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三十四
耳门一
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 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生成篇 诊要经终论 玉机真脏论 通评虚实论 热论 厥论 脉解篇 刺禁论 针解篇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经筋篇 脉度篇 热病篇 口问篇 师传篇 决气篇 海论 五阅五使篇 本脏篇 卫气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扁鹊难经〈耳能闻声之故〉
华佗中藏经〈肾气通耳 耳聋 耳部凶證〉
皇甫谧甲乙经〈肾气通耳 耳焦枯〉
杨士瀛直指方〈耳聋〉
窦汉卿疮疡全书〈耳风毒 耳门痈 耳根痈 发耳 石疽〉
严用和济生方〈耳论治〉
刘完素六书〈耳聋 耳鸣〉
李杲十书〈耳箫声 耳鸣耳聋 耳之体属肾用属肺〉
朱震亨心法〈耳聋 耳鸣 耳肿痛〉
罗天益卫生宝鉴〈耳聋 卒聋 聤耳 耳中生疮〉
危亦林得效方〈耳鸣〉
方贤奇效良方〈论耳鸣耳聋〉
虞抟医学正传〈耳病 诊法〉
戴思恭證治要诀〈耳病〉
楼英医学纲目〈耳目受阳气以聪明 耳病属肾肝 运气耳聋有四 运气耳鸣皆属风火 运气耳痛皆属热〉
李梴医学入门〈耳聋有新旧之异 耳聋有三 耳聋有痰火风湿气闭虚劳精脱气脱之不同 耳鸣 聤耳脓耳耳疼〉
龚信古今医鉴〈耳病论 治法〉
龚廷贤万病回春〈耳聋脉證〉
耳门一
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 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生成篇 诊要经终论 玉机真脏论 通评虚实论 热论 厥论 脉解篇 刺禁论 针解篇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经筋篇 脉度篇 热病篇 口问篇 师传篇 决气篇 海论 五阅五使篇 本脏篇 卫气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扁鹊难经〈耳能闻声之故〉
华佗中藏经〈肾气通耳 耳聋 耳部凶證〉
皇甫谧甲乙经〈肾气通耳 耳焦枯〉
杨士瀛直指方〈耳聋〉
窦汉卿疮疡全书〈耳风毒 耳门痈 耳根痈 发耳 石疽〉
严用和济生方〈耳论治〉
刘完素六书〈耳聋 耳鸣〉
李杲十书〈耳箫声 耳鸣耳聋 耳之体属肾用属肺〉
朱震亨心法〈耳聋 耳鸣 耳肿痛〉
罗天益卫生宝鉴〈耳聋 卒聋 聤耳 耳中生疮〉
危亦林得效方〈耳鸣〉
方贤奇效良方〈论耳鸣耳聋〉
虞抟医学正传〈耳病 诊法〉
戴思恭證治要诀〈耳病〉
楼英医学纲目〈耳目受阳气以聪明 耳病属肾肝 运气耳聋有四 运气耳鸣皆属风火 运气耳痛皆属热〉
李梴医学入门〈耳聋有新旧之异 耳聋有三 耳聋有痰火风湿气闭虚劳精脱气脱之不同 耳鸣 聤耳脓耳耳疼〉
龚信古今医鉴〈耳病论 治法〉
龚廷贤万病回春〈耳聋脉證〉
艺术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医部汇考一百三十四
耳门一
《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愦愦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注〉此言烦劳而伤其阳气也。盖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烦劳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矣。秋冬之阳气收藏于内,夏则阳气张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也。精气虚,故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也。
又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注〉五脏为阴,九窍为水注之器,乃精气所注之门户,如阴甚而阳不能胜之,则五脏之气交争于内,而九窍为之不通。
《金匮真言论》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注〉《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故曰:心开窍于耳也。
《阴阳应象大论》
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注〉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故肾气开窍于耳。
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注〉年五十而精液血液皆虚,虚则不能并于上,而耳目不聪明矣。
智者有馀,有馀则耳目聪明。
〈注〉有馀则阳气充,故耳目聪明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注〉天不足西北者,阳中之阴不足也;在人则左为阳,而右为阴,阴不足于上,故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注〉此言天地阴阳与人身之左右俱有所不能全,也故人当配天地,以养头足,而勿使邪居之。
《五脏生成篇》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注〉厥阴肝脏开窍于目,少阳经脉上出于耳,邪实
于下而经气不能上通,是以目冥耳聋,正气虚于上致动视而昏冒,摇掉之甚也。此始伤气而致正虚于上,过在经而复邪实于下也。
《诊要经终论》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注〉手足少阳经脉皆循于耳,经气绝,故耳聋也。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眦,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邪视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目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气,外脱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
《玉机真脏论》
