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九十三 第 1a 页 WYG0678-023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九十三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书(二十二/)
明世宗皇帝书经三要
  三卷
   未见
 黄虞稷曰三要者皋陶谟伊训无逸三篇也嘉靖四
卷九十三 第 1b 页 WYG0678-0233d.png
 年十一月帝谓周书无逸一篇与圣祖御注洪范一
 篇皆治天下大法因命辅臣撰序刋布大学士费宏
 等言皇上励精图治真与圣祖同心一德兹欲刋布
 亦宜依御注洪范体式因经分注直解肯綮缮写成
 书以备观览已复有旨再注伊训及二书分为三册
 共为一书宏等请以洪范居首次伊训次无逸以洪
 范虽演于箕子而原出夏禹且注自圣祖序之先后
 宜然已乃帝制洪范序略一篇后将皋陶谟伊训无
卷九十三 第 2a 页 WYG0678-0234a.png
 逸等篇通加注释名曰书经三要
文氏(彦博/)尚书二典义
  一卷
   存
 彦博进表曰臣伏睹尚书序曰仲尼讨论坟典断自
 唐虞以下讫于周所以尧舜二典为书之首篇垂世
 立教示人主以轨范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
 尧舜二典并云曰若稽古帝尧帝舜以谓二帝并能
卷九十三 第 2b 页 WYG0678-0234b.png
 顺考古道而行之乃知人主之圣必由稽古恭惟皇
 帝陛下日御经筵集讲官说尚书盖聪明文思稽考
 古道垂意于安天下之民天下幸甚臣以衰残忝位
 保傅得侍经阁为幸已深又不自揆辄于二典之中
 采掇事义数条兼以训传或理有切近治体亦以愚
 短之义附之庶几粗有所备夫以齐之霸国而孟轲
 陈尧舜之道于齐王之前欲勉进之今臣遭尧舜之
 时陈尧舜之道固其宜矣臣愚不胜区区之诚谨录
卷九十三 第 3a 页 WYG0678-0234c.png
 以上进
程子(颐/)尧典舜典解
  宋志一卷
   存
陆氏(佃/)二典义
  通考一卷
   未见
 陈振孙曰陆佃农师撰佃为王氏学长于考订
卷九十三 第 3b 页 WYG0678-0234d.png
范氏(浚/)尧典论
  一篇
   存
罗氏(钦顺/)尧典说
  一篇
   存
汪氏(琬/)九族考
  一篇
卷九十三 第 4a 页 WYG0678-0235a.png
   存
晁氏(说之/)尧典星日岁考
  一卷
   存(载嵩山集/)
陈氏(栎/)尧典中星考
  一篇
   存
贝氏(琼/)中星考
卷九十三 第 4b 页 WYG0678-0235b.png
  一篇
   存
 江南通志琼字廷臣一字廷琚崇德人领乡荐张士
 诚据吴隐于殳山累徵不就洪武三年徵修元史六
 年除国子助教迁中都国子学助教致仕
程氏(廷策/)中星图说
  一卷
   未见
卷九十三 第 5a 页 WYG0678-0235c.png
吴氏(观万/)闰月定四时成岁讲义
   佚
 徽州府志休宁人字亨寿笃尚考亭之学
来氏(汝贤/)虞书解
   未见
 毛奇龄曰菲泉来氏汝贤萧山人嘉靖壬辰进士
袁氏(黄/)虞书大旨
   未见
卷九十三 第 5b 页 WYG0678-0235d.png
茅氏(瑞徵/)虞书笺
  二卷
   存
 瑞徵自序曰古称极治唐虞尚矣乃考其时九年之
 洪水每廑其咨七旬之干羽尚烦训定而猾夏震师
 纪述不绝于书亦乌睹所谓泰宁之象哉其廷臣动
 色相戒一则曰无怠无荒再则曰无若丹朱傲曾未
 尝以神圣䛕其君而其君亦不敢宽然以神圣自命
卷九十三 第 6a 页 WYG0678-0236a.png
 兢兢业业常若不能一日安于臣民之上故曰尧舜
 其犹病诸只此一念便足千古此帝王相传之治脉
 也今主上每事诵法尧舜而廷臣将顺不遑卒逊处
 于稷契皋夔之后顷岁边庭告警水旱时闻大似唐
 虞儆予之日惟诸臣共以尧舜事君而无虚以尧舜
 颂君此亦千载一时矣南局多暇日取唐虞论治之
 书读之意有所会辄次数语简端久便成帙漫题曰
 虞书笺盖曰此其最浅浅者予未有知云尔崇祯壬
卷九十三 第 6b 页 WYG0678-0236b.png
 申
罗氏(泌/)六宗论
  一篇
   存(载路史馀论/)
沈氏(颜/)象刑解
  一篇
   存(载唐文粹/)
程氏(大昌/)象刑说
卷九十三 第 7a 页 WYG0678-0236c.png
  一篇
   存
朱子(熹/)舜典象刑说
  一篇
   存
戴氏(亨/)人心道心说
  一篇
   佚
卷九十三 第 7b 页 WYG0678-0236d.png
倪氏(思/)昆命元龟说
  一卷
   佚
 叶绍翁曰宁皇嘉定初拜右相制麻翰林权直陈晦
