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第 1a 页 WYG0701-0112a.png

朱子语类卷五十八
孟子八
万章上
问舜往于田章(并下/章)
黄先之说舜事亲处见得圣人所以孝其亲者全然都
是天理略无一毫人欲之私所以举天下之物皆不
足以解忧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曰圣人一身浑然
卷五十八 第 1b 页 WYG0701-0112b.png

下之至苦不足以害其事亲之心一心所慕惟知有
亲看是甚么物事皆是至轻施于兄弟亦然但知我
是兄合当友爱其弟更不问如何且如父母使之完
廪待上去又捐阶焚廪到得免死下来当如何父母
教他去浚井待他入井又从而掩之到得免死出来
又当如何若是以下等人处此定是吃不过非独以
下人虽平日极知当孝其亲者到父母以此施于己
卷五十八 第 2a 页 WYG0701-0112c.png

是别人如何也须与他理会也须吃不过舜只知我
是兄惟知友爱其弟那许多不好景象都自不见了
这道理非独舜有之人皆有之非独舜能为人人皆
可为所以大学只要穷理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唯
是于许多道理见得极尽无有些子未尽但舜是生
知不待穷索如今须着穷索教尽莫说道只消做六
七分那两三分不消做尽也得(贺/孙)
卷五十八 第 2b 页 WYG0701-0112d.png

地独有舜恁地是何故须就这里剔抉看出来始得
默然久之曰圣人做出纯是道理更无些子隔碍是
他合下浑全都无欠阙众人却是已亏损了须加脩
治之功如小学前面许多恰似勉强使人为之又须
是恁地勉强到大学工夫方知个天理当然之则如
世上固是无限事然大要也只是几项大头项如为
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
卷五十八 第 3a 页 WYG0701-0113a.png

不如此自家何故却不如此意思如何便是天理意
思如何便是私欲天理发见处是如何却被私欲障
蔽了(贺/孙)
叔器问舜不能掩父母之恶如何是大孝曰公要如何
与他掩他那个顽嚚己是天知地闻了如何得掩公
须与他思量得个道理始得如此便可以责舜(义/刚)
问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事曰象谋害舜者舜随即化了
卷五十八 第 3b 页 WYG0701-0113b.png

便常以为恨而爱弟之心减少矣
舜诚信而喜象周公诚信而任管叔此天理人伦之至
其用心一也(焘/)
象日以杀舜为事章
或问仁之至义之尽是仁便包义何如曰自是两义如
舜封象于有庳不藏怒宿怨而富贵之是仁之至使
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是义之尽因举明皇长枕大
卷五十八 第 4a 页 WYG0701-0113c.png

仁与义相拗礼与智相拗问云须是仁之至义之尽方
无一偏之病曰虽然如此仁之至自是仁之至义之
尽自是义之尽舜之于象便能如此封之有庳富贵
之也便是仁之至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赋便是义
之尽后世如景帝之于梁王始则纵之太过不得谓
之仁后又窘治之甚峻义又失之皆不足道唐明皇于
诸王为长枕大衾虽甚亲爱亦是无以限制之无足
卷五十八 第 4b 页 WYG0701-0113d.png

舜之于象是平日见其不肖故处之得道封之有庳但
富贵之而已周公于管蔡又别盖管蔡初无不好㡳
心后来被武庚煽惑至此使先有此心周公必不使
之也(焘/)
咸丘蒙问章
以意逆志此句最好逆是前去追迎之之意盖是将自
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诗人之志来又曰谓如等人来
卷五十八 第 5a 页 WYG0701-0114a.png

合不似而今人便将意去捉志也(焘/)
董仁叔问以意逆志曰此是教人读书之法自家虚心
在这里看他书道理如何来自家便迎接将来而今
人读书都是去捉他不是逆志(学/蒙)
董仁叔问以意逆志曰是以自家意去等候他譬如有
一客来自家去迎他他来则接之不来则已若必去
捉他来则不可(盖/卿)
卷五十八 第 5b 页 WYG0701-0114b.png

董仁叔问尧荐舜于天曰只是要付他事看天命如何
又问百神享之曰只阴阳和风雨时便是百神享之
(佐/)
问百神享之云如祈晴得晴祈雨得雨之类(盖/卿)
问人有言章
庄仲问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曰命有两般得之不得曰
有命自是一样天命之谓性又自是一样虽是两样
卷五十八 第 6a 页 WYG0701-0114c.png

