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十六卷目录
太一之神部汇考一
汉〈武帝元鼎一则 元封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晋〈成帝咸和一则〉
梁〈总一则〉
陈〈总一则〉
北魏〈太祖天兴一则〉
唐〈总一则 元宗天宝一则 肃宗乾元三则 文宗太和一则 武宗会昌二则〉
辽〈太祖一则〉
宋〈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真宗咸平一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天圣三则 景祐一则 庆历二则 皇祐一则 神宗熙宁二则 元丰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徽宗崇宁一则 政和一则 高宗绍兴三则 理宗淳祐一则 宝祐一则 恭帝德祐一则〉
金〈宣宗兴定一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成宗大德一则 泰定帝泰定一则 文宗至顺二则〉
太一之神部汇考二
晋书〈天文志〉
老子中经〈太一〉
云笈七签〈九宫太一〉
太一之神部艺文一
东皇太一 楚屈平
太一之神部艺文二〈诗〉
飨神歌 宋颜延之
祀九宫贵神乐章 唐书
三年冬大礼 曹唐
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 宋苏轼
冬祠太一 范成大
题王内翰家李伯时画太一图 韩驹
太一真人歌题莲舟图 元李孝光
包与直题太一真人图 明刘基
太一之神部选句
太一之神部纪事
太一之神部杂录
太一之神部外编
文昌之神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汉〈高祖一则〉
晋〈成帝咸和一则〉
梁〈总一则〉
北魏〈太祖天兴一则 太宗泰常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总一则〉
唐〈总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德宗贞元一则〉
宋〈总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二则 神宗元丰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元〈总一则〉
明〈太祖洪武一则〉
文昌之神部汇考二
风俗通〈司中司命〉
晋书〈天文志〉
抱朴子〈对俗篇〉
文昌之神部艺文
文昌诞日祭文 明胡濙
公祭文昌举行功过格文 前人
文昌开光疏 庄京生
文昌之神部纪事
文昌之神部杂录
汉〈武帝元鼎一则 元封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晋〈成帝咸和一则〉
梁〈总一则〉
陈〈总一则〉
北魏〈太祖天兴一则〉
唐〈总一则 元宗天宝一则 肃宗乾元三则 文宗太和一则 武宗会昌二则〉
辽〈太祖一则〉
宋〈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真宗咸平一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天圣三则 景祐一则 庆历二则 皇祐一则 神宗熙宁二则 元丰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徽宗崇宁一则 政和一则 高宗绍兴三则 理宗淳祐一则 宝祐一则 恭帝德祐一则〉
金〈宣宗兴定一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成宗大德一则 泰定帝泰定一则 文宗至顺二则〉
太一之神部汇考二
晋书〈天文志〉
老子中经〈太一〉
云笈七签〈九宫太一〉
太一之神部艺文一
东皇太一 楚屈平
太一之神部艺文二〈诗〉
飨神歌 宋颜延之
祀九宫贵神乐章 唐书
三年冬大礼 曹唐
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 宋苏轼
冬祠太一 范成大
题王内翰家李伯时画太一图 韩驹
太一真人歌题莲舟图 元李孝光
包与直题太一真人图 明刘基
太一之神部选句
太一之神部纪事
太一之神部杂录
太一之神部外编
文昌之神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汉〈高祖一则〉
晋〈成帝咸和一则〉
梁〈总一则〉
北魏〈太祖天兴一则 太宗泰常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总一则〉
唐〈总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德宗贞元一则〉
宋〈总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二则 神宗元丰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元〈总一则〉
明〈太祖洪武一则〉
文昌之神部汇考二
风俗通〈司中司命〉
晋书〈天文志〉
抱朴子〈对俗篇〉
文昌之神部艺文
文昌诞日祭文 明胡濙
公祭文昌举行功过格文 前人
文昌开光疏 庄京生
文昌之神部纪事
文昌之神部杂录
神异典第十六卷
太一之神部汇考一
汉
武帝元鼎五年,始立太一祠。按《汉书·武帝本纪》:元鼎五年冬十一月辛巳朔,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亲郊见。夏四月,南越相吕嘉反,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会番禺,遂定越地。
〈注〉郊见,祠太一也。
按《郊祀志》:亳人缪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日一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城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于忌泰一坛上,如其方。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无忧病。病少瘉,强与我会甘泉。于是上病瘉,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寿宫神君。神君最贵者曰太一,其佐曰太禁、司命之属,皆从之。非可得见,闻其言,言与人音等。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居室帷中,时昼言,然常以夜。天子祓,然后入。因巫为主人,关饮食,所欲言,行下。
〈注〉李奇曰:神所欲言,上辄为下之也。晋灼曰:神君所言行下于巫。师古曰:晋说是也。
