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五 第 1a 页 WYG0968-013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图书编卷五
             明 章潢 撰
  乾坤易简诸图总叙
 易虽变动不居周流六虚而上下经所以成于四圣
 者一卦一爻不容毫发混也惟上下系与说卦诸萹
 原无卦爻若有不可以图象求者然知始作成群分
 类聚乾坤大父母姤复小父母与夫仰观俯察之类
卷五 第 1b 页 WYG0968-0130b.png
 虽不滞于象而以象观之皆可得其象于意言之表
 也是萹因先儒之所图者采而编之皆所以发明孔
 子赞易之意也欲求易简之理者于此观其会通焉
 思过半矣
卷五 第 2a 页 WYG0968-0131a.png
 
 
 
 
 
 
 
 
卷五 第 2b 页 WYG0968-0131b.png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
 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所谓一阴一阳之道盖指一
 而言也圣人不得已乃画此卦以示将来而世之
 人不为仁知之见则为百姓之不知圣人亦且奈何
 哉况不徒示之以象于一则谓之知大始谓之易知
 谓之崇效于一则谓之作成物谓之简能谓之卑法
 可见乾坤知能久大德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果能
卷五 第 3a 页 WYG0968-0131c.png
 以此崇德广业则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
 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此之谓易简之学
卷五 第 4a 页 WYG0968-0132a.png
 
 
 
 
 
 
 
 
卷五 第 4b 页 WYG0968-0132b.png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二图总论
 乾坤二卦阴阳判矣易系辞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亦判然不相合也前二图又以自子至已属乎知始
 之乾自午至亥属乎作成之坤不亦分析之太甚乎此
 皆自其分殊处言也然而理则一焉非强合也一气翕
 辟而为阴阳阳本辟也翕即为阴阴本翕也辟即为阳
 从冬至一阳至四月之纯阳皆乾阳用事而物皆由之
 以知始矣从夏至一阴至十月之纯阴皆坤阴用事
卷五 第 5a 页 WYG0968-0132c.png
 而物皆由之以作成焉即一岁之间其知始作成故如此
 近而一日远而元会运世莫不然也且其知大始者非乾
 自为乾而无与于坤也尽坤之所作成者而始之也其
 作成物者非坤自为坤而无与于乾也尽乾之所知始
 者而成之也乾坤二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
 元万物资生可见万物由乾而始由坤而生也况既曰
 乾元资始矣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则是
 万物至于各正保合不其作成矣乎而乾道变化为坤
卷五 第 5b 页 WYG0968-0132d.png
 可知也既曰坤元资生矣又曰后得主而有常万物化
 光谓非坤之自后而得乾以为之主乎所以乾利贞在乎
 变化为坤坤利贞在乎柔顺从乾阴阳翕辟恶可判
 然二之哉惟真知其分而非一于分真知其合而非一于合
 则二图以十二辰分属知始作成奚不可者否则本欲求明
 象义反蹈乎支离之病矣是故一极浑沦大明终始则知
 能之易简德业之久大一皆循其自然而无所矫强辟
 即乾也阖即坤也易其庶矣乎
卷五 第 6a 页 WYG0968-0133a.png
 
 
 
 
 
 
 
 
卷五 第 6b 页 WYG0968-0133b.png
 坎北方也乾以水之成数类聚于西北震东方也艮
 以木之成数类聚于东北离正南也巽以火之生数
 类聚于东南兑正西也坤以金之生数类聚于西南
 故八卦各以其方而类聚虽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亦类聚之道也然析观其所聚而四方之
 各一其类者亦莫不然
卷五 第 7a 页 WYG0968-0133c.png
 
 
 
 
 
 
 
 
卷五 第 7b 页 WYG0968-0133d.png
 天下之动者不能植偏于阳也天下之植者不能动
 偏于阴也阴阳之物以是而群分惟人为能动而植
 能植而动所以得阴阳之全固能灵于物而为之群
 分也以卦分之乾乃阳之阳为飞走之群艮坎震乃
 阳之阴为鱼虫之群坤乃阴之阴为土石之群巽离
 兑乃阴之阳为草木之群通神明类物情者当自得
 之
卷五 第 8a 页 WYG0968-0134a.png
 
 
 
 
 
 
 
 
卷五 第 8b 页 WYG0968-0134b.png
 乾南坤北天覆地载也离东坎西日卯月酉也巽西
 南者风本阴气伏于阴之方也震东北者雷本阳气
 动于阳之方也兑东南者多川泽也艮西北者多山
 石也乾三阳也不能以不上也坤三阴也不能以不
 下也坤阴极则阳生而震乾阳极则阴生而巽皆造
 化自然之妙故圣人卦位之设自与造化合夫岂用
 意以安排之哉
卷五 第 9a 页 WYG0968-0134c.png
 
 
 
 
 
 
 
 
卷五 第 9b 页 WYG0968-0134d.png
 伏羲仰观天文以画八卦故日月星辰之行度运数
 十日四时之属凡丽于天之文者八卦无不统之
 仰观于天凡三垣二十八宿日月五行躔度次舍皆
 天之文也果能视昏旦之星测日月之次审其迟留
 伏逆彗孛飞流之象则四时寒暑之推迁五气祲祥
 之变态皆可后天而奉其时矣故贲卦彖曰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况伏羲仰观天象仲尼上律天时而吾
 人欲与阴阳同其卷舒天文即吾心之文也曾谓博
卷五 第 10a 页 WYG0968-0135a.png
 学于文者可以天文尽委之象纬之术而莫之仰观
 也邪
卷五 第 11a 页 WYG0968-0135c.png
 