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名曰重强。〈注〉《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今脾气不足,则五脏之气皆不和矣。夫胃为阳土而气强,脾为阴土而气弱,脾弱而不得禀水谷之气,则胃气益强,故名重强。盖言脾气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胃强脾弱,脏腑之刚柔不和也。
《通评虚实论》
凡治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注〉暴厥而聋,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塞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外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如不从内之忧怒,外之中风而多病夭者,此缘形弱气衰,墙基卑薄,故肌肉瘦而皮肤薄著也。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注〉夫五脏之气,久逆而不得和平者,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六腑不和,则九窍为之不利。盖脏腑阴阳表里相应,是以證见于外者,病本于内,闭塞于内者,而外窍为之不通。
《热论》
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注〉少阳之气主枢主胆,胆气升则诸阳之气皆升,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也。诸阳之气从枢胁而出于肤表,太阳主表,阳明主肌,少阳主胸胁,胸胁痛而耳聋者,病在气而见有形之经證也。
其病两感于寒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见少阳之耳聋厥阴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谷气绝也。不知人者,神气伤也。此脏腑皆病,荣卫不行,故尽气终而死也。
《厥论》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注〉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荣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盖腰项之间,乃脉络经俞之大会也。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脉解篇》
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注〉此言阳气之更盛也。春三月所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以天地万物之气皆盛上而跃然,而人之阳气亦荣盛于上,是以经脉上壅而耳鸣。也
太阳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注〉此申明经气之有别也。如阳气盛上而所谓耳鸣者,因气而病经也,若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
《刺禁论》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注〉此言刺客主人太过则误中内陷交过之脉,而为耳内漏而聋也。
《针解篇》
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注〉发、齿耳、目共六、齿又为六六之数,而发之数不可数矣,律吕之数,推而广之,可千可万,而万之外不可数矣。此言天地人之相应通变之无穷也。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欬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注〉诸戊之岁火运太过,火胜则尅金,故金肺受邪。肺乃水之生源,火热铄金,水源已竭,肾开窍于耳,故肾虚而耳聋。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注〉诸庚之岁,金运大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耳无所闻者,肝虚也。
《五常政大论》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目转耳鸣。〈注〉目转耳鸣,风淫于上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司天,民病聋瞑。〈注〉聋瞑者,风热之气乘于内也。
厥阴司天三之气耳鸣掉眩。
〈注〉耳鸣掉眩,乃风病行于上也。
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注〉耳鸣眩转,乃风气之为病也。
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
〈注〉此秋病之常也。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注〉此受司天在泉之制胜,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如丁卯丁酉岁少角木运而上临阳明,壬子壬午岁太角木运而阳明在泉,则木气皆郁矣。胃脘咽鬲,食饮不下,木胜而土伤也。上支两胁,耳鸣眩转,仆不识人,风气之为病也。
《至真要大论》
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注〉风木之客气胜于上,故耳鸣掉眩。
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
〈注〉耳鸣头眩,木淫于上也。愦愦欲吐,胃气如寒,胃土病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少腹痛下沃赤白,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注〉少阳之胜,舍于三焦,故热客于胃。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三焦与心主包络相合,故烦心,心痛。三焦之脉上入耳中,络目锐眦,故淫上而为耳痛。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
〈注〉少阴司天二之气,乃厥阴风木,耳聋厥阴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疭,主胜则胸满欬仰息甚而有血。
