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卷目录

 甘草部汇考
  甘草图一
  甘草图二
  诗经〈邶风简兮 唐风采苓〉
  尔雅〈释草〉
  陆佃埤雅〈苓〉
  罗愿尔雅翼〈蘦〉
  毛诗名物解〈苓〉
  本草纲目〈甘草〉
 甘草部艺文〈诗〉
  司马君实遗甘草杖    宋梅尧臣
 甘草部纪事
 甘草部杂录
 甘草部外编
 甘遂部汇考
  甘遂图
  本草纲目〈甘遂〉
 酸模部汇考
  酸模图
  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酸模〉
 酸浆部汇考
  酸浆图
  尔雅〈释草〉
  崔豹古今注〈苦葴〉
  徐光启农政全书〈姑娘菜考〉
  本草纲目〈酸浆〉
 酸浆部杂录
 酢浆部汇考
  酢浆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酢浆草考〉
  本草纲目〈酢浆草 附酸草 三叶〉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卷

甘草部汇考

释名

《诗经》     蘦《尔雅》

大苦《尔雅》    甘草《诗传》
蜜甘《别录》    蜜草《别录》
美草《别录》    蕗草《别录》
国老《别录》    粉草《纲目》
偷蜜珊瑚《药谱》

甘草图一


甘草图二甘草图二

府州甘草府州甘草
汾州甘草

《诗经》邶风简兮

山有榛,隰有苓。
〈传〉苓大苦。〈注〉《本草》云:甘草。〈疏〉《释草》云:蘦大苦。孙炎曰:《本草》云:蘦,今甘草是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其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

唐风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传〉苓大苦也。

《尔雅》释草

蘦大苦,
〈注〉今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疏〉药草也。蘦一名大苦。郭云:今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曰蘦,似地黄。《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蘦与苓字虽异音,义同。

《陆佃·埤雅》

《尔雅》曰:蘦大苦,今之甘草是也。《本草》云:一名国老,解百药毒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号国老之名。国老者,宾师之称。盖药有一君二臣三佐四使,苓者又其宾师也。故药罕不用者,虽非其君而君实宗焉。蔓生,叶状似荷,少黄。茎赤有节,节间有枝相当。喜生下湿。《诗》曰:隰有苓是也。《晋风》曰: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苓甘者苦,苦者盖言谗人无所不至,其害人也。必因其似而谮焉。采苓则因人之所甘而谮之,之况也。采苦则因人之所苦而谮之,之况也。葑则有时而甘亦有时焉而苦。采葑则又因人之所甘所苦而并谮之,之况也。《一章》曰: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二章》曰:苟亦无与。《三章》曰:苟亦无从者,此言献公好听。谗而主,谗者之词也。盖苓生于隰,葑生于圃,则首阳之巅不必有苓,其下也不必有苦,其东也不必有葑,则理可以无信矣。然而献公乃以谓之人也。为此首阳采苓、采苦、采葑之言苟亦无信。令我舍此采苓、采苦、采葑之人,苟亦无然。无与无从,则人之为此言也。安从而得之哉。凡此则以好听,故也。故序曰:好听谗焉。

《罗愿·尔雅翼》

蘦大苦,今之甘草味甘而无毒,能安和,七十二种石,千二百种草,故于人譬之国老。不入君臣佐使之列。虽非君而为君所宗,以其能燮和,故也。诗称山有榛,隰有蘦,以况西方之美人。又采蘦首阳之巅,以刺献公之信谗。盖一章采蘦,二章采苦,三章采葑。蘦甘而苦,苦谗者之入,人必先甘而后苦。而葑则甘苦相半,所谓采葑采菲,毋以下体。下体恶而上体美者也。则谗人之所以尝试其君者,无所不用矣。此草蔓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然不惟叶。似荷,古之莲字亦通于蘦,故《龟策列传》称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徐广曰:莲一作苓声,相近借字也。将以龟老而神,故形小而陆游,以为奇。若水中之莲,凡龟皆可游,不足言矣。又《诗》:采苓以首阳之巅叶之,岂蘦亦莲音耶。然蘦甘而名大苦者,犹牵牛有三黑点而名为三白点,此盖秦俗所沿。见《礼记》:或素,或青。注

