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序
唐尧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尧都,土界广远,济、河为兖州,海、岱为青州,海、岱及淮为徐州,淮、海为扬州,荆及衡阳为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为梁州,黑水、西河为雍州。自虞至殷无所改变。周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汉初又立徐、梁二州。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为十三州,而司隶部三辅、三河诸郡。东京无复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司隶所部如故。及三国鼎跱,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吴又分交为广。魏末平蜀,又分益为梁。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有六州。后又分凉、雍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十矣。
自夷狄乱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扬州为南徐,徐州为南兖,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分荆为雍,分荆、湘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太宗初,索虏南侵,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虏庭。于是于钟离置徐州,淮阴为北兖,而青、冀二州治赣榆之县。今志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其后分派,随事记列。内史、侯、相,则以升明末为定焉。
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州郡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且三国无志,事出帝纪,虽立郡时见,而置县不书。今唯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参伍异同,用相徵验。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若唯云「某无」者,则此前皆有也。若不注置立,史阙也。
扬州
扬州刺史,[1]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汉治历阳,魏、晋治寿春,晋平吴治建业。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领肥乡、〈别见。〉元城〈汉旧县,晋属阳平。〉二县,[2]后省元城。又侨立广川郡,〈别见。〉领广川一县,宋初省为县,隶魏郡。江左又立高阳、〈别见。〉堂邑二郡,〈别见。〉高阳领北新城、〈别见。〉博陆〈博陆县霍光所封,而二汉无,晋属高阳。〉二县,堂邑,领堂邑一县,后省堂邑并高阳,又省高阳并魏郡,并隶扬州,寄治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省,以其民并建康。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大明三年罢州,以其地为王畿,以南台侍御史部诸郡,如从事之部传焉,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州。顺帝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3]领郡十,领县八十。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阳尹,秦鄣郡,治今吴兴之故鄣县。汉初属吴国,吴王濞反败,属江都国。武帝元封二年,为丹阳郡,治今宣城之宛陵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阳为宣城郡,治宛陵,而丹阳移治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尹。领县八。户四万一千一十,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 建康令,本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置县,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武帝平吴,还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为建业。悯帝即位,避帝讳,改为建康。
- 秣陵令,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晋安帝义熙九年,移治京邑,在斗场。恭帝元熙元年,省扬州府禁防参军,县移治其处。
- 丹杨令,汉旧县。
-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更名。
- 永世令,吴分溧阳为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惠帝世,度属义兴,寻复旧。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吴地志云:「晋分永世。」[4]太康、永宁地志并无,疑是江左立。文帝元嘉九年,以并永世、溧阳二县。
- 溧阳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 湖熟令,汉旧县。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 句容令,汉旧县。
会稽太守,秦立,治吴。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吴郡,会稽移治山阴。领县十。户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口三十四万八千一十四。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五十五,陆同。
- 山阴令,[5]汉旧县。
- 永兴令,汉旧馀暨县,吴更名。
- 上虞令,汉旧县。
- 馀姚令,汉旧县。
- 剡令,汉旧县。
- 诸暨令,汉旧县。
- 始宁令,何承天志,汉末分上虞立。贺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乡立。」续汉志无。晋太康三年地志有。
- 句章令,汉旧县。
- 鄮令,汉旧县。
- 鄞令,汉旧县。
吴郡太守,分会稽立。孝武大明七年,度属南徐,八年,复旧。领县十二。户五万四百八十八,口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去京都水六百七十,陆五百二十。
- 吴令,汉旧县。
- 娄令,汉旧县。
- 嘉兴令,此地本名长水,秦改曰由拳。吴孙权黄龙四年,[6]由拳县生嘉禾,改曰禾兴。孙皓父名和,又改名曰嘉兴。
- 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之虞乡立。
- 海盐令,汉旧县。吴记云:「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 盐官令,汉旧县。[7]吴记云:「盐官本属嘉兴,吴立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为县。」非也。
