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七十一卷目录

 道书部汇考一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唐书〈艺文志〉
  云笈七签〈真系 三洞 七部 四辅 十二部 三十六部 说三元八会六书之法 云篆 八体六书六文 符字 八显 玉字诀 皇文帝书 天书 龙章 凤文 玉牒金书 石字 题素 玉字 文生东 玉箓 玉篇 玉札 丹书墨箓 玉策 福连之书 琅虬琼文 白银之编 赤书 火鍊真文 金壶墨汁字 琼札 紫字 自然之字 四会成字 琅简蕊书 石 释三十九章经〉
  遂初堂书目〈道家类〉

神异典第二百七十一卷

道书部汇考一

《汉书》《艺文志》

伊尹五十一篇。
〈注〉伊尹汤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师,古曰:父,读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辛甲,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
筦子,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师古曰筦,读与管同。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
老子,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徐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文子》九篇
文子,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
蜎子,名渊,楚人。老子弟子《师古》曰:蜎,姓也,音一元反。

《关尹子》九篇
关尹,子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庄子》五十二篇
庄子,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列子,名禦,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长卢子》九篇
长卢子,楚人。

《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
牟,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
田子,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师,古曰骈步田反。

《老莱子》十六篇
老莱子,楚人,与孔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
黔娄子,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师,古曰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宫孙子》二篇
《师古》曰宫孙,姓也,不知名。

《鹖冠子》一篇
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师古曰以鹖鸟羽为冠。

《周训》十四篇
《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

《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
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
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孙子》十六篇
孙子,六国时人。

《捷子》二篇
捷子,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
曹羽,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
婴齐,武帝时人。《师古》曰: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

《臣君子》二篇
臣君子,蜀人。

《郑长者》一篇
郑长者,六国时人。先韩子,韩子称之。《师古》曰:《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道家言》二篇
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隋书》《经籍志》

道经者,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而以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存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辨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经历年载,始一开劫,受法之人,得而宝秘,亦有年限,方始传授。上品则年久,下品则年近。故今授道者,经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道合体。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元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其洁斋之法,有黄箓、玉箓、金箓、涂炭等斋。为坛三成,每成皆置绵蕝,以为限域。傍各开门,皆有法象。斋者亦有人数之限,以次入于绵蕝之中,鱼贯面缚,陈说愆咎,告白神祇,昼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其斋数之外有人者,并在绵蕝之外,谓之斋客,但拜谢而已,不面缚焉。而又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又以木为印,刻星辰日月于其上,吸气执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又能登刃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割,火不能爇。而又有诸服饵、辟谷、金丹、玉浆、云英,蠲除滓秽之法,不可殚记。云自上古黄帝、帝喾、夏禹之俦,并遇神人,咸受道箓,年代既远,经史无闻焉。推寻事迹,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无上天官符箓之事。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故言陶弘景者,隐于句容,好阴阳五行,风角星算,修辟谷导引之法,受道经符箓,武帝素与之游。及禅代之际,弘景取图谶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献之,由是恩遇甚厚。又撰《登真隐诀》,以证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则能长生,与天地永毕。帝令弘景试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绝,药物不精故也。帝以为然,敬之尤甚。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际,信之愈甚。陈武世居吴兴,故亦奉焉。后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谦之,自云尝遇真人成公兴,后遇太上老君,授谦之为天师,而又赐之《云中音诵科诫》二十卷。又使玉女授其服气导引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鲜丽。弟子十馀人,皆得其术。其后又遇神人李谱,云是老君元孙,授其图箓真经,劾召百神,六十馀卷,及销鍊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太武始光之初,奉其书而献之。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岳,迎致其馀弟子,于代都东南起坛宇,给道士百二十馀人,显扬其法,宣布天下。太武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为故事,刻天尊及诸仙之象而供养焉。迁洛以后,置道场于南郊之傍,方二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并有道士歌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后齐武帝迁邺,遂罢之。文襄之世,更置馆宇,选其精至者使居焉。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寻与佛法俱灭,开皇初又兴,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也。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灵宝》《升元》之属。其馀众经,或言传之神人,篇卷非一。自云天尊姓乐名静信,例皆浅俗,故世甚疑之。其术业优者,行诸符禁,往往神验。而金丹玉液长生之事,历代糜费,不可胜纪,竟无效焉。今考其经目之数,附之于此。经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饵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箓十七部,一百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

