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 第 1a 页 WYG0629-014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
乐考
度量衡
宋理宗时姜夔进大乐议请正权衡度量
夔言雅俗乐高下不一宜正权衡度量自尺律之法
亡于汉魏而十五等尺杂出于隋唐正律之外有所
谓倍四之器银字中管之号今大乐外有所谓下宫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
乐考
度量衡
宋理宗时姜夔进大乐议请正权衡度量
夔言雅俗乐高下不一宜正权衡度量自尺律之法
亡于汉魏而十五等尺杂出于隋唐正律之外有所
谓倍四之器银字中管之号今大乐外有所谓下宫
卷一百八 第 1b 页 WYG0629-0142d.png
调下宫调又有中管倍五者有曰𦍑笛孤笛曰双韵
十四弦以意裁声不合正律繁数悲哀弃其本根失
之太清有曰夏笛鹧鸪曰胡卢琴渤海琴沈滞抑郁
腔调含糊失之太浊故闻其声者性情荡于内手足
乱于外礼所谓慢易以忘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
狭则思欲者也家自为权衡乡自为尺度乃度于此
谓宜在上明示以好恶凡作乐制器者一以太常所
用及文思所颁为准其他私为高下多寡者悉禁之
十四弦以意裁声不合正律繁数悲哀弃其本根失
之太清有曰夏笛鹧鸪曰胡卢琴渤海琴沈滞抑郁
腔调含糊失之太浊故闻其声者性情荡于内手足
乱于外礼所谓慢易以忘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
狭则思欲者也家自为权衡乡自为尺度乃度于此
谓宜在上明示以好恶凡作乐制器者一以太常所
用及文思所颁为准其他私为高下多寡者悉禁之
卷一百八 第 2a 页 WYG0629-0143a.png
则斯民顺帝之则而风俗可正
(臣/)等谨按乐志云理宗享国四十馀年礼乐之事
未尝有所改作绍定四年上皇太后册宝始新制
乐曲行事于是姜夔乃进大乐议前考指为宁示
嗣位云云疑误
辽道宗太康八年三月诏行秬黍所定升斗
元世祖中统二年八月颁斗斛权衡
至元十三年五月定度量
(臣/)等谨按乐志云理宗享国四十馀年礼乐之事
未尝有所改作绍定四年上皇太后册宝始新制
乐曲行事于是姜夔乃进大乐议前考指为宁示
嗣位云云疑误
辽道宗太康八年三月诏行秬黍所定升斗
元世祖中统二年八月颁斗斛权衡
至元十三年五月定度量
卷一百八 第 2b 页 WYG0629-0143b.png
二十年五月颁行宋文思院小口斛
刑部尚书崔彧言宋文思院小口斛出入官粮无所
容隐所宜颁行从之
世祖时东平布衣赵天麟上策论同制度略曰昔
有虞巡狩同律度量衡臣考虞夏商周之法不可
得而详矣惟刘歆之义载在班书最为详悉一曰
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方
今数已宣于天下历已职于太史乐已总于太常
刑部尚书崔彧言宋文思院小口斛出入官粮无所
容隐所宜颁行从之
世祖时东平布衣赵天麟上策论同制度略曰昔
有虞巡狩同律度量衡臣考虞夏商周之法不可
得而详矣惟刘歆之义载在班书最为详悉一曰
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方
今数已宣于天下历已职于太史乐已总于太常
卷一百八 第 3a 页 WYG0629-0143c.png
声已协于协律其所以稍有未定虽定而未齐一
者度量衡而已矣臣居山东但见山东数郡或隔
一镇或间一河其度之长短量之多寡衡之轻重
已皆不相同矣则又何以示四海一家之平乎
元史张思明传曰大德初擢左司都事有献西域
秤法者思明以惑众不用
多尔济巴勒传曰至正中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
其俗编柳为斗大小不一豪贾猾侩得以高下其
者度量衡而已矣臣居山东但见山东数郡或隔
一镇或间一河其度之长短量之多寡衡之轻重
已皆不相同矣则又何以示四海一家之平乎
元史张思明传曰大德初擢左司都事有献西域
秤法者思明以惑众不用
多尔济巴勒传曰至正中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
其俗编柳为斗大小不一豪贾猾侩得以高下其
卷一百八 第 3b 页 WYG0629-0143d.png
手民咸病之即饬有司厉防禁 称量诸物乃毕
集而价自平
明太祖洪武元年令铸造铁斛斗升付户部收粮用以
较勘仍降其式于天下
凡天下官民人等行使斛斗秤尺俱有一定法则颁
行各司府州县收掌务如式成造较勘相同印烙给
降民间行使其在京仓库等处户部较勘印烙发用
至二十六年定凡使用斛斗秤尺著令木秤等匠计
集而价自平
明太祖洪武元年令铸造铁斛斗升付户部收粮用以
较勘仍降其式于天下
凡天下官民人等行使斛斗秤尺俱有一定法则颁
行各司府州县收掌务如式成造较勘相同印烙给
降民间行使其在京仓库等处户部较勘印烙发用
至二十六年定凡使用斛斗秤尺著令木秤等匠计
卷一百八 第 4a 页 WYG0629-0144a.png
算物料如法成造所用铁力木杉木板枋生铁等项
行下龙江提举司等衙门照数放支其合用锤钩行
下宝源局督工铸造如是成造完备移咨户部较勘
收用
大明令曰斛斗秤尺司农司照中书省原降铁斗
铁升较定则样制造发直𨽻府各州及呈中书省
转发行省令各府依法制造较勘付各州县仓库
收支行用其牙行市铺须赴官印烙乡村人民所
行下龙江提举司等衙门照数放支其合用锤钩行
下宝源局督工铸造如是成造完备移咨户部较勘
收用
大明令曰斛斗秤尺司农司照中书省原降铁斗
铁升较定则样制造发直𨽻府各州及呈中书省
转发行省令各府依法制造较勘付各州县仓库
收支行用其牙行市铺须赴官印烙乡村人民所
卷一百八 第 4b 页 WYG0629-0144b.png
用与官降相同方许行使
十二月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较
勘街市斛秤尺
邱浚大学衍义补曰臣按律者候气之管所以作
乐者也而度量衡用以度长短量多寡称轻重所
用与律不同而帝舜巡狩所至同律而必及于度
量衡何哉盖以度量衡皆受法于律于此审之三
者之法制皆与律同斯为同矣诚以是三物者其
十二月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较
勘街市斛秤尺
邱浚大学衍义补曰臣按律者候气之管所以作
乐者也而度量衡用以度长短量多寡称轻重所
用与律不同而帝舜巡狩所至同律而必及于度
量衡何哉盖以度量衡皆受法于律于此审之三
者之法制皆与律同斯为同矣诚以是三物者其
卷一百八 第 5a 页 WYG0629-0144c.png
