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目录

 青葙部汇考
  青葙图
  本草纲目〈青葙 附桃朱术 天灵草 思蓂子〉
 青葙部艺文
  草决明         明屠本畯
 苍耳部汇考
  苍耳图
  胡苍耳图
  诗经〈周南卷耳〉
  尔雅〈释草〉
  毛诗陆疏广要〈采采卷耳〉
  东坡杂录〈苍耳录〉
  林洪山家清供〈进贤菜〉
  徐光启农政全书〈苍耳考 胡苍耳考〉
  本草纲目〈枲耳〉
 苍耳部艺文〈诗〉
  驱竖子摘苍耳       唐杜甫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李白
  寄周平叔先生就求苍耳子 元成廷圭
 苍耳部选句
 苍耳部杂录
 赤箭部汇考
  赤箭图
  抱朴子〈独摇芝〉
  段成式酉阳杂俎〈合离〉
  东坡杂记〈天麻煎〉
  本草纲目〈赤箭〉
 赤箭部纪事
 赤箭部杂录
 丹参部汇考
  丹参图
  本草纲目〈丹参〉
 赭魁部汇考
  赭魁图
  本草纲目〈赭魁〉
 赭魁部杂录

草木典第一百五十六卷

青葙部汇考

释名

青葙《本经》    草蒿《本经》
萋蒿《本经》    草决明《本经》
昆皋草《唐本草》  野鸡冠《纲目》鸡冠苋《纲目》   桃朱术〈附〉
天灵草〈附〉    思蓂子〈附〉

青葙图


《本草纲目》青葙

释名
李时珍曰:青葙名义未详。胡麻叶亦名青蘘,此草又多生于胡麻地中,与之同名,岂以其相似而然耶。青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与决,明子同功,故有草决明之名。其花叶似鸡冠,嫩苗似苋,故谓之鸡冠苋。《郑樵通志》言俗名牛尾蒿,误矣。
集解

《别录》曰:青葙生平谷道旁,三月采茎叶,阴乾。五月六月采子。
陶弘景曰:处处有之,似麦栅花。其子甚细,别有草蒿。或作草槁,主疗殊相类,形名又相似,可疑而实两种也。
苏恭曰:此草苗高尺馀,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崙草。
苏颂曰: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生青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而软茎似蒿,青红色。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扁,似莨菪。根亦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根。六月、八月采子。
李时珍曰:青葙生田野间。嫩苗似苋,可食。长则高三四尺,苗叶花实,与鸡冠花一样,无别。但鸡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团者。此则稍间出花穗尖,长四五寸,状如兔尾,水红色,亦有黄白色者。子在穗中,与鸡冠子及苋子一样难辨。苏恭言其结角,误矣。萧炳言黄花者名陶珠术,与陈藏器所说不同。又有天灵草,亦此类也,并附于下。
附录陶朱术
萧炳曰:青葙,一种花黄者,名陶朱,术苗相似。
陈藏器曰:桃朱术生园中,细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镜,向旁敲之,则子自发。五月五日乃收子带之,令妇人为夫所爱。
附录天灵草
李时珍曰:按《土宿真君本草》云:状如鸡冠,花叶亦如之。折之有液如乳,生江湖荆南陂池间。五月取汁可制雄硫煮雌炼砂。
附录思蓂子
雷敩曰:思蓂子、鼠细子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同,思蓂子味苦,煎之有涎。
叶茎修治

雷敩曰:凡用先烧铁杵臼,乃捣用之。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本经》曰: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
《别录》曰:恶疮疥,虱痔,蚀下部𧏾疮。苏恭曰:捣汁服,大疗温疠。
《大明》曰:止金疮血。
子气味

苦,微寒,无毒。
甄权曰:苦平。
主治

《本经》曰:唇口青。
《大明》曰:治五脏邪气,益脑髓,镇肝明耳目,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甄权曰: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恶疮、疥疮。
发明

萧炳曰:理眼有青葙子丸。
寇宗奭曰:青葙子经中不言。治眼惟药性论日。华子始言治肝明目,今人多用治眼,殊与经意不相当。李时珍曰: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證。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徵据。《魏略》云: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丸,年百馀岁,如五六十者。
附方

