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一百十四 第 1a 页 WYG1043-06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广记卷一百十四
  报应十三
   费崇先   魏世子   何昙远
   陈秀远   葛济之   董青建
   齐竟陵王  张逸    释僧护
   僧澄空   释慧侃   释道积
   释法诚
卷一百十四 第 1b 页 WYG1043-0621b.png
    费崇先
宋费崇先吴兴人少信佛法精勤泰始三年受菩萨戒
寄斋于谢慧远家二十四日昼夜不懈每听经常以鹊
尾香炉置膝前初斋三夕见一人容服不凡径来举炉
去崇先视膝前炉犹在方悟神异自惟衣裳新濯了无
不净惟坐侧有唾壶既撤去壶即复见此人还炉于前
未至席犹见二炉既至即合为一然则此神人所提者
盖炉影耳崇先又尝闻人说福远寺有钦尼者精勤得
卷一百十四 第 2a 页 WYG1043-0622a.png
道欣然愿见未及得往属意甚至常斋于他家中夜忽
见一尼容仪端俨著赭布袈裟正立斋席之前食顷而
灭崇先及见此尼状貌被服即前夜所睹者也(出法苑/珠林)
    魏世子
宋魏世子梁郡人奉佛精进儿女尊修惟妇迷执不信
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
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虽持斋戒未常看经今即升座
诵声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国见父兄及已三
卷一百十四 第 2b 页 WYG1043-0622b.png
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后当化生其中惟母独无不胜
此苦故归启报语竞复绝母于是敬信法教(出冥/祥记)
    何昙远
何昙远庐江人父万寿御史中丞昙远奉法持菩萨戒
年十八丁父艰哀毁成疾殆将灭性号踊之外归心净
土庶祈感应时请僧数人昙远向僧舍忏悔宿业终无
感徵僧舍每加奖励不令懈怠尔后因夜转经竟众僧
已眠昙远忽自歌诵僧舍惊而问之昙远曰见佛身黄
卷一百十四 第 3a 页 WYG1043-0622c.png
金色光焰丈馀幡花翼从充满虚空佛自西至呼令速
去昙远素羸弱少力此夕壮厉悦怿便于合中取香著
手中并以园花散空母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昙远无
所言而顿卧信宿家中闻此灵异亦皆欣肃不甚悲惧
昙远至五更忽然而终宅中芬馨数日(出冥/祥记)
    陈秀远
宋陈秀远颍川人尝为湘州西曹客居临湘县少信奉
三宝年过耳顺笃业不衰元徽二年七月中宴卧未寝
卷一百十四 第 3b 页 WYG1043-0622d.png
叹念万品死生流转无定惟已将从何来一心祈念冀
通感梦时夕结阴室无灯烛有顷见枕边如萤火者明
照流飞俄而一室尽明连空如昼秀远遽兴合掌喘息
见庭中四五丈上有一桥阁危栏彩槛立于空中秀远
了不觉升之坐于桥侧见桥上士女往还衣装不异世
人末有一妪年可三十青袄白裳行至秀远而立有顷
又一妇人纯衣白布遍环髻持香花前语秀远曰汝前
身即我也以此花供养佛故得转身作汝复指青白妪
卷一百十四 第 4a 页 WYG1043-0623a.png
曰此即复是我前身也言殚而去后指者亦渐隐秀远
忽不觉还下之时光亦寻灭(出冥/祥记)
    葛济之
葛济之句容人稚川之后妻同郡纪氏体貌闲雅有妇
德济之世事神仙纪亦慕而心乐佛法常存诚不替忽
一旦方织俄觉云日开朗空中清明因投梭仰望四表
见西方有如来真形及宝盖幢幡映天心独喜曰经说
无量寿者即应此耶便头面作礼乃引济之亦登时见
卷一百十四 第 4b 页 WYG1043-0623b.png
