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七十四 第 1a 页 WYG0971-007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七十四
             明 章潢 撰
  心象图叙
 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达之事为
 而五常百行皆有象也皆可得而图也然而主之者
 心也惟心则渊渊浩浩深广无际操存舍亡出入无
 时神明变化不可得而测也果可得而象之乎易曰
卷七十四 第 1b 页 WYG0971-0077b.png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可于复而见之而人
 心独不可见乎文王独于坎卦曰习坎有孚惟心亨
 故于坎取心之象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于此可默
 识矣人须是该其真心识此一阳为主于内者是也
 凡一身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五常百行皆于
 此乎统之也岂惟是哉一身之中自其主宰谓之心
 其灵觉谓之性其不测谓之神其专一谓之志其发
 动谓之意其感触谓之情其紬绎谓之思其运用谓
卷七十四 第 2a 页 WYG0971-0077c.png
 之才其名虽殊其实一也识其心而性也情也神也
 志也意与才也皆举之矣况引而伸之凡道德中和
 仁义礼智孝弟忠信喜怒哀乐视听言动举宇宙内事
 何一而非心乎不能真识此心欲其操而存之也难
 矣故孟子一言以蔽之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有志立人之道者盍亦自识其心乎
卷七十四 第 3a 页 WYG0971-0078a.png
 
           形属阴神属阳一阳寓于
           二阴之中坎之象也元神
           寓于形骸之中心之象也
           即坎之卦象以反求于身
           而心为一身之主故欲脩
           其身者先正其心否则一
           阳为二阴所陷宁无惧哉
卷七十四 第 3b 页 WYG0971-0078b.png
  易曰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大哉心乎其通天地人而一之者乎惟人能全此心
 则位天地育万物沗三才而一之矣但人生天地间
 虽同具此心而不免沦于禽兽与草木同腐朽者不
 识心故也尝读易见文王于六十四卦独于坎卦以
 心为言乃悟坎之卦象其即人心之象矣乎何也人
 之所以负阴抱阳而德合天地者以其有此心也乾
 纯阳坤纯阴震艮虽阳而偏于上下惟☵则一阳在
卷七十四 第 4a 页 WYG0971-0078c.png
 中也以此反观于身凡耳目口鼻四肢百骸非即坎
 卦之□乎心之主宰于中至虚至灵非即坎卦之一
 乎人能存此心焉使一阳为主于内则天君泰然百
 体从令非即道心惟微之谓乎苟为郡阴所陷而徇
 耳目口体之欲非即人心惟危之谓乎可见阳固不
 离乎阴而有以宰乎阴心固不离乎形而有以宰乎
 形心为形役则道心即人心矣先立乎其大者则其
 小者不能夺人心不亦䋃乎道哉噫睹坎卦心象而
卷七十四 第 4b 页 WYG0971-0078d.png
 阴阳危微之介良可惧也是故心不可象也而以坎
 卦象之所以自省而自儆也惟善悟者得心而忘象
  古今说心考
 书曰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
 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
 谓与
 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
卷七十四 第 5a 页 WYG0971-0079a.png
 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
 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卷七十四 第 5b 页 WYG0971-0079b.png
 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
 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卷七十四 第 6a 页 WYG0971-0079c.png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者由是则死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卷七十四 第 6b 页 WYG0971-0079d.png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簟食一豆羔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卷七十四 第 7a 页 WYG0971-0080a.png
 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不由放其心
 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
 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
 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
 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
卷七十四 第 7b 页 WYG0971-0080b.png
 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
 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周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云云/)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
 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
 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邵子曰心为太极 卲子曰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
