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目录

 道观部汇考一
  史记封禅书〈蜚廉桂观 益延寿观 通天茎台〉
  汉书地理志〈太乙仙人祠〉
  录异记〈涌泉观 老君观〉
  建康宫殿簿〈通天观 商飙观〉
  渚宫故事〈一柱观〉
  石林燕语〈太乙宫〉
  金华游录〈宝积观〉
  演繁露〈碧落观〉
  锦里新闻〈玉局观〉
  墨客挥犀〈灵泉观〉
  吴船录〈丈人观 上清宫〉
  庐山后录〈简寂观〉
  太岳太和山志〈太和宫 南岩宫 紫霄宫 五龙宫 玉虚宫 迎恩宫 净乐宫〉
  畿辅通志〈灵济宫 崇真万寿宫 隆阳宫 神乐观 白云观 灵应观 悟仙观 佑民观 清都观 寻真观 建福观 五岳观 无极观 灵真观〉
  盛京通志〈长春观 朝阳观 龙台观 元真观〉
  山东通志〈庆云观 碧霞灵应宫 青帝观 天书观 玉虚宫 太清观 延真宫 太虚宫 鍊阳观 神清观 东华观 青罗观 灵虚宫〉
  山西通志〈天庆观 纯阳宫 昊天观 元真观 长春观 天庆观 白鹤观 凤凰观 三清观 万圣观 元都观 宁真观 天圣宫 腾云观 真游观 修真观 延庆观 九龙观 紫阳宫 冲祐观 庆云观 永乐纯阳宫 寥阳宫 大明观 道清观 大清观 崇宁宫 寿圣宫 隆禧观 真常宫 重阳观 玉清宫 道清观 洪庆观 白鹤观 白鹤观 祥鹿观 仙槐观 长春观 清虚观 龙泉观 太清观〉
  河南通志〈明道宫 太清宫 栖霞观 太乙广福万寿宫 紫微宫 阳台宫 灵都宫 奉仙观 六真观 九真观 仙鹤观 崇福观 天封观 祥符观 普济宫 双凫观 广成宫〉
  陕西通志〈唐昌观 太乙观 女冠观 兴唐观 蒙溪宫 长平观 会灵观 老子说经台 玉泉观 修真观 甘泉观 皇庆观 启圣宫 七星观 明素观 通仙观 启灵观 还丹院 成道宫 奉真观〉
  汉中府志〈三丰祠 西山观〉

神异典第二百七十九卷

道观部汇考一

《史记·封禅书》蜚廉桂观 益延寿观 通天茎台

齐人公孙卿曰: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茎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仙神人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云。
〈注〉索隐曰:小颜以为作益寿、延寿二馆。汉帝故事云作延寿观,高三十丈。

《汉书·地理志》太乙仙人祠

不其县有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

《录异记》涌泉观

庐山西南七十里,有涌泉观。昔太极仙公葛元炼丹于此,感致泉水自石窦中涌出,流百馀里。入浔阳湖溉田,极广其地。旧多水蛭,农人患之,仙公刻符于洞门之下,水沃其上,自此水所及处皆无水蛭之患。远近赖之,后人凿此符,移于涌泉观中,但旧迹在耳,而灵验不改。

老君观

青城县西北去县三里,有老君观。观门东上有一泉号为跑泉。其泉水味甘,四时不绝。春夏如冰冷,秋冬即温。昔太上老君与天真皇人于此,会真之所,其泉是老君所乘之马跑成泉焉。

《建康宫殿簿》通天观

观在旧台城内,宋元嘉中筑。二十三年更修,广之造景阳楼,人壮观。又立凤光殿,醴泉堂建业宫,有迎风观。

商飙观

观在东北十三里,篱门亭,后亭墩上齐武帝筑,九日登以宴群臣。

《渚宫故事》一柱观

刘宋临川王义庆在镇于罗公洲立观,甚大而惟一柱。

《石林燕语》太乙宫

太平兴国中,司天言太一式有五福大游,小游四,时天一地一真符,君綦民綦臣綦,凡十神皆天之贵神而五福所临,无兵疫。凡行五宫四十五年,一易今自甲申岁,入黄室巽宫,当五分请,即苏州建宫祠之已而复有言今京城东南苏村可应姑苏之兆。乃改筑于苏村京师,建太乙宫自此始。

《金华游录》宝积观

大中祥符元年,所赐额与殿中四锦幡及献花四,木孩于今犹存,入门而右,有堂临池。上有濯缨堂,默成先生潘待制,良贵书入而为松游亭,又入而为枕流亭,观之前为卧羊山,即黄初平叱石成羊处也。道士王元台谢天与款宿谒,冲应养素二真祠,二真初起、初平兄弟也。松下有遇仙石,坐其上,相传往年唐公李度有目眚寓观,中尝憩兹石,遇二仙。问故采草,拂其目,遂明。且祝曰:后十八年,当相见彬州。及唐登第授彬教有二道士过之,唐不知省。道人曰:子亦记松下治眼时,语乎。既而邀之不知所适,方知为二仙云。