鼻血不止,眩冒欲死,青葙子汁三合灌入鼻中。〈贞元广利方〉
青葙部艺文〈诗〉《草决明》明·屠本畯
惟兹决明有石,有草石也,体刚草也。色好葱茜秋,妍幽人所怜雨中,百草烂死阶下,决明色鲜。

苍耳部汇考

释名

卷耳《诗经》    菤耳《尔雅》
苓耳《尔雅》    枲耳《广雅》
常枲《广雅》    耳珰《诗疏》
爵耳《诗疏》    胡枲《尔雅注》
苍耳《本经》    地葵《本经》
常思《别录》    䄠菜《尔雅翼》野茄《纲目》    喝起草《纲目》
道人头《图经》   进贤菜《记事珠》
羊负来《别录》   缣丝草《證治要诀》

胡苍耳图



《诗经》周南卷耳《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孔疏〉卷耳、苓耳释草文。郭璞曰:广雅云枲耳亦云胡枲。江东呼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丛生似盘。陆玑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大全〉本草卷耳即今苍耳,今人曲糵中多用之。

《尔雅》释草

〈音卷〉耳苓耳。
〈注〉《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东呼为常枲,或云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疏〉菤耳一名苓耳,郭云。《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东呼为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诗周南云:采采卷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珰,幽州谓之爵耳是也。
毛诗《陆疏广要》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卷耳一名枲耳,一名胡枲,一名苓耳。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鬻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爵耳。
《尔雅》云:菤耳、苓耳郭注《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东呼为常枲,或云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诗周南云:采采卷耳。《郑注旧说》:苍耳非也,此即卷菜。叶如钱细,蔓被地。《本草》曰:枲耳一名胡枲,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埤,雅云。《尔雅》曰:菤耳、苓耳。《广雅》曰即枲耳也。幽州人谓之爵耳,或曰形似鼠耳,故有耳之号。或曰白华细茎,子如妇人耳珰,故名。《荆楚记》曰:卷耳一名珰草,亦云苍耳。丛生如盘。《诗》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言后妃持是器采,是物而不满焉。则以志在彼,不在此也。问者曰:后妃贵矣。今曰:采卷耳何也。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诗人借此以写《后妃之志耳》故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词,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尔雅翼》云:卷耳,菜名也。幽冀谓之䄠菜,雒下谓之胡枲,江东呼为常枲。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可鬻为茹,滑而少味,又谓之常思菜,伧人皆食之。又以其叶覆曲作黄衣,崔寔四民月令,曰:伏后二十日为曲,至七月七日乾之,覆以胡枲。故古人采之卷耳之诗《后妃志》欲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先儒多异说,盖采采卷耳职之贱者。淮南子称,瞽师庶女,位贱尚枲权轻飞羽。许叔仲曰:尚主也。枲者枲耳菜名也。主是官者,至微贱也。瞽师庶女复贱于主。是之官故曰:权轻飞羽,观此则主枲之。官位之微者周礼顾不可考。或成周以前,周南之官有之。其实如苍耳而苍色上多刺,好著人衣。今人通谓之苍耳。其一名葹。《离骚》以譬小人所谓薋菉。葹以盈室是也。一名羊负来。《博物志》曰:洛中有人入蜀胡枲著羊毛,蜀人种之曰:羊负来也。陶隐居,乃云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据此,物既称胡枲必是胡物。但《国风》《尔雅》所载则其来已久。而羊负来之,名仅出后代。则此名恐自洛入蜀者得之。
《本草》云:卷耳一名葹,《离骚》云薋菉。葹以盈室兮。王逸注曰:葹,枲耳也。或又因《尔雅》卷,施草谓即是葹。郭氏以为宿莽,引《离骚》夕搴中洲之宿莽句第宿莽,遇冬不死。枲耳至秋,早彫确是二物。又按诗
云卷耳,尔雅云苍耳,广雅云枲耳,皆以实得名第。陆氏曰蔓生,郭氏云丛生,必当以郭氏为正。

