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九十七 第 1a 页 WYG0971-081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九十七
             明 章潢 撰
  宗庙总叙
 宗庙以事乎其先礼也孝子慈孙情之所必至也七
 世之庙可以观德天子七庙有自矣然有谓四亲与
 太祖庙而五者则世室不迁在七庙之中又有谓天
 子九庙世室在七庙外者古人论庙制且不同矣况
卷九十七 第 1b 页 WYG0971-0815b.png
 适士不得祀其祖大夫不得祀曾祖岂人情乎孔子谓
 周公上祀先公之礼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此可徵而
 可信者也其不同者特礼乐之隆杀耳我太祖于士庶亦
 许其得祀四亲真有以扩一本之爱定一代之典矣苟庙
 制不定则有如光武中兴汉室上祀哀平而高曾祖考皆
 不得祀果恊人子之情否乎且不论四亲则昭穆不叙或
 兄弟叔侄入绍大统如唐宪穆宣敬文武不过四昭二穆
 上不及高祖矣虽同堂异室坐次不觉甚紊然未当祧
卷九十七 第 2a 页 WYG0971-0815c.png
 而祧者不遽及三世乎哉是故祀典必以庙制为先庙制
 必以四亲为主定四亲之庙所以亲亲也四亲昭穆既叙
 凡祧必论其世矣且有大祫之礼不论祧与未祧皆得与
 焉不其广亲亲之义于无穷乎定太祖之庙所以尊尊也又
 有大禘之礼追祀始祖所自出之帝不其广尊尊之义于无
 穷乎世室崇祀有功德者百世不迁所以贤贤也又有明堂之礼
 如周宗祀文王以配上帝不其广贤贤之义于无穷乎此皆自古
 人祀礼未明者言之耳若我国朝典制已定非所敢议也
卷九十七 第 3a 页 WYG0971-0816a.png
 
 
 
 
 
 
 
