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WYG0830-044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录卷二十八    钱唐倪涛撰

  石刻文字四

  石鼓文

  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七略
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
异体甄丰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传
焉盖讽先王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李斯小篆兼采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WYG0830-0445d.png
其意(法书要录)

  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
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若取于诗人则雅颂之作也
亦所谓楷𨽻曾高字书渊薮使放小学者渔猎其中
(张怀瓘书断)

  史籀周宣王史官著大篆教学童岐州雍城南有周
宣王时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吏
部侍郎苏勖叙记卷首云世咸言笔迹存者李斯最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WYG0830-0446a.png
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关中即其文也(述书赋注)

  石鼓文在天兴县南二十里许石形如鼓其数有十
盖纪周宣王田猎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迹唐贞观中
吏部侍郎苏勖纪其事云虞褚欧阳共称古妙虽岁
久讹阙然遗迹尚有可观而历代纪地理志者不存
纪录尤可叹惜(元和郡县志)

  石鼓文谓之周宣王猎碣共有十鼓其文则史籀大
篆也年代斯远字多讹阙旧存岐山石鼓村今移置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WYG0830-0446b.png
凤翔府夫子庙(周氏法书苑)

  石鼓文初不见称于前世至唐人始盛称之而韦应
物以为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韩退之直以为宣王
之鼓在今凤翔孔子庙中鼓有十先时散弃于野郑
馀庆置于庙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傅师求于民间
得之十鼓乃足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磨灭不可
识者过半予所集录文之古者莫先于此然其可疑
者三今世所有汉桓灵时碑往往尚在距今未及千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WYG0830-0446c.png
岁大书深刻而磨灭者十犹八九此鼓按太史公年
表自宣王共和元年至今嘉祐八年实千有九百一
十四年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此其可疑者一也
其字古而有法其言与雅颂同文而诗书所传之外
三代文章真迹在者惟此而已然自汉以来博古好
奇之士皆略而不道此其可疑者二也隋时藏书最
多其志所录秦始皇刻石婆罗门外国书皆有而独
无石鼓遗近录远不宜如此其可疑者三也前世传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WYG0830-0446d.png
记所载古远奇怪之事类多虚诞而难信况传记不
载不知韦韩二君何据而知为文宣之鼓也隋唐古
今书籍粗备岂当时犹有所见而今不见之耶然退
之好古不妄者余姑取以为信尔至于字画亦非史
籀不能作也(集古录)

  观石鼓文爱其古迹物象形势有遗思焉及得原父
鼎器铭又知古之篆字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
惟意所欲然亦有工拙秦汉以来裁归一体故古文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WYG0830-0447a.png
所见者止此(蔡襄石鼓文跋)

  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山谷题跋)
岐阳十鼓周宣王太史籀所书岁月深远剥泐殆尽
前人尝以其可辨者刻之于石以甲乙第其次虽不
成文然典型尚在 按岐阳十鼓乃周宣王内修外
攘明堂受朝岐邑讲蒐海宇廓清之日勒骏功于十
鼓以永镇于岐周者也其曰我马既同车攻之徂东
也其曰佳鱼鲂鱮吉日之宴语也其文高字古虽龙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WYG0830-0447b.png
腾蛟跃鸾下凤翥亦不能拟其万一诚杨修不能妙
其语子云不能识其奇者矣摩挲徙倚之馀虽字体
不知伊谁之笔作诵者必当时之吉甫也峄山之碑
原庙之彝孰有过于斯焉(钟鼎款识)

  右石鼓文世传周宣王刻石史籀书欧阳文忠公谓
今世所有汉桓灵时碑往往而在距今未及千载大
书深刻而磨灭者十有八九此鼓自宣王时至今实
千有九百馀年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以此为可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WYG0830-0447c.png
疑余观秦以前碑刻如此鼓及诅楚文泰山秦篆皆
粗石如今世以为碓臼者性既坚顽而难坏又不堪
他用故能存至今汉以后碑碣石虽精好然亦易剥
缺又往往为人取作柱础之类盖古人用意深远事
事有理类如此况此文字画奇古决非周以后所能
到文忠公亦以为非史籀不能作此论是也(金石录)
古之石刻存于今者惟石鼓也本露处于野司马池
待制知凤翔日辇置于府学之门庑下外以木棂护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WYG0830-0447d.png
之其石质坚顽类今人为碓硙者古篆刻缺可辨者
几希(墨客挥犀)

