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三十一卷目录
粟部汇考
粟图
书经〈夏书禹贡〉
周礼〈地官载师 旅师 舍人 仓人〉
尔雅〈释草〉
春秋纬〈说题辞 佐助期〉
大戴礼记〈夏小正〉
许氏说文〈粟〉
郭义恭广志〈粟〉
本草纲目〈粟〉
直省志书〈遵化州 柏乡县 邢台县 邹平县 淄川县 泰安州 莱芜县 滋阳县 邹县 曹州 沂州 高唐州 观城县 黄县 招远县 莱阳县 定襄县 翼城县 鄢陵县 延津县 渭南县 西乡县 宿松县 歙县 祁门县 泾县 扬州府 上海县 仁和县 山阴县 新建县 奉新县 靖安县 武宁县 宁州 建昌县 德化县 东乡县 宜乡县 萍乡县 蒲圻县 咸宁县 罗田县 宁乡县 邵阳县 永明县 嘉定州 建宁县 福宁州 龙川县〉
粟部艺文一
易林 汉焦赣
谢恩赐粟表 唐刘禹锡
瑞粟记 明吴宽
瑞粟后记 张弼
粟部艺文二〈诗〉
次秀野种粟韵 宋朱熹
瑞粟诗 元周遇圣
瑞粟诗 徐孟高
鸭脚粟 明王佐
粟部选句
粟部纪事
粟部杂录
粟部外编
秫部汇考
秫图
礼记〈月令〉
尔雅〈释草〉
郭义恭广志〈秫〉
贾思协齐民要术〈粱秫〉
本草纲目〈秫〉
秫部艺文
拟米秫除祭酒诰 宋胡锜
代米秫谢表 前人
秫部选句
秫部纪事
粟图
书经〈夏书禹贡〉
周礼〈地官载师 旅师 舍人 仓人〉
尔雅〈释草〉
春秋纬〈说题辞 佐助期〉
大戴礼记〈夏小正〉
许氏说文〈粟〉
郭义恭广志〈粟〉
本草纲目〈粟〉
直省志书〈遵化州 柏乡县 邢台县 邹平县 淄川县 泰安州 莱芜县 滋阳县 邹县 曹州 沂州 高唐州 观城县 黄县 招远县 莱阳县 定襄县 翼城县 鄢陵县 延津县 渭南县 西乡县 宿松县 歙县 祁门县 泾县 扬州府 上海县 仁和县 山阴县 新建县 奉新县 靖安县 武宁县 宁州 建昌县 德化县 东乡县 宜乡县 萍乡县 蒲圻县 咸宁县 罗田县 宁乡县 邵阳县 永明县 嘉定州 建宁县 福宁州 龙川县〉
粟部艺文一
易林 汉焦赣
谢恩赐粟表 唐刘禹锡
瑞粟记 明吴宽
瑞粟后记 张弼
粟部艺文二〈诗〉
次秀野种粟韵 宋朱熹
瑞粟诗 元周遇圣
瑞粟诗 徐孟高
鸭脚粟 明王佐
粟部选句
粟部纪事
粟部杂录
粟部外编
秫部汇考
秫图
礼记〈月令〉
尔雅〈释草〉
郭义恭广志〈秫〉
贾思协齐民要术〈粱秫〉
本草纲目〈秫〉
秫部艺文
拟米秫除祭酒诰 宋胡锜
代米秫谢表 前人
秫部选句
秫部纪事
草木典第三十一卷
粟部汇考
释名粟〈《书经》〉 小米〈北人名〉
籼粟〈李时珍〉
粟图
《书经》夏书禹贡
四百里粟〈蔡传〉粟谷也,去其穗而纳谷。
《周礼》地官
载师凡田不耕者出屋粟。
〈疏〉夫三为屋,民有百亩之田。不耕垦种作者,罚以三夫之税粟。
又
旅师掌聚野之锄粟、屋粟、閒粟。
〈注〉野谓远郊之外也,锄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税粟也。屋粟,民有田不耕,所罚三夫之税粟。閒粟,间民无职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订义〉郑谔曰:锄粟者,合耦于锄而不趋,合耦之令者罚使出粟。 刘执中曰:锄粟为有五亩之宅不锄,而树艺之乃出不毛之粟。 张氏曰:屋粟,不授田徙居之粟。 杨谨仲曰:郑以屋粟为所罚田不耕者之
粟。既有此罚,则天下无不耕之田。所罚之粟不常有,旅师果何如。掌哉。乡遂公邑皆为沟洫三等。采地乃为井田则是。当时之田有九一而助者,则公田也。有用什一之法而使自赋者,则无公田者也。有公田则所聚之粟谓之助粟。乃八家助耕之所收。无公田者所聚之粟则谓之屋粟,乃三家共其所税之粟。而输之以其三,三相保其税,其閒民无职事者,乃不受田之馀夫。则常有之矣。所赋之粟乃其常也。 易氏曰:閒粟即甸地閒田所出之粟。
曹氏曰:此三等之粟在农民常赋之外,旅师之
所专掌。
凡用粟,春颁而秋敛之。
〈注〉困时施之,饶时收之。〈订义〉李景齐曰:颁之以春,则民有以济其乏。而敛之以秋,则粒米狼戾之时不至于谷贱而伤农。 易氏曰:汉之春和议赈贷,正与此同意。
又
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
〈疏〉太宰九职有九谷,月令有五谷。今正言粟即粢也。《尔雅·释草》言:粟,粢稷也。稷为五谷之长,故特举以配米也。其实九谷皆有。
又
仓人掌粟入之藏。
〈注〉九谷尽藏焉。以粟为主。〈疏〉案月令首种不入。郑注引旧记:首种谓稷。即种粟是五谷之长。下辨九谷,此云粟。是以粟为主也。〈订义〉项氏曰:仓人掌藏粟者。 李嘉会曰:一岁所收粟,则先熟兼中国之地。率多种粟。盖粟耐乾,虽岁之旱不至太失。此九谷之物必以粟而总其名。
《尔雅》释草
粢稷〈注〉今江东人呼粟为粢。〈疏〉《左传》云:粢食不凿。粢者,稷也。《曲礼》云:稷曰明粢是也。郭云,今江东人。呼粟为粢。然则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而本草稷米在下品,别有粟米在中品。又似二物故先儒。甚疑焉。
《春秋纬》说题辞
粟助阳扶性。粟之为言续也。粟五变。一变而以阳生为苗,二变而秀为禾,三变而祭然谓之粟,四变入臼米出甲,五变而蒸饭可食。阳以一立为法,故粟积大一分,穗长一尺。文以七烈,精以五六立。故其字为粟。西者,金所立米者阳精。故西字合米而为粟。佐助期
粟神名许给,姓庆天。《大戴礼记》夏小正
八月粟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后取之,故不言剥也。〈按粟字应是栗字之误
〉《许氏说文》粟
粟,嘉谷实也。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郭义恭广志》粟
有赤粟,白茎。有黑格雀粟,有张公斑,有含黄,有苍背稷,有雪白粟,亦名白粟。又有白蓝、下竹、头青、白逯、麦擢、石精、狗蹯之名种云。《本草纲目》粟释名
李时珍曰:粟古文作栗,象穗在禾上之形。而《春秋题辞》云:粟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为粟。此凿说也。许慎云: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在古但呼为粱。后人乃专以粱之细者名粟。故唐《孟诜本草》言:人不识粟,而近世皆不识粱也。大抵黏者为秫,不黏者为粟。故呼此为籼粟,以别秫。而配籼,北人谓之小米也。
集解
陶弘景曰:粟,江南西间所种皆是。其粒细于粱,熟舂令。白亦当白粱,呼为白粱粟,或呼为粢米。
苏恭曰:粟类多种而并细于诸粱。北土常食。与粱有别,粢乃稷米,陶注非矣。
