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三十一 第 1a 页 WYG0969-059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三十一
             明 章潢 撰
  禹贡九州总叙
 昔尧时禹别九州至舜分为十二州周职方复分为
 九州而又与禹异汉承秦分天下为郡国而复以十
 三州统之晋时分州为十九自晋以后为州罙多所
 统罙狭且始建之地亦不一所姑以扬州言之自汉
卷三十一 第 1b 页 WYG0969-0590b.png
 以来或治历阳或治寿春或治曲阿或治合肥或治
 建业而唐始治广陵至南北分裂之后务为夸大侨
 置诸州以会稽为东京口为南广陵为南兖历阳为
 南豫历城为南冀襄阳为南雍鲁郡在禹迹为徐州
 而汉则属豫州所领陈留在禹迹为豫州而晋则属
 兖州所领离析磔裂循名失实而禹迹之九州罙不
 获可考矣夹漈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
 秀千古不易故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
卷三十一 第 2a 页 WYG0969-0590c.png
 可移而济河之兖州不可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
 梁不可迁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作史者主
 于郡县故州县移易其书遂废矣善哉言也杜氏通
 典亦以历代郡县析于禹九州之中今所论著九州
 则以禹迹所统为准庶历代之郡县可考矣
 禹贡奠高山大川其九州之名以地名州而不以州
 分地盖荆衡万古不徙之山而河济者万古不泯
 之水也以故荆兖之名得附河济荆衡而不灭万世
卷三十一 第 2b 页 WYG0969-0590d.png
 而下求禹贡九州之域者皆可得而考也九州惟冀
 无所至者举八州而界自见亦所以别帝都而大一
 统也九畴之皇极贡法之公田见于此矣扬不言南
 青雍不言北以其境接外国提封叛服不常乎
卷三十一 第 3a 页 WYG0969-0591a.png