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共具,以礼神君。神君所言,上使受书,其名曰画法。其所言,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憙。其事秘,世莫知也。上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遂郊雍,至陇西,登空桐,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祠坛放亳忌泰一坛,三陔。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三岁天子壹郊见。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泰一三星,为泰一旗,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
元封二年,祀泰一。
按《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按《汉书·郊祀志》: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改元为元封。其来年冬,郊雍五帝。还,拜祝祠泰一。是岁修封,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
成帝建始元年罢薄,忌泰一三一祠。
按《汉书·成帝本纪》:建始元年,兆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汾阴祠。按《郊祀志》: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谭奏罢孝武,薄忌泰一、三一等祠。
晋
成帝咸和八年,祀太一于天郊。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按《礼志》:成帝咸和八年正月,立北郊,天郊则太一神也。
梁
梁南郊,太一从祀。按《隋书·礼仪志》云云。
陈
陈制于太中署,祀太一。按《隋书·礼仪志》:陈制令太中署,常以二月八日,于署庭中以太牢祠太一。
北魏
太祖天兴二年,定太一从祀南郊之位。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按《礼志》:天兴二年正月,帝亲祀上帝于南郊,为坛天位在其上,太一在中壝内。
唐
唐制圆丘,太一从祀。按《唐书·礼乐志》: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太一差在行位前。
元宗天宝三载,亲祀九宫贵神于东郊。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三载冬十二月癸丑,祀九宫贵神于东郊,大赦。
按《旧唐书·礼仪志》:天宝三载,有术士苏嘉庆上言:请于东京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其坛三成,成三尺,四阶。其上依位置九坛,坛尺五寸,东面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夬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符于遁甲。四孟月祭,尊为九宫贵神,礼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清宫太庙上。用牲牢、璧币,类于天地神祇。元宗亲祀之。如有司行事,即宰相为之。
肃宗乾元元年夏六月己酉,初置太一神坛于圆丘东。命宰相王玙摄行祠事。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肃宗本纪》云云。乾元二年正月,祀九宫贵神。
按《唐书·肃宗本纪》云云。
按《旧唐书·肃宗本纪》:乾元二年正月,亲祀九宫贵神,宿斋于坛所。
乾元三年,祀九宫贵神。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乾元三年正月,亲祀。九宫贵神,初,九宫贵神,四时改位,呼为飞位。乾元之后,不易位。
文宗太和二年,降九宫贵神为中祀祝版,不署御名。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太和二
年八月,监察御史舒元舆奏:七月十八日,祀九宫贵神,臣次合监祭,职当检察礼物。伏见祝版九片,臣伏读既竟,窃见陛下亲署御名及称臣于九宫之神。臣伏以天子之尊,除祭天地、宗庙之外,无合称臣者。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比以九宫为目,是宜分方而守其位。臣又观其名号,及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也。此九神,于天地犹子男也,于日月犹侯伯也。陛下尊为天子,岂可反臣于天之子男耶。臣窃以为过。纵阴阳者流言其合祀,则陛下当合称皇帝遣某官致祭于九宫之神,不宜称臣与名。臣愚瞽,不知其可。伏缘行事在明日鸡初鸣时,成命已行,臣不敢滞。伏乞圣慈异日降明诏礼官详议,冀明万乘之尊,无所亏降,悠久误典,因此可正。诏都省议,皆如元舆之议。乃降为中祠,祝版称皇帝,不署。
武宗会昌元年,敕以来年春祀九宫贵神。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会昌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准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功佐上帝,德庇下人。冀嘉谷岁登,灾害不作。每至四时初节,令中书门下往摄祭者。准礼,九宫次昊天上帝,坛在太清宫、太庙上,用牲牢、璧币,类于天地。天宝三载十二月,元宗亲祀。乾元二年正月,肃宗亲祀。伏自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恐是有司祷请,诚敬稍亏。今属孟春,合修祀典,望至明年正月祭日,差宰臣一人祷请。向后四时祭,并请差仆射、少师、少保、尚书、太宰卿等官,所冀少重其事,以申严敬。臣等十一月二十五日已于延英面奏,伏奉圣旨令检仪注进来者。今欲祭时,伏望令有司崇饰旧坛,务于严洁。敕旨依奏。
按《册府元龟》:会昌元年十二月,敕取来年春依天宝三载祀九宫贵神。