孟诜曰:粟,颗粒小者是。今人多不识之其粢米。粒粗大随色别之。南方多畬田,种之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秖于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北田所种多锄之。即难舂不锄。即草翳死。都由土地使然尔。
李时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苗俱似茅,种类凡数十。有青、赤、黄、白、黑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时令,随义赋名。故早则有赶麦、黄百、日粮之类。中则有八月、黄老、军头之类。晚则有雁头、青寒、露粟之类。按贾思协《齐民要术》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息耗,质性有彊弱,米味有美恶,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劳而无穫。大抵早粟皮薄米实,晚粟皮厚米少。
气味
咸微寒无毒。
李时珍曰:咸淡。
寇宗奭曰: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
陈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吴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食粟足重不能飞。
主治
别录曰: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
孟诜曰:止痢,压丹石热。
陈藏器曰:水煮服治热腹痛及鼻衄。为粉和水滤汁、解诸毒、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
陈士良曰:解小麦毒,发热。
李时珍曰: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发明
陶弘景曰:陈粟乃三五年者,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寇宗奭曰:粟米利小便,故能益脾胃。
朱震亨曰:粟属水与土。陈者最硬难化。得浆水乃化也。
李时珍曰: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浊、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附方
胃热消渴。以陈粟米炊饭,乾食之良。〈医方心镜〉反胃,吐食,脾胃气弱,食不消化,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盐空心,和汁吞下。或云纳醋中吞之。得下便已。〈心镜〉
鼻衄不止。粟米、粉水煮服之。〈普济〉婴孩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如饴,每日哺少许。〈姚和众方〉
孩子赤丹,嚼粟米傅之。〈兵部手集〉
小儿重舌,嚼粟米哺之。〈秘录〉
杂物眯目不出。用生粟米七粒嚼烂取汁,洗之即出。〈总录〉
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傅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傅之。〈崔行功纂要〉
熊虎爪伤:嚼粟涂之。〈葛氏方〉
眼热、赤肿:粟米泔淀极酸者,生地黄等,分研匀摊绢上,方圆二寸贴目上。熨之乾即易。〈总录〉
疳疮月蚀寒食:泔淀傅之,良。〈千金〉
《直省志书》遵化州
物产粟早熟有赶麦黄,中熟有四指红,晚熟有老来白。土人总名曰谷。柏乡县
物产粟有黄谷、黑谷、白谷、红谷、一薄蚕山药谷、一把箭芝麻谷、儿啼谷、龙爪谷、篓底簉。邢台县
物产粟种类颇多。其佳者名十里香、大黄谷、小黄谷、一把箭龙爪谷。有一二十名。邹平县
物产粟黄白籼糯,凡数十种。淄川县
物产粟其种甚多。或紫茎,或青茎,舂为米有黄、白二色。粟之类又有梁谷、黍谷。泰安州
物产粟百馀种。曰九里香、花里黄,其最佳者。莱芜县
物产粟有黄、白二种。白米者名曰粱谷,并黍谷米皆可酿酒。滋阳县
物产粟白、赤二色。邹县
物产粟有红、白二种。曹州
物产粟有黄、黑、红、白四色。沂州
物产粟有黄、白、赤三色。高唐州
物产粟其品三:黄、白、红。观城县
物产粟黄、白、赤三种。黄县
物产粟其名数十种。大约分黄、白、晚三种。招远县
物产粟其类凡数十大。约分黄、白、乌、晚四种。莱阳县
物产粟黄、白、晚三种。定襄县
物产粟黄白硬软二种。黑、红二色。翼城县
物产粟有黄、白二种。鄢陵县
土产粟类最夥。其色有青、白、红、黄。其名有六月先、七里香、八百光、铁坝齿者,皆嘉。他如鸡肠、兔蹄、龙爪、猴尾、随象、立名动以百计焉。延津县
物产粟有二种。一种如狗尾,南方谓之狗尾粟。北方谓之小米,一种五叉如爪,南方谓之狗爪粟。渭南县
物产粟种类颇多。其佳者名狼尾,又名紫罗带。又有名金裹银、银裹金者,又有名疾谷者,晚种早熟。其穗坚硬如铁,故又名铁轴。西乡县
土产饭粟、酒粟、椒粟、草粟、薄地衬狗尾粟、柳眼青猫爪粟、棕蓑粟。宿松县
物产粟为青管,为大黄,为赶麦,黄为麂脚红,为朱砂,为蜡烛条,为婆莫来,有籼有糯。歙县
物产粟有早粟、寒粟、毛粟,皆晚成。有赤秆、白秆,有望粳青,有糯粟,山中人以为酒。有罂子粟,细美异他粟。有山粟,皆古之粱也。祁门县
土产山粟、圆粟。泾县
物产黴粟、寒粟。有红、白二种。穄子粟、稗子粟。扬州府
物产有粳粟、糯粟、金钗婆、不来铁、落索、狗尾。上海县
物产粟高乡所种有芦粟,似薏苡而高。有二种。粳者穗挺而疏,糯者穗垂而密。鸡头粟节间有赤须,结实累累如珠,一名珍珠粟。又名天方粟。又名玉麦。又一种初秋即熟,其茎较短,四月种八月熟。仁和县
物产粟有粳粟、糯粟、狗尾、金罂。山阴县
物产粳粟、糯粟、木粟,杆尖几径寸,苗如芦,高丈馀。粒比粟殊大,皮黑,性黏。乳粟粒大如鸡豆,色白,味甘。俗曰遇粟。狗尾粟、穄粟。新建县
食货粟之属,禾粟、早粟。奉新县
土产粟种类凡数十。早则有赶麦黄、百日粮之类。中则有黄老、军头之类。晚则有雁头、青寒、露粟之类。靖安县
物产禾粟、红糯粟、芦粟、黍子粟、毛粟、牛尾粟。武宁县
土产禾粟、牛绳粟、毛粟、红糯粟、青秆粟、寒粟、承州粟、观音粟、狗尾粟。宁州
土产早粟红粟、鹿角粟、马口粟、乌糯粟。建昌县
物产粟种类甚繁。早则有大红毛、马口、齐头白之类。迟则有北粟、毛虫、窠庐、山白之类。早者夏熟,迟者冬熟。德化县
物产粟有早粟、大粟、草粟。东乡县
