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七十 第 1a 页 WYG0970-080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七十
             明 章潢 撰
  经络考
 肝经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
 络之别曰蠡沟去内踝五寸走少阳别者经胫上睪
 结于茎胆经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
 胁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
卷七十 第 1b 页 WYG0970-0806d.png
 中散于面系目合少阳于外眦(或以诸阴/别者为正)络之别曰
 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心经之正别入
 于渊液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
 眦 络之别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
 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小肠经之正指地别于肩鲜
 入腋走心系 络之别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
 别者上走肘络肩腢脾经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
 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络之别曰公孙去本节
卷七十 第 2a 页 WYG0970-0807a.png
 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大络曰大包
 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胃经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
 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䪼还系
 目系 络之别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别者循
 胫骨外廉上络头顶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三焦经
 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络之
 别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
 心包络心系(一云外绕/臂注胸中)心包络经之正手心主之别
卷七十 第 2b 页 WYG0970-0807b.png
 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
 少阳腕骨之下 络之别同前三焦曰内关肺经之
 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
 下循喉咙复合阳明 络之别曰列缺起于腕上分
 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大肠经之正从
 手循膺乳别于肩腢入柱骨下走大肠属肺上循喉
 咙出缺盆 络之别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别
 者循臂乘肩腢上曲颊偏齿别者入耳肾经之正至
卷七十 第 3a 页 WYG0970-0807c.png
 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顾出属带脉直
 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络之别曰大钟当
 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
 腰脊膀胱经之正别入于胸中其一道一尻五寸别
 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
 上出于项复属太阳 络之别曰飞扬走踝七寸别
 走少阴
  人身关要统会
卷七十 第 3b 页 WYG0970-0807d.png
 阴阳(血为阴气为阳腰已上属阳腰已下属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表为阳里为阴四肢)
 (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是也)表里(表为阳皮毛凑理经络是也里/为阴脏腑骨髓咽喉二便是也)
 荣卫(血为荣/气为卫)三焦(胸为上焦气之源也鬲为中焦/血之源也腹为下焦水之源也)
 脏(属阴脏者藏也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是也)六腑(属阳腑者府/也胆属土又)
 (属金小肠属少阳火大肠属阳明金/三焦属少阳火膀胱属太阳寒水)十二经(手三阴/足三阴)
 (手三阳/足三阳)奇经八脉(任脉上自人中当咽直下神阙至/阴为阴之奇脉督脉自人中已上)
 (当眉心贯顶直至脊中至尾闾为阳之奇脉冲脉自/内出于包上循脊中至咽喉会任脉三脉并起而异)
 (行带脉周围于季胁之下腰之上如围带之回还阳/蹻起足之外跟踝直上入风池阴蹻起足之内跟循)
卷七十 第 4a 页 WYG0970-0808a.png
 (腹直上咽喉阳维起足太阳经则出踝旁金门/穴阴维发足少阴经别行阴脉筑宾郗是也)十二
 官(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
 (乐出焉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傅道之官/谋虑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
 (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者不得)
 (相失/也)此乃一身之根本关节百病总不外此
  人身神气总说
 天地定位人物万殊其主宰流行总只在神与气也
 粤自伏羲俯仰近远洞见此理初画一奇一偶名曰
卷七十 第 4b 页 WYG0970-0808b.png
 阴阳奇偶各三名曰乾坤乾坤再索名曰坎离八卦
 阴阳初交名曰姤复孰知皆神气之名象哉何也天
 载声气俱无天命于穆不已此乃人生而静已上不
 可得而名不可得而象故谓之先天谓之元神元气
 者此也然天地开辟即有阴阳之别䷋者阴阳之纯
 ䷾者阴阳之中䷫䷗阴阳交会之初阳即神也阴即
 气也天地人物咸得阴阳神气以有成也人之成形
 成性生幼壮老知能言动气全则生神气离则死矣
卷七十 第 5a 页 WYG0970-0808c.png
 是故神宰乎心气充乎身非神自神气自气也神即
 气之灵气即神之卫一而二二而一与生俱生者也
 但有生以后神随气以飞扬凡灵明识知之运于思
 虑者皆识神用事尽为耳目口体所役使而神非元
 神矣故气随神以奔轶凡氤氲充溢于四体者皆血
 气运旋咸徇声色名利以经营而气亦非元气焉旦
 昼牿亡几尽形虽存而实亡矣抑岂欲气神之双修
 乎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养神
卷七十 第 5b 页 WYG0970-0808d.png
 即养气也曰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
 相近也者几希又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
 也配义与道养气非所以养其神乎有志身心性命
 者真能因姤复之初交使坎离之既济而复乎乾坤
 之易简俾神一定则气不妄动气太和则神愈清明
 乾知坤作心正身修乾统天坤顺承天易简理得成
 位乎中岂不为天地间之完人哉
卷七十 第 6a 页 WYG0970-0809a.png
 
