 平胃散 厚朴丸 补脾丸 大藿香散 四圣丸 豆附丸〉
艺术典第二百七十四卷
医部汇考二百五十四
泄泻门三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论泄泻》脾虚不能分别清浊则泻,或食物过度,饮酒无节,运化不及而然。河间悉指为湿热,恐未为至论也。夏月人多泻者,湿热太盛,泉水泛溢,脾土受亏,又餐瓜果肉面,清浊混淆,甚则为霍乱也。老年病后,泻久必足趺眼胞,及手作肿脾败之象。
河间辨别寒热,黑白分明,可谓确论矣。大都以脉之迟数,口之渴否定寒热,日之新久腹中痛否定虚实,犹为切当。
谨按泄泻之病,湿火痰虚暑积风冷八者之殊,必以渗湿燥脾为主,而随證加减,湿则导之,火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痰则豁之,暑则驱之,积则消之,风则解之,是其大法也。虽然,八證之明,三虚宜辨,三虚者何?脾虚肝虚肾虚是也。脾虚者,饮食所伤也。肝虚者,忿怒所伤也。肾虚者,色欲所伤也。饮食伤脾,不能运化,色欲伤肾,不能闭藏,忿怒伤肝,木邪尅土,皆令泄泻。然肾泻肝泻,间或有之,惟脾泻多耳。盖人终日饮食,一或有伤,便致泄泻。又常论之,泄泻疟痢,同乎一源,多由暑月伤脾所致,饮食才伤,便作泄泻为轻。停滞既久,则疟痢为重。而疟与痢又有分别,饮食为痰,充乎胸臆则为疟,饮食为积,胶乎肠胃则为痢。古云: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痢良有以也。王节斋曰:泻本属湿,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寒热新久而治。大法渗湿补脾,消导分利为主。有宜升提下陷之气者,有用风药以胜其湿者,又有肠胃虚滑不禁,宜收涩者,不可不知。久泻不止,加破故纸,肉豆蔻山药佳。
《赵献可·医贯》《论泄泻》
秦越人《难经》有五泄之分:曰胃泄,曰脾泄,曰大肠泄,曰小肠泄,曰大瘕泄。夫所谓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注云: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世人不知此證,误为滞下治之,祸不旋踵,即今所谓痢疾也。此是肾虚之證,欲去不去,似痢非痢,似虚努而非虚努,盖痢疾后重为因邪压大肠坠下,故大肠不能升举而重,治以大黄槟榔辈,泻其所压之邪而愈。又有久泻,大肠虚滑,元气下陷,不能自收而重,乃用粟壳等涩剂,以固其脱,升其坠而愈。其虚坐努责,此痢后积已去尽,无便而但虚坐耳,此为亡血过多,倍用归芎以和之而愈。惟肾虚后重者,亦数至圊而不能便,必茎中痛,或大便不能得,而小便先行而涩,或欲小便而大便反欲去而痛。《独褚氏精血论》中云: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道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须以补中益气汤,倍升麻送四神丸,又以八味地黄丸料,加五味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多服乃效。此等證候以痢药,致损元气,肢体肿胀而毙者,不可枚举。肾既主大小便而司开阖,故大小便失职者责之肾。脏腑泻利,其證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东垣先生制脾胃论一篇,专以补中益气汤,升提清气为主,其间治脾泻之,證庶无馀蕴矣,特未及乎肾泻也。是故以其湿也,利水以分之;以其风也,助风以平之;以其实也下之;以其虚也补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有食者化之,有积者祛之。凡五行之相胜,与六气之加临,莫不以生尅制化之法治之,然而经年经月,不得一效者,何耶?仲景云:下利不止,医以理中汤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当治以理下焦法则愈矣。昔赵以德有云:予闻先师言泄泻之病,其类多端,得于六淫五邪饮食所伤之外,复有杂合之邪,似难执法而治。乃见先师治气暴脱而虚,顿泻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甚微,几欲绝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十馀斤而愈。治积痰在肺,致其所合大肠之气不固者,涌出上焦之痰,则肺气下降,而大肠之虚自复矣。治忧思太过,脾气结而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成泄泻者,开其郁结,补其脾胃,使榖气升发也。治阴虚而肾不能司禁固之权者,峻补其肾而愈也。凡此之类甚多,因问先生治病何神也?先生无他圆机活法,内经熟之自得矣。《经》曰:肾主大小便,又曰:肾司开阖,又曰:肾开窍于二阴,可见肾不但主小便而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今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多水泻不止,其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泻二三次,何也?