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二
  脏腑门十一〈肺〉
  黄帝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 灵兰秘典论 六节脏象论 五脏生成篇 诊要经终论 平人气象论 脏气法时论 刺热篇 气厥论 大奇论 标本病传论 阴阳类论 方盛衰论〉
  灵枢经〈本输篇 本神篇 经脉篇 肺经诸穴之图 经水篇 病传篇 淫邪发梦篇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本脏篇〉
  扁鹊难经〈肺脏形象 肺脏形象之图〉
  华佗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證之法〉
  王叔和脉诀〈肺脏歌〉
  孙思邈千金方〈肺脏病脉论 肺实热 肺虚冷 肺与大肠俱实 肺与大肠俱虚 肺劳 气极〉
  严用和济生方〈肺大肠虚实论治〉
  刘完素六书〈肺消證 膈消證〉
  李杲十书〈肺脏苦欲补泻药味〉
  李梴医学入门〈肺脏赋〉
  王圻三才图会〈肺神〉
  章潢图书编〈肺脏说 相肺病法 肺病食忌 养肺法言 治肺病要法〉
  彭用光体仁汇编〈肺脏药性 本经补泻温凉药〉
  李潆身经通考〈肺脏得病虚实横逆〉
  针灸
  导引
  脏腑门十二〈大肠〉
  黄帝素问〈灵兰秘典论 气厥论〉
  灵枢经〈本输篇 邪气脏腑病形篇 经脉篇 大肠经诸穴之图 经水篇 肠胃篇 平人绝谷篇 淫邪发梦篇 本脏篇 师传篇〉
  扁鹊难经〈大肠形象 大肠腑形象之图〉
  张机金匮要略〈大肠寒热〉
  华佗中藏经〈论大肠腑虚实寒热逆顺生死脉證之法〉
  孙思邈千金方〈大肠腑脉论 大肠实热 大肠虚冷〉
  刘完素六书〈三焦约證 肠痹證 虙瘕證〉
  李梴医学入门〈大肠腑赋〉
  彭用光体仁汇编〈大肠药性 本经补泻温凉药〉
  针灸

艺术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医部汇考一百二

脏腑门十一〈肺〉

《黄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注〉容,盛也,万物皆盛而平定也。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阳气下降,故地气以明。鸡鸣早而出埘晏与鸡俱兴与春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也。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皆所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金清净也。凡此应秋气者,所以养收气之道也。肺属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注〉太阴主秋收之气,不收则肺叶热焦而胀满矣。

《金匮真言论》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注〉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肩。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注〉肺属金,故受西方之白色。入通于肺。鼻者肺之窍。秋气者,病在肩背金曰从革,从革为辛,肺属乾金,故其畜马。稻为肺之谷。太白为金之星。肺主皮毛故知病在皮毛,商主西方之音。九、金之成数也。气因金变则为腥,故其臭腥。

《阴阳应象大论》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注〉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气生燥,因气而生形,故燥生金。因形而成味,故金生辛。因味而生脏,故辛生肺。因脏而生形,故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者,肺气主于皮毛,因金气而生肾也。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为燥为金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也。在体为皮
毛,在脏为肺者,感天地之形气而化生也。白乃肺金之色。商乃西方之音,轻而劲也。肺志在悲,故发声为哭。脏气变动,则及于喉,故为欬。鼻者肺之窍也。辛者,金之味也。精气并于肺则忧,过忧则损肺也。喜则气散,故能胜忧郁。秋令燥热,故反伤皮毛。寒胜热者,严肃之令复,则炎烁之气消也。气主皮毛,辛散气,故伤皮毛。苦胜辛者,火味胜金也。

天气通于肺。
〈注〉肺脏属乎乾金,位居至高,而主周身之气,故与天气相通。

《灵兰秘典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注〉位高近君,犹之宰辅,主行荣卫阴阳,故治节由之。

《六节脏象论》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注〉肺主气而藏魄,故为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皮毛,故华在毛,充在皮也。脏真居高而属阴,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秋主肺也。

《五脏生成篇》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注〉肺气主表,故合于皮。《伤寒论》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声商,毛发长。毛附于皮,气长则毛荣。多食苦,则火味太过而伤肺,则皮槁而毛落。

《诊要经终论》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注〉始杀,气始肃杀也。申酉二月属金,而人气在肺。

《平人气象论》

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注〉金脏之元真高居于肺,而主行荣卫阴阳。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肺脏居高,故曰高。

《脏气法时论》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注〉肺主秋金之令。手太阴主辛金,阳明主庚金,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经气。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在时主秋,在日主庚辛。肺主收降之令。故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下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注〉形寒饮冷则伤肺,故皆禁之。愈加持起,始病则以岁月期之,病重则以旬日期之,垂死则以旦暮计之。慧、甚、静者,以一日一夜五分之,而各有生尅间甚之时。肺主秋收之令,病则反其常矣,故急食酸以收之。酸收以补正,辛散以泻邪。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注〉肺色白,其气主秋金之降令,而苦上逆,故宜食羊、麦、杏、薤之苦,以收降其肺气。

《刺热篇》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注〉肺属金位,居西方,故右颊先赤。

《气厥论》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注〉肺受心邪,则不能通调水液,而惟下泄矣。肺为金水之原,寒随心火,消烁肺精,是以饮一溲二者,肺液并消,故为不治之死證。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注〉心肺居于膈上,火热淫于肺金,则金水之液涸。鬲消者,膈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

《大奇论》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注〉雍者脏气满而外壅于经络也。盖满在气,则肿在肌肉,壅在经,则随经络所循之处而为病也。肺主呼吸,其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故喘而胠满。

