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九十七 第 1a 页 WYG0895-0684a.png

太平御览卷二百九十七
宋 李昉等 撰
兵部二十八
训兵
训兵
孙子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
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b 页 WYG0895-0684b.png

(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间之纷纷旌旗翻转一合一离士/卒进退或往或来视之若扰观之若乱然其法令素定)
(度职分明各有分/数扰而不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车骑齐转/也形圆者)
(出入有道齐整也浑浑车轮转行沌沌步骑奔驰视其/形阵纵横圆而不方然其指趣各有所应故王子曰将)
(欲内明而外暗内理而外浑示敌之/轻已者也浑音分本切沌从损切)
周礼曰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同谓威其不协僣差/者军礼之别有五)大
师之礼用众也(用其义/勇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均其地政地/守地职之赋)
(所以忧/民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a 页 WYG0895-0684c.png

(聚其/民也)
又曰夏官大司马之职掌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
平列陈如战之陈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
蒐田中夏教茇舍如振旅群吏撰车徒遂以苗田中秋
教治兵如振旅辨旗物之用遂以狝田中冬教大阅前
期群吏听

之遂以狩田师以救无辜伐有罪若师有功则左执律
卷二百九十七 第 2b 页 WYG0895-0684d.png

左传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
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
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又曰楚子文治兵于暌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
兵于蔿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蔿
贾不贺曰子玉刚而无礼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子
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a 页 WYG0895-0685a.png

申祷明日复战乃逸楚囚
又曰宣子曰我若受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
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
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戊
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
又曰宣榭火(宣榭讲/武室也)
论语曰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可就兵/攻战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3b 页 WYG0895-0685b.png

后汉书曰灵帝时望气以为京师有大兵两宫流血大
将军
事可以威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讲武于平乐观
下起大坛建十二重五采华盖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
使进领兵屯于观下置西园八校尉袁绍曹操等为之
唐书曰太宗初即位突厥入寇欲诸军皆习骑射每退
即引诸卫将习射于显德殿庭谓将军已下曰古突厥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a 页 WYG0895-0685c.png

宣驱驾方召亦能制胜太原下至汉晋之君洎于隋代
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禦遣中国生民
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地筑苑造诸淫费农民
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若无贼来我则为汝博士教
汝等武艺优长若有贼来我则为汝将帅令汝等斗战
亦望使汝等前无横敌于是日引数百人于殿庭教射
太宗亲自令试每坐或至午时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
卷二百九十七 第 4b 页 WYG0895-0685d.png

轩陛之侧上曰率土之内皆吾臣子我所恨不能将我
心遍置人腹中岂有相疑之道哉由是一二年间兵士
尽便弓矢焉
又曰李抱真领泽潞观察留后抱真密揣山东当有变
上党且当兵冲是时承战馀之地土瘠赋重人益困无
以养军士乃籍户丁男三选其一有材力者免租徭给
弓矢令之曰农之隙则分曹角射岁终吾当会试及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5a 页 WYG0895-0686a.png

善射抱真曰军可用矣于是举部内之众得精卒二万
人既不费廪府库益实乃缮甲兵为战具遂雄视山东
是时称昭义步兵冠诸军
又曰德宗即位以马燧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
观察度支营田使当是时太原承鲍防败军之后兵甲
寡弱
骑卒教之数月皆为精骑造甲者必令长短三等称士
卷二百九十七 第 5b 页 WYG0895-0686b.png

兵甲止则为营阵或塞险阨以遏奔冲器械无不犀利
居一年陈兵三万开广场以习战阵教其进退
古司马兵法曰凡战非阵之难使人可阵难非可使阵
难使可用难(使人尽心效/力用必胜也)非知之难行之难(教习使人/知进退之)
(便左右之利自/事事行之者难)
又曰天子之义必纯取于天地而观于先圣(天子奉天/地之道调)
(和阴阳四时之气/顺先王之法度也)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臣
卷二百九十七 第 6a 页 WYG0895-0686c.png

(教习不可/以受敌也)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经纶使不相凌德义
不相踰材艺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意和古者国
容不入军
(从化义以法断以国容入军/则军败以军容入国则国乱)
吴起教战法曰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
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士乡里相比什伍
相保一鼓整兵二鼓戢阵三鼓趣食四鼓辨列五鼓就
卷二百九十七 第 6b 页 WYG0895-0686d.png

