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册府元龟卷五百八十四 宋 王钦若等 撰
  掌礼部
   奏议第十二
隋裴正为太子庶子摄太常少卿时高祖初即位将改
后周制度乃下诏曰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奕叶共遵礼无可革然三代所尚众论多端
或以为所建之时或以为所感之瑞或当其行色因以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b 页
从之今虽夏数得天历代通用汉尚于赤魏尚于黄骊
马玄牲已弗相踵明不可建寅岁首常服于黑朕初受
天命赤雀来仪兼姬周已还于兹六代三正回复相生
总以言之并宜火色垂衣以降损益可知尚色虽殊常
兼前代其郊丘庙社可依衮冕之仪朝会衣裳宜尽用
赤昔丹乌木运姬有太白之旂黄星土德曹乘黑首之
马在祀与戎其尚常异今之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
著者通用杂色祭祀之服须合礼经宜集通儒更可详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a 页
议正奏议曰窃见后周制冕加为十二既与前礼数乃
不同而色应五行又非典故谨按三代之冠其名各别
六等之冕承用区分璅玉五綵随班异饰都无迎气变
色之文唯月令者起于秦代乃有青旂赤玉白辂黑衣
与四时而色变全不言于弁冕五时冕色礼既无文稽
于正色难以经證且后魏已来制度全阙天兴之岁草
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故魏收论之称于违古是
也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成统咸取用之舆辇衣冠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b 页
甚多迂怪今皇隋革命宪章前代其魏周辇辂不合制
者已敕有司尽令除废然衣冠礼器尚且兼行乃有立
夏衮衣以赤为质迎秋平冕用白成形既越典章须革
其谬谨按续汉书礼仪志云立春之日京都皆著青衣
秋夏悉依其色逮于魏晋迎气五郊行礼之人皆同此
制考寻故事唯帻从衣色今请冠及冕色并用玄唯应
着帻者任依汉晋制曰可
许善心为给事郎开皇初皇太子自非助祭皆冠远游
卷五百八十四 第 3a 页
冠后尚书牛弘奏曰皇太子冬正大朝请服衮冕帝问
善心曰太子朝谒著远游冠有何典故对曰晋令皇太
子给五时朝服远游冠至宋泰始六年更仪注仪曹郎
丘仲起议按周礼公自衮冕以下至卿大夫之玄冕皆
其朝聘之服也伏寻古之公侯尚得服衮以朝见况皇
太子储副之尊谓宜式遵盛典服衮朝贺兼左丞陆澄
议服冕以朝实著经典自秦除六冕之制后汉始备古
章魏晋以来非祀宗庙不欲令臣下服其衮冕位为公
卷五百八十四 第 3b 页
者必加侍官故太子入朝因亦不著但承天作副礼绝
群后宜遵前王之令典革近代之陋制皇太子朝请服
冕自宋以下始定此仪至梁简文之为太子嫌于上逼
还冠远游下及于陈皆依此法后周之时亦言服衮入
朝至开皇复遵魏晋故事臣谓衮冕之章服虽美一日
而观颇欲相类臣子之道义无上逼故晋武帝泰始三
年诏太宰安平王孚著内侍之服四年又赐赵燕乐安
王等散骑常侍之服自斯以后台鼎贵臣并加貂珰武
卷五百八十四 第 4a 页
弁故皇太子遂著远游谦不逼尊于礼为允帝曰善竟
用开皇旧式善心后摄太常少卿大业初炀帝欲遵周
法营立七庙诏有司详定其礼善心与博士褚亮等议
曰谨按礼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
注云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
也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也夏则五庙无太祖
禹与二昭二穆而已玄又据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
立四庙按郑玄义天子惟立四亲庙并始祖而为五周
卷五百八十四 第 4b 页
以文武为受命之祖特立二祧是为七庙王肃注礼记
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其有
殊功异德非太祖而不毁不在七庙之数按王肃以为
天子七庙是通百代之言又据王制之文天子七庙诸
侯五庙大夫三庙降二为差是则天子立四亲庙又立
高祖之父高祖之祖并太祖而为七庙周有文武姜嫄
合为十庙汉诸帝之庙各立无迭毁之义至元帝时贡
禹匡衡之徒始建其礼以高帝为太祖而立四亲庙是
卷五百八十四 第 5a 页
为五庙唯刘歆以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降杀以两之
义七者其正法可常数也宗不在数内有功德则宗之
不可预设为数也是以班固称考论诸儒之义刘歆博
而笃矣光武即位建高庙于雒阳乃立南顿君以上四
庙就祖宗而为七室魏初高堂隆为郑学议立亲庙四
太祖武帝犹在四亲之内乃虚置太祖及二祧以待后
代至景初间乃依王肃更立五世六世祖就四亲而为
六庙晋武受禅博议宗祀自文帝以上六世祖征西府
卷五百八十四 第 5b 页
君宜宣帝亦序于昭穆本非太祖故祭止六世也江左
中兴贺循知礼至于寝庙之仪皆依魏晋旧事宋武帝
初受晋命为王依诸侯立亲庙四即位之后增祠五世
祖相国椽府君六世祖右北平府君止于六庙逮身殁
主升从昭穆犹太祖之位也降及齐梁守而弗革加崇
迭毁礼无违旧臣等又按姬周自太祖已下皆别立庙
至于禘祫俱合食于太祖是以炎汉之初诸庙名立岁
时尝享亦随处而祭所用庙乐皆象功德而歌舞焉至
卷五百八十四 第 6a 页
光武乃总立一堂而群主异室斯则新承寇乱欲从约
省自此以来因循不变伏惟高祖文皇睿哲玄览神武
应期受命开基垂统圣嗣当文明之运定祖宗之礼且
损益不同沿袭异趣时王所制所以垂法自历代以来
杂用王郑二义若寻其指归挍以优劣康成止论周代
非谓经通子雍总贯皇王事兼长远今请依据古典崇
建七庙受命之祖宜别立庙祧百代之后为不毁之法
至于鸾驾亲奉申孝享于高庙有司行事竭诚敬于群