《毛诗·名物解》

苓大苦也,所以和百药之性使之相为用者也,故苓从令。《简兮》曰:山有榛,隰有苓,榛非宜山而不宜隰,苓非宜隰而不宜山,故榛有植于樊棘之内,苓或采于首阳之巅。榛也、苓也,其生不择地而美者也。犹之贤者无所进而不自得焉。
《本草纲目》甘草释名
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沈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甄权曰:诸草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种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集解

《别录》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乾,十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䍐草最佳。抱䍐,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
苏颂曰: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七月开紫花,似耐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乾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谨按《尔雅》云:大苦。郭璞云:似地黄。又《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与苓通用,首阳之山在河东蒲坂县,乃今甘草所生处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乎。李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本草注引《尔雅》大苦之注。为甘草者非矣。郭璞之注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坼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寇氏衍义亦取此说。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以理度之,郭说形状殊不相类,沈说近之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之。《镏绩霏雪录》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识,果然否也。
根修治

雷敩曰:凡使须去其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磁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暴乾。剉细用一法:每觔用酥七两涂炙,酥尽为度。又法先炮,令内外赤黄用。
李时珍曰:《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

甘平,无毒。
寇宗奭曰: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
王好古曰:气薄味厚,升而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二经。
李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
徐之才曰:朮苦参,乾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甄权曰:忌猪肉。
李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痨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用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

《本经》曰: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别录》曰: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欬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甄权曰: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
《大明》曰:安魂定魄,补五痨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
李杲曰: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王好古曰: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
李时珍曰: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梢主治

张元素曰: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延胡,索苦楝子尤妙。
头主治

朱震亨曰: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
李时珍曰:主痈肿,宜入吐药。
发明

朱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厚德载物之君子也。欲达下焦,须用梢子。
李杲曰:甘草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沈,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沈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李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与。
苏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又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溲出。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详见各条。
附方

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
伤寒咽痛少阴證: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欬者,肺中冷也。甘草乾姜汤温之,甘草炙四两,乾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广和方〉小儿热嗽:甘草一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凉膈丸。〈圣惠方〉
初生解毒,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一合,以绵染点儿口中,可用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无病,出痘希少。〈王璆选方〉
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镜〉小儿撮口发噤: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中。〈金匮玉函〉
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用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小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
小儿羸瘦: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
大人羸瘦: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外台秘要〉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用甘草一尺,劈破以淡浆水蘸,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师方:用甘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
舌肿塞口,不治杀人:甘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热傅肿上,以紬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黄耆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火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搅,令沬出。去沬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镕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
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横文、粉草二觔搥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磁罐收之。每服一二钱,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乾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方〉
痘疮烦渴:粉甘草炙、苦蒌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方〉
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破,破则难愈也。用横文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剉用无灰好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亟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今录验〉
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
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柏、黄连、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傅。〈谈野翁方〉
汤火疮灼:甘草炙蜜涂。〈李楼奇方〉
蛊毒药毒: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效。〈直指方〉
小儿中蛊欲死者:甘草半两,水二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
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饮水,饮之即死。〈千金方〉
饮馔中毒,未审何物,卒急无药:只煎甘草、荠苨汤入口便活。〈金匮玉函〉
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甘草部艺文〈诗〉《司马君实遗甘草杖》宋·梅尧臣

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难从荷蓧叟,宁入化龙陂。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甘草部纪事

《法苑珠林》:晋沙门释开达隆安二年登陇采甘草,为羌所执。时年大饥,羌胡相啖。乃置达栅中,将食之。先在栅中十有馀人,羌日夕烹菹,唯达尚存。自达被执,便潜诵《观世音经》不懈于心。及明日,当见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遥逼群羌,奋怒号吼,羌各骇怖迸走。虎乃前噬栅木,得成小缺,可容人过已而徐去。达初见虎噬栅,谓必见害。栅既穿不入,心疑其异。谓是观世音力计诸羌,未及便即穿栅逃走。夜行昼伏,遂得免脱。
《梁书·宕昌国传》:宕昌国,在河南之东南,益州之西北,陇西之西,羌种也。宋孝武世,其王梁瓘忽始献方物。天监四年,王梁弥博来献甘草、当归,诏以为使持节、都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
《画墁录》:郭讵性善,谑攻词曲,以选人入市易务。不数年,至中行元祐初,釐校市易,复以为承议郎亲知。每见之,必诘问所因。郭词吃不能答,作《河传》咏甘草以见意云:大官无闷,刚被傍人竞来相问,又难为细细敷陈,且祇将甘草论朴硝、大戟并银粉、疏风紧,甘草閒相混及,至下来转杀他人尔,甘草有一分。