会昌二年,敕祀九宫贵神用大祠之礼,惟祝文不署御名。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二年春正月,中书奏百官议九宫坛本大祠,请降为中祠。按《礼仪志》:会昌二年正月四日,太常礼院奏:准监察御史关牒:今月十三日,祀九宫贵神,已敕宰相崔珙摄太尉行事,合受誓诫,及有司徒、司空否。伏以前件祭本称大祠,准太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敕,降为中祠。昨据敕文,祇称崇饰旧坛,务于严洁,不令别进仪注,更有改移。伏恐不合却用大祠礼科,伏候裁旨。中书门下奏曰:臣准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九宫贵神,实司水旱。臣等伏睹,既经两朝亲祠,必是祈请有徵,况自太和已来,水旱愆候,陛下常忧稼穑,每念烝黎。臣等合副圣心,以修坠典。伏见太和三年礼官状云:纵司水旱兵荒,品秩不过列宿。今者五星悉是从祀,日月犹在中祀。窃详其意,以星辰不合比于天官。曾不知统而言之,则为天地,而在天辰象,自有尊卑。谨按后魏王钧《志》:北辰第二星,盛而常明者元星露寝,太帝常居,始由道奥而为变通之迹。又天皇大帝,其精曜魄宝,盖万神之秘图,河海之命纪皆禀焉。据元说即昊天上帝也。天一掌八气、九精之政令,以佐天极。徵明而有常,则阴阳序,大运兴。太一掌十有六神之法度,以辅人极。徵明而得中,则神人和而王道升。又北斗有权、衡二星,天一、太一参居其间,所以财成天地,辅相神道也。若一概以列宿论之,实为浅近。按《汉书》曰:天神贵者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列于祀典,其来久矣。今五帝犹为大祀,则太一无宜降祀,稍重其祀,固为得所。刘向有言曰:祖宗所立神祗旧典,诚未易动。又曰:古今异制,经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说正也。其意不欲非祖宗旧典。夫以刘向之博通,尚难于改作,况臣等学不究于天人,识尤愦于祀典,欲为参酌,恐未得中。伏望更令太常卿与学官同详定,庶获明据。从之。检校左仆射太常卿王起、广文博士卢就等献议曰:伏以九宫贵神,位列星座;往因致福,诏立祠坛。降至尊以称臣,就东郊以亲拜。在祀典虽云过礼,庇群生岂患无文,恩福黔黎,特申严奉,诚圣人屈己以安天下之心也。厥后祝史不明,精诚亦怠,礼官建议,降处中祠。今圣德忧勤,期臻寿域,兵荒水旱,寤寐轸怀,爰命台臣,缉兴坠典。伏惟九宫所称之神,即太一、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一者也。谨按《黄帝九宫经》及萧嵩《五行大义》:一宫,其神太一,其星天蓬,其卦坎,其行水,其方白。二宫,其神摄提,其星天内,其卦坤,其行土,其方黑。三宫,其神轩辕,其星天冲,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宫,其神招摇,其星天辅,其卦巽,其行木,其方绿。五宫,其神天符,其星天禽,其卦离,其行土,其方黄。六宫,其神青龙,其星天心,其卦乾,其行金,其方白。七宫,其神咸池,其星天柱,其卦兑,其行金,其方赤。八宫,其神太阴,其星天任,其卦艮,其行土,其方白。九宫,其神天一,其星天英,其卦离,其行火,其方紫。观其统八卦,运五行,土飞于中,数转于极,虽敬事迎釐,不闻经见,而范围亭育,有助昌时,以此两朝亲祀而臻百祥也。然以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星之运行,必系于物。贵而居者,则必统八气,总万神,斡权化于混茫,赋品汇于阴骘,与天地日月,诚相参也。岂得繄赖于敷祐,而屈降于等夷。又据太尉摄祀九宫贵神旧仪:前七日,受誓诫尚书省,散斋四日,致斋三日。牲用犊。祝版御署,称嗣天子臣。圭币乐成。比类中祠,则无等级。今据《江都集礼》又《开元礼》:蜡祭之日,大明、夜明二座及朝日、夕月,皇帝致祝,皆率称臣。若以为非泰坛配祀之时,得主日报天之义。卑缘厌屈,尊用德伸,不以著在中祠,取类常祀。此则中祠用大祠之义也。又据太社、太稷,开元之制,列在中祠。天宝三载二月十四日敕,改为大祀,自后因循,复用前礼。长庆三年正月,礼官献议,始准前敕,称为大祠。唯御署祝文,称天子谨遣某官某昭告。文义以为殖物粒人,则宜增秩,致祝称祷,有异方丘,不以伸为大祠,遂屈尊称。此又大祠用中祠之礼也。参之日月既如彼,考之社稷又如此,所谓功钜者因之以殊礼,位称者不敢易其文,是前圣后儒陟降之明徵也。今九宫贵神,既司水旱,降福禳灾,人将赖之,追举旧章,诚为得礼。然以立祠非古,宅位有方,分职既异其司存,致祝必参乎等列。求之折中,宜有变通,稍重之仪,有以为比。伏请自今以后,却用大祠之礼,誓官备物,无有降差。唯御署祝文,以社稷为本,伏缘已称臣于天帝,无二尊故也。敕旨依之,付所司。
辽
太祖九年,君基太一神见,诏图其像。按《辽史·太祖本纪》云云。
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五月丁卯,诏作太一宫于都城南。十一月己未,太一宫成。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咸平四年,改太一九宫为大祀。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一九宫神位,在国门之东郊。初用中祀,咸平中改为大祀。〈又〉大祀东西太一,二仲九宫贵神。
按《文献通考》:咸平四年,驾部员外郎直秘阁杜镐上言:按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乙,太乙之佐曰五帝。今礼以五帝为大祠,太乙为中祠,况九宫所主风雨霜雹疾疫之事。唐朝元肃二宗并尝亲祀会昌中升,昊天上帝欲望,复为大祀从之。
大中祥符二年,遣使祠太一。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乙巳,幸上清宫祈雨。戊申,遣使祠太一。
仁宗天圣二年九月辛卯,祠太一宫。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六年三月壬戌,作西太一宫。九月癸卯,祠西太一宫。十二月癸亥,祠西太一宫。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九年九月癸亥,祠西太一宫。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景祐二年,改祀九宫太一用逐年飞位之法。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景祐二年,学士章得象等定司天监生于渊、役人单训所请改祀九宫太一依逐年飞移位次之法:案郤良遇《九宫法》,有《飞棋立成图》,每岁一移,推九州所主灾福事。又唐术士苏加庆始置九宫神坛,一成,高三尺,四陛。上依位次置九坛: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北曰太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数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符于遁甲,此则九宫定位。设祭以四孟,随岁改位行棋,谓之飞位。自乾元以后,止依本位祭之,遂不飞易,仍减冬、夏二祭。国朝因之。今于渊等所请,合天宝初祭之礼,又合良遇《飞棋之图》。然其法本术家,时祭之文经理不载。议者或谓不必飞宫,若日月星辰躔次周流而祭有常所,此则定位之祀所当从也。若其推数于回后,候神于恍忽,因方弭沴,随气考神,则飞位之文固可遵用。请依唐礼,遇祭九宫之时,遣司天监一员诣祠所,随每年贵神飞棋之方,旋定祭位。仍自天圣己巳入历,太一在一宫,岁进一位,飞棋巡行,周而复始。诏可。
