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十一
皮门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六节脏象论 五脏生成篇 诊要经终论 经脉别论 痹论 皮部论 四时刺逆从论 五常政大论 至真要大论 疏五过论〉
灵枢经〈寿夭刚柔篇 本神篇 决气篇 胀论 五变篇 本脏篇 论勇篇 论痛篇 卫气失常篇 论疾诊尺篇 刺节真邪篇 九宫八风篇〉
扁鹊难经〈皮聚 皮肤痛〉
张机金匮要略〈不仁 甲错〉
王叔和脉诀〈燥涩 痛酸〉
孙思逊千金方〈虚实〉
朱肱活人书〈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论〉
刘完素六书〈搔痒 皴揭枯燥〉
李杲十书〈皮总论 乾燥 燥痒〉
朱震亨心法〈病应各经〉
虞抟医学正传〈皴揭〉
戴思恭證治要诀〈搔痒〉
楼英医学纲目〈皮部属肺 肺绝外徵 痛属心火 痒属血虚 索泽属燥〉
龚信古今医鉴〈皴揭 皮痹〉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肺应皮 皴揭〉
徐春甫古今医统〈痒燥〉
王肯堂證治准绳〈不仁〉
陈士铎石室秘箓〈皮内虫声 开裂〉
方〈蒴藋蒸法 栀子煎 阴旦汤 小柴胡加桂汤 白虎加人参汤 麻黄桂枝各半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大柴胡汤 澡洗药 润肌膏 琼脂膏 琼玉膏 天门冬膏 辛润缓肌汤 生血润肤饮 黄芪酒 消风散 六和汤 藿香正气散 四物汤 大 黄虫圆 薏苡附子败酱散 皴裂方 蝉蜕散 桑皮饮 泽肤膏 紫菀汤 芍药补 气汤 活血应痛丸〉
单方
针灸
导引
医案
皮门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六节脏象论 五脏生成篇 诊要经终论 经脉别论 痹论 皮部论 四时刺逆从论 五常政大论 至真要大论 疏五过论〉
灵枢经〈寿夭刚柔篇 本神篇 决气篇 胀论 五变篇 本脏篇 论勇篇 论痛篇 卫气失常篇 论疾诊尺篇 刺节真邪篇 九宫八风篇〉
扁鹊难经〈皮聚 皮肤痛〉
张机金匮要略〈不仁 甲错〉
王叔和脉诀〈燥涩 痛酸〉
孙思逊千金方〈虚实〉
朱肱活人书〈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论〉
刘完素六书〈搔痒 皴揭枯燥〉
李杲十书〈皮总论 乾燥 燥痒〉
朱震亨心法〈病应各经〉
虞抟医学正传〈皴揭〉
戴思恭證治要诀〈搔痒〉
楼英医学纲目〈皮部属肺 肺绝外徵 痛属心火 痒属血虚 索泽属燥〉
龚信古今医鉴〈皴揭 皮痹〉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肺应皮 皴揭〉
徐春甫古今医统〈痒燥〉
王肯堂證治准绳〈不仁〉
陈士铎石室秘箓〈皮内虫声 开裂〉
方〈蒴藋蒸法 栀子煎 阴旦汤 小柴胡加桂汤 白虎加人参汤 麻黄桂枝各半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大柴胡汤 澡洗药 润肌膏 琼脂膏 琼玉膏 天门冬膏 辛润缓肌汤 生血润肤饮 黄芪酒 消风散 六和汤 藿香正气散 四物汤 大 黄虫圆 薏苡附子败酱散 皴裂方 蝉蜕散 桑皮饮 泽肤膏 紫菀汤 芍药补 气汤 活血应痛丸〉
单方
针灸
导引
医案
艺术典第二百三十一卷
医部汇考二百十一
皮门
《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肩,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注〉肺主皮毛,故病在皮毛。
《六节脏象论》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注〉肺主气而藏魄,故为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皮毛,故华在毛,充在皮也。脏真居高而属阴1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秋主肺也。
《五脏生成篇》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注〉肺主气,气主表,故合于皮。《伤寒论》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声商,毛发长,毛附于皮,气长则毛荣多食苦,是火味太过而伤肺,则皮槁而毛落矣。
《诊要经终论》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注〉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经脉别论》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注〉脉气者,水谷之精气,而行于经脉中也。言入胃之谷气,先淫气于脉,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肺合皮
毛,故复输精于皮毛。
《痹论》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注〉痹者,闭也,邪闭而为痛也。言风寒湿三气错杂
而至,相合而为痹。盖皮肉筋骨,内合于五脏,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始病在外之有形,复伤在内之五气,外内形气相合而邪舍于内矣。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注〉夫风寒湿气中其俞,其脏气实则邪不动脏,若神气消亡,则痹聚在脏而死。其留连筋骨间而不内舍于其合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随气而易散。若中其俞,则内通五脏,兼之阴气不藏,则邪直入于脏,而为不治之死證矣。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通当作痛。〉
〈注〉不仁,不知痛痒也。寒气胜者为痛痹,故痛者寒气多也。病久入深者,久而不去,将内舍于其合也。邪病久,则荣卫之道伤而行涩,邪入深,则不痹闭于形身而经络时疏,故不痛也。荣卫行涩则不能营养于皮肤,故为不仁。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注〉骨有骨气,脉有脉气,筋有筋气,肌有肌气,皮有皮气,皆五脏之气,而外合于形身。如病形而不伤其气,则止见骨痹之身重,脉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肌肉不仁,皮痹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證而不痛也。