- 钱唐令,汉旧县。
- 富阳令,汉旧县。本曰富春。孙权黄武四年,以为东安郡,[8]七年,省。晋简文郑太后讳「春」,孝武改曰富阳。
- 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后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无。张勃云:「晋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寻复省也。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 建德令,吴分富春立。
- 桐庐令,吴分富春立。
- 寿昌令,吴分富春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吴、丹阳立。领县十。户四万九千六百九,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水九百五十,陆五百七十。
- 乌程令,汉旧县,先属吴。
-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后废帝元徽四年,更名东安。顺帝升明元年复旧。
- 武康令,吴分乌程、馀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 原乡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 故鄣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 馀杭令,汉旧县,先属吴。
- 临安令,吴分馀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于潜令,汉旧县,先属丹阳。
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章郡,文帝又分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治寿春县。后汉徙治阴陵县。魏复曰淮南,徙治寿春。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阳、〈别见。〉当涂、逡道诸县,二年,复立钟离县,〈别见。〉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阳之于湖县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还属扬州。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六十二,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百七十,陆一百四十。
-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杨县立,本吴督农校尉治。
- 当涂令,晋成帝世,与逡道俱立为侨县,晋末分于湖为境。
- 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魏分颍川为襄城,又属焉。晋乱,省襄城郡,[9]以此县属淮南,割于湖为境。
- 襄垣令,其地本芜湖,芜湖县,汉旧县。至于晋末,立襄垣县,属上党。上党民南过江,立侨郡县,寄治芜湖,后省上党郡为县,属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党县并襄垣。
- 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后割芜湖为境。
- 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10]后分芜湖为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领县十。户一万一百二十,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水五百八十,陆五百。
- 宛陵令,汉旧县。
- 广德令,何志云:「汉旧县。」二汉志并无,疑是吴所立。
- 怀安令,吴立。
- 宁国令,吴立。
- 宣城令,汉旧县。
- 安吴令,吴立。
- 泾令,汉旧县。
- 临城令,吴立。
- 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
- 石城令,汉旧县。
东阳太守,本会稽西部都尉,吴孙皓宝鼎元年立。领县九。户一万六千二十二,口一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11]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陆同。
-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立。
- 太末令,汉旧县。
- 乌伤令。[12]
- 永康令,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
-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13]
- 定阳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信安立。
- 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户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陆同。
- 章安令,续汉志:「故冶,闽中地,[14]光武更名。」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汉章帝章和中立。」未详孰是。
- 临海令,吴分章安立。
- 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15]
- 乐安令,晋康帝分始丰立。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五十,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陆二千六百四十。
-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东瓯乡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
- 安固令,吴立曰罗阳,孙皓改曰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松阳令,吴立。
-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永宁立。
- 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藇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阳立曰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领县五。户一万二千五十八,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六十,陆一千八百。
- 始新令,孙权分歙立。
- 遂安令,孙权分歙为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歙令,汉旧县。
- 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诸县之始,又分置黎阳县,大明八年,省并海宁。
- 黟令,汉旧县。