《标本病传论》

肺病,喘欬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注〉肺病喘欬者,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则胁支满痛。一日而之脾,则身重体痛。五日而之胃则胀。再十日不已死。夫冬气收藏,夏气浮长,日出气始生,日入气收引,肺主气,故终于气之出入也。

《阴阳类论》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注〉肾精之上通于肺者,从脾土而上升,二阴二阳相类而病在肺者,肾水从阳明而直乘于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阴脉沉,是心肾不交矣。水不济火则
火热炎上而胜肺;水不灌于土中,则土燥而脾气损伤外伤四支。盖土受水津之湿,而后能灌溉于四旁。

《方盛衰论》

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注〉白物,金之象,斩血,刑伤也。得其时,谓得其秋令之时,则梦见兵战,盖得其时气之助而金气盛也。

《灵枢经》《本输篇》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荣,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注〉肺出于少商者,脏腑之血气,从大络而注于孙络,皮肤之间。肺脏所出之血气,从少商而合于手太阴之经也。少商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许为井木。鱼际在大指下高起之白肉际为荣火,有如鱼腹,因以名之。太渊在鱼后陷中为腧土。经渠在寸口中动脉为经金。尺泽在肘中为合水。

《本神篇》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夏。
〈注〉喜乐心之情如肺因喜乐无极,则伤肺脏之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意者心之发,盖喜乐无极,则神亦惮散而不存矣。肺主皮毛,故人皮革焦。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馀,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注〉三阴三阳之气本于阳明胃腑所生,从手阳明之五里而散,行于肤表。肺主气而外主皮毛,是以手太阴与手足阳明论气之盛虚,其馀诸经略而不论也。夫三阴三阳之气,有因于本气之盛虚,有因于外感风寒,以致气之盛者,故提于十二经之首。曰风寒、汗出、中风,盖以申明三阴三阳之气在表,而合于天之六气也。

肺经诸穴之图


肺经诸穴歌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下,尺泽孔最见。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分寸歌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许,云门璇玑旁六寸,巨骨之下二骨数。天府腋下三寸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横文,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腕侧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主。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举。少商大指端内侧,相去爪甲韭叶许。

《经水篇》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注〉肺属乾金而主天为水之生源,故手太阴外合于河水,而内属于肺。

《病传篇》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注〉肺主气日出而气始隆,日入而气收引。冬日入者,气入而绝于内也。夏日出者,气出而绝于外也。

《淫邪发梦篇》

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
〈注〉客于肺,则梦飞扬,肺主气而肺气虚也。金铁之奇物,金气虚而见异象也。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肺为牝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
〈注〉肺属金,故为牝脏。

《本脏篇》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
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欬。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欬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注〉肺主通调水道,故小则少饮,大则多饮,肺司呼吸,故小则不病喘喝,大则善病胸痹、喉痹。肺主气,故高则上气息肩而欬也;下则肺居贲间而胃脘迫肺,血脉不通,故胁下痛。肺坚则气不上逆而欬,肺脆则苦病消瘅而肺易伤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端倾。

《扁鹊·难经》《肺脏形象》

《四十二难》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肺脏形象之图


《汉·华佗·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證之法》
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阳明,是其经也。气通则能知其香味。有病则喜嗽。实则鼻流清涕。虚实寒热皆使人喘嗽。实则梦刀兵恐惧,肩息胸满。虚则寒生欬,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王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涩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又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叶住曰平。来如循鸡羽曰病。如物之浮,如风之吹鸟背上毛者死。其肺脉来至大虚,又如以毛羽中人肤,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曰平,毛多曰病,毛而弦曰春病,弦甚曰即死。又肺病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又久欬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涩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尅金,十死不治也。肺病喘欬,身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秋旺于肺,其脉当浮涩而短,曰平;反此为病。又反洪而大而长,是火焚金,亦不可治。反得软而滑者,肾来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而差。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从为微邪,虽病不妨。虚则不能息,耳重嗌乾,喘咳上气,肩背痛。有积则胁痛,中风则口燥而喘,身运而重,汗出而冒闷。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皆主失血,此由躁扰嗔怒,劳伤得之,气结雍所为也。又其人喘而目脱,其脉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则吐涎沫,而咽乾,欲饮者,欲愈;不饮则未差。又欬而遗小便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其沉浊者病在内,浮清者病在外。肺死则鼻孔开而黑,喘而目直视也。又肺绝则十三日死。其病足满泻痢不觉出也。面白目青,此谓经乱也。此虽天命亦不足治。又饮酒中风,言则肺发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可治。面黄色白亦可治,肺病颊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气而睡,此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汤上而下降燔于肺,肺自结邪胀满喘急,狂言目瞑,非常所说而口鼻张,大小便头俱胀,饮水无度,此因热伤阳为肺化血不可治半岁死。又肺病使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寒热往来,休作不定,多惊咳喘如有所见者是也。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又迟涩而小,皆为肺病之脉也。又其素声清而雄烈暴不亮而拖气用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者是也。又乍寒乍热,鼻塞颐赤、白,皆病之候也。
《晋·王叔和·脉诀》《肺脏歌》
肺脏最居先,大肠通道宣。
〈注〉体居各脏之上,用为各经之始,故曰居先。肺主气,大肠乃肺之腑,而行气宣化,为传送之官也。

兑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
〈注〉肺居兑方而属金。以八卦论之,居于兑地;五行论之,木水火土皆起于金也。

皮与毛相应。
〈注〉肺主皮毛,故曰相应。
魂将魄共连。〈注〉肝藏魂,肝木受气于申;肺藏魄,肺金受气于寅,故曰连。

鼻闻香气辩,壅塞气相煎。
〈注〉《经》曰: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壅塞不通也。相煎,邪气迫于肺也。