《皮部论》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主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终始,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䐃破,毛直而败。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注〉此章论十二经之络脉,分络于皮肤之间。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入客于络脉,随皮部所循之脉,而传入于经,入舍于所主之脏腑。如不入于络,则留于筋骨之间,而为筋挛骨痛也。
《四时刺逆从论》
少阴有馀,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注〉肺主皮毛,毛脉合精于皮肤之间,是以少阴之为皮痹肺痹也。疝则病在气也,溲血则病在血也。
秋气在皮肤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五常政大论》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皮𤸷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注〉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故土乃润。蓄,积蓄,𤸷,痹也。水饮中满,皮痹肉苛,皆水湿之为病也。身后痈者,痈发于背也。
《至真要大论》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䪼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注〉少阴在泉卯酉岁也。少阴君火生于水中,故焰浮川泽。少阴标阴而本火,故阴处反明。腹中常鸣者,火气奔动也。气上冲胸者,火气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者,火淫肺金也。目瞑者,热甚阴
虚,畏阳光也。齿痛䪼肿,热乘阳明也。发热如疟者,少阴标本之气病也。热在下焦则少腹中痛,热在中焦则腹大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乾,右胠满,皮肤痛,寒热欬喘。
〈注〉少阴司天,子午岁也。盖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少阴太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从,标本互换,是以火热甚而大雨至,水寒极而运火炎。民病胸中烦热嗌乾,右胠满,皮肤痛,肺受火热而津液不生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欬,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注〉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少阳之火,在天为暑,故民病头痛,寒热,疟,热上皮肤,色变黄赤,火上淫于肺也。肺者太阴,皆积水也,传为水者,逼其金水外溢,故为肿满之水病也仰息,肺气逆而不得偃息也。泄注赤白疮疡,唾血烦心,火热盛也。鼽衄甚而及于肺,此火淫胜金;故病本于肺。天府,肺脉;在腋下三寸动脉应手;肺气已绝;故死不治。
太阳之胜,凝溧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
〈注〉太阳寒水气胜,故凝溧且至。非时水冰者,胜气在于岁半以前,是以羽虫后化也。《灵枢经》曰:足太阳是主筋所生病者,为痔疟者,太阳寒热之邪也。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也。阴中乃疡,是以隐曲不利,而互引阴股,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苛也。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邪入于经也。皮肤否肿者,太阳之气主表也。腹满食减者,水气乘脾也。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欬,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
〈注〉鼽嚏,燠热上乘于肺也。少腹绞痛,少阴之阴气发于下也。火见燔焫,君火之气发于上也。嗌燥,火烁金也。夫阴寒在腹则注泄,得火气则注止少阴标本并发故时注时止也。气动于左者,君火之气发于左肾之水中,上行于右者,肺肾上下相交,肾为本而肺为末也。火淫肺金,则欬而皮肤痛,金主声,故暴瘖也。心痛者,火气自伤也。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洒淅振慄者,阴阳相搏也。寒已而热者,少阴之阴寒,从火化而为热也。是以渴而欲饮,少气骨痿,盖火盛则少气,热盛则骨痿也。哕者,小肠之气不通,逆气上走心而为噫也。
《疏五过论》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注〉始富后贫则伤其志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荣卫调,志意和,则筋骨健强,腠理致密故伤其志意则精神不能内守,外为皮焦筋骨挛躄之病。
《灵枢经》《寿夭刚柔篇》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注〉形谓皮肉筋骨。人之形气,天命所生,皮肤缓者,天道之元亨也。是以缓则寿而急则夭。
《本神篇》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夏。〈注〉喜乐,心之情也。如肺因喜乐无极,则伤肺脏之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意者心之发,盖喜乐无极,则神亦惮散而不存矣。肺主皮毛,故人皮革焦。