南徐州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兖。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永初二年郡国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16]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割属南兖,南下邳并南彭城,广平并南泰山。今领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去京都水二百四十,陆二百。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别见。〉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县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利城并为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何江左立。〉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何、徐无厚丘,馀与永初郡国同。其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 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 毗陵令,[17]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 朐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土。
- 利城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别见。〉晋乱,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馀户,太兴三年,立怀德县。丹阳虽有琅邪相而无土地。[18]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永初郡国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并别见。〉三县,并割临沂及建康为土。费县治宫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阳都。十五年,省费并建康、临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阳都并临沂。今领县二。户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陆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 临沂令,汉旧名。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琅邪。
- 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阳,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元帝改为晋陵。[19]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领县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都水四百,陆同。
- 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
-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
- 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 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
- 曲阿令,本名云阳,秦始皇改曰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曰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复曰曲阿。
- 暨阳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无锡、毗陵立。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立。永世寻还丹阳。本扬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领县五。户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陆同。去都水四百九十,陆同。
- 阳羡令,汉旧县。
- 临津令,故属阳羡,立郡分立。
- 义乡令,故属长城、阳羡,立郡分立。
- 国山令,故属阳羡,立郡分立。
- 绥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广德、吴兴之故鄣、长城及阳羡、义乡五县立。
南兰陵太守,〈兰陵郡别见。〉领县二。户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万六百三十四。
- 兰陵令。〈别见。〉
- 承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乡县并承。永初郡国、何、徐并无合乡县。
南东莞太守,〈东莞郡别见。〉永初郡国又有盖县。〈别见。〉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 莒令。〈别见。〉
- 东莞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盖县并此。
- 姑幕令,汉旧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广陵。
- 射阳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 淩令,前汉属泗水,[20]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属广陵。
- 淮浦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 淮阴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 东阳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 长乐令,本长乐郡,〈别见。〉并合为县。
淮陵太守,本淮陵县,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以为淮陵国。永初郡国又有下相、〈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淮。〉广阳〈广阳,汉高立为燕国,昭帝更名。光武省并上谷,和帝永元八年复立。魏、晋复为燕国。前汉广阳县,后汉无,晋复有此也。〉二县。今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五,口一万六百三十。
- 司吾令,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淮。后废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桐梧,顺帝升明元年复旧。