物产禾粟、绳粟、秥栗、糯粟、芦粟。宜乡县
物产粟有占粟、糯粟、黍子粟、草子粟等名。萍乡县
物产大粟、须粟、膏粱粟。蒲圻县
物产早粟、寒粟、粘粟、糯粟、观音粟。咸宁县
物产铁驼粟、猴桩尾、鹿角、早寒粟、观音粟。罗田县
物产粟类早粟、大寒粟、小寒粟、青管粟、矮脚红谷、子粟。有谷粟、苧麻粟、滥杂丸、五龙爪、下马看料、田槌、赶麦黄、九月寒、朱砂糯粟、毛谷粟、婆莫来、铜锣槌、红毛老军、头白毛老军头。宁乡县
物产粟类三曰寒粟、早粟、糯粟。邵阳县
食货粳粟、糯粟、米粟、木粟、火粟。永明县
土产白芒粟、赤毛粟、羊粟、蓝米粟、籼粟、铲粟。嘉定州
物产粟有白沙、黄沙、黄者佳。可以煮粥,亦有酒粟。其壳黑。建宁县
物产金钗粟、狗尾粟。福宁州
物产粟有牛尾粟、鹅掌粟、狗尾粟。龙川县
物产粟有鱼春、牛尾、老鸦、胆大、米珍珠、小黄。粟部艺文一《易林》汉·焦赣
新田宜粟上农得谷。君子怀德以千百福。《谢恩赐粟表》唐·刘禹锡
〈臣〉某言伏奉今月一日制书以〈臣〉当州,连年歉旱,特于开成元年夏青苗钱并赐斛斗六万硕。仰长吏逐急济用不得,非时量有抽敛百姓者。恩降九天,泽周万姓,优诏才下,群情顿安。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伏。以灾沴流行,阴阳常数,物力既竭,人心匪遑,辄敢奏闻本求赈贷。皇恩广被,元造曲成。既免在田之征,仍颁发廪之赐。〈臣〉谨宣赦文节目彰示,兆人鼓舞欢谣,自中徂外。〈臣〉初到所部便遇俭时,今蒙圣慈,特有赈恤主恩及物已为寿域之人。众意感天,必有丰年之应。〈臣〉恪居官业不获,拜舞阙庭。〈臣〉无任欢忭之至。《瑞粟记》明·吴宽
凡物天生之,地成之,人用之。其尤有用者,百谷而已。然百谷之为物,有必食之人无必种之地。有必种之地无必收之年。何也。天地能生成之,其所以伤害之者亦多矣。或以水旱,或以风霜,或以螟螣水则、腐旱则、槁风则、秕霜则、萎螟螣则,尽之矣。以三时之内而有数者之患,农夫竭力于畎亩间,备禦保护,不啻望婴儿之长大也。幸其免是数患而毕,刈穫之功已足为丰年之庆。况其大熟而犹有所谓瑞粟乎。成化庚寅岁,金华郡割四属邑之地以建汤溪之邑胙城。宋君来,知邑事时庶事草略,君为创廨宇、立条教百凡施为,独任其劳。既二年,政洽民孚,岁则倍收。去邑十里许地曰青阳,爰有粟生焉。一茎两穗、三穗,至于八九穗者几百茎。明年邑之后圃复生一茎两穗者。亦数十茎。父老聚观,以为是邑之建地也。故四邑之地民也,故四邑之民而是粟也。不生于故,而生于今,殆必有感召之者。朝廷不鄙我民,畀我贤令,天意其在斯人欤。遂名之曰瑞粟。以归之君。进士胡君彦超,其邑之人也。仕于京师而闻焉。走告于予,求为之记。将请能诗者咏歌其事以传之,盖昔之纪瑞者于天曰景星庆云于地。曰:醴泉芝草,然其为瑞有之不为,益无之不为。损于人之日,用漠然也。而犹纪之。惟周无所纪瑞。而唐叔得禾异亩同颖。《周书》因有《嘉禾》之篇。其知是物之能损益于人而纪之也。实宜。则今日之瑞粟独不宜纪之乎。乃述百谷成熟之难于前,见常粟犹不易得,以甚其为瑞。复本父老之言,推其瑞之所,自来以著宋君之善政,以为汤溪之人之美谈云。《瑞粟后记》张弼
欧阳永叔平生不信祥瑞。虽凤至图出之语亦不以为然也。盖祥瑞皆出方偶然。后世伪作以欺世罔人者尤多。宜君子之弗信也。然世有不必为瑞,自不得不为瑞者。如谷粟所以养人,惟其所殖也。丰则其所养也。众粟一茎而二三穗,或四五六穗,或七八九穗,或十一二穗,则其丰之甚者,其所养也。众可以占之,不以之为瑞得乎。汤溪始为县即生瑞粟,可见生殖之盛也。欧阳子复生能弗信乎。修撰吴先生原博记之宜矣。虽然,谷粟乃一方之瑞,人才斯天下之瑞也。汤溪新建即有胡彦超者登进士有声,盖人瑞也。并书以大其瑞云。粟部艺文二〈诗〉《次秀野种粟韵》宋·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雨遍平畴万顷中。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快论功。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珍重诗翁且彊健,东阡南陌兴无穷。《瑞粟诗》元·周遇圣
淳居万山巅,土瘠稀良田。丰歉系饥饱,民命悬于天。人忧庚子歉,我见为丰年。蚕登百谷熟,箱万仓盈千。异哉粟四穗,一干生南阡。岂无连理木,亦有双花莲。维兹孕瑞粟,庶补民艰鲜。嘉生本协气,此事非偶然。窃闻野老说,守令仁且贤。官清简案牍,刑省空扉圜。农耕士力学,工肆商充廛。午鸡桑树鸣,夜犬花村眠。君不见渔阳歌,秀麦善政青史编。又不见中牟书,嘉禾德化今古传。猗欤,际盛代奇,瑞蕊珠圆愿言叫,阊阖入奏冕旒前。《瑞粟诗》徐孟高
协气嘉生,百谷斯茂。彼莲而双,彼芝而九。祇说吾目,莫豢我口。维穈维𦬊,厥瑞非偶。猗欤令尹,恺弟父母。树我良苗,薙彼穰莠。吏肃而栗,秋霜贸贸。民恬以喜,春风飗飗。乃召太和,雨不愆候。乃有秋穰,瑞粟何富。或四其颖,或二而耦。我行其野,黄童白叟。曰昔庚子,均一宇宙。昔胡而饥,今胡而否。繄尹之德,宜天之佑。令尹不有,归之太守。张君为政,两岐麦秀。太守不有,归之我后。周有嘉禾,同颖异亩。明明我后,夔龙左右。百嘉之会,天锡万寿。《鸭脚粟》明·王佐
五谷皆养生,不可一日缺。谁知五谷外,又有养生物。茫茫大海南,落日孤凫没。岂有万亿足,陇亩生倏忽。初如凫足撑,渐见蛙眼突。又如散细珠,钗头横曲屈。草部非所同,谷部颇公共。乃知天地心,养人非一种。三月方告饥,催租如雷动。小熟三月收,足以供迎送。八月又告饥,百谷青在陇。大熟八月登,恃此以不恐。琼民百万家,菜色半贫病。每到饥月来,此草司其命。闾阎饱粄饼,上下足酒浆。岂独济其暂,亦可赡其常。薏苡名珍珠,虚名误忠良。荑稗虽可食,苟且充饥肠。若与此方驾,二物当服箱。草部在所珍,强名之曰粟。持此问司啬,可曾在所属。粟部选句
唐杜甫诗:瘦地翻宜粟,〈又〉鸟雀苦肥秋粟菽。李白诗: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韩愈诗:囷仓谷粟满,未有旦夕忧。
方千诗:舂粟引高泉。
宋陆游诗:云屿锄畬粟。
粟部纪事
《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锄耨以垦草芥,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淮南子》:黄帝治天下,力牧、泰山稽辅之,狗彘吐菽粟于道路,而无分争之心。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雒书》:说禾仓帝起天雨粟,青云扶日。
