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十三
肉门二
方〈肉极方 西州续命汤 石楠散 大黄芪酒 又方 五加酒 半夏汤 地黄煎 真武汤 清肺饮子 防风白术牡蛎汤 小建中汤 蔚金散 导水丸 柏子仁丸 补 气升阳和中汤 双合汤 神效黄芪汤 补气汤 开结舒经汤 参苓丸 前胡散 谷 灵丸 五积散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 桃仁承气汤 生脉散 薏苡仁散 金刚 丸 桂枝麻黄各半汤 易简方 桂枝五物汤 除风湿羌活汤 苦参丸〉
单方
针灸
医案
肉门二
方〈肉极方 西州续命汤 石楠散 大黄芪酒 又方 五加酒 半夏汤 地黄煎 真武汤 清肺饮子 防风白术牡蛎汤 小建中汤 蔚金散 导水丸 柏子仁丸 补 气升阳和中汤 双合汤 神效黄芪汤 补气汤 开结舒经汤 参苓丸 前胡散 谷 灵丸 五积散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 桃仁承气汤 生脉散 薏苡仁散 金刚 丸 桂枝麻黄各半汤 易简方 桂枝五物汤 除风湿羌活汤 苦参丸〉
单方
针灸
医案
艺术典第二百三十三卷
医部汇考二百十三
肉门二
方肉极方〈《千金方》下同〉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风气藏于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
麻黄, 防己,〈一作防风。〉 枳实, 细莘, 白术,各三两。生姜, 附子,各四两。 甘草, 桂心,各二两。
石膏八两。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西州续命汤
治肉极虚热,肌肤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麻黄, 生姜,各三两。 当归, 石膏,各二两。
杏仁四十枚, 芎藭, 桂心, 甘草, 黄芩,
防风, 芍药,各一两。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石楠散
治肉极热,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主诸风大病。石楠三十铢, 薯蓣, 白芍药,〈一作甘草。〉 天雄,桃花,〈一作桃仁。〉 甘菊花,各一两。 黄芪十八铢,山茱萸二两十八铢, 真珠十八铢, 石膏二两,升麻, 葳蕤,各一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大黄芪酒
治肉极虚寒为痹风,阴动伤寒,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虚极所致。黄芪, 桂心, 巴戟天, 石斛, 柏子仁, 泽泻,茯苓, 乾姜, 蜀椒,各三两。 防风, 独活, 人参,各二两。 天雄, 芍药, 附子, 乌头, 茵芋,半夏, 细莘, 花粉, 白术, 黄芩, 山萸,各一两。
右二十三味,㕮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痹为度,日再。
又方
治肉极虚寒,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独活, 茵芋, 黄芩,各三两。 甘草, 防风,
芍药, 芎藭, 麻黄, 葛根,各三两。 人参一两,乌头三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入竹沥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五加酒
治肉虚坐不安席,好动,主脾病寒气所伤。五加皮, 枸杞皮,各二升。 地黄, 丹参,各八两。石膏, 杜仲,各一升。 乾姜四两, 附子三两。
右八味,㕮咀,以清酒二斗,渍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半夏汤
治肉实,坐不安席,不能动作,喘气,主脾病热气所加,关格除喘。麻黄一两, 半夏, 宿姜,各八两。 杏仁五两,细莘, 橘皮,各四两。 石膏七两, 射干二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下加芒硝三两。
地黄煎〈《中藏经》〉
解劳伤,生肌肉,进饮食,活血气,养心神。鹅梨汁一升, 生地黄汁, 杏仁汁, 生姜汁,紫苏汁, 薄荷汁,各五升。 法酒二升, 沙蜜四两。
右慢火熬成膏,入后药。
柴胡三两, 木香, 人参, 茯苓, 山药, 远志,柏子仁微炒另研。 白术, 枳壳,各一两,面裹煨。秦艽二两, 桔梗, 熟地黄,各四两,酒浸切焙。麝香半两,细研。
右丸如桐子大,每日食后,甘草汤下二十丸。
真武汤〈仲景〉
治误发太阳汗,致筋惕肉瞤,以此救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茯苓, 白芍药,生姜切, 白术,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半合,细莘乾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乾姜。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清肺饮子〈《卫生宝鉴》〉
长肌肉,补肺气,养脾胃,定心神。白芍五钱, 人参, 升麻, 柴胡,各四钱。 天冬,麦冬,各三分。 陈皮二分半, 黄芩, 甘草生,黄檗, 甘草炙,各二分。
右十一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汗多者,加黄芪五分。