《决气篇》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注〉上焦气宣发五谷之精微,充肤热肉润泽,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使骨属屈伸泄泽,从髓空而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胀论》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五变篇》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皮肤薄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注〉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夫形体者,五脏之外合也,薄皮肤而肌肉弱则五脏皆柔弱矣。夫柔弱者必有刚强,谓形质弱而性气刚也。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其气有长冲直扬之势,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而血积于胸中,气逆留则充塞于肌肉,血蓄积则脉道不行,血气留积,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本脏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论勇篇》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黄帝曰:善。〈注〉皮肤肌腠,乃五脏元真之所通会,是以薄皮弱肉,则脏真之气虚,脏气虚则不能胜四时之虚风矣。虚风者,虚乡不正之邪风也。黑者水之色,论肾气之厚薄也。不伤于四时之风者,谓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长夏之风者,谓土主于长夏也。设有皮厚肉坚而伤于四时之风者,必重感于寒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肾为水脏,上应天之寒气是以色黑而皮厚肉坚之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谓外受天之寒邪,内又伤肾脏之水气。
《论痛篇》
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注〉少阴秉先天之精气,阳明化水谷之精微。故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皆秉气于少阴阳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阴之血气盛也。肉缓皮肤厚者,阳明之血气盛也。莫子晋曰:肾为水脏故少阴之气盛者,能耐火焫。阳明秉秋金之气故气弱则不能耐针石火焫矣。
《卫气失常篇》
黄帝曰:人有肥瘦大小如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注〉卫气盛则腠理肥,是以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腴者,脐下之少腹也。肉者,身体容大,此卫气盛而满于分肉也。脂者其身收小,此卫气深沉,不能充于分肉,以致脂膜相连,而肌肉紧密,故其身收小也。
《论疾诊尺篇》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㑊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燥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注〉此诊尺而知外内之病也。夫津液淖泽于皮肤。故尺肤滑,其淖泽者,知风在于皮肤,而鼓动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间之脂膜,尺肤滑而泽脂者,风在于肌肉间也。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如尺肤涩者,此风痹于筋骨间也。此以尺肤之淖泽滑涩,而知风邪之浅深也。肌肉者,五脏元真之所通会,脾土之所主也。故尺肉弱者,主脾土虚而解㑊安卧。解㑊者,懈惰也。脱肉者,形损也。寒热者,阴阳血气虚也。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阴阳形气,皆以虚脱,故为不治。如枯鱼之鳞者,皮肤起寒粟也。寒者水之气,此水邪泆饮于内,故寒色见于外也。温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故尺肤热甚而脉盛燥者,知其为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知病且出
于外也。尺肤寒,其脉小者少气,盖气者所以温肤热肉,从阴而生,自内而外,故知其泄于内而虚于外也。尺肤之先热后寒,先寒后热,而皆为寒热者,尺肤主三阴三阳之气也。
《刺节真邪篇》
黄帝曰:官针奈何?岐伯曰: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注〉人之阴阳出入,应天地之寒暑往来,热则滋雨在上,而万物之根荄少汁,盖言精水亦随气而上出也热则人气在外,腠理开而汗大泄,津气外泄,故在内之血气减少,此言人之血气,本于下焦之精气也。地冻水冰,则天气收藏而人气在中,皮肤致密而汗不出,精气内藏,故血气自强也。治厥者,必先熨,通其气也,调和其经,通其经也。谓所受于天之精气,行于经脉之外内者也。调之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谓血气之行于上下四旁,无处不到也。淖泽者,行之太过,当刺而平之,紧涩者,涩滞不通,当破而散之,此所谓以针而解结者。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气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注〉此言虚邪之伤形也。