《东坡杂录》苍耳录

药至贱而为世要用,未有若苍耳者,他药虽贱,或地有不产。惟此药不问南北夷夏,山泽斥卤,泥土沙石,但有地则产。其花叶根实皆可食。食之则如药治病,无毒。生熟丸散,无适不可。愈食愈善,乃使人骨髓满肌如玉,长生药也。主疗风痹、瘫缓、癃疟、疮痒,不可胜言,尤治瘿金疮。一名羊负来,《诗》谓之卷耳,《疏》谓之枲耳,俗谓之道人头。海南无药,惟此药生舍下,迁客之幸也。己卯二月望日书。

林洪《山家清供》进贤菜

苍耳、枲耳也,江东名常枲,幽州名爵耳。形如鼠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采嫩叶洗焯以姜盐,苦酒拌为茹,可疗风。杜诗云:苍耳可疗风,童儿且时摘。《诗之卷耳》首章云: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酒醴妇人之职,臣下勤劳,君必劳之。因采此而赋感念。及酒醴之用,此见古者后妃。欲以进贤之道,讽其上张氏。进《贤菜诗》曰:闺阃诚难与国防,默嗟徒御困高冈觥罍,欲解无庸恨充耳。元因避酒浆,其子可杂米粉为糕,故古。诗有碧涧水淘苍耳饭之句云。
徐光启《农政全书》苍耳考
《本草》:名枲耳,俗名道人头,又名喝起草。一名胡枲,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一名羊负来。诗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今处处有之。叶青白,类粘糊。菜叶茎叶稍间结实,比桑葚短小而多刺。其实味苦,甘性。温叶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又云无毒。
救饥

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其子。炒微黄,捣去皮,磨为面,作烧饼,蒸食亦可。或用子熬油点灯。
元扈先生曰:油可食,北人多用以煠寒具。

胡苍耳考

又名回回苍耳,生田野中,叶似皂荚,叶微长大,又似望江南叶。而小颇硬,色微淡绿,茎有线楞结实,如苍耳。实但长𧣪,味微苦。
救饥

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
治病

今人传说治诸般疮,采叶用好酒熬吃消肿。
《本草纲目》枲耳释名
苏颂曰: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苍耳,广雅谓之枲耳,皆以实得名也。陆玑诗疏云:其实正如妇人耳珰,今或谓之耳珰草。郑康成谓是白胡枲,幽州人呼为爵耳。《博物志》云: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俗呼为道人头。陶弘景曰:伧人皆食之,谓之常思菜,以叶覆麦,作黄衣者,方用甚稀。
李时珍曰:其叶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与地肤同名。诗人思夫赋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张揖《广雅》,作常枲亦通。
集解

《别录》曰:枲耳生安陆川谷及大安田野,实熟时采。苏颂曰:今处处有之。陆氏诗疏云:其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郭璞云:形如鼠耳,丛生如盘。今之所有皆类,此但不作蔓生。
李时珍曰:按周宪王《救荒本草》云:苍耳叶青白,类粘糊。菜叶秋间结实,比桑葚短小,而多刺。嫩苗煠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饥。其子炒,去皮研为面,可作烧饼食,亦可熬油点灯。
实修治

《大明》曰:入药。炒熟捣去刺,用或酒拌蒸过用。
气味

甘温,有小毒。
《别录》曰苦。
甄权曰:甘,无毒。
苏恭曰:忌猪肉、马肉,米泔害人。
主治

陈藏器曰: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
甄权曰:治肝热,明目。
《大明》曰: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𤻤、疥疮及瘙痒。
李时珍曰:炒香浸酒服,去风补益。
茎叶修治
雷敩曰:凡采得,去心取黄精,以竹刀细切拌之,蒸从
巳至亥时出,去黄精,阴乾用。
茎叶气味

苦辛微寒,有小毒。
苏恭曰:忌猪肉,马肉,米泔,伏硇砂。
茎叶主治

《别录》曰:溪毒。
孟诜曰:中风,伤寒头痛。
苏恭曰: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腰膝。风毒,夏月采曝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为丸,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服,满百日病出。如瘑疥,或汗出,或斑驳,甲错皮起。皮落则肌如凝脂,令人省睡。除诸毒螫,杀虫疳湿𧏾。久服益耳目聪明,轻身强志。陈藏器曰:挼叶安舌下,出涎去目黄好睡。烧灰和腊猪脂封,丁肿出根煮酒服,主狂犬咬毒。
发明