 
卷九十七 第 3b 页 WYG0971-0816b.png
  论宗庙昭穆
 朱子曰韦玄成刘歆庙议不同班固以歆说为是今
 亦未能决其是非姑两存之至于迁毁之序则昭常
 为昭穆常为穆假令新死者当祔昭庙则毁其高祖
 之庙而祔其主于左祧迁其祖之主于高祖之故庙
 而祔新死者于祖之故庙即当祔于穆者其序亦然
 盖祔昭则群昭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
 昭不动故虞之明日祔于祖父盖将代居其处故为
卷九十七 第 4a 页 WYG0971-0816c.png
 之祭以告新旧之神也今以周室世次为图如礼所
 谓高祖以上亲尽当毁虞之明日祔于祖父者也元
 丰议礼何洵直张璪以此为说而陆佃非之曰昭穆
 者父子之号昭以明下为义穆以恭上为义方其为
 父则称昭取其昭以明下也方其为子则称穆取其
 穆以恭上也岂可胶哉坛立于右墠立于左以周制
 言之则大王亲尽去右坛而为墠王季亲尽去左祧
 而为坛左右迁徙无嫌又曰显考王考庙与左祧为
卷九十七 第 4b 页 WYG0971-0816d.png
 昭皇考庙与右祧为穆如曰成王之世武王为昭文
 王为穆则武不入考庙而入王考庙矣此皆为说之
 误殊不知昭穆本以庙之居东居西主之向南北而
 得名初不为父子之号也必曰父子之号则穆之子
 又安得复为昭哉坛墠之左右亦出先儒一时之说
 礼经非有明文也政使果然亦为去庙之后主藏夹
 室而有祷之际且坛墠又皆一而已昭不可以越坛
 而墠穆不可以有坛而无墠故迭进而无嫌非若庙
卷九十七 第 5a 页 WYG0971-0817a.png
 之有昭穆而可以各由其序而递迁也又况昭穆之
 分自始封以下庙之时便有定次后虽百世不复移
 易而其尊卑则不以是而可弃也故成王之世文王
 当穆而不害其尊于武武王为昭而不害其卑于文
 非谓之昭即为王考谓之穆即为考庙也且必如佃
 说新死者必入穆庙而自其父以上穆迁于昭昭迁
 于穆祔一神而六庙皆为之动则其祔也又何不直
 祔于父而必隔越一世以祔于其所未应入之庙乎
卷九十七 第 5b 页 WYG0971-0817b.png
 佃又言曰假令甲于上世之次为穆今合堂同食实
 属父行乙于上世之次为昭今合堂同食实属子行则
 甲宜为昭乙宜为穆岂可远引千岁以来世次覆令申
 为右穆为左昭以紊父子之序乎此亦不晓前说之
 过也盖昭穆之次既定则其子孙亦以为序礼所谓
 昭与昭齿穆与穆齿传所谓大王之昭王季之穆文
 之昭武之穆者是也如必以父为昭而子为穆则泰
 伯虞仲乃大王之父而文王反为管蔡鲁卫之子矣
卷九十七 第 6a 页 WYG0971-0817c.png
 而可乎哉且一昭穆也既有上世之次又有今世之
 次则所以序其子孙者无乃更不定而徒为纷纷乎
 曰然则庙之迁次如图可以见子孙之序如佃所驳
 得无真有难处者耶曰古人坐次或以西方为上或
 以南方为上未必以左为尊也且又安知不如时祫
 之位乎
  论七庙昭穆递迁
 范祖禹作唐鉴论唐九室之制而以为天子七庙自
卷九十七 第 6b 页 WYG0971-0817d.png
 古以来未之有改陆佃议礼于元丰有左右昭穆递
 迁之说而何洵直以为于经传无据愚于是知议礼
 之家一断以古则纷纷之疑皆可以迎刃而解书曰
 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宗庙之制止于七庙礼曰庙
 祧之昭穆则昭穆之位一定不易其来久矣今以周
 制明之守祧八人盖兼姜嫄之庙而为八则其为七
 庙也明矣自后稷以至昭王历世无常而昭穆之位
 未尝失次辨而叙之又有小史之职则其为定位也
卷九十七 第 7a 页 WYG0971-0818a.png
 又明矣世之论庙制者乃曰唐虞五庙夏后因之至
 商周而始有七庙是说也杜佑于通典则载之说者
 又曰小记云王者立四庙则周制七庙文武为二祧
 亲庙四而已文武二祧在七庙内是说也郑康成注
 礼实取之惟其说之不同此世之论庙制者始纷纷
 而可疑要之以二说而断之于古则亦何疑之有虞
 书载禋于六宗以见太祖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
 而七为可验也岂特商周为然哉荀卿曰有天下者