卷三十一 第 4a 页 WYG0969-0591c.png
  古九州
 (冀/州)禹贡曰冀州既载壶口雷首至于太岳既修太
 原至于岳阳(太原/霍山)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
 壤恒卫既从太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
 并置牧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曰杨纡
 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松柏人五男二女畜宜牛羊
 榖宜麦稷东北曰幽州其山川医无闾薮曰貕养川
卷三十一 第 4b 页 WYG0969-0591d.png
 曰河泲浸曰菑时其利鱼盐人一男三女畜宜四扰
 榖宜三种正北曰并州山曰恒山薮曰昭馀祁川曰
 虖池沤夷浸曰涞易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
 扰榖宜五种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
 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
 (风/俗)冀州尧都所在疆域尤广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
 气任侠而邺郡高齐国都浮巧成俗山西土瘠其人
 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井之间习于成
卷三十一 第 5a 页 WYG0969-0592a.png
 法并州近边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任之
 者必文武兼资焉
 (扬/州)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
 入震泽底定筱簜既敷草夭木乔厥土涂泥岛夷卉
 服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舜置十二牧扬其一也周礼
 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
 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
 榖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
卷三十一 第 5b 页 WYG0969-0592b.png
 界多水水波扬也
 (风/俗)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
 崩江淮滨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
 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
 山负海难以得抚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
 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
 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
 (兖/州)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
卷三十一 第 6a 页 WYG0969-0592c.png
 同厥土黑坟其草繇其木条浮于济漯达于河浮于
 汶达于济舜置十二牧兖其一也周礼职方曰河东
 曰兖州其山曰岱薮曰大野川曰河泲浸曰卢潍其
 利蒲鱼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榖宜四种盖以兖水
 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信也
 (风/俗)兖州旧疆界于河济地非险固风杂数国秦汉以
 降政里混同人情朴厚俗有儒学及西晋之末为战
 争之地三百年间伤夷经甚自宇内平一又如近古
卷三十一 第 6b 页 WYG0969-0592d.png
 之风焉
 (青/州)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
 坟海滨广斥莱夷作牧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周
 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礼职方曰正东曰青州
 其山曰沂薮曰孟猪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鱼
 人二男二女畜宜鸡狗榖宜稻麦盖以土居少阳其
 色为青故曰青州
 (风/俗)青州古齐号称强国凭负山海擅利盐铁太公用
卷三十一 第 7a 页 WYG0969-0593a.png
 之而称富管仲资之而称霸人情变诈好行机术岂因
 轻重而为弊乎固知𨗳人之方先务推以诚信逮于
 汉氏封立近戚武帝临极儒雅盛兴晋惠之后沦没
 僭伪慕容建国二代而亡今古风俗颇革亦有文学
 自国初立都督府命亲王镇之后汉氏之制信可取
 也
 (徐/州)禹贡曰海岱及淮徐州淮沂其又蒙羽其艺厥土赤
 殖草木渐苞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浮于淮泗达于河亦
卷三十一 第 7b 页 WYG0969-0593b.png
 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属青州今分入兖州之域
 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为名
 (风/俗)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自晋失其政天下
 分制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
 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
 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
 (䂊/州)禹贡曰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
 猪导菏泽被孟诸厥土惟壤下土坟垆浮于洛河舜为
卷三十一 第 8a 页 WYG0969-0593c.png
 十二牧之一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薮
 曰圃田川曰荥雒浸曰波溠其利麻漆丝枲人二男
 三女畜宜六扰种宜五榖
 (风/俗)荆河之间四方辐辏故周人善贾趋利而纤啬韩
 国分野亦有险阻自东汉魏晋宅于洛阳永嘉以后
 战争不息元魏徙居才过三纪建平二魏爰及齐周
 河洛汝颍迭为攻守夫土中风雨所交宜乎建都立
 社均天下之漕输便万国之享献不恃隘害务修德
卷三十一 第 8b 页 WYG0969-0593d.png
 刑卜代之期可延久也
 (雍/州)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