《演繁露》碧落观

观在绛州,龙朔中刺史李谌为母太妃追荐所造,神人所篆。

《锦里新闻》玉局观

观以汉永寿,初老子与张道陵至此,有局脚玉床自地而出,老子升座与道陵说南斗经,既去而座隐。

《墨客挥犀》灵泉观

唐华清宫,今灵泉观也。七圣殿之西南,隅十数步。间有皂荚一株,合数人抱,枝干颇瘁。相传云明皇洎贵妃共植,于此每岁结实必有十数荚。合欢者,京兆尹命老卒数人守视之,移接于他枝,则不复合欢也。

《吴船录》丈人观

观在丈人峰下,巑峙如屏,观之台殿筑于岩腹丈人峰,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传记略云真君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蹻飞行之道,本朝赐名会庆,建兴宫。

上清宫

宫在最高峰之巅,以板阁插石,作堂殿。下视丈人峰,如墙堵耳,岷山数百峰,悉在阑槛之下,如翠浪起伏势皆东倾。

《庐山后录》简寂观

庐山简寂观,宋陆修静故居也。其旁有岳庙,守者云先生炼丹井深三尺,在田间陈贤良记云观。在白云峰下其间,一峰独秀,曰:紫霄其北又有屏,风山其前一里。有鸡笼山观,门有朝真阁,殿前有先生醮石,亦名礼斗石,道藏石刻铜天尊像,石磬白云楼,西涧悬瀑落于庑前,甜苦笋间,岁一生。相传先生手种者。

《太岳太和山志》太和宫

宫在天柱峰之上,旧有小铜殿一永乐十四年,始彻小殿改治大殿,涂以黄金制极工致殿之,外为台台。外为栏台,下置石梯,悬崖间高出木末,飞鸟皆附人。行其上,若乘空,按掌局趾目,不敢旁游。举武则股石搏,乃护以石栏联以铁锁,使可凭可引。尽数十步横折,其磴使稍就平,可坐。城辟四天门,以象天阙俨然上界五城十二楼也。殿上观日之出,如火之发,于是观灏气之往,来太虚如呼吸之气。出于口,其馀诸峰不可尽。名其对峙,而起逼几案者,呼蜡烛峰其下。跪者揖者,拜且舞者,罗而立者,执戟而卫者,环拱而侍者,冉冉而下。如群仙之拥,绛节者,源源而来,如万方之贡玉帛者,盖天造地设,以成文皇神道,设教之盛心耳。宫之制随,地之力不能稽属,其大顶为殿顶,南北缩五之四东西揆者,复十之一。益以飞栈为更衣,二小室地既穷,右折而下,于颏规山之曲为朝圣殿。为元君殿,为圣父母殿,为讲经台,为真官堂,为龙池龙庙,为钟鼓之楼。厨库之室,地又穷又左折,而踰小崦,出右胁之下,或山曲四倍之,复规为方丈为廊庑,为寮室地,又穷陟自故道右折而度朝圣门,绕出天柱峰,后下三天门,门下昔传有尹喜岩绝壁,不可寻。三门皆连磴,千尺从高山直落,或侧道钩出,于石芒。间下临不测之壑,阶累数十百级,强直如弦,投以小石子从栏间一跃便翛然下不及趾。不止行者,攀危栏缘长縆仰胁息者,数四然后得望一二。其旁负土而争出者,为巘累石,而欲坠者,为崖山曲无。复可窥者,地又益穷,遂刓巉碞夷断腭以益之。为道房,为斋堂,为灵官祠,为祖师殿,为会星楹大小五百二十。

南岩宫

宫即天一真庆故趾,自大顶东走二十里,有丘焉,可屋有泉焉,可瀹莫如南岩,其旁多重崦曲阜呀呷之壑,嵌空之洞,访洙入时,坐榔梅祠,望北壁下,悬崖置屋,如栈道剑阁殊奇绝可爱。由祠右行南崖百馀步,度北崖皋深峭,不可测。中通一道,如横堵行者,侧足而上,既度升自南天门循山左支行数十步,折行右支百步,复折而左入小天门,并崖陟折而行,过大岩下,山将穷而崖见擘崖之半,为大殿。毕诸楹山复起突为小阜,复即其上为圆光殿,殿下则黑虎岩也。岩大如侧,钟口处仅可伏从。大殿后左折而东,皆循崖缘石,栏屈曲而行,俯视栏外数千尺,目穷处正黑,不得底投之。以石无敲落声,阴风生于谷中,若生骑数百弛,枚而驰迅,突不可当,寒蝉暝禽鸣声悲切,令人毛发洒淅。战掉不能休,既东二十步,折而陟崖上方,转西行,过元君殿,入南薰亭,亭穷崖杪为之大可罗胡,床七八其上,松风响细而长。异他处,有禽自呼我师,常栖止崖上。亭外有石枰,从衡十八道,类今俗所弹者。相传为洞宾,故物复从,元君殿,折而下,自是直。东过砖室,一石室,一砖室,曰:独阳岩。石室曰:紫霄岩。对榔梅祠,前所望北壁,下者也。岩前刻龙头横出栏,外四五尺,其奉神谨者,则缘龙头置一瓣于其上,以为敬旁礼。斗台崛起,灌莽中莫所从,登崖上片石刻灵官像,高五六尺。乱置小窍中,其数不能遍阅,曰五百云。又东,过风月双清亭,值岩穷处二面皆倚石壁,壁下坐可各数人,可卧可眺可以觞咏。然乱吹不时发,亦不能久留也。亭外石枰一如南薰所见者,复从故道抵大殿,后西望舍身崖,空悬若垂天之翼状。甚可怖,其上为飞升台,元帝改服于此台下,为试心石。又下为谢天地岩。殿并山为楮室,一为神厨,一为碑亭,二泉二曰甘泉,曰甘露泉,言形露言色也。池二曰太一曰天一,太一水生气天,一水生数也。殿之前偏右为方丈其堂。曰:蓬莱之署。从方丈左折行,堂后其上分为二道,左出双杉,下为五师殿,右乱穿道院中为圜堂,为浴堂,为沧水库池,池上有小间道,从之可通钵堂。由钵堂陟翠微折行,山之后则寻邓真君所谓欻火岩者,又转而前平行,山上北折而观,于崇福岩西下而复于南天门,南岩之游于是乎始穷矣。

