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六 第 1a 页 WYG0971-046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八十六
明 章潢 撰
户曹总叙
地官一也周官敷五典扰兆民司徒之所掌者统于一后
代厚民生正民德户礼之所职者分为二岂官职可分亦可合
欤考之虞典司徒主五典教百姓亲睦稷教稼穑虞若上下草
木鸟兽周始合于司徒是虞廷三官而周合为一则后代即周
图书编卷八十六
明 章潢 撰
户曹总叙
地官一也周官敷五典扰兆民司徒之所掌者统于一后
代厚民生正民德户礼之所职者分为二岂官职可分亦可合
欤考之虞典司徒主五典教百姓亲睦稷教稼穑虞若上下草
木鸟兽周始合于司徒是虞廷三官而周合为一则后代即周
卷八十六 第 1b 页 WYG0971-0464b.png
司徒一官而分之为户礼也奚不可哉但地之道大矣任地官者
其职未易称也大司徒佐王安扰邦国必邦国安扰斯有以
尽乎地之道也是故九畿九服九赋九贡莫非其所掌然尽乡
遂都鄙之民而统之即尽乡遂都鄙之民而教之三代之民衣
食足礼义生皆司徒安扰得其道也自历代有户部民部度支
金部仓部其名异其职掌亦殊要皆为富国计耳我朝户部
尚书即周地官卿也侍郎即周少司徒也其属十三司各掌一
布政司与直𨽻郡县而天下户口钱粮皆总于户部视周司徒
其职未易称也大司徒佐王安扰邦国必邦国安扰斯有以
尽乎地之道也是故九畿九服九赋九贡莫非其所掌然尽乡
遂都鄙之民而统之即尽乡遂都鄙之民而教之三代之民衣
食足礼义生皆司徒安扰得其道也自历代有户部民部度支
金部仓部其名异其职掌亦殊要皆为富国计耳我朝户部
尚书即周地官卿也侍郎即周少司徒也其属十三司各掌一
布政司与直𨽻郡县而天下户口钱粮皆总于户部视周司徒
卷八十六 第 2a 页 WYG0971-0464c.png
掌邦教者亦已异矣然有恒产者有恒心民事其可缓哉布缕
粟米力役之征均之不可废者藏富于民不容并重而用一缓
二岂徒为乎民耶天地生财止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诚哉是言
也地官一也果损上益下酌盈剂虚意在是民而殖地财焉则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此古治所以隆也若寇攘剖尅朘民膏血意在
足国而殚地力焉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后世所以不古若欤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自童家诵习之矣宽一分民受一分之
赐宁不于掌地治司民命者有厚望哉
粟米力役之征均之不可废者藏富于民不容并重而用一缓
二岂徒为乎民耶天地生财止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诚哉是言
也地官一也果损上益下酌盈剂虚意在是民而殖地财焉则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此古治所以隆也若寇攘剖尅朘民膏血意在
足国而殚地力焉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后世所以不古若欤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自童家诵习之矣宽一分民受一分之
赐宁不于掌地治司民命者有厚望哉
卷八十六 第 3a 页 WYG0971-0465a.png
或曰古今天下广狭一也禹贡五服四距五千里而
周制九服自王畿以外每方自为五千里何也或谓
尺有长短则周尺不应半禹之尺或谓禹五服之外
外薄四海不在其数周则尽外薄所至而经画之此
说为近然亦不应外薄之地与五服之地相半考之
经文甸服方千里而曰五百里则凡所谓五百里者
举一面计之也若周官则曰规方千里曰王畿又其
外方五百里曰某服则举两面通计之也是则禹贡
周制九服自王畿以外每方自为五千里何也或谓
尺有长短则周尺不应半禹之尺或谓禹五服之外
外薄四海不在其数周则尽外薄所至而经画之此
说为近然亦不应外薄之地与五服之地相半考之
经文甸服方千里而曰五百里则凡所谓五百里者
举一面计之也若周官则曰规方千里曰王畿又其
外方五百里曰某服则举两面通计之也是则禹贡
卷八十六 第 3b 页 WYG0971-0465b.png
所谓五百里甸服者乃千里而周官所谓外方五百
里者乃二百五十里也至汉地志又言东西九千馀
里南北一万三千馀里则汉东西视禹贡几一倍南
北视禹贡几二倍然考其所载山川又不尽出禹迹
何也古者圣人制数周密其制方田之数以御田畴
广狭制勾股之数以御远近高深方田之制行则自
井亩径遂之直积而为道路川浍截然直方无有迂
曲故中邦之地虽广而里数则径自秦汉开阡陌于
里者乃二百五十里也至汉地志又言东西九千馀
里南北一万三千馀里则汉东西视禹贡几一倍南
北视禹贡几二倍然考其所载山川又不尽出禹迹
何也古者圣人制数周密其制方田之数以御田畴
广狭制勾股之数以御远近高深方田之制行则自
井亩径遂之直积而为道路川浍截然直方无有迂
曲故中邦之地虽广而里数则径自秦汉开阡陌于
卷八十六 第 4a 页 WYG0971-0465c.png
是道里始迁远矣此古今里数多少之不同一也周
髀之经曰数之法始出于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故折矩以为勾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矩之所由生也是则勾股算
法自禹制之盖积矩以为方田而勾股以测高下浅
深远近此禹之所以疆理天下而弼成五服者也勾
股之数密则于山川迂回之处与道里曲折之间以
勾股之多计弦之直而得远近之实大率勾三股四
髀之经曰数之法始出于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故折矩以为勾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矩之所由生也是则勾股算
法自禹制之盖积矩以为方田而勾股以测高下浅
深远近此禹之所以疆理天下而弼成五服者也勾
股之数密则于山川迂回之处与道里曲折之间以
勾股之多计弦之直而得远近之实大率勾三股四
卷八十六 第 4b 页 WYG0971-0465d.png
弦直五以正五斜七取之自秦汉以来誇多务广固
尽外薄之远其计道里又但以人迹为数不复论勾
股弦直故汉之九千里大约准古六千五百里汉三
千里准古一千九百七十一里而尺步长短之异制
又不在此数此古今里数多少之不同二也至于禹
贡外薄之地在五服之外而后世斥堠所到尽在里
数之内此其多少之不同又不在言者或者又曰冀
在九州为北尧都冀州则自甸服之外北短南长五
尽外薄之远其计道里又但以人迹为数不复论勾
股弦直故汉之九千里大约准古六千五百里汉三
千里准古一千九百七十一里而尺步长短之异制
又不在此数此古今里数多少之不同二也至于禹
贡外薄之地在五服之外而后世斥堠所到尽在里
数之内此其多少之不同又不在言者或者又曰冀
在九州为北尧都冀州则自甸服之外北短南长五
卷八十六 第 5a 页 WYG0971-0466a.png
服之地北无所展而南有所展则如之何曰隆古都
冀政教四达则冀北之野生聚教训必不如后世之
为穷漠所以冀赋为九州第一而水平之后分为幽
并其广可知兼尧都平阳虽曰在冀自平阳以南渡
河至陜于今地里三百七十五里正五斜七于古盖
二百六十馀里再则是甸服之地自跨冀豫冀山而
豫平缅想当时甸服之地当亦如周室王畿之制盖
成周之制虽规方千里以为王畿然西自邠岐丰镐
冀政教四达则冀北之野生聚教训必不如后世之
为穷漠所以冀赋为九州第一而水平之后分为幽
并其广可知兼尧都平阳虽曰在冀自平阳以南渡
河至陜于今地里三百七十五里正五斜七于古盖
二百六十馀里再则是甸服之地自跨冀豫冀山而
豫平缅想当时甸服之地当亦如周室王畿之制盖
成周之制虽规方千里以为王畿然西自邠岐丰镐
卷八十六 第 5b 页 WYG0971-0466b.png
为方八百里东则洛阳四达方六百里总为千里尔
五服之制其间绝长补短计亦如此何则周都丰镐
西至犬戎约馀千里而犬戎之地自为荒服先王之
制宾服者享荒服者王自穆王以犬戎地近责其从
宾服之享自是荒服者不至则是五服之制计古亦
有因地而为长短者盖因诸侯之分情以为朝贡之
限制亦有在近而视远虽远而视近者大率地有广
狭俗有夷夏未必四面截然如此正方圣人立为限
五服之制其间绝长补短计亦如此何则周都丰镐
西至犬戎约馀千里而犬戎之地自为荒服先王之
制宾服者享荒服者王自穆王以犬戎地近责其从
宾服之享自是荒服者不至则是五服之制计古亦
有因地而为长短者盖因诸侯之分情以为朝贡之
限制亦有在近而视远虽远而视近者大率地有广
狭俗有夷夏未必四面截然如此正方圣人立为限
卷八十六 第 6a 页 WYG0971-0466c.png
制之经固必有通变之义读书者不可拘于一说而
不知圣人体用之大也
据禹贡五服之制九州之内止方五千里而先儒较以
有汉广轮之制全不相侔以谓西汉盛时东西九千三
百里南北万五千里而山川所届不出禹贡之域何道
里之殊绝也遂至孔颖达之徒有鸟道之说谓禹贡之
制据虚空鸟飞径过而言两汉之制以人迹所通逶迤曲
屈动有倍加此先儒一定之论切以为不然夫鸟道信为
不知圣人体用之大也
据禹贡五服之制九州之内止方五千里而先儒较以
有汉广轮之制全不相侔以谓西汉盛时东西九千三
百里南北万五千里而山川所届不出禹贡之域何道
里之殊绝也遂至孔颖达之徒有鸟道之说谓禹贡之
制据虚空鸟飞径过而言两汉之制以人迹所通逶迤曲
屈动有倍加此先儒一定之论切以为不然夫鸟道信为
卷八十六 第 6b 页 WYG0971-0466d.png
径通而人迹安能有及抑尝考之王制古者百里当今百
有二十一里今谓汉也是禹贡五千里之制即汉之六千
里也况五服之制据万里而言合以东西四正为据当时
尧都平阳正东至东莱之海方二千八百里正西至张掖
之流沙方三千三百里是仅可以满五服之制也两汉
九千里之制则以辽东之海与燉煌之流沙而言也而
辽东在东北隅燉煌在西南隅非其正也夫正方一尺
者袤之而度其两隅则为尺有四寸而赢则五服之制
有二十一里今谓汉也是禹贡五千里之制即汉之六千
里也况五服之制据万里而言合以东西四正为据当时
尧都平阳正东至东莱之海方二千八百里正西至张掖
之流沙方三千三百里是仅可以满五服之制也两汉
九千里之制则以辽东之海与燉煌之流沙而言也而
辽东在东北隅燉煌在西南隅非其正也夫正方一尺
者袤之而度其两隅则为尺有四寸而赢则五服之制
卷八十六 第 7a 页 WYG0971-0467a.png
举其隅而度之宜其九千里也汉制南北万五千里
者举朔方日南而言也而禹贡所届正南止及衡山
之阳而日南又在衡山之南八千馀里非禹迹所及
也至平阳不盈千里已为沙漠之地是王服之制唯
东西南三方为然北方仅满二服而已尚何鸟道之
云乎则先儒巧傅之说失其据矣嗟乎昔先哲王为
天下后世之虑何其审也夫九州之地四正虽近四
隅实遥非不知举其四隅计其道里之远足为大也
者举朔方日南而言也而禹贡所届正南止及衡山
之阳而日南又在衡山之南八千馀里非禹迹所及
也至平阳不盈千里已为沙漠之地是王服之制唯
东西南三方为然北方仅满二服而已尚何鸟道之
云乎则先儒巧傅之说失其据矣嗟乎昔先哲王为
天下后世之虑何其审也夫九州之地四正虽近四
隅实遥非不知举其四隅计其道里之远足为大也
卷八十六 第 7b 页 WYG0971-0467b.png
五服之制乃举其近而略其远何哉盖不欲以一时
广大之名起后世无厌之欲所以贻孙谋以正也惜
乎秦汉以还好大之君以广斥土宇为功而记录之
臣又从而恢张之是岂知尧禹之用心乎呜呼戒哉
广大之名起后世无厌之欲所以贻孙谋以正也惜
乎秦汉以还好大之君以广斥土宇为功而记录之
臣又从而恢张之是岂知尧禹之用心乎呜呼戒哉
卷八十六 第 8a 页 WYG0971-0467c.png
卷八十六 第 8b 页 WYG0971-0467d.png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法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
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职方氏乃辩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
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
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职方氏乃辩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
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
卷八十六 第 9a 页 WYG0971-0468a.png
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
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
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
百里曰蕃服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
之侯服岁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
二岁一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
岁一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
一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一
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
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
百里曰蕃服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
之侯服岁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
二岁一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
岁一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
一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一
卷八十六 第 9b 页 WYG0971-0468b.png
见其贡财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一见
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各以其所贵宝物为
贽国语周语祭公谋父谏穆王先王之制邦内甸服
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荒服甸服者祭侯服
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
九畿九服论一
大司马曰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王畿千里自
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自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畿
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各以其所贵宝物为
贽国语周语祭公谋父谏穆王先王之制邦内甸服
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荒服甸服者祭侯服
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
九畿九服论一
大司马曰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王畿千里自
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自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畿
卷八十六 第 10a 页 WYG0971-0469a.png
者以限制畿疆言之也职方氏曰辨九服之邦国王
畿千里自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至其外方五百里
曰蕃服服者以服事天子而言也王畿千里之外九
畿有四千五百里似与尚书五服五千之制不同然
细考之尧之五服本二千五百里一服各弼以五百
里凡二千五百里故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至周人
分为九服尧之百里男邦今为男服百里采今为采
服二百里武卫今为卫服百里蛮今为蛮服百里夷今
畿千里自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至其外方五百里
曰蕃服服者以服事天子而言也王畿千里之外九
畿有四千五百里似与尚书五服五千之制不同然
细考之尧之五服本二千五百里一服各弼以五百
里凡二千五百里故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至周人
分为九服尧之百里男邦今为男服百里采今为采
服二百里武卫今为卫服百里蛮今为蛮服百里夷今
卷八十六 第 10b 页 WYG0971-0469b.png
为夷服其名虽存其制则异故九服合王畿而言
之与尚书特差五百里尔以此见地域广狭自唐虞
以来未有大异汉儒谓周公斥大土宇之言不足信
矣夫四海之内方千里者九州方千里一州三百一
十国八州八千里凡千六百八十国合王畿千里之
内九千三国而言共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而附庸之
国不与焉广行人则曰邦畿千里自其外五百里侯
服至要服乃在九州之内变蛮曰要是此一服特要
之与尚书特差五百里尔以此见地域广狭自唐虞
以来未有大异汉儒谓周公斥大土宇之言不足信
矣夫四海之内方千里者九州方千里一州三百一
十国八州八千里凡千六百八十国合王畿千里之
内九千三国而言共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而附庸之
国不与焉广行人则曰邦畿千里自其外五百里侯
服至要服乃在九州之内变蛮曰要是此一服特要
卷八十六 第 11a 页 WYG0971-0469c.png
束之耳夷镇蕃一服谓之蕃国乃在九州之外若是
则九州之内只容六服通王畿仅四千里尚书之五
服何以谓之五千王制之九州何以谓之九千盖尚
书比周礼以直计之按安国释五千之说以为两面
相距此乃汉儒之说王制汉儒所以作一州之地言
之九州之地合九千里若以相距言之则四千五百
里尔以王畿九服直计之凡五千五百里则六服在
内三服在外矣三服在外非是纯不属九州以其在
则九州之内只容六服通王畿仅四千里尚书之五
服何以谓之五千王制之九州何以谓之九千盖尚
书比周礼以直计之按安国释五千之说以为两面
相距此乃汉儒之说王制汉儒所以作一州之地言
之九州之地合九千里若以相距言之则四千五百
里尔以王畿九服直计之凡五千五百里则六服在
内三服在外矣三服在外非是纯不属九州以其在
卷八十六 第 11b 页 WYG0971-0469d.png
外地故曰九州之外不可以中国之法绳之书曰六
服群辟罔不承德又曰六年五服一朝言五服则要
服亦不常是以武成叙诸侯之助祭洛诰称诸侯之
会和康王之诰陈诸侯之听命止言五服尔然此特
言九州九服之制而成周封国之制可得闻欤按王
制孟子皆言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与武
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制同今考之周礼大司徒
曰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服群辟罔不承德又曰六年五服一朝言五服则要
服亦不常是以武成叙诸侯之助祭洛诰称诸侯之
会和康王之诰陈诸侯之听命止言五服尔然此特
言九州九服之制而成周封国之制可得闻欤按王
制孟子皆言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与武
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制同今考之周礼大司徒
曰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卷八十六 第 12a 页 WYG0971-0470a.png
职方氏曰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
侯三百里则七伯二百里则二十五子百里则百男
凡五等也与王制孟子武成不同汉儒纷纷或以为
附庸或以为斥大土宇或以为开方里数或以为夏
商周异制儒者常辨之矣然此在王制孟子武成周
礼自有明文第说者不察尔王制曰公侯皆方百里
孟子曰公侯地方百里伯子男皆以是差等盖王制
言王者之制爵禄故以分田制禄言孟子言周室之
侯三百里则七伯二百里则二十五子百里则百男
凡五等也与王制孟子武成不同汉儒纷纷或以为
附庸或以为斥大土宇或以为开方里数或以为夏
商周异制儒者常辨之矣然此在王制孟子武成周
礼自有明文第说者不察尔王制曰公侯皆方百里
孟子曰公侯地方百里伯子男皆以是差等盖王制
言王者之制爵禄故以分田制禄言孟子言周室之
卷八十六 第 12b 页 WYG0971-0470b.png
班爵禄故以分地制禄言武成以分土对列爵言之
是亦以分土制禄言之也周礼则不然诸公之地以
封疆言则五百里至诸男之地以封疆言则百里是
以封疆所至之地言之故有五等也公之封疆虽五
百里而受田食禄则百里而已侯伯封疆虽四百里
三百里而受田食禄则七十里而已子男封疆虽二
百里百里而受田食禄则五十里而已如今之郡县
大小各有差而俸秩乃其禄也又如今之食邑多寡
