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第 1a 页 WYG0893-0509a.png

太平御览卷四十五
宋 李昉等 撰
地部十
河北诸山
大伾山 枉人山
鲋鰅山 天门山
苏门山 万谷根山
卷四十五 第 1b 页 WYG0893-0509b.png

牢山 介山
静岩山 风山
菅涔山 五台山
谒泉山 悬瓮山
五指山 纥乾山
元姬山 白登山
火山 三山
卷四十五 第 2a 页 WYG0893-0509c.png

平山 发鸠山
抱犊山 房山
韩信山 汤山
干山 言山
黑山 雷公山
鼓山 隆虑山
鲜卑山 大碣石山
卷四十五 第 2b 页 WYG0893-0509d.png

大翮山 小翮山
飞龙山 无终山
燕山 龙山
孔山
大伾山
隋图经曰大伾山按书云至于大伾又名青檀山今名
卷四十五 第 3a 页 WYG0893-0510a.png

寓于卫其臣劝之以胡为乎泥中胡为乎中露二句
观之黎乃国名非山名也又张楫有云成皋山即大
伾山谬矣
枉人山
隋图经曰枉人山俗名山阳三山或云纣杀比干于此
山因得名古凡伯国之地也
鲋鰅山
卷四十五 第 3b 页 WYG0893-0510b.png

郡国志曰颛顼所葬俗名青冢山焉
天门山
水经注曰天门山俗谓之百家岩下可容百家故以为
名山有石穴状如门才得通人自平地东南入便至天
井
苏门山
十道志曰苏门山一名苏岭俗又名五岩山魏氏春秋
卷四十五 第 4a 页 WYG0893-0510c.png

苏门先生
万谷根山
郡国志曰晋阳万谷根山即羊肠坂也皇甫谧云羊肠
塞在龙山西即晋阳西河郡
汾阳改名深谷岭
十二州志云晋阳有羊肠蟠曲在其西北九十里也
隋图经曰朱山去万谷根山二十里头上有石墟魏太
卷四十五 第 4b 页 WYG0893-0510d.png

郡山
后魏兴国土地记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
有篆字人莫之识
婴山
隋图经曰婴为并州之主
牢山
又曰牢山在太原县东北
卷四十五 第 5a 页 WYG0893-0511a.png

阳牢山检阅皮肉山为之赤也
并州记曰介山一名横岭
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遂与
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
过且旌善人杜预注曰西河介休县城南有地名绵上
也
卷四十五 第 5b 页 WYG0893-0511b.png

郡国志曰灵石县有静岩山在东北二十里即太岳也
下有五龙泉即文公封介子推绵上之田是也
风山
水经注曰河水南经圵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
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三伏亦寒草
木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
菅涔山
卷四十五 第 6a 页 WYG0893-0511c.png

草或以为名又为菅子山
前赵录云刘元海族子曜尝隐避于菅涔之山夜忽有
二童子入跪曰菅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
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辉非常背有铭
云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随时变为五色也又有
生城堆故县城于此置也又有汾阳宫隋大业四年置
隋末废也又有汾水出山阳
卷四十五 第 6b 页 WYG0893-0511d.png

十二州记云汾水出周五县之燕京山盖菅涔之异名
也
五台山
水经注云五台山有五峦巍然故曰五台晋永嘉三年
雁门郡人五百馀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中人
而不返遂栖岩野往还之士稀有望见其村居者至诣
寻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为仙者之都矣中台之山山
卷四十五 第 7a 页 WYG0893-0512a.png

之层秀仙经云此山名为紫府仙人居之其九台之山
冬夏常冰雪不可居即文殊师利常镇毒龙之所今多
佛寺四方僧徒善信之士多往礼焉
谒泉山
隋图经曰西河谒泉山一名隐泉山有石室子夏退居
之所
水经注曰谒泉山俗云旸雨愆时谒祷是应故得其名
卷四十五 第 7b 页 WYG0893-0512b.png