- 徐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 阳乐令,汉旧名,本属辽西。文帝元嘉十三年,以下相并阳乐。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别见。〉江左侨立。晋明帝又立南下邳郡,成帝又立南沛郡。文帝元嘉中,分南沛为北沛,属南兖,而南沛犹属南徐。孝武大明四年,以二郡并并南彭城。领县十二。[21]户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八,口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三。
- 吕令。〈别见。〉
- 武原令,汉旧名。
- 傅阳令,汉旧名。
- 蕃令,〈别见。〉义旗初,免军户立遂诚县,武帝永初元年,改从旧名。
- 薛令,〈别见。〉义旗初,免军户为建熙县,永初元年,改从旧名。
- 开阳令,前汉属东海,章帝建初五年属琅邪。晋侨立,犹属琅邪,安帝度属彭城。
- 杼秋令,汉旧名。
- 洨令,前汉属梁,后汉、晋属沛。
- 下邳令,〈别见。〉本属南下邳。
- 北淩令,[22]本属南下邳,二汉无,晋太康地志属下邳,本名淩。而广陵郡旧有淩县,晋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淩县非旧土而同名,改为北淩。
- 僮令,〈别见。〉本属南下邳。南下邳有良城县,〈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僮。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别见。〉领县四。户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
- 清河令。〈别见。〉
- 东武城令。〈别见。〉
- 绎幕令。〈别见。〉
- 贝丘令。〈别见。〉
南高平太守,〈高平郡别见。〉永初郡国又有钜野、昌邑二县。〈并汉旧名。〉今领县三。户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 金乡令。〈别见。〉
- 湖陆令,前汉曰湖陵,汉章帝更名。
- 高平令。〈别见。〉文帝元嘉十八年,以钜野并高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别见。〉领县四。户二千一百七十八,口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一。
- 安丘令。〈别见。〉
- 新乐令,二汉无,魏分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而新乐县属焉。晋江左立乐陵郡及诸县,后省,以新乐县属此。
- 东武令。〈别见。〉
- 高密令,〈别见。〉江左立高密国,后为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为高密县,属此。
南济阴太守,二汉、晋属兖州,前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六年,[23]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国,后还曰济阴。永初郡国又有句阳、定陶二县。〈并汉旧名。〉今领县四。户一千六百五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 城武令。〈别见。〉
- 冤句令,汉旧名。
- 单父令,前汉属山阳。
- 城阳令,汉旧名。
南濮阳太守,本东郡,属兖州,晋武帝咸宁二年,以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东郡有濮阳县,故曰濮阳国。濮阳,汉旧名也。允改封淮南,还曰东郡。赵王伦篡位,废太孙臧为濮阳王,王寻废,郡名遂不改。永初郡国又有鄄城县。〈二汉属济阴,晋太康地志属濮阳也。〉今领县二。户二千二十六,口八千二百三十九。
- 廪丘令,前汉及晋太康地志有廪丘县,后汉无。文帝元嘉十二年,以鄄城并廪丘。
- 榆次令,汉旧名,至晋属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别见。〉永初郡国有广平,〈汉武帝征和二年,立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改为广平。光武建武十三年,省并钜鹿。魏分钜鹿、魏郡复为广平。江左侨立郡,晋成帝咸康四年省,后又立。〉[24]寄治丹徒,领广平、易阳、〈易阳,二汉属赵,晋太康地志属广平。〉曲周〈前汉属广平,作曲周。后汉属钜鹿。晋太康地志属广平,作曲梁。〉[25]三县。文帝元嘉十八年,[26]省广平郡为广平县,属南泰山。今领县三。户二千四百九十九,口一万三千六百。
- 南城令。〈别见。〉
- 武阳令。〈别见。〉
- 广平令,前汉属广平,后汉属钜鹿,晋太康地志属广平。
济阳太守,晋惠分陈留为济阳国。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三十二,口八千一百九十二。
- 考城令,前汉曰甾,[27]属梁国,章帝更名,属陈留。太康地志无。
- 鄄城令。〈别见。〉
南鲁郡太守,〈鲁郡别见。〉又有樊县。〈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任城也。〉今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 鲁令。〈别见。〉
- 西安令,汉旧名,本属齐郡。齐郡过江侨立,后省,以西安配此。文帝元嘉十八年,以樊并西安。永初郡国无西安县。
徐州
徐州刺史,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28]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南兖州之钟离、豫州之马头,又分秦郡之顿丘、梁郡之谷熟、历阳之酂,立新昌郡,置徐州,还治钟离。今先列徐州旧郡于前,以新割系。旧领郡十二,县三十四。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五,口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七。今领郡三,县九。彭城去京都水一千三百六十,陆一千。
彭城太守,汉高立为楚国,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又为楚国,章帝还为彭城。领县五。户八千六百二十七,口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一。
- 彭城令,汉县。[29]
- 吕令,汉旧县。
- 蕃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蕃音皮。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
- 薛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
- 留令,汉旧县。
沛郡太守,秦泗水郡,汉高更名。旧属豫州,江左改配。领县三。户五千二百九,口二万五千一百七十。去州陆六十。去京都一千。
- 萧令,汉旧县。
- 相令,汉旧县。
- 沛令,汉旧县。
下邳太守,前汉本临淮郡,武帝立,明帝改为下邳。晋武帝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而下邳如故。领县三。户三千九十九,口一万六千八十八。去州水二百,陆一百八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六十,陆八百。
- 下邳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
- 良成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
- 僮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