庆历四年定水旱,遣官祭告九宫贵神。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四年正月,太常礼院上庆历祀仪。按《礼志》:庆历仪礼官言:岁雩祀外,水旱稍久,皆遣官告天地、宗庙、社稷及诸寺观、宫庙,九宫贵神今列大祀,亦宜准此。
庆历七年三月辛丑,祈雨于西太一宫。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皇祐二年,诏移九宫坛。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皇祐二年,礼院言:知石州王简茔近九宫坛,今其家举葬乞移祀坛,诏可。
神宗熙宁四年,诏建中太一宫于集禧观。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四年十一月丁亥,作中太一宫。按《礼志》:熙宁四年,司天中官正周琮言:《太一经》推算,七年甲寅岁,太一阳九、百六之数,复元之初。故《经》言:太岁有阳九之灾,太一有百六之厄,皆在入元之初终。今阳九、百六当癸丑、甲寅岁,为灾厄之会。然五福太一移入中都,可以消异为祥。窃详五福太一,自国朝雍熙元年甲申岁,入东南巽宫时,修东太一宫。天圣七年己巳岁,五福太一入西南坤位,修西太一宫。请稽详故事,崇建祠宇,迎之京师。诏建中太一宫于集禧观。十太一神,并用通天冠、绛纱袍。
熙宁六年,亲祀太一宫。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六年十一月癸丑,中太一宫成。减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乙卯,亲祀太一宫。
元丰六年,增定九宫贵神祀仪。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元丰中,太常博士何洵直言:熙宁祀仪,九宫贵神祝文称嗣天子臣某,以礼秩论之,当与社稷为比,请依祀仪为大祀。其祝版即依会昌故事及《开宝通礼》,书御名不称臣。又近制,诸祠祭牲数,正配以全体解割,各用一牢,贵神九位悉是正坐,异坛别祝,尊为大祠,而共用二少牢,于腥熟之俎,骨体不备。谓宜每位一牢,凡九少牢。诏下太常,修入祀仪。〈按《文献通考》作元丰六年。〉
按《文献通考》:礼部言,本朝仪注祀仪于上帝,五帝日月并称臣。检会九宫贵神祝版进书,已不称臣,五福十太一当依。熙宁六年,以前故事其被遣之官,自宜称臣,如此则不失轻重之体从之。
元丰 年,更定太一之祀。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神宗诏改定大祀:太一,东以春,西以秋,中以夏冬。
哲宗元祐七年,诏礼官详定十神九宫,太一祭仪。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元祐七年,监察御史安鼎言:按汉武帝始祠太一一位,唐天宝初兼祀八宫,谓之九宫贵神。汉祀太一,日用一犊,凡七日而止。唐祀类于天地。今春秋祀九宫太一,用羊、豕,其四立祭太一宫十神,皆无牲,以素馔加酒焉。载详《星经》:太一一星在紫宫门右,天一之南,号曰天之贵神。其佐曰五帝,飞行诸方,蹑三能以上下,以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常居。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疫疾、灾害之事。《唐书》曰: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太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辅人极。《国朝会要》亦云:天之尊神及十神、十六神,并主风雨。由是观之,十神太一、九宫太一与汉所祀太一共是一神。今十神皆用素馔,而九宫并荐羊豕,似非礼意。诏礼官详定:十神、九宫太一各有所主,即非一神,故自唐迄今皆用牲牢,别无祠坛用素食礼。遂依旧制。
绍圣四年九月癸酉,谒中太一宫为民祈福。
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徽宗崇宁三年,博士罗畸请改祀九宫太一以圭璧。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崇宁三年,太常博
士罗畸言:九宫诸神位,无礼神玉,惟有燔玉。窃谓宜用礼神玉,少仿其币之色荐于神坐。议礼局言:先王制礼,用圭璧以祀日月星辰,所谓圭璧者,圭,其邸为璧,以取杀于上帝也。今九宫神皆星名,而其玉用两圭有邸。夫两圭有邸,祀地之玉,以祀星辰,非周礼也。乞改用圭璧以应古制。
政和三年,定祀太一新仪。
按《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三年四月庚戌,颁《五礼新仪》。
按《礼志·政和新仪》:立春日祀东太一宫;立夏、季夏
土王日祀中太一宫;立秋日祀西太一宫;立冬日礼中太一宫,宫之真室殿,五福太一在中,君基太一在东,太游太一在西,俱南向。延休殿,四神太一。承釐殿,臣基太一在东,西向,北上。凝祐殿,直符太一。臻福殿,民基太一在西,东向,北上。膺庆殿,小游太一在中,天一太一在东,地一太一在西。灵贶殿,太岁在中,太阴在西,俱南向。三皇、五方帝、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天地水三官、五行、九宫、八卦、五岳、四海、四渎、十二山神等,并为从祀。东、西太一宫准此。
高宗绍兴十一年,诏于临安府,城东建九宫坛。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绍兴十一年,太常丞朱辂言:九宫贵神所主风、雨、霜、雪、雹、疫,所系甚重,请举行祀典。太常寺主簿林大鼐亦言:十神太一,九宫太一,皆天之贵神,国朝分为二,并为大祀。北一新太一宫,而九宫贵神尚寓屋而不坛。乃诏临安府于国城之东,建筑九宫坛壝,其仪如祀上帝。其太一宫,初议者请即行宫之北隅建祠,后命礼官考典故,择地建宫。
绍兴十七年冬十月癸卯,建太一宫。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十八年,太一宫成,帝亲谒之。
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八年六月甲辰,筑九宫贵神坛于东郊。按《礼志》:绍兴十一年,诏临安府于国城之东,建筑九宫坛壝。十八年,宫成,御书其榜。十太一位于殿上,南面,西上。从祀,东庑九十有八,西庑九十有七,皆北上。