卷五百八十四 第 6b 页
主俾夫规模可则严祀易遵表有功而彰明德大复古
而贵能变臣又按周人立庙亦无处置之文据冢人职
而言之先王居中以昭穆为左右阮谌所撰礼图亦从
此义汉京诸庙既远又不序禘祫今若依周制理有未
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谨详立别图附之议末其图太
祖高祖各一殿准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馀并分室
而祭始祖及二祧之外从迭毁之法诏可
刘炫开皇中与诸儒修定五礼吏部尚书牛弘建议以
卷五百八十四 第 7a 页
为礼诸侯绝傍期大夫降一等今之上柱国虽不同古
诸侯比大夫可也官在第二品宜降傍亲一等议者多
以为然炫驳之曰古之仕者宗子一人而已庶子不得
进繇是先王重适其宗子有分禄之义族人与宗子虽
疏远犹服齐缞三月良繇受其恩也今之仕者位以才
升不限嫡庶与古既异何降之有今之贵者多忽近亲
若或降之民德之疏自此始矣遂寝其事
刘子翊开皇中为侍御史时永宁令李公孝四岁丧母
卷五百八十四 第 7b 页
九岁外继其父更别娶后妻妻至是而亡河间刘炫以
无抚育之恩议不解任子翊駮之曰传云继母如母与
母同也当以配父之尊居母之位齐杖之制皆如亲母
又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期服期服者自以本生非殊亲
之与继也父虽自处傍亲之地于子之情犹须隆其本
重是以令云为人后者为其父母并解官申其心丧父
卒母嫁为父后者虽不服亦申心丧其继母嫁不解官
此专据嫁者生文耳将知继母在父之室则制同亲母
卷五百八十四 第 8a 页
若谓非有抚育之恩同之行路何服之有服既有之心
丧焉可独异三省令旨其义甚明今言令许不解何其
谬与且后人为其父母期未有变隔以亲继亲既等故
知心丧不殊服问云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岂不以出
母族绝推而远之继母配父引而亲之乎子思曰为伋
也妻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是不为白也母实知服
以名重情因父亲所以圣人敦之以孝慈和之以名义
是使子以名服同之亲母继以义报等之已生如谓继
卷五百八十四 第 8b 页
母之来在子出之后制有浅深者孝之经传未见其文
譬出后之人所后者初亡后之者至此后可以无抚育
之恩而不服重乎昔长沙人王毖汉末为上计诣京师
既而吴魏隔绝毖于同国更娶生子昌毖死后为东平
相始知吴之母亡便情系居重不摄职事于时议者不
以为非然则继母之与前母于情无别若要以抚育始
生服制王昌复何足云乎又晋镇南将军羊祜无子取
弟子伊为子祜薨伊不服重祜妻表闻伊辞曰伯生存
卷五百八十四 第 9a 页
养伊已不违然无父命故还本生尚书彭权议子之出
养必繇父命无命而出是为叛子于是下诏从之然心
服之制不得缘恩而生也论云礼者称情而立文仗义
而设教还以此义论彼之情称情者称如母之情仗义
者仗为子之义名义分定然后能尊父顺名崇礼笃敬
苟以姆养之恩始成母子则恩繇彼主服自己来则慈
母如母何得待父命又云继母慈母本实路人临己养
己同之骨血若如斯言子不繇父纵有恩育得如母乎
卷五百八十四 第 9b 页
其慈继虽在三年之下而居齐期之上礼有伦例服以
称情继母本以名服岂藉恩之厚薄哉至于兄弟之子
犹子也私昵之心实殊礼服之制无二彼言以轻如重
自以不同此谓如重之辞即同重法若使轻重不等何
得为如律云准枉法者但准其罪以枉法论者即同真
法律以弊刑礼以设教准者准拟之名以者即真之称
如以二字义同不殊礼律两文所防是一将此明彼足
见其义取譬伐柯何远之有又论云取子为后者将以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0a 页
供承祧庙奉养己身不得使宗子归其故宅以子道事
本父之后妻也然本父后妻因父而得母称若如来旨
本父亦可无心丧乎何直父之后妻论又云礼言旧君
其尊岂复君乎已去其位非复纯臣须言旧以殊之别
有所重非复己孝故言其以见之目以其父之文是名
异也此又非通论何以言之其旧训殊所用亦别旧者
易新之称其者因彼之辞安得以相类哉至如礼云其
父析薪其子不克负荷传云卫虽小其君在焉若其父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0b 页
而有异其君复有异乎斯不然矣今炫敢违礼乖令侮
圣干法使出后之子无情于本生名义之分有亏于风
俗徇饰非于明时彊媒孽于礼经虽欲扬己露才不觉
言之伤理事奏竟从子翊之议
牛弘为礼部尚书上议曰窃谓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
天地出教化崇有德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
帝祭义云祀于明堂教诸侯孝也黄帝曰合宫尧曰五
府舜曰总章布政兴治繇来尚矣周礼考工记曰夏后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1a 页
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脩一郑玄注云脩十四步其广
益以四分脩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也殷人重屋堂修
七寻四阿重屋郑云其脩七寻广九寻也周人明堂度
九尺之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郑云此三者或举
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明其同制也马融王
肃干宝所注与郑亦异今不具出汉司徒马宫议云夏
后氏世室室显于堂故命以室殷人重屋屋显于堂故
命以屋周人明堂堂大于夏室故命以堂夏后氏益其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1b 页
堂之广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序间大夏后氏
