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732-021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授时通考卷十七
 土宜
  水利三
徐贞明请修水利疏臣惟神京巩据上游以御六合兵
食厥惟重务宜近取诸畿甸而自足夫西北之地夙号
沃壤皆可耕而食也惟水利不修则旱潦无备旱潦无
备则田里日荒遂使千里沃壤莽然弥望徒枵腹以待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732-0216b.png
江南非策之全也臣闻陜西河南故渠废堰在在有之
山东诸泉可引水成田者甚多今且不暇远论即如都
城之外与畿辅诸郡邑或支河所经或涧泉所出可皆
引之成田北人未习水利惟苦水害而水害之未除者
正以水利之未修也盖水聚之则为害而散之则为利
今顺天真定河间等处地方桑麻之区半为沮洳之场
揆厥所由以上流十五河之水而泄于猫儿一湾欲其
不泛滥而壅塞势不能也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732-0216c.png
成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
者留以潴水淀之稍高者皆如南人圩岸之制则水利
兴而水患亦除矣此畿内之水利所宜修也臣又尝考
元史学士虞集建议欲于京东濒海地方如浙人筑塘
捍水成田惜其议中格今自永平滦州以抵沧州庆云
之境地皆萑苇土实膏腴集议断然可行当全盛之时
河漕岁通而思患预防纷然献议独于集议尚废焉未
讲若仿其意招抚南人筑塘捍水虽北起辽海南滨青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732-0216d.png
齐皆可成田有不烦转漕于江南而自足者其思患预
防之深意又不止于开河通漕而已此濒海之水利所
宜修也议者或以水利久废骤而行之必役重而民扰
势逆而功难臣以为不然盖施为缓急在当时酌而行
之耳民所素业者姑置勿问而荒芜不治人所共弃者
从而经略其端则不弃者群起以效力矣功力难施者
姑置勿问而势顺费省功力易成者从而经略其端则
难成者以渐而就绪矣顺民之情因地之势亦何惮而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732-0217a.png
不为哉伏乞敕下工部酌议覆请特命宪臣实心为国
为民者假以事权不沮浮议需以岁月不求近功将畿
辅诸郡及京东濒海水利相度土宜率先修举或抚穷
民而给其牛种或任富室而缓其科税或选健卒而分
建屯营或招南人而许其占籍诸凡招徕劝相俱许便
宜行事俟行之稍有成绩次及山东河南陜西等处地
方将江南岁运酌量改折助其费而究其功东南之岁
运渐减西北之储畜常裕不惟民力可纾而国计永保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732-0217b.png
于无虞矣
刘凤续吴录苏之三江曰吴淞江曰娄河即娄江曰黄
浦即东江昔嘉定尹龙晋以御史左官浚治吴淞百年
以来淤滞民大被其利名之御史河方凿地时获一石
上云得一龙江水通盖豫记之矣近巡抚海公复疏之
后乃专官以宪令督视者累手盖吴利水稻其丰穰惟
在水之节宣得其所昔单谔有书继则沈宪副[启-口+山]图志
尤详实不越禹贡所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二言也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732-0217c.png
农政全书淞江之侧有小聚落名三江口郦善长云淞
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至江口分流谓之三江口吴越
春秋载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口入五湖皆谓此也三
江即禹贡所指者宜兴士人单谔著吴中水利书其说
谓苏湖常三州水潴为太湖湖之水溢于淞江以入海
故少水患今吴江岸界于松江太湖之间岸东则江岸
西则湖江东则大海也自庆历二年欲便粮道遂筑此
堤横截江流五十里遂致大湖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732-0217d.png
三州之田又睹岸东江尾与海相接之处菱芦丛生沙
沱涨塞而又江岸之东自筑岸以来沙涨今为民居民
田虽增吴江一邑之赋而三州之赋不知反损几百倍
矣今欲泄太湖之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
之民运其所涨之泥然后以吴江岸凿其土为木桥千
所以通粮运随桥谹开茭芦为港走水仍于下流开白
蚬安亭二江使太湖之水由华亭青龙入海则三州水
患必减元祐中东坡在翰苑奏其书请行之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732-0218a.png
吴恩吴中水利记苏州之地北枕长江东表溟海而水
泉之势则与江平故曰平江郡然江水复高于海而平
江之水决之赴海则顺导之出江则平是以禹开三江
于内地决震泽之潴由三江以入海而底定之功垂之
百代逮至有宋则因吴越钱氏旧议决湖水以入扬子
江而其地之高下不甚相悬所以易为通塞也唐人窃
见一时利害轻视禹迹不寻三江之旧而遂筑长堤横
截江湖之上凡四十五里以通漕舟今宝带桥一路是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732-0218b.png
也所赖以泄湖波之怒下通吴淞者则有松陵治东之
出耳而元人又有垂虹石梁之筑虽足以为公私病涉
之利而于东南经久之规殆未尝有深思远虑以及之
者矣故其桥洞虽设而梗塞日滋沙淤寖高而咽喉益
