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第 1a 页 WYG0893-0712a.png

太平御览卷七十三
宋 李昉等 撰
地部三十八
桥 堰埭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𣙜(音/角)水上横木所以渡也亦曰彴(音/灼)
今之略彴东楚谓桥为圯
卷七十三 第 1b 页 WYG0893-0712b.png

又曰造舟为梁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尔雅曰堤谓之梁郭璞注梁即桥也或曰梁石桥也石
杠(音/江)谓之猗(音/奇)亦曰石桥也
史记曰张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楚人谓桥为/圯圯音怡)有
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
良下
卷七十三 第 2a 页 WYG0893-0713a.png

捕之属廷尉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如淳曰长/安县人)闻跸匿
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廷奏犯跸当罚
金
又曰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到汉之立
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
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
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
卷七十三 第 2b 页 WYG0893-0713b.png

楼船广德当乘舆免冠顿首曰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
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
矣上不悦光禄大夫张猛进曰乘船危就桥安上曰晓
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
超赐而遣焉耆见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
入见超更从他道渡
卷七十三 第 3a 页 WYG0893-0713c.png

又曰洛阳城西桥洛水浮桥三处三柱三公象也
魏志曰钟繇尝与族叔瑜至洛阳道遇相者曰此童有
贵相然当厄水行未十里渡桥马惊堕水几死而后至
太傅
又曰景元四年伐蜀钟会领十馀万众分从斜谷入先
遣牙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
斩仪
卷七十三 第 3b 页 WYG0893-0713d.png

者
吴志曰凌统字公绩从征合淝为右部都督时权彻军
还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掩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
已远
桥之两板策权马过统复还战
王隐晋书曰杜预启建河桥于富平津众论以为殷周
所都经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作故也预曰昔造舟为
卷七十三 第 4a 页 WYG0893-0714a.png

曰非君此桥不立也预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获奉成
圣制也众咸称善
后魏书曰崔亮为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不通船行人
艰阻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藉此为用
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又曰于栗磾(音/低)从太宗南临孟津谓栗磾曰可作桥乎
磾曰杜预造桥遗事可想乃编次大船搆桥于野坂六
卷七十三 第 4b 页 WYG0893-0714b.png

北齐书曰张亮守河州文帝于上流放火船欲烧河桥
亮乃备小艇百馀皆载长锁锁头施钉火
小艇以钉钉之引锁向岸火船不得及桥全亮之计也
唐书曰韦景骏神龙中累转肥乡令县北界漳水连年
泛溢旧岸迫近水漕虽脩筑不息而漂流相继景骏审
其地势拓南岸因高筑堤暴水至堤南以无患水去而
堤北称腴田漳水旧有架柱长桥每年脩葺骏又改造
卷七十三 第 5a 页 WYG0893-0714c.png

战国策曰豫让欲为智伯报仇漆身吞炭襄子当出伏
于桥下至桥马惊曰是必豫让也求之果是
述征记曰方舆县鬼桥忽一夜闻人呼唤声车行雷骇
晓而石桥自成家家牛皆喘息未定
齐地记曰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旧说始皇
以术召石石自行至今皆东首隐轸似鞭挞瘢形似驰
逐
卷七十三 第 5b 页 WYG0893-0714d.png

本初自往征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鞠义破瓒于
界桥斩瓒冀州刺史纲严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
也
浔阳记曰庐山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窈然无
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
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
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还宝其梁复
卷七十三 第 6a 页 WYG0893-0715a.png

三辅故事曰汉丞相夏侯婴墓在饮马桥东大道南人
谓之马冢
三辅黄图曰秦始皇并天下都咸阳营殿端门四达以
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襄阳耆旧记曰木兰桥今之猪兰桥是也刘季和于此
桥东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猪屎臭当易名猪兰桥初
如戏
卷七十三 第 6b 页 WYG0893-0715b.png

井堰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沉巫处也
又曰通门内有皋桥即汉皋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
赁舂之所
应璩华阳国志曰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故光武谓吴
汉曰安军宜在七星桥间也
又曰升仙桥在成都县北十里即司马相如题桥柱曰
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
卷七十三 第 7a 页 WYG0893-0715c.png

亮送之于此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名万里桥
地理志曰漳水出上党邺中赵武帝于漳水造浮桥接
紫陌故号曰紫陌桥
处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
刺焉蛟数创流血丹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水经注曰上虞县亦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
卷七十三 第 7b 页 WYG0893-0715d.png

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
国语曰天根见而水涸水涸而成梁故夏令曰十月成
梁不使民患涉也
纪年曰周穆王七年大起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
梁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燕录曰慕容垂与刘牢之战于五
丈桥桥坏晋大败车骑慕容德等引兵要牢之五丈桥
卷七十三 第 8a 页 WYG0893-0716a.png

孟子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
抱朴子曰尾生与妇人期桥下水至不去以至溺死虽
有信不如无也
王充论衡曰高丽国侍婢见气如鸡子来感之有娠生
子名东明东明善射王恐其害国欲杀之东明走至淹
水以弓击水鱼鳖浮而为梁既渡而鱼鳖解散
卷七十三 第 8b 页 WYG0893-0716b.png

懿因水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作车桥贼见桥
垂成便引兵退
堰埭
吴录曰句容县大皇时使陈勋凿开水道立十二埭以
通吴会诸郡故船行不复由京口
晋中兴书曰兖州既平谢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壅
吕
卷七十三 第 9a 页 WYG0893-0716c.png

述征记曰秦梁埭到召伯埭二十里召伯埭到三救埭
十五里三救埭到镜梁埭十五里
晋书曰李矩与汝南太守袁孚率众脩洛阳千金堰以
利运漕
梁典曰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
寿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
激沟并灌钜野泽武帝遂发众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
卷七十三 第 9b 页 WYG0893-0716d.png

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
水剽疾辄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之间多有蛟龙能
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故铁器
大则釜鬵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沉于堰所仍不能合乃
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
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
䖟昼合是冬寒甚淮泗尽冻士死者十七八至十五年
卷七十三 第 10a 页 WYG0893-0717a.png

高二十丈军人列居于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
然皆在其下其寿阳戍因移置八公山上夹淮数百里
皆水之所淹人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
塞既而昏雾三日而堰决杀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
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鸟首殊类诡状
不可胜名其处为荆山堰今涡口东岸是
后周书贺兰祥奏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
卷七十三 第 10b 页 WYG0893-0717b.png

其利
唐书张守圭为都督瓜州地多沙碛不宜稼穑每年少
为修葺圭设祭祈祷经宿而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涧
而流直至城下守圭使取充堰于是水道复旧
晋后略曰张方围京邑决千金堰水沟渠枯涸井多无
泉
卷七十三 第 11a 页 WYG0893-0717c.png

以富魏之河南后史起为邺令引漳水十二渠灌溉于
魏田数百顷魏益丰实后废堰田荒魏时更修通水并
堰邺城西南漳水十八里中细流东注邺城南二十里
中作二十堰
语林曰陈协数日辄进阮步兵酒一壶后晋文王修九
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
成也
卷七十三 第 11b 页 WYG0893-0717d.png

决金堤盖于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为
惬山
戴延之西征记曰金瀍谷三水合处有千金堨(音/曷)即魏
陈思王所立引水东灌民今赖之又九州要记洛阳千
金堨傍有九龙祠存又地理书曰榖水出为湖沟费千
金以堰之
太平御览卷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