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县三。户三千一百六十四,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去州陆二百。去京都水一千六百,陆一千三百。
- 昌虑令,汉旧县。
- 承令,汉旧县。
- 合乡令,汉旧县。
东海太守,秦郯郡,汉高更名。明帝失淮北,侨立青州于赣榆县。泰始七年,又立东海县属东海郡,又割赣榆置郁县,立西海郡,并隶侨青州。领县二。户二千四百一十一,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一。去州水一千,陆八百。去京都水一千,陆六百七十。
- 襄贲令,汉旧县。
- 赣榆令,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海。魏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东莞太守,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咸宁三年,复以合琅邪,太康十年复立。领县三。户八百八十七,口七千三百二十。去州陆七百。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四百。
- 莒令,前汉属城阳,后汉属琅邪。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 诸令,前汉属城阳,后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 东莞令,汉旧县。
东安太守,东安故县名,前汉属城阳,后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东莞,晋惠帝分东莞立。领县三。户一千二百八十五,口一万七百五十五。去州陆七百。去京都陆一千三百。
- 盖令,[30]前汉属琅邪,后汉属泰山,晋太康地志属乐安。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 新泰令,魏立,属泰山。
- 发干令,汉旧名,属东郡,太康地志无。江左来配。
琅邪太守,秦立。领县二。户一千八百一十八,口八千二百四十三。去州陆四百。去京都水一千五百,陆一千一百。
费令,前汉属东海,后汉属泰山,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即丘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淮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领县四。户二千八百五十五,口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去州水六百,陆五百。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五十。
- 角城令,[31]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
- 晋宁令,故属济岷,流寓来配。
- 宿预令,晋安帝立。
- 上党令,本流寓郡,并省来配。
阳平太守,阳平本县名,属东郡。魏分东郡及魏郡为阳平郡。故属司州,流寓来配。永初郡国又有廪丘县。〈别置。〉今领县三。户一千七百二十五,口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 馆陶令,汉旧名。
- 阳平令,汉旧名。
- 濮阳令,本流寓郡,并省来配。
济阴太守,汉景帝立,属兖州。流寓徐土,因割地为境。领县三。户二千三百五,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 睢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度。
- 定陶令,汉旧名。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 顿丘令,属顿丘,流寓割配。
北济阴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升立。领县三。户九百二十七,口三千八百十。
- 城武令,前汉属山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阴。
- 丰令,汉旧名,属沛。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 离狐令,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阴。
钟离太守,本属南兖州,晋安帝分立。案汉九江郡、晋淮南郡有钟离县,即此地也。领县三。户三千二百七十二,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去京都陆六百二十,水一千三十。
- 燕县令,〈别见。〉故属东燕。流寓因配。
- 朝歌令,本属河内,晋武帝分河内为汲,又属焉。流寓因配。
- 乐平令,前汉曰清,属东郡,章帝更名,晋太康地志无。流寓因配。
马头太守,属南豫州,故淮南当涂县地,晋安帝立,因山形立名。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去京都水一千七百五十,陆六百七十。
- 虞县令,汉旧名,属梁郡。流寓因配。
- 零县令,晋安帝立。
- 济阳令,故属济阳。流寓因配。
新昌太守,后废帝元徽元年立。
- 顿丘令,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淮阳置顿丘郡,顿丘县又属焉。江左流寓立,属秦。先有沛县,元嘉八年并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度属此。
- 谷熟令,前汉无,后汉、晋属梁。永初郡国、何、徐志并属南梁。后废帝元徽元年度。
- 酂令,汉属沛,晋属谯。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谯度属历阳,后废帝元徽元年度属此。
南兖州
南兖州刺史,中原乱,北州流民多南渡,晋成帝立南兖州,寄治京口。时又立南青州及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并南兖。[32]文帝元嘉八年,始割江淮间为境,治广陵。永初郡国领十四郡。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七郡,[33]今并属徐州。又有东燕郡,江左分濮阳所立也,领燕县、〈前汉曰南燕,后汉曰燕,并属东郡。太康地志属濮阳。〉白马、平昌、考城凡四县。文帝元嘉十八年,省考城并燕。十九年,省东燕郡为东燕县,属南濮阳,后又省东燕县。[34]南东平郡领范、蛇丘、历城凡三县。高密郡领淳于、黔陬、营陵、夷安凡四县。南齐郡领西安、临菑凡二县。[35]南平原郡领平原、高唐、茌平〈并别见。〉凡三县。济岷郡〈江左立。〉领营城、晋宁〈江左立。〉凡二县。雁门郡〈汉旧郡。〉领楼烦、〈别见。〉阴馆、〈前汉作「观」,后汉、晋作「馆」也。〉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雁门也。〉崞、马邑〈并汉旧名。〉凡五县。凡七郡,二十三县,并省属南徐州。诸侨郡县何志又有钟离、雁门、平原、东平、北沛五郡。钟离今属徐州。雁门领楼烦、阴馆、广武三县。平原领茌平、临菑、营城、平原四县。东平领范、朝阳、历城三县。[36]北沛领符离、萧、相、沛四县。[37]〈符离,汉旧县。馀并别见。〉凡十四县。起居注,元嘉十一年,以南兖州东平之平陆并范,寿张并朝阳,平原之济岷、晋宁并营城,〈先是省济岷郡为县。〉高唐并茌平。[38]按此五县,元嘉十一年所省,则平陆、寿张疑在永初郡国志,而无此二县,未详。徐志有南东平郡,领范、朝阳、历城、楼烦、阴观、广武、茌平、营城、临菑、平原十县,则是雁门、平原并东平也。孝武大明五年,以东平并广陵。宋又侨立新平、北淮阳、北济阴、北下邳、东莞五郡。[39]元嘉二十八年,南兖州徙治盱眙。三十年,省南兖州并南徐,其后复立,还治广陵。徐志领郡九,县三十九。户三万一千一百一十五,口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领郡十一,县四十四。去京都水二百五十,陆一百八十。
