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 第 1a 页 WYG0678-06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三十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仪礼一
礼古经
汉志五十六卷经七十篇记一百三十一篇(注七/十子)
(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注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
十一篇(注七十子后学者/别录云六国时人)
经义考卷一百三十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仪礼一
礼古经
汉志五十六卷经七十篇记一百三十一篇(注七/十子)
(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注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
十一篇(注七十子后学者/别录云六国时人)
卷一百三十 第 1b 页 WYG0678-0637b.png
阙
刘歆曰鲁共王得古文于坏壁逸礼有三十九天汉
之后孔安国献之
桓谭曰古佚礼记有四十六卷
汉书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篇(谓高/堂生)
(所传士礼刘敞/曰当作十七)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
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
瘉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刘歆曰鲁共王得古文于坏壁逸礼有三十九天汉
之后孔安国献之
桓谭曰古佚礼记有四十六卷
汉书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篇(谓高/堂生)
(所传士礼刘敞/曰当作十七)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
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
瘉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卷一百三十 第 2a 页 WYG0678-0637c.png
刘表曰礼以立体据事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
言莫非宝也
后汉书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前
世传其书未有名家
阮孝绪曰古经出鲁淹中其书周宗伯所掌五礼威
仪之事有六十六篇无敢传者后博士侍其生得十
七篇郑注今之仪礼是也馀篇皆亡
孙惠蔚曰淹中之经孔安国所得惟有卿大夫士馈
言莫非宝也
后汉书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前
世传其书未有名家
阮孝绪曰古经出鲁淹中其书周宗伯所掌五礼威
仪之事有六十六篇无敢传者后博士侍其生得十
七篇郑注今之仪礼是也馀篇皆亡
孙惠蔚曰淹中之经孔安国所得惟有卿大夫士馈
卷一百三十 第 2b 页 WYG0678-0637d.png
食之篇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
贾公彦曰汉兴求录遗文有古书今文高堂生传十
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
篆书是为古文十七篇与高堂生同而字多不同馀
三十九篇绝无师说在于秘馆
朱子曰今仪礼多是士礼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
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其中却有天子诸侯礼所以班
固言愈于推士礼以知天子诸侯之礼是固作汉书
贾公彦曰汉兴求录遗文有古书今文高堂生传十
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
篆书是为古文十七篇与高堂生同而字多不同馀
三十九篇绝无师说在于秘馆