李时珍曰:苍耳药久服去风热,有效。最忌猪肉。及风邪犯之,则遍身发出赤丹也。按苏沈良方云:枲耳根苗叶实,皆洗濯阴乾,烧灰汤淋。取浓汁泥连两灶,炼之灰汁。耗即旋取傍釜中热灰汤益之一日,夜不绝火,乃旋得霜乾,瓷瓶收之。每日早晚酒服二钱补煖,去风驻颜,尤治皮肤风。令人肤革清净,每澡沐入少许,尤佳。宜州学昌从谏,服此十馀年。至七八十,红润轻健,皆此药力也。斗门方云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嫩心,阴乾为末,以酒服一大钱,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顶门连脑,盖即苍耳也。
花主治

李时珍曰:白癞顽痒。
附方

久疟不瘥。苍耳子或根茎亦可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捣汁服亦可。〈朱氏集验方〉大腹水肿,小便不利。苍耳子、灰葶苈末等分,每服二钱,水下。日二服。〈千金方〉
风湿挛痹一切风气。苍耳子三两,炒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医心镜〉
牙齿痛肿。苍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冷即吐去,吐后复含,不过一剂瘥。茎叶亦可,或入盐少许。〈孙真人千金翼〉
鼻渊流涕。苍耳子即缣丝草子,炒研为末,每白汤点服一二钱。〈證治要诀〉
眼目昏暗。枲耳实一升为末,白米半升作粥,日食之。〈普济方〉
嗜酒不已毡中。苍耳子七枚,烧灰投酒中,饮即不嗜。〈陈藏器本草〉
万应膏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头,恶疮肿毒,疔疖一切风痒、臁疮、杖疮、牙疼、喉痹。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以筛滤去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熬,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每以敷贴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有效。〈集简方〉
一切风毒,并杀三虫肠痔,能进食。若病胃胀满,心闷发热,即宜服之。五月五日午时,附地刈取枲耳叶。洗暴捣下筛。每服方寸匕酒或浆水下,日二夜三。若觉吐逆,则以蜜丸服。准计方寸匕数也。风轻者日二服,若身体作粟或麻豆出,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针刺溃去,黄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采用。
一切风气。苍耳嫩叶一石,切和麦糵五升,作块于蒿艾中罯。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炊作饭,看冷暖。入曲三升酿之,封二七日成熟。每空心暖,服神验。封此酒可两重布,不得令密,密则溢出。忌马肉、猪肉。〈孟诜食疗本草〉诸风头运。苍耳叶晒乾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若吐则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杨氏经验方〉
血风脑运方见发明下。
毒攻手足,肿痛欲断。苍耳捣汁渍之,并以滓傅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千金翼〉
卒中水毒。初觉头目微痛恶寒。骨节强急,旦醒暮剧。手足逆冷,三日则虫蚀下部。六七日脓溃,食至五脏,杀人也。捣常思草绞汁服一二升,并以绵染导其下部。〈肘后方〉
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所伤,口噤眼黑,手足强直,毒攻腹内,成块逡巡不救。苍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温灌之,以滓厚傅伤处。〈胜金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时,多采苍耳嫩叶阴乾收之。临时为末,冷水服二钱。或水煎举家皆服,能辟邪恶。〈千金方〉
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茎叶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圣惠方〉
面上黑斑。苍耳叶焙为末,食后米饮调服一钱。一月愈。〈摘元方〉
大风疠疾袖珍方:用嫩苍耳、荷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日二服。 乾坤生意用苍耳叶为末,以大枫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汤下,日二服。 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带露采苍耳草,捣取汁熬作锭子,取半斤鳢鱼,一尾剖开,不去肚肠入药。一锭线缝,以酒二碗慢火煮熟,令吃不过三五个鱼即愈也。忌盐一百日。
卒得恶疮。苍耳、桃皮作屑,纳疮中。
反花恶疮。有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用苍耳叶捣汁服三合并涂之日二上。〈圣济总录〉
一切丁肿。孟诜曰:危困者用苍耳根叶捣和。小儿尿绞汁,冷服一升,日三服,拔根甚验。 养生方:用苍耳叶苗烧灰和醋靛涂之,乾再上。不十次,即拔根出。邵真人方:苍耳根三两半,乌梅肉五个,连须葱三根,酒二钟,煎一钟,热服取汗。
齿风动痛:苍耳一握,以浆水煮入盐,含漱。〈外台秘要〉缠喉风病:苍耳根一把,老姜一块,研汁入酒服。〈圣济总录〉赤目生疮作痛:道人头末二两,乳香一钱。每用一钱,烧烟嗅鼻。〈圣济总录〉鼻衄不止: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盏服。〈圣惠方〉五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苍耳茎叶为末,水服。方寸匕甚效。〈千金翼〉
赤白下痢: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用水煮烂,去渣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白汤下。〈医方摘元〉产后诸痢:苍耳叶捣绞汁,温服半中盏,日三四服。〈圣惠方〉
误吞铜钱:苍耳头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馀度,饮水愈。〈肘后方〉
花蜘蛛毒咬人与毒蛇无异,用野缣丝即道人头捣汁一盏服,仍以渣傅之。
赤白汗斑:苍耳嫩叶尖和青盐擂烂,五六月间擦之,五七次效。〈摘元方〉

