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九十二 第 1a 页 WYG0592-05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明 曹学佺 撰
 著作记第二
  史部
   古史考
蜀汉光禄大夫谯周撰乐史寰宇记引之后陈寿作古
国志五十篇苏辙作古史六十卷其书皆本允南之旧
卷九十二 第 1b 页 WYG0592-0505b.png
   古史
子由自序略曰太史公始易编年之法为纪传世家记
五帝以来然不得圣人之意余因迁之旧始伏羲讫秦
始皇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追录
圣贤之遗意以示后世云
   通鉴释文三十卷
左宣义郎眉山史炤见可撰冯时行序苏轼兄弟以师
事之者
卷九十二 第 2a 页 WYG0592-0505c.png
   通鉴论笃三卷
广汉张栻敬夫撰取通鉴中言论之精确者表而出之
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语去取甚严
   通鉴类编十卷国典二十卷
中江吴之巽先之著巽有家学教授于广汉值逆曦欲
以季春䀻士吏诣巽请书行艺年籍巽叱曰此何时耶
因作诗云固穷何用怕鬼笑暴贵不免干天刑卒不为
所挠巽于历代史数四校雠凡国朝故实天文地理之
卷九十二 第 2b 页 WYG0592-0505d.png
书罔不精洽为文沉涵而有致士大夫称之
   通鉴纲要
赵介胄全叔著简池人
   经世纪年二卷
张栻撰序曰太史迁作十二国世表始纪甲子起于成
周共和庚申之岁庚申而上则莫纪焉历世寖远其事
杂见于诸书靡适折衷则亦传疑而已嘉祐中康节邵
先生雍出于河南穷往知来精极于数作皇极经世书
卷九十二 第 3a 页 WYG0592-0506a.png
上稽唐尧受命甲辰之元为编年谱如云外丙仲壬之
纪康节以数知之乃合于尚书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之
说成汤之后盖实传孙孟子所说特以太丁未立而卒
方是时外丙生二年仲壬生四年耳又武王伐商已嗣
位十一年故书序称十有一年而复称十有三年者其
误可知是类皆自史迁以来传习之谬一旦使学者晓
然得其真万世不可改易者也栻不自揆辄因先生之
历考自尧甲辰至皇上乾道改元之岁凡三千五百二
卷九十二 第 3b 页 WYG0592-0506b.png
十有三年列为六图命曰经世纪年以便观览间有鄙
见则因而明之大节目有六如孟子谓尧舜三年之丧
毕舜禹避尧舜之子而天下归之然后践天子位此乃
见帝王奉天命之大旨其可䦣而弗彰故于甲申书服
尧之丧乙酉书践位之实丙戌书元载格于文祖自乙
酉至丁巳是践位三十有三载也则书荐禹于天与尚
书命禹之辞合自丁巳至癸酉是荐禹十有七年也与
孟子之说合于禹受命之际书法亦然然而书称舜在
卷九十二 第 4a 页 WYG0592-0506c.png
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则是史官自尧崩之明年通数之
耳夏后相二十有八载寒浞弑相明年少康始生于有
仍氏凡四十年而后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寒浞岂可使
间有夏之统故缺此四十载不书独书少康出处而纪
元载于复国之岁以见少康四十年经营宗祀绝而复
续足为万代中兴之冠冕于新莽之纂缺其年亦足以
表光武之中兴也汉吕太后称制既不得系年而所立
他人子名为少帝者又安得承统故复缺此数年独书
卷九十二 第 4b 页 WYG0592-0506d.png
曰吕太后临朝称制亦范太史祖禹系嗣圣纪年意也
汉献之末曹丕虽称帝而昭烈以王义立于蜀不改汉
号则汉统乌得为绝故献帝之后即系昭烈年号书曰
蜀汉逮后主亡国而始系魏凡此皆节目之大者妄意
明微扶正不自知其愚也其他如夏以上称载商称祀
周始称年皆考之书可见而周书洪范独称祀者是武
王不欲臣箕子尚存商立箕子之志也由魏以降南北
分裂而统独系于江南五代迭糅则都中原者不得不
卷九十二 第 5a 页 WYG0592-0507a.png