朱子曰今仪礼多是士礼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
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其中却有天子诸侯礼所以班
固言愈于推士礼以知天子诸侯之礼是固作汉书
卷一百三十 第 3a 页 WYG0678-0638a.png
时其书尚在郑康成亦及见之今注疏中有援引处
不知甚时失了真可惜也
王应麟曰逸礼三十九其篇名颇见于他书若学礼
见贾谊传天子巡狩礼见周官内宰注朝贡礼见聘
礼注朝事仪见觐礼注禘尝礼见射人疏中霤礼见
月令注及诗泉水疏王居明堂礼见月令礼器注古
大明堂礼昭穆篇见蔡邕论本命篇见通典聘礼志
见荀子又有奔丧投壶迁庙衅庙曲礼少仪内则弟
不知甚时失了真可惜也
王应麟曰逸礼三十九其篇名颇见于他书若学礼
见贾谊传天子巡狩礼见周官内宰注朝贡礼见聘
礼注朝事仪见觐礼注禘尝礼见射人疏中霤礼见
月令注及诗泉水疏王居明堂礼见月令礼器注古
大明堂礼昭穆篇见蔡邕论本命篇见通典聘礼志
见荀子又有奔丧投壶迁庙衅庙曲礼少仪内则弟
卷一百三十 第 3b 页 WYG0678-0638b.png
子职诸篇见大小戴记及管子
吴澄曰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经于孔氏壁中
凡五十六篇河间献王亦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
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哀帝初刘
歆欲以列之学宫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
郑所引逸中霤礼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
也唐初犹存诸儒曾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
吴师道曰礼古经者今仪礼也
吴澄曰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经于孔氏壁中
凡五十六篇河间献王亦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
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哀帝初刘
歆欲以列之学宫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
郑所引逸中霤礼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
也唐初犹存诸儒曾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
吴师道曰礼古经者今仪礼也
卷一百三十 第 4a 页 WYG0678-0638c.png
仪礼
汉书十七篇
存
春秋说题辞礼者所以设容俯仰以信进退以度礼
得则天下咸宜不可须臾离也
汉书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
郑康成曰传礼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
德戴圣名世也五传弟子者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
汉书十七篇
存
春秋说题辞礼者所以设容俯仰以信进退以度礼
得则天下咸宜不可须臾离也
汉书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
郑康成曰传礼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
德戴圣名世也五传弟子者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
卷一百三十 第 4b 页 WYG0678-0638d.png
及戴德戴圣为五此所传皆仪礼也
崔灵恩曰仪礼者周公所制吉礼惟得臣礼三篇凶
礼得四篇上自天子下自庶人其礼同等馀三篇皆
臣礼宾礼惟存三篇军礼亡失嘉礼得七篇
贾公彦曰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始终分为二部
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 又
曰周礼六官叙官之法事急者为先不问官之大小
仪礼见其行事之法贱者为先故以士冠为先无大
崔灵恩曰仪礼者周公所制吉礼惟得臣礼三篇凶
礼得四篇上自天子下自庶人其礼同等馀三篇皆
