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第 1a 页 WYG0969-0510a.png

图书编卷二十八
明 章潢 撰
天圆地方图
古今言天地者不一方圆所以言其象玄黄所以言
其色健顺所以言其德覆载生成所以言其职卑高
上下所以言其位动静阖辟所以言其机阴阳刚柔
轻清重浊所以言其气与质也要之皆是也是故日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WYG0969-0510b.png

有形皆地然犹未免以二物分言之也其实天地一
也天无形而地之上虚空皆天也地之中所以发生
万物皆天之气也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其
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至哉言乎善观天地者须
默识其所以为物不贰而后可虽然羲皇仰观而俯
察尼父上律而下袭岂徒求之天地乎哉凡今之人
孰不戴天而履地也孰不圆首而方足也尽心于崇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WYG0969-0511a.png

地人之道可一言而尽亦曰为物不贰也人惟反身
以求之则参赞位育之道即于此乎在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WYG0969-0511c.png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WYG0969-0511d.png

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天体之运有常度而无停机非有体也因星之所附
丽拟之为天之体耳观夫星之昏在东者及晓则西
坠昏所不见者至晓则东升东西转运有以验天体
之左旋矣然而北天之星未尝入地终夜可见其旋
转为甚窄窥之以管其间一星旋转尤密不出管中
者曰纽星纽星所在天体是为北极若南天之星虽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WYG0969-0512a.png

南极亦不动南北二极为天体之管辖其犹门之枢
车之轴与试以圆瓜譬之北极乃瓜顶联蒂之所南
极乃瓜末含花之所天之东西为最广则比瓜之腰
围北极高而南极下故北极之傍虽旋转而常在于
天南极之侧虽旋转而不出于地此又可验地在天
内天如鸡子地如内黄矣然天体极圆不类鸡子乃
取以为譬者非取其形之肖特以比天包地外而已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WYG0969-0512b.png

地也置物板上鞠虽外转板岂常动乎物远视之微
近视则大当午之日如盘盂出没之日如车轮岂非
午日为远耶或疑午日热为近殊不知日久照则热
不可以远近论也至于星度高升则密低垂则疏则
天顶远而四傍近固可知矣且天体圆如弹丸圆中
心六合之的也周围上下相距正等名曰天中从天
中直上至天顶名嵩高地平不当天半地上天多地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WYG0969-0512c.png

平正当天半者盖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馀四之一
仰视为一半星宿周度可见故以地中就为天中而
今以地中直以上自有天中之所者以日月之近大
而远小星之高密而低疏知之也然地平既在天半
之下而仰观止见周度之半者天远似乎低地平与
之相妨人目不可尽见也
古者以阳城为地中然非四海之中乃天顶之下以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WYG0969-0512d.png

则万水流东西则万水流西南北亦然其山距西海
三万馀距东海不及二万里则天下之地多在地中
以西地中之东则皆海也故四海之内不中于阳城
中于四海者乃天竺以北昆崙以西也若天之所覆
通地与海而言中则中于阳城仰观北极出地三十
六度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北至朔方则北极出地
四五十度南极入地亦然南至二广则出入之度三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WYG0969-0513a.png

近非惟仰观不同而寒暑昼夜表景亦皆差别旧历
昼永极于六十刻昼短极于四十刻今授时历以验
于燕地稍偏北故其永至六十二刻短至三十八刻
盖偏南则长短较少偏北则所较最多夏则所较渐
多夏日出寅入戌其地近北冬日出辰入申其地近
南日近北则夏昼长而北方尤长夏夜短而北方尤
短日近南则冬夜长而北方尤长冬昼短而北方尤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WYG0969-0513b.png

表验日景短长地中夏至午景在表北约一尺六寸
地中冬至午景在北表约一丈三尺南至交广北至
铁勒等处验之景各不同然非特测之南北亦验之
东西帝尧分命羲和之官宅于四方是也然表用八
尺似失之短至元辛巳用表四丈允为定法是故表
短则景短差数难觉表长则景长差数易明而一寸
千里之差终未足据若土圭者虽古有其制然阳城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WYG0969-0513c.png

大抵偏东者早景疾而晚景迟午景先至偏西者早
景迟而晚景疾午景后期偏北者少其昼而景迟偏
南者多其昼而景疾蛮粤短景指南而子午反复则
又舛讹甚矣
天体周围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径一百二
十一度四分度之三凡一度为百分四分度之一即
百分中之二十五分也四分度之三即百分中七十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WYG0969-0513d.png

