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874-016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事实类苑卷二十    宋 江少虞 撰
  典礼音律
   笛
马融笛赋云裁以当簻使易持李善注谓簻马策也裁
笛以当马簻故使易持此说谬也笛安可为马策簻管
也古人谓乐之管为簻故潘岳笙赋云修簻内辟馀箫
外逶裁以当簻者馀器多裁众簻以成音此笛但裁一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874-0162d.png
簻五音皆具当簻之上不假繁猥所以便而易持也
   二
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说皆不同周礼笙师
掌教篪篴或云汉武帝时丘仲始作笛又云起于羌人
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
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
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之所
赋者融赋云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874-0163a.png
所加孔后出是为商声五音毕而沈约宋书亦云京房
备具五音周礼笙师注杜子春云篴乃今时所吹五空
竹篴以融约所纪论之则古篴不应有五孔则子春之
说亦未为然今三礼图画篴亦横设而有五孔又不知
出何典据
   审声
五音宫商角为从声徵羽为变声从谓律从律吕从吕
变谓以律从吕以吕从律故从声以配君臣民尊卑有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874-0163b.png
定不可相踰变声以为事物则或遇于君声无嫌六律
为君声则商角皆以律应徵羽以吕应六吕为君声则
商角皆以吕应徵羽以律应加变徵则从变之声已渎
矣隋柱国郑译始条具之均展转相生为八十四调清
浊混淆纷乱无统竞为新声自后又有犯声侧声正杀
寄杀偏字傍字双字半字之法从变之声无复调理矣
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
法曲与北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874-0163c.png
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永为成曲谓之恊律其志安和则以安和
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之音
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
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审音而知政
也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
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
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874-0163d.png
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时为之者已
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
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调诗三首独无是
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是云张泌所为
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惟闾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
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
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
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874-0164a.png
相谐故也
   二
古乐有三调声为清调平调侧调也王建诗云侧商调
里唱伊州是也今乐部中有三调乐品皆短小其声噍
杀惟道调小石法曲用之虽谓之三调乐皆不复辨清
平侧声但比他乐特为烦数耳
   三
虞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鸣球非可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874-0164b.png
以戛击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戛且击琴瑟非
可以搏拊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搏且拊所谓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至则宜祖考
之来格也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文
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
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
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
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874-0164c.png
   四
高邮人桑景舒性知音听百物之声悉能占其灾福尤
善乐律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
动他曲不然景舒试之诚如所传仍详其曲声曰皆吴
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
乃谓之虞美人操其声调与虞美人曲全不相近始末
无一声相似者而草辄应之与虞美人曲无异者律法
同管也其知音臻妙如此景舒进士及第终于州县官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874-0164d.png
今虞美人操盛传于江湖间人亦莫知其何如者为吴

