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弁言、序 第 1 页
   弁 言

  巡台给事中六十七著的「番社采风图考」有两个刊本:一个是艺海珠尘本,一个是昭代丛书本。因为昭代丛书本多一篇跋文,所以先把它录出副本,再用艺海珠尘本校了一遍,然后标点付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九0种。
  两个刊本的前面都载有巡台御史范咸撰的序文。序文里说:「同事黄门六公,博学洽闻,留意于绝俗殊风;既作台海采风图考,复就见闻所及,命工绘为图若干册,亦各有题词,以为之考」。足见「番社采风图考」原来是有图的。但是后来刻书的人没法将原图影印出来,只好丢开原图,仅刻图说性质的文字。所以昭代丛书本后面所载杨复吉的跋文就认为「其图久佚」,而以「不克并录」为可惜了。
  现在我们找到三种「番社图」,都缩小影印在这个新刊本里:
  第一种是省立台北图书馆藏的「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原图为工笔著色的绘本。一部分是描绘番人生活情况的,计有瞭望、渡溪、舂米、耕种、捕鹿、刈禾、种芋、布、乘屋、糖、织布、迎妇等十二幅;就是「番社采风图」。另一部分是描绘台湾物产的,如小米、番麦、番薯、椰子、槟榔、西瓜、芽蕉、荔支、龙眼、番柿、黄梨、刺竹、刺桐、番石榴、波罗蜜、浮桑花、鱼子兰之类,共计十二幅;就是「台海采风图」
弁言、序 第 2 页
。其中有三幅是重复的被删去了,仍存九幅。因为是把两套图合并在一起的,所以题做「两采风图合卷」。图内原有的说明文字,经过照相缩小之后便看不清楚了,所以分别抄出来另排在每图的下面,或在每图的次页。
  第二种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的「台番图说」。原图也是工笔著色的绘本。除第一幅番社是表明番社的地理位置之外,其馀十七幅都是描绘番人生活情况的。其中有十二幅与第一种的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另外多出了捕鱼、猱采、游车、守隘、社师等五幅图。图内的说明文字,除第一图的番社名称因为字迹模糊难于辩认外,也都抄出来另排在每图的下面。
  第三种是从故宫信片第十三辑第一组「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翻印的。此图原藏内务府造办处,后存故宫博物院的文献馆,分上下二册,共二十四图,绢本著色,不著绘者及年代(见文献丛编第十七辑)。这二十四幅图全是描绘番人生活情况的。其中有一大半(乘屋、种园、馌饷、穫稻、夜舂、渡溪、游社、书塾、纺织、射鱼、捕鹿、猱采、哨望、迎妇)与第一、二种各图的名称或画稿虽不完全相同,但其所绘题材是相同的。另一小半(牵手、禾间、会饮、斗捷、赛戏、互市、文身、捉牛、树宿、浴儿)却为第一、二种图内所没有。每图的说明文字并不见于图内,大约原来就是写在图外的。第一、第二两套图内相同各图的说明文字也相同,惟有这一套图的说明文字和前两种的
弁言、序 第 3 页
都不相同。因此可以断定前两种「番社图」是出于一个画工的手笔,后一种「番社图」是出于另一个画工的手笔。
  这三种番社图的前后都没有序文和跋文,然而在余文仪续修的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三里面却载有六十七自撰的「台海采风图序」和庄年撰的「记采风图后」。现在把这两篇文章排在后面,作为附录之一。
  黄叔璥对于各番社的衣食住行和婚丧习俗曾作有系统的记载。他的「番俗六考」三卷和「番俗杂记」一卷已经刊在台湾文献丛刊第四种「台海使槎录」中。现在又把省立台北图书馆藏的「黄叔璥台湾番社图」缩小影印,作为本书的附录之二。原图高一尺二寸、长约一丈,是一幅纸本著色的番社地图。此图大概是黄叔璥撰写「六考」和「杂记」时绘制的,但因无法刊刻,所以不见于「使槎录」。
  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二艺文三又载范咸撰「海东选蒐图序」一篇。按例:每年冬天巡台御史要检阅台湾驻军一次。选蒐图便是描绘六十七和范咸两位巡方侍御在台举行阅兵大典情形的。原图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这篇图序未尝不是台湾史料的一鳞半爪,所以也把它抄出来,作为本书的附录之三。(百吉)
弁言、序 第 5 页
   范 序

  上世岛夷莱夷,志于禹贡;其雕题、交趾、羽毛、穴居之伦,则王制载焉。