防风白术牡蛎汤〈仲景下同〉
治发汗多,头眩汗出,筋惕肉瞤。防风, 牡蛎粉炒黄, 白朮等分。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酒调下,米饮亦得。日进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治前證汗已止者。桂枝,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劈,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蔚金散〈子和下同〉
治肌肉不仁,以此探吐,吐后宜服导水丸。蔚金, 滑石, 川芎,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量虚实加减以齑汁调下,空心服之。
导水丸
治前證。大黄, 黄芩,各二两。 滑石, 黑牵牛头末,各四两。
右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下。
柏子仁丸〈丹溪〉补
益元气,充实肌肤。
山萸四两, 柏子仁炒, 远志,各半两。 覆葐子,山药,另为末,各一两。 当归梢, 泽泻,各半钱。陈皮, 红花少许, 五味子三十粒。
右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补气升阳和中汤〈东垣〉
治闭目则浑身肌肉痳木,昼减夜甚,开目则渐退。
生甘草, 黄檗酒炒, 白茯苓, 泽泻, 升麻,柴胡,各二分。 苍朮, 草豆蔻,各三分。 陈皮,归身, 白朮,各四分。 白芍药, 人参,各六分。佛耳草, 炙甘草,各八分。 黄芪一钱。
右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服。
双合汤〈《古今医鉴》〉
治湿痰死血作痲木。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陈皮, 半夏,白茯苓, 白芥子,各一钱。 桃仁八分, 酒红花,甘草各三分。
右剉作一贴,水煎,入竹沥,姜汁调服。
神效黄芪汤〈东垣下同〉
治浑身痳木不仁,或头面手足,肩背腿脚痳木并皆治之。蔓荆子二分, 陈皮五分, 人参八分, 炙甘草,白芍药,各一钱。 黄芪二钱。
右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临卧稍热服。如痳木不仁,虽有热不加黄檗,只加黄芪一钱通三钱。如痲木甚者,加芍药一钱,通二钱。如小便淋涩,加泽泻五钱,一服去则止。如有大热證,加酒洗黄檗三分。
补气汤
治肌肤痳木神效。黄芪, 陈皮, 甘草,各一钱二分。 泽泻六分,芍药八分。
右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开结舒经汤〈《古今医鉴》〉
治七情六郁气滞肌肉,手足痲痹。紫苏叶, 陈皮, 香附, 乌药, 川芎, 苍朮,羌活, 南星, 半夏, 当归各八钱。 桂枝,
甘草,各四分。
右剉作一贴,姜三片,煎入竹沥,姜汁调服。
参苓丸〈河间〉
治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㑊。
人参, 石菖蒲, 远志, 赤茯苓,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五十丸,不拘时服。
前胡散〈河间〉
治肉苛證苛者,𤸷重也。川椒三钱, 前胡, 白芷, 细莘, 官桂, 白朮,川芎,各三两。 吴茱萸, 附子炮, 当归,各二两。
右剉捣,以茶酒三升,拌匀同窨一宿,以猪脂五斤,入药微煎,候白芷黄色去滓,熬成膏,在病处摩之,以热为度。
谷灵丸〈《济阴纲目》〉
治肌肉消索。
黄芪, 人参, 牛膝, 当归,各一两。 熟地黄,白茯苓,各五钱。 杜仲, 苍朮, 白朮, 肉桂,枸杞子,各三钱。 附子炮一枚。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人参汤下百丸。
五积散〈《和剂》〉
治风湿肌肉痲木。白芷, 茯苓, 半夏汤洗七次。 当归, 川芎,甘草炙, 肉桂, 芍药,各三两。 枳壳去瓤麸炒,麻黄去节根, 陈皮去白,各六两。 桔梗十二两,苍朮泔浸去皮二十四两。 厚朴去粗皮姜制,乾姜爁各四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脾弱,肌肉瘦削,手足逆冷,脉沉微无火證者。人参, 白朮, 茯苓, 熟地黄, 川芎, 当归,芍药, 肉桂, 黄芪各等分。 甘草减半。
右㕮咀,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补中益气汤〈东垣〉
治病久体羸,气虚痲木,脉微弱,或弦大无力者。黄芪病甚热甚者一钱, 人参三分,〈嗽者去之。〉 橘皮,归身酒浸, 升麻, 柴胡,各二钱。 白朮三钱,甘草炙五分。
右㕮咀,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如伤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久者,以权立加减之法治之。
桃仁承气汤〈仲景〉
治一块痲木,属死血,大便见血而便闭者。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研。 大黄四两, 芒硝,
甘草, 桂枝,各二两。
右水煎温服。
生脉散〈《医录》〉
治夏月气虚,肌肉痲木者。人参五钱, 五味子, 麦门冬,各三钱。
右水煎服。
薏苡仁散