臣礼宾礼惟存三篇军礼亡失嘉礼得七篇
贾公彦曰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始终分为二部
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 又
曰周礼六官叙官之法事急者为先不问官之大小
仪礼见其行事之法贱者为先故以士冠为先无大
卷一百三十 第 5a 页 WYG0678-0639a.png
夫冠礼诸侯冠次之天子冠又次之其昏礼亦士为
先大夫次之诸侯次之天子为后诸侯乡饮酒为先
天子乡饮酒次之乡射燕礼已下皆然又以冠昏士
相见为先后者以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四十强而仕
即有挚见乡大夫见已君及见来朝诸侯之等又为
乡大夫州长行乡饮酒乡射之事已后先吉后凶凶
尽则行祭祀吉礼次叙之法其义可知 又曰刘向
别录即此十七篇之次是也大小戴皆冠礼为第一
先大夫次之诸侯次之天子为后诸侯乡饮酒为先
天子乡饮酒次之乡射燕礼已下皆然又以冠昏士
相见为先后者以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四十强而仕
即有挚见乡大夫见已君及见来朝诸侯之等又为
乡大夫州长行乡饮酒乡射之事已后先吉后凶凶
尽则行祭祀吉礼次叙之法其义可知 又曰刘向
别录即此十七篇之次是也大小戴皆冠礼为第一
卷一百三十 第 5b 页 WYG0678-0639b.png
昏礼为第二士相见为第三自兹以下篇次则异大戴
以士丧为第四既夕为第五士虞为第六特牲为第
七少牢为第八有司彻为第九乡饮酒第十乡射第
十一燕礼第十二大射为第十三聘礼第十四公食
第十五觐礼第十六丧服第十七小戴于乡饮乡射
燕礼大射四篇依别录次第而以士虞为第八丧服
为第九特牲为第十少牢为第十一有司彻为第十
二士丧为第十三既夕为第十四聘礼为第十五公
以士丧为第四既夕为第五士虞为第六特牲为第
七少牢为第八有司彻为第九乡饮酒第十乡射第
十一燕礼第十二大射为第十三聘礼第十四公食
第十五觐礼第十六丧服第十七小戴于乡饮乡射
燕礼大射四篇依别录次第而以士虞为第八丧服
为第九特牲为第十少牢为第十一有司彻为第十
二士丧为第十三既夕为第十四聘礼为第十五公
卷一百三十 第 6a 页 WYG0678-0639c.png
食为第十六觐礼为第十七别录尊卑吉凶次第伦
序故郑用之二戴尊卑吉凶杂乱故郑皆不从之
孔颖达曰仪礼之别有七处而有五名一则孝经春
秋说及中庸并云威仪三千二则礼器云曲礼三千
三则礼说云动仪三千四则谓为仪礼五则汉书艺
文志谓仪礼为古礼经凡此七处五名并承三百之
下故知即仪礼也所以三千者其履行周官五礼之
别其事委曲条数繁广故有三千也非谓篇有三千
序故郑用之二戴尊卑吉凶杂乱故郑皆不从之
孔颖达曰仪礼之别有七处而有五名一则孝经春
秋说及中庸并云威仪三千二则礼器云曲礼三千
三则礼说云动仪三千四则谓为仪礼五则汉书艺
文志谓仪礼为古礼经凡此七处五名并承三百之
下故知即仪礼也所以三千者其履行周官五礼之
别其事委曲条数繁广故有三千也非谓篇有三千
卷一百三十 第 6b 页 WYG0678-0639d.png
或一篇一卷有数条之事今行于世者惟十七篇而
已
韩子曰余尝苦仪礼之难读又其行于今者盖寡然
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
崇文总目仪礼乃仪度委曲之书若后世仪注其初
盖三千馀条
张子曰看得仪礼则晓得周礼与礼记
吕大临曰冠昏射乡燕聘天下之达礼也仪礼所载
已
韩子曰余尝苦仪礼之难读又其行于今者盖寡然
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
崇文总目仪礼乃仪度委曲之书若后世仪注其初
盖三千馀条
张子曰看得仪礼则晓得周礼与礼记
吕大临曰冠昏射乡燕聘天下之达礼也仪礼所载
卷一百三十 第 7a 页 WYG0678-0640a.png
谓之礼者礼之经也礼记所载谓之义者训其经之
义尔
徐积曰仪礼粗为完书然决非尽出乎圣人何以知
之夫礼者出乎人情也而仪礼有云父在母不可以
为三年之服又曰嫂叔无服所以避嫌也又曰师无
服此岂人情哉盖多出于汉儒喜行其私意或用其
师说或利其购金而为之耳
张淳曰汉初未有仪礼之名疑后学者见十七篇中
义尔
徐积曰仪礼粗为完书然决非尽出乎圣人何以知
之夫礼者出乎人情也而仪礼有云父在母不可以
为三年之服又曰嫂叔无服所以避嫌也又曰师无
服此岂人情哉盖多出于汉儒喜行其私意或用其
师说或利其购金而为之耳
张淳曰汉初未有仪礼之名疑后学者见十七篇中
卷一百三十 第 7b 页 WYG0678-0640b.png
有仪有礼遂合而名之
晁公武曰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为仪礼丧服传一