一夜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分度之一(缘日东行一度/故天左旋三百)
(六十六度然后/日复出于东方)
地体径二十四度者其后半之势倾东南其西北之
高不过一度邵雍谓水火土石合而为地今所谓径
二十四度乃土石之体耳土石之外水接于天皆为
地体地之径亦得一百三十一度四分度之三也两
极南北上下枢是也北高而南下自地上观之北极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WYG0969-0514a.png

馀两极之中皆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谓之赤道
横络天腹以纪二十八宿相距之度大抵两极正徐
昼夜循环斡旋天运自东而西分为四时寒暑所居
南北之中是为天心中气存焉其动有常不疾不徐
以子阴阳所以和此后天之太极也先天之太极造
天地于无形后天之太极运天地于有形其实非二
极也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WYG0969-0514b.png

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
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
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贷财殖焉
自古论天地孰有如中庸此章之亲切最详明哉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WYG0969-0514c.png

盖焉地东南下而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
也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邵子曰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自相依附
程子曰凡有气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天地之中
理必相直则四边常有空阙处空阙处如何地之下
岂无天今所谓地者特如天中一物尔如云气之聚
以其久而不散也故为对凡地动者只是气动凡所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WYG0969-0514d.png

元承天是地之道也 天地动静之理天圜则须转动
地方则须安静南北之位岂可不定所以定南北者
在坎离也坎离又不是人安排得来莫非自然也
天地之化一息不流疑其速也然寒暑之变甚渐
冬至之前天地闭塞可谓静矣日月运行未尝息也
则谓之不动可乎故曰动静不可离 天主施成之
者地也 天地生物之气象可见而不可言善观于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0969-0515a.png

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者皆天气也惟无成而代有
终者地之道也
致堂胡氏曰夫天非若地之有形也自地而上无非
天者昔人以积气名其象以倚盖名其形皆非知天
者庄周氏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言天无色也无色
则无声无臭皆举之矣日月星辰之系乎天非若山
川草木之丽乎地也著明森列躔度行止气机自运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WYG0969-0515b.png

属一丽乎形能无坏乎
朱子曰天运不息昼夜辊转故地𣙜在中间使天有
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
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轻清者为
天重浊者为地 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
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 问天地之所以高深曰天
只是气非独是高只今人在地上便只是如此高要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0969-0515c.png

地大地只是气之渣滓故厚而深也 问康节天地
自相依附之说某以为此说与周子太极图程子动
静无端阴阳无始之义一致非历家所能窥测曰康
节之言大体固如是矣然历家之说亦须考之方见
其细密处如礼记月令疏及晋天文志皆不可不读
也
西山真氏曰按杨倞注荀子有曰天无实形地之上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WYG0969-0515d.png

按天圆地方人皆知之然天之圆者气之运也固流
行于地之四周地之方者质之凝也实在天范围之
内邵子谓天地自相依附程子谓地者特中天一物
朱子谓地者气之渣滓俱为确论惟岐伯大气举之
一语则尤精也虽然乾统天坤顺承天欲穷天地者
须穷天地之原如文中子所谓圆者动方者静见天
地之心其果然欤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0969-0516a.png

斯有天若其配然耳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地虽凝聚
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阳日上地
日降而下者虚也阳日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此一
岁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昼夜之盈虚升降则以海水
潮汐验之为信然间有大小之差则系日月朔望其
精相感
黄瑞曰此段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及證以海水潮汐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WYG0969-0516b.png

四游升降不越三万里春游过东方五千里其下降
如其数秋游过西方五千里其上升如其数夏游在
南故日在其上冬游过北故日在其南此冬夏昼夜
之长短因地有升降而然人处地上如在舟中但见
岸之移而不见舟之转也至于论潮则谓天包水水
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空之中地势水力与元
气相为升降气升而地沉则海水溢上而为潮气降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0969-0516c.png

再降故一日之间潮汐皆再其说与地有四游相为
表里然以浑天观之天形斜倚半在地上北极出地
三十六度其南五十五度正当地之中又其南十二
度为夏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高故昼长又其南二
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天在地上稍低故昼夜平
又其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低故
昼短其南下入地才三十一度而已此昼夜长短乃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WYG0969-0516d.png

惟余襄公海潮图序最明盖潮之消息皆系于日月
临卯酉则潮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昼
夜之运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西没之
期常缓于太阳六刻有奇潮信之来率亦如是自朔
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
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亦
如之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出来势亦稍小一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0969-0517a.png