分寸龠合铢两皆起于黄钟而与候气之律同出
于一按律固可以制度量衡而考度量衡亦可以
制律此圣人制律而及度量衡之本意也然圣人
不徒因律而作乐而用之于郊庙朝廷之上而又
颁之于下使天下之人用之以为造作出纳交易
之则焉其作于上也有常制其颁于下也有定法
苟下之所用者与上之所颁者不同则上取于下
者当短者或长当少者或多当轻者或重下输于
于一按律固可以制度量衡而考度量衡亦可以
制律此圣人制律而及度量衡之本意也然圣人
不徒因律而作乐而用之于郊庙朝廷之上而又
颁之于下使天下之人用之以为造作出纳交易
之则焉其作于上也有常制其颁于下也有定法
苟下之所用者与上之所颁者不同则上取于下
者当短者或长当少者或多当轻者或重下输于
卷一百八 第 5b 页 WYG0629-0144d.png
上者当长者或短当多者或少当重者或轻下亏
于民上损于官操执者有增减之弊交易者有欺
诈之害监守出纳者有侵尅赔偿之患其所关系
盖亦不少也是虽唐虞之世民淳俗厚帝王为治
尚不之遗而况后世民伪日滋之时乎乞饬所司
每正岁申明旧制自朝廷始先校在官之尺度斗
斛权衡使凡收受民间租税器物不许过则又于
凡市场交易之处悬挂则样以为民式在内京尹
于民上损于官操执者有增减之弊交易者有欺
诈之害监守出纳者有侵尅赔偿之患其所关系
盖亦不少也是虽唐虞之世民淳俗厚帝王为治
尚不之遗而况后世民伪日滋之时乎乞饬所司
每正岁申明旧制自朝廷始先校在官之尺度斗
斛权衡使凡收受民间租税器物不许过则又于
凡市场交易之处悬挂则样以为民式在内京尹
卷一百八 第 6a 页 WYG0629-0145a.png
及五域兵马司官在外府州县官每月一次校勘
宪臣出巡所至必令所司具式呈验公私所用有
不如式者坐其所司及所造所用之人是亦王政
之一端也
又曰臣按宋太宗太宗皆起自民间熟知官府出
纳之弊故其在位首以谨权量为务史谓比用大
称如百斤者皆悬钩于架植镮于衡或偃手或抑
按则轻重之际殊为悬绝于是更铸新式悉由累
宪臣出巡所至必令所司具式呈验公私所用有
不如式者坐其所司及所造所用之人是亦王政
之一端也
又曰臣按宋太宗太宗皆起自民间熟知官府出
纳之弊故其在位首以谨权量为务史谓比用大
称如百斤者皆悬钩于架植镮于衡或偃手或抑
按则轻重之际殊为悬绝于是更铸新式悉由累
卷一百八 第 6b 页 WYG0629-0145b.png
黍而齐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损也又令每用大称
必悬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
按由是观之可见古昔好治之君莫不爱民其爱
民也凡官吏可藉以害民者无不预为之禁革则
虽一毫之物不使过取于民彼其具文移著律例
约束非不备刑罚非不严然利之所在人惟见利
而不见害往往外法以巧取依法以为奸孰若每
事皆立为一法如宋人之于权衡必齐其斤石不
必悬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
按由是观之可见古昔好治之君莫不爱民其爱
民也凡官吏可藉以害民者无不预为之禁革则
虽一毫之物不使过取于民彼其具文移著律例
约束非不备刑罚非不严然利之所在人惟见利
而不见害往往外法以巧取依法以为奸孰若每
事皆立为一法如宋人之于权衡必齐其斤石不
卷一百八 第 7a 页 WYG0629-0145c.png
可得而增损又俾操执者却立以视而不得抑按
噫使凡事事皆准此以立法则官吏无所容其奸
而小民不至罹其害矣
宣宗宣德三年三月较准各仓斗斛
命各仓斗斛准洪武中制度官为较勘印烙木筹上
刋年月及提调官吏姓名亦用印烙凡官斛筹非官
印烙者不用私造者问罪至七年令重铸铁斛每仓
各以一给之永为法则
噫使凡事事皆准此以立法则官吏无所容其奸
而小民不至罹其害矣
宣宗宣德三年三月较准各仓斗斛
命各仓斗斛准洪武中制度官为较勘印烙木筹上
刋年月及提调官吏姓名亦用印烙凡官斛筹非官
印烙者不用私造者问罪至七年令重铸铁斛每仓
各以一给之永为法则
卷一百八 第 7b 页 WYG0629-0145d.png
周忱言行录曰宣德间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南
直𨽻先是欠粮粮长往往私造斛斗大入小出忱
奏行南京工部铸造铁斛发属县依造木斛较勘
烙印给与粮长收槩于是出入均平
英宗正统元年令部颁铁斛等于仓库
各布政司府州县仓分岁收粮五十万石及折收仓
库岁收布绢等物十万匹以上者工部各给铁斛一
铜尺木秤各一又令各处斛斗秤尺府州县正官照
直𨽻先是欠粮粮长往往私造斛斗大入小出忱
奏行南京工部铸造铁斛发属县依造木斛较勘
烙印给与粮长收槩于是出入均平
英宗正统元年令部颁铁斛等于仓库
各布政司府州县仓分岁收粮五十万石及折收仓
库岁收布绢等物十万匹以上者工部各给铁斛一
铜尺木秤各一又令各处斛斗秤尺府州县正官照
卷一百八 第 8a 页 WYG0629-0146a.png
依原降式样较勘相同官民通用仍将式样常于街
市县挂听令比较
(臣/)等谨按实录云是年二月陜西按察副使金濂
奏西安原降铁斛铜尺木秤便于收支今甘肃等
卫仓库因无前项斛与秤尺作弊多端乞行各布
政司及直𨽻府州悉照原降式样成造以凭收支
较勘九月攒运粮储总兵官各处巡抚侍郎至京
会议军民利便事宜一苏松诸处官仓原有洪武
市县挂听令比较
(臣/)等谨按实录云是年二月陜西按察副使金濂
奏西安原降铁斛铜尺木秤便于收支今甘肃等
卫仓库因无前项斛与秤尺作弊多端乞行各布
政司及直𨽻府州悉照原降式样成造以凭收支
较勘九月攒运粮储总兵官各处巡抚侍郎至京
会议军民利便事宜一苏松诸处官仓原有洪武
卷一百八 第 8b 页 WYG0629-0146b.png
中颁降铁斛升斗年久废矣出纳之际军民受弊
应令府县量计合用铁斛升斗备料送付南京工
部会官依式铸造颁给备用命准行之此即会典
之所载也
景帝景泰二年颁等秤天平于内外
令工部成造等秤天平各四十颁给户部及在外收
支衙门掌管用使其所属各许依式成造应用
宪宗成化二年题准私造斛斗秤尺行使者依律问罪
应令府县量计合用铁斛升斗备料送付南京工
部会官依式铸造颁给备用命准行之此即会典
之所载也
景帝景泰二年颁等秤天平于内外
令工部成造等秤天平各四十颁给户部及在外收
支衙门掌管用使其所属各许依式成造应用
宪宗成化二年题准私造斛斗秤尺行使者依律问罪
卷一百八 第 9a 页 WYG0629-0146c.png
两邻知而不首者事发一体究问
五年命重发铁斛依法置造
以新旧铁斛大小不一仍令工部照洪武年间铁斛
式样重新铸造发江南江北山东河南兑粮诸处令
兑粮官员依式置造木斛送漕运衙门较勘印烙给
发交兑
会典曰是年又令京城内外并顺天府所属地方
凡诸色货物行人依式制造平等斛斗秤尺天平