 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
 隰底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黄壤浮
 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舜置十二牧雍其
 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曰雍州周礼职方正西曰雍
 州其山曰岳薮曰弦蒲川曰泾汭浸曰渭洛其利玉石
 人三男二女畜宜马牛榖宜黍稷兼得禹贡梁州之
卷三十一 第 9a 页 WYG0969-0594a.png
 地矣
 (风/俗)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饶号称陆海四塞为
 固披山带河秦氏资之遂平海内汉氏高帝纳娄敬
 说入都焉又徙齐诸田楚昭屈燕韩赵魏之后及豪
 族名家于关中强本弱末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诸帝
 山陵则迁户立县率以为常故五方错杂风俗不一
 汉朝京辅称为难理其安定彭原之北汧阳天水之
 西接近边陲多尚武节自东汉魏晋羌氐屡扰旋则
卷三十一 第 9b 页 WYG0969-0594b.png
 苻姚迭据五凉更乱三百馀祀战争方息帝都所在
 是曰浩穰其馀郡县习俗如旧
 (荆/州)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同归于海九江孔
 殷沱灊既道云土梦作乂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
 于南河舜置十二牧荆其一也周礼职方曰正南曰
 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其利
 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榖宜与荆州同荆强也
 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于荆山焉盖蛮夷
卷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0969-0594c.png
 之国槃瓠之种(即大/戎)诗人所谓蛮荆也
 (风/俗)荆楚风俗略同扬州杂以蛮夷率多劲悍南朝鼎
 立皆以为重镇然兵强财富地迫势危称兵跋扈无
 代不有是以上游之寄必详择其人焉
 (梁/州)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灊既道蔡
 蒙旅平和夷底绩厥土青黎自汉川以下诸郡皆其
 封域舜置十二牧梁其一也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
 故曰梁州周礼以梁州并雍州当夏殷之间为蛮夷
卷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0969-0594d.png
 之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
 (风/俗)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周初从武王胜殷
 东迁之后楚子强大而役属之暨于战国又为秦
 有资其财力国以丰赡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建
 立学校自是蜀士学者比齐鲁焉土肥沃无凶岁山
 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故一方之寄非
 亲贤勿居
 (南/越)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
卷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0969-0595a.png
 亦谓之南越古谓之雕题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
 礼职方之限晋志隋书并会交广之地为禹贡扬州
 之域云
 (风/俗)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教义以富为雄珠崖环
 海尤难宾伏是以汉室尝罢弃之大抵南方遐阻人
 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其性
 轻悍易兴逆节爰自前代及于国朝多委旧德重臣
 抚宁其地也
卷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0969-0595b.png
  统论九州风俗
 司马温公曰国家之治乱本于礼而风俗之善恶系
 乎习赤子之啼无有五方其声一也及其长则言语
 不通饮食不同有至死莫能相为者是无他所习异
 也至于古今亦然有服古之衣冠于今之世则骇于
 州里矣服今之衣冠于古之世则僇于有司矣衣冠
 乌有是非哉习与不习而已矣夫民朝夕见之其心
 安焉以为天下之事正应如此一旦夺之使去而就
卷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0969-0595c.png
 彼则无不忧疑而莫肯从矣昔秦废井田而民愁怨
 王莽复井田而民亦愁怨赵武灵王变华服效夷服
 而臣下不悦彼魏孝文帝变夷服效华服而群下亦
 不悦由此观之世俗之情安于所习骇所未见固其
 常也是故上行下效谓之风薰蒸渐渍谓之化沦胥
 委靡谓之流众心安定谓之俗及风化已失流俗已
 成则虽辨智弗能谕也强毅不能制也重赏不能劝
 也严刑不能止也自非圣人得位而临之积百年之
卷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0969-0595d.png
 功莫能变也
  总论九州风土
 唐虞三代风化尚矣春秋以降列国殊俗去古未远
 自秦汉以后千八百年总天下风土五变愈下盖自
 汉迄西晋一变六朝南北至周隋一变隋唐至安史
 之乱一变五代一变宋金之交又一变安史灭君臣
 之义未尽至五代则几矣六朝南北正统未绝迨金
 宋则危矣是皆关天地大运非若春秋战国异政殊
卷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0969-0596a.png
 俗专可以人事论也故今之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
 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小小习尚
 不同谓之土俗可也其好恶趋向则系乎一气之运
 一代之治不得以异俗书也然自汉以来亦不得不
 考古以证今必欲其道德一风俗同焉噫我太祖高
 皇帝旋乾转坤雷厉风行复古帝王所自有之疆土
 明厥初生民所固有之彝伦礼乐衣冠九州一致以
 功言之虽汤武不得与之比隆迨列圣相承二百馀
卷三十一 第 13b 页 WYG0969-0596b.png
 年礼教渐被民之心志耳目惟时之政令教诲是训
 是效由此一变至道易易也振作鼓舞返朴还淳祛
 佛老之诐乱崇周孔之正学以求复唐虞三代风化
 诚于今之司风教者有厚望焉
卷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0969-0596c.png
 