按《文献通考》:先是诏建太一宫,命礼官考典,故十月癸卯上之曰太平兴国。初司天楚芝兰建言:太一有十,曰五福、君基、大游、小游、天一、臣基、直符、民基、四神、地一、天之尊神也。五福所在无兵疫,人民丰乐,自雍熙元年入巽宫,吴分苏州请建宫都城,南苏村以应苏台之名,乃建东太一宫。八年宫成,合千一百区,凡十殿四廊,图三皇五帝,九曜七元,天地水三官。南斗三台二十八宿,天曹四司十精太一五岳,储副佐命十二山神,八卦六丁五行四渎本命等神及四直灵官三十六神,将五百二十四躯天圣六年,司历者言太一入蜀之坤宫,又建西宫之八角镇,前后东西凡四殿。又建斋殿,塑像自内出,始铸印给之。熙宁四年十月司天言甲寅五福,当入中都,又建中宫于集禧观。政和间改龙德宫为北太一宫,今四立日皆望祀太一于惠照,设位宜择地建宫,诏两浙漕臣营之,癸丑诏制像于新宫。十一月甲戌,礼官谓太一冠服不载于《传记·略记》东,西宫像服通天冠仙衣侍臣二人服,道衣童子二人,青衣执红丝拂,中太一宫道流朱忠焕,亦谓十神,太一皆服通天冠,绛服执圭,从臣梁冠,绛服执笏,童子执红丝拂,请如其饰及名诸殿。十八年正月癸未,又请上书其榜太一殿曰,灵休殿门曰崇真,挟殿曰琼章宝室,三清殿曰金阙寥阳,火德殿曰明离,本命殿曰介福,斋殿曰齐明。三月宫成,凡百七十有四区,十太一位于殿上,南面西上从祀东庑九十有八,西庑九十有七,皆北上乙亥,设官榜丙子奉安神像,宰臣为奉安,使上亲谒太一宫。
理宗淳祐十二年,诏建西太一宫。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淳祐十二年,诏建西太一宫于延祥观左,以十月三日,亲行款谒恭谢之礼。
宝祐二年秋九月辛酉,诏诣西太一宫为国祈祥。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恭帝德祐二年春正月辛巳,祀太一宫。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云云。
金
宣宗兴定元年七月,以久旱,祀九宫贵神于东郊。按《金史·宣宗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云云。
元
世祖至元十八年十月乙亥,召法师刘道真,问祠太一法。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年三月壬午,祀太一。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乙丑,祀太一。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成宗大德元年春正月,建五福太一神坛。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按《续文献通考》:五福太一坛时,以道流主之。
泰定帝泰定二年闰正月戊申,命道士祭五福太乙神。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文宗至顺元年九月乙未,以立冬祀五福十神、太一真君。
按《元史·文宗本纪》云云。
至顺二年正月甲辰,敕每岁四祭五福太一星。二月庚午,建五福太一宫于京城乾隅。
按《元史·文宗本纪》云云。
按《续文献通考》:乾隅西北方也,张美和曰:五福太一之贵神,以二百二十五年以五宫自乾而艮,艮而巽,巽而坤,坤而中宫,又至乾每宫住四十五年,所至之宫泽福是年在乾宫。
太一之神部汇考二
《晋书》
《天文志》
太一星在天一南,相近,天帝神也,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灾害所在之国也。《老子中经》《太一》
上上太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乃在九天之上,太清之中,八冥之外,细微之内,吾不知其名也。元气是耳,其神人头鸟身状如雄鸡,凤凰五色,珠衣元黄,正在兆头上,去兆身九尺,常在紫云之中,华盖之下住。太一君有八使者,八卦神也。太一在中央,主总阅诸神,案比定录不得逋,亡八使者以八节之日上对太一。
《云笈七签》《九宫太一》
九天九宫中有九神,是谓天皇九魂,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治一宫,故曰九宫。太一之神部艺文一《东皇太一》楚屈平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太一之神部艺文二〈诗〉《飨神歌》宋·颜延之
营泰畤,定天衷。思心睿,谋筮从。建表蕝,设郊宫。田烛置,爟火通。历元旬,律首吉。饰紫坛,坎列室。中星兆,六宗秩。乾宇晏,地区谧。大孝昭,祭礼供。牲日展,盛自躬。具陈器,备礼容。形舞缀,被歌钟。望帝阍,耸神跸。灵之来,辰光溢。洁粢酌,娱太一。明煇夜,华晰日。祼既始,献又终。烟芗鬯,报清穹。飨宋德,祚王功。休命永,福履充。《祀九宫贵神乐章》唐书
唐天宝中,祀九宫贵神乐。《豫和》〈降神〉
于昭上穹,临下有光。羽翼五佐,周流八荒。谁其飨之,时文对扬。虞经夏典,兹礼未遑。
黑帝旋驭,青躔导日。金箓上元,玉堂初吉。钩陈夕次,銮和先跸。蔼蔼群灵,昭昭咸秩。
帝临中坛,受釐元神。皇灵萃止,羽旄肃陈。摄提运衡,招摇移轮。光光宇宙,电耀雷震。
夜如何其,明星煌煌。天清容卫,露结坛场。树羽幢幢,佩玉锵锵。凝精驻目,瞻望神光。
九位既肃,万灵毕会。天门启扃,日驭飞盖。焕兮棽离,傧兮暗霭。如山之福,惟圣时对。
崇崇泰坛,灵具临兮。铿锽大乐,振动心兮。神之降矣,卿云郁兮。神之至止,清风肃兮。
《福和》
祀既云毕,明灵告旋。礼洽和应,神歆福延。〈一作福至神虔〉动植咸若,阴阳不愆。锡兹纯嘏,天子万年。
《舒和》
羽籥既阕干戚陈,八音克谐六变新。愉贵神兮般以乐,保皇祚兮万斯春。
《凯安》
盛德陈万舞,威棱畅九垓。风云交律候,日月丽昭回。行庆休祥发,乘和春气来。百神肃临享,荡荡天门开。
《豫和》
享申百礼,庆洽百灵。上排阊閤,洞入杳冥。奠玉高坛,燔柴广庭。神之降福,万国咸宁。
《三年冬大礼》曹唐
太一天坛降紫〈一作大〉君,属车龙鹤夜成群。春浮玉藻寒初落,露拂金茎曙欲分。三代乐回风入律,四溟歌驻水成文。千官不动旌旗下,日照南山万树云。《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宋·苏轼
圣主新除秘祝,侍臣来乞丰年。寿宫神君欲至,半夜灵风肃然。玉玺亲题御笔,金童来侍天香。礼罢祝融骖乘,前驱已过衡湘。
《冬祠太一》范成大
月色胧明碧瓦,蜡烟浮动黄帘。罡骑飙轮欲下,一天飞霰纤纤。《题王内翰家李伯时画太乙图》韩驹
太乙真人莲叶舟,脱巾露发寒飕飗。轻风为帆浪为楫,卧看玉宇浮中流。中流荡漾翠绡舞,稳如龙骧万斛举。不是峰头十丈花,世间那得莲如许。龙眠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恍然坐我水仙府,苍烟万顷波粼粼。玉堂学士今刘向,禁直岧峣九天上。不须对此融心神,会植青藜夜相访。
《太一真人歌题莲舟图》元·李孝光
银河跨西海,秋至天为白。一片玉芙蓉,洗出明月魄。太一真人挟两龙,脱巾大笑眠其中。凤麟洲西与天通,扶桑乃在碧海东。手把白云有两童,掣嬲二鸟开金龙。《包与直题太一真人图》明·刘基
太一真人庞眉须,不知所持何代书。既不学昴星降精下辅隆准公,又不学傅说请帝通梦寐左右。商王陈范谟眇然,一叶莲花荂清秋。风吹落泥,涂红凋粉。瘵不可扶君何为乎,以为桴荡漾九河凌。五湖夸耀水,伯惊天吴坐。令文成五利之辈,假借神圣欺庸愚。灵旗风翻壮荆符,獐鹿无鬼夫何辜。汉宫天禄连石渠,金缸衔璧丽绮疏。青藜有燄如芙蕖,何不分饷依光夜。绩之徐吾,高堂耽耽。县画图作歌,一笑骇里闾。太一之神部选句
后汉张衡《东京赋》:飏槱燎之炎炀,致高烟乎太一。神歆馨而顾德,祚灵主以元吉。晋郭璞《释天地图赞》:气升太一,精沦九泉。
唐刘禹锡诗:俗尚东皇祀。
韦渠牟诗:参差从太一,寿等混元初。
元郭钰诗:太一青藜夜相语。
