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十一卷目录
风云雷雨诸神部纪事
风云雷雨诸神部杂录
风云雷雨诸神部外编
东岳泰山之神部汇考一
上古〈太昊伏羲氏一则 无怀氏一则 炎帝神农氏一则 黄帝有熊氏一则 颛顼高阳氏一则 帝喾高辛氏一则〉
陶唐氏〈帝尧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后氏〈帝禹一则〉
商〈成汤一则〉
周〈成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二世一则〉
汉〈武帝元封二则 太始一则 征和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后汉〈世祖中元一则 章帝元和一则 安帝延光一则〉
北魏〈显祖皇兴一则 高祖太和一则〉
唐〈总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乾封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二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五则 成祖永乐一则 宣宗宣德一则 英宗正统二则 代宗景泰二则 宪宗成化三则 孝宗弘治二则 武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四则 穆治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东岳泰山之神部汇考二
礼记〈王制〉
唐书〈天文志〉
宋史〈天文志〉
洞渊集〈青帝〉
东岳泰山之神部总论
日知录〈论东岳〉
东岳泰山之神部艺文一
加青帝懿号诏 宋真宗
广生帝君赞 同前
天齐仁圣帝碑铭 晁迥
玉女传 明王之纲
再谒元君存议 沈应奎
东岳泰山之神部艺文二〈诗〉
泰山吟 晋陆机
游泰山 唐李白
岱岳行 元熊载
玉女池 明王遴
登岱 彭宗孟
登岱 李化龙
风云雷雨诸神部杂录
风云雷雨诸神部外编
东岳泰山之神部汇考一
上古〈太昊伏羲氏一则 无怀氏一则 炎帝神农氏一则 黄帝有熊氏一则 颛顼高阳氏一则 帝喾高辛氏一则〉
陶唐氏〈帝尧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后氏〈帝禹一则〉
商〈成汤一则〉
周〈成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二世一则〉
汉〈武帝元封二则 太始一则 征和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后汉〈世祖中元一则 章帝元和一则 安帝延光一则〉
北魏〈显祖皇兴一则 高祖太和一则〉
唐〈总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乾封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二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五则 成祖永乐一则 宣宗宣德一则 英宗正统二则 代宗景泰二则 宪宗成化三则 孝宗弘治二则 武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四则 穆治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东岳泰山之神部汇考二
礼记〈王制〉
唐书〈天文志〉
宋史〈天文志〉
洞渊集〈青帝〉
东岳泰山之神部总论
日知录〈论东岳〉
东岳泰山之神部艺文一
加青帝懿号诏 宋真宗
广生帝君赞 同前
天齐仁圣帝碑铭 晁迥
玉女传 明王之纲
再谒元君存议 沈应奎
东岳泰山之神部艺文二〈诗〉
泰山吟 晋陆机
游泰山 唐李白
岱岳行 元熊载
玉女池 明王遴
登岱 彭宗孟
登岱 李化龙
神异典第二十一卷
风云雷雨诸神部纪事
《山海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搜神后记》:永和中,义兴人姓周,出都,乘马,从两人行。未至村,日暮。道边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出门,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鲜洁。望见周,谓曰:日已向暮,前村尚远。临贺讵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为燃火作食。向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女应诺。寻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云:今有事当去。夜遂大雷雨。向晓,女还。周既上马,看昨所宿处,止见一新冢,冢口有马尿及馀草。周甚惊惋。后五年,果作临贺太守。《梁高僧传》:释昙超,适钱塘之灵隐山,每一入禅,累日不起。后时忽闻风雷之声,俄见一人,秉笏而进,称严镇陈通。须臾,有一人至,形甚端正,羽卫连翩,下席礼敬,自称弟子,居在七里住周。此地承法师至,故来展奉富阳县人故冬。凿麓山下为塼侵坏龙室,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馀日,井池枯涸,田禾永罢,法师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致润泽苍生,功有归也。超曰: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贫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是故相请耳。遂许之,神倏然而去,超乃南行,经五日至赤亭山,遥为龙咒愿说法。至夜群龙悉化作人来诣超所,礼拜超,更说法,因乞三归,自称是龙。超请其降雨,乃相看无言,其夜又与超梦云本因忿立誓,法师既导之以善,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当降雨。超明旦即往临泉寺,遣人告县令办船于江中转海龙王经,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转经,才竟随,即降大雨,高下皆足,岁以获收。