夏昼长潮常大秋冬夜长潮常大盖岁之有春秋犹
月之有朔望天地之常数也此潮之消息乃系之日
之进退亦非因地之浮沉也张子特用旧说而未之
易耳
晋人谓昆崙山乃天下之最高者其东面中原所以
江淮河汉之水皆东流其西面西域诸国所以流沙
以西之水皆西流南自吐蕃两广水皆南向北自沙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WYG0969-0517b.png

举其人力之所通者言之耳若以是为尽窥天地则
吾不知也盖造化之妙无穷耳目之力有限以有限
窥无穷则有限者易穷而无穷者难限譬之蚁焉生
于穴长于穴游于墙屋聚于累土而曰墙屋足以尽
天累土足以尽地可乎异氏九天之说既成虚妄世
儒蠡测之言博而寡要盖人生天地如鱼在水而不
知有水是以日月之外圣人不能范围之而作历日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0969-0517c.png

天地二仪一也日月二曜一也阴阳二气一也天统
地日统月阳统阴元气至明而纯阳也精萃为日神
运为天往来屈伸动静为寒暑寒暑之交为四时一
日之间有四时之候是以混沌开辟亦有四时之候
四时一也混辟无穷而元气不改也
天地一气尔气化生水水中滓浊积而成土土遂成
山川土之刚者成石而金生焉土之柔者成木而火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WYG0969-0517d.png

天地总论
易道乾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曰二虚故以量
言而曰广朱子谓此两句说得极分晓盖曰以形言
之则天包地外地在天中所以说天之质大以理与气
言之则天之气却在地之中地尽承受得天之气所
以说地之量广天只是个物事一故实从里面便实
出来流行发生只是一个物事所以说乾一而实地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0969-0518a.png

出来所以说坤二而虚用之行地如肺形虽硬而中
本虚故阳气升降乎其中无所障碍虽金石也透过
去地便承受得这气发育万物要之天形如一个鼓
鞲天便是那个鞲外面皮壳子中间包得许多气开
阖消长所以说乾而一实地中间尽是这气来往升
降缘中间虚故容得这气来往升降以其包得地所
以说其质之大以其容得天之气所以说其量之广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WYG0969-0518b.png

天之气所以说地之广耳今历家用律吕候气其法
最精气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这气都只地中透出
来如十一月冬至用黄钟管距地九寸以葭灰实其
中至之日气至灰去晷刻不差
天空虚而其状与鸡卵相似地局定于天中则如鸡
卵中黄地之上下四围盖皆虚空处即天也地所以
悬于虚空而亘古不坠者天行于外昼夜旋转而无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0969-0518c.png

度黄道周匝于天腹日月则行于虚空之中而昼夜
不离黄道隋书谓日入水中妄也水由地中行不离
乎地地之四表皆天安得有水谓水浮天载地尤妄
也冬至之日昼则近南极而行在天之南方而阳气
去人甚远故寒夜则潜于地底之虚空而阳气正在
人之足下所以井泉温夏至之日昼则近北极而行
正在人之顶上而阳气直射于下故热夜潜于地外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WYG0969-0518d.png

春而生夏而长由地底太阳之气自下蒸上也秋而
收冬而藏由太阳之气去地底以渐而远也此理昭
然而昧者自不知耳
天外论
邵康节曰天何依依乎地地何附附乎天天地何所
依附曰自相依附自斯言一出宋儒标榜而互赞之
随声而妄衍之朱子遂云天外更须有躯壳甚厚所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0969-0519a.png

此说他日遂因而实之曰北海只挨著天壳边过似
曾亲见天壳矣自古论天文者宣夜周髀浑天之书
甘石洛下闳之流皆未尝言非不言也实所不知也
若邵子朱子之言人所不言亦不必言也人所不知
亦不必知也人所不问亦不必问也庄子曰六合之
外圣人存而不论此乃切要之言孰谓庄子为虚无
异端乎元人赵缘督治稍正邵子之诞而今之俗儒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WYG0969-0519b.png

间之事尚不能究况天外之事乎由是言之则庄子
长春乃异端之正论而康节晦翁之言则吾儒之异说
矣本朝刘伯温古甘石洛下之流其言曰天有极乎
极之外何物也天无极乎凡有形必有极理也势也
是圣人所不能知耳非不言也故天之行圣人以历
纪之天之象圣人以器验之天之数圣人以算穷之
天之理圣人以易究之天之所閟人无术以知之若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WYG0969-0519c.png

伯温此言其确论乎其曰好胜者盖指宋儒之论天者
予尝言东坡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盖虚于物之外方见物之真也吾人固不出天地之
大何以知天地之真实欤且圣贤之学切问近思亦
何必天外之事耶
天地东西南北温凉寒暑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
卷二十八 第 19b 页 WYG0969-0519d.png