是亦以分土制禄言之也周礼则不然诸公之地以
封疆言则五百里至诸男之地以封疆言则百里是
以封疆所至之地言之故有五等也公之封疆虽五
百里而受田食禄则百里而已侯伯封疆虽四百里
三百里而受田食禄则七十里而已子男封疆虽二
百里百里而受田食禄则五十里而已如今之郡县
大小各有差而俸秩乃其禄也又如今之食邑多寡
卷八十六 第 13a 页 WYG0971-0470c.png
各有数而实封乃其所食之禄也以封疆言则五等
以食禄言则三等此其所以不同欤曰封疆者合山
林川泽宫室除巷所占之地言之也曰食者此合封
疆所出之税而王食其贡如九贡致邦国之用山师
川师致山林川泽珍异之物是也公之地王与公各
食其半侯伯之地自食其二王食其一子男之地自
食其三王食其一郑氏曰大国贡重正之也小国贡
轻字之也如司勋凡颁赏地三之一食郑氏谓王食
以食禄言则三等此其所以不同欤曰封疆者合山
林川泽宫室除巷所占之地言之也曰食者此合封
疆所出之税而王食其贡如九贡致邦国之用山师
川师致山林川泽珍异之物是也公之地王与公各
食其半侯伯之地自食其二王食其一子男之地自
食其三王食其一郑氏曰大国贡重正之也小国贡
轻字之也如司勋凡颁赏地三之一食郑氏谓王食
卷八十六 第 13b 页 WYG0971-0470d.png
其一二入于臣亦此例也以其食者观之曰食者半
曰食者三之一曰食者四之一是则合封疆之所食
者亦有三等也且如大司马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
小国一军则是制军亦三等与命曰上公九命侯伯
七命子男五命则受命亦三等司服有公之服侯伯
之服子男之服则作服亦三等司仪摈相之礼亦曰
公居上等侯伯中等子男下等岂于食禄之制不然
乎
曰食者三之一曰食者四之一是则合封疆之所食
者亦有三等也且如大司马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
小国一军则是制军亦三等与命曰上公九命侯伯
七命子男五命则受命亦三等司服有公之服侯伯
之服子男之服则作服亦三等司仪摈相之礼亦曰
公居上等侯伯中等子男下等岂于食禄之制不然
乎
卷八十六 第 14a 页 WYG0971-0471a.png
司马言九畿其外曰蛮夷蕃镇是天下封疆极四夷
也职方言九服其外亦足蛮夷蕃镇是四夷皆服事
天子夷镇藩服在行人总谓之蕃国蛮服在行变谓
之要服是其要荒无常也且以职方地图观之言邦
国都鄙而不及于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
人民如此则周家疆理通乎蛮夷闽貉戎狄矣行人
何以谓之九州之外乎按王制谓西不尽流沙东不
尽东海南不尽衡山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截长
也职方言九服其外亦足蛮夷蕃镇是四夷皆服事
天子夷镇藩服在行人总谓之蕃国蛮服在行变谓
之要服是其要荒无常也且以职方地图观之言邦
国都鄙而不及于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
人民如此则周家疆理通乎蛮夷闽貉戎狄矣行人
何以谓之九州之外乎按王制谓西不尽流沙东不
尽东海南不尽衡山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截长
卷八十六 第 14b 页 WYG0971-0471b.png
补短凡三千里说者谓言九州之实地也今职方九
州之地荆州曰衡山并州曰恒山则是尽东西南北
言之矣而行人谓蕃国在九州之外者以其在六服
外而非九州内地尔
九畿九服论二
王者效天法地以建民极王畿千里其天之紫微垣
乎斗枢握衡于其中近而太微天市远而二十八宿
旋绕于其外自天言之经星凡星莫非天也自斗极
州之地荆州曰衡山并州曰恒山则是尽东西南北
言之矣而行人谓蕃国在九州之外者以其在六服
外而非九州内地尔
九畿九服论二
王者效天法地以建民极王畿千里其天之紫微垣
乎斗枢握衡于其中近而太微天市远而二十八宿
旋绕于其外自天言之经星凡星莫非天也自斗极
卷八十六 第 15a 页 WYG0971-0471c.png
言之其于垣宿若有内外远近之分而三百六十五
度何一不拱向于天枢乎故曰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知天则知王畿九服之制矣夫四海之内方千
里者九统言万里者亦大略计九州之广轮焉耳邦
畿千里维民所止亦大略计王畿之广轮焉耳后人
遂谓古人尺步长短异制古今里数多寡不齐勾股
算法鸟道径通纷纷沓起皆执一之论也禹贡谓东
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王制谓
度何一不拱向于天枢乎故曰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知天则知王畿九服之制矣夫四海之内方千
里者九统言万里者亦大略计九州之广轮焉耳邦
畿千里维民所止亦大略计王畿之广轮焉耳后人
遂谓古人尺步长短异制古今里数多寡不齐勾股
算法鸟道径通纷纷沓起皆执一之论也禹贡谓东
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王制谓
卷八十六 第 15b 页 WYG0971-0471d.png
西不尽流沙东不尽东海南不尽衡山北不尽恒山
今古地舆截南补北其势不甚辽绝而汉制万里亦
自曰南以及漠北言之耳周制王畿千里今考其地
西自邠岐丰镐为方八百里东则洛阳四达为方六
百里亦总以千里言耳果可执方以求之四隅相距
整齐无参错耶诗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言京邑居
中而九畿九服莫不朝宗于京师而究其实焉周都
丰镐西去犬戎不过千里云耳果可截然谓四面各
今古地舆截南补北其势不甚辽绝而汉制万里亦
自曰南以及漠北言之耳周制王畿千里今考其地
西自邠岐丰镐为方八百里东则洛阳四达为方六
百里亦总以千里言耳果可执方以求之四隅相距
整齐无参错耶诗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言京邑居
中而九畿九服莫不朝宗于京师而究其实焉周都
丰镐西去犬戎不过千里云耳果可截然谓四面各
卷八十六 第 16a 页 WYG0971-0472a.png
二千五百里耶司徒建国必求地中谓以土圭测日
景而揆中焉郑氏遂谓阳城天地之中故周公营洛
然洛去阳城亦甚远矣曷不遂都阳城而都洛耶周
礼体国经野辨方正位故图因其文画王畿千里王
宫乡遂都鄙甸稍县畺为九畿之制诸侯分封大小
侯甸邦采卫蛮夷镇蕃九服远近亦不同即大司马
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氏服之邦国是也易
比之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万国
景而揆中焉郑氏遂谓阳城天地之中故周公营洛
然洛去阳城亦甚远矣曷不遂都阳城而都洛耶周
礼体国经野辨方正位故图因其文画王畿千里王
宫乡遂都鄙甸稍县畺为九畿之制诸侯分封大小
侯甸邦采卫蛮夷镇蕃九服远近亦不同即大司马
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氏服之邦国是也易
比之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万国
卷八十六 第 16b 页 WYG0971-0472b.png
亦举成数言耳王者疆理天下封建邦国以藩卫王
室亲诸侯所以比天下也惟封建所以亲比天下故
九服远近既殊则朝贡疏数亦因以异岂以其远而
绝之哉观穆王责犬戎以宾服之享自是荒服者不
至则犬戎距周都止千里而即为荒服可见五服又
不专以远近论也苟拘泥一说不特夷镇蕃服在行
人总谓蕃国在九州之外而淮徐距洛汴几何亦谓
之徐夷淮夷耶内华外夷大防必峻而夷夏参错封
室亲诸侯所以比天下也惟封建所以亲比天下故
九服远近既殊则朝贡疏数亦因以异岂以其远而
绝之哉观穆王责犬戎以宾服之享自是荒服者不
至则犬戎距周都止千里而即为荒服可见五服又
不专以远近论也苟拘泥一说不特夷镇蕃服在行
人总谓蕃国在九州之外而淮徐距洛汴几何亦谓
之徐夷淮夷耶内华外夷大防必峻而夷夏参错封
卷八十六 第 17a 页 WYG0971-0472c.png
疆何能以必齐乎封建之制孟子谓公侯地方百里
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武成亦曰分土维三想夏殷
之制同而成周因之乃谓周公相成王斥大九州增
封有功诸公之地方五百里诸侯之地方四百里诸伯
之地方三百里诸子之地方二百里诸男之地一百
里不能百里而附于诸侯者为附庸王制云二百一
十国八州千六百八十国故后儒因周礼王制皆与
孟子异而诸说牵合缪甚独叶氏谓王制言王者之制
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武成亦曰分土维三想夏殷
之制同而成周因之乃谓周公相成王斥大九州增
封有功诸公之地方五百里诸侯之地方四百里诸伯
之地方三百里诸子之地方二百里诸男之地一百
里不能百里而附于诸侯者为附庸王制云二百一
十国八州千六百八十国故后儒因周礼王制皆与
孟子异而诸说牵合缪甚独叶氏谓王制言王者之制
卷八十六 第 17b 页 WYG0971-0472d.png
爵禄故以分田制禄言孟子言周室之班爵禄故以
分地制禄言周礼所谓公五百里以及四百里三百
里二百里百里皆以封疆言如公之封疆言五百里
受田食禄则百里而已侯伯子男皆以是为差似乎
近之然亦附会之说也孟子言周公大公封于齐鲁
非地不足而俭于百里又云今鲁方百里者五岂鲁
本四百里今五百里在所损耶滕侯国也至文公时
绝长补短将五十里其所以壤地褊小必为齐楚所
分地制禄言周礼所谓公五百里以及四百里三百
里二百里百里皆以封疆言如公之封疆言五百里
受田食禄则百里而已侯伯子男皆以是为差似乎
近之然亦附会之说也孟子言周公大公封于齐鲁
非地不足而俭于百里又云今鲁方百里者五岂鲁
本四百里今五百里在所损耶滕侯国也至文公时
绝长补短将五十里其所以壤地褊小必为齐楚所
卷八十六 第 18a 页 WYG0971-0473a.png
侵夺矣果于原封侵其三百五十里故谓之为小国
耶孔子亦谓安见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与
孟子同即如天子地方千里耳卿受地视侯大夫受
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王畿都鄙尽为卿大夫士
之采邑公五百里其国已半乎王畿天子六卿采邑
之地已当乎六侯而又嘉以大夫士焉是富有四海
反不足敌一国耶名山大川每周回数百里九畿九
服谅难画一姑即徐雍二州其广狭相悬在九州可
耶孔子亦谓安见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与
孟子同即如天子地方千里耳卿受地视侯大夫受
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王畿都鄙尽为卿大夫士
之采邑公五百里其国已半乎王畿天子六卿采邑
之地已当乎六侯而又嘉以大夫士焉是富有四海
反不足敌一国耶名山大川每周回数百里九畿九
服谅难画一姑即徐雍二州其广狭相悬在九州可
卷八十六 第 18b 页 WYG0971-0473b.png
知谓九州州二百一十国也果地无广狭封国无多
寡其整齐有如是哉且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
国此谓春秋战国时可也若天王大一统使小国事
天子矣又事大国焉在小国恐不胜其事也抑岂比
大国比小国而天子封建独比大国如此而象乎水
地之比欤想诸侯恶其害已故去其籍今所傅周礼
必战国时制典籍而汉儒增损之者是故论三代以
前当一依五经孔孟之言以为准庶众言不得以淆
寡其整齐有如是哉且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
国此谓春秋战国时可也若天王大一统使小国事
天子矣又事大国焉在小国恐不胜其事也抑岂比
大国比小国而天子封建独比大国如此而象乎水
地之比欤想诸侯恶其害已故去其籍今所傅周礼
必战国时制典籍而汉儒增损之者是故论三代以
前当一依五经孔孟之言以为准庶众言不得以淆
卷八十六 第 19a 页 WYG0971-0473c.png
之况王者之制莫大乎封建乃执胶固已见以齐乎
各国之封疆是论天文必欲各垣各宿之星多寡不
爽也有是理哉
各国之封疆是论天文必欲各垣各宿之星多寡不
爽也有是理哉
卷八十六 第 20a 页 WYG0971-0474a.png
虞周五服九服之制或谓尧之五服本二千五百里
禹于五服各弼以五百里故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又谓尧之五服五千里周制九畿每畿五百里而王
畿又不在其中四方相距为万里盖倍禹服之数也
愚独以为一耳尧制通王畿为五服曰侯甸绥要荒
各服内各分三百里二百里是一面五百四面相距
为一千里故五千里周制除王畿千里之外曰其外
方五百里曰甸服则是两面相距五百里九服皆然
禹于五服各弼以五百里故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又谓尧之五服五千里周制九畿每畿五百里而王
畿又不在其中四方相距为万里盖倍禹服之数也
愚独以为一耳尧制通王畿为五服曰侯甸绥要荒
各服内各分三百里二百里是一面五百四面相距
为一千里故五千里周制除王畿千里之外曰其外
方五百里曰甸服则是两面相距五百里九服皆然
卷八十六 第 20b 页 WYG0971-0474b.png
是止四千五百里通王畿为五千二百里大行人夷
镇蕃三服通谓之九州之外但以贵宝为贽禹于九
州之外谓之外薄四海而咸建五长则其治之详略
又无不同也读者自殊之而谓周公斥大土宇不亦
缪哉自今考之如舜封象于有痹羲仲侧日于嵎夷
禹南巡于会稽导弱水至于流沙此四裔之地皆古
人足迹所及者周之斥大安在也至于土贡北皮服
南象齿则朔南尽乎朔方南海亦可知矣信乎天下
镇蕃三服通谓之九州之外但以贵宝为贽禹于九
州之外谓之外薄四海而咸建五长则其治之详略
又无不同也读者自殊之而谓周公斥大土宇不亦
缪哉自今考之如舜封象于有痹羲仲侧日于嵎夷
禹南巡于会稽导弱水至于流沙此四裔之地皆古
人足迹所及者周之斥大安在也至于土贡北皮服
南象齿则朔南尽乎朔方南海亦可知矣信乎天下
卷八十六 第 21a 页 WYG0971-0474c.png
舆地古犹今也其不同者特畿服之限制云尔
卷八十六 第 22a 页 WYG0971-0475a.png
商颂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前乎商而为夏后乎商
而为周盖莫不然禹贡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
二百里纳秷三百里纳秸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周礼
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
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
之地以家邑之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
都之田任疆地即此合前图观之王畿之制自古无
异炳然矣
而为周盖莫不然禹贡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
二百里纳秷三百里纳秸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周礼
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
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
之地以家邑之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
都之田任疆地即此合前图观之王畿之制自古无
异炳然矣
卷八十六 第 23a 页 WYG0971-0475c.png
卷八十六 第 23b 页 WYG0971-0475d.png
王畿考
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物/如)
(物土方之物区别也别土所宜/而定制以待其赋税之式也)以廛里任国中之地
(廛里市宅分域限也居/室相比乃国中所宜)以场圃任国地(种草木果蓏/属曰圃季秋)
(或有收者乃即筑为场诗九月筑场/圃是也乃园地所宜樊圃谓之园)以宅田士田贾
田任近郊之地(宅田凡民居中者庶人在官者皆是/也士田贾田所谓士工商家受田五)
(口乃当农夫一人盖士居学而贾居市/也三者在国于近郊五十里之地为宜)以官田牛田
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官田藉田类牛田供牲牢丧/奠兵车之牛赏田赏赐之田)
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物/如)
(物土方之物区别也别土所宜/而定制以待其赋税之式也)以廛里任国中之地
(廛里市宅分域限也居/室相比乃国中所宜)以场圃任国地(种草木果蓏/属曰圃季秋)
(或有收者乃即筑为场诗九月筑场/圃是也乃园地所宜樊圃谓之园)以宅田士田贾
田任近郊之地(宅田凡民居中者庶人在官者皆是/也士田贾田所谓士工商家受田五)
(口乃当农夫一人盖士居学而贾居市/也三者在国于近郊五十里之地为宜)以官田牛田
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官田藉田类牛田供牲牢丧/奠兵车之牛赏田赏赐之田)
卷八十六 第 24a 页 WYG0971-0476a.png
(即匪颁之式也牧田即刍秣之式也故于/远郊百里之地为宜百里之内以供官)以公邑之田
供甸田(公邑之田地天子使吏治之供/差服类所谓千里之内以为御)以家邑之田任
稍地(家邑大夫采地而有宰也/稍地三百里于小邑为宜)以小都之田任县地(小/都)
(卿之采地成都者七十里/视伯于县地四十里为宜)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大都公/之采地)
(王子弟所食邑也百里视侯于/畺地五百里为宜郡五畿界也)凡任地国宅无征(国宅/凡官)
(所有宫室/吏所治也)园廛二十而一(指国/中)近郊二十而三甸稍县
都皆无过十二(皆指园廛近/轻而远重也)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不分远近而特重/者以获利之多也)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
供甸田(公邑之田地天子使吏治之供/差服类所谓千里之内以为御)以家邑之田任
稍地(家邑大夫采地而有宰也/稍地三百里于小邑为宜)以小都之田任县地(小/都)
(卿之采地成都者七十里/视伯于县地四十里为宜)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大都公/之采地)
(王子弟所食邑也百里视侯于/畺地五百里为宜郡五畿界也)凡任地国宅无征(国宅/凡官)
(所有宫室/吏所治也)园廛二十而一(指国/中)近郊二十而三甸稍县
都皆无过十二(皆指园廛近/轻而远重也)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不分远近而特重/者以获利之多也)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
卷八十六 第 24b 页 WYG0971-0476b.png
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以时徵其赋(毛桑麻也/布帛也宅)
(地不种桑麻出一里之布郑玄云廛城邑之居孟子所/云五亩树之以桑麻者也王莽时城郭中宅不树者为)
(不毛者出三夫之布市也田地不耕垦者出一屋之粟夫/三为屋亦长一里也征一布也夫家之征一夫受田成家)
(口税也如家三人二家五人家六口五口之三等而皆受/田百亩为夫也以屋粟證之百亩而出三百亩之粟则令)
(出上地家三人之税与小司徒所谓馀夫屋孟子曰廛无/夫里之布是也各因其类而重罚之所以警戒驱之也先)
(儒分夫家/为二非也)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以任其力
以待其政令以时徵其赋凡任民任农以耕事贡九榖(即/太)
(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榖)任圃以树事贡草木(即二曰园/圃疏草木)任贡以
(地不种桑麻出一里之布郑玄云廛城邑之居孟子所/云五亩树之以桑麻者也王莽时城郭中宅不树者为)
(不毛者出三夫之布市也田地不耕垦者出一屋之粟夫/三为屋亦长一里也征一布也夫家之征一夫受田成家)
(口税也如家三人二家五人家六口五口之三等而皆受/田百亩为夫也以屋粟證之百亩而出三百亩之粟则令)
(出上地家三人之税与小司徒所谓馀夫屋孟子曰廛无/夫里之布是也各因其类而重罚之所以警戒驱之也先)
(儒分夫家/为二非也)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以任其力
以待其政令以时徵其赋凡任民任农以耕事贡九榖(即/太)
(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榖)任圃以树事贡草木(即二曰园/圃疏草木)任贡以
卷八十六 第 25a 页 WYG0971-0476c.png
饬材事贡器物(即五曰百工/饬庀八材)任商以市事贡货贿(即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任牧以畜事贡鸟兽(即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任嫔以女事贡布帛(即七曰嫔妇/化治丝枲)
任衡以山事贡其物任虞以泽事贡其物(即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但九职又有八)
(曰臣妾聚敛疏材此不言者山泽足/以该之注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凡无职者出夫布(凡曰閒民/无常职转)