〈注〉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耳聋等證,皆风火之为病也。
岁太阴在泉,民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注〉太阴在泉,辰戌岁也。民病耳聋等證,乃三焦经病。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涩为耳鸣。〈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脉微涩,乃心气虚,故耳鸣。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注〉别气者心肾之气,别走于耳而为听也。
《经脉篇》
小肠手太阳,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三焦手少阳,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注〉凡此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
手阳明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
〈注〉实则气滞而为龋聋之病
《经筋篇》
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其病则耳中鸣,痛引颔。〈注〉此太阳之筋所过而为病也。
《脉度篇》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注〉五脏常内阅于七窍,五脏不和,故七窍为之不通。
《热病篇》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乾,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注〉不知所痛者,外因之热入于内也。耳聋不能自收口乾者,肾脏之热乘于上。也阳热甚阴颇有寒者,内热交争于外也。热在髓者,外热交争于内也,病深入内,故死。
《口问篇》
黄帝问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中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注〉肺朝百脉,宗脤者百脉之宗,肺所主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百脉之血气,水谷之所生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脉气下溜矣。脉中之血气有所竭,故耳鸣也。
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
〈注〉此言膀胱所藏之津液不足,不能灌精濡空窍,正气不足而生奇邪之病也。
《师传篇》
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注〉肾开窍于耳,故主为外,言其听之远也。
《决气篇》
精脱者耳聋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注〉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故精脱者耳聋。液淖泽于骨,补益脑髓,故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不能润泽皮肤,故毛色夭焦也。肾主骨而骨髓上通于脑,故脑髓消而胫酸耳鸣。
《海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注〉髓海不足,则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
《五阅五使篇》
耳者肾之官也。《本脏篇》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注〉耳者肾之候,故视耳而知肾也。
《卫气篇》
足少阳之标,在耳窗笼之前,而出于头气之街,窗笼者耳也。〈注〉标犹树之稍秒,足少阳之标,出于头气之街。
《阴阳二十五人篇》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耳色美,血气少则耳焦色恶。〈注〉手少阳之脉,其上行者出走耳前交颊,上至目锐眦,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耳色美,气血皆少则耳焦色恶也。
《扁鹊·难经》耳能闻声之故
《四十难》曰:肺主声,耳者肾之窍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注〉肺金也,声出于金,故肺主声,鼻属于肺,不能听声,耳属于肾而反能闻声音,果何如邪?肾属北方水,水长生在申,西方申酉戌,申正金临官之地,金在脏为肺,肺主声,耳虽属肾水,水生于肺金之位,故令耳能闻声。
《汉·华佗·中藏经》肾气通耳
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耳聋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病耳无闻,其脉浮大而涩者死。耳部凶證
黑色起于耳目,渐入于口者死。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
肾绝耳乾者六日死。
《晋·皇甫谧·甲乙经》肾气通耳
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经曰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
耳焦枯
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宋·杨士瀛·直指方》耳聋
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必有时见眩运之證。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必有时见头痛之證。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愦是为劳聋。有能将适得所,血气和平,则其聋暂轻。其或日就劳伤,风邪停滞,则为久聋。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击,其声嘈嘈,眼或见火为虚鸣,热气乘虚,随脉入耳不散脓出为脓耳。人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纽,成核塞耳,亦令暴聋,谓之耵耳。前是数者肾脉可推,风则浮而盛,热则洪而实,虚则涩而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