《唐书》《艺文志》

《鬻子》一卷〈鬻熊〉《老子道德经》二卷〈李耳〉。又三卷、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新记元言道德》二卷、又《老子指例略》二卷、蜀才注《老子》二卷、钟会《注》二卷、羊祜《注》二卷、又《解释》四卷、孙登注《老子》二卷、王尚《注》二卷、袁真《注》二卷、张凭《注》二卷、刘仲融《注》二卷、陶弘景《注》四卷、树钟山《注》二卷、李允愿《注》二卷、陈嗣古《注》二卷、僧惠琳《注》二卷、惠严《注》二卷、鸠摩罗什《注》二卷、义盈《注》二卷、程韶《集注》二卷、任真子《集解》四卷、张道相《集注》四卷、卢景裕、梁旷等《注》二卷、安丘望之《老子章句》二卷、又《道德经指趣》三卷、王肃《元言新记道德》二卷、梁旷《道德经品》四卷、严遵《指归》十四卷、何晏《讲疏》四卷、又《道德问》二卷、梁武帝《讲疏》四卷、又《讲疏》六卷、顾欢《道德经义疏》四卷、又《义疏治纲》一卷、孟智周《义疏》五卷、戴诜《义疏》六卷、葛洪《老子道德经序诀》二卷、韩庄《元旨》八卷、刘遗民《元谱》一卷、《节解》二卷、《章门》一卷、李轨《老子音》一卷、《鹖冠子》三卷、张湛注《列子》八卷〈列禦寇〉。郭象注《庄子》十卷〈庄周〉。向秀《注》二十卷、崔撰《注》十卷、司马彪《注》二十一卷、又《注音》一卷、李颐《集解》二十卷、王元古《集解》二十卷、李充《释庄子论》二卷、冯廓《老子指归》十三卷、又《庄子古今正义》十卷、梁简文帝《讲疏》三十卷、王穆《疏》十卷、又《音》一卷、《庄子疏》七卷、《文子》十二卷、《广成子》十二卷〈商洛公撰,张太衡注〉《唐子》十卷〈唐滂〉《苏子》七卷〈苏彦〉《宣子》二卷〈宣聘〉《陆子》十卷〈陆云〉《抱朴子内篇》十卷〈葛淇〉《孙子》十二卷〈孙绰〉《苻子》三十卷〈苻朗〉《贺子》十卷〈贺道养〉《牟子》二卷〈牟融〉。傅奕注《老子》二卷、杨上善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注《庄子》十卷、《老子指略论》二卷、辟闾仁谞注《老子》二卷、贾大隐《老子述义》十卷、陆德明《庄子文句义》二十卷、元宗注《道德经》一卷、又《疏》八卷、卢藏用注《老子》二卷、又注《庄子内外篇》十二卷、邢南和注《老子》、冯朝隐注《老子》、白履忠注《老子》、李播注《老子》、尹知章注《老子》、傅奕《老子音义》〈卷并亡〉。陆德明《老子疏》十五卷、逄行圭注《鬻子》一卷、陈庭玉《老子疏》〈卷亡〉。陆希声《道德经传》四卷、吴善经注《道德经》二卷、杨上善《道德经三略论》三卷、道士成元英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庄子》三十卷、《疏》十二卷、张游朝《南华象罔说》十卷、又《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孙思邈注《老子》、又注《庄子》、柳纵注《庄子》、尹知章注《庄子》、甘晖、魏包注《庄子》〈卷并亡〉。元载《南华通微》十卷、张志和《太易》十五卷、又《元真子》十二卷、陈庭玉《庄子疏》〈卷亡〉。道士李含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三卷、又《义略》三卷、张隐居《庄子指要》三十三篇、帅夜光《三元异义》三十卷、徐灵府注《文子》十二卷、李暹训注《文子》十二卷、王士元《亢仓子》二卷、《无能子》三卷〈不著人名字,光启中隐民间〉。尹喜《高士老君内传》三卷、元景先生《老子道德简要义》五卷、梁简文帝《老子私记》十卷、戴诜《老子西升经义》一卷、韦处元集解《老子西升经》二卷、《老子黄庭经》一卷、《老子探真经》一卷、《老君科律》一卷、《老子宣时诫》一卷、《老子入室经》一卷、《老子华盖观天诀》一卷、《老子消水经》一卷、《老子神策百二十条经》一卷、鬼谷先生《关令尹喜传》一卷〈四皓注〉《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一卷、王苌《三天法师张君内传》一卷、李遵《茅君内传》一卷、吕先生《太极左仙公葛君内传》一卷、华峤《紫阳真人周君传》一卷、赵升等《仙人马君阴君内传》一卷、郑云千《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范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内传》一卷、项宗《紫虚元君魏夫人内传》一卷、王羲之《许先生传》一卷、《九华真妃内记》一卷、宋都能《嵩高少室寇天师传》三卷、《王乔传》一卷、《汉武帝传》二卷、刘向《列仙传》二卷、葛洪《神仙传》十卷、见素子《洞仙传》十卷、东方朔《神异经》二卷〈张华注〉。又《十洲记》一卷、周季通《苏君记》一卷、梁旷《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南华真人道德论》三卷、《任子道论》十卷任嘏。《顾道士论》三卷〈顾谷〉。