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 第 1a 页 WYG0972-0226a.png

图书编卷一百八
明 章潢 撰
四礼总叙
冠婚丧祭有家日用乃古意无复有存尤有不可不
亟讲者夫人生一冠一婚耳三加之仪古非难行也
而何以必违古论财之道元魏自始也而何以必从
魏人生一父一祖耳丧易宁戚而宴宾谶佛暴亲择
卷一百八 第 1b 页 WYG0972-0226b.png

克举其溢也绣墙冶服其愚也尚鬼信巫其忍也水
火亲骸儿女之溺俗流至此可为寒心故谓宜仿朱
子家礼及丘文庄公仪节损益行之以为齐民表行
于家兴于乡渐于邑达于天下章轨贞俗四达而不
悖不亦大有赖哉
卷一百八 第 2a 页 WYG0972-0227a.png

卷一百八 第 3a 页 WYG0972-0227c.png

卷一百八 第 3b 页 WYG0972-0227d.png

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
先世神主高祖考妣居左曾祖考妣居右祖考妣居
次左考妣居次右祖考妣皆南向考左妣右置田祭
具祭器主人辰谒于大门之内出入必告正旦冬至
朔望则参俗节则献以时食有事则告若无力之家
只择明洁空室一间以奉四世神主再无别室可于
别寝堂正间祝之
卷一百八 第 4a 页 WYG0972-0228a.png

可立影堂今文公先生乃曰祠堂者盖以伊川先生
谓祭时不可用影故改影堂曰祠堂云 本注云凡
屋之制不问何向背但以前为南后为北左为东右
为西如小小祭时亦可只就其处大祭祀则请出神
主或堂或厅祭之(小祭如节祀之类大祭/如四时及正旦之类)
圣祖定制
洪武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钦准庶人祭三代曾祖
卷一百八 第 4b 页 WYG0972-0228b.png

文祭高曾祖考
祭四代
按不祭高祖如何程子曰高祖自有服不祭甚非某
家却祭高祖又曰服既如此祭祀亦须如此
四代不可僭祭
按继曾祖之小宗则不敢祭高祖而虚其西龛一继
祖之小宗则不敢祭曾祖而虚其西龛二继祢之小
卷一百八 第 5a 页 WYG0972-0228c.png

父必大宗及继高祖之小宗然后得祭四代其馀祭
之为僭
祔位(谓旁亲无后及卑幼先亡/者主椟祭馔并同正位)
按伯叔祖父母祔于高祖伯叔父母祔于曾祖妻若
兄弟若兄弟之妻祔于祖子侄祔于父皆西向列于
东龛乃孙祔祖龛也侄之父自立祠堂则迁而从之
或问何谓旁亲曰中庸或问云自吾父祖曾高谓之
卷一百八 第 5b 页 WYG0972-0228d.png

问旁亲有后者如何曰按本注云其子孙自祀之则
此不祔伊川云曾祖兄弟无主者不祭
殇(谓卑幼先亡者男/婚女嫁皆不为殇)
程子曰无服之殇不祭下殇之祭终父母之身中殇
之祭终兄弟之身长殇之祭终兄弟之子之身成人
而无后者其祭终兄弟之身之孙此皆以义起者也
按八岁至十一为下殇其祭终父母之身十二至十
卷一百八 第 6a 页 WYG0972-0229a.png

祭终兄弟之子之身成人而无后者其祭终兄弟之
孙之身不满八岁为无服殇不祭
或问祔位四时祭于正寝则祔东序或两序相向南
男向东女向西坐以就里为大祠堂内则孙祔祖龛
若孙死而祖在则祔何处曰按礼记祔于曾祖龛妻
死夫之祖母在亦然
庶母(春秋传曰于/子祭于孙止)
卷一百八 第 6b 页 WYG0972-0229b.png

椟之制则一
或问嫡母无子庶母有子为后主得入祠堂否曰丧
服小记云妾祔于祖之妾祖无妾则间曾祖而祔高
祖之妾若高祖又无妾当易牲而祔之女君(谓嫡/室)可
也(易牲如祖为大夫孙为士孙死祔祖则用大夫牲/士牲卑不可祭于尊者也 谓妾牲卑不可祭于)
(嫡室乃/易牲)
俗节献以时食
卷一百八 第 7a 页 WYG0972-0229c.png

