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三 第 1a 页 WYG0866-004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隐居通议卷三
             元 刘埙 撰
 理学三
  莆阳老艾
予少时熟视刘后村集见其推重艾轩林公甚至且并
及其傅者网山乐轩之属其称林公或曰老艾予极慨
慕其人恨不见其著述也皇庆壬子冬由剑庠捧台檄
卷三 第 1b 页 WYG0866-0040d.png
行县至顺昌有教谕林兄(玉孙/)莆人也疑是艾族出示
艾轩文集八帙予因借观而摘取焉
公讳(光朝/)(谦之/)莆田人年五十始登第仕至中书舍
人坐缴奏谢霩然赐出身除御史忤旨失眷改工部侍
郎丐外以朝散郎集英殿修撰知婺州寻与祠明年卒
年六十五丞相周益公铭其墓公学造深醇所为文奥
雅笃厚刋落华腴而宿于理后村谓其高处逼檀弓榖
梁平处犹与韩并驱此则惟知尊敬乡贤而不自觉其
卷三 第 2a 页 WYG0866-0041a.png
谀之过也檀弓固三代文章未易轻言而韩亦岂易及
诚与韩并驱则何为不与韩并行于世耶大概真是一
博洽之儒醇正之作尤深于经者其苍劲处非浅学能

公与龟山之孙杨次山书有云某幼闻李太白石曼卿
之为人即踊跃道其事又读晋书见一样人物如寒蝉
孤洁不入俗调心甚乐之一日对方次云及六兄谈古
人如此终是不俗六兄云此数人来孔子之门恐一日
卷三 第 2b 页 WYG0866-0041b.png
著脚不定某乃悟夫子之门为人物准的千岁人物要
得入此窠巢乃无愧千岁而上有多少豪杰可以共学
入道恨不令闻此语陈实管宁元德秀姿禀如许数百
年中乃一见又却不闻道此大可惜
又曰不亦说乎说不馁也时习如车轮运转时此尚未
见得如何才顷刻推不去便觉得前者为说之义起居
语默运转不停此为时习才一失节则馁矣乃知不馁
即为说
卷三 第 3a 页 WYG0866-0041c.png
又曰忠恕者谓夫子之道乃如是忠恕有足者皆可至
也非是以忠恕说一贯忠恕违道不远要当如是发语