七十二尺若据郑玄之说则夏室大于周堂如依马宫
之言则周堂大于夏室后王制转文周大为是但宫之
所言未详其义此皆去圣久远礼文残缺先儒解说家
异人殊郑注玉藻亦云宗庙路寝与明堂同制王制曰
寝不踰庙大小是同今依郑注每室及堂止有一丈八
尺四壁之外四尺有馀若以宗庙论之祫享之时周人
旅酬六尸并后稷为七先公昭穆二尸先王昭穆二尸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2a 页
合十一尸三十六主及君北面行事于二丈之堂愚不
及此若以正寝论之便须朝宴据燕礼诸侯宴则宾及
卿大夫脱屦升坐是知天子宴则二公九卿并须升堂
燕义又云席小卿次上卿言皆侍席止于二筵之间岂
得行礼若以明堂论之总享之时五帝各于其室设青
帝之位须于太室之内少北西面太昊从食坐于其西
近南北面祖宗配享者又于青帝之南稍退西面丈八
之室神位有三加以簠簋笾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2b 页
物咸设复颁席上升歌出樽反坫揖让升降亦以隘矣
据此而说近是不然按刘向别录及马宫蔡邕等所见
当时有古大明堂礼王居明堂礼明堂图明堂大图明
堂阴阳太山通义魏文侯孝经传等并说立明堂之事
其书皆亡莫得而正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
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钞合为记蔡邕王肃云周
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證明文
多不载束晰以为夏时之书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寻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3a 页
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按不
得全称周书亦未可即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殷周之
法皆圣王仁恕之政也蔡邕具为章句又论之曰明堂
者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
重屋周人曰明堂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
玄堂内曰太室圣人南面而听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
不正焉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制度之数各有所
依堂方一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屋圆楣径二百一十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3b 页
六尺乾之策也太庙明堂方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
九六之变且圆盖方覆九六之道也八闼以象卦九室
以象州十二宫以应日辰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
八牖乘九宫之数也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以不藏
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实也二十八柱布
四方四方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
各象其形水阔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于外以象四海
王者之大礼也观其模范天地则象阴阳必据古文义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4a 页
不虚出今若直取考工不参月令青阳总章之号不得
而称九月享帝之礼不得而用汉代二京所建与此说
悉同建安之后海内大乱京邑焚烧宪章泯绝魏氏三
方未平无闻兴造晋则侍中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
明著而庙宇之制理据未分可直为一殿以崇严父之
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宋齐以还咸率兹理此乃世乏
通儒时无博识前王盛事于是不行后魏代都所造出
自李冲三三相重合为九室檐不覆基房间通街穿凿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4b 页
处多迄无所取及迁宅雒阳更加营构五九纷竞遂至
不成宗配之事于焉靡托今皇猷遐阐化泽海内方建
大礼垂之无穷弘等不以庸虚谬当议限今简较堂必
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
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曰
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
室确然不变夫室以祭天天实有五若立九室四无所
用布政视朔自依其辰郑司农云十二月分在青阳等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5a 页
左右之位不云居室郑玄亦言每月于其时之堂而听
政焉礼图尽个皆在堂壖是以须为五室明堂必须上
圆下方者何孝经援神契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