《窦汉卿·疮疡全书》耳风毒
耳风毒受在心经,因肾气不流行,壅在心经,致伤于耳。五种耳痔、耳蕈、耳痈、耳湿、耳烂,可用清肝流气饮,后用定痛降气汤治之。如遇耳痔耳蕈,先用针刺破,用红玉膏点之,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耳疔以烧酒滴疔根上,方得脱随用苦茶洗解酒毒。耳门痈
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證也,当用煎药治之。耳根痈
耳根痈受在肾经络,怒气伤心,凝滞肝经,风热壅盛成毒也,当用眉风药治之,或用清肝流气饮活法治之。发耳
其疮生于耳边,又名热毒发疽,五六月间,渐长如蜂窠,皮紫者亦热,诸处如火烧,痛不可忍,十日可刺,无脓者十一日死,若疮不硬,刺见白脓者,不死,黄脓出者不死,无时出鲜血者及赤脓者死,食不知味,多谎语者亦死,在二十日之间便见凶吉。煎药用千金内托散,随时增损之。石疽
石疽虽与石痈同,惟石疽深寒客于经络,血气结聚不散,隐于皮内肿,按之如石,此毒连颈项之间,内先溃烂,方出皮肤,恐髓出颈项者即死,用排脓内补十宣散,待脓尽,内补散恋心乳香护心散,仍贴金丝膏,渴甚加五味天花粉、乾葛麦冬、乌梅。初起须用艾火灸患上三四十壮,发于额面者,不可治矣。《严用和·济生方》《耳论治》
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热壅,加之出血出脓,则成聤耳底耳之患,候其颧颊色黑者,知其耳聋也。亦有手少阳之脉动厥而聋者,耳内煇煇焞焞也,手太阳脉动厥而聋者,耳内气满也,大抵气厥耳聋尚易治,精脱耳聋不易药愈,诸證既殊,治各有法。耳者肾之候,肾乃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肾气和平,则闻五音而聪矣。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医经》云:肾气通耳,心寄窍于耳,风寒暑湿燥热,得之于外,应乎肾,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掀肿,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宜用局方妙香散,以石菖蒲煎汤调服,以顺心气参丹蜜砂以宁心君,调肾之药苁蓉圆。
《金·刘完素·六书》耳聋
聋之为病,俗医率以剽悍燥烈之药治之,往往谓肾水虚冷故也。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衰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病耶?经言足少阴肾水虚,则腹满、身重濡泻、疮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意不乐、大便难、善恐、心惕如人将捕、口苦、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下血、脊臀股肉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以此见肾虚为病,皆是热證。《经》又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谓伐腹中之阴气也,水不胜火,以热舍于肾中也。《经》又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又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凡色黑齿槁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所以然者,水虚则火实而热,亢极则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肾水衰少,不能润泽,故黑乾焦槁也。齿耳属肾,故甚也。如疮疡热极无液,则肉乾焦而色黑也。然则水衰为热明矣,岂可反言寒耶,故仙经以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之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字泻之,是为杀其鬼贼也。所谓六字之气者,肝嘘、心呵、相火唏、脾呼、肺呬、肾本吹也,故吹去肾寒则生热,呵去心热则生寒,故曰春不呼,夏不呬,秋不嘘,冬不呵,四时常有唏,谓三焦无不足,八节不得吹,谓肾脏难得实,然以吹验之,吹去肾水寒气则阳热暴甚而目瞑昏眩,虚为热證明矣岂可反言肾虚而以热药养水耶?况水少不能胜火,又服热药,宁无损欤?经言以寒治热,谓寒养水而泻火,以热治寒谓热助火而耗水也。经虽或言以热治热,谓病气热甚,能与寒药交争而寒药难下,故反热服,顺其病热,热病既消,寒性乃发,则病热除愈,如承气汤寒药反以热服之类是也。《伤寒同法经》曰: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亦是治热类也。故治病之道,泻实补衰,平而已矣。或谓病热为火实水虚,反言肾虚为冷,心迷正理,不敢用对證寒药,误以食前服其助阳热药,欲令下部水胜退上焦心火,食后兼服微凉之药而退火热,岂知十益不及一损也?病本热而无寒,又得热药,则病热转,甚食后虽服大寒之药,亦难解其势之甚也,况以微凉乎?岂不详热药證中止言治寒助热,安有养水泻火之言哉?经言五脏以平为期,及夫一法无问五脏生尅兴衰,一概言热为实寒为虚者,通言阳气之兴衰也,假令下部寒者谓下焦火气之虚也,故以热药补之,非助肾水之药尔,由水虚不能反为寒也。凡诸疾之所起也,不必脏腑兴衰变动相乘而病,但乘内外诸邪所伤,即成病矣。大凡治病必求所在,病在上者治其上,病在下者治其下,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岂可见病已热而反用热药,复言养水而胜心火者?可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深可戒哉!所以或言肾虚而下部冷者,非谓肾水虚也。所谓肾有两枚,《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杨上善注太素曰:人之脊骨有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之旁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小心也。