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
方阴也阴者其精升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
下气有温凉寒凉者胀下之温热者疮汗之下之则胀
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援西北/与东南)
(言其大也夫以气候验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高则寒处下则热试观之高山多雪平川多雨高山)
(多寒平川多热可徵矣中华之地凡有高下之大者/东西南北各三分也其一者自汉蜀江南至海也二)
(者自汉江北至遥平县三者自遥平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故南方大热中分寒热兼半北分大寒南北)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WYG0969-0520a.png

(异也又东西高下之列亦三矣其一者自汧源县西/至沙州二者自开封县西至汧源县三者自开封县)
(东至沧海也故东分大温中分温凉兼半西分大凉/大温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凉之分其热五分之二)
(温凉分外温凉尤极变为火寒火暄也约其大凡如/此然九分之地寒极于东北热极于西南九分之地)
(其中有高下不同地高处则寒下处则燥此一分之/中小异也若大而言之是则高下之有一也何者中)
(原地形西高北高东下南下今百川满凑东之沧海/则东西南北高下可知一为地形高下故寒热不同)
(二则阴阳之气有少有多故表温凉之异尔今以气/候验之乃春气西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夏气北行)
(以中分校之自开封至汧源气候正与历候同以东/行校之自开封至汧源每一百里秋气至晚一日春)
卷二十八 第 20b 页 WYG0969-0520b.png

(至早一日北向及东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春气发/晚一日秋气至早一日南行校之川行有北向及东)
(北西南者每五百里行新校正云按别本作十五里/阳气行晚一日阴气 早一日南向及东南西北川)
(每一十五里热气至早一日寒气至晚一日广平之/地每五十里阳气发早一日寒气至晚一日北行校)
(之川行有南向及东南西北者每二十五里阳气行/晚一日阴气行早一日北向及东北西南川每一十)
(五里寒气至早一日热气至晚一日广平之地则每/二十里热气行晚一日寒气至早一日大率如此然)
(高处峻处冬气常在平处下处夏气常在观其雪零/革茂则可知矣然地土固有弓形川蛇形川月形川)
(地势不同生杀荣枯地同而天异凡此之类有离向/丙向巽向乙向震向处则春气早至秋气晚至早晚)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WYG0969-0520c.png

(谓带山之地也审观向背气候可知寒凉之地腠理/开少而闭多闭多则阳气不散故适凉寒腹必胀也)
(温热之地腠理开多而闭少开多则阳气散故往湿/气之地皮必疮也下之则中气不馀故胀已汗之则)
(阳气外泄/故疮愈)
天地运旋变化
天体东南西北经纬三十五万七千里每一方距八
万九千二百五十里自地至上八万里以日照阳城
之半为中乃天体正圆也以古法算之南极七十二
卷二十八 第 21b 页 WYG0969-0520d.png

之上规每度比人间二千九百三十里七十一步二
尺七寸四分总而算之每度皆三千里自下度之每
度如日轮之大三百六十五周络四方以行七政虽
位分四方体无定常旦暮视中星以知方所其体健
而不息其行如璧周旋自东运至南自南运至西自
西运而入北自北运而出东推行以序渐积寒暑以
成岁功二仪随以出没五纬随以伏留列舍随以隐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WYG0969-0521a.png

运也夫天一气也气分东南为阳而日随阳升于东
南气分西北为阴而日随阴入于西北盖东南阳气
盛于自然故日出于东方阳谷炽于南方明都而显
丽于正昼西北阴气盛于自然故日入于西方昧谷
藏于北方幽都而晦伏于半夜炎夏天道南行阳盛
之方日出寅入戌以阳盛于阴日影随长穷冬天道
行北阴盛之方日出辰入申以阴盛于阳日影随短
卷二十八 第 22b 页 WYG0969-0521b.png

天体所见日月五星至是明显北为幽都天体所藏
日月五星入是隐晦两都各异天体一也日月五星
入幽都阴气之极所以不明非天入于地也若天入
地则地中为日月所照而明何得名地为幽都壤欤
雨出天气霜雪肃寒皆自天降盖天体阳而其用阴
也云出地气风烟蒸郁皆自地出盖地道阴而其用
阳也天不足于西北则阳弱而阴盛西北之化常多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WYG0969-0521c.png