 
 
 
 
 
 
 
卷七十 第 6b 页 WYG0970-0809b.png
 右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何等经也然一
 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
 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马莳曰右十二经者虽各经自有起止而其交经接
 续或自脏而腑或自腑而脏必行其五行所属本经
 而后交于别部其起于头而止于足者必交于足其
 起于足而止于腹者必交于腹其起于手而止于头
 者必交于头其起于腹而止于手者必交于手昔人
卷七十 第 7a 页 WYG0970-0809c.png
 谓十二经之行本一脉贯通是也
卷七十 第 8a 页 WYG0970-0810a.png
 
 
 
 
 
 
 
 
卷七十 第 8b 页 WYG0970-0810b.png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馀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
 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蹻之络也阴络阴
 蹻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径而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
  经络总论
 经行气故见色常应于时络主血故受邪则变而不
 一然经之常色如心赤肺白肝青肾黑脾黄阴络之
 绝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则凝
卷七十 第 9a 页 WYG0970-0810c.png
 冱则青黑热则燥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若病则五色
 具见寒热故云经行气而络主血其色常变不同也
卷七十 第 10a 页 WYG0970-0811a.png
 
 
 
 
 
 
 
 
卷七十 第 10b 页 WYG0970-0811b.png
 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
 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
 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
 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小肠之原出
 于腕骨十二经皆为腧原者何也然五脏腧者三焦
 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腧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
 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气行三气经历
卷七十 第 11a 页 WYG0970-0811c.png
 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
 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卷七十 第 12a 页 WYG0970-0812a.png
 
 
 
 
 
 
 
 
卷七十 第 12b 页 WYG0970-0812b.png
 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
 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己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
 主臭故令鼻知香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
 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五脏藏于中者难知九窍通于外者易见即其通于
 外以察其藏于中者亦易易也况口之于味目之于
 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喉舌之于声尤有易知者在
卷七十 第 13a 页 WYG0970-0812c.png
 乎故肺气通于鼻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心气通
 于舌肾气通于耳三焦气通于喉五脏九窍合外内
 之道也苟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果知此义而握其养德养生之枢焉则一以
 贯之何病之有
卷七十 第 14a 页 WYG0970-0813a.png
 
 
 
 
 
 
 
 
卷七十 第 14b 页 WYG0970-0813b.png
 五脏俱等而心肺俱在膈上者何也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
 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肺主气其脉居右寸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变化
 运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脉居左寸肝胆肾膀胱皆
 精血之隧道筦库故亦附焉
 人之四肢百骸惟气血已尔内经曰诸气皆统于肺
 诸血皆统于心所以六脉心首左寸肺首右寸心劳
卷七十 第 15a 页 WYG0970-0813c.png
 则血亏而百病皆生肺塞则气喘而通身不宁亦可
 见矣
卷七十 第 16a 页 WYG0970-0814a.png
 
 
 
 
 
 
 
 
卷七十 第 16b 页 WYG0970-0814b.png
 血气者二五之精也始于有形付受之先以至于有
 生长养之后五内百骸周流不息如日月之经天潮
 汐之运海同此枢机运行无停而不少缓也
 血生之谓荣气守之谓卫荣性好静卫性好动动则
 情随(言阴血之性随气之/情则体气之道致也)静则情顺(言阳气之性顺/血之情则成血)
 (之功/效也)顺则血生随则气守血生则内固气守则外旺
 故血同心生气从肺主血荣气卫各得相生之道人
 身荣卫即天地之乾坤乾坤者施天地之德也荣卫
卷七十 第 17a 页 WYG0970-0814c.png
 者施血气之德也由是尊卑有位动静有常合造化
 于一机而无差矣
 人身之血气常相随而不相离也一或窒滞百病生
 焉然气阳血阴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
 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凡善治病者若病在于
 血必当调其气犹可以道达之故曰病在血而调气
 多顺病在气而理血多阻也所以血为荣气为卫荣
 虚则不知痛痒卫虚则不能运动而养气为尤要焉
卷七十 第 18a 页 WYG0970-0815a.png
 