五年命重发铁斛依法置造
以新旧铁斛大小不一仍令工部照洪武年间铁斛
式样重新铸造发江南江北山东河南兑粮诸处令
兑粮官员依式置造木斛送漕运衙门较勘印烙给
发交兑
会典曰是年又令京城内外并顺天府所属地方
凡诸色货物行人依式制造平等斛斗秤尺天平
卷一百八 第 9b 页 WYG0629-0146d.png
等赴官较勘印烙方许行使违者如律治罪知情
扶同互相借用者事发一体究问
十五年五月命添铸斛给散所司为式
先是总督漕运总兵都御史等官奏运粮官军告言
有司粮里长交兑粮米多用小斛不依原领印烙木
斛少米凡六七合而粮里长又告称官军印烙木斛
较之本处铁斛多米至五六合今宜于山东河南浙
江江西湖广五布政司应天苏松等十三府及徐州
扶同互相借用者事发一体究问
十五年五月命添铸斛给散所司为式
先是总督漕运总兵都御史等官奏运粮官军告言
有司粮里长交兑粮米多用小斛不依原领印烙木
斛少米凡六七合而粮里长又告称官军印烙木斛
较之本处铁斛多米至五六合今宜于山东河南浙
江江西湖广五布政司应天苏松等十三府及徐州
卷一百八 第 10a 页 WYG0629-0147a.png
瓜淮二水次兑粮处所京通天津蓟州四收粮仓淮
安徐州临清德州四支粮仓并两总督漕运十二把
总兵共四十三处各给一铁斛就令漕运官军措置
工料如成化六年所降式铸之送户部较勘相同给
发各处仓分依式置造印烙木斛应用敢有私造木
斛大小不同者皆治以罪事下户部议以为前此铁
斛俱依式铸造岂有大小不一但有未及降到处今
拟京通二仓及江南北山东河南四处已有者不必
安徐州临清德州四支粮仓并两总督漕运十二把
总兵共四十三处各给一铁斛就令漕运官军措置
工料如成化六年所降式铸之送户部较勘相同给
发各处仓分依式置造印烙木斛应用敢有私造木
斛大小不同者皆治以罪事下户部议以为前此铁
斛俱依式铸造岂有大小不一但有未及降到处今
拟京通二仓及江南北山东河南四处已有者不必
卷一百八 第 10b 页 WYG0629-0147b.png
另铸其馀合如所请铸造给降每斛识以成化十五
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十三字及监铸官员匠作姓
名较定送部仍取京仓旧斛重较令漕运官顺带给
发较造印烙木斛收用从之至九月户部覆准漕运
巡抚等官所奏事宜将新铸铁斛给发各处遵用仍
尽收其旧斛
十七年八月较定权量
武定正德元年颁发铜法
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十三字及监铸官员匠作姓
名较定送部仍取京仓旧斛重较令漕运官顺带给
发较造印烙木斛收用从之至九月户部覆准漕运
巡抚等官所奏事宜将新铸铁斛给发各处遵用仍
尽收其旧斛
十七年八月较定权量
武定正德元年颁发铜法
卷一百八 第 11a 页 WYG0629-0147c.png
时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如法制造铜法三十二副每
副大小二十个俱錾正德元年宝源局造字号送部
印发浙江等布政司及各运司并南直𨽻府州各依
式样支给官钱一体改造颁降行使
八年六月颁给广东斛斗秤尺
户部覆广东左布政司罗荣所奏地方军民利病事
其一言广东因非运粮去处原无降给斛斗秤尺宜
行工部铸造较勘平准发回应用以绝弊端从之
副大小二十个俱錾正德元年宝源局造字号送部
印发浙江等布政司及各运司并南直𨽻府州各依
式样支给官钱一体改造颁降行使
八年六月颁给广东斛斗秤尺
户部覆广东左布政司罗荣所奏地方军民利病事
其一言广东因非运粮去处原无降给斛斗秤尺宜
行工部铸造较勘平准发回应用以绝弊端从之
卷一百八 第 11b 页 WYG0629-0147d.png
世宗嘉靖二年定私造斛斗秤尺等罪
时定市易诸法凡私造斛斗秤尺及作弊增减者官
降不如法者提调官失勘者其在市行使不经官司
较勘印烙者仓库官吏私自增减官降支收不平者
监临官知而不举及失觉察者各定罪有差
三年七月铸铁斛给诸边仓
巡抚直𨽻御史王官请命户部铸造铁斛颁给宣大
诸仓以为出纳之准从之因命户部并给诸边
时定市易诸法凡私造斛斗秤尺及作弊增减者官
降不如法者提调官失勘者其在市行使不经官司
较勘印烙者仓库官吏私自增减官降支收不平者
监临官知而不举及失觉察者各定罪有差
三年七月铸铁斛给诸边仓
巡抚直𨽻御史王官请命户部铸造铁斛颁给宣大
诸仓以为出纳之准从之因命户部并给诸边
卷一百八 第 12a 页 WYG0629-0148a.png
八年六月新定天平铜法颁行
诏天下司府州县起解官银俱照钦定天平铜法不
得妄增耗银违者抚按官治罪其两京内外各衙门
听科道查参仍敕内府将旧用铜法送工部改造如
制从都给事中蔡经议也
会典曰是年奏准制天平法马一样七副六副分
给各司并监收内府银料科道官一副留部堂为
式
诏天下司府州县起解官银俱照钦定天平铜法不
得妄增耗银违者抚按官治罪其两京内外各衙门
听科道查参仍敕内府将旧用铜法送工部改造如
制从都给事中蔡经议也
会典曰是年奏准制天平法马一样七副六副分
给各司并监收内府银料科道官一副留部堂为
式
卷一百八 第 12b 页 WYG0629-0148b.png
二十四年十月补置铁斛分给该兑地方令运军到时
赴官告领
四十五年题准南京供用库斛斗升秤等行南京工部
拨匠料造三千八百七十六副
穆宗隆庆四年新铸法马颁行
会典曰旧法马轻重参差令户工二部公同较勘
行宝源局铸造节慎库太仓光禄寺太仆寺荆杭
抽分两厂两直𨽻十三省及七边郎七钞关五运
赴官告领
四十五年题准南京供用库斛斗升秤等行南京工部
拨匠料造三千八百七十六副
穆宗隆庆四年新铸法马颁行
会典曰旧法马轻重参差令户工二部公同较勘
行宝源局铸造节慎库太仓光禄寺太仆寺荆杭
抽分两厂两直𨽻十三省及七边郎七钞关五运
卷一百八 第 13a 页 WYG0629-0149a.png
司各法马一样四十副仍行抚按转行各府州县
照依新降式样铸造
神宗万历十年六月工科给事中傅来鹏奏准各处库
用法马以部降为准旧者一槩解部销毁
十九年闰三月令收解钱粮俱照嘉靖年颁行法马
先是嘉靖年颁行旧法马轻重与民相同隆庆年有
新钦降法马每百两重一两二钱收纳通行民不胜
困科臣叶初春上疏曰新法马之设非制也各省钱
照依新降式样铸造
神宗万历十年六月工科给事中傅来鹏奏准各处库
用法马以部降为准旧者一槩解部销毁
十九年闰三月令收解钱粮俱照嘉靖年颁行法马
先是嘉靖年颁行旧法马轻重与民相同隆庆年有
新钦降法马每百两重一两二钱收纳通行民不胜
困科臣叶初春上疏曰新法马之设非制也各省钱
卷一百八 第 13b 页 WYG0629-0149b.png
粮斛官者十之三杂用者十之七一概加增而火耗
又复不减兹欲铸而颁降日久更改不无动扰若京
解用新法马杂派用旧法马又非画一之法宜照原
降法马平收平解分外不得加增违者访实参究诏
可