姖威《浑舆经》一卷、杜夷《幽求子》三十卷、张讥《元书通义》十卷、陶弘景《登真隐诀》一十五卷、又《真诰》十卷、张湛《养生要集》十卷、《养性传》二卷、张太衡《无名子》一卷、刘道人《老子元谱》一卷、刘无待《同光子》八卷〈侯俨注〉《灵人辛元子自序》一卷、《华阳子自序》一卷〈茅处元〉《无上秘要》七十二卷、《道要》三十卷、马枢《学道传》十二卷、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四卷、《道藏音义目录》一百一十三卷〈崔湜、薛稷、沈佺期、道士史崇元等撰〉《集注阴符经》一卷〈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李靖《阴符机》一卷、道士李少卿《十异九迷论》一卷、道士刘进喜《老子通诸论》一卷、又《显正论》一卷、张果《阴符经太无传》一卷、又《阴符经辨命论》一卷、《气诀》一卷、《神仙得道灵药经》一卷、《罔象成名图》一卷、《丹砂诀》一卷、韦弘《阴符经正卷》一卷、李筌《骊山母传阴符元义》一卷、叶静能《太上北帝灵文》三卷、李淳风注《泰乾秘要》三卷、杨上器注《太上元元皇帝圣纪》十卷、崔少元《老子心镜》一卷、《皇天原太上老君现迹记》一卷、《吕氏老子昌言》二卷、王方庆《神仙后传》十卷、《元晋苏元明太清石壁记》三卷、《议化胡经状》一卷、《宁州宁真观二十七宿真形图赞》一卷、道士令狐见尧《正一真人二十四治图》一卷、孙思邈《马阴二君内传》一卷、又《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摄生真录》一卷、《养生要录》一卷、《气诀》一卷、《烧炼秘诀》一卷、《龙虎通元诀》一卷、《龙虎乱日篇》一卷、《幽传福寿论》一卷、《枕中素书》一卷、《会三教论》一卷、《龙虎篇》一卷〈青罗子周希彭、少室山人孙登同注〉。朱少阳《道引录》三卷、张志和《元真子》二卷、戴简《真教元符》三卷、杨嗣复《九徵心戒》一卷、裴煜《延寿赤书》一卷、纥干𣳻《序通解录》一卷、《守真子秦鉴语》一卷、道士张仙庭《三洞琼纲》三卷、段世贵《演正一气化图》三卷、女子胡愔《黄庭内景图》一卷、道士司马承祯《坐忘论》一卷、又《修生养气诀》一卷、《洞元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贾参寥《庄子通真论》三卷、白履忠注《黄庭内景经》〈卷亡〉。又《三元精辨论》一卷、吴筠《神仙可学论》一卷、又《元纲论》三卷、《明真辨伪论》二卷、《辅正除邪论》一卷、《辨方正惑论》一卷、《道释优劣论》一卷、《心目论》一卷、《复淳化论》一卷、《著生论》一卷、《形神可固论》一卷、李延章集《郑绰录中元论》一卷、施肩吾《辨疑论》一卷、道士令狐见尧《玉笥山记》一卷、道士李冲昭《南岳小录》一卷、沈汾《续神仙传》三卷、道士胡慧超《神仙内传》一卷、《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李渤《真系传》一卷、李遵《茅三君内传》一卷、道士胡法超《许逊修行传》一卷、张说《洪崖先生传》一卷、冲虚子《胡慧超传》一卷、《潘尊师传》一卷〈潘师正〉《蔡尊师传》一卷〈蔡南玉〉。刘谷神《叶法善传》二卷、正元师《谪仙崔少元传》二卷、阴日用《传仙宗行记》一卷、谢良嗣《吴天师内传》一卷〈吴筠〉。温造《瞿童述》一卷、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江积《八仙传》一卷、王仲丘《摄生纂录》一卷、高福《摄生录》三卷、郭霁《摄生经》一卷、上官翼《养生经》一卷、康仲熊《服内元气诀》一卷、《气经新旧服法》三卷、《康真人气诀》一卷、《太无先生气诀》一卷〈失名〉《菩提达磨胎息诀》一卷、李林甫《唐朝炼大丹感应颂》一卷、崔元真《灵沙受气用药诀》一卷、又《云母论》二卷、刘知古《日月元枢》一卷、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一卷〈失姓名〉。陈少微《大洞鍊真宝经修伏丹砂妙诀》一卷、严静《大丹至论》一卷。
《云笈七签》《真系》〈陇西李渤述〉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元著,使搢绅先生不惑者:自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于杨君,杨君授许君,许君授子元文,元文付经于马朗。景和乙巳岁,敕取经入华林园。明帝登极,殳季真启还私廨。简寂陆君南下立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按黄素方,因缘值经,准法奉修,亦同师授。其陆君之教,杨、许之胄也。陆授孙君,孙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陶授王君,王君又从宗道先生得诸胜诀,云经法秘典大备于王矣。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马君,司马君授李君,李君至于杨君,十三世矣。杨、许并越汉登真,许令亦终获度世。马、殳幸会而不业。自陆君已降,则帝者无不趋其风矣。此皆史有明文,或遗迹可访。又世世从事于斯者,其支裔焉。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长生之士也。超理入神,混合于气,无为面无不为者,我真宗之道也。道无否泰,教有通塞。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故予述真系,传其同源分派者。录名仙籍,不辑于此。时贞元乙酉岁七月二十一日,于庐山白鹿洞栖真堂中述。

