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第 1a 页 WYG0721-038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
理气二
天文
月无盈阙人看得有盈阙盖晦日则月与日相叠了至
初三方渐渐离开去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阙至
望日则月与日正相对人在中间正看见则其光方
圆(以下/日月)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
理气二
天文
月无盈阙人看得有盈阙盖晦日则月与日相叠了至
初三方渐渐离开去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阙至
望日则月与日正相对人在中间正看见则其光方
圆(以下/日月)
卷五十 第 1b 页 WYG0721-0388b.png
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
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
其光先生曰若不如此月何缘受得日光方合朔时
日在上月在下则月面向天者有光向地者无光故
人不见及至望时月面向人者有光向天者无光故
见其圆满若至弦时所谓近一远三只合有许多光
又云月常有一半光月似水日照之则水面光倒射
壁上乃月照也
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
其光先生曰若不如此月何缘受得日光方合朔时
日在上月在下则月面向天者有光向地者无光故
人不见及至望时月面向人者有光向天者无光故
见其圆满若至弦时所谓近一远三只合有许多光
又云月常有一半光月似水日照之则水面光倒射
壁上乃月照也
卷五十 第 2a 页 WYG0721-0389a.png
历家之说谓日光以望时遥夺月光故月食日月交会
日为月掩则日食然圣人不言月蚀日而以有食为
文者阙于所不见
日食是为月所掩月食是与日争敌月饶日些子方好
无食
日月食皆是阴阳气衰徽庙朝曾下诏书言此定数不
足为灾异古人皆不晓历之故
杨子云云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溯
日为月掩则日食然圣人不言月蚀日而以有食为
文者阙于所不见
日食是为月所掩月食是与日争敌月饶日些子方好
无食
日月食皆是阴阳气衰徽庙朝曾下诏书言此定数不
足为灾异古人皆不晓历之故
杨子云云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溯
卷五十 第 2b 页 WYG0721-0389b.png
于日乎先生举此问学者是如何众人引诸家注语
(古注解载作始魄作光温公/改魄作朏先生云皆非是)皆不合久之乃曰只晓
得个载字便都晓得载者如加载之载如老子云载
营魄左氏云从之载正是这个载字诸家都乱说只
有古注解云月未望则光始生于西面以渐东满既
望则光消亏于西面以渐东尽此两句略通而未尽
此两句尽在其溯于日乎一句上盖以日为主月之
光也日载之光之终也日终之载犹加载之载(又训/上如)
(古注解载作始魄作光温公/改魄作朏先生云皆非是)皆不合久之乃曰只晓
得个载字便都晓得载者如加载之载如老子云载
营魄左氏云从之载正是这个载字诸家都乱说只
有古注解云月未望则光始生于西面以渐东满既
望则光消亏于西面以渐东尽此两句略通而未尽
此两句尽在其溯于日乎一句上盖以日为主月之
光也日载之光之终也日终之载犹加载之载(又训/上如)
卷五十 第 3a 页 WYG0721-0389c.png
(今人上光上/采色之上)盖初一二閒时日落于酉月是时同在
彼至初八九日落在酉则月已在午至十五日相对
日落于酉而月在卯此未望而载魄于西盖月在东
日则在西日载之光也及日与月相去愈远则光渐
消而魄生少閒月与日相蹉过日却在东月却在西
故光渐至东尽则魄渐复也当改古注云日加魄于
西面以渐东满日复魄于西面以渐东尽其载也日
载之其终也日终之皆系于日又说秦周之士贵贱
彼至初八九日落在酉则月已在午至十五日相对
日落于酉而月在卯此未望而载魄于西盖月在东
日则在西日载之光也及日与月相去愈远则光渐
消而魄生少閒月与日相蹉过日却在东月却在西
故光渐至东尽则魄渐复也当改古注云日加魄于
西面以渐东满日复魄于西面以渐东尽其载也日
载之其终也日终之皆系于日又说秦周之士贵贱
卷五十 第 3b 页 WYG0721-0389d.png
拘肆皆系于上之人犹月之载魄终魄皆系于日也
故曰其溯于日乎其载其终皆向日也温公云当改
载魄之魄作朏都是晓扬子云说不得故欲如此改
老子所谓载营魄便是如此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一便是魄抱便是载盖以火养水也魄是水以火载
之营字恐是荧字光也古字或通用不可知或人解
作经营之营亦得次日又云昨夜说终魄于东终字
亦未是(昨夜解终作复言光/渐消而复其魄也)盖终魄亦是日光加魄
故曰其溯于日乎其载其终皆向日也温公云当改
载魄之魄作朏都是晓扬子云说不得故欲如此改
老子所谓载营魄便是如此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一便是魄抱便是载盖以火养水也魄是水以火载
之营字恐是荧字光也古字或通用不可知或人解
作经营之营亦得次日又云昨夜说终魄于东终字
亦未是(昨夜解终作复言光/渐消而复其魄也)盖终魄亦是日光加魄
卷五十 第 4a 页 WYG0721-0390a.png
于东而终之也(以上语/类六条)
问日月阴阳之精气向时所问殊觉草草所谓终古不
易与光景常新者其判别如何非以今日已昳之光
复为来日将升之光固可略见大化无息而不资于
巳散之气也然窃尝观之日月亏食随所食分数则
光没而魄存则是魄常在而光有聚散也所谓魄者
在天岂有形质耶或乃气之所聚而所谓终古不易
者耶曰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
问日月阴阳之精气向时所问殊觉草草所谓终古不
易与光景常新者其判别如何非以今日已昳之光
复为来日将升之光固可略见大化无息而不资于
巳散之气也然窃尝观之日月亏食随所食分数则
光没而魄存则是魄常在而光有聚散也所谓魄者
在天岂有形质耶或乃气之所聚而所谓终古不易
者耶曰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
卷五十 第 4b 页 WYG0721-0390b.png
非光散但为物掩耳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
体但其光气常新耳然亦非但一日一个盖顷刻不
停也(荅吕子约/○文集)
天道左旋日月星并左旋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之气
在上面下人看见星随天去耳(以下论/星辰)
南极在下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唐书说有人至海上见
南极下有数大星甚明此亦在七十二度之内
问星受日光否曰星恐自有光
体但其光气常新耳然亦非但一日一个盖顷刻不
停也(荅吕子约/○文集)
天道左旋日月星并左旋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之气
在上面下人看见星随天去耳(以下论/星辰)
南极在下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唐书说有人至海上见
南极下有数大星甚明此亦在七十二度之内
问星受日光否曰星恐自有光
卷五十 第 5a 页 WYG0721-0390c.png
纬星是阴中之阳经星是阳中之阴盖五星皆是地上
木火土金水之气上结而成却受日光经星却是阳
气之馀凝结者疑得也受日光但经星则闪烁开阖
其光不定纬星则不然纵有芒角其本体之光亦自
不动细视之可见
莫要说水星盖水星贴著日行故半月日见
夜明多是星月早日欲上未上之际已先铄退了星月
之光然日光犹未上故天欲明时一霎时暗
木火土金水之气上结而成却受日光经星却是阳
气之馀凝结者疑得也受日光但经星则闪烁开阖
其光不定纬星则不然纵有芒角其本体之光亦自
不动细视之可见
莫要说水星盖水星贴著日行故半月日见
夜明多是星月早日欲上未上之际已先铄退了星月
之光然日光犹未上故天欲明时一霎时暗
卷五十 第 5b 页 WYG0721-0390d.png
星有堕地其光烛天而散者有变为石者
分野之说始见于春秋时而详于汉志然今左传所载
大火辰星之说又却只因其国之先曾主二星之祀
而已是时又未有所谓赵魏晋者然后来占星者又
却多验殊不可晓
问星辰有形质否曰无只是气之精英凝聚者或云如
灯花否曰然
安卿问北辰曰北辰是那中间无星处这些子不动是
分野之说始见于春秋时而详于汉志然今左传所载
大火辰星之说又却只因其国之先曾主二星之祀
而已是时又未有所谓赵魏晋者然后来占星者又
却多验殊不可晓
问星辰有形质否曰无只是气之精英凝聚者或云如
灯花否曰然
安卿问北辰曰北辰是那中间无星处这些子不动是
卷五十 第 6a 页 WYG0721-0391a.png
天之枢纽北辰无星缘是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
记认故就其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这是天之枢纽
如那门笋子样又似个轮藏心藏在外面动这里面
心都不动义刚问极星动不动曰极星也动只是他
近那辰后虽动而不觉如那射糖盘子样那北辰便
是中心桩子极星便是近桩底点子虽也随那盘子
转却近那桩子转得不觉今人以管去窥那极星见
其动来动去只在管里面不动出去向来人说北极
记认故就其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这是天之枢纽
如那门笋子样又似个轮藏心藏在外面动这里面
心都不动义刚问极星动不动曰极星也动只是他
近那辰后虽动而不觉如那射糖盘子样那北辰便
是中心桩子极星便是近桩底点子虽也随那盘子
转却近那桩子转得不觉今人以管去窥那极星见
其动来动去只在管里面不动出去向来人说北极
卷五十 第 6b 页 WYG0721-0391b.png
便是北辰皆只说北极不动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
北极只在北辰边头而极星依旧动
又一说那空无星处皆谓之辰康节说日月星辰自是
四件辰是一件天上分为十二段即十二辰(以上语/类十一)
(条/)
天度(历法附/)
天有三百六十度只是天行得过处为度天之过处便
是日之退处日月会为辰
北极只在北辰边头而极星依旧动
又一说那空无星处皆谓之辰康节说日月星辰自是
四件辰是一件天上分为十二段即十二辰(以上语/类十一)
(条/)
天度(历法附/)
天有三百六十度只是天行得过处为度天之过处便
是日之退处日月会为辰
卷五十 第 7a 页 WYG0721-0391c.png
天道与日月五星皆是左旋天道日一周天而常过一
度日亦日一周天起度端终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
一度月行不及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今人却云月
行速日行迟此错说也但历家以右旋为说取其易
见日月之度耳
天行至健一日一夜一周天必差过一度日一日一夜
一周恰好月却不及十三度有奇只是天行极速日
稍迟一度月又迟十三度有奇耳因举陈元滂云只
度日亦日一周天起度端终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
一度月行不及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今人却云月
行速日行迟此错说也但历家以右旋为说取其易
见日月之度耳
天行至健一日一夜一周天必差过一度日一日一夜
一周恰好月却不及十三度有奇只是天行极速日
稍迟一度月又迟十三度有奇耳因举陈元滂云只
卷五十 第 7b 页 WYG0721-0391d.png
似在圆地上走一人过急一步一人差不及一步又
一人甚缓差数步也天行只管差过故历法亦只管
差尧时昏旦星中于午月令差于未汉晋以来又差
今比尧时似差及四分之一古时冬至日在牵牛今
却在斗
辰天壤也每一辰各有几度谓如日月宿于角几度即
所宿处为辰
日月所会是为辰注云一岁日月十二会所会为辰十
一人甚缓差数步也天行只管差过故历法亦只管
差尧时昏旦星中于午月令差于未汉晋以来又差
今比尧时似差及四分之一古时冬至日在牵牛今
却在斗
辰天壤也每一辰各有几度谓如日月宿于角几度即
所宿处为辰
日月所会是为辰注云一岁日月十二会所会为辰十
卷五十 第 8a 页 WYG0721-0392a.png
一月辰在星纪十二月辰在玄枵之类是也然此特
在天之位耳若以地而言之则南面而立其前后左
右亦有四方十二辰之位焉但在地之位一定不易
而在天之象运转不停惟天之鹑火加于地之午位
乃与地合而得天运之正耳
或问天道左旋自东而西日月右行则何如曰横渠说
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次
在天之位耳若以地而言之则南面而立其前后左
右亦有四方十二辰之位焉但在地之位一定不易
而在天之象运转不停惟天之鹑火加于地之午位
乃与地合而得天运之正耳
或问天道左旋自东而西日月右行则何如曰横渠说
日月皆是左旋说得好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次
卷五十 第 8b 页 WYG0721-0392b.png
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
好比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
为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
进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