(移职事此云出夫/布凡不执事者耳)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
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衰(衰布也所此/皆罚其 无)
(以劝/其业)按载师掌任地事则地无旷地闾师掌任民力
则民无游民先王所以治国中野外不过如此而已
任牧以畜事贡鸟兽(即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任嫔以女事贡布帛(即七曰嫔妇/化治丝枲)
任衡以山事贡其物任虞以泽事贡其物(即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但九职又有八)
(曰臣妾聚敛疏材此不言者山泽足/以该之注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凡无职者出夫布(凡曰閒民/无常职转)
(移职事此云出夫/布凡不执事者耳)凡庶民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
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绩者不衰(衰布也所此/皆罚其 无)
(以劝/其业)按载师掌任地事则地无旷地闾师掌任民力
则民无游民先王所以治国中野外不过如此而已
卷八十六 第 26a 页 WYG0971-0477a.png
载师掌任土之法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
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宫田牛田赏田
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
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右言畿内乡遂都鄙之制王畿之内地方千里中置
国城四面至畺各五百里百里为一节五十里为近
郊百里之内为远郊郊地四同中置六乡七万五千
家其馀地以任九等之田(郊地四同周有万井三万/家四同当有十二万家今)
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宫田牛田赏田
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
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右言畿内乡遂都鄙之制王畿之内地方千里中置
国城四面至畺各五百里百里为一节五十里为近
郊百里之内为远郊郊地四同中置六乡七万五千
家其馀地以任九等之田(郊地四同周有万井三万/家四同当有十二万家今)
卷八十六 第 26b 页 WYG0971-0477b.png
(以七万五千家为六乡其馀/则四万五千家任九等之田)远郊之外为甸甸地十
二同中置六遂七万五千家其馀地以任公邑之田
田有沟洫遂人掌之(甸地十二同当有三十六万今/以七万五千家为六遂其馀则)
(二十八万五千/家任公邑之田)甸外为稍稍地二十同以任家邑之
田稍外为县县地二十八同以任小都之田县外为
畺畺地三十六同以任大都之田田有井牧小司徒
经之司马法曰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
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
二同中置六遂七万五千家其馀地以任公邑之田
田有沟洫遂人掌之(甸地十二同当有三十六万今/以七万五千家为六遂其馀则)
(二十八万五千/家任公邑之田)甸外为稍稍地二十同以任家邑之
田稍外为县县地二十八同以任小都之田县外为
畺畺地三十六同以任大都之田田有井牧小司徒
经之司马法曰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
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
卷八十六 第 27a 页 WYG0971-0477c.png
按郑氏汪引司马法为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
三百里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其名不同其
制又异又杜子春云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其
说亦非王几千里有国中郊野乡遂都鄙之别今只
㨿载师所任之地约而为图略以见王畿千里之制
尔自国中而郊野为六乡遂十五万家所受之田其
馀则为载师所任之田矣
三百里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其名不同其
制又异又杜子春云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其
说亦非王几千里有国中郊野乡遂都鄙之别今只
㨿载师所任之地约而为图略以见王畿千里之制
尔自国中而郊野为六乡遂十五万家所受之田其
馀则为载师所任之田矣
卷八十六 第 28a 页 WYG0971-0478a.png
(大司徒五比为闾使之相受/闾胥每闾中士一人闾之为)
(言五比二十五家同巷而居胥/旁有闾门故以闾名平旦闾)
(及邻长坐于左右塾以帅民者/乡大夫国有大故令民守其闾)
(修闾氏令守其闾互也师每族上/四闾为族使之相葬族)
(士一人族之为言以其相葬埋有同/宗合族之义也)
(族师互家为比十家为联五家相与/对门为尤切近也四闾为族八闾为)
(联二百家围聚而居者相通与族同/也)
(言五比二十五家同巷而居胥/旁有闾门故以闾名平旦闾)
(及邻长坐于左右塾以帅民者/乡大夫国有大故令民守其闾)
(修闾氏令守其闾互也师每族上/四闾为族使之相葬族)
(士一人族之为言以其相葬埋有同/宗合族之义也)
(族师互家为比十家为联五家相与/对门为尤切近也四闾为族八闾为)
(联二百家围聚而居者相通与族同/也)
卷八十六 第 28b 页 WYG0971-0478b.png
(大司徒五族为党使之相救党患/正每党下大夫一人党者以其)
(难相救互相党与之义也五党/为州使之相赒州长每州中大)
(夫一人州之为言周也/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乡大夫每乡乡一人/乡老二乡则公一人)
(难相救互相党与之义也五党/为州使之相赒州长每州中大)
(夫一人州之为言周也/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乡大夫每乡乡一人/乡老二乡则公一人)
卷八十六 第 29a 页 WYG0971-0478c.png
按六乡六遂近郊远郊四面各百里为田六十四同
每同为二万五千馀家合有一百六十万馀家今观
六乡六遂序官之数比邻之长共三万人所统止于
十五万家是一家而兼十家每一比长所统五十家
矣盖凡比与其长之员有定而其民则十倍而有馀
岁以五家为正以其馀为辅十家一周名则五家而
所统实五十家故公私之事岁无缺禄不见其多民
不知其扰也所以周礼正月吉悬教象之法邦国都
每同为二万五千馀家合有一百六十万馀家今观
六乡六遂序官之数比邻之长共三万人所统止于
十五万家是一家而兼十家每一比长所统五十家
矣盖凡比与其长之员有定而其民则十倍而有馀
岁以五家为正以其馀为辅十家一周名则五家而
所统实五十家故公私之事岁无缺禄不见其多民
不知其扰也所以周礼正月吉悬教象之法邦国都
卷八十六 第 29b 页 WYG0971-0478d.png
鄙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平居相亲爱也五比为闾
使之相受有故相容忍也四闾为族使之相葬死相
助也五族为党使之相救灾相恤也五党为州使之
相赒贫相周也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贤能则相与宾
兴之也合比闾族党州乡相联络以成其仁此圣王
所以能使天下为一家非无意而为此道也
使之相受有故相容忍也四闾为族使之相葬死相
助也五族为党使之相救灾相恤也五党为州使之
相赒贫相周也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贤能则相与宾
兴之也合比闾族党州乡相联络以成其仁此圣王
所以能使天下为一家非无意而为此道也
卷八十六 第 30a 页 WYG0971-0479a.png
卷八十六 第 30b 页 WYG0971-0479b.png
六乡考
五家为比使之相保(谓比舍而保其行不/为非也保犹在也)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
(奇者常之及邪者正之反有罪奇袤则相/及则使之相率而趍于相受相和亲之养)徙于国中
及郊则从而授之(郑氏曰徙而不用其居也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皆)
(从而付所处之/吏明无罪恶)若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徙于/他谓)
(出居异乡也授/之者有节乃达)若无授无节惟圜土纳之(乡中无授/出乡无节)
(过所则呵问击之圜土者狱城也狱必圜者规主仁/以仁心求其情古之治狱闵于出之故狱城圜也)
五家为比使之相保(谓比舍而保其行不/为非也保犹在也)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
(奇者常之及邪者正之反有罪奇袤则相/及则使之相率而趍于相受相和亲之养)徙于国中
及郊则从而授之(郑氏曰徙而不用其居也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皆)
(从而付所处之/吏明无罪恶)若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徙于/他谓)
(出居异乡也授/之者有节乃达)若无授无节惟圜土纳之(乡中无授/出乡无节)
(过所则呵问击之圜土者狱城也狱必圜者规主仁/以仁心求其情古之治狱闵于出之故狱城圜也)
卷八十六 第 31a 页 WYG0971-0479c.png
五比为闾使之相受(谓宅含有故相受寄托也闾里/门也说文侣也二十五家相群)
(侣/也)闾胥(每闾中/士一人)各掌其闾之徵令以岁时各数其闾
之众寡辨其施舍(施同弛按大司徒云舍禁弛力则/弛暂时优免舍常例应免舍有常)
(而施无常郑氏谓应/复免不给繇役是也)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
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祭祀谓禜州/社党禜族酺)
(也役田役也政若州射党饮酒也丧纪大丧之事也/四者及比皆会聚众民因以读法以敕戒之)
凡事掌其比觥挞罚之事(觥达者失礼之罚也觥用/酒其爵以兕角为之挞朴)
(也/)四闾为族使之相葬(谓百家相葬埋如/同族然族类居也)族师(每族/上士)
(侣/也)闾胥(每闾中/士一人)各掌其闾之徵令以岁时各数其闾
之众寡辨其施舍(施同弛按大司徒云舍禁弛力则/弛暂时优免舍常例应免舍有常)
(而施无常郑氏谓应/复免不给繇役是也)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
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敬敏任恤者(祭祀谓禜州/社党禜族酺)
(也役田役也政若州射党饮酒也丧纪大丧之事也/四者及比皆会聚众民因以读法以敕戒之)
凡事掌其比觥挞罚之事(觥达者失礼之罚也觥用/酒其爵以兕角为之挞朴)
(也/)四闾为族使之相葬(谓百家相葬埋如/同族然族类居也)族师(每族/上士)
卷八十六 第 31b 页 WYG0971-0479d.png
(一/人)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月朔一月/之始也)则属民而
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春秋祭脯亦如之(族/长)
(无饮酒之礼因祭脯而与/其民以长幼相献酬焉)以邦比之法帅四闾之吏以
时属民而挍登其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
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车辇(登成也/定也)五家为比十家为
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
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
相葬埋若作民而师田行役则合其卒伍简其兵器
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春秋祭脯亦如之(族/长)
(无饮酒之礼因祭脯而与/其民以长幼相献酬焉)以邦比之法帅四闾之吏以
时属民而挍登其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
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车辇(登成也/定也)五家为比十家为
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
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
相葬埋若作民而师田行役则合其卒伍简其兵器
卷八十六 第 32a 页 WYG0971-0480a.png
以鼓铎旗物帅而至掌其治令戒禁刑罚(亦于军囚/为卒长)
岁终则会政致事五族为党使之相救(谓五百家守/望相助也党)
(类族/也)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及四时
之孟月吉日(一时/之始)则属民而读邦法以紏戒之春秋
祭禜亦如之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
于序以正齿位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
而不齿(按国索鬼神建亥之月大蜡也齿于乡里以/位尊非乡里则不相序也齿于父族位犹尊)
(虽乡里亦不相序也不齿则位极尊虽父族亦不/相序而特入为尊矣虽序齿而又有序位之义也)凡
岁终则会政致事五族为党使之相救(谓五百家守/望相助也党)
(类族/也)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及四时
之孟月吉日(一时/之始)则属民而读邦法以紏戒之春秋
祭禜亦如之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
于序以正齿位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
而不齿(按国索鬼神建亥之月大蜡也齿于乡里以/位尊非乡里则不相序也齿于父族位犹尊)
(虽乡里亦不相序也不齿则位极尊虽父族亦不/相序而特入为尊矣虽序齿而又有序位之义也)凡
卷八十六 第 32b 页 WYG0971-0480b.png
其党之祭祀丧纪昏冠饮酒教其礼事掌其禁戒凡
作民而师田行役则以其法治其政事(亦以军因/为旅帅)岁
终则会其党正帅其吏而致事(岁终周建/亥之月也)正岁属民
读法而书其德行道艺(旧注正岁谓夏之正月得四/时之正以出教令者审也凌)
(人云正岁十/二月令斩人)以岁时涖校比及大夫人亦如之五党
为州使之相赒(谓二千五百家周给也说文州重州/周统其旁国语群聚而州处注周聚)
(也风俗通州畴也州/有长使相周足也)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各掌其州之教
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周正月朔日/也一年之始)各属其州之民
作民而师田行役则以其法治其政事(亦以军因/为旅帅)岁
终则会其党正帅其吏而致事(岁终周建/亥之月也)正岁属民
读法而书其德行道艺(旧注正岁谓夏之正月得四/时之正以出教令者审也凌)
(人云正岁十/二月令斩人)以岁时涖校比及大夫人亦如之五党
为州使之相赒(谓二千五百家周给也说文州重州/周统其旁国语群聚而州处注周聚)
(也风俗通州畴也州/有长使相周足也)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各掌其州之教
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周正月朔日/也一年之始)各属其州之民
卷八十六 第 33a 页 WYG0971-0480c.png
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紏其过恶而戒
之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亦如之春
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凡州之大祭祀大祭皆涖
其事(大祭社谓州社稷也大丧/乡老大夫于是卒者也)若国作民而师田行
役之事则帅而致之掌其戒令与其赏罚(致之致于/司徒也掌)
(其戒令赏罚则是/于军因为师帅)岁终则会其州之政令正岁则读
教法如初三年大比则大考州礼以赞乡大夫废兴
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谓二千五百家宾/兴之乡众所向也)乡大夫之职
之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亦如之春
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凡州之大祭祀大祭皆涖
其事(大祭社谓州社稷也大丧/乡老大夫于是卒者也)若国作民而师田行
役之事则帅而致之掌其戒令与其赏罚(致之致于/司徒也掌)
(其戒令赏罚则是/于军因为师帅)岁终则会其州之政令正岁则读
教法如初三年大比则大考州礼以赞乡大夫废兴
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谓二千五百家宾/兴之乡众所向也)乡大夫之职
卷八十六 第 33b 页 WYG0971-0480d.png
(每乡卿/一人)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法于
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州长/以下)使各以教其所治以
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
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
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
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谓年三十六十谓/言年十五国中晚)
(税而早免之以其所居复多役少野早税而晚免之/以其复少役多郑司农云征之者给公上事也舍者)
(谓有复除舍不收役事也贵者谓若今宗室及关内/诸侯皆复也服事者谓若今吏有复也老者谓若今)
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州长/以下)使各以教其所治以
考其德行察其道艺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
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
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
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谓年三十六十谓/言年十五国中晚)
(税而早免之以其所居复多役少野早税而晚免之/以其复少役多郑司农云征之者给公上事也舍者)
(谓有复除舍不收役事也贵者谓若今宗室及关内/诸侯皆复也服事者谓若今吏有复也老者谓若今)
卷八十六 第 34a 页 WYG0971-0481a.png
(八十九十复羡卒也疾者/谓若今癃不可使者复之)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
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
以礼宾之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
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天府掌祖庙之/宝藏者内史副)
(写其书者当诏/王爵禄之时)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
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详见/后)此谓
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言是所谓/使民自举)
(者因出之而使之长民教以德行道艺于外也使民/自举能者因入之而使治民之贯赋田役之事于内)
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
以礼宾之厥明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