 
 
 
 
 
 
 
卷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0969-0596d.png
  冀州之域
 今山西之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泽州沁
 州辽州所属
 河南之怀庆府彰德府卫辉府所属
 北直𨽻之顺德府真定府顺天府宣府河间府永平
 府广平府大名府之滑县浚县开州长垣县𨗳河云
 至大伾今大伾在浚县故知浚滑在冀州之域古志
 谓开州长垣在河故道之北则知开州长垣亦在冀
卷三十一 第 15a 页 WYG0969-0597a.png
 州之域
 冀三面皆河东北阻阴山一带故河折而南流为冀
 西河至华阳折而东流为冀南河至大伾折而北流
 为冀东河自西河出孟门之下南河壅砥柱之西东
 河萦旋于大陆之野故禹首事壶口梁岐等处以杀
 河势大原则汾水所出大岳则汾水所经也
卷三十一 第 16a 页 WYG0969-0597c.png
 
 
 
 
 
 
 
 
卷三十一 第 16b 页 WYG0969-0597d.png
  兖州之域
 山东济南府所属济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
 县泰安州新泰莱芜德州德平平原武定阳信海丰
 乐陵商河滨州利津沾化蒲台东昌府所属州县兖
 州府阳谷东阿平阴东平汶上寿张
 直𨽻大名府所属元城大名南乐清丰内黄开州冀
 长垣东明魏县
 河南开封府所属延津封丘原武阳武胙城
卷三十一 第 17a 页 WYG0969-0598a.png
 河间府吴桥县有黄河故道而沧州古志徒骇在沧
 州废清池县太史简洁在本州南皮县马颊在景州
 东光县胡苏鬲津在沧州庆云县钩盘在献县此九
 河相去不远又与黄河故道相近盖先儒皆于纸上
 求之此古志得之士人父老之相传为是所谓礼失
 求之于野者况有文典可徵乎一则近海一则在正
 北一则相去不远似当时分合之迹河虽为冀兖之
 界然兖地下九河之分则皆在兖地而其治之也惟
卷三十一 第 17b 页 WYG0969-0598b.png
 兖为多故九河于兖言之兖不言山多平地也
卷三十一 第 18a 页 WYG0969-0598c.png
 
 
 
 
 
 
 
 
卷三十一 第 18b 页 WYG0969-0598d.png
  青州之域
 山东之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济南所属历城章丘
 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南济阳及辽东广宁以东
 潍水出山东青州府莒州箕屋山莒州即箕县也经
 本府诸城入莱州府高密经本府昌邑潍县东北入
 海潍县即都昌也淄水出本省济南府泰安州莱芜
 县原山北入本省青州府临淄至博兴县入济博兴
 即博昌今却至寿光入
卷三十一 第 19a 页 WYG0969-0599a.png
 青州北据海西南距岱据谓跨之也故海北辽东西
 之地皆青州之域舜十二州青州为营州即辽东也
 淄汶虽俱出原山惟汶入济淄潍二水俱不达于河
卷三十一 第 20a 页 WYG0969-0599c.png
 
 
 
 
 
 
 
 
卷三十一 第 20b 页 WYG0969-0599d.png
  徐州之域
 南直𨽻徐州所属淮安府海州所属邳州所属淮安
 府桃源县沭阳县清河县安东县
 山东青州府所属莒州沂水日照安丘诸城蒙阴兖
 州府所属金乡鱼台城武单县济宁州嘉祥钜野郓
 城曹州南境曹县定陶扬徐二州当以淮为界淮北
 为徐淮南为扬
 徐即鲁境其川莫大于淮淮受泗沂泗受漷沭大野
卷三十一 第 21a 页 WYG0969-0600a.png
 即钜野泽今南旺湖是也大江以北长河以南诸水
 皆与大野相联属在当时已为入贡之路
卷三十一 第 22a 页 WYG0969-0600c.png
 
 
 
 
 
 
 
 
卷三十一 第 22b 页 WYG0969-0600d.png
  扬州之域
 南直𨽻应天府扬州府镇江府苏州府常州府松江
 府池州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安庆府庐州府凤
 阳府淮安府所属山阳县监城县广德州和州滁州
 浙江杭州府严州府嘉兴府湖州府金华府衢州府
 处州府温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
 江西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临江府吉安府瑞州府
 袁州府赣州府南安府建昌府抚州府九江府所属
卷三十一 第 23a 页 WYG0969-0601a.png
 瑞昌县南康府
 扬北距淮南距海中贯长江大江之南西偏诸水莫
 大于彭蠡东偏之水莫大于震泽三江即震泽下流
卷三十一 第 24a 页 WYG0969-0601c.png
 
 
 
 
 
 
 
