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第 1a 页 WYG0969-0611a.png

图书编卷三十二
明 章潢 撰
周职方春秋列国图总叙
禹贡九州想从古有图籍可考三代封建未之改也
观周礼职方所掌幽冀分属而梁之名已不见于九州
矣然列国都邑大势如故及平王以后诸侯率以兵
力争雄区宇分裂非复先王之旧也故苏子瞻画为
卷三十二 第 1b 页 WYG0969-0611b.png

同皆可按图以覈其详焉嗟夫凡今之人谁不罪秦
之废封建为郡县也抑孰知唐虞万国至周王代商
止存千八百国耳春秋鲁卫齐晋小大不侔其所存
者不过数十匪特篡弑之祸靡国不然而强弱吞噬
亦无虚日秦虽始欲复封建万国势不能已虽然今
昔之时势虽殊而疆土则万古不易欲求先王区画
旧制盍于周礼职方春秋列国图而考其变革之自云
卷三十二 第 2a 页 WYG0969-0611c.png

卷三十二 第 3a 页 WYG0969-0612a.png

至于治水幽并营皆北方广漠之地罹水患少故幽
并统于冀营统于青而止九州舜时四夷来王封域
极广肇十有二州后有作者不可及矣周时大约与
汉同但淮与大野在禹贡徐州之川泽而职方青州
之川淮泗兖州之泽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兖矣华阳
璆铁砮磬在禹贡为梁州之山与贡也而职方豫州
之山华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雍豫矣此为不
卷三十二 第 3b 页 WYG0969-0612b.png

流施功为多故建徐州周时碣石沦于海正东之地
不及于虞故有青兖则虽革徐州而东方为无空者
无梁州则西方舆地似于缺然何也夫天地之化开
之有渐始西北而次东北次东南次正南故上古圣
人皆出于北方周家世居西土文王之化延及江汉
正荆州之地武王伐纣而庸蜀羌髳景从是乃梁州
以及徼外之地然其中未归化者则甚众故周以其
卷三十二 第 4a 页 WYG0969-0612c.png

不入于职方也方今财赋文献多出南方虽闽越南
粤自古所谓荒服者今悉与中土无异但西南地俱
为来王之国而时有背叛者宜周公于此不置属也
夫圣人之教不先天以开人不弃天以从人西南之
域开之有时是故不能强之以俟后圣也乃若北方
医无闾冀州河套内等地正职方氏所谓榖宜三种
畜宜四扰而在九服之内其外则为九貊六狄亦皆
卷三十二 第 4b 页 WYG0969-0612d.png

窃据秦人不知守在四夷之道为长城以限之遂使
肥美之地与兖豫等者悉沦没沙漠不毛之域矣自
汉以来欲为控禦之策者已视为大事而不思生聚
教训以经略吾之九服者乃分内事是不免于弃天
也
周九州与禹贡异
丘氏曰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此禹贡九州也冀豫
卷三十二 第 5a 页 WYG0969-0613a.png

幽并此职方九州也舜肇十有二州分冀为幽并青
为营夏复为九州周九州与禹贡不同者周都雍王
畿不可不广梁多险阻故合雍梁为一时碣石沦于
海徐地狭故青兼之尧舜都冀壤最阔今京师山西
外所包者广故此分幽并
卷三十二 第 5b 页 WYG0969-0613b.png

春秋列国图
卷三十二 第 6a 页 WYG0969-0613c.png

卷三十二 第 7a 页 WYG0969-0614a.png

姓之国者四十人爵五品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
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周室既
衰转相吞灭数百年间列国耗尽春秋之世见于经
传总一百二十四国(鲁晋楚齐秦吴越宋卫郑陈蔡/诸曹许莒杞滕薛小邾息随虞)
(北燕纪巴邓郕徐鄫芮胡南燕州梁荀贾凡蔡宿鄅/原夔舒鸠滑郯黄罗邢魏霍郜鄋蒲向偪阳韩舒庸)
(焦阳夷申密耿麋邾弦顿沈榖谭舒郧白狄赖肥鼓/戎蛮唐潞江郧权道桓贰轸绞蓼六遂崇戴冀温厉)
(项英氏介巢卢根牟无终牟姒蓐房狄鲜虞/陆浑桐郡于馀丘须勾颛臾任葛萧鄟极鄣)至其他
卷三十二 第 7b 页 WYG0969-0614b.png