语过多成嗽。
〈注〉肺主气,语言太过则气伤矣,嗽疾于是而作焉。

疮浮酒灌穿。
〈注〉酒,湿热之物也。疮多起于湿热,肺主皮毛,酒过多则湿热伤肺,而皮分生疮,故曰疮浮。

脂膏凝者吉,枯骨命难全。
〈注〉肺金色白,而光泽白者金也。光泽者,水也,是金能生水,故云吉也。枯骨之色白而不泽,白是金也,不泽者内失其水,以火就燥也,火来尅金,故云命难全也。

本积息贲患,乘春右胁边。
〈注〉《经》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则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肯受而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也。

顺时浮涩短,反即大洪弦。
〈注〉肺属金而旺秋其脉当秋浮涩而短,谓之顺时;若洪大而弦,风火胜金,谓之反候。

实梦兵戈竞,虚行涉水田。
〈注〉金盛主杀,肺气盛,故梦兵戈相竞。北方属水,乃金衰墓之乡,肺气虚,故梦涉于水田也。

三斤三两重,六叶散分悬。
〈注〉肺重三斤三两凡六叶,分散而悬各脏之上。
《唐·孙思邈·千金方》《肺脏病脉论》
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于颊候于鼻,下回肺中荣华于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鸿,鸿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欬,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及奇物。
白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馀。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肠阳明为肺之部,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外病内入,则所部起,内病里出,则所部陷。外入前治阳,后治阴,内出前治阴,后治阳。实泻虚补,阳主外,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浅,斟酌赊促;远不出一年,促不延时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如拇指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面白目青,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风入肺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面黄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若见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间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肺与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捲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肺劳》

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于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关格,病则不得生矣。

《气极》

凡气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寒湿之气客于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欬,欬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然阳病治阴,阴是其里,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里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宋·严用和·济生方》《肺大肠虚实论治》
夫肺者手太阴之经,位居西方,属乎庚辛金,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象天其候,胸中之气布清气于皮肤。其政凉,其令肃,其主魄,是肺之司化也,与手阳明大肠之经相为表里。贵无偏胜之患。或因叫呼,或过食煎煿,或饮酒过度,或饥饱失宜,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乾无津液,虚寒之气恐怖不乐,欬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是肺虚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胸膈满,鼻赤口张,饮水无度,上气欬逆,咽中不利,肩背生疮,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脉来浮涩而短,是不病之脉,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
《金·刘完素·六书》《肺消證》
心移寒于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死而可治,乃心肺为贼也。黄芪汤主之。

《膈消證》

心移热于肺名曰膈消。二者心膈有热,久则引饮为消渴耳。麦门冬饮子主之。
《元·李杲·十书》《肺脏苦欲补泻药味》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證,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證,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之。
《明·李梴·医学入门》《肺脏赋》
肺系喉管而为气之宗。
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咙,其中与心系相通脉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胁,居胃之上,并胃胞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膈膜相缀也。一系自心入于肺两大叶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脊髓而与肾系相通,肾纳气。肺主气肺主行荣卫,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气之本也。

形似人肩而为脏之盖。
形似人肩,又如磬悬于五脏之上,而为华盖。

三斤三两空空相通;六叶两耳脉脉朝会。
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共八叶,下无窍,叶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义配于心。
肺在德为义,心为礼,肝为仁,脾为信,肾为智,然皆统于心也。

卦象乎兑。
肺在卦象兑,又曰肺气通而象乾,心象离,肝象震,脾象坤,肾象坎,胆象巽,胃象艮。以外象言之,则乾为左脚,坎为外肾,艮为右脚震为右身巽为右手,离为头顶,坤为左手,兑为左身。然人禀两仪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其实一气流行,每子时自左脚涌泉穴起阳,循左足腹胁手而上,至头顶囟门午位而止;午时自顶门循右手胁腹足而下,至右脚心而止,是坎离为阴阳消息。

谷稻畜马,魄藏于中。
稻色白,为肺之谷马善斗象金,为肺之畜。并精出入,谓之魄,乃精气之匡佐也。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阳之精,魄乃阴之精。阳动而阴静,魂游而魄守,阴阳相济,魂魄相守;魂不游而魄不守,阴阳俱丧魄不收而魂枯,阳亦消亡。阴阳宜常相济,故叔和云:魂将魄共连。凡人之梦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肺热则梦美女相依,或兵戈相竞;虚则梦涉水田。

合皮荣毛,鼻应于外。
肺主皮毛上荣于眉开窍于鼻。

气逆胸痞背疼喘哮息贲。
肺气太过则令人喘咳,逆气,背痛,愠愠然,或胸膈膹闷之气牵引背疼。又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络脉逆而不得随经上下故也。息贲者,肺
之积名。

风浮涕塞,声重瘾疹疮疥。
涕乃肺液,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其声哭,其志忧,故哭则泪出。又云肺热涕出,凡黄涕如脓,大如弹丸,从鼻中出,不出则伤肺。肺主皮毛,风盛则生瘾疹疮疥。

热著,咽膈尻阴,股膝皆痛,鼻齇、鼻痔、或成渊。
肺通喉舌,候在胸中,故热壅则喉舌肿痛,胸膈满闷。尻阴股膝痛为痿躄者,肺热叶焦也,鼻端紫红粉刺,谓之鼻齇,内生息肉,谓之鼻痔;流涕不止,谓之鼻渊,皆上热下虚也。

虚极,呼吸息微,欠伸溺频,肺痿,肺痈或成瘵。
肺主气,虚则呼吸少气,不足以息,小便频数,或遗。虚甚为相火所乘,则咳而见血,或为痨瘵,肺痈肺痿。

卫冷身颤呕涎。
用力颤掉,声嘶气虚,卫冷甚也。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上膈属肺,故虚寒则善呕涎沫也。