广陵太守,汉高六年立,属荆国,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旧属徐州。晋武帝太康三年,治淮阴故城,后又治射阳,〈射阳别见。〉江左治广陵。永初郡国又有舆、〈前汉属临淮,后汉省临淮属广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江都也。〉肥如、潞、真定、新市五县。〈并二汉旧名。肥如属辽西,潞属上党,真定前汉属真定,后汉省真定属常山,晋亦属常山。新市二汉、晋属中山。〉[40]〈永初郡国云四县本属辽西,则是晋末辽西侨郡省并广陵也。何有肥如、新市,徐与今同也。〉今领县四。户七千七百四十四,口四万五千六百一十三。
- 广陵令,汉旧县。
- 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 高邮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 江都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六年复立。江左又省并舆县,元嘉十三年复立,以并江都。
海陵太守,晋安帝分广陵立。永初郡国属徐州。领县六。户三千六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去州水一百三十,陆同。去京都水三百九十,陆同。
- 建陵令,晋安帝立。
- 临江令,晋安帝立。
- 如皋令,晋安帝立。
- 宁海令,晋安帝立。
- 蒲涛令,晋安帝立。
- 临泽令,明帝泰豫元年立。
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案汉景帝分梁为山阳,非此郡也。永初郡国属徐州。领县四。户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去州水三百,陆同。去京都水五百,陆同。
- 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
- 盐城令,旧曰盐渎,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复立。晋安帝更名。
- 东城令,晋安帝立。
- 左乡令,晋安帝立。
盱眙太守,盱眙本县名,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晋安帝分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千八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九十,陆二百九。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
- 考城令。〈别见。〉
- 阳城令,晋安帝立。
- 直渎令,晋安帝立。
- 信都令,信都虽汉旧名,其地非也。地在河北。宋末立。
- 睢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宋末立。
秦郡太守,晋武帝分扶风为秦国,中原乱,其民南流,寄居堂邑。堂邑本为县,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又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临淮淮陵立堂邑郡,安帝改堂邑为秦郡。永初郡国属豫州,元嘉八年度南兖。永初郡国又领临涂、〈晋、宋立。〉平丘、〈汉旧,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外黄、〈汉旧名,属陈留。〉沛、雍丘、浚仪、顿丘〈别见。〉凡七县。何无雍丘、外黄、平丘、沛,徐又无浚仪。元嘉八年,以沛并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割顿丘属新昌。领县四。户三千三百三十三,口一万五千二百九十六。去州水二百四十一,陆一百八十。去京都水一百五十,陆一百四十。
- 秦令,本属秦国,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以临涂并秦,以外黄并浚仪。孝武孝建元年,以浚仪并秦。
- 义成令,江左立。
- 尉氏令,汉旧名,属陈留。文帝元嘉八年,以平丘并尉氏。
- 怀德令,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历阳之乌江,并此为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治,乌江还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别见。〉何志云,北沛新立。徐云南沛。永初郡国又有符离、洨、〈并别见。〉竹邑、〈前汉曰竹。李奇曰,今邑也。后汉曰竹邑。至晋并属沛。〉杼秋〈前汉属梁,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沛。〉四县。杼秋治无锡,馀并治广陵。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北沛郡竹邑并杼秋,何、徐并无此二县,不详。起居注,孝武大明五年,分广陵为沛郡,治肥如县。时无复肥如县,当是肥如故县处也。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无肥如县。[41]沛郡宜是大明五年以前省,其时又立也。今领县三。户一千一百九,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
- 萧县令。〈别见。〉
- 相县令。〈别见。〉
- 沛县令。〈别见。〉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立。
- 江阳令,郡同立。
- 海安令,郡同立。
北淮阳太守,宋末侨立。
- 晋宁令。〈别见。〉
- 宿预令。〈别见。〉
- 角城令。[42]〈别见。〉
北济阴太守,〈济阴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 广平令,前汉临淮有广平县,后汉以后无。
- 定陶令。〈别见。〉
- 阳平令。〈别见。〉
- 上党令。〈别见。〉
- 冤句令。[43]〈别见。〉
- 馆陶令。〈别见。〉
北下邳太守,〈下邳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 僮县令。〈别见。〉
- 下邳令。〈别见。〉
- 宁城令。〈别见。〉
东莞太守,〈东莞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 莒县令。〈别见。〉
- 诸县令。〈别见。〉
- 东莞令。〈别见。〉
- 柏人令,汉旧名,属赵国。宋失淮北侨立。
兖州