六韬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金钱,以与殷民。
《史记·周本纪》: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管子地数篇》: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管子对曰:可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桓公问于管子曰:其行事奈何。管子对曰:夫昔者武王有钜桥之粟,贵籴之数。桓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民举所最粟以避重泉之成。而国谷二什倍,钜桥之粟亦二什倍。武王以钜桥之粟二什倍,而市缯帛军五岁毋籍衣于民,以钜桥之粟二什倍而衡,黄金百万终身无籍于民,准衡之数也。
《轻重甲篇》:桓公曰:轻重有数乎。管子对曰: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此之谓来天下之财。桓公曰:何谓致天下之民。管子对曰:请使州有一掌,里有积五。窌民无以与正籍者予之,长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长度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此之谓致天下之民。故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动言摇辞,万民可得而亲。桓公曰:善。桓公问管子曰: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其故何也。管子对曰:桀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柎,以观冻溺弛。牝虎充市以观其惊骇。至汤而不然,夷竞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冬,臧孙辰告籴于齐。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
《左传》: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
襄公五年,季文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襄公二十九年,郑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昭公二十五年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哀公二年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赵鞅禦之,遇于戚,获齐粟千车。
《晏子》:北郭骚见晏子,托以养母。晏子分仓粟、府金以遗之,骚辞金受粟。
孔丛、子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受而班门人之无者。子贡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今而施人,无乃乖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辞,为季孙之惠。受不为富惠于一人,岂若数百人哉。
《家语》: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子路见于夫子曰: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丧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
《述异记》:阖庐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
庄子、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列禦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列子妻拊心曰:妾闻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吾所以不受。
庄周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贷子三百金,可乎。周忿然曰:若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说苑》: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太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高平王遣使者从魏文侯贷粟。文侯曰:须吾租收邑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来时,见渎中有鱼张口谓臣曰:吾穷水鱼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谓之曰:待吾南见河伯之君,决江淮之水灌汝口。鱼曰:为命在须臾,乃须决江淮之水。比至还必求吾于枯鱼之肆。今高平穷贫,故遣臣诣君贷粟。乃须租收粟至者,大王必求臣死人之墓矣。
《汉书·食货志》: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又曰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馀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馀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馀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说苑·墨子语》:禽滑釐曰:今凶年,与子隋侯珠,又与子一钟粟,子将奚择。釐曰:粟可耳。