《山西通志》:风雨神庙在翌城县四望村,其神唐卫公李靖。按《逸史》云:靖微时常山行民家寄宿,夜将半一妇人持水瓶授之曰:天命行雨,烦子代之。苍头牵青骢至戒之曰:子以水从,马騣下三滴即止,慎无多也。靖乘马咆哮从空而跃,靖连滴数十滴,明日一境大水,即其地。《续酉阳杂俎》:天宝中,处士崔元微洛东有宅。耽道,饵朮及茯苓三十载。因药尽,领童仆辈入嵩山采芝,一年方回。宅中无人,蒿莱满院。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不睡。独处一院,家人无故辄不到。三更后,有一青衣云:君在院中耶,今欲与一两女伴过,至上东门表姨处,暂借此歇,可乎。元微许之。须臾,乃有十馀人,青衣引入。有绿裳者前曰:某姓杨氏。指一人,曰李氏。又一人,曰陶氏。又指一绯衣小女,曰姓石名阿措。各有侍女辈。元微相见毕,乃坐于月下,问行出之由。对曰:欲到封十八姨。数日云欲来相看,不得,今夕众往看之。坐未定,门外报封家姨来也。坐皆惊喜出迎。杨氏云:主人甚贤,只此从容不恶,诸处亦未胜于此也。元微又出见封氏。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遂揖入坐。色皆殊绝,满座芬芳,馥馥袭人。命酒,各歌以送之。元微志其一二焉。有红裳人与白衣送酒,歌曰: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青年对芳月。沈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又白衣人送酒,歌曰: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东风道薄情。至十八姨持盏,情颇轻佻,翻酒污阿措衣。阿措作色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畏也。拂衣而起。十八姨曰:小女弄酒。皆起。至门外别。十八姨南去。诸人西入苑中而别。元微亦不甚异。明夜又来:欲往十八姨处。阿措怒曰:何用更去封妪舍,有事只求处士,不知可乎。诸女皆曰:可。阿措来言曰:诸女伴皆住苑中,每岁多被恶风所挠,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阿措不能依回,应难取力。处士倘不阻见庇,亦有微报耳。元微曰:某有何力,得及诸女。阿措曰:但求处士每岁岁日,与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于苑东立之,则免难矣。今岁已过,但请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东风,即立之。庶可免也。元微许之。乃齐声谢曰:不敢忘德。各拜而去。元微于月中随而送之。踰苑墙,乃入苑中,各失所在。乃依其言,至是日立幡。是日东风震地,自洛南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元微乃悟。诸女曰姓杨姓李,及颜色衣服之异,皆众花之精也。绯衣名阿措,即安石榴也。封十八姨,乃风神也。后数夜,杨氏辈复至愧谢。各裹桃李花数斗,劝崔生服之,可延年却老。愿长如此住护卫某等,亦可至长生。至元和初,元微犹在,可称年三十许人。
《投荒杂录》: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状甚异。民挥刀以斩,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厉。其夕凌空而去。自后挥刀民居屋,频为天火所灾。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身也。
《元怪记》:杨道和,夏于田中,有雷神,至桑下。霹雳下击之,道和以锄格,其肱遂落地不得去。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馀。状如六畜,头似猕猴。
《神仙感遇传》:叶迁韶者,信州人也。幼年樵采,避雨于大树下。忽见雷公为树枝所夹,奋飞不得。树枝雷霹,后却合迁。韶为取石楔开枝间,然后得去。仍愧谢之,曰:约来日却至此可也。如其言。明日,复至树下,雷公亦来,以墨篆一卷与之,曰: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也。我兄弟五人,要雷声,唤雷大雷二,必即相应。然雷五性刚暴,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尝于吉州市中醉,太守擒而责之,欲加陵辱。迁韶于阶下大呼雷五一声。时方旱,日光猛炽,便震霹一声,人皆颠沛。
《稽神录》:江西村中雷震,一老妪为电火所烧,一臂尽伤。既而空中有呼曰:误矣。即坠一瓶,瓶有叶如膏。曰:以此傅之,即瘥。妪如其言,随傅而愈。家人共议,此神丹也,将取藏之。数人共举其瓶,不能动。顷之,复有雷雨,摄之而去。又有一村人亦震死,空中人呼曰:误矣。可急取蚯蚓捣烂,傅脐中,当瘥。如言傅之,乃苏。《竹坡诗话》:承议郎任随成,字师心,刘景文甥也。尝谓余言景文昔为忻州守,间数日率一谒晋文公祠,既至祠下,必与神偶语,久之乃出。文公亦时时来谒景文,景文闭闾若与客语者,则神之至也。一日于广坐中谓一掾曰:天帝当来召君,吾亦当继往。坐客皆相视失色,已而掾果无疾而逝,刘亦相继而亡,去后一日,死而复苏,起作三诗,乃复就瞑。其一云:中宫在天半,其上乃吾家。纷纷鸾凤舞,往往芝木华。挥手谢世人,耸身入云霞。公暇咏天海,我非世人哗。其二云:仙都非世间,天神绕楼殿。高低霞雾匀,左右龙蛇遍。云车山岳耸,风颦天地颤。从兹得旧渥,万物毫端变。其三云:从来英杰自消磨,好笑人间事更多。艮上巽宫为进发,千车安稳渡银河。诗成谓其家人曰:吾今掌事雷部中,不复为世间人矣。
《异闻总录》:宋宁宗时新淦县有雷击物,为产妇所触,不能上升。时邹巫能诵解咒,有神请曰:为诵解秽咒千遍,当有以报。邹诵千遍,神授鞭、印各一曰:祈晴顺用印,祈雨倒用印。用鞭画空,雨止画处。神忽不见,雷升天矣。邹平生喜食鸭,尝过其女留杀鸭为黍。时女晒菱于庭,天有雨势,女欲收而后馔曰:雨当无损于菱。须臾大雨,邹望空四向而画,独庭无雨。由是远近之人招之祈祷,如法用印,无不立应。年九十馀卒,鞭、印亦亡。今乡人祀之于玉笥山,承天宫前庙中,但号邹公而已。
《剪胜野闻》:洪武十三年五月四日雷震谨身殿,帝亲见火炎自空中下,乃再拜曰:上帝赦臣,臣赦天下。〈或云雷火绕身追帝〉盖帝时刑戮过厉,故云。
《安庆府志》:吴公,宋初人,住天堂山应家冲。母应氏生公时多瑞徵,其貌不扬,惟兄嫂珍之。牧于山,遇异人授以道,遂能致雷电风雨,没后土人建祠,祀之明高。帝因旱祈雨,公感梦而雨注,遂敕封吴公,道胜龙王。后遇旱,祷辄应,公盖得道,为雨部龙神云。又储公德胜者,生而身有龙文,幼学道平头山,永乐二年没,显应亦如吴公。