本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了十三度有
奇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
难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
好比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
为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
进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
本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了十三度有
奇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历家以进数
难算只以退数算之故谓之右行且曰日行迟月行
卷五十 第 9a 页 WYG0721-0392c.png
速
问天道左旋日月星辰右转曰自疏家有此说人皆守
定其看天上日月星不曾右转只是随天转天行健
这个物事极是转得速且如今日日与月星都在这
度上明日旋一转天却过了一度日迟些便欠了一
度月又迟些又欠了十三度如岁星须一转争了三
十度要看历数子细只是璇玑玉衡疏中载王蕃浑
天说一段极精密便是说一个现成天地了其说曰
问天道左旋日月星辰右转曰自疏家有此说人皆守
定其看天上日月星不曾右转只是随天转天行健
这个物事极是转得速且如今日日与月星都在这
度上明日旋一转天却过了一度日迟些便欠了一
度月又迟些又欠了十三度如岁星须一转争了三
十度要看历数子细只是璇玑玉衡疏中载王蕃浑
天说一段极精密便是说一个现成天地了其说曰
卷五十 第 9b 页 WYG0721-0392d.png
天之形状似鸟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
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浑浑然也其术以为
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十
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
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正当天之中极南五十五
度当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又其
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为
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北
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浑浑然也其术以为
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十
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
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正当天之中极南五十五
度当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又其
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为
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北
卷五十 第 10a 页 WYG0721-0393a.png
去极六十七度春秋分去极九十一度冬至去极一
百一十五度此其大率也南北极持其两端其天与
日月星宿斜而回转也
问或以为天是一日一周日则不及一度非天过一度
也曰此说不是若以为天是一日一周则四时中星
如何解不同更是如此则日日一般却如何纪岁把
甚么时节做定限若以为天不过而日不及一度则
趱来趱去将次午时便打三更矣因取礼记月令疏
百一十五度此其大率也南北极持其两端其天与
日月星宿斜而回转也
问或以为天是一日一周日则不及一度非天过一度
也曰此说不是若以为天是一日一周则四时中星
如何解不同更是如此则日日一般却如何纪岁把
甚么时节做定限若以为天不过而日不及一度则
趱来趱去将次午时便打三更矣因取礼记月令疏
卷五十 第 10b 页 WYG0721-0393b.png
指其中说早晚不同及更行一度两处曰此说得甚
分明其他历书都不如此说盖非不晓但习而不察
更不去子细检点而今若就天里看时只是行得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把天外来说则是一日
过了一度蔡季通尝有言论日月则在天里论天则
在太虚空里若去太虚空里观那天自是日月滚得
不在旧时处了又曰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天体
日月皆从角起天亦从角起日则一日运一周依旧
分明其他历书都不如此说盖非不晓但习而不察
更不去子细检点而今若就天里看时只是行得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把天外来说则是一日
过了一度蔡季通尝有言论日月则在天里论天则
在太虚空里若去太虚空里观那天自是日月滚得
不在旧时处了又曰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天体
日月皆从角起天亦从角起日则一日运一周依旧
卷五十 第 11a 页 WYG0721-0393c.png
只到那角上天则一周了又过角些子日日累上去
则一年便与日会蔡仲默天说亦云天体至圆周围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
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故日行一日亦绕地一周
而在天为不及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
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是一岁日行之数也月
丽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
则一年便与日会蔡仲默天说亦云天体至圆周围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
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故日行一日亦绕地一周
而在天为不及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
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是一岁日行之数也月
丽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
卷五十 第 11b 页 WYG0721-0393d.png
会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馀分之积又五千九
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尽三百四
十八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
四十八是一岁月行之数也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
日三百六十日者一岁之常数也故日与天会而多
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月与
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
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则十日九
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尽三百四
十八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
四十八是一岁月行之数也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
日三百六十日者一岁之常数也故日与天会而多
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月与
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
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则十日九
卷五十 第 12a 页 WYG0721-0394a.png
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
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一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
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岁七闰则气
朔分齐是为一章也此说也分明
问周天之度是自然之数是强分曰天左旋一昼一夜
行一周而又过了一度以其行过处一日作一度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方是一周只将南北表看
今日恁时看时有甚星在表边明日恁时看这星又
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一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
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岁七闰则气
朔分齐是为一章也此说也分明
问周天之度是自然之数是强分曰天左旋一昼一夜
行一周而又过了一度以其行过处一日作一度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方是一周只将南北表看
今日恁时看时有甚星在表边明日恁时看这星又
卷五十 第 12b 页 WYG0721-0394b.png
差远或别是一星了
问同度同道曰天有黄道有赤道天正如一圆匣相似
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缝处在天之中黄道一半在赤
道之内一半在赤道之外东西两处与赤道相交度
却是将天横分为许多度数会时是日月在那黄道
赤道十字路头相交处厮撞著望时是月与日正相
向如一个在子一个在午皆同一度谓如月在毕十
一度日亦在毕十一度虽同此一度却南北相向日
问同度同道曰天有黄道有赤道天正如一圆匣相似
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缝处在天之中黄道一半在赤
道之内一半在赤道之外东西两处与赤道相交度
却是将天横分为许多度数会时是日月在那黄道
赤道十字路头相交处厮撞著望时是月与日正相
向如一个在子一个在午皆同一度谓如月在毕十
一度日亦在毕十一度虽同此一度却南北相向日
卷五十 第 13a 页 WYG0721-0394c.png
所以蚀于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会被月
在下面遮了日故日蚀望时月蚀固是阴敢与阳敌
然历家又谓之暗虚盖火日外影其中实暗到望时
恰当著其中暗处故月蚀
或言嵩山本不当天之中为是天形欹侧遂当其中耳
曰嵩山不是天之中乃是地之中黄道赤道皆在嵩
山之南南极北极天之枢纽只是此处不动如磨脐
然此是天之中至极处如人之脐带也
在下面遮了日故日蚀望时月蚀固是阴敢与阳敌
然历家又谓之暗虚盖火日外影其中实暗到望时
恰当著其中暗处故月蚀
或言嵩山本不当天之中为是天形欹侧遂当其中耳
曰嵩山不是天之中乃是地之中黄道赤道皆在嵩
山之南南极北极天之枢纽只是此处不动如磨脐
然此是天之中至极处如人之脐带也
卷五十 第 13b 页 WYG0721-0394d.png
问经星左旋纬星与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诸家是如此
说横渠说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来横渠之说极是
只恐人不晓所以诗传只载旧说或曰此亦易见如
以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
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
曰然但如此则历家逆字皆著改做顺字退字皆著
改做进字
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
说横渠说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来横渠之说极是
只恐人不晓所以诗传只载旧说或曰此亦易见如
以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
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
曰然但如此则历家逆字皆著改做顺字退字皆著
改做进字