苍耳部艺文〈诗〉

《驱竖子摘苍耳》唐·杜甫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朝夕。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侵星驱之去,烂漫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羃。登床半生熟,下著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年少,黄金且休掷。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李白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閒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著,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马上去,却笑高阳池。

《寄周平叔先生就求苍耳子》元·成廷圭

周侯久不通书问,夜夜沧江入梦频。五月采来苍耳子,几时分送白头人。沙头酒熟田毛足,港上船来海错新。南北相望千百里,老来幽独倍伤神。

苍耳部选句

楚屈原《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
唐李白诗:赠君卷葹草,心断更何言。

苍耳部杂录

四民月令伏后二十日为面,至七月七日乾之,覆以胡枲。
《埤雅旧说》:千岁之龟巢于莲叶,游于卷耳。

赤箭部汇考

释名

离母《本经》    天麻《开宝》
神草《纲目》    龙皮《图经》
郓芝《药谱》    独摇芝《抱朴子》
赤箭芝《药性论》  定风草《药性论》
合离草《纲目》   鬼督邮《纲目》
还筒子《纲目》   羊角天麻《纲目》
酱瓜天麻《纲目》

赤箭图


赤箭

兖州赤箭

《抱朴子》独摇芝

独摇芝生高山深谷,其生左右无草根,有大魁如斗,细者如鸡子十二枚绕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

段成式《酉阳杂俎》合离

合离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环之。相须而生而,实不连以气相属。一名独摇,一名离母。言若土人所食者,合呼为赤箭。

《东坡杂记》天麻煎

《世传》:四味五两,天麻煎。盖古方本以四时加减,世但传春利耳。春肝王多风,故倍天麻。夏伏阴,故倍乌头。秋多利下,故倍地榆。冬伏阳,故倍元参。当须去皮生用治之万。捣乌头,无复毒。依此常服,不独去病,乃保真延年。与仲景八味丸并驱矣。
《本草纲目》赤箭释名
陶弘景曰:赤箭亦是芝类。其茎如箭,簳赤色,叶生其端根,如大魁,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如此亦非俗所见而徐长。卿亦名鬼督邮,又有鬼箭。茎有羽,其主疗。并相似而益大乖异,并非此赤箭也。
苏颂曰:按抱朴子云仙方:有合离草一名,独摇芝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此草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以仿十二辰也。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实不相连,但以气相属尔。如兔丝之草下有茯苓之根,无此则丝不得上,亦不相属也。然则赤箭之异。陶隐居已云:非俗所见兔丝之下有茯苓,亦不闻有见者。殆其种类时有神异者,而如此尔。
李时珍曰:赤箭以状而名,独摇定风以性异,而名离母。合离以根异而名,神草鬼督邮以功而名,天麻即赤箭之根。《开宝本草》重出一条,《详后集》解下。
集解