半身及诸幡盖俄而隐没于是云日鲜华五色烛耀乡
里备睹移时方歇焉(出冥/祥记)
    董青建
齐董青建者不知何许人父字贤明建元初为越骑校
尉初建母宋氏孕建时梦有人语云尔必生男体上当
有青志可名为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有容止美言笑
性理宽和家人未尝睹其愠色见者咸异之至年十四
而州辟主簿建元初皇储镇樊汉为水曹参军二年七
卷一百十四 第 5a 页 WYG1043-0623c.png
月十六日寝疾自云不振济至十八日临尽起坐谓母
曰罪尽福至缘累永绝愿母自爱不须忧念因失声大
哭声尽而绝将殡葬丧斋前其夜灵语云生死道乖勿
安斋前自当有造像道人来迎丧者明日果有道人来
名昙顺即依灵语向昙顺说之昙顺曰贫道住在南林
寺造丈八像垂成贤子乃有此感应寺西有少空地可
得安葬也遂葬寺边三日其母将亲表十许人墓东见
建如生云愿母割哀还去建今还在寺住母即止哭而
卷一百十四 第 5b 页 WYG1043-0623d.png
还举家菜食长斋至闰月十一日贤明梦见建云愿父
暂出东斋贤明便香汤自浴斋戒出东斋至十四夜于
明中闻建唤声惊起见建在斋前如生时父问汝住在
何处建云从亡来住在练神宫中满百日当得生忉利
天建不忍见父母兄弟哭泣伤恸三七日礼诸佛菩萨
请四天王故得暂还愿父母从今已后勿复啼哭祭祠
阿母已发愿求见建不久当命终即共建同生一处父
寿可得七十三命终后当三年受罪报勤苦行道可得
卷一百十四 第 6a 页 WYG1043-0624a.png
免脱问曰汝从夜中来那得有光明建曰今与菩萨诸
天同下此其身光耳又问曰汝天上识谁建曰见王车
骑张吴兴外祖宋西河建曰非但此一门中生从四十
七年以来至七死七生已得四道果先发七愿愿生人
间故历生死从今永毕得离七苦建临尽时见七处生
死所以大哭者与七家分别也问云汝皆生谁家建曰
生江吏川羊广州张吴兴王车骑萧吴兴梁给事董越骑
等家惟此间生十七年馀处止三五年耳自今已后毒
卷一百十四 第 6b 页 WYG1043-0624b.png
厉岁多宜勤修功德建见世人死多堕三涂生天者少
勤精进可得免度发愿生天亦得相见行脱差异无相
值期又问云汝母忧忆汝垂死可令见汝否建曰不须
相见益怀煎苦耳但依向言说之诸天已去不容久住
惨有悲色忽然不见去后竹林左右犹有香气家人亦
并闻馀香焉建云所生七家江槩羊希张永王玄宋谟
萧惠明梁季文也贤明遂以出家名法藏(出法苑/珠林)
    齐竟陵王
卷一百十四 第 7a 页 WYG1043-0624c.png
齐竟陵王崇信内典得热病夜中垂死梦见金像手灌
神汤因遂平复(出辩/正论)
    张逸
张逸为事至死预造金像朝夕祈命临刑刀折而项不
伤官问故答曰惟以礼像为业其像项有二刀㾗如血
因得免死(出感/应传)
    释僧护
高齐时有释僧护守道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
卷一百十四 第 7b 页 WYG1043-0624d.png
咸怪其言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乃顾匠
营造向经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著地以六具拗举之始
初不动经夜至旦忽然自翻即就营造移置佛堂晋州
陷日像汗流地周兵入齐烧诸佛寺此像独不变色又
欲倒之大牛六十头挽不动忽有异僧以瓦木土墼垒
而围之寻失僧所在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
人寤而视焉乃木伤其二指也遂即补之开皇十年盗
像幡盖者梦丈八人入室责之贼大怖悔而谢焉其像
卷一百十四 第 8a 页 WYG1043-0625a.png
见在(出法苑/珠林)
    僧澄空