紫霄宫

宫在展旗峰下故宫之侧。故宫今名香火殿,负东小阜始,使者入山将新是图则观,其貌于堂树于台者赫如蔚如也。于是乃议不毁,别治于西大麓殿,楹三故宫,石属十之其他建置,百之日,池一宫前,左月池一宫后,左七星池,一宫前,右真一泉,宫后,右上善泉,一东方丈堂,北大如盆,中石钩塞者,半水从旁窍出。日可数千斗,宫中皆属厌焉旧为池,名弗称,今更曰:泉从殿。后又转陟山之椒根,石壁为龛者,太子岩也。岩前横书太子岩,三字其左曰:蓬莱第一峰,亦横书岩下,小圜亭,松风四入如敌,百道岩上,馀沥飘窗前其散,如沫下而出,道院左复北上者,炼丹岩也。下而出道院,右复西上者,七星岩也。又上为三清岩,石顶不可到其下为榔梅园,正德年间。令守臣岁取榔梅,以贡太监。吕宪乃移植数本于园,自榔梅园,东下又转而南上为福地殿,殿两阶下丹井二北为万松亭,东为赐剑台,相距不数。武左右山断而复圆起,如小儿擎拳状者,大小宝珠峰也。诸岩之水,合而东流,于石胁者,金水渠也。渠广八九尺,北折过宫前,抵小宝珠不得出。凿其顶以行为后,渠既出,复东趋大宝珠溢于其趾,为禹迹池。池大仅一亩湛湛,阶户间,尤为高山胜概旧传,禹导山至此,因名桥一亭,一并缘池。设池上仰见,三公五老灶门福地,诸峰矗矗霄汉之表,或竖如笏,或倚如剑,或列如墙,或错如棋锐者,毫攒斜者,圭葵止者,鹄跱奋者,鹘突千态万状。左右盼而目不敢暇焉,自始释平地下,上五六十里,至是凡得三大观,栖危巅,凭太虚如承露仙掌擎出数十百丈。日月出没,皆在其下,不如太和立神以扶栋宇凿翠,以开户牖逞技巧,于悬崖乱石间因险为奇,随在成趣,不如南岩,右虎左龙,前雀后武,虽当廉贞,贪狼二宿之下。而环抱天成,楹石所栖,各有次第,则非太和南岩之所。得而有也故论太和之胜者,于其高不于其大,论南岩之胜者,于其怪不于其丽,论紫霄之胜者,于其整不于其奇太和,在上南岩紫霄并列于下足成三台矣。

五龙宫

宫在灵应峰山曲南岩之游,既穷从其中,以望五龙诸殿宇,在扉屦之下。去岩而北,过滴水岩,仙侣岩,下青羊涧,二十六七里,山行多虎。逆旅无三户,行者始持兵涧陷大麓下,如行檐底已。而南岩五龙,皆失所在,踰涧而西,复寻山行,阴磴苔甚滑崎岖。二三里,山忽平,树忽壮,景物忽佳,于是南岩所望青羊所失者,始欣然获一投足焉,顾瞻南岩,又复如在眉睫之上矣。宫东向逆折,其门北向就涧道也。宫门内为道九曲十八折,蔽以崇垣行者,前后不相见。元帝启圣二殿,阶合九重。前五重为级八十一,后四重为级七十二。望之如在天上。真所谓上帝居也。殿前天地池,二陷石龙上,中而垂其首,于池水从龙口出注焉。龙井五,左三井,右二井。井痕不及栏者,才二尺寒冽可食。碑亭三台,二丈有奇亭。倍台之半,右廊之阴,日月池碧色微绿,月池深缁色。字金鱼各数十头,殿之左为玉像殿。紫玉像一披发跣,盘右膝而坐,沉香像一披发跣,端坐旧白玉像入供于内。今像则当时所易者也,苍玉像一冕而垂绅云履。菜玉像一首饰不可辨,额微起,至后如抹帕氅袍圆履。碧玉像一顶左右结双鬟,素袍锐履。诸像皆貌元帝而大小各不同,似非一时所为者。其馀从神二龟蛇,二香炉,连盖一皆菜玉制龟蛇,大者如蟹,小者仅如钱。香炉盖刻狮子为双,纫系小毬隆起,旁窄不掩炉瘗,前殿丹墀内掘得之无款识不知为何时物也。殿之右出山坎,大林下六石碑在焉。皆元物也。一为崇封真武诰碑,一为揭徯斯所撰宫碑,一为揭徯斯所撰瑞应碑,二为戒臣下碑。碑尾书至元三年,其下又系以龙儿年牛儿年。盖当时制如此一仆于地,苔藓所蚀,漫灭不可读。宫门左从曲道北折,陟左山为榔梅台,台上榔梅一株。方盛发,台后有小石碑,载赏李素希衣物,敕二道其后。则尚书胡濙述上前面领论,素希语也。下而折左出大门,外尽门下,皆为真官堂,为云堂,自云堂,并山西行下小谷,涧水出焉。所谓磨针涧也。涧上有老姥祠,涧出为蒿口,东流入于淄水,宫门右从碑亭下,南折陟右,山为启圣台。折而南下,行上途,数百步,侧出一小山,平耸如台,陈希夷诵经处也。直下为灵虚岩,复从故道折而西,上规山,微曲处,为自然庵。庵前石作小池,而桥其上金鱼十数头,闻人咳唾,从桥下群起嗾之,庵藏李素希故物数事。青袍一斜,领博袖制不甚古衲,袭里各一皆用五綵布裁为方寸,间缀以成袭衣领。直下不交襟,不裳袖,径三尺二寸边皆缘里衣促,制小袖襟,左右交腰以下,叠褶而舒其末不缘吕公绦,一五色丝揽,结而三令焉。绥长寸半,皆文皇时所赐也。其顶为灵应岩,其外又有长生岩,近岩数丈皆绝壁,百仞下临大壑。横一木于树上,以通往来,岁久木腐不可度。