卷九十七 第 7b 页 WYG0971-0818b.png
 祀七庙而榖梁亦言天子七庙是则春秋战国之时
 是说犹存至汉始有原庙有郡国庙而东都则又有
 所谓四亲庙故是制始不明于汉唐初有四庙贞观
 中从朱子奢虚太祖一室之议而庙以六室中宗增
 以七室开元则又增以九室是制又不明于唐学者
 能以是考之杜佑之说可无疑矣商之三宗周之文
 武其庙皆在三昭三穆之外历世不毁此所谓不迁
 之庙非祧也郑康成惑小记之言而以文武不祧之
卷九十七 第 8a 页 WYG0971-0818c.png
 庙在七庙之内是臆说也王肃圣證论曰礼自上以
 下降杀以两使天子诸侯皆亲庙四则君臣同等尊
 卑不别刘歆论之于汉韩愈论之于唐其言皆与肃
 同学者能以是考之则康成之说如此可无疑矣世
 之论昭穆者乃曰昭穆迁徙固无常位周庙王季一
 迁则昔之右者今为左昔之左者今为右以左右通
 计其次序然后父子之尊卑不相渎也说者又曰古
 者祔以其班祫以其班而尸及赐爵又以其班所谓
卷九十七 第 8b 页 WYG0971-0818d.png
 班者父为昭子为穆昭不可迁于穆穆不可迁于昭
 父在穆行子居昭位而不嫌者昭自为昭穆自为穆
 左右相乖不相通也惟其说之不同此世之议昭穆
 者始纷纷然可疑要之二说而断之以古则何疑之
 有祭统曰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
 齿武王之时文王之庙为穆虽至襄王历十八君矣
 犹谓之穆富辰有言曰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
 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十六国文王之子文王为穆
卷九十七 第 9a 页 WYG0971-0819a.png
 故其子之国必谓之昭也康王之时武王之庙为昭
 故虽至襄王之世犹谓之昭富辰又曰邘晋应韩武
 之穆也四国武王之子武王为昭故其子之国必谓
 之穆也盖三昭三穆左右异等左不可居于右犹右
 之不可居于左故助祭受爵各以昭穆序齿受氏又
 以王父之字故刘歆亦曰孙居王父之处正昭穆则
 孙常与祖相代张纯曰父子不并坐而孙从王父其
 说皆同学者以是而考之则或者之疑于是而无疑
卷九十七 第 9b 页 WYG0971-0819b.png
 矣宋朝元祐中陈祥道作礼书其论庙制也则曰天
 子七庙自虞至周所不变其论昭穆也则曰宗庙有
 迭毁而昭穆之位则一定而不易夫礼学废缺久矣
 历汉历唐未甚明阅数千百年而废遂大明于宋愚
 于是而知宋朝儒学之盛焉论礼者宜有考于此晦
 庵尝言太祖昭穆庙制一事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
 且以为神宗尝讨论旧典将复古制而惜其未及营
 建愚以为后王之失礼者岂独庙制一事而庙制之
卷九十七 第 10a 页 WYG0971-0819c.png
 说自汉以来诸儒讲究非不详明而卒不能复古制
 者盖有由矣
  论庙制宜定太祖之庙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并太祖之庙而七太祖百世不
 迁一昭一穆为宗亦如之馀则亲尽迭毁其制则外
 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西东向左昭
 右穆以次而南夫人而能知之也然此乃殷周之制
 殷以契为太祖而成汤及三宗则为有功德不毁之
卷九十七 第 10b 页 WYG0971-0819d.png
 庙周以稷为太祖而文武则为有功德不毁之庙其
 馀则亲尽而毁夫契稷皆有大功于生民以此受封
 传世至于汤武受命兴王推其所自本于稷契故奉
 之以为太祖举无异词若后之有天下者则皆已功
 业特起不因前代然既即帝位必以天子之礼事其
 祖考如汉之太公晋之征西豫章唐之宣懿景元宋
 之僖顺翼宣皆帝者之祖宗享七庙之严奉可也若
 推以为太祖而比之稷契则固不侔矣是以韦玄成
卷九十七 第 11a 页 WYG0971-0820a.png
 刘歆诸人讲论庙制备矣而终不能复殷周之制者
 盖太祖之位未定故也古之祫祭盖奉太祖与毁未
 毁庙之主而合祀之其制则太祖东向左昭右穆以