分天命之谓性是所赋之理曰固是天便如君命便
如命令性便如职事条贯君命这个人去做这个职
事其俸禄有厚薄岁月有远近无非是命天之命人
有命之以厚薄修短有命之以清浊偏正无非是命
且如舜禹益相去久远是命之在外者其子之贤不
肖是命之在内者圣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便能赞
化育尧之子不肖他便不传与子传与舜夲是个不
卷五十八 第 6b 页 WYG0701-0114d.png

问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如比干之死以理论之亦可谓
之正命若以气论之恐非正命曰如何恁地说得尽
其道而死者皆正命也当死而不死却是失其正命
此等处当活看如孟子说桎梏而死者非正命须是
看得孟子之意如何且如公治长虽在缧绁非其罪
也若当时公冶长死于缧绁不成说他不是正命有
罪无罪在我而已古人所以杀身以成仁且身已死
卷五十八 第 7a 页 WYG0701-0115a.png

又云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学者须是
于此处见得定临利害时便将自家斩剉了也须壁立
万仞始得而今人有小利害便生计较说道恁地死
非正命如何得(赐○夔孙录云问人或死于干戈或/死于患难如比干之类亦是正命乎)
(曰固是正命问以理论之则谓之正命以/死生论之则非正命曰如何恁地说下同)
问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先生两存赵氏程氏之说则康
莭之说亦未可据耶曰也恁生便信得他又问如此
卷五十八 第 7b 页 WYG0701-0115b.png

此说恐或有之然亦未可必问若如此则二年四年
亦可推矣曰却为中间年代不可纪自共和以后方
可纪则汤时自无由可推此类且当阙之不必深考
(广/)
问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二说孰是曰今亦如何知得然
观外丙仲壬必是立二年四年不会不立如今人都
被书序误书序云成汤既没太甲元年故以为外丙
卷五十八 第 8a 页 WYG0701-0115c.png

问伊尹以割烹要汤章
问窦从周云如何是伊尹乐尧舜之道窦对以饥食渴
饮凿井耕田自有可乐曰龟山答胡文定书是如此说
要之不然须是有所谓尧舜之道如书云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便是尧舜相传之
道如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至恊和万邦黎民于变时
雍如钦明文思温恭允塞之类伊尹在莘郊时须曾
卷五十八 第 8b 页 WYG0701-0115d.png

尹升陑之事亦是曾学兵法曰古人皆如此如东汉
李膺为度辽将军必是曾亲履行陈窦问傅说版筑
亦读书否曰不曾读书如何有说命三篇之文舜居
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后来乃能作股肱元
首之歌便如颜子亦大段读书其问为邦夫子告以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颜子平时
于四代礼乐夏小正之类须一一曾理会来古人详
卷五十八 第 9a 页 WYG0701-0116a.png

子说葛伯事以为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便是
孟子时有此等书今书中只有葛伯仇饷一句上古
无书可读今既有书亦须是读此由博以反约之义
也(德/明)
问伊尹乐尧舜之道集注作诵其诗读其书乃是指其
实事而言曰然或谓耕田凿井便是尧舜之道此皆
不实不然何以有岂若吾身亲见之哉一句若是不
卷五十八 第 9b 页 WYG0701-0116b.png

妄不济一钱事如天下归仁只管自说天下归仁须
是天下说归仁方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只管去说到念虑起处却又是非礼此皆
是妄论子韶之学正如此须是居处恭执事敬坐如
尸立如齐方是礼不然便不是礼(履/孙)
龟山说伊尹乐尧舜之道云日用饮食出作入息便是
乐尧舜之道这个似说得浑全却不思他下面说岂
卷五十八 第 10a 页 WYG0701-0116c.png

道皆尧舜之道如论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此亦真个
指文武之道而或者便说日用间皆是文武之道殊
不知圣贤之言自实后来如庄子便说在坑满坑在
谷满谷及佛家出来又不当说底都说了(佐/)
理不外物若以物便为道则不可如龟山云寒衣饥食
出作入息无非道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
道夫尧舜之道岂有物可玩哉即耕于有莘之野是
卷五十八 第 10b 页 WYG0701-0116d.png