 
 
 
 
 
 
 
卷七十 第 18b 页 WYG0970-0815b.png
 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
 入于胃乃傅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
 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
 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荣者水谷
 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洒陈犹/云分布)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
 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
 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
卷七十 第 19a 页 WYG0970-0815c.png
 气则愈
 内经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
 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
 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论气血者须
 详察之
  气血总论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
 故气常有馀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
卷七十 第 19b 页 WYG0970-0815d.png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
 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
 阴禀日之光以为光者也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
 之盈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
 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
 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
 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礼记注曰惟五十然后养阴
卷七十 第 20a 页 WYG0970-0816a.png
 者有以加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夫以阴阳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
 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何而可
 以纵欲也经者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非吾之过论也或曰仰观俯察乎
 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温凉之见于四时
 者又如此之相等而无降杀也曰动极复静静极复
卷七十 第 20b 页 WYG0970-0816b.png
 动犹人之嘘吸也寒者吸之极气之沉也热者嘘之
 极气之浮也温者嘘之微气之升也凉者吸之微气
 之降也一嘘一吸所乘之机有以使之宜其相等而
 无降杀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虚实言者盖
 其对待之体也或曰远取诸天地日月近取诸男女
 之身曰有馀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气交之中令欲
 顺阴阳之理而为摄养之法如何则可曰主闭藏者
 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
卷七十 第 21a 页 WYG0970-0816c.png
 心心君也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
 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渗漏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
 收心养性其旨深矣
卷七十 第 22a 页 WYG0970-0817a.png
 
 
 
 
 
 
 
 
卷七十 第 22b 页 WYG0970-0817b.png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
 摇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为气海/膻中是也)府精神明留于
 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即膻中有气三隧/气由三隧分布周身)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气口者脉之大要会也百/脉尽朝故以决死生也)饮入
 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
 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卷七十 第 23a 页 WYG0970-0817c.png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而胃为水谷之海故人以胃气
 为本所谓清气荣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
 别称也若饮食失节则脾胃乃伤脾胃气衰则元气
 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乃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
 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惟脾胃气虚下
 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
 其荣卫故不任风邪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
卷七十 第 23b 页 WYG0970-0817d.png
 致也
卷七十 第 24a 页 WYG0970-0818a.png
 
 
 
 
 
 
 