系云
   帝王年代州郡长历二卷古今类聚年号图一
   卷
并五代杜光庭撰光庭伪蜀青城道士
   三家史论
华阳梁鼎二十篇眉山王当十三卷任谅三卷俱见本
志传
   史记删文外传十二卷
卷九十二 第 5b 页 WYG0592-0507b.png
汉书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永平中诏诸儒白虎观
论考同异终与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馀万言
   后史记
卢藏用作陈子昂传曰子昂常恨国史芜杂乃自汉武
之后以迄唐初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而婴段
简之祸
   汉德春秋十五卷
汉何英著英郫人何武弟也与成都杨申俱通经纬每
卷九十二 第 6a 页 WYG0592-0507c.png
事有先见之明
   西汉隽永
唐安文正伦著
   西汉发挥十卷
简池刘泾巨济撰
   汉书笔记后汉纂言
简州赵介胄著
   三国志六十五卷
卷九十二 第 6b 页 WYG0592-0507d.png
晁氏曰晋陈寿撰魏四纪二十六列传蜀十五列传吴
二十列传宋文帝嫌其略命裴松之补注博采群说分
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王通数称寿书今细观之实
高简有法如不言曹操本生而载夏侯惇及渊于诸曹
传中则见嵩本夏侯氏之子也高贵乡公书卒而载司
马昭之奏则见公之不得其死也他皆类此但以魏为
纪而称汉吴曰传又改汉曰蜀世颇讥之若谓其衔诸
葛孔明之髡父而致贬辞求丁氏米不获而不立仪廙
卷九十二 第 7a 页 WYG0592-0508a.png
传亦未必然也
王隐晋书曰陈寿卒诏下河南尹华澹遣吏赍纸笔就
寿门下写三国志 常宽泰恭撰蜀后志
   杨戏季汉辅臣赞
陈寿志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少知名丞相亮深识之
仕射声校尉以延熙四年著季汉辅臣赞其所颂述多
载于蜀书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
   三国人物论三卷
卷九十二 第 7b 页 WYG0592-0508b.png
东蜀杨天惠祐甫撰
   诸葛武侯传一卷
广汉张栻撰以陈寿作史私且陋裒集他傅及裴松之
所注为之而削去管乐自许一则朱晦翁以为不然又
为后论以达其意
   南北朝七书
绍兴十四年井宪孟为四川漕始檄诸州学官求政和
中所颁沈约宋书时四川五十馀州皆不被兵书颇有
卷九十二 第 8a 页 WYG0592-0508c.png
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补缀独少后魏书十许卷
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
命眉山刋行焉
   后梁略十卷
北史隋姚最僧坦之子也通经史好著述为太子门大
夫隋蜀王秀镇益州迁秀府司马秀后阴有异谋隋文
帝令公卿穷其事开府庆整郝玮等并推过于秀最独
曰凡有不法皆最所为王实不知也榜讯数百卒无异
卷九十二 第 8b 页 WYG0592-0508d.png
辞竟坐诛论者义之撰梁后略十卷行于世
   纪闻谈三卷
陈氏曰蜀潘远撰馆阁书目按李淑作潘遗今考邯郸
书目亦作潘远其曰遗者本误也所记隋唐遗事
   新唐书列传
宋嘉祐末年端明殿学士宋祁子京知成都府带唐书
于本任刋脩每宴罢盥漱毕开寝门垂一帘燃二椽烛
媵婢夹侍和墨伸纸远近观者皆知尚书脩唐书望之
卷九十二 第 9a 页 WYG0592-0509a.png
若神仙焉
   唐书辩證二十卷
晁氏曰成都吴缜撰缜字廷珍仕至郡守数新唐书初
修之时其失有八类其舛误二十门凡四百馀事缜不
能属文误有诋诃如新书张九龄傅云武惠妃陷太子
瑛遣官奴告之曰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常处九龄