《吕氏春秋》:卫嗣君欲重税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愚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听必反诸己。审则令无弗听矣。《孔丛子·公仪篇》:子思居贫,其友有馈之粟者,受二车焉或献樽酒束脩子思弗为当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辞吾酒脯,是辞少而取多也。于义则无名,于分则不全,而子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贫于财,至乃困乏,将恐绝先人之祀。夫以受粟为周之也。酒脯则所以饮宴也。方乏于食而乃饮宴,非义也,吾岂以为分哉。度义而行也。或者担其酒脯以归。
《新序》:邹穆公有令:食凫雁必以秕,无得以粟。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邹。民闻之皆知私积与公家为一体也。此之谓知富邦。
《吴越春秋》:越王谓大夫种曰:孤蒙子之术,所图者未尝有不合也。今欲复谋吴,奈何。种曰:君王自陈,越国微鄙,年谷不登。愿王请籴以入其意,天若弃吴,必许王矣。越乃使大夫种使吴,因宰嚭求见。吴王辞曰:越国洿下,水旱不调。年谷不登,人民饥乏,道荐饥馁。愿从大王请籴来岁,即复太仓,惟大王救其穷窘。吴王曰:越王信诚守道,不怀二心。今穷归愬吾,岂爱惜财,宝夺其所愿。子胥谏曰:不可。非吴有越,越必有吴。吉往则凶来,是养生寇而破国家者也。与之不为亲不与未成冤且越有圣臣范蠡,勇以善谋。将有修饰攻战以伺吾。间观越王之使,使来请籴者,非国贫民困而请籴也。以入吾国伺吾王间也。吴王曰:寡人卑服越王,而有其众,怀其社稷,以愧勾践。勾践气服为驾车,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今吾使之归国,奉其宗庙,复其社稷,岂敢有反吾之心乎。子胥曰:臣闻士穷非难,抑心下人,其后有激人之色。臣闻越王饥饿民之困穷可因而破也今不用天之道,顺地之理,而反输之食,固君之命狐雉之相戏也。夫狐卑体而雉信之,故狐得其志而雉必死。可不慎哉。吴王曰:勾践国忧而寡人,给之以粟,恩往义来。其德昭昭,亦何忧乎。子胥曰:臣闻狼子有野心,仇雠之人不可亲。夫虎不可喂以食,蝮蛇不恣其意。今大王捐国家之福以饶无益之雠,弃忠臣之言而顺敌人之欲,臣必见越之破吴,豸鹿游于姑胥之台,荆榛蔓于宫阙。愿王览武王伐纣之事也。太宰嚭从旁对曰:武王非纣王臣也。率诸侯以伐其君,虽胜殷谓义乎。子胥曰:武王即成其名矣。太宰嚭曰:亲戮主以为名,吾不忍也。子胥曰:盗国者封侯,盗金者诛令。使武王失其理,则周何为三家之表。太宰嚭曰:子胥为人臣,徒欲干君之好咈君之心,以自称满君,何不知过乎。子胥曰:太宰嚭固欲以求其亲前,纵石室之囚,受其宝女之遗。外交敌国内惑于君。大王察之,无为群小所侮。今大王譬若浴婴儿虽啼,无听宰嚭之言。吴王曰:宰嚭是子无乃闻寡人言,非忠臣之道,类于佞谀之人。太宰嚭曰:臣闻邻国有急,千里驰救。是乃王者封亡国之后,五霸辅绝灭之末者也。吴王乃与越粟万石而令之曰:寡人逆群臣之议而输于越,年丰而归寡人。大夫种曰:臣奉使返越,岁登诚还吴。贷大夫种归越,越国群臣皆称万岁。即以粟赏赐群臣及于万民。二年,越王粟稔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复还斗斛之数,亦使大夫种归之吴王。王得越粟,长太息谓太宰嚭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于是。吴种越粟,粟种杀而无生者,吴民大饥。
《风俗通》:燕太子丹仰天叹,天为雨粟。
《史记》:秦将王离、涉河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平准书》:汉兴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货殖传》: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富人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塞之斥也,唯桥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
《汲黯传》: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述异记》:吕后三年,秦中天雨粟。
《汉书·郦食其传》:食其谒沛公曰: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
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以距楚。食其因曰:臣闻之,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
《食货志》:晁错说上曰: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主父偃传》:偃谏伐匈奴曰:秦始皇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睡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东方朔传》:朔曰:侏儒长三尺馀,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馀,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
《卫青传》:青遂至寘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仓。军留一月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古今注》: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
邹子朱买:臣贫贱之时,孳孳修艺,不知雨之流粟志在经传也。
《古今注》:宣帝地节三年,长安雨黑粟。
元帝竟宁元年,山都县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小豆,小者如麻子。
汉末,大饥江淮间童谣云:太岳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贵于黄金。
洛中童谣曰: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耆旧说桓灵之世,汝颍间桑麻为蒿莠,桃李不实,花而复落,落而复花,而官仓有朽粟。