 
 
 
 
 
 
 
卷五 第 11b 页 WYG0968-0135d.png
 伏羲俯察地理以画八卦故四方九州鸟兽草木十
 二支之属凡丽于地之理者八卦无不统之
 四海九州之广峙而为山岳流而为江河虽卷石勺
 水莫非地也其支分𣲖别脉络分明孰非地之理乎
 理必俯而察之而后可以得其槩也使察之不详辨
 之不审则各方风气之所尚水土之所宜人文之所钟
 物产之所聚其何以知之哉即治水一事言之禹必承四
 载历八年虽穷荒绝险靡不遍览所以能随山刋木浚
卷五 第 12a 页 WYG0968-0136a.png
 浍距川于以奏夫平成之绩厥后公刘陟巘降原卫文
 升虚景山而迁都卜居率是道也否则一乡一邑之脉理且
 莫之察也又安望其顺地势水势之宜以疆理海甸之广哉
 易六十四卦悉本之乾坤二卦乾天也坤地也乾坤非
 徒奇耦之象六十四卦非徒卦爻之变化也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凡四时阴阳之迭运八方刚柔之异宜亲上
 亲下类聚群分莫非天地之法象莫非卦爻之布列莫
 非易也易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
卷五 第 12b 页 WYG0968-0136b.png
 天俯则观法于地又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
 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谆谆于俯仰观察之
 训何欤正以是易也无远近精粗无内外隐显退藏于密
 者即所以周流乎六虚感而遂通之故即寂然无思
 为之神而未画之前不离乎有象之外一仰观观此也
 一俯察察此也日用间满前天地之至教皆吾之所以
 崇效而卑法也有志崇德广业者必如此而后可以
 知天地之化育必如此而后可以语易简之学
卷五 第 13a 页 WYG0968-0136c.png
 
 
 
 
 
 
 
 
卷五 第 13b 页 WYG0968-0136d.png
 希夷曰正位称方故震东离南兑西坎北四维言位
 故艮东北巽东南乾西北坤独称地者盖八方皆统
 于地也兑言正秋亦不言方位者举正秋则四方之
 主时为四正类可见矣离称相见以万物皆见于此
 也兑称说者以正秋非万物所说之时惟以兑体为
 泽泽者物之所说而不取其时焉艮称成言者以艮
 之体终止万物无生成之义今以生成初言者以艮
 连于寅也故特言之坤加致字者以其致用于乾也
卷五 第 14a 页 WYG0968-0137a.png
 触类皆然
 帝出乎震此帝字合下成言乎艮而统言之盖谓八
 者乃帝之所主也出乎震者帝以震出万物耳故下
 文曰万物出乎震若以帝自出为义则齐乎巽亦帝
 自齐相见乎离亦帝自相见乎可见分之为八固有
 震巽离坤兑乾坎艮之不同而合之为一孰非帝之
 所为乎
卷五 第 15a 页 WYG0968-0137c.png
 郑氏曰造化之一气即圣人之一心造化之气本以发生而圣人
 之心亦将以济世故不免由静之动自无入有使万物得以遂
 其生安其业人不见其迹者其故何哉盖造化之气与圣
 人之心虽动而不离静虽有而不舍无比万物与万民也其
 见役说战劳于其间而不自觉知耳此八卦之序所以出乎震
 而成乎艮也谓之帝者岂非造化之气与圣人之心一乎
 八卦配八方莫非帝之所主矣又曰神妙万物岂帝自
 帝神自神乎盖帝以主宰言神以流行言帝主宰不动故有
卷五 第 15b 页 WYG0968-0137d.png
 以统万物神流行不拘故有以运万物帝也神也一也
卷五 第 16a 页 WYG0968-0138a.png
 
 
 
 
 
 
 