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
卷五十 第 14a 页 WYG0721-0395a.png
有一常见不隐者为天之盖有一常隐不见者为天之
底
叔器问天有几道曰据历家说有五道而今且将黄赤
道说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缝模样黄道是在那
赤道之间
天一日周地一遭更过一度日即至其所赶不上一度
月不及十三度天一日过一度至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则及日矣与日一般是为一期
底
叔器问天有几道曰据历家说有五道而今且将黄赤
道说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缝模样黄道是在那
赤道之间
天一日周地一遭更过一度日即至其所赶不上一度
月不及十三度天一日过一度至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则及日矣与日一般是为一期
卷五十 第 14b 页 WYG0721-0395b.png
天最健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之健次于天一日恰好
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但比天为退一度月
比日大故缓比天为退十三度有奇但历家只算所
退之度却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此乃截法
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说其实非右行也横渠曰天
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此说最好书疏
玑衡礼疏星回于天汉志天体沈括浑仪议皆可参
考
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但比天为退一度月
比日大故缓比天为退十三度有奇但历家只算所
退之度却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此乃截法
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说其实非右行也横渠曰天
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此说最好书疏
玑衡礼疏星回于天汉志天体沈括浑仪议皆可参
考
卷五十 第 15a 页 WYG0721-0395c.png
天左旋日月亦左旋但天行过一度日只在此当卯而
卯当午而午某看得如此后来得礼记说暗与之合
晋天文志论得亦好多是李淳风为之日月随天左旋
如横渠说较顺五星亦顺行历家谓之缓者及是急
急者反是缓历数谓日月星所经历之数
问日是阳如何反行得迟如月曰正是月行得迟问日
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曰历家是将他退底度数
为进底度数天至健故日常不及他一度月又迟故
卯当午而午某看得如此后来得礼记说暗与之合
晋天文志论得亦好多是李淳风为之日月随天左旋
如横渠说较顺五星亦顺行历家谓之缓者及是急
急者反是缓历数谓日月星所经历之数
问日是阳如何反行得迟如月曰正是月行得迟问日
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曰历家是将他退底度数
为进底度数天至健故日常不及他一度月又迟故
卷五十 第 15b 页 WYG0721-0395d.png
不及天十三度有奇且如月生于西一夜一夜渐渐
向东便可见月退处问如此说则是日比天行迟了
一度月比天行迟了十三度有奇曰历家若如此说
则算著那相去处度数多今只以其相近处言故易
算闻季通云西域有九执历却是顺算
天日月星皆是左旋只有迟速天行较急一日一夜绕
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进过一度
日行稍迟一日一夜绕地恰一周而于天为退一度
向东便可见月退处问如此说则是日比天行迟了
一度月比天行迟了十三度有奇曰历家若如此说
则算著那相去处度数多今只以其相近处言故易
算闻季通云西域有九执历却是顺算
天日月星皆是左旋只有迟速天行较急一日一夜绕
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进过一度
日行稍迟一日一夜绕地恰一周而于天为退一度
卷五十 第 16a 页 WYG0721-0396a.png
至一年方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年一周天月
行又迟一日一夜绕地不能匝而于天常退十三度
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强恰与天相值在恰
好处是谓一月一周天月只是受日光月质常圆不
曾缺如圆毬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在卯
正相对受光为盛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
来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有时月在天中央日
在地中央则光从四旁上受于月其中昏暗便是地
行又迟一日一夜绕地不能匝而于天常退十三度
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强恰与天相值在恰
好处是谓一月一周天月只是受日光月质常圆不
曾缺如圆毬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在卯
正相对受光为盛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
来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有时月在天中央日
在地中央则光从四旁上受于月其中昏暗便是地
卷五十 第 16b 页 WYG0721-0396b.png
影望以后日与月行便差背向一畔相去渐渐远其
受光面不正至朔行又相遇日与月正𦂳相合日便
蚀无光月或从上过或从下过亦不受光星亦是受
日光但小耳北辰中央一星甚小谢氏谓天之机亦
略有意但不似天之枢较切
历家言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行非也其实天左旋日月
星辰亦皆左旋但天之行疾于日天一日一周更搀
过一度日一日一周恰无赢缩以月受日光为可见
受光面不正至朔行又相遇日与月正𦂳相合日便
蚀无光月或从上过或从下过亦不受光星亦是受
日光但小耳北辰中央一星甚小谢氏谓天之机亦
略有意但不似天之枢较切
历家言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行非也其实天左旋日月
星辰亦皆左旋但天之行疾于日天一日一周更搀
过一度日一日一周恰无赢缩以月受日光为可见
卷五十 第 17a 页 WYG0721-0396c.png
月之望正是日在地中月在天中所以日光到月四
畔更无亏欠惟中心有少黡翳处是地有影蔽者尔
及日月各在东西则日光到月者止及其半故为上
弦又减其半则为下弦逐夜增减皆以此推地在天
中不为甚大只将日月行度折算可知天包乎地其
气极𦂳试登极高处验之可见形气相催𦂳束而成
体但中间气稍宽所以容得许多品物若一例如此
气𦂳则人与物皆消磨矣
畔更无亏欠惟中心有少黡翳处是地有影蔽者尔
及日月各在东西则日光到月者止及其半故为上
弦又减其半则为下弦逐夜增减皆以此推地在天
中不为甚大只将日月行度折算可知天包乎地其
气极𦂳试登极高处验之可见形气相催𦂳束而成
体但中间气稍宽所以容得许多品物若一例如此
气𦂳则人与物皆消磨矣
卷五十 第 17b 页 WYG0721-0396d.png
浑仪可取盖天不可用试令主盖天者做一样子如何
做只似个雨伞不知如何与地相附著若浑天须做
得个浑天来
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
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
也(以上语类/二十四条)
玑衡之制若不能作水轮则姑亦如此可矣要之以衡
窥玑仰占天象之实自是一器而今人所作小浑象
做只似个雨伞不知如何与地相附著若浑天须做
得个浑天来
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
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
也(以上语类/二十四条)
玑衡之制若不能作水轮则姑亦如此可矣要之以衡
窥玑仰占天象之实自是一器而今人所作小浑象
卷五十 第 18a 页 WYG0721-0397a.png
自是一器不当并作一说也元祐之制极精然其书
亦有不备乃最是𦂳切处必是造者秘此一节不欲
尽以告人耳(荅江/德功)
天经之说今日所论乃中其病然亦未尽彼论之失正
坐以天形为可低昂反覆耳不知天形一定其閒随
人所望固有少不同处而其南北高下自有定位政
使人能入于弹圆之下以望之南极虽高而北极之
在北方只有更高于南极决不至反入地下而移过
亦有不备乃最是𦂳切处必是造者秘此一节不欲
尽以告人耳(荅江/德功)
天经之说今日所论乃中其病然亦未尽彼论之失正
坐以天形为可低昂反覆耳不知天形一定其閒随
人所望固有少不同处而其南北高下自有定位政
使人能入于弹圆之下以望之南极虽高而北极之
在北方只有更高于南极决不至反入地下而移过
卷五十 第 18b 页 WYG0721-0397b.png
南方也盖图虽古所创然终不似天体孰若一大圆
象钻穴为星而虚其当隐之规以为瓮口乃设短轴
于北极之外以缀而运之又设短柱于南极之北以
承瓮口遂自瓮口设四柱小梯以入其中而于梯末
架空北入以为地平使可仰窥而不失浑体耶古人
未有此法著其说以示后人亦不为无补也(荅蔡/伯静)
天经已领其论撰详悉亦甚不易但回互盖天颇费力
只是旧年一般见识不欲恶著古今一个人耳其心
象钻穴为星而虚其当隐之规以为瓮口乃设短轴
于北极之外以缀而运之又设短柱于南极之北以
承瓮口遂自瓮口设四柱小梯以入其中而于梯末
架空北入以为地平使可仰窥而不失浑体耶古人
未有此法著其说以示后人亦不为无补也(荅蔡/伯静)
天经已领其论撰详悉亦甚不易但回互盖天颇费力
只是旧年一般见识不欲恶著古今一个人耳其心
卷五十 第 19a 页 WYG0721-0397c.png
则固深知浑盖之是非也然则孰若据实而论之省
词说乎(荅蔡/伯静)
星室之说俟更详看但云天绕地左旋一日一周此句
下恐欠一两字说地处却似亦说得有病盖天绕地
一周了更过一度日之绕地比天虽退然却一日只
一周而无馀也(荅蔡/仲默)
问天有黄赤二道沈存中云非天实有之特历家设色
以计日月之行耳夫日之所由谓之黄道史家又谓
词说乎(荅蔡/伯静)
星室之说俟更详看但云天绕地左旋一日一周此句
下恐欠一两字说地处却似亦说得有病盖天绕地
一周了更过一度日之绕地比天虽退然却一日只
一周而无馀也(荅蔡/仲默)
问天有黄赤二道沈存中云非天实有之特历家设色
以计日月之行耳夫日之所由谓之黄道史家又谓
卷五十 第 19b 页 WYG0721-0397d.png
月有九行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
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并黄道而九如此即
日月之行其道各异况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
长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月行则春东从青
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日月之行
其不同道又如此然每月合朔不知何以同度而会
于所会之辰又有或蚀或不蚀及其行或高而出黄
道之上或低而出黄道之下或相近而偪或差远而
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并黄道而九如此即
日月之行其道各异况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
长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月行则春东从青
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日月之行
其不同道又如此然每月合朔不知何以同度而会
于所会之辰又有或蚀或不蚀及其行或高而出黄
道之上或低而出黄道之下或相近而偪或差远而
卷五十 第 20a 页 WYG0721-0398a.png
不相值则皆不蚀如何曰日月道之说所引皆是日
之南北虽不同然皆随黄道而行耳月道虽不同然
亦常随黄道而出其旁耳其合朔时日月同在一度
其望日则日月极远而相对其上下弦则日月近一
而远三如日在午则月或在卯或在酉之类是也故
合朔之时日月之东西虽同在一度而月道之南北
或差远于日则不蚀或南北虽亦相近而日在内月
在外则不蚀此正如一人秉烛一人执扇相交而过
之南北虽不同然皆随黄道而行耳月道虽不同然
亦常随黄道而出其旁耳其合朔时日月同在一度
其望日则日月极远而相对其上下弦则日月近一
而远三如日在午则月或在卯或在酉之类是也故
合朔之时日月之东西虽同在一度而月道之南北
或差远于日则不蚀或南北虽亦相近而日在内月
在外则不蚀此正如一人秉烛一人执扇相交而过
卷五十 第 20b 页 WYG0721-0398b.png
一人自内观之其两人相去差远则虽扇在内烛在
外而扇不能掩烛或秉烛者在内而执扇者在外则
虽近而扇亦不能掩烛以此推之大略可见此说在
诗十月之交篇孔疏说得甚详李迂仲引證亦博可
并检看当得其说(荅廖子晦○以/上文集五条)
太史公历书是说太初然却是颛顼四分历刘歆作三