难经言心之原出于太陵然太陵穴者,属手厥阴包络相火小心之经也,元珠言刺太陵穴曰:此泻相火小心之原也,然则右肾命门为小心,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脏也。《仙经》曰:先生右肾则为男,先生左肾则为女,谓男为阳火,女为阴水故也。或言女子左肾为命门者误也。难经止言右肾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岂相反也?然右肾命门小心为手厥阴包络之脏,故与手少阳三焦合为表里,神脉同出,见手右尺也,二经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门尔。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君相虽为二火,论其五行之理,则一于为热也。夫五行之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全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尅伐,是谓兴衰,变乱失常,灾害由生,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故俗以热药欲养肾水,胜退心火者,岂不误欤?至如或因恣欲而即病,或因久而成病者,俗以为元气虚损而病寒者,皆误也。然诸所动乱劳伤,乃为阳火之化,神狂气乱而为病热者多矣。故经言消瘅热中,及夫热病阴阳变易房劳之病證也,所以热病未复,及大醉以不禁入房而为祸甚速者,阳热易为暴甚故也。夫太乙天真元气,非阴非阳,非寒非热也,是以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由是精为神气之本,形体之充,固则众邪难伤,衰则诸疾易染。何正言元气虚而为寒尔。故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欬涎唾稠粘,口苦舌乾,咽嗌不利,支体焦痿,筋脉拘捲,中外燥涩,便溺秘结,此皆阴虚阳实之热證也。俗悉言老弱为虚冷而无热也,纵见热證,虽云少水不胜多火,而反言肾水虚则为寒,此乃举世受误之由也。但须临时识其阴阳虚实,则无横夭之冤,慎不可妄以热药养其真气,则真气何由生也?故《西山记》曰:饵之金石,当有速亡之患。内经言石药发癫狂,热甚之所生也,或欲以温药平补者。经言积温成热,则变生热疾,故药物不可妄服也。夫养真气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令损害,阴阳和平,自有益矣。仙经虽有服饵之说,非其人不可也,况乎齐于气味平和无毒之物,但以调其气尔。真修道者以内事为功,外事为行,非服饵而望成于道也。故《仙经》又曰: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腑脏偏倾而生其病矣。然则岂可误服热药而求其益?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元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或有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元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故一法含浸针砂酒以磁石附耳,欲导其气令通泄也。或问曰:聋既为热,或服乾蠍、生姜、附子、醇酒之类辛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元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故养生方言药中其效,则如闻攒百乐,音由阳气开冲耳中也,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證已退而聋不已者,当以辛热发之,三两服不愈者,则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耳。若聋有热證相兼者,宜以退风散热凉药调之,热退结散而愈。然聋甚闭绝,亦为难矣,慎不可攻之过极,反伤正气。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药,饮食同法,当所宜者,过度则反伤正气,病已则止药,欲求不病,无损而已矣。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令过度,反伤其正,不尽行复如法。故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实实,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阳气烦劳,积于夏令人热厥,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人参散主之。
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有若蝉鸣者,有若钟声者,有若火熇熇状者,各随经见之,其间虚实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何谓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从受气为始,肾受气于已,心受气于亥,肝受气于申,肺受气于寅,脾王四季,此法皆长生之道也。
耳鸣
耳鸣有声,非妄闻也,盖耳为肾之窍,交会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经言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是也。《元·李杲·十书》耳箫声
心脏虚邪,热风相合,妄听妄闻,耳箫声,胆与三焦之经同出于耳。铜人云:刺关冲出血,泻支沟,脉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汤,后大柴胡汤,此證是太阳与少阳为病,前客后主也。
耳鸣耳聋
《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矣。《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證耳鸣,耳聋者,调中益气汤。
《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證。然亦止从胃弱而得之。故圣人混言肠胃之所生也。或曰:子谓混言肠胃之所生,亦有据乎?予曰:《经》云: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谓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脏,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故有此證。此则脾虚九窍不通之谓也。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