隘终不若宋时木桥之为得也今二桥不可去而三江
之上流实在于此今欲顺其归海之势而议者欲去二
桥两旁之塞大浚而扩清之使其深广峻发此一说也
惟不得禹之故道而范文正公乃欲导之以出扬子江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732-0218c.png
于是有开浚白茆之议盖因唐郡守李人原开常熟塘
借湖水以救旱而后人因之以分太湖之水耳议者又
欲分太湖之上流于是单谔欲开浚百渎横塘以分荆
溪之流又欲浚石堤江尾茭芦之地改木桥以通壅苏
文忠公独取其说上之于朝乃谓虽增吴江一县之税
顾二州之逋失者盖不赀也独以开江又不能经久通
利于是郏亶论其不便盖自沿江东自江阴逶常熟太
仓一路高阜之地谓之堈身凡三百馀里阔厚亦不下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732-0218d.png
数十里其土粗而高燥胍理椎结此天所以限长江而
奠生民者也其中则为低下之田为围百万亩其南则
有太湖之壅凭陵于上一遇水涝则泛溢旁出以荡没
低田无所于救民命所寄国需所出遂为鱼龙之宫识
治者盖所不忍而必欲为之所者矣且水涝之年江水
必涨今凿堈身以出湖波是引湖水以浸低田而出江
之流又未免为江潮之壅遏则倒流入田其势亦易见
矣又江潮之入也常速出也常缓不几岁月淤积泥沙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732-0219a.png
其塞可期而待也而其子郏侨复申其说识者又多采
之今欲不废已成之堤桥又欲疏通久长之利则必悉
举众议而于奋入芜湖之水限之不使东注复修常州
十四渎北出之防而下之江阴则于太湖之上流可以
分杀矣又于吴江江尾之壅决去不疑而下开淀山湖
以便吴淞江之入如是而始通白茆入江之路则可久
得其益也永乐中夏忠靖公开浚白茆通八十九年而
今开凿不过二十年而塞者得非人力有缺也如钱氏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732-0219b.png
之撩浅军欤得非堤防未至也如宋人之设闸留清驶
以导之欤得非浚法未详也如古之曲则深直则塞欤
凡此皆可细究而通谋尽利之方厚民益国之务莫有
急于此时者矣然置闸之法则不可比京口江阴之例
盖京口借江水以通漕不得不闸以禦其去江阴地居
常熟之上江水尤高其外潮之入也有时而内水之出
也有限故亦可闸非比白茆之口即今已一百馀丈矣
若欲置闸则必厚筑两旁厚筑两旁则内水之出也益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732-0219c.png
隘将欲疏之适以阻之矣然欲留清水以涤淤沙则如
之何谓宜大疏两旁支港使节节深浚横置木闸大则
石闸俟潮来即闭潮退即开庶可少得导沙之益矣然
撩浅之夫则终不能废也其撩浅之法募人为卒官为
雇值设四指挥以督事今若用之则指挥不必设而以
各县治水县丞主之官为雇卒而又有本府水利通判
督之于上使忧勤相须以期事功事不有益矣乎夫东
南诸郡国家之外府也而苏之贡赋又半于东南一遇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732-0219d.png
旱涝至于逋亡者不知有若干人于兹矣堤防之修旱
暵之备实有不可缓焉者若救旱之法则必先于近山
高阜之地多为积水池如前人开凿穹窿支沟潴蓄雨
泉以待用而于堈身之地则使多穿陂塘而又必官为
之处上下提督则百钱石米之富可复见于今日也然
此其大略也来源去委并列于后
一太湖所受之水吴为泽国其薮具区其浸五湖又曰
震泽曰笠泽即今太湖也郦道元曰万水所聚触地成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732-0220a.png
川一自建康常润宜兴由荆溪以入一自天目宣歙临
安苕霅诸溪以入周围五百里浸泆三州而潴聚汪洋
盈溢东注则皆东南出吴江奔流分三道以入海谓之
三江禹治之旧迹也
一三江遗迹史记正义吴地记所载三江并难寻究唐
宋土人所称独指吴淞一江为存耳今考之吴县齾塘
即俗人所谓鲇鱼口北折经郡城之娄门者为娄江从
吴江县长桥东北合庞山湖者为淞其自大姚分支入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732-0220b.png
长洲县界汇淀山湖东出嘉定县界合于黄浦经嘉定
之江湾青浦东北行名吴淞江者为东江
一太湖小支其东出胥口与别流汇于石湖复东行抵
郡城折北至阊门娄东至常熟塘下入白茆浦其分水
墩北走观渎桥散出杨泾者皆入常熟塘其合沙湖者
入昆山至和塘直入太仓者归于海及分合于吴淞江
向东而行
一吴江右堤隔塞江路自唐元和中刺史王仲舒筑石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732-0220c.png
堤以达松江粮运长亘数十里横截江路堤外为江堤
内为湖虽桥洞仅通五十三处名曰宝带桥而宣泄细
□终不轻快回流积淤渐盘芦苇而向所谓可敌千浦
之江遂为浅渚平沙之境矣当时经制权宜实为有益
不虞水道渐塞竟为诸郡良田之梗也
一垂虹桥复阻东流之势自石堤横截江路所恃以东
注者淞陵治东之泄也但湖水为石堤所拘湍怒流急
遂折县治之旁为二于是风涛盛而公私隔矣庆历中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732-0220d.png
县尉王庭坚作木桥以利来往而吴淞江独眇然通利
至元泰定中州判张显祖遂构石梁而虚洞列至六十
之外仅如管窥盖不知前人立木之意也遂使流沙日
壅裹湖水而不得出而山原溪洞之来又成日至其泛
溢自恣瀰浸淫无怪乎其然矣
一淀山湖狭隘不能展舒吐纳吴中诸湖惟淀山为最
下而界于昆山吴江长洲之间南属华亭而太湖之水