 偶用昆命于元龟事时倪文节公思帅福阃即束装
 奏疏谓哀帝拜董贤为大司马有允执其中之词当
 时父老流涕谓汉帝将禅位大司马宁宗得思疏甚
 骇宣示右相右相拜表以为臣一时恭听王言不暇
卷九十三 第 8a 页 WYG0678-0237a.png
 指摘乞下思疏以示晦晦翼日除御史遂上章遍举
 本朝自赵普而下凡拜相麻词用元龟事至六七且
 谓臣尝词科放思思非不记此特出于一旦私愤遂
 忘故典以藩臣而议王制不惩无以示后文节遂不
 复敢再辨免所居官陈与真文忠最厚盖辨明故典
 颇质于文忠云
 周密曰嘉定初元史忠献弥远拜右丞相相麻翰林
 权直陈晦之笔也有昆命元龟使宅百揆之语时倪
卷九十三 第 8b 页 WYG0678-0237b.png
 文节思知福州即具申朝省谓昆命元龟此乃舜禹
 揖逊授受之语见于大禹谟非僻书也据汉书董贤
 为大司马册文云允执其中萧咸谓此乃尧禅舜之
 文非三公故事今昆命元龟与允执其中之词何以
 异若圣上初无是意不知词臣何从而援引此言受
 此麻者岂得安然而不自明乎给舍台谏又岂得不
 辨白此事乎窃见曩之词臣以圣之清圣之和褒誉
 韩伲胄以有文事有武备褒誉苏师旦然亦未敢用
卷九十三 第 9a 页 WYG0678-0237c.png
 人臣不当用之语昔欧阳修论韩琦富弼范仲淹立
 党事在为河北转运使时故敢援此为比乞行贴麻
 史相得之甚骇遂拜表缴奏且谓当时惟知恭听王
 言所有制词会合取会词臣合与不合贴麻时陈晦
 已除侍御史遂具奏之其词内云兹方艰于论相顾
 无异于象贤昆命元龟使宅百揆此盖演述陛下卜
 相之意甚明而思乃以为人臣不当用之语臣观尚
 书所称师锡帝曰虞舜与乃言底可绩者其上下文
卷九十三 第 9b 页 WYG0678-0237d.png
 显是揖逊授受之语而孙近行赵鼎制云亶由师锡
 之公蒋芾行洪适制云用符师锡之公陈诚之行沈
 该制云言皆可绩佥曰汝谐从大禹谟之文惟口出
 好兴戎朕言不再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曰禹
 官占惟先蔽志昆命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
 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
 汝谐今以本朝宰相制词考之吕夷简制曰或营求
 方获或枚卜乃从富弼制曰遂膺枚卜实契具瞻王
卷九十三 第 10a 页 WYG0678-0238a.png
 钦若制曰庙堂虚位龟筮协谋曾公亮制曰拂龟而
 见祥端扆而定制稽用师言之锡进居台路之先陈
 执中制曰考嘉绩而惟茂质枚卜以佥同赵鼎制曰
 龟弗克违既验询谋之协陈康伯制曰询于佥言蔽
 自朕志无非用大禹谟此一段中语此类甚多不敢
 尽举唐人作韦见素相制曰尔惟不矜朕志先定此
 两全句皆用禹事本朝苏轼草赐范纯仁诏亦曰蔽
 自朕志赐文彦博诏亦曰朕命不再至于历试诸难
卷九十三 第 10b 页 WYG0678-0238b.png
 盖尧舜事轼于吕大防胡宗愈诏屡用历试二字然
 臣不敢援此为例恐未是命龟的證国初赵普拜相
 制曰询于元龟历选群后又有甚的切者唐元和中
 裴度拜相制曰人具尔瞻天方赉予昆命元龟爰立
 作相云云古人举事无大小未尝不命龟如洪范周
 礼左传皆可考也今思乃以董贤册文允执其中为
 比以圣上同之汉哀云云凡臣所陈事理甚明所有
 已降相麻即不合贴改继得旨陈晦援證明白无罪
卷九十三 第 11a 页 WYG0678-0238c.png
 可待倪思轻侮朝廷肆言诬罔可特降两官其后文
 节作辨析一状甚详又专作一书曰昆命元龟说备
 载始末然一时公论多以文节出位而言近于忿激
 而陈之论辨虽详终不若不用之为佳也
王氏(恽/)百兽率舞说
  一篇
   存
汉禹贡图
卷九十三 第 11b 页 WYG0678-0238d.png
  一卷
   佚
 后汉书王景传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
 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
 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
 钱帛衣物
裴氏(秀/)禹贡地域图
  十八篇
卷九十三 第 12a 页 WYG0678-0239a.png
   佚
 晋书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武帝受禅官尚书令
 左光禄大夫久之以为司空秀儒学洽闻职在地官
 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
 彊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