(臣/)等谨按明代遣使外夷时有记其权量之制者
附录于后
陈诚(永乐/时人)使西域记曰哈烈国不置斗斛惟用权
又复不减兹欲铸而颁降日久更改不无动扰若京
解用新法马杂派用旧法马又非画一之法宜照原
降法马平收平解分外不得加增违者访实参究诏
可
(臣/)等谨按明代遣使外夷时有记其权量之制者
附录于后
陈诚(永乐/时人)使西域记曰哈烈国不置斗斛惟用权
卷一百八 第 14a 页 WYG0629-0149c.png
衡
马欢(永乐/时人)瀛涯胜览曰古里国用番秤名番剌失
秤之权钉定于衡未称准则活动于衡中提起平
为定盘星称物则移准向前其量法铸铜为升行
使番名党戛黎
又按乐考之载度量衡以其皆本于律而其制可
参考耳如祗载宋辽以来校勘颁行诸事似于乐
都不相关特马考及王圻续考体例有之兹亦编
马欢(永乐/时人)瀛涯胜览曰古里国用番秤名番剌失
秤之权钉定于衡未称准则活动于衡中提起平
为定盘星称物则移准向前其量法铸铜为升行
使番名党戛黎
又按乐考之载度量衡以其皆本于律而其制可
参考耳如祗载宋辽以来校勘颁行诸事似于乐
都不相关特马考及王圻续考体例有之兹亦编
卷一百八 第 14b 页 WYG0629-0149d.png
年排列实于三者制度槩阙如也窃意宋制粗具
前考即末造或不至悬殊辽金元则简册鲜徵矣
明代去今差近其说有可旁稽者随所见录之以
资考订于制度仍不能详也
悯帝崇祯十四年诏定律尺
时命工部察周尺之制工部不能定移问礼部礼部
覆云周尺之说古今推求不一有用累黍者汉书律
历志云以子榖秬黍中者度之九十分为黄钟之长
前考即末造或不至悬殊辽金元则简册鲜徵矣
明代去今差近其说有可旁稽者随所见录之以
资考订于制度仍不能详也
悯帝崇祯十四年诏定律尺
时命工部察周尺之制工部不能定移问礼部礼部
覆云周尺之说古今推求不一有用累黍者汉书律
历志云以子榖秬黍中者度之九十分为黄钟之长
卷一百八 第 15a 页 WYG0629-0150a.png
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尔雅云秬黑黍也颜
师古云中者不大不小后周时牛弘等议曰上党羊
头山黍其色至乌其形圆重唐礼乐志曰黍真则尺
定尺定则律均宋窦俨司马光等考定周尺用上党
黍十黍为一寸是也有用指者古人按指知寸布手
知尺舒臂知寻大禹声为律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
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许慎说文曰中妇
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尺即周尺也有用璧羡者考工
师古云中者不大不小后周时牛弘等议曰上党羊
头山黍其色至乌其形圆重唐礼乐志曰黍真则尺
定尺定则律均宋窦俨司马光等考定周尺用上党
黍十黍为一寸是也有用指者古人按指知寸布手
知尺舒臂知寻大禹声为律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
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许慎说文曰中妇
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尺即周尺也有用璧羡者考工
卷一百八 第 15b 页 WYG0629-0150b.png
记曰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盖璧径九寸羡而长
之纵十寸横八寸周谓之度尺则周之十寸八寸皆
为尺也有用蔈粟者蔈禾穗芒也淮南子曰律数十
二故十二蔈当一粟十粟而当一寸是也有用蚕丝
者孙子算术云蚕吐丝为忽自丝毫釐分而成一寸
是也有用马尾者易纬以十马尾为分是也详考之
窃谓人指则长短不同璧羡则古璧难得粟有重轻
马尾有巨细蚕丝秒忽亦难辨惟累黍之法为正而
之纵十寸横八寸周谓之度尺则周之十寸八寸皆
为尺也有用蔈粟者蔈禾穗芒也淮南子曰律数十
二故十二蔈当一粟十粟而当一寸是也有用蚕丝
者孙子算术云蚕吐丝为忽自丝毫釐分而成一寸
是也有用马尾者易纬以十马尾为分是也详考之
窃谓人指则长短不同璧羡则古璧难得粟有重轻
马尾有巨细蚕丝秒忽亦难辨惟累黍之法为正而
卷一百八 第 16a 页 WYG0629-0150c.png
又有谓圭璧之属用指尺冠冕尊彝之属用黍尺者
又有谓岁有丰歉地有肥硗累黍较验亦复有不齐
者故前代制尺非特用累黍又必求古器以杂较焉
隋书所载历代之尺十有五种第一种即周尺与西
汉刘歆铜斛尺东汉建武铜尺晋荀勖律尺祖冲之
铜尺皆合今去古既远欲求确据惟我高皇帝时命
宋濂冷谦等所定乐律及刘基等所定钦天监晷景
可凭而晷景尤其显者宋和岘用西京铜望臬即司
又有谓岁有丰歉地有肥硗累黍较验亦复有不齐
者故前代制尺非特用累黍又必求古器以杂较焉
隋书所载历代之尺十有五种第一种即周尺与西
汉刘歆铜斛尺东汉建武铜尺晋荀勖律尺祖冲之
铜尺皆合今去古既远欲求确据惟我高皇帝时命
宋濂冷谦等所定乐律及刘基等所定钦天监晷景
可凭而晷景尤其显者宋和岘用西京铜望臬即司
卷一百八 第 16b 页 WYG0629-0150d.png
天台影表臬下石尺也影表上可测天度数不爽况
其他乎唐顺之曰今钦天监表尺乃元郭守敬所造
比市尺止得八寸强守敬精于律历决非妄作尝取
其黑黍中者一千二百粒日乾之秤量重五钱者以
九十粒横之命为九寸与表尺果合于今欲求周尺
似不能舍是而他求矣抑又有说焉高皇帝创制垂
法诒谋万世当时制为镇圭定按周尺莫若以镇圭
之尺为主若欲别造准尺是必博搜古器如表尺之
其他乎唐顺之曰今钦天监表尺乃元郭守敬所造
比市尺止得八寸强守敬精于律历决非妄作尝取
其黑黍中者一千二百粒日乾之秤量重五钱者以
九十粒横之命为九寸与表尺果合于今欲求周尺
似不能舍是而他求矣抑又有说焉高皇帝创制垂
法诒谋万世当时制为镇圭定按周尺莫若以镇圭
之尺为主若欲别造准尺是必博搜古器如表尺之
卷一百八 第 17a 页 WYG0629-0151a.png
属兼求真黍参互考定非可悬虚臆决也工部据以
回奏奉旨既说周尺即镇尺著照镇圭式造尺
柳贯答宋景濂书曰承问尺法盖自宋徽庙制大
晟乐时礼官用声律身度之说请以天子中指为
寸于是所制器服悉取之以为长短广袤之节当
时固有非之者矣然紫阳文公编类家礼于深衣
制度条明言度用指尺复注云中指中节为寸而
秦溪杨氏又引说文云周制寸尺咫寻皆以人之
回奏奉旨既说周尺即镇尺著照镇圭式造尺
柳贯答宋景濂书曰承问尺法盖自宋徽庙制大
晟乐时礼官用声律身度之说请以天子中指为
寸于是所制器服悉取之以为长短广袤之节当
时固有非之者矣然紫阳文公编类家礼于深衣
制度条明言度用指尺复注云中指中节为寸而
秦溪杨氏又引说文云周制寸尺咫寻皆以人之