耳之体属肾用属肺
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在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故精脱者耳聋此明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肾损则受邪也。《朱震亨·心法》耳聋
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大病后耳聋须用四物汤降火。
阴虚火动耳聋者,亦用四物汤。
因郁而聋者,以通圣散内大黄酒煨,再用酒炒三次,后入诸药,通用酒炒。
聋病必用龙荟丸,四物汤养阴。
湿痰者,神芎丸,槟榔丸。
耳鸣
耳鸣因酒遏者,大剂通圣散,加枳壳、柴胡、大黄、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荆芥,不愈用四物汤妙。耳鸣必用龙荟丸,食后服。
气实人,槟榔神芎丸下之。
耳内鬨鬨然,亦是阴虚,亦有气闭者,盖亦是热气闭者耳乃鸣也。
耳肿痛
耳湿肿痛,凉膈散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服脑多麝少湿,加枯矾吹。《罗天益·卫生宝鉴》耳聋
黄帝《针经》云:精脱者则耳聋。夫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乎耳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寒,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则耳聋也。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脏逆,名之曰厥气,搏于耳之脉故令聋。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其候颊颧色黑,手少阳之脉动。其气厥逆而耳聋者,其證耳内煇煇焞焞也。手太阳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宜以烧肾散治之。卒聋
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随其血脉上入耳,正气与邪气相搏,故令耳卒聋也,宜以蒲黄膏,治卒聋也。聤耳
夫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之经也,若劳伤气血,热气乘虚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谓之聤耳也。耳中生疮
夫耳内生疮者,为足少阴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则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气血相搏,故令耳内生疮也。《危亦林·得效方》耳鸣
耳鸣皆是肾精不足,阴虚火动也,痰火者鸣甚,肾虚者微鸣,宜补肾丸、黄芪丸、大补丸、滋肾通气汤或六味地黄丸。《明·方贤·奇效良方》《论耳鸣耳聋》
耳聋属足少阴肾经寄窍于耳,而肾之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自聪矣。且耳聋所感不一,有劳伤气血,风邪乘热使精脱肾惫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损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为厥聋。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使经气否而不宣,为风聋。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聩聩,为劳聋。或人善调养,气血和平,不妄作劳,其證渐愈。或不能谨避劳伤精气神,风邪停滞,则为久聋之證。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搏,其声嘈嘈,眼或见光为虚鸣,有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为脓耳。俗医多用剽悍燥热之药制之,往往为肾水虚冷故也。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衰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病耶?故一法用酒浸针砂,一日至晚,去针砂将酒含口中,用磁石一块,绵裹塞耳,在左塞左,在右塞右,欲导其气而通泄也。或问曰:聋既为热,或服乾蠍、生姜、附子、醇酒之类性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元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證退而聋不已者,当以辛热之剂发散,疾止即已,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尔。若聋有热證相兼者,宜以退风散热调之,退结散热而愈。然聋甚闷绝,亦为难已,慎不可攻之过极,反伤正气。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药,饮食同法,当所宜者,过度则反伤正气,病已即止药,欲求不病,无损而已矣。又言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等證,此皆阳实阴虚之證也。俗言老弱为虚冷而无热也,纵有热證,或云少水不胜多火,而反言肾水虚则为寒,此乃举世受误之由者也。
《虞抟·医学正传》耳病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为肾之外候。又曰:肾通窍于耳。又曰:心通窍于耳。夫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一阴藏于其内,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也。相火每挟君火之势,而侮所不胜,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是矣。其或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馀,肾水枯涸,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而不作也。或如蝉噪之声,或如钟鼓之响,甚为可恶,早而不治,渐而至于龙钟,良可叹哉!治法宜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无有不安者焉。钱仲阳曰:肾有补而无泻,厥有旨哉!诊法