盖肾属水,其位在北,于时为亥子,五更之时正亥子水旺之秋,故特甚也。惟八味丸以补真阴,则肾中之水火既济,而开阖之权得宜。况命门之火旺,火能生土,而脾亦强,故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皆治肾泻之神方也。考之《薛按》云:脾胃虚寒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肉果补骨脂,若脾气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若命门火衰脾土虚寒者,用八味丸,若脾肾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吞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闭塞,或肢体渐肿,喘嗽唾痰,为脾肾亏损,宜金匮加减肾气丸。
《医门法律》〈臣喻昌著〉《论飧泄》
问: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与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有别否?曰:伤风而飧泄,以风为主,风者,东方木也,伤肺而飧泄,以肺为主,肺者,西方金也其候各异,安得比而同之?风邪伤人必入空窍,而空窍惟肠胃为最,风既居于肠胃,其导引之机,如顺风扬帆,不俟脾之运化,食入即出,以故飧已即泄也。不知者以为脾虚,完谷不化,如长夏洞泄寒中,及冬月飧泄之泄,反以补脾刚燥之药,助风性之劲,有泄无已,每至束手无策,傥知从春令治之,用桂枝领风,从肌表而出,一二剂而可愈也。而秋月之伤肺,伤于肺之燥也,与秋伤于燥,冬生欬嗽,同是一病,但在肺则为欬嗽,在大肠则为飧泄,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久为肠澼者,即此病也。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不知者,惟务止泄,以燥益燥,吾目中所见诸大老之误,历历可指也,冤哉!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冬为飧泄,盖肺热叶焦为胀满也。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而寒泄也。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论證》
凡内经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泻也。有言肠澼者,即下痢也。然痢之初作,必由于泻,此泻之于痢,本为同类,但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此泻痢之證治有不同,而门类亦当有辨,然病实相关,不可不兼察以为治也。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脾强者,滞去即愈,此强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固不必外受风寒,始谓之寒也。且阴寒性降,下必及肾,故泻多必亡阴,谓亡其阴中之阳所以泄泻不愈,必自太阴传于少阴而为肠澼者,岂非降泻之甚,而阳气不升脏气不固之病乎?凡脾胃气虚而有不升不固者,若复寒之逐之,则无有不致败者。此强弱之治大有不同,故凡治此者,有不可概言清利也。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夫水者寒气也,火者热气也,土者湿气也,此泄痢之本也。虽曰木亦能泻,实以土之受伤也,金亦能泻,实亦金水同气,因其清而失其燥也。知斯三者,若乎尽矣。然而三者之中,则又惟水火二气足以尽之。盖五行之性,不病于寒则病于热大都热者多实,虚者多寒,凡实热之證,必其脉盛形强,声音壮亮,食饮裕如,举动轻捷者,此多阳也。虚寒之證,必其脉息无力,形气少神,言语轻微,举动疲倦者,此多阴也故必察其因,而于初泻之时即当辨其有馀不足,则治无不愈而亦不致有误矣。
《分利治法》
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然利水之法不同,如湿胜无寒而泻者,宜四苓散,小分清饮之类主之,但欲分其清浊也。如湿挟微寒而泻者,宜五苓散胃苓汤之类主之此以微温而利之也。如湿热在脾热渴喜冷而泻者,宜大分清饮茵陈饮益元散之类主之,此去其湿热而利之也。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然小水不利,其因非一,而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详辨之。如湿胜作泻而小水不利者,以一时水土相乱,并归大肠而然;有热胜作泻而小水不利者,以火乘阴分,水道闭涩而然;有寒泻而小水不利者,以小肠之火受伤,气化无权而然;有脾虚作泻而小水不利者,以土不制水,清浊不分而然;有命门火衰作泻而小水不利者,以真阴亏损,元精枯涸而然。凡此皆小水不利之候。然惟暴注新病者可利,形气强壮者可利,酒湿过度口腹不慎者可利,实热闭塞者可利,小腹胀满水道痛急者可利。又若病久者不可利,阴不足者不可利,脉證多寒者不可利,形虚气弱者不可利,口乾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盖虚寒之泻,本非水有馀,实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实因气不行。夫病不因水,而利则亡阴,泻以火虚,而利复伤气,倘不察其所病之本,则未有不愈利愈虚,而速其危者矣。