  石鼓文旧在岐阳孔子庙世传周宣王刻石史籀书
大观中自凤翔迁入辟雍后入保和殿(诸道石刻录)
欧阳集古所录其文可见者四百六十有三磨灭不
可识者过半今资古所录其文可见者四百七十有
四磨灭不可识者十二三盖余先世所藏本犹在集
古之前也国朝崇宁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讲堂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WYG0830-0448a.png
后予尝见之辟雍废徙置禁中而岐下有摹本殊失
古意并录之以见三代书踪非后世摹写所能及也
(资古绍志录)

  石鼓周宣王时物在孔子庙东坡先生诗云忆昔周
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则石鼓之字盖蝌蚪之
变韩愈有蝌蚪书后记云李阳冰之子服之授予以
其家蝌蚪孝经汉卫宏官书两部合一卷且曰古书
得其依据盖可读如是则退之宜识蝌蚪书者而石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WYG0830-0448b.png
鼓歌乃云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先生
今诗乃能通其六句则先生为精于字学矣欧阳集
古跋尾盖谓韦应物以为文王之鼓韩退之好古不
妄者为可信然未尝载其文至子由和先生诗乃云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先生诗注其文
云维鲂维鲤而子由云鲂鱮岂各以所辨之字言之
乎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史册无载石鼓之事宣王之
诗其见于经所作者有曰仍叔有曰尹吉甫今石鼓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WYG0830-0448c.png
上无名氏故又云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
某也(赵彦林东坡诗注)

  世传岐山周篆昔谓猎碣以形制考之鼓也三代之
制文德书于彝鼎武事刻于钲鼓征伐之勋□于兵
钺其制度可考后世不知先王之典礼犹有存者凿
山刻石自是昭一时功绩唐世诸儒以石鼓为无所
据至谓田猎之碣盖未知古自有制也欧阳永叔疑
此书不见于古唐乃得于韩愈韦应物以其文为雅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WYG0830-0448d.png
颂亦恨不得在六经使学者肄业及之其惊潜动蛰
金绳铁索特以其书传尔顾未暇掎摭其文列之部
类中后世得考详方唐之时其文隐显未尽缺落徵
词索事或可得之而愈应物徒知校猎受朝宣畅威
灵憺詟夷夏故愈谓此为宣王时应物以其本出岐
周故为文王鼓当时文已不辨故论各异出也尝考
于书田猎虽岁行之至于天子大蒐徵会诸侯施大
命令则非常事也故四王三公后世以为绝典然则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WYG0830-0449a.png
宣王蒐于岐山不得无所书或史失之其在诸侯国
各有记矣不应遂使后世无传此其可疑也当汉之
时见号奇字如甄丰辈定作史籀书窦蒙以为宣王
猎碣而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张怀瓘以此本车攻
诗固考合前说且曰讽田猎之所作也愈应物其书
藉之则有据矣然为讽为美其知不得全于文义见
也传曰成有岐阳之蒐杜预谓还归自奄乃大蒐于
岐阳然则此当岐周则成王时矣方楚合诸侯求大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WYG0830-0449b.png
蒐礼者不知宣王尝狩于岐山以合诸侯况小雅所
美其地本东都又选车徒无大号令则不得为盛节
古者诗书不嫌同文其据以此便谓宣王未可信也
吕氏纪曰苍颉造大篆后世知有蝌蚪书则谓篆为
籀汉制八书有大篆又有籀书张怀瓘以柱下史始
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而籀文盖以其名自著
宣王世史所作也如此论者是大篆又与籀异则不
得以定为史籀所书叔向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WYG0830-0449c.png
楚为荆蛮置茅蕝当时以为重礼故后世不得泯没
宣王蒐岐阳世遂无闻哉方成康与穆赋颂钟鼎之
铭皆番吾之迹然则岐阳惟成王大会诸侯则此为
番吾可知书言成汤狩于亳故后世有亳亭宣王狩
于敖其在地记则著敖亭诗曰选徒于敖其事可以
考矣周书记年于蒐狩之大皆书则合诸侯而朌大
命亦一见于成王此其可信也昔人尝怪自汉以往
好奇者不道此书乃不得秦文若者犹得人入录藏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WYG0830-0449d.png
之当汉号史书以刻划奇崛盖亦不得尽其文则其
不见道固宜独怪愈于唐中世得之乃谓勒勋以告
万世又恨圣人于诗不得见之石鼓之讹自杜甫尚
叹不知愈何以知其意谓编诗有遗也或曰此成王
时诗则颂声所存圣人不应去之果有岂不知耶曰
辔之柔矣作洛皇门此周公作也诗书不得尽见将
一时所训非理乱所系不足施后世者不得著也其
因后代亡之亦未可知也曰子信为成王颂何前世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0830-0450a.png
未有考者则其说使人尽得信乎曰蒐于岐阳书传
再见而车攻之猎诗以为敖此可谓无所据乎此余
考于古而知之世亦安得异我说者知考古而索其
事自当有所得尔不待此以传也(广川书跋)