张天英诗:太一明星夜相访。
明刘基诗:太一坐端门,白发映青瞳。授我玉篆文,赤蛇蟠九虹。
太一之神部纪事
《春秋合诚图》:黄帝请问太一长生之道,太一曰:斋戒六丁道,乃可成。《云笈七签》:黄帝奉事太一元君,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采首山之铜,将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太一于雍州。
《拾遗记》: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授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唐书·王玙传》:肃宗立,玙以祠祷见宠。乾元三年,拜蒲同绛等州节度使,俄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大兵后,天下愿治,玙望轻,无它才,不为士议谐可,既骤得政,中分怅骇。乃奏置太一坛,劝帝身见九宫祠。帝由是专意,他议不能夺。
《广异记》:唐仇嘉福者,京兆富平人,家在簿台村。应举入洛,出京,遇一少年,状若王者。裘马仆从甚盛。见嘉福有喜状,因问何适。嘉福云:应举之都。人云:吾亦东行,喜君相逐。嘉福问其姓,云:姓白。嘉福窃思朝廷无白氏贵人,心颇疑之。经一日,人谓嘉福:君驴弱,不能偕行,乃以后乘见载。数日,至华岳庙,谓嘉福曰:吾非常人。天帝使我案天下鬼神,今须入庙鞫问。君命相与我有旧,业已如此,能入庙否。事毕,当俱入都。嘉福不获已,随入庙门。便见翠幕云黯,陈设甚备,当前有床。贵人当案而坐,以竹倚床坐嘉福。寻有教呼岳神,神至俯伏。贵人呼责数四,因命左右曳出。遍召关中诸神,点名阅视。末至昆明池神,呼上阶语。请嘉福宜小远,无预此议。嘉福出堂后幕中,闻幕外有痛楚声,抉幕,见己妇悬头在庭树上。审其必死,心色俱坏。须臾,贵人召还,见嘉福色恶,问其故,具以实对。再命审视,还答不谬,贵人惊云:君妇若我妇也,宁得不料理之。遂传教召岳神,神至,问何以取簿台村仇嘉福妇,致楚毒。神初不之知,有碧衣人,云是判官,自后代对曰:此事天曹所召。今见书状送。贵人令持案来,左右封印之,至天帝所,当持出,已自白帝。顾谓岳神,可即放还。因谓嘉福:本欲至都,今不可矣。宜速还富平。因屈指料行程,云:四日方至,恐不及事,当以骏马相借。君后见思,可于净室焚香,我当必至。言讫辞去。既出门,神仆策马亦至,嘉福上马,便至其家。家人仓卒悲泣,嘉福直入,去妇面衣候气。顷之遂活,举家欢庆。村里长老,壶酒相贺,数日不已。其后四五日,本身骑驴,与奴同还,家人不之辨也。内出外入,相遇便合,方知先还即其魂也。后岁馀,嘉福又应举之都。至华岳祠下,遇邓州崔司法妻暴亡,哭声哀甚,恻然悯之。躬往诣崔,令其辍哭,许为料理,崔甚忻悦。嘉福焚香净室,心念贵人,有顷遂至。欢叙毕,问其故,此是岳神所为,诚可留也。为君致二百千,先求钱,然后下手。因书九符,云:先烧三符,若不愈,更烧六符,当还矣。言讫飞去。嘉福以神言告崔,崔不敢违。始烧三符,日晚未愈。又烧其馀,须臾遂活。崔问其妻,初入店时,忽见云母车在阶下,健卒数百人,各持兵器,罗列左右。传言王使相迎,仓卒随去。王见喜,方欲结欢,忽有三人来云:太乙神问何以夺生人妻。神惶惧,持簿书云:天配为己妻,非横取之。然不肯遣。须臾,有大神五六人,持金杵,至王庭。徒众骇散,独王立树下,乞宥其命。神遂引己还。嘉福自尔方知贵人是太乙神也。尔后累思必至,为嘉福回换五六政官,大获其力也。
景云中,河东南县尉李某,妻王氏,有美色,著称三辅。李朝趋府未归,王妆梳始毕,焚香闲坐,忽见黄门数人,御犊车,自云中下至堂所,王氏惊问所以。答曰:华山府君,使来奉迎。辞不获放,仓卒欲去,谓家人曰:恨不得见李少府别。挥泪而行,死于阶侧。俄而綵云捧车浮空,冉冉遂灭。李自府还,既不见妻,抚尸号恸,绝而复苏者数四。少顷,有人诣门,自言能活夫人。李罄折拜谒,求见卫护。其人坐床上,觅朱书符。朱未至,因书墨符飞之。须臾未至,又飞一符。笑谓李曰:无苦,寻当得活。有顷而王氏苏。李拜谢数十,竭力赠遗。人大笑曰:救灾恤患,焉用物乎。遂出门不见。王氏既悟,云:初至华山,见王,王甚悦。列供帐于山椒,与其徒数人欢饮。宴乐毕,方申缱绻,适尔杯酌,忽见一人,乘黑云至,云:太一令唤王夫人。神犹从容,请俟毕会。寻又一人乘赤雪,大怒曰:太一问华山何以辄取生人妇。不速送还,当有深谴。神大惶惧,便令送至家。
《唐书·崔元式传》:崔龟从太和初,还太常博士。最明礼家沿革定。九宫皆列星,不容为大祠。诏可其议,九宫遂为中祠。
《石林燕语》:太平兴国中司天言,太一式有五福、大游、小游、四神、天一、地一、真符君、基臣、基民、基,凡十神皆天之贵神。而五神所临无兵疫,凡行五宫四十五年一易。今自甲寅岁入黄室巽宫,当吴分请,即苏州建宫祠之已而复有言,今京城东南苏村可应姑苏之兆,乃改筑苏村。京师建太一宫自此始。
《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元年三月,甘露降太一宫庭。《徽宗本纪》:崇宁二年六月壬戌,中太一宫火。
太一之神部维录
《邻几杂志》:洛阳北有山泉,即汤所祷桑林之地,有庙即太一之祠,俗号为圣王。近因旱中,使请祷得雨,乃奏请封为清渊侯,失于检详地。志乃致此谬。
月令广义十二月十三日,天元太一朝元。
中山玉匮服气,经大黄帝君谨心神观想,元气乃感太一真君持元,元内景气诀妙经一篇授之帝君,夫太一真君,是北极太和元气之神,神通变化,自北极紫微宫经过于天地间,滋育万物,在天则五象明焉。在地则草木生焉。居人则神识灵焉。在鉴则五行察,在化则四运变,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抟之不得,无状而与万物作状,故谓之元,谓之象,所患无不应,所真无不证,所专无不用,所精无不动,是知道以真正为元关,专精为要,路倚于此者,则无所不通也。
太一之神部外编
《酉阳杂俎》:太一君讳腊天秩万二千石。《云笈七签》:太一守尸而号务犹收,字归会昌,一名解萌,一名寄频,盖专主性命也。
太一主生。太一者,胞胎之精,变化之主。魂魄生于胎神,命气出于胞府。变合帝君,混化为人。故太一之神,生之神、生之母,帝君之尊,生之父。太一名务犹收,字归会昌,又一名解明,一名寄类。此《三元洞元内宝经》之真名字,《外诀》、《杂抄》云云之名,皆非实非真也。太一常以甲午、丙午、戊午日日出时,下游绛宫,合形真人及兆身。绛宫真人者,处心中之丹田,中元真人居其心中也。
文昌之神部汇考一
周
周制以司中司命为小祀为兆,于南郊以槱燎祀之。又祀司禄以献谷数。
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职,以槱燎祀司中司命。
〈注〉郑司农云司命文昌宫星。郑元云,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订义〉贾氏曰:先郑以司中是三台,司命是文昌,今三台与文昌皆有司中,司命,故后郑不从武陵太守。《星传》:云文昌宫六星一上将,二次
将,三贵相,四司命,五司中,六司禄又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太尉,中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