《诸泻论治》
泄泻之暴病者,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不由于口腹,必各有所因,宜察其所因而治之。如因食生冷寒滞者,宜抑扶煎和胃饮之属以温之;因湿滞者,宜平胃散胃苓汤或白朮芍药散以燥之利之;因食滞而胀痛有馀者,宜大小和中饮之属以平之;因气滞而痛泻之甚者,宜排气饮或平胃散之属以调之;因食滞而固结不散或胃气之强实者,宜神祐丸赤金豆百顺丸之属以行之。凡初感者,病气未深,脏气未败,但略去其所病之滞,则胃气自安,不难愈也。
凡脾气稍弱,阳气素不强者,一有所伤,未免即致泄泻,此虽为初病,便当调理元气,非强盛偶伤者之比。如因泻而神气困倦者,宜养中煎,或温胃饮,或圣朮煎,或四君子汤,或五君子汤。如微寒兼滞而不虚者,宜佐关煎。若脾虚而胃滞者,宜五味异功散。若脾虚而微寒微滞,宜六味异功煎,或温胃饮。若因饮食不调,忽而溏泻,以渐而甚,或见微痛,但所下酸臭,而颜色淡黄,便是脾虚胃寒不化之證,即宜用五德丸。再甚者,即宜用胃关煎,切勿疑也。
凡兼真阴不足而为泄泻者,则或多脐下之痛,或于寅卯时为甚,或食入已久,反多不化而为呕恶溏泻,或泻不甚臭而多见完谷等證。盖因丹田不煖,所以尾闾不固,阴中少火,所以中焦易寒,此其咎在下焦,故曰真阴不足也。本与中焦无涉,故非分利所及,惟胃关煎为最上一乘。且人之患此者最多,勿谓其为新病而不可用也,勿谓其为年少而未宜用也。觉有是證,即宜是药。剂少功多,攸利非小。但知者见其先,昧者见其后,见之后,恐见之迟矣,所以贵先见也。肾泄者,即前所谓真阴不足證也。每于五更初,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或有痛有不痛者,何也?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阖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洞泄不止也。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皆治此之良方。若必欲阳生于阴,而肾气充固,则又惟八味地黄丸为宜。然余尝用此,则似犹未尽善,故特制胃关煎,一气丹九气丹,复阳丹之属,斯得其济者多也。或五味子丸亦佳。其有未甚者则如五德丸四神丸皆其最宜者。
凡脾泄久泄證,大都与前治脾弱之法不相远。但新泻者可治标,久泄者不可治标。且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若止因脾虚者,惟四君子汤参朮汤参苓白朮散之属为宜。若脾胃兼寒者,宜五君子煎黄芽丸五德丸。若脾气虚寒兼滞闷者,宜六味异功煎温胃饮圣朮煎。若脾气虚寒之甚,而饮食减少,神疲气倦,宜参附汤朮附汤十全大补汤。若病在下焦,肾气虚而微热者,宜六味地黄丸。微寒者宜八味地黄汤或胃关煎。若脾虚溏泄,久不能愈,或小儿脾泄不止者,止用敦阜糕,黏米固肠糕,亦易见效。若脾胃寒湿而溏泻不止者,苍朮丸亦佳。若久泻元气下陷,大肠虚滑不收者,须于补剂中加乌梅五味子粟壳之属以固之。
大泻如倾,元气渐脱者,宜速用四味回阳饮,或六味回阳饮主之。凡暴泻用此,无不即效。若久泻者,犹恐无及。盖五夺之中,惟泻最急,是不可见之不早也。倘药未及效仍宜速灸气海,以挽回下焦之阳气,仍须多服人参膏。
酒泄證,饮酒之人多有之。但酒有阴阳二性,人有阴阳二脏,而人多不能辨。夫酒性本热,酒质则寒,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故凡饮酒而生湿热者,因其性也。以糵汁不滋阴而悍气生热也。因酒而生寒湿者,因其质也,以性去质不去,而水留为寒,何以辨之?常见人有阳强气充而善饮者,每多泄泻若一日不泻,反云热闷,盖其随饮随泻,则虽泻不致伤气,而得泻反以去湿,此其先天禀厚胃气过人者也,最不易得,亦不多见。此而病者,是为阳證,不过宜清宜利,如四苓散大分清饮或酒蒸黄连丸之类,去其湿热而病可愈也。若阳虚之人,则与此大异,盖脾虚不能胜湿而湿胜即能生寒阳气因寒,所以日败,胃气因湿,所以日虚其證则形容渐羸,饮食渐减,或脉见弦细或口体常见寒,或脐腹常有隐疼,或眩运常多困倦,或不安于五鼓,或加甚于秋冬,但无热證可据而常多飧泄者则总属虚寒也。凡若此者,若不速培阳气,必致渐衰而日以危矣。余于四旬之外,亦尝病此数年,其势已窘,因遍求治法,见朱丹溪曰:因伤于酒,每晨起必泻者,宜理中汤加葛根,或吞酒蒸黄连丸。王节斋曰饮酒便泄者,此酒积热泻也。宜加黄连茵陈乾姜木香之属。薛立斋曰若酒湿未散,脾气未虚,宜用此药,分利湿热,若湿热已去,中气被伤,宜用六君调补中气。又曰:酒性大热,乃无形之物,无形则元气受伤,当用葛花解酲汤分消其湿。凡此诸论,若已尽之。然朱王二家之说,则不分寒热,皆用黄连,是但知酒之有热,而不知酒之有寒乌足凭也!惟薛氏之说,虽亦云酒性大热,而所重在脾,诚若善矣。余因效之,初服葛花解酲汤,不效;继服六君子补中益气汤,又不效再服理中八味,俱不效;斯时也,计穷力竭,若无再生之望矣。因潜思熟计,料非峻补命门,终无益也。乃服自制胃关煎右归丸一气丹等方,仍绝口不饮,以杜其源,调理年馀,竟得全愈。自后始明性质之理,多得济人。向使己无确见,执湿热之说,而妄用黄连乾葛清凉分利之剂,焉望其有今日?即或自用稍迟,则既甚亦难挽矣。矧今人之病此者最多,而是阴是阳,不可不辨。凡阳盛者,脾强胃健而气不易夺者,故治本无难,而泄亦无虑。阳衰者脾肾既伤;则脱气最易,故宜防其无及,不可不为深虑也。若必以酒为热则其为古法所误者,诚不少矣。