(闳/祖)
龟山以饥食渴饮便是道是言器而遗道言物而遗则
也(焘/)
伊尹是二截人方其耕于莘野若将终身焉是一截人
及汤三聘翻然而往便以天下之重为己任是一截
人(焘/)
伊尹之耕于莘也傅说之筑于傅岩也太公之钓于渭
卷五十八 第 11a 页 WYG0701-0117a.png

其贤否也明其在己者而已矣及其得志行乎天下
举而措之而已(镐/)
伊尹孔明必待三聘三顾而起者践坤顺也
先知者因事而知先觉者因理而觉知者因事因物皆
可以知觉则是自心中有所觉悟(敬/仲)
先觉后觉之觉是自悟之觉似大学说格物致知豁然
贯通处今人知得此事讲解得这个道理皆知之之
卷五十八 第 11b 页 WYG0701-0117b.png

觉后觉中央两个觉字皆训唤醒是我唤醒他(僩/)
道夫问觉曰程子云知是知此事觉是觉此理盖知是
知此一事觉是忽然自理会得又问思曰睿曰视曰
明是视而便见之谓明听曰聪是听而便闻之谓聪
思曰睿是思而便通谓之睿(道/夫)
问或谓孔子于卫章
进以礼揖让辞逊退以义果决断割(闳/祖)
卷五十八 第 12a 页 WYG0701-0117c.png

万章下
伯夷目不视恶色章
厚之问三圣事是当初如此是后来如此曰是知之不
至三子不惟清不能和和不能清但于清处和处亦皆
过如射者皆中而不中鹄某问既是如此何以为圣
人之清和曰却是天理中流出无驳杂虽是过当直
是无纤毫查滓曰三子是资禀如此否曰然(可/学)
卷五十八 第 12b 页 WYG0701-0117d.png

曰清和任已合于圣人问如孟子言只是得一莭曰
此言其所得之极耳(可/学)
夷清惠和皆得一偏他人学之便有隘不恭处使懦夫
学和愈不恭鄙夫学清愈隘也可为百世师谓能使
薄者宽鄙者敦懦者立君子不由不由其隘与不恭
(谟/)
或问如伯夷之清而不念旧恶柳下惠之和而不以三
卷五十八 第 13a 页 WYG0701-0118a.png

则有隘与不恭之失曰这也是诸先生恐伤触二子
所以说流弊今以圣人观二子则二子多有欠阙处
才有欠阙处便有弊所以孟子直说他隘与不恭不
曾说其末流如此如不念旧恶不以三公易其介固
是清和处然十分只救得一分救不得那九分清和
之偏处了如何避嫌只要回互不说得大率前辈之
论多是如此尧舜之禅授汤武之放伐分明有优劣
卷五十八 第 13b 页 WYG0701-0118b.png

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分明是
武王不及舜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武王
胜殷杀纣分明是不及文王泰伯三以天下让其可
谓至德也矣分明太王有剪商之志是太王不及泰
伯盖天下有万世不易之常理又有权一时之变者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常理也有不得已处即是
变也然毕竟还那常理底是今却要以变来压着那
卷五十八 第 14a 页 WYG0701-0118c.png

比圣贤则说是与不是不得若以圣贤比圣贤则自
有是与不是处须与他分个优劣今若隐避回互不
说亦不可又云如可与立可与权若能可与立时固
是好然有不得已处只得用权盖用权是圣人不得
已处那里是圣人要如此又问尧舜揖逊虽是盛德
亦是不得已否曰然
敬之问伊尹之任曰伊尹之任是自任以天下之重虽
卷五十八 第 14b 页 WYG0701-0118d.png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固是介然终是和处多(恪/)
敬之问伊尹圣之任非独于自任以天下之重处看如
所谓禄之以天下弗顾系马千驷弗视非其义非其
道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这般也见得任
处曰不要恁底看所谓任只说他治亦进乱亦进处
看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若如公说却又与伯夷
之清相类问圣人若处伊尹之地如何曰夫子若处
卷五十八 第 15a 页 WYG0701-0119a.png

进无可无不可似亦可以为圣之时曰伊尹终是有
任底意思在(贺/孙)
问伊川云伊尹终有任底意思在谓他有担当作为底
意思只这些意思便非夫子气象否曰然然此处极
难看且放那里久之看道理熟自见强说不得若谓
伊尹有这些意思在为非圣人之至则孔孟皇皇汲
汲去齐去鲁之梁之魏非无意者其所以异伊尹者
卷五十八 第 15b 页 WYG0701-0119b.png