 
卷五 第 16b 页 WYG0968-0138b.png
  八卦取象
 昔者卦之始画也以象而已矣象既立然后分八方
 之位水火金木天地之正气生民所日用不可无也
 近取诸身则乾首坤腹震足巽股是也远取诸物则
 乾马坤牛震龙巽鸡是也是之谓八卦之策巽为鸡
 爻之得酉者亦为鸡坤为牛爻之得丑者亦为牛是
 之谓纳甲之象三日出为爽震受西方庚八日兑受
 丁上兹乎如绳是之谓四象之象八卦既立因而重
卷五 第 17a 页 WYG0968-0138c.png
 之俱为巽也位乎内者为入位乎外者为散俱为坎
 也位乎下者为心病位乎上者为心亨是之谓重卦
 之象一阳为复二阳为临三阳为泰四阳为大壮五
 阳为夬六阳为乾是之谓辟卦之象复之一阳进于
 二为师进于三为谦进于四为豫进于五为大有进
 于六为剥是之谓升卦之象屯反而为蒙需反而为
 讼师反而为比小畜反而为履是之谓反对之象遇
 屯之比其说为车从马遇归妹之暌其说为侄从姑
卷五 第 17b 页 WYG0968-0138d.png
 是之谓变卦之象观之二四有艮存焉暌之六二有
 困存焉是之谓直体之象下二为地中二为人上二
 为天是之谓三极之象一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诸
 侯四为上公五为天子六为宗庙是之谓六位之象
 师北面而出征比南面而受朝咸之六位自拇以至
 辅井之六位自泥以至幕是之谓全卦之象噬嗑之
 卦生于颐中有物小过之卦生于中孚之卵是之谓
 二卦合体之象物之在天地间多矣圣人欲以六爻
卷五 第 18a 页 WYG0968-0139a.png
 说之非立法如是之多不可也
  易象总论
 易有象有象之象象如奇乾偶坤八卦之类是也象
 之象如乾龙坤马离牛咸艮人身之类是也盖卦之
 所包大矣其义难知也近取远稽曲畅其旨趣用明
 本象使人易从此学者所当尽心也至于杂卦谓乾
 为圜为金玉为良马坤为布为釜震为玄黄决躁之
 类不过备言万象皆易所该非有关于作易之大旨
卷五 第 18b 页 WYG0968-0139b.png
 学者所不必深究也何也上古圣人仰观俯察既象
 六奇以尽乾道然徒知其健不知玩其消息屈伸之
 理亢不终无也故复象以龙潜见飞跃变化备焉君
 子观见群龙而用九之道得矣既象六偶以尽坤道
 然徒知配乾而不知丧类从乾之旨战不终无也故
 复象以牝马柔顺攸行后得昭焉君子取法牝马履
 霜之戒深矣既中虚象离以尽乾之用然或徒知用
 明而不知于丽正履错之咎不免也故复象以牝牛
卷五 第 19a 页 WYG0968-0139c.png
 则黄离之正昭焉涕洟之吉大老至之嗟又不待言
 而析其得失之所在矣乃若咸艮之取象于身尤可
 得言矣山上有泽刚来而下柔咸卦也咸感也身感
 之本也故象焉然人一身外惟拇腓股脢与辅颊舌
 内惟思不足以感人则身所为感果何物乎君子观
 象于此知必有咸于身而不滞于身者在也而虚可
 默识矣内外皆山敌应不相与艮卦也艮止也身止
 之枢也故亦象焉然人一身止之可得言者析之趾
卷五 第 19b 页 WYG0968-0139d.png
 腓限辅总之则身今皆所不可止则身所为止果何
 在乎君子一象于此知必有艮其身又不获其身者
 在也而思不出位可默识矣盖乾坤之取象于龙马
 牝牛以所可得象者象所不可得象者欲求于象之
 中咸艮之取象于吾身也借可象者以反形乎可象
 之有不可象者而欲人求于象之表所谓曲畅其旨
 使人易从者也知此则吉不知此则凶悔吝是非易
 之旨大业所由生矣非学者所当尽心乎至于说卦
卷五 第 20a 页 WYG0968-0140a.png
 所称乾为君为父是矣而又为瘠马为驳马坤
 为母是矣而又为吝啬为子母牛震之寡发坎
 之薄蹄离之乾卦艮之黔啄皆不知所取虽一
 一解释不无义理然断无关于作易之旨吉凶
 之大业焉故曰学者所不必深究也后世儒者
 不知此义愈求愈惑遂使谶纬占卜之术皆
 篡附于易率天下以归于贼固无足论而晦庵
 先生于本义亦时以坤为土兑为羊坎为轮之
卷五 第 20b 页 WYG0968-0140b.png
 类释之虽閒见一二亦有以启后人徇象支离
 之弊矣或曰说卦所称后世据为卦例测占多
 验何邪曰此道不明久矣圣人之占非世所谓
 占圣人之吉凶悔吝非世之吉凶悔吝也圣人
 之占诚明之实理而世固术数之小知也圣人
 之吉凶悔吝天理得失之至公而世固一己利
 害之私也然则世所谓吉者安知非凶悔吝而
 幸中之多反足为诚明之累亦何所论于验不
卷五 第 21a 页 WYG0968-0140c.png
 验之间乎
卷五 第 22a 页 WYG0968-0141a.png
 
 
 
 
 
 
 
 
卷五 第 22b 页 WYG0968-0141b.png
 乾坤姤复有父母大小之分何哉易六十四卦阴阳而
 已矣一阳为复乾则纯乎阳也一阴为姤坤则纯乎阴也
 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则乾道成男由姤而遁否观剥坤
 则坤道成女是万物化生皆成于乾坤而始于姤复也虽
 然此固天地自然之运人心亦若此也乾用九坤用六邵
 子云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指乾坤也复为天根姤
 为月窟邵子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逄雷处看天根指
 姤复也善用九与六者其致审于姤复之际乎
卷五 第 23a 页 WYG0968-0141c.png
 乾称父坤称母姤复不过得乾坤之初爻耳然而均之为
 父母者盖惟父母为能生生不息也人知乾坤之大生广生
 矣孰知由微至著皆自一阴一阳为之始哉况乾阳之极而
 巽之一阴已于此乎姤矣坤阴之极而震之一阳已于此乎
 复矣乾坤姤复之间万物之生生化化无穷尽者皆从此
 出也岂独天地为然一呼一吸一动一静即吾人之姤复也惟日
 用不知未免滞焉而不交偏焉而过胜此所以不能立天下
 之大本也欲为乾坤之肖子者慎毋忽于姤复之几
卷五 第 24a 页 WYG0968-0142a.png
 十二卦乃阴阳消长之机圣人于六十四卦独于此八卦
 谓其长且于四阳卦则喜其长于四阴卦则惧其长其意盖
 可识矣先儒于姤之不可与长而独以不可长久释之何欤
 四圣之易只是发明阴阳消长之理阳长阴消则吉
 阴长阳消则凶人之所以进退存亡作止语默皆是
 理也果能真悟阴阳消长之机则藏往知来沉机
 先物天地合德四时合序者在吾人矣故泛应曲当
 举措合宜与时偕行而我无所与虽日与天下相酬
卷五 第 24b 页 WYG0968-0142b.png
 酢咸吉无不利非握阴阳消长之权者其孰能之
卷五 第 25a 页 WYG0968-0142c.png
 