洒淅动形,故搏于皮脉肉筋骨而为痹为挛,为痈为痒,阴胜则为寒,寒则真气去,有伤卫气,则为不仁,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九宫八风篇》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扁鹊·难经》皮聚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皮肤痛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藁,无汗。〈注〉《灵枢·二十一篇》曰: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汉·张机·金匮要略》不仁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甲错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乾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圆主之。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晋·王叔和·脉诀》燥涩
三部俱迟肾脏寒,皮肤燥涩发毛乾。
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承。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文黑似煤。皮毛焦乾爪枯折,程途三日定知灾。
痛酸
三部俱浮肺脏风,鼻中多水唾稠浓。壮热恶寒皮肉痛,嗓乾双目泪酸疼。关前弱脉阳道虚,关中有此气多疏。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唐·孙思邈·千金方》虚实
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酸疼,然阴阳表里,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宋·朱肱·活人书》《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论》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仲景无治法。宜先与阴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以温其表。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亦无治法。当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标本,治有先后,表热里寒者,脉须沉而迟手或微厥,下利清谷也。所以阴證亦有发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之。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而厥,口燥舌乾也。所以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厚衣,用大柴胡汤下之,此皆仲景之馀议也。
《金·刘完素·六书》搔痒
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痒,甚则痒去者,谓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火,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解矣。
人近火微热而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痒者美疾,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美也。或云痛为实,痒为虚非谓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
皴揭枯燥
皴揭,皮肤启裂也。乾为天而为燥金,坤为地而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故燥金主于紧敛,所以秋脉紧细而微,湿土主于纵缓,所以六月其脉缓大而长也。如地湿则纵缓滑泽,乾则紧敛燥涩,皴揭之理,明可见焉。俗云: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也。经言厥阴所至为风府,为壆启,由风胜湿而为燥也。所谓寒月甚而暑月衰者,由寒能收敛,腠理闭密,无汗而燥,故病甚也。热则皮肤纵缓,腠理疏通而汗润,故病衰也。或以水湿皮肤而反喜皴揭者,水湿自招风寒故也。诸涩枯涸乾,劲皴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水液气衰少血,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皴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涸乾者,水少火多,《系辞》云: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故火极热甚,水液乾而不润于身,皮肤乃启裂,手足有如斧伤,而深三二分者,冬月甚而夏月衰。故《法》曰:寒能收敛,收敛则燥涩皴揭,热能纵缓,纵缓则滋荣润泽,皆属燥金之化也。王注曰: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涩,其为治也,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荣血通流,痲木不仁,涩涸乾劲皴揭,皆得其所,慎无服乌附之药。经所谓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火风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病可知。凡受诸病者,皆归于五行六气,胜复盛衰之道矣。王注曰:人生有形不能无患,既有其患,亦常有逃生化,出阴阳者也,故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得条达而政和平,此之谓也。