血燥掌热乾咳。
手太阴之别名列缺,起于腕上,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故肺经血燥,掌心热。乾咳者,肺无津液也。

补以参芪、阿胶、五味。
人参、黄芪、阿胶、五味子、山药、紫菀、酸枣仁、麦门冬、车前子、百部、白胶、瓜蒌仁、白茯苓之类。

温必陈皮、半夏、乾姜。
陈皮、半夏、乾姜、款冬花、生姜、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苏子之类。

凉必知母、瓜蒌、桔梗。
知母、瓜蒌、桔梗、沙参、天门冬、元参、贝母、马兜铃、香茹、枯芩、冬瓜子、萝卜子、犀角、百部、山栀、枇杷叶、人溺、石羔、青黛之类。

泻必葶苈、桑皮、蛤蚧。
葶苈、桑皮、蛤蚧、防风、槟榔、枳壳、通草、泽泻、赤茯苓、琥珀、冬葵子之类。

轻声美食自清虚夙兴夜寐防灾害。
凡肺病皆因呼叫过度,或煎煿酒面,姜椒太过,以致虚实见焉。病者宜轻声缓语以养其气,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以润其燥也。秋三月天地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养收之道也。

《王圻·三才图会》《肺神》

神名皓华,字虚成。肺之状为虎,主藏魄,象如悬磬,色如缟映红,生心上,对胸有六叶,脉出于少商。

《章潢·图书编》《肺脏说》

肺,金官也,为脏之华盖,居上,对胃,六叶两耳。丈夫八十肺气衰,魄离散也。肺脉出于少商,开窍于鼻,左孔为庚,右孔为辛。肺者,脏之长,气之本也,是以诸气属焉。久卧则伤气涕者肺之液,肾邪入肺则作涕。肺在形为皮毛,故肺合于皮,其荣毛也。皮缓而毛落者,肺气先死也。肺合于大肠,大肠为肺之腑。上主鼻,鼻为肺之窍,故人肺伤风则鼻塞。人之容色枯者,肺乾也。人之鼻痒者,肺有虫也。人之多汗者,肺魄离于外也。人之体黧者,肺气衰也,人之多声者,肺之盛也。人之不耐寒者,肺衰也。人之好食辛味者,肺气不足也。人之肠鸣者,肺壅也。人之颜色鲜白者,肺无病也。肺病食酸以收之,辛以补之,苦以泻之,禁勿寒,肺恶寒也。

《相肺病法》

肺病热则右颧赤。肺病者色白而毛瘁,喘咳逆气,胸背四肢烦痛,或梦美女相依。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鼻燥喉乾。肺风则多汗畏风,时欲咳嗽上气。昼日则止,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肺病食忌》

七月勿食茱萸,成血痢。八月九月勿食姜,并诸物肝心肺,损肺。肺病宜食黍,禁苦味。

《养肺法言》

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以吐纳也。惟气得所养,以鼻息调匀,肺尝滋润,故魄与之俱凝,而晬然见于面,盎于背,皆以肺气验之也。是故善养肺脏者,莫要于养气。

《治肺病要法》

凡肺之得病,必先观心脾二脏之虚实。盖心火尅肺,脾土生金,子母鬼贼之义也。诊其脉,心脾既和,然后察肺家之虚实以调治焉。

《彭用光·体仁汇编》《肺脏药性》

肺乃手太阴之经少血多气。
在手寸口脉名太渊者其经起自少商穴,在手大拇指端内侧,终于中府穴,在乳上三肋正间,动脉应手处是也。

辛金之脏,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

其旺于秋,为气之本也。
肺金旺于秋,而为诸气之本也。

其味辛而其色白,其声哭而其志忧。
从革作辛白,西方金之色,哭,哀声,忧,深虑也。

内藏魄而外养皮毛。
肺内藏魄肺之精气,生养皮毛。

上荣眉而中生液涕。
眉毛肺所生,涕乃肺之液哭则涕出可见。又云肺热涕出。

开窍于鼻。
鼻所以司呼吸,鼻和则知香臭。

脉在右寸,
沉诊候肺,浮诊候大肠。

是脏也,实则脉实。
右手气口沉诊见实者肺必实。

上热气粗兼鼻壅,泻必辛凉。
凡泻用味辛气凉之药;如黄芩、山栀子、桑白皮、杏仁、麻黄、薄荷、石膏、地骨皮、桔梗、枳壳之类,清火通窍。

虚则脉虚。
脉诊虚细无力。

少气不足息低微,补须酸热。
凡补肺用味酸气温之药;如阿胶、五味子、茯苓、缩砂、芍药、天门冬、麦门冬、陈皮、甘草、肉桂、钟乳、黄芪之属。

陈皮、甘草下痰气之神方。
用橘皮陈者去白四两,甘草炙一两,为细末,汤点服,治痰极有效验。世医但知用半夏、南星、枳实、茯苓之类,何足语此?王内史曰:外舅莫强中服之疼痛,利下物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胸中满疾,豁然顿愈矣。

神曲橘姜,去气嗽之圣药。
治久患病嗽,用陈皮、生姜、同捣焙乾各二两,神曲二两,另研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临卧,米饮下三十丸。

七情郁结,因而喘沉香、乌药、参槟。
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各磨浓水,取一盏煎三五沸,不拘时温服。

胸痞喘急彻而痛半夏、瓜蒌、枳梗。
治胸中痞胸中痛彻背喘急妨闷,用瓜蒌实别研,枳壳去穰麸炒,半夏汤泡七次,桔梗去芦麸炒各一两,为细末,姜汁捣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淡姜汤送下。

鼻塞不通气,荆芥、澄茄、薄荷。
治小儿鼻塞不通,大人亦可。澄茄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一钱半,为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一丸噙化津咽下。如小儿噙,不得用薄荷汤磨化服,不拘时,大人三四丸。