 是以乾坤交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
卷七十四 第 8a 页 WYG0971-0080c.png
 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
 先天学心学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者
 也程伯子曰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心要在腔子里
  人心缘境出入无时人亦不觉 人有四百四病
 皆不由自家只是心须由自家 人心常要活则周
 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 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
 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 人心作主不定正如一个
 翻车流转动摇无须臾停所感万端又如悬镜空中
卷七十四 第 8b 页 WYG0971-0080d.png
 无物不入其中有甚定形不学则却都不察及有所
 学便觉察得是为害着一个意思则与人成就得个
 甚好见识心若不做一个主怎生柰何张天棋昔常
 言自约数年自上着床便不得思量事不思量事后
 须强把他这心来制縳亦须寄寓在一个形像皆非
 自然君术自谓吾得术矣只管念个中字此则又为
 中系縳且中字亦何形像若愚夫不思虑冥然无知
 此又过与不及之分也有入中常若有两入焉欲
卷七十四 第 9a 页 WYG0971-0081a.png
 为善如有恶以为之间欲为不善又若有羞恶之心
 者本无二人此正交战之验也待其志使气不能乱
 此大可验要之圣贤必不害心疾其他疾却术可知
 他脏腑只为原不曾养养之却在修养家
 程叔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
 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程叔子曰学者先务固在心志有谓欲屏去闻见知
 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恶其纷乱则是须
卷七十四 第 9b 页 WYG0971-0081b.png
 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
 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
 若欲勉此唯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
 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谓物来夺之今夫瓶罂有
 水实内则虽江海之浸无所能入安得不虚无水于
 内则停注之水不可胜注安得不实大凡人心不可
 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
 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
卷七十四 第 10a 页 WYG0971-0081c.png
 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
 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言敬无如圣人之
 言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
 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
 事也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
 程叔子曰心之燥者不热而烦不寒而慄无所恶而
 怒无所悦而喜无所取而起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
 正其气莫若正其志其志既正则虽热不烦虽寒不
卷七十四 第 10b 页 WYG0971-0081d.png
 慄无所怒无所喜无所取去就犹是死生犹是夫是
 之谓不动心
 张子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
 有外世人之心正于见闻牿小圣人尽性不以见闻
 牿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
 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龟山杨氏曰正心到寂然不动处方是极致以此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其于平天下也何有
卷七十四 第 11a 页 WYG0971-0082a.png
 语仲素曰未言尽心须先理会心是何物又问曰心
 之为物明白洞达广大静一若体会得了然分明然
 后可以言尽未理会得心尽个甚能尽其心自然知
 性不用问人大抵须先理会仁之为道知仁则知心
 知心则知性是三者初无异也横渠作西铭亦只是
 要学者求仁而已
 有心以感物则其应必狭惟忘心而待物之感故能
 无所不应
卷七十四 第 11b 页 WYG0971-0082b.png
 明道见谢子纪问甚博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
 丧志谢子被他折难身汗面赤先生曰只此便是恻
 隐之心(恻然有/隐之心)
 上蔡谢氏曰人须识其真心见孺子将入井时是真
 心非思而得也非勉而中也
 延平李氏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
 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久久用力
 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耳
卷七十四 第 12a 页 WYG0971-0082c.png
 朱子曰大抵心体通有无该动静故工夫亦通有无
 该动静方无渗漏若必待其发而后察察而后存则
 工夫之所不至多矣惟涵养于未发之前则其发处
 自然中节者多不中节者少体察之际亦甚明审易
 为着力与异时无本可㩀之说大不同矣
 学者吃紧是理会这一个心那纸上说底全靠不得
 此心操存舍亡只在反掌之间
 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卷七十四 第 12b 页 WYG0971-0082d.png
 心在群妄自然退听