以大盘间以蔬果只就祠堂每位用脯醢二味用止
一止斟一杯朱子曰但七月十五日用浮屠设素馔
祭其不用
从俗祭仪
或问家礼告事止用酒果近世冠婚等事皆尚宴乐
若据之废祭而生者则随俗饮宴自如于心安否曰
按节祠条朱子答张南轩曰今人重俗是日必宴乐
卷一百八 第 7b 页 WYG0972-0229d.png

能已者以此推之今既于冠礼等事不能废宴乐其
能恝然于祖宗止以酒果告而无祭礼哉当如时祭
之仪可也
或问文公家礼高曾祖祢之位皆西向以次而东于
心切有未安阳明子曰古者庙门皆南向主皆东向
合祭之时昭之迁主列于北牖穆之迁主列于南牖
皆统于太庙东向之尊是故西向以次而东今祠堂
卷一百八 第 8a 页 WYG0972-0230a.png

诚有所未安曰然今当如何曰礼以时为大若事死
如事生则宜以高祖南向而会祖祢东西分列席皆
稍降而弗正对似于人心为安曾见浦江郑氏之祭
四代考妣皆异席高考妣南向曾祢皆西向妣皆东
向各依世次稍退半席其于男女之别尊卑之等两
得其宜今吾家亦如此行但恐民间厅事多浅隘而
器物亦有所不备则不能以通行耳又问无后者之
卷一百八 第 8b 页 WYG0972-0230b.png

祔阳明子曰古者大夫三庙不及其高矣适士二庙
不及其曾矣今民间得祀高曾盖亦体顺人情之至
例以古制则既为之置后无后者鲜矣后世人情偷
薄始有弃贫贱而不嗣者古所谓无后皆殇子之类
耳祭法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
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则
无后之祔皆子孙属也今民间既得假四代之祀以
卷一百八 第 9a 页 WYG0972-0230c.png

祖与堂叔祖皆贤而无后者欲为立嗣则族众不可
欲弗祀则思其贤有所不忍也以问于某某曰不祀
二三十年矣而追为之嗣势有所不行矣若在士大
夫家自可依古族属之义于春秋二社之次特设一
祭凡族之无后而亲者各以昭穆之次配祔之于义
亦可也
朱子曰考诸程子之言则以为高祖有服不可不祭
卷一百八 第 9b 页 WYG0972-0230d.png

必及于高祖但有疏数之不同耳疑此最为得祭祀
之本意礼家言大夫有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此则可为立三庙而祭及高祖之验但干祫之制它
有可考耳
按自天子以至于士五服之制则同而祭祀止及其
立庙之亲则大夫不祭其高曾士不祭其祖非人情
也程子以为有服者皆不可不祭其说当矣愚又尝
卷一百八 第 10a 页 WYG0972-0231a.png

缘人情固当随时为之损益不可胶于一说也人徒
见适士二庙官师一庙以为所及者狭不足以伸孝
子慈孙追远之心也然古人之制则虽诸侯大夫固
有拘于礼而不得祀其祖考者矣何也郑氏注诸侯
五庙云太祖始封之君王者之后不为始封之君立庙
疏曰凡始封之君谓王之子弟封为诸侯为后世之太
祖当此君之身不得立出王之庙则全无庙也注太
卷一百八 第 10b 页 WYG0972-0231b.png

太祖如郑桓公友是也郑桓公以周厉王少子而始
封于郑既为诸侯可以立五庙矣然其考则厉王祖
则夷王曾祖则懿王高祖则共王五世祖则穆王自
穆至厉皆天子也诸侯不敢祖天子则此五王之庙
不当立于郑此所谓此君之身全无庙也必俟桓公
之子然后可立一庙以祀桓公为太祖桓公之孙然
后可立二庙以祀其祖若祢必俟五世之后而郑国
卷一百八 第 11a 页 WYG0972-0231c.png

友为鲁桓公之别子季为大夫可以立三庙矣然其
考则桓公其祖则惠公其曾祖则孝公自孝至桓
皆诸侯也大夫不敢祖诸侯则此三公之庙不当立
于季氏之家所谓别子亦全无庙也必俟季友之子
然后可立一庙以祀季友为太祖季友之孙然后可
立二庙以祀其祖若祢必俟三世之后而季氏之三
庙始备也盖诸侯大夫虽有五庙三庙之制然方其
卷一百八 第 11b 页 WYG0972-0231d.png

庙三庙之礼至于士庶人则古者因生赐姓受姓之
后甫其一传即有嫡有庶嫡宗子也庶支子也礼云
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又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
盖谓非大宗则不得祭祭必告于宗子又云庶子不
不得祭其四小宗所生之祖祢也先王因族以立宗
敬宗以尊祖尊卑有分而不乱亲疏有别而不贰其
法甚备而犹严于庙祀之际故诸侯虽曰五庙而五
卷一百八 第 12a 页 WYG0972-0232a.png