 
 
 
 
 
 
 
卷五 第 25b 页 WYG0968-0142d.png
 十二月卦自复卦一阳生为冬至子中属十一月中
 临卦二阳生为大寒丑中属十二月中泰卦三阳
 生为雨水寅中属正月中大壮四阳生为春分卯
 中属二月中夬卦五阳生为谷雨辰中属三月中
 乾卦六阳生为小满已中属四月中为纯阳之卦
 阳极则阴生故姤卦一阴生为夏至午中属五
 月遁卦二阴生为大暑未中属六月中否卦三
 阴生为处暑申中属七月中观卦四阴生为秋
卷五 第 26a 页 WYG0968-0143a.png
 分酉中属八月中剥卦五阴生为霜降戌中属九
 月中坤卦六阴生为小雪亥中属十月中为纯阴之
 卦阴极则阳生又继以十一月之复焉阴阳消长如
 环无端不特见之卦画之生如此而卦气之运亦如
 此自然与月之阴阳消长相为配合大传所谓易与
 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于此亦可见其一端
卷五 第 27a 页 WYG0968-0143c.png
 
 
 
 
 
 
 
 
卷五 第 27b 页 WYG0968-0143d.png
 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虽上下无常变
 动不居然阳之画象则奇也阴之画象则耦也故曰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知乾阳坤阴则六十四卦可知
 矣于乾初爻曰阳在下也坤之初爻曰阴始凝也知
 乾坤之初爻则三百八十四爻可知矣但消长盈虚
 固天地一定之运而世道之升降人道之吉凶于此
 乎寓故于泰曰小往大来彖曰内阳而外阴内君子
 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于否曰大往小来
卷五 第 28a 页 WYG0968-0144a.png
 彖曰内阴外阳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
 消也即阴阳之盛衰示人以理欲消长之机可谓谆
 且切矣凡刚柔大小内外出入卑高贵贱皆此意也
 且于系辞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
 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
 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注云凡阳卦皆五画凡阴
 卦皆四画君谓阳民谓阴是阴阳之卦皆以阳为君
 也阳卦多阴以一阳画为君则四画为民君一而民
卷五 第 28b 页 WYG0968-0144b.png
 二故为君子之道矣阴卦多阳以二阳画为君则二
 阴画为民君多而民寡故为小人之道乎且只以多
 寡言是阳多反为小人也殊不知阳卦奇奇即一也
 阴卦耦耦即二也谓阳一而阴则二也阳一君二民
 者阳卦以阳为主而阴为之民故曰君子之道阴二
 君一民者阴卦以阴为主而阳反为民矣故曰小人
 之道本以阴阳分君子小人非以五画四画为君子
 小人之分也虽扶阳抑阴易为君子谋要皆因天地
卷五 第 29a 页 WYG0968-0144c.png
 自然之象而系之辞焉耳圣人何庸心哉况究其极
 至既云德行则画数非所论也不然否泰二卦乾无
 阴画何以谓之为君子坤无阳画何以谓之为小人
 剥止一阳何以谓之为小人长也唯会而通之斯善
 易矣
卷五 第 30a 页 WYG0968-0145a.png
 
 
 
 
 
 
 