气泄證,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尅土,脾气受伤而然。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邪,未必能入,今既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故治此者,当补脾之虚而顺肝之气,此固大法也。但虚实有微甚,则治疗宜分轻重也。如禀壮气实年少,而因气泄泻者,可先用平胃散,或胃苓汤。若肝气未平而作胀满者,宜解肝煎先顺其气。若脾气稍弱者,宜二朮煎或黏米固肠糕,或消食导气饮。若脾稍寒者,宜抑扶煎,吴茱萸散,或苍朮丸。若脾弱居多者,宜温胃饮,圣朮煎,或六味异功煎,此證必须切戒怒气。风泄證,亦当辨其风寒风热而治之。热者,如伤寒外感热利之属是也,宜以伤寒门自利条诸法治之。寒者,以风寒在胃,而脾土受伤,如《内经》所云:春伤于风夏为飧泄之属是也,宜以前温胃理中之法治之。
《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泄泻治法》
脾经之病,如水泻乃脾气不温,用白朮一两,车前五钱二味煎汤,服之立效。盖水泻者,乃一时水气侵脾,故倾腹而出,用白朮以利腰脐之气血,用车前以分消其水势,白朮车前利腰脐而消水势是矣。然而白朮亦能健脾,脾健水湿自然分原不必借重车前,车前能通窍而安脏气,亦不止分消已也。脏安则湿气自消,各有专能,又能分助,所以奏效如神耳。
泻證,乃水泻也。寒泻易治,火泻难医。往往有一日一夜,泻至数百遍者,倾肠而出,完谷不化,粪门肿痛,泻下如火之热,此亦百千中之一见也。然无方救之,必致立亡。我今酌定一方,名截泻方,薏仁白芍各二两黄连人参各三钱,茯苓五钱,甘草二钱,山药车前子各一两,肉桂三分,水煎服,一剂而泻减半,再剂而泻止,愈后用六君子汤调治。此等證因火盛之极,挟水谷之味,一直下行,不及传道,所以完谷而出也。若认作脾气之虚以止塞之,则脾益旺而势益急矣。我乘其势而利导之,则水气分消,火势自散,所以奏功能神。
大泻之證,往往用止泻之药至数两者,亦一时权宜之计,而不可执之为经久之法。
大泻涩之,始能止泻,若过于酸收,则大肠细小矣。下不能出,又返而上,故止泻之药,止可一时用之,而不可经久用之也。
大泻方用白朮茯苓各一两,肉桂五分,泽泻猪苓各三钱,一剂即止泻。更有肾经作泻,五更时痛下七八次者,亦用八味地黄汤一料,煎汤二碗,与服,当日即减大半。二服愈,四服全愈。
大泻之后,必多亡阴,亡阴既多,则元阳亦脱,若不急为收止,则阴绝阳亡,可立而待,法当用止塞之品。或疑邪未去尽,如何止住其水,万一邪居中州,则腹心之患,不可不。其言则是,其理则非。吾言大泻者,乃是纯下清水,非言下痢也。痢无止法,岂泻水亦无止法乎?故人患水泻者,急宜止遏,方用白朮五钱,茯苓二钱,车前子北五味酸枣仁各一钱,吴茱萸五分,水煎服。此方止药少于补药,健脾去湿水性分消,不收而自收也。若纯以粟壳之类以涩止之,而不分消其滔天之势,则阻滞一时,势必溃决,反生大害矣。水泻者,人见其如潮而来,如瀑而下,皆曰宜急止之,以免亡阴之證,用粟壳乌梅之类止之,其论则是,其治则非也。水泻虽不比痢疾之断不可止,然而水泻之中,亦有不可遽止之病。如腹疼肛重,皆是有火,不比虚寒之泻也,当用通因通用之法治之。方用人参白芍各三钱,槟榔车前甘草各一钱治之。此方之妙,在车前以滑之,而佐以槟榔之去积,自然有滞皆行。况车前性虽滑,而能分消水谷,则水气自然分开,第大泻之后,自然亡阴又用人参以补气,则气足而阴自生。又久泻,自然亏中,又加甘草以和之,虽是通因通用之法,实乃扶正之方也。
大泻之后虽是火泻,毕竟宜温补之,以生其阴,泻一止,即宜用四物汤,加人参炮姜以温补,而不可谓水泻忌滑而禁用归熟也。
阳證之火泻也,完谷不化,饮食下喉即出,一日或泻十馀次,或数十次,或昼夜数百次,人以为热也,然而热之生,生于肾中之水衰不能制火,使胃土关门不守于上下也。论其势之急迫奔腾,似乎宜治其标,然治其标,不能使火之骤降必须急补肾中之水,使火有可居之地,而后不致于上腾。方用熟地白芍各三两,山萸车前甘草茯苓各一两,肉桂三分,水煎服。此方乃补肾之汤,非止泻之药也。然而止泻之妙,捷如桴鼓,盖肾水一生,肾火即降,顷刻应验,非好为奇谈而不据实理也。若止作胃虚有火治之,未尝无功,终不若此之捷。脾约丸亦佳,安能及此方之神哉?凡人大便溏泄,小便艰涩,乃由气虚身子羸弱,饮食不进方用人参一两,茯苓三钱,白朮五钱,陈皮甘草泽泻车前子各一钱水煎服,此乃病欲下行,随其性而下补之也。方用人参为君者,开其胃气,胃为肾之关,关门不开,则上之饮食不能入,下之糟粕不能出,妙在用人参以生胃土,而茯苓车前,能分消水谷也。且胃之性最喜温和,不喜过湿湿则必上壅而呕,下积而泻矣。今顺土之性而温补之,则饮食自进,而大小便各安其位矣。此方生胃土以消水谷,谁曰不然?然而不止生胃土也,且能健脾,脾健则胃气益开,而脾气益壮。方中最妙用白朮也。白朮上利胃而下健脾,且能祛湿以生肾,有此大功,则大小便得脾肾之气,而能开能阖,下既通达,又何患饮食之不进乎?吾见其饱餐而无碍也。若服前方而不愈者,兼服八味丸以补土母,盖八味丸最能实大肠利膀胱也。大泻之后,自多亡阴,宜以补阴药治之。然而以补阴之药治之,反足增其水势,法当以温药补之,用熟地白朮人参薏仁各五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肉桂肉果北五味吴茱萸各一两,各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晚饭前,吞五钱,旬日即健矣。此方之妙,不用茯苓泽泻猪苓之类去分消水气而水气自然分消,盖补肾正所以补脾,而缓治胜于急治也。