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类四望亦如之。
〈订义〉郑锷曰:先儒以四类为日月星辰,考之书云类于上帝,惟天神则类而祭之,以其神非一故也。司中司命阳也,其类宜于南。
肆师之职,掌立国祀之礼,以佐大宗伯,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订义〉郑司农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郑康成曰:小祀又有司中。
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则受而藏之。
〈订义〉郑锷曰:考小司寇之职,孟冬祀司民,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则祭司民,献民数小司寇之职,春官司禄之职,缺其祭司禄之神,或同司民之祭,欤司民轩辕之角星,司禄文昌宫之星。又云下台为司禄禄之为言谷也。故谷数则司禄之官,掌之小司寇献之,王受之而登于天府,天府受而藏之,守宝镇之,所赖者在此故也。然民数天所付谷,数天所生以养人,王者奉天牧民,民谷之数藏于天府宜矣。必祭司民司禄,然后献盖司民者,致司命死生之神。司禄者,主年谷登凶之神。每岁孟冬,民数登下谷,数多寡皆已可知,于是祭其所司之神,然役献其数天府之官藏之。易氏曰:考之《天文志》司民为轩辕角,其十七之两角有大民、小民司禄、文昌三能之第,六星天有是星,先王以是而命官,又使之以民数谷,数而登之于天府,盖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此民数谷数之登,所以必待乎祭天之司民司禄也。
汉
高祖六年,祀司命于宫中。按《史记》、《汉书·高祖本纪》皆不载。按《汉书·郊祀志》:高祖六年,天下已定,长安置祠祀官、女巫,其荆巫祀司命,以岁时祀宫中。
晋
成帝咸和八年,祀文昌神于天郊。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咸和八年正月,立北郊,天郊则有文昌三台司命神。
梁
梁以文昌从祀南郊。按《隋书·礼仪志》:梁南郊文昌三台皆从祀。
北魏
太祖天兴二年,定司中、司命、司禄从祀之位。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按《礼志》:天兴二年正月,帝亲祀上帝于南郊,为坛天位在其上,司中、司命、司禄在中壝内。
太宗泰常三年,建司禄坛。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泰常三年,为五精帝兆于南郊,又司民、司禄之坛,皆有别兆。
北齐
北齐以司中、司命、司禄从祀圆丘。按《隋书·礼仪志》:后齐制圆丘,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下丘,为位迁于内壝之中。
隋
隋定司中、司命为小祀,为坛于亥地以祀之。按《隋书·礼仪志》:高祖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国子祭酒辛彦之议定祀典。司中、司命及诸星等为小祀。按《通典》:隋于国城西北十里,亥地为司中、司命、司禄三坛,同壝祠以立冬后亥。
唐
唐有司中、司命、司禄之祀。按《唐书·礼乐志》:祭司中、司命、司人、司禄,笾八、豆八、簋一、簠一、俎一、羊一。
太宗贞观 年,定司中、司命、司禄之祀。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贞观之制,立冬后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各用羊一,笾、豆各二,簠、簋各一。
元宗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以司中、司命为小祀。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大唐开元礼》。二十年九月,颁所司行用。以司中、司命为小祀。
按《开元礼》: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有司行事,每座象樽二于坛上,东南隅北向皆有坫,以西为上,设司中、司命、司人、司禄神座于坛上。近北南向以西为上,初献司中,次献司命,次献司人,次献司禄。
德宗贞元六年,祀司中、司命、司禄。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贞元六年春二月,复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
宋
宋以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禄。按《宋史·礼志》云云。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司命号。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中祥符元年,九天司命上卿加号保生天尊。
大中祥符五年,加上司命尊号。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冬十月,廷恩寺道场,帝瞻九天司命天尊降。按《礼志》:五年,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祖母号曰元天大圣后,遣官就南郊设昊天及四位告之。
神宗元丰 年,议兆司中、司命、司禄于南郊。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元丰详定局言:《周礼》: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类亦如之。郑氏曰:兆为坛之营域。四类,日、月、星、辰,运行无常,以气类为之位,兆司中、司命于南郊。亦从其类故也。熙宁祀仪:兆司中、司命于国城西北亥地,则是各从其星位,而不以气类也。请稽旧礼,兆司中、司命、司禄于南郊,祀以立冬后亥日。其坛兆则从其气类,其祭辰则从其星位,仍依熙宁仪,以司民从司中、司命、司禄之位。
徽宗政和三年,定司中、司命、司禄之祀。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政和之制,司中、司民、司命、司禄为四坛,各广二十五步,同壝。详定局,又请有司祀司中、司命、用乐祭以少牢,止荐熟从之。
元
元制以司命、司禄从祀圆坛。按《元史·祭祀志》:从祀圆坛,第三等中官百五十八位。司命、司禄位于子。
明
太祖洪武元年,定祀司中、司命、司禄之制。按《大政纪》:洪武元年十二月乙酉,太常寺奏:拟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如唐制立坛于城南。从之。
文昌之神部汇考二
《风俗通》
《司中司命》