足于东南则阴弱而阳盛东南之化常多炎热江南
陂湖水泉所聚四五月时阳气上蒸其水脉时复为
雨化为寒热方得其中乃成万物且春首三阳上出
天地气相交通近水则阳蒸水气以成烟雾近卤则
阳蒸卤气以成云霭近山则阳蒸山气以成昏霾皆
笼日蔽天春夏则东南气如烟火秋冬则西北气如
暝此天道化令之常皆无关于休咎也
卷二十八 第 23b 页 WYG0969-0521d.png

程子曰天地一气而已分阴分阳便是两物
张子曰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虚实动静
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
之浊其感遇聚散结为风雨为雪霜山川之融结糟
粕煨烬无非教也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
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又
曰造物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WYG0969-0522a.png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又曰一故神两
故化两者阴阳消长进退
邵子曰阴以阳为体阳以阴为体 又曰气自子至
午为升自午至子为降子至寅地中升于地上卯至
巳地中升于天中午至申天中降于地上酉至亥地
上降于地中
朱子曰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都括尽天下事物
卷二十八 第 24b 页 WYG0969-0522b.png

阳气凝聚则为阴只这一气消长进退做出古今天
地间无限底事来
唐孔氏曰阴荫也阴气在内奥荫阳扬也阳气在外
发扬㐲羲见阴阳之数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
阴阳一而施阴两而承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
阴二者一而已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万物生死主乎
阳则归之于一也盖天地是劈初阴阳之气结成立
卷二十八 第 25a 页 WYG0969-0522c.png

人生物千变万化皆不出此所以充塞宇宙何莫非
阴阳之气都那两个物事不得造化之初以气造形
故阴阳生天地以形寓气故天地转阴阳汉董仲舒
始推出阴阳为儒者宗是故儒者知阴阳则知天地
而万事万物无馀奥矣
天地所以为天地论
虚谷问云有天然后有地有天地然后有五行地固
卷二十八 第 25b 页 WYG0969-0522d.png

之内皆气也地体浮于天气之中天气贯于地体之
中海至深至阔犹有地以为之底流至于无地之处
则无底而天下之水皆入于天地之气日一夜一昼
行地一次所以助天之气涸其水以归于无似胜乎
沃焦尾闾之说鲁斋答云予儿时侍东里叶公知天
者也问乘楂之事谓水从海逆入天河循环天地中
只是许多水往往来来不然水溢无去处则天下浸
卷二十八 第 26a 页 WYG0969-0523a.png

一吸而乾有尾闾穴水至一泄而尽愚曰吸与泄有
限而水无穷终不之信及阅隋志谓阳精炎职入水
则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灭而浸不溢此说
固善又遗了气而说未莹今先生不取沃焦尾闾而
取日众瞆俱醒真名言也然愚犹又即水与气之说
以求印證焉葛洪释天曰地居天内天大而地小表
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浮此以水与气并言也何承
卷二十八 第 26b 页 WYG0969-0523b.png

日东出旸谷西入濛汜亦曰咸池四方皆水故云四
海此专以水言也虞耸曰天形穹窿如鸡子幕其际
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譬如覆奁于水而奁
不没气充其中也邵子曰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
程叔子曰有气莫非天岐伯对黄帝问曰大气举之
皆以气言者也愚谓言水不言气水从何生言水与
气而不言日二者何从消长合而论之水也气也日
卷二十八 第 27a 页 WYG0969-0523c.png

诸儒论天地总说
或问天地之形邵子依附之说是矣朱子之说何如
朱子说天地间只有阴阳二气只一个磨来运去磨
得急了拶得许多渣滓在里面无出处便结成地在
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又说天初生
想只是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
山皆为波浪之状只不知因甚么时凝了初间极软
卷二十八 第 27b 页 WYG0969-0523d.png

海宇变动山勃川湮人物消尽旧迹大灭是谓洪荒
之世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
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即变为刚
此数条通说错了以朱子前说恰似天才初生这一
番至五峰螺蚌之说犹可笑也鸿荒之世至宋不知
几千万年矣尚有螺蚌哉此朱子笃信之过也殊不
知天地乃无始无终者也止有一明一暗耳明了又
卷二十八 第 28a 页 WYG0969-0524a.png

时虽然昏黑不曾坠败就似人间睡着一般其气尚
流通人睡着之时人虽不知然气息一呼一吸未有
一息之停是以知天地虽昏黑其呼吸未尝停也月
何为昏黑也为无阳也盖天地到了戌亥纯是一团
阴气通是此阴气烟雾塞了日通无光然虽昏黑天
地之形质未尝败坏春华秋实之草木并凡有血气
者皆不生了至阳生天依旧开了以天属阳故也天
卷二十八 第 28b 页 WYG0969-0524b.png