卷一百八 第 17b 页 WYG0629-0151b.png
体为法似亦准之指尺矣至于造木主条谓身高
尺二寸博三寸厚寸二分释者即援文公之说曰
周尺当省尺七寸五分弱程集与书仪误注五寸
五分弱温公图所谓三司布帛尺即省尺程沙随
尺即布帛尺今以周尺较布帛尺正是七寸五分
弱即是二说同出一书已不能归一况诸家互有
异同者乎往在礼院时因更造时飨祭器尝与议
斯时而及于尺法院之老吏云库中有前代玉尺
尺二寸博三寸厚寸二分释者即援文公之说曰
周尺当省尺七寸五分弱程集与书仪误注五寸
五分弱温公图所谓三司布帛尺即省尺程沙随
尺即布帛尺今以周尺较布帛尺正是七寸五分
弱即是二说同出一书已不能归一况诸家互有
异同者乎往在礼院时因更造时飨祭器尝与议
斯时而及于尺法院之老吏云库中有前代玉尺
卷一百八 第 18a 页 WYG0629-0151c.png
下库检索得之其制作极工然较之周尺省尺又
复微有强弱廷议以为玉尺历代袭传盖久尤有
据依遂准用玉尺定下其议乃若淮尺浙尺随方
所用殊难准以为法然是尺法非有声律高下之
差不若且从文公之说周尺七寸五分弱者庶有
据依
律吕精义曰历代尺法皆本诸黄钟而损益不同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而寸皆九分者此黄帝
复微有强弱廷议以为玉尺历代袭传盖久尤有
据依遂准用玉尺定下其议乃若淮尺浙尺随方
所用殊难准以为法然是尺法非有声律高下之
差不若且从文公之说周尺七寸五分弱者庶有
据依
律吕精义曰历代尺法皆本诸黄钟而损益不同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而寸皆九分者此黄帝
卷一百八 第 18b 页 WYG0629-0151d.png
命伶伦始造律之尺也是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
选中式之秬黍一黍之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
寸九寸共计八十一分是为一尺有以黄钟之长
均作十寸而寸皆十分者此舜同律度量衡之尺
至夏后氏而未尝改故名夏尺传曰禹夏十寸为
尺盖指此尺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横黍尺选中式
之秬黍一黍之横广命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
共计百分是为一尺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
选中式之秬黍一黍之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
寸九寸共计八十一分是为一尺有以黄钟之长
均作十寸而寸皆十分者此舜同律度量衡之尺
至夏后氏而未尝改故名夏尺传曰禹夏十寸为
尺盖指此尺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横黍尺选中式
之秬黍一黍之横广命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
共计百分是为一尺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
卷一百八 第 19a 页 WYG0629-0152a.png
出一段而为尺者此商尺也适当夏尺十二寸五
分传曰成汤十二寸为尺盖指此尺也有以黄钟
之长均作五段减去一段而为尺者此周尺也适
当夏尺八寸传曰武王八寸为尺盖指此尺也有
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外加一 寸为尺此汉尺也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寸外加二寸为尺此唐尺
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十一分外加十九分为
尺此宋尺也唐尺即成汤尺而唐人用之故又名
分传曰成汤十二寸为尺盖指此尺也有以黄钟
之长均作五段减去一段而为尺者此周尺也适
当夏尺八寸传曰武王八寸为尺盖指此尺也有
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外加一 寸为尺此汉尺也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寸外加二寸为尺此唐尺
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十一分外加十九分为
尺此宋尺也唐尺即成汤尺而唐人用之故又名
卷一百八 第 19b 页 WYG0629-0152b.png
唐尺宋尺即黄帝尺而宋人用之故又名宋尺七
代尺凡有五种互相考证要之皆有补于律也
又律学新说曰按唐虞及夏后氏之制步也皆以
夏尺六尺为步商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为尺而
以商尺五尺为步周以夏尺八寸为尺而以周尺
八尺为步置一尺二寸五分为实五因得六尺二
寸五分置八寸为实八因得六尺四寸然则商之
一步乃夏尺六尺二寸五分也周之一步乃夏尺
代尺凡有五种互相考证要之皆有补于律也
又律学新说曰按唐虞及夏后氏之制步也皆以
夏尺六尺为步商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为尺而
以商尺五尺为步周以夏尺八寸为尺而以周尺
八尺为步置一尺二寸五分为实五因得六尺二
寸五分置八寸为实八因得六尺四寸然则商之
一步乃夏尺六尺二寸五分也周之一步乃夏尺
卷一百八 第 20a 页 WYG0629-0152c.png
六尺四寸也秦复古制六尺为步自汉以来步法
或从六尺二寸五分或从六尺四寸今工部收藏
宝源局所铸量地铜尺五尺为步今之五尺乃夏
尺之六尺四寸周尺之八尺也用纸条长五尺置
铜尺上照铜尺两端裁齐将纸条折作八段墨匙
界令相均于每段内界作八寸共为六尺四寸即
夏尺六尺四寸也夏尺八寸均作十寸即周尺也
夏尺一尺二寸五分均作十寸即商尺也商尺者
或从六尺二寸五分或从六尺四寸今工部收藏
宝源局所铸量地铜尺五尺为步今之五尺乃夏
尺之六尺四寸周尺之八尺也用纸条长五尺置
铜尺上照铜尺两端裁齐将纸条折作八段墨匙
界令相均于每段内界作八寸共为六尺四寸即
夏尺六尺四寸也夏尺八寸均作十寸即周尺也
夏尺一尺二寸五分均作十寸即商尺也商尺者
卷一百八 第 20b 页 WYG0629-0152d.png