 如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即此心也率性之谓道亦此
 心也修道之谓教亦此心也以至于致中和赞化育
 亦只此心也致知即心知也格物即心格也克己即
 心克也非礼勿视听言动勿与不勿只争毫发地耳
 所以明道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
 收拾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
 人心常烱烱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
卷七十四 第 13a 页 WYG0971-0083a.png
 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
 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
 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觉者也不自觉而驰
 鹜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
 纲虽其俯仰顾盻之间盖已不自觉其身之所在
 心要活天理存则活人欲用则死
 陆象山先生自三四岁时思天地何所穷际不得至
 于不食宣教公呵之遂姑置而胸中之疑终在后十
卷七十四 第 13b 页 WYG0971-0083b.png
 馀岁因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
 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乃接笔书曰宇宙内事乃己分
 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曰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
 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
 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卷七十四 第 14a 页 WYG0971-0083c.png
 四明杨敬仲时主富阳簿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
 先生及反富阳先生过之问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恻
 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
 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对曰简儿时已晓得毕竟如何
 是本心凡数问先生终不易其说敬仲亦未省偶有
 鬻扇者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讫又问如初先生
 曰间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
 即敬仲本心敬仲大觉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
卷七十四 第 14b 页 WYG0971-0083d.png
 心之无所不通
 陆子曰心不可泊一事只在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
 乱被事物牵将去若是有精神即是便出便好若一
 向去便坏了
 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临汝无二尔心此理塞宇
 宙如何人杜撰得文王敬忌若不知此敬忌个甚么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
 理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这四端而
卷七十四 第 15a 页 WYG0971-0084a.png
 已又就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端指
 示人人得此心昭然但能充此心足矣
 陆子曰心在我者既尽亦自不能掩今之学者只用
 心于枝叶不求实处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其性则知天矣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
 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
 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
 学只是理会此其他体尽有形惟心无形然何故能
卷七十四 第 15b 页 WYG0971-0084b.png
 摄制人如此之甚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临汝无
 二尔心战战兢兢那有管閒时候
 人心只爱去泊着事教他弃事时如鹘孙失了树更
 无住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
 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
 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
 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
卷七十四 第 16a 页 WYG0971-0084c.png
 薛文清公曰心本宽大无边一有己私则不胜其小
 矣人心有一息之怠便与天地之化不相似
 康斋吴先生曰心是活物涵养不熟不免摇动
 白沙先生曰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
 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
 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
 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
 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
卷七十四 第 16b 页 WYG0971-0084d.png
 人具七尺之躯除此心此理之外无可贵矣浑是一