  周宣王石鼓欧阳文忠公以为有可疑者三惟唐以
来韦应物韩退之尝盛称赞予谓不特二公老杜固
尝有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文已讹况苏勖
载记亦言石鼓文谓之猎碣共十鼓其文则史籀大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WYG0830-0450b.png
篆则知石鼓称为周宣王所创者在昔不止三公也
(能改斋漫录)

  石鼓文唐张彦远法书录载处士张怀瓘书断叙籀
文周太史史籀作其迹有石鼓文存焉又古迹记云
史籀石鼓文不知徐浩何所据也韦左司应物歌云
周宣大猎岐之阳刻石表功炜煌煌石如鼓形数止
十风雨缺剥苔藓涩飞喘委蛇相糺错乃是宣王之
臣史籀作韩退之又从而作歌云周纲凌迟四海沸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0830-0450c.png
宣王愤起挥天戈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
峨辞严义密读难晓如此至宝存岂多岂亦以浩为
證乎欧阳公云言与雅颂同字古而有法非史籀不
能作言固同矣但篆画行笔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
当止今位置窘涩促长引短务欲取称如柳帛君庶
字是也意已尽而笔尚存如以可字是也十鼓略相
类姑举一隅识者当自神悟以器款维字参鼓刻惟
何惟鲤之惟则晓然可见矣盖字画无三代醇古之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WYG0830-0450d.png
气吾是以云前辈尚疑系辞非夫子所作仆于此书
直谓非史籀迹也(翟耆年籀史)

  元和志曰石鼓文在凤翔府天兴县南二十里石形
如鼓其数盈十盖纪周宣田猎之事即史籀之迹也
贞观中吏部侍郎苏勉纪其事云虞褚欧阳共称古
妙虽岁久讹缺遗迹尚有可观纪地理者不存纪录
尤为可惜按志此言则世人知有岐鼓者自唐而始
苏勉欧阳虞褚四子实为之先隋以前未闻也故欧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0830-0451a.png
文忠虽甚重其笔画谓非史籀不能为而深疑其奇
古如此自周至隋数千百载何以无人采录耶开元
以后张怀瓘韦应物韩退之直云宣王之鼓也然详
考其语实皆臆度以言无有明著其说得诸何书传
诸何人者宜乎欧公之不信也若夫窦暨张怀瓘所
著则特详矣暨之言曰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猎碣十
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石寻毁失怀瓘书
断曰甄丰定六书二曰奇字即史籀体与古文小异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WYG0830-0451b.png
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宣王畋猎之作也不知二
子此语亦皆臆度之言耶或其尝有所本也欧文忠
曰十鼓之文可见者四百六十五字不可识者过半
即韩歌所谓牧童敲火牛砺角年深岂免有阙讹者
也就其文之可晓者言之有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者车攻语也有曰其鱼维何维鲂及鲤何以摽之惟
杨及柳则兼记田渔也凡此数语之可读者又苏文
忠所谓众星错落仅名斗者也夫其语既与车攻诗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0830-0451c.png
合而其所记田渔又与车攻相似且其字体又为大
篆而籀又宣王之史也合此数者若皆可以归诸宣
王则无怪乎说者云然也然古字有可参例者五子
之歌即大禹贻后之训伊尹之三风十愆又皆成汤
之本语也此乃世臣子孙举扬先训以明祖述之自
尔则古语偶同车攻安得便云宣诗也惟其字正作
籀体似为可證而大篆未必创于史籀古载又有可
考也舍此二说则无所执据以名宣鼓矣如予所见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WYG0830-0451d.png
则谓此鼓不为宣鼓而当为成王之鼓也左氏昭四
年椒举言于楚子曰成有岐阳之蒐杜预曰成王归
自奄大蒐于岐山之阳杜预之为若言也虽不曰蒐
岐之有遗鼓而谓成蒐之在岐阳者即石鼓所奠之
地也然则鼓记田渔其殆成王之田之渔也与宣王
固尝出镐而东猎矣其地自属东都故曰四牡庞庞
驾言徂东徂东云者以方言之则自镐出洛也岐在
丰西三百馀里安得便云徂东也则鼓辞不为车攻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0830-0452a.png
之辞亦已明矣鼓辞不为车攻之辞则何所据而云
宣王之鼓也今去古远事之出于传疑者不敢不存
其旧等之其为可疑焉且从一据之明者而主之犹
愈于泛漫臆度也故予惟椒举之言既能明记岐蒐
为成王之蒐则其不能明记此蒐之有鼓虽为不备
若较之唐语绝无的据而专用籀体定为宣王之物
者其说差有本祖也古田猎与后世不同名为从田
其实阅武其事则登兽数获其意则致众而耀武故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WYG0830-0452b.png
武王初集大统因伐兽而陈天命以镇抚在位之诸
侯已遂识之于策者所以扬威传远使来今共见焉
尔也此古人讲武识事之深意也然则岐阳之记蒐
也以鼓武成之记事也以策以策以鼓其物虽异而
托物传远则一意也(程大昌雍集)