统历唐一行大衍历最详备五代王朴司天考亦简
严然一行王朴之历皆止用之二三年即差王朴历
外而扇不能掩烛或秉烛者在内而执扇者在外则
虽近而扇亦不能掩烛以此推之大略可见此说在
诗十月之交篇孔疏说得甚详李迂仲引證亦博可
并检看当得其说(荅廖子晦○以/上文集五条)
太史公历书是说太初然却是颛顼四分历刘歆作三
统历唐一行大衍历最详备五代王朴司天考亦简
严然一行王朴之历皆止用之二三年即差王朴历
卷五十 第 21a 页 WYG0721-0398c.png
是七百二十加去蔡季通所用却依康节三百六十
数(以下论/历法)
今之造历者无定法只是赶趁天之行度以求合或过
则损不及则益所以多差因言古之钟律纽算寸分
豪釐丝忽皆有定法如合符契皆自然而然莫知所
起古之圣人其思之如是之巧然皆非私意撰为之
也意古之历书亦必有一定之法而今亡矣三代而
下造历者纷纷莫有定议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
数(以下论/历法)
今之造历者无定法只是赶趁天之行度以求合或过
则损不及则益所以多差因言古之钟律纽算寸分
豪釐丝忽皆有定法如合符契皆自然而然莫知所
起古之圣人其思之如是之巧然皆非私意撰为之
也意古之历书亦必有一定之法而今亡矣三代而
下造历者纷纷莫有定议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
卷五十 第 21b 页 WYG0721-0398d.png
得古人一定之法也蔡季通尝言天之运无常日月
星辰积气皆动物也其行度迟速或过不及自是不
齐使我之法能运乎天而不为天之所运则其疏密
迟速或过不及之间不出乎我此虚宽之大数纵有
差忒皆可推而不失矣何者以我法之有定而律彼
之无定自无差也季通言非是天运无定乃其行度
如此其行之差处亦是常度但后之造历者其为数
窄狭而不足以包之尔
星辰积气皆动物也其行度迟速或过不及自是不
齐使我之法能运乎天而不为天之所运则其疏密
迟速或过不及之间不出乎我此虚宽之大数纵有
差忒皆可推而不失矣何者以我法之有定而律彼
之无定自无差也季通言非是天运无定乃其行度
如此其行之差处亦是常度但后之造历者其为数
窄狭而不足以包之尔
卷五十 第 22a 页 WYG0721-0399a.png
闰馀生于朔不尽周天之气周天之气谓二十四气也
月有大小朔不得尽此气而一岁日子足矣故置闰
中气只在本月若趱得中气在月尽后月便当置闰
历法蔡季通说当先论天行次及七政此亦未善要当
先论太虚以见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一定
位然后论天行以见天度加损虚度之岁分岁分既
定然后七政乃可齐耳
或说历四废日曰只是言相胜者春是庚辛日秋是甲
月有大小朔不得尽此气而一岁日子足矣故置闰
中气只在本月若趱得中气在月尽后月便当置闰
历法蔡季通说当先论天行次及七政此亦未善要当
先论太虚以见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一定
位然后论天行以见天度加损虚度之岁分岁分既
定然后七政乃可齐耳
或说历四废日曰只是言相胜者春是庚辛日秋是甲
卷五十 第 22b 页 WYG0721-0399b.png
乙日温公潜虚亦是此意
问历所以数差古今岂无人考得精者曰便是无人考
得精细而不易所以数差若考得精密有个定数永
不会差伊川说康节历不会差或问康节何以不造
历曰他安肯为此古人历法疏阔而差少今历愈密
而愈差因以两手量卓边云且如这许多阔分作四
段被他界限阔便有差不过只在一段界限之内纵
使极差出第二三段亦只在此四界之内所以容易
问历所以数差古今岂无人考得精者曰便是无人考
得精细而不易所以数差若考得精密有个定数永
不会差伊川说康节历不会差或问康节何以不造
历曰他安肯为此古人历法疏阔而差少今历愈密
而愈差因以两手量卓边云且如这许多阔分作四
段被他界限阔便有差不过只在一段界限之内纵
使极差出第二三段亦只在此四界之内所以容易
卷五十 第 23a 页 WYG0721-0399c.png
推测便有差容易见今之历法于这四界内分作八
界内又分作十六界界限愈密则差数愈远何故以
界限愈密而踰越多也其差则一而古今历法疏密
不同故尔看来都只是不曾推得定只是移来凑合
天之运行所以当年合得不差明后年便差元不曾
推得天运定只是旋将历去合那天之行不及则添
些过则减些以合之所以一二年又差如唐一行大
衍历当时最谓精密只一二年后便差只有季通说
界内又分作十六界界限愈密则差数愈远何故以
界限愈密而踰越多也其差则一而古今历法疏密
不同故尔看来都只是不曾推得定只是移来凑合
天之运行所以当年合得不差明后年便差元不曾
推得天运定只是旋将历去合那天之行不及则添
些过则减些以合之所以一二年又差如唐一行大
衍历当时最谓精密只一二年后便差只有季通说
卷五十 第 23b 页 WYG0721-0399d.png
得好当初造历便合并天运所蹉之度都算在里几
年后蹉几分几年后蹉几度将这蹉数都算做正数
直推到尽头如此庶几历可以正而不差今人都不
曾得个大统正只管说天之运行有差造历以求合
乎天而历愈差元不知天如何会有差自是天运行
合当如此此说极是不知当初因甚不曾算在里但
尧舜以来历至汉都丧失了不可考缘如今是这大
总纪不正所以都无是处蔡季通算得康节历康节
年后蹉几分几年后蹉几度将这蹉数都算做正数
直推到尽头如此庶几历可以正而不差今人都不
曾得个大统正只管说天之运行有差造历以求合
乎天而历愈差元不知天如何会有差自是天运行
合当如此此说极是不知当初因甚不曾算在里但
尧舜以来历至汉都丧失了不可考缘如今是这大
总纪不正所以都无是处蔡季通算得康节历康节
卷五十 第 24a 页 WYG0721-0400a.png
历十二万九千六百分大故密今历家所用只是万
分历万分历巳自是多了他如何肯用十二万分只
是今之历家又说季通底用不得不知如何又曰一
行大衍历比以前历他只是做得个头势大敷衍得
阔其实差数只一般正如百贯钱脩一料药与十文
脩一料药其不能治病一也
问历法何以推月之大小曰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
九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计之观其合朔为如何如
分历万分历巳自是多了他如何肯用十二万分只
是今之历家又说季通底用不得不知如何又曰一
行大衍历比以前历他只是做得个头势大敷衍得
阔其实差数只一般正如百贯钱脩一料药与十文
脩一料药其不能治病一也
问历法何以推月之大小曰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
九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计之观其合朔为如何如
卷五十 第 24b 页 WYG0721-0400b.png
前月大则后月初二日月生明前月小则后月初三
日月生明
先在先生处见一书先立春次惊蛰次雨水次春分次
谷雨次清明云汉历也
子升问人言金人历与中国历差一日是否曰只如子
正四刻方属今日子初自属昨日今人才交了子时
便唤做今日如此亦便差一日
历数微眇如今下漏一般漏管稍涩则必后天稍阔则
日月生明
先在先生处见一书先立春次惊蛰次雨水次春分次
谷雨次清明云汉历也
子升问人言金人历与中国历差一日是否曰只如子
正四刻方属今日子初自属昨日今人才交了子时
便唤做今日如此亦便差一日
历数微眇如今下漏一般漏管稍涩则必后天稍阔则
卷五十 第 25a 页 WYG0721-0400c.png
必先天未子而子未午而午
陈得一统元历绍兴七八年閒作又云局中暗用纪元
历以统元为名
先生尝言数家有大小阳九道夫问果尔则有国有家
者何贵乎脩治曰在我者过得他一二分便足以胜
之(以上语类/十三条)
脩历事若下手须更商量盖但测验即人皆可为或须
改造则恐不免一出亦非今日一时事也(荅蔡/季通)
陈得一统元历绍兴七八年閒作又云局中暗用纪元
历以统元为名
先生尝言数家有大小阳九道夫问果尔则有国有家
者何贵乎脩治曰在我者过得他一二分便足以胜
之(以上语类/十三条)
脩历事若下手须更商量盖但测验即人皆可为或须
改造则恐不免一出亦非今日一时事也(荅蔡/季通)
卷五十 第 25b 页 WYG0721-0400d.png
晷景制作甚精三衢有王伯照侍郎所定官历刻漏图
一编亦与此同历象之学自是一家若欲穷理亦不
可以不讲然亦须大者先立然后及之则亦不至难
晓而无不通矣(荅曾无疑○以/上文集二条)
黄道之差始自春分秋分赤道所交月道之差始自交
朔交中黄道所交日出入赤道二十四度月出入黄
道六度黄道一周退前所交六十分度之一是谓岁
差月道一周退前所交一度八万九千七百七十三
一编亦与此同历象之学自是一家若欲穷理亦不
可以不讲然亦须大者先立然后及之则亦不至难
晓而无不通矣(荅曾无疑○以/上文集二条)
黄道之差始自春分秋分赤道所交月道之差始自交
朔交中黄道所交日出入赤道二十四度月出入黄
道六度黄道一周退前所交六十分度之一是谓岁
差月道一周退前所交一度八万九千七百七十三
卷五十 第 26a 页 WYG0721-0401a.png
分度之四万三千五百三杪半积二万一千九百一
十五年而岁差周积二百二十一月及分一千七百
五十三而交道周矣(此一条出/经济文衡)
地理(潮汐附/)
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
问先生前日言水随山行何以验之曰外面底水在山
下行中间底水在脊上行因以指为喻曰外面底水在
指缝中行中閒底水在指头上行又曰山下有水今
十五年而岁差周积二百二十一月及分一千七百
五十三而交道周矣(此一条出/经济文衡)
地理(潮汐附/)
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异水本异而末同
问先生前日言水随山行何以验之曰外面底水在山
下行中间底水在脊上行因以指为喻曰外面底水在
指缝中行中閒底水在指头上行又曰山下有水今
卷五十 第 26b 页 WYG0721-0401b.png
浚井底人亦看山脉
冀都是正天地中閒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
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
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
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
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
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极高
冀都是正天地中閒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
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
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
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
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
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
上党即今潞州春秋赤狄潞氏即其地也以其地极高
卷五十 第 27a 页 WYG0721-0401c.png
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上党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
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河东河北诸州如
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两边窠中山极高阔(伊川/云太)
(行千里/一块石)山后是忻代诸州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又
问平阳蒲坂自尧舜后何故无人建都曰其地硗瘠
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惟尧舜能都之后世侈泰
如何都得
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关中一支生下函谷
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之所都也河东河北诸州如
太原晋阳等处皆在山之两边窠中山极高阔(伊川/云太)
(行千里/一块石)山后是忻代诸州泰山却是太行之虎山又
问平阳蒲坂自尧舜后何故无人建都曰其地硗瘠
不生物人民朴陋俭啬故惟尧舜能都之后世侈泰
如何都得
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关中一支生下函谷
卷五十 第 27b 页 WYG0721-0401d.png
以至嵩山东尽泰山此是一支又自嶓冢汉水之北
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
支以尽乎江浙闽广
江西山皆是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故皆逆闽中却是
自北而南故皆顺
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水皆东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来
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热
仙霞岭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又发去
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江南诸山则又自岷山分一