火泻者,乃火挟邪势,将膀胱脾中水谷尽驱而出,必欲无留一丝而后快,腹必大痛,手不可按,完谷不化,饮食下喉即出捷如奔马,若稍稍迟延,必死亡顷刻,盖其病得之下秋之暑热,一遇凉风便起波涛,乘风拍浪,薄日掀天,直趋海口而下,若不急用大剂治之,而尚王道之迟迟,鲜不败乃事矣。方当用大黄一两,人参二两,黄连车前子各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此方之奇,全在用大黄既已火泻何反助其威?不知火泻之證,乃火留于肠胃之间,若不因势利导,则火不去而水不流,故必用大黄以利之也。然徒用大黄而不多用人参,有攻无补,反致损伤真气矣。至方中又加甘草者,恐大黄过于猛迅,用此缓之也。更用车前者,分消其水势也。水不入于膀胱,则大肠增势而添流,今得车前,自然引水归于故道,又何至陆地为水乡哉?此又霸治之妙法也。
方一香茸丸〈《普济方》〉
治饮酒成泄,骨立不能食,但饮酒即泄。嫩鹿茸酥炙, 肉苁蓉煨,各一两。 麝香五分另研。
右为末,陈白米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
大承气汤〈仲景下同〉
治下利,心下坚而脉实者。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芒硝三合,枳实五枚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煎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小承气汤
治下利讝语,此有燥屎也。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栀子豉汤
治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通脉四逆汤
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黄芩汤
治乾呕下利。黄芩, 人参, 乾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一两,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养胃丹〈《中藏经》下同〉
治脾胃不和,全不思食,中脘停寒,呕逆恶心,脏寒泄痢,腹痛肠鸣常服温中养胃散饮思食。人参三分, 丁香一两半, 甘草炙, 白豆蔻仁,半夏曲,各半两。 乾姜三两炮,用乾生姜尤佳。
右同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温汤化下,空心食前服之,或细嚼汤下亦可。
炙肝散
逐胃中风邪,益脾进食,凡人虚弱,用补药日久,渐至瘦损,食少倦怠,大便频数,泄漏,服此无不取效。白朮, 白芍药, 白芷, 桔梗,各四两。
右各生为细末,用不入水豮猪肝五两,作小片子或块子,拌药十五钱,细切,葱白二寸,盐一钱,同拌肝令匀,以竹签子作串,慢火炙香熟啖之,米饮送下,空心食前各一服。渴勿吃冷水,半月必安。
黄连丸〈《千金方》下同〉
治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好注下。黄连, 乌梅肉,各八两。 桂心二两, 乾姜,
附子, 阿胶,各四两。 榉皮, 芎藭, 黄檗,各三两。
右九味,各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黄连煎
治中焦寒,洞泄下利,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黄连, 酸石榴皮, 地榆, 阿胶,各四两。 黄檗,当归, 厚朴, 乾姜,各二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紫参汤〈仲景下同〉
治下利肺痛。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诃黎勒散
治气利。诃黎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黄檗止泄汤〈《千金方》〉
治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黄檗, 人参, 地榆, 阿胶,各三两。 黄连五两,茯苓, 榉皮,各四两。 艾叶一斤。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胶消,分三服。
调中益气汤〈《东垣十书》下同〉