盟聘围伐灭入孔子笔之于经丘明公榖发明于傅
至今犹想见其处今掇取其尤著者附次于斯(旧图/引晋)
(地理志云见于经傅者百七十国以夏商时诸侯斟/寻过戈豕韦之类并列其间盖前史误今以左傅书)
(春秋纂例参定之春/秋列国合皇明舆图)齐桓服楚结江黄晋文摧楚服
曹卫皆按地以握其背也虞失下阳国遂灭郑失虎
牢民告病皆开门以延夫寇也是故审要害据形胜
自可制人而不制于人国无忧矣槩而论之地理疆
卷三十二 第 8a 页 WYG0969-0614c.png

披阅间不惟知春秋诸侯所属之国道里远近即皇
明一统舆图亦得以详其自矣山东即春秋之齐鲁
也浙江即春秋之吴越也福建即春秋之闽越也山
西即春秋之五台忻代也陜西即春秋之秦也四川
即春秋之蜀也广西即春秋之思柳也湖广即春秋
之楚也江西即春秋之西康以上也河南即春秋之许
郑也广东即春秋之南粤也知各省之所自则知春
卷三十二 第 8b 页 WYG0969-0614d.png

九边而九边又可以弗究乎尝闻之冀州即燕京左
辅也宣府即大宁凉亭间而葛峪柴沟皆其路也大
同即古云中偏头宁武雁门三关附焉所谓娘娘滩
羊圈皆其地也榆林即旧治绥德而弃米脂鱼河皆
其地宁夏即朔方贺兰山花马池花儿岔皆其要也
甘肃即汉之河西红城子庄浪镇皆其要也固原即
开城与宁夏为唇齿花马池边人谓之大门吾以是
卷三十二 第 9a 页 WYG0969-0615a.png

严而守仪门角门不固而守房门可使暴客不入吾
院宇及吾房舍乎今宣府大同国朝大门也辽东延夏
甘凉角门也山海居庸紫荆雁门之类仪门也缓大
门而急仪门不可以言计无故而退守不可以言武
纵大门失守独责仪门不可以言法深谋远虑者可
不加之意哉观春秋伐山戎败长狄入州来会潢池
而治乱存亡之机兆矣齐鲁秦晋之封危矣哉
卷三十二 第 10a 页 WYG0969-0615c.png

卷三十二 第 11a 页 WYG0969-0616a.png

秦罢侯置守分天下为四十郡 内史(雍州/之域)北地(雍/州)
(之/域)陇西(雍州/之域)上郡(雍州/之域)九原(雍州/之域)三川(荆河/之域)砀郡(豫/州)
(之/域)颍川(豫州/之域)南阳(豫州/之域)邯郸(冀州/之域)上谷(冀州/之域)钜鹿(冀/州)
(之/域)渔阳(冀州/之域)右北平(冀州/之域)辽东(青州/之域)河东(冀州/之域)上党
(冀州/之域)太原(冀州/之域)代郡(冀州/之域)雁门(冀州/之域)云中(冀州/之域)东郡
(兖州/之域)齐郡(兖州/之域)薛郡(兖州/之域)琅琊(青州/之域)泗水(徐州/之域)汉中
(梁州/之域)巴郡(梁州/之域)蜀郡(梁州/之域)会稽(扬州/之域)闽中(扬州/之域)南郡(荆/州)
卷三十二 第 11b 页 WYG0969-0616b.png

(之/域)其地西临洮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
汉开越攘边土宇弥广分为十三州部刺史𨽻治河
南(今河/南府)豫治谯(邺/县)兖治昌邑(鲁/郡)徐治郯(下邳/县)青治临
淄(北海/郡)凉治陇(天水/郡)并治晋阳(大/原)冀治鄗(赵/郡)幽治蓟
(范/阳)扬治历阳(今/县)益治雒(永/昌)荆治寿春(武陵/县)交治广信
(苍/梧)其地东乐浪郡西燉煌郡南日南郡北雁门郡西南
永昌郡
卷三十二 第 12a 页 WYG0969-0617a.png