《三洞》

原夫经教所出,按《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尊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真》是天宝君所出,又云:以元始高上玉帝出《上清洞真之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后传玉文付上相青童君,封于玉华宫。元景元年,又封一通于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欂桑太帝旸谷神王出《独立之诀》三十卷、《上经》三百卷行之于世。又襄城小童授轩辕黄帝《七元六纪飞步天纲》之经。汉元封元年,西王母、上元夫人同授汉武帝《灵飞六甲上清十二事》。又太元真人茅盈受西城王君所传玉佩金珰缠璇之经。又元洲上卿苏林真人受涓子所传三一之法。又真人王褒,汉平帝时,西城王君所传上清宝经三十一卷,晋成帝时于汲郡传南岳魏夫人。夫人之子传茅山杨羲,羲传许迈,迈复师南海太守鲍靓,受上清诸经。迈弟谧、谧子玉斧,皆受《三天王法曲素凤文》
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元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玉纬》云:洞元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乘所传。按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素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二部妙经,合三十六帙。又《四极盟科》云:洞元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于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灵宝五芽之经。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受灵宝龙蹻之经。又九天真玉降于牧德之台,授帝喾灵宝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于钟山。又夏禹于阳明洞天感太上,命绣衣使者降授灵宝五符以理水,檄召万神。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演出大、小劫经,中山神咒,八威召龙等经。今行于世矣。时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传《灵宝经》以授葛元。元传郑思远,思远以灵宝及三洞诸经付元从弟少傅奚,奚付子护军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又于马迹山诣思远告盟奉受。洪又于晋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后从孙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今所传者,即黄帝、帝喾、禹、葛元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神经是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传。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亦诸仙人所受,以藏名山。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真人,受《三皇内文》。又黄卢子、西岳公皆受禁虎豹之术。真人介象受乘虎之符。《八威使者受策虎豹文》。又鲍靓于晋万帝永康年中,于嵩山刘君石室,清斋思道,忽有石刻《三皇天文》出于石壁。靓以绢四百尺告元而受。后授葛洪。又壶公授费长房,亦有洞神之文。石室所得,与今《三皇文》小异。陆修静先生得之,传孙游岳。游岳传陶隐居。其天中十二部经,未尽出世。今传者是黄帝、黄卢子、西岳公、鲍靓、抱朴子所授者也。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以教于世。夫三洞者,盖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元言。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陟。龙章凤篆,显至理之良诠;玉简金书,引还元之要术。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元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正一经》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该之,一乘道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具如灵宝疏释,有二十一卷已现于世,十五卷未出。孟法师云:高元大法师夏禹师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为三十六,合为六卷,即今世所行。其后分有内教十卷,即是升元之文,亦世所行也。按《太元都四极盟科》曰:洞元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劳盛山。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书灵宝真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王母所得,讵已极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备。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昔黄帝登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受此法,驾龙升元。帝喾之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喾此法。帝后封之于钟山。夏禹所感之书出见,有异今略序者。按《真一自然经》云:太极真人夏禹,通圣达真。太上命钞出灵宝自然经,分别有大、小劫品经、《栖山神咒八威召龙神经》云:小劫至时,必脱大水焉。又云:徐来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时,于会稽上虞山传仙公葛元。元字孝先。后于天台山传郑思远、竺法兰、释道微。道微传吴主孙权等。仙公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经,一通传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门子孙,与从弟少傅奚。奚子护军悌,悌子洪。洪又于马迹山诣思远,盟而受之。洪号曰抱朴子。抱朴以建元六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之徒。相传于世,于今不绝。《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三天玉童传上皇先生教曰:若白简青箓之人,自然得乎此法。又虚无先生传于唐尧,后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君云:自唐尧之后,得上文者乃七千人。此飞龙元升,或论化潜引,不可具记。得道者皆藏文五岳。经内明三劫化主,及开皇劫,以此妙经生天立地。大圣应于始青之中,号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人天化主,此如三宝科释,今不具详。《玉经隐注》云:《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玉策者,是策进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谓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内字》。字者,志也。明天使人仰观上文,心识觉悟,内志习勤,外不炫耀。第二《地皇内记书文》。文者,明也。内学志明,记正无惑,舒以广济,缘明至极也。第三《人皇文》。文者,明也。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则天,定内安外,普度无穷,同归元门,由学所得。此并经释也。又称《三皇经》者,谓三皇各受,隔世禀行。又八帝之经,亦是随方为化。犹如灵宝一文,五帝分宝,即为五帝文。鲍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于三皇,名之《三皇文》也。《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皇已前,鸟迹之始大章者也。第三又云:皇文帝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又云:本源无异矣。至于三皇,各受一部,分为三元,三才之道也。第十三卷云:三元八会,自然成文。方丈悬空,字字各现。第十四云:得失由人,此文不灭;圣真宝之,镇太极宫中也。《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也。《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时所授之书也。作字似符文,又仙篆文,又似古书。各有字数。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诸仙人受之,以藏诸名山石室,皆不具足,唯蜀郡峨嵋山具有此文。昔仙人智琼以《皇文》二卷,见义深不能解,遂还之。王公以帛公精勤所得,传之贤达,宣行至今。《大字序说》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诀。《小有经下记》所载十一卷,推部本经,分别仪式,合一十四卷。今孟先生所录者,是其山中所传,犹十一卷。此二本并行于世。抱朴子云: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晋时鲍靓学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于刘君石室清斋,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经以四百尺绢告元而受。后亦授葛洪。按《三皇经序》云:鲍靓所得石室之文,与世不同,洪或兼受也。陆先生时所得初传弟子孙游岳,有四卷而已。孙后传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卷耳,山中所传者是。《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受一卷,凡八卷,号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窜。黄帝述以断邪恶。

《七部》

七部

者,今因《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元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元部、七者正一部,前之三部,已如三洞义释。今释后四:言太清者,孟法师云:大道,气之所结,清虚体大,故曰太清,以境目经也。今谓此经是从所辅之境得名,何者。此经既辅洞神,洞境是太清故也。亦未必示者,此经既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升太清,故言太清也。太平者,大言极太,平谓和平。明六合太通为一,正平之气斯行,故《太平经》云:今平气行矣。平亦是安。又云:欲复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气也。又云: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尔雅》云:明,成也。此亦可训明。盖言明君治世,成济品物,为太平也。或有解云三阶正为太平。或有解云景星现曰太平。此并一事为释耳。今明此经现世,能使六合同风,万邦共轨,君明物度,可谓太平也。太元者,孟法师云是太元都也。今为老君既隐太平之乡,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迹还本,遣之又遣,元之又元,寄名太元耶。此经名太元者,当是崇元之致,以元为太,故曰太元也。若言起自元都,不无此义。但七部皆尔,非独此文也。正一者,《盟威经》云: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言:法文者,法以合离,文以分理。此言众生离本,所以言离,故下文云:反离还本,合真舍伪,由法乃成。言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故下文云:一切学士,觉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也。《治邪文》云,众生根粗,去道赊邈。大道慈悲,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也。通言部者,以部别为义。三部通名太,正一独称正者,以三部辅于三洞大法,故言太。正一既遍陈三乘,简异邪道,故称为正也。