入于淞江藉此以为传送者也元时尚有僧寺特立湖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732-0221a.png
中而今则寺在良田之中则水路之隘可知矣议者欲
复辟其故道畅而通之则未易为力然此湖独为低下
而吐纳之机实在于此则其说或可采也
一白茆河形夫水性带东南则稍下带北则稍高而今
之白茆则直向东北合亦从其下趣之势因其势而利
导之古之善经也而近年开凿已非夏忠靖旧开之路
是以通塞久近为验较然矣其必于近江二三十里处
相其形便开向东南以从其性或可久得其利也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732-0221b.png
一夹浦桥不可立湖自大姚分支一从柳胥港瓜泾而
北又一从吴江县北门委直北至夹浦桥而入以下吴
淞此仅一胍之存耳国初尝有石梁为水齧废而周文
襄公乃使造舟为梁锁两端而中贯之以通行者至今
为便而近者乡人又谋叠石此政不可许也
一疏通次第大旱暵之年来源必少霜降水涸可以赋
功若使先疏上源则下流必壅合无先启白茆之路乎
其次则七了浦又其次则吴江堤长桥之导而又其次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732-0221c.png
则理百渎以北以下江阴之江分荆溪之注又次则理
宣歙九阳江之水以入芜湖而中间各县堤渠水窦之
设则分投就近得利之家随宜开浚则施工之日遂为
三州有秋之望矣
一开江始末夫田租始加于汉唐而徵输遂极于后代
徵法愈倍则耕法愈详何者民之苦于不得已也故沿
江之民凿堈身以救旱而于其中低洼之处了不相涉
而水涝之年则太湖被堤桥之壅泛溢瀰漫而各县之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732-0221d.png
低田遂成巨浸于是内水高而江水下而见者遂欲决
之以入于江此开江之说所由起也暂时处置实为有
益及至江水复涨则内水高而不得出亦有时而然者
此皆一时所见而欲节宣不费永益良田以无失东南
之利者则人事之修不可以不详定也然禹治震泽则
分疏东南之流以归于海无纷纷多事而后人开江得
一益或生一事至纷纭补葺烦切而不可救而又不能
已者何也盖自井邑丘甸之设则必有卒两军师之制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732-0222a.png
水利之兴则江防不可不留意也一自江阴之江开始
以通鱼盐之利耳而竟开北兵窥南之路伪吴守之以
捍吴而国家得之以入金陵一自福山之江开为张士
诚袭苏之径而国家亦因之以取吴一自许浦白茆之
江开而金人每于此窥宋其后李宝破敌兵于此遂设
许浦军而白茆乃有制置节度之设宿重兵而恒恐其
不足一自刘家港之江开而元人以之通海运交六国
市舶而朱清张瑄之徒为患不绝其后二人招怀而海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732-0222b.png
边之军镇遂相望而列矣然永乐中尚有倭贼之寇又
设守禦千户所于崇明沙今纵不能如禹之行水而上
下烦劳则皆开江之利启之也然地维开张本为国家
之用而窃发时见未清消弭之源则其敦本厚民之实
力田务农之政诚不可漫为之说者矣但积沙既为涨
滩而富家因为已有是以客土恃势力以负国暴水纵
积怒以困民其害相因而不解也
复镜湖议会稽山阴两县之形势大抵东南高西北低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732-0222c.png
其东南皆至山而北抵于海故凡水源所出总之三十
六源当其未有湖之时水盖西北流入于江以达于海
自东汉永和五年太守马公臻始筑大堤潴三十六源
之水名曰镜湖堤之在会稽者自五云门东至于曹娥
江凡七十二里在山阴者自常喜门西至于小西江一
名钱清凡四十五里故湖之形势亦分为二而隶两县
隶会稽曰东湖隶山阴曰西湖东西二湖由稽山门驿
路为界出稽山门一百步有桥曰三桥桥下有水门以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732-0222d.png
限两湖湖虽分为二其实相通凡三百五十有八里灌
溉民田九千馀顷湖之势高于民田民田高于江海故
水多则泄民田之水入于江海水少则泄湖之水以溉
民田而两县湖及湖下之水启闭又有石牌以则之一
在五云门外小凌桥之东今春夏水则深一尺有七寸
秋冬水则深一尺有二寸会稽主之一在常喜门外跨
湖桥之南今春夏水则高三尺有五寸秋冬水则高二
尺有九寸山阴主之会稽地形高于山阴故曾南丰阴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732-0223a.png
述杜杞之说以为会稽之石水深八尺有五寸山阴之
石水深四尺有五寸是会稽水则几倍山阴今石牌浅
深乃相反盖今立石之地与昔不同今会稽石立于濒
堤水浅之处山阴石乃立湖中水深之处是以水则浅
深异于曩时其实会稽之水常高于山阴二三尺于三
桥闸见之城外之水亦高于城中二三尺于都泗闸见
之乃若湖下石牌立于都泗门东会稽山阴接壤之际
春季水则高三尺有二寸夏则三尺有六寸秋冬季皆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732-0223b.png
二尺凡水如则乃固斗门以蓄之其或过则然后开斗
门以泄之自永和迄我宋几千年民蒙其利祥符以来
并湖之民始或侵耕以为田熙宁中朝廷兴水利有庐
州观察推官江衍者被遣至越访利害衍无远识不能
建议复湖乃立石牌以分内外牌内者为田牌外为湖
凡曰牌内之田始皆履亩许民租之号曰湖田政和末
郡守方侈进奉复废牌外之湖以为田输所入于府自
是环湖之民不复顾忌湖之不为田者无几矣隆兴改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732-0224a.png
元十一月知府事吴公芾因岁饥请于朝取江衍所立