卷子夏所谓周礼为本仪礼为末为本则重者在前
故宗伯序五礼以吉凶军宾嘉为次为末则轻者在
前故仪礼先冠昏后丧祭
朱子曰今按礼经威仪刘向作经礼曲礼而中庸以
礼经为礼仪郑玄等皆曰经礼即周礼三百六十官
曲礼即今仪礼冠昏吉凶其中事仪三千以其有委
晁公武曰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为仪礼丧服传一
卷子夏所谓周礼为本仪礼为末为本则重者在前
故宗伯序五礼以吉凶军宾嘉为次为末则轻者在
前故仪礼先冠昏后丧祭
朱子曰今按礼经威仪刘向作经礼曲礼而中庸以
礼经为礼仪郑玄等皆曰经礼即周礼三百六十官
曲礼即今仪礼冠昏吉凶其中事仪三千以其有委
卷一百三十 第 8a 页 WYG0678-0640c.png
曲威仪故有二名臣瓒曰周礼三百特官名耳经礼
谓冠昏吉凶盖以仪礼为经礼也而近世括苍叶梦
得曰经礼制之凡也曲礼文之目也先王之世二者
盖皆有书藏于有司祭祀朝觐会同则太史执之以
涖事小史读之以喻众而乡大夫受之以教万民保
氏掌之以教国子者亦此书也愚意礼篇三名礼器
为胜诸儒之说瓒叶为长盖周礼乃制治立法设官
分职之书于天下事无不该摄礼典固在其中而非
谓冠昏吉凶盖以仪礼为经礼也而近世括苍叶梦
得曰经礼制之凡也曲礼文之目也先王之世二者
盖皆有书藏于有司祭祀朝觐会同则太史执之以
涖事小史读之以喻众而乡大夫受之以教万民保
氏掌之以教国子者亦此书也愚意礼篇三名礼器
为胜诸儒之说瓒叶为长盖周礼乃制治立法设官
分职之书于天下事无不该摄礼典固在其中而非
卷一百三十 第 8b 页 WYG0678-0640d.png
专为礼设也故此志列其经传之目但曰周官而不
曰周礼自不应指其官目以当礼篇之目又况其中
或以一官兼掌众礼或以数官通行一事亦难计其
官数以充礼篇之数至于仪礼则其中冠昏丧祭燕
射朝聘自为经礼大目亦不容专以曲礼名之也但
曲礼之篇未见于今何书为近而三百三千之数又
将何以充之耳又尝考之经礼固今之仪礼其存者
十七篇而其逸见于他书者犹有投壶奔丧迁庙中
曰周礼自不应指其官目以当礼篇之目又况其中
或以一官兼掌众礼或以数官通行一事亦难计其
官数以充礼篇之数至于仪礼则其中冠昏丧祭燕
射朝聘自为经礼大目亦不容专以曲礼名之也但
曲礼之篇未见于今何书为近而三百三千之数又
将何以充之耳又尝考之经礼固今之仪礼其存者
十七篇而其逸见于他书者犹有投壶奔丧迁庙中
卷一百三十 第 9a 页 WYG0678-0641a.png
霤等篇其不可见者又有古经增多三十九篇而明
堂阴阳王史氏记数十篇及河间献王所辑礼乐古
事多至五百馀篇傥或犹有逸在其间者大率且以
春官所领五礼之目约之则其初固当有三百馀篇
亡疑矣所谓曲礼则皆礼之微文小节如今曲礼少
仪内则玉藻弟子职篇所记事亲事长起居饮食容
貌辞气之法制器备物宗庙宫室衣冠车旗之等凡
所以行乎经礼之中者其篇之全数虽不可知然条
堂阴阳王史氏记数十篇及河间献王所辑礼乐古
事多至五百馀篇傥或犹有逸在其间者大率且以
春官所领五礼之目约之则其初固当有三百馀篇
亡疑矣所谓曲礼则皆礼之微文小节如今曲礼少
仪内则玉藻弟子职篇所记事亲事长起居饮食容
貌辞气之法制器备物宗庙宫室衣冠车旗之等凡
所以行乎经礼之中者其篇之全数虽不可知然条
卷一百三十 第 9b 页 WYG0678-0641b.png
而析之亦应不下三千有馀矣 又曰仪礼虽难读
然却多是重复伦类若通则其先后彼此辗转参照
足以互相发明久之自通贯也 又曰周官一书固
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
记是解仪礼之义 又曰仪礼尚完备如他书 又
曰陈振孙说仪礼云此乃是仪更须有礼书仪礼只
载行礼之威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如天子七庙诸
侯五庙大夫三士二之类说大经处此方是礼书
然却多是重复伦类若通则其先后彼此辗转参照
足以互相发明久之自通贯也 又曰周官一书固
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
记是解仪礼之义 又曰仪礼尚完备如他书 又
曰陈振孙说仪礼云此乃是仪更须有礼书仪礼只
载行礼之威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如天子七庙诸
侯五庙大夫三士二之类说大经处此方是礼书
卷一百三十 第 10a 页 WYG0678-0641c.png
陈骙曰仪礼者乃周家行礼涉于仪度委曲之书若
后世所谓仪注者是也其初盖三千馀条秦焚书汉
访求之止得此十七篇故多亡礼云
叶适曰仪礼者士之礼通于大夫诸侯而天子无考
焉所记有司之事以其所存逆其所不存当时举一
礼必有仪仪不胜纪则何止于此
陈振孙曰此乃仪更须有礼书仪礼只载行礼之威
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礼书如云天子七庙诸侯五