 
卷七十 第 24b 页 WYG0970-0818b.png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皆可晓知然十变言肝色青其
 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
 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
 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
 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是五脏声色臭味也
 五脏有七神各有所藏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夫养神之术去牵引而已矣牵如牵缆之牵引如引
卷七十 第 25a 页 WYG0970-0818c.png
 弓之引舟欲病必牵行之急矢欲中必引满之审缆
 断则舟往矣矢释则弓舒矣欲寡则神凝矣大雅曰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 又曰一切病生
 皆生于心心神安泰病从何生不观农夫冒暑耘耨
 无著病相习忘之也凡心动火即起外邪斯入矣是
 以贵忘外又曰心血方寸甚几希者旦昼欲火煎熬
 牿亡殆尽则神不能留非时时静养之乌能延生当
 念夜气滋息而慎之以保命为要可也
卷七十 第 25b 页 WYG0970-0818d.png
  精神问答
 问今时有志之士多知收敛精神则有谓身之知觉
 运用是也何如曰心之精神之谓圣此礼经夫子之
 训而一言以尽天下之道者也是故心以为之根圣
 以为之果而精之与神则条达乎心根敷荣乎圣果
 而为全株实树者也盖吾人此心统天及地贯古迄
 今浑融于此身之中而涵育于此身之外其精莹灵
 明而映照莫掩者谓之精其妙应圆通而变化莫测
卷七十 第 26a 页 WYG0970-0819a.png
 者谓之神神以达精而乃知觉是知觉虽精所为而
 实未足以尽乎精也精以显神而身运用是运用虽
 神所出而实未足以尽乎神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其心既统贯天地古今以为心则其精神亦统
 贯天地古今以为精为神故其耳目手足四肢百骸
 知觉固与人同而聪明之精通而无外者自与人异
 运用固与人同而举措之神应而无方者自与人殊
 夫是以为父子兄弟足法而人自法之灿然经纶天
卷七十 第 26b 页 WYG0970-0819b.png
 下之大经而齐治均平之无不备举者端自卓立天
 下之大本格致诚正之无不纯全者出之无穷也此
 之谓人之圣善之至学之集大成者而万世无复加
 也彼沾沾完养自家精神以为长生久视之术者安
 足语此
  精神总论
 夫精神之道至矣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易曰精
 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所以立人道
卷七十 第 27a 页 WYG0970-0819c.png
 之先统幽明之故皆是物也岂可以不思乎人皆曰
 我之精神彼之精神不知盈天地间惟一精神而彼
 我之非知道矣故吾无精也以天地之精为精吾无
 神也以天地之神为神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贵吾有
 以凝之耳苟无以凝之则精不吾存而神不吾用精
 不吾存神不吾用是以昧始终死生之故不能上下
 与天地同流而自与草木均其朽腐圣所以愈圣愚
 所以益愚其可以不思乎虽然精者常存之实体神
卷七十 第 27b 页 WYG0970-0819d.png
 者应物之妙用故精神之主也君子之学贵为精凝
 精而神在其中矣是道也吾质之以学庸而本之于
 大易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所谓独者精
 之谓也何也精者天下之至一而独一之谓也凡天
 下之有声者有色者万有不齐者皆不能自生必有
 隐微不可睹闻者主乎其中然后声色得以生生于
 不穷是睹闻生于不睹闻也睹闻生于不睹闻是不
卷七十 第 28a 页 WYG0970-0820a.png
 睹不闻者天下之至睹至闻也睹闻有尽不可睹闻
 者无尽常若显见于睹闻之外而独见独闻者此精
 之所以常一而可贵也而当慎矣大学曰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知者精之谓也何也
 精者天下之至灵而知灵明之谓也身与家国天下
 为物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格物物不能自格
 必有至灵不物于物者主乎其中而后格物之用不
 穷盖知者物之体物得知而后能成缘知而后能相
卷七十 第 28b 页 WYG0970-0820b.png
 感故有知则有物无知则无物矣物虚而知实物变
 而知不变知即是物此精之所以常明而可贵也而
 当致矣君子贵精之学质之学庸如此不惟是也易
 之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又曰乾知
 大始夫贵精之学莫详于易而易莫备于乾乾之初
 画三百八十四爻之第一爻盖三才之根本也其辞
 曰潜龙勿用潜潜于下也言初之不可用也然二方
 用而见而三则惕其终之履于危乾之四与初应盖
卷七十 第 29a 页 WYG0970-0820c.png
 重乾之革于外者也其辞曰或跃在渊渊潜之所也
 言四之跃不可以离乎潜也然四五方跃而飞而上
 则惧其终之悔于亢夫乾之所以中正纯粹而知大
 始者如此夫曰潜曰渊曰中正曰知非所谓独与知
 者乎曰勿用曰惕曰悔非所谓慎与致者乎盖天地
 之理必如是而后乾之精健君子之学必如是而后
 乾乾之精而不息故三百八十四爻之变至不一而
 乾常一吉凶悔吝之赜至不可测而乾常知鬼神非
卷七十 第 29b 页 WYG0970-0820d.png
 是无以效其良能万物非是无以成其终始非天下
 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夫既曰潜曰勿用而又曰健曰
 自强何也曰惟至精而后能健惟乾乾之至精而后
 能自强故乾之精似无而实至刚君子凝精之学似
 柔而实至强此乾之所以为仁而人之所以体仁在
 思而得之也彼以为我之精神云者自私而已岂足
 识天地之全而语贵精之旨哉
卷七十 第 30a 页 WYG0970-0821a.png
 
 
 
 
 
 
 