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天府掌祖庙之/宝藏者内史副)
(写其书者当诏/王爵禄之时)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
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详见/后)此谓
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言是所谓/使民自举)
(者因出之而使之长民教以德行道艺于外也使民/自举能者因入之而使治民之贯赋田役之事于内)
卷八十六 第 34b 页 WYG0971-0481b.png
(也言为政以/顺民为本也)岁终则令六乡之吏皆会政致事正岁
令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宪之于其所治之国大
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国有大故
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以旌节辅令则挞之(民/虽)
(以徵令行其将之/者无节则不得通)
令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宪之于其所治之国大
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国有大故
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以旌节辅令则挞之(民/虽)
(以徵令行其将之/者无节则不得通)
卷八十六 第 35a 页 WYG0971-0481c.png
卷八十六 第 35b 页 WYG0971-0481d.png
六遂考
五家为邻(居左右邻/次赞相也)邻长(五家则一人/注不命之士)掌相纪相受
凡邑中之政相赞徙于他邑则从而授之(按邻长同/比长馀仿)
(此/)五邻为里(谓二十五家行其/秩叙使居条理也)里宰(每里下/士一人)掌比其
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
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叙以待有司之政令
而徵敛其财赋(考工记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此言/两人相助耦而耕也玄谓锄者里宰)
(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于此合耦使相佐助因仿而/为名季秋之月令命农师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五家为邻(居左右邻/次赞相也)邻长(五家则一人/注不命之士)掌相纪相受
凡邑中之政相赞徙于他邑则从而授之(按邻长同/比长馀仿)
(此/)五邻为里(谓二十五家行其/秩叙使居条理也)里宰(每里下/士一人)掌比其
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
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叙以待有司之政令
而徵敛其财赋(考工记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此言/两人相助耦而耕也玄谓锄者里宰)
(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于此合耦使相佐助因仿而/为名季秋之月令命农师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卷八十六 第 36a 页 WYG0971-0482a.png
(是其岁时与合人耦则牛耦亦可/知也秩叙受耦相佐助之次第)四里为酂(酂作管/及聚也)
(百家则/成聚矣)酂长(每酂中/士一人)各掌其酂之政令以时挍登其
夫家比其众寡以治其丧纪祭祀之事若作其民而
用之则以旗鼓兵革帅而至若岁时简器与有司数之
(简器简稼器也兵器/亦存焉有司遂大夫)凡岁时之戒令皆听之趋其耕
耨稽其女功(听之受而行之也/女功丝枲之事)五酂为鄙(如鄙我周/邦之鄙五)
(百家则成邑/积而不散也)鄙师(每鄙上/士一人)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凡
作民则掌其戒令以时数其众庶而察其美恶而诛
(百家则/成聚矣)酂长(每酂中/士一人)各掌其酂之政令以时挍登其
夫家比其众寡以治其丧纪祭祀之事若作其民而
用之则以旗鼓兵革帅而至若岁时简器与有司数之
(简器简稼器也兵器/亦存焉有司遂大夫)凡岁时之戒令皆听之趋其耕
耨稽其女功(听之受而行之也/女功丝枲之事)五酂为鄙(如鄙我周/邦之鄙五)
(百家则成邑/积而不散也)鄙师(每鄙上/士一人)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凡
作民则掌其戒令以时数其众庶而察其美恶而诛
卷八十六 第 36b 页 WYG0971-0482b.png
赏岁终则会其鄙之政而致事五鄙为县(悬也二千/五百家既)
(众则悬于上随/其移不定也)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各掌其县之政令徵
比以颁条理以分职事(徵召也/此案比)掌其治讼趋其稼事
而赏罚之若将用野民师田行役移执事则帅而至
治其政令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五县为遂(直达/也万)
(二千五百家可/以四达无阻矣)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各掌其遂之政令
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六畜田野辨其可任者与
其可施舍者以教稼穑以稽功事掌其政令戒禁听
(众则悬于上随/其移不定也)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各掌其县之政令徵
比以颁条理以分职事(徵召也/此案比)掌其治讼趋其稼事
而赏罚之若将用野民师田行役移执事则帅而至
治其政令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五县为遂(直达/也万)
(二千五百家可/以四达无阻矣)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各掌其遂之政令
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六畜田野辨其可任者与
其可施舍者以教稼穑以稽功事掌其政令戒禁听
卷八十六 第 37a 页 WYG0971-0482c.png
其治讼令为邑者岁终则会政致事正岁简稼器修
稼政(简犹阅也稼器耒耜镃基之属稼政孟春之月/令所云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
(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氓
明其有功者属其地治者(兴氓举民贤者能者如六/乡之为也兴犹举也属犹)
(聚也又因举吏治有功/者聚敕其馀以执事)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
而诛赏废兴之(按为邑即遂人造县鄙形体之法也/以四达凡道路皆通也犹言川上有)
(路以达于畿/畿旧注非)
按乡师正岁稽其乡器比共吉凶二服闾共祭器族
稼政(简犹阅也稼器耒耜镃基之属稼政孟春之月/令所云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
(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氓
明其有功者属其地治者(兴氓举民贤者能者如六/乡之为也兴犹举也属犹)
(聚也又因举吏治有功/者聚敕其馀以执事)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
而诛赏废兴之(按为邑即遂人造县鄙形体之法也/以四达凡道路皆通也犹言川上有)
(路以达于畿/畿旧注非)
按乡师正岁稽其乡器比共吉凶二服闾共祭器族
卷八十六 第 37b 页 WYG0971-0482d.png
共丧器党共射器州共宾器乡共吉凶礼乐之器遂
师不言者乡近而遂远也故大司徒大丧帅六乡之
众庶属其六引而治其政令遂人大丧帅六遂之役
而制之掌其政令及葬率而属六綍及窆陈役类是
也遂人之次有遂师犹小司徒之下有乡师也
按周制内有六乡外有六遂乡之所置比长闾胥族
师党正遂之所置邻长里宰酂长鄙师是即汉之亭
长三老啬夫唐之里正坊正宋之保长耆长之任也
师不言者乡近而遂远也故大司徒大丧帅六乡之
众庶属其六引而治其政令遂人大丧帅六遂之役
而制之掌其政令及葬率而属六綍及窆陈役类是
也遂人之次有遂师犹小司徒之下有乡师也
按周制内有六乡外有六遂乡之所置比长闾胥族
师党正遂之所置邻长里宰酂长鄙师是即汉之亭
长三老啬夫唐之里正坊正宋之保长耆长之任也
卷八十六 第 38a 页 WYG0971-0483a.png
我朝稽古定制于天下州县在城谓之坊长厢
长在外谓之里长社保长十年而一役之役周
而更造其籍又于每里推一年老有德者为老
人一切小事付之听决又制为木铎使贫而老
者振之以警众其词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
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制视
古为详我圣祖又制为教民榜文昭示天下一
编之中良法美意盖与周官所载殆相符合噫
长在外谓之里长社保长十年而一役之役周
而更造其籍又于每里推一年老有德者为老
人一切小事付之听决又制为木铎使贫而老
者振之以警众其词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
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制视
古为详我圣祖又制为教民榜文昭示天下一
编之中良法美意盖与周官所载殆相符合噫
卷八十六 第 38b 页 WYG0971-0483b.png
九重之高而虑周闾阎之下万几之繁而思
及田里之微而又委曲详悉如此其为天下
万世计也深且远矣唐柳宗元有言有里胥
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
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
天子然则天子之与里胥贵贱虽悬绝而
其任长人之责则一也伏愿明敕有司慎
重其选申明祖宗榜示之意将见礼教大
及田里之微而又委曲详悉如此其为天下
万世计也深且远矣唐柳宗元有言有里胥
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
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
天子然则天子之与里胥贵贱虽悬绝而
其任长人之责则一也伏愿明敕有司慎
重其选申明祖宗榜示之意将见礼教大
卷八十六 第 39a 页 WYG0971-0483c.png
行恩泽下究则虽四方嘉靖之休万国咸宁之化其
基本端在于此也
成周乡遂土田居民之数
人动物也非役役于善即役役于不善吉人为善勤
劳而不知凶人为不善勤劳亦不知为之皆出于其
中心以志帅气故也民可使由之圣王之政不过率
之以勤劳于善而已勤劳则淫僻无自生变故不能
怵偷惰则善心无自生变故不能支故周礼设官居
基本端在于此也
成周乡遂土田居民之数
人动物也非役役于善即役役于不善吉人为善勤
劳而不知凶人为不善勤劳亦不知为之皆出于其
中心以志帅气故也民可使由之圣王之政不过率
之以勤劳于善而已勤劳则淫僻无自生变故不能
怵偷惰则善心无自生变故不能支故周礼设官居
卷八十六 第 39b 页 WYG0971-0483d.png
家则有比闾族党州乡邻里酂鄙县遂以施教化在
野则为井邑丘甸县都通成终同以相什伯大司马
所握之六军内以役于王都更休而不竭外以制于
四方调遣而有馀是故月朔孟月习之于俎豆礼乐
使其优游于仪文度数之间而密消其粗悍暴厉之
气三时靡不力田趋其耕耨行其秩叙使无有无事
而食之人岁时简其兵器以为备四仲教之师田以
为用而常食则率之以朝觐会同征伐追胥使之常
野则为井邑丘甸县都通成终同以相什伯大司马
所握之六军内以役于王都更休而不竭外以制于
四方调遣而有馀是故月朔孟月习之于俎豆礼乐
使其优游于仪文度数之间而密消其粗悍暴厉之
气三时靡不力田趋其耕耨行其秩叙使无有无事
而食之人岁时简其兵器以为备四仲教之师田以
为用而常食则率之以朝觐会同征伐追胥使之常
卷八十六 第 40a 页 WYG0971-0484a.png
闲于行役而不以为难安于劳苦而不以为病是故
奸慝祸乱而不作刑罚兵革而不用也虽然晁错有
言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岂周之民终
岁勤动而不得息者耶愚常合周制土田居民之数
而得其说矣故以王畿千里居民之数计之为田一
千六百同每同馀山泽邑居沟渠道路等三分之一
为六千四百井以上中下三等不易一易再易计之
一夫耕二夫之地实止四家以可任者三人至二人
奸慝祸乱而不作刑罚兵革而不用也虽然晁错有
言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岂周之民终
岁勤动而不得息者耶愚常合周制土田居民之数
而得其说矣故以王畿千里居民之数计之为田一
千六百同每同馀山泽邑居沟渠道路等三分之一
为六千四百井以上中下三等不易一易再易计之
一夫耕二夫之地实止四家以可任者三人至二人
卷八十六 第 40b 页 WYG0971-0484b.png
计之每井十人故每同二万五千馀家可任者六万
四千人出车百乘徒万人每五家而出二人可任者
六人而用其一也是千里之地合有四千万家为车
十六万乘矣然自古称天子曰万乘则十六倍而用
其一四十家用其一人而已又以乡遂居民之数计
之近郊远郊四面各地方二百里为田六十四同每同二
万五千家合有一百六十万家矣及观乡遂序官之
比邻之长共三万人所统止于十五万家是一家而
四千人出车百乘徒万人每五家而出二人可任者
六人而用其一也是千里之地合有四千万家为车
十六万乘矣然自古称天子曰万乘则十六倍而用
其一四十家用其一人而已又以乡遂居民之数计
之近郊远郊四面各地方二百里为田六十四同每同二
万五千家合有一百六十万家矣及观乡遂序官之
比邻之长共三万人所统止于十五万家是一家而
卷八十六 第 41a 页 WYG0971-0484c.png
兼十家每一比长所统五十馀家矣夫丘甸之法兵
皆设而不用比闾之法户皆有馀而不籍何也盖有
居民可任之数用以力田治水猎追胥每同可任者
十万馀人是也有丘甸出车之数每同出车百乘徒
万人是也有简稽之数苟尽简阅之则民不胜其疲
故如载师之法自十一至于二十而三每五分而稽
其一必十馀载而一周推此二法即如今之设里者
计一而藏九休九而用一其法不得不然也至以调
皆设而不用比闾之法户皆有馀而不籍何也盖有
居民可任之数用以力田治水猎追胥每同可任者
十万馀人是也有丘甸出车之数每同出车百乘徒
万人是也有简稽之数苟尽简阅之则民不胜其疲
故如载师之法自十一至于二十而三每五分而稽
其一必十馀载而一周推此二法即如今之设里者
计一而藏九休九而用一其法不得不然也至以调
卷八十六 第 41b 页 WYG0971-0484d.png
遣言则行者有暑寒锋镝之苦居者有离索怨旷之
思是岂可轻发而多用者故大司马不过六军为车
七百五十乘为徒七万五千人于千里之内均番而
调遣之其优裕而不迫均遍而不颇类如此是故天
子出必有六军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徵发而不至于
空虚役役而不以为劳苦居足以守而无虞出足以
战而无敌田足以耕而不乏食老幼废疾有养而无
失所此周制所以为善也且夫车马器械皆平日之
思是岂可轻发而多用者故大司马不过六军为车
七百五十乘为徒七万五千人于千里之内均番而
调遣之其优裕而不迫均遍而不颇类如此是故天
子出必有六军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徵发而不至于
空虚役役而不以为劳苦居足以守而无虞出足以
战而无敌田足以耕而不乏食老幼废疾有养而无
失所此周制所以为善也且夫车马器械皆平日之
卷八十六 第 42a 页 WYG0971-0485a.png
简稽委积刍薪随道里而贮储吉行五十里军行三
十里劳中而有逸将必知兵兵必顺民行险而不危
故易曰毒天下而民从之也后世之民其佚者欤则
漫然无教骄奢淫欲不遗馀力遇有警急则束手无
策延颈待毙其劳者欤则征伐四出戍役无节死亡
相继至发闾左千里萧条天下骚然其不至于败亡
者几希
十里劳中而有逸将必知兵兵必顺民行险而不危
故易曰毒天下而民从之也后世之民其佚者欤则
漫然无教骄奢淫欲不遗馀力遇有警急则束手无
策延颈待毙其劳者欤则征伐四出戍役无节死亡
相继至发闾左千里萧条天下骚然其不至于败亡
者几希
卷八十六 第 43a 页 WYG0971-0485c.png
卷八十六 第 44a 页 WYG0971-0486a.png
卷八十六 第 45a 页 WYG0971-0486c.png
卷八十六 第 46a 页 WYG0971-0487a.png
司马法同十为封封十为畿
侯封其等不同凡大国之封十乃为王畿此图每一
目当一同直二十五里四面千里为田一千六百同
是为天子畿内之地每同出车十乘共出车一万六
千乘徒一百六十万人
左传子产有言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诸公之地
四百同无乃非古制乎据司马法同十为封谓自十
同已上可以封诸侯非谓止于十同也若谓列国一
侯封其等不同凡大国之封十乃为王畿此图每一
目当一同直二十五里四面千里为田一千六百同
是为天子畿内之地每同出车十乘共出车一万六
千乘徒一百六十万人
左传子产有言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诸公之地
四百同无乃非古制乎据司马法同十为封谓自十
同已上可以封诸侯非谓止于十同也若谓列国一
卷八十六 第 46b 页 WYG0971-0487b.png
同者此但可行于前古玉帛万国之时后皆为附庸
之国岂可以议周之定制且其下云今大国多数圻
矣圻方千里数圻将分天下大半春秋亦安得此大
国乎故此不过一时应对语治经者不可以执一论
也
按天子诸侯地方里数皆以一直论先儒俱以开方
计之马氏守成方十里出车一乘之说遂据周礼封
疆方四百里以当千乘之数包氏守孟子诸侯俭于
之国岂可以议周之定制且其下云今大国多数圻
矣圻方千里数圻将分天下大半春秋亦安得此大
国乎故此不过一时应对语治经者不可以执一论
也
按天子诸侯地方里数皆以一直论先儒俱以开方
计之马氏守成方十里出车一乘之说遂据周礼封
疆方四百里以当千乘之数包氏守孟子诸侯俭于
卷八十六 第 47a 页 WYG0971-0487c.png
百里之说则以为十井出一车以足千乘之数季氏
兼存之而分为天子诸侯不同之说然以愚观之皆
限于开方之法而失之者也百里之地为田十六同
每同出车百乘为一千六百乘每岁简稽其十之一
为一百六十乘凡一军之车一百二十五乘此正可
以当一军之车数而已苟无十年更休之法虽以百
井供一车民不堪命况欲十井供一车耶
封国疆制考
兼存之而分为天子诸侯不同之说然以愚观之皆
限于开方之法而失之者也百里之地为田十六同
每同出车百乘为一千六百乘每岁简稽其十之一
为一百六十乘凡一军之车一百二十五乘此正可
以当一军之车数而已苟无十年更休之法虽以百
井供一车民不堪命况欲十井供一车耶
封国疆制考
卷八十六 第 47b 页 WYG0971-0487d.png
周礼大司徒凡建邦国以土圭测其地而制其域诸
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
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
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
一诸男之地封彊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职方氏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
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十一伯方二百里则二十
五子方百里则百里以周知天下
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
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
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
一诸男之地封彊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职方氏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
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十一伯方二百里则二十
五子方百里则百里以周知天下
卷八十六 第 48a 页 WYG0971-0488a.png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孟子万章篇北宫锜问周室班爵禄孟子曰公侯皆
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达
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左传子产曰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
唐氏曰学者见司徒建邦国封疆与武成分土之等
孟子班爵之制不合因谓周礼非周公之制为周礼