后世所谓仪注者是也其初盖三千馀条秦焚书汉
访求之止得此十七篇故多亡礼云
叶适曰仪礼者士之礼通于大夫诸侯而天子无考
焉所记有司之事以其所存逆其所不存当时举一
礼必有仪仪不胜纪则何止于此
陈振孙曰此乃仪更须有礼书仪礼只载行礼之威
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礼书如云天子七庙诸侯五
卷一百三十 第 10b 页 WYG0678-0641d.png
大夫三士二之类是说大经处方是礼须自有文字
魏了翁曰仪礼一经幸存以之参考诸经尤为有功
章如愚曰大宋朝乐史谓仪礼有可疑者五汉儒传
授曲台杂记后马融郑众始传周官而仪礼未尝以
教授一疑也周礼缺冬官求之千金不可得使有仪
礼全书诸儒宁不献之朝乎班固七略刘歆九种并
不著仪礼魏晋梁陈之间是书始行二疑也聘礼篇
所记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
魏了翁曰仪礼一经幸存以之参考诸经尤为有功
章如愚曰大宋朝乐史谓仪礼有可疑者五汉儒传
授曲台杂记后马融郑众始传周官而仪礼未尝以
教授一疑也周礼缺冬官求之千金不可得使有仪
礼全书诸儒宁不献之朝乎班固七略刘歆九种并
不著仪礼魏晋梁陈之间是书始行二疑也聘礼篇
所记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
卷一百三十 第 11a 页 WYG0678-0642a.png
铏壶鼎瓮之列考之周官掌客之说不同三疑也其
中一篇丧服盖讲师设问难以相解释之辞非周公
之书四疑也周官所载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皆
有其礼而仪礼所谓公食大夫礼及燕礼皆公与卿
大夫之事不及于王其他篇所言曰主人曰宾而已
似侯国之书使周公当太平之时岂不设天子之礼
五疑也今考其书犹有可疑者且吉凶宾嘉皆有其
礼而军礼独阙焉自天子至士皆有冠礼而大夫独
中一篇丧服盖讲师设问难以相解释之辞非周公
之书四疑也周官所载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皆
有其礼而仪礼所谓公食大夫礼及燕礼皆公与卿
大夫之事不及于王其他篇所言曰主人曰宾而已
似侯国之书使周公当太平之时岂不设天子之礼
五疑也今考其书犹有可疑者且吉凶宾嘉皆有其
礼而军礼独阙焉自天子至士皆有冠礼而大夫独
卷一百三十 第 11b 页 WYG0678-0642b.png
无焉乡饮酒之礼有党正以正齿位而今独不载焉
宾礼之别有八燕礼之等有四冠昏之篇皆冠以士
大射之礼独名曰仪朝遇之礼不录而独存觐礼其
他礼食不载而独有公食大夫礼以至言本末之异
同是皆考究精微者焉
王应麟曰韩文公读仪礼谓考于今无所用愚谓天
秩有礼小大由之冠昏丧祭必于是稽焉文公大儒
以为无所用何也
宾礼之别有八燕礼之等有四冠昏之篇皆冠以士
大射之礼独名曰仪朝遇之礼不录而独存觐礼其
他礼食不载而独有公食大夫礼以至言本末之异
同是皆考究精微者焉
王应麟曰韩文公读仪礼谓考于今无所用愚谓天
秩有礼小大由之冠昏丧祭必于是稽焉文公大儒
以为无所用何也
卷一百三十 第 12a 页 WYG0678-0642c.png
马廷鸾曰仪礼为书于奇辞奥旨中有精义妙道焉
于纤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级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
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严于冠昏朝聘乡射而尤
致严于丧祭后世徒以其推士礼而达之天子以为
残阙不可考之书徐而观之一士也天子之士与诸
侯之士不同上大夫与下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
可得而详者矣周公之经何制之备也子夏之传何
文之奇也康成之注公彦之疏何学之博也
于纤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级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
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严于冠昏朝聘乡射而尤
致严于丧祭后世徒以其推士礼而达之天子以为
残阙不可考之书徐而观之一士也天子之士与诸
侯之士不同上大夫与下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
可得而详者矣周公之经何制之备也子夏之传何
文之奇也康成之注公彦之疏何学之博也