 
卷五 第 30b 页 WYG0968-0145b.png
 王氏曰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以乾之画参坤
 之画变之为震坎艮以坤之画参乾之画变之为
 巽离兑所谓参以变也象天地合德阴阳交感也
 一与九相伍二与八相伍三与七相伍四与六相
 伍五与五相伍谓为行伍合为大衍之数五十所
 谓伍以变也
 参天则天一天三天五总而为九两地则地二地
 四合而为六方其揲蓍者七九八六皆以为用及
卷五 第 31a 页 WYG0968-0145c.png
 其成卦舍七而取九舍八而取六倚于一偏是为倚
 数
 夫奇数皆天偶数皆地生以天者成以地生以地者
 成以天其为天若地特阴阳之进退出入奇耦之体
 用分合而已说卦曰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
 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大传曰参伍以变错综
 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孰能与于此其曲尽乎至妙之用者
卷五 第 31b 页 WYG0968-0145d.png
 河图法也
 其曰参曰两曰参伍者通其数之所变以用也参也
 者一二之所以变也由一自分其一以为二起自为
 之对则见其二而不见其一矣其一又自参出于二
 之中故三也于参之法是即为一小成是三画之立
 见人参于天地之中以生也积三小成参其三而合
 于乾元用九是参之始制即阳奇之谓天者所由然
 也
卷五 第 32a 页 WYG0968-0146a.png
 两也者由一生二起而对并以立既以象因之两其
 二以象四象天一本自一而二参其一以为三况二
 本一之对岂不得二其三而反对之乎故从而三其
 二以成六即合于坤元用六是又两之始制兼三才
 而两之故六因之六画成卦六位成章即阴耦之谓
 地者亦由以然也
 由是参其两二而交又以合之是伍也两其二伍则
 又什矣十特见于参九之外则又一之所由以寄者
卷五 第 32b 页 WYG0968-0146b.png
 也何以明之参之两之而伍而什之皆人文之为而
 自然与天地合者参文之厽彡两文之匝从至维伍
 维什皆立人于维中维旁者斯可默识古人立心立
 极之制有在于是矣
 必参其三三两其三二是参两之一小成矣故必又
 参其三三而参之为参天两其三二而两之为两地
 是天地之数无从而合且分矣乃以其初不入于用
 之一数奇于十以行其中而为之分且合以成其中
卷五 第 33a 页 WYG0968-0146c.png
 制者是一也而求于图之数如环无端其一莫见何
 在而所见惟十尔夫参其三三与两其三二合而为
 大参两斯有以见天地浑成一始终者所以然也至
 所谓参伍错综则未究也其谓之参伍错综者伍以
 之数少于伍无所用伍五以后之数多于五故参
 以五伍于其中错且综之而行其制中之法也然大
 传于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亦必谓通其变然后能成
 天地之文极其数然后能定天下之象则知其未易
卷五 第 33b 页 WYG0968-0146d.png
 知也然既教以参伍错综则安得不研求所以然哉
 因参稽自系易以来已几二千年矣学者无探索及
 之者至于龙图续始亦无发明深切愚之心潜力索
 极深研几适然省悟元无他事也大传曰天数五地
 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图之数矣
 故夫参天者成象谓乾于是参阳数之三三以统乾
 元用九而参中有两阳中见阴两地者效法谓坤于
 是两阴数之二二效法于乾遂参其二而六之以会
卷五 第 34a 页 WYG0968-0147a.png
 坤元用六而两中用参阴中见阳以是见一阴一阳
 变而通之于天地之间所以必参两也参之两之
 所以必九六也参亦非他即前所谓一二之变也
 一自分其一以为二起而相对则见其二而不见
 一其一又自参出于二之中故曰参也此参制之
 一小成然参两参伍莫不于是焉起斯故示其参
 之几也
卷五 第 35a 页 WYG0968-0147c.png
 天高地下浑兮辟兮二气絪缊莫知端倪屈伸摩荡
 变化无方成象成形洋洋乎充塞于两间矣果孰主
 张是哉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名状浑沦无端谓
 之太极空洞无际谓之太虚真精不二谓之太一生
 化莫测谓之大造高明博厚其形体也覆载发育其
 功用也阴阳刚柔神妙万物皆所以言天地而非所
 以言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且不知何所指而欲见
 其心焉难矣哉复卦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
卷五 第 35b 页 WYG0968-0147d.png
 地之心何心也亲上亲下类聚群分化机满盈孰非
 天地生生之心乎虽纯阴纯阳冲漠无朕而万象已
 森然其具在焉况天地之心本无间断从开辟以来
 无一日不生无一息不生渊渊浩浩无从而见之也
 圣人教人惟于雷在地中一阳起于五阴之下其卦
 名曰复可见其心焉何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一阳
 之复即乾阳也乾阳复于坤阴之初则其作成物已
 于此乎知大始矣一岁之间大生广生品物流形满
卷五 第 36a 页 WYG0968-0148a.png
 腔子生意盎然莫不由冬至一阳以鼓其化生之机
 天地生物之心不即此而见之乎盖天地以生物为
 心物必阳气而生也玩其卦画一阳复于五阴之下
 而得意忘象亦可以默识矣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
 哉坤元万物资生元为万善之长即仁也见其所谓
 元则心可见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大德即心
 也见其所谓德则心可见也程子谓动见天地之心
 震动也震阳动于坤下故见其心于阳之动也邵子
卷五 第 36b 页 WYG0968-0148b.png
 谓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复处万物未生
 时亦以一阳初动为天心也且易卦于震在天上为
 大壮谓天地之情可见矣于咸恒萃又谓天地万物
 之情可见矣夫复见天地之心大壮见天地之情咸
 恒萃见天地万物之情合而观之天地之化育其庶
 几矣夫天地之大其心亦可见焉在人又不可知也
 彼谓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果足以尽心之义乎虽
 然圣人指天地之心以示人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卷五 第 37a 页 WYG0968-0148c.png
 所谓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是也故曰仁人心也
 但人皆不能自见而能见诸天地焉未之有也复初
 爻辞曰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仲尼独以许颜氏
 之子焉盖克己复礼为仁而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以其复也信乎复以自知而欲见天地之心岂求诸
 天地哉惟求自知焉斯可矣
卷五 第 38a 页 WYG0968-0149a.png
 
 
 
 
 
 
 