六韬曰教战之法必明告吏士三令五申教其操兵起
居进止旌旗指麾阵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
右之列而合之绳而解之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
宜无绝人马之力令吏士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
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
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之众大战之法百万之师故能成
大功也
卷二百九十七 第 7a 页 WYG0895-0687a.png

所
须取甲令试所射然始取中
又曰每营中两厢置土马十二疋大小如常马真鞍令
士卒擐甲胄櫜弓矢(櫜音/高)佩刀剑持矛楯左右上下以
便习事
又教旗法曰凡教旗于平原旷野登高远视处大将居
其上南向左右各置鼓一十二面角一十二具左右各
卷二百九十七 第 7b 页 WYG0895-0687b.png

月形为后骑下临平野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
存号令乃命诸将分为左右皆去兵刃精新甲胄幡帜
分为左右厢各以兵马使为长班布其次阵间容阵队
间容队曲间容曲以长参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阵以后
为前以前为后进无奔迸退无趣走以正合以奇胜以
听以观乍合乍离于
右厢齐合朱旗点角音动则左右厢齐离离之与合皆
卷二百九十七 第 8a 页 WYG0895-0687c.png

复本初白旗掉鼓音动左右各云蒸鸟散弥川络野然
不失队伍之疏密朱旗掉角音动左右各复本初前后
左右无差尺寸散则发天聚则法地如此三合而三离
三聚而三散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从军令于是大将军
出五采旗一十二口各树于左右厢阵前每旗命壮勇
士五十人守旗选壮勇五十人夺旗左厢夺右右厢夺
左鼓音动而夺角音动而止得旗者胜失旗者负胜赏
卷二百九十七 第 8b 页 WYG0895-0687d.png

而教之
太白阴经曰春秋末并为战国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
以相誇视而秦更名为角抵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
虽平
忘战今边军更名曰教旗使士卒识金鼓别旗帜任行
列知部分一军之节制也
又曰古之诸侯畋猎者为田除害也上所以供承宗庙
卷二百九十七 第 9a 页 WYG0895-0688a.png

代之人浸多时禽兽寡少衣食不足于是神农教其植
谷导以纺绩自是之后禽兽复盈山林下平土害禾稼
为人所害于是王公秋冬无事畋猎娴习兵革奋扬威
武以戒非常季冬之月腊日阴用事万物毕成蛰虫已
伏乃具卒乘从禽于山泽以教部分进退之仪一人守
围地三尺十二时守三万六千尺积尺得六千部积部
得十五里馀六十部围中径阔得地五里馀二十部以
卷二百九十七 第 9b 页 WYG0895-0688b.png

列皆以金鼓旌旗为节制
无近远部分其合围地虞候先择定讫以善弧矢者为
围中骑其步卒抢旗幡守围者漏禽兽坐守围之吏大
兽公之小兽私之以观进止
管子曰凉风至而白露下天子命左右司马令组甲厉
众士
商君书曰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兔则民可以用矣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0a 页 WYG0895-0688c.png

教练卒攻罢民(罢与/疲同)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才离散系恭
(音/累)可以胜人之行陈(陈与/阵同)整齐锄耰白挺可以胜人之
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今有利剑于此以刺则
不中以击则不及于恶剑无择为是斗因用恶剑则不
可简选精良兵械锋利发之则不时纵之则不当与恶
卒无择为是战因用恶卒则不可王子庆忌陈午犹欲
剑之利也(陈午齐人庆忌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0b 页 WYG0895-0688d.png

又曰故形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
角材欲其精也将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义兵之助
也时变之应也
又曰阖闾试其民于五湖剑皆加于肩地流血几不可
止勾践试其民于寝宫民争入火死者千馀遽击金而
退之赏罚充实也
邺城故事曰凌霄观按石季龙永和三年命其子石宣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1a 页 WYG0895-0689a.png

十有军戎卒十八万出自金明门季龙从后宫升观望
之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
子弄孙日为乐耳
谢承与步子山书曰示攻战进取之方教进退疾徐之
节
刘向别传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
卷二百九十七 第 11b 页 WYG0895-0689b.png

太平御览卷二百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