隋开皇中僧澄空年甫二十誓愿于晋阳汾西铸铁像
高七十尺焉鸠集金炭经求用度周二十年物力乃办
于是造报遐迩大集贤愚然后选日而写像焉及烟焰
灭息启炉之后其像无成澄空即深自咎责稽首忏悔
复坚前约再谋铸造精勤艰苦又三十年事费复备则
又复写像焉及启铸其像又复无成澄空于是呼天求
卷一百十四 第 8b 页 WYG1043-0625b.png
哀叩头请罪大加贬挫深自勤励又二十年功力复集
然后选日复写像焉及期澄空乃身登炉巅百尺悬绝
扬声谓观者曰吾少发誓愿铸写大佛今虚费积年如
或踵前吾亦无面见大众也吾今俟其启炉欲于金液
而舍命焉一以谢愆于诸佛一以表诚于众善傥大像
圆满后五十年吾当为建重阁耳时观者万众号泣谏
止而澄空殊不听览俄而金液注射赫耀踊跃澄空于
是挥手辞谢投身如飞鸟而入焉及开炉铁像庄严端
卷一百十四 第 9a 页 WYG1043-0625c.png
妙毫发皆备自是并州之人因起阁以覆之而佛身洪
大功用极广自非殊力无由而致唐开元初李皓为太
原军节度使出游因仰像叹曰如此好相而为风日所
侵痛哉即施钱百万缗周岁之内而重阁成就至今北
都谓之平等阁者是也计僧死像成日至皓正五十年
矣以佛法推之则皓也得非澄空之后身欤(出集/异记)
    释慧侃
隋蒋州大归善寺释慧侃曲阿人也灵通幽显世莫识
卷一百十四 第 9b 页 WYG1043-0625d.png
之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见立像不敢辄坐劝人造
像惟作坐者后往岭南修禅法大有悟解住栖霞时尝
往扬都谒偲法师偲异礼接之将还山偲请现神力侃
即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因语偲云世人无
远识见多惊异故吾所不为耳大业元年终于大归善
寺初侃终日以三衣还众僧吾今死去徒众好住便还
房内大众惊起追之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就
而撼之锵然不散(出法苑/珠林)
卷一百十四 第 10a 页 WYG1043-0626a.png
    释道积
唐蒲州普济寺释道积河东安邑县人也博通经教洞
明玄旨河东英俊莫与同风先是沙门宝澄于普济寺
创营大像百丈功愿未终而卒耆艾请积继之积受众
勤请广行缘化槐檀十迁而大像成就道俗庆赖感彻
人天初积受请之夕梦二狮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
续不绝既寤叹曰兽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自涌
又喻檀施不穷宜运潜符徵效斯在即命工匠图所梦
卷一百十四 第 10b 页 WYG1043-0626b.png
于弥勒大像前今犹存焉其寺在蒲坂之阳高爽华敞
东临州里南望河山像设三层岩廊四合上方下院赫
奕相临园硙田蔬周环俯就佛事隆盛咸积之功焉(出/法)
(苑珠/林)
    释法诚
终南山悟真寺释法诚雍州万年县人事沙门僧和为
师和亦乡族之所推奉尝有人欲害和夜诣门见房内
猛火腾焰升帐遂即追悔诚奉佩训勖常诵法华翘心
卷一百十四 第 11a 页 WYG1043-0626c.png
奉行朝夕无懈梦感普贤劝书大教既悟即入净行道
重衬工匠令书八部般若香台宝轴庄严成就又于寺
南横岭造华严堂凿山堙堑列栋连甍前对重峦右临
斜谷吐纳云雾下瞰烟虹实奇观也弘文馆学士张孝
静者善于书翰诚乃请孝静写藏经斋洁勤拳大致感
应灵禽异兽驯扰精庐贞观十四年忽谓侍者曰诸行
无常法缘有竭九品往生斯言验矣吾今去世汝无忧
恼言毕口光烛于楹奄然而化(出高/僧传)
卷一百十四 第 11b 页 WYG1043-0626d.png
 
 
 
 
 
 
 
 太平广记卷一百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