 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
 藏于秘府
 秀自序曰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
卷九十三 第 12b 页 WYG0678-0239b.png
 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
 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
 所得惟有汉时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
 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
 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
 大晋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于庸蜀罙入其阻
 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
 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罔或有
卷九十三 第 13a 页 WYG0678-0239c.png
 差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
 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
 陆径路为地图十八篇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
 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
 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
 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
 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
 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
卷九十三 第 13b 页 WYG0678-0239d.png
 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
 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
 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
 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
 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
 方之回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
 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
顾氏(恺之/)夏禹治水图
卷九十三 第 14a 页 WYG0678-0240a.png
  一卷
   佚
 宣和画谱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义熙中
 为散骑常侍今御府所藏有夏禹治水图
无名氏禹贡图
  二卷
   佚
    右见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
卷九十三 第 14b 页 WYG0678-0240b.png
孔氏(武仲/)禹贡论
  一篇
   存
毛氏(晃/)禹贡指南
  二卷
   未见
    按文渊阁书目有禹贡指南一册不著撰人
    姓名疑即晃书昆山叶氏菉竹堂目亦有之
卷九十三 第 15a 页 WYG0678-0240c.png
程氏(大昌/)禹贡论
  宋志五卷(万卷堂目二卷/)
   存
禹贡论图
  宋志五卷(万卷堂目二卷/)
   未见
禹贡后论
  宋志一卷
卷九十三 第 15b 页 WYG0678-0240d.png
   未见
 彭椿年序曰禹迹所及周遍天下而载之禹贡者仅