鼻渊不止沬,龙脑、苍芷、辛夷。
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用辛夷仁半两,苍耳子炒三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龙脑叶并晒乾为末,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效。

百花却去红痰。
百花膏治喘咳不已。或痰有血,用款冬花,百合,蒸焙二味,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若虚弱人,最宜服之。

二母偏除热嗽。
治热嗽,辰时服药,酉时可安,兼治痰喘。知母一两,新瓦上焙,贝母一两,巴豆七粒,同贝母炒略熟,拣去巴豆不用。

黄连赤茯阿胶,抑心火而清肺脏。
黄连阿胶丸,治肺热咯血,亦治热血泻痢。用黄连净三两,赤茯苓二两,阿胶炒一两,将黄连茯苓为末,水调阿胶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黄连茯苓能抑心火,肺得其清而嗽止。

诃子杏仁通草,利久嗽以出喉音。
诃子散治久嗽,语声不出。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为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后温服,

流注疼痛因痰饮,半夏倍于𥐚硝。
易简方治痰饮流注疼痛。用大半夏二两,汤浸洗过为末,风化𥐚硝一两,以生姜自然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姜汤下。痛在上,临卧服;痛在下,空心服。

痒疼瘾疹为风热,苦参少于皂荚。
奇效良方,治肺风皮肤搔痒,或生瘾疹。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疼不可任者,连胸颈脐腹及近阴处皆然,痰涎亦多,夜不得睡。用苦参一斤,皂角去皮,并子二斤,以水一斗浸揉,取浓汁滤去,滓熬成膏,
将苦参捣为细末,用皂荚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荆芥薄荷酒下。一方无荆芥薄荷,惟酒调下,治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亦可治之,立效。

哮嗽䶎䶎,兜铃蝉蜕杏除尖,砒霜少入。
济生方治男子妇人久患咳嗽,肺气喘而促,倚息不得睡卧,䶎䶎嗽亦宜服之。用杏仁去皮尖炒,别研将兜铃、蝉蜕、杏仁、砒霜四件为末,蒸枣肉为丸,如葵子大,每服六七丸,临卧用葱茶清放冷送下,须忌热物。

热壅咽喉,鸡苏荆芥桔防风,参牛甘草。
潜溪曰:利膈汤治虚烦上盛,脾肺有热,咽喉生疮。用鸡苏叶、荆芥穗、防风、桔梗、人参、牛蒡子、隔纸炒,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如痛口疮盛者,加僵蚕一两,此国医都君子方。

消酒齇轻粉硫黄,去鼻痔白矾甘遂。
治酒齇鼻及妇人鼻上黑粉刺者,用生硫黄十文,轻粉十文,杏仁五文为细末,用饼药调,临睡时涂上,早则洗去。又消鼻痔方,用瓜蒂四钱炒,甘遂四钱,白矾半钱,枯螺壳半钱,炒草乌尖半钱,炒为细末,用真麻油搜令得硬些子不可烂,旋丸,如鼻孔大,用药入鼻内,令达痔肉上,则痔化为水,肉皆烂下。每日一次,妙不可言。

白砒石性情实重,入豆豉偏治喘齁。
紫金丹治齁喘及痰喘,不得安卧。信石一钱半研,淡豆豉一两,水润去皮研成膏共研和丸,如菉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临卧用冷茶清送下。只一二服后,不可吃一应物汤水之类。今以信八分,豉一两,每服二十丸。一法二件成膏,搽碗内艾熏,入生朱末丸。昔一妇人患此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忽有一道人货此药,谩赎一服,是夜减半,数服顿愈。遂多金丐得此方,予屡用以救人,特为神异。

百草霜气味虽轻,和海盐却消舌肿。
治舌上肿硬方,百草霜、海盐等分研为细末,以井水调服。

甜葶苈良治肺痈。
甜葶苈隔纸炒,研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食后水煎服。

苦熊寒涂肠痔。
用熊磨水,以鹅翎刷痔。

似华盖而本清。
肺形似华盖,而本则清虚。

象乾金而生水。
肺金生肾水而主气。潜溪曰:气为水母,呵气,水生,可知矣。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 人参、黄芪、山药、五味、紫菀、枣仁、阿胶、麦门冬、车
前子、百部根、白胶、瓜蒌仁、白茯苓。

泻 葶苈、防风、槟榔、桑皮、枳壳、蛤蚧、通草、泽泻、琥珀、
赤茯苓、冬葵子。

温 䕀冬花、乾姜、生姜、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苏子、
半夏、橘红。

凉 沙参、天门冬、元参、贝母、桔梗、马兜铃、香薷、瓜蒌
仁、枯黄芩王瓜子、莱菔子、犀角、百部根、山栀子、枇杷叶、知母、人溺、石膏、青黛。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白芷、升麻、葱白。
《身经通考》〈臣李潆著〉《肺脏得病虚实横逆》
凡肺之得病,先观其心之虚实;若心火盛而烁金,即当先抑心气,后服肺药。若心气和,更诊脾脉虚实;若脾气虚冷,不能相生,则肺不足而易感风邪,故患肺恶寒者,多由脾虚得之。若脾气盛实,则又痞满中焦而大肠与肺表里不能相通。夫中焦膈热,肺与大肠不通,其热气必上蒸于肺;故患肺热者,多由脾实得之。心气盛者泻之;脾气虚者益之,脾气实者通之,须随其气之寒热以治之。故有抑心气脾气之药,当诊其脉;若心脾俱和,肺自生疾,则察肺之虚实而治之。肺虚,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證,阿胶散补之,补母脾土以甘草。
肺实,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證,以泻白散泻之;若曰实则泻其子肾水,无实不可泻。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必须润之。实则喘而气盛,虚则喘而少气。
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
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而嗽羌活膏。
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朮散。
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泄利,百部丸。