豫治项(项/城)冀治房子(赵/郡)并治晋阳青治临淄徐治彭
城荆初襄阳后江陵扬治寿春春后建业凉治武威
分三辅为雍治京兆分陇山之西为秦治上邽益治
成都分巴汉为梁治南郑(汉/中)分云南为宁治云南幽
治涿分辽东为平治昌黎(安东/府)交治龙编(安/南)分合浦
之北为广治番禺
唐贞观分为十道开元分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
卷三十二 第 12b 页 WYG0969-0617b.png

河东(治河/东郡)河北(治魏/郡)陇右(治西/平郡)山南东(治襄/阳郡)山西南
(治汉/中郡)剑南(治蜀/郡)淮南(治广/陵郡)江南东(治吴/郡)江南西(治豫/章郡)
黔中(治黔/中郡)岭南(治南/海郡)其地东至安东都护府西至安
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
汉东不及西过之宋分天下为二十四路东京(开/封)西
京(洛/阳)南京(应/天)北京(大/名)浙江路(临/安)浙东路(绍/兴)福建路(福/州)
江南东路(建/康)江南西路(隆/兴)淮南东路(易/州)淮南西路(庐/州)
卷三十二 第 13a 页 WYG0969-0618a.png

(潼/川)夔州路(宁江/军)广南东路(广/州)广南西路(静/江)京西南路
(襄/阳)京西北路(颖/昌)京东东路(青/州)京东西路(兖/州)秦凤路(凤/翔)
永兴军路(陜/西)河北东路(澶/州)河北西路(真/定)河东路(太/原)如
唐之河东河北陇右则多为辽夏据疆土视汉唐则
大促矣
按自秦汉以来州郡建置迁徙弗常疆土分裂广狭
靡定时势然也欲稽古证今使于载籍一无所据则
卷三十二 第 13b 页 WYG0969-0618b.png

及一切沿革于何而徵之哉爰采各代州郡大略以
备尚论之考證云
冀州沿革
冀州其在天上昴毕则赵之分野尾箕则燕之分野
兼得秦魏卫之交秦平天下置郡则为钜鹿邯郸上
谷渔阳右北平辽西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
及三川郡之北境汉武置十二州此为冀州幽州并
卷三十二 第 14a 页 WYG0969-0618c.png

冀州幽州并州惠帝之后其地沦没于刘元海石勒
慕容隽又为符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自
此分割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道河东
道兼分入都畿关内道唐末营平二州陷于契丹梁
初刘仁恭父子据幽燕继而为晋王所灭晋灭梁称
唐唐末石敬塘叛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
妫儒武寰十六州赂契丹资其兵伐唐为晋晋亡汉
卷三十二 第 14b 页 WYG0969-0618d.png

州周亡宋受命太宗以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尽
得河东之地宋承唐制冀州之境为河北河东两路
其后又分河北为东西二路宣和间遣使约女真夹
攻辽取石晋所没之地十六州辽既亡金人止以蓟
景檀顺涿易六州二十四县来归辽将张㲄又以平
州来降继复为金所取靖康后冀地尽没于金
扬州沿革
卷三十二 第 15a 页 WYG0969-0619a.png

流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
国时属楚秦并天下置郡此为九江鄣会稽闽中南
海郡之东境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
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
三州此为扬州后汉因之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
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
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
卷三十二 第 15b 页 WYG0969-0619b.png

兖州南徐州南荆河州江州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豫
州北兖州北徐州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
部此为淮南道江南道江南西道五代淮南江东北
为南唐两浙为吴越闽为王氏其后南取闽至宋开
宝八年取南唐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纳土始尽有扬
州之地为淮南东西路浙东西路江东西路福建路
兖州沿革
卷三十二 第 16a 页 WYG0969-0619c.png