卷一百三十 第 12b 页 WYG0678-0642d.png
敖继公曰仪礼先儒皆以为周公所作以其书考之
辞意简严品节详备非圣人莫能为也是经之言士
礼特详其于大夫则但见其祭祀耳而其昏礼丧礼
无闻焉此必其亡逸者也公食大夫礼云设洗如飨
谓如其公飨大夫之礼也而今之经乃无是礼焉则
是逸之也明矣又诸侯有觐礼但用于王朝耳若其
邦交亦当有相朝相飨相食之礼又诸侯亦当有丧
礼祭礼而今皆无闻是亦其亡逸者也
辞意简严品节详备非圣人莫能为也是经之言士
礼特详其于大夫则但见其祭祀耳而其昏礼丧礼
无闻焉此必其亡逸者也公食大夫礼云设洗如飨
谓如其公飨大夫之礼也而今之经乃无是礼焉则
是逸之也明矣又诸侯有觐礼但用于王朝耳若其
邦交亦当有相朝相飨相食之礼又诸侯亦当有丧
礼祭礼而今皆无闻是亦其亡逸者也
卷一百三十 第 13a 页 WYG0678-0643a.png
熊朋来曰仪礼是经礼记是传儒者恒言之以冠义
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与仪礼士冠士昏乡
饮酒射燕聘之礼相为经传也刘氏又补士相见公
食大夫二义以为二经之传及读仪礼则士冠礼自
记冠义以后即冠礼之记矣士昏礼自记士昏礼几
行事以后即昏礼之记矣乡饮酒自记乡朝服谋宾
介以后即乡饮之记矣乡射礼自记大夫与公士为
宾以后即乡射之记矣燕礼自记燕朝服于寝以后
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与仪礼士冠士昏乡
饮酒射燕聘之礼相为经传也刘氏又补士相见公
食大夫二义以为二经之传及读仪礼则士冠礼自
记冠义以后即冠礼之记矣士昏礼自记士昏礼几
行事以后即昏礼之记矣乡饮酒自记乡朝服谋宾
介以后即乡饮之记矣乡射礼自记大夫与公士为
宾以后即乡射之记矣燕礼自记燕朝服于寝以后
卷一百三十 第 13b 页 WYG0678-0643b.png
即燕礼之记矣聘礼自记久无事则聘以后即聘礼
之记矣公食大夫礼自记不宿戒以后即公食大夫
之记矣觐礼自记几俟于东箱以后即觐礼之记矣
士虞礼自记虞沐浴不栉以后即士虞礼之记矣特
牲馈食礼自记特牲以后即特牲之记矣士丧礼则
士处适寝以后附在既夕者即士丧礼之记矣既夕
礼则启之昕以后即既夕之记矣汉儒称既夕礼
即士丧礼下篇故二记合为一也丧服一篇每章有
之记矣公食大夫礼自记不宿戒以后即公食大夫
之记矣觐礼自记几俟于东箱以后即觐礼之记矣
士虞礼自记虞沐浴不栉以后即士虞礼之记矣特
牲馈食礼自记特牲以后即特牲之记矣士丧礼则
士处适寝以后附在既夕者即士丧礼之记矣既夕
礼则启之昕以后即既夕之记矣汉儒称既夕礼
即士丧礼下篇故二记合为一也丧服一篇每章有
卷一百三十 第 14a 页 WYG0678-0643c.png
子夏作传而记公子为其母以后又别为丧服记其
记文亦有传是子夏以前有此记矣十七篇惟士相
见大射少牢馈食有司彻四篇不言记其所记者十
有三篇然冠礼之记有孔子曰其文与郊特牲所记
冠义正同其馀诸篇惟既夕之记略见于丧大记之
首丧服之记与大传中数相似馀记自与小戴冠昏
等六义不同何二戴不以礼经所有之记文而传之
也十三篇之后各有记必出于孔子之后子夏之前
记文亦有传是子夏以前有此记矣十七篇惟士相
见大射少牢馈食有司彻四篇不言记其所记者十
有三篇然冠礼之记有孔子曰其文与郊特牲所记
冠义正同其馀诸篇惟既夕之记略见于丧大记之
首丧服之记与大传中数相似馀记自与小戴冠昏
等六义不同何二戴不以礼经所有之记文而传之
也十三篇之后各有记必出于孔子之后子夏之前
卷一百三十 第 14b 页 WYG0678-0643d.png
盖孔子定礼而门人记之故子夏为作丧服传而并
其记亦作传焉三礼之中如周礼大纲虽正其间职
掌繁密恐传之者不皆周公之旧左传所引周公制
周礼曰殊与今周礼不相似亦恨其仅似左传之文
耳大小戴所记固多格言而伪讹亦不免惟仪礼为
礼经之稍完者先儒谓其文物彬彬乃周公制作之
仅存者后之君子有志于礼乐勿以其难读而不加
意也 又曰仪礼名为十七篇实十五篇而已既夕
其记亦作传焉三礼之中如周礼大纲虽正其间职
掌繁密恐传之者不皆周公之旧左传所引周公制
周礼曰殊与今周礼不相似亦恨其仅似左传之文
耳大小戴所记固多格言而伪讹亦不免惟仪礼为
礼经之稍完者先儒谓其文物彬彬乃周公制作之
仅存者后之君子有志于礼乐勿以其难读而不加
意也 又曰仪礼名为十七篇实十五篇而已既夕
卷一百三十 第 15a 页 WYG0678-0644a.png
礼乃士丧礼之下篇也有司彻乃少牢馈食礼之下
篇也 又曰聘礼篇末执圭如重入门鞠躬私觌愉
愉等语未知乡党用聘礼语抑聘礼用乡党语大抵
礼经多出于七十子之徒所传按朱子乡党集注引
晁氏曰定公九年孔子仕鲁至十三年适齐其间无
朝聘之事疑使摈执圭两条但孔子尝言其礼如此
又引苏氏曰孔氏遗书杂记曲礼必非孔子之事也
见得古有仪礼之书圣门因记其语
篇也 又曰聘礼篇末执圭如重入门鞠躬私觌愉
愉等语未知乡党用聘礼语抑聘礼用乡党语大抵