《四辅》

第一太清者太一为宗。《老君演说建丰经》云:微妙之旨,出于太清。《天老秘谶经》云:生道实妙,入不释诚;释诚不倦,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经》,元始出来;出于老君,传付元君、九皇真人,祖习不绝,皆开此君也。《正一经》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经四十六卷。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著纬候之仪,今不详辨。按黑录所明,即汉安元年,太上以此经四十六卷付于天师,因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为宗。《老君所说》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玉纬》云:太平者,六合共行正道之号也。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一域,排除六天,上问神人,详说古道,家国安宁,长居庆乐。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应,是其大明效證验也。甲部第一又云: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覈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覈事文者,覈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又云: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故此《经》云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云:圣主为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然其卷数,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是盛明治道,及證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极经》者,按《正一经》,此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流传兹目。若是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周赧王时,老君于蜀郡临邛县授于琅琊于吉,尔来又隐。近人相传云:海喁山石函内有此经。自宋梁以来,求者不得。或往取之,每值风雨暝暗,雷电激扬。至陈祚开基,又屡取不得。每至山所,风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术,乃命太平周法师,讳智响往取此经。法师挺素清高,良难可序。受请至山,清斋七日,将就取经。未展之顷,朝云暗野,晓雾昏山。师拜礼进趋,天光开朗。乃命从人数十,齐心运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开。法师敛气开之,乃见此经,请还台邑。帝乃具礼迎接,安于至真观供养。经放大光明,倾国人民并皆瞻仰。帝命法师于至真观开敷讲说,利安天下,时称太平。自此以来,其盛矣。帝因法师得此经,故号法师为太平法师,即臧靖法师之禀业也。
第三太元者重元为宗。《老君所说故经》云:元元至道宗。然其卷数,亦有不同。《正一经》云:《太元道经》二百七十卷。今《玉纬》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尽是本经,馀者不见。当时运会未行,然此经所明,大略以元为致,故《太元经》云:无无曰道,义极元元。乐真人云:《道德五千文》,兹境之经也。旧云《道德经》有三卷。《玉纬》云:其中经珍秘,部入太清。亦未祥此解。按《西升序》云:列以二篇,乃河滨授于汉文。又云:《素书》二卷,尹喜所受,凡得五卷。既说有三时,元靖法师分为三部,宗致《道德》二卷,是先说以道德为体,其致则总,以其文内无对扬之旨故也。《西升》次说以无欲为体,故云当持上慧,源妙真一。后说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为体。其源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渐甚多,今不更说。通诸一部者,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元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尔来传世,乃至今日。但其零落阙遗,亦是运还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心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长虑后改易法师,故撰传录文,名为《正一新出仪》。故天师云:后世男女,必改吾法。贪财爱色,不施散一切。汝曹重担地狱为家,宜各慎之。《正一经》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师录亦一百卷,凡为十帙。未知并是此经不耳。斯经所明,总述三乘之用。故此经云:《正一》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长既随师升元,于时多承口诀,秖录为卷名,未诠次第也。其源流者,《玉纬》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使玉童传上皇先生白简青箓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虚无先生传于唐尧,又后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云:自尔之后,得此文者乃七千人。皆飞龙元升,或沦化潜引,不可具记。得道者藏文五岳,精思积感,先得此文。此文极妙,得之随缘。文来或出河洛,或戒经方,依因结果也。汉时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按《正一经治化品目录》云:《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师《正一》百卷即在其内。后会教重,自当具显道本。《尊卑经》云:真经要妙,其文无双,三十六万四千正言无数,不离正一。演气布化,《五千》为宗,真精要妙,三洞为最也。然此法虽复久远,论其所盛,起自汉朝。天师既升天后,以此法降与子孙、弟子、嗣师、系师,及诸天人一切内外至信者,修行传习。屡有传道之人,今不具载。此文因此行矣。谨按《正一经图科戒品》云: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下仙业;太平经辅洞元部,甲乙十部以下真业;太平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太平经》云:辅者,父也。今言三太辅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资,成生观解,若父之能生也。众生钝劣,闻深教不解,更须开说翼成,方能显悟,即是扶赞之义也。

《十二部》

夫十二部道义,通于三乘。今就中乘为释,馀例可知。十二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赞颂,第十二表奏。言本文者,即三元八会之书,长行元起之说,其例是也。紫微夫人云: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有。本者,始也,根也。是经教之始,文字之根。又为得理之元,万法之本。文者,分也,理也。既能分辨二仪,又能分别法相。既能理于万事,又能表诠至理。如木有文,亦名为理也。不名真文者,十二义通三乘真文教主中,洞非通义也。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则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玉诀者,如何上释柱下之文,玉诀。解金书之例是也。玉名无染,诀语不疑。谓决定了知,更无疑染。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灵,妙也;图,度也。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谱录者,如生神所述三君,立本所陈五帝,其例是也。谱,绪也;录,记也。绪记圣人以为教法,亦是绪其元起,使物录持也。戒律者,如六情、十恶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律者,率也,直也,慄也。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慄也。威仪者,如斋法典戒,请经轨仪之例是也。威是俨嶷可畏,仪是轨式所宜,亦是曲从物宜,为威法也。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者,方所;法者,节度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众术者,如变丹鍊石,化形隐景之例是也。众,多也;术,道也。为趣至极之初道也。记传者,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记、志者;传也。谓记至本业,传示学人。赞颂者,如《五真新颂》《九天旧章》之例是也。赞以表事,颂以歌德,故《诗》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偈,憩也。以四字,五字为憩息也。表奏者,如六斋启愿,三会谒请之例是也。表,明也;奏,凑也。谓表心上,事共凑大道。通言部者,以部类为义,亦以部别为名。谓别其义类以相从也。无方释义,十二互通,从通制别,意如前释。然十二部内,唯本文有通相、别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为得理之本,通名为本文。本文犹是经之异名。十二部既通名为经,是通相本文也。于通相文内,则出一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地之能,是一切法本,为别相本文也。不可言十二部皆是玉诀,别出一部是别相玉诀也。馀部例然。又有长行为偈本称本文者。馀二乘经望此可知。本文是生法之本,数自居前。既生之后,即须扶养,故次辨神符。八会云篆,三元玉字,若不谙练,岂能致益。故须玉诀,释其理事也。众生暗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圣功既显,若不祖宗物情,容言假伪,故须其谱录也。此之五条,生物义定,将欲辅成,必须鉴戒,恶法文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既舍俗入道,出家簉于师宝,须善容仪,故次明威仪也。又前乃防恶,宿罪未除,故须修斋轨仪,悔己生恶也。仪容既善,宿根已净,须进学方术,理期豋真要。假道术之妙,显乎记传,论圣习学,以次相从也。亦是学功既著,名传竹帛,故次记传。始自生物,终乎行成,皆可嘉称,故次有赞颂。又前言诸教,多是长行散说。今论赞颂,即是句偈。结辞既切,功满德成,故须表申灵府,如斋讫言功之例,故终乎表奏也。又前十一部,明出世之行;后之表奏,祛世间之灾。如三元涂炭,子午请命之流,皆关表也。