玉虚宫

宫在展旗峰北遇真。故趾为真仙张三丰之庵,真仙尝语人曰:此地他日必大兴。既而去之四方声迹,寂然文皇遍访物色不可得。遂大其宫,以为祝釐之所。殿之属三曰:大殿元帝所栖也。大殿之阴曰:启圣殿。尊其所自出也。左曰:元君殿,明授受也。又左曰:小观殿,初出之制未大也。三殿合诸楹,得大殿者,半之元君小观,则入隘坞。中夷山址,以奠石焉亭之属,三西坞西山下曰:仙衣亭,真仙昔尝授衣者也。亭后砖室一曰:张仙洞神所游也。室外铜碑一阉之遗也。左圣水池,池上室大如斗,仅可置几案。沐都尉读书处也。宫之前曰:左右碑亭。厨之后曰:神泉井亭。楼之属一西坞北山下曰:望仙盖,真人杖履所及之处也。楼外雪洞一有两台洞,光台容相辉映,虽亭午如出月,状堂之属。五石渠北曰:斋堂。石涧西曰:浴堂。宫门左曰:钵堂。宫门右曰:云堂。西坞北曰:圜堂。故西坞则呼小圜,以别之斋堂前老桂三,其最大者,以指絜之得二十二围。虽柯𠏉方盛然叶迟如子母钱,花枝间时时缀数点不能多,独异香不减。他植一本十围,空中立枯。犹屈强如平昔,一本十三围,偃蹇墙下若付是非,欣戚于人者,盖皆百馀年物也。院之属,二涧之东曰:东道院。智者居之,山之西曰:西道院。仁者居之。桥之属六曰:遇真。曰:仙源。曰:游仙。曰:东莱。曰:仙都。曰:登仙。而石渠之所建不与焉门之属,三曰:东天。曰:西天。曰:北天。而殿中之所,辟不与焉石渠。一宫门之内,广八尺深,四尺夹以石栏,而桥焉中为中桥,左为西桥,右为东桥,渠首起西山之麓,水泉不甚大。仰盈于骤霤淫,潦以成其停蓄之势,延袤数十。百武斗折蛇行,入于东涧,石涧一宫之东,九渡之所经也。自高山倾泻而下,澎湃数十里,出右胁之间,与石渠合西北为梅东会。于淄东北入于汉,石鼓四南山之阳,鼓大径二尺二寸,高杀其一,以象四时或曰:取其镇也。真灵祠二祀,于门下媚灶之义也。天地坛一前,左南向礼,以义起者也。太山庙一前,右北向,时所奔走者也。八仙台,一仙桃观,一华阳亭,一莲花池,一宫外可游眺者也。曰:方丈。曰:寮室。曰:书房。曰:宾所。曰:仓。曰:厨。曰:库宫。室之事不一皆非,苟完者也。

迎恩宫

宫在石板滩,旧有关王庙,盖郧襄官道也。滩合山前诸小涧之水,骤为一川,雨甚则溃。潦四出行者,半陟而水大至,则漂溺随之,有司以涨落不常,舟楫不时具,于是初作石桥。成化二年,州大水桥齧且绝者,百数而兹桥独完,或者谓元武实相之,乃治宫于桥南崖以报神功,以祈神庥宫成,而诸美毕集焉,清冷者日与耳遇飞泳者,日与目遇天风弗作烟霾消歇,则天柱紫霄诸峰划见。面目遂为胜地始来游者,唯亟亟山行也,过者仅立宫门外,伸首一望,竟去用是弗大,显宫落成,于成化十七年中为殿,十六楹以祀元帝殿之,左为堂十二楹,六以祀启圣六以祀真官殿,之右为庙,十楹以祀,关帝外又为方丈,为书房,为寮室,为仓库之舍,为庖厨之所。百五十楹以居道众,太监韦贵疏其事,以额请于朝赐曰:迎恩观。