《别录》曰:赤箭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陈仓今属雍州扶风。
马志曰: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五月采根暴乾,叶如芍药而小。当中抽一茎,直上如箭簳,茎端结实状如续随子。至叶枯时,子黄熟,其根连一十二枚,犹如天门。冬之类形如黄瓜,亦如芦菔,大小不定。彼人多生啖或蒸煮食之,今多用郓州者佳。
苏恭曰:赤箭是芝类,茎似箭,簳赤色,端有花,叶赤色,远看如箭有羽。四月开花结实,似枯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有肉如面,日暴则枯萎,其根皮肉汁大类天门冬。惟无心脉尔。去根五六寸,有十馀子卫之,似芋。可生啖之,无乾服之法。
苏颂曰:赤箭,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其苗如苏恭所说,但《本经》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著,故但从今法。
又曰:天麻今汴京、东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直上,高三四尺,如箭簳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稍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曰龙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内采,初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暴乾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甚珍之。
寇宗奭曰:赤箭,天麻苗也。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为二条。陈承曰:今医家见用天麻,即是赤箭根。《开宝本草》又于中品出天麻一条,云:出郓州,今之赤箭根苗皆自齐郓而来者为上。《苏颂图经》所载:天麻之状即赤箭,苗之未长大者也。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内达外之理。根则抽苗,径直而上。苗则结子,成熟而落返。从簳中而下至土而生,此粗可识其外内主治之理。今翰林沈括最为博识,常云: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用赤箭不用天麻,则天麻赤箭本为一物明矣。
汪机曰:赤箭天麻一物也。经分为二,以根与苗主治不同也。产不同地者,各有所宜也。
李时珍曰:本经止有赤箭,后人称为天麻。甄权《药性论》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宋人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辨如此。《沈括笔谈》云:《神农本草》明言:赤箭采根后,人谓其茎如箭,疑当用茎,盖不然也。譬如鸢尾牛膝皆因茎叶相似,其用则根,何足疑哉。上品五芝之外补益上药,赤箭为第一。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沈公此说虽是,但根茎并皆可用。天麻子从茎中落下,俗名还筒子。其根暴乾,肉色坚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过,黄皱如乾瓜者,俗呼酱瓜。天麻皆可用,一种尖而空薄,如元参状者,不堪用。《抱朴子》云:独摇芝生高山深谷之处,所生左右无草,其茎大如手指,赤如丹素。叶似小苋根,有大魁如斗,细者如鸡子,十二枚绕之。人得大者,服之延年。按此乃天麻中一种神异者,如人参中之神参也。
雷敩曰:凡使天麻,勿用御风草。二物相似,只是茎叶不同。御风草根茎斑。叶背白,有青点。使御风草即勿使天麻,若同用,令人有肠结之患。
正误

陈藏器曰:天麻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葙子。子性寒,作饮去热气。茎叶捣,傅痈肿。陈承曰:藏器所说与赤箭不相干,又别一物也。李时珍曰:陈氏所说乃一种。天麻草是益母草之类是也。《嘉祐本草》误引入天麻下耳,今正其误。
修治

雷敩曰:修事,天麻十两剉安于瓶中,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盖于天麻,上以三重纸封系。从巳至未,取出蒺藜,炒过盖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气汗,刀劈焙乾,单捣用。若用御风草,亦同此法。
李时珍曰:此乃治风痹药,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经风虚,惟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用。
赤箭气味

辛温无毒。
马志曰:天麻辛、平,无毒。
《大明》曰:甘暖。
甄权曰:赤箭芝一名天麻,味甘平,无毒。
王好古曰:苦平,阴中之阳也。
主治

《本经》曰: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别录》曰:轻身增年,消痈肿。下支满寒,疝下血。
《开宝》曰:天麻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
甄权曰:治冷气𤸷痹,瘫痪不遂。语多恍惚,善惊失志。《大明》曰: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
张元素曰:治风虚眩运头痛。
发明

李杲曰:肝虚不足者宜天麻,芎藭以补之。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李时珍曰: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
寇宗奭曰: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当深思则得矣。
还筒子主治