郡国志曰悬瓮山一名龙山亦名结绌山多鲚鱼食之
不骄晋水出焉又有象山前赵录刘聪征刘琨不克略
晋阳
阳县晋水从县南流注之又有洞过水西入于汾晋水
下口也又有晋祠水经注曰踞西山枕汾水有唐叔虞祠
水侧有凉堂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姚勖序行记云高洋
天保年中起楼观于此
卷四十五 第 8a 页 WYG0893-0512c.png

李穆叔赵记曰鰅阳东北有五指山岩石孤耸上有一
手一足之迹厥大如箕指数俱全郡国志曰北齐宣王
遣人量之长七尺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当生之时此山
上草木皆为铁骑之形
纥乾山
冀州图经曰纥乾山在城东北登之望桑乾代郡数百
里
卷四十五 第 8b 页 WYG0893-0512d.png

纥乾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清泠是山北十里有白
登山
元姬山
冀州图经曰元姬山在马邑后魏书云道武侍人姓李
善讴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乐府为之曲其曲存焉
白登山
冀州图经曰白登山在定襄县西五里
卷四十五 第 9a 页 WYG0893-0513a.png

水经注曰西溪水源出火山火山有火井南北七十步
深不见底炎热上升常若雷之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
火发其山一名焚台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与火井
烟状热势相同东有火井祠岁时祀之井北百步有东
西谷广十步许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
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亦凛冽
三山
卷四十五 第 9b 页 WYG0893-0513b.png

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
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历山首山薄山襄山耳

猪山独头山陑山等名又汤伐桀升自陑之所
稷山
隋图经曰稷山在绛郡后稷播百榖于此山又左氏传
谓
后汉书高梁山隋已后又谓稷山
卷四十五 第 10a 页 WYG0893-0513c.png

隋图经曰霍山在洪洞县东北霍水出焉
水经注曰发源成潭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
尔雅曰霍山出珠玉焉又有圣人崖崖有七穴相通
水经注云霍山北有雀鼠谷中道险左右柱结成偏梁
阁道累石成路俗谓之鲁般桥也
平山
隋图经曰平山在平阳一名壶口山尚书既载壶口治梁
卷四十五 第 10b 页 WYG0893-0513d.png

山海经曰宪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
庄子云尧见姑射神人杳然丧其天下即是此山也
发鸠山
山海经曰上党发鸠山多柘木有鸟状如鸠而文首白
啄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相呼云炎帝女东游溺海化
鸟今犹衔石以填之
卷四十五 第 11a 页 WYG0893-0514a.png

道书福地记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高七丈有石城高
十丈方一里东南角有草名玉照下枝冬生花高五六
尺味颇甘取其末服之方寸七日不饥宜五谷多物无
恶毒寇贼不至
玉匮云抱犊山东去恒山之南数百里云南有穴行三
百里出美阳县西七十里名洞口
隋图经曰卑山(卑音/蔽)今名抱犊山四面危绝山顶有
卷四十五 第 11b 页 WYG0893-0514b.png

房山
隋图经曰房山岭上有王母祠甚灵俗号为王母山
后汉书曰章帝永和三年幸赵祠房山即谓此山也
在县西北十里濊水出焉亦为石臼水又谓浊鹿水出
行唐东入博陵谓之木刀沟一谓袈裟水又从此过石
童山南流入滹沱河
前燕录曰慕容隽时房山王母祠前树自拔根下得玉圭
卷四十五 第 12a 页 WYG0893-0514c.png

每祀有一虎来往祠侧性颇驯狎而不害于物
韩信山
隋图经曰韩信山圆峻呼为韩信台又呼为土门口西
入井陉即太原路是也旁又有韩信城信破赵驻军于
汤山
山海经曰汤山汤水出焉此汤能愈疾为天下最
卷四十五 第 12b 页 WYG0893-0514d.png

室下经铜乌庙有碑题云漳河神坛是也
干山言山
李公绪记曰柏人县有干山言山卫诗云出宿于干饮
饯于言是也
黑山
九州要记曰黑子昔居汲郡黑山采茯苓饵五百岁或
老或少
卷四十五 第 13a 页 WYG0893-0515a.png