净乐宫

宫在均州城北。诸宫高或于山于岩下,或于谷独净乐于市盖。即其所封治宫焉,考之图经均古麇地也。传称元帝降生于净乐之国,净乐治麇按春秋文十一年,楚子伐麇,注水国近楚,左氏败麇。师于防复,伐麇至于锡穴,应邵曰:锡穴今均州郧县,则入春秋。麇固在也。与传所载不合,今不可考矣。麇君音旧志,作縻縻音,糜糜字相近,传写之误也。宫半于城中,居民宏敞不及玉虚,而壮丽过之。崇其堂峨,其陛豁其绮。疏文其璇,题阶墀门,庑皆石平布幡幄之末,缀玉以垂为元帝。启圣殿者也。宫左紫云亭亭之制,八棱其上去梁桷,重檐叠拱而璇结于顶,如揽囊口圆,起城中状,类垂盖江行者,皆见之亭,下石阶石栏二级,可以环而走修,竹长松遍植。栏外类村坞,亭外舍居者,为道人李大瓢,不知何许人。年八十馀人,问其姓名,不答。与之钱,不受。饮之酒醉,则起去。亦不告也。杖上悬方寸木书,不语二字。可否诸事,任首长以瓢自随因号大瓢。宫右香钱库,凡镪楮,输于山者,悉辇以入。累朝所赐诸器物,金钟玉磬之属,皆藏焉。又折而右为三方丈,为斋堂,为浴堂,为宾客之所,为道子之室,为案牍之房,为蔬药之圃。宫前亭二,一以供御碑,一以祀真官。进贡厂一岁时,上物以贡,则董其役于此。内臣主之宫外,左为提督之署,前左为提调之署,前右为五龙行宫。出大东门,望江东岸,为巨石立于山麓,昂耸如马首。高数十尺,其上有亭曰:沧浪之亭。其状酷似严,光钓台,然钓台非百丈不可及,又不如此之可以垂纶于亭也。下而左行,江岸百馀武复上观,音阁阁,后有小石洞,广步有半入坐,虽盛夏无暑气。与人语不甚了了,相与奕其中敲子声,隐壁案间久,不得出,下阁复拿舟顺流行,六七里,抵龙山。山横绝水,口屹然有一夫当关之势。地理家所谓华表捍门者也。山上禹王庙,一玉皇阁,一卧云亭,一山下三义庙,一皆足游观者也。

《畿辅通志》灵济宫

宫在顺天府城西。景物略曰: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风无风声,日无日色。中有碧瓦黄甃,时脊时角者,灵济宫。永乐十五年,文皇帝有疾,梦二真人授药,疾顿瘳。乃敕建宫祀,封玉阙真人,金阙真人封其配曰:仙妃。十六年,改封真君成化。二十二年,改封上帝像,机胎木体,被衣首机其顶手,机腢肘足,机髋膝撼之动,巍巍取福州原像也。岁元旦日,短至及真人诞辰,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礼,朔望本宫道士,行礼岁四,孟更服祭。告冕衮服,平时冠巾袍,私衵袜击履,綦服服。各以其时,福州先有灵济宫,自永乐十五年例,每六年遣博士赍袍服往祭告。万历四年,奏罢命本省藩司祭告,具袍服其北京灵济宫,礼如初。万历二十二年,大学士王锡爵病,上特发帑五十两,命灵济宫道官白昭忻建醮三日,夜锡爵上疏谢病寻愈。

崇真万寿宫

宫在府南蓬莱坊。元至元中建,赐额翰林学士王构为记真人,张留孙吴全节相继居此,俗名天师庵。

隆阳宫

宫在房山县西南五十里。石窝店南明陈风便先生号痴呆子者修真之所,详见碑记。

神乐观

观在天地坛西南,永乐十八年建。处乐舞生之有事于郊庙者,领以提点知观,隶太常寺。

白云观

观在府西南一十五里,旧名太极宫。金时建,元太祖闻东莱丘处机有道行,召对皆敬天爱民之言,太祖喜纳之。遂命住焉,因改名长春宫。明正统间重新也。改今名。

灵应观

观在玉泉山东南,依崖壁为之。前累石为台,台下甃方池,池上有小室,揭曰:灵渊。又前有小溪,环抱景最幽奇。

悟仙观

观在旧城南门内。创于元至正,初因洞清张真人炼悟得仙,白昼冲举而得名也。经始时,于殿址下掘得古鼎,人益崇信。明宣德三年,羽士蒋玉林因旧址恢宏之建通明殿,奏请赐额。礼部给劄以玉林为道正司。

佑民观

观在通州张家湾古迹天妃庙。原下里二泗寺,凡运船往来于此,修醮内立玉皇阁醮,坛装塑河神等像。明嘉靖十四年,道官周从喜乞赐宫观名额,奉旨观名佑民阁,曰:锡禧。至万历壬午,漕运总督灵璧侯汤世隆重新之,崇祯乙亥总督仓场,户部侍郎程注理河,御史禹好善捐赀再修。