甘草部杂录

《梦溪笔谈》:本草注引《尔雅》云:蘦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茎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熟则角坼,子如小匾豆,极坚,齿啮不破。

甘草部外编

《酉阳杂俎》:秀才权同休友人元和中落第,旅游苏湖閒遇疾。贫窘走使者,本村野人雇已一年矣。疾中思甘豆汤,令其市甘草。雇者久而不去,但具火汤水,秀才且意其怠。于祗承复见,折树枝盈握,仍再三搓之,微近火上,忽成甘草。秀才心大异之,且意必有道者。良久,取粗沙数掊挼梭,已成豆矣。及汤成,与甘豆无异,疾亦渐差。

甘遂部汇考

释名

甘遂《别录》    甘槁《别录》
陵槁《别录》    陵泽《别录》
主田《别录》    重泽《别录》
甘泽《纲目》    苦泽《纲目》
白泽《纲目》    鬼丑《纲目》
随阳给事中《药谱》

甘遂图


《本草纲目》甘遂释名
李时珍曰:诸名义,多未详。
集解

《别录》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乾。
吴普曰:八月采。
陶弘景曰:中山在代郡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赝伪者也。
苏恭曰:甘遂苗似泽漆,其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俗名重台,叶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大明曰:西京者上,汴沧吴者次之,形似和皮甘草节。苏颂曰:今陕西江东亦有之,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如指头。
根修治

雷敩曰:凡采得去茎,于槐砧上细剉,用生甘草汤荠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乃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脆用之。
李时珍曰:今人多以面煨熟,用以去其毒。
气味

苦寒有毒。
《别录》曰:甘,大寒。
吴普曰:神农、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甘,有毒。
张元素曰:纯阳也。
徐之才曰: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主治

《本经》曰: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别录》曰:下五水散,膀胱多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甄权曰: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
李时珍曰: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发明

寇宗奭曰: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
张元素曰: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
李时珍曰: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但中病则止可也。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刘河间《保命集》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又王璆《百一选方》云: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用甘遂末水调傅肿处,即浓。煎甘草汁服其肿,即散。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清流韩咏病脚疾,用此一服,病去。八九再服,而愈也。
附方

水肿腹满:甘遂炒二钱,二分黑牵牛,一两半为末,水煎时,时呷之。〈普济方〉
膜外水气:甘遂末、大麦面各半两,水和作饼,烧熟食之取利。〈圣济总录〉
身面洪肿:甘遂二钱,生研为末,以豮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当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后方〉
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即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当利黄水为验。〈卫乐院方〉正水胀急,大小不利欲死: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子十文,研匀。每以一钱白面,四两水和,作棋子大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后,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以二钱煎服。〈普济方〉
小儿疳水珠子:甘遂炒青橘皮等分为末,三岁用一钱,以麦芽汤下,以利为度,忌酸盐三五日,名水宝散。〈总微论〉
水蛊喘胀: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研。每服,一字水半盏,煎三五沸服,不过十服。〈圣济录〉
水肿喘急,大小便不通:十枣丸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为末,以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侵晨热汤下,利去黄水为度,否则次午再服。〈三因方〉
妊娠肿满,气急小腹满,大小便不利已:服猪苓散不瘥者,用太山赤皮、甘遂二两捣筛。白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得微下。仍服猪苓散,不下再服之猪苓散,见猪苓下。〈小品方〉
心下留饮,坚满脉伏,其人欲自利反快:甘遂半,夏汤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个,以水一升煮,半升去渣,入芍药五枚,甘草一节,水二升,煮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同煎,八合顿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方〉脚气肿痛,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疮痒: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湿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便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本事方〉
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傅脐中及丹田内,仍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又太山赤皮、甘遂末一两,炼蜜和匀,分作四服,日一服取利。〈圣惠方〉
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立通。〈笔峰杂兴方〉疝气偏肿:甘遂、茴香等分为末,酒服二钱。〈儒门事亲〉妇人血结,妇人小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大黄二两,甘遂、阿胶各一两,水一升半,煮半升顿服,其血当下。〈张仲景方〉
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病奇方〉
痞證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甘遂面包浆水煮十沸,去面。以细糠火炒黄为末,大人三钱,小儿一钱,冷蜜水卧时服,忌油腻鱼肉。〈普济方〉
消渴引饮: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一两为末,蒸饼丸、菉豆大,每薄荷汤下二丸,忌甘草。〈杨氏家藏方〉
遂心丹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用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济生方〉小儿风热喘促闷乱不安谓之马脾风。甘遂面包煮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粉一角为末,每服一字,浆水少许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沈下去,浆灌之,名无价散。〈全幼心镜〉
麻木疼痛:万灵膏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元方〉
耳卒聋闭:甘遂半寸,绵裹插入两耳内,口中嚼少甘草,耳卒自然通也。〈永类方〉