 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耳饥能食渴能饮能着衣服
 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
 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血气老死而后
 已则命之曰禽兽可矣
 敬斋先生曰心有主则在闹中亦静故程子以为金
 革百万与饮水曲肱一也然必知之深养之厚心方
 不动阳明先生曰良知者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
卷七十四 第 17a 页 WYG0971-0085a.png
 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
 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
 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
 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
 察之而已耳
 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
 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
 未尝无也故常其应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
卷七十四 第 17b 页 WYG0971-0085b.png
 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固能无祗悔
 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心一而已静其体也而复
 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
 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
 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故循
 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
 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
 濂溪所谓集义者也欲从焉虽心斋坐忘亦动也告
卷七十四 第 18a 页 WYG0971-0085c.png
 子之虽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
 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
 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
 持志而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閒话管閒事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
 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
 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要选官
卷七十四 第 18b 页 WYG0971-0085d.png
 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
 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
 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问如何是心之本体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
 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
 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
 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
卷七十四 第 19a 页 WYG0971-0086a.png
 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须
 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须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
 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
 静上用工固是好但终自有弊人心自是不息底虽
 在睡梦此心亦是流动如天地之化本无一息之停
 然其化生万物各得其所却亦自静也此心虽是流
 行不息然其一循天理却亦自静也若专来静上用
 工恐有喜静恶动之弊动静只是一个
卷七十四 第 19b 页 WYG0971-0086b.png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
 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夫物理不外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也遗
 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
 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
 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
 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
 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
卷七十四 第 20a 页 WYG0971-0086c.png
 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
 合之间未免以启学者心理之为二之弊此后世所
 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也
