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九十八 第 1a 页 WYG1046-0007a.png

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八 宋 李昉等 编
石
黄石 马肝石 石鼓
采石 青石 石文
石连理 太白精 古铁铧
走石 石桥 石磨
釜濑 石鱼 坠石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b 页 WYG1046-0007b.png

卵石 卧石 僧化
霣石 目岩 石驼
石柱 石响 石女
藏珠石 化石 松化
自然石 热石 犬吠石
瓮形石 三石 人石
金蚕
卷三百九十八 第 2a 页 WYG1046-0007c.png

飞坡 鸣沙
石
黄石
帝尧时有五星自天而霣一是土之精坠于谷城山下
其精化为圯桥老人以兵书授张子房云读此当为帝
王师后求我于谷城山下黄石是也子房佐汉功成求
于谷城山下果得黄石焉子房𨼆于商山从四皓学道
卷三百九十八 第 2b 页 WYG1046-0007d.png

丈后赤眉所发不发其尸黄石亦失其气自绝(出录/异记)
马肝石
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百斤长以水银养内于玉
函中金泥封其上其国人长四尺唯饵马肝石此石半
青半白如金肝石碎之以和九转丹吞之一丸弥年不
饥渴以之拭发白者皆黑帝尝坐群臣于甘泉殿有发
白者以此拭之应手皆黑是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
卷三百九十八 第 3a 页 WYG1046-0008a.png

石鼓
吴郡临江半岸崩出一石鼓搥之无声武帝以问张华
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
言果声闻数里(出录/异记)
采石
石季龙立河桥于云昌津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
随流用工五百馀万不成季龙遣使致祭沈璧于河俄
卷三百九十八 第 3b 页 WYG1046-0008b.png

死者百馀人(出录/异记)
青石
唐显庆四年渔人于江中网得一青石长四尺阔九寸
其色光润异于众石悬而击之鸣声清越行者闻之莫
不驻足都督滕王表送纳瑞府(出豫/章记)
石文
昌松瑞石文初李袭誉为凉州刺史奏昌松有瑞石自
卷三百九十八 第 4a 页 WYG1046-0008c.png

太平天子李世王千年太子治书燕山人士国主尚任
谔奖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王凤手才子武文贞
观昌大圣四方上下万古忠孝为喜敕礼部郎中柳逞
驰驿检覆并同所奏(出录/异记)
石连理
永昌年中台州司马孟诜奏临海水下冯义得石连理
树三株皆白石(出洽/闻记)
卷三百九十八 第 4b 页 WYG1046-0008d.png

金星之精坠于中南圭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
为白石状如美玉时有紫气覆之天宝中玄宗立玄元
庙于长安大宁里临淄旧邸欲塑玄元像梦神人曰太
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气见处是也翌日令
使入谷求之山下人云旬日来尝有紫气连日不散果
于其下掘获玉石琢为玄元像高二尺许又为二真人
二侍童及李林南陈希烈之形高六尺已来(出录/异记)
卷三百九十八 第 5a 页 WYG1046-0009a.png

天宝中玄宗以三门河道险阨漕转艰阻乃令旁北山
凿石为月河以避湍急名曰天宝河岁省运夫五十馀
万又无覆溺淹滞之患天下称之其河东西径直长五
里馀阔四五丈深二丈三丈至五六丈皆凿坚石匠人
于坚石之下得古铁铧长三尺馀上有平陆两字皆篆
文也玄宗异之藏于内库遂命改河北县为平陆县旌
其事也(出开天/传信记)
卷三百九十八 第 5b 页 WYG1046-0009b.png

宝历元年乙巳岁资州资阳县清弓村山有大石可三
间屋大从此山下忽然吼踊下山越涧却上坡可百步
其石走时有锄禾人见之各手执锄赶至止所其石高
二丈(出朝野/佥载)
石桥
赵州石桥甚工磨珑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月出云长
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为石狮子龙朔年中
卷三百九十八 第 6a 页 WYG1046-0009c.png

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赵定州贼欲南过至石桥马跪地
不进但见一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遁去(出朝野/佥载)
石磨
吴兴故彰县东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𥪡一石可高
百馀丈至青而团如两间屋大四面斗绝仰之于云外
无登陟之理其上复有盘石正员如车盖恒转如磨声
若风雨土人号为石磨转駃则年丰迟则岁俭欲知岁
卷三百九十八 第 6b 页 WYG1046-0009d.png

釜濑
夷道县有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斗形色乱真唯
石中耳(出酉阳/杂俎)
石鱼
衡阳相乡县有石鱼山山石黑色理若生雌黄开发一
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有若画焉长数寸烧之作鱼腥
(出酉阳/杂俎)
卷三百九十八 第 7a 页 WYG1046-0010a.png

伊阙县令李师晦有兄弟任江南官与一僧往还尝入
山采药暴风雨避于桤树须臾大震有物瞥然坠地倏
而晴朗僧就视乃一石形如药器可以悬击其上平齐
如削中有窍其下渐阔而员状若垂囊长二尺厚三分
左小缺色理如碎锦光泽可鉴叩之有声僧意其异物
置于樵中归匮而埋于禅床下为其徒所见往往有知
者李生垦求一见僧确然无言忽一日僧召李生既至
卷三百九十八 第 7b 页 WYG1046-0010b.png

别乃尽去侍者引李生入卧内撤榻掘地捧匣授之而
卒(出酉阳/杂俎)
立石
莱子国海上有石人长一丈五尺大十围昔始皇遣此
石人追劳山不得遂立(出酉阳/杂俎)
孤石
筑阳县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
卷三百九十八 第 8a 页 WYG1046-0010c.png