支以尽乎江浙闽广
江西山皆是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故皆逆闽中却是
自北而南故皆顺
闽中之山多自北来水皆东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来
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热
仙霞岭在信州分水之右其脊脉发去为临安又发去
卷五十 第 28a 页 WYG0721-0402a.png
为建康
荆襄山川平旷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会
处耆旧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变则正是兵交之冲
东南论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诸方水道所
凑一望则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应处临安如入
屋角房中坐视外面殊不相应武昌亦不及建康然
今之武昌非昔之武昌吴都武昌乃今武昌县地势
迫窄只恃前一水为险耳鄂州正今之武昌亦是好
荆襄山川平旷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气象为东南交会
处耆旧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变则正是兵交之冲
东南论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诸方水道所
凑一望则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应处临安如入
屋角房中坐视外面殊不相应武昌亦不及建康然
今之武昌非昔之武昌吴都武昌乃今武昌县地势
迫窄只恃前一水为险耳鄂州正今之武昌亦是好
卷五十 第 28b 页 WYG0721-0402b.png
形势上可以通关陕中可以向许洛下可以通山东
若临安进只可通得山东及淮北而已
因看刘枢家中原图黄河却自西南贯梁山泊迤逦入
淮来神宗时河北流故北人盛今却南来故其势亦
衰又曰神宗时行淤田策行得甚力差官去监那个
水也是肥只是未蒙其利先有冲颓庐舍之患潘子
善问如何可治河决之患曰汉人之策令两旁不立
城邑不置民居存留些地步与他不与他争放教他
若临安进只可通得山东及淮北而已
因看刘枢家中原图黄河却自西南贯梁山泊迤逦入
淮来神宗时河北流故北人盛今却南来故其势亦
衰又曰神宗时行淤田策行得甚力差官去监那个
水也是肥只是未蒙其利先有冲颓庐舍之患潘子
善问如何可治河决之患曰汉人之策令两旁不立
城邑不置民居存留些地步与他不与他争放教他
卷五十 第 29a 页 WYG0721-0402c.png
宽教他水散漫或流从这边或流从那边不似而今
作堤去圩他元帝时募善治河决者当时集众议以
此说为善
问岷山之分支何以见曰只是以水验之大凡两山夹
行中间必有水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江出于岷山
岷山夹江两而行那边一支去为陇(他本云那边/一支去为江)
(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南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
两浙而馀气为福建二广
作堤去圩他元帝时募善治河决者当时集众议以
此说为善
问岷山之分支何以见曰只是以水验之大凡两山夹
行中间必有水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江出于岷山
岷山夹江两而行那边一支去为陇(他本云那边/一支去为江)
(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为湖南又一支为建康又一支为
两浙而馀气为福建二广
卷五十 第 29b 页 WYG0721-0402d.png
问本朝建国何故不都关中曰前代所以都关中者以
黄河左右旋绕所谓临不测之渊是也近东独有函
谷关一路通山东故可据以为险又关中之山皆自
蜀汉而来至长安而尽(池录作关中之/山皆自西而东)若横山之险
乃山之极高处(横山皆黄石/山不生草木)本朝则自横山以北尽
为西夏所有山河之固与吾共之反据高以临我是
以不可都也(以上语类/十三条)
顷在南康两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东陵敷浅原之间
黄河左右旋绕所谓临不测之渊是也近东独有函
谷关一路通山东故可据以为险又关中之山皆自
蜀汉而来至长安而尽(池录作关中之/山皆自西而东)若横山之险
乃山之极高处(横山皆黄石/山不生草木)本朝则自横山以北尽
为西夏所有山河之固与吾共之反据高以临我是
以不可都也(以上语类/十三条)
顷在南康两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东陵敷浅原之间
卷五十 第 30a 页 WYG0721-0403a.png
而考其山川形势之实殊不相应因考诸说疑晁氏
九江东陵之说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盖江流自
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也若谓九
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应
言至东陵然后东迤北会于𣾀也白氏所论敷浅原
者亦有理而未尽盖详经文敷浅原合是衡山东北
一支尽处疑即今庐阜但无明文可考耳德安县敷
阳山正在庐山之西南故谓之敷阳非以其地即为
九江东陵之说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盖江流自
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也若谓九
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应
言至东陵然后东迤北会于𣾀也白氏所论敷浅原
者亦有理而未尽盖详经文敷浅原合是衡山东北
一支尽处疑即今庐阜但无明文可考耳德安县敷
阳山正在庐山之西南故谓之敷阳非以其地即为
卷五十 第 30b 页 WYG0721-0403b.png
敷浅原也若如旧说正以敷阳为敷浅原则此山甚
小又非山脉尽处若遂如晁氏之说以为江入海处
则合是今京口所过之水又不但九江而已也若以
衡山东北尽处而言即为庐阜无疑盖自岷山东南
至衡山又自衡山东北而至此则九江之原出于此
三山之北者皆合于洞庭而注于岷江故自衡山而
至此者必过九江也此以地势考之妄谓如此(荅程/泰之)
禹迹图云是用长安旧本翻刻然东南诸水例皆疏略
小又非山脉尽处若遂如晁氏之说以为江入海处
则合是今京口所过之水又不但九江而已也若以
衡山东北尽处而言即为庐阜无疑盖自岷山东南
至衡山又自衡山东北而至此则九江之原出于此
三山之北者皆合于洞庭而注于岷江故自衡山而
至此者必过九江也此以地势考之妄谓如此(荅程/泰之)
禹迹图云是用长安旧本翻刻然东南诸水例皆疏略
卷五十 第 31a 页 WYG0721-0403c.png
顷年又见一蜀士说蜀中嘉州以西诸水亦多不合
今其显然者如蜀江至泸州东南乃分派南流东折
径二广自番禺以入海以理势度之岂应有此必是
两水南北分流而摹刻者误连合之遂使其北入江
者反为逆流耳然柳子厚诗亦言牂牱南下水如汤
则二广之水源计必距蜀江不远但不知的自何州
而分为南北耳(荅李/季章)
问齐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今其显然者如蜀江至泸州东南乃分派南流东折
径二广自番禺以入海以理势度之岂应有此必是
两水南北分流而摹刻者误连合之遂使其北入江
者反为逆流耳然柳子厚诗亦言牂牱南下水如汤
则二广之水源计必距蜀江不远但不知的自何州
而分为南北耳(荅李/季章)
问齐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卷五十 第 31b 页 WYG0721-0403d.png
史记索隐曰按今淮南有故穆陵关是楚之境无棣
在辽西孤竹服虔以为太公受封所至不然也盖言
其征伐所至之域其说如何曰穆陵在密州之西无
棣是今棣州更考地志可见索隐恐非(荅吴/伯丰)
汉志不知湖汉即是彭蠡而曰源出雩都至彭蠡入江
此为大谬恐彦和亦不能正也九江之说今亦只可
大槩而言恐当时地入三苗禹亦不能细考若论小
水则湖南尚有蒸潇之属况兼湖北诸水上流其数
在辽西孤竹服虔以为太公受封所至不然也盖言
其征伐所至之域其说如何曰穆陵在密州之西无
棣是今棣州更考地志可见索隐恐非(荅吴/伯丰)
汉志不知湖汉即是彭蠡而曰源出雩都至彭蠡入江
此为大谬恐彦和亦不能正也九江之说今亦只可
大槩而言恐当时地入三苗禹亦不能细考若论小
水则湖南尚有蒸潇之属况兼湖北诸水上流其数
卷五十 第 32a 页 WYG0721-0404a.png
不止于九若实计入湖之水只是湘沅澧之属三四
而已又不能及九也汉水未入江之前彭蠡未潴此
亦未是江流甚大汉水入之未必能有所增益也(荅/董)
(叔/重)
或云程邑在雍州之东二十里王季所居又引苏黄门
诗说周之程邑汉扶风安陵县也予案雍州之境东
自西河西距黑水延袤数千里不知所谓州东二十
里者自何处计此里数若指丰镐而言则经传初不
而已又不能及九也汉水未入江之前彭蠡未潴此
亦未是江流甚大汉水入之未必能有所增益也(荅/董)
(叔/重)
或云程邑在雍州之东二十里王季所居又引苏黄门
诗说周之程邑汉扶风安陵县也予案雍州之境东
自西河西距黑水延袤数千里不知所谓州东二十
里者自何处计此里数若指丰镐而言则经传初不
卷五十 第 32b 页 WYG0721-0404b.png
明言其为雍州治所又按汉志安陵在长安北四十
里不应言东又按皇矣之诗此诗乃是文王克密之
后所作亦不得为王季所居也然意此语必有自来
但州字当是衍文耳所谓雍者乃扶风之雍县其地
亦在长安之北计与安陵相去不远故得引以相明
唯王季之云恐别有所据然亦未知其与诗说孰为
得失也(偶读/谩记)
上虞馀姚二邑皆以舜名而上虞村落又有号百官俗
里不应言东又按皇矣之诗此诗乃是文王克密之
后所作亦不得为王季所居也然意此语必有自来
但州字当是衍文耳所谓雍者乃扶风之雍县其地
亦在长安之北计与安陵相去不远故得引以相明
唯王季之云恐别有所据然亦未知其与诗说孰为
得失也(偶读/谩记)
上虞馀姚二邑皆以舜名而上虞村落又有号百官俗
卷五十 第 33a 页 WYG0721-0404c.png
传百官牛羊之处也或谓四旁多舜事迹疑其子孙
所封理或有之然不可考矣大抵地名古迹亦多沿
袭讹谬如子华子后序乃言鬼谷子所居在今信州
贵溪县盖其图经之说如此岂有此理哉以他书考
之地名鬼谷者凡数处疑特俚俗相传物魅之区尔
未必仪秦之师所居也上虞旁邑嵊县有戈过二姓
即少康所灭羿浞之党其子孙乃聚于一邑又近禹
葬之地不知其何故也(偶读/谩记)
所封理或有之然不可考矣大抵地名古迹亦多沿
袭讹谬如子华子后序乃言鬼谷子所居在今信州
贵溪县盖其图经之说如此岂有此理哉以他书考
之地名鬼谷者凡数处疑特俚俗相传物魅之区尔
未必仪秦之师所居也上虞旁邑嵊县有戈过二姓
即少康所灭羿浞之党其子孙乃聚于一邑又近禹
葬之地不知其何故也(偶读/谩记)
卷五十 第 33b 页 WYG0721-0404d.png
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此但作文取其字数以
足对偶而云耳若以水路之实论之便有不通而亦
初无所害于理也说者见其不通便欲强为之说然
亦徒为穿凿而卒不能使之通也如沈存中引李习
之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于江因谓淮
泗入江乃禹之旧迹故道宛然但今江淮已深不能
至高邮耳此说甚似其实非也按禹贡淮水出桐柏
会泗沂以入于海故以小江而列于四渎正以其能
足对偶而云耳若以水路之实论之便有不通而亦
初无所害于理也说者见其不通便欲强为之说然
亦徒为穿凿而卒不能使之通也如沈存中引李习
之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于江因谓淮
泗入江乃禹之旧迹故道宛然但今江淮已深不能
至高邮耳此说甚似其实非也按禹贡淮水出桐柏
会泗沂以入于海故以小江而列于四渎正以其能
卷五十 第 34a 页 WYG0721-0405a.png
专达于海耳若如此说则禹贡当云南入于江不应
言东入于海而淮亦不得为渎矣且习之沿溯二字
似亦未当盖古今往来淮南只行䢴沟运河皆筑埭
置闸储闭潮汐以通漕运非流水也若使当时自有
禹迹故道可通舟楫则不须更开运河矣故自淮至
高邮不得为沿自高邮以入江不得为溯而习之又
有自淮顺潮入新浦之言则是入运河时偶随淮潮
而入有似于沿意其过高邮后又迎江潮而出故复
言东入于海而淮亦不得为渎矣且习之沿溯二字
似亦未当盖古今往来淮南只行䢴沟运河皆筑埭
置闸储闭潮汐以通漕运非流水也若使当时自有
禹迹故道可通舟楫则不须更开运河矣故自淮至
高邮不得为沿自高邮以入江不得为溯而习之又
有自淮顺潮入新浦之言则是入运河时偶随淮潮
而入有似于沿意其过高邮后又迎江潮而出故复
卷五十 第 34b 页 WYG0721-0405b.png
有似于溯而察之不审致此谬误今人以是而说孟
子是以误而益误也(今按来南录中无/此语未详其故)近世又有立
说以为淮泗本不入江当洪水横流之时排退淮泗
然后能决汝汉以入江此说尤巧而尤不通盖汝水
入淮泗水亦入淮三水合而为一若排退淮泗则汝
水亦见排退而愈不得入江矣汉水自嶓冢过襄阳
南流至汉阳军乃入于江淮自桐柏东流会汝水泗
水以入于海淮汉之閒自有大山自唐邓光黄以下
子是以误而益误也(今按来南录中无/此语未详其故)近世又有立
说以为淮泗本不入江当洪水横流之时排退淮泗
然后能决汝汉以入江此说尤巧而尤不通盖汝水
入淮泗水亦入淮三水合而为一若排退淮泗则汝
水亦见排退而愈不得入江矣汉水自嶓冢过襄阳
南流至汉阳军乃入于江淮自桐柏东流会汝水泗
水以入于海淮汉之閒自有大山自唐邓光黄以下
卷五十 第 35a 页 WYG0721-0405c.png
至于潜霍地势隔蓦虽使淮泗横流亦与江汉不相