交秦平天下置郡此为东郡砀郡之东北境齐郡之
北境钜鹿上谷二郡之东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
州后汉并因前代魏晋亦置兖州永嘉之后陷于石
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宋末其地入魏自
后分割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梁时
沧德二州为唐所有末年贝博二州为唐所取唐灭
梁传晋汉周皆有其地宋以魏博贝沧德棣为河北
卷三十二 第 16b 页 WYG0969-0619d.png

于金
青州沿革
在天官则虚危齐之分野秦平天下置郡此为齐郡
琅琊之东境辽东秦乱项羽宰割天下以其地为国
曰胶东齐济北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青州后汉因
之魏晋亦因之晋又置平州怀帝末没于石勒慕容
皝及慕容恪灭冉闵尅青州至苻氏平燕复有其地
卷三十二 第 17a 页 WYG0969-0620a.png

时平州又陷于慕容垂其青州又为慕容德所据复
改为青州后为刘裕所尅复置青州平州自慕容垂
后又没于冯跋旋为后魏所有其青州宋分为青冀
二州后入后魏其后分析不可具举唐分置十五部
此为河南道河北道安东府宋为东京路建炎后没
于金
徐州沿革
卷三十二 第 17b 页 WYG0969-0620b.png

下置郡此为泗水琅琊之西境薛郡汉又加置东海
郡汉武帝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后汉并因之
前代魏晋亦因之曰徐州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
半而已宋初因之明帝初地入于后魏其后不可详
焉唐分置十三部此为河南道唐末海泗二州为杨
行密所据其后为南周世宗伐南唐取二州宋分为
京东路京西路淮东道建炎后没于金惟海泗二州
卷三十二 第 18a 页 WYG0969-0620c.png

豫州沿革
在天官柳七星张则周之分野房心则宋之分野觜
觿参则魏之分野角亢氐则韩之分野兼得秦楚之
交秦平天下置郡为三川砀颍川南阳郡之东境北
境南郡之北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豫州后汉为司
𨽻豫州魏亦同晋分置司州及豫州永嘉之乱豫州
没于刘石苻姚宋初有其南境置豫州后魏以后分
卷三十二 第 18b 页 WYG0969-0620d.png

山南东道及河东道五代并都于汴宋因之其豫州
之境俱为京师辅郡置京东路京西路南渡后俱没
于金惟得京师之襄阳均随枣阳光化而已
雍州沿革
在天文东井舆鬼则秦之分野兼得赵魏之交始皇
置四十郡此为内史上郡北地九原陇西及云中之
西南境其馀郡县自汉后历代开置其伊吾以西并
卷三十二 第 19a 页 WYG0969-0621a.png

曰雍塞翟谓之三秦汉武帝置十三州以其地西偏
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又置司𨽻领三辅
后汉时司𨽻三辅立如前代魏分河西为凉州分陇
右为秦州三辅仍旧属司𨽻晋置雍州凉州秦州悯
帝之后刘聪石勒苻坚姚苌相继据之及姚泓为宋
武帝所灭后属赫连勃勃其州县之名不可得而纪
也后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颇得古雍州之
卷三十二 第 19b 页 WYG0969-0621b.png

悉数隋氏置司𨽻刺史分部巡察而不详所统唐分
置十部此为京畿关内道陇右道天宝盗起而河西
陇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太中咸通始复陇右宋为陜
西路及河东路内夏银绥宥静灵盐诸郡为西夏所
据甘凉瓜沙肃西伊安西北庭亦没于西夏及诸蕃
庆历初分陜西缘边为秦凤泾源环庆鄜延四路熙
宁间又以熙河洮岷州通远军为一路各置帅五年
卷三十二 第 20a 页 WYG0969-0621c.png

等路绍兴初置川陜等路宣抚处置使富平之败陜
西五路俱陷于金吴玠胡世将等力战守凤翔之和
尚原九年和议成归我陜西地十年背盟复入再取
陜西仅馀阶成岷凤泗州以属四州之利州路云
荆州沿革
在天文翼轸则楚之分野兼得韩秦之交秦平天下置郡
此为南郡黔中长沙南阳之东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
卷三十二 第 20b 页 WYG0969-0621d.png