燥乾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或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经》云: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火也。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经》云:诸涩枯涸乾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元·李杲·十书》《皮总论》
心主荣,肺主卫。荣者,血也。脉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卫者,元气七神之别名,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肺绝则皮毛先绝,神无所依,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證也。
乾燥
大肠者,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乾,而皮毛不泽也。燥痒
皮肤燥痒,《经》曰: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当与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润,痒自不作。《朱震亨·心法》病应各经
体无膏泽,足少阳胆经见證也。气满,皮肤壳壳然坚而不痛,手阳明大肠经见證也。皮肤暴痒,足厥阴肝经见證也。
皮肤痛及痲木,手太阴肺经见證也。
《明·虞抟·医学正传》皴揭
丹溪曰:皮肤皴揭,圻裂血出,大痛,或肌肤燥痒者,火铄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汤去川芎,加麦门冬人参天花粉黄檗五味子之类治之。
《戴思恭·證治要诀》搔痒
暑月身痒如针刺,间有赤肿处,亦名暑风末子六和〈原阙详考證〉
毛者也。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绝者津液既去则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
痛属心火
皮肤痛,属心实。《经》云:夏脉者,心也,夏脉太过,则病身热肤痛为浸淫。运气皮肤痛,皆属火邪伤肺,《经》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寒热皮肤痛。又云:少阴司天,火淫所胜,热上皮肤痛。又云:少阴之复咳,皮肤痛,治以诸寒是也。
痒属血虚
《经》云: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当以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润,痒自不作矣。索泽属燥
皮肤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盖皮肤涩而不滑泽者是也。运气皮肤索泽,属燥,伤胆气。《经》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体无膏泽,治以苦寒是也。
《龚信·古今医鉴》皴揭
《经》云:诸涩枯涸乾劲皴揭,皆属于燥,故燥气在里耗其津液,则大便秘结,烦渴生焉,血脉枯而气亦滞也。或过食辛辣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燥结有时,或风燥于表,钟于皮肤皮毛,燥涩乾痒,爪枯劲强,紧急口噤,善伸数欠,或时恶寒,筋惕而搐,涎溢胸膈,燥烁瘈疭,昏冒僵仆,皆由阴血衰少不能制火,火炽尅金,金受邪则不能平木,以致肝气独盛,风邪内生而成此疾矣。治之之法,以辛润之,以苦泄之,因虚者,滋阴养血,因火者,泻火软坚,因风者,消风散结,此三者乃治燥證之大法也。皮痹
痹病在皮者多寒,遇寒则急,遇热则纵,应乎肺,其證皮肤无所知觉,气奔喘满。《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肺应皮
五脏一或有虚。必见證于外,故肺主气,外司皮毛,肺虚则色白而多汗,行动多喘,因其流而补其源,可谓上工矣。肺虚则皮毛焦,津液枯,力乏,腹胀喘息,宜紫菀汤人参黄芪白石英。
皴揭
大都因血气有火,变为燥病。《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是也。在外则皮毛枯焦,在上则咽乾口燥,在中则烦渴不已,治宜生津养血,凉血,滋阴,润燥,切忌燥剂,如半夏苍术之类。《徐春甫·古今医统》痒燥
皮肤郁热生风作痒者,宜清热疏风,凉血子和法,妙。《经》曰:诸痒为虚,肺主气司布皮毛,肺气不通而痒者,宜防风参芪白术之类补之。卫阳腠实,闭固热郁,卫气不和为之实,宜调气和血散郁之剂。刘河间分大便秘结或消渴之类,为燥病之里證,身热皮肤,燥涩乾疥爪枯之类,为燥病之表證,而于阳结阴结,气血少疾郁风热,可得而悉。
《王肯堂·證治准绳》不仁
皮肤间有痲木,此肺气不行也,芍药补气汤。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背肿疼,不能转侧,皮肤不仁,遍身痲木,颈项头目虚肿,耳内常鸣,下注,脚膝重痛,少力,行履艰难,项背拘急,不得舒畅,宜活血应痛丸。
《石室秘箓》〈臣陈士铎著〉皮内虫声
如人有皮肤手足之间,如蚯蚓唱歌者,此乃水湿生虫也。方用蚯蚓粪敷于患处,鸣即止,以水调涂之,厚一寸可也。鸣止,再用煎汤,方用白术防风各五钱,薏仁芡实各一两,生甘草三钱,黄芩二钱,附子三分,水煎服即愈。此治湿则虫无以养,况又有生甘草以解毒化虫,防风去风而逐瘀,附子斩关而捣邪,所以奏功如神也。
开裂
喉中似有物行动,吐痰则痛更甚,身上皮肤开裂,有水流出,目红肿而又不痛,足如斗肿而又可行,真绝世不见之證,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在叶上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于胃口之上,入胃则胃痛,上喉则喉痛,饥则痛更甚也。方用鸡一只,煮熟,五香调治,芬馥之气逼人,乘人睡熟,将鸡列在病人口边,则蜈蚣自然外走,倘有蜈蚣走出,立时拿住,不许其仍进口中,或一条或数条不等,出尽自愈。大约喉间无物走动,则无蜈蚣矣。然后以生甘草三钱,薏仁当归黄芪各一两,茯苓三两,白芍五钱,防风五分,荆芥陈皮各一钱,水煎服十剂,则皮肤之裂自愈,而双足如斗亦消矣。盖蜈蚣在上焦,非药能杀,因药下喉,即至胃中,而蜈蚣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杀之也,所以引其外出,然后以药调治,其气血自愈,皮肤开裂者,乃蜈蚣毒气,盘踞肺边,肺主皮毛,故皮肤开裂。两足如斗,足乃肾之部位,肺居上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然肾水终是不乏,而毒气留于肾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所以能走耳。眼属肝,肝受肺气之毒,熏蒸而红肿矣。方蒴藋蒸法〈《千金方》下同〉