《岱史》:风伯雨师庙在州治东,先是庙废,止遗一石碣。成化丙午,旱雩不雨,或油然雨状,辄为风散。知府蔡晟诣其所祭之,风顿息,大雨如注,因复立庙,庙圯。知州郑豸易以坛。
《松江府志》:唐大行卒后九年,忽凭其女言旧事陆文定公,往问,隔帷而语曰:我之帝所,帝以我读书登第,不一日服官,于忠未尽,又恶我平生不戒食犬,令待罪散班,凡三年稍迁一职,又三年满,擢风雨司官,任满后赐休沐数日。我以是乘隙得归,恐儿辈不晓天道冥行取祸,特来教之。又谓女曰:汝昨以病祭神,所宰豕即某婢也,婢以骂主得谴罚为豕。彼固自取,汝宰之反增一罪矣。又与董子元言吴兴城贷金事,诸亲党问者,皆告以天道感应不爽,谆谆以杀生害人为戒,曰:我生前往谒裴仙斋,三月而往,此事亦为帝所录。大凡斋食皆有益,取其不作恶也。居数日,忽告亲党曰:我往矣,力行善。遂寂然。
风云雷雨诸神部杂录
《蠡海集》: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九天生于六月二十四日者,六为阴数,四六二十四,老阴之策也。老阴变少阳,故应于雷神焉。风雷在天,有声而无形,故假乾位,戌亥肖属以配之。是以风伯首像犬,雷公首像豕。雨为坎坎,中男也,雨师像士子。电雷光也,对乾配,震者巽巽,长女也,电母像妇人。古之卤簿四神旗,皆绘画也。
月令广义六月二十四日,雷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诞。
风云雷雨诸神部外编
《老子中经》:风伯神名吒君,号曰长育,雨师神名冯修,号曰树德。《华严经》:佛所游处,无不遍至,复与无量。诸风神俱其名曰无碍照明。虚,空神,遍超,胜神,散须,弥神,炎净,味神,净除,味神,发行大,音神,树峰华,林神,持世,界神。如是一切皆能和合,众生令不分散。
《华严纲要》:有无量主风神,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普现勇业主风神,飘击云幢主风神,净光庄严主风神,力能竭水主风神,大声遍吼主风神,树杪垂髻主风神,所行无碍主风神,种种宫殿主风神,大光普照主风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氏族博考》:风伯方道彰,雨师陈华夫,雷公江赫冲,电母秀文英。
东岳泰山之神部汇考一
上古
太昊伏牺氏封泰山。按《史记补·三皇本纪》:虙牺氏都陈东,封泰山。
无怀氏封泰山。
按《管子·封禅篇》:昔无怀,封泰山。禅云云。
炎帝神农氏封泰山。
按《史记补·三皇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篇》:神农封泰山,禅云云。
黄帝有熊氏封泰山。
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按《管子·封禅篇》:黄帝封泰山,禅云云。
颛顼高阳氏封泰山。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篇》:颛顼封泰山,禅云云。
帝喾高辛氏封泰山。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篇》:帝喾封泰山,禅云云。
陶唐氏
帝尧命舜摄位,以岁二月祀岱宗。按《书经·虞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注〉岱宗,泰山也。望望秩,以祀山川也。
按《管子·封禅篇》:尧封泰山,禅云云。
有虞氏
帝舜封泰山。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篇》:舜封泰山,禅云云。
夏后氏
帝禹封泰山。按《史记·夏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篇》:禹封泰山,禅会稽。
商成汤封泰山。
按《史记·殷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篇》:汤封泰山,禅云云。
周
成王封泰山。按《史记·周本纪》不载。按《封禅书》: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
按《管子·封禅篇》: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秦
始皇二十八年,封泰山。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与鲁诸儒生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禅梁父。
二世元年,礼祠泰山。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元年,东巡郡县,并海南,至会稽而尽。按《封禅书》: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
汉
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元年冬,东巡海上。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非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人神。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层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禅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按《郊祀志》:武帝东封泰山。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出封中。元封二年,祠泰山。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二年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祠泰山。
太始四年,行幸泰山,修封。
按《汉书·武帝本纪》: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甲申,修封。丙戌,禅石闾。
征和四年,幸泰山,修封。
按《汉书·武帝本纪》:征和四年春三月,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修封。癸巳,禅石闾。