《三十六部》

三乘之中,乘各有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论其相摄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有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又大乘得学小,为遍行者。小不得兼学大,故止十二。中乘可知。此远论界内化门意也。再论三洞,即是会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乘唯一耳。而又约三洞开三乘者,此欲示一乘之内,无所不包。又云有二经不同:一者,太元部《老君自然斋仪》云:经有三条:一曰天经,天真所修;二曰地经,洞天所习;三曰人经,世间所行三景之法。相通而成一,曰三乘。三乘之用,各有十二部,交会相通,总曰三十六部。十二条:一曰无为,二曰有为,三曰无为而有为,四曰有为而无为,五曰续爱,六曰断爱,七曰不断不续,八曰分段,九曰无断,十曰知微,十一曰知彰,十二曰适用。当境而曰十二部。隐显兼施则有七十二部。今谓此文所出前之三经,自可以教。后之十二,意在行也。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迹俱无为,二者心无为迹有为,三者心有为迹无为,四者舍家处人间,五者携家入川泽,六者出世与人隔绝,七者与世和光同尘,八者断欲斯断,九者不断而断,十者游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部也。释此文意,已在位业义科。但此两经名味不同者,亦当教义自是一途之说耳。太元所出,多据于心;正一所明,通论心迹。但太元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考事涉迹,又不显十二部经科。

《说三元八会六书之法》

《道门大论》曰:一者阴阳初分,有三元五德八会之气,
以成飞天之书,后撰为八龙云篆明光之章。陆先生解三才,谓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为众书之文。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元之气,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诸天之内,生立一切也。按《真诰》紫微夫人说,三元八会之书、建文章之祖,八龙云篆是根宗所起,有书之始也。又云八会是三才五行,形在既判之后。《赤书》云:《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出于元始之先。即此而论,三元应非三才,五德应非五行也。此正应是三宝丈人之三气,三气自有五德耳。故《九天生神章》云:天地万化,自非三元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又曰:三气为天地之尊,九气为万物之根。故知此三元在天地未开,三才未生之前也。宋法师解八会,秖是三气五德。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三曰冥寂元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五德者,即三元所有。三五会即阴阳和。阴有少阴、太阴,阳有少阳、太阳,就和中之和,为五德也。篆者,撰也。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三元八会之例是也。云篆明光,则五符五胜之例是也。八会本文,凡一千一百九字。其篇真文合六百六十八字。是三才之元根,道立天地,开化人、神、万物之由。故云有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此之谓也。《玉诀》云:修用此法五篇,皆分字数,各有四条。一者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图箓,求仙致真之法;二者主召天宿星宫正天分度,保国宁民之道;三者摄制酆都六天之气;四者敕命水帝制召龙鸟也。其诸天内音,一天有八字,三十二天合二百五十六字。论诸天度数期会、大圣真仙名讳位号、所治宫府台城处所、神仙变化升降品次、众魔种类、人鬼生死转轮因缘。其十三字是五方元精名号、服御求仙、鍊神化形、白日腾空之法。馀一百二十二字阙元音解。二者演八会为龙凤之文,谓之龙书。此下皆元圣所述,以写天文也。
三者轩辕之时,仓颉傍龙凤之势,采鸟迹为古文,以代结绳,即古体也。
四者周时史籀,变古文为大篆。
五者秦时程邈,变大篆为小篆。
六者秦后盱阳,变小篆为隶书。又云汉谓隶书曰佐书,或言程邈狱中所造,出于徒隶,故以隶为名。此即谓六书也。

《云篆》

又有云篆明光之章,为顺形梵书。文别为六十四种,播于三十六天。今经书相传,皆以隶字解天书,相杂而行也。

《八体六书六文》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徒甄丰校定文字,复有六书:一曰占文,孔子壁中书;二曰奇字,古文异书;三曰篆书;四曰佐书,即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六曰鸟篆,翻言也。仓颉始书,已应有笔。《诗》云彤管,则是笔也。而言蒙恬造笔者,盖恬为秦将,三世有名,制削笔精,能独擅名也。汉和帝时,蔡伦始造纸,尔前唯书简牒。牒者,诠牒语事也;简者,在简而不繁也。但知本是天书金简,馀地书已下八体六文,皆从真出外,学者自更详之。又谓知何时书于此经,在纸作卷。今谓劫初已自有笔。太真所书,何言无也。及以八体六文等耶。以天尊造化,具一切法也。后人承用,自有前后耳。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谐声,河海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符字》

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者也。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祛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然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象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以图像;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八显》