馀众以掠魏郡也又云一名青山
酒阳都女见而悦之遂留相奉侍阳都女眉生而连者也
土地十三州志云黑山险为逋逃薮
隋区子图志云周太祖讳黑因改黑山为青山也
雷公山
隋图经曰雷公山耆老传曰魏时黑山郡盗张燕等不
卷四十五 第 13b 页 WYG0893-0515b.png

雷公时雷公贼保此山因以为名
鼓山
隋图经曰鼓山亦名涂山
宋承初古今山川记云鼓山如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
二鼓相去十里
魏都赋云神钲迢递于高峦是也齐末此鼓鸣未几云
卷四十五 第 14a 页 WYG0893-0515c.png

隆虑山
隋图经曰隆虑山一名林虑在隋县西二十里山有三
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楼高五十丈下有黄花谷北岩出
瀑布水注成池黄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馀仞下有
小山孤竦谓之玉女岩高九百丈其山北一峰名举峰
其地有偏桥即抱犊山也南接大行北连恒岳
颜修内传曰桥顺字仲产有二子曰璋曰琮师事仙人
卷四十五 第 14b 页 WYG0893-0515d.png

药一丸十年不饥魏文帝诗曰西山有双童岂亦谓
此也
鲜卑山
隋图经曰鲜卑山在柳城县东南
崔鸿十六国春秋慕容廆先代居辽左号曰东胡其后
雄昌与丐奴争盛秦汉之际为丐奴所败分保鲜卑山
因复以山为号也棘城之东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西
卷四十五 第 15a 页 WYG0893-0516a.png

大碣石山
地理志云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西南王莽改曰揭
石也汉昭帝亦常登之以望钜海而勒其石今于此婉
转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望之大石如柱形往往
而见立于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
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亦非人力所为岂昭
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卷四十五 第 15b 页 WYG0893-0516b.png

郡国志曰白狼山一名鹿首山魏武于此逢狮子处(事见/兽部)
鸣鸡山
隋图经曰鸣鸡山在怀戎县东北本名磨笄山昔赵襄
子杀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遂磨笄于山
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因以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
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鸣鸡山
釜山
卷四十五 第 16a 页 WYG0893-0516c.png

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川乔山
山海经曰川乔山有黄帝祠大荒有轩辕台射者不敢
西向畏轩辕故也
大翮山小翮山
山海经曰大翮山小翮山有神庙昔王次仲年小入学
卷四十五 第 16b 页 WYG0893-0516d.png

常见次仲捉一小棘木长三尺馀至著屋间欲取辄不
见及年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𨽻书秦始皇时官务繁
多次仲为文简略赴急用之大嘉使徵不至始皇大怒
诏槛车送之次仲吟咏化为大鸟出车外翻然高飞徘
徊长引至于西门山落二翮因名之也
飞龙山
隋图经曰飞龙山又名封龙山
卷四十五 第 17a 页 WYG0893-0517a.png

于飞龙山下勒师大败
又赵记云每岁有疾风雹雨东南而行俗传此山神女
为东海妇三石人犹存衣冠俱全具其北即张耳故墟
耳
无终山
隋图经曰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
卷四十五 第 17b 页 WYG0893-0517b.png

神丹又于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即此山也
水经注云翁伯周末避乱遁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
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于泉侧
搜神记云无终山又有杨翁玉田昔雍伯雒阳人父母
终葬于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有人就
饮与石一升令种之后玉生得白璧五双聘北平徐氏
而遂家焉
卷四十五 第 18a 页 WYG0893-0517c.png

隋图经曰燕山在易县东南七十里岩侧有石鼓去地
百馀丈望之若数百石因左右梁贯之鼓东南有石人
援之状同击势云燕山石鼓鸣则有兵
龙山
隋图经曰龙山在易县西南三十里有龙山石上往往
有仙人及龙迹西郁谷有一地大如车轮春则风出东
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门法猛以夏日入其东穴
卷四十五 第 18b 页 WYG0893-0517d.png

穴皆如东者不宜仍来见秽猛仍意不息不觉忽在
穴外也
孔山
水经注曰易水东经孔山北
隋图经曰孔山有孔表里通彻故名耳
太平御览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