者又强为之说曰周九州之界方七千里周公变商
孟子万章篇北宫锜问周室班爵禄孟子曰公侯皆
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达
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左传子产曰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
唐氏曰学者见司徒建邦国封疆与武成分土之等
孟子班爵之制不合因谓周礼非周公之制为周礼
者又强为之说曰周九州之界方七千里周公变商
卷八十六 第 48b 页 WYG0971-0488b.png
汤之制虽小国地皆方百里是皆未深考之耳费誓
曰鲁人三郊三遂左氏曰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诸
侯之大者三军可也然则大国三军出于三郊三遂
副之周制然矣牧誓曰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
人御事司徒司马司空然则大国三军三卿为之师
一军之戎车百二十五乘商制然矣商周之军制诸
侯既同分土之制安得而异周之九服即禹之五服
乌睹所谓七千里者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而所
曰鲁人三郊三遂左氏曰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诸
侯之大者三军可也然则大国三军出于三郊三遂
副之周制然矣牧誓曰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
人御事司徒司马司空然则大国三军三卿为之师
一军之戎车百二十五乘商制然矣商周之军制诸
侯既同分土之制安得而异周之九服即禹之五服
乌睹所谓七千里者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而所
卷八十六 第 49a 页 WYG0971-0488c.png
立七十一国分土之制遂过于商大者二十四倍小
者犹三倍何所容之后儒不能通谓兼附庸诚是也
抑不思百里之提封万井三分去一为六万夫之地
悉以家一人率之为兵六万尚不足三郊三遂七万
五千人之数为车六百乘亦不足千乘之数所为园
廛宅田士田贾田官田赏田牛田牧田与卿大夫公
子弟之采邑于何容之家既役其一人百亩又征其
什一他无馀地车辇马牛干戈之属于何容之百亩
者犹三倍何所容之后儒不能通谓兼附庸诚是也
抑不思百里之提封万井三分去一为六万夫之地
悉以家一人率之为兵六万尚不足三郊三遂七万
五千人之数为车六百乘亦不足千乘之数所为园
廛宅田士田贾田官田赏田牛田牧田与卿大夫公
子弟之采邑于何容之家既役其一人百亩又征其
什一他无馀地车辇马牛干戈之属于何容之百亩
卷八十六 第 49b 页 WYG0971-0488d.png
之分以中农计之足食七人什取其一则十夫而食
七人古庶人在官次等之禄也六万夫之税足当中
农夫六千人而已三乡之吏九千四百六十人于何
给之尚未食三遂之吏与其百官之众府史胥徒之
禄宗庙朝廷之礼王国之朝贡四邻之邦交于何取
用也百里之地不足为公侯之国明甚况七十里止
二万九千四百夫之地五十里止一万五千夫之地
其不能为诸侯之国抑又明矣然则子产孟子之言
七人古庶人在官次等之禄也六万夫之税足当中
农夫六千人而已三乡之吏九千四百六十人于何
给之尚未食三遂之吏与其百官之众府史胥徒之
禄宗庙朝廷之礼王国之朝贡四邻之邦交于何取
用也百里之地不足为公侯之国明甚况七十里止
二万九千四百夫之地五十里止一万五千夫之地
其不能为诸侯之国抑又明矣然则子产孟子之言
卷八十六 第 50a 页 WYG0971-0489a.png
非欤曰二子何可非也抑古人之为言省文而互见
详而考之未有不合者古之为国有军有赋王六军
大军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此军也出于国之郊
者也天子万乘诸侯千乘此赋也出于成国者也自
军言之则方百里而具三军方七十里而具二军方
五十里而具一军推而上之方二百而且具六军自
赋言之则方千里而具万乘二百一十里而具千乘
通军与赋而言之则方千里者为兵车万九百乘推
详而考之未有不合者古之为国有军有赋王六军
大军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此军也出于国之郊
者也天子万乘诸侯千乘此赋也出于成国者也自
军言之则方百里而具三军方七十里而具二军方
五十里而具一军推而上之方二百而且具六军自
赋言之则方千里而具万乘二百一十里而具千乘
通军与赋而言之则方千里者为兵车万九百乘推
卷八十六 第 50b 页 WYG0971-0489b.png
而下之方百里者为方五十里者四五十里具一军
又五十里为一逐合为兵车二百五十乘馀方五十
里者一定出赋五十乘合三百乘男之国也由是推
而上之七十里而具二军又七十里而具二遂略当
一同合为兵车五百乘加一同定出赋百乘军赋合
六百乘伯之国也百里而具三军又百里而具三遂
合为兵车七百五十乘加二同有半出赋二百五十
乘军赋合千乘公之国也伯二同则方百四十一里
又五十里为一逐合为兵车二百五十乘馀方五十
里者一定出赋五十乘合三百乘男之国也由是推
而上之七十里而具二军又七十里而具二遂略当
一同合为兵车五百乘加一同定出赋百乘军赋合
六百乘伯之国也百里而具三军又百里而具三遂
合为兵车七百五十乘加二同有半出赋二百五十
乘军赋合千乘公之国也伯二同则方百四十一里
卷八十六 第 51a 页 WYG0971-0489c.png
公四同有半则方二百一十里子下同于男侯上同
于公是谓分土惟三自是而外则附庸也山川也土
田也虽未必皆其所有皆在封疆之内矣今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此附庸在
封疆之證也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此土田在封疆之
證也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奄有凫绎遂荒徐宅此山
川在封疆之證也封疆之内附庸山川土田皆在焉
然皆非出军制赋之壤故地方七百里而止于革车
于公是谓分土惟三自是而外则附庸也山川也土
田也虽未必皆其所有皆在封疆之内矣今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此附庸在
封疆之證也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此土田在封疆之
證也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奄有凫绎遂荒徐宅此山
川在封疆之證也封疆之内附庸山川土田皆在焉
然皆非出军制赋之壤故地方七百里而止于革车
卷八十六 第 51b 页 WYG0971-0489d.png
千乘则举封疆而言虽七百里犹可而况五百里四
百三百里二百里百里乎故于天子言千里者兼军
赋而言之于诸侯言百里七十里五十里者独举军
制而言也于天子言万乘者以赋法通率也于诸侯
言千乘者兼军赋而言也于诸公言五百里诸侯言
四百里伯言三百里子言二百里者包山川土田附
庸于封疆也于诸男言百里者独举其出军赋之封
彊也凡此者皆省文而互见若异而相通何尝纤毫
百三百里二百里百里乎故于天子言千里者兼军
赋而言之于诸侯言百里七十里五十里者独举军
制而言也于天子言万乘者以赋法通率也于诸侯
言千乘者兼军赋而言也于诸公言五百里诸侯言
四百里伯言三百里子言二百里者包山川土田附
庸于封疆也于诸男言百里者独举其出军赋之封
彊也凡此者皆省文而互见若异而相通何尝纤毫
卷八十六 第 52a 页 WYG0971-0490a.png
牴牾哉且先王之于诸侯岂其封疆一定而遂无所
劝惩哉公之地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合五百里而止
侯伯子亦然男之百里所自有有庆而益以地则岂
以百里为拘哉存男之百里以见自有之封疆耳公
侯伯子庆而益责而削皆在封疆之中矣此周公之
定制而成王广鲁以七百里则庆周公云耳非周公
之制所得而拘也于齐有锡履焉于卫有畛封土略
焉于卫侯奄受北国焉山川土田附庸或得其全或
劝惩哉公之地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合五百里而止
侯伯子亦然男之百里所自有有庆而益以地则岂
以百里为拘哉存男之百里以见自有之封疆耳公
侯伯子庆而益责而削皆在封疆之中矣此周公之
定制而成王广鲁以七百里则庆周公云耳非周公
之制所得而拘也于齐有锡履焉于卫有畛封土略
焉于卫侯奄受北国焉山川土田附庸或得其全或
卷八十六 第 52b 页 WYG0971-0490b.png
得其偏皆封疆之数也与武成孟子之言盖相表里
矣然则其食者半三之一四之一诸儒之说孰是乎
曰皆非也郑司农谓所食租税之数男适五十里是
大国贡轻小国贡重也郑康成谓公以一易侯伯以
再易子男以三易是大国土沃小国土瘠九等自不
易至再易而止未有三易者岂诸侯之地皆无不易
者哉康成之说既不通司农之说又倒置轻大而重
小是侮弱而畏强也岂所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周
矣然则其食者半三之一四之一诸儒之说孰是乎
曰皆非也郑司农谓所食租税之数男适五十里是
大国贡轻小国贡重也郑康成谓公以一易侯伯以
再易子男以三易是大国土沃小国土瘠九等自不
易至再易而止未有三易者岂诸侯之地皆无不易
者哉康成之说既不通司农之说又倒置轻大而重
小是侮弱而畏强也岂所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周
卷八十六 第 53a 页 WYG0971-0490c.png
道如砥其直如矢者哉子产曰先王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卑重甸服也甸非侯甸之甸乃祭公所谓邦内
甸服也畿外诸侯则列尊卑重矣公半侯伯三之一
子男四之一不亦尊重而卑轻乎康成曰大国贡重
正之也小国贡轻字之也其意是矣柰何以一易再
易三易为说也授之沃壤而贡重子之瘠土而贡轻
是乃适当然乌在其为正之字之哉尝以王食其半
三之一四之一为正然王食岂尽取其所税哉诸侯
列尊卑重甸服也甸非侯甸之甸乃祭公所谓邦内
甸服也畿外诸侯则列尊卑重矣公半侯伯三之一
子男四之一不亦尊重而卑轻乎康成曰大国贡重
正之也小国贡轻字之也其意是矣柰何以一易再
易三易为说也授之沃壤而贡重子之瘠土而贡轻
是乃适当然乌在其为正之字之哉尝以王食其半
三之一四之一为正然王食岂尽取其所税哉诸侯
卷八十六 第 53b 页 WYG0971-0490d.png
以什一取民王又以什一取诸侯则四之一者是乃
四十之二耳甸稍县都皆无过什二于其什一之中
概取其二焉此甸服之所以列卑贡重欤
陈氏礼书曰夫列爵惟五所以称其德分土惟三所
以等其功德异而功有所同故公侯之地同于百里
子男之地同于五十里地同而附庸有所异故诸公
之地方五百里诸侯之地方四百里诸伯之地方三
百里诸子之地方二百里诸男之地方一百里盖三
四十之二耳甸稍县都皆无过什二于其什一之中
概取其二焉此甸服之所以列卑贡重欤
陈氏礼书曰夫列爵惟五所以称其德分土惟三所
以等其功德异而功有所同故公侯之地同于百里
子男之地同于五十里地同而附庸有所异故诸公
之地方五百里诸侯之地方四百里诸伯之地方三
百里诸子之地方二百里诸男之地方一百里盖三
卷八十六 第 54a 页 WYG0971-0491a.png
等之地正封也五等之附庸广封也正封则尺地莫
非其土一民莫非其臣尊者嫌于盛而无所屈卑者
嫌于削而无所伸故公之地必下而从侯男之地必
上而从子至于广封则欲上之政令有所统而不烦
下之职贡有所附而不费又非诸侯得以擅之也而
尊者不嫌于太多卑者不嫌于太寡故公之地必五
百里而异于侯男之地止百里而异于子也
朱氏语录曰向来君举进制度说周礼封疆方五百
非其土一民莫非其臣尊者嫌于盛而无所屈卑者
嫌于削而无所伸故公之地必下而从侯男之地必
上而从子至于广封则欲上之政令有所统而不烦
下之职贡有所附而不费又非诸侯得以擅之也而
尊者不嫌于太多卑者不嫌于太寡故公之地必五
百里而异于侯男之地止百里而异于子也
朱氏语录曰向来君举进制度说周礼封疆方五百
卷八十六 第 54b 页 WYG0971-0491b.png
里是周围五百里径只百二十五里方四百里者径
只百里方三百里径只七十五里方二百里径只五
十里方百里者径只二十五里自奇其说与王制等
语相合然本文方千里之地以封公则四公以封侯
则六侯以封伯则七伯以封子则二十五子以封男
则百男其地已有定数此说何如可通况男国二十
五里之小则国君即今之一耆长耳何以为国君
马端临曰按诸侯分封受地之多寡周礼大司徒职
只百里方三百里径只七十五里方二百里径只五
十里方百里者径只二十五里自奇其说与王制等
语相合然本文方千里之地以封公则四公以封侯
则六侯以封伯则七伯以封子则二十五子以封男
则百男其地已有定数此说何如可通况男国二十
五里之小则国君即今之一耆长耳何以为国君
马端临曰按诸侯分封受地之多寡周礼大司徒职
卷八十六 第 55a 页 WYG0971-0491c.png
方氏所载与王制及子产孟子所言不合郑注以为
山川附庸而言先儒遂欲融会二说而一之如陈祥
道唐仲友之论特为明畅故备录之若止齐径围之
说则侯伯子之地仅可吻合而公之地多二十五里
男之地仅得五十里之半其与王制孟子所言均之
为龃龉不合耳
封国疆制总论
论国家制度固当考古以證今而缘今亦可以考古
山川附庸而言先儒遂欲融会二说而一之如陈祥
道唐仲友之论特为明畅故备录之若止齐径围之
说则侯伯子之地仅可吻合而公之地多二十五里
男之地仅得五十里之半其与王制孟子所言均之
为龃龉不合耳
封国疆制总论
论国家制度固当考古以證今而缘今亦可以考古
卷八十六 第 55b 页 WYG0971-0491d.png
盖古圣王之制度尽善尽美可法可傅凡后世法制
虽未必尽循其辙迹然亦多监视前代以为之润色
古制或不可考而后之制未必不出于古也是故论
三代之封建周礼大司徒职方氏其典制若具存也
然参之尚书武成篇则多龃龉不相吻合自郑康成
而下论者纷如必欲合而一之如止齐径围之说朱
子非之是矣陈祥道唐仲友若庶几近之要皆测度
之见傅会之词也盖武成分土为三止言其概孟子
虽未必尽循其辙迹然亦多监视前代以为之润色
古制或不可考而后之制未必不出于古也是故论
三代之封建周礼大司徒职方氏其典制若具存也
然参之尚书武成篇则多龃龉不相吻合自郑康成
而下论者纷如必欲合而一之如止齐径围之说朱
子非之是矣陈祥道唐仲友若庶几近之要皆测度
之见傅会之词也盖武成分土为三止言其概孟子
卷八十六 第 56a 页 WYG0971-0492a.png
当战国时正所谓诸侯恶其害已而皆去其籍其详
不可得闻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亦皆
其所闻之略耳岂周礼一书傅在当时孟子北宫锜
偶未之见至汉而始出乎况周礼既信为周公定制
然本文明言方千里之地以封公则四公以封侯则
六侯以封伯则十一伯以封子则二十五子以封男
则百男矣安得谓公侯之地同于百里伯子男之地
同于五十里而孟子与周礼不容强合也明矣谓天
不可得闻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亦皆
其所闻之略耳岂周礼一书傅在当时孟子北宫锜
偶未之见至汉而始出乎况周礼既信为周公定制
然本文明言方千里之地以封公则四公以封侯则
六侯以封伯则十一伯以封子则二十五子以封男
则百男矣安得谓公侯之地同于百里伯子男之地
同于五十里而孟子与周礼不容强合也明矣谓天
卷八十六 第 56b 页 WYG0971-0492b.png
子言千里者兼军赋诸侯言百里七十里五十里者
独举军制也天子言万乘者以赋法通率诸侯言千
乘者兼军赋也诸公言五百里诸侯言四百里诸伯
言三百里诸子言二百里者包山川土田附庸于封
疆诸男言百里者独举其出军赋之封疆也夫公之
封疆五百里者包山川土田附庸在其中其实食者
半若与千里之地封四公各得二百五十里者合其
馀二百五十里以为附庸之地者果何在也即公而
独举军制也天子言万乘者以赋法通率诸侯言千
乘者兼军赋也诸公言五百里诸侯言四百里诸伯
言三百里诸子言二百里者包山川土田附庸于封
疆诸男言百里者独举其出军赋之封疆也夫公之
封疆五百里者包山川土田附庸在其中其实食者
半若与千里之地封四公各得二百五十里者合其
馀二百五十里以为附庸之地者果何在也即公而
卷八十六 第 57a 页 WYG0971-0492c.png
侯伯子可知矣然千里之地封百男其食四之一止
二十五里而男无附庸其馀七十五里又何为也是
皆自相矛盾不可据以为信然也然则孟子谓百里
七十里五十里者其略亦不可信乎诗云邦畿千里
惟民所止以千里之王畿萃止四海之民庶是里本
以地言也以地之里言则周之步尺有定制邑井有
定规矣不知里以地言亦有以人言者何也有人此
有土有土此有财由人聚则土辟而财丰人散则土
二十五里而男无附庸其馀七十五里又何为也是
皆自相矛盾不可据以为信然也然则孟子谓百里
七十里五十里者其略亦不可信乎诗云邦畿千里
惟民所止以千里之王畿萃止四海之民庶是里本
以地言也以地之里言则周之步尺有定制邑井有
定规矣不知里以地言亦有以人言者何也有人此
有土有土此有财由人聚则土辟而财丰人散则土
卷八十六 第 57b 页 WYG0971-0492d.png
旷而财乏恐封国不可专以地之里数计也苟专计
以地之里数则其人聚者虽地方六七十里财赋仅
足以供军国之需矣彼地广而民则稀虽数百里不
免为荒芜荆榛之场而国君纵抚有广土其军赋将
何所措也是故观于后世之州县因里之多寡以为
大小岂专以地之里言哉我朝州县之制大者数百
里中者数十里小县不过数里者有之而里则以人
户计也十户为甲百户为里百里则万户矣是以大
以地之里数则其人聚者虽地方六七十里财赋仅
足以供军国之需矣彼地广而民则稀虽数百里不
免为荒芜荆榛之场而国君纵抚有广土其军赋将
何所措也是故观于后世之州县因里之多寡以为
大小岂专以地之里言哉我朝州县之制大者数百
里中者数十里小县不过数里者有之而里则以人
户计也十户为甲百户为里百里则万户矣是以大
卷八十六 第 58a 页 WYG0971-0493a.png
县五六百里而计其地不过二三百里云耳甚有小
县止一二里者其地何止数百里哉且即周制观之
因民以授田而八家一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
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四都为同而井田之数在
其中矣因民以为联五家为比二十五家为闾百家
为族五百家为党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
为乡而闾党之数在其中矣五家为邻邻有长二十
五家为里里宰下士一人与今十户为甲甲有首十
县止一二里者其地何止数百里哉且即周制观之
因民以授田而八家一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
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四都为同而井田之数在
其中矣因民以为联五家为比二十五家为闾百家
为族五百家为党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
为乡而闾党之数在其中矣五家为邻邻有长二十
五家为里里宰下士一人与今十户为甲甲有首十
卷八十六 第 58b 页 WYG0971-0493b.png
甲为里里有长虽古今乡遂不同而里以人言者一
也使封建里制专主于地即今数百里之小县以为
诸侯封国民有不足将移他国民户以授其田足其
军赋联其乡遂恐不能矣至于名山大川延袤数百
里率以封疆之数也可乎哉可见里以地言则凡所
谓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过言其大较如论语所谓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云耳里以人言则凡所谓大国
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不必拘拘算其有馀不足
也使封建里制专主于地即今数百里之小县以为
诸侯封国民有不足将移他国民户以授其田足其
军赋联其乡遂恐不能矣至于名山大川延袤数百
里率以封疆之数也可乎哉可见里以地言则凡所
谓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过言其大较如论语所谓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云耳里以人言则凡所谓大国
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不必拘拘算其有馀不足
卷八十六 第 59a 页 WYG0971-0493c.png
之数矣况山川阨塞各有不齐土田荒垦肥瘠亦有
不等安得整然齐一无馀无欠如纸上之规画也然
则今之十甲为里不过即周礼五邻为里之制以损
益又安知周礼封国之里数不与今日州县之里数
有相沿袭者乎予谓缘今亦可以證古者此也然非
必欲里以人而言也特因诸儒拘泥古人之制牵扯
凑合反以滋惑莫若或以地言或以人言合今古而
会通之斯可为通儒也
不等安得整然齐一无馀无欠如纸上之规画也然
则今之十甲为里不过即周礼五邻为里之制以损
益又安知周礼封国之里数不与今日州县之里数
有相沿袭者乎予谓缘今亦可以證古者此也然非
必欲里以人而言也特因诸儒拘泥古人之制牵扯
凑合反以滋惑莫若或以地言或以人言合今古而
会通之斯可为通儒也
卷八十六 第 59b 页 WYG0971-0493d.png
秦三十六郡(始皇益辟地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闽中又收匈奴河南地为县四十)
三川 河南 南阳 南郡 九江 鄣郡 会
稽 颍川 砀郡 泗水 薜郡 东郡 琅琊
齐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代郡 钜鹿 邯郸 上党 太原 云中 九原
雁门 上郡 陇西 北地 汉中 巴郡
蜀郡 黔中 长沙 内史
汉十三郡(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郡复益为十七郡曰/揵为苍海朔方酒泉武威牂牁隽雁门沈)
三川 河南 南阳 南郡 九江 鄣郡 会
稽 颍川 砀郡 泗水 薜郡 东郡 琅琊