奏之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缜以为时九龄已相而
太子竟以废死以为新书似实而虚按史之文谓终九
卷九十二 第 9b 页 WYG0592-0509b.png
龄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废也岂谓卒以九龄为相太子
终无患乎初名紏谬其后改为辩證实一书
王氏挥麈录曰嘉祐中诏宋景文欧阳文忠诸公重修
唐书时有蜀人吴缜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请于文忠
愿预官属之末上书文忠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
佻拒之缜鞅鞅而去逮夫新书之成乃从其间指摘瑕
疵为糺谬一书至元祐中缜游宦蹉跎老为郡守与五
代史纂误俱刋行之绍兴中福唐吴仲实元美为湖州
卷九十二 第 10a 页 WYG0592-0509c.png
教授复刻于郡庠且作后序以谓针膏肓起废疾杜预
实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缜著书之本意也
   唐九朝实录
后唐史记曰都官郎中庾传美充三州搜访图籍使传
美伪蜀王衍旧寮家在成都便于归计且言成都具有
本朝实录故有是命及使回所得才九朝而已其馀残
缺杂书益不足记
   唐鉴二十卷
卷九十二 第 10b 页 WYG0592-0509d.png
华阳范祖禹醇夫撰醇夫为温公通鉴局编脩官十五
年分掌唐史以其所自得著成此书取武后临朝二十
一年系之中宗其言曰此春秋公在乾侯之义也虽得
罪于君子有所不辞凡三百六篇
   孙之翰唐论
丹铅录云之翰名甫蜀人所著唐论笔力在范祖禹之
上与青神王当所编春秋名臣传皆有史迁之风今罕
传于世惜哉 中宗景龙四年睿宗即位未踰年而改
卷九十二 第 11a 页 WYG0592-0510a.png
元景云之翰书去其元字而书景云年慎谓前若书景
龙四年正月至五月自五月后直书景云六月至十二
月庶得其实而贬亦在其中矣之翰之论曰古之人君
即位必踰年而改元者先君之年不可不终也后君继
位不可无始也一年不可二君也不终则忘孝矣不始
则无本矣一年二君则民听惑矣故书景云年戒无礼
而正不典也噫凛凛乎春秋之笔也
   唐录备阙十五卷
卷九十二 第 11b 页 WYG0592-0510b.png
五代欧阳迥著见宋史迥益州人常事蜀王衍及知祥
父子累官门下侍郎平章事性坦率无检操雅善吹笛
太祖常召至便殿令奏数曲迥为歌诗甚富掌诰命非
其所长但蜀之卿相奢靡相尚迥能守俭素此乃可称
   唐书辩疑
眉山苏轼著见人物便览
   唐史发潜六卷
蜀州张商英撰
卷九十二 第 12a 页 WYG0592-0510c.png
  唐史发挥十二卷
华阳郑少微撰
   唐书补注二百卷
邛州李缯撰志云缯举八行不就以文史自娱
   唐史囊括四卷
唐安文正伦撰
   唐书韵记十卷
简州赵全叔著
卷九十二 第 12b 页 WYG0592-0510d.png
   鉴诫录十卷
后蜀东海何光远辉夫撰又云證圣中纂辑唐以来君
臣事迹可为世鉴者前有刘曦度序李献臣云不知何
时人考之不详也
   续通历十卷
陵州孙光宪辑唐洎五代事迹续为总历参以黄巢李
茂贞刘守光安巴坚吴唐闽广胡越两蜀事迹宋太祖
诏毁其书以所纪多失实也
卷九十二 第 13a 页 WYG0592-0511a.png
   北梦琐言二十卷
晁氏曰蜀孙光宪从阳玭元證游多闻唐世贤哲言行
因纂辑之且附以五代十国事取传田于江南之梦自
以为高氏从事在荆江北故命编云
   五代史纂误五卷 杂录一卷
晁氏曰吴缜撰凡二百馀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牴
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證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
事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證其字之脱错而已