 次为位而祭之然唐世以景帝为太祖(唐公李虎/高祖祖)
 中睿间则景帝世近在三昭三穆之内故祫则虚东
 向之位而太祖列于昭穆至代宗后以景帝方居第
 一室禘祫得以正位然献懿二祖(景帝之/祖父)亲尽已毁
 而禘祫则合祭故当时建议者请景帝禘祫之时暂
卷九十七 第 11b 页 WYG0971-0820b.png
 居昭穆屈已以奉祖宗而以献祖东向然则唐世之
 祫祭如太祖东向之位其始也虚之其末也则献景
 二帝迭处之矣然祭祀乃一时之礼虚其位可也迭
 处其位亦可也宗庙有百世之规既立太祖之庙不
 可复虚既入太祖之庙不可复迁姑以熙宁之事言
 之当时以僖祖为太祖而自翼祖以下至英宗为三
 昭三穆是以僖祖本无功德非宋所以兴而肇造区
 夏光启后裔者艺祖太宗也今僖祖为百世不迁之
卷九十七 第 12a 页 WYG0971-0820c.png
 太祖而艺祖太宗则亲尽而毁之可乎藉曰以二祖
 同文武世室亦百世不毁然周之文武其功德未尝
 居后稷之下今以僖祖为太祖而艺祖太宗仅同世
 室终不足以厌人心盖宋太祖之庙非艺祖不足以
 当之而神宗之世才及五代以艺祖为太祖则七庙
 未可立也汉以来崛起而有天下者必合以天子之
 礼祀其祖考于是尊为始祖或推以配天固不容论
 其功业之有无也逮其远世既久子孙相承则自当
卷九十七 第 12b 页 WYG0971-0820d.png
 以建邦启土创业垂统者为太祖而创业者所祖之
 祖固未可以言百世不迁矣盖后世太祖之位随世
 而迁太祖之议世各异论不能如殷契周稷之定于
 有天下之初而后世子孙竟无以易也然则历代所
 以不能复殷周七庙之制者非不知古礼也正以追
 尊之祖无一人可以拟稷契者是以太祖之议难决
 而太祖之位未定故耳夫天子宗庙之制见于经传
 甚明历代诸儒因经传所载而推明之其说亦甚备
卷九十七 第 13a 页 WYG0971-toc.png
 然终不能依古制立庙者其说有二一则太祖之议
 难决二则昭穆之位太拘太祖之议难决愚既详言
 之于前段矣若昭穆之位太拘则请得而备言之盖
 诸儒言庙制者莫详明于晦庵之说既为之说又为
 之图(说及图俱见/周庙制下)览者一见可决其大槩谓太祖在
 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太祖百世不迁以下六庙亲
 尽则毁而递迁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祔昭则群昭皆
 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且引书穆
卷九十七 第 13b 页 WYG0972-0001a.png
 考文王诗率见昭考及左传文之昭也武之穆也以
 为證盖文为穆则文之孙及玄孙皆穆其子与曾孙
 皆昭也武为昭则武之孙及玄孙皆昭其子与曾孙
 皆穆也既创此六庙之后其新陟王之升祔者昭入
 于昭穆入于穆截然不可紊此立庙之制也然愚以
 为此制也必继世以有天下者皆父死子立而后可
 若兄终弟及则其序紊矣姑以晦庵之图考之其图
 自武王至于幽王皆定六庙三昭三穆之位然自懿
卷九十七 第 14a 页 WYG0972-0002a.png
 王之前皆父传之子则其序未尝紊也懿王崩孝王
 以共王之弟懿王之叔继懿王而立故晦庵庙图宣
 王之世则以穆懿夷为昭共孝厉为穆夫穆王于世
 次昭也共王为穆王之子于世次穆也王为穆王之
 孙则继穆王而为昭是也孝王为共王之弟而以继
 共王为穆虽于世次不紊然以弟而据孙之庙矣至
 夷王为懿王之子世次当穆而图反居昭厉王为夷
 王之子世次当昭而图反居穆则一孝王立而夷厉
卷九十七 第 14b 页 WYG0972-0002b.png
 之昭穆遂至于易位于是晦庵亦无以处此不过即
 其继立之先后以为昭穆而不能自守其初说矣又
 况宣王之世三昭三穆为六代则其所祀合始于昭
 王今因孝王厕其间而其第六世祖昭王虽当祧而
 已在三昭三穆之外则虽名为六庙而所祀止于五
 世矣然此所言者昭穆祧迁之紊乱不过一代而已
 前乎周者为商商武丁之时所谓六庙者祖丁南庚
 阳甲盘甲小辛小乙是也然南庚者祖丁兄子阳甲
卷九十七 第 15a 页 WYG0972-0002c.png