  古今常言刻石起于秦世泰山邹峄是其事矣然方
秦皇之议刻山也其群臣上议已曰古之帝者犹刻
金石以日为纪则刻石之与刻金其所自来皆在秦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0830-0452c.png
前矣若夫伐石为鼓不可考击而遂刻文其上则三
代之前无有非诚无也世远故也古之刻金者如汤
盘栒鼎即其最著者矣而盘之与鼎皆铸金为之则
遂可盛可烹皆适于用见者但玩其辞不骇其异也
今其此鼓则石为之质既已不可考击而专著其辞
故人莫明其用且惊且疑也然而武城识政于策策
之为物岂其可为用器也与盖古人托物见意不主
乎物而主乎所勒之辞故在盘在鼎在策皆无间也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WYG0830-0452d.png
今其伐石为鼓则意又可料矣田渔必用众致众必
以鼓因其鼓之入用而斲石象之因以记事焉是其
托物为久正与铸金刻金共一意也故秦臣之言
铭刻者遂兼举金石也古来托物记事决不止于盘
鼎三物矣而此三物偶传于后焉耳后汉桥玄之庙
石钲石钺以及石鼓而蔡邕与为铭辞则曰是用镂
石作兹钲钺军鼓陈之东阶以勒公文武之勋焉邕
之谓勋者盖桥当尅平鲜卑也钲钺鼓三者皆军旅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0830-0453a.png
间用器而三器同为一辞则古来识事于石岂必专
为鼓形顾岐阳田渔其用在鼓而因用以著辞焉耳
而他器自可类推也汉距三代未远古制犹有存者
邕最知古故能模肖古制与桥勋为明而石鼓源流
赖之以存也诗于典刑老成配对而言邕其兼之可
尚也矣(同上)

  世传大篆起于史籀是谓宣王之前未有此体故唐
世诸人因其体之为籀也而遂指之为宣鼓其亦近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WYG0830-0453b.png
似而实有可疑也安知成王之世籀体不已有萌而
史籀亦其承述此体者与盖艺文志记史籀两学曰
史籀十五篇苍颉一篇颜师古之于释籀则曰史籀
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也于释苍颉篇则曰上
七章李斯作爰历六章赵高所作也晋人卫常曰斯
高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名为小篆则小篆固出
于大篆矣至其对鸟迹立论则遂通指篆籀以为古
文子孙矣不曰史籀别为一种也常之说曰宣王时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0830-0453c.png
史籀自著大篆或与古同或与古异则知史籀之体
名为大篆者亦取古文而斟酌用之非籀自创也王
莽时甄丰考定六书自不立籀书一体其一曰古文
则古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
曰篆书即秦篆也秦篆即小篆也是甄丰六书元无
籀体而丰也亦不能即古文体中别白何者之为籀
体也则谓籀体创始于籀者未必确也又如汲冢遗
书字体最古而自易经以至魏之安釐字体数四其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WYG0830-0453d.png
变世但见其体为数体而无能言何体之始于何世
也则世人岂可闻大篆之为籀体而即谓鼓字之为
籀书籀书之为宣王时物也此予所以不安于唐人
之论而详此审是也(同上)