石牌之外盗为田者尽复之凡二百七十七顷四十四
亩二角二十二步计工度庐先从禹庙后唐贺知章放
生池开浚百馀日讫工每岁期以农隙用工至农务兴
而罢然次铎出入阡陌询故老面形势度高卑始知吴
公未得复湖之要领夫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岂有作陂湖不因高下之势而徒欲资畚插以为功哉
马公惟知地势之所趋横筑堤塘障捍三十六源之水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732-0224b.png
故湖不劳而自成历岁滋久淤泥填塞之处诚或有之
然湖所以废为田者非直以此也盖以岁月弥远湖塘
既寖坏斗门堰闸诸私小沟固护不时纵辟无节湖水
尽入江海而濒湖之民始得增高益卑盗以为田使其
堤塘固堰闸坚斗门启闭及时暗沟禁窒不通则湖可
坐复民虽欲盗耕为尺寸田不可得也绍熙五年冬孝
宗皇帝灵驾之行府县惧漕河浅涸尽塞诸洞门固护
诸堰闸虽当霜降水涸之时不雨者踰月而湖水仅减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732-0225a.png
一二寸湖田被浸者久之讫事决堤开堰放斗门水乃
得去是则复湖之要又较然可见者也夫斗门堰闸阴
沟之为泄水均也然泄水最多者曰斗门其次曰诸堰
若诸阴沟则又次焉今两湖之为斗门堰闸阴沟之类
不可殚举大抵皆走泄湖水处也吴公释此不察弊弊
从事于开浚亦误矣故吴公所开湖才数年皆复为田
故湖废塞殆尽而水所流行仅有从横枝港可通舟行
而已每岁田未告病而湖港已先涸矣昔之湖本为民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732-0225b.png
田之利而今之湖反为民田之害盖春水泛涨之时民
田无所用水而耕湖者惧其害已辄请于官以放斗门
官不从相与什伯为群决堤纵水入于民田之内是以
民常于春时重被水潦之害至夏秋之间雨或愆期又
无潴蓄之水为灌溉之利是两县无处无水旱监司府
县亦无岁无赈济利害晓然甚易知也然则湖岂可不
复乎道听涂说者方以阙上供失民业为说是不然夫
湖田之上供岁不过五万馀石两县岁一水旱其所损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732-0225c.png
所放赈济劝分殆不啻十万馀石其得失多寡盖已相
绝矣湖之为田若荡地者不过馀二千顷耕湖之民多
亦不过数千家之小利而使两县湖下之田九千顷民
数万家岁受水旱饥馑而弗之恤利害轻重亦甚相远
况湖未为田之时其民岂皆无以自业乎使湖果复旧
水常瀰满则鱼鳖虾蟹之类不可胜食茭荷菱茨之实
不可胜用纵民采捕其中其利自溥何失业之虑哉次
铎论载既毕又有援执旧说而诘之曰从子之说不必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732-0225d.png
浚湖使深必须增堤使高且惧堤高壅水万一决溃必
败城郭于时为之奈何是又未知形势利害者也夫水
之湍急者其地或狭不能容于是有冲激决溢之患今
湖之水源不过三十六所而湖广馀三百里以其地容
其水裕如也况自水源所出北抵于堤及城远者四五
十里近犹一二十里其水势固已平缓于冲堤也何有
且堤之去汉如此其久是必有亏无增今诚筑堤增于
高者二三尺计其势方与昔同昔不虑其决而今顾虑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732-0226a.png
之何哉
陈橐夏盖湖议橐前因至上虞境内过夏盖湖而备究
湖田之为害实吾民今日倒悬之苦有不得不言者古
人设陂湖以备旱岁王仲薿建请以为田乃引鉴湖自
然淤淀已成田陆为说又有不妨民间水利之语其欺
罔甚矣(徐光启曰凡湖皆自然淤淀但不/宜多作田以尽之使水无所容耳)然佃户占请
之初各有亩数不敢侵冒当时湖之为田者才十二三
佃户止于高仰处作㙩未敢涸湖以自便民田尚被其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732-0226b.png
利但滀水不如曩日之多故诸乡之田岁岁有旱处比
年以来冒佔不已今则湖尽为田矣以夏盖湖推之诸
处可以类见橐所知者止上虞馀姚其它四邑皆不及
知上虞馀姚所管陂湖三十馀所而夏盖湖最大周回
一百五里自来荫注上虞县新兴等五乡及馀姚县兰
风乡此六乡皆濒海土平而水易泄田以亩计无虑数
十万惟藉一湖灌溉之利今既涸之为田若雨不时降
则拱手以视禾稼之焦枯耳其它诸湖所灌注皆不下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732-0226c.png
数百顷植利人户倚以为命而乃尽夺之一遇旱暵非
唯赤子饥饿僵踣道路而计司常赋亏失尤多虽尽得
湖田租课十不补其三四又况每遇旱岁湖田亦随例
申诉官中检放与民田等昨见上虞丞言曾蒙上司差
委相度湖田利害因点对靖康元年建炎元年湖田租
课除检放外两年共纳五千四百馀石而民田缘失陂
湖之利无处不旱两年计检放秋米二万二千五百馀
石只上虞一县如此以此论之其得失岂不较然民间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732-0226d.png
所损又可见矣但当时以湖田租课归御前与省计自
分两家虽得湖田百斛而常赋亏万斛嬖倖之臣犹将
曰此百斛者御前所得也不创湖田何以有此省计亏
羡我何知哉今湖田租课既充经费则漕台郡守固当
计其得失之多寡而辨其利害夫公上之与民一体也
有损于公有益于民犹当为之况公私俱受其害可不
思所以革之耶建炎二年春邑民尝诉湖田之害于抚
谕使者使者下其状于州县上虞令陈休锡遂悉罢境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732-0227a.png
内之湖田翟帅以未得朝廷指挥数窘之陈不为变是
岁越境大旱如诸暨新嵊赤地数百里农夫无事于铚