治夏月飧泄,米谷不化。黄芪一钱, 人参, 甘草, 苍朮,各五分。 柴胡,橘皮, 升麻,各二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右件剉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柤带热,宿食消尽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腹在旦是也。嗽者,减人参。
升阳除湿防风汤
治前證。苍朮泔浸去皮净四两, 防风二钱, 白茯苓,白朮, 白芍药,各一钱。
右件㕮咀。除苍朮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内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柤稍热服,空心食前。
又方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㽲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 白茯苓, 芎藭, 当归 桂, 白芍药,白朮各等分。
右为粗散,每二钱,水一大盏,入粟米数百粒,同煎至七分,去柤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力减之。
扶脾丸
治脾胃虚寒,腹中痛,溏泻无度,饮食不化。大麦蘖炒, 神曲炒,各四钱。 乾姜, 藿香,
红豆,各一钱。 白朮, 茯苓, 橘皮, 半夏,
诃子皮, 炙甘草, 乌梅肉各二钱。 乾生姜,肉桂,各五分。
右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食前。
黄芪补胃汤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作泄,腹中鸣,小便黄。黄芪, 柴胡, 当归身, 益智, 橘皮,各三分。升麻六分, 炙甘草二钱, 红花少许。
右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稍热,食前服之。
升阳除湿汤
治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苍朮一钱,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泽泻, 猪苓,各五分。 炙甘草, 陈皮留白,
麦蘖曲,各三分。
右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空心服之。
沉香温胃丸
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附子炮去皮脐, 巴戟酒浸去心, 乾姜炮,
茴香,各一两。 官桂七钱, 沉香, 甘草炙,
当归, 吴茱萸洗炒去苦, 人参, 白朮, 良姜,白芍药, 白茯苓, 木香,各五钱。 丁香三钱。
右为细末,用好酢打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饮下,空心食前,日进三服,忌一切生冷物。
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治虚寒泄利。生附子, 生乾姜,各半两。 朱砂一两另研。
赤石脂一两半,水飞。
右为细末,酒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饮汤下,茯苓煎汤下,尤妙。
胃风汤
治肠胃不足,风冷乘之,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中虚满,及肠胃受湿,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人参, 白茯苓, 芎藭, 桂心不见火, 当归,白芍药, 白朮, 甘草炙。
右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粟米百馀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稍热服。
加味五苓汤〈《济生方》下同〉
治伏暑热二气,及胃湿泄泻注下,或烦或渴,或小便不利。赤茯苓, 泽泻, 猪苓去皮, 肉桂不见火,
白朮各一两。 车前子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或进来复丹亦可。
火轮丸
治肠胃虚寒,心腹疼痛,泄泻不止。乾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 肉豆蔻面裹煨。
右等分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白朮附子汤
治肠胃虚湿肠鸣泄泻,或多自汗。白朮二两。 附子炮, 茯苓,各一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禹馀粮丸
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禹馀粮石煅, 赤石脂煅, 龙骨, 诃子面裹煨,荜茇, 乾姜炮, 肉豆蔻面裹煨, 附子炮去皮脐。
右等分为细末,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送下,食前。
加味治中汤