左寸洪数,心火上炎,两尺洪数,相火上炎,其人必遗精梦泄,两耳或鸣或聋。《戴思恭·證治要诀》耳病
耳为肾窍,耳病皆属于肾,肾虚故耳中或如潮声、蝉声,或暴聋无闻;宜鸣聋散,或嚼蜡用酒下,及黄蜡粥食之。肾经久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饮,咽黑锡丹兼进安肾丸。
风毒攻耳致生脓者,名聤耳。
《楼英·医学纲目》耳目受阳气以聪明
人之耳目,犹月之质,必受日光所加始能明,耳目亦必须阳气所加,始能聪明。是故耳目之阴血虚,则阳气之加无以受之,而视听之聪明失;耳目之阳气虚,则阴血不能自施,而聪明亦失。然则耳目之聪明,必须血气相须,始能视听也。耳病属肾肝
耳以窍言之肾水也,《经》云:肾主耳,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又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又云:精脱者耳聋,故罗谦甫以精脱耳聋,必颧颊色黑也。《经》云:肝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治用四物汤,加防风、羌活、柴胡、菖蒲、茯神等,分煎服二十馀帖,却用杜壬姜蠍散开之,肝虚则生姜补之是也。运气耳聋有四
一曰:湿邪伤肾三焦聋。《经》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耳聋浑浑焞焞,治以苦热是也。二曰:燥邪伤肝聋。《经》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聋无所闻是也。
三曰:火邪伤肺聋。《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聋是也。
四曰:风火炎扰于上聋。《经》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云物沸腾,民病聋瞑,三之气,炎暑至,民病热中聋瞑,治以寒剂是也。
运气耳鸣皆属风火
《经》云:厥阴司天,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三之气天政布气乃时举,民病耳鸣。又云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又云少阳所至,为耳鸣,治以辛寒是也。运气耳痛皆属热
《经》云:少阳之胜,耳痛,治以辛寒是也。《李梴·医学入门》耳聋有新旧之异
耳聋须分新旧,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宜散风热,开痰郁之剂。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宜滋补兼通窍之剂。脉證以肾为主,迟濡为虚,浮动为火,浮大为风,沉涩为气,数实为热。耳聋有三
厚味动胃火,则左右俱聋;忿怒动胆火,则左耳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耳聋;三者忿怒为多。耳聋有痰火风湿气闭虚劳精脱气脱之不同
痰火,因膏粱胃热上升,两耳蝉鸣热郁甚,则气闭渐聋,眼中流火,宜二陈汤、加黄檗、木通、萹蓄、瞿麦,因酒者通圣散,加南星枳壳、大黄或滚痰丸。风聋,因风邪入耳必内作痒,或兼头痛风热,或因郁者,防风通圣散,先将大黄酒煨,又酒炒三遍,后入诸药,俱用酒炒煎服。风壅连头目不清者,清神散,风虚者排风汤桂香饮芎芷散。
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凉膈散加羌活、防风俱用酒炒,或五苓散加陈皮、枳壳、紫苏、生姜。湿痰神芎丸。痞塞不通必兼眩运。实人因怒者,当归龙荟丸。虚人因思者,妙香散。忧滞者流气饮子加菖蒲。上盛下虚者,秘传降气汤加菖蒲。
虚聋,因久泻或大病后,风邪乘虚入耳,与气相搏,嘈嘈而鸣。或时眼见黑花阴虚者,四物汤加知檗、菖蒲远志,或肾气丸加磁石故纸、菟丝子、黄檗。阳虚者、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
劳聋,昏昏聩聩,瘦瘁乏力。因劳力脱气者,补中益气汤、加菖蒲。有火者加知檗、茯苓。因房劳脱精者,人参养荣汤加知檗或补骨脂丸。如久聋肾弱气虚绝不闻者,难治。
大要调气与开关通窍,肾水窍耳而能闻声者,水生于金也。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凡治诸聋,宜先调气开郁,间用磁石羊肾丸开窍。盖聋皆痰火郁结,非磁石镇坠,乌桂、椒辛、菖蒲、辛散流通,则老痰郁火难开,然亦劫剂也,愈后以通圣散和之可也。
耳鸣
耳鸣乃是聋之渐也,惟气闭多不鸣便聋。风热鸣者,解毒汤加生地、知母,或通圣散。痰火鸣甚,当归龙荟丸。挟湿神芎丸,或青木香丸。肾虚微鸣,滋肾丸。气虚四君子汤下。血虚四物汤下。阴虚虎潜丸。聤耳脓耳耳疼
聤脓疼皆风热凑也,聤耳原有油液,风热搏结成核,以致鸣聋,外用猪脂、地龙、锅煤等分姜汁和丸枣核大绵裹入耳令润挑去,重者内服柴胡聪耳汤。脓耳风热上壅,外用枯矾五分,陈皮胭脂俱烧灰各二分,麝五釐为末吹耳。重者内服犀角饮子。耳疼如虫走者,风盛;乾痛者,风热;或属虚火有血水者,风湿,外用蛇蜕烧存性为末,吹入枯矾末亦可,疼甚用吴萸、乌头、尖大黄捣烂,盦足心,重者内服东垣鼠黏子汤。《龚信·古今医鉴》《耳病论》
夫耳者肾之窍也,其为病亦有数种: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有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而为脓耳者,有耳出津液风热搏之结核塞耳,亦令暴聋而为聤耳者,然又有左聋者,有右聋者,有左右俱聋者,不可不分经而治之也。《治法》
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总三者而论之,忿怒致耳聋者为多。痰火上升,两耳蝉鸣渐欲聋,宜加减龙荟丸,针砂酒、通用利气汤、复聪汤。《龚廷贤·万病回春》耳聋脉證
耳病肾虚,迟濡其脉,浮大为风,洪动火贼,沉涩气凝,数实热塞。久病聋者,专于肾责,暴病浮洪,两尺相同,或两尺数,阴火上冲。左耳聋,宜龙胆汤。右耳聋,宜滋阴地黄汤。左右耳俱聋,宜酒制通圣散,清聪化痰丸。
肾虚耳聋宜六味地黄丸,本方加远志、菖蒲、黄檗、知母、并盐水炒,亦治阴虚火动而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