李时珍曰:定风补虚,功同天麻。
附方

天麻丸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运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并宜服之天麻半两,芎藭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普济方〉
腰脚疼痛: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各盛药。令匀蒸,热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数日再熨。〈卫生易简方〉益气固精,补血黑发益寿,有奇效。还筒子半两,芡实半两,金银花二两。破故纸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两。各研末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郑西泉所传方。〈邓才杂兴方〉

赤箭部纪事

酉阳杂俎武攸绪天后,从子年十四,潜于长安市中。卖卜一处,不过五六日,因徙升中岳,遂隐居。服赤箭伏苓。贵人王公所遗鹿裘藤器上积尘萝,弃而不用。晚年肌肉始尽,目有紫光,昼见星月,又能辨数里外语。

赤箭部杂录

《梦溪笔谈》: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伪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乾,安得以苗为之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以谓其茎如箭,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则用根耳,何足疑哉。

丹参部汇考

释名

丹参《别录》    赤参《别录》
逐马《纲目》    山参《日华》
郤蝉草《本经》   木羊乳《纲目》奔马草《纲目》

丹参图


《本草纲目》丹参释名
李时珍曰: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元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舍紫参而称苦参,未达此义尔。
萧炳曰:丹参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曾用实有效。
集解

《别录》曰:丹参生桐柏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暴乾。陶弘景曰:此桐柏在义阳,是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今近道处,处有之茎,方有毛紫花时,人呼为逐马。
吴普曰:茎叶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开紫花,二月五月采根阴乾。
苏颂曰:今陜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方有棱青色,叶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似苏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长尺馀,一苗数根。
苏恭曰:冬采者良,夏采者虚恶。
李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根气味

苦,微寒,无毒。
吴普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苦无毒。岐伯咸李当之大寒。
陶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谬也。甄权曰:平。
徐之才曰:畏咸水,反藜芦。
主治

《本经》曰: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别录》曰:养血去心腹痛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陶弘景曰:渍酒饮,疗风痹足软。《大明》曰: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头痛赤眼,热温狂闷,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排脓止痛,生肌长肉。
李时珍曰: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甄权曰:主中恶及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
发明

李时珍曰: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藭、芍药,故也。
附方

丹参散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用丹参洗净切晒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妇人明理方〉
落胎下血:丹参十二两,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
寒疝腹痛,小腹阴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圣惠方〉
小儿身热,汗出拘急,因中风:起丹参半两,鼠屎炒三十枚为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圣济录〉
惊痫发热:丹参摩膏,用丹参、雷丸各半两,猪膏二两同煎。七上七下滤去滓,盛之。每以摩儿身上,日三次。〈千金方〉
妇人乳痈: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㕮咀以醋淹一夜。猪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滓傅之。〈孟诜必效方〉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肘后方〉

赭魁部汇考

释名

赭魁《本经》    馀粮《纲目》

赭魁图


《本草纲目》赭魁释名
李时珍曰: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魁。乃酒器名。
集解

《别录》曰:生山谷中,二月采。
陶弘景曰:状如小芋,肉白皮黄,近道亦有。
苏恭曰:赭魁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蔓生草木上。叶似杜衡。陶所说乃土卵也,土卵不堪药用。梁汉人蒸食之,名黄独,非赭魁也。
韩保升曰:苗蔓生,叶似萝藦,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黄赤。大者轮囷如升,小者如拳,所在有之。
李时珍曰:赭魁,闽人用入染青。中,云:易上色。沈括《笔谈》云:本草所谓赭魁,皆未详审。今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中有赤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彼人以染皮制靴,闽人谓之馀粮。《本草石部》禹馀粮,陶氏所引,乃此物也。谨按沈氏所说:赭魁甚明,但谓是禹馀粮者,非矣。禹馀粮乃今之土茯苓,可食,故得粮名。赭魁不可食,岂得称粮耶。土卵即土芋也,见《菜部》
根气味

甘平,无毒。
苏恭曰:有小毒。
根主治

《本经》曰:心腹积聚,除三虫。

赭魁部杂录

《梦溪笔谈》:本草所论赭魁,皆未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闽岭人谓之馀粮。《本草禹馀粮》注中所引,乃此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