 
卷三十一 第 24b 页 WYG0969-0601d.png
  荆州之域
 湖广武昌府汉阳府荆州府岳州府襄阳府襄阳县
 宜城南漳房县德安府黄州府辰州府永州府长沙
 府宝庆府衡州府常德府沔阳州承天府旧安陆州
 靖州郴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军民宣慰使司
 施州卫所属大田军民千户所散毛宣慰司所属郴
 江西袁州府所属萍乡县吉安府所属龙泉县永宁
 县所属建昌地四川夔州府巫山县大昌县大宁县
卷三十一 第 25a 页 WYG0969-0602a.png
 荆州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江汉发源于梁入海于
 扬而二水会合于荆故曰朝宗于海九江即今洞庭
 诸水是也
卷三十一 第 26a 页 WYG0969-0602c.png
 
 
 
 
 
 
 
 
卷三十一 第 26b 页 WYG0969-0602d.png
  豫州之域
 河南开封府祥符县陈留杞县通许太康尉氏洧川
 鄢陵扶沟中牟兰阳及六州所属河南府所属南阳
 府所属汝宁府所属
 湖广襄阳府均州郧县上津竹山光化枣阳榖城
 山东曹州西南地及定陶县据地势则直𨽻之东明
 当亦属豫
 豫于九州为中土南跨汉抵荆山北距南河洛自西
卷三十一 第 27a 页 WYG0969-0603a.png
 来中分豫境受伊瀍涧三水以入于河
卷三十一 第 28a 页 WYG0969-0603c.png
 
 
 
 
 
 
 
 
卷三十一 第 28b 页 WYG0969-0603d.png
  梁州之域
 四州成都府重庆府顺庆府保宁府叙州府马湖府
 潼川州所属眉州所属泸州所属雅州所属夔州府
 所属奉节云阳万县开县达县新宁梁山建始陜西
 巩昌府成县西和泰州汉中府金州所属及沔县芒
 部军民府龙川宣抚司平茶洞长官司叠溪军民千
 户所湖广施州军民指挥使司西境其乌蒙等处原
 不系域中者不载梁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岷山
卷三十一 第 29a 页 WYG0969-0604a.png
 江源所自出嶓冢汉水所自出凡蜀中山南溪谷诸
 水皆至江谓之沱山北溪谷诸水皆至汉谓之潜
卷三十一 第 30a 页 WYG0969-0604c.png
 
 
 
 
 
 
 