礼经多出于七十子之徒所传按朱子乡党集注引
晁氏曰定公九年孔子仕鲁至十三年适齐其间无
朝聘之事疑使摈执圭两条但孔子尝言其礼如此
又引苏氏曰孔氏遗书杂记曲礼必非孔子之事也
见得古有仪礼之书圣门因记其语
卷一百三十 第 15b 页 WYG0678-0644b.png
吴澄曰仪礼十七篇汉兴高堂生得之以授瑕丘萧
奋奋授东海孟卿卿授后苍苍授戴德戴圣礼经残
阙之馀独此十七篇为全书自王安石行新经义废
黜此经学者罕传习矣
何异孙曰仪礼一书决非秦汉间笔其制度必出于
圣人若断以为周公之作则非所敢知
宋濂曰周制聘觐燕飨馈食昏丧诸礼其升降揖让
之节既行之矣然后笔之为仪礼之文
奋奋授东海孟卿卿授后苍苍授戴德戴圣礼经残
阙之馀独此十七篇为全书自王安石行新经义废
黜此经学者罕传习矣
何异孙曰仪礼一书决非秦汉间笔其制度必出于
圣人若断以为周公之作则非所敢知
宋濂曰周制聘觐燕飨馈食昏丧诸礼其升降揖让
之节既行之矣然后笔之为仪礼之文
卷一百三十 第 16a 页 WYG0678-0644c.png
何乔新曰仪礼未知孰作或以为周公之作也孔子
有学礼之言礼记有读礼之文当是时固已有简牍
之传矣决非秦汉间笔也其法度必出于圣人若曰
周公作之则非所敢知也遭秦焚书礼经废坏其传
于世者十七篇而已冠昏相见三篇皆士礼也乡饮
乡射三篇大夫礼也燕射聘觐公食大夫五篇诸侯
礼也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四篇皆诸侯之士丧
祭礼少牢馈食有司彻二篇皆诸侯之卿大夫祭礼
有学礼之言礼记有读礼之文当是时固已有简牍
之传矣决非秦汉间笔也其法度必出于圣人若曰
周公作之则非所敢知也遭秦焚书礼经废坏其传
于世者十七篇而已冠昏相见三篇皆士礼也乡饮
乡射三篇大夫礼也燕射聘觐公食大夫五篇诸侯
礼也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四篇皆诸侯之士丧
祭礼少牢馈食有司彻二篇皆诸侯之卿大夫祭礼
卷一百三十 第 16b 页 WYG0678-0644d.png
丧服一篇则通言上下之制汉兴高堂生得之以授
瑕丘萧奋奋授东海孟卿卿授后苍苍授戴德戴圣
是为今文后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经五十六篇于
壁中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
三十九篇藏于秘府是为古文哀帝初刘歆欲以列
之学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竞不得立唐初犹存诸
儒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
湛若水曰仪礼之为经也礼记之为传也不可易矣
瑕丘萧奋奋授东海孟卿卿授后苍苍授戴德戴圣
是为今文后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经五十六篇于
壁中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
三十九篇藏于秘府是为古文哀帝初刘歆欲以列
之学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竞不得立唐初犹存诸
儒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
湛若水曰仪礼之为经也礼记之为传也不可易矣
卷一百三十 第 17a 页 WYG0678-0645a.png
然而今也皆亡而不全故有士冠礼而无天子诸侯
冠礼有士昏礼而无天子诸侯昏礼其于丧祭也亦
然故祭则小戴郊特牲也大戴诸侯衅庙也迁庙也
冠则公符也及其散见于礼记也班班焉尔皆其传
也而经则亡矣 又曰仪礼有有经而无传者矣公
食大夫也士相见也有有传而无经者矣郊特牲也
诸侯衅庙也迁庙也公符也投壶也有经中之传者
矣凡仪礼之称曰记者也有传中之传者矣玉藻之
冠礼有士昏礼而无天子诸侯昏礼其于丧祭也亦
然故祭则小戴郊特牲也大戴诸侯衅庙也迁庙也
冠则公符也及其散见于礼记也班班焉尔皆其传
也而经则亡矣 又曰仪礼有有经而无传者矣公
食大夫也士相见也有有传而无经者矣郊特牲也
诸侯衅庙也迁庙也公符也投壶也有经中之传者
矣凡仪礼之称曰记者也有传中之传者矣玉藻之
卷一百三十 第 17b 页 WYG0678-0645b.png
有深衣也明堂之有月令也吴文正以大戴衅庙迁
庙投壶公符奔丧补经也奈何曰非也其为逸经传
也投壶之为传也何徵曰称鲁令薛令也可知其为
传 又曰曲礼大醇而小疵仪礼极醇而无疵然而
仅存其什一已耳
唐伯元曰仪礼存者为古经尚矣凡礼有经有记有
义有传记亦经也缀之经则不成章传亦义也不曰
义而曰传逊辞也惟冠有义惟丧有传而诸礼皆无