问孔子时中所谓随时而中否曰然问三子之德各偏
于一亦各尽其一德之中否曰非也既云偏则不得
谓之中矣三子之德但各至于一偏之极不可谓之
中如伯夷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此便是偏
处若善其辞命而至受之亦何妨只观孔子便不然
问既云一偏何以谓之圣曰圣只是做到极至处自
然安行不待勉强故谓之圣圣非中之谓也所谓智
卷五十八 第 16a 页 WYG0701-0119c.png

中非尔力也中便是中处如颜子之学则己知夫中
处但力未到且若更加之功则必中矣盖渠所知己
不差也如人学射发矢已直而未中者人谓之箭苗
言其已善发箭虽未至的而必能中的若更开拓则
必能中也僩云颜子则己知中处而力未至三子力
有馀而不知中处否曰然(僩/)
问孔子集大成曰孔子无所不该无所不备非特兼三
卷五十八 第 16b 页 WYG0701-0119d.png

问始终条理如所谓始作翕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
成之类否言八音克谐不相夺伦各有条理脉络也
曰不然条理脉络如一把草从中縳之上截为始条
理下截为终条理若上截少一茎则下截亦少一茎
上截不少则下截亦不少此之谓始终条理又问始
条理者智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功夫紧要处全在
智字上三子所以各极于一偏缘他合下少却致知
卷五十八 第 17a 页 WYG0701-0120a.png

之极孔子合下尽得致知工夫看得道理周遍精切
无所不尽故其德之成也亦兼该毕备而无一德一
行之或阙故集注云所以偏者由其蔽于始是以阙
于终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行之尽智譬则巧
圣譬则力三子则力有馀而巧不足何以见之只观
其清和之德行之便到其极无所勉强所以谓之圣
使其合下工夫不倚于一偏安知不如孔子也曰然
卷五十八 第 17b 页 WYG0701-0120b.png

问孔子之谓集大成此一节在知行两字上面源头若
见得偏了便彻底是偏源头若知得周匝便下来十
全而无亏所谓始终条理者集注谓条理犹言脉络
莫是犹一条路相似初间下步时才差便行得虽力
终久是差否曰始条理犹个丝线头相似孔子是挈
得个丝头故许多条丝都在这里三子者则是各拈
得一边耳问孟子又以射譬喻最亲切孔子是望得
卷五十八 第 18a 页 WYG0701-0120c.png

者是望得个的不正又发得不正故虽射得到只是
不中耳然不知有望得正发得正而射不至者否曰
亦有之如所谓遵道而行半涂而废者是也如颜子
却是会恁地去只是天不与之以年故亦不能到也
(时/举)
问金声玉振旧说三子之偏在其初不曾理会得许多
洪纤高下而遽以玉振之今又却以金声玉振尽为
卷五十八 第 18b 页 WYG0701-0120d.png

孔子而言若就三子身上说则三子自是失于其始
所以亏于其终所谓圣之清只是就清上圣所谓圣
之和只是就和上圣圣之任亦然盖合下便就这上
面径行将去更不回头不自觉其为偏也所以偏处
亦只是有些私意却是一种义理上私意见得这清
和任是个好道理只管主张这一边重了亦是私意
(谟/)
卷五十八 第 19a 页 WYG0701-0121a.png

否曰金声玉振只是解集大成声犹声其罪之声古
人作乐击一声钟众音遂作又击一声钟众音又齐
作金所以发众音末则以玉振之所以收合众音在
里面三子亦有金声玉振但少尔不能管摄众音盖
伯夷合下只见得清底其终成就亦只成就得清底
伊尹合下只见得任底其终成就亦只成就得任底
柳下惠合下只见得和底其终成就亦只成就得和底
卷五十八 第 19b 页 WYG0701-0121b.png

至之问金声玉振先生因说及乐金声初打声高其后
渐低于众乐之作必以此声之玉声先后一般初打
恁地响到作时也恁地响但玉声住时截然便住于
众乐之终必以此振之(贺/孙)
金声玉振金声有洪杀始震终细玉声则终始如一叩
之其声诎然而止(僩/)
金声玉振一章甚好然某亦不见作乐时如何亦只是
卷五十八 第 20a 页 WYG0701-0121c.png