针灸

《素问》曰:肺病者喘欬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注〉肺主气而发原于肾,母子之经气相通,病则气逆,故喘欬也。肺俞在肩背,气逆于上,则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则尻阴胻膝皆痛也。肾为生气之原,肺主周身之气以司呼吸。生气衰于下,故不能报息于上。肾气衰,则耳聋。金水之气不足则嗌乾也。太阴手太阴,肺经之本脉。启元子曰: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者,正谓腨内侧内踝后之直上则少阴脉也视左右足脉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者,即而取之。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注〉皮毛者,肺之合,脏气热于内,故淅然寒慄于外而恶风寒,盖热盛则寒也。肺上连喉嗌,故舌黄。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故身热也。热干肺脏。故喘咳不得太息。肺主胸中之气,气伤,故痛走胸背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而手阳明之脉上循于头,故头痛不堪。热争于内,故汗出而身寒也。肺病者加于丙丁,丙丁不死,起于庚辛。如气逆,则遇胜尅之日即死矣。刺血如大豆者,六经之刺,皆宜泻而不宜补者也。肺乃五脏之长,故举肺以申明之。

《灵枢》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注〉五脏六腑之应于皮肉骨筋者,脏腑雌雄之相合也。五脏之外应者,阴阳之气皆有出有入也。肺主皮毛,故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者,皮寒热也。盖脏为阴,皮肤为阳,表里之气,外内相乘,故为寒为热也。上气喘者,肺气逆也。汗出者,毛腠疏也。欬动肩背者,肺俞之在肩背也。膺中外俞,肺脉所出之中府,云门处。背三节五脏之旁,乃肺俞旁之魄户也,缺盆中者,手阳明经之扶突,盖从腑以越阴脏之邪。

《千金方》曰: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欬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凡肺病之状,必喘欬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肺病其色白,身体寒,但无热时时欬,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之旁,以手重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穴在侠胃脘两边相去一寸,胃脘在心下三寸。
治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腧各二壮,肺腧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导引

《千金方》曰:《六字诀》:若肺病,即嘘出。其法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二,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四十遍。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
肺病用嘘。肺脏病者胸背胀满,四肢烦闷。相法肺色白,患者喜梦见美女,美男,诈亲附人,共相抱持,或作父母兄弟妻子。疗法,用嘘气出。又云肺病者,用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
《养性书》曰:吐纳法,肺病用呬。呬为泻,吸为补,先调气令和以鼻,微长引气,然后呬之令,自己耳不闻呬声闻,则泻之太过也。太呬三十六遍,细呬十二遍,能去肺家劳热。凡一切逆气欬嗽,皮肤疮疡,四肢烦疼,鼻塞胸背痛,皆宜数呬之。疾愈则止;过度则损矣。大凡呬嘘呵吹呼,俱宜向西北,徐向东南,三吸生气以补之。导引法,正坐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五举,能去肺家风热积劳。又反拳搥脊上左右各三五度,去胸臆间风毒,闭气,为之良久,瞑目咽液,三叩齿而止。又法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朔望旭旦,西面坐,鸣天鼓也。饮玉浆三,然后瞑目正心,思兑宫白气入口七吞之,闭气七十息。
《保生秘要》曰:论肺气滞涩,古云医道通仙道,第要清明气血二字之理。气为先天之用,属于阳,无形而有影;血为后天之行,属于阴,有形而成质。气旺,则血荣而调润;气绝,则血枯而灭形。故气虚血弱,滞涩而成病。涩于肺,则肺气不清,液凝滞而生痰。诸气膹郁,皆属肺上焦之疾,或传于大肠。秋月金旺,宜常呬吸以和其肺气,慎勿用诸肺,则不厌其魄。时秋初夏末,热气酷甚,少贪风凉,免伤背之腧穴中风之證,盖感此也。肃杀之天,杀中有生,秋风之日,戒伤生命,大抵万物收敛,人心更要持守,勿为驰逞发扬。

脏腑门十二〈大肠〉《黄帝·素问》《灵兰秘典论》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注〉大肠居小肠之下,小肠之受盛者,赖以传道。济泌别汁,变化糟粕,从是出焉。

《气厥论》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虙音伏。〉
〈注〉瘕者,假也,假津血而为聚汁也。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小肠移热于大肠,则津液留聚而为伏瘕矣。沉,痔也,小肠主火,大肠主金,火热淫金,则为肠痔。《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涩为沉痔。

《灵枢经》《本输篇》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在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荣,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注〉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出于足太阳之络而上合于手少阳之经,故六腑皆出于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注〉大肠者,传道之官,故病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阳明秉清金之气,故冬日重感于寒,即泻当脐而痛。大肠主津液,津液者淖泽注于骨,故病则不能久立也。大肠属胃,故与胃同候,取胃经之巨虚上廉。

《经脉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腢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馀,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慄不复。
〈注〉是动则病齿痛,颈肿,盖气伤痛,形伤肿,因气以及形也。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乾,鼽衄喉痹诸證。肩臑及大指之次指,皆大肠经脉所循之部分。如腑气有馀,则当脉所过之处热肿;腑气虚则寒慄不复,手阳明之主气也。

大肠经诸穴之图


大肠经诸穴歌 手阳明,廿穴名。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溪之俞,过遍历温溜之滨。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髎,五里之程。臂臑肩腢上于巨骨天鼎,纡乎扶突禾茆唇连迎香鼻迫。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阳溪上侧腕中是,遍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逄。曲池屈骨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髎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五寸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经水篇》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注〉江水曲折入于海。大肠传道水谷,济泌别汁,回肠十六折而渗入膀胱,故外合江水,内属大肠。