酸模部汇考

释名

《尔雅》     薞芜《尔雅》
酸模《日华》    当药《拾遗》
山大黄《拾遗》   山羊蹄《纲目》

酸模图


《尔雅》释草

须薞芜
〈注〉薞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疏〉《诗·谷风》云:采葑采菲。《毛传》云:葑,须也。先儒即以须葑苁当之。孙炎云:须,一名葑。苁,今郭注上葑,苁云。未详注。此云薞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则郭意以毛云葑须者,谓此薞芜也。《坊记注》云:葑,蔓菁也。陈宋之閒谓之葑,幽州人或谓之芥。方言云:葑荛,芜菁也。陈楚谓之葑。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部谓之大芥。葑与葑字虽异音,实同。则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薞芜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本草纲目》酸模释名
李时珍曰:薞芜乃酸模之音,转酸模又酸母之转,皆以味而名。与三叶酸母草同名。掌禹锡以薞芜为蔓菁菜,误矣。
集解

陶弘景曰:一种极似羊蹄而味酸,呼为酸模。亦疗疥也。
《大明》曰:所在有之,生山冈上,状似羊蹄,叶而小,黄茎。叶俱细节,间生子,若茺蔚子。
陈藏器曰:即是山大黄,一名当药。其叶酸,美人亦采食其英。《尔雅》:须薞芜。郭璞注云:似羊蹄而稍细,味酸可食,一名蓨也。
李时珍曰:平地亦有,根叶花形并。同羊蹄,但叶小味酸为异,其根赤黄色,连根叶取汁炼霜,可制雄汞。
气味

酸寒无毒。
李时珍曰:叶酸,根微苦。
主治

陈藏器曰:暴热腹胀,生捣汁服,当下利,杀皮肤小虫。陶弘景曰:治疥。
韩保升曰:疗痢乃佳。
李时珍曰:去汗斑,同紫萍捣,擦数日即没。
附方

瘭疽毒疮:肉中忽生黯子,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中有核,核有深根。应心肿泡,紫黑色能烂。筋骨毒入脏腑,杀人。宜灸黯上百壮,以酸模叶傅其四面,防其长也。内服葵根汁,其毒自愈。〈千金方〉

酸浆部汇考

释名

《尔雅》     寒浆《尔雅》
苦葴《古今注》   苦蘵《古今注》
酸浆《本经》    醋浆《本经》
苦耽《嘉祐本草》  王母珠《嘉祐本草》
洛神珠《嘉祐本草》 皮弁草《食疗本草》
灯笼草《唐本草》  天泡草《纲目》
红姑娘《卮言》   挂金灯《农政全书》

酸浆图


《尔雅》释草

葴寒浆
〈注〉今酸浆草,江东呼曰苦葴。〈疏〉葴一名寒浆。郭云:今酸浆草,江东呼曰苦葴。案《本草》:酸浆一名醋浆。陶注云:处处人家多有,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赤色。