治脾胃不足,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肠鸣腹胀,泄泻注下。乾姜炮, 白朮, 青皮, 橘红, 缩砂仁,各一两。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或兼进感应丸。
姜曲丸〈丹溪下同〉
止泻。
隔年陈麦面作曲,二两炒,二两生。 茴香五钱,生姜二两煨,一两生。
右为末,用前生曲打糊为丸,每服五七钱,白汤下。
又方
治前證。滑石水飞,夏二两半秋二两,春冬一两二钱半。肉豆蔻五两。
右为末,饭丸或水调服。
清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用,并不单用。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补血亦治血痢。六一散一料, 红曲炒半两。
右为末,饭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白汤下。一方红曲二两半。
大已寒丸
治脾胃虚寒泄泻。荜茇, 肉桂,各四两。 乾姜炮, 高良姜,各六两。
右为末,水煮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饮吞下。
八味汤
治命门阳虚泄泻。吴茱萸汤洗七次, 乾姜炮,各二两。 陈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参, 当归洗焙,各一两。
右剉每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朮附汤治脾胃虚寒泄泻
甘草二两炙, 白朮四两, 附子炮一两半。
右剉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一枚,煎,空心服。
感应丸
治前證。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出油, 乾姜炮一两。
杏仁百四十个,汤浸去皮尖研。 木香, 肉豆蔻,丁香,各一两半。
右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镕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柤,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匀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油纸裹,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椒附丸
治命门火衰泄泻。椒红炒, 桑螵蛸炙, 龙骨, 山萸肉, 附子炮,鹿茸酒蒸焙。
右为末,酒糊丸每六十丸,空心盐汤下。
二神丸
治前證。破故纸炒四两, 肉豆蔻二两生。
右为末,以大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研膏,入药和丸每五十丸,盐汤下。
参苓白朮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白茯苓, 山药, 人参, 白朮,各二斤。 扁豆炒,莲子, 砂仁, 薏苡仁, 桔梗炒黄色,各一斤。甘草炙三斤。
右为末,每服二钱,煎枣汤调下。
对金饮子〈《宝鉴》下同〉
治泻利。草豆蔻面裹煨, 平胃散,各五钱。 五苓散二钱半。
右相合作四服,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个,煎一盏,去柤,温服,食前。
加减木香散
治泻利。木香, 高良姜, 升麻, 人参, 槟榔各二钱半。神曲炒二钱, 吴茱萸炮, 肉果煨, 缩砂仁,乾姜炮, 陈皮,各五分。
右十一味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宜加白朮。
南白胶香散
治脾胃虚寒,滑肠久泻,脐腹疼痛,无休止。米壳四两酢炒, 龙骨, 南白胶香,各三两。
甘草七钱炙, 乾姜半两炮。
右五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忌冷物伤胃。
玉粉散
治冷极,泄泻久作,滑肠不禁,不思饮食,宜服神效。红豆拣净, 大附子炮去皮脐, 乾姜炮,各半两。舶上硫黄另研二钱半。
右四味为末,入研药匀,每服二钱,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饮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轻者三五服安。
附子温中汤
治中寒腹痛自利,水谷不化,脾胃虚弱,不喜饮食,懒言语,困倦嗜卧。乾姜炮, 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七钱。 人参去芦,炙甘草, 白芍药,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五钱。草豆蔻面裹煨去皮, 厚朴姜制, 陈皮,各三钱。
右十味㕮咀,每服五钱,或一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三分,去柤温服,食前。
坚中丸