《周礼》:槱燎祀司中、司命、文昌也。司中、文昌上六星也。今民间独祀司命耳,刻木长尺二寸为人像,行者担箧中,居者别作小屋,齐地大尊重之,汝南馀郡,亦多有皆祠,以腊率以春秋之月。《晋书》《天文志》
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一曰上将,大将军建威武。二曰次将,尚书正左右。三曰贵相,太常理文绪。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宝。所谓一者,起北斗魁前近内阶者也。明润,大小齐,天瑞臻。《抱朴子》《对俗篇》
上天司命之神,察人过恶,其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文昌之神部艺文
《文昌诞日祭文》明·胡濙
林杏方华时,届仲春之候瓣香凝篆,诚通九曲之灵,恭惟帝君为忠孝神人,司禄职贡举救人间之灾劫显化,多方扶士类之科名,流恩有应某等。瞻依碧汉,念帝眷之殷,遥企仰崇。楼接文光于咫尺,恒怀纩煖,莫展芹私。适逢降诞之辰,爰布积中之素。幸垂享鉴俯格明馨,佑文运以光荣入黉宫,而腾天路。俾仕途而利,达显当世而纪云台,克成济世之材。允赖作人,至意凡诸未就,悉赖甄陶。《公祭文昌举行功过格文》前人
至道无名,可因言而见道。天心有在,总体物以为心。知道器之不相离一画,精微可识。观人我之无所别,众生烦恼非他。恭惟帝君九天开化三教,总持现宰官之报身,纯全忠孝,證金仙之大觉,超越天人妙矣。哲匠经纶,神武聪明而不杀大哉。乾元分量,圆通湛寂以常存。虽焕彩乎,星躔已忘骄于帝境。仰观俯察,莫非自然之文章。鱼跃鸢飞,自有无穷之活泼。某等前尘久昧,现染弥深。幼既溺于绮辞,长而耽于曲学。或者粗谈名相而易失之,拘牵若也。孤任胸襟而恐流于狂荡,梦有时而迷醒,身与世而浮沈,非上圣垂赐之矜,怜俾下材,曷措其手足。幸片衷之警,悔企大道而皈依。窃念贤圣之遗言,多留载籍,絪缊之变,态各禀形骸人。虽最灵实,则气均胎卵湿化,易有太极由来。理通礼乐诗书,是以智慧多闻上界,亦有藏书之府。慈悲普度,屠儿岂无顿悟之门。古今聚字以成文,一一英华所发。泄洪纤随想而凝质,滔滔识浪之漂流,惜此断简残编焉。忍弃同粪土而不顾,嗟彼翾飞蠕动,谁将投之水火而如呼。斯理昭然达,者自惧。至于饥餐渴饮,日用而不知恶死欲生,人情所难免。岂知嘉禾、嘉麦,苍天所以养民。人敝盖敝帷,昔人用之瘗狗马,况当水旱凶荒之后。子粒维艰于今,掩埋胔骼之时,春风乍起,盖儒者之仁民。爱物要在知,皆扩充,即禅宗之绝。待离缘,岂是拨无因果。迷之则毫釐千里,悟之则万善同归。谭子所云散块成空,见空而忘块,永明以喻融冰为水,即水而非冰。敬因帝君阴骘之文,敢结下里同心之友,虔遵格训,草创良规。凡属有知,当不疑于祸福之说。先行数事,祇以开其恻隐之端,伏神明而默启童蒙,偕品汇而均沾化育。伏愿紫微悬映,不妨萤火群飞。素月流辉,偷照井蛙仄影。探苍胡颉,宝真为旷劫。奇逢听檀炽钧音,旋令百祥骈集,焚香共告,酌酒频登,神共鉴之,永矢无斁。《文昌开光疏》庄京生
大身遍满乎乾坤,法相无非法性,空体弗离乎。声色圣德,必有圣容。开不二门,七宝庄严,画出一真。现量结无漏果,六时供养,都来千劫根。因化本难名讵,能传诸笔墨。个原无像,特借意于丹青。恭惟帝君道高无上,德盛难量。大士行高不外慈悲立本,虚皇果證。斯为忠孝成丹,居不动地而遍尘沙。天上人间,总是戏游云水,号自在王。而勤救拔延康龙汉,罔非慈济因缘辅上。帝以布天工仁泽覃敷乎。八极佐斗姥,以宣大德,文光照耀乎。九星名焕瑶穹,善盈玉历,应运而现身分教,何妨天帝身、山神身、士夫身,度世而破相归真顿。空儒者、相释者、相道者,相著行藏九十馀。化垂行节万二千,端元圭偕赤舄争光,现浮霭太空之上。绛阙与紫垣,并列在大晖华气之中。羽葆蜺,旌威仪,弘备金,墉玉树,宫殿巍峨允矣。神功休哉,帝力某芽核,微萌虮虱小兆。宿因曾侍丹台,俨圣相之如在弱岁。已歌泮水,冀桂籍之早登。当年得宝像而焚,修利物济人,直愬源于元始。今日写金容而敬奉,宁亲报本用,皈命于更生,得意绘形满幅。中点出好生意,挥毫落纸,寸管上全露法王身。伏愿圣日增辉,法轮常转,布浩气而遍周,尘刹结成十二楼台。燃慧灯而放大光明,高照三千金界,恍恍忽忽,御六龙宝幢以来临简。简穰穰驾九凤瑶,舆而戾止。文昌之神部纪事
《侯鲭录》:欧阳公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视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异闻总录》:蜀人崔福子寓居福建,三世仕宦,父仕至守,福子以荫至承务郎。某处干官而游荡不检,尤喜赌博。嘉熙年间父怒逐之,宿里中庙中夜不寐,闻报曰梓潼,帝君至,庙神出,肃帝君中坐言语,应对皆不可晓。久之或曰何有生气,庙神曰里人崔某。帝君曰哑福子欲知前程事,至前下拜曰帝君掌人间功名事,某三世仕宦,皆监司郡守,未知某前程所到如何。帝君曰:尔家富贵,皆尔高祖一人所积耳,曾祖以下,三世当秉钧轴而既以富贵,率皆骄淫贪暴,故不复显。今尔亦止可一任而已。福子曰:某二子如何。帝君曰:长子可作州,次者可作漕,皆在四十年后。福子喜,庙神曰:君何事至此。福子告以故。神曰:君父虽相逐,君母正相念,君幸急归,毋贻母忧,福子出庙,回顾则寂然无睹矣。遂归,其母正号泣,秉烛遍索,越三年,福子死,悟神言止一任者,三年也。至元江南归附,后长子遇兵三刀而死,盖三刀为州字也。次子溺曹水,盖曹水乃成漕字也。
《桯史》:逆曦将叛前事之数月,神思昏扰,夜数跃起,寝中叱咤,四顾或终夕不得寝,意颇悔欲已。但其弟晛力怂恿之曰:是谓骑虎,顾可中道下耶。曦家素事梓潼,自玠璘以来,事有祷必验,乃斋而请。是夕梦神坐堂上,己被赭玉谒焉。因告以逆,且祈卜年之修,永神不答。第曰蜀土已悉付安丙矣。既寤,大喜,谓事必遂时,安以随军漕,在鱼关驲召以归,命以援立安顾逆谋,坚决触之,且俱靡唯徐图,可以得志,不得已诺之,犹辞相印,遂以丞相长史权知都省事授之。居踰月而成,获嘉之绩,梓潼在蜀著,应特异绍熙壬子泸人杀帅张孝芳,盖尝正昼见于阅武堂,逆党恇溃以迄天诛相安之梦,得之蜀士泸之变,在京魏公镗帅蜀时庆元己未,余在中都亲闻之,其他盖不可缕数云。
文昌之神部杂录〈魁星附〉
《蠡海集》:梓潼文昌君从者曰天聋,曰地哑,盖帝君不欲聪明之,尽用故假聋哑以寓意,且夫天地岂可聋哑哉。《日知录》: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不知奎为北方元武七宿之一,魁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异。今以文而祀之,乃不于奎而于魁,宜乎今之应试,而获中者皆不识字之人欤。又今人以榜前五名为五魁。《汉书·酷吏传》:所置皆其魁宿。《游侠传》:闾里之侠原涉为魁。师古曰:魁者,斗之所用盛而杓之本也。故言根本者皆云魁。《说文》:魁,美斗也,赵宧光曰斗,首曰魁,因借凡首皆谓之魁,其见于经者,书引征之歼厥渠魁记曲礼之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然则五魁之名岂佳语哉。或曰里有里魁,市有市魁,皆长帅之意,要非雅俊之目,近时人好以魁,命名亦取五魁之义,古人以魁命名者绝少。《左传》:有酅魁、垒卢、蒲就魁。《吕氏春秋》:齐王杀燕将张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