《崔豹·古今注》苦葴

苦葴一名苦蘵。子有里形如皮弁。始生青熟,则赤里有实正圆如珠,亦随里青赤。长安儿童谓为洛神珠,一曰王母珠,一名皮弁草。

《徐光启·农政全书》姑娘菜考

俗名灯笼儿,又名挂金灯,《本草》名酸浆,一名醋浆。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今处处有之。苗高一尺馀,苗似水莨,而小叶似天茄儿,叶窄小又似人苋。叶颇大而尖,开白花,结房如囊,似野西瓜。蒴形如撮口布袋,又类灯笼样。囊中有实,如樱桃大,赤黄色,味酸性平寒无毒。叶味微苦,别条又有一种酸浆草,三叶与此不同,治證亦别。
救饥

采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子熟摘取,食之。
《本草纲目》酸浆释名
李时珍曰:酸浆以子之味名也。苦葴,苦耽以苗之味名也。灯笼皮弁以角之形名也。王母珠、洛神珠以子之形名也。按杨慎㭼言云:本草灯笼,草苦耽酸浆皆一物也。修本草者非一时一人,故重复耳。燕京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盖姑娘乃瓜囊之讹,古者瓜姑同音,娘囊之音亦相近耳。此说得之,故今以《本经》酸浆。《唐本草》灯笼草。宋嘉祐《本草》苦耽俱并为一焉。
集解

《别录》曰:酸浆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五月采阴乾。
陶弘景曰:酸浆处处多有,苗似水茄而小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赤色,小儿食之。韩保升曰:酸浆即苦葴也。根如斤,色白绝苦。掌禹锡曰:苦耽生故墟垣堑间,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则赤色,关中人谓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一种小者,名苦蘵。《尔雅》谓之:黄蒢。
苏恭曰:灯笼草所在有之,枝干高三四尺,有红花状若灯笼。内有红子可爱,根茎花实并入药用。
寇宗奭曰:酸浆即苦耽也。嘉祐重出苦耽条,天下有之。苗如天茄子,开小白花,结青壳。熟则深红,壳中子大如樱,亦红色。樱中复有细子,如落苏之子,食之有青草气也。
李时珍曰:龙葵,酸浆一类二种也。酸浆、苦蘵一种一物也。但大者为酸浆,小者为苦蘵,以此为别。败医亦名苦蘵,与此不同。其龙葵、酸浆苗叶一样,但龙葵茎光无毛。五月入秋,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无壳。累累数颗,同枝子有蒂,盖生青熟紫黑。其酸浆同时开小花黄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状,无瓣。但有五尖结一铃壳,凡五棱一枝一颗,下悬如灯笼之状,壳中一子状如龙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别,便自明白。按《庚辛玉册》云:灯笼草四方皆有,惟川陜者最大。叶似龙葵,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结实,有四叶盛之,如灯笼。河北呼为酸浆。据此及杨慎之说则灯笼、酸浆之为一物尤可證矣。唐慎微以三叶酸草附于酸浆之后,盖不知其名同物异也。其说见酢浆下。
苗叶茎根气味

苦寒无毒。
掌禹锡曰:有小毒。
苏恭曰:苦,大寒无毒。
李时珍曰:方士取汁煮丹砂、伏白、矾,煮三黄,炼硝硫。
苗叶茎根主治

《本经》曰:酸浆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小道。
陶弘景曰:捣汁服,治黄病,多效。《唐本草》曰:灯笼草治上气欬嗽,风热明目,根茎花实并宜。
嘉祐曰:苦耽苗子治传尸伏连,鬼气疰忤,邪气腹内热结,目黄不下食,大小便涩,骨热欬嗽,多睡劳乏,呕逆痰壅,痃癖痞满,小儿无辜𤻤,子寒热大,腹杀虫,落胎去蛊毒,并煮汁饮,亦生捣汁服研膏,傅小儿闪癖。
发明

朱震亨曰:灯笼草苦能除湿热,轻能治上焦,故主热欬咽痛。此草治热痰欬嗽,佛耳草治寒痰欬嗽也。与片苓清金丸同用更效。
李时珍曰:酸浆利湿除热,除热故清肺,治欬利湿,故能化痰治疽。一人病虚乏,欬嗽有痰,愚以此加入汤中用之,有效。
子气味