 
卷五 第 38b 页 WYG0968-0149b.png
 天大于地而包乎地地之上天也地之下亦天也日
 与天同运天无昼夜而日亦无昼夜也所以有昼夜
 之分者日出乎地而明则为昼日入于地而暗则为
 夜耳知日通昼夜而明则近而一呼一吸之暂远而
 千万世之上千万世之下犹是也人即小天地也形
 其地之载乎气其天之运乎形气之所以灵于万物
 非吾德性之知著明于太虚之表乎世之日用不知
 者昏昏而昼昏昏而夜者人亦物也无足论也虽知
卷五 第 39a 页 WYG0968-0149c.png
 人各一其见者明于东而暗于西通于此而塞于彼
 亦彼自以为知耳昼亦未之通何以通乎夜也如是
 而谓其能全吾性之知也可乎或曰昼作而夜息吾
 人亦何尝与天地异曰日出地而昼日入地而夜天
 地之常也日则不以昼夜异其明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吾人之常也知果通昼夜而无一息之间乎彼昏
 昏而作昏昏而息者彼百年皆长夜矣纵此明而彼
 暗不免以瞬息为昼夜也况所明之不全乎虽然以
卷五 第 39b 页 WYG0968-0149d.png
 人性之知而取譬于天之日犹涉于象也惟得意忘
 象斯可矣或曰行不著习不察由于不知信乎知先
 而行后谓之知行以万古常行万古常明而行矣不
 明是为冥行知或偶合亦为暗合所以学莫要于致
 知然则圣人之知如之何曰圣通明也即吾人本然
 之性也圣人先知先觉常明常觉特先得乎吾性之
 同然者耳然则作圣人之功如之何曰终日乾乾夕
 惕若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庶几通昼夜之道而知
卷五 第 40a 页 WYG0968-0150a.png
 
 
 
 
 
 
 