 
卷七十 第 30b 页 WYG0970-0821b.png
 脏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
 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
 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
 也
 或言肾虚而下部冷者非谓下部肾水虚也所谓肾
 有两枚经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杨上善注太素曰
 人之脊骨有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之傍在左者为
 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小心也难经言心之原出于
卷七十 第 31a 页 WYG0970-0821c.png
 太陵然太陵穴者属于厥阴包络相火小心之经也
 玄珠言刺太陵穴曰此泻相火小心之原也然则右
 肾命门为小心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藏也仙经曰
 右肾则为男左肾则为女谓男为阳火女为阴水故
 也或言女子左肾为命门者误也难经止言右肾为
 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岂相反也然右肾命门小
 心为手厥阴包络之藏故手少阳三焦合为表里神
 脉同出见手右尺也二经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
卷七十 第 31b 页 WYG0970-0821d.png
 命门尔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
 火不属水也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君相虽
 为二穴论其五行之气则一于为热也夫五行之理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
 全备五行递相济养是为和平交互尅伐是为败衰
 变乱失常灾害由生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
 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故俗以热
 药欲养肾水胜退心火者岂不误与
卷七十 第 32a 页 WYG0970-0822a.png
 甚矣精为至精之实也故岐伯云精者身之本也是
 以精枯则病精竭则死夫劳极则精罢思极则精离
 饮食少则精减房欲频则精耗试观树木膏脂竭则
 枝叶萎枯矣夫人曷可妄用其精哉故曰精不妄用
 则气不散气不散则神不移又曰思不可用意不可
 动意动则神移神移则气散气散则精亡道德经曰
 致虚极守静笃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黄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
卷七十 第 32b 页 WYG0970-0822b.png
 中者也曰冯乎曰大气举之也此胜邵子天地自相
 依附之说夫地即血天即气天包地气载血今人骨
 肉脏腑皆血也魄也神灵运用皆气也魂也人死乃
 魂去魄存气散血尚聚也是以贵养气世降气转耗
 也朱丹溪乃曰气有馀血不足药专补血夫气有馀
 邪气也正气何尝有馀岐伯曰人以胃气为主甚矣
 贵养气也
卷七十 第 33a 页 WYG0970-0822c.png
 
 
 
 
 
 
 