齐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代郡 钜鹿 邯郸 上党 太原 云中 九原
雁门 上郡 陇西 北地 汉中 巴郡
蜀郡 黔中 长沙 内史
汉十三郡(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郡复益为十七郡曰/揵为苍海朔方酒泉武威牂牁隽雁门沈)
卷八十六 第 60a 页 WYG0971-0494a.png
(黎汶山武都张腋燉煌益州乐/浪临屯玄萸真蕃各置刺史)
扬 荆 豫 兖 梁 幽 冀 青 并 徐
益 朔方 交趾
唐十道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陇右 淮
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后增为/十五道)京畿 都畿
黔东 山南(分为/东西) 江南(分东/西) 馀仍前
宋四京二十四路
扬 荆 豫 兖 梁 幽 冀 青 并 徐
益 朔方 交趾
唐十道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陇右 淮
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后增为/十五道)京畿 都畿
黔东 山南(分为/东西) 江南(分东/西) 馀仍前
宋四京二十四路
卷八十六 第 60b 页 WYG0971-0494b.png
东京 西京 南京 北京 浙西路 浙东路
福建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淮南东路 淮
南西路 湖南路 湖北路 成都府路 利州路
梓州路 夔州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京西
北路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秦凤路 永兴军
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河东路
元立中书省一行省十有一
古今郡国沿革
福建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淮南东路 淮
南西路 湖南路 湖北路 成都府路 利州路
梓州路 夔州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京西
北路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秦凤路 永兴军
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河东路
元立中书省一行省十有一
古今郡国沿革
卷八十六 第 61a 页 WYG0971-0494c.png
昔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
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故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
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雍荆豫梁冀/青徐兖扬)日月
所照莫不砥属(砥平也/属服也)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
平水土还为九州列五服(甸侯绥/要荒)舜摄位肇十有二
州(分冀为幽并/析青为营)封十有二山以为十二州之镇夏氏
革命又为九州会群臣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四百
年间递相兼并商周受命其能存者统三千馀国亦
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故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
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雍荆豫梁冀/青徐兖扬)日月
所照莫不砥属(砥平也/属服也)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
平水土还为九州列五服(甸侯绥/要荒)舜摄位肇十有二
州(分冀为幽并/析青为营)封十有二山以为十二州之镇夏氏
革命又为九州会群臣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四百
年间递相兼并商周受命其能存者统三千馀国亦
卷八十六 第 61b 页 WYG0971-0494d.png
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周之初有千八百国而
分天下为九畿至成王时仍曰九州属职方氏其后
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及平王东迁迄获麟之末二
百四十二年间诸侯征伐互相吞灭不可胜数而见
于春秋经傅者百有七十国焉逮乎下分地里上配
天象所躔定次总标十二(郑宋晋吴卫秦/齐陈楚蔡祀燕)陵夷至于
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韩魏赵/燕齐楚)比周之亡七城而已
秦皇初并天下惩㣻战国削罢分侯分天下为三十
分天下为九畿至成王时仍曰九州属职方氏其后
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及平王东迁迄获麟之末二
百四十二年间诸侯征伐互相吞灭不可胜数而见
于春秋经傅者百有七十国焉逮乎下分地里上配
天象所躔定次总标十二(郑宋晋吴卫秦/齐陈楚蔡祀燕)陵夷至于
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韩魏赵/燕齐楚)比周之亡七城而已
秦皇初并天下惩㣻战国削罢分侯分天下为三十
卷八十六 第 62a 页 WYG0971-0495a.png
六郡后平南越又置四郡郡置守焉汉因秦制加置
郡国其后武帝攘吴开越四履弥广分天下为十三
州部置刺史至哀平之际又新置郡国斯汉之极盛
矣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繁乃并省郡国其后亦为十
三州郡渐复加置郡国至于灵献凡百有五四履之
盛亦如前汉既而三国鼎峙魏氏据有中原有州十
二(司履荆豫兖青徐/梁秦晋幽扬蛮)蜀全制巴蜀(益梁/二州)吴北据江南
尽海(置交广荆/郢扬五州)然疆境之守才得遽失多不常者晋
郡国其后武帝攘吴开越四履弥广分天下为十三
州部置刺史至哀平之际又新置郡国斯汉之极盛
矣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繁乃并省郡国其后亦为十
三州郡渐复加置郡国至于灵献凡百有五四履之
盛亦如前汉既而三国鼎峙魏氏据有中原有州十
二(司履荆豫兖青徐/梁秦晋幽扬蛮)蜀全制巴蜀(益梁/二州)吴北据江南
尽海(置交广荆/郢扬五州)然疆境之守才得遽失多不常者晋
卷八十六 第 62b 页 WYG0971-0495b.png
大康(武/帝)之后冠带之国尽秦汉之土及永嘉(元/帝)南渡
境宇殊狭义熙以后又复青兖未几南北分列刘宋
萧齐僻陋江左符姚刘石窃据中原梁陈宇弥促周
氏削平东夏多有废省逮隋始复合为一乃改州为
郡依汉置守土地号称极盛矣唐兴武德之初改郡
为州太守为刺史权置州郡颇多至贞观并省又因
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中分为十五盖南北
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过之梁初天下别为十一
境宇殊狭义熙以后又复青兖未几南北分列刘宋
萧齐僻陋江左符姚刘石窃据中原梁陈宇弥促周
氏削平东夏多有废省逮隋始复合为一乃改州为
郡依汉置守土地号称极盛矣唐兴武德之初改郡
为州太守为刺史权置州郡颇多至贞观并省又因
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中分为十五盖南北
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过之梁初天下别为十一
卷八十六 第 63a 页 WYG0971-0495c.png
所有七十八州若后唐五国石晋七国刘汉六国郭
周七国宋祖始削平偏据而大平兴国中亦多所表
献于是至明末分天下为十五路其后又增三路宣
和中增至二十四路地东南皆至于海西尽巴僰北
际中山亦云盛矣然冀之幽朔雍之银夏粤之交趾
未入职方而契丹西夏之祸卒相寻焉元以受天明
命主中华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
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然其地虽过于前东南岛夷
周七国宋祖始削平偏据而大平兴国中亦多所表
献于是至明末分天下为十五路其后又增三路宣
和中增至二十四路地东南皆至于海西尽巴僰北
际中山亦云盛矣然冀之幽朔雍之银夏粤之交趾
未入职方而契丹西夏之祸卒相寻焉元以受天明
命主中华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
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然其地虽过于前东南岛夷
卷八十六 第 63b 页 WYG0971-0495d.png
则未尽附惟我皇明统一华夷尊亲无外辐𢄙之广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
靡不来庭而疆理之制则以畿京府州直𨽻六部天
下则分为十三布政司以统诸府州县都司卫所错
置于其间以为防禦总之为府一百四十九为州一
百八十二为县一千一百五而边陲之地都司卫所
及宣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亦参设焉盖地理与人
和并懋广地并昌矣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
靡不来庭而疆理之制则以畿京府州直𨽻六部天
下则分为十三布政司以统诸府州县都司卫所错
置于其间以为防禦总之为府一百四十九为州一
百八十二为县一千一百五而边陲之地都司卫所
及宣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亦参设焉盖地理与人
和并懋广地并昌矣
卷八十六 第 64a 页 WYG0971-0496a.png
问封建可行否程子曰封建之法本出于不得已柳
子厚有论亦窥测得分数秦法固不善亦有不可变
者罢侯置守是也
柳子厚论曰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
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
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
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
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
子厚有论亦窥测得分数秦法固不善亦有不可变
者罢侯置守是也
柳子厚论曰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
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
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
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
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
卷八十六 第 64b 页 WYG0971-0496b.png
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
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
必欲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
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服必众
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惩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
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
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
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有大
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
必欲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
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服必众
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惩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
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
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
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有大
卷八十六 第 65a 页 WYG0971-0496c.png
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
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有大者方伯连
帅又就而听命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
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
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
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
非圣人意也势也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
甚详周有天下列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
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有大者方伯连
帅又就而听命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
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
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
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
非圣人意也势也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
甚详周有天下列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
卷八十六 第 65b 页 WYG0971-0496d.png
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
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
者历于宣王挟天子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
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
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
代九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盭无君之心余以为
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
盛强尾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
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
者历于宣王挟天子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
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
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
代九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盭无君之心余以为
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
盛强尾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
卷八十六 第 66a 页 WYG0971-0497a.png
于陪臣之邦国殄之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
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
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
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
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
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人怨于下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
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
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
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
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
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
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人怨于下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
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
卷八十六 第 66b 页 WYG0971-0497b.png
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走扶伤
而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
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
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
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
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或者
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
而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
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
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
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
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或者
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