卷九十二 第 13b 页 WYG0592-0511b.png
又善本未必皆然
   九国志补二卷
宋路振子发撰杂记吴越唐前后蜀东汉南汉闽楚凡
十国各为世家列传凡四十九卷末二卷为北楚言高
季兴事张唐英补撰者
   开谈录二卷
宋苏耆撰易简之子舜卿之父也记五代以来杂事下
帙多载冯道行义
卷九十二 第 14a 页 WYG0592-0511c.png
   续通鉴长编一百六十八卷续通鉴长编举要
   六十八卷
隆兴元年知荣州李焘奏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
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
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
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
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
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敢先具建隆迄开宝凡十
卷九十二 第 14b 页 WYG0592-0511d.png
七年为十有七卷上进 乾道四年礼部郎官李焘上
言臣准朝旨取臣所著续资治通鉴自建隆迄元符令
有司缮写投进今先次写到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
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卷投进治平以后文字增多
容臣更加整齐节次投进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
鉴也先使其寮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
乃脩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
失于繁无失于略今唐纪取祖禹之六百卷删为八十
卷九十二 第 15a 页 WYG0592-0512a.png
卷是也臣今所纂集义例悉用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
有依凭顾臣此书讵可便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
通鉴长编可也旁采异闻补实录正史之阙略参求真
是破巧说伪辩之纷纭益以昭明祖宗之丰功盛德区
区小惠或在可录所有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卷随
表上进
淳熙元年知泸州李焘上言臣先次投进续资治通鉴
长编自建隆迄治平今欲纂辑治平以后至中兴以前
卷九十二 第 15b 页 WYG0592-0512b.png
六十年事迹庶几一祖八宗之丰功盛德灿然具存无
所阙遗顾此六十年事于实录正史外颇多所增益首
尾略究端绪合为长编凡六十年年为一卷以字之繁
略又均分之总为二百八十卷然熙丰祐圣符靖崇观
和康之大废置大征伐关天下之大利害者其事迹比
治平以前特异宁失之繁无失之略必须睿明称制临
决如两汉宣章故事无使各自为说乃可传信无穷
淳熙九年知遂宁府李焘上言臣累次进所为续资治
卷九十二 第 16a 页 WYG0592-0512c.png
通鉴长编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四册其
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
为九百八十卷之间其字繁文冗本末颇难立见略存
梗槩庶易检寻今创为建隆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
后总目共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