《述异记》:袁绍在冀州时,满市黄金而无斗粟,饿者相食。人为之语曰:虎豹之口不如饥人。刘备在荆州时,粟与金同价。
《晋书·刘殷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尝夜梦人谓之曰: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钟,铭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自是食之,七载方尽。时人嘉其至性通感,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长沙耆旧传》:桓楷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于路者。行人挂囊粟于树,莫敢取之。
桂阳先贤书赞成,丁郴人。能达鸟鸣,为郡主簿。与众人俱坐,闻雀鸣而笑曰:东市辇粟车覆。雀相呼往食之,众人遣视信然。
《农书》:晋末,荆州久雨粟。化为虫,虫害民。《春秋》云:谷之飞为虫是也。中郎王义兴表曰:臣闻尧生神禾而晋有虫粟,陛下自以圣德何如也。帝有惭色。
《述异记》:永嘉之乱,洛中饥荒。怀帝遣人观市,珠玉金银阗委市中,而无粟麦。袁宏表云:田亩由是丘墟,都市化为珠玉是也。
《宋书·符瑞志》: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醴湖屯生嘉粟,一茎九穗,屯主王世宗以闻。
元嘉二十八年七月癸卯,寻阳柴桑菽粟旅生,弥漫原野,江州刺史建平王宏以闻。
《述异记》:宋高祖之初年,当晋末饥馑之后,即位以来,江表二千馀里野粟生焉。
《梁书·陆襄传》:襄为扬州治中,襄父终此官,固辞职,高祖不许,听与府司马换廨居之。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将八十,与萧琛、傅昭、陆杲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襄母尝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是时冬月,日又逼暮,求索无所。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也。《后魏书·任城王传》:云为冀州刺史,留心政事,甚得下情,于是合州请户输绢五尺、粟五升以报云恩。高祖嘉之。
世祖引高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几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地方一里则为田三顷。若勤之,则亩益三升,不勤则亩损三升。方百里损益数率,为粟二百一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韦胐传》:胐,字尊显,少有志业。年十八,辟州主簿。时属岁俭,胐以家粟造粥,以饲饥人,所活甚众。
《北齐书·卢叔武传》:叔武在乡时有粟千石,每至春夏,乡人无食者令自载取,至秋,任其偿,都不计校。然而岁岁常得倍馀。
《隋书·李士谦传》: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其家僮常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馀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大业拾遗记》:吏部侍郎杨恭仁欲改葬。学士舒绰曰:此所拟之处,掘深五尺之外亦有五谷。若得一谷即是福德之地。公侯世世不绝。恭仁即将绰向京,令人掘深七尺得一穴,如五石瓮大。有粟七八斗。此地径为粟田,蚁运粟下入此穴。当时朝廷之士以绰为圣。《唐书》:始平人宗士眺负粟一石,委于太仓而去。愿少益军。国高祖嘉之,赉布百段。
《马周传》:周上疏曰:往贞观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易斗米,而天下帖然者,百姓知陛下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无谤讟也。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易粟十馀斛,而百姓咸怨,以为陛下不忧怜之。何则。今营为者,多不急之务故也。
《李岘传》:天宝时,帝出岘为零陵太守。岘为政得人心,时京师米翔贵,百姓乃相与谣曰:欲粟贱,追李岘。宣宗纪大中二年,福建进瑞粟十五茎,茎五六穗。《全唐诗话》:李绅初以古风求知于吕温,温见齐煦诵悯,农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閒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曰此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六帖》:萧仿出太仓粟,贱值以济民。
《清异录》:明宗在藩不妄费。尝召幕属论事,各设法。乳汤半盏,盖罂中粟所煎者。
《宋史·五行志》:至道元年七月,舒州监军吴光谦廨粟畦两本,岐分十穗。
咸平二年七月,彭城县民张福先田粟一茎分四穗。八月,郪县赵范粟一茎九穗。元武县民李知进田粟一茎,上分五苗,成二十一穗。
大中祥符元年八月,真定府粟生二穗。
八年八月,桂阳监民何文胜田粟一本二穗。
元祐六年,南剑州粟一本三十九穗。
七年,耀州粟二茎隔两陇合为一穗。
绍圣三年,泉州粟二本五穗、八穗。
大观元年,蜀州粟一茎九穗。
二年,巩州粟一茎六穗。
政和元年,荥州粟一茎九穗。
二年,知定州梁士野奏嘉禾合穗,一科相隔五陇,计六尺三寸,生为一穗,并中间陇内一科三茎,上生粟三穗。
《礼志》:景德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诏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观御制文阁御书及《嘉禾图》,赐饮。是日,皇子从游。
《食货志》:初,农时,太宗尝令取畿内青苗观之,听政之次,出示近臣。是岁,畿内菽粟苗皆长数尺。帝顾谓左右曰:朕每念耕稼之勤,苟非兵食所资,固当尽复其租税。