达布政之宫礼记盛德篇曰明堂四户八牖上圆下方
五经异义称讲学大夫淳于登亦云上圆下方郑玄同
之是以须为圆方明堂必须重屋者何按考工记夏言
九阶四傍两夹窗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周不言者
明一同夏制殷言四阿重屋周承其后不言屋制亦尽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5b 页
同可知也其殷人重屋之下本无五室之文郑注云五
室者亦据夏以知之明周不云重屋因殷则有灼然可
见礼记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明堂言鲁为周公之故得
用天子礼乐鲁之太庙与周之明堂同又曰复庙重檐
刮楹达向天子之庙饰郑注复庙重屋也据庙既重屋
明堂亦不疑矣春秋文公十三年太室屋坏五行志曰
前堂曰太庙中央曰太室屋其上重者也服虔亦云太
室太庙太室之上屋也周书作雒篇曰乃立太庙宗宫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6a 页
路寝明堂咸有四阿反坫重甍重廊孔晁注曰重甍累
栋重庙累屋也依黄图所载汉之宗庙皆为重屋此去
古犹近遗法尚在是以须为重屋明堂必须璧雍者何
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诸侯尊卑也外水曰璧雍明
堂阴阳录曰明堂之制周圜行水左旋以象天内有分
室以象紫宫此明堂有水之明文也然马宫王肃以为
明堂璧雍太学同处蔡邕卢植亦以为明堂灵台璧雍
太学同室异名邕云明堂者取其宗祀之清猊则谓之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6b 页
清庙取其正室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
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周水圜如璧则曰璧雍其实一也
其言别者五经通义曰灵台以望气明堂以布政璧雍
以养老教学三者不同袁准郑玄亦以为别历代所疑
岂能辄定今据郊祀志云欲治明堂未晓其制济南人
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一殿无壁盖之以茅水圜宫
垣天子从之以此而言其来则久汉中元二年起明堂
璧雍灵台于雒阳并别处然明堂亦有璧水李尤明堂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7a 页
铭云流水洋洋是也以此须有璧雍夫帝王作事必师
古今造明堂须以礼经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数取于
月令遗阙之处参以馀书庶使该详沿革之礼其五室
九阶上圆下方四阿重屋四旁两门依考工记孝经说
堂方一百四十四尺屋圆楣径二百一十六尺太室方
六丈通天屋径九丈八闼二十八柱堂高三尺四向五
色依周书月令论殿垣外有圜水径三百步依太山盛
德记观礼经仰观俯察皆有则象足以尽诚上帝祗配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7b 页
祖宗弘风布教作范于后矣弘等学不稽古辄申所见
可否之宜伏听裁择高祖以时事草创未遑制作竟寝
不行
阎毗为起部郎炀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
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
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曰臣初定
数共宇文恺参详故实据汉胡伯始蔡邕等议属车八
十一乘此起于秦遂为后式故张衡赋云属车九九是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8a 页
也次及法驾三分减一为三十六乘此汉制也又据宋
孝建时有司奏议晋迁江左唯设五乘尚书令建平王
宏曰八十一乘议兼六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凭江左五
乘俭不中礼但帝王文物旂旒之数爰及冕玉皆用十
二今宜准此设十二乘开皇平陈因以为法今宪章往
古大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
秦法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一十二小驾除之毗研精
故事皆此类也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8b 页
宇文恺为工部尚书初自永嘉之乱明堂废绝隋有天
下将复古制议者纷然皆不能决恺博考群籍奏明堂
议表曰臣闻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丙
午居正阳之位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
神之际金口木舌发令兆民玉瓒黄琮式严宗祀何尝
不钦庄房宇尽妙思于规摹凝睟冕旒致子来于矩矱
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辩乘乾咸五登三复上皇
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绪用百姓之异心驱一代以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9a 页
同域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故使天符地实吐醴飞
丼造物资生澄源反朴九围清谧四表削平袭我衣冠
齐其文轨茫茫上玄陈圭璧之敬萧肃清庙感霜露之