又曰有才藻之人才有一分简忽气象要做甚吾夫子
谓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即不足观此语久之
乃如一泓秋水须眉自见
答人问忠恕而已矣曰南人偏识荔支奇滋味难言只
自知刚被北人来借问香甜两字且酬伊
卷三 第 3b 页 WYG0866-0041d.png
答仁者安仁曰千年古道万年堤老牯循循不解迷牧
子不知何处在乱山荒草鹧鸪啼
自喻有曰修水佳人白玉阑花前何似妾容颜从来未
省伤春意犹自楼头画远山又曰莫怪骚人太颉颃曾
闻阿母语刘郎神仙本自无言说尸解由来最下方
又云世间惟有荣辱毁誉所不到者为建德之国
  艾轩网山乐轩三贤序派
艾轩殁网山嗣业网山卒乐轩嗣焉竹溪又学于乐轩
卷三 第 4a 页 WYG0866-0042a.png
者也后村作三先生祠堂记有曰里中前一辈及老艾
之门者众矣然数十年间更相推让卒以傍邑二士接
艾单傅所谓公论在人心者耶网山者月鱼林氏名(亦/)
(之/)字学可乐轩者横唐陈氏名(藻/)字元洁俱福清人竹
溪姓林氏名(希逸/)字肃翁亦福清人艾轩仕至法从网
山乐轩俱死布衣竹溪仕至左史直舍人院出知饶州
  竹溪论师傅
竹溪公之师曰乐轩先生陈元洁藻所著有诗筌公为
卷三 第 4b 页 WYG0866-0042b.png
序之而首及于当时师傅次第曰在昔隆乾间士之师
道立浙有东莱吕氏建有晦庵朱氏湘有南轩张氏江
西有象山陆氏莆有艾轩林氏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
名者也艾轩于时犹为前辈号南夫子独不喜著书门
人又益微黄怀安刍最高弟最先夭二刘著作正字虽
暂显亦早卒世其学者网山一人再傅乐轩又皆以布
衣死艾轩在网山以艾轩名网山在乐轩以网山名近
二十年乡井闻见日陋张吕诸儒以其书在可磔裂欺
卷三 第 5a 页 WYG0866-0042c.png
世故人能言之言象山者疑信已半至若艾轩姓氏则
问之晚少年漫不省乐轩虽得寿后网山死四十年衰
白穷槁人以为常人矣且面背讥笑不小其文既不适
时间出语又惊世骇俗至于今讥笑未已也乐轩卒十
年予请于宗伯而祠之或詈或排几不就役昨之日犹
有难予者曰子之师何如人也笑而应之曰人矣乎乌
乎长曰奚短哉乌乎学曰奚遗哉以文名乎曰玉质金
相春明秋洁绝出群言探入微赜先生之文若是已名
卷三 第 5b 页 WYG0866-0042d.png
则吾不知以诗名乎曰洗削秾华完复素朴群诮鄙俚
自谓奇倔先生之诗若是已名则吾不知然则至道矣
乎曰玩神遗形甘约保独傲睨乎鬼神兄已而弟佛挠
挑浮游至死不厌道邪非邪予亦不知也客艴然而去
予方追叹未已躔甫适以诗筌来览之泣下遂志诸卷
首而系之曰师学之傅岂直以诗诗又不傅学则谁知
后千年无人已而已而后千年有人留以俟之奈何乎
噫门人竹溪林希逸序竹溪此作序次有统纪有枢纽
卷三 第 6a 页 WYG0866-0043a.png
布置有间架清润洁整自是作手其述诸儒师授尤有
眼目闽中一种议论各尊所闻罕及吕陆而竹溪于此
包罗不遗已是特见过于俗学又曰言象山者疑信已
半则其见逾卓得非师友平日讲贯及是欤惜予生晚
不及一见此先生求是正又恨未及其佗文
  南轩契合
南轩先生张宣公(栻/)初问学于五峰先生胡明仲(宏/)
见即契合宣公欣然归语人曰如拔出九泉之下而升
卷三 第 6b 页 WYG0866-0043b.png
之九霄之上其所得如此想当时必有超世绝俗之论
惜不傅也
  近道障道
世言王荆公尝延馆一修行僧于家当胸次胶扰时即
就僧语语辄释然一日僧谓公曰相公有近道者一有
障道者二公问何也僧曰相公不爱官爵声色此一事
近道者也相公性太躁急又好观书作文字此二事障
道者也公问何时见道僧曰此去更三世不昧正性即
卷三 第 7a 页 WYG0866-0043c.png
成道矣公为竦然自此后顿宽和亦不复耽书作文临
终洒然而逝人谓其得此僧力未知然否朱文公平生
竭尽精力解注诸书实为后学之益晚与白玉蟾游始
悟其徒劳遂赋诗曰书册薶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
春盖自悔也其于象山心服以此然则吾徒老不自觉
犹薶没障碍中而不见道是亦知而故犯者矣
  论(缺/)
玉渊刘清叔澄(缺/)
卷三 第 7b 页 WYG0866-0043d.png
行也世儒疲精竭力于(缺/)
  曾潭傅先生讲易
曾潭先生傅子渊南城人也出入朱陆间深明理学为
衡州教授过白鹿书院时丞相周益公帅长沙小队奄
至乘先生不备请先生升高坐讲易先生顾左右得周
易正文径摄衣升坐读乾读坤又读屯与蒙听者已倦
忽藏之袖间正色大言曰此纸上易不足讲讲三圣人
易可乎于是倦者悚容益公离坐蹑先生后而言曰今
卷三 第 8a 页 WYG0866-0044a.png
日见子渊矣
  周易遗论
近世学者常患无师友以讲易然圣如孔子贤如孟扬
或师弟子问答或著书立言傅道解惑无馀蕴矣使吾
徒生于其时亲炙有数根器有限未必得如今日读其
全书之为深切著明也亦在乎潜心而已昔黄鲁直尝
问文章之法于苏(以后缺/)
 
卷三 第 8b 页 WYG0866-0044b.png
 
 
 
 
 
 
 
 隐居通议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