十七册投进者纪一祖八宗之盛德至善义宁止于百
篇聚九朝三世之各见殊闻事或传于两说惟折诸圣
乃得其真臣网罗收拾垂四十年缀葺穿联踰一千卷
卷九十二 第 16b 页 WYG0592-0512d.png
牴牾何敢自保精力几尽此书非仰托大君之品题惧
难逃乎众人之指目汉孝宣称制决疑故事最高于甘
露我神考锡名冠序治鉴莫彻于元符豫席恩言比迹
先正臣死且不朽乾道六年奉旨降付续资治通鉴长
编一百七十六册秘书省令依通鉴纸样缮写进纳
本传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
生死文字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孝宗谓无愧司马
迁叶适谓春秋以后才有此书也
卷九十二 第 17a 页 WYG0592-0513a.png
   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
宋仁宗英宗两朝国史也史官王圭等撰圭字禹玉华
阳人详见本集
   仁皇训典六卷
侍讲范祖禹撰元祐八年经筵所上凡三百十七条大
略亦用宝训体
   仁宗政要四十卷
王氏挥麈录曰殿中侍御史张唐英尝述仁宗政要四
卷九十二 第 17b 页 WYG0592-0513b.png
十卷上之
   请盟录二十卷
宋史陈尧叟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乃著请盟
录凡三集
   神宗正典六卷
蜀州张商英著
   通鉴巨编
蒲江高载著宋史载读礼于家以其暇览前朝史牒叹
卷九十二 第 18a 页 WYG0592-0513c.png
熙丰祐圣迄于隆乾淳熙党论屡变国势偾起不常慨
然有感乃取制词之褒贬廷论之是非萃成巨编而自
以己意识其后大抵以国史实录长编会要为之据依
而一时诏旨训词封章奏疏则于先贤文集私史简稽
参质凡百数十年治乱开卷瞭然
   重脩徽宗实录二百卷思陵大事记三十六卷
   阜陵大事记一卷
并丹棱李焘撰
卷九十二 第 18b 页 WYG0592-0513d.png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建炎以来朝野杂
   记十一卷
工部侍郎陵阳李心傅微之撰盖与巽岩长编相续亦
尝自隆兴后相继为之会蜀乱散失不可复得心傅又
有孝宗要略初草二十二卷
   建炎复辟平江实录一卷中兴备览四十一篇
并绵竹张浚著
   中兴十三处战功录一卷
卷九十二 第 19a 页 WYG0592-0514a.png
参政眉山李壁季章撰中兴以来禦寇立功惟此十三
处编为一书所谓司勋藏其贰者也开禧乙丑北事将
作其书成
   宋朝通典二百卷
陈氏曰不著名氏或言魏鹤山所为似方草创未成书
也凡通典会要前书及馆阁书目皆列之类书按通典
载古今制度沿革会要专述典故非类书也
   四朝会要总类五百八十八卷
卷九十二 第 19b 页 WYG0592-0514b.png
李心傅所编合三书为一刻于蜀中
   宋朝治迹统类七十三卷
眉山彭百川叔融撰略用袁枢本末条例为前集四十
卷中兴后事为后集三十三卷
   宋朝事类枢要二百五十卷
陈氏曰蜀人张和卿编集为一百五十门盖举子荅策
之具也
   国史对韵十二卷 国朝事始一卷
卷九十二 第 20a 页 WYG0592-0514c.png
蜀公范镇撰吴仲庶尝称景仁悯诸后学虽涉书传而
问以今代典故则懵然不知乃自太祖开基迄于仁宗
朝摭取事实可为规矩鉴戒者用韵编次之即此书也
   御览三百六十卷 御屏经史切要十卷
宋史田锡表圣嘉州人尝奏真宗曰陛下即位以来治
天下何道臣愿以皇王之道治之旧有御览臣请钞略
四部别为御览三百六十篇万几之暇日览一卷可经
岁而毕又请采经史切要之言为御屏风十卷置扆座
卷九十二 第 20b 页 WYG0592-0514d.png
之侧则治乱兴亡之鉴尝在目矣诏史馆以群书借之
   帝学编
范祖禹醇夫纂自古贤君迄于宋代祖宗务学事迹为
一篇以劝讲淳夫元祐时在讲筵八年诘旦当讲前一
夕正衣冠俨然如在上前命子弟侍坐先按讲其说平