败后遂与吴蜀三分其地及刘备没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
而荆州南北双立晋置荆州宋分置荆州司州郢州湘州雍
州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蜑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
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陜西也其后割裂不可详也唐
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兼分入淮南
道及岭南道宋乾德元年平荆湖三年平蜀始尽得古荆州
之地后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及夔路之施黔思播等州云
卷三十二 第 21a 页 WYG0969-0622a.png

在天文兼参之宿亦秦之分野又得楚之交秦平天
下置郡为汉中巴蜀陇西郡之南境内史之南境其
馀土境自汉以后历代开拓氐𦍑戎夷之地汉武帝
置十三州益州领郡八益之为言隘也言其地隘险
亦曰壤壤益大王莽末公孙述据有其地后汉建武
中平之置益州至献帝末刘备复据其地魏末平之
遂分置梁益二州晋初因之后又分益州南境置宁
卷三十二 第 21b 页 WYG0969-0622b.png

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收复宋梁益
宁三州并因前代更置秦州齐及梁初多因之后魏
得汉中亦曰梁州西魏亦因之复入于梁梁灭再复
其地自是以后所置州郡割裂无恒不可详记唐分
置十五郡此为山南西道山南东道剑南道兼分入
京畿陇右道及黔中道唐末蜀地为王建所据后唐
灭王氏而取其地孟知祥复据之至宋乾德三年平
卷三十二 第 22a 页 WYG0969-0622c.png

路云
南越沿革
在天文牵牛婺女则越之分野兼得楚之交秦始皇
略定杨越谪戍五方南守五岭后遣任嚣攻取陆梁
之地遂平南越置郡此为南海桂林象置南海尉以
典之所谓东南一尉者也秦末赵佗遂王其地汉因
封之佗后数代其相吕嘉反叛武帝使伏波将军路
卷三十二 第 22b 页 WYG0969-0622d.png

大州方千里略得之后兼置交趾刺史其馀土宇自
汉以后历代开拓后汉建武中交趾女子徵侧妹徵
贰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俚皆应之自立为交趾
帝使马援平定交部始调立城郭置井邑至献帝乃
立为交州其边州诏使持节给鼓吹以重威镇加九
锡六佾之舞汉末其地并属吴仍分为广州后属以
建宁大守遥领交州晋平蜀亦然及平吴仍旧是交
卷三十二 第 23a 页 WYG0969-0623a.png

废置混杂不能悉举唐分十五部此为岭南道五代
时为刘氏所据宋乾德四年平南汉始尽得岭南之
地分为广南东路西路
统论九州之田
今天下之田称衍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
他州辄数倍彼闽蜀吴越者古扬州梁州之地也按
禹贡扬州之田第九梁州之田第七是二州之田在
卷三十二 第 23b 页 WYG0969-0623b.png

蜀地狭人众培养灌溉之功至也夫以第七第九之
田培养灌溉之功至犹能倍他州之所出又况其上
之数等乎以此言之今天下之田地力未尽者亦多矣
九州之产
扬州其利金锡竹箭荆州其利丹银齿革豫州其利
林漆丝枲青兖州其利蒲鱼雍州其利玉石幽州其
利鱼盐冀州其利松柏并州其利布帛以禹贡扬州
卷三十二 第 24a 页 WYG0969-0623c.png

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与夫砥砺砮丹则丹银
齿革固荆州所产也然则馀州皆以其地所产之多
少者而言之也
卷三十二 第 25a 页 WYG0969-0624a.png

卷三十二 第 25b 页 WYG0969-0624b.png

九州之内有田重而赋轻如青州田上下赋中上徐
州田上中赋中中梁州田下上赋下中雍州田上上
赋中下或田轻而赋重如冀州田中中赋上上是也
或田赋等如兖州田中下赋下下是也以州之兵赋
考之民之能出兵马以供上之征伐者以其力之有
馀而已民力厚薄由乎田之肥瘦自古当然而禹贡
所出之赋乃尔轻重不同何哉冀州土厚水深号为
卷三十二 第 26a 页 WYG0969-0624c.png