《肠胃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注〉胃主受纳水谷,肠主传导变化,其津液血气,由此而生,越人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盖唇齿乃始受水谷之门,故先论唇齿之广长。舌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舌和而后能知五味。会厌者喉之上套,所以分别咽喉。咽乃胃之门,主受纳水谷,喉乃肺之窍,以司呼吸者也。

《平人绝谷篇》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注〉此论人之脏腑形骸,精神气血,皆借水谷所资生;水谷绝,则形与气俱绝矣。《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平人不然者,谓平常无病之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日夜消化,止留三斗五升,无有如此之留积也。是以不饮食七日,则所留之水谷尽矣;水谷尽,则精气津液皆尽矣。

《淫邪发梦篇》

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注〉田野者,水谷所生也。大肠为传导之官,主受水谷之馀,济泌别汁,梦见田野者,大肠之气虚也。

《本脏篇》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注〉五脏内合六腑,外应于皮脉肉筋骨,是以肺应皮。而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脏腑之形气,外内交相输应者也。

《师传篇》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注〉脐以下皮寒者,胃中寒,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扁鹊·难经》《大肠形象》

《四十二难》曰: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注〉回肠即大肠、广肠、肛门之总称也。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大肠腑形象之图


《汉·张机·金匮要略》《大肠寒热》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

《华佗·中藏经》《论大肠腑虚实寒热逆顺生死脉證之法》

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实热则胀满,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定。大肠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热则垢,有积物则发热,慄而寒,其发渴如疟状,积冷脾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何物是也。虚则喜满咳喘,咽中如核妨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大肠腑脉论》
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大肠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欬。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乾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金·刘完素·六书》《三焦约證》〈主大小肠〉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枳壳丸主之。

《肠痹證》

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气喘急而飧泄。木香丸主之。

《虙瘕證》〈主女病〉

大肠小肠移热,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閟涩,槟榔丸主之。
《明·李梴·医学入门》《大肠腑赋》
大肠又名回肠,长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斗七升半。
回肠者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径一寸半,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魄门上应阑门,长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门者,肺藏魄也。又曰广肠,言广阔于大小肠也。又曰肛门,言其处似车缸形也。内经以此为一脏,故俗名坠脏。热则重坠或突出,虚则脱下不收,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专主出而不纳。凡肠胃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阑门者,大小肠各受物传化而相会于此,滓入广肠,水入膀胱,关阑分隔,故曰阑门。

肛之重也仅十二两,肠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门重十二两,大肠重二斤十二两。

总通于肺,而心肾膀胱连络系膈。
肛门亦大肠之下截也,总与肺为表里。大小肠之系,自膈下与脊膂连,心肾膀胱相系,脂膜筋络,散布包裹,然各分纹理,罗络大小肠与膀胱。其细脉之中,乃气血精液流走之道。

外应在皮,而气血津液润燥不均。
肺应皮。若气血津液调和,则大便亦调;燥热则便坚而涩;寒湿则便润而利。

风搏耳鸣,齿痛便血,或时欲食不食,呕吐清水。
便血有远近者,肠系心肾膀胱故也。食则呕吐者,肺风传入大肠,令肠中宛转搏上,不欲食,食即呕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黄喉痹,或时大指次指,肩臑痛频。
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臑外上肩腢之前廉,下齿还出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侠鼻孔交目侧,故病如是。

气秘腹满切痛,外注皮肤坚硬。
气滞,肠中切痛,或鸣,腹满大便秘涩。重感于寒,当
脐而疼,即泄,不能久立。若气注于外,挟痰,则皮肤坚而不痛。

热秘脐满口疮,内结痔痈痢骍。
侠脐满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疮,皆热證也。湿热内结,则为痔漏,肠痈,痢下赤白。骍者,赤色也。

虚则肠鸣身易瘦,冷则滑脱耳难闻。
肠气虚则鸣,身枯瘦,如鸡皮有鳞。虚冷,则滑泄、脱肛、耳聋。

补以粟壳、五倍、棕榈。
粟壳、五倍子、棕榈皮、牡蛎、木香、肉豆蔻、莲肉、榛子、诃子、龙骨之类。

泻必硝黄、续随、桃仁。
芒硝、大黄、续随子、桃仁、枳壳、麻仁、石斛、槟榔、旋覆花、榧实、巴豆、葱白、牵牛之类。

温以吴萸、人参、姜桂。
吴萸、人参、乾姜、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之类。

凉必芩连、槐花、茅根。
黄芩、黄连、槐花、茅根、天花粉、元参、砂糖之类。

吁!水谷变化自然妙,食息调燮由于人。
《经》曰:大肠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难经》曰:唇为飞门,言唇开则食入如飞也。齿为户门,饮食由此而入也。咽为吸门,言咽入不得复出也。胃为贲门,言咽下贲向于胃也。太仓下口为幽门,在脐下三寸居于幽暗,故名。并阑门魄门,合之为七冲门,皆水谷变化出入相冲之要路也。但水谷清芳甘美,运布则为精微,腐熟则为滓秽,乃阴阳自然之妙用也。

《彭用光·体仁汇编》《大肠药性》

大肠乃手阳明之经,多血多气。
其经起自商阳穴,在手指头内侧端,终于迎香穴,在鼻孔旁五分邪缝中。

庚金之腑。
大肠乃肺之腑。

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谓传不洁之道,变化物之形。

合脏而长二丈之一,曲十六而广四寸。
大肠乃肺之腑。《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叠十六曲。《千金》云:藏一斗二升,广六寸,右回叠十二曲,盛水谷一斗二升,重一斤十四两。