兖州刺史,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邹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兖州,分郡属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复立,治瑕丘。〈二汉山阳有瑕丘县。〉永初郡国有东郡、陈留、濮阳三郡,而无阳平。东郡领白马、〈别见。〉凉城、〈二汉东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疑此是。〉东燕〈别见。〉三县。[44]陈留郡领酸枣、〈汉旧县。〉小黄、雍丘、白马、襄邑、尉氏六县。〈郡县并别见。〉濮阳郡领濮阳、廪丘〈并别见。〉二县。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淮阴别见。〉兖州领郡六,县三十一。户二万九千三百四十,口一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汉高立。永初郡国又有山茌、〈别见。〉莱芜、〈汉旧名。〉太原〈本郡,侨立此县。〉三县,而无钜平县。今领县八。户八千一百七十七,口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去州陆八百。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 奉高令,汉旧县。
- 钜平令,汉旧县。
- 嬴令,汉旧县。
- 牟令,汉旧县。
- 南城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泰山。
- 武阳令,汉旧县。
- 梁父令,汉旧县。
- 博令,汉旧县。
高平太守,故梁国,汉景帝中六年,分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为郡,晋武帝泰始元年更名。永初郡国及徐并又有任城县,〈前汉属东平,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为任城,又属焉。晋亦属任城。江左省郡为县也。〉后省。今领县六。户六千三百五十八,口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二。去州陆二百二十。去京都陆一千三百三十。宋明帝泰始五年,侨立于淮南当涂县界,领高平、金乡二县。其年又立睢陵县。
- 高平令,前汉名稿,章帝更名。[45]
- 方与令,汉旧县。
- 金乡令,前汉无,后汉、晋有。
- 钜野令,汉旧县。
- 平阳令,汉旧县曰南平阳。
- 亢父令,汉旧县。旧属任城。
鲁郡太守,秦薛郡,汉高后更名。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46]江左属兖州。领县六。户四千六百三十一,口二万八千三百七。去州陆三百五十。去京都陆一千一百。
- 邹令,汉旧县。
- 汶阳令,汉旧县。
- 鲁令,汉旧县。
- 阳平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 新阳令,孝武大明中立。
-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立。
东平太守,汉景帝分梁为济东国,宣帝更名。领县五。户四千一百五十九,口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去州水五百,陆同。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四百。宋末又侨立于淮阴。
- 无盐令,汉旧县。
- 平陆令,汉旧县。
- 须昌令,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东平。
- 寿昌令,春秋时曰良,前汉曰寿良,属东郡,光武改曰寿张,属东平。
- 范令,汉旧县。四县并治郡下。
阳平太守,魏分魏郡立。文帝元嘉中,流寓来属,后省,孝武大明元年复立。领县五。户二千八百五十七,口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 馆陶令,汉旧名。寄治无盐。
- 乐平令,魏立,属阳平。后汉东郡有乐平,非也。寄治下平陆。
- 元城令,汉旧。[47]寄治无盐。
- 平原令,〈别见。〉孝武大明中立。
- 顿丘令,〈别见。〉孝武大明中立。
济北太守,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立。永初郡国有临邑、〈二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济北。〉东阿〈二汉属东郡,晋无。〉二县,孝武大明元年省,应在何志而无,未详。领县三。户三千一百五十八,口一万七千三。去州陆七百。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五百。宋末又侨立于淮阳。
- 蛇丘令,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北。
- 卢令,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北。
- 谷城令,前汉无,后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济北。
校勘记
- ↑扬州刺史 「扬州」之「扬」,有从手,有从木者。下「丹阳尹」之「阳」,亦「阳」「扬」错见。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扬州」之「扬」,古写从木,至唐以后,乃多从手。今求全书一致,除丹杨县之「杨」字,仍旧不改,以存古义外,其他悉从殿本作「扬州」、「丹阳尹」。通书准此,不复别出校记。
- ↑侨立魏郡领肥乡元城二县 各本原无「领」字,「二县」作「三县」。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按魏是郡名,肥乡、元城是属县,不得统称三县。肥乡、元城上有领字,三县当作二县。」按成校是,今据改。
- ↑顺帝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 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升明二年九月,加太尉齐王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此称三年,字误。」
- ↑晋分永世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下脱『置』字。」
- ↑山阴令 「山阴」下,各本并有「县」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谓「县」字衍。按本志体例,双字县名不加县字,单字县名或加县字,或不加县字。此「县」字当删去,王说是。
- ↑吴孙权黄龙四年 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系三年。
- ↑盐官令汉旧县 按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海盐县下有盐官,无盐官县。
- ↑孙权黄武四年以为东安郡 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三国吴志,黄武五年秋七月,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此作四年,误。」
- ↑晋乱省襄城郡 各本并脱「省」字,句不可通。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疑『晋乱』下夺『省』字。」按成校是,今补。
- ↑晋作逡道 「逡道」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南齐书州郡志、唐初修新晋书地理志并作「逡遒」。杜预左传哀公十二年会吴于橐皋注:「在淮南逡遒县东南。」则晋世亦作逡遒。沈约所见,不知何本。
- ↑户一万六千二十二口一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 张森楷校勘记云:「案户口数,一户皆得十口有馀,必无是理。疑一万当作二万。」
- ↑乌伤令 殿本考證:「此下当有『汉旧县』三字。」按乌伤,前汉县,后汉、三国吴因。