州南夏之名区故冀豫为罗绮之乡荆扬为鱼盐之
海他物所出利倍于田所以田轻而赋重也青徐海
上僻陋之邦土狭民瘠雍梁西鄙控扼之国地险患
多田土之外杂出不厚此所以田重而赋轻也至于
兖州无雍梁之边患无青徐之鄙陋又无荆扬之鱼
盐又无冀豫之罗绮居天下有无之中此所以田赋
等也
卷三十二 第 26b 页 WYG0969-0624d.png

帝王世纪曰禹平水土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
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二十万八千二十四
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三十三万
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
盛执玉帛者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
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
卷三十二 第 27a 页 WYG0969-0625a.png

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二
百五十径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
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凡以供财用俭则馀奢则不
足以男女耕织不夺其时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
家有九年之储
历代郡县沿革论
昔尧遭洪水畴土居民始别九州舜肇州十有二说
卷三十二 第 27b 页 WYG0969-0625b.png

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师焉盖州凡四十三万二千
家或曰二百一十国以为州与周礼所谓五党为州
州二千五百家者不同盖唐虞所谓州画土以命
牧伯也周礼所谓州限民以施教法也周制天子方
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凡县百里郡二十五里故
左氏傅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较诸周礼所谓
四甸为县五鄙为县者又不同按大司徒经土地而
卷三十二 第 28a 页 WYG0969-0625c.png

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
自五家为邻积至五鄙则二千五百家盖周制所谓
县因地设官也周礼所谓县因田授民也楚子尝县
陈矣以国为县其大可知也孔孟所称叶公费惠公
之属特一县尹耳下王一等至僣称公则其大又可
知也秦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于是郡始大
而县反小汉复十二州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却匈
卷三十二 第 28b 页 WYG0969-0625d.png

羁縻视之不可知云交趾统七郡治苍梧广信孝献
皇帝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
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趾刺史何天
恩不平乎盖普天之下可谓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
三州乎诏报听许拜津为交趾牧加以九锡彤弓彤
矢使持节并七郡皆给鼓吹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
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其后交州徙治番禺(建安/十五)
卷三十二 第 29a 页 WYG0969-0626a.png

是谓军府梁又开督府于交广隋制州皆置都督府
唐因之又置总管府盖府以领军得名如帅府幕府
岭南五府之例其以名郡则自宋始宋制州有节度
重镇者始升为府为广南为东西路西路之府惟靖
江庆远馀皆为州元制凡府州皆为路路有总管府
大明兴分天下为十三布政司统府府统州州统县
有州不属府而属布政司者亦有县不属府者因道
卷三十二 第 29b 页 WYG0969-0626b.png

县县统郡始于周郡统县始于秦州统郡郡统县始
于汉三国鼎分迄于南北割据置州始多至隋而州
郡相等唐乃混州郡为一宋始有府犹与州并肩不
相统然郡之名至是遂废盖府即郡也其在于今府
始大而州益小州盖与县等或有反不及县者矣
古今地名沿革总论
百王制度代有沿革考正寔难而地名同异古今溷
卷三十二 第 30a 页 WYG0969-0626c.png

之名又复非古岁代兹久史傅互见或沿其地而异
其名或袭其名而迁其地或以迁其地而革其名此
舆地之所以难考也抑尝讨之河东一名也有兖州
之河东有并州之河东(黄河旧道三代以前自宋卫/州之黎阳县近折而北流故)
(北京及河北东路诸州在河之东即古兖州之域故/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爰自周定王时黄河旧道渐)
(以湮塞秦汉以还河堤屡坏乘上游之势决而东下/故兖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东之名乃移在并州战)
(国以来子史中所谓河东之地皆指/宋朝河东路而言之即古并之域也)河西一名也有
卷三十二 第 30b 页 WYG0969-0626d.png