 
卷三十一 第 30b 页 WYG0969-0604d.png
  雍州之域
 陜西西安府延安府庆阳府平凉府凤翔府临洮府
 巩昌府所属陇西安定会宁通渭漳县宁远伏羌阶
 州徽州两当汉中府所属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乡
 凤县略阳陜西行都司所属及岷州卫洮州卫文县
 守禦千户所古沙州又据岷嶓既艺则巩昌府大半
 当属梁州据西倾因桓是来则临洮州县亦当有属
 梁者
卷三十一 第 31a 页 WYG0969-0605a.png
 雍西距黑水东据河弱水既西者众水皆东惟此水
 独西也雍水莫大于渭中贯雍境泾漆沮皆在渭水
 之北泾自北来注渭漆沮自东北来注渭惟沣水在
 渭之南自东南来注于渭
  九州总论
 禹别四海为九州宜若有均一之制而校其道里广
 狭全不相侔济河(兖/州)淮岱(徐/州)相去不能千里荆河(豫/州)
 千里而近海岱青州千五百里而缩荆山衡阳荆州
卷三十一 第 31b 页 WYG0969-0605b.png
 二千里而遥东海西河(冀/州)二千里而近寿春之淮潮
 阳之海(扬/州)相去且五千里龙门之黄河燉煌之黑水
 (雍/州)相去以西千里至华阳黑水穷数千里而未知所
 经是何广狭之殊也或者九州之别品殊坟壤因土
 宜而别也故其道里无得而均然而荆河淮济之间
 (徐兖豫三/州之境也)截长补短不能当淮海一州之半借使三
 州土壤既殊不可得而并扬州之大独不得而釐耶
 古今名儒训释禹贡多矣未始及此盖难言之也窃
卷三十一 第 32a 页 WYG0969-0605c.png
 尝讨之九州之别盖仿井田之法(田井之法/始于黄帝)方里而
 井九百亩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而九
 州之制一州为王圻八州建国以蕃王室是同养公
 田之义也故其区别境壤不因土宇之小大不限山
 川之间阻唯据民田多寡而均之耳然而四海之内
 夷险不齐如荆河淮济之间百舍坦夷万顷一瞬而
 又当中原要区民力修地利尽良畴既辟旷土实稀
 故三州(徐兖/豫)境土最为狭也至淮汉以南(扬州淮南/荆州汉南)
卷三十一 第 32b 页 WYG0969-0605d.png
 函剑以西(雍州在函谷之西/梁州在剑阁之西)江湖尽滥关山重复又
 僻在遐陬阔疏稼政平土盖寡辟田甚难故四州境
 土最为阔也尝考西汉之时去古未远方其极甚九
 有民户总计千二百馀万而徐兖豫三州当五百五十
 万户而荆扬雍梁四州仅当三百万户夫民非榖不
 生榖非民不殖推其户口之多寡足以见田畴之广
 阔据今验古略可知则九州之别唯民田是均断可考
 矣鸣呼治有本要帝王一道其来久矣神农之教曰
卷三十一 第 33a 页 WYG0969-0606a.png
 金城千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不能守也故
 舜咨十二牧以食哉惟时洪范八政以食为首周官
 九职以农为先诚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而食
 非田不给非民不耕有田而后可以赋民有民而后
 可以立市朝建国家故先王所重唯民与田其所以
 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侯甸之制军国之用皆取足于
 民田故官无閒冗则兵无聚散家无丰俭民无劳逸
 而国有致一之敛民有不二之业有田斯垦有榖斯
卷三十一 第 33b 页 WYG0969-0606b.png
 积虽遇水旱兵凶而民无菜色故得礼节著而荣辱
 彰时雍之治由之而致也爰自秦开阡陌而废井田
 罢侯置守以要害为先而不复以民田为制魏晋而
 下因仍不改坐水陆而建都会革山河而峙城郭民
 物所聚南亩实遥形势之地良田更寡至于平土多畴
 衣食所资则反以为敞夷不守之地而不知务大抵
 所重非所本所本非所重先王之制数口之家受田
 一顷后世边隅小邑民户不盈数百则地利安能有
卷三十一 第 34a 页 WYG0969-0606c.png
 尽至名大郡多至数十万户则又安能有数十万顷
 之田乎民无常产则荒于末业有天下国家者既不
 能为之闲禁又从因之以规利遂致不耕之民多于
 南亩有司者徒知日计之有馀而不知岁计之不足