 盘庚小辛小乙又皆祖丁子也姑以祖丁为昭言之
 则南庚至小乙皆祖丁子属俱当为穆是一昭五穆
 而武丁所祀上不及曾祖未当祧而祧者四世矣后
 乎周者为唐懿宗之时所谓六庙者宪宗穆宗敬宗
 文宗武宗宣宗是也然穆宗宣宗皆宪宗之子敬宗
 文宗武宗又皆穆宗之子姑以宪宗为昭言之则穆
 宣为穆敬文武为昭是三昭二穆而懿宗所祀上不
 及高祖未当祧而祧者三世矣盖至此则不特昭穆
卷九十七 第 15b 页 WYG0972-0002d.png
 之位偏枯而祧迁之法亦复紊乱若必欲祀及六世
 则武丁之时祭太祖之外必创十庙懿宗之时祭太
 祖之外必创九庙而后可且继世嗣位者既不能必
 其为弟为子而创立宗庙之时亦安能预定后王之
 入庙者或穆多昭少如殷之时或昭多穆少如唐之
 时哉则立庙之制必合于将升祔之时旋行营创属
 乎昭者于太祖庙之左建之属乎穆者于太祖庙之
 右建之方为合宜而预立六庙定为三昭三穆以次
卷九十七 第 16a 页 WYG0972-0003a.png
 递迁之说不可行矣又必如晦庵之说外为都宫内
 则各有庙有寝有门有垣则其制甚大且必在国中
 门之左则其地亦有限昭穆之位既已截然则武丁
 之时虽五穆而不可侵昭之地而昭之地多虚懿宗
 之时虽四昭而不可居穆之位而穆之位半阙易世
 之后又不知其为昭为穆者何如而已创之庙其世
 代之近者既未祧迁(如武丁之时小乙父也南庚阳/甲盘庚小辛皆伯父也祖丁祖)
 (也祖辛沃甲皆伯祖也祖乙曾祖也河亶高祖也外/壬仲丁高伯祖也太戊雍已五世伯祖也小甲六世)
卷九十七 第 16b 页 WYG0972-0003b.png
 (祖也若以祀及六世言之是五庙/皆未合祧迁又不止十庙而已)其昭穆之不顺者
 又不可升祔则须逐代旋行位置营建而后可而其
 地又拘于中门之内太祖庙之左右创造烦扰非所
 以宁神明对偶偏枯又无以耸观视似反不如汉代
 之每帝建庙各在一所东都以来之同堂异室共为
 一庙之混成也愚故曰七庙之制诸儒皆能言之而
 历代俱不能如其制而建造者以昭穆之位太拘故
 也
卷九十七 第 17a 页 WYG0972-0003c.png
  论推尊祖配天帝
 有天下者必推其祖以配天既立宗庙必推其祖为
 太祖礼也自孝经有郊祀配天明堂配帝之说祭法
 有禘郊祖宗之说郑氏注以为禘郊即郊也(郑氏以/禘为祀)
 (天于园丘然/园丘乙郊也)祖宗即明堂也于是后之有天下者配
 天配帝必各一以祖推其创业之祖以拟文王以为
 未足也而必求其祖之可以拟后稷者而推以配天
 焉夫文王受命作周者也汉之高帝唐之神尧宋之
卷九十七 第 17b 页 WYG0972-0003d.png
 艺祖庶乎其可以拟矣曹孟德司马仲达以下诸人
 逞其奸雄诈力取人之天下国家以遗其子孙上视
 文王奚啻瓦釜之与黄钟然其肇造区夏光启王业
 事迹则同为子孙者虽以之拟文王可也独拟后稷
 之祖则历代多未有以处于是或取之遥遥华胄如
 曹魏之祖帝舜宇文周之祖神农周武氏之祖文王
 是也此三圣人者其功德固可配天矣而非魏与二
 周之祖也是以当时议之后代哂之以为不类至于
卷九十七 第 18a 页 WYG0972-0004a.png
 唐既以神尧拟文王也而其所以拟后稷者则属之
 景帝宋既以艺祖拟文王也而其所以拟后稷者则
 属之僖祖夫景僖二帝虽唐宋之始祖然其在当时
 则无功业之庸夫也上视周室仅可比不窋之流而
 以后稷尊之过也是以不特后世议其非而当时固
 哗然以为不可盖无以厌服人心故也夫知其祖之
 未足以厌服人心而推崇尊大之意未慊也于是献
 议者始为导䛕附会之说以中之老𣆀亦人耳道家
卷九十七 第 18b 页 WYG0972-0004b.png
 者流假托其名以行其教遂至推而尊之列坐上帝
 之右而为其徒习其教者则曰此天帝也非复周之
 柱下史矣而𣆀姓适同乎唐乃推𣆀以为始祖尊之
 曰玄元皇帝盖虽祖𣆀而其意谓吾祖固天之贵神
 也于是崇建太清宫每禘祫并于玄元皇帝前设位
 序正是盖以玄元为太祖拟周之后稷而其祖宗则
 俱为昭穆矣至宋大中祥符间天书封禅之事竞兴
 遂复效唐人之为推所谓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以为
卷九十七 第 19a 页 WYG0972-0004c.png
 圣祖建立景灵宫圣祖殿居中而僖祖以下各立一