 夫士贵乎有天下国家之志有天下国家之志夫然
 后能有天下国家之忧而其视非义也虽一介若将
 浼焉其视民之饥寒愁苦与其厄于贪残猛悍汲汲
 焉救之也如赤子之在膏火而同室在虎狼之口其
 身之毁誉祸福又奚暇乎计也此之谓天下第一流
卷七十四 第 20b 页 WYG0971-0086d.png
 人品孟子所谓无待文王而兴者也果何为其然也
 混宇宙一气也天地万物一体也身家国天下一物
 也心也者天聪明也譬诸日月皓皓乎无不照临也
 太山不能亏日月之光而藐兹躯壳能限吾天聪明
 也乎是故仰焉而星辰俯而草木皆气也皆道也即
 皆我也况于人乎是心也自尧舜谓之道心谓之中
 自孔子谓之仁谓之至善戒惧恐惧则所以择乎此
 固执乎此耳上揆之唐虞三代圣君贤相下观之鲁
卷七十四 第 21a 页 WYG0971-0087a.png
 邹濂洛诸大儒其所以揖让所以放伐所以相授受
 其谁非斯义也乎
 人之心体一也指名曰善可也曰至善无恶亦可也
 曰无善无恶亦可也曰善曰至善人皆信而无疑矣
 又为无善无恶之说者何也至善之体恶固非其所
 有善亦不得而有也至善之体虚灵也犹目之明耳
 之聪也虚灵之体不可先有乎善犹明之不可先有
 乎色聪之不可先有乎声也目无一色故能尽万物
卷七十四 第 21b 页 WYG0971-0087b.png
 之色耳无一声故能尽万物之声心无一善故能尽
 万物之善今之论至善者乃索之事事物物之中先
 求其所谓定理者以为应事宰物之则是虚灵之内
 先有乎善也虚灵之内先有乎善是耳未听而先有
 乎声目未视而先有乎色也塞其聪明之用而窒其
 虚灵之体非至善之谓矣今人乍见孺子入井皆有
 怵惕恻隐是谓善矣然未见孺子之前先加讲求之
 功预有此善以为之则耶抑虚灵之中偶因感以触
卷七十四 第 22a 页 WYG0971-0087c.png
 发其机自不容己耶目患不能明不患有色不能辨
 耳患不能聪不患有声不能闻心患不能虚不患有
 感不能应虚则灵灵则因应无方万感万应万应俱
 寂是无应非善而实未尝有善也其感也无常形其
 应也无定迹来无所迎去无所将不识不知一顺帝
 则者虚灵之极也赤子匍匐将入井自圣人与涂人
 并而视之其所谓怵惕恻隐者圣人不能加而涂人
 未尝减也但涂入未免于乍见之后荐入于纳交要
卷七十四 第 22b 页 WYG0971-0087d.png
 誉之私矣然则乍见之发岂非生于不识不知之中
 而荐入之私岂非蔽于拟议之后耶然涂人之学圣
 人也果忧怵惕恻隐之不足耶抑去其蔽以还其乍
 见之初心也凡人心之有皆私也程子曰君子之学
 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夫所谓廓然者不蔽
 其虚灵之谓也虚灵之蔽不但邪思恶念虽至美之
 念先横于中积而不化已落将迎意必之私而非时
 止时行之用矣故自恻隐以保四海自孩提以达天
卷七十四 第 23a 页 WYG0971-0088a.png
 下自赤子以至大人实无俟取足于外而本来真体
 浑然全具学心之功虽自人一已百人十已千亦不
 过反其初焉已矣真体之上固未尝许有所增益也
 后之学圣人者不思反覆其初但恐吾心之聪明不
 足以尽圣人之知见伥伥焉求索于外假借影响测
 亿之似自信以为吾心之真得是朦其目以拟天下
 之色塞其耳以亿天下之声影响测亿之似拘滞固
 执之迹适足以塞吾虚灵之真体碍吾顺应之妙用
卷七十四 第 23b 页 WYG0971-0088b.png
 其去至善益远矣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曀
 霾絪缊何物不有而未尝一物为太虚之有故日一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则月来月往
 则日来而明自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岁自
 成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自生人心虚
 灵之体亦复如是故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途而
 同归一致而百虑夫既曰百虑则所谓何思何虑者
 非绝去思虑之谓也千思万虑而一顺乎不识不知
卷七十四 第 24a 页 WYG0971-0088c.png
 之则无逆吾明觉自然之体是千思万虑虽谓之何
 思何虑亦可也此心不可先有乎一善是至善之极
 虽谓之无善亦可也(五十/九条)
  心总论
 心学传自虞廷流𣲖远矣韩退之云孟子死不得其
 传陆象山自述其学得之孟子尝诵其言曰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
卷七十四 第 24b 页 WYG0971-0088d.png
 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
 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无不同
 也甚喜吾之心与圣人同而作圣之功亦易为力也
 且悔昔日矜持大劳未免博焉而寡要矣于是举日
 用之功惟从心所欲果尔此心本虚此心本灵此心
 本自知觉凡事之应与物之接果油然天机之顺适
 若决网罗出藩笼逍遥天壤间也然榖不种而祗恃
 其畎亩之必产金未陶而祗恃其沙砾之中藏既而
卷七十四 第 25a 页 WYG0971-0089a.png
 成心存焉亦以为本体之见在既而机心发焉亦以
 为妙用之时宜未几觉之愈自悚惕皇皇焉夙夕默
 识随处体察始自悟师心之非也始悟孔子之从心
 所欲有矩在焉发愤五十五年而始不踰也始悟陆
 子所谓圣无不同者不徒曰心而曰理且指尽心之
 圣人言也惟其圣域之优入是以心理之大同吾且
 未识其真心何敢遽同乎往圣虽陆子立大而其功
 愈密于人情事变非徒守虚净之本体恣潇洒之情
卷七十四 第 25b 页 WYG0971-0089b.png
 况已也尝以此求诸圣贤之典籍焉舜大圣人也乃
 曰人心惟危汤大圣人也乃曰以礼制心孔子有舍
 则亡之训孟子有求放心之言大学云正心易云洗
 心易其心谆谆若此者正教人辨危微存亡之机而
 求明此理之同然者以自尽焉耳然而未易辨也何
 也心之广大举六合而无所不包心之精微析万殊
 而无所不入心之神明彻千变万化而无所不用惟
 其广大无不包也虎豹豺狼莫非生意而慈悲普度
卷七十四 第 26a 页 WYG0971-0089c.png
 虽摩顶放踵在所必为皆心之广大也未易辨也惟
 其精微无不入也垢秽瓦砾莫非妙道而探索隐僻
 虽钩玄镂尘剖析邻虚皆心之精微也未易辨也惟
 其神明无不周也纵衡翕张莫非圆机而与世推移
 虽神通妙解倏忽流转皆心之灵变也未易辨也天
 理人欲同行异情焦火凝冰变幻靡定将以为远也
 自生之日至于死之时凡寒思衣饥思食经营声色
 计算货财爱敬亲友莫非此心为之运用虽终身不
卷七十四 第 26b 页 WYG0971-0089d.png
 自著察而夫妇悉与知能孰得而离之哉将以为近
 也天理当机忸怩泚颡已私一动骨肉仇雠形坐神
 驰魂游魄制一睫之间恍然在几席之前忽然在千