依然春华秋实生起血气之物来
天地总占
惟天为大惟君最尊政教兆于人理祥变见于天文
行有玷缺则日象显示天有妖孽则德宜日新确乎
在上而晶明者天之体也隤乎在下而安静者地之
形也地土忽陷万民离散天色忽变兵戈来侵天裂
是谓阳不足君弱政乱而土裂地震是谓阴有馀臣
卷二十八 第 29a 页 WYG0969-0524c.png

尊有忧惊天雨草缘信衰所致地生毛人劳兵起之
徵地成泉大水而兵乱天雨石大战而君凶天阴晦
而不雨者内乱阴谋图议地坼裂而有声者大兵失
土不宁山鸣乃有大乱天鼓乃有暴兵地燃乃专恣
自灾之害天火乃虚伪侈靡之戒民无禄而禄不肖则
天雨以土霾贤灭而用小人则地生乎光怪下人将
起也踊土如山贵臣将死也木冰而介雨雹雨霰四
卷二十八 第 29b 页 WYG0969-0524d.png

人相残食雨毛则兵徭不息雨金铁残酷之由雨螽
螟贪苛之致雨血则君不亲于民雨肉则天不享其
德有暴政则天威成灰多阴谋则天雨成墨雨釜甑
岁穰之徵降爵锡易王之异雨物则其野大兵雨水
则其分大疫无云而雨者封拜无功不时而雨者贼
臣将起霜雪之降苟非其时政在大臣而不在辟
天文地理合论
卷二十八 第 30a 页 WYG0969-0525a.png

乾坤言乎其位之莫同也而又曰天地絪缊万物化
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乃谓其原于乾坤焉既又曰
在天成象正也成形变化见矣言乎其象之莫一也
而又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又谓
其合德乎乾坤焉何哉噫吾知之矣天地之间一气
而已而位不与焉一理而已而象不与焉盖相感者
此气也而相孚者亦此气也始生者此理也而终合
卷二十八 第 30b 页 WYG0969-0525b.png

达于三才之奥矣今夫天有二极星官有是言也其
言曰南极入地下三十六度常隐不见北极出地上
三十六度常见不隐彼何以知其出入隐见哉以浑
仪之象知之也仪浑之制昉见伏羲而北极之高下
日景之短长星间之广狭南北东西之方隅咸于是
乎取象焉斯其为制也远矣地有两界唐志有是言
也其言曰自三危至朝鲜为北界以限外裔自岷山
卷二十八 第 31a 页 WYG0969-0525c.png

以江河之会知之也江河之原论自僧一行北首雍
州达为济渎谓之胡门南首梁州达于荆扬谓之越
门皆有所考而准焉斯其于术也精矣夫二极两界
若是乎其高且下也然星土九州之属见于保章氏
所载者郑康成谓其有相系之义焉山川列宿之验
见于法象志所配者李淳风谓其有相应之机焉清
宁奠位一气相承而何有于高下为哉中国居于二
卷二十八 第 31b 页 WYG0969-0525d.png

气降于山川固不特如嵩高所云也真精不杂之神
禀于阴阳又不特如载记所论也符枢在我司命出
焉而何有于大小为哉夫高下远迩者位也而位属
方隅几微相感者气也而气通冥极君子不取其位
之相悬而惟取其气之相协于是而推步考测有宣
夜周髀浑天之三家焉分星布位有岁星主祀缠次
之三说焉司天有考则王朴发敛四篇欧阳所取以
卷二十八 第 32a 页 WYG0969-0526a.png

者为图后儒间取之以首于经者是也是数子也观
象制历则浑天为几分节论道则王朴为近其他见
亦不过蠡测之知耳而亦恶能尽夫明白显易之天
耶阴阳之三合吾知其本于天而化于阴阳也洪水
之降洞吾知其水退而高者为坟下者为窞也西北
多山故谓天极之加东南多水故谓地维之折水势
尽而沃焦尾闾之消烁则曰东流所以不溢也鹑火
卷二十八 第 32b 页 WYG0969-0526b.png

以合而顺轨也之数义也荒诞怪漫则离骚之天问
虽不经而据理消详则朱子之注释为有见其他诸
问固皆齐谐之所志者也而亦何所窥于杳冥莫测
之精乎夫小大方圆者象也而象属有形孚合潜通
者理也而理入无朕圣人不泥其象之相违而取其
理之相洽于是而考星宿之行列焉使夫二千五百
之可见者皆得以顺其轨而左旋也循日月五星之
卷二十八 第 33a 页 WYG0969-0526c.png