诚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礼乃卜
瀍西爰谋雒食辩方面势仰禀神谋敷土浚川为民立
极兼聿遵先旨表置明堂爰诏下臣占星揆日于是采
崧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
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昔张衡浑象以三分为一度
卷五百八十四 第 19b 页
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臣之此图用一分为一尺推
而演之冀轮奂有序而经搆之旨议者殊途或以纷并
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各以臆说事不经见今录其
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證据以相发明议曰臣恺谨按淮
南子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
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
伤迁延而入之臣以为上古朴略刱立典刑尚书帝命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0a 页
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赤曰文祖黄曰神
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注云唐虞之天府夏
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尸子曰有虞氏曰
总章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
注云脩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其博益
以四分脩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恺按三王之
世夏最为古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乃大
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记云堂修二七博四修一若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0b 页
夏度以步则应脩七步注云今堂脩十四步乃是增益
记文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类例不同山东礼
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文周阙增筵之义
研穷其趣或是不然雠较古书并无二字此乃桑间俗
儒信情加减黄图议曰夏后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
四尺周人明堂以其两杼间马宫之言止论堂之一面
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方得为上圆之制诸儒所说
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为此义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1a 页
背礼文寻文求理深恐未惬尸子曰殷人阳馆考工记
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云其脩
七寻五丈六尺防夏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又曰周
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
室凡室二筵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郑注
云复庙重屋也注玉藻云天子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
礼图云于内室之上起通天之观观八十一尺得宫之
数其声浊君之象也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1b 页
一室有四户八牖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璧雍赤缀
户白缀牖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其宫方三百
步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天道不顺
生于明堂不饬故有天灾则饬明堂周书明堂曰堂方
百六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室居内方百尺室
内方六十尺高八尺博四尺作雒曰明堂太庙路寝咸
有四阿重甍重廊孔氏注云重甍累栋重廊累屋也礼
图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吕氏春秋曰有十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2a 页
二堂与月令同并不论尺丈臣恺按十二阶虽不与礼
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黄图曰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