世之内有为诸侯则不可立适士二庙官师一庙庶
人祭于寝然苟非宗子则亦不可祭于其家必献牲
于宗子之家然后举私祭凡为是者盖惧上僭而不
敢祭非薄其亲而不祭也然诸侯不敢祖天子而天
子之为祖者自有天子祭之大夫不敢祖诸侯而诸
侯为之祖者自有诸侯祭之支子不敢祭大宗而大
宗之为祖祢者自有宗子祭之盖已虽拘于礼而不
卷一百八 第 12b 页 WYG0972-0232b.png

庙一庙而祖祢以上则自有司其祭者此古人之制
也后世大宗小宗之法既亡别子继别之序已紊未
尝专有宗子以主祀事其入仕者又多崛起单寒非
时王之支庶不得以不敢祖天子诸侯之说为诿也
乃执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之制而所祭不及祖祢之
上是不以学士大夫自处而孝敬之心薄矣焉得为
礼乎故曰古今异宜礼缘人情当随时为之损益不
卷一百八 第 13a 页 WYG0972-0232c.png

或曰此为国中公族之世禄者言也若庶姓之来自
他国而为诸侯大夫者则如之何愚曰古未有无宗
者庶姓有庶姓之宗他宗有他国之宗而宗子之制
则一也曾子问曰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之也
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又问曰宗子
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望
墓而为坛以祭此二条正为起自匹庶与来自他国
卷一百八 第 13b 页 WYG0972-0232d.png

鲁为大夫之类是也注疏谓异姓始封为诸侯者及
非别子而始爵为大夫者(如他国之臣/初来为大夫)本身即得立
五庙三庙盖以其非天子诸侯之子孙上无所拘碍
故当代即可依礼制立庙然以曾子问宗子为士一
条及参以内则中所谓不敢以富贵加于宗子之说
则知崛起为诸侯大夫者若身是支庶亦合尊其宗
子不敢尽如礼制也
卷一百八 第 14a 页 WYG0972-0233a.png

昭穆之昭谓其向明也此不可以空言晓也今且假
诸侯之庙以明之盖周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
庙皆当在公宫之东南矣其制则孙毓以宫外为都
太祖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太祖之庙始封
之君居之昭之北庙二世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
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
之君居之庙之南向各有门堂寝室而墙宇四周焉
卷一百八 第 14b 页 WYG0972-0233b.png

世而一迁其迁之也新主祔于其班之南庙南庙之
主迁于北庙北庙亲尽则其其主于太庙之西夹室
而谓之祧凡庙主在本庙之室中皆东向及其祫于
太庙之室中则惟太祖东自如而为最尊之位群昭
之入于于此者列于北牖下而南向群穆之入于此
者皆列于南牖下而北向南向取其向明故谓之昭
北向者取其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
卷一百八 第 15a 页 WYG0972-0233c.png

之后二世之主既祧则三世为昭而四世为穆五世
为昭而六世为穆乎曰不然也昭常为昭穆常为穆
家礼之说有明文矣盖二世祧则四世迁昭之北庙
六世祔昭之南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北庙七
世祔穆之南庙矣昭者祔则穆者不迁穆者祔则昭
者不动此所以祔必以班尸必以孙而子孙之列亦
以为序若武王谓文王为穆考成王称武王为昭考
卷一百八 第 15b 页 WYG0972-0233d.png

昭刋晋应韩为武之穆则虽其既远而犹不易也岂
其交错彼此若是之纷纷哉曰庙之始立也二世昭
而三世穆四世昭而五世穆则固当以左为尊而右
为卑矣今乃三世穆而四世昭五世穆而六世昭是
则右反为尊而左反为卑矣而可乎曰不然也宗庙
之制但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为尊卑故五庙
同为都宫则昭常在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
卷一百八 第 16a 页 WYG0972-0234a.png

各全其尊必大祫而会一室然后序其尊卑之次则
凡已毁未毁之主又毕陈而无所易唯四时之祫不
陈毁废之主则高祖有时而在穆其礼未有考焉意
或如此则高之上无昭而特设位于祖之西祢之下
无穆而特设位于曾之东也与曰然则毁庙云者何
也曰春秋传曰坏庙之道易担可也改涂可也说者
以为将纳新主示有所加耳非尽撒而悉去之也然
卷一百八 第 16b 页 WYG0972-0234b.png