干涉不待排退二水而后汉得入江也大抵孟子之
言只是行文之失无害于义理不必曲为之说閒费
心力也(偶读/谩记)
潏水集云同州韩城县北有安国岭东西四十馀里东
临大河濒河有禹庙在山断河出处禹凿龙门起于
唐张仁愿所筑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
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束于山硖间千数百里至此
干涉不待排退二水而后汉得入江也大抵孟子之
言只是行文之失无害于义理不必曲为之说閒费
心力也(偶读/谩记)
潏水集云同州韩城县北有安国岭东西四十馀里东
临大河濒河有禹庙在山断河出处禹凿龙门起于
唐张仁愿所筑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
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束于山硖间千数百里至此
卷五十 第 35b 页 WYG0721-0405d.png
山开岸阔豁然奔放怒气喷风声如万雷庙像豕首
而冕服旧传鲧入羽渊化为黄熊又云鲧为玄熊熊
首类豕肖像以此而庙乃称禹甚非也然乡人不敢
以豕肉荐必致神怒大风发屋拔木百里被害旧说
禹凿龙门而不详言其所以凿诵说相传但谓因旧
脩辟去其龃龉以决水势而已今详此说则谓受降
以东至于龙门皆是禹所新凿若果如此则禹未凿
时河之故道不知却在何处而李氏所说又何所考
而冕服旧传鲧入羽渊化为黄熊又云鲧为玄熊熊
首类豕肖像以此而庙乃称禹甚非也然乡人不敢
以豕肉荐必致神怒大风发屋拔木百里被害旧说
禹凿龙门而不详言其所以凿诵说相传但谓因旧
脩辟去其龃龉以决水势而已今详此说则谓受降
以东至于龙门皆是禹所新凿若果如此则禹未凿
时河之故道不知却在何处而李氏所说又何所考
卷五十 第 36a 页 WYG0721-0406a.png
也(记潏水/集二事)
又云邢恕奏乞下熙河路打造船五百只于黄河顺流
放下至会州西小河内藏住熙河路漕使李复奏窃
知邢恕欲用此船载兵顺流而下取兴州契勘会州
之西小河咸水其阔不及一丈深止于一二尺岂能
藏船黄河过会州入韦精山石硖险窄自上乘流直
下高数十尺船岂可过至西安州之东大河分为六
七道散流谓之南山逆流数十里方再合逆溜水浅
又云邢恕奏乞下熙河路打造船五百只于黄河顺流
放下至会州西小河内藏住熙河路漕使李复奏窃
知邢恕欲用此船载兵顺流而下取兴州契勘会州
之西小河咸水其阔不及一丈深止于一二尺岂能
藏船黄河过会州入韦精山石硖险窄自上乘流直
下高数十尺船岂可过至西安州之东大河分为六
七道散流谓之南山逆流数十里方再合逆溜水浅
卷五十 第 36b 页 WYG0721-0406b.png
滩不胜舟载此声若出必为夏国侮笑事遂寝邢恕
之策果如李复之言可谓妄矣然禹贡所言雍州贡
赋之路亦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则
古来此处河道固通舟楫如恕策矣复之言乃如此
何也(记潏水/集二事)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海今钱塘浙江)
(是/也)在闽西北入海馀暨南(馀暨南属会/稽为永兴县)庐江出三天
子都入江彭泽西(彭泽今彭蠡也/在浔阳彭泽县)一曰天子鄣右出
之策果如李复之言可谓妄矣然禹贡所言雍州贡
赋之路亦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则
古来此处河道固通舟楫如恕策矣复之言乃如此
何也(记潏水/集二事)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海今钱塘浙江)
(是/也)在闽西北入海馀暨南(馀暨南属会/稽为永兴县)庐江出三天
子都入江彭泽西(彭泽今彭蠡也/在浔阳彭泽县)一曰天子鄣右出
卷五十 第 37a 页 WYG0721-0406c.png
山海经第十三卷桉山海经唯此数卷所记颇得古
今山川形势之实而无荒诞谲怪之词然诸经皆莫
之考而其他卷谬悠之说则往往诵而传之虽陶公
不免也此数语者又为得今江浙形势之实但经中
浙字汉志注中作浙盖字之误石林已尝辨之(更检/)
注中蛮中字罗端良所著歙浦志乃作率山未知孰
是庐江得名不知何义其入江处西有大山亦以庐
名说者便谓即是三天子都此固非是然其名之相
今山川形势之实而无荒诞谲怪之词然诸经皆莫
之考而其他卷谬悠之说则往往诵而传之虽陶公
不免也此数语者又为得今江浙形势之实但经中
浙字汉志注中作浙盖字之误石林已尝辨之(更检/)
注中蛮中字罗端良所著歙浦志乃作率山未知孰
是庐江得名不知何义其入江处西有大山亦以庐
名说者便谓即是三天子都此固非是然其名之相
卷五十 第 37b 页 WYG0721-0406d.png
因则似不无说也都一作鄣亦未详其孰是但庐江
出丹阳郡陵阳县而其旁县有以鄣名则疑作鄣为
是也(记山/海经)
顷在湖南见说溪洞蛮猺略有四种曰獠曰犵曰伶而
其最轻捷者曰猫近年数出剽掠为边患者多此种
也岂三苗氏之遗民乎古字少而多通用然则所谓
三苗者亦当正作猫字耳詹元善说苗民之国三徙
其都初在今之筠州次在今之兴国军皆在深山之
出丹阳郡陵阳县而其旁县有以鄣名则疑作鄣为
是也(记山/海经)
顷在湖南见说溪洞蛮猺略有四种曰獠曰犵曰伶而
其最轻捷者曰猫近年数出剽掠为边患者多此种
也岂三苗氏之遗民乎古字少而多通用然则所谓
三苗者亦当正作猫字耳詹元善说苗民之国三徙
其都初在今之筠州次在今之兴国军皆在深山之
卷五十 第 38a 页 WYG0721-0407a.png
中人不可入而已亦难出最后在今之武昌县则据
江山之险可以四出为寇而人不得而近之矣(记三/苗)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又曰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
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阳至
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此皆禹贡之文也古今
读者皆以为是既出于圣人之手则固不容复有讹
江山之险可以四出为寇而人不得而近之矣(记三/苗)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又曰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
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阳至
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此皆禹贡之文也古今
读者皆以为是既出于圣人之手则固不容复有讹
卷五十 第 38b 页 WYG0721-0407b.png
谬万世之下但当尊信诵习传之无穷亦无以覈其
事实是否为也是以为之说者不过随文解义以就
章句如说九江则曰江过寻阳派别为九或曰有小
江九北来注之说彭蠡则曰汉水所汇而江水亦往
会焉说北江中江则曰汉既汇而出为北江江既会
而出为中江也说九江则但指今日江州治所以当
之说敷浅原则但以为汉历陵县之傅易山在今日
为江州之德安县而已如是而言姑为诵说则可矣
事实是否为也是以为之说者不过随文解义以就
章句如说九江则曰江过寻阳派别为九或曰有小
江九北来注之说彭蠡则曰汉水所汇而江水亦往
会焉说北江中江则曰汉既汇而出为北江江既会
而出为中江也说九江则但指今日江州治所以当
之说敷浅原则但以为汉历陵县之傅易山在今日
为江州之德安县而已如是而言姑为诵说则可矣
卷五十 第 39a 页 WYG0721-0407c.png
若以山川形势之实考之吾恐其说有所不通而不
能使人无所疑也若曰派别为九则江流上下洲渚
不一今所计以为九者若必首尾短长均布若一则
横断一节纵别为九一水之间当有一洲九江之閒
沙水相閒乃为十有七道于地将无所容若曰参差
取之不必齐一则又不知断自何许而数其九也况
洲渚出没其势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后乃复生
一洲是岂可以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说
能使人无所疑也若曰派别为九则江流上下洲渚
不一今所计以为九者若必首尾短长均布若一则
横断一节纵别为九一水之间当有一洲九江之閒
沙水相閒乃为十有七道于地将无所容若曰参差
取之不必齐一则又不知断自何许而数其九也况
洲渚出没其势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后乃复生
一洲是岂可以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说
卷五十 第 39b 页 WYG0721-0407d.png
也若曰旁计横入小江之数则自岷山以东至入海
处不知其当为几千百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
且经文言九江孔殷正以见其吐吞壮盛浩无津涯
之势决非寻常分派小江之可当又继此而后及夫
沱潜云梦则又见其决非今日江州甚远之下流此
又可以證前二说者为不可通之妄说也若曰汉水
汇为彭蠡而江水亦往会焉则彭蠡之为泽也实在
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口县南跨南康军饶州之境
处不知其当为几千百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
且经文言九江孔殷正以见其吐吞壮盛浩无津涯
之势决非寻常分派小江之可当又继此而后及夫
沱潜云梦则又见其决非今日江州甚远之下流此
又可以證前二说者为不可通之妄说也若曰汉水
汇为彭蠡而江水亦往会焉则彭蠡之为泽也实在
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口县南跨南康军饶州之境
卷五十 第 40a 页 WYG0721-0408a.png
以接于隆兴府之北瀰漫数十百里其原则东自饶
徽信州建昌军南自赣州南安军西自袁筠以至隆
兴分宁诸邑方数千里之水皆会而归焉北过南康
杨澜左里则两岸渐迫山麓而湖面稍狭遂东北流
以趋湖口而入于江矣然以地势北高而南下故其
入于江也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猪以
为是瀰漫数十百里之大泽是则彭蠡之所以为彭
蠡者初非有所仰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唯无所
徽信州建昌军南自赣州南安军西自袁筠以至隆
兴分宁诸邑方数千里之水皆会而归焉北过南康
杨澜左里则两岸渐迫山麓而湖面稍狭遂东北流
以趋湖口而入于江矣然以地势北高而南下故其
入于江也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猪以
为是瀰漫数十百里之大泽是则彭蠡之所以为彭
蠡者初非有所仰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唯无所
卷五十 第 40b 页 WYG0721-0408b.png
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日高势亦不复容江汉
之来入矣又况汉水自汉阳军大别山下南流入江
则其水与江混而为一至此已七百馀里矣今谓其
至此而后一先一后以入于彭蠡既汇之后又复循
次而出以为二江则其入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
水而先行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后会其出也
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今分以之北何以识其
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以居中耶且以方言之则宜
之来入矣又况汉水自汉阳军大别山下南流入江
则其水与江混而为一至此已七百馀里矣今谓其
至此而后一先一后以入于彭蠡既汇之后又复循
次而出以为二江则其入也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
水而先行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江水而后会其出也
何以识其为昔日之汉水而今分以之北何以识其
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以居中耶且以方言之则宜
卷五十 第 41a 页 WYG0721-0408c.png
曰南会而不应曰北会以实计之则湖口之东今但
见其为一江而不见其分流然则所谓汉水汇为彭
泽而江水亦往会焉者亦不可通之妄说也此一说
者既无一之不穷于是味别洲别之论出焉而终亦
不免于穷也盖曰味别则不知凡禹之所为过门不
入胼手胝足而不以为病者为欲大济天下昏垫之
民使得平土而居以衣且食而遂其生耶抑如陆羽
张又新辈但欲较计豪分于齿颊閒以为茗饮一时
见其为一江而不见其分流然则所谓汉水汇为彭
泽而江水亦往会焉者亦不可通之妄说也此一说
者既无一之不穷于是味别洲别之论出焉而终亦
不免于穷也盖曰味别则不知凡禹之所为过门不
入胼手胝足而不以为病者为欲大济天下昏垫之
民使得平土而居以衣且食而遂其生耶抑如陆羽
张又新辈但欲较计豪分于齿颊閒以为茗饮一时
卷五十 第 41b 页 WYG0721-0408d.png
之快也呜呼彼以是而为说者亦可谓童騃不思之
甚矣且河之所会漆沮泾渭伊洛瀍涧支川尤多而
初无味别之说济之所经或潜或见或止或流其变
不一而初无味别之说何独至此而辨之若是悉耶
此又可见其为不通之妄说也若曰洲别则又九江
之凿吾既辨于前矣若果如此则汉水入江之后便
须常有一洲介于其间以为江汉之别而湖口入汇
之处又当各分为二以为出入之辨而后可也今皆
甚矣且河之所会漆沮泾渭伊洛瀍涧支川尤多而
初无味别之说济之所经或潜或见或止或流其变
不一而初无味别之说何独至此而辨之若是悉耶