宣帝神爵元年,定祠东岳于博。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郊祀志》:宣帝十三年,改元为神爵。令祠官以礼为岁事。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使者持节侍祠。岁五祠云。
后汉
世祖中元元年,柴望岱宗,登封泰山。按《后汉书·世祖本纪》:中元元年春二月己卯,幸鲁进幸泰山。辛卯,柴,望岱宗,登封泰山。甲午,禅于梁父。按《祭祀志》:建武三十二年二月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群神皆从。事毕,将升封。或曰:泰山虽已从食于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告祠泰山。〈按建武三十二年改元中元。〉
章帝元和二年春二月辛未,幸泰山,柴告岱宗。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安帝延光三年春二月辛卯,幸泰山,柴告岱宗。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北魏
显祖皇兴二年,遣官祀东岳。按《魏书·显祖本纪》不载。按《礼志》:皇兴二年,以青徐既平,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于东岳。
高祖太和十九年四月己未,行幸瑕丘,遣使以太牢祠岱岳。
按《魏书·高祖本纪》云云。
唐
唐制岁祭东岳于兖州。按《唐书·礼乐志》:五岳、四镇,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于兖州。
太宗贞观十一年,议封泰山。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太宗实录》:贞观十一年,帝将有事于泰山。国子博士刘伯庄等皆上封禅。事言新礼,简略。敕名儒及颜师古、朱子奢参议得失。议者数十家,递相驳难,不决。于是房元龄、魏徵、杨师道,采众议以为永式。
高宗乾封元年,有事于泰山。
按《唐书·高宗本纪》:乾封元年正月戊辰,封于泰山。庚午,禅于社首。
元宗开元十三年,有事于泰山,封其神为天齐王。
按《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三年冬十一月庚寅,封于泰山。辛卯,禅于社首。
按《唐会典》:开元十三年,上备法驾,登泰山。祀享初毕,至岳西,大风裂幕折柱,张说昌言:海神来迎。至升坛,休气四塞,登歌奏乐。有祥风自南而至。丝竹之声,飘若天外。及禅社首,五色云见,日重轮。
按《通典》: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后唐
明宗长兴二年,诏封泰山神为威雄将军。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云云。按《五代会要》:长兴三年,诏以泰山三郎为威雄将军。
〈按《会要》与《通考》年数互异,今姑从《通考》。〉
宋
太祖乾德元年,命制东岳神衣、冠、剑、履,遣使易之。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元年五月,遣使祷雨岳渎。按《礼志》:太祖平湖南,命有司制诸岳神衣、冠、剑、履,遣使易之。又诏:岳、渎庙,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管祀事。〈按《太祖本纪》湖南平,在乾德元年。〉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立春日祀东岳于兖州。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其所隶之州。其后,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事于泰山,青帝加号广生帝君,天齐王加号仁圣。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遣官告天地、宗庙、岳渎诸祠。冬十月辛卯,车驾发京师。丁未,法驾入乾符县奉高宫。己酉,五色云起岳顶。庚戌,法驾临山门,黄云覆辇,道经险峻,降辇步进。先夕大风,至是顿息。辛亥,享昊天上帝于圜台,庆云绕坛,月有黄光。命群臣享五方帝诸神于山下封祀坛。降谷口,日有冠戴,黄气纷郁。壬子,禅首丘。紫气下覆,黄光如星绕天书匣。还奉高宫,日重轮,五色云见。按《礼志》:法驾还奉高宫,青帝加号广生帝君,天齐王加号仁圣,各遣使祭告。〈又〉真宗封禅毕,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遣职方郎中沈维宗致告。又封威雄将军为炳灵公,遣官致告。诏泰山四面七里禁樵采,给近山二十户以奉神祠。
按《文献通考》:大中祥符元年,封禅毕,亲幸泰山,三郎庙加封炳灵公。
大中祥符四年,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又加上帝后号曰淑明。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夏五月乙未,加上五岳帝号。作《奉神述》。按《礼志》:五月乙未,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崇饰神像之礼。其玉册制,如宗庙谥册。帝自作《奉神述》,备纪崇奉意,遣官致祭毕,奉玉册、衮冕置殿内。又加上五岳帝后号:东曰淑明。遣官祭告。
元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春,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岁一遣官祭岳祠。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祭祀志》云云。
成宗大德四年,遣使祀东岳。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明