 殿分置左右是盖以圣祖为太祖拟周之后稷而祖
 宗则俱为昭穆矣晦庵尝言景灵之建外为都宫而
 内各为寝庙门垣乃为近古盖以其规制宠壮每帝
 各一殿不如太庙之共处一堂稍类古人立庙之制
 而足以称天子所以严奉祖宗之意是则然矣然不
 知所谓圣祖者果有功德之可称如后稷谱系之可
 寻如稷之于文武成康乎祭法言虞夏商周禘郊祖
卷九十七 第 19b 页 WYG0972-0004d.png
 宗之制郑氏注谓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
 有德而已自夏以下稍用其姓氏人先后为次项平
 甫亦言此经作祭法者已于篇末自解其意先序帝
 喾尧舜鲧禹之功次序黄帝颛顼契冥汤文武之功
 以郊禘祖宗皆择有功烈者祀之耳而后之有天下
 者欲稽此以祀其祖先则固与其说大异矣愚尝因
 是而究论之虞夏商之事远矣周人郊祀后稷宗祀
 明堂此后世所取法也以诗考之言后稷配郊者为
卷九十七 第 20a 页 WYG0972-0005a.png
 生民思文言文王配明堂者为我将我享之诗其可
 称颂者受命兴周而已而生民思文二诗则皆言教
 民播种树艺五榖之事然则文王有功于兴周而后稷
 则有功于天下万世者也传曰列山氏之子柱为稷自
 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夫五社五土
 之神稷五榖之神皆地之异名也古之圣人能建天地
 所不及之功则其道可以拟天地故后世祀之推以配
 天地弃自商祀以为稷则周为诸侯之时固已配食地
卷九十七 第 20b 页 WYG0972-0005b.png
 祗矣周有天下弃开国之祖也文王受命礼合配天而
 实弃之子孙也周公制礼作乐既举严父配天之礼以
 祀文王矣而弃之祀仍商之旧列于社稷是尊祢而卑
 祖也故复创为明堂之礼而以是二圣人者各配一祀
 焉(晦庵亦言古惟郊祀明/堂之礼周公以义起)自秦以来文王配天之礼
 废矣而稷之祀至今未尝废盖稷之配食地祗周未兴
 而已然周已亡而不替所谓有功烈于民者祀之万世
 如一日也后之有天下者岂复有此祖也哉而必欲效
卷九十七 第 21a 页 WYG0972-0005c.png
 周之礼推其远祖上拟后稷或本无谱系可考而强
 附会于古之帝王如曹魏二周之祖舜祖农祖文王是
 也或姑推其上世之远祖而不问其人品功德之何如
 如唐之景帝宋之僖祖翼祖是也又否则推而神之
 托之天帝之杳冥如唐之玄元宋之圣祖是也而上
 视周家祀后稷之意则不类甚矣曷若只推其创业
 之祖上拟文王郊祀明堂俱以配侑而上世之祖既
 未有可以拟后稷者则不必一遵周人之制可也
卷九十七 第 22a 页 WYG0972-0006a.png
 尔雅曰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西南隅
 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盈之/反)东南
 隅谓之窔(一吊/反)东西墙谓之序牖户之间谓之扆宫
 中之门谓之闱门侧之堂谓之塾庙中路谓之唐堂
 途谓之陈(唐与陈皆堂下至门之/径特庙堂异其名耳)又曰柣(于结/反)谓之
 阈枨谓之楔(革辖反又/先结反)橛谓之闑(鱼列/反)盖界于门者
 柣也亦谓之阈旁于门者枨也亦谓之楔中于门者
 橛也(巨月/反)亦谓之闑士丧疏云房户之外由半以南
卷九十七 第 22b 页 WYG0972-0006b.png
 谓之堂士昏疏其内由半以北亦谓之堂堂中北墙
 谓之牖士昏尊于堂中北牖下也堂之墙曰壁士虞
 饎㸑在东壁是也坫有东坫西坫士丧疏云堂隅有
 坫以土为之是也塾内有外士冠注云西塾门外西
 堂是也月令曰其祀中霤燕礼设篚堂东霤此言诸
 侯四注屋之东霤又有门内霤燕礼宾执脯以赐钟
 人于门内霤是也
 按贾逵疏曰门有东西两闑又玉藻公事自闑西私
卷九十七 第 23a 页 WYG0972-0006c.png
 事自闑东疏曰闑谓门之中央所竖短木则门只有
 一闑未知孰是今按尔雅云橛谓之闑注云门中之
 橛名闑又曰在地者谓之臬注云在地及门中者名
 闑当以玉藻疏及尔雅为正
卷九十七 第 24a 页 WYG0972-0007a.png
 