 也古之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谓人皆土垦也今耜
 耒之民仅能当天下十之三使岁皆有年则斯民仅
 能糊口设一榖不登所在不免告籴然后知先王之
 制所以为后世生民之计矣后王之治所以有愧前
卷三十一 第 34b 页 WYG0969-0606d.png
 王者匪惟德教之有亏固亦法制之未良也嗟乎今之
 天下亦古之天下岂先王之制唯可行于古之天下
 而不复可行于后世耶抑亦复之者未得其渐耳舍
 先王经国之制未易遽服而先王爱民之心讵可弭
 忘哉后王之治信能一政之设一令之施惟民与田
 是崇是重则王制虽未必更张而时雍之治岂云难
 致因考九州之制知先王以民田为重故备论于此
 庶几按九州之国则足以见先王之心无徒论其道
卷三十一 第 35a 页 WYG0969-0607a.png
 里远近山川夷险而已
  昆崙九州
 邹衍言九州之外复有九州载于史记按其说曰东
 南神州曰旦土(旦音与/晨同)正南邛州(隋书/作迎)曰深土西南
 戎州曰滔土正南弇州(隋书作/拾州)曰升土正中冀州曰
 白土西南柱州曰肥土西北玄州(隋书作/营州)曰成土东
 北咸州曰隐土(管子作/急土)正东阳州曰信州其言本荒
 唐汉唐人作河图括地象全祖其说隋代郊天遂以
卷三十一 第 35b 页 WYG0969-0607b.png
 其名入从祀之位史炤通鉴释文曰此九州其昆崙
 统四方之九州乎或曰神农地过日月之表盖神农
 之九州也(柱州一本作桂州营州一本宫/州近是玄与宫相近未知孰正)
 (九/有)左传九丘八索九丘即九州也八索即八泽也见
 淮南子或以八索为八卦谬矣通鉴外记云人皇氏
 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有各居其一
 而为之长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辅此引春秋命历叙
 文也九有取育草为义即后世所谓九州也中州则
卷三十一 第 36a 页 WYG0969-0607c.png
 人皇之都所谓寓逢中囿也八辅则馀八囿也囿亦
 作有古字省文书以有九有之师诗九有有截又奄
 有九有作九有解义尤明畅左传谓之九薮阳纡云
 梦之属总而言之九有也九囿也九州也九薮也一
 也
 (九州/区域)九州之区域在昔颛顼及于陶唐分而为九其
 制最大雍州西据黑水东距西河豫州西南至荆山
 北距河冀州唐虞之都以馀州所至则是其境兖州
卷三十一 第 36b 页 WYG0969-0607d.png
 旧为济河之间青州东北据海西距岱徐州东距海
 北至岱南及淮梁州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扬州
 北据淮东南距海荆州北据山南及衡山之阳其雍
 州西境流沙之西荆州南境五岭之南所置郡县并非
 九州封域之内
 禹贡一篇盖夏史之追书也夫既夏史之追书则纪
 成功之书尔夫既纪成功之书则禹之治水其先后
 次第规模不尽见于此而于此可以推见尔何者禹
卷三十一 第 37a 页 WYG0969-0608a.png
 贡于九州独冀州载修治之辞于上馀州则皆曰某
 山既艺既旅某水既道既从某泽既猪底定是皆纪
 其成功耳其先后次第不尽见于此矣而谓于此可
 以推见何也曰禹贡一篇分叙九州以经之数叙山
 川以纬之每州之下奠山川猪薮泽而后继之以物
 土宜定田制又继之以经赋法通朝贡其总叙于后
 则列山川叙原委总成功定封建别限制同教化是
 禹八年之间其先后次第经理规模广大周密本末
卷三十一 第 37b 页 WYG0969-0608b.png
 具备盖可想见而其先后次第则证诸禹所自言者
 而尤可见禹曰洪水滔天怀山襄陵予乘四载随山
 刋木暨益奏庶鲜食此禹功之始也孟子所谓龙蛇
 禽兽之害消列山泽而焚之者也此禹贡分叙所以
 先于刋定诸山总叙所以先于𨗳山是也禹曰予决
 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此
 禹功之中也孔子所谓尽力乎沟洫者也此禹贡分
 叙所以定山泽辨厥土等田制所以有𨗳川则壤成
卷三十一 第 38a 页 WYG0969-0608c.png
 赋甸服等事也盖禹之治水不但疏决江河患凿阻
 浚州而已凡天下平土皆制其井亩疏为沟浍以达
 于川所谓畎浍者即田间之畎一同之浍也所谓沟