八显者,一曰天书,八会是也;二曰神书,云篆是也;三曰地书,龙凤之象也;四曰内书,龟龙鱼鸟所吐者也;五曰外书,鳞甲羽毛所载也;六曰鬼书,杂体微昧,非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书,草隶云篆是也;八曰边裔书,类于蜫虫者也。此六文八体,或今字同古,或古字同今,符彩文加,共成一法,合为一用,故同异无定也。此依宋法师所说,未见正文。而三洞经中符有字者,如《古文尚书》中有古字,与今同者耳。

《玉字诀》

太上道君于南丹洞阳上馆,为学士王龙赐说此灵
文玉字之诀,但未知定是何世所注,学者寻之。又说诸修行符醮五方思存禳灾等法,然正是解诀八会之文,而就本文理中复明理,如解真文中更明感通之理。《定志经》又云:出思微之义,事中复有事,如玉诀中复明传经及盟授威仪之事。然诸经中凡有解诀,皆通谓之玉诀也。

《皇文帝书》

《三皇经》云:皇文帝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无祖无先,无穷无极,随运隐见,绵绵常存。

《天书》

《诸天内音经》云:忽有天书,字方一丈,自然见空。其上文彩焕烂,八角垂芒,精光乱眼,不可得看。天真皇人曰:斯文尊妙,不譬于常,是故开《大有》之始,而闭天光明,以宝其道而尊其文。其字宛奥,非凡书之体,盖贵其妙象而隐其至真也。

《龙章》

《灵宝经》云:赤明开图,运度自然;元始安镇,敷落五篇;赤书玉字,八威龙文;保制劫运,使天常存。此之龙章也。

《凤文》

《紫凤赤书经》云:此经旧文藏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有六头狮子巨兽夹墙,玉童玉女侍卫凤文。

《玉牒金书》

《三元布经》:皆刻金丹之书,盛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元宝神之章,藏于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谓之玉牒金书。又云:以紫玉为简,生金为文;编以金缕,缠以青丝。《太上太真科》云:玉牒金书,七宝为简,文名紫简。

《石字》

《本行经》云:道言昔禅黎世界,队王有女,字絓音。生仍不言,年至十四。王怪之焉。乃弃女于南浮长桑之阿、空山之中。女行山周匝,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神执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絓音曰:汝虽不能言,可忆此也。天为其感,悯其疾,遣朱宫灵童,下教絓音治身之术,授其赤书八字。絓音于是能言。《灵宝玉诀经》云:道告阿丘曾曰:汝前生与南极尊神同在禅黎世界,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同发道意。尔时南极姓皇,字度明,执汝右手,俱题赤石,以记姓名南宫。即书汝笔迹题于南轩。今犹尚在,石字亦存。汝忆之不。丘曾心悟,举目即见南极所主南壁刻书云:太甲岁七月一日,皇度明王、阿丘曾同于丹陵柏林下发愿。合二十三字,字甚分明。

《题素》

《五符经》云:《五符》一通,书以南和之缯;南和,赤色缯也。封以金英之函;印以元都之章;付震水洞元之君。《仙公请问经》云:《道德上下经》《洞真元经》《三皇天文》《上清众篇咏》等,皆是太上所撰而为文,书于南和之缯,故曰题素也。

《玉字》

《内音玉字经》云:天真皇人曰:《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字方一丈,自然而见空元之上,八角垂芒,精光乱眼。灵书八会,字无正形。其趋宛奥,难可寻详。皆诸天之中大梵隐语,结飞元之气,合和五方之音,生于元始之上,出于空洞之中,随运开度,普成天地之功。
天尊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使皇道清畅,泽被十方。皇人不敢违命,按笔注解之曰:形魂顿丧,率我所见,聊注其文。五合之义,其道足以开度天人也。和合五方无量之音,以成《诸天内音》,故曰五合之义也。

《文生东》

《太平经》云:文者,生于东,明于南,故天文生东北,故书出东北,而天见其象。虎有文章家在寅,龙有文章家在辰。文者生于东,盛于南。是知真文初出在东北也。

《玉箓》

《玉清隐书》:有帝简金书元玉箓籍,可以传《元羽玉经》也。又云自非帝图玉箓者,不得闻见上皇玉慧玉清之隐书,金元隐元之羽经也。

《玉篇》

《众篇序》云:元始命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铸金为简,刻书玉篇。五老掌箓,秘于九灵仙都之宫,云蕴而授葛仙公之经也。

《玉札》

《金根经》云:太上大道君以《大洞真经》付上相青童君,掌录于东华青宫,使传后圣应为真人者。此金简玉札,出自太上灵都之宫,刻玉为之。

《丹书墨箓》

《太真科》云:丹简者,乃朱漆之简,明火主阳也。墨箓者,以墨书文,明水主阴也。人学长生,遵之不死,故名丹简墨箓,秘不妄传。

《玉策》

天皇手执飞仙玉策,人皇手执上皇保命玉策,地皇手执元皇定录玉策。

《福连之书》

《三十九章经》曰:太上有琼羽之门,合延为胎命之王,元一为三气之尊,元老为上帝之宾,并扶兆身,神台刊名于福连之简。又曰:太上金简玉札为福连之书。

《琅虬琼文》

《飞行羽经》云:金书玉箓,乃琅虬琼文也。

《白银之编》

《金房度命经》云:太常灵神都宫中,有金房度命回年之诀。皆铸金为简,刻白银之编,紫笔书文也。

《赤书》

《玉诀经》云:元始赤书五篇真文,置以五帝,导以阴阳,转轮九天之钮,运明五星之光也。

《火鍊真文》

《本相经》曰:五昔赤明元年,与高上大圣玉帝于此土中鍊其真文,以火莹发字形。尔时真文火漏馀处,气生化为七宝林,是以枝叶成紫书,金地银缕玉文其中,及诸龙禽猛兽一切神虫,常食林露,真气入身,命皆得长寿,三千万劫。当终之后,皆转化为飞仙,从道不辍,亦得正真无为之道。