 里之外孰得而执之者也是故自圣人以至涂人作
 德日休作伪日拙心之劳逸不齐莫非心也顾用之
 何如耳虽曰观诸孩提之爱敬则人生之初其心本
 无不善观之行人乞人不受嘑蹴虽牿亡之后本心
 犹有未尽泯者不知此乃圣贤多方引诱或指点于
卷七十四 第 27a 页 WYG0971-0090a.png
 未丧之先或指点于既丧之后克念罔念圣狂攸分
 无非欲人自识其真心以自存也不然人莫不为孩
 提也曾有渐长不为物引习移者乎乞人不受嘑蹴
 曾有永保此心而勿丧者乎譬之种榖不种不生譬
 之真金不陶不净近之论心学者如之何兢指众人
 见在之心即与圣人同也然则世之人岂尽失其同
 然之真乎噫难言也果真心之尽失则有志者犹得
 而辨之也惟其真妄混淆能决死生于危迫不免计
卷七十四 第 27b 页 WYG0971-0090b.png
 丰约于晏安天飞渊潜星流电闪而日用不知无论
 已间有志于心学而自密其功者非不欲鼓其气以
 拓充其量而囊括空虚若几于广且大矣然心不离
 乎气而气不足以尽心一任其气即非无方无体之
 本然也非不欲锐其见以钻研其密而窥测窍妙若
 几于精且微矣然心不离乎见而见不足以尽心一
 用其见即非不识不知之本然也非不欲殚思为以
 拟议其神妙而变化错综若几于灵且明矣然心不
卷七十四 第 28a 页 WYG0971-0090c.png
 离思为而思为不足以尽心一涉于思为即非无声
 无臭之本然也盖太虚万象惟心所现心识一泯空
 象皆无是宇宙本自无穷人心未免有着此尽心之
 所以难而常与宇宙相隔越也然则圣人之同然者
 终不可得而识之哉盖与其求同于圣人莫若观同
 于赤子圣人水之海赤子水之源海难穷源易见也
 何也赤子之心何学何虑而其虚灵知觉广大精微浑
 浑乎一宇宙之无边际无间隔故也大人虽无所不
卷七十四 第 28b 页 WYG0971-0090d.png
 学无所不能其所以不学而能者未之失焉虽无所
 不虑无所不知其所以不虑而知者未之失焉故大
 人不失赤子之心而合德于天地也可见赤子即未
 污染之众人而众人乃已污染之赤子圣贤即已暴
 濯之众人而众人皆未暴濯之贤圣者也此则在人
 反而观之果未污染否乎果已暴濯否乎果道心也
 良心也拳拳乎守而勿失可也一有污染不得不加
 暴濯之功而日新又新庶可复其天然之故若徒曰
卷七十四 第 29a 页 WYG0971-0091a.png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圣而此心之坚白即可日试
 于磨涅曷不思曾子之赞其师曰江汉以濯之秋阳
 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以孔子之皓皓不可尚者
 濯之必江汉暴之必秋阳也使遽以众人见在之习
 心而未尝暴濯者强同乎圣心且曰立跻圣位非吾
 所知也噫此大学所以言正心必先之以诚意致知
 格物
  无善无恶者心之体
卷七十四 第 29b 页 WYG0971-0091b.png
 心学肇自虞廷大阐明于孔门而心体则人人所同
 有也以人人所同有者而人人不自知焉故言心者
 曰心本善而无恶也曰心虽本善而其用流入于恶
 者亦心也曰心之体本无善而无恶也夫谓之本心
 良心仁义之心皆自善而言也何以谓之无善无恶
 哉盖人心之体本自虚灵而以善恶对言之恶固非
 所有善亦不可得而有也况善本无方体无穷尽无
 先后内外窥之莫得其蕴求之莫测其端遂谓之无
卷七十四 第 30a 页 WYG0971-0091c.png
 善无恶不知此即至善之全体也然心体虚灵人莫
 不信之矣太虚之中果何所有乎犹目之明耳之聪
 以其虚也目虚无所不见耳虚无所不闻何其灵也
 虚灵之中不可先有乎善犹明之本无色聪之本无
 声也目无一色固能尽万物之色耳无一声固能尽
 万物之声心无一善固能尽万物之善者乃探索于
 事事物物之间先求其所谓定理者以为应事宰物
 之则是虚灵之内先有乎善也虚灵之内先有乎善
卷七十四 第 30b 页 WYG0971-0091d.png
 是自窒其虚灵之体非止至善之谓矣于此欲矫其
 其弊何不直指太虚之体以端中正之趋谓灵扃中
 藏渊渊浩浩未易测识此乃天命之性为人心同有
 之至善而一毫人力不与者也故不曰至善而曰无
 善无恶焉宁知目不可先有妍媸之色未尝无明也
 特其天明不可得而睹焉尔耳不可先有邪正之声
 未尝无聪也特其天聪不可得而听焉尔心不可先有
 善恶之念未尝无灵明也特其虚灵不可得而执持
卷七十四 第 31a 页 WYG0971-0092a.png
 焉尔夫聪明即耳目之善灵明发窍为耳目之聪明
 即心之善也因明之不可睹即谓之无明因聪之不
 可听即谓之无聪因虚灵不可执持即谓之无善可
 乎哉试即爱心之一端言之人之于亲莫不知爱凡
 温凊定省一出于此心之爱也即此爱亲之心以反
 观焉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
 可得而闻也谓之无可也然孝子有深爱者视于无
 形听于无声恝恝乎不可解于衷者谓之有也非欤
卷七十四 第 31b 页 WYG0971-0092b.png
 此正明明德新民之实体而为人心本然之至善也
 故君子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永保此心而止至善焉
 非先求一善以安排于中之谓也然则即爱亲一端
 以推之万善何莫不然而至善之心体可识矣或曰
 大学前云至善后云正心则心体不可以无善言也
 明矣而子又不专以有善言之何也曰至善者人心
 自有之天则应用万变不齐真体一定不易固通寂
 感有无而一之者也俗儒执名物故滞于有杨墨眈
卷七十四 第 32a 页 WYG0971-0092c.png
 空寂故堕于无孰谓心而可以有无偏言之哉观大
 学言有所则心不正而无所则心正可知矣不正则
 不善而心正则止至善可知矣是心本至善何必言
 有心本无所安得谓之无善哉予不欲以有无偏言
 之者谓心体包涵有无原自至善特不可以有所自
 窒其心耳何也道心惟微虽通微生于思也然无思
 本也思通用也心则无思无不通焉人心有觉虽常
 觉存乎知也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心则无知
卷七十四 第 32b 页 WYG0971-0092d.png
 无不知焉或有以气定认心者然气有呼吸心无喘
 息其殆御气而不滞于气者乎或有以凝神见心者
 然神本不测心则不贰其殆不神之所以为神乎恻
 隐羞恶辞让是非心固有感即通也然无感非先感
 非后当其感时其无感者安在也忿懥恐惧好乐忧
 患心同发之各当也然未发非内发非外当其发时
 其未发者何存也无时不然非心乎然时有昼夜心
 则通昼夜而一之虽与时偕行而心非时也无物不
卷七十四 第 33a 页 WYG0971-0093a.png
 有非心乎然物有彼我心则合彼我而通之虽因物
 以付而心非物也以空状心者谓见无所见得无所
 得必欲息念以归空认理为心者谓即事即理即理
 即心必欲殚精以析理且不思真空妙理何异同也
 即此观之可见是心也非内也非外也亦非内外中
 间也非生也非灭也亦非生灭接续也非显也非密
 也亦非显密贯通也虽廓然寂然万象本自森然虽万
 感万应一真浑无增减此心原自至善何可以有无
卷七十四 第 33b 页 WYG0971-0093b.png