(银夏之交稍渐而东流不盈十里又折而南流故宋/永兴军路鄜坊丹延诸州在河之西而河湟之间鄯)
(凉甘肃诸州亦在河西战国之际所称河西地即指/鄜房丹延之间而言在雍州之域也西汉以来所称)
(河西地即指河湟而/言古凉州之域也)河南一名也有中土之河南有
边境之河南河北一名也有中国之河北有侥外之
河北(黄河大势如覆斗之状而关中正在斗间而中/原适当如衡故宋之京畿西路在河之南斯中)
(土之河南也而绥银胜夏诸州亦在河南即边境之/河南也河北东西路在河之北斯中国之河北也而)
(阴山瀚海之间有秦长城外地亦在河北即侥外之/河北也三代以前河南之称止在中土秦汉而下夺)
卷三十二 第 31a 页 WYG0969-0627a.png

(国李唐之初夷突厥之地悉为郡县亦名之曰河北/自是河北之称一彼一此不常也如春秋传中所称)
(河南河北之地皆指边境之地而言与/前史至不相侔若此之类不可不察也)加之百王疆
理代有不同有指一郡而言者有指一州而言者有
指一道而言者(如中土河南之地今古一名而两汉/河南之称惟指一郡而言即宋西属)
(县兼郑孟二州之境而已姬周河内之称则指一州/而言即宋东西二京及京西南北路之地李唐河南)
(之称则指一道而言包古青徐兖豫四州之境奄黄/河以南皆是也宋为东西南三京及京畿四州之地)
故周之河内异乎汉之河内(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即宋河北东西路地汉)
卷三十二 第 31b 页 WYG0969-0627b.png

(河中府及慈隰晋绛解五州/唐河东道乃宋河东路地)古之淮北乃今之淮南
(宋宿亳二州自开国以来至于/唐李皆在淮北宋乃移属淮南)而今之河北乃古之
河东(宋朝河北东路之地/三代以前属河东)以至淮西一名也有在京
东有在京西(淮道自西而东时折而北流故淮北之/地间名淮西如汉封刘交为楚正王淮)
(西则宋京东西路之地也唐裴度身/督战遂平淮西则宋西北路之地)江西一名也有
在江北有在江南(江道自西而东时折而北流故江/北之地间名江西而魏志武帝既)
(称江西遂空则宋淮南东路之地也晋记称石勒陷/江西壁垒百馀则宋京西南路之地也至五代史称)
卷三十二 第 32a 页 WYG0969-0627c.png

(金陵居长江下流前朝有江南者皆都之据金陵而/言则江南居左四渎之流皆自西而东天下之形势)
(亦然以中原而言则江南/之地居右故前史两称之)山东亦一名也有指河南
而言者有指河北而言者(前史有山水之称者皆据/华而言之则其所谓在华)
(山之东也其地正当河南而稍及河北之近河南者/至杜牧之罪言则所称山东之地专指河北而言也)
陜西亦一地也虞夏曰雍州商周曰西土春秋为秦
国战国称关中楚汉之际谓之三秦两汉又名山西
宋列为陜西路而前史又从而称显之曰四塞之国
卷三十二 第 32b 页 WYG0969-0627d.png

三隅他可知已此所谓山川所届时各异名者也尝
考历代州郡之名多有异同于古之国号如书称河
亶甲居相即今之相州也春秋卫侯燬灭邢即今之
邢州也楚子入陈即今之陈州也齐师灭陈即今之
陈州也齐师灭莱即今之莱州也楚子围郑即今郑
州之新郑县也齐侯侵蔡即今蔡州之上蔡县也若
此类未易槩举盖履其地不敢没其名也然而迁徙
卷三十二 第 33a 页 WYG0969-0628a.png

秋吴师入郢近于今之郢州而非也(古郢城在今之/荆南府界去郢)
(州馀三/百里)秦师入滑近于今之滑州而非也(古滑国今/在西京偃)
(师县之滑氏镇去/滑州馀四百里)楚人灭舒近于今之舒州而非也
(古舒国今在庐州之舒/城县去舒州馀三百里)楚人灭黄近于今之黄州而
非也(古黄国今在邢州定城/县去黄州四百五十里)楚人伐徐近于今之徐
州而非也(古徐州今在泗州临淮县之/徐城镇去徐州垂五百里)傅称允姓之
戎居于瓜州于今之瓜州而非也(古瓜州地在今沙/州去瓜州垂三百)
卷三十二 第 33b 页 WYG0969-0628b.png