 
 
 
 
 
 
 
卷九十七 第 24b 页 WYG0972-0007b.png
  宗庙大享义
 祭以追养继孝何也人子于亲生孝而养之祭追而
 继之也设为宗祧尽志而飨之追孝之道也祭以四
 时时移物变感而怵惕焉感而悽怆焉故比时也虞
 夏春祠夏禘秋尝冬烝周人进禘为殷祭盖春祠夏
 礿而秋冬乃尝烝也三年而祫毁庙之主陈于太祖
 未毁庙之主皆升而合食于太祖于继孝为最周乃
 禘又追祀太祖所自出之帝而以太祖配则报本返
卷九十七 第 25a 页 WYG0972-0007c.png
 始之尽也春献羔开冰也若尝麦以雉也尝黍以雏
 尝麻以犬也尝稻具荐尝鱼而荐鲔也尝以荐继孝
 之尽也国大师大会同大灾必造而告焉出告反面
 之义也大宰掌誓戒具修如郊前十日帅执事而卜
 日遂戒如郊太史与群执事读礼书而恊事如郊事
 亲如天也郊岁时常间疏数具如庙事天如亲也孝
 之至也小宗伯毛六牲颁于五官使共奉之辨六齍
 使六宫之人共奉之辨六彝以待祼将辨六尊以待
卷九十七 第 25b 页 WYG0972-0007d.png
 酌献辨物备物也醢人共荐羞之实豆人醯人共五
 齐七菹若醯酱之物盐人共苦盐型盐甸师共齐盛
 共萧茅共物备物也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帅六宫之
 人共齍盛烹人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𨽻仆埽除粪
 洒以待事备内外之官官具而备具也祭之前日六
 官各以其属肃将事具如郊祭之日阍人设门燎以
 夙事而张具世妇涖陈女宫之具大史执书以次位
 常于是肆师表齍盛告㓗展器陈告备而祭行王衮
卷九十七 第 26a 页 WYG0972-0008a.png
 冕乘金辂以出入即位于阼奏王夏后副祎入立于
 西序奏齐夏王王后祭内外之主也大祝逆赞尸尸
 服衮冕以入工奏肆夏神之也王及于室而不迎记
 言之必在庙而后全于臣全于子也郁人用祼圭和
 郁鬯而实之沃王盥王执圭瓒以献尸以祼祭之啐
 之而奠之后以璋瓒亚献重祼也灌用郁合鬯臭阴
 达于渊泉而献始此也(此初献/再献也)大司乐奏黄钟为宫
 大吕为角大簇为徵应钟为羽以迎神九德之歌九
卷九十七 第 26b 页 WYG0972-0008b.png
 韶之舞以乐神而乐始此也是谓二始二始者求神
 之道也既灌王袒而迎牲牲入肆夏作王亲牵宰赞
 之公卿大夫以币从司徒诏于庭诏博硕肥腯告在
 涤敬以充也王丽牲于碑执鸾刀启其毛尚耳祝以
 血诏于室告幽全敬以全也皆求诸阴也于是延尸
 于室外户西南面而朝践礼行祝取膟膋燎之焫萧
 合黍稷杂燔之使臭阳达于墙屋求之阳始此也王
 亲洗肝于郁鬯而燔之入以诏于室出入堕于主谓
卷九十七 第 27a 页 WYG0972-0008c.png
 之制祭言王亲制以祭也其贵肝肝脏之首也乃升
 牲首于室中北牖下尊首也首体之元也于是王洗
 玉爵西酌献尊之醴齐以荐腥王后洗东酌献尊之
 醴齐介焉朝事之豆笾荐焉礼交动于上也上歌夹
 钟下笙无射合而奏大武乐交动于下也是朝践也
 谓践而始行事盖追而孝之而飨之也(此三献/四献)于是
 羹定而熟可荐矣王拜妥尸以玉爵酌象尊盎齐以
 荐熟王后以玉爵酌象尊之醍齐介焉馈食之豆笾
卷九十七 第 27b 页 WYG0972-0008d.png
 荐焉馈而食之追而养之也(五献/六献)尸告充王复以玉
 爵酌朝践著尊之泛齐以酳尸(七/献)王后荐加事之豆
 笾介焉尸卒饮祝酌清以授尸尸酢王乃布酢席于
 户内王受酢尸以馔赞祭祝以嘏告慈而后以瑶爵
 实壶尊之醍齐献焉(八/献)尸酢后如王则追养之尽也
 孝慈之忠也合莫之所交也且也七献而王献公八
 献而王献卿于是诸侯为宾者以玉爵实盎齐备卒
 食之三献而朝献礼成(九/献)得天下诸侯之欢心共事
卷九十七 第 28a 页 WYG0972-0009a.png
 之也既九献王冕而总干舞大武之舞以乐尸嗣子
 举奠为加爵旅酬行而礼成盖王主大烹以飨故荐
 血腥熟王后主豆笾故荐备水土之品与享先饮食
 先馈食岂施各有当与毛血诏于室始在室室在奥
 尊奥求之阴欤羹定诏于堂中事在堂堂在户西南
 面尚明也求之阳欤纳牲诏于庭外也杀而登首于
 室内也明日又绎而祭之祊卒事在庙门外或诸远
 人与祊其诸远者与则神理然也天子诸侯礼阙有
卷九十七 第 28b 页 WYG0972-0009b.png
 间而经唯特牲少牢之馈食廑馈食何也食礼也馈
 食追养继孝者所必先也故尸入而馈特牲九饭少
 牢十一饭食道焉已也献爵曰酳酳以酒演气而安
 食也侑曰王尸未实欲其充也嘏以搏黍诗怀而出
 也必尝黍啬食之本也阴厌厌其始也阳厌厌其终
 也自饎㸑至于阖牖户孝无终始而一主于厌饫故