七世三宗其详今不可考独周制犹可有言然而汉
儒之记又已有不同者矣谓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
王故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者诸儒之说也谓三
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文武为宗不在数中者刘
歆之说也虽其数之不同然其位置迁次宜亦与诸
侯之庙无甚异者但如诸儒之说则武王初有天下
之时后稷为太祖而组绀居昭之北庙太王居穆之北
卷一百八 第 17a 页 WYG0972-0234c.png

已至成王时则组绀祧王季迁而武王祔至康王时
则太王祧文王迁而武王祔至昭王时则王季祧武
王迁而康王祔自此以上亦皆且为五庙而祧者藏
于太祖之庙至穆王时则文王亲尽当祧而以有功
当宗故别立一庙于西北而谓之文世室于是成王
迁昭王祔而为六庙矣至共王时则武王亲尽当祧
而亦以有功当宗故别立一庙于东北谓之武世室
卷一百八 第 17b 页 WYG0972-0234d.png

祧者藏于文世室昭之祧者藏于武世室而不复藏
于太庙矣如刘歆之说则周自武王克商则增立二
庙于二昭二穆之上以祀高圉亚圉如前递迁至于
懿王而始立文世室于三穆之上至孝王时始立武
世室于三昭之上此为少不同耳曰然则诸儒与刘
歆之说孰为是曰前代说者多是刘歆愚亦意其或
然也曰祖功宗德之说尚矣而程子独以为如此则
卷一百八 第 18a 页 WYG0972-0235a.png

曰商之三宗周之世室见于经典皆有文明而功德
有无之实天下后世自有公论若必以此为嫌则秦
政之恶夫子议父臣议君而除谥者者不为过矣且
程子晚年尝论本朝庙制亦谓太祖太宗皆当为百
世不迁之庙以此而推则知前说若非记者之误则
或出于一时之言而未必其终身之定论也曰然则
大夫士之制奈何曰大夫三庙则视诸侯而杀其二
卷一百八 第 18b 页 WYG0972-0235b.png

而杀其一官师一庙则视大夫而杀其二然其门堂
寝室之备犹大夫也曰庙之为数降杀以两而其制
不降何也曰降也天子之山节藻棁复庙重檐诸侯
固有所不得为者矣诸侯之黝垩斲砻大夫有不得
为矣大夫之仓楹斲桶士又不得为矣曷为而不降
哉独门堂寝室之合然后可名于宫则其制有不得
而杀耳盖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生也异宫而死
卷一百八 第 19a 页 WYG0972-0235c.png

而降也曰然则后世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而以
西为上者何也盖由汉明帝始也夫汉之为礼略矣
然其始也诸帝之庙皆自营之各为一处虽其都宫
之制昭穆之位不复如古然犹不失其独专一庙之
尊也至于明帝不知礼义之正而务为损益之私遗
昭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而其臣子不敢有加
焉魏晋循之遂不能革而先王宗庙之礼始尽废矣
卷一百八 第 19b 页 WYG0972-0235d.png

犹不能备独天子之尊可以无所不致顾乃梏于汉
明非礼之礼而不得以致其备物之孝盖其别为一
室则深广之度或不足以陈鼎俎而其合为一庙则
所以尊其太祖者既亵而不严所以事其亲庙者又
厌而不尊是皆无以尽其事生事存之心而当世宗
庙之礼亦为虚文矣宗庙之礼既为虚文而事生事
存之心有终不能以自巳于是原庙之仪不得不盛
卷一百八 第 20a 页 WYG0972-0236a.png

者宗庙之制是其沿袭之变不惟穷乡贱士有不得
闻而自南渡之后故都沦没权宜草创无复旧章则
虽朝廷之上礼官博士老师宿儒亦莫有能知其原
者幸而或有一二知经学古之人乃能私议而窃叹
之然于前世之讥孝惠之饰非责叔孙通之舞礼而
于孝明之乱命与其臣子之苟从则未有正其罪者
于今之世则又徒知论其惑异端徇流俗之心陋而
卷一百八 第 20b 页 WYG0972-0236b.png

不能不自致于此也抑尝观于陆佃而知神祖尝有
意于此矣然而史籍未记岂天未欲使斯人者复见
三代帝王之盛耶
宗法总叙
人君欲教民和亲其道必始于宗族故欲复古之小
宗以收天下不相亲属之心古有大宗有小宗礼曰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
卷一百八 第 21a 页 WYG0972-0236c.png