 馀千言其施置闳大而书法严简绝非一见可以遽
 解故荐绅先生难言之汉永平间诏遣王景治汴而
 赐以禹贡图曰图云者为其道里悠远功绪汗漫故
 图以著之则禹贡有图其已久矣予尝恨古图不存
 历世诸儒耳受臆决无所稽据每对禹贡辄阙然不
 满绍兴初肇复大学与今泉守程公偕冠而中弟子
卷九十三 第 16a 页 WYG0678-0241a.png
 员俱业书又适同一舍每相与谈经至不安处辄共
 叹诸儒之说未能通贯时方事场屋作举子文字未
 暇究竟也淳熙四年程公以侍从讲尚书禁中门下
 省颁行其奏劄曰禹贡大川七而诸儒沿袭乃讹其
 六予闻之有会于心而疑其是正之难也已而闻上
 御讲殿问黑水甚详知公有见俾之来上程公具以
 其所知为书以奏上见之大加褒劳诏付秘书省藏
 以垂后予闻诸学士大夫称其精博实未尝一见其
卷九十三 第 16b 页 WYG0678-0241b.png
 书也六年出管闽舶明年而程公以敷文阁直学士
 来镇泉南暇日论文因请观之程公欣然出副本相
 示予取以归熟而复之则其书条理甚备辨正经指
 者著之于论论凡五十有二论尝指事说理而当證
 以山川实地者则事为之图图三十有一至其事不
 𨽻虞夏而源流本出此经者则又为后论八篇数千
 年间州域更革山川迹道率皆本禹语以为之宗而
 后采取历世载籍以为之證其所据谓是者必其协
卷九十三 第 17a 页 WYG0678-0241c.png
 诸经而协乃始皆措而其救正前人违误者亦皆稽
 案经语而执规矩以格方圆其不合者有状而指自
 出若语也至于执以为据者惟舆图史志之所载兵
 师使驿之所经实有其地甫以立辨至于稗说怪语
 奇闻异教荒忽诞谩不可案核者悉弃不取呜呼亦
 勤矣而无一语不从禹贡以出予乃知众称精博者
 不诬也若九河之沦于海三江之当为一嘉陵江误
 为西汉而汉中之汉本无二派济水通溢为荥而济
卷九十三 第 17b 页 WYG0678-0241d.png
 之为济实非潜行地下弱水之既西黑水之入南历
 世禹河汉河之别贡道入河入菏之误以其言而质
 之禹贡若合符节无所差爽予始念孟子之言曰天
 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
 致也程公之于地理禹迹可谓求之而知其故也矣
 是可传也且其奏御之语曰东西朔南渐被声教皆
 自此规摹以出则其拳拳不独为夏世故书发语而
 已圣天子亦既知其志之不狭矣从而褒谕之曰禹
卷九十三 第 18a 页 WYG0678-0242a.png
 贡于古今山川地理无不该贯最为难明卿著论以
 要其归为功甚大则所得褒宠亦不止义训之近也
 郡博士陈君应行请以其著刻木郡庠布之学者而
 求予文为表予不容辞故为之书
 陈应行后序曰阁学尚书程公曩在经筵进黑水之
 说上动天听因以禹贡为论为图启沃帝心且以东
 渐西被教暨朔南为惓惓之忠尽在于此呜呼大哉
 言乎其本藏之秘馆天下学者欲见而不可得岁在
卷九十三 第 18b 页 WYG0678-0242b.png
 庚子公以法从出守温陵而编修彭公提舶于此与
 公有同舍之旧得其副本应行一日抠衣彭公之门
 质疑之馀出示书一编曰此程公所进禹贡论图也
 子见之乎因再拜以请而三复其说见其议论宏博
 引證详明皆先儒之所未及乃请于公愿刋之郡庠
 以与学者共之公曰是吾志也乃出公帑十五馀万
 以佐其费复请公序以冠其首凡所画之图以青为
 水者今以黑色与水波别之以黄为河者今以双黑
卷九十三 第 19a 页 WYG0678-0242c.png
 线别之古今州道郡县疆界皆画以红者今以单黑
 线别之旧说未安今皆识之以雌黄断线别之斯文
 一传使学者观帝王之疆理见宇宙之寥廓感慨今
 昔皆有勒功燕然之心则阅此书者岂小补哉淳熙
 辛丑上元后五日
 大昌自序曰臣惟帝王临御天下凡四海九州之面
 势名山大川之向背九夷八蛮之区域必先究其曲
 折表里然后宅抚大略得以审所施置而效之于事
卷九十三 第 19b 页 WYG0678-0242d.png
 禹之出也其所遭者水也故其经画必以奠高山大
 川为始盖高山既奠则避碍有方大川不迷则浚距
 有向是以功力所及地平天成不愆于素知所指而
 措之罄无不宜也今具载之禹贡虽曰主为水役而
 区处夷夏播敷政教使四海得为唐虞其遗范所诏
 盖帝王必当取法者也孔子采录而纪之书岂直为
 行河者之地哉大有为之主将陟禹迹以方行天下
 是书也即禹舆地图志而可稽者矣然而极天下大
卷九十三 第 20a 页 WYG0678-0243a.png
 川如江淮河汉济黑水弱水此七者宇宙不能越之
 以自大禹功不能外之以自立而其名称迹道世传
 失实七缪其六人主苟欲追会禹迹而不得七者之
 真正犹禹之行水高山大川其犹未奠而欲行其荒
 度则将何据以为施置之序也然则士而考古以待
 有国者之采择推诸世务宜无要于此书者矣然去
 古益远简编不与禹接其辨正实难顾有一者经文
 虽简而于事情无所不该如即其简而得其该则虽