庙投壶公符奔丧补经也奈何曰非也其为逸经传
也投壶之为传也何徵曰称鲁令薛令也可知其为
传 又曰曲礼大醇而小疵仪礼极醇而无疵然而
仅存其什一已耳
唐伯元曰仪礼存者为古经尚矣凡礼有经有记有
义有传记亦经也缀之经则不成章传亦义也不曰
义而曰传逊辞也惟冠有义惟丧有传而诸礼皆无
卷一百三十 第 18a 页 WYG0678-0645c.png
者失之也
李黼曰仪礼亦周公之所作也凡冠昏丧祭饮射朝
聘之仪法度数具焉故谓之仪礼
吴继仕曰仪礼经多散佚如投壶奔丧世子明堂乃
是经而逸于记中者
徐三重曰仪礼一书无论是否先王之旧即于今所
传者若士大夫少而诵习之长而谨守奉行之终其
身恐朝夕跬步有违也如此心安得不收敛身安得
李黼曰仪礼亦周公之所作也凡冠昏丧祭饮射朝
聘之仪法度数具焉故谓之仪礼
吴继仕曰仪礼经多散佚如投壶奔丧世子明堂乃
是经而逸于记中者
徐三重曰仪礼一书无论是否先王之旧即于今所
传者若士大夫少而诵习之长而谨守奉行之终其
身恐朝夕跬步有违也如此心安得不收敛身安得
卷一百三十 第 18b 页 WYG0678-0645d.png
不斋饬一言一动安得不循分秉礼而上临下奉何
一人不贤良君子乎此古昔敦让教化成就人材之
轨物所以臻太平盛治者孰谓不由此道也
郝敬曰仪礼者礼之仪周衰礼亡昔贤纂辑见闻著
为斯仪非必尽先圣之旧然欲观古礼舍此末由矣
又曰十七篇不言天子诸侯礼郑康成因冠昏丧
虞礼皆称士遂谓礼独士存拘也士先四民礼义由
士出故言礼系之士公卿大夫皆士之仕者上而诸
一人不贤良君子乎此古昔敦让教化成就人材之
轨物所以臻太平盛治者孰谓不由此道也
郝敬曰仪礼者礼之仪周衰礼亡昔贤纂辑见闻著
为斯仪非必尽先圣之旧然欲观古礼舍此末由矣
又曰十七篇不言天子诸侯礼郑康成因冠昏丧
虞礼皆称士遂谓礼独士存拘也士先四民礼义由
士出故言礼系之士公卿大夫皆士之仕者上而诸
卷一百三十 第 19a 页 WYG0678-0646a.png
侯又上而天子可引而伸矣故夫特牲不言士少牢
不言大夫士用特牲而不止士也大夫用少牢而不
止大夫也但举隆杀为例耳读礼者固执不通遂谓
天子诸侯礼亡亦犹夫礼经存而乐经亡之陋说也
又曰不读仪礼不见古人周详缜密之思
钱𠷓曰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
河间献王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今所
存十七篇当与古经不殊犹有三十九篇未行于世
不言大夫士用特牲而不止士也大夫用少牢而不
止大夫也但举隆杀为例耳读礼者固执不通遂谓
天子诸侯礼亡亦犹夫礼经存而乐经亡之陋说也
又曰不读仪礼不见古人周详缜密之思
钱𠷓曰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
河间献王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今所
存十七篇当与古经不殊犹有三十九篇未行于世
卷一百三十 第 19b 页 WYG0678-0646b.png
万斯大曰仪礼一书与礼记相为表里考仪文则仪
礼为备言义理则礼记为精在圣人即吾心之义理
而渐著之为仪文在后人必通达其仪文而后得明
其义理故读礼记而不知仪礼是无根之木无源之
水也
仪礼逸经
十八篇
未见
礼为备言义理则礼记为精在圣人即吾心之义理
而渐著之为仪文在后人必通达其仪文而后得明
其义理故读礼记而不知仪礼是无根之木无源之
水也
仪礼逸经
十八篇
未见
卷一百三十 第 20a 页 WYG0678-0646c.png
张采曰永乐初太平守刘有年进逸礼则知初唐所
亡之书国初犹有表献者
黄虞稷曰明洪武中御史沅州刘有年以辞秩养母
忤旨罚输站役通州于州旧家得其书献之朝命付
史馆有年建文中起知太平府成祖靖难不行迎驾
谪戍云南后官交趾按察司佥事卒
按明一统志沅州刘有年洪武中为监察御
史永乐中上仪礼逸经十有八篇杨用修讶
亡之书国初犹有表献者
黄虞稷曰明洪武中御史沅州刘有年以辞秩养母
忤旨罚输站役通州于州旧家得其书献之朝命付
史馆有年建文中起知太平府成祖靖难不行迎驾
谪戍云南后官交趾按察司佥事卒
按明一统志沅州刘有年洪武中为监察御
史永乐中上仪礼逸经十有八篇杨用修讶
卷一百三十 第 20b 页 WYG0678-0646d.png
有年何从得之又怪当时庙堂诸公不闻有
表章传布之请且求之内阁不见其书吾意
有年所进即草庐吴氏本尔逸经八篇传十
篇适合其数当时内阁诸老知其为草庐书
是以馆阁书目止载草庐本无有年姓名也
此无足致疑者
经义考卷一百三十
表章传布之请且求之内阁不见其书吾意
有年所进即草庐吴氏本尔逸经八篇传十
篇适合其数当时内阁诸老知其为草庐书
是以馆阁书目止载草庐本无有年姓名也
此无足致疑者
经义考卷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