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
五世则迁者也古者诸侯之子弟异姓之卿大夫始
有家者不敢祢其父而使其嫡子后之则为大宗族
人宗之虽百世而宗子死则为之服齐衰九月故曰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别子之庶
子又不得祢别子而自使其嫡子为后别为小宗五
世之外则无服其继祢者亲兄弟为之服其继高祖
卷一百八 第 21b 页 WYG0972-0236d.png

则易宗故曰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小宗四
有继高祖者有继曾祖者有继祖者有继祢者与大
宗为五此所谓五宗也古者立宗之道嫡子既为宗
则其庶子之嫡子又各为其庶子之宗其法止于四
而其实无穷自秦汉以来无世卿大宗之法不可以
复立而其可以收合天下之心者有小宗之法存而
莫之行此甚可惜也
卷一百八 第 22a 页 WYG0972-0237a.png

(谓父/也)大宗别子为祖(别子者谓诸侯嫡子之弟别于/正嫡也为祖者别与后世为始)
(祖/也)继别为宗(谓别子之适长子继别子与/族人为百世不迁之宗也)继祢者为
小宗(谓别子之次子以其长子继已/为小宗而其同父兄弟宗之也)有五世则迁之
宗(继祢之小宗则同父兄弟宗之继祖之小宗则堂/兄弟宗之继曾祖之小宗则再从兄弟宗之继高)
(祖之小宗则三从兄弟宗之至于四从则亲/属尽绝所谓五世则迁者也是之谓小宗)始祖始
有封爵及始迁者为始祖长子继之子孙世世为大
宗统族人主始祖庙祭百世不迁
卷一百八 第 22b 页 WYG0972-0237b.png

庙祭至其子五世则迁
曾祖传至曾孙为继曾祖小宗统再从兄弟主曾祖
庙祭至其孙五世则迁
祖传至孙为继祖小宗统从兄弟主祖庙祭至曾孙
五世则迁
祢所生子为继祢小宗统亲兄弟主祢庙祭至玄孙
五世则迁
卷一百八 第 23a 页 WYG0972-0237c.png

卷一百八 第 23b 页 WYG0972-0237d.png

按诸侯适长为世子继诸侯正统其次适为别子别
子所生之长子乃大宗子今法长子死主父丧用次
子不用侄宗子法立则用长子之子
小宗子
按别子之庶子所生之长子乃小宗子也
或问如何谓之别子曰别子诸侯之弟别于正适也
不得祢其父又不可宗嗣君又不可无统属故死后
卷一百八 第 24a 页 WYG0972-0238a.png

祖读为分别之别
或问小宗欲立祠堂止立当祭之龛却是四龛俱立
曰按本注四龛俱立若世数未满且虚其不当祭之
龛待他日世数满然后遍祭四代
宗法考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
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知
卷一百八 第 24b 页 WYG0972-0238b.png

宗子故朝廷无世臣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重本
既重本则朝廷之势自尊古者子弟从父兄今父兄
从子弟由不知本也
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
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张子曰宗法若立则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
曰朝廷何所益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
卷一百八 第 25a 页 WYG0972-0238c.png

朱子曰大传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何也君适长为
世子继先君正统自母弟以下皆不得宗其次适为
别子不得祢其父又不可宗嗣君又不可无统属故
死后立为大宗之祖所谓别子为祖也其适子继之
则为大宗之直下相传百世不迁别子若有庶子又
不敢称别子死后立为小宗之祖其长子继之则为
卷一百八 第 25b 页 WYG0972-0238d.png

别子也为祖者自与后世为始祖谓此别子子孙为
卿大夫立此别子为始祖也继别为宗谓别子之世
世长子当继别子与族人为不迁之宗也继祢者为
小宗祢为别子之世子以庶子所生长子继此庶子
与兄弟为小宗也五世则迁者上从高祖下至玄孙
之子高祖庙毁不复相宗又别立宗也然别子之后
族人众多或继高祖者与三从兄弟为宗至子五世
卷一百八 第 26a 页 WYG0972-0239a.png

者与同堂兄弟为宗至曾孙五世或继祢者与亲兄
弟为宗至玄孙五世皆自小宗之祖以降而言也鲁
季友乃桓公别子所自出故为一族之大宗滕文之
昭武王为天子以序则周公为长故滕文谓鲁为宗
国又有大宗而无小宗者皆适则不立小宗也又有
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无适则不立小宗也今法长子
死则主父丧用次子不用侄若宗子法立则用长子
卷一百八 第 26b 页 WYG0972-0239b.png

图书编卷一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