候在鼻头,脉详右寸。
浮取而阳实者大肠实也。阳绝者,无太阳脉也。

此腑也,实则脉实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
千金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方用生姜、橘皮、竹茹、黄芩、栀子仁、白朮各三钱,桂心一钱,茯苓、芒硝各二钱,生地黄一两,大枣二枚,十一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下芒硝食前服。

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
黄连补肠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用黄连四钱,茯苓、川芎、各三钱,酸石榴皮五片,地榆五钱,伏龙肝指头大一块,六味㕮咀,每服八钱,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温服。

蒸黄连而解酒毒。
酒蒸黄连丸,厚肠胃,解酒毒。用黄连一斤净剉,用好酒四升浸瓦器中,置甑上累蒸至烂,取出晒乾,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温水送下。

炒厚朴而止便红。
厚朴煎本方治肠胃本无血,缘气虚肠薄,自荣卫渗入故有也。用厚朴五两,以生姜五两捣烂,二味拌炒黄燥,白朮、神曲、麦糵、五味各一两,同炒黄,为细末,水糊丸,如梧桐子大,疾作空心米饮下百丸。平时只服五十丸。厚朴厚肠胃,麦糵消酒食,白朮导水,血自不作也。五痔诸下血论不及此,亦以肠胃为主也。

肠风炒川乌、荆芥。
局方乌金丸,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久服令人悦颜色,强筋力,身体轻健,须发不白。用川乌炮去皮脐一两,荆芥穗二两为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热水下。有疾,食空时日三四次。无疾早只一服。有郭监丞病风挛搐,头眩掉不收,手战,能食,服此六七服遂瘥,遂常服之,已五十馀年,七十馀强健,须无白者。此药疗肠风下血尤妙,累有人得效。见下血人服而瘥者,一岁之内已数人矣。

脏毒奇卷柏黄芪。
奇效方卷柏散,治肠风脏毒神效。卷柏取叶焙乾,黄芪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立效。
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良方六神丸,治赤白痢疾。用麦芽、茯苓、陈皮、枳壳、麸炒黄,木香煨白痢倍之,黄连赤痢倍之,上六味等分为细末,用神曲末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乾姜甘草汤下。详此方黄连可与解暑毒,清脏腑,厚肠胃,木香能温脾胃,逐邪气上下痛;枳壳能宽肠胃;茯苓能利水;神曲麦芽可以消滞,真痢中之要药也。

滞下百中散,可止则止。
百中散治一切痢,不问赤白一日之间百行者,只一服便疏,再二三服即愈。用莺粟三斤,去粗皮,以生姜自然汁淹一宿,炙令姜汁尽为度,净秤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空心米饮调下。忌生冷油腻鱼鲊毒物三日。

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
精要神功麻仁丸,麻仁去壳,研令极细,大黄各三两,纸裹煨,人参七钱半,煨当归一两,除麻仁外为细末,合和麻仁,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水任下食后睡服。

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
奇效良方六磨汤,治气滞腹急,大肠秘涩。用木香、沉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各等分,将六味热汤磨服,以通为度。

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
痔疮肿痛,用蜗牛一钱,片脑麝香各少许,同研烂,用磁盒盛,次早取汁敷痔上,痛止肿消。

胆水磨敷井水。
熊胆膏治痔极效。用熊胆,片脑各研细用井华水调,以鸡翎扫痔上,良验。

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
姜能助阳,茶能助阴,二者皆能消散,又且调平阴阳。况于暑毒酒食毒皆能解之也,不问赤白冷热通用之。老生姜切如豆许,与茶叶等分,用新汲水煎服,东坡医文潞公作效。

梅蜜饮方书登父。
潜溪云:热痢,陈年白梅、好茶、蜜水各半煎服。冷痢、生梅汁、蜜水各半煎服。仍将木香、生蜜、肉豆蔻为佐,最治痢立效。

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
青囊杂纂荣卫返魂汤,治肚肠内痈,宜服十宣散,与此方相间用之,并加忍冬藤。此药专治内痈,但当审其虚实,或通或补,补则用附子,通则用大黄。如不明虚实,则此方亦自能通顺。十宣自能内补,可无他变。荣卫返魂汤,西江月:血气逆于肉里,故令壅结痈疽,调和荣卫孰堪宜?赤芍、木通、白芷、何首乌、同枳壳、茴香、乌药、当归,更加国老等无疑。水酒同药济世上,九味各等分,水酒汤使随證用之。水酒相半亦可,惟流注加独活,每服四钱。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其十宣散若天炎热,可去桂,加瓜蒌子赤茯苓。

十宣散而去增适可,验寒热而用温凉,定虚实而施补泻。
十宣散用人参、当归、黄芪各一钱,甘草炙、白芷、川芎、桔梗炒各一钱,厚朴姜制五分,防风、肉桂各三分,用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温服。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 莺粟壳、牡蛎、木香、肉豆蔻、棕榈子、五倍子、莲子、蓁子、诃梨勒、龙骨。
泻 胡桃仁、枳壳、麻子仁、芒硝、续随子、石斛、大黄、槟榔、旋覆花、榧实、巴豆、葱白、牵牛子。
温 吴茱萸、人参、乾姜、石蜜、桃花石、木香、肉桂、半夏。凉 条芩、槐花、茅根、花粉、元参、黄连、沙糖。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葛根、白芷、升麻、〈行上。〉石膏。〈行下。〉

针灸

《灵枢》曰: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注〉此邪在大肠而为病也。大肠为传导之官,病则其气反逆,是以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膏肓即脏腑之募原,膏在上而肓在下。肓之原在脐下一寸五分,曰脖胦,乃大肠之分。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取巨虚三里者,大肠属胃也。

《千金方》曰: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欬。刺手太阳,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刃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胪胀不消,灸大肠输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阙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溜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