时语若不出口及当讲开列古义仍参之时事以为劝
戒其音琅然闻者兴起东坡常曰淳夫讲书言简义明
灿然成文章为今讲官第一
卷九十二 第 21a 页 WYG0592-0515a.png
   历代宰相年表
李焘撰其自序略曰古之所谓相者一而已初未尝使
他人参贰乎其间尧相舜舜相禹禹相皋陶皋陶既没
乃相益汤相伊尹傅所谓仲虺为汤左相者不足信也
周家并建三公而一公实兼冢宰故旦奭夹辅成王而
诞保文武受命者专属之旦旦归于丰奭乃专政盖其
名三公实一相耳自秦以降名实漫失间有瑰伟绝特
负贤相之称功烈赫然著见于一时者亦必得君之专
卷九十二 第 21b 页 WYG0592-0515b.png
历年之久而莫或参贰之故也权出于一而莫或参贰
之虽奸雄或得以肆其恶攘窃天下倾国败家不可禁
遏然而一相之任终不可分者唐虞夏商之成法也彼
徒见赵高王莽曹操司马懿其祸如此之酷也而不察
夫帝王之所以隆盛其为利盖亦溥哉不能还治其本
而反疑其末并列兼制使相牵引而相遂失其职矣夫
任相不获其利而蒙其祸是君之不明非相之权果不
可使出于一也既夺其职分其权则所谓相者特一大
卷九十二 第 22a 页 WYG0592-0515c.png
有司耳其何以总百官治万事而亮天功耶凡相取其
德耳故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而舜禹皋陶之胥命
必孜孜以德为言彼诚知所本者欤本之不知则其选
用益杂而多端矣选用杂而多端故其称号亦颠倒错
乱无有定制或居其位而不得闻其政或当轴秉钧而
身乃为他官名实紏纷贤不肖溷淆其或多至十三四
人而其少犹不下四五辈古所谓相宁若此乎然而治
乱安危所系今犹古也其所以得相及所以失相者要
卷九十二 第 22b 页 WYG0592-0515d.png
不可不知按诸旧史惟前汉及唐颇有谱牒其他率皆
不具脱略牴牾迷失真本乃旁搜远取推究前后悉用
司马迁经纬之法追为年表起汉元讫周显德昔之参
机务执枢要者莫不咸在事有本末附见于下否则略
之使其人与其官皆相传而不绝观宰相之出处进退
何如而天下安危治乱在目中矣其足以补前代之缺
文揭当今之远鉴乎合一千五百三十四年离为三十
四卷
卷九十二 第 23a 页 WYG0592-0516a.png
   天禧以来御史年表
仁甫自序曰御史法官也其责不专于言而天禧选用
则与諌官俱任言责台虽有等级也而义所当系则卑
者亦得径行其权势气力又出谏官上祖宗之圣算神
术备矣今亦断自天圣以来取丞杂三院姓名悉列之
表若其人必天子自择而宰相优容之乃能有济犹谏
官也
   天禧以来谏官年表
卷九十二 第 23b 页 WYG0592-0516b.png
仁甫自序略曰古者自公卿大夫士至于工商莫不皆
有言责辐凑并进而天子斟酌焉未尝以言责专付一
官以言责专付一官则由汉武帝失之武帝诚不喜谏
者初置谏大夫犹未限员东京循旧弗改后乃寖微晋
洎江表省其官拓跋魏复置其员亦不可知高齐缘孝
经之文始有七人之限夫以天下之众而敢言者才七
人尚足为治耶恭惟祖宗明目达聪协于虞舜任言责
者不一天禧别置谏院礼秩优异他官莫拟崇广言路
卷九十二 第 24a 页 WYG0592-0516c.png
谏官御史权势气力乃与宰相等盖当时所用谏官御
史必取天下第一流非学术才行俱备为一世所高者
莫在此位或误选试旋加汰斥言而当者曾不十年径
登台辅其名迹皆可考见呜呼盛哉今断自天禧置院
以来作谏官年表并列古今之变为二说以附著之
   职官记一卷
陈氏曰大理少卿蜀人张演季长撰专载新旧迁转之
异亦以寄禄为未然也
卷九十二 第 24b 页 WYG0592-0516d.png
   廉吏传十卷
成都费枢伯枢撰自秦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
为序
   嘉祐名臣传五卷
张唐英集仁宗朝贤臣五十馀人各为之传即仁宗政
要中之一门耳
   续宋名臣言行录
潼川姚希得逢原著
卷九十二 第 25a 页 WYG0592-0517a.png
 
 
 
 
 
 
 
 
卷九十二 第 25b 页 WYG0592-0517b.png
 
 
 
 
 
 
 
 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