此又可见其为不通之妄说也若曰洲别则又九江
之凿吾既辨于前矣若果如此则汉水入江之后便
须常有一洲介于其间以为江汉之别而湖口入汇
之处又当各分为二以为出入之辨而后可也今皆
卷五十 第 42a 页 WYG0721-0409a.png
无之而湖口横度之处予常过之但见舟北为大江
之浊流舟南为彭蠡之清涨而已盖彭蠡之水虽限
于江而不得泄然及其既平则亦因其可行之隙而
又未尝不相持以东也恶睹所谓中江北江之别乎
此又可见其为不通之妄说也若曰古之九江即今
之江州古之敷浅原即今之德安县则汉九江郡本
在江北而今所谓江州者实武昌郡之柴桑县后以
江北之寻阳非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故
之浊流舟南为彭蠡之清涨而已盖彭蠡之水虽限
于江而不得泄然及其既平则亦因其可行之隙而
又未尝不相持以东也恶睹所谓中江北江之别乎
此又可见其为不通之妄说也若曰古之九江即今
之江州古之敷浅原即今之德安县则汉九江郡本
在江北而今所谓江州者实武昌郡之柴桑县后以
江北之寻阳非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故
卷五十 第 42b 页 WYG0721-0409b.png
江南得有寻阳之名后又因寻阳而改为江州实非
古九江地也又况经言过九江至于东陵而后会于
彭蠡则自今江州城下至湖口县才四十里不知东
陵的在何处何所表异而其志之繁密促数乃如此
又曰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则已自江州顺流东下湖
口又复溯流南上彭蠡百有馀里而后至焉亦何说
哉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至于今之所谓敷浅原者
为山甚小而庳不足以有所表见而其全体正脉遂
古九江地也又况经言过九江至于东陵而后会于
彭蠡则自今江州城下至湖口县才四十里不知东
陵的在何处何所表异而其志之繁密促数乃如此
又曰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则已自江州顺流东下湖
口又复溯流南上彭蠡百有馀里而后至焉亦何说
哉此又不可通之妄说也至于今之所谓敷浅原者
为山甚小而庳不足以有所表见而其全体正脉遂
卷五十 第 43a 页 WYG0721-0409c.png
起而为庐阜则甚高且大以尽乎大江彭蠡之交而
所以识夫衡山东过一支之所极者惟是乃为宜耳
今皆反之则吾恐其山川之名古今或异而传者未
必得其真也凡此差舛其类不一读而不思思而不
考者既昏愦卤莽而无足言矣其閒亦有心知其误
而口不敢言乃反为之迁就穿凿以盖其失者则其
巧愈甚而其谬愈彰使有识之士读之愈疑而愈不
敢信唯国初胡秘监旦近世晁詹事说之皆以九江
所以识夫衡山东过一支之所极者惟是乃为宜耳
今皆反之则吾恐其山川之名古今或异而传者未
必得其真也凡此差舛其类不一读而不思思而不
考者既昏愦卤莽而无足言矣其閒亦有心知其误
而口不敢言乃反为之迁就穿凿以盖其失者则其
巧愈甚而其谬愈彰使有识之士读之愈疑而愈不
敢信唯国初胡秘监旦近世晁詹事说之皆以九江
卷五十 第 43b 页 WYG0721-0409d.png
为洞庭则其援證皆极精博而莆田郑樵渔仲独谓
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十三字为衍文亦
为得之予既目睹彭蠡有源两江不分之实又参之
以此三说者而深以事理情势求之然后果得其所
以误也盖洪水之患唯河为甚而兖州乃其下流水
曲而流缓地平而土疏故河之患于此为尤甚是以
作治之功十有三载然后同于诸州窃计当时惟此
等处事急民困势重役烦禹乃亲涖而身督之不可
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十三字为衍文亦
为得之予既目睹彭蠡有源两江不分之实又参之
以此三说者而深以事理情势求之然后果得其所
以误也盖洪水之患唯河为甚而兖州乃其下流水
曲而流缓地平而土疏故河之患于此为尤甚是以
作治之功十有三载然后同于诸州窃计当时惟此
等处事急民困势重役烦禹乃亲涖而身督之不可
卷五十 第 44a 页 WYG0721-0410a.png
一日而舍去若梁雍荆扬地偏水急不待疏凿固已
通行则分遣官属往而视之其亦可也况洞庭彭蠡
之间乃三苗氏之所居当是之时水泽山林深昧不
测彼方负其险阻顽不即工则官属之往者固未必
遽敢深入其境是以但见彭蠡之为泽而不知其源
之甚远而且多但见洞庭下流之已为江而不知其
中流之尝为泽而甚广也以此致误宜无足怪若其
用字之同异则经之凡例亦自可考顾读者未深思
通行则分遣官属往而视之其亦可也况洞庭彭蠡
之间乃三苗氏之所居当是之时水泽山林深昧不
测彼方负其险阻顽不即工则官属之往者固未必
遽敢深入其境是以但见彭蠡之为泽而不知其源
之甚远而且多但见洞庭下流之已为江而不知其
中流之尝为泽而甚广也以此致误宜无足怪若其
用字之同异则经之凡例亦自可考顾读者未深思
卷五十 第 44b 页 WYG0721-0410b.png
耳今但删去东汇北江之衍字而正以洞庭为九江
更以经之凡例通之则过九江至于东陵者言导岷
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庭之口以至东陵也
是汉水过三澨之例也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者言导
岷阳之山而导山之人至于衡山之麓遂越洞庭之
尾东取山路以至乎敷浅原也是导岍岐荆山而逾
于河以尽常碣之例也以是观之则经之文意不亦
既明矣乎若更以他书考之则山海经云庐江出三
更以经之凡例通之则过九江至于东陵者言导岷
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庭之口以至东陵也
是汉水过三澨之例也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者言导
岷阳之山而导山之人至于衡山之麓遂越洞庭之
尾东取山路以至乎敷浅原也是导岍岐荆山而逾
于河以尽常碣之例也以是观之则经之文意不亦
既明矣乎若更以他书考之则山海经云庐江出三
卷五十 第 45a 页 WYG0721-0410c.png
天子都(本注云一作鄣今桉丹阳故为鄣/郡其得名盖以此则作鄣为是)入江彭泽
西(本注云彭泽今彭蠡/也在鄱阳彭泽县)汉志亦云庐江出陵阳东南
北入江盖陵阳者丹阳之属县今宁国府旌德县有
陵阳山而三天子都乃在徽饶之境疑与陵阳腹背
相直故庐江者得出其东南而西流北折以为鄱馀
二水遂以会于彭蠡而入于江也及其入江则庐山
屹立乎其西南而江之北岸即为郡之南境疑江与
山盖相因以得名而郡境虽在江北亦以其南直此
西(本注云彭泽今彭蠡/也在鄱阳彭泽县)汉志亦云庐江出陵阳东南
北入江盖陵阳者丹阳之属县今宁国府旌德县有
陵阳山而三天子都乃在徽饶之境疑与陵阳腹背
相直故庐江者得出其东南而西流北折以为鄱馀
二水遂以会于彭蠡而入于江也及其入江则庐山
屹立乎其西南而江之北岸即为郡之南境疑江与
山盖相因以得名而郡境虽在江北亦以其南直此
卷五十 第 45b 页 WYG0721-0410d.png
江此山而名之也然则彭蠡安得为无源而必待汉
汇江会而成哉汉志豫章为郡领县十八其彭蠡县
下注云禹贡彭蠡泽在西其馀则言水入湖汉者八
(鄱阳鄱水馀干馀水艾脩水涂淦水南/城盱水建成蜀水宜春南水南壄彭水)入大江者一
(赣豫/章水)而湖汉一水则又自雩都东至彭泽入江行千
九百八十里也桉今地势彭蠡既与江通而豫章诸
水不由彭蠡别无入江之路则湖汉者即是彭蠡而
其所受众水之源又不止于庐江而已也以此而观
汇江会而成哉汉志豫章为郡领县十八其彭蠡县
下注云禹贡彭蠡泽在西其馀则言水入湖汉者八
(鄱阳鄱水馀干馀水艾脩水涂淦水南/城盱水建成蜀水宜春南水南壄彭水)入大江者一
(赣豫/章水)而湖汉一水则又自雩都东至彭泽入江行千
九百八十里也桉今地势彭蠡既与江通而豫章诸
水不由彭蠡别无入江之路则湖汉者即是彭蠡而
其所受众水之源又不止于庐江而已也以此而观
卷五十 第 46a 页 WYG0721-0411a.png
则山海经之言犹有未尽且其曰入江彭泽西者本
谓径彭蠡县之西而入江耳而语意不明遂若析江
与泽各为一水而一东一西以入江者此亦其立言
之疵也汉志又自不知湖汉之即为彭蠡而两言之
又不知入大江者亦必猪于彭蠡而别为一例又不
知湖汉之为湖正以其泽名之而复兼以汉称则又
承禹贡之误而弗深考也至于雩都之水则但见其
为一郡众流之最远者而遂推为湖汉之源以主其
谓径彭蠡县之西而入江耳而语意不明遂若析江
与泽各为一水而一东一西以入江者此亦其立言
之疵也汉志又自不知湖汉之即为彭蠡而两言之
又不知入大江者亦必猪于彭蠡而别为一例又不
知湖汉之为湖正以其泽名之而复兼以汉称则又
承禹贡之误而弗深考也至于雩都之水则但见其
为一郡众流之最远者而遂推为湖汉之源以主其
卷五十 第 46b 页 WYG0721-0411b.png
名则又不知湖汉之名初非一水必自隆兴以北众
水皆会猪为大泽然后可以名之非雩都一水所可
得而专也至如郑渔仲氏汉水衍文之说固善矣而
其下文江水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之数
言似亦可疑而彼犹未能尽正也呜呼禹贡所载者
九州之山川吾之足迹未能遍乎荆扬而见其所可
疑者已如此不知耳目见闻之所不及所可疑者又
当几何是固不可得而知矣至于经之凡例本自明
水皆会猪为大泽然后可以名之非雩都一水所可
得而专也至如郑渔仲氏汉水衍文之说固善矣而
其下文江水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之数
言似亦可疑而彼犹未能尽正也呜呼禹贡所载者
九州之山川吾之足迹未能遍乎荆扬而见其所可
疑者已如此不知耳目见闻之所不及所可疑者又
当几何是固不可得而知矣至于经之凡例本自明
卷五十 第 47a 页 WYG0721-0411c.png
白而诸儒乃有过为新奇之说以乱之者若论导山
而逾于河而以为导岍岐荆山之脉使之度河以为
壶口诸山之类则亦不待闻见之及而知其谬矣夫
禹之治水随山刋木其所表识诸山之名必其高大
可以辨疆域广博可以奠民居故谨而书之以见其
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脉络之所自来若今论
葬法者之所言也若必实以山脉言之则亦自有可
言而尤足以见其说之谬者盖河北诸山本根脊脉
而逾于河而以为导岍岐荆山之脉使之度河以为
壶口诸山之类则亦不待闻见之及而知其谬矣夫
禹之治水随山刋木其所表识诸山之名必其高大
可以辨疆域广博可以奠民居故谨而书之以见其
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脉络之所自来若今论
葬法者之所言也若必实以山脉言之则亦自有可
言而尤足以见其说之谬者盖河北诸山本根脊脉
卷五十 第 47b 页 WYG0721-0411d.png
皆自代北寰武岚宪诸州乘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
则西流以入龙门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
流而为桑乾道幽冀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
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
西折以为雷首又次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
常山其閒各隔沁潞诸州不相连属岂自岍岐跨河
东度而反为是诸山哉若过九江至于敷浅原亦有
袭其谬者以为衡山之脉东度而来则以见闻所及
则西流以入龙门西河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
流而为桑乾道幽冀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太
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而南出以为析城王屋而又
西折以为雷首又次一支乃为太行又次一支乃为
常山其閒各隔沁潞诸州不相连属岂自岍岐跨河
东度而反为是诸山哉若过九江至于敷浅原亦有
袭其谬者以为衡山之脉东度而来则以见闻所及
卷五十 第 48a 页 WYG0721-0412a.png
而知其必不然也盖岷山之脉其一支为衡山者已
尽于九江之西其一支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湘原
而北径潭袁之境以尽于庐阜其一支又南而东度
大庾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至乎建康其一支则又
东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尽于会稽南其尾以尽
乎闽越也岂衡山之脉能度九江而其度也又直为
敷浅原而已哉又有欲以扬州之三江即为荆州之
中江北江而犹病其阙一乃顾彭蠡之馀波适未有
尽于九江之西其一支南而东度桂岭者则包湘原
而北径潭袁之境以尽于庐阜其一支又南而东度
大庾者则包彭蠡之源以北至乎建康其一支则又
东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尽于会稽南其尾以尽
乎闽越也岂衡山之脉能度九江而其度也又直为
敷浅原而已哉又有欲以扬州之三江即为荆州之
中江北江而犹病其阙一乃顾彭蠡之馀波适未有
卷五十 第 48b 页 WYG0721-0412b.png
号则姑使之潜冒南江之名以足之且又自谓圣经
书法之妙非他人之所及是亦极巧而且新矣然自
湖口而下江本无二安得有三且于下文之震泽又
悬隔辽夐而不相属也则又安能曲说而强附之哉
问诸吴人震泽下流实有三江以入于海彼既以目
验之恐其说之必可信而于今尚可考也因并论之
以俟来者有以质焉(九江彭/蠡辨)
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建
书法之妙非他人之所及是亦极巧而且新矣然自
湖口而下江本无二安得有三且于下文之震泽又
悬隔辽夐而不相属也则又安能曲说而强附之哉
问诸吴人震泽下流实有三江以入于海彼既以目
验之恐其说之必可信而于今尚可考也因并论之