治肉实极,肌肤淫淫如鼠走,津液开泄,或时痳痹不仁。薏苡仁, 石膏煅, 川芎, 肉桂, 防风, 防己,羚羊角镑屑, 赤芍药, 杏仁去皮尖麸炒黄,甘草炙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服无时。
金刚丸〈《保命集》〉
治心肺胃损,肌肉消削及肾损骨痿。
蓖薢,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各等分。
右为细末,酒煮猪腰子,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
桂枝麻黄各半汤〈仲景〉
治肌肉顽痳,厥如死尸。杏仁二十四个,去皮尖及双仁者, 大枣四枚擘,桂枝去皮二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 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中,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易简方
治遍身肌肉痳痹。黄芪一两, 人参, 白芍,各五钱。 附子炮一枚,当归三钱。
右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
桂枝五物汤〈仲景〉
一名黄芪枝桂五物汤,治肌肉痲痹。黄芪, 桂枝, 白芍药,各三两。 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水六升,煮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除风湿羌活汤〈东垣〉
治风湿不退,眩运痲木。
黄连一分,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 独活,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七分, 茯苓二钱, 藁本,陈皮, 黄檗, 川芎,各三分。 苍朮米泔制,
黄芪,各一钱。 泽泻, 猪苓去皮,各二分。
每服三钱或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量虚实施用。
苦参丸
治肉苛。苦参取粉二两, 丹参炙, 沙参, 人参, 防风,五加皮, 蒺藜炒去刺, 乌蛇肉酒浸, 蔓荆子,败龟板酥炙黄, 虎骨酥炙黄, 黑参,各一两。
右为细末,用不蛀皂角一斤剉碎,以水三升,挼取汁去滓,于无油铁器内熬成膏,用炼蜜四两,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良久夜卧。共三服,荆芥薄荷酒下。
单方
乾地黄,长肌肉,令人肥健,作丸或酿酒久服,佳。〈《本草》下同。〉薯蓣,长肌肉,补虚劳羸瘦,能肥人,生者磨如泥,和酪作粥服,甚佳。何首乌,治积年劳瘦,能肥人,末服丸服并佳。
五加皮,疗虚羸,能肥人,酿酒服或煎服,并佳。
海松子,羸瘦人可令肥健,作粥常服,甚佳。
鲋鱼,羸瘦人能肥健,作羹食蒸食,皆佳。
鳖肉,劳瘦人能肥健,取肉作羹常食,又取甲炙为末,酒服一钱。
芋充肌肤令人肥白,作羹常食,甚佳。
胡麻,长肌肉,肥健人,蒸曝久服,妙。
大豆黄末,补劳瘦,肥健人,炼猪膏和丸服之。又雁脂和丸服,亦可。
蔓菁子,令人肥健,蒸晒作末,酒饮任下二三钱,其根作羹常食佳。
韭薤俱能肥健人,作菹常食,并佳。
人乳汁治瘦瘁,令人肥白悦泽,可久服之。
人胞,即胎衣也,主血气羸瘦,能肥人,蒸熟和五味食之。或合滋补药,和丸久服,尤佳。
牛乳,补羸瘦,肥健人,作粥常食,佳。
黄雌鸡,治羸瘦著床能肥人,煮烂作羹服,甚良。羊肉,治瘦病,能肥健人,或煮或烧,常食,佳。
黑牛髓,治瘦病,能肥人,和地黄汁白蜜等分作煎服之,佳。
茶久服,去人脂,令人瘦,太肥者可服。
赤小豆能瘦人,久服令人黑瘦枯燥,肥盛者可服。人太肥欲得瘦轻健,取冬瓜长食,作羹作菹,佳。欲肥则勿食。
桑枝茶逐湿,令人瘦过肥者,宜久服之。
昆布,下气,久服瘦人,作臛作菜,常食,佳。
肌肉痳木疼痛,万灵膏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元方》。〉
身体痲木,芥子末酢调涂之。〈《济生秘览》。〉
针灸
《素问》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病有在皮肤者,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度量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暑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针也。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灵枢经》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馀,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馀,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肉之病也?伯高曰: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肉有柱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百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圆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甲乙经》曰:欬上气喘暴瘖,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乾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疟,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医学纲目》曰:凡夏感风寒湿者,为肉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脾病,四支懈惰,发欬呕汁,取太白三里。