太祖洪武三年,定泰山神号。按《明会典》:洪武三年正岳镇海渎诸神,号东岳,则称东岳泰山之神。〈又〉有司祀典五岳,祝文东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山东泰安州祭,又京都祀典。南京,东岳泰山庙在鸡鸣山之阳。洪武三年春秋合祀于山川坛。三十一年后春附祭于郊,秋祭仍旧,后罢。惟每岁圣旦及三月二十八日,用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寺堂上官祭于其庙。按《岱史》: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制曰:磅礡东海之西,中国之东,参穹灵秀,生同天地,形势巍然。古昔帝王登之观沧海,察地利以安民生。祝曰:泰山于敬则致,于礼则宜,自唐始加神之封号,历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驭,海内鼎沸,生民涂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阴佑。削平暴乱,正位称职,当奉天地,享鬼神以依。时统一人民,法当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祀仪。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余起寒微,详之再三,畏不敢效。盖神与穹同始,灵镇一方,其来不知岁月几何。神之所以,灵人莫能测其职。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与焉。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之神名其主。依时祭神,惟神鉴之定岁。春秋二仲月,泰安州祭,礼先丁祭一日。
洪武十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十年八月丁未遣曹国公李文忠、道士吴永舆、邓子方致祭东岳。
洪武十一年遗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十一年遣道士吴永舆,官行甫致祭。洪武二十八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二十八年遣神乐观道士乐本然、国子监监生王济致祭。
洪武三十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洪武三十年遣神乐观道士朱铎如、监生高翥致祭。
成祖永乐五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永乐五年遣道士复生、监生张礼致祭。
宣宗宣德十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宣德十年五月壬申遣泰安州知州胡宗敏祭告东岳。
英宗正统元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正统元年五月丁卯遣吏科给事中车逊致祭东岳。
正统九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正统九年遣翰林院侍读习嘉言,祭告东岳。
代宗景泰三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景泰三年遣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致祭东岳。
景泰六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景泰六年遣刑部尚书薛希琏致祭。
宪宗成化六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成化六年遣掌太常寺事,礼部尚书李希安祭告。
成化十三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成化十三年遣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陈俨祭告。
成化二十一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成化二十一年遣巡抚山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盛颙祭告。
孝宗弘治四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弘治四年遣通政司左通政元守直祭告。弘治七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弘治七年遣内官监太监李兴、太子太保平江伯陈锐、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右佥都御史熊翀祭告。
武宗正德五年遣使祭东岳。
按《岱史》:正德五年遣户部左侍郎乔宇祭告。
正德六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正德六年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徐永祭告。
世宗嘉靖十一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嘉靖十一年遣泰安州知州李旼致祭。嘉靖十七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嘉靖十七年遣泰安州知州丁方致祭。嘉靖三十二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丁未遣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沈应龙致祭。
嘉靖三十三年两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嘉靖三十三年二月壬申遣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沈应龙致祭,四月辛未遣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沈应龙致祭。
穆宗隆庆三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隆庆三年遣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姜廷颐祭告。
神宗万历元年,遣官祭东岳。
按《岱史》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