《陈兢传》:兢,江州德安人。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淳化元年,知州康戬上言兢家常苦食不足,诏本州每岁贷粟二千石。后兢死,其从父弟旭每岁止受贷粟之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属岁俭谷贵,或劝其全受而粜之,可邀善价,旭曰: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还,言旭家孝友俭让,近于淳古。太宗尝对近臣言之,参知政事张洎对曰:旭宗族千馀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于公府。且言及旭受贷事。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廉节,为之叹息。
《桑怿传》:怿尝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百姓走避水者,遂弃其粟而载之,皆得不死。岁饥,聚人共食其粟,尽而止。
《画墁录》:李元则再守长沙,裁供备库副使也。至今湖南兵政、财用、农田、学校询之莫非其事。湖湘之地下田艺稻谷,高田水力不及,一委之蓁莽。元则一日出令曰:将来并纳粟米秆草,湖湘之农夫以为挠,且未知粟米秆草为何物也。或曰:惟襄州有之,可搆致也。湘民皆往襄州,每一斗一束,至湘中为钱一千。自尔誓以田艺粟。至今湖南无荒田,粟米妙天下焉。秆草湖北,就南湖致粟米马秣茭也。
《嘉祥县志》:史老者宣德时,人修道焦城之牛山。一小洞中有一巨蛇护之。其山下平夷可耕处皆种粟于上,穫蓄洞内。天雨雪,散粟石间以饲群鸟。每遇雨雪,即有飞鸟数百,噪其洞门。
《顺德县志》:成化元年夏六月雨粟。形如米,色黑而坚。《汤溪县志》:成化十年,青阳有粟生一茎两穗、三穗,以至八九穗者凡百茎。
《同安县志》:正德十三年,粟一茎五穗。
《顺德县志》:正德十三年夏六月雨粟,色黑而坚。《新野县志》:正德十四年三月,邑西江石滩天雨粟麦周围十馀里。是岁其地大稔。
《顺庆府志》:嘉靖十年,渠县粟一本三穗。
《汉中府志》:嘉靖十一年,粟二穗。
四十四年,城固粟一茎二穗三穗。
《浦江县志》:万历丁酉,瑞粟产倪尚忠父茔。一穗上二寸许,复分五穗。
《高淳县志》: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夏城西雨粟。
《钟祥县志》:万历三十七年,天雨粟。
《遂昌县志》:崇祯五年冬天雨粟,形如黑黍。惟西乡近三衢有之。
《靖江县志》:崇祯十一年八月雨粟,形如青黄。麦间有米亦黄色。
《兰溪县志》:崇祯十一年九月,甘棠乡出瑞粟。有两茎双穗者,一茎六穗者。图形,勒石于县右壁。时邑侯盛王赞在任,郭尧濂颂曰:洪范八政,首重农殖。乐只君子,丰谷俭稷。来宣来旬,粒我烝民。庭硕燕喜,永兆休徵。一茎六穗,济阳上瑞。遵彼瀔滨,厥产亦类。纤茎濯露,香稼摇风。邑有循牧,帝座自通。寒露湑湑,是有誉处。行将玉烛,燮理以末,谷我士女。
粟部杂录
《书经》:仲虺之诰,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诗经·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小宛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又〉握粟,出卜自何能谷。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疏〉以官有蓄积,恐有久而腐败。所以纾出官粟之蓄积久滞者,待秋收然后取民新谷以纳官也。
《周颂》:丰年亦有高廪万亿及秭,〈疏〉藏米曰廪,藏粟曰仓。
《礼记·曲礼》:献粟者执右契,献米者操量鼓。
祭法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
《周礼·春官典》:瑞以恤凶荒,〈疏〉年谷不熟,开仓廪出米粟以给之。
《春秋说题辞》:高而平者为原,平而和者故宜粟。《春秋》:潜潭巴天雨粟,无德者兴有德者不禄,小人进,大臣辱。
《雒书》:说禾苍帝起,天雨粟也。
《吕氏春秋》:饭之美者,不周之粟。
苗其弱也。欲孤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
墨子,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视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重故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视负粟者。
荀卿子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譬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商君书》:金一两生于境内,粟一十二石死于境外。粟一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府库两虚,国弱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彊。
《说苑杂言篇》:君子树人,农夫树田。田者择种而种之,丰年必得粟。士择人而树之,丰时必得禄矣。
《博物志》:雁食粟则翼重不能飞。
泛胜之书,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
粟部外编
《拾遗记》:员峤山一名环丘,上有方湖,周回千里,多大鹊。高一丈,衔不周之粟。粟穗高三丈,粒皎如玉,鹊衔粟飞于中国。故世俗间往往有之。其粟食之历月不饥。故《吕氏春秋》云:粟之美者,有不周之粟焉。宣帝地节元年,乐浪之东有背明之国来贡,其方物言其乡在扶桑之东,见日出于西方,其国昏昏常暗,宜种百谷,名曰融泽。方三千里,五谷皆良,食之后天而死。有摇枝粟,其枝长而弱,无风常摇。食之益髓。有凤冠粟,似凤鸟之冠,食者多力。有游龙粟,叶屈曲似游龙也。有琼膏粟,白如银食,此二粟令人骨轻。《泉州志》:紫帽山有金粟洞。宋李邴云:唐时泉人客洛阳邂逅一羽衣,寄书紫帽隐者。既归,授书遗以粟米半升。还家视之,金粟也。宋宁宗御书金粟之洞四字刻于石。
《酉阳杂俎》:贾相公在滑州,境内大旱,秋稼尽损。贾召大将二人谓曰:今岁荒旱,烦君二人救三军百姓也。皆言苟利军州,死不足辞。贾笑曰:君可辱为健步一日,当有两骑衣縿绯,所乘马蕃步鬣长,经市出城,君等踪之识其所灭处,则吾事谐矣。二将乃裹粮衣皂行寻之。一如贾言。自市至野二百馀里,映大冢而灭,遂垒石标表志焉。经信而返。贾大喜,令军健数百人具畚锸与二将,偕往其所。因发冢获陈粟数十万斛,人竟不之测。