  鼓之数十先时散弃于凤翔之野郑馀庆取寘夫子
庙中尚亡其一国朝皇祐四年向传师求诸民间得
之而后十鼓乃足当张怀瓘之为书断也其登载能
书人姓名至卢藏用而止考其时则元宗以后人也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0830-0454a.png
其曰石鼓文即奇字之存者矣则此时鼓石尚在也
至窦暨但见墨本而曰石寻毁失则在郑馀庆未尝
寘庙之前矣至韩退之则曰十鼓只载数骆驼则是
因馀庆收徙而其石得存也(馀庆与韩同仕宪宗朝)绍兴壬子
福唐郑昂得洪庆善所遗石鼓墨本即用退之石鼓
诗韵次和谢之其自跋曰昂贡𨽻辟雍时常徘徊鼓
下以旧本校之字又差讹矣寇难以来不知何在莆
田郑樵著石鼓考其文多至数百千言谓鼓入辟雍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WYG0830-0454b.png
及保和殿皆与昂同或得之于昂也樵之博固可重
而语多不审予尝论辨正之文多不录(同上)

  韩退之但得墨本而诗之其曰张生手持石鼓文劝
我试作石鼓歌是也及东坡苏氏则亲见石鼓矣其
诗曰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在鲁叟旧闻石鼓
今见之文字郁律龙蛟走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
二遗八九是也东坡初仕凤翔府推官石鼓在焉故
得而亲见之也予之取古辞而叙辨石鼓也非独不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WYG0830-0454c.png
曾见石鼓亦复不见墨本独因郑樵模写其字之可
晓者而遂用其见以为之辨南剑州州学以郑本锓
木予既得版本遂随事而为之辨绍兴辛亥有以墨
本见示者建康秦丞相家藏本也点画模糊皆不可
读而其觕可晓解者曰我车既攻我马既同此即东
坡所谓众星错落仅名斗者也郑樵南剑本其成字
而粗可读者比东坡又多特不知郑本所传奚自耳
东坡自记其所览曰其词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其
卷二十八 第 19b 页 WYG0830-0454d.png
鱼维何维鱮维鲤何以贯之维杨及柳此六句可读
馀多不可通此二十四字盖东坡仕岐而于鼓上见
之其曰何以贯之维杨及柳而郑本乃作标盖疑郑
本不真也又有异者古传鼓有十中失其一皇祐间
向传师得之而十鼓复足秦丞相家本有传师自跋
乃云其第十鼓最小其文亦不相类寻访得之形半
坏而书体足遂易去小鼓而寘其所得之鼓又不知
何世何年好事者怅其不足而创为一鼓以补足之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WYG0830-0455a.png
(同上)