-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太末,建安四年,孙氏分立丰安县。」按孙策以兴平二年渡江,建安五年死。疑作建安四年是。
- ↑章安令续汉志故冶闽中地 「冶」各本并作「治」。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据江州建安郡下引司马彪云『章安是故冶』,则此『治』字盖『冶』之误文。」按成校是,今改正。
- ↑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 各本并脱「志无」二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据志例,『二汉志』下当脱『无』字,晋志有宁海,知『晋太康地』下,当脱『志有』二字。」杨守敬亦云:「『二汉志』下脱『无』字,『晋太康地』下脱『志有』二字。」按成、杨二家之说并误。据寰宇记引临海记,「晋永和三年,分会稽郡八百户,于临海郡章安地立宁海县」。则宁海县创置于东晋穆帝之世,晋武帝太康世尚无此县,不当见于太康地志。今于「太康地」下补「志无」二字。
- ↑永初二年郡国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 各本并脱海陵、山阳二郡,据钱氏考异说补。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止六郡。盖脱海陵、山阳二郡。」
- ↑毗陵令 杨守敬云:「毗陵令下,脱『汉旧县属晋陵』六字。」
- ↑丹阳虽有琅邪相而无土地 「土地」各本并作「此地」,据文选二二徐敬业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注引沈约宋书改。按无土地即谓侨郡尚无实土。
- ↑永嘉五年元帝改为晋陵 各本并脱「元」字,据通典州郡典补。
- ↑淩令前汉属泗水 「淩」各本并作「广陵」,据汉书地理志、南齐书州郡志改。廿二史考异云:「陵当作淩,广字衍。」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汉志广陵县属广陵国,不属泗水,此云前汉属泗水者,考异云『陵当作淩,广字衍』是也。南齐志正作淩。」
- ↑领县十二 孙虨宋书考论云:「案下列县止十一,盖脱彭城县。此刘宋桑梓,必无并省之事。南齐与此属县尽同,亦有彭城。」按孙说是,疑脱「彭城令〈别见〉」五字。
- ↑北淩令 「北淩」各本并作「北陵」。按下云「晋太康地志属下邳本名淩」,即为淩县,盖彼为淩,此加北字作北淩。今订正,下并同改。
- ↑景帝中六年 各本并作「景帝中平六年」。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汉志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平』字衍。中平乃汉灵帝纪年。」按成校是,今订正。
- ↑汉武帝征和二年〈至〉后又立 三朝本、毛本本段注文,舛讹不可读,今据殿本订正。李慈铭宋书札记云:「殿本所改皆是。唯魏分钜鹿、魏郡之『郡』字不可省。」按殿本脱魏郡之「郡」字,李说是,今补正。
- ↑晋太康地志属广平作曲梁 「曲梁」各本并作「曲周梁」。按晋书地理志,广平郡无曲周县,有曲梁县。今删「周」字。
- ↑文帝元嘉十八年 各本并脱「元嘉十」三字。宋书文帝纪:「元嘉十八年冬十月乙卯,省南徐州之南燕、濮阳、南广平郡。」廿二史考异云:「当云文帝元嘉十八年,此脱三字。」按钱氏说是,今补正。
- ↑考城令前汉曰甾 「甾」各本并作「留」。按汉书地理志,梁国有甾县。续汉书郡国志,陈留郡考城,故菑,章帝更名。是「留」为「甾」字形近之讹。今改正。
- ↑移治东海朐 「朐」字下各本并衍「山」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本志南徐州南东海朐令,据此知『朐』下衍『山』字。」按成校是,今删「山」字。
- ↑汉县 据志前后例,「汉」下脱「旧」字。
- ↑盖令 「盖」各本并作「庵」,据续汉书郡国志、魏书地形志改。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历代无庵县,李兆洛云庵乃盖之讹,案李说是也。」
- ↑角城令 「角城」各本并作「甬城」。水经淮水注:「淮、泗之会,即角城也。」魏书地形志及高闾传亦作角城,高闾传:「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通典州郡典作角城。通鉴齐建元三年胡注云:「甬城当作角城。」今改作「角城」。
- ↑省并并南兖 孙虨宋书考论云:「当云省并南兖,谓南青州、并州俱省并也。」按南齐书州郡志:「宋永初元年,罢青并兖。」则南青时亦并省,孙说是。
- ↑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七郡 「七」字各本并作「山」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山当作七,形近之讹。」按成校是,今改正。
- ↑省东燕郡为东燕县属南濮阳后又省东燕县 各本并脱「郡为东燕」四字。孙虨宋书考论云:「东燕县既省,以何者属南濮阳,且上文亦但见燕县,无东燕县。此当作省东燕郡为东燕县,属南濮阳,后又省东燕县。」按孙说是,今订正。
- ↑南齐郡领西安临菑凡二县 「西安」各本并作「安西」。孙虨宋书考论云:「安西当作西安,见南鲁郡。」按孙说是,今改正。
- ↑东平领范朝阳历城三县 「东平」各本并作「东平原」。洪颐煊诸史考异云:「东平原当作东平,衍原字。」按洪说是,今删「原」字。据晋书地理志东平国领范县,魏书地形志东平郡领范县,即此。则此是「东平」,不当作「东平原」。地形志别有东平原郡,治梁邹,非此郡。
- ↑北沛领符离萧相沛四县 各本并脱「北」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案上文何志又有北沛郡,即南沛太守下何志云北沛新立者也。然则此沛字上亦当有北字。」按成校是,今补正。
- ↑高唐并茌平 「高唐」各本并作「高康」。孙虨宋书考论云:「康当为唐。」按孙说是,今改正。
- ↑宋又侨立新平北淮阳北济阴北下邳东莞五郡 「北济阴」各本并脱「阴」字。孙虨宋书考论云:「北济下脱阴字。」按孙说是,今补正。
- ↑新市二汉晋属中山 各本并脱「二汉晋属中山」六字,据钱氏考异说补。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新市下有脱文。当云二汉、晋属中山。」
- ↑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无肥如县 按二汉、西晋辽西郡并有肥如县,此谓「二汉晋太康地志并无肥如县」者,据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云:「沛郡自汉、晋以来,并无肥如一县,非谓汉无肥如也。肥如本辽西县名,因晋末侨立辽西郡于广陵界,后经省并,故广陵得有肥如县。」
- ↑角城令 各本并作「甬城令」,今订正,说见本卷校勘记第三一条。
- ↑冤句令 「令」各本并作「县」,据志前后例改。
- ↑东郡领白马凉城东燕三县 「郡」上各本并脱「东」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据上云永初郡国有东郡,知『郡』字上脱『东』字。」按成校是,今补正。
- ↑高平令前汉名稿章帝更名 「稿」三朝本作「稿」,北监本、毛本、殿本作「稿」,局本作「橐」。按汉书地理志:山阳郡橐,莽曰高平。臣瓒曰,音拓。续汉书郡国志:「山阳郡高平,侯国,故櫜,章帝更名。」后汉书东平王传作「槁」。又各本并夺「名」字,据续汉书郡国志补。
- ↑光武改属豫州 「豫州」各本并作「任城」,据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改。
- ↑汉旧 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汉旧下脱『名』字,当据前『馆陶令汉旧名』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