 
卷五 第 40b 页 WYG0968-0150b.png
 朱吕二公话及九卦之序象山先生因亹亹言之大
 略谓复是本心复处如何列在第三卦而先之以履
 谦盖履之为卦上天下泽人生斯世须先辨得俯仰
 乎天地而有此一身以达其所履其所履有得有失
 又系于谦与不谦之分谦则精神浑收聚于内不谦
 则精神浑流散于外惟能辨得吾一身所以在天地
 间举措动作之由而敛藏其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
 外则此心斯可得而复矣次之以常固又次之以
卷五 第 41a 页 WYG0968-0150c.png
 损益又次之以困盖本心既复谨始克终曾不少废
 以得其常而至于坚固私欲日以消磨而为损天理
 日以澄莹而为益虽涉危蹈险所遭多至于困而此
 心卓然不动然后于道有得左右逢其源如凿井取
 泉处处皆足盖至于此则顺理而行无纤毫透漏如
 巽风之散无往不入虽密房奥室有一缝一罅即能
 入之矣
卷五 第 42a 页 WYG0968-0151a.png
 易系辞传下包牺氏罔罟取诸离神农氏耒耜取诸益
 市取诸噬嗑黄帝尧舜衣裳取诸乾坤舟楫取诸涣
 服牛乘马取随门柝取诸豫杵臼取诸小过弧矢盖
 取诸睽栋宇取诸大壮棺椁取诸大过书契取诸夬
  右十三卦夫子述五圣人制器尚象之事也器无
  穷卦之象亦无穷岂特十三卦为然哉夫子特举
  此以发其例耳观此则圣人之用易岂尽假卜筮以
  用之而卜筮一端岂足以尽易哉
卷五 第 43a 页 WYG0968-0151c.png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
 杂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读卦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
 相射八卦相杂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先儒谓此为伏羲卦位先天之学且未敢辨然注云
 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数已生之卦也自巽而历
 坎艮以至于坤推未生之卦也是以震离兑乾为数
 往以巽坎艮坤为知来其意谓阳顺而阴逆也但㨿
卷五 第 43b 页 WYG0968-0151d.png
 一图而以半为数往之顺半为知来之逆谓之为易
 道也其果然欤夫易之书示人以知来之学而藏往
 在其中也何也阴阳消长其机甚微而吉凶悔吝即
 此乎在故以阳为君子之道阴为小人之道然阳之
 方长即当保其微既长则又惧其过所以一阳方复
 于下即以为元吉于乾初则曰潜龙勿用然上则凶
 而于乾上则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防阴亦然所
 以一阴方姤于下即以为见凶于坤初则曰履霜坚
卷五 第 44a 页 WYG0968-0152a.png
 冰至然上则吝而于坤上则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所谓其初难知其上易知见其微而逆知其将来盖
 不待其显著而后为之图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
 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
 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
 尝复行中庸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易道逆之
 将来盖如此尝观古太极图一阳复于坤而究其极
 则纯乎乾一阴姤于乾而究其极则纯乎坤阴阳老
卷五 第 44b 页 WYG0968-0152b.png
 少八卦方位一皆天地自然之道圣人不过指其象
 以垂训世人使人皆知微之显而极数知来之占占
 以此耳譬如历之设也豫推来岁寒暑节候以敬授
 人时而已往甲子亦即此可数虽历亦重乎来岁之
 宜也是故观图象卦位其顺逆往来可以左右言不
 可以阴阳分也明矣试以顺逆二字之义言之如时
 当半夜自今亥时数至昨日之午自昨日巳时数至
 昨夜之子皆数往也顺也所谓苟求其故千岁之日
卷五 第 45a 页 WYG0968-0152c.png
 至可坐而致是也自今子初推至明日巳末自明日
 午初推至明夜亥末皆知来也逆也所谓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是也然则自乾之纯阳历离兑
 以至一阳之震而其原则为纯阴自坤之纯阴历艮
 坎以至一阴之巽而其原则为纯阳非数往之顺乎
 自震之一阳历离兑以至乾之纯阳而阴又将姤自
 巽之一阴历坎艮以至坤之纯阴而阳又将复非知
 来之逆乎可见左旋则总为知来右旋则总为数往
卷五 第 45b 页 WYG0968-0152d.png
 不必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卦从中半分其顺逆
 也但易以知来为主阴阳往来生生不穷故曰生生
 之谓易而于此段总之以逆数也是以逆而数之由
 一奇以推极乎数之阳由一耦以推极乎数之阴自
 震至乾自巽至坤按图象卦位则皆逆也况数其已
 往知其将来理本一致而阴阳消息盈虚循环无端
 恶可截然分之二哉
  易逆数
卷五 第 46a 页 WYG0968-0153a.png
 余三复学庸深知易数之贵逆也所以致未发之中
 也大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
 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夫易逆数也先儒谓由震至
 乾数已生之卦为顺由巽至坤数未生之卦为逆而
 本易之成则惟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之次如横图与
 圆图右方而已故曰易逆数也其说是矣然易主生
 生顺其所也而何逆哉则儒者所未尝言矣愚谓往
 者由中之外之辞来者由外及中之辞造化冬至阳
卷五 第 46b 页 WYG0968-0153b.png
 生子中为震小满极午为乾之乎外也谓之往数此
 谓之数往以其生生之机顺故称顺焉夏至阴生午
 中为巽大雪极子为坤反乎中也谓之来知此谓之
 知来以其于生生之机逆故称逆焉与往而信者神
 来而归者鬼同义盖造化之理非逆则无顺使皆顺
 穷矣故圣人作易参赞之深旨全在于逆故曰易逆
 数也此即学庸致中之道也何者大学经世之书也
 始欲明明德于天下终焉絜矩天下平凡好恶公僻
卷五 第 47a 页 WYG0968-0153c.png
 慈让贪媢庸贤理财之赜惓惓唯恐不尽君子志存
 天下固宜云尔矣而必首推知止极于静虑何哉固
 以治平之有本也然彼犹略言之也至于中庸则始
 性命之不可睹闻终天地之无声无臭虽中间备详
 舜文武周孔子圣神之业而渊泉于穆无为不显之
 妙津津乎详言之盖大学意在尽人中庸极于本天
 故详略各异然思知人不可不知天中庸出而大学
 之意愈明矣兹易之所为逆矣今夫天下曷为有事
卷五 第 47b 页 WYG0968-0153d.png
 变乎好恶形而事变起心曷为有好恶乎性情感而
 天命严故卦不虚设设以象事事不自作作于一心
 心不孤起肇于天命是以卦质乎事爻画乎心吉凶
 原乎天凡逆之旨本天而已故两书者易之注疏也
 尝合而论之羲文创易既作八卦又重为六十四卦
 岂好详哉推心知性命为脩齐治平参赞经纶之实
 事卦以事为质无是事则无是卦事有不得不详故
 曲畅其往而使人道尽所谓丽于事也坤生震兑乾
卷五 第 48a 页 WYG0968-0154a.png
 之义也孔子赞易既明六十四卦之中又溯于太极
 密于退藏推本羲画之由如此岂好深哉正反道德
 仁让尽人赞化之盛于未发与天载之微旨人非天
 不因天命有所必不可违是以精研逆数于心而使
 天道明所谓画乎心而原乎天也乾生巽艮坤之义
 也故六位折乎伦品奇偶尽乎时宜或盈虚消长之
 异数或吉凶悔吝之殊方动此应彼皆人事之至切
 好恶贪慈机分失得从前先后具属经纶盖吾身所
卷五 第 48b 页 WYG0968-0154b.png
 至非家即国非国即天下无一日可废事则无一事
 可废易不必求之卦数之顺凡由中达外以恕施时
 出莫非吾之数往矣虽然物情类乎神虑惟几研于
 极深使尽人者一求诸人事之赜往而不返而可以
 施于天下国家也则虑不本静显不自微肺肝之见
 屋漏之愧亦何当于润身絜矩笃恭刑辟之实事哉
 易无事于实中矣不知六十四卦必有中而中即八
 卦之中也八卦之中即一卦之中一卦之中即吾喜
卷五 第 49a 页 WYG0968-0154c.png
 怒哀乐之未发未发天也所好好之所恶恶之罔不
 本吾一念之天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亦罔或
 昧吾一念之天盖人心虽殊天固自定情伪变迁知
 常自止而戒欺求慊脩吉违凶非深研莫竟不必求
 之卦数之逆凡由外反中而兢兢幽独以稽谋自天
 莫非吾之知来矣余故曰逆数者所以致未发之中
 也君子深味两书而后知易为心数岂徒象天地山
 泽风雷水火之往复而已哉学易君子其尽心焉必
卷五 第 49b 页 WYG0968-0154d.png
 知天乃尽人矣
卷五 第 50a 页 WYG0968-0155a.png
 
 
 
 
 
 
 