归一(节/)
或问始终条理章曰集义一段便紧要如这一段未理
会也未害如今乐之始作先撞钟是金声之也乐终
击磬是玉振之也始终如此而中间乃大合乐六律
五声八音一齐莫不备举孟子以此譬孔子如伯夷
圣之清伊尹圣之任柳下惠圣之和都如乐器有一
件相似是金声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
卷五十八 第 20b 页 WYG0701-0121d.png

之声(贺/孙)
问始终条理曰条理条目件项也始终条理夲是一件
事但是上一截为始下一截为终始是知终是行(节/)
始条理是致知终条理是力行如中庸说博学审问慎
思明辨与大学物格知至这是始条理如笃行与诚
意正心脩身以下这是终条理(贺/孙)
敬之问智譬则巧圣譬则力此一章智却重曰以缓急
卷五十八 第 21a 页 WYG0701-0122a.png

资质好底人忠信笃实却于道理上未甚通晓又有
一样资质浅薄底人却自会晓得道理这须是还资
质忠厚底人做重始得(贺/孙)
问圣知曰知是知得到圣是行得到(盖/卿)
问巧力曰伯夷伊尹柳下惠力已至但射不巧孔子则
既圣且智巧力兼全故孔子箭箭中的三子者皆中
垛也(大/雅)
卷五十八 第 21b 页 WYG0701-0122b.png

智否曰不是无智知处偏故至处亦偏如孔子则箭
箭中红心三子则每人各中一边缘他当初见得偏
故至处亦偏子功曰如此则三子不可谓之圣曰不
可谓之圣之大成毕竟那清是圣之清和是圣之和
虽使圣人清和亦不过如此颜子则巧处功夫已至
点点皆可中但只是力不至耳使颜子力至便与孔
子一般(文/蔚)
卷五十八 第 22a 页 WYG0701-0122c.png

譬巧以圣譬力力既不及于巧则是圣必由于智也
明矣而尹和靖乃曰始条理者犹可以用智终条理
则智不容于其间矣则是以圣智浅深而言与孟子
之意似相戾惟伊川引易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其意
若曰夫子所以能集三子而大成者由其始焉知之
之深也盖知之至行之必至三子之智始焉知之未
尽故其后行之虽各极其至终未免各失于一偏非
卷五十八 第 22b 页 WYG0701-0122d.png

之意是如此否曰甚好金声者洪纤高下有许多节
目玉振者其始末如一儿宽亦引金声玉振欲天子
自致其知是时未有孟子之书此必古曲中有此语
非孟子知德之奥焉能语此(去/伪)
或问玉振金声伊川以喻始终或者之意以此有变有
不变其说孰是曰二说相关不可偏废金声固是喻
其始然始则有变玉振固是喻其终至终则无变也
卷五十八 第 23a 页 WYG0701-0123a.png

北宫锜问曰章
问孟子所答周室班爵禄与周礼王制不同曰此也难
考然毕竟周礼底是盖周礼是个全书经圣人手作
必不会差孟子之时典籍已散亡想见没理会何以
言之太公所封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
至于无棣穆陵今近徐州无棣今棣州也这中间多
少阔岂止百里孟子说太公之封于齐也地非不足
卷五十八 第 23b 页 WYG0701-0123b.png

三卿次国二卿小国孤卿一国之土地为卿大夫士
分了国君所得殊不多曰君十卿禄禄者犹今之俸
禄盖君所得得为私用者至于贡赋宾客朝觐祭飨
交聘往来又别有财储为公用非所谓禄也如今之
太守既有料钱至于贡赋公用又自别有钱也(僩/)
问百亩之田可食九人其次八人七人又其次六人五
人此等差别是地有肥瘠耶抑粪灌之不同耶曰皆
卷五十八 第 24a 页 WYG0701-0123c.png

百亩所食有此五等问府史胥徒不知皆民为之抑
别募游手为之曰不可晓想只是民为之然府史胥
徒各自有禄以代耕则又似别募游手矣以周礼考
之人数极多亦安得许多閒禄给之某尝疑周礼一
书亦是起草未曾得行盖左氏所纪当时官号职位
甚详而未尝及于府史胥徒则疑其方出于周公草
定之夲而未经施行也使其有之人数极多何不略
卷五十八 第 24b 页 WYG0701-0123d.png

但尝观自汉以来及前代题名碑所带人从胥吏亦
甚多又不知如何皆不可晓(僩/)
孟子论三代制度多与周礼不合盖孟子后出不及见
王制之详只是大纲约度而说(广/)
万章曰敢问交际章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言受天下所不辞则舜受天
下不为泰于今为烈是暴烈之烈如宣王承厉王之
卷五十八 第 25a 页 WYG0701-0124a.png