艾独上虞大熟馀姚次之馀姚七乡通江潮荫注兼有
烛溪湖等数处不可作田不曾废故亦熟而上虞新兴
等五乡被夏盖湖之利尤为倍收其冬新嵊之民籴于
上虞馀姚者属路不绝向使陈令行之不果则邑民救
死不暇况他境乎夫以一县令尚能为之橐之所望于
左右宜何如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732-0227b.png
王廷秀水利议鄞县东西凡十三乡东乡之田取足于
东湖俗所谓前湖是也西南乡之田所恃者广德一湖
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碶闸方
春山之水泛涨时皆聚于此溢则泄之江夏秋交民或
以旱告则令佐躬亲相视开斗门而注之湖高田下势
如建瓴阅日可浃虽甚旱亢决不过一二而稻已成熟
矣唐贞元中民有请湖为田者诣阙投匦以闻朝廷重
其事为出御史按利否御史李后素衔命询咨本末利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732-0227c.png
害之实锢献利者置之法湖得不废后素与刺史及其
寮一二公唱和长篇记其事刻石诗记湖之始兴于时
已三百年当在魏晋也国初民或因浅淀盗耕有司正
其经界禁其侵占太平兴国中鄞之恶民窥其利而欲
私之复进状请废湖朝下其事于州州遣从事郎张大
有验视力言其不可废且摘唐御史之诗叙致详致记
于石刻熙宁二年知县事张询令民浚湖筑堤工役甚
备曾子固为作记历道湖之为民利本末曲折以戒后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732-0227d.png
人不轻于改废也元祐中议者复倡废湖之说值龙图
舒亶信道閒居乡里痛诘折之记其事于林村资寿院
缘云亭壁间谓其利有四不可废久之有俞襄复陈废
湖之议守叶棣深罪襄不得骋遂走都省献其策蔡京
见而恶之拘送本贯政宣间淫侈之用日广茶盐之课
不能给宦官用事务兴利以中主欲一时佻躁趋竞者
争献括天下遗利以资经费率皆以无为有县官括民
膏血以应租数时楼异试可丁忧服除到阙蔡京不喜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732-0228a.png
楼而郑居中喜之除知随州异时高丽入贡绝洋泊四
明易舟至京师崇宁加礼与辽使等置来远局于明中
楼欲舍随得明会辞行上殿于是献言明之广德湖可
为田以其岁入储以待丽使往来之用有馀且欲造画
舫百柁专备丽使作涉海二巨航如元丰所造以须朝
廷遣使上说即改知明州下车兴工造舟而经理湖为
田八百顷募民佃租岁入米仅二万石于是西七乡之
田无岁不旱异时膏腴今为下地废湖之害也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732-0228b.png
浚东钱湖议东钱湖一名万金湖以其为利重也在唐
曰西湖盖鄮县未徙时湖在县治之西也天宝三年县
令陆南金开广之宋屡浚治周围八十里受七十二溪
之流四岸凡七堰曰钱堰曰大堰曰莫枝堰曰高湫堰
曰栗木堰曰平湖堰曰梅湖堰水入则蓄雨不时则启
闸而放之鄞定海七乡之田资其灌溉茭葑莼蒲荷茨
滋漫不除湖辄湮塞淳熙四年魏王镇州请于朝大浚
之是年二月七日准尚书省劄子为魏王奏然当时所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732-0228c.png
除茭葑未出湖堤既复填淤嘉定七年提刑陈覃摄守
捐缗钱置田收租欲岁给浚治之费朝廷许其尽复旧
址而后来有司奉行不虔田租侵移他用湖益湮宝庆
二年尚书胡矩守郡请于朝得度牒百道米一万五千
石又浚之十月命水军番上迭休且募七乡之食水利
者助役各给券食祁寒辍工明年春夏之交役再举农
不使妨耕兵不使妨阅募渔户徐毕之十月七日告成
胡公犹惧其无以继也奏以嬴钱二万八千三百四十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732-0228d.png
七缗有奇增置田亩合旧谷额俾嬴三千令翔凤乡长
顾永之主之分渔户五百人为四隅人岁给谷六石随
茭葑之生则绝其种立管隅一人管队二十人以辖之
有旨悉如请自此不薙葑者十六年几无湖矣淳祐壬
寅冬浙守陈垲因岁稔农隙命制干林元晋佥判石孝
广行买葑之策不差兵不调夫随舟大小葑多寡听其
求售茭葑给钱各有司存初至数百人已而掉舟裹粮
至者日千馀可见远近乐趣向也淘湖所收率以佐郡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732-0229a.png
家支遣至此方全为淘湖之用元大德间世家有以湖
为浅淀请以撩田若干亩入官租者时都水营田分司
追断复为湖延祐新志所谓欲塞钱湖此其渐也后因
乡民告有司举行淘湖拘七乡有田食利之家分亩步
高下量拨湖葑随田多寡阔狭俾浚之积葑于塘岸然
宿葑春泛冬沈次年复生则有司所行为具文耳近年
重修嘉泽庙有濯灵之异茭葑不泛荷芡莼芦生之者
鲜然未足恃也但大旱之年放水湖下一举而涸知其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732-0229b.png
积淤年久蓄水至浅东乡河道又皆浅涩旧称一湖之
水可满三河半今仅一河而竭是可忧也又况职守者
不谨辟启碶闸傍湖人民通同渔户每于水溢之时乘
时射利私自开闸网鱼泄水无度沿江堰坝又失修理
日夜倾注于江防旱之策果安在哉其原置买葑田亩
自元收入官明因之洪武二十四年本县耆民陈进建
言水利差官来董其事于农隙之时令七乡食利之家
出力淘浚虽能少除葑草而根在复生况湖上溪涧沙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732-0229c.png
土随雨而下久不治则淤塞如旧矣
徐献忠山乡水利议予寓居吴兴屡见各乡旱灾不收
大受饥困山乡平田既少一遇旱暵泉流枯涸既无所