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般传至于唐唐人谓
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曰营造尺古
所谓车工尺韩邦奇曰今尺惟车工之尺最准万
家不差毫釐少不同则不利载是孰使之然哉古
今相沿自然之度也然今之尺则古之尺二寸也
所谓二尺之轨天下皆同是也以木工尺去二寸
则古尺也盖鲁般家相传之久乃舜时同度之
也(臣/)谨按韩氏所谓车工即造骡车之匠人也语
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曰营造尺古
所谓车工尺韩邦奇曰今尺惟车工之尺最准万
家不差毫釐少不同则不利载是孰使之然哉古
今相沿自然之度也然今之尺则古之尺二寸也
所谓二尺之轨天下皆同是也以木工尺去二寸
则古尺也盖鲁般家相传之久乃舜时同度之
也(臣/)谨按韩氏所谓车工即造骡车之匠人也语
卷一百八 第 21a 页 WYG0629-0153a.png
云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指此尺而言也此尺即唐
人所谓大尺大尺去二寸唐人所谓黍尺唐六典
曰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
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臣尝取秬黍极大
者校之则与六典合取中者校之则不相合也六
典又云凡积黍为度者调钟律测晷景则用之内
外官司悉用大者盖唐制加黍尺二寸为一尺今
尺去二寸为古一尺无疑韩氏之言信矣尺中最
人所谓大尺大尺去二寸唐人所谓黍尺唐六典
曰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
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臣尝取秬黍极大
者校之则与六典合取中者校之则不相合也六
典又云凡积黍为度者调钟律测晷景则用之内
外官司悉用大者盖唐制加黍尺二寸为一尺今
尺去二寸为古一尺无疑韩氏之言信矣尺中最
卷一百八 第 21b 页 WYG0629-0153b.png
古而可常用者惟此尺耳盖此尺即殷汤之尺也
去二寸即夏禹之尺夏禹之尺去二寸即周武王
之尺是今一曲尺中包括三代之制不待累黍而
自明矣臣尝依据古法拟造三种步尺谨附载于
左方 夏尺六尺为步(比营造五/尺短二寸)裁纸条与宝源
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六十四段每段为夏尺
之一寸十寸为尺六十寸为一步外馀四寸不用
商尺五尺为步(即今营造/五尺是也)裁纸条与宝源局铜
去二寸即夏禹之尺夏禹之尺去二寸即周武王
之尺是今一曲尺中包括三代之制不待累黍而
自明矣臣尝依据古法拟造三种步尺谨附载于
左方 夏尺六尺为步(比营造五/尺短二寸)裁纸条与宝源
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六十四段每段为夏尺
之一寸十寸为尺六十寸为一步外馀四寸不用
商尺五尺为步(即今营造/五尺是也)裁纸条与宝源局铜
卷一百八 第 22a 页 WYG0629-0153c.png
五尺一般长乃界为五十一寸二分取其十寸是
为商之一尺五尺为步外馀一寸二分不用 周
尺八尺为步(比管造五尺/长一寸二分)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
尺一般长乃界为八十段每段为周尺之一寸十
寸为尺通长八十寸是为一步无欠无馀 右乃
三代步尺夏尺六尺为步当商尺之四尺八寸当
周尺之七尺五寸商尺五尺为步当夏尺之六尺
二寸五分当周尺之七尺八寸一分二釐五毫周
为商之一尺五尺为步外馀一寸二分不用 周
尺八尺为步(比管造五尺/长一寸二分)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
尺一般长乃界为八十段每段为周尺之一寸十
寸为尺通长八十寸是为一步无欠无馀 右乃
三代步尺夏尺六尺为步当商尺之四尺八寸当
周尺之七尺五寸商尺五尺为步当夏尺之六尺
二寸五分当周尺之七尺八寸一分二釐五毫周
卷一百八 第 22b 页 WYG0629-0153d.png
尺八尺为步当夏尺之六尺四寸当商尺之五尺
一寸二分其周步尺即今工部宝源局铜五尺是
也商步尺即今工部营缮所营造五尺是也将宝
源局铜尺均作六尺四寸除去四寸即是夏尺一
步将宝源局铜尺均作五尺一寸二分除去一寸
二分即是商尺一步将宝源局铜尺均作八段每
段均作十寸不必增损即是周尺一步也
又曰会典云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其
一寸二分其周步尺即今工部宝源局铜五尺是
也商步尺即今工部营缮所营造五尺是也将宝
源局铜尺均作六尺四寸除去四寸即是夏尺一
步将宝源局铜尺均作五尺一寸二分除去一寸
二分即是商尺一步将宝源局铜尺均作八段每
段均作十寸不必增损即是周尺一步也
又曰会典云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其
卷一百八 第 23a 页 WYG0629-0154a.png
制方高一尺阔六寸许又云凡织造段疋阔二尺
长三丈五尺(臣/)谨按见今常用官尺有三种皆国
初定制寓古法于今尺者也世人止知今尺而已
岂知寓古法哉请详言之一曰钞尺即裁衣尺前
所谓织造段疋尺也此尺与宝钞纸边外齐是为
衣尺又名钞尺二曰曲尺即营造尺前所谓方高
一尺者也此尺与宝钞黑边外齐是为今尺又名
曲尺三曰宝源局铜五尺即上条所谓量地五尺
长三丈五尺(臣/)谨按见今常用官尺有三种皆国
初定制寓古法于今尺者也世人止知今尺而已
岂知寓古法哉请详言之一曰钞尺即裁衣尺前
所谓织造段疋尺也此尺与宝钞纸边外齐是为
衣尺又名钞尺二曰曲尺即营造尺前所谓方高
一尺者也此尺与宝钞黑边外齐是为今尺又名
曲尺三曰宝源局铜五尺即上条所谓量地五尺
卷一百八 第 23b 页 WYG0629-0154b.png
也此尺比钞黑边长比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有
六分(臣/)家收藏宝钞数万大率同者多而不同者
少是以取其同者校尺其不同者不可校也校尺
之法亦用纸条自钞纸边外齐用刀裁作一尺均
为十寸每寸均为十分是名衣尺别取纸条自钞
近边黑道外齐裁作一尺均为十寸每寸均为十
分是名营造尺营造尺之八寸裁衣尺之七寸五
分乃稽古度尺也求古尺捷法钞外纸边取齐折