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细糠一斗, 蒴藋根叶切三升, 菖蒲叶切,
桃叶皮枝剉,各二升。 秫米五升。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之,于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息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汗用之,若盆里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
栀子煎
治皮实,主肺病热气。生元参五两, 栀子仁, 枳实, 大青, 杏仁,柴胡, 芒硝,各二两。 石膏八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右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查,下芒硝,分为三服。
阴旦汤〈仲景下同〉
治身大热,反欲近衣,乃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乾姜炮, 黄芩,各三两。桂四两。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夜二。
小柴胡加桂汤
治前證,服阴旦汤后,寒已者。柴胡八两, 人参, 甘草炙, 半夏汤浸七次切,黄芩, 桂去皮各三两。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日三夜二,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䒷蒌根,同煎服之。
白虎加人参汤
治身大寒,反不欲近衣,乃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人参二分, 知母一两五钱, 粳米一合半,
甘草炙二两或作半两, 石膏四两碎绵裹,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前證,服白虎,加人参汤后热除者,又病不得小汗,遍身皮痒,此属太阳,故并治之。
桂枝, 甘草炙, 芍药,各八钱。 麻黄半两汤泡焙秤, 杏仁十二个汤浸去皮尖两仁者。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四逆汤
治前證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脉沉而迟手或微厥下利清谷。甘草炙二两, 附子一个生用, 乾姜炮一两半,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乾姜加一两半。
通脉四逆汤
治證同四逆汤。附子大者一枚,去皮破,八片生用。 甘草炙二两,乾姜炮三两,
面赤者加连须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大柴胡汤
治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厚衣。柴胡四两, 黄芩, 芍药,各一两五钱。 半夏一两一分,洗。 枳实二枚,去瓤炒。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本方无大黄,欲下者,加大黄一两。
澡洗药〈《卫生宝鉴》下同〉
治一切诸风,及遍身瘙痒光泽皮肤可常用。乾荷叶三十二两, 威灵仙十五两, 零陵香,藁本, 茅香, 藿香,各十六两, 甘松八两,白芷八两。
右八味为粗末,每用二两,生绢袋盛水二桶,约四斗,煎四五沸,放热于无风处,淋渫洗了,避风少时。如水冷少时更添热汤,斟酌得所,使用勿令添水不添药末。
润肌膏
治手足皴涩,皮肤裂开,疼痛不能迎风入手,屡用屡效,故录于此。珠子青四两, 白黄蜡八钱, 乳香二钱。
右于铁铛内,先下沥青,随手下黄蜡乳香,次入麻油一二匙,俟沥青溶开,微微熬动,放大净水盆于其旁,以搅药用铁箸,滴一二点于水中试之。如硬入少油,看硬软合宜,新绵滤于水中揉扯,以白为度,磁器内盛,或油纸裹,每用先火上炙裂口子热捻,合药亦火上炙软涂裂口上,用纸少许贴之,自然合矣。
琼脂膏〈《臞仙方》下同〉
治血虚皮肤枯燥及消渴等證。生地黄二十斤,洗净捣取真汁去滓。 酥油一斤,鹿角胶一斤, 白沙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沫。生姜二两,捣取真汁。
右先以文武火熬地黄汁数沸,绢滤取净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胶,次下酥油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饧,以磁器收贮,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调下之。
琼玉膏
治前證。人参十二两, 白茯苓去皮净者二十五两。
白砂蜜五斤,煎滚去沫。 琥珀, 沉香各五钱。生地黄十斤洗净,石器内杵烂,取自然汁,忌铁器。
右以人参茯苓沉香琥珀俱为细末,先将地黄汁与蜜搅匀,用密绢滤去细滓,入药末搅匀,入好磁瓶或银瓶内,用绵纸十数层,外加箭箬包封,扎瓶口,入砂锅内或铜锅内,以长流水浸没瓶颈,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昼夜,取出,换蜡纸数重包扎瓶口,浸井中,半日出火毒提起,仍入前锅内煮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前后,取一二匙,用温酒一盏,调服。不饮酒人,白汤亦可。此法须用不闻鸡犬声处煅炼之,及不许孝服妇人见之。
天门冬膏
治血虚肺燥,皮肤坼裂,及肺痿咳脓血證。天门冬新掘者,不拘多少。
右净洗,去皮心捣绞取汁,澄清,滤去滓,用砂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
辛润缓肌汤〈东垣〉
治皮肤燥涩,及肌燥诸渴等證。生地黄, 细莘,各一分。 熟地黄, 石膏,各四分。黄檗酒洗, 黄连, 生甘草, 知母,各半钱。