资坐以待毙有司者徒见下乡平田颇有润色不肯特
为奏免粮税予按视其地皆坐不知水利之故元儒梁
寅有凿池溉田之议其略云畎亩之间若十亩而废一
亩以为池则九亩可以无灾患百亩而废十亩以为池
则九十亩可以无灾患予尝至上虞之夏盖湖观之方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732-0229d.png
知梁子之议可行而永久利民矣有志经国者当相视
一乡之中择其最高仰者割为陂湖先均其税额于众
利之民次营别业以招失田之户大展陂岸使广而多
受虽亢旱之年不至耗涸从高泻下均资广及沾润一
番可以经月虽有凶灾不能及矣况陂湖之利鱼虾杂
产茭苇丛生贫者资以养生富者因而便利大雨一注
众流复积前者既泻后者复蓄山乡水利无逾此者故
孙叔敖之芍陂汝南之鸿却陂古人成绩可以引见自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732-0230a.png
非为民父母者力主其事愚民谁肯割其成业者乎至
于下乡之田亦有高亢不通资灌者莫若照依北方掘
凿大井上置辘轳汲引之利亦民自办民可乐成不可
谋始若出力任事维存乎人必须久任之方可有成功
(俞汝为曰海边斥卤地方恃护塘隔绝盐湖雨水洗/去卤性有围筑成田者筑堤凿河引内湖之水以资)
(灌溉而水远难致雨泽稍稀便乏车救十年三熟此与/山乡地形势相类近年民间告明官府豁除掘损田亩)
(之粮于田心中开积水沟为夏秋车戽计凡沟溇多处/其田多熟或于远宅开池则近宅之地必有收成此苏)
(松沿海地方试之有成效者但细访老农云每十亩之/中用二亩为积水沟才可救五十日不雨若十分全旱)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732-0230b.png
(年分尚不免于枯竭况一亩乎大抵水田稻苗全赖水/养炎日消水甚易以十日消水二寸计之五十日该消)
(去田间水一尺即二亩沟中亦不免于消水总计其润/是沟中常有五六尺之积斯足用耳岂可望于夏秋亢)
(旱之日且稻苗生长秀实该用水浸溉一百二十日十/亩取二亩作积水沟仅救半旱斯言非谬必于山原上)
(势相视洼下可蓄水处筑围大泽或环数里或环数十/里上流之水涓涓不息庶足救济全旱矣尝与潘知县)
(凤梧熟论西北垦荒之要潘云/若计开田先计潴水真确见也)
林应训兴修水利文移稿为照沟洫圩岸皆以备旱潦
而为三农之急务人人所当自尽者纵使官府开深江
浦而各区各图之沟洫圩岸不修则终无以获灌溉之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732-0230c.png
利杜浸淫之患也除干河支港工力浩大者官为估计
处置兴工外至于田间水道应该民力自尽为此酌定
式则出给简明告示缘圩张挂仍刻成书册给散粮里
令民一体遵守施行
一定式样以便稽查吴中之田虽有荒熟贵贱之不同
大都低乡病涝高乡病旱不出二病而已病涝者则以
修筑圩岸为急圩岸既各高厚虽有水溢自难溃入而
淹没之矣病旱者则以开浚沟洫为急沟洫既各深通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732-0230d.png
虽遇旱乾自可引流而灌注之矣况开渠者势必置土
于圩旁筑圩者理当取土于沟内二者又自有相成之
机今后不必差官泛然丈量该府县止分别孰为低乡
当急修圩孰为高乡当急开渠每年府县水利官先时
议定开筑之法如开沟洫不论旧时疏通与否其阔即
以两旁老岸为主其深务以一丈二尺为率若相地宜
应加深阔者听决不许减少前数挑起之土务要置在
旧堤之内就便护堤庶使雨水不能淋漓复流于河如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732-0231a.png
附近有低田堪以培高者即以其土培之亦可至于极
高地方不用堤岸而土无堆放者亦即就靠内一边摊
放盖高乡多种豆棉一时不妨陆种挑得河深则灌溉
自利内中田亩仍自不妨于水种也若惜此尺寸之地
弗令摊土沿河堆积复入河中无水灌溉则内中田亩
悉成枯槁矣至于筑围岸不论旧时完固与否其底阔
务要一丈其面阔务要六尺其高如底之数若应加高
厚者听决不许减少前数如田过五百亩以上者便要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732-0231b.png
从中增筑一界岸一千亩以上者便要从中增筑二界
岸每界岸底阔四尺面阔二尺高与外圩平岸傍仍可
栽种豆麦如极低乡或近河荡深处难于取土令民于
圩内傍圩田起土增筑岸外再筑圩岸一层高止一半
如阶级状岸上插水杨圩外植茭芦以防冲激取土之
田计所损量𣲖各田出银津贴俟陆续䈒取河泥填平
照旧耕种永无后忧是所损者小而所益者大也若互
相吝惜不分界岸即如今年霪雨连旬洪水一发车(缺/)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732-0231c.png
不前全圩无望矣又有一等低洼田亩嵌坐中心无从
蓄泄有愿开凿通河运泥增高者听废田之价众户均
认废田之税牵摊本圩照此式样给示遍谕委官分头
区画每一圩为一图明白贴说前件每一图作二本一
送县备照一付圩甲谕众俟至冬十月刻日出示兴工
一定夫役以杜骚扰各乡沟洫圩岸虽有长短广狭不
齐然不过为一圩之田而设也故田少则圩必小田多
则圩必大而环圩之沟洫因之此水利此圩之田则当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732-0231d.png
役此圩有田之户矣各县即令塘长备开某圩周围若
干丈外环沟洫若干丈圩内之田若干亩某人得业若
干亩共该围岸若干丈不论官民士庶随田起役各自
施工如田横阔一丈者筑岸一丈(徐光启曰此法误要/须计算本圩之田与)
(本圩之岸平分丈尺不宜偏累近岸之田开河亦然多/有一家数亩狭长之田全并河岸者既尽坏其田复尽)
(用其力非/偏累乎)横阔十丈者筑岸十丈开河亦然对河两家