六分(臣/)家收藏宝钞数万大率同者多而不同者
少是以取其同者校尺其不同者不可校也校尺
之法亦用纸条自钞纸边外齐用刀裁作一尺均
为十寸每寸均为十分是名衣尺别取纸条自钞
近边黑道外齐裁作一尺均为十寸每寸均为十
分是名营造尺营造尺之八寸裁衣尺之七寸五
分乃稽古度尺也求古尺捷法钞外纸边取齐折
卷一百八 第 24a 页 WYG0629-0154c.png
为四折去一取三是为一尺又法钞内黑边取齐
折为五折去一取四亦得一尺宜知捷法则校对
尤便也
又曰汉度量衡其制皆小唐度量衡其制皆大昩
者以为汉制近古殊不知似是而非未若唐制虽
与古异而古法寓于中也唐六典曰凡度以北方
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度一
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一
折为五折去一取四亦得一尺宜知捷法则校对
尤便也
又曰汉度量衡其制皆小唐度量衡其制皆大昩
者以为汉制近古殊不知似是而非未若唐制虽
与古异而古法寓于中也唐六典曰凡度以北方
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度一
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一
卷一百八 第 24b 页 WYG0629-0154d.png
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斗
为大斗十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
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觔凡
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
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今以秬黍
考之则古度当唐十分之八古量当唐十分之三
古权当唐十分之六是度量稍与六典合惟权则
不合按杜氏通典唐以其尺之八分为开元钱之
为大斗十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
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觔凡
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
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今以秬黍
考之则古度当唐十分之八古量当唐十分之三
古权当唐十分之六是度量稍与六典合惟权则
不合按杜氏通典唐以其尺之八分为开元钱之
卷一百八 第 25a 页 WYG0629-0155a.png
径以开元钱十枚之重为一两尝以其钱较今之
秤尺全与唐同不差分毫惟量则无所考然房元
龄注管子曰古一石推今三斗三升三合今校铁
斛一石亦与唐制大同小异九百馀年而度量衡
无变非其法之最善岂能如是哉
又曰大明颁降铁斛今在有司者其前面有铭曰
成化十五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十三字其后面
有铭曰监铸官直𨽻大河卫指挥仲纲直𨽻淮安
秤尺全与唐同不差分毫惟量则无所考然房元
龄注管子曰古一石推今三斗三升三合今校铁
斛一石亦与唐制大同小异九百馀年而度量衡
无变非其法之最善岂能如是哉
又曰大明颁降铁斛今在有司者其前面有铭曰
成化十五年奏准铸成永为法则十三字其后面
有铭曰监铸官直𨽻大河卫指挥仲纲直𨽻淮安
卷一百八 第 25b 页 WYG0629-0155b.png
府同知夏祈铸匠袁宗范斌等二十八字依宝源
局量地铜尺斛口外方一尺内方九寸斛底外方
一尺六寸内方一尺五寸深一尺厚三分平秤量
一百斤依古横黍度尺斛口外方一尺二寸八分
内方一尺一寸五分有奇底外方二尺零五分内
方一尺九寸二分深一尺二寸八分厚四分按古
人未尝以五斗为斛五斗为斛者盖自唐宋始也
算法依宝源局尺量斛口内方九寸底内方一尺
局量地铜尺斛口外方一尺内方九寸斛底外方
一尺六寸内方一尺五寸深一尺厚三分平秤量
一百斤依古横黍度尺斛口外方一尺二寸八分
内方一尺一寸五分有奇底外方二尺零五分内
方一尺九寸二分深一尺二寸八分厚四分按古
人未尝以五斗为斛五斗为斛者盖自唐宋始也
算法依宝源局尺量斛口内方九寸底内方一尺
卷一百八 第 26a 页 WYG0629-0155c.png
五寸深一尺置口九寸自乘得八十一寸置底一
尺五寸自乘得二百二十五寸又以口底相乘得
一百三十五寸三宗相并得四百四十一寸三归
得一百四十七寸以深一尺乘之得一千四百七
十寸是为铁斛五斗实积倍之得二千九百四十
寸是两铁斛即十斗实积然则今之斛法非二千
五百也民间俗传算术多以二千五百为斛法者
疑术士杜撰也或曰此钞尺也钞尺即裁衣尺算
尺五寸自乘得二百二十五寸又以口底相乘得
一百三十五寸三宗相并得四百四十一寸三归
得一百四十七寸以深一尺乘之得一千四百七
十寸是为铁斛五斗实积倍之得二千九百四十
寸是两铁斛即十斗实积然则今之斛法非二千
五百也民间俗传算术多以二千五百为斛法者
疑术士杜撰也或曰此钞尺也钞尺即裁衣尺算
卷一百八 第 26b 页 WYG0629-0155d.png
法置量地尺一尺当裁衣尺九寸六分自乘得九
十二寸一十六分再乘得八百八十四寸七百三
十六分为实以量地尺斛法二千九百四十寸乘
之一千除之得裁衣尺二千六百 一寸一百二
十三分八百四十釐减去二千五百多一百寸有
奇也如欲算古横黍度尺求今铁斛十斗之积者
置古度尺十寸当裁衣尺七寸五分自乘得五十
六寸二十五分再乘得四百二十一寸八百七十
十二寸一十六分再乘得八百八十四寸七百三
十六分为实以量地尺斛法二千九百四十寸乘
之一千除之得裁衣尺二千六百 一寸一百二
十三分八百四十釐减去二千五百多一百寸有
奇也如欲算古横黍度尺求今铁斛十斗之积者
置古度尺十寸当裁衣尺七寸五分自乘得五十
六寸二十五分再乘得四百二十一寸八百七十
卷一百八 第 27a 页 WYG0629-0156a.png
五分为法置裁衣尺斛法二千六百 一寸一百
二十三分八百四十釐一千乘之为实却以前法
除之得六千一百六十五寸六百二十六分八百
八十釐是为铁斛十斗横黍尺积分也就置为实
以古斛法一千九百六十四寸一百八十五分半
为法除之得古三石一斗三升九合是今一石之
数为法以除一石得今三斗一升八合半是古十
斗比唐量少一升四合半民间私量随时损益在
二十三分八百四十釐一千乘之为实却以前法