清都观

观在密云县西北十里,亦名洞真观。大安二年,道人杜宗道建。至元改为洞真宫,宫阳真人居之炼药。明洪武二十一年,置道录司,居者百馀人。

寻真观

观在永平府抚宁县北二十里。桃花峪内有紫霞洞,小蓬莱阁,每花开游观者殆无虚日。

建福观

观在保定府定兴县百楼村,其地即汉公孙瓒避世筑城以自固者。由唐及宋遗址,犹存金人始为道院,有观之名。

五岳观

观在真定府晋州城东,关置道正司于内。

无极观

观在广平府威县东北隅,金明昌二年,萧仙姑羽化处。

灵真观

观在宣府云州城西南十五里,金阁山中。元时建,凡三区俗谓之三,长住有上中下之目。其上一区,崔巍南向,为金阁道经藏,焉越。中区后与山门遥峙,为三清殿,有径丈大书为洞天福地云。三清殿后偏西北为长春洞,洞一穴径寸许,泉水迸出,流入一小坎旁。有大椿参天荫如广厦,又前流汇为池围,以朱槛潺湲有声澄清可鉴,又前流则成溪矣。入山五里,为游仙峪,循此而西,即观门也。出观门不一里,有冢冢。前一坊,大书祁真人蝉蜕处地。多榆树有大学士李谦所撰碑文。

《盛京通志》长春观

观在辽阳城东南。

朝阳观

观在城东南十五里汤河。

龙台观

观在海城县城西八里。

元真观

观在盖平县城西门内即今上帝庙。

《山东通志》庆云观

观在济南府新城县东南十五里,宋时庆云出建。

碧霞灵应宫

宫在泰山绝顶即玉女祠。一曰:昭真观。宋真宗东封时创,帝亲为撰记。明洪武初,重建成化间。增修赐额碧霞灵应宫,四方捐施金帛牛马,有司筦榷以助公帑。

青帝观

观在泰安州北二里,宋真宗御书碑刻尚存。

天书观

观在泰安州西,旧名乾元,宋得天书于泰山,故名。

玉虚宫

宫在兖州府沂州东八十五里苍山之阳。昔人以为安期生修炼处,址尚存。费县蒙山亦有玉虚宫,内有古松高五丈,盘枝如轮。

太清观

观在青州府蒙阴县东五十里,世传为老君炼丹之所,今遗迹犹存。

延真宫

宫在登州府黄县卢山下,即晋卢童子得道之所。

太虚宫

宫在栖霞县北十里。金明昌五年建,即元丘处机得道之所。

鍊阳观

观在招远县北三十里,世传马丹阳鍊丹于此。

神清观

观在宁海州东南五十里,即王重阳开烟霞洞处。金太和间建。

东华观

观在文登县西五十里,观后有紫府洞,洞内有白玉仙像。

青罗观

观在莱州府掖县。治南元时,国戚黄姑学道之所,后为真人丘处机道场,赐名:迎祥观。今为青罗观。

灵虚宫

宫在府东二十里许,相传刘真人修道于此。

《山西通志》天庆观

观在太原府小铁匠巷。今名元通观。元中统年建。内有通明阁,明洪武间,置道纪司,有廊有江东祠,神名石固秦人也。祈签灵应。

纯阳宫

宫在贡院东天衢街。明万历年建。凡起造规画皆仙乩,布置内八卦,楼降笔楼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对额皆乩笔所题碑记。乃李太白乩笔也,用醉翁亭体文甚奇隽。

昊天观

观在太原县西十里,龙山绝顶。元元贞年建。东崖有石室八龛,一曰:虚皇龛。二曰:三清龛。三曰:卧如龛。四曰:元真龛。五曰:三天大法师龛。六曰:七真龛。七八俱名辨道龛,道者姓宋号披云子所凿。

元真观

观在文水县东北隅,唐开元二年建。明洪武间置道会司。

长春观

观在寿阳县治南北街,一名清微观。元大德八年建。明洪武间置道会司。

天庆观

观在静乐县,治东南隅。宋大中祥符年建,明洪武间置道会司于内。

白鹤观

观在忻州内西冈上,宋大中祥符年建。初名天庆观。元好问有记,明洪武初置道正司,后改今名。

凤凰观

观在代州凤山之阳,魏太武迎嵩山寇谦之居。此中又葛洪孙思邈,董思珍,朱自然,刘海蟾阚道宁俱寓此修仙。

三清观

观在代州城外西关。明洪武二十八年置道正司,景泰年徙建城西门外。

万圣观

观在平阳府襄陵县西齐村。元至元初,真人郦希诚修炼之处。世祖赐额,又龙祥观在浪泉村。

元都观

观在洪洞县治东北朝阳坊。元泰定四年建。明洪武间置道会司,玉虚玉峰玉清三观入焉。

宁真观

观在浮山县西八里辛村。元延祐七年建。明洪武间置道会司,并洪禧二真龙祥太清太华观入焉。

天圣宫

宫在浮山县南三十五里,唐武德三年神见于龙角山下,敕建舍人柳宪立混元殿,于此以祀老子因改县为神山县,开元十四年改为庆唐观,御制碑命高力士董其役重修。五代唐长兴中增修,宋大中祥符七年遣宰相王旦致祭,改观名为天圣宫。