以俟来者有以质焉(九江彭/蠡辨)
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建
卷五十 第 49a 页 WYG0721-0412c.png
宁府崇安县南二十馀里有山名武夷相传即神所
宅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两崖绝
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有枯查插石罅閒以𢇮舟船
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
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
长盖亦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
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
丘焉岂即君之居耶(武夷图序○以/上文集十三条)
宅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两崖绝
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有枯查插石罅閒以𢇮舟船
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
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
长盖亦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
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
丘焉岂即君之居耶(武夷图序○以/上文集十三条)
卷五十 第 49b 页 WYG0721-0412d.png
潮之迟速大小自有常旧见明州人说月加子午则潮
长自有此理沈存中笔谈说亦如此(以下论潮/汐○语类)
潮汐之说余襄公言之尤详大抵天地之间东西为纬
南北为经故子午卯酉为四方之正位而潮之进退
以月至此位为节耳以气之消息言之则子者阴之
极而阳之始午者阳之极而阴之始卯为阳中酉为
阴中也(荅张敬之/○文集)
附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
长自有此理沈存中笔谈说亦如此(以下论潮/汐○语类)
潮汐之说余襄公言之尤详大抵天地之间东西为纬
南北为经故子午卯酉为四方之正位而潮之进退
以月至此位为节耳以气之消息言之则子者阴之
极而阳之始午者阳之极而阴之始卯为阳中酉为
阴中也(荅张敬之/○文集)
附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
卷五十 第 50a 页 WYG0721-0413a.png
临则水往从之日月右转而天左转一日一周临
于西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
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何以
知其然乎夫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有奇故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
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
而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
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
于西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
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何以
知其然乎夫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有奇故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
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
而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
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
卷五十 第 50b 页 WYG0721-0413b.png
其行差迟故潮之去来亦合沓不尽盈虚消息一
之于月阴阳之所以分也夫春夏昼潮常大秋冬
夜潮常大盖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
月之有朔望也故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潮之
极大常在朔望之后此又天地之常数也
雷电 风雨雪雹霜露
问雷电程子曰只是气相摩轧是否曰然或以为有神
物曰气聚则须有然才过便散如雷斧之类亦是气
之于月阴阳之所以分也夫春夏昼潮常大秋冬
夜潮常大盖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
月之有朔望也故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潮之
极大常在朔望之后此又天地之常数也
雷电 风雨雪雹霜露
问雷电程子曰只是气相摩轧是否曰然或以为有神
物曰气聚则须有然才过便散如雷斧之类亦是气
卷五十 第 51a 页 WYG0721-0413c.png
聚而成者但已有渣滓便散不得此亦属成之者性
张子云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即此理
也(以下论/雷电)
雷如今之爆杖盖郁积之极而迸散者也
十月雷鸣曰恐发动了阳气所以大雪为丰年之兆者
雪非丰年盖为凝结得阳气在地来年发达生长万
物
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如螮蝀本只是薄雨为日
张子云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即此理
也(以下论/雷电)
雷如今之爆杖盖郁积之极而迸散者也
十月雷鸣曰恐发动了阳气所以大雪为丰年之兆者
雪非丰年盖为凝结得阳气在地来年发达生长万
物
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如螮蝀本只是薄雨为日
卷五十 第 51b 页 WYG0721-0413d.png
所照成影然亦有形能吸水吸酒人家有此或为妖
或为祥(以上语/类四条)
风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转今此处无风盖或旋在那边
或旋在上面都不可知如夏多南风冬多北风此亦
可见(以下论风雨/雪雹霜露)
霜只是露结成雪只是雨结成古人说露是星月之气
不然今高山顶上虽晴亦无露露只是自下蒸上人
言极西高山上亦无雨雪
或为祥(以上语/类四条)
风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转今此处无风盖或旋在那边
或旋在上面都不可知如夏多南风冬多北风此亦
可见(以下论风雨/雪雹霜露)
霜只是露结成雪只是雨结成古人说露是星月之气
不然今高山顶上虽晴亦无露露只是自下蒸上人
言极西高山上亦无雨雪
卷五十 第 52a 页 WYG0721-0414a.png
高山无霜露却有雪某尝登云谷晨起穿林薄中并无
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众山仅露
峰尖烟云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下之奇观也或问
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虽微
有雾气都吹散了所以不结若雪则只是雨遇寒而
凝故高寒处雪先结也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
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趱开成棱瓣也又六
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众山仅露
峰尖烟云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下之奇观也或问
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虽微
有雾气都吹散了所以不结若雪则只是雨遇寒而
凝故高寒处雪先结也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
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趱开成棱瓣也又六
卷五十 第 52b 页 WYG0721-0414b.png
者阴数太阴玄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
问龙行雨之说曰龙水物也其出而与阳气交蒸故能
成雨但寻常雨自是阴阳气蒸郁而成非必龙之为
也密云不雨尚往也盖止是下气上升所以未能雨
必是上气蔽盖无发泄处方能有雨横渠正蒙论风
雷云雨之说最分晓
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气
了
问龙行雨之说曰龙水物也其出而与阳气交蒸故能
成雨但寻常雨自是阴阳气蒸郁而成非必龙之为
也密云不雨尚往也盖止是下气上升所以未能雨
必是上气蔽盖无发泄处方能有雨横渠正蒙论风
雷云雨之说最分晓
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气
了
卷五十 第 53a 页 WYG0721-0414c.png
问龙行雨如何曰不是龙口中吐出只是龙行时便有
雨随之刘禹锡亦尝言有人在一高山上见山下雷
神龙鬼之类行雨此等之类无限实要见得破
问康节云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
物之木此说是否曰想且是以大小推排匹配去问
伊川云露是金之气曰露自是有清肃底气象古语
云露结为霜今观之诚然伊川云不然不知何故盖
露与霜之气不同露能滋物霜能杀物也雪霜亦有
雨随之刘禹锡亦尝言有人在一高山上见山下雷
神龙鬼之类行雨此等之类无限实要见得破
问康节云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
物之木此说是否曰想且是以大小推排匹配去问
伊川云露是金之气曰露自是有清肃底气象古语
云露结为霜今观之诚然伊川云不然不知何故盖
露与霜之气不同露能滋物霜能杀物也雪霜亦有
卷五十 第 53b 页 WYG0721-0414d.png
异霜则杀物雪不能杀物也雨与露亦不同雨气昏
露气清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
淋漓气蒸而为雾如饭甑不盖其气散而不收雾与
露亦有异露气肃而雾气昏也
横渠云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阳气正升忽遇阴
气则相持而下为雨盖阳气轻阴气重故阳气为阴
气压坠而下也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阴气正
升忽遇阳气则助之飞腾而上为云也阴气凝聚阳
露气清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
淋漓气蒸而为雾如饭甑不盖其气散而不收雾与
露亦有异露气肃而雾气昏也
横渠云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阳气正升忽遇阴
气则相持而下为雨盖阳气轻阴气重故阳气为阴
气压坠而下也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阴气正
升忽遇阳气则助之飞腾而上为云也阴气凝聚阳
卷五十 第 54a 页 WYG0721-0415a.png
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气伏于阴气之
内不得出故爆开而为雷也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
旋不舍而为风阴气凝结于内阳气欲入不得故旋
绕其外不已而为风至吹散阴气尽乃已也和而散
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曀霾戾气飞雹
之类曀霾黄雾之类皆阴阳邪恶不正之气所以雹
水秽浊或青黑色
因言丘墓中棺木能番动皆是风吹盖风在地中气聚
内不得出故爆开而为雷也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
旋不舍而为风阴气凝结于内阳气欲入不得故旋
绕其外不已而为风至吹散阴气尽乃已也和而散
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曀霾戾气飞雹
之类曀霾黄雾之类皆阴阳邪恶不正之气所以雹
水秽浊或青黑色
因言丘墓中棺木能番动皆是风吹盖风在地中气聚
卷五十 第 54b 页 WYG0721-0415b.png
出地面又散了(以上语/类十条)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