 
卷七十 第 33b 页 WYG0970-0822d.png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
 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
 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
 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者肝也则知肝实西
 方者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
 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
 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馀此之谓也
卷七十 第 34a 页 WYG0970-0823a.png
 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居中而
 主四肢畏木者也若各失所养则火木之邪易侵肺
 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不能为用大法泻南方
 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
 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况人身阴常不足阳常
 有馀又节欲者少纵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则
 阴愈燥矣故宜常补其阴使阴与阳齐斯水能制火
 而水升火降则无疾矣
卷七十 第 34b 页 WYG0970-0823b.png
  相火论附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
 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
 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
 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
 而言生而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
 于动者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
卷七十 第 35a 页 WYG0970-0823c.png
 气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
 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
 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
 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
 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
 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
 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东垣以为元气之贼又曰
卷七十 第 35b 页 WYG0970-0823d.png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而可以
 使无胜负也曰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
 出是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
 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
 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
 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温言之相
 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
 者也故曰相火者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
卷七十 第 36a 页 WYG0970-0824a.png
 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
 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处乎火者人心听命于道心
 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补
 助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
  水火互根
 水火之气一燥一湿水湿极而生木火燥极而生金
 人物始生亦精与气聚而为之耳精湿而气燥精沉
 而气浮故精为貌而气为声精之盛者湿之极故为
卷七十 第 36b 页 WYG0970-0824b.png
 木为肝为视气之盛者燥之极故为金为肺为听大
 抵貌与视属精故精衰而目暗言与听属气故气塞
 而耳聋阴阳交合之初水火有互根之妙善养德养
 身者常使其相交而不相离焉斯已矣
  人身阴阳气血精神魂魄总说
 天地间一气而已矣一气屈伸升降而为阴阳知天
 地阴阳不相离斯可以论人身之造化矣彼阳气本
 在上也冬至一阳生于地而阳起于阴坤之复也阴
卷七十 第 37a 页 WYG0970-0824c.png
 气本在下也夏至一阴生于天而阴起于阳乾之姤
 也人孰不云水阴而火阳也然天一生水本阳也乃
 成于地六而属阴是水本天其成则地故生于上而
 性必润下者自上而下行也地二生火本阴也乃成
 于天七而属阳是火本乎地其成则天故生于下而
 性必炎上者自下而上行也日阳魂也其体则阴丽
 乎阳而为离故易卦火在天上即日也月阴魄也其
 体则阳陷于阴而成坎易卦水在地中实一阳在五
卷七十 第 37b 页 WYG0970-0824d.png
 阴中也所以乾下坤上则天地交而为泰反是则为
 否坎上离下则水火交而既济反是则不交为未济
 观天地日月水火莫非阴阳之气而吾人效法乾坤
 效此法此焉耳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程子谓阴阳
 亦是形而下者元来只此便是道道岂远人哉所以
 阴阳之气交相摩荡生生不测万化从此出焉故人
 之生也负阴抱阳一身之中血气精神魂魄浑然毕
 具礼运言人者阴阳之交鬼神之会是也凡气也魂
卷七十 第 38a 页 WYG0970-0825a.png
 也神也皆阳之属也精也血也魄也皆阴之属也统
 一身之骨肉肌体谓之血统一身之呼吸温煖谓之
 气然血之始生由气而化而血之流贯滋养亦由气
 而行故总为阴阳之气也易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絪缊化醇非魂之原欤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构精化
 生非魄之始欤子产谓人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
 此自受形之初言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此自
 人生以后言也书曰帝乃徂落徂言魂之升落言魄
卷七十 第 38b 页 WYG0970-0825b.png
 之降也孔子曰神也者气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又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是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
 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百物之精
 神之著也此自人死已后言也盖自父母将受胎之
 先已有絪缊化醇者为托魂之原故父母孕胎之际
 斯有构精化生者为成魄之本是人在胞中精气结
 成胚胎既已成魄而渐能活动即谓之魂及形既生
 矣精气为物凡一身之骨骸皆是也神发知矣游魂
卷七十 第 39a 页 WYG0970-0825c.png
 为变凡一身之思为皆是也虽曰魂阳魄阴魂动魄
 静魂主经营魄主纳受而人皆赖魄为之主持彼二
 氏或指魂为觉明或指魄为胎光以为生人之本其
 实阴阳各有灵魂魄自相守也盖魂为阳之灵即知
 来之神魄为阴之灵即藏往之智故人有善记有善
 悟有神智具全者此也然又有精神云者岂魂魄之
 外别有一种精与神乎而亦有不可混者观医家谓
 心藏神肾藏精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而总名之为
卷七十 第 39b 页 WYG0970-0825d.png
 神其源亦自上古傅之至今非臆说也尝以此反求
 诸身而默识天地之造化矣是故心为离火而神发
 于上肾为坎水而精沉于下兑金为水母而精魄即
 金水浑涵清明内莹而水其金之液乎少阴金生太
 阴水故肾水旺则耳目聪明而魄强者精为之也苟
 精竭则魄亏而形毙矣震木为火母而神魂即木火
 通融辉光外照而火其木之焰乎少阳木生太阳火
 故离火静则血液充足而魂安者神为之也苟神劳
卷七十 第 40a 页 WYG0970-0826a.png
 则魂亏而气散矣正医家所谓子能令母虚子能令
 母实之义也抑岂神魂精魄两不相关耶盖即耳目
 之睹计聪明可见魄为魂之藏而精中固有神也即
 思虑之透悟明觉可见魂为魄之著而神中自有精
 也试观肺虽阴而统夫气右肾乃火所自起非水中
 之火欤肝虽阳而统夫血心中真液生焉非火中之
 水欤易曰水火不相射即此亦可以默会惟忿惩则
 火降欲窒则水升而洗心退藏于密圣人吃𦂳教人
卷七十 第 40b 页 WYG0970-0826b.png
 斯其至矣是故精之神谓之魂神之精谓之魄魂非
 神魂不足以御精魄非精魄不足以凝神精神魂魄
 合则生精神魂魄离则死生则神为主而阳以统夫
 阴死则鬼为主而阴以摄夫阳此生死鬼神之大较
 也奈何人之生也营营逐逐祗求声色臭味之欲以
 为耳目口体之娱役神以养其骨骸驱魂以奉其血
 肉纵使罗百物之精以强伯有之魂其形虽生已为
 未死之鬼矣人尽人道岂有他哉矢志竭才养吾浩
卷七十 第 41a 页 WYG0970-0826c.png
 然之气全吾圆虚不测之神自有与天地日月鬼神
 合者矣所以圣人神魂全而精魄化故尧舜知他几
 千年其心至今在众人精魄盛而神魂亡醉梦生死
 与草木同腐朽死之日民无得称焉者岂独齐景公
 为然哉噫是神也运精气而精气不能为之囿寓魂
 魄而魂魄不能为之拘周流于天地人物浩然莫测
 其端出入于有无生死杳然莫窥其际要之各在当
 人之身也邵子谓天之神栖于日又谓日入地中构
卷七十 第 41b 页 WYG0970-0826d.png
 精之象也人之神虽栖于目然将寐在脾熟寐在肾
 将寤在肝正寤在心果能构会精神于形气之交则
 天地交而水火既济非难事矣虽然神无二也但求
 神于精气魂魄之间终不免认心之精神以为圣而
 危微亦可以无辨矣易曰神无方也又曰阴阳不测
 之谓神于此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图书编卷七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