(在榖熟县北/亳在考城县)有东虢西虢南虢而皆非今之虢州也
(东虢在郑州荥阳县西虢在凤翔/府虢县南虢在南陵军升陆县)有东楚西楚南楚
而皆非今之楚州也(东楚今苏州西楚今徐/州南楚即今荆州府)夫以州
郡之名既非古昔而县邑之名抑又乖戾方春秋之
际乡亭邑聚之名见于经傅者不啻千数而存于今
者百无一二其有地不徙名不更历代常存用迄于
今如彭城钟离酸枣长葛诸城才十数而止耳其馀
卷三十二 第 34a 页 WYG0969-0628c.png

之酒泉在河西(左传王与虢公酒泉之邑寔在于河/南而西汉而下迄于今有酒泉郡乃)
(间匈奴之地/寔在河西)古之丹阳在荆南而今之丹阳在江东
(左傅称楚子邑于丹阳今在荆南/府枝江县内今丹阳郡乃润州也)古之豫章在江北
今之豫章在江南而皆吴楚之境也古之澶渊在河
南今之澶渊在河北而皆宋卫之郊(春秋诸侯会于/澶渊实宋古都)
(所谓澶渊聚者即其地正属今之幽州/而今之澶渊郡乃河北东路之都督府)古之南阳在
河北今之南阳在河南而皆晋地也(左傅晋于是始/启南阳即今之)
卷三十二 第 34b 页 WYG0969-0628d.png

在浙西而皆吴地也(汉尝以鄣郡东阳郡行封/今浙西在吴亦有东阳)夫地
理更乎历代必至混殽验其名初无异同考其实则
为甚异观者于此几何而不误哉愚故曰百王制度考
政寔艰而地名异同尤为难辨者也
地名异同
左传注云梦跨江南北故有南梦北梦 浯水有南
浯北浯北浯在琅琊灵门南浯在九嶷零陵 冀州
卷三十二 第 35a 页 WYG0969-0629a.png

潞山西之上党也 东阳今之金华西阳今之黄州
山海经注东瓯今之永嘉在岐海中西瓯即闽越今
之建安亦在岐海中 山有东吴西吴(西镇吴山/在陇州)水
有东汉水西汉水(见蜀/志)即此数处可见各方地名异
同不可不察
桂林非百粤辨
今之桂林春秋战国属楚自楚灭越时越人散处海
卷三十二 第 35b 页 WYG0969-0629b.png

相涉东越都会稽闽越都瓯冶南越都番禺骆越都
交趾盖百粤之统名在岐海中者是也秦桂林为西
越地者以其为南越之属后赵佗所击并苍梧实不
与焉即非秦之桂林可知矣五代时刘日晟尽有岭
南西地者二十年时亦僣称南汉地非越王也终始
无越之名何得以百粤名之楚越虽皆有南蛮之畿
而其种类自别今越西蛮与武陵九嶷多同者同一
卷三十二 第 36a 页 WYG0969-0629c.png

三河三秦三齐三楚三吴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三河唐尧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故称三河
三秦项羽三分关中地封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
翳翟王故称三秦 三齐谓齐及齐北胶东也 三
楚淮北沛陈汝南二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
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此南楚也
或曰楚文王都郢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寿春故
卷三十二 第 36b 页 WYG0969-0629d.png

为三吴(通典/同)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
常湖为三吴其说不同九修稿云春秋之吴都苏常
之间汉封之吴都会稽(即苏常嘉杭非/绍兴之会稽也)三国之吴初
为会稽太守封吴侯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之地备记之
三梁谓南梁大梁少梁 三蔡谓新蔡上蔡下蔡
三苗在尧时为夷地在今日则为中国乃湖广江
鄂岳之三州故今三州人皆有苗姓
卷三十二 第 37a 页 WYG0969-0630a.png

卷三十二 第 37b 页 WYG0969-0630b.png

图书编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