酸平,无毒。
《别录》曰:寒。
子主治

《别录》曰:热烦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吞之立产。苏颂曰:食之除热治黄病,尤益小儿。
嘉祐曰:治骨蒸痨热,尸疰疳瘦,痰癖热结。
附方

热嗽咽痛:灯笼草为末,白汤服,名清心丸,仍以醋调,傅喉外。〈丹溪纂要〉
喉疮作痛:灯笼草炒焦,研末,酒调呷之。〈医学正传〉灸疮不发,酸浆叶贴之。
酸浆实丸治三焦肠胃伏热,妇人胎热,难产用酸浆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二两,柴胡、黄芩、栝楼、根䕡茹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下。〈圣济总录〉
天泡湿疮:天泡草铃儿生捣傅之,亦可为末,油调敷。〈邓村杂兴方〉

酸浆部杂录

《梦溪笔谈》:苦耽即《本草》酸浆也。新集本草又重出苦耽一条,河西番界中酸浆有盈丈者。

酢浆部汇考

释名

酢浆《唐本草》   酸浆《图经》
醋母《纲目》    酸母《纲目》
酸箕《纲目》    鸠酸《纲目》
三叶酸《纲目》   三角酸《纲目》
雀儿酸《纲目》   雀林草《纲目》
小酸茅《纲目》   赤孙施《图经》

酢浆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酢浆草考

本草名酢浆草,一名醋母草,一名鸠酸草,俗名小酸茅。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生道旁下湿地。叶如初生小水萍,每茎端皆丛生三叶,开黄花,结黑子。南人用苗揩鍮石器,令如银色,光艳味酸,性寒无毒。
救饥

采嫩苗叶生食。
《本草纲目》酢浆草释名
李时珍曰:此小草三叶酸也。其味如醋,与灯笼草之酸浆名同物异。唐慎微《本草》以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误矣。闽人《郑樵通志》言:福人谓之孙施。则《苏颂图经》:赤孙施生福州,叶如浮萍者,即此也。孙施亦酸箕之讹耳,今并为一。
集解

苏恭曰:酢浆生道旁阴湿处,丛生。茎头有三叶,叶如细萍。四月五月采阴乾。
韩保升曰:叶似水萍,两叶并大叶同枝,黄花黑实。苏颂曰:南中下湿地及人家园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初生嫩时,小儿喜食之。南人用揩䃋石器,令白如银。
李时珍曰:苗高一二寸,丛生布地,极易繁衍。一枝三叶,一叶两片。至晚自合帖,整整如一。四月开小黄花,结小角,长一二分。内有细子,冬亦不凋。方士采制砂汞硇矾砒石。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唐本》曰:杀诸小虫恶疮,瘑瘘,捣傅之。食之解热渴。李时珍曰:主小便诸淋,赤白带下,同地钱、地龙治砂石淋,煎汤洗痔痛、脱肛甚效。捣涂汤火蛇蝎伤。苏颂曰:赤孙施治妇人血结,用一搦洗煖酒服之。
附方

小便血淋:酸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之。俗名酸啾啾是也。〈王璆百一选方〉
诸淋赤痛:三叶酸浆草洗研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和匀,空心温服立通。〈沈存中灵苑方〉
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车前草一握,捣汁入砂糖一钱,调服一盏,不通再服。〈摘元方〉
赤白带下:三叶酸草阴乾为末,空心温酒服三钱匕。〈千金方〉
痔疮出血:雀林草一大握,水二升,煮一升服,日三次,见效。〈外台秘要〉
癣疮作痒:雀儿草即酸母草擦之数次愈。〈永类方〉蛇虺螫伤:酸草捣傅。〈崔氏方〉
牙齿肿痛:酸浆草一把洗净,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同捣烂绢片裹,定如著大,切成豆粒大,每以一块塞痛处即止。〈节斋医论〉
附录酸草
《别录》曰:主轻身延年,生名山醴泉上阴厓。茎有五叶青泽,根赤黄,可以消玉,一名丑草。
陶弘景曰:李当之云是今酸箕草。布地生者处处有之,然恐非也。
附录三叶
《别录》曰:味辛主寒热,蛇蜂螫人,生田中。茎小黑白,高三尺。根黑。三月采阴乾,一名三石,一名当田,一名赴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