策也方象地屋圆楣径二百十六尺乾之策也圆象天
室九宫法九州太室方六尺法阴之变数十二堂法十
二月三十六户法极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
日数八闼象八风法八卦通天台径九尺法乾以九覆
六高八十一尺法黄钟九九之数二十八柱象二十八
宿堂高三尺土阶三等法三统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2b 页
行殿门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门堂长四丈取太
室三之二垣高无蔽目之炤牖六尺其外倍之殿垣方
在水内法地阴也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水阔
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气水内径三丈应觐礼坛三成武
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无室其外略依此制泰山通
义今亡不可得而辩也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璧雍长
安城南门制度如仪殿垣四门八观水外周堤壤高四
方和会筑作三旬五年正月六日辛丑始郊太祖高皇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3a 页
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于明堂以配
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益者于是秩而祭之亲扶三
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因班时命宣恩泽诸侯王
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侍子虔奉贡助祭礼图曰建
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
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
时之王室有二户二九十八户法土王十八日内堂正
坛高三尺土阶三等胡伯始注汉官云古清庙盖以茅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3b 页
今盖以瓦瓦下藉茅以存古制东京赋曰乃营三宫布
政颁常复庙重屋八达九房造舟清池唯水泱泱薛综
注云覆重檐覆谓屋平覆重栋也续汉书祭祀志云明
帝永平二年祀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
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
犊奏乐如南郊臣恺察诗云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我
将我享维牛维羊据此则备太牢之祭今云一犊恐与
古殊自晋以前未有鸱尾其垣墙璧水一依本图晋起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4a 页
居注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
分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臣恺按
天垂象圣人则之璧雍之星既有图状晋堂方构不合
天文既阙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之义直殿违九
阶之文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魏于北城南造圜墙在
璧水外门在水中迥立不与墙相连其堂上九室三三
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其室皆用墼累极
成褊陋后魏乐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议者或言九室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4b 页
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后元乂执政复改为九室遭乱
不成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
范拟则太庙唯十二间以应期数依汉汶上图仪设五
帝位太祖文皇帝对飨鼎俎簠簋一依庙礼梁武帝即
位之后移宋时太极殿以为明堂无室十二间礼疑议
云祭用神俎瓦樽文于郊质于庙止一献用清酒平陈
之后臣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犹见基内有焚烧
残柱数毁折之馀入地一丈俨然如旧柱下以樟木为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5a 页
跗长丈馀阔四尺许两两相并凡安数重宫城处所乃
在廓内虽湫隘卑陋未合规摹祖宗之灵得崇严祀周
齐二代阙而不修大飨不典于焉靡托自古明堂图有
二本一是宗周刘熙阮谌刘昌宗等作三图略同一是
后汉建武三十年作礼图有本不详撰人臣远寻经传
傍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其样以木为之下为方
堂堂有五室上为圜观观有四门帝可其奏会辽东之
役事不果行
卷五百八十四 第 25b 页
 
 
 
 
 
 
 
 册府元龟卷五百八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