柴胡去芦, 归身, 荆芥穗,各二钱。 桃仁泥,防风,各一钱。 升麻一钱半, 杏仁六个另研。红花少许, 川椒一粒。
右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稍热服,食远。
生血润肤饮〈《医学正传》下同〉
治血虚皮肤燥涩。升麻二分,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芪, 当归,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天门冬去心,一钱五分,黄芩去朽,酒洗。 䒷蒌仁, 桃仁泥,各五分。五味子九粒, 酒红花一分。
右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大便结燥,加麻仁㮋李仁各一钱。
黄芪酒
治风寒湿痹,皮肤顽麻,燥痒,筋脉挛急,语言蹇涩,手足不遂等證。黄芪, 防风, 桂枝, 天麻, 蓖薢, 白芍药,石斛, 虎胫骨酥炙, 当归, 云母粉, 白术,茵芋叶, 木香, 仙灵脾, 甘草, 续断,各一两。
右细切,以生绢袋盛,用无灰好酒一斗,以瓷罐浸之,包封罐口,勿令泄气,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盏,温饮之,不拘时候。
消风散
治风热皮肤搔痒。荆芥穗, 甘草炙, 陈皮去白, 厚朴, 人参,白僵蚕炒, 蝉蜕去土炒, 茯苓, 防风, 川芎,藿香, 羌活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煎荆芥汤或茶清调下。
六和汤
治暑风皮痒如针刺兼吐泻者。白术土炒, 半夏制, 砂仁, 杏仁, 人参,甘草,各五分。 赤茯苓, 白扁豆姜汁拌炒,
藿香, 木瓜,各一钱。 厚朴姜汁炒, 香薷,各二钱。
右细切,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藿香正气散
治前證,大腹皮, 白芷, 紫苏, 白茯苓, 藿香,各三钱。厚朴, 陈皮去白, 白术, 桔梗, 半夏,各二两,炙甘草一两。
右㕮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煎热服。
四物汤
治血虚皮肤燥痒,及一切血證,生地, 当归酒洗各三钱。 芍药二钱, 芎藭钱半。
右为粗末,水煎服。
大黄虫圆〈仲景下同〉
治五劳虚极诸伤,内有乾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大黄十分,酒拌蒸。 黄芩二两, 乾地黄十两,生甘草三两, 芍药四两, 乾漆一两, 桃仁,杏仁研, 虻虫, 蛴螬,各一升。 水蛭百枚,虫半升。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肌肤甲错。薏苡仁十分, 附子三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皴裂方〈东垣〉
治手足皮肤皴裂,春夏不愈者。生姜汁, 红糟, 白盐, 猪膏腊月者佳。
右研烂炒热,擦入皴内,一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皴合,再用即安。
蝉蜕散〈《得效方》〉
治酒后遍身皮痒,搔至血出。蝉蜕, 薄荷叶各等分,
右为末,每二钱酒水调服。
桑皮饮
治皮肤痛,不可以手按。桑皮二钱, 乾葛, 柴胡, 黄芩, 元参,各一钱。生甘草, 木通,各四分。 地骨皮, 天门冬,
麦门冬,各一钱半。
右水二盏,姜三片,葱一根,煎八分,食远服,取微汗。
泽肤膏
治皮肤枯燥如鱼鳞。牛骨髓, 真酥油各等分。
右二味,合研一处,以净磁器贮之,每日空心用三匙热酒调服,蜜汤亦可。久服滋阴养血,止嗽荣筋。
紫菀汤
治气虚皮毛焦枯,四肢无力,喘息短气。紫菀茸洗, 乾姜炮, 黄芪, 人参, 五味子,钟乳石粉, 杏仁麸炒去皮尖, 甘草炙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服无时。
芍药补气汤〈东垣〉
治皮肤间痳木。
黄芪, 陈皮, 甘草炙,各一两。 白芍药一两半,泽泻半两。
右每服一两,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活血应痛丸〈《宝鉴》〉
治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背肿疼,不能转侧,遍身皮肤不仁,痲木上项,头目虚肿,耳内常鸣,下注脚膝,重痛少力,行履艰难,项背拘急,不得舒畅。狗脊去毛六两, 茅山苍术米泔浸一宿十两,香附炒十二两, 陈皮九两, 没药一两二钱,草乌炮二两半, 威灵仙三两。
右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或热汤送下。不拘时候常服,和血脉,壮筋骨,使气脉宣通。忌桃李雀鸰诸血物。
单方
皮肤皴裂,川椒三四合,水煮去滓,浸患处,半食顷,出令燥,再浸再涂,以猪羊体脑甚妙。〈《梅师方》。〉皮肤搔痒,无如盐浓煎汤浴身,最妙。〈《医学纲目》。〉海水浴皮痒,尤妙。〈《俗方》。〉
皮肤痲痹搔痒,用莽草煎汤洗浴,效。〈《古今医统》。〉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搔痒。牛蒡子浮萍等分为末,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本草》下同。〉
风气搔痒不止,蜂房炙过蝉蜕等分为末,酒调一钱,服,日二三次。
治皮肤风痒,蒺藜煮汤服之,兼浴之。
遍身皮肤风痒,欲生疮疥,茵陈煮浓汁洗之。
妇人风搔瘾疹,身痒不止,取苍耳花叶子等分为末,豆淋酒调下二钱。
肺风毒皮肤搔痒,取桦皮煮汤服之。
皮风搔痒及白癜疠疡风,以鳗鲡鱼烧炙常食之。又火炙,取油涂之。
暴风搔痒,及身生白癜,疠疡风斑点,取白花蛇肉为末,酒服一二钱,乌蛇尤妙。
皮风搔痒及白癜疠疡风,用鹁鸽炙食之。
皮肤中毒名症疰,用酢和燕窠土傅之。〈《千金方》。〉皮中如有虫行,此风热也,盐一斗,水一石,煎汤浴之三四次。亦疗一切风气。〈《外台秘要》。〉
遍身皮肤风痒,凌霄花为末,酒服一钱。〈《医学正传》。〉皮里作痛,不问何处,用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涂之,以帛裹住,火炙鞋底熨之。〈《经验方》。〉
冬瓜仁去皮肤风及黑皯,润肌肤,可作面脂。〈《大明》。〉皮肤皴裂,取牛鼻绳末和五倍子末,填入薄纸贴之。〈《救急方》。〉
皮肤风痒,用蝉蜕薄荷叶等分为末,酒服一钱,日三。〈《集验方》。〉
狼膏润燥泽皴涂诸恶疮。〈时珍。〉