各开其半沟头岸侧非一家所能办者计亩出夫众共
协力挨序编号置簿稽查仍备载前图之后兴工之日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732-0232a.png
塘长不必沿门催夫徒取需求科派之议先期五日插
标分段责令圩甲布告各户某日兴工听其至期各行
照段用力如式挑筑
一设圩甲以齐作止塘长之设举一区而言之也一区
之中各有数圩计当佥殷实之家充之但一时佥报诸
弊俱生或图展脱或营冒充无不至矣各县不必佥报
即以本圩田多者为之虽其殷实与否不可知然其田
既甲于一圩之中则其人自足以当一圩之长矣兴工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732-0232b.png
之日塘长责令圩甲躬行倡率某日起工某日完工庶
几有所统领而无泛散不齐之弊中有业户不听倡率
听其开名呈治如圩甲不行正身充当或至别行代顶
查出枷号示众是圩之有甲也专为本圩修浚而立工
完即罢非如里长有勾摄之苦亦非如塘长有奔走之
烦虽一时倡率不无劳费然利归其田又非若驱之赴
公家之役者等也
一严省视以责成功访得常年非不议行修浚而水利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732-0232c.png
之官多不下乡乃使各区塘长至县报数或朔望递结
而已如此虚文何益实事今后兴工之日各塘长圩甲
务要在圩时时催督开浚工完未可便行开坝放水俱
听各府县掌印官并水利官分头亲勘如一圩不完责
在圩甲一区不完责在塘长轻则惩戒重则罚治本院
与该道又不时间出以察之如一县中有十处不完责
在县官一府有二十处不完则官又有不得不任其咎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732-0232d.png
一禁侵截以通便利访得各乡水利原自疏通近多豪
家适己自便于上流要害广插茭菱稍有淤垫即谋佃
为田所司不察轻付执照亦有居民贪图小利竭泽而
渔沿流置簖及有挑出田内泥土增广田圩堆放竹排
木排横截河港甚有上乡全赖湖水灌溉奸猾人户乃
于浦口下流设堰横截百般刁难然后放水入内又其
甚者假以报税起科遂侵为己物潴水专利以致田地
灌溉无资若不通行严禁终为水道之梗今后各府县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732-0233a.png
水利官责令各塘长圩甲凡有侵截之家即便报出姑
令改正免罪至于滩田先年曾经丈量收入会计册内
无碍水道者姑听如旧其未经徵粮者尽数报官开除
荒政要览万历戊子年水大苏州自沈湖淀湖三泖抵
松江一望滔天河水高出田间数尺其一二堤岸高厚
处仍有不妨插莳者乃知大涝时吴田尽可作湖百姓
生命寄于堤岸盖沿河堤围阻截水势成田田间各自
成圩又藉圩岸隔断若堤岸不坚致卒然崩溃诸农作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732-0233b.png
鱼鳖矣苏松地形卑下当震泽委流数郡山原之水从
此入海若非年年浚渠筑围田卒污莱在所不免
徐光启量算河工测验地势法一量某河自某处起至
某处止共实该应开河几何丈尺每步五尺每二十步
立一木界桩编定号数自某处起天字一号尽十号又
起地字一号尽十号直编至某处止要见若干号数若
干丈尺(每丈尺俱用官尺/算每二步折一丈)
一量每号木界桩下两岸准平相去今阔几何丈尺木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732-0233c.png
桩下老岸至河中心水底今深几何丈尺算两岸斜平
至底见在河身空处每丈已得几何方数中有坳突又
用法加减实该河身空处每丈已得几何方数今照原
议或新议所酌定河面应阔几何丈河底应阔几何丈
应加深几何尺算该木桩下两老岸各去土几何尺河
底中心去土几何尺河岸两傍各去土几何尺此号内
十丈河身中共该起土几何方数两岸各用步弓量至
二十步足此岸下定木桩人足抵桩立对岸人亦于步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732-0233d.png
尽处站桩上人将矩度对岸准平对岸人竖起套竿权
绳取直将套夹靠定套竿渐移向下两岸取平对岸人
即于平处站定或用土石记定桩上人用矩度对准人
足或记处看在直景何度何分用地平测远法算得河
面阔处河狭者只用竹篾活步弓对岸量亦得次将丈
竿竖起河中心权绳取直将矩极对准水面丈竿尽处
用勾股量深法算即得木桩至水面股数再加水深数
即得河底深数或用重矩勾股量深法亦得或于水际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732-0234a.png
两傍取平对准桩顶用重矩重表勾股量高法算亦得
或不用算法径将套竿套定横尺用竖尺那移逐步量
下至水际总算竖尺多少数亦得或只于水次竖起一
竹竿权绳取直依前两岸取平法桩上人用矩极照看
亦得后二法于浅狭河道用之尤便次将两岸阔数河
底深数用积方法算即得河身见在每丈已得几何方
数中有坳突亦用套竿量取高下小步弓量取围径用
堆积法扣算加减即得现在实该河身方数次将议定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732-0234b.png
河面应阔之数比照原阔应加几何用木石记定即于
两岸记处用套竿量至折半处即今应用河底中处比
原桩深几何比照今议应深几何即得今应加深几何
或用二绳各长如今议阔数之半中用辘轳交接复用
一绳记取尺寸系权坠下亦得或中系方空木用丈竿
溜下亦得次于新河底中处用套竿量开如新议河底
阔数尽处记定视其高下即知今应加深左傍几何右
傍几何次将两老岸加阔河底加深河底两傍加深五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732-0234c.png