腾云观

观在赵城县东南一里信义坊,周显德三年建。后名卧云观,明洪武间置道会司。

真游观

观在太平县东四十里伯益。村中多柏,皆千百年物。前一株号三清柏,相传唐天宝八年王叟得仙瓜于此,进上命于瓜所建观额曰:真游。

修真观

观在太平县南关高阜殿,壁间人物元朱好古笔精妙入神,有钟声闻百里。

延庆观

观在岳阳县东山上,宋宣和二年建。玉皇阁前后殿宇森严,观内泉即圣泉,所谓活水,龙吟是也。明洪武间置道会司,并通元清华仙游栖真临溪,龙泉清泉七观入焉。

九龙观

观在曲沃县二十里,景明村门对悬,流座面青黛内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乃千年物也。相传九龙神为本村人。

紫阳宫

宫在翼城县唐城坊。相传即宋紫阳真人张伯端修养处也,元至元初建。明洪武间置道会司。

冲祐观

观在汾西县西北礼义坊,初名玉兔观。以其地常出白兔也,宋宣和五年改今额。明洪武间置道会司。并招仙葆光虚静三观入焉。

庆云观

观在蒲州东二十里,张华村。元泰定元年建。后并道靖祐圣远尘复真摩云五观入焉。

永乐纯阳宫

宫在蒲州南一百二十里南张村。唐为吕公祠,又为观。元中统三年重建。改为宫后,并法逸玉泉栖霞长春通元峡石六观入焉。

寥阳宫

宫在蒲州治西南隅明远坊。至元四年建。其下院在城南十五里,韩阳镇后,并元都丹阳,太虚广孝栖云五观入焉。

大明观

观在临晋县中条山,即罗真人仙洞,唐初建。

道清观

观在方山下,侯憨子升仙处。相传观傍有朱砂洞,以大石方二丈馀覆压洞口,石色皆赤,内有一井水,常满。又传竹成林,水自溢,凡三次升一仙云。

大清观

观在猗氏县东南二十里,金大定中建。明洪武初,并天宁万寿清真三观入焉,置道会司。

崇宁宫

宫在解州西门外关庙左。元至元三年姜真人建。明洪武间置道正司。嘉靖二年道正,杨演澄增修静境听一院于三清殿后。

寿圣宫

宫在夏县内守信坊。元至元二年,道士冯明建。明洪武间置道会司,并天圣万寿二宫,九阳龙祥二观入焉。

隆禧观

观在平陆县东关街北。唐开元三年,道士杨志和刱建。元至元四年,道士马公道重修。明洪武间置道会司,并玉泉观长生宫入焉。

真常宫

宫在芮城县东北七里柴村。旧名泽清观。唐开元二年里人果善重建,改今额。明洪武间置道会司,并太清紫清二观入焉。紫清观,内降生台,唐咸通三年筑。世传真人侯道华降生之地。

重阳观

观在绛州西北董村。内有读书堂,文中子曾隐居于此,观麓有清帘洞。

玉清宫

宫在绛州内西北隅。元至元间建。旧名玉虚观。皇庆间赐今额,明洪武间置道正司。

道清观

观在稷山县廉城村,元延祐年建。明洪武年,二灵虚观重阳观三观入焉。

洪庆观

观在垣曲县治南里许中条山头,旧名金阙院。金大定十九年,道士吕道章建。元延祐六年,金书敕赐洪庆观,规模壮丽,山水环抱,甚胜地也。古今名公多登眺吟咏焉,邑人王纪有记。

白鹤观

观在潞安府城。唐景龙二年,明皇别驾时,假寐白鹤观,道士宋大辨等三十人见赤龙在案,今已废。

白鹤观

观在潞城县东一里,唐垂拱二年建。即申仙修真处,有仙祠。明洪武间置道会司,并崇仙元真二观入焉。

祥鹿观

观在壶关县东北三里,唐乾封元年建。相传徐王元礼猎于檀山逐白鹿至此隐于穴中,因立观。赐额祥鹿。明洪武十五年置道会司,并灵显丹阳归真三观入焉。

仙槐观

观在汾阳城隍庙东。相传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统中遇异士,投药其中,倏长茂踰,初故州人饰观,以仙槐名,俗谓之神仙观云。

长春观

观在汾阳城西十里田村之鸣鹤洞。初为西岩古洞,元初村民田氏延羽客张真一修炼居之,因建西岩庵。后真一参丘祖锡号丹华子,还守旧丘,元宗于丁亥岁五月二十八日,有白鹤自艮方飞来,止于岩际蹁跹久之,向坤飞去,明年是日,复至如是者,三及。真一羽化而遗音至,今存焉。真一子里人中统中增建殿阁,更名庵为长春观,往来士大夫多游览题咏焉。

清虚观

观在平遥县东门内。建于唐名崇圣宫,又名兴国观。内建玉皇阁,高百馀尺,有赵闲闲草书阴符经石刻,及元翰林学士姚燧题咏,明洪武间,改今额。而道会司寓焉。

龙泉观

观在恒山上下,观在东门外。唐开元二年建。赐额龙泉,因山有二泉故也。明洪武间置道正司,并上观入焉。今复道正司于南门外之东岳庙。

太清观

观在沁源县北门外西冈上。世传金天会间县吏阎密弃俗学道结庵于此,居二十馀年,尸解而化,其妻王好信率其徒众建三清殿,于庵东大定中其子宁援诏例纳赀,赐今额。明洪武间置道会司。