 洫者即一井之沟一成之洫也则是井田之制自禹
 定之此禹中间功庸最为周密至于所谓懋迁有无
 万邦作乂所谓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
 五长则禹功之终也分叙之浮于某水达于某水总
 叙之六府孔修庶土交正迄于四海皆是也或曰书
卷三十一 第 38b 页 WYG0969-0608d.png
 者当时方言形容其势耳愚昔闻之家廷曰洪水滔
 天即如后世淫雨大水河决之灾但尧末年连岁有
 此然彭蠡诸水而指为汉汇此犹有可疑者予已释
 而辨之矣抑盖天地自然之变者如河徙而南沛涸
 而洑而冀兖青徐豫之支流水泽皆易其源委甚至
 九河沦而为小海碣石陷而在海中此尤其变之大
 者也大抵天地之间河海山陵土石自有消长之数
 而人之年寿有限则不及见其消长遂以为古今有
卷三十一 第 39a 页 WYG0969-0609a.png
 定形尔山与土石且有消长而况水乎若沈存中奏
 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之壳及
 石子横亘石壁如带谓必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千
 里以愚观之此即昔之河滨也所谓自东河至东海
 千里而遥者也夫以昔之河滨今在山崖石壁之间
 即河日迁山日长石日凝盖可知也此皆天地之间
 今人尚可考见之理其类非一而人鲜不谓迂者朝
 菌不知晦朔夏虫不可语冰其斯之谓矣然则禹贡
卷三十一 第 39b 页 WYG0969-0609b.png
 地理古今之不同又安知其非天地之变迁消长若
 河碣之比邪或曰条列之说如之何曰予尝疏于前
 矣王郑分每段为列可尔若指为山势之脉络恐未
 然也夫天地常形固相为勾连贯通然其条理亦各
 有脉络若以脉络之可见者言之昆崙四垂而为海
 天下诸山皆起于昆崙而昆崙无定名地之最高山
 之所聚江河诸源之所出即昆崙尔昆崙之山绵亘
 纠缪勾连盘错其南为岷山而岷山最大而东北为
卷三十一 第 40a 页 WYG0969-0609c.png
 积石诸峰其东为西倾朱圉鸟鼠诸峰其西南诸山
 尤为绵亘纷错河之所以北弱水之所以西黑水之
 所以南皆是也惟江河淮汉行乎中国自昆崙而东
 北言之则自积石而北为湟水星海青海以至浩亹
 皆河源也入匈奴以东为阴山又东南自代北云朔
 分而南趋为北岳以至太行是为河北之脊壶口雷
 首泰岳析城王屋皆其群峰河之折而南汾晋诸水
 之所以西入河涿易𣸦漳恒卫之所以东入海也分
卷三十一 第 40b 页 WYG0969-0609d.png
 而东趋者行幽燕之北为五关之险以至营平而为
 碣石此北络也自昆崙以东言之则东为西倾而洮
 水出其北入河恒水出其南入江又东为朱圉鸟鼠
 诸陇则为渭之源自渭源以北即夹河源而北以东
 若岍岐若荆山诸峰泾水漆沮诸源也自渭以南即
 西倾而下诸峰亘为终南屹为泰华东北为崤陜东
 南为熊耳外方嵩高伊洛之源又南为桐柏淮源以
 达于淮西诸山此中络也又自西倾诸圉而南分是
卷三十一 第 41a 页 WYG0969-0610a.png
 为嶓冢汉源夹汉而趋者北即终南华熊诸陇南则
 蜀东诸峰说者谓蜀东诸山皆嶓冢正谓其冈岫绵
 亘尔又东则为荆山内方此中络之次也自昆崙之
 东南言之是为岷山江源夹江而东者北支即西倾
 以南嶓冢以西之脉为桓水西汉水嘉陵江诸源其
 南支即南趋为蒙蔡诸山青衣大渡马湖江诸源又
 东包涪黔一盘而北为三峡其东出者包络九江之
 源中盘为衡山其再盘而北为庐阜其岭东出者又
卷三十一 第 41b 页 WYG0969-0610b.png
 为袁吉章贡盱信诸江之源至分水鱼梁岭三盘而
 北趋过新安峙天目尽升润凡再盘之间其水聚为
 洞庭三盘之间其水聚为彭蠡三盘以东则南闽浙
 北为震泽此南络也惟泰山则特起东方横亘左右
 以障中原此所以为异与大抵水者山之液故山盘
 而水之源出焉此所以聚为川流之盛地道以勾连
 为固故山束而水之流壅焉此所以资于疏辟之功
 凡此其大略云耳
卷三十一 第 42a 页 WYG0969-0610c.png
 
 
 
 
 
 
 
 
卷三十一 第 42b 页 WYG0969-0610d.png
 
 
 
 
 
 
 
 图书编卷三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