医案
《儒门事亲》曰:郾城梁贾人,年六十馀,忽晓起梳发,觉左手指麻,斯须半臂麻,又一臂麻,斯须头一半麻,比及梳毕,从胁至足皆麻,大便二三日不通,往问他医,皆云风也,或药或针,皆不解,求治于戴人。戴人曰:左手三部脉皆伏,比右手小三倍,此枯涩痹也,不可纯归之风,亦有火燥相兼。乃命一涌一泄一汗,其麻立已。后以辛凉之剂调之,润燥之剂濡之,惟小指次指尚麻。戴人曰:病根已去,此馀烈也。方可针溪谷。溪谷者,骨空也。一日晴和,往针之,用灵枢中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讫,复卓针起,向下卧针,送入指间皆然。手热如火,其麻全去。昔刘河间作原病式,常以麻与涩同归燥门中,真知病机者也。《卫生宝鉴》曰:张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内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言:陷下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以上證皆宜灸刺。谓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渐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薛己医案》曰:一产妇两手麻木,服愈风丹,天麻丸,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热作渴,自汗盗汗。余谓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数剂,诸證悉退。又数剂而全愈。但内热用加味逍遥散而痊。
一妇人元气素虚,劳则体麻发热,痰气上攻,或用乌药顺气散,祛风化痰丸之类,肢体痿软,痰涎自出,面色痿黄,形体倦怠,而脾肺二脉虚甚,此虚而类风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十全大补汤,渐愈。又用加味归脾汤调理,寻愈。
《證治准绳》曰: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中俱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其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證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目开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證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故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为最苦。观其色脉形病相应而不逆。《内经》曰:阳病开目而动,轻,阴病闭目而静,重。又云:诸脉皆属于目。《灵枢》曰: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如昼夜之分,知其阳衰而阴旺也。且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校之则非。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如为绳紧缚之人,释之觉麻木作而不敢动,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风邪,乃气不行也。不须治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知其经脉,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秋凉在外,湿在上作也,当实其皮毛以温剂。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而作也,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去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非五脏六腑之本有邪也。补气升阳和中汤主之。李夫人立冬严霜时得病,四肢无力,乃痿厥湿热在下焦也。酢心者,是浊气不降欲满也。合眼麻木者,阳道不行也。开眼不麻木者,目开助阳道,故降寒之气少退也。头旋眩运者,风气下陷于血分,不伸越而作也,温经除湿汤主之。
大理少卿韩珠泉遍身麻痹,不能举动,求治于予。予以神效黄芪汤方加减授之,用芪一两二钱,参芍各六钱。他称是一服减半彼欲速效,遂并两剂为一,服之,旬日而病如失矣。予以元气初复,宜静以养之,完固而后可出。渠不能从,盛夏遽出,见朝谒客,劳烦屡日,偶从朝房出上马,忽欲坠仆,从者扶至邸寓,邀予视之,予辞不治数日而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