 
卷五 第 50b 页 WYG0968-0155b.png
 或问顺逆之说异于先儒者何曰先儒惟就横图以
 论圆图故自震至乾为数往故曰顺自巽至坤为知
 来故曰逆以横图由逆而成故以易为逆数此先儒
 之所已发可以象求者也至图之所示则坎离为用
 顺则左旋一阳震二阳兑三阳乾巽一阴艮二阴坤
 三阴自外而内所谓化育之真机也逆则右转一阳
 艮二阳巽三阳乾兑一阴震二阴坤三阴自内而外
 所谓圣神之妙用也一阳初动坤变为震艮变为
卷五 第 51a 页 WYG0968-0155c.png
 离坎变为兑右转又一先天此易为逆所谓天地人
 之至妙至妙者也八卦相错为六十四顺则六阳六
 阴由外之内逆则六阳六阴由内之外逆转则坤变
 为复剥变为颐比变为屯六十四卦逆变莫不皆然
 此图不能尽意吾人当默会于言句之外者也
 易逆数图前已论之矣复取此图者何盖就图言之
 从中两分阳顺阳逆亦无不可但以此释易逆数也
 则非圣人之旨矣若变通观之六十四卦六阳六阴
卷五 第 51b 页 WYG0968-0155d.png
 以内外言顺逆而总一图以左右还转何不可哉是
 故顺则左旋一阳震二阳兑三阳乾巽一阴艮二阴
 坤三阴自外而内逆则右转一阳艮二阳巽三阳乾
 兑一阴震二阴坤三阴皆自内而外非特与图象不
 相抵忤而易道变迁不可为典要此亦其一端云
  先天方圆图顺逆总论
 大哉易乎本无体也体且无之而画为图象圣人岂
 得已哉正以见不易之内有变易者存变易之中有
卷五 第 52a 页 WYG0968-0156a.png
 不易者寓虽画为图象以尽其意要非一图所能尽
 也故既曰先天又曰后天而先天亦岂一图能尽哉
 故既有圆图又有方图其中意义又有不可以一端
 尽者何也易本生生不测而无体之秘悉藏于有象
 之图也以圆图顺逆言之自复至乾阳变阴也皆从
 下而上复一阳临二阳泰三阳大壮四阳夬五阳乾
 六阳自姤至坤阴变阳也皆从下而上姤一阴遁二
 阴否三阴观四阴剥五阴坤六阴总之顺而左旋也
卷五 第 52b 页 WYG0968-0156b.png
 自夬至坤阴之变阳则从上而下夬一阴大壮二阴
 泰三阴临四阴复五阴坤六阴自剥至乾阳之变阴
 亦从上而下剥一阳观二阳否三阳遁四阳姤五阳
 乾六阳总之逆天而右转也然左右顺逆其气之与
 数又不齐焉自子一阳生而为复左旋至乾气顺也
 自乾一至震四逆天右行数逆也自午一阴生而为
 姤右旋至坤气顺也自坤八至巽五逆天右行数逆
 也顺行者数往故顺卦之气逆行者知来故逆卦之
卷五 第 53a 页 WYG0968-0156c.png
 数也且卦数虽始乾一终巽五逆天而行然卦气则
 始冬至复终大雪坤实顺天而行盖卦数之元自乾
 始卦气之元自复始也自右旋而言左阳顺阴逆一
 二三四顺八七六五逆右阴顺阳逆八七六五顺一
 二三四逆自左旋而言则左阳右阴之数皆逆盖由
 气左行数右行以气顺而观则其数已往以数逆而
 观则其气方来也若自左右卦画言之左为乾兑离
 震共一百十二阳八十阴右为坤艮坎巽亦一百十
卷五 第 53b 页 WYG0968-0156d.png
 二阴八十阳其象何整齐也然兑离当春百五十二
 阳四十阴坎艮当秋故反之乾巽当夏百六十四阳
 三十二阴坤震当冬故反之盖春秋昼夜等而阴阳
 殊由春主阳生秋主阴杀故在日月则昼夜之数同
 在天地则阴阳之分异也以卦画奇耦言之兑离震
 居左天之分也震一阳二阴离兑阳渐多焉巽坎艮
 居右地之分也巽一阴二阳坎艮阴渐多焉盖在天
 而阴多阳少则阳不见在地而阳多阴少则阴不见
卷五 第 54a 页 WYG0968-0157a.png
 故冬至后四十五日立春而后阳用事夏至后四十
 五日立秋而后阴用事所以天辰不见地火常潜也
 即卦图观天地曾何毫发之或爽邪知圆则知方矣
 以言乎方图则又有不尽然者盖四周皆乾坤之卦
 而中心三十六卦皆六子卦也乾阳爻三十六坤阴
 爻三十六六子卦纵横相对阴阳之爻合而为三十
 六焉然横数八卦乾居在下纵数八卦则乾卦在上
 盖运行用横数生物用纵数八宫卦横数夬在乾宫
卷五 第 54b 页 WYG0968-0157b.png
 纵数则夬在兑宫矣盖运行者气也生物者质也气
 与质殊故纵与横异乾为北政坤为南纪乾上行而
 左坤下行而右动物本乎天植物本乎地赋与不齐
 南北异施所以横数八卦类聚于下气之变也纵数
 八卦类聚于上形之化也且图从中出六十四卦震
 巽为之中心盖震巽属木木主仁也不可以见天地
 生物之心乎若并方圆二图而言圆图左乾兑离震
 阳在阳中皆顺行方图左坤艮坎巽阴在阳中皆逆
卷五 第 55a 页 WYG0968-0157c.png
 行圆图左坤艮坎巽阴在阴中皆顺行方图右乾兑
 离震阳在阴中皆逆行此若有不同者不知天圆地
 方而图象之方圆即天地也天以阳在南阴在北地
 以阳在北阴在南观南方天气热地气寒北方天气
 寒地气热盖可见也谓方圆图象即天地之法象也
 不信然哉然此皆自图象之易见者言之以见意义
 之无穷耳观象察变凡宇宙间生生化化孰不含蓄
 于图象中哉至于缘有象之图窥无体之秘与造化
卷五 第 55b 页 WYG0968-0157d.png
 为徒岂易言哉
 
 
 
 
 
 
 图书编卷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