微也起于天稷没于析木此云汉之升沉也吾识之
而分野可定矣绕地左旋一日一周此周天之运行
也吾稽之而七政可齐矣噫铜浑转象玉表求中久
矣夫天道之难测也而圣人直以此心之理自然之
数知之则失范围之德其真有以植夫天之维乎弼
成五服则侯甸绥要荒之所由分区别华夷则鞮象
寄译之所由设而王制职方之训其举乎审方以官
卷二十八 第 33b 页 WYG0969-0526d.png

贡之制其举乎守国莫先于封建也则裂天下之土
以封天下之贤兴利莫要于井田也则审百物之宜
以成四方之利疆域明而树畜育矣取诸月令以协
时序之中本诸王道以臻远迩之化经纬明而万方
朝矣噫玄圭锡命玉版献王久矣夫地道之难奠也
而圣人直以所性之理当然之道行之然则裁成之
教其真有以肇天地之纪乎大抵天地设位则圣人
卷二十八 第 34a 页 WYG0969-0527a.png

出于谋猷政事之外哉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
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鬼神之情状此圣人知天
之智穷理之事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星野合论
今夫天气也而成文地形也而有理形不得不散而
为气气不得不聚而成形星辰者地之精气上发于
天者也天有三垣旁列四隅天中极星昆崙之墟也
卷二十八 第 34b 页 WYG0969-0527b.png

宿也而苍龙奠位于左矣太行常山碣石朱圉北方
之宿也而玄武奠位于后矣鸟鼠太华熊耳桐柏西
方之宿也而白虎奠位于右矣荆山大别岷衡九江
南方之宿也而朱雀奠位于前矣星官之书自黄帝
始嗣是而钦若天象者代不乏人顾金绳玉策之书
不可得而窥也所可传者天有十二次而日月躔焉
地有十二野而郊圻画焉自今观之雍主魁冀主枢
卷二十八 第 35a 页 WYG0969-0527c.png

者也岁星主齐吴荧惑主楚越辰星主燕赵代而镇
而金亦莫不有主焉此系之五星者也角亢寿星郑
也氐房心大火宋也尾箕析木燕也斗牛星纪吴越
也女虚危玄枵齐也室璧娵訾卫也奎娄降娄鲁也
胃昴毕大梁赵也觜参实沈晋也井鬼鹑首秦也柳
星张鹑火周也翼轸鹑尾楚也此系之二十八宿者
也星有七州有九兖青徐扬并属二州此七星所以
卷二十八 第 35b 页 WYG0969-0527d.png

每每相背者则贾公彦谓古者受封之月岁星所在
之辰其国属焉似也然有封国自有分星非因封国
而始有虞夏秦汉郡国废置有前后狭广之不齐则
岁之所在不可执泥以为常晋属实沈者高辛之子
主祀参星宋属大火者阏伯之墟主辰似也然齐属
玄枵逢公托食既非所主之国而吴越同次燕陈共
分又非所祀之专则主祀之说亦未敢以为然矣善
卷二十八 第 36a 页 WYG0969-0528a.png

占以山河为限而不系乎州国庶几为可近焉故地
有水火木金土之形天有水火木金土之星一形一
象交而精气自属非如地在北而分星之在天者亦
居北地在南而分星之在天者亦居南也同一中星
也一则取义之不同盖星适昏中则以星言如星虚
星昴是也星不当中则以次言如尾火是也次不当
中而适界乎两次之间则以象言如星鸟是也一则
卷二十八 第 36b 页 WYG0969-0528b.png

夏举鸟火秋冬举虚昴是也月令言昏旦之所见月
之中也故春夏举弧亢秋冬举牛璧是也夫天之高
也星辰之远也观纬而审机祥者恒推天以合人然
天之理即人之理也因机祥而修德政者当以人而
合天何者民之丽乎土犹星之丽乎天也君之统乎
民犹北极之统乎星也古之圣人有见乎此道之所
在固尝以经法天矣而犹察昏见之辰知缓急之序
卷二十八 第 37a 页 WYG0969-0528c.png

黍之时焉观虚中则授民以种麦之时焉观昴中则
授民以伐木之时焉而顺五行以理阴阳又刚克柔
克迭用以出治焉始之乎情性之正著之乎事为之
施措之乎悠久之道动之乎气机之间则天不爱道
地不爱宝河出图而洛出书矣此岂无自而然哉若
宋有善言而退舍齐无秽德而可穰非无一事之徵
终为适然之数未敢以为应天之实也
卷二十八 第 37b 页 WYG0969-0528d.png