  石鼓十篇大抵为䰻狩而作甲言䰻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言狩乙癸言除道皆言为畋狩而除道戊言
策命诸臣已言享社而皆有事于畋狩也辛言䰻狩
而归也十篇而次成十目者后人之次也石鼓不见
称于前代至唐始出于岐阳先时散弃于野郑馀庆
取置于凤翔之夫子庙中堂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
传师求于民间而得之十鼓于是乎足信知神异之
卷二十八 第 20b 页 WYG0830-0455b.png
物终自合耳大观中置之辟雍后复取入保和殿经
靖康之变未知其迁徙否世言石鼓者周宣王之所
作盖本韩退之之歌也韦应物又谓文王之鼓至宣
王而刻诗不知二公之言何所据见然前代皆患其
文难读樵今所得除漫灭之外字字可解但其文不
备故有得而成辞者有不得而成辞者焉然篆书之
始大槩有三皇颉之后始用古文史籀之后始用大
篆秦人之后始用小篆樵自续汗简考古尚书纂分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WYG0830-0455c.png
音之韵作象类之书其于古今文字粗识变更观此
十篇皆是秦篆秦篆者小篆也简近而易晓其间有
可疑者若以也为殹以丞为丞之类是也及考之铭
器殹见于秦斤丞见于秦权正如作越语者岂不知
其人生于越作秦篆者岂不知其人生于秦乎秦篆
本于籀籀本于古文石鼓之书间用古文者以篆书
之所本也秦人虽创小篆实因古文籀书加减之取
成类耳其不得而加减者用旧文也或曰石鼓固秦
卷二十八 第 21b 页 WYG0830-0455d.png
文也知为何代文乎曰秦自惠文称王始皇称帝今
其文有曰嗣王有曰天子天子可谓帝亦可谓王故
知此则惠文之后始皇之前所作也或曰文则尔也
石鼓何义乎曰古人制器犹作字也必有取象若尊
若彝若爵之类是也皆是作鸟兽形而自其口注其
受大者则取诸畜兽其受小者则取诸禽鸟先儒不
达理于尊彝则妄造不适用之器而画以鸟兽形爵
虽象而不适用宣和间得地中之器为多放于古而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WYG0830-0456a.png
铸祭器因以赐大臣其制作不类于常祀之器应知
先儒之说多虚文也近陆氏所作礼象庶几于古乎
其于礼图固有间矣款识之用则亦如是而取诸器
物商人之识多以盘周人之识多以鼎盘鼎虽适用
之器然为铭识之盘鼎不必适于用也但象其器之
形耳石鼓之作殆此类也呜呼鼎鬲远矣世变风移
石鼓者其立碑之渐欤然观今中原人所得地中之
物多是盘鼎钟鬲南粤人所得地中之物多是铜鼓
卷二十八 第 22b 页 WYG0830-0456b.png
其间有有文字者有无文字者然皆作鼓形此由其
风俗之所用也南粤多铜锡故其鼓以铜岐周多美
石故其鼓以石此又由其土地之所出也或言楚蜀
之地中间亦得石鼓者南粤与楚蜀北连岐雍岂其
所习尚者多同欤(郑樵石鼓考序)

  石鼓文考三卷郑樵撰其说以为石鼓出于秦其文
有与秦斤秦权合者(书录解题)

  石鼓文周宣王之猎碣也唐自贞观以来苏勖李嗣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WYG0830-0456c.png
真张怀瓘窦暨窦蒙徐浩咸以为史籀笔迹虞世南
欧阳询褚遂良皆有墨妙之称杜甫八分小篆歌叙
历代书亦厕之苍颉李斯之间其后韦应物韩愈称
述为尤详至本朝欧阳修作集古录始设三疑以韦
韩之说为无所考据后人因其疑而增广之南渡之
后有郑樵者作释音且为之序乃摘丞殹二字以为
见于秦斤秦权而指以为秦鼓伪刘词臣马定国以
宇文泰尝蒐岐阳而指以为后周物呜呼二子固不
卷二十八 第 23b 页 WYG0830-0456d.png
足为石鼓重轻然近人稍有惑其说者故予不得不
辨集古之一疑曰汉桓灵碑大书深刻磨灭十八九
自宣王至今为尤远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予谓
碑刻之存亡系石质之美恶摹拓之多寡水火风雨
之及与不及不可以年祀久近论也且如诅楚文刻
于秦惠王时去宣王为未远而文细刻浅过于石鼓
远甚由始出于近岁戕害所不及至无一字磨灭者
颜真卿干禄字刻于大历九年显暴于世工人以为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WYG0830-0457a.png
衣食业摹拓为多至开成四年才六十六载而遽已
讹阙由是言之年祀久近不足推其存亡无可疑者
二疑以谓自汉以来博古之士略而不道三疑以谓
隋世藏书最多独无此刻予谓金石遗文溷于瓦砾
历代湮没而后世始显者为多三代彝器或得于近
岁其制度精妙有马融郑元所不知者又诅楚文笔
迹高妙世人无复异论而历秦汉以来数千百年湮
沈泉壤近世始出于人间不可谓不称于前人不录
卷二十八 第 24b 页 WYG0830-0457b.png
于隋氏而指为近世伪物也予意此鼓之刻虽载于
传记而经历乱离散落草莽至唐之初文物稍盛好
事者始加采录乃复显于世及观苏勖叙记尤喜予
言之为得也则夫隋世之不录又无足疑者况唐之
文籍视今为甚备而学者不敢为臆说自贞观以来
诸公之说若出一人固不特起于韦韩也而韦应物
又以为文王时鼓宣王时刻言之如是之详当时无
一人非之传记必有可考者矣小篆之作本于大篆
卷二十八 第 25a 页 WYG0830-0457c.png
丞殹二字见于秦器固无害况丞字从山取高山奉
丞之义著在说文字体宜然非始于秦也唐初去宇
文周为甚近事语尚在于长老耳使文帝镌功勒成
以告万世岂细事哉宜时人共知之况苏勖之祖邳
公绰用事于周文物号令悉出其手岂得其贤子孙
乃不知其祖之所作者乎呜呼三代石刻存于世者
坛山吉日癸巳刻与此耳而吉日癸巳无所考据独
此鼓昔人称说如是之详其字画奇古足以追想三
卷二十八 第 25b 页 WYG0830-0457d.png
代遗风而学者因可以知篆𨽻之所自出好异者又
附会异说而诋訾之亦已甚矣其鼓有十因其石之
自然粗具鼓形字刻于其旁石质坚顽类今人为碓
硙者其初散在陈仓野中韩吏部为博士时请于祭
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馀庆始迁之凤翔
孔子庙经五代之乱又复散失本朝司马池知凤翔
复辇至于府学之门庑下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
师搜访而足之大观中归于京师诏以金填其文以
卷二十八 第 26a 页 WYG0830-0458a.png
示贵重且绝摹拓之患初致之辟雍后移入保和殿
靖康之末保和珍异北去或须济河遇大风重不可
致者皆弃之中流今其存亡特未可知则拓本留于
世者宜与法书并藏讵可轻议也哉绍兴己卯岁予
得此本于上庠喜而不寐手自装治成帙因取薛尚
功郑樵二音参校异同并考覈字书而是正之书于
帙之后其不知者姑两存之以俟博洽君子而质焉
(王厚之复斋碑录)