卷九十三 第 20b 页 WYG0678-0243b.png
 茫茫之迹见于千馀言亦既无所乏少若但病其简
 言外辄无馀见必且越而求之经文之外说成而经
 不应则于稽据何赖臣为此故方其疑牾古说则尽
 屏训传独经文而熟复之研味既久忽于一言一字
 之间觉其意指可以总括后先则主以为据而益加
 参校暨其通之一经而合质之旁史而信稽诸人情
 物理而准于是跃然喜涣然悟知甚简之中有甚该
 者焉如人有脉绵绵若存可以精察而不可以亟见
卷九十三 第 21a 页 WYG0678-0243c.png
 然后知圣经之异于凡史也积其所见撰次成论凡
 五十有一篇岂敢谓能有明然章而习之白首不知
 止亦冀施之实用不徒为此空言尔臣近因进讲黑
 水遂得陈道其素圣明尽下不以为愚而宠褒之且
 宣谕臣曰禹贡于古今山川地理无不关贯最为难
 明卿著论以据證之用功甚矣嘉赏至于再三俾之
 来上臣恭禀睿训岂敢以浅陋为辞谨具所著论缮
 写尘献夫其浅闻而博考居千百世后而讨究前人
卷九十三 第 21b 页 WYG0678-0243d.png
 之未安持窾启之见以敷露于天纵圣学之前极自
 知其不量然千虑之愚或庶几其一得者率皆本经
 而求之传会传而反诸经因禹贡以言禹贡未始舍
 经而自出一见以此致之君上非臣之敢为若言也
 禹也书叙载其经启功用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臣惓惓所愿效忠者正在此语也若夫
 山川方域散在四海而名称迹道不啻千百其变臣
 所著论撮总其事而不能缕陈其方乡位置则别为
卷九十三 第 22a 页 WYG0678-0244a.png
 之图以表著之苟蒙采择庶几便于省览又自序
 后论曰臣惟禹之水功被赖万世而大河特不辍为
 治世之患较其劳费殆若一敌国然而民又未尝得
 宁也汴渠规模不出于禹而转输之利愈于未有汴
 时臣以是知天下事其迹状未形于前则虽圣人亦
 无所感发以出其智故周监二代而文物郁郁汉创
 笞杖徒流以代肉刑而百世遂不可易盖见其形而
 后知所措也臣本为稽考禹贡而及古今山川曲折
卷九十三 第 22b 页 WYG0678-0244b.png
 于是念河汴二水本朝极尝关意而其间应讲求以
 备稽用者实云有之辄随见记录以为禹贡后论比
 因奏对忝蒙睿旨宣取臣不敢以愚陋为辞谨此录
 进夫事未至而逆知其理之当然则事至而策画审
 定此臣区区愚诚也
 陈振孙曰凡论五十三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其于
 江河淮汉济黑弱水七大川以为旧传失实皆辨證
 之淳熙四年上进宇宙广矣上下数千载幅员数万
卷九十三 第 23a 页 WYG0678-0244c.png
 里身不亲历耳目不亲闻见而欲决于一心定于一
 说乌保其皆无牴牾然要为卓然不诡随传注者也
 中兴书目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专论河汴二水之
 患又禹贡论图五卷因禹贡备论历代山川郡县名
 称改易以唐世地书为正
 王应麟曰淳熙四年七月刑部侍郎程大昌上禹贡
 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诏付秘阁
 周密曰程泰之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
卷九十三 第 23b 页 WYG0678-0244d.png
 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阜陵颇厌之宣谕
 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
 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想其治
 铨曹亦如此也既而补外
 归有光跋曰禹贡论五十二篇得之魏恭简公而亡
 友吴纯甫家藏有禹贡图皆淳熙辛丑泉州旧刻也
 泰之此书世称其精博然予以为山川土地非身所
 履终无以得其真太史公言张骞穷河源乌睹所谓
卷九十三 第 24a 页 WYG0678-0245a.png
 昆崙者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使驿治运河土番朵甘
 斯西鄙星宿海所谓河源者始得其真如泰之所辨
 鸟鼠同穴数百言以为二山而吾郡都太仆常亲至
 其山见鸟鼠来同穴乃知宇宙间无所不有不可以
 臆断也
王氏(炎/)禹贡辨
  一卷
   未见
卷九十三 第 24b 页 WYG0678-0245b.png
 
 
 
 
 
 
 
 经义考卷九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