为之兆也兆是事之端犹缝鏬也(僩/)
问孔子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孔子仕于定公而言桓
子何也曰当时桓子执国柄定公亦自做主不起孔子
之相皆由桓子受女乐孔子便行矣(如陈常弑齐君/孔子沐浴而告)
(鲁公又告桓/子事势可见)问堕三都季氏何以不怨曰季氏是时
自不柰陪臣何故假孔子之力以去之及既堕三都
而三桓之势遂衰所以桓子甚悔临死谓康子曰使
卷五十八 第 25b 页 WYG0701-0124b.png

威不柰魏博牙军何假朱温之势以除之既除牙军
而魏博之势大弱绍威大悔正此类也孔子是时也
失了这机会不曾做得成(僩/)
子升问孔子仕季氏之义曰此亦自可疑有难说处因
言三家后来亦被陪臣挠也要得夫子来整顿孔子
却因其机而为之如堕邑之事若渐渐扫除得去其
势亦自削弱可复正也孟氏不肯堕成遂不能成功
卷五十八 第 26a 页 WYG0701-0124c.png

司马司空之官乃是三家世为之不知圣人如何得
做司寇又问群弟子皆仕家臣圣人亦不甚责之曰
当时列国诸臣皆世其官无插手处故诸子不择地
而为之耳(木/之)
仕非为贫章
说位卑而言高罪也曰此只是说为贫而仕圣贤在当
时只要在下位不当言责之地亦是圣贤打乖处若
卷五十八 第 26b 页 WYG0701-0124d.png

之夲朝而道不行则耻矣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位卑而言高罪也以君臣之分言之固是如此然时可
以言而言亦岂得谓之出位曰前世固有草茅韦布
之士献言者然皆有所因皆有次第未有无故忽然
犯分而言者纵言之亦不见听徒取辱耳若是明君
自无壅蔽之患有言亦见听不然岂可不循分而徒
取失言之辱哉如史记说商鞅范睢之事彼虽小人
卷五十八 第 27a 页 WYG0701-0125a.png

王道而后及霸道彼非能为帝王之事也特借是为
渐进之媒而后吐露其胸中之所欲言先说得孝公
动了然后方深说范睢欲夺穰侯之位以擅权未敢
便深说穰侯之恶先言外事以探其君曰穰侯越韩
魏而取齐之刚寿非计也昭王信之然后渐渐深说
彼小人之言尚有次序如此君子之言岂可妄发也
某尝说贾谊固有才文章亦雄伟只是言语急迫失
卷五十八 第 27b 页 WYG0701-0125b.png

而文帝谦让未遑也且如一间破屋教自家修须有
先后缓急之序不成一齐拆下杂然并修看他会做
事底人便别如韩信邓禹诸葛孔明辈无不有一定
之规模渐渐做将去所以所为皆卓然有成这样人
方是有定力会做事如贾谊胸次终是闹着事不得
有些子在心中尽要迸出来只管跳踯爆趠不已如
乘生驹相似制御他未下所以言语无序而不能有
卷五十八 第 28a 页 WYG0701-0125c.png

(僩/)
万章问士不托诸侯章
至之问孟子所以出处去就辞受都从礼门也义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做出曰固是不出此
二者然所谓义所谓礼里面煞有节目(至录云其中/毫厘必辨)
如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之
类便都是义之节目如云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
卷五十八 第 28b 页 WYG0701-0125d.png

之使己仆仆尔亟拜也便不是礼又如于齐王馈兼
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五十镒而受于薛馈七十镒
而受这个都有个则都有义君子于细微曲折一一
都要合义所以易中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义至于
精则应事接物之间无一非义不问小事大事千变
万化改头换面出来自家应副他如利刀快剑相似
迎刃而解件件剖作两片去孟子平日受用便是得
卷五十八 第 29a 页 WYG0701-0126a.png

梁惠王劈初头便劈作两边去(贺孙○至录云孟子是/义精所以不放过义是)
(一柄利刃凡事到面前便割成两片所以精之集义/者盖毫厘微细各有义入神以致用也所以要精义)
(入神者盖欲/以致用也)
卷五十八 第 29b 页 WYG0701-0126b.png

朱子语类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