 偏言之哉谅哉心不得而形容也惟其不可形容此
 心之所以为至善而不可专以无字象之也若不曰
 至善而曰无善无恶者其体也不曰止至善而曰不
 修善不造恶者其功也则五经四书所云元善继善
 主善明善择善之说皆可废矣立言垂训者尚其慎
 之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天地至大也与天地合德者大人也夫天地覆载其
卷七十四 第 34a 页 WYG0971-0093c.png
 大无垠而世未有能穷其际者人以渺然形躯处覆
 载间谓其德合天地已不胜其惑矣孟子乃曰大人
 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凡民之生孰非赤子则凡为
 赤子孰非大人乎哉无怪乎人之惑滋甚矣然其所
 以惑之甚者岂有他哉圣学不明世乏豪杰之士耳
 故语之以合德天地莫不惊且骇既以为不敢为语
 之以赤子之心靡不忽而易之又以为不足为此大
 人所以不恒有也然天地大矣非大之以覆载之形
卷七十四 第 34b 页 WYG0971-0093d.png
 体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曾谓
 乾坤之广大有外于知能之易简乎赤子诚小矣然
 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观其
 甫离母怀即能啼号其所以能啼而号者曾学焉否
 乎哺之以乳即知含咽其所以知含而咽者曾虑焉
 否乎是赤子之知能即乾坤易简之知能也若大人
 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参赞位育皆其能事岂知能
 独异于人哉其知也不思而得此知之所以为天明
卷七十四 第 35a 页 WYG0971-0094a.png
 而无知无不知也其能也不勉而中此能之所以为
 天能而无为无不为也故曰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其
 中也可见知能一也在乾坤曰至简至易在大人曰
 不思不勉在赤子曰不学不虑一乎二乎欲自解其
 惑者反而思之当自得之矣然此至易至简不学不
 虑者莫得而名状之谓之纯一无伪可也谓之真诚
 不杂可也谓之纯粹至善可也谓之元精不贰谓之
 浑沌未开谓之太璞未琢皆可也孟子即人之所自
卷七十四 第 35b 页 WYG0971-0094b.png
 有者指为赤子之心是心也知能所从出也柰何清
 窦稍开则知诱物化百诱皆攻机械熟而醇庞漓矣
 而此心在人终有不可得而泯者试观一切常人日
 为智识营绊以自蔽其本然之良知此心若牿亡之
 殆尽也一或有所感触未尝无恻隐羞恶之发果待
 学之虑之然后恻隐之羞恶之乎泛观一言一动间
 之即应感之即通起居食息皆不待学虑而当其则
 者果何物也人特不肯反躬默识以扩而充之所以
卷七十四 第 36a 页 WYG0971-0094c.png
 行不著习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耳大人则不失此
 心也谓之不失或减之丝毫失也或加之丝毫亦失
 也何也此心天然自有无将迎无留滞无内外隐显
 圆融透彻流动变化虽丝毫不可得加损者已悉具
 于赤子之时也故大人与亦子异者自少而壮而老
 其形体容貌有不同也德行言辞政事文学有不同
 也富贵贫贱穷通得丧有不同也而其心即赤子之
 心未之失耳抑岂大人一无所学无所虑乎虽虑以
卷七十四 第 36b 页 WYG0971-0094d.png
 满其良知之量其不虑者如故焉不虑而知即不思
 而得而与易知合德者此也学以满其良能之量其
 不学如故焉不学而能即不勉而中而与简能合德
 者此也信乎大人与乾坤同其大要在不失赤子之
 心而已矣或曰易简而天地之理得矣中庸乃云圣
 人有所不知不能何欤曰心量无穷尽心之学亦无
 穷孟子止发明赤子大人若不同而其心一而已矣
 是心也愚夫愚妇可以与知与能者此也昭昭之天
卷七十四 第 37a 页 WYG0971-0095a.png
 也圣人有所不知不能者亦此也无穷之天也故云
 尧舜其犹病诸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也或又曰赤
 子之心本已包含无穷之生理而未之露也天地之
 大德曰生而大人与之合者只在不失赤子之心而
 足矣天地果何心哉曰天地每岁冬至一阳初生曰
 复故易谓复见天地之心而万物资始矣由此时有
 春夏秋冬不同而时行物生出震齐巽见离役坤说
 兑战乾劳坎成艮亦以时异要不失乎一阳来复之
卷七十四 第 37b 页 WYG0971-0095b.png
 初也是天地之心即一阳来复处见之一岁如此岁
 岁皆然前而往古后而将来靡岁不然然则天地之
 大生孰非一阳来复之心乎噫是元阳也其端虽甚
 微而无穷之生意皆从此出但自造化言则云乾知
 大始云复见天地之心自生民言则云不虑而知云
 赤子之心自学者言则云复以自知云须是识其真
 心其实一也惟大人为能不失所以与天地合也譬
 之谷种生意已完具于中一得水土而萌芽露焉赤
卷七十四 第 38a 页 WYG0971-0096a.png
 子其谷之萌芽乎大人其谷之秀而实乎心即谷种
 是也方其甲柝萌芽而苗秀华实已无一不备及畅
 茂条达而蕃硕焉却于萌芽未常有所加也虽农功
 耕耘收穫必以其时而结实之后其谷种则依然如
 故矣可见收成之谷种固不异乎萌芽之谷种大人
 之心岂异乎赤子之心哉虽然从其大体为大人圣
 学易简有如此其如心本大而人自小之何
卷七十四 第 39a 页 WYG0971-0097a.png
 
 
 
 
 
 
 
 
卷七十四 第 39b 页 WYG0971-0097b.png
 少阳木之性仁宽裕温柔有容少阴木之应也三六
 逢元坎离归极仁至而义达矣乎(震金/之化)
 少阴火之性礼齐庄中正有敬少阳火之应也三七
 逢元艮兑归极礼备而仁行矣乎(离木/之化)
 太阴金之性义发强刚毅有执太阳金之应也四九
 逢元震巽归极义尽而礼贞矣乎(兑火/之化)
 太阳水之性智文理密察有别太阴水之应也一六
 逢元乾坤归极智哲而仁立矣乎(坎水/之化)
卷七十四 第 40a 页 WYG0971-0097c.png
 水生云木生风火生暑金生寒 水之木生雷木之
 火生日火之金生露金之水生月 云雷生怒风日
 生喜暑露生哀寒月生乐 水木生仁木火生礼火
 金生义金水生智 怒合仁水木升而太阴金化达
 矣喜合礼木火明而少阳木化彰矣哀合义火金和
 而少阴火化贞矣乐合智金水融而少阳木化流矣
 水木父子之仁也火金君臣之义也木火宾主之礼
 也金水贤否之智也仁至义尽礼恭智哲太和元气
卷七十四 第 40b 页 WYG0971-0097d.png
 流行于四时者圣人之天道也
 朱子曰仁义礼智分属五行四时此是先儒旧说未
 可轻诋盖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阴分阳便是两物
 故阳为仁而阴为义然阴阳又各分而为二故阳之
 初为木为春为仁阳之盛为火为夏为礼阴之初为
 金为秋为义阴之极为水为冬为智仁之恻隐方自
 中出而礼之恭敬则已尽发于外义之羞恶方自外