卷八十六 第 67a 页 WYG0971-0497c.png
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
之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
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乱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
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
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
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
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
之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
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乱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
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
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
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
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
卷八十六 第 67b 页 WYG0971-0497d.png
国制其守宰不能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
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
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
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可安矣何以言
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
审睹汲黯之简静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
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
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黜之矣设使汉室尽城
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
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
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可安矣何以言
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
审睹汲黯之简静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
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
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黜之矣设使汉室尽城
卷八十六 第 68a 页 WYG0971-0498a.png
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
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
受而退矣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
列则相顾裂䀝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邑削其
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令
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
谨择守则理平矣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
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之承汉也封爵犹
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
受而退矣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
列则相顾裂䀝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邑削其
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令
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
谨择守则理平矣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
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之承汉也封爵犹
卷八十六 第 68b 页 WYG0971-0498b.png
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凌替不闻延祚今
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或者
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又
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
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商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
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汤武之所以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
其力于已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
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或者
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又
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
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商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
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汤武之所以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
其力于已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
卷八十六 第 69a 页 WYG0971-0498c.png
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
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
道理安斯得人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
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已继世而理者上果贤
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
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爵禄邑
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
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
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
道理安斯得人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
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已继世而理者上果贤
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
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爵禄邑
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
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
卷八十六 第 69b 页 WYG0971-0498d.png
之意也势也
五峰胡氏曰封建之法始于黄帝成于尧舜夏禹因
之至桀而乱成汤兴而修之天下以安至纣而又乱
文王武王兴而修之天下亦以安至幽王而又乱齐
桓晋文不能修而益坏之故天下纷纷不能定及秦
始皇而扫灭之故天下大乱争起而亡秦犹反覆手
于须臾间也 黄帝尧舜安天下非封建一事也然
封建其大法也夏禹成汤安天下亦非封建一事也
五峰胡氏曰封建之法始于黄帝成于尧舜夏禹因
之至桀而乱成汤兴而修之天下以安至纣而又乱
文王武王兴而修之天下亦以安至幽王而又乱齐
桓晋文不能修而益坏之故天下纷纷不能定及秦
始皇而扫灭之故天下大乱争起而亡秦犹反覆手
于须臾间也 黄帝尧舜安天下非封建一事也然
封建其大法也夏禹成汤安天下亦非封建一事也
卷八十六 第 70a 页 WYG0971-0499a.png
然封建其大法也文武安天下亦非封建一事也然
封建其大法也齐桓晋文之不王非一事也然不能
封建其大失也秦二世而亡非一事也然扫灭封建
其大谬也故封建也者帝王之所以奉天理承天心
公天下之大端大本也 圣人制四海之命法天而
不私已尽制而不曲防分天下之地以为万国而与
英才共焉诚知天下之无常不可以私守之也故农
夫受田百亩诸侯百里天子千里农夫食其力诸侯
封建其大法也齐桓晋文之不王非一事也然不能
封建其大失也秦二世而亡非一事也然扫灭封建
其大谬也故封建也者帝王之所以奉天理承天心
公天下之大端大本也 圣人制四海之命法天而
不私已尽制而不曲防分天下之地以为万国而与
英才共焉诚知天下之无常不可以私守之也故农
夫受田百亩诸侯百里天子千里农夫食其力诸侯
卷八十六 第 70b 页 WYG0971-0499b.png
报其功天子享其德此天之分也 郡县天下可以
持承平而不可以支变故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亦
可以支变故
朱子曰柳子厚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
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
但看利害分数如此封建则根本较固国家可恃郡
县则截然易制然来来去去无长久之意不可恃以
为固也 封建实是不可行若论三代之世则封建
持承平而不可以支变故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亦
可以支变故
朱子曰柳子厚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
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
但看利害分数如此封建则根本较固国家可恃郡
县则截然易制然来来去去无长久之意不可恃以
为固也 封建实是不可行若论三代之世则封建
卷八十六 第 71a 页 WYG0971-0499c.png
好处便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不似后
世郡县一二年辄易虽有贤者善政争做得成 封
建只是历代循袭不容已柳子厚亦说得是贾生谓
树国必相疑之势甚然封建后来自然尾大不掉之
势成周盛时能得几时到春秋列国强盛周之势亦
浸微矣后来到战国东西周分治赧王但寄于西周
公耳虽是圣人法岂有无弊 问后世封建郡县何
者为得曰论治乱毕竟不在此以道理观之封建之
世郡县一二年辄易虽有贤者善政争做得成 封
建只是历代循袭不容已柳子厚亦说得是贾生谓
树国必相疑之势甚然封建后来自然尾大不掉之
势成周盛时能得几时到春秋列国强盛周之势亦
浸微矣后来到战国东西周分治赧王但寄于西周
公耳虽是圣人法岂有无弊 问后世封建郡县何
者为得曰论治乱毕竟不在此以道理观之封建之
卷八十六 第 71b 页 WYG0971-0499d.png
意是圣人不以天下为已私分与亲贤共理但其制
不过大此所以为得贾谊于汉言众建诸侯而少其
力其后主父偃窃其说用之于武帝 或论郡县封
建之弊曰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
在得人若是个人则法虽不善亦占分数多了若非
其人则有善法亦何益于事且如说郡县不如封建
若封建非其人且是世世相继不能得他去如郡县
非其人却只三两年任满便去忽然换得好底来亦
不过大此所以为得贾谊于汉言众建诸侯而少其
力其后主父偃窃其说用之于武帝 或论郡县封
建之弊曰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
在得人若是个人则法虽不善亦占分数多了若非
其人则有善法亦何益于事且如说郡县不如封建
若封建非其人且是世世相继不能得他去如郡县
非其人却只三两年任满便去忽然换得好底来亦
卷八十六 第 72a 页 WYG0971-0500a.png
无定范祖禹唐鉴议论大率归于得人某初嫌他恁
地说后来思之只得如此得 或问胡五峰论封建
井田数事以质疑曰封建井田乃圣人之制公天下
之法岂敢以为不然但在今日恐难下手假使强做
得成亦恐意外别生弊病反不如前则难收拾耳
马端临曰秦既并天下丞相绾请分王诸侯大尉斯
请罢封建置郡县始皇从之自是诸儒之论封建郡
县者历千百年而未有定说其论之最精者李斯王绾
地说后来思之只得如此得 或问胡五峰论封建
井田数事以质疑曰封建井田乃圣人之制公天下
之法岂敢以为不然但在今日恐难下手假使强做
得成亦恐意外别生弊病反不如前则难收拾耳
马端临曰秦既并天下丞相绾请分王诸侯大尉斯
请罢封建置郡县始皇从之自是诸儒之论封建郡
县者历千百年而未有定说其论之最精者李斯王绾
卷八十六 第 72b 页 WYG0971-0500b.png
曾元首则主绾者也李百药柳宗元则主斯者也二
说互相排诋而其所发明者不过公与私而已曾元
首之说曰唐虞三代公天下以封建诸侯故享祚长
秦私天下以为郡县故傅世促柳则反之曰秦公天
下者也眉山苏氏又从而助之曰封建者争之端乱
之始篡弑之祸莫不由之李斯之论当为万世法而
世之醇儒力诋之以为二氏乃反理之评诡道之辨
而妄议圣人然则后之立论者宜何从以封建为非
说互相排诋而其所发明者不过公与私而已曾元
首之说曰唐虞三代公天下以封建诸侯故享祚长
秦私天下以为郡县故傅世促柳则反之曰秦公天
下者也眉山苏氏又从而助之曰封建者争之端乱
之始篡弑之祸莫不由之李斯之论当为万世法而
世之醇儒力诋之以为二氏乃反理之评诡道之辨
而妄议圣人然则后之立论者宜何从以封建为非
卷八十六 第 73a 页 WYG0971-0500c.png
也是帝王之法所以祸天下后世也以封建为是也
则柳苏二子之论其剖析利害指陈得失莫不切当
不可废也愚尝因诸家公私之论而折衷之曰封建
郡县皆所以分土治人未容遽曰此公而彼私也然
必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行封建否则莫如郡县无
公天下之心而欲行封建是授之以作乱之具也呜
呼封建之难行久矣盖其弊不特见于周秦之际而
已见于三代之初何也昔者唐虞之世建国至众也
则柳苏二子之论其剖析利害指陈得失莫不切当
不可废也愚尝因诸家公私之论而折衷之曰封建
郡县皆所以分土治人未容遽曰此公而彼私也然
必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行封建否则莫如郡县无
公天下之心而欲行封建是授之以作乱之具也呜
呼封建之难行久矣盖其弊不特见于周秦之际而
已见于三代之初何也昔者唐虞之世建国至众也
卷八十六 第 73b 页 WYG0971-0500d.png
天子巡狩而诸侯述职然后敷纳以言明试以功车
服以庸书之所载如此而已不闻其争土地以相侵
伐奸王略以勤六师也舜之时蛮夷尝猾夏矣而命
皋陶以修五刑五流之法有苗尝弗率矣虽命禹以
徂征卒之以舞干羽而格则是亦不战而屈之也夫
蛮夷有苗皆要荒之外而王政所不加者也而士师
足以治之不战足以屈之则当时四岳十二牧所统
之国其谨侯度以奉其上而不勤征讨也审矣又得
服以庸书之所载如此而已不闻其争土地以相侵
伐奸王略以勤六师也舜之时蛮夷尝猾夏矣而命
皋陶以修五刑五流之法有苗尝弗率矣虽命禹以
徂征卒之以舞干羽而格则是亦不战而屈之也夫
蛮夷有苗皆要荒之外而王政所不加者也而士师
足以治之不战足以屈之则当时四岳十二牧所统
之国其谨侯度以奉其上而不勤征讨也审矣又得
卷八十六 第 74a 页 WYG0971-0501a.png
如柳氏所谓郡县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如苏氏
所谓争之端而乱之始乎所以然者何也则尧舜公
天下之禅受有以服之也盖尧在位七十载询于众
庶以帝位授之舜舜在位三十有三载询于众庶以
帝位授之禹而当时之众建诸侯也有德者爵之功
加于民者爵之尧舜无容心居天下之上而与天下
之贤且能者分治之逮其倦勤则必求天下之有圣
德者而禅受夫惟天子不以天下自私而后诸侯不
所谓争之端而乱之始乎所以然者何也则尧舜公
天下之禅受有以服之也盖尧在位七十载询于众
庶以帝位授之舜舜在位三十有三载询于众庶以
帝位授之禹而当时之众建诸侯也有德者爵之功
加于民者爵之尧舜无容心居天下之上而与天下
之贤且能者分治之逮其倦勤则必求天下之有圣
德者而禅受夫惟天子不以天下自私而后诸侯不
卷八十六 第 74b 页 WYG0971-0501b.png
敢以其国自私是以虽有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甲兵
之强其势足以为乱而莫不帖服于其下如臂指之
相使以为当然是则唐虞以公天下之心行封建而
当时封建所以无弊也盖家天下自夏始夫封同姓
而命之曰藩屏王室自周始二者皆圣人随时制变
以纲维斯世未尝以私议之也然上视尧舜则少褊
矣故封建始于夏而成于周是以禹一傅而启有有
扈氏之征再傅而仲康有羲和之征夫以天子而征
之强其势足以为乱而莫不帖服于其下如臂指之
相使以为当然是则唐虞以公天下之心行封建而
当时封建所以无弊也盖家天下自夏始夫封同姓
而命之曰藩屏王室自周始二者皆圣人随时制变
以纲维斯世未尝以私议之也然上视尧舜则少褊
矣故封建始于夏而成于周是以禹一傅而启有有
扈氏之征再傅而仲康有羲和之征夫以天子而征
卷八十六 第 75a 页 WYG0971-0501c.png
诸侯诸侯弗率而上干天子之征禹之前无有也而
始于有扈夫有扈之罪曰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而已
羲和之罪曰沈湎于酒畔宫离次而已二罪者以法
议之则诛止其身而二人生于汉世则一廷尉足以
定其罪矣而启与仲康必命六师以征之者则必恃
其土地甲兵不即引咎而悍然以抗其上矣书纪其
事曰大战曰徂征而观其誓师之词有不用命之戮
焉有爱克厥威之戒焉歼渠魁释胁从之令焉则兵
始于有扈夫有扈之罪曰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而已
羲和之罪曰沈湎于酒畔宫离次而已二罪者以法
议之则诛止其身而二人生于汉世则一廷尉足以
定其罪矣而启与仲康必命六师以征之者则必恃
其土地甲兵不即引咎而悍然以抗其上矣书纪其
事曰大战曰徂征而观其誓师之词有不用命之戮
焉有爱克厥威之戒焉歼渠魁释胁从之令焉则兵
卷八十六 第 75b 页 WYG0971-0501d.png
师之间所伤众矣夫治一人之罪而至于兴师使无
辜之人受用兵之祸则封建之敝也故曰已见于三
代之初此之谓也夫有扈羲和之罪虽王政所必讨
而比之猾夏则有间矣舜之时士师明刑足以正蛮
夷猾夏之罪而启少康之时非天子总六师不足以
治诸侯怠慢沈湎之过则可以见当时诸侯擅其富
强非文诰禁刑之所能诘也自是而后天子私其天
位而世守之诸侯亦私其国之土地甲兵而擅用之
辜之人受用兵之祸则封建之敝也故曰已见于三
代之初此之谓也夫有扈羲和之罪虽王政所必讨
而比之猾夏则有间矣舜之时士师明刑足以正蛮
夷猾夏之罪而启少康之时非天子总六师不足以
治诸侯怠慢沈湎之过则可以见当时诸侯擅其富
强非文诰禁刑之所能诘也自是而后天子私其天
位而世守之诸侯亦私其国之土地甲兵而擅用之
卷八十六 第 76a 页 WYG0971-0502a.png
幸而遇贤圣之君德足以怀威足以制则犹可慑服