卷二十八 第 26b 页 WYG0830-0458b.png
  石鼓诅楚音皆直宝文阁临川王顺伯所为书也公
稽古成癖至忘渴饥石鼓考辨尤为精诣盖自南渡
以还故家之藏绝不多见况摹有精粗故亦艰得往
本参校同异宿乘传海滨宾朋罕至时寻翰墨拂洗
吏尘以先后得于北方及石林叶氏本订其笔意粗
得一二乃略仿古人入行足成是书如诅楚文山谷
先生浮休张公皆尝有释王氏寻访未获比岁里居
得石林三文音释颇备又传从互市得朝那碑阴有
卷二十八 第 27a 页 WYG0830-0458c.png
毕造记徙置宋城县治是岁盖绍兴八年也先一岁
为丁巳金人既废刘豫至己未正月尝归我河南陜
西地碑云岁在敦牂则戊午岁也其意亦不肯用彼
年号故为此间岁月皆并录之异时寰宇太平犹可
按图问此石之在否也呜呼自周至战国遗文见于
金石者不过三数祐陵悉萃之保和宝护甚至至用
金填鼓文以绝摹拓一旦四海横流泯焉无复遗踪
良可哀叹此书之刻使好古者相与读之犹足想绝
卷二十八 第 27b 页 WYG0830-0458d.png
学于千载穆王吉日癸巳诸家所记皆言在赵州州
廨石林跋乃以政和五年归内府矣其说为信因附
末卷庶广异闻第石林诸跋其间亦有讹舛而无别
本可證不容臆决姑俟知者正之嘉定六年重五日
吴兴施宿书(石鼓音)

  岐阳蒐狩实肇中兴之美勒石纪功词章浑厚足以
补诗雅之遗佚(古文苑序)

  周宣王狩于岐阳所序石鼓文十篇近世薛尚功郑
卷二十八 第 28a 页 WYG0830-0459a.png
樵各为之音释王厚之考正而集录之施宿又参以
诸家之本订以石鼓籀文真刻寿梓于淮东仓司其
辨證训释盖亦详备按此编孙巨源得于僧寺佛书
龛中以为唐人所录审尔则又在薛郑之前二三百
年矣详考其文字画音训多与郑本合岂郑为音释
时尝得其本参校耶惟甲乙之次与薛郑本俱不同
今合诸家之说并摘经传语可为證者载于下(古文苑注)
欧阳氏有石鼓三疑终则曰观其字画高妙非史籀
卷二十八 第 28b 页 WYG0830-0459b.png
不能作眉山苏氏石鼓诗则曰勋劳至大不矜伐文
武未远犹忠厚又曰自从周襄更七国竟使秦人有
九有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皇帝
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合二公之词观之则石鼓
为宣王时物不必多辨矣(同上)