《金壶墨汁字》

《圣纪》云:浮提国献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时出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黑汁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老君撰《道经》垂十万言,皆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及金壶汁尽,浮提二人乃更刳心沥血,以代墨焉。

《琼札》

《玉清隐书金虎符》云:《郁仪赤文》,招日同舆;《结璘黄章》,与月共居。《上清消魔经》:启洞门于希林,寻灵迹于丹穴。发元天之朱匮,望上清之琼札。元书既刻于玉章,绛名始刊于灵阙。四遇三元于元宫,六造五老于灵室。

《紫字》

《八素经》云:《八素真经》元文,生于太空之内,见于西龟之山,元圃之上,积石之阴。《八素高元羽章》,灵文郁乎洞标,紫字焕乎琼林,神光流辉于九元,金音虚朗于紫天。文威焕赫,气布紫庭。众真宴礼,称庆上清。

《自然之字》

《玉帝七圣元记》云:尔乃回天九霄,白简青箓,上圣帝君受于九空,结飞元紫气自然之字,元记后学得道之名。灵音韵合,玉朗禀真。或以字体,或以隐音,上下四会,皆表元名。空生刻书广灵之堂,旧文有十万玉名。字无正类,韵无正音。自非上圣,莫能意通。积七千年,而后昆崙之室,北洞之源,字方一丈,文蔚焕烂。四合垂芒,虚生晻暧,若存若亡。流光紫气拂其秽,黄金冶鍊莹其文。遂经累劫,字体鲜明。至上皇元年九月十七日,七圣齐灵清斋长宫,金青盟天,跪誓告灵,奉受灵文。高上解其曲滞,七圣通其妙音。记为回天九朴得道之篇。刻以白银之简,结以飞青之文,藏于云锦之囊,封以启命之章。付于五老仙都左仙公,掌录琼宫也。

《四会成字》

《玉帝七圣元记》云:《七圣元记回天上文》,或以韵合,或以支类相参,或上下四会以成字。音或标其正,讳或单复相兼。皆出元古空洞之中,高真撰集以明灵文。后学之人,若有元名者得见此文。青空梀名,四司所保,五帝记名也。

《琅简蕊书》

《八素经》云:西华宫有琅简蕊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

《石

《三洞珠囊》云:西王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于南浮洞室下教,以授清虚真人王君,传于夏禹。禹封文于南浮洞室石之中。亦有作此者。故《五符》云九天灵书犹封于石21F6是也。今检诸字,类无此字也。《玉诀》下云:五老真之封题玉,亦其例也。孔灵符《会稽记》云:会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为石篑。壁立于云,累梯然后至焉。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斋于此山,发石篑得金简字,以知山河体势。于是疏导百川,各尽其宜也。

《释三十九章经》

《大洞真经》云:高上虚皇道君而下三十九道君,各著经一章,故曰《三十九章经》,乃大洞之首也。

《遂初堂书目》《道家类》

古文《老子》,王弼注《老子傅》,奕老子音义,汉安丘注《老子》,严遵《老子指归》,晋孙盛《老子考讯》,唐明皇注《老子》,唐陆希声《老子指解并问答》,三十家注《老子》,贾清夷《老子疏》,王顾《老子疏》《老子藏室纂微》,李荣注《老子》,陈鼻《解老子》,李畋《老子音解》,达真子《老子解》,司马温公《老子解》,苏黄门《老子》,王元泽《老子解》,吕惠卿《老子解》,毛达可《老子解》,王懋才注《老子解》《列子》《庄子》《文子》、徐灵府注,《文子》朱弁注,《文子》《亢仓子》王士元注。《亢仓子》《鹖冠子》,陆右丞注,《鹖冠子》《关尹子》《天隐子》《抱朴子内外篇》《元真子》。唐吴筠《元纲论》,无能子《观妙经》,紫府元珠潘凯《二化论》,周固朴《天道论》,杜光庭《大宝论》,庄子邈宋齐丘化书赤松子,中诚经张融理同论,刘向《列仙传》《续仙传》、葛洪《神仙传》《高道传》《仙苑编珠》,周氏《冥通记》《洪崖先生传》《真系传》《许先生传》《疑仙传》《陈真人传》、唐《吴简传》《西山十二真君列传》,徐神翁《语录》,王云中内传,杜光庭《录异记》《福地经》《洞天经》《湖湘显异》,青城山林异记,《濑乡记》、唐《太清宫简要记》。祥符奉迎圣像,杨希文注《黄庭经》《神景内经》,皇极系述《黄庭经》《参同契》《西山群仙会真记》《中皇真经》《参同肘后方》《颍阳记》《石药》《尔雅》《炉术》《本草》《灵芝记》,参同分章通义登,《真隐诀》《云笈七签》《道枢上清文》《范灵仙赋集》、毛仙翁诗,大小游仙诗,古今《道德经》,河上公注《道德经》,王弼《老子略论》、老子《枕中经》《庄子疏》,御注《道德经》,孙盛老子纠真诰《胎息经》《黄庭内景经》《密语聂真人传》《乐史》《洞仙集傅》《仙师传》《江西续仙录》《侯真人传》,三教解纷论,正性论,元道真经,九转合同要义,混元经,青城山杂术,大丹法大元宝典,许真君如意方,钟离真人灵宝毕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