而其中衰之际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之至于周列
五等邦郡后虽曰亲贤并建而终不以异姓先诸姬
文昭武穆之封遍于天下封建之法益详经制益密
而示人益𥚹矣是以夏商有国数百年苟未至桀纣
之暴犹足以制宇内而朝诸侯而周数傅而后即有
末大不掉之忧故景王之责晋曰文武成康之建母
弟以藩屏王室亦其废坠是谓弃如弁髦而因以敝
而其中衰之际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之至于周列
五等邦郡后虽曰亲贤并建而终不以异姓先诸姬
文昭武穆之封遍于天下封建之法益详经制益密
而示人益𥚹矣是以夏商有国数百年苟未至桀纣
之暴犹足以制宇内而朝诸侯而周数傅而后即有
末大不掉之忧故景王之责晋曰文武成康之建母
弟以藩屏王室亦其废坠是谓弃如弁髦而因以敝
卷八十六 第 76b 页 WYG0971-0502b.png
之而李斯之说亦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
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也然则其
效可睹矣盖时不唐虞君不尧舜终不可复行封建
谓郡县之法出于秦而必欲易之者则书生不识变
之论也夫置千人于聚货之区授之以挺与刃而欲
其不为攘夺矫虔则为王者必有伯夷之廉伊尹之
义使之靡然潜消其不肖之心而后可苟非其人则
不若藏挺与刃严其检制而使之不得逞此后世封
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也然则其
效可睹矣盖时不唐虞君不尧舜终不可复行封建
谓郡县之法出于秦而必欲易之者则书生不识变
之论也夫置千人于聚货之区授之以挺与刃而欲
其不为攘夺矫虔则为王者必有伯夷之廉伊尹之
义使之靡然潜消其不肖之心而后可苟非其人则
不若藏挺与刃严其检制而使之不得逞此后世封
卷八十六 第 77a 页 WYG0971-0502c.png
建之所以不可行而郡县之所以为良法也王绾淳
于生之徒乃欲以三代不能无敝之法使始皇行之
是教盗蹠假其徒以利器而与之共处也则亦不终
曰而刃劘四起矣或曰禹之傅子周之封同姓皆圣
人之经制也而子顾妄议其私天下而以为劣于唐
虞何哉曰世之不古久矣圣人不能违时不容复以
古之法治之也而世固不能知圣人之心也记曰有
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
于生之徒乃欲以三代不能无敝之法使始皇行之
是教盗蹠假其徒以利器而与之共处也则亦不终
曰而刃劘四起矣或曰禹之傅子周之封同姓皆圣
人之经制也而子顾妄议其私天下而以为劣于唐
虞何哉曰世之不古久矣圣人不能违时不容复以
古之法治之也而世固不能知圣人之心也记曰有
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
卷八十六 第 77b 页 WYG0971-0502d.png
民敬之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然
则殷周其果变于虞夏乎而或畔或疑起于誓会者
以时人之不皆圣人也礼运载夫子言大道之行天
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而终之以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以为大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
亲其亲各子其子而继之以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是为小康然则官天
下与家天下者其规模之广隘治效之优劣虽圣人
则殷周其果变于虞夏乎而或畔或疑起于誓会者
以时人之不皆圣人也礼运载夫子言大道之行天
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而终之以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以为大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
亲其亲各子其子而继之以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是为小康然则官天
下与家天下者其规模之广隘治效之优劣虽圣人
卷八十六 第 78a 页 WYG0971-0503a.png
不能比而同之矣万章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
傅于贤而傅于子而孟子累数百言辨之以为皆天
也然则知禹之傅子非私者千载而下一孟子而已
岂可复望之当时诸侯乎世本称有扈氏以尧舜傅
贤而禹傅启故启立而不服遂征之然则非愚之臆
说也
按文中子后序言太宗尝读周官辨方正位体国经
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之言嘅然叹曰不井田不封
傅于贤而傅于子而孟子累数百言辨之以为皆天
也然则知禹之傅子非私者千载而下一孟子而已
岂可复望之当时诸侯乎世本称有扈氏以尧舜傅
贤而禹傅启故启立而不服遂征之然则非愚之臆
说也
按文中子后序言太宗尝读周官辨方正位体国经
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之言嘅然叹曰不井田不封
卷八十六 第 78b 页 WYG0971-0503b.png
建不足法三代之治然则诏群臣议封建必是时事
也后之儒者往往追恨当时诸臣不能将明英之美
意使生民复见三代之治以为遗憾愚尝论之以为
必能备究古今之事情然后可以断其议论之是非
法制之得失盖封建一事汉以来未尝废也然行之
辄利少而害多其故有二一则不能存三代之公心
二则不能存三代之良法公心者何昔文武成康之
众建诸侯也有德有功者则畀之初未尝专以私其
也后之儒者往往追恨当时诸臣不能将明英之美
意使生民复见三代之治以为遗憾愚尝论之以为
必能备究古今之事情然后可以断其议论之是非
法制之得失盖封建一事汉以来未尝废也然行之
辄利少而害多其故有二一则不能存三代之公心
二则不能存三代之良法公心者何昔文武成康之
众建诸侯也有德有功者则畀之初未尝专以私其
卷八十六 第 79a 页 WYG0971-0503c.png
宗亲虽曰兄弟甥舅之邦然所封皆极一时之选若
其果贤则微子尹东夏蔡仲君蔡邦虽仇雠不废也
若其不贤则管蔡为戮五叔无官虽同气不恕也至
汉则且私且忌故始则剿灭异代所建国而尽以畀
其功继则剿灭异姓王而尽以畀其同宗又继则剿
灭疏属刘氏王而尽以畀其近亲而其所建置若濞
若长之徒初无功德足以君国子民特以其近亲而
王之故不旋踵而犯上作乱墟其国殒其身矣盖有
其果贤则微子尹东夏蔡仲君蔡邦虽仇雠不废也
若其不贤则管蔡为戮五叔无官虽同气不恕也至
汉则且私且忌故始则剿灭异代所建国而尽以畀
其功继则剿灭异姓王而尽以畀其同宗又继则剿
灭疏属刘氏王而尽以畀其近亲而其所建置若濞
若长之徒初无功德足以君国子民特以其近亲而
王之故不旋踵而犯上作乱墟其国殒其身矣盖有
卷八十六 第 79b 页 WYG0971-0503d.png
先王之公心则其弊不至于此良法者何昔先王之
建邦也上有方伯连率下有公侯伯子男小大相维
尊卑相制如公侯受封之地虽多而制禄不过十倍
其卿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名山大泽不以封必赐
弓矢然后征必赐圭瓒然后鬯有巡狩有述职有庆
有让纲纪未尝一日隳也若汉初诸侯王则界以大
城名都连数千里未尝为之分限山泽蓄积在其国
者不领于天子之大农五岳四渎在其国者不领于
建邦也上有方伯连率下有公侯伯子男小大相维
尊卑相制如公侯受封之地虽多而制禄不过十倍
其卿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名山大泽不以封必赐
弓矢然后征必赐圭瓒然后鬯有巡狩有述职有庆
有让纲纪未尝一日隳也若汉初诸侯王则界以大
城名都连数千里未尝为之分限山泽蓄积在其国
者不领于天子之大农五岳四渎在其国者不领于
卷八十六 第 80a 页 WYG0971-0504a.png
天子之祠官故为诸侯者一受封之后即自负其富
强摘山煮海招纳亡命擅爵人赦死罪天子不能诃
谋臣不敢议所以纵恣之者如此及景武之后则作
佐官之律严附益之法吹毛求疵积毁销骨所以猜
防之者复如此盖方其纵恣也则畏之有同乎敌国
及其猜防也则抑之不啻如谪徙矣盖有先王之良
法则其弊不至于此由汉而来有天下者未尝不王
其昆弟子姓而名之曰封建然其得失与汉无以大
强摘山煮海招纳亡命擅爵人赦死罪天子不能诃
谋臣不敢议所以纵恣之者如此及景武之后则作
佐官之律严附益之法吹毛求疵积毁销骨所以猜
防之者复如此盖方其纵恣也则畏之有同乎敌国
及其猜防也则抑之不啻如谪徙矣盖有先王之良
法则其弊不至于此由汉而来有天下者未尝不王
其昆弟子姓而名之曰封建然其得失与汉无以大
卷八十六 第 80b 页 WYG0971-0504b.png
相远盖其初也惟务私其宗亲未尝择有德而授之
意故有德者不皆可使南面之人德复不能固结以
恩义绳律之以法度故仁恕者则流于纵恣西晋是
也尅核者则过于猜防曹魏是也而晋魏皆缘是以
亡是岂封建误之哉先王之意之法不存而强慕美
名则适足为祸乱之阶且唐太宗亦好名之主然审
时量已固自不能存帝王之心而行帝王之事矣故
刺史世袭之诏不久而遂停而当时诸臣虽以魏郑
意故有德者不皆可使南面之人德复不能固结以
恩义绳律之以法度故仁恕者则流于纵恣西晋是
也尅核者则过于猜防曹魏是也而晋魏皆缘是以
亡是岂封建误之哉先王之意之法不存而强慕美
名则适足为祸乱之阶且唐太宗亦好名之主然审
时量已固自不能存帝王之心而行帝王之事矣故
刺史世袭之诏不久而遂停而当时诸臣虽以魏郑
卷八十六 第 81a 页 WYG0971-0504c.png
公之贤亦以为事虽至善时即未遑而有五不可之
说盖其度之审矣如颜师古之议欲封建与郡县并
行王侯与守令错处则汉初已尝如此至景帝令诸
侯王不得治民补吏而汉置内史以治其地则封建
之名悉为郡县矣盖古之所谓诸侯即后之所谓守
令然自汉中叶以后王侯之与守令始判然为二承
流宣化而实有治人之责者守令也食租衣税而但
袭茅土之封者王侯也今欲并建则凡王侯受封之
说盖其度之审矣如颜师古之议欲封建与郡县并
行王侯与守令错处则汉初已尝如此至景帝令诸
侯王不得治民补吏而汉置内史以治其地则封建
之名悉为郡县矣盖古之所谓诸侯即后之所谓守
令然自汉中叶以后王侯之与守令始判然为二承
流宣化而实有治人之责者守令也食租衣税而但
袭茅土之封者王侯也今欲并建则凡王侯受封之
卷八十六 第 81b 页 WYG0971-0504d.png
地必尽废内史之官即付之兵民之任而后可但恐
恣纵专擅犯上作乱复如汉初之事容之则废法而
贻子孙之深忧诛之则伤恩而失封建之初意矣又
况魏晋以后王侯多是虚封有三分食一四分食一
五分食一者又有非其境内之地而遥封者如元魏
之以会稽苍梧建邺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之类
是也盖户封既为虚名则受封者之俸禄必仰给于
县官而出纳之吝有所不能免于是遂有虚食真食
恣纵专擅犯上作乱复如汉初之事容之则废法而
贻子孙之深忧诛之则伤恩而失封建之初意矣又
况魏晋以后王侯多是虚封有三分食一四分食一
五分食一者又有非其境内之地而遥封者如元魏
之以会稽苍梧建邺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之类
是也盖户封既为虚名则受封者之俸禄必仰给于
县官而出纳之吝有所不能免于是遂有虚食真食
卷八十六 第 82a 页 WYG0971-0505a.png
之异今欲尽复旧制则王侯受封之地既瓜分赋随
之京师府藏顿鲜无以供军国之用非君上之利也
又王侯于所受封之郡邑既无抚字之责而徒利租
赋之入于是一意侵渔不顾怨讟为封户者甚于征
𣙜非百姓之利也又所谓王侯者非子弟即勋臣素
号名贵人华屋玉食之奉于京师为宜今使之块处
外郡朝不坐宴不与忧谗畏讥此绛侯之所以恐惧
长孙司空之所以怨望然则又非受封者之利也夫
之京师府藏顿鲜无以供军国之用非君上之利也
又王侯于所受封之郡邑既无抚字之责而徒利租
赋之入于是一意侵渔不顾怨讟为封户者甚于征
𣙜非百姓之利也又所谓王侯者非子弟即勋臣素
号名贵人华屋玉食之奉于京师为宜今使之块处
外郡朝不坐宴不与忧谗畏讥此绛侯之所以恐惧
长孙司空之所以怨望然则又非受封者之利也夫
卷八十六 第 82b 页 WYG0971-0505b.png
封建者古帝王所以建万世之长策今其公心良法
一不复存而顾强希其美名以行之上则不利君中
则不利臣下则不利民而方追咎其不能行此书生
之论所以不能通古今之变也
封建郡县总论
天生斯民而树之君使师牧之人君代天子民所以
治安之者其大要有二曰封建曰郡县是已古今论
者不一或谓封建公天下之大端大本或谓郡县公
一不复存而顾强希其美名以行之上则不利君中
则不利臣下则不利民而方追咎其不能行此书生
之论所以不能通古今之变也
封建郡县总论
天生斯民而树之君使师牧之人君代天子民所以
治安之者其大要有二曰封建曰郡县是已古今论
者不一或谓封建公天下之大端大本或谓郡县公
卷八十六 第 83a 页 WYG0971-0505c.png
天下之法或以周秦公私定国祚之短长或又委诸
不得已之时势焉是故由今论古封建出自圣人公
天下之心无疑也然禹之兴也玉帛者万国汤之兴
也来归者三千武王之兴也不期而会者八百当其
时即欲禹汤武变易封建以为郡县势不可也且即
万国三千八百言之侯国渐减封彊渐广非一日之
积矣傅至春秋大并小强吞弱战国兵争磨灭殆尽
始皇悉兼并为一统是时争夺成风若又封之国土
不得已之时势焉是故由今论古封建出自圣人公
天下之心无疑也然禹之兴也玉帛者万国汤之兴
也来归者三千武王之兴也不期而会者八百当其
时即欲禹汤武变易封建以为郡县势不可也且即
万国三千八百言之侯国渐减封彊渐广非一日之
积矣傅至春秋大并小强吞弱战国兵争磨灭殆尽
始皇悉兼并为一统是时争夺成风若又封之国土
卷八十六 第 83b 页 WYG0971-0505d.png
授之兵甲群雄角立战争之祸何时已哉是秦之罢
侯置守亦势也今之论者且无谓封建出自圣王郡
县出自李斯须即二者较其利害多寡为万世计长
久可也尝论古今经国之大势重封建则权在诸侯
王而郡邑悉统于侯封之中重郡县则权在监司守
令而侯封悉寓于郡邑之内惟郡邑统于侯封则守
宰废置悉听命于诸侯王而政令悍猛世代一辙虽
圣人复生无所用之虽虐用其民民无敢谁何且结
侯置守亦势也今之论者且无谓封建出自圣王郡
县出自李斯须即二者较其利害多寡为万世计长
久可也尝论古今经国之大势重封建则权在诸侯
王而郡邑悉统于侯封之中重郡县则权在监司守
令而侯封悉寓于郡邑之内惟郡邑统于侯封则守
宰废置悉听命于诸侯王而政令悍猛世代一辙虽
圣人复生无所用之虽虐用其民民无敢谁何且结
卷八十六 第 84a 页 WYG0971-0506a.png
邻植党声势相倚虽天子命令辄阻格不行矣惟侯
封悉寓于郡县则侯王守令一皆听命于天子而截
然易制所以由三代迄今凡悖上作乱荼毒生灵悉
出于侯邦而未见有梗化之守宰概可考而知也况
此二者法本相须行之历代非判然不相关也今果
谓封建行于夏商周而止于秦郡县行于汉唐宋而
起于秦乎彼秦废古圣王善政不独封建一端而封
建其大者遂至孤立而亡无足言也然则大封同姓
封悉寓于郡县则侯王守令一皆听命于天子而截
然易制所以由三代迄今凡悖上作乱荼毒生灵悉
出于侯邦而未见有梗化之守宰概可考而知也况
此二者法本相须行之历代非判然不相关也今果
谓封建行于夏商周而止于秦郡县行于汉唐宋而
起于秦乎彼秦废古圣王善政不独封建一端而封
建其大者遂至孤立而亡无足言也然则大封同姓
卷八十六 第 84b 页 WYG0971-0506b.png
王三庶孽分天下半卒乃衅萌七国几亡汉祚西晋
诸王擅兵搆乱略与汉同唐宋宗藩虽各封公封王
亦止食租衣税于京师谓其法制未善则可实未尝
尽废之不讲也可见汉晋唐宋专任守令虽侯王之
尊不得领师牧之责所以谓重郡县则侯封寓于郡
县内者此耳然封建之善莫过于三代其所以享祚
长者岂尽由封建之制乎观禹一傅而启有有扈氏
之征再傅而仲康有羲和之征废大康者后羿也弑
诸王擅兵搆乱略与汉同唐宋宗藩虽各封公封王
亦止食租衣税于京师谓其法制未善则可实未尝
尽废之不讲也可见汉晋唐宋专任守令虽侯王之
尊不得领师牧之责所以谓重郡县则侯封寓于郡
县内者此耳然封建之善莫过于三代其所以享祚
长者岂尽由封建之制乎观禹一傅而启有有扈氏
之征再傅而仲康有羲和之征废大康者后羿也弑
卷八十六 第 85a 页 WYG0971-0506c.png
帝相者寒浞也韦顾昆吾党桀肆虐而亡夏之天下
者非夏之诸侯乎崇黎有奄助纣为暴而亡商之天
下者非商之诸侯乎周武分封未几挟武庚以叛周
者管蔡霍也非姬姓之诸侯乎王室陵夷至下堂见
诸侯甚则射中王肩问鼎轻重周郑交质繻葛倒置
弑夺篡逆无国无之其中土广兵强者反图霸僭王
陵逼天子互相吞噬肝脑涂地斯民惴惴然不聊生
者数百年皆诸侯为之乱阶也正由甲兵田赋尽在
者非夏之诸侯乎崇黎有奄助纣为暴而亡商之天
下者非商之诸侯乎周武分封未几挟武庚以叛周
者管蔡霍也非姬姓之诸侯乎王室陵夷至下堂见
诸侯甚则射中王肩问鼎轻重周郑交质繻葛倒置
弑夺篡逆无国无之其中土广兵强者反图霸僭王
陵逼天子互相吞噬肝脑涂地斯民惴惴然不聊生
者数百年皆诸侯为之乱阶也正由甲兵田赋尽在
卷八十六 第 85b 页 WYG0971-0506d.png
其掌握其敝必至尾大不掉之势使之耳孰云法制
出于圣人尽有利而无弊耶然则三代封建耳矣乃
云郡邑寓于封建之内何耶盖抚有一国之民者诸
侯也分理一国之郡县而最为亲民者郡邑宰也周
公营洛因西土为千里分置百县左传曰上大夫受
郡周礼曰四甸为县县正下大夫一人县与邑不同
而四井为邑州与郡不同而五党为州吴起为西河
守黔夫为徐州守郡守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子
出于圣人尽有利而无弊耶然则三代封建耳矣乃
云郡邑寓于封建之内何耶盖抚有一国之民者诸
侯也分理一国之郡县而最为亲民者郡邑宰也周
公营洛因西土为千里分置百县左传曰上大夫受
郡周礼曰四甸为县县正下大夫一人县与邑不同
而四井为邑州与郡不同而五党为州吴起为西河
守黔夫为徐州守郡守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子
卷八十六 第 86a 页 WYG0971-0507a.png
游为武城宰县邑宰也自千里之王畿及五等之封
国莫不有州有县此皆周室井邑之制而谓县邑寓
于侯封中者非耶始皇大其郡制以领县邑而封建
虽已废矣然东游海上称颂功德有列侯在焉如彻
侯关内侯特无实封之彊土耳是藩屏不固斯基本
易摧秦之亡也固未必不关乎封建之废而其所以
亡者实于郡县无与也但论者又谓诸侯各有封土
则思永保其土各有分民则思永保其民民亦世服
国莫不有州有县此皆周室井邑之制而谓县邑寓
于侯封中者非耶始皇大其郡制以领县邑而封建
虽已废矣然东游海上称颂功德有列侯在焉如彻
侯关内侯特无实封之彊土耳是藩屏不固斯基本
易摧秦之亡也固未必不关乎封建之废而其所以
亡者实于郡县无与也但论者又谓诸侯各有封土
则思永保其土各有分民则思永保其民民亦世服
卷八十六 第 86b 页 WYG0971-0507b.png
其统辖而有固志所以各国小大相维夹辅王室惟
封建则然彼守宰迁徙靡常未免视郡邑如傅舍虽
有贤人美政不获俟其德化之成此所以秦而下其
政教不三代若也孰知诸侯王有功德者多在始封
之君继世率皆膏粱子弟凡卿大夫亦皆世官故世
禄之家鲜知民瘼曷若守令出于选举而考课亦密
一或不肖不数载辄易者为尤愈也苟不审其利害
分数概以运祚短长教化美恶一归诸封建郡县之
封建则然彼守宰迁徙靡常未免视郡邑如傅舍虽
有贤人美政不获俟其德化之成此所以秦而下其
政教不三代若也孰知诸侯王有功德者多在始封
之君继世率皆膏粱子弟凡卿大夫亦皆世官故世
禄之家鲜知民瘼曷若守令出于选举而考课亦密
一或不肖不数载辄易者为尤愈也苟不审其利害
分数概以运祚短长教化美恶一归诸封建郡县之
卷八十六 第 87a 页 WYG0971-0507c.png
制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夫本者何天之立君与
君之承天皆为民也封建郡县之制贤哲俊乂之求
宗社灵长之策皆所以为民也为民乃为君也岂徒
为周之姬秦之嬴子孙世世享有富贵福泽云乎哉
孔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世代有兴必有
亡法制有因必有革理势之必然也是故人君心乎
为民则必求贤才与之共理凡经纶显设皆为生民
计则民安而享祚长也禹汤文武所以为圣君三代
君之承天皆为民也封建郡县之制贤哲俊乂之求
宗社灵长之策皆所以为民也为民乃为君也岂徒
为周之姬秦之嬴子孙世世享有富贵福泽云乎哉
孔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世代有兴必有
亡法制有因必有革理势之必然也是故人君心乎
为民则必求贤才与之共理凡经纶显设皆为生民
计则民安而享祚长也禹汤文武所以为圣君三代
卷八十六 第 87b 页 WYG0971-0507d.png
所以有道之长者此也心不在乎民而止为身家子
孙计虑则日与筹画者皆富贵之徒掊尅彊禦靡届
靡究故民危而运祚促也始皇所以为暴虐之主秦
所以二世而亡者此也以公私论者亦准诸此耳不
然汤非富天下武非敌百姓傅贤傅子孟子何以总
归之天也所以封建之设帝王公天下以为民也又
岂必官天下者然后可以行封建哉始皇失在虐民
不能体天心以爱养元元不可为上天之宗子失不
孙计虑则日与筹画者皆富贵之徒掊尅彊禦靡届
靡究故民危而运祚促也始皇所以为暴虐之主秦
所以二世而亡者此也以公私论者亦准诸此耳不
然汤非富天下武非敌百姓傅贤傅子孟子何以总
归之天也所以封建之设帝王公天下以为民也又
岂必官天下者然后可以行封建哉始皇失在虐民
不能体天心以爱养元元不可为上天之宗子失不
卷八十六 第 88a 页 WYG0971-0508a.png
在郡县之法也世儒因郡县出自始皇而诋訾之何
异木绵颁自前元必使天下尽废木绵之利尽仍先
王蚕丝麻枲而后可也噫今天下普木绵之惠矣蚕
丝麻枲未之废也今天下安郡县之制矣侯王封爵
未之废也猗欤休哉保我子孙黎民尚益有利哉
异木绵颁自前元必使天下尽废木绵之利尽仍先
王蚕丝麻枲而后可也噫今天下普木绵之惠矣蚕
丝麻枲未之废也今天下安郡县之制矣侯王封爵
未之废也猗欤休哉保我子孙黎民尚益有利哉
卷八十六 第 88b 页 WYG0971-0508b.png
图书编卷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