《河南通志》明道宫

宫在归德府鹿邑县治东。唐时建。初名紫微宫,天宝二年改太清坛。宋真宗改赐今名。

太清宫

宫在鹿邑县东十里,老子所生之地。汉延禧间建。历代屡加修葺。

栖霞观

观在彰德府林县西南四十里,周虑子綦隐居之所。始建未详,元元祐间修。
太一广福万寿宫
宫在卫辉府城内。金天眷间建。始名三清院。皇统间改今名。明洪武初置道纪司于内。

紫微宫

宫在怀庆府王屋山下,唐司马承祯栖真之所。宋绍圣初建。元大德间修,明天顺元年重修。

阳台宫

宫在王屋山下,晋烟萝子栖真之所。唐开元中建。元至正间修。

灵都宫

宫在济源县西三十里尚书谷。唐天宝间建。元至元间修,相传即玉真公主升仙处也。

奉仙观

观在济源县西北,唐垂拱元年建。元至元中修,宋贺兰栖真于此。

六真观

观在修武县北,六真山。世传六真丘刘谭王郝马讲道之所,后唐天成间建。明洪武间修置道会司于内。

九真观

观在河南府城南,旧有东华,正阳,纯阳,海蟾,重阳,丹阳,长真,长生,长春九真塑像在内,今废。

仙鹤观

观在偃师县南,缑氏保。相传王子晋于此乘鹤升仙,故名。始建未详,宋皇祐二年修。

崇福观

观在登封县北五里嵩山之阳,按碑刻云,汉武帝时为万岁观。唐为太乙观。宋改今名。明洪武十五年重修,置道会司于内。

天封观

观在登封县北,唐天宝初建。元至元间改为嵩阳宫,复改今额。石上有韩文,公题名欧阳公跋。

祥符观

观在阌乡县西,唐开元中建。内有元宋御书道德经二碑。

普济宫

宫在南阳府内乡县西南石堂山。即麻衣子修真之所。相传旧名石堂观,唐贞观中改今名。元大德间重修。

双凫观

观在叶县治东北,即王乔飞凫之所。始建未详,明洪武十七年重建。

广成宫

宫在汝州西崆峒山上,即广成子隐居之所。始建未详。

《陕西通志》唐昌观

观在西安府安业坊,内有玉蕊花,乃明皇女唐昌公主所植,每花发若琼林瑶树。元和中,春物方妍,车马寻玩者相继。忽有一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绣乘马峨髻双鬟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娩迥出,于众从以二女三小僮。僮皆绯头黄衫,端丽无比。下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异香,芬馥远闻数十步之外。观者以为宫掖,莫敢逼视,良久令小僮取数花而去,将乘马谓黄冠曰:曩有玉峰之约。自此行矣,时观者如堵觉烟霏鹤唳百步有轻风,拥尘而去。须臾见在半天矣。

太乙观

观在府南太乙山中,汉元封初建。山中云起,融结隐然成象。

女冠观

观在睿宗藩地,明皇升极于此。

兴唐观

观本司农园地,开元年造观。元和间命中尉彭中献师徒三百人修。

蒙溪宫

宫在城南四十里,内有董真人仙去,又有赵闲闲易安二字石刻,甚嘉原为蒙恬旧宅。

长平观

观在泾阳县西南,汉建。新莽时,观之西岸崩,泾水不流。

会灵观

观在盭厔县东,唐元宗梦一人曰:我是汝远祖,吾之形像可三尺馀,今在西南一百馀里,汝但遣人寻求吾自应见。明日遣人果于西南盭厔县山中遇一真容,与梦中无异。开元二十九年敕中书门下宣示中外勒于石此,观即遇真容处也。

老子说经台

台在盭厔县东南,乃关令尹喜迎老子说经台,台下有二柏。俗传二柏枯死,老子一针刺之复生,名再生柏。

玉泉观

观在玉泉之上,盘山和阳子李君栖真之所,明嘉靖年道人李教真重修。

修真观

观在澄城县东南二十里,汉武帝求仙东游,梁山栖息于此。

甘泉观

观在延安府宜川县城北十五里,昔有二道人仙去。

皇庆观

观在延长县东南五十里,此地有玉皇庙石像。古传牧童常听石岩有凿石声,石内若有人问曰:开也么。童应曰:开。忽山崩出石像,后一夜各村俱梦人借牛,次旦家家失牛,众寻至石崩处,见群牛各卧俱汗湿淋漓,而石像立起,或众牛所曳也,因立庙。

启圣宫

宫在凤翔府东北十五里,老子入关西行示圣迹处,唐天宝乾符年修。

七星观

观在宝鸡县西四十里,有七星见彩故名。

明素观

观在宝鸡县西南四十里,正阳真人修炼处。

通仙观

观在宝鸡县南十五里,大散仙人成道处。

启灵观

观在宝鸡县东南六十里,长春真人避暑之所。

还丹院

院在宝鸡县南二十五里,纯阳真人炼丹处。

成道宫

宫在宝鸡县东南六十里,金大定年建。丘处机修道之处。

奉真观

观在汉中府即斗山,唐宝真人得道之所。

《汉中府志》三丰祠

祠在酆都山,永乐间三丰曾憩此。莫有识者,时朝廷特敕,大宗伯胡濙图形访至此,咫尺不见,因建祠祀之。今祠地无蚁穴,与他处异焉。

西山观

观在郡治之西门,踰河可百步而近,盖观有元帝神焉,面城临水画船钓艇,堪以玩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