   五
前世遗事于古人文章中见之元稹诗有琵琶宫调八
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
均乃成八十四调稹诗言八十一调人多不谕所谓予
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其序云琵琶
八十四调内黄钟太簇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874-0165a.png
定弦其馀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
弦始喻元诗言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
乃以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凡下
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弦声皆当如此古
人仍须以金石为准商颂依我磬声是也今人苟简不
复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准出于临时怀智琵琶谱
调格于今乐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今
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皆无法度乐工自不能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874-0165b.png
言其义如何得其声和
   六
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合字比太簇微下郤以凡
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宫微高外方乐尤无法度律又高
教坊一均以来唯北部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大凡北
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乐疑亦唐之遗音也
   七
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二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874-0165c.png
律各具宫商角徵四音其馀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
宾一律都无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
律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略可配合而已如今
之中吕宫郤是古夹钟宫南吕宫乃古林钟宫今林钟
商乃古无射宫今大吕调乃古林钟羽虽国工亦莫能
知其所因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
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
以合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簇之间下四字近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874-0165d.png
太簇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
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工字近南吕高
工字近无射六字近应钟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大
吕清下五字为太簇清高五字为夹钟清下法虽如此
然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故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
之类虽与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知声者皆能言之
此不备载也
   八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874-0166a.png
古法钟磬每簴十六乃十六律也然一簴又自应一律
有黄钟之簴有大吕之簴其他乐皆然且以琴言之虽
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古之
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不独五音也又应诸
调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色奏双调琵琶
弦辄有声应之奏他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
此乃常理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遍二十八调
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874-0166b.png
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调至多偶在二十
八调中人见其应则以为怪此常理耳此声学至要妙
处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世之乐
工弦上音调尚不能知何暇及此(笔/谈)
   九
元丰三年七月命刘凡范钟定乐八月凡言太常钟声
三等王朴一李照二胡瑗阮逸三王乐之太高太祖皇
帝所常言不待论而后明仁宗皇帝景祐中命李照定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874-0166c.png
乐乃下律法以取黄钟声见时人习旧疑其太重照乐
由是不用皇祐中阮逸定乐比王朴微下而声律相近
及铸大钟或议其郁弇内亦不用于是郊庙依旧用王
朴乐然王朴钟磬太高圣人作乐必纪中和之声所以
道中和之气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使八音恊谐歌
者从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谓也乃请下朴乐二律
以定中和之声又礼官杨杰言金声(阙/) 容失之则重
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874-0166d.png
之则高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降天失之则洪匏声
(阙/)聚失之则长木声无馀失之则短惟人禀中和之气
而有中和之声足以权量八音使律吕皆以人声为度
以声歌一言言虽永不可过其声故先儒云依八音而
制乐托乐器以写音乐本仿乐清详人乐以歌为本声
必依永律必和声(元丰/圣训)
   乾德乐
乾德四年(阙/) 礼乐节刋正(阙/)备有司奏其词典但少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874-0167a.png
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罴十二年按乐礼
朝会登歌用吾(阙/) 郊庙(阙/) 瑞回伏至楼前奏采茨
之曲御楼奏隆安之曲各用乐章(阙/) 八佾之舞以象
文德武功请用玄德升闻天下大定之舞率从其请(玉/壶)
(清/话)
   二
乾德四年诏太常寺太庙会复用二舞先是晋天福末
契丹之乱中朝多事遂废之至是始复是岁冬至御乾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874-0167b.png
元殿始用雅乐登歌(国朝闻/见录)
   冯言善琵琶
冯瀛王道德度凝厚事累朝貌山立其子言时浮俊无
检为少卿善琵琶妙出乐府世无及者父贻书戒之略
不少悛一日家宴因欲辱之处贱伶之中执器立于庭
奏数曲罢则以缠头缣襁随众伶给之言置缣襁于左
肩抱琵琶按膝长跪厉声呼谢而退家人大笑于箔回
告于父曰能为言进此伎于天子否凡宾僚饮聚长为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874-0167c.png
不速酒酣即弹琵琶罢作诗侃然而自谓曰冯三绝及
撰昭宪太后谥议举叹服(玉壶/清话)
   律中生六事