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黄连, 黄檗, 赤茯苓, 泽泻, 白朮,各一两。陈皮留白, 肉豆蔻, 人参, 半夏曲, 官桂,白芍药,各半两。
右十一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启脾丸〈《入门》下同〉
治大人小儿脾积,五更泻消疳黄,胀定腹痛。常服生肌健脾益肾。人参, 白朮, 茯苓, 山药, 莲肉,各一两。
陈皮, 泽泻, 山楂, 甘草,各五钱。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空心米饮化下,或为散服亦好。
平胃蒜肚丸
治脾泻水泻便红下血等證,久痢先行,后以此补之,神效。豮猪肚一具,去脂膜,以大蒜装满,线缝,用冷水热水各七碗,先将水烧滚,入肚煮至水乾为度,取捣烂。苍朮, 陈皮, 厚朴,各五两。 川椒少许。
右四味,同肚再捣,至肚无丝,方可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白汤下。
调中健脾丸
治脾肾气虚,早晚溏泻,及脏寒久泻亦宜。白朮, 破故纸, 诃子, 肉果,各一两。 白茯苓,陈皮,各八钱。 黄连,吴萸炒七钱。 木香, 厚朴,小茴, 砂仁, 山药, 莲子,各五钱。 神曲六钱。
右为末,粥丸梧子大,每七十丸,莲子煎汤下。
大断下丸
治脾胃虚耗,及脏腑停寒脐腹㽲痛,下利滑数,肌肉消瘦,饮食不入,气弱,时发虚热。龙骨, 附子, 肉豆蔻, 枯矾, 牡蛎, 诃子,酸石榴皮各二两。 细莘七钱半, 高良姜,
乾姜, 赤石脂,各一两半。
右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粟米饮下。
诃子散
治泻利久不止者。诃子肉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五钱, 甘草,
黄连,各三钱。
右为末。每二钱白朮芍药煎汤下。
古蔻附丸
治脏寒脾泻,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泻不止。肉豆蔻二两, 附子一两半。
右为末,粥丸梧子大,每八十丸,莲子煎汤下。
卫生汤
治脾胃虚泻。人参, 白朮, 茯苓, 陈皮, 甘草, 山药,
泽泻, 薏苡仁, 黄连各等分。
右水煎服。
理中汤〈《良方》下同〉
治肠胃虚弱,沥沥有声,泄泻频并。
人参, 白朮, 乾姜炒, 甘草炒,各二钱半。
加茯苓, 厚朴姜制,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调中汤
治肠虚泄泻,止呕进食。藿香叶, 缩砂仁, 蓬朮炮, 乾姜炮, 肉桂,茴香炒, 草果,各一钱。 苍朮, 橘红, 麦芽炒,益智仁, 神曲炒, 桔梗, 甘草炙各半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个,盐少许,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肉豆蔻散
治脾虚肠鸣,泄泻不食。肉豆蔻七枚,每一枚剜一窍,纳丁香一粒在内,以面裹煨熟,去面不用。
右碾为末,分作二服,不拘时,用米饮汤调下。
平胃散
治寒湿泄泻。苍朮三钱炒, 厚朴姜汁制, 橘红,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钟,不拘时服。
厚朴丸
治泄泻不止。白龙骨, 乾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 厚朴姜制,诃子炮去核, 肉豆蔻面裹煨, 陈皮,各一两。
右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补脾丸
治滑泄不禁。肉豆蔻面裹煨, 厚朴姜制, 白姜炮, 赤石脂,白朮黄七炒,各一两。 神曲炒, 附子炮去皮脐,麦糵炒, 荜茇,各五钱。
右为细末,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
大藿香散
治一切脾胃虚寒,心腹撮痛,如泄泻不已,最效。藿香一两, 陈皮, 厚朴姜制, 木香, 良姜炒,青皮麸炒, 肉豆蔻面裹煨, 麦糵炒, 神曲炒,诃子肉煨, 白豆蔻仁,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白乾姜炮三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服。
四圣丸
治脾泄肾泄。肉豆蔻生二两, 破故纸炒四两, 木香不见火,茴香炒,各一两。
右为细末,生姜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八九十丸,空心用盐汤送下。一方去茴香木香,用神曲麦糵各炒一两为丸。
豆附丸
治肠胃虚弱,内受风寒,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肉豆蔻面煨,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各四两。肉桂, 木香, 乾姜炮,各二两。 丁香一两。
右为细末,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至一百丸,用生姜汤送下。粥饮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