 曰是食道也礼飨禘有乐食尝无乐故大夫士判县
 特县而馈食无乐则食道故也盖飨礼亡也秋霜露
卷九十七 第 29a 页 WYG0972-0009c.png
 既降以食礼接焉食养阴也春雨露既濡以飨礼接
 焉饮养阳也故飨礼有乐而食礼无声乃其执特牲
 少牢皆无乐而以为大夫士之祭无乐也失之矣夫
 祭疏数有数比时也视牲告充举兽尾告备鱼十有
 五而鼎腊一纯而鼎宗人涤告具宰命为酒备物也
 司马刲羊升羊司士刲豕升豕雍人抡肤宗妇笾豆
 有践备官也如是而后祭祝迎尸于庙门之外尸沃
 盥神明自净之义也尸入而祝主人拜妥尸敬之而
卷九十七 第 29b 页 WYG0972-0009d.png
 后安之安之而后飨之敬养之道也佐食举肺脊迩
 敦主人羞肵俎尸告饱祝侑又告饱主人不言拜侑
 养之忠也洞洞敬属属忠孝子之所以事其亲也主
 人洗爵而酳何也引饮也既食之又饮之孝之继也
 有酢酬何也有酳有酢有酬而后惚恍乎其与神明
 交幽明感通可酢可酬而嘏可久可大也主妇亚献
 宾长三献何也天子之祭也得四海欢心以事其先
 王故嘉与天下共之诸侯之祭也得四境之欢心以
卷九十七 第 30a 页 WYG0972-0010a.png
 事其先君故嘉与境内共之大夫士之祭也得上下
 之欢心以事其亲故乐与嘉宾承之也于是乎有司
 彻而燖俎傧于堂既饮食之又从而绎之勿勿诸其
 欲其飨之也无已之忠也故主人主妇之交致爵也
 三献作止爵尸卒爵酢宾致爵而主献宾行酬也嘉
 爵遍献而旅酬行也其义一也嘉与与祭者共之也
 上籑之祝曰籑有以也是先祖之德也以教忠也嘉
 与宗嗣世守之也下𧃊之祝曰酳有与也先祖之思
卷九十七 第 30b 页 WYG0972-0010b.png
 也以教睦也嘉与同姓共有之也故宗庙之礼死如
 生亡如存献毕酢酬毕举陟降上下俨乎幽明之及
 交孝慈达而百顺备也
  祭设尸辨
 宗庙祀先之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非以生而存者假其衣冠饮之食之以待乎死而亡
 者之谓也祭必设尸将以为非古礼也夏立而卒祭
 商周坐服上服以象生其设旧矣公尸嘉告公尸来
卷九十七 第 31a 页 WYG0972-0010c.png
 燕来宁皆可证也将以诏妥酬侑一如生者则尸必
 以孙为之孙为尸其父北面而尊事之虽曰孙与祖
 为体其实以父而拜子也或使族子弟为之虽曰因
 生者饮食醉饱如亲见吾祖考然其实假祖假王亵
 吾父祖亦甚矣谓此为古礼吾不信也祖为诸侯大
 夫士其孙之冠服一如其祖王者之祭祖为天子矣
 其孙亦服天子衮冕端坐庙堂之上以临其父兄百
 官所为弟为尸则敬弟果如是乎且孙之长幼不可
卷九十七 第 31b 页 WYG0972-0010d.png
 知则冠服必与体称而所服必非祖先旧衮冕矣所
 谓设其裳衣果如是乎然则无孙及孙幼与无族子
 弟之可象者必假他姓为之尸也已况宗庙必考妣
 合祀孙可以尸祖矣何为不以孙女尸祖妣而使祖
 妣独无祀尸也天子九庙必九孙以为之尸欤时乎
 祫禘则尽祫禘之主而各为之尸欤五祀亦有尸必
 使人服门神灶神之服与主人相献酬欤至曰尸在
 庙门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而以迎牲不出明
卷九十七 第 32a 页 WYG0972-0011a.png
 君臣之义父北面而事之以明子事父之道揆之天
 理人情皆有甚不安者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
 右而绥我思成恐未必尽假生者之衣冠饮食以成
 其如在之思也然则谓之尸者何哉诗曰谁其尸之
 有齐季女易曰弟子舆尸尸主也非谓祭无尸也谓
 以木为主而抱主者亦谓之祀尸也故成服者必有
 尸以其立主也祭而有尸所以出主也尸必以孙孙
 抱主而出也孙幼不能抱及孙无使人抱之所以抱
卷九十七 第 32b 页 WYG0972-0011b.png
 其主也夫妇共尸二主之合抱也始死无尸未立主
 也神具醉止不言尸醉俨如在也皇尸载起鼓钟送
 尸神保聿归还主如庙也举斝角诏妥尸所以安主
 也故曰尸神象也以木象其神以有依也岂以人象
 神之谓哉虽然礼仪有古今而天理在人心今犹古
 也使揆诸天理人情而皆恊虽古无此礼今以义起
 圣人复生不能易也揆诸天理人情有不恊焉虽礼
 行自古吾不敢以为然也然则后世祭不设尸或亦
卷九十七 第 33a 页 WYG0972-0011c.png
 有见于斯欤
 
 
 
 
 
 
 
卷九十七 第 33b 页 WYG0972-0011d.png
 
 
 
 
 
 
 
 图书编卷九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