周礼冯相保章氏司天察变皆有定职不可易也自
是而后各国代有其官而占测之法往往见诸史册
至汉诸家滥觞愈极矣且自星度言之灵宪论曰中
外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明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
五百微星之数万有一千二百五十庶物蠢动咸有
系命而星之变昭焉三垣之外有中星者圣人南面
视四时之中以布政者也详著于尚书鸟火虚昴之
卷二十八 第 38a 页 WYG0969-0529a.png

颖达之疏陈详道之书可见矣至于经星则二十八
宿之分罗四方而奠其位纬星则太白辰星镇岁荧
惑之别尽周天以稽其行经则随天而纬则顺度荧
惑者迭见是咎之方尤难豫定者也至若瑞星出于
隋志景星周伯含誉格泽是也而中兴志瑞十有二
焉何其多乎或者谓玄保以下悉系妖星是则各穷
所见矣而分野之疑秦汉郡国李唐州县或系之北
卷二十八 第 38b 页 WYG0969-0529b.png

为星应之迥别耳甚者纬象以迎占移地以合术而
吉凶之僭其能一定乎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或出之
司天考或详之王朴之论或定之王蕃之占盖因度
数不齐而为运行之差异耳甚者疑井宽而鬼狭岁
疾而镇迟而占测之宜其能的据乎世久术湮而象
纬之学得其要者盖亦寡矣自今观之盍因其故而
推之乎是故中星也察四仲则据尧典之详而孟季
卷二十八 第 39a 页 WYG0969-0529c.png

布则验所系之星纬星也而顺逆休囚旺相徵焉瑞
星也而迟速经历色象昭焉九道也据黄道以察其
纮而七政不愆分野也据限度以明其地而二十八
宿不乱要而论之各有一定之故系象环于九道度
数错于周天吾知黄道大差九道皆定斯其简明之
法耳故先儒曰不难于视赤道而难于规黄道亶其
然乎能循其故而星变之周旋于外者凌历薄蚀飞
卷二十八 第 39b 页 WYG0969-0529d.png

焉而往来愆忒之应莫能逃矣又何必稽之玄远然
后谓之观天文也哉周礼司徒职方氏掌地制域皆
有成规不可易矣自是而后历代互有攻伐而经理
之宜每每垂诸编谟至元狩以来土地愈广矣且自
外国而言其应则曰西尽于阗龟兹东极夫馀挹娄
北穷楼兰南究瘴海疆域不下数万馀里釐为郡邑
设以关津而地之势极焉是故朝鲜破于汉高至武
卷二十八 第 40a 页 WYG0969-0530a.png

定方征之至李绩灭其国而暂疑焉虽处置曲尽具
方而叛合不常终至疲中国而无尺寸之利南越之
地汉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合浦郁林九真日南
等郡而交州刺史领之武德有总管之称至德建都
护之府至曲承美夺其地而贾乱焉虽防禦各有其
道而继代不一终至事远征而无输服之诚左将之
击可谓尽制置之法矣卒之夏参来降而增真蕃临
卷二十八 第 40b 页 WYG0969-0530b.png

之耳朱镐之使可谓得抚安之策矣卒之黎桓肆虐
而来番隅欧越之侵岂朝廷之命不足制之乎亦其
蛮之习诈致之乎又夷地远而经络之久得其实者
盖亦鲜矣盍因其势而究之乎是故量远迩之宜守
要害以阨其冲慎边防以通其使审内外之辨富民
力以固其本莅中土以纳其降或航海也严大宗之
禁勿使之知险夷虚实之情而南邕鸭绿牙校不得以
卷二十八 第 41a 页 WYG0969-0530c.png

术而渤海交州夷使咸怀其至信要而言之各有不
易之势也若事外而忘内虚己以制人吾知众不可
使地不可耕斯其财力俱困耳故先儒者不难于勤
远而难于笃近信其然乎能究其势而土地之控制
于外者广狭奢俭理乱贫富虽若不齐随五方之制
鉴绝域之图一酌量焉而缓急轻重之理莫能越矣
何必谋之遐徼然后谓之知地理也哉是故天文之
卷二十八 第 41b 页 WYG0969-0530d.png

已矣其他隐楼覆矩铁极铜匦各有一时之妙而占
测之法皆出二子技艺之馀地理之察察以势也而
莫备于商之四方诰令周之王会图而已矣其他拓
边启衅事远勤兵各精一时之业而绥怀之道罕出
二代包罗之外由是观之牵合事应之变徼倖分外
之图皆昔人无益之举耳而岂所以垂谟后世也哉
图书编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