《淄川县志》:曹三公邑之龙泉乡人,募佣得一人,独勤力月馀,支工价佣欲得粟。以草一束作囷。曹曰:此盛几何。佣曰:但满是足矣。倾至二石犹未充。曹曰:公必异人也。佣曰:吾实苍龙,欲潜东山。峡中有乌龙,亦欲潜此。约明日战岩上。公但助吾击乌者,吾事成矣。曹早起至峡旁,果有二鸰斗岩上。乃抛杖击乌者,中尾飞去。顷大雨如注,曹奔至家南坐枣树下。雨止,其家迎看,乃坐逝矣。
《太原府志》:赵龟颐者,岚县人,为神霄宫道士。曝粟于庭,见大鸟来食粟,以杖逐去。复来凡三,仍恋恋于颐膝下。乃悟,遂乘之而去。
秫部汇考
释名秫〈《尔雅》〉 众〈《尔雅》〉
粘粟〈孙炎〉 糯粟〈《唐本草》〉
糯秫〈《唐本草》〉 赤秫〈李时珍〉
黄糯〈《北人呼》〉 黄秫〈李时珍〉
白秫〈李时珍〉
秫图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尔雅》释草
众秫。〈注〉谓黏粟也。〈疏〉众一名秫,谓黏粟也。《说文》云:稷之黏者也,与谷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酿酒。其茎秆似禾而粗大者是也。
《郭义恭广志》秫
有胡秫早熟及麦。《贾思协齐民要术》粱秫
种秫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地良多雉尾苗,穊穗不成。
种与植稷同时。
晚者全不收也。
燥湿之宜,杷劳之法一同稷苗,收刈欲晚。
性不零落,早刈损实。
《本草纲目》秫释名
李时珍曰:秫字,篆文象其禾。体柔弱之形,俗呼糯粟是矣。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酿酒劣于糯也。
集解
苏恭曰:秫是稻秫也。今人呼粟糯为秫,北土多以酿酒,而汁少于黍米。凡黍稷、粟秫、粳糯三谷皆有籼糯也。
掌禹锡曰: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可作酒。
寇宗奭曰:秫米,初捣出淡黄白色,亦如糯。不堪作饭。最黏,故宜作酒。
李时珍曰:秫即粱米、粟米之黏者。有赤、白、黄三色。皆可酿酒、熬糖、作餈糕食之。苏颂《图经》谓秫为黍之黏者。许慎《说文》谓秫为稷之黏者。崔豹《古今注》谓秫为稻之黏者。皆误也。惟苏恭以粟秫分籼、糯,孙炎注《尔雅》谓秫为黏粟者得之。
秫米气味
甘,微寒无毒。
孟诜曰:性平,不可常食。拥五脏气动,风迷闷人。李时珍曰:按《养生集》云,味酸,性热,黏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
主治
别录曰:寒热利大肠,疗漆疮。
孟诜曰:治筋骨挛急,杀疮疥毒,热生捣和鸡子白傅毒肿良。
日华曰:主犬咬冻疮,嚼傅之。
李时珍曰:治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症,妊娠下黄汁。
发明
陶弘景曰:北人以此米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尔。
李时珍曰: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利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岐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方见半夏条,又《异苑》云:宋元嘉中,有人食鸭成症瘕,医以秫米研粉调水服之。须臾烦躁,吐出一鸭雏而瘥也。千金方治食鸭肉成病胸,满面赤不能食,以秫米泔一盏,饮之。
附方
赤痢不止,秫米一把,鲫鱼鲊二脔,葱白一,虎口煮粥食之。〈普济方〉
筋骨挛急。孟诜曰:用秫米一石,曲三斗,地黄一觔,茵陈蒿炙黄半斤,一依酿酒法,服之良。
肺疟寒热,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热,善惊如有所见。恒山三钱,甘草半钱,秫米三十五粒,水煎未发时分作三次服。〈千金〉
妊娠下水黄色如胶,或如小豆汁。秫米、黄芪各一两,水七升,煎三升,分三服。〈海师〉
浸淫恶疮,有汁多发于心,不早治周身则杀人。熬秫米,令黄黑杵末傅之。〈肘后方〉
久泄胃弱。黄米炒为粉,每用数匙,炒糖拌食。〈简便〉
秫部艺文《拟米秫除祭酒诰》宋·胡锜
唐得祭酒,生徒皆喜,谓不寂寞矣。盖桥门冠带之地,必资醉经钜贤,而为之。长以尔学殖素醇词英早粲,粤自脱颖而来诗曰或舂,或揄,或簸,或蹂,其所践扬亦既熟矣。顷登米廪,教思薰陶,士君子已有成周。既醉之行,今擢表成均维其令,仪以式我宾僎使酌道味德者皆沈浸乎。醲郁则将用汝作醴,往惟钦哉。《代米秫谢表》前人
任闾师之耕农功,举实进司成之长,宾僎增华,揆量逾涯,怀荣蹐地。伏念臣素无学殖,徒有仁根。后稷教艺,以来芳联。南亩陶潜,赋归而后颖。露西畴在前,深愧于秕糠。若作尚资于曲糵,忽从米廪。叨佩水苍清为圣人,中俾乐道涯之泳,醉有君子行。使沾德海之流,自非沐汉化之鸿醇,何以式周朋之燕湑。玆盖伏遇皇帝陛下,气薰嘉协,瑞格和平。当丰年高廪之秋,畀烝为醴。阐七月公堂之教,献享称觥。将溥陶民俗于温温,乃首观儒风于浑浑,肆令浅薄,亦被涵濡,臣敢不泆戒,非彝礼严。有旨招诸生而浸,醲郁益明,立馆之规,造三代而乐,优游共适,舞雩之趣。秫部选句
晋陶潜诗: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宋陆游诗:供秫借留客。
元方夔诗:种秫田多早带秋。
秫部纪事
《晋书·陶潜传》:潜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孔群传》:群性嗜酒,尝与亲友书云: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不足了曲糵事。《燕翼贻谋录》:宋种放有别墅在终南山。聚徒讲学,性嗜酒。种秫自酿。林泉之景颇为幽胜。真宗闻之欲幸其家,而不果。咸平六年,遣使绘图以进。《澄怀录》:种明逸嗜酒,尝种秫自酿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自号云溪醉侯。
《闻奇录·徐庭实巡官说》:乾符中,武义县有人入山葬子,掘得二尺忽陷丈馀,深数尺。收得秫百斛,莫知其由。将酝酒其味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