除之得六千一百六十五寸六百二十六分八百
八十釐是为铁斛十斗横黍尺积分也就置为实
以古斛法一千九百六十四寸一百八十五分半
为法除之得古三石一斗三升九合是今一石之
数为法以除一石得今三斗一升八合半是古十
斗比唐量少一升四合半民间私量随时损益在
卷一百八 第 27b 页 WYG0629-0156b.png
处不同难为凭据只准铁斛算之可也先儒宗古
九章以一千六百二十寸为粟一石之积此乃前
汉王莽斛法今不可用也
又曰国语吴韦氏注曰衡有斤两之数生于黄钟
黄钟之管容秬黍千二百粒是为一龠龠二为合
合重一两故曰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则三代之制
权衡之起信亦出于律矣夫黄钟之龠容千二百
黍之重是为半合即半两也合龠为合两龠为两
九章以一千六百二十寸为粟一石之积此乃前
汉王莽斛法今不可用也
又曰国语吴韦氏注曰衡有斤两之数生于黄钟
黄钟之管容秬黍千二百粒是为一龠龠二为合
合重一两故曰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则三代之制
权衡之起信亦出于律矣夫黄钟之龠容千二百
黍之重是为半合即半两也合龠为合两龠为两
卷一百八 第 28a 页 WYG0629-0156c.png
俱二千四百黍是乃一合黍之重即一两也然则
一升黍之重即为十两一斗黍之重即为百两一
斛黍之重即为千两明矣一斤之重乃一升六合
黍也一均之重乃四斗八升也一石之重乃一斛
九斗二升也权量二法配合整齐未有得其量者
不得其权者书曰关石和钧此之谓欤今者羊头
山秬黍以时制等子秤之其大者百粒在二分六
釐上下其小者百粒在二分四釐上下其中者百
一升黍之重即为十两一斗黍之重即为百两一
斛黍之重即为千两明矣一斤之重乃一升六合
黍也一均之重乃四斗八升也一石之重乃一斛
九斗二升也权量二法配合整齐未有得其量者
不得其权者书曰关石和钧此之谓欤今者羊头
山秬黍以时制等子秤之其大者百粒在二分六
釐上下其小者百粒在二分四釐上下其中者百
卷一百八 第 28b 页 WYG0629-0156d.png
粒为二分五釐整积至两龠二千四百粒秤重六
钱然则今之六钱为古一两今之六两为古十两
今之六斤为古十斤其馀可以例推矣古之一斤
今之九两六钱也古之一均今之十八斤也古之
一石今之七十二斤也古之一鼓今之二百八十
八斤也大率古之于今乃五分之三耳先儒以为
三分之一非也置今求古则用六归以古求今则
用六因若斤两互见者各以其法通之此算家所
钱然则今之六钱为古一两今之六两为古十两
今之六斤为古十斤其馀可以例推矣古之一斤
今之九两六钱也古之一均今之十八斤也古之
一石今之七十二斤也古之一鼓今之二百八十
八斤也大率古之于今乃五分之三耳先儒以为
三分之一非也置今求古则用六归以古求今则
用六因若斤两互见者各以其法通之此算家所
卷一百八 第 29a 页 WYG0629-0157a.png
易晓不必细解求度量亦如之但率法不同耳度
以八为率量以三为率权以六为率者今之八寸
即古一尺今之三斗即古一斛今之六钱即古一
两故也凡度量衡以今求古皆用归法以古求今
皆用因法故附见于此云
又曰今按时俗权衡之法小数则一两作为十钱
而钱之下借为分釐毫丝忽之名大数则十五斤
为一秤八秤为一驮二斤为一里百里为一引盖
以八为率量以三为率权以六为率者今之八寸
即古一尺今之三斗即古一斛今之六钱即古一
两故也凡度量衡以今求古皆用归法以古求今
皆用因法故附见于此云
又曰今按时俗权衡之法小数则一两作为十钱
而钱之下借为分釐毫丝忽之名大数则十五斤
为一秤八秤为一驮二斤为一里百里为一引盖
卷一百八 第 29b 页 WYG0629-0157b.png
分釐毫丝忽引本皆尺度之名借作权名也古人
所谓六铢为分四分为两之类今既参差而亦不
复晓矣以钱为名不知始于何代意者自唐武德
开元之钱始乎然以黍秤较之汉钱五铢失之太
轻唐钱二铢四累失之太重皆不与黍秤合要之
合于时俗之秤者开元等钱殆近之矣宋史载其
权衡之制最详今以古人千二百黍之法较之与
宋不同宋人所定乃今世俗秤也依其法以淳化
所谓六铢为分四分为两之类今既参差而亦不
复晓矣以钱为名不知始于何代意者自唐武德
开元之钱始乎然以黍秤较之汉钱五铢失之太
轻唐钱二铢四累失之太重皆不与黍秤合要之
合于时俗之秤者开元等钱殆近之矣宋史载其
权衡之制最详今以古人千二百黍之法较之与
宋不同宋人所定乃今世俗秤也依其法以淳化
卷一百八 第 30a 页 WYG0629-0157c.png
钱较之正与今同然与黄钟度量乖矣宗皇祐中
阮逸胡瑗累黍定尺既大于汉尺姑欲合其量然
竟于权不合乃谓黍秤二两已得官秤一两而疑
史书之误愚见亦以为然或今黍秤与隋书黍秤
不同隋唐之秤一斤当黍秤三斤今秤一斤只当
黍秤一斤十两三分两之二盖隋唐黄钟之龠既
短且狭虽以二龠所容黍作一两而其实不满千
二百数无疑矣宋沈括笔谈曰予受诏考定乐律
阮逸胡瑗累黍定尺既大于汉尺姑欲合其量然
竟于权不合乃谓黍秤二两已得官秤一两而疑
史书之误愚见亦以为然或今黍秤与隋书黍秤
不同隋唐之秤一斤当黍秤三斤今秤一斤只当
黍秤一斤十两三分两之二盖隋唐黄钟之龠既
短且狭虽以二龠所容黍作一两而其实不满千
二百数无疑矣宋沈括笔谈曰予受诏考定乐律
卷一百八 第 30b 页 WYG0629-0157d.png
古秤三斤当今十三两一斤当今四两三分两之
一一两当今六铢半若然则古秤适当宋秤四分
之一又与胡阮之说不同夫沈与胡阮相去不远
便乃相悬是又可疑也今术选羊头山秬黍中者
一千二百枚实于黄钟之龠无欠无馀以天平秤
之整有三钱乃古半两也两龠之黍当天平六钱
为古一两然则古秤一斤当天平九两六钱今之
平秤一斤是古一斤十两三分两之二也
一一两当今六铢半若然则古秤适当宋秤四分
之一又与胡阮之说不同夫沈与胡阮相去不远
便乃相悬是又可疑也今术选羊头山秬黍中者
一千二百枚实于黄钟之龠无欠无馀以天平秤
之整有三钱乃古半两也两龠之黍当天平六钱
为古一两然则古秤一斤当天平九两六钱今之
平秤一斤是古一斤十两三分两之二也
卷一百八 第 31a 页 WYG0629-0158a.png
春明梦馀录曰审度嘉量权衡皆出于律自积黍
之法不明黄钟之说始纷然如聚讼近代郑世子
考羊头山秬黍以时等则称之百粒得二分五釐
至两龠二千四百重六钱则今之六钱为古一两
以约度量今之八寸即古一尺今之三斗即古之
一斛度以八为率量以三为率权以六为率
之法不明黄钟之说始纷然如聚讼近代郑世子
考羊头山秬黍以时等则称之百粒得二分五釐
至两龠二千四百重六钱则今之六钱为古一两
以约度量今之八寸即古一尺今之三斗即古之
一斛度以八为率量以三为率权以六为率
卷一百八 第 31b 页 WYG0629-0158b.png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