  石鼓有说成王时又有说宣王时然其辞有似车攻
甫田诗辞恐是宣王时未可知(朱子诗传遗说)

  岐阳石鼓之十章实雅颂之遗文残阙磨灭或者得
卷二十八 第 29a 页 WYG0830-0459c.png
之千载之后而有周之全文尚可考盖因蒐狩讲武
之作也(群书考索)

  左传云周成王蒐于岐阳而韩退之石鼓歌则曰宣
王所谓宣王愤起挥天戈蒐于岐阳逞雄俊是也韦
应物石鼓歌则曰文王所谓周文大猎岐之阳刻石
表功何炜煌是也唐苏氏载纪云石鼓文谓周宣王
猎碣共十鼓东坡石鼓诗亦云忆昔周宣歌鸿雁方
召联翩赐圭卣不知韦诗云周文安所据乎欧阳永
卷二十八 第 29b 页 WYG0830-0459d.png
叔云前世所传古远奇怪之事类多虚谈而难信况
传纪不载不知韦韩二君何据而有此说也梅圣俞
亦有诗云传至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兵人
偶见安碓床云鼓作臼刳中央心喜遗篆犹在傍以
臼易臼庸何伤神物会合居一方此与延平宝剑何
异哉(韵语阳秋)

  岐阳石鼓文前世未传至唐始盛称韦应物韩退之
皆为歌诗以咏之欧阳永叔疑其唐以前不传又疑
卷二十八 第 30a 页 WYG0830-0460a.png
汉魏以后凡碑大书深刻多已磨灭而此又远数百
年文细刻浅岂得尚存然以余论之古物埋没不见
于世者多矣陵谷迁变此鼓或埋于土中或沦于水
滨或隐蔽于幽僻之地至唐始见于世物虽古风日
雨雪所侵未久摸打者亦未多故缺讹尚寡不可知
(庚溪诗话)

  大都国子监文庙石鼓十枚其一已无字其一但存
数字今渐磨灭其一不知何代人凿为臼而字却稍
卷二十八 第 30b 页 WYG0830-0460b.png
完此鼓据传闻徽宗时自京兆移至汴梁贵重之以
黄金实其字金人得汴梁奇玩悉辇至燕京移者初
不以此鼓为何物但见其以金涂字必贵物也亦在
北徙之列置之王宣抚家后为大兴府学大德之末
集为大都教授得此鼓于泥土草莱之中洗刷扶植
足十枚之数后助教成均言于时宰得兵部差大车
十乘载之于今国子学大成门内左右壁下各五枚
为砖坛以承之又为疏棂而扃鐍之使可观而不可
卷二十八 第 31a 页 WYG0830-0460c.png
近然三十年来摹拓者多字画比当时已多漫灭者
然移来时已不能如薛尚功钟鼎款文所载者多矣
大抵石方刓而高略似鼓耳不尽如鼓也(道园学古录)
史籀石鼓文薛尚功法帖所载字完于真本多故不
更具真本在燕都旧城文庙郑樵音不可信(学古编)
石鼓文前人音辨多矣然皆以断文连属曲取意义
其字有不可识者亦强为之辞质诸真刻或前后相
远十馀字何其陋耶余旧藏甲秀堂小谱图画鼓形
卷二十八 第 31b 页 WYG0830-0460d.png
随缺补字以意想像则我车既攻维杨及柳之句不
止乎此因取真刻置几上列钱为文以求章句参以
薛氏款识及古文苑等书隐度成章因影得表其阙
文不敢以已意填补依穆天子传例补以围方其有
重文亦注于右不可识者阙音惟郑樵音训最为乖
诞因削去不用昔淳熙间杨文炳以诅楚石鼓泰山
峄山碑作周秦刻石释音其琅琊之碑不类秦文亦
与收入似未尽善今皆删定止存泰山峄山刻字并
卷二十八 第 32a 页 WYG0830-0461a.png
二世诏文正诅楚绊(缝)(遂)二字共成一卷仍以周
秦刻石为题号云至大戊申十二月鲁郡吾衍序(周秦
刻石释音序)





卷二十八 第 32b 页 WYG0830-0461b.png








  六艺之一录卷二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