律管假气之管以铜为之古则以铜玉为者防人增减
令法有失耳用十二管始以黄钟之律是十一月子律
长九寸十分之一围九分黄钟帝使伶伦断解谷之竹
而吹之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鸣雌雄各六故
十二律吕也一于律中且历所数二律中生声乐三律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874-0167d.png
中生礼四度其长短生分寸尺丈引也其法本取律管
中容黍之广度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也五量多少生其量者
龠合升斗斛也先黄钟之龠实黍中者一千二百粒盛
龠中以井水准其槩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
斗为斛五量嘉矣其器用铜方内而圆其外有(音/桃)
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状似爵以麋
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圆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874-0168a.png
象也六称法生平律中取黄钟之重龠容一千二百粒
黍重一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
一钧四钧为石也古之为钟之法形如环珠为肉孔为
好肉厚而好少也钟者称之权也都谓之权衡衡即称
衡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名同名也取同之名以合于同
也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物至精不为燥湿变其
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是以用铜焉是以帝王和如
声律谨于三量慎于法度惟今圣朝能行焉诸国之异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874-0168b.png
制则不混同也阴阳既和时序大顺不外于物必纳于
归故也曰以利兆民正天下于一同四海之归也(赞宁/要言)
   嘉量
周之用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不实六十四升积百三
分六千八百分千二百八十龠之实也深尺十寸之尺
也内方尺者八寸之尺也圆其外者圆(阙/)相往来之数
也其臀一寸者深也其耳三寸者深也由是而规圆之
以圆函方之法也必以圆而函方者欲其声圆也必为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0874-0168c.png
耳于左右者欲其声(阙/)韵也亦犹钟之有乳也汉斛之
法方内而圆其外其旁九釐五毫其实十斗积百六十
二万分二千龠之实也不言深而言方者无尺寸之别
也圆其外者亦相生之数也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
为升右耳为合夫耳者谓升合耳形附于斛之左右也
今之升合皆方制之而斛方寸深一凡六寸二分是一
方分置算而然也龠其状似爵者谓如爵也今之所(阙/)
 深八分一釐亦一方分置算上下二者谓斛在上并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0874-0168d.png
升合为三也斗在下升合为二也圆而函方斛之形也
上下皆同也今上以圆函方下为升斗而已左一右二
者升在上而左合在下龠在下而俱右也今合龠俱右
上而升在左下崇义失之于前而胡瑗阮逸踵之于后
也夫斗斛非是而欲考正黄钟安可得也(东斋/纪事)
   九鼎
九鼎国之厚宝也古之帝王必铸鼎然有多例一铸鼎
炼丹以求仙去如黄帝是也一以为烹熟品饪如陪鼎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0874-0169a.png
以食是也一铸鼎象物以作国图而天下之美恶如大
禹铸九鼎是也一奉供宗庙如祭器是也然其取出五
金如东汉漅湖黄金鼎黄帝炼昔山之铜以铸鼎则清
金也其次铁鼎尊卑共用唯白金无闻焉尔雅白鼎绝
大谓之鼐圆合上谓之(阙/)注鼎敛上而小口附耳外谓
之鈛注鼎耳在表也敛足者谓鬲注鼎曲脚也夏是则
成竭郢天子位还迁九鼎于亳都至大(阙/)而有恶德盖
以品代君也殷亡迁鼎于洛也夏都平阳及安邑如夏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0874-0169b.png
桀亡鼎迁于亳乃(阙/) 也此来论是殷凡几迁都鼎迁
来其地多不明白惟周迁商鼎分晓焉禹鼎制度则左
传所谓夏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
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者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知之
故民人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魍魉莫能逢之则于扬
州鼎象章江怪物牛渚矶水府鳄蛇虫蜮皆铸形书
处令扬州之民悬防也故王子年拾遗云上古铸鼎器
皆图鸐形出幽州羽山之北人面鸟喙八翼一足毛色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0874-0169c.png
如雄行不践他其声似钟磬笙竽也然鸐不闻灾害图
之奚利郭通曰此不害物虫入必兆灾福得民预知苟
铸幽鼎必图弁山之暴器也详其禹鼎不止图山川鬼
神猛鸷之物抑又每州民户地里宽狭皆可知也故后
语云九鼎宝器必由据九鼎按图籍注云秦据得周九
鼎自然业次如九州户籍图书也或问鼎之大小郭通
曰昔周微弱秦武王以兵临周以求九鼎王患之颜率
说齐来救及秦兵退颜率谓齐曰夏亡鼎归商商灭归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0874-0169d.png
周其数九一鼎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也鼎未
入齐必经魏魏岂不爱鼎耶由是观之鼎大可知也周
威烈王二十二年九鼎震及秦武王有(阙/)好力士及平
韩取置阳遂窥周室与孟说举龙文之鼎武王绝膑而
卒可以对举之者知其小也或问曰周武王迁商鼎(阙/)
有今及郡知渡何河耶通曰如颜率言一鼎用九万人
士卒师徒器械备具焉详(阙/)时造舟马梁越明泮而至
洛必矣虽迁徙至河南时安置未得所成王定鼎于郏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0874-0170a.png
鄏城也或问为在朝庙耶通曰虽云左宗庙右社稷凡
宫室有东西庙曰庙置在宫(阙/)庙也是以后语谓之发
器后世谓之大宝之器言龟与鼎也或问曰二周鼎何
所通曰帝王世纪中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攻周废赧王
取九鼎事颇蒙昧或问曰汉桓平何言鼎没泗水耶通
曰秦本记亦云二十八年使千人没泗水求鼎不获已
而汉武汾阴获鼎东汉漅湖获黄金鼎焉累朝所得皆
制度轻小鼎也梁书何予李隐逸武帝(阙/)之请更铸九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0874-0170b.png
鼎曰鼎者神器有国之先也唐贞观二十一年六月遂
州涪水中获古鼎受五石三斗至天后朝梓橦县江中
获鼎受十六斛篆文曰王李五百代至万岁通天二年
四月敕铸九鼎成计用青金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
焉豫州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斛莫州名
武兴雍州名长安兖州名目观青州名少阳徐州名车
原扬州名江都制州名金陵梁州名成都惟豫州鼎大
八州各高一丈四尺受一千二百斛鼎上各图写本州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0874-0170c.png
产物之象钟绍京等题请各鼎用十万人牛象等自玄
武门外曳入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向安置焉玄宗开
元薛谦光献九鼎铭宰臣以豫州鼎铭武后所制有玄
宗御名便为符瑞请付史馆明皇甚悦焉乾元中三殿
上安铜鼎上津污流占曰必雨之候果信矣此又小鼎
(赞宁/要言)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0874-0170d.png
 
 
 
 
 
 
 
 事实类苑卷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