法用积方法总算即得此号内十丈河身中共该起土
几何方数注入号簿
一量见在河身面阔底深酌量𡊢定之数折中议定今
应开面底二阔丈尺数及加深尺数河身底面腰深广
必须三法相称方得上下相承不致坍坏若河底深阔
岸势高峻不免随时崩坍开阔河底虚费工力似应用
前量深法量今木椿下至河底算定勾几何股几何弦
几何量取数处便见何等勾股方得免坍今新开勾股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732-0234d.png
欲依旧数量行加勾减股不致大段悬绝大率要令勾
数少于股数则弦上陂陀不致坍损两股之间即河底
阔数就令稍狭政自无妨
一用众测水验今河底深浅酌量加深之数今见在河
底深浅有不同若酌定加深尺数一槩开浚即深者愈
深浅者仍浅水走不顺极易填淤且前量下桩编号止
据见在老岸未免高下不齐所云量深诸法亦止据号
桩下至本号河底未得通河准平就用矩极以渐量算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732-0235a.png
亦止能测验地势若水走之势西高东下仍与地势稍
异必须水准方平但长流之水消长不易随流测量一
人可就此方潮汐每日再消再长时刻不同测验未易
必须用众同时量度相应照前编定号桩若干即每桩
用兵夫一名各带短枪或木棍一根不拘大小刀一把
每队长另带铳一门并火药火绳药线诸物照号桩编
给号票令各守号桩约潮退将涸未涨时合境火炮应
声俱发炮响后各兵夫悉于各号河底中心将木棍量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732-0235b.png
定水㾗用刀刻记回缴号票随验所刻水㾗尺寸注定
票上编成号簿逐一扣算酌量加深之数即河身砥平
不致停积浑水以成浅淤若行此法与矩极参验用前
量深加阔之法便可丝毫不爽
一河工完后考验课程果否如法河面河底阔数量法
具前两岸弦上用绳取直考验俱易惟独深数易殽如
留取样墩即可培高如钉下样桩便易拔起别有用活
络样桩者亦可挖井取出有打水线者亦恐中途节水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0732-0235c.png
作弊有用轮车推验者河阔便难造施用有用木鹅推
移者难施于未放水之河今只用前量深诸法如极深
极阔者宜用勾股度高度深法如河身稍狭欲求便易
即用套竿渐量法或虑遣委工役宛转欹斜那移作弊
即用辘轳下绳方空下竿二法其辘轳方空或加三或
加五以验底阔弦直尤便此二法须极力挺直才得取
平无法可令加高毫末即令开河工役自用量度亦难
作弊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0732-0235d.png
一量所开河某境起至某处如前法已得曲折弦若干
丈尺今欲知直弦几何丈尺东西直股几何丈尺南北
直勾几何丈尺东边地形下于西边几何丈尺要见本
处地形沿河而来几何丈而下一尺东西直股几何
丈而下一丈南北直勾几何丈而下一尺其大勾股之弦
于二十四向中当作何向先于某境第一号量至第二
号用绳取直下定指南针审定绳直于三百六十分度
内定是何向注于号簿如河岸回曲一号中可分作二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0732-0236a.png
或作三四格定注实格完又用矩极于第一号上立一
人持丈竿取直于第二号上立对准取平又互换覆看
对准取平即知第二号下于第一号几何尺寸注于号
簿每号俱用此二法至号尽而止事毕布算先将逐号
小弦依本号坐向与子午针对算即知小勾几何与卯
酉针对算即知小股几何逐号算成小勾股注于号簿
次将小勾积算即知大勾小股积算即知大股以大勾
股求弦即知大直弦丈尺以大勾股依子午卯酉针上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0732-0236b.png
取弦即知大直弦于二十四向中定作何向又用矩极
所测高下分寸积算便知二境相去高下之数亦便知
沿河而来每几何丈尺而下一尺次用大勾股归除之
即知直股上每几何丈尺而下一尺直勾上每几何丈
尺而下一尺
又看泉法取过泉过泉者乃山泉远来大旱不绝其流
横来将下流作坝水随坝长乃无限之水又看流之缓
急缓者源小急者源大又看严冬不冻其气如雾即春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0732-0236c.png
夏用水之时又无竭涸之患此过泉之当取也
又弃仰泉仰泉者乃地泉也其泉即从本地而起水来
有限不能随坝长有限之水即有钜河其流必缓严冬
必冻用水之时必有乾涸之患矣此仰泉之当弃也
又源大亦可用也过泉孰非仰泉乎
又有大河如涿州拒马河固安浑河其水皆可用顾非
动支朝廷钱粮筑堤建闸钜费坚固此水不敢用也
又王锷用拒马河水以铸泉余数举以问人无应者亦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0732-0236d.png
激取之法也
又凡看地势垦水田可蓄可泄即可田矣入水之处地
势宜高泄水之处地势宜低水能行动看其下稍愈低
愈妙可无淹没之患矣北边于夏至后时发泓波地势
宜平坦广阔则无冲激之患矣土色不拘黄黑坚则为
佳土松总是漏水地取土作围注水于内水不漏去此
土即可田矣(土松别有用/处何必水田)地内稍有石子不妨农事如
是纯沙则不可用也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0732-0237a.png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0732-0237b.png
 
 
 
 
 
 
 
钦定授时通考卷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