 入而智之是非则已尽伏于中故其象类如此非是
卷七十四 第 41a 页 WYG0971-0098a.png
 假合傅会若能默会于心便自可见元亨利贞其理
 亦然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涵具
 万理而纲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
 尝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说
 素明虽不详著其条而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
 往往以性为不善孟子惧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
 之苟但曰浑然全体则恐其如无星之秤无寸之尺
卷七十四 第 41b 页 WYG0971-0098b.png
 终不足以晓天下于是别而言之界为四破而四端
 之说于是而立盖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
 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不是侗儱都无一物所以外
 边才感中间便应如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之理便
 应而恻隐之心于是乎形如过庙过朝之事感则礼
 之理便应而恭敬之心于是乎形盖由其中间众理
 浑具各各分明故外边所遇随感而应所以四端各
 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未学者使知
卷七十四 第 42a 页 WYG0971-0098c.png
 浑然全体之中而灿然有条若此则性之善可知
  四端配合总说
 此图出吕巾石公数段即其说以朱子后二段观之
 自觉浑融盖性不可形容孟子指出四端正见仁义
 礼智我所固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中
 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之意也若以四端截然画为
 界限一一配以卦数方位苟不善体会而执泥名象
 未免分裂拘滞之病性学愈晦愈支矣噫天下之言
卷七十四 第 42b 页 WYG0971-0098d.png
 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
 凿也后之论性者得无失之凿乎夫心也性也图而
 示之难矣况可穿凿而支离其说也
  见自本心
 夫学贵自见不自见非学也然见之难矣见者见自
 本心见所不可见也未发之中是也故心无形而常
 善形局形则视理惟形昧矣心无事而常善事徇事
 则满心皆事牿矣昧以牿其能见乎虽见见彼非自
卷七十四 第 43a 页 WYG0971-0099a.png
 见也见彼者自见之障也是以又贵自及也语称心
 外无事事外无心者非心事对也正言心之无事也
 昔有以水波喻者近之心水也事波也非水无波非
 心无事则唯水唯心而已宁有波有事乎彼昧者见
 波遂至迷水见事遂至迷心以波怵于目事显于形
 故也故即形可以明理不能开局形者之始观即事
 可以著心不启徇事者之深扃非自见之难自反之
 难矣于是圣人象灵机于坤复之际又反躬直指喜
卷七十四 第 43b 页 WYG0971-0099b.png
 怒哀乐之未发于平旦之息焉使人反观自心波静
 之时庶无事之本体可识也反之窍也曰众人既怵
 目迷波则与物刃靡将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又宁
 有波静之时乎曰平旦之息非人也天也天定民之
 则也天根未发气往必归故生必息息必极而后生
 中夜者息之极也群品托命灵枢冲气造和之大始
 则定于天万古不易虽彊阳之壮人心之危其容或
 过乎故平旦人人有之也平旦之心之清明亦人人
卷七十四 第 44a 页 WYG0971-0099c.png
 有之也善观自心者观之此而已故曰反之窍也观
 之惟何曰固自反也若曰心一也平旦之波静事清
 好恶静而几希著息也旦昼则迷波徇事凶悔吝而
 弗自觉不息也息不息之效明矣然则使吾常息何
 旦昼不若平旦哉盖今而后知天人之中之一致不
 可过也今而后知且昼之为之非吾本心不可徇也
 又今而后知波之即水又知波之必为水之静非有
 二也不然平旦昼之一故吾也而几希何从至耶故
卷七十四 第 44b 页 WYG0971-0099d.png
 吾睹闻也即所睹闻若有无睹闻者御吾之耳目焉
 惟睹闻发而不知反声色始牿矣必反所无睹闻者
 而慎之吾思虑也即所思虑若有无思虑者端吾之
 衔勒焉惟思虑发而不知反物始牿矣必反所无思
 虑者而精之吾喜怒哀乐也即所喜怒哀乐若有无
 喜怒哀乐者居无事而节是焉惟四者发而不知反
 情始牿矣必反所无喜怒哀乐者而致之曰得无异
 平旦矣乎夫无睹闻思虑无喜怒哀乐非别无也感
卷七十四 第 45a 页 WYG0971-0100a.png
 所不能害故寂知所不能诱故静所谓未发心之所
 也即睹闻思虑喜怒哀乐之所以然者也是之谓天
 故天非彼也平旦非时也自心也是以君子日严酬
 酢若朔之晦子之亥逊志下气退然止其所焉不敢
 有毫发作为于其间也虽化诱涂众起灭根深惩深
 窒必澄危以入微渊然还吾生而静以上之天虽意
 念无从可得斯庶几吾息之本然斯其自见也已曰
 君子有天下国家之责有经纶宰割之司早作夜思
卷七十四 第 45b 页 WYG0971-0100b.png
 犹惧弗给故乾曰惕曰忠信坤曰慎曰敬今奈何息
 为哉曰此所以为诚敬也深源有雨露不忧无润也
 灵根有萌蘖不忧无良也万古此天地万古此生生
 何哉惟其常息故也大传有言天下何思何虑天下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途虽殊而虑有百亦何由
 同且一哉为无思虑故也故心寂则感自神虑静则
 应自妙目无色牿明矣孰逃吾视耳无声牿聪矣孰
 逃吾听思虑无物牿一矣孰逃吾睿喜乐也天下万
卷七十四 第 46a 页 WYG0971-0100c.png
 世公好存也哀怒也天下万世公恶存也形天下而
 我无形事天下而我无事此乾所以知始坤所以作
 成也存此为忠信主此为敬圣人不离此宇宙在乎
 手存吾眉睫今古不能违体中正仁义之全而参三
 才以立极者其惟此道哉而今曰奈何息为也是忧
 天无雨露思以憧憧一百虑也是怵于波而汨于湛
 也危亦甚矣嗟夫古人闇之今人的之古人复之今
 人作之不的不亡不作不凶千里毫釐是宜治乱殊
卷七十四 第 46b 页 WYG0971-0100d.png
 规而古今学术邈乎不相及也胡不亦自反其乎旦
 而深思之也然则复见天地心谓何耶曰复而后天
 地之心可见也虽然君子必欲见所不可见而后可
 见者可得复也传曰不见之中独见晓焉是谓坤复
 之际
 
 
 图书编卷七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