网石
于季有为和州刺史时临江有一寺寺前渔钓所聚有
渔子下网举之觉重坏网视之乃一石如拳因乞寺僧
寘于佛殿中石遂长不已经年重四十斤张司封员外
入蜀时亲睹其事(出酉阳/杂俎)
卵石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常閒步涉岸得一石子大如鸡卵
卷三百九十八 第 8b 页 WYG1046-0010d.png

(出酉阳/杂俎)
卧石
荆州永丰县东乡里有卧石一长九尺六寸其形似人
而举体青黄𨼆起状若雕刻境若旱使祭而举之小雨
小举之大雨大举之相传此石忽见如此本长九尺今
加六寸矣(出酉阳/杂俎)
僧化
卷三百九十八 第 9a 页 WYG1046-0011a.png

相将寻之初一二十里径路低狭率多泥涂自外稍平
阔渐有山山十许里见市肆居人与世无异此僧素习
咽气不觉饥渴其同行之僧饥甚诣食市肆乞食人或
谓曰若能忍饥渴速还无苦或餐啖此地之食必难出
矣饥甚固求食焉食毕相与行十馀里路渐隘小得一
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为石矣天台僧出山逢人问其
所管已在牟平海滨矣(出录/异记)
卷三百九十八 第 9b 页 WYG1046-0011b.png

唐天复十年庚午夏洪州霣石于越王山下昭仙观前
有声如雷光彩五色阔十丈袁吉江洪四州之界皆见
光闻声观前五色烟雾经月而散有石长七八尺围三
丈馀清碧如玉堕于地上节度使刘威命舁入昭仙观
内设斋祈谢七日之内石稍小长三尺又斋数日石长
尺馀今只有七八寸留在观(出录/异记)
目岩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0a 页 WYG1046-0011c.png

明名曰目岩(出荆/州记)
石驼
于阗国北五日行又有山山上石骆驼溺水滴下以金
银等器承之皆漏人掌亦漏唯瓠取不漏或执之令人
身臭皮毛改(出洽/闻记)
石柱
劫比他国中天竺之属国也有石柱高七十尺绀色有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0b 页 WYG1046-0011d.png

石响
南岳岣嵝峰有响石呼唤则应如人共语而不可解也
南州南河县东南三十里丹溪亦有响石高三丈五尺
阔二丈状如卧兽人呼之应笑亦应之块然独处亦号
曰独石也(出洽/闻记)
石女
桂阳有贞女峡传云秦世数女取螺于此遇雨一女化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1a 页 WYG1046-0012a.png

藏珠石
江州南五十里有店名七里店在沱江之南小山下有
十馀枚如流星往来或聚或散石上石有光景相传云
珠藏于此乃无价宝也或有见者密认其处寻求不得
(出录/异记)
化石
会稽进士李晀偶拾得小石清黑平正温滑可玩用为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1b 页 WYG1046-0012b.png

试之随亦化焉壳落坚重与石无异(出录/异记)
松化
婺州永康县山亭中有枯松树因断之误堕水中化为
石取未化者试于水中随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干及皮
与松无异且坚劲有未化者数段相兼留之以旌异物
(出录/异记)
自然石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2a 页 WYG1046-0012c.png

中莫知其数皆如镌琢之状而无文字石人多倒卧者
时有立者又云侧近有石井深而无水有好事者持火
入其中旁有横道莫知远近道侧亦皆是石人焉(出录/异记)
热石
新北市是景云观旧基有一巨石大如柱础人或坐之
蹋之逡巡如火烧应心烦热因便成疾往往致死或云
若聚火烧此石吼即瞿塘山吼而水沸古老相传耳又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2b 页 WYG1046-0012d.png

八寸人或坐之心痛往往不救又是落星石东边者坐
即灵者西边者与诸石无异色并带青白也(出录/异记)
犬吠石
婺源县有大黄石自山坠于溪侧莹彻可爱群犬见而
竞吠之数日村人不堪其喧乃相与推致水中犬又俯
水而吠愈急取而碎之犬乃不吠(出稽/神录)
瓮形石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3a 页 WYG1046-0013a.png

与家人望月于此见城下草中有光高数丈其间荆棘
蒙密不可夜行即取弓射其处以志之明日掘其地得
一瓮大腹小口青石塞之祚命舁归其家发其口不可
开令击碎之乃一石如瓮之形若冰冻之凝结者复碎
而弃之讫无所得(出稽/神录)
三石
处州石人山在泥水口近有三石形甚似人居中者为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3b 页 WYG1046-0013b.png

人石
昔有夫妻二人将儿入山猎其父落崖妻子将下救之
并变为三石因以为人石(出周地/图记)
金蚕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阳人世善刻石其祖尝为浙西
廉使裴璩采碑于积石之下得一自然员石如毬形式
如砻斲乃重叠如壳相包斲之至尽其大如拳复破之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4a 页 WYG1046-0013c.png

西乱王出奔至下蜀与乡人夜会语及青蚨还钱事佐
中或云人欲求富莫如得石中金蚕畜之则宝货自至
矣问其形状则石中蛴螬也(出稽/神录)
坡沙
飞坡
永昌年太州敷水店南西坡白日飞四五里直塞赤水
坡上桑畦麦垄依然仍旧(出朝野/佥载)
卷三百九十八 第 14b 页 WYG1046-0013d.png

灵州鸣沙县有沙人马践之辄鎗然有声持至他处信
宿之后无复有声(出国史/异纂)
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