皮肤皴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傅之,即安。〈《救急方》。〉
毒气游移在皮肤中,及痰癖等,用白杨木皮酒渍服。
针灸
《灵枢经》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故刺毫毛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溯溯然寒慄。黄帝曰:刺六腑有道乎?岐伯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慄,补诸阳。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皮有部皮之部,输于四末。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百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风㽷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春取络脉,络脉治皮肤。
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甲乙经》曰:热病头痛,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釐主之。
欬而呕,鬲寒,食不下,寒热,皮肉肤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鬲上兢兢,胁痛腹䐜,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心痛无可摇者,脾俞主之。
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鬲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乾热,曲池主之。
水肿,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
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
身肿,皮肤不可近衣,淫泺苛获,久则不仁,屋翳主之。《医学纲目》曰:皮肤痛,取肺经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是也。
皮肤索泽,取足少阳。《经》云: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体无膏泽,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秋感风寒湿者,为皮痹,久而不已,则内入于肺,病烦满喘呕,取太渊合谷。
《古今医统》曰:至阴屋翳,治遍身皮痒。
导引
《保生秘要》曰:皮肤搔痒,导引法先行外法,用火推至尾闾,令人以手跪指摩热,至湿出如汗,即愈。次推开心头,及痰吐出,以手覆脐上,想火转于腹中烧之。或从头脑推开至脐亦好。
医案
《卫生宝鉴》曰:国信副使覃公年四十九岁,至元丙寅春,病脐腹冷疼完谷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肤不仁,精神困弱,诊其脉,沉细而微,遂投以大热甘辛之剂;及灸气海百壮,三里二穴各三七壮。阳辅各二七壮。数日亦不发,十日后疮亦更不作脓,疮口皆乾。癸丑岁初,予随朝承应冬屯于瓜忽都地面,学针于窦子声先生,因询穴腧曰: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大抵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故也。更加不慎,邪气加之,病必不退。异日因语针灸科,忽教授亦以为然,至元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几时风疾,半身痲木,自汗恶风,妄喜笑,又多健忘,语言微涩,医以续命汤,复发其汗,津液重竭,其證愈甚,因求医还家,日久,神气昏愦,形容羸瘦,饮食无味,便溺遗失,扶而后起,屡易医药,皆不能效。因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声先生之言矣。或云:副使肥甘足于口,轻煖足于体,使令足于前,所为无不如意,君言失其养何也?予曰:汝言所养,养口体者也,予论所养,养性命者也。且覃氏壮年得志,不知所养之正,务快于心,精神耗散,血气空虚,因致此疾。《灵枢经》云: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华荣颓落,发渐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始衰,皮肤已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散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脏枯,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盖精神有限,嗜欲无穷,轻丧性命,一失难复,其覃氏之谓欤!省郎中张子敬六十七岁,病眼目昏暗,唇微黑色,皮肤不泽,六脉弦细而无力。一日,出示治眼二方。问予可服否?予曰:此药皆以黄连大苦之药为君,诸风药为使,自人年五十,胆汁减而目始不明,《内经》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诸风药亦皆泻土,人年七十,脾胃虚而皮肤枯,重泻其土,使脾胃之气愈虚,而不能营运营卫之气,以滋养元气,胃气不能上行,膈气吐食诸病生焉。又已年高衰弱,起居皆不同,此药不可服,只宜慎言语,节饮食,惩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子敬以为然。明年春,除关西路按察使致仕还,精神清胜,脉遂平和,此不妄服寒药之效也。《内经》曰:诛罚无过,是谓大惑,解之可也。
《医学纲目》曰:东垣老人路次方城北独树店之客舍,有推小车者,皮肤皴裂,甚痛,两手不能执辕,足不能履地,而车上宿制此药,傅之即效,明日遂行。自后屡用屡效。方用生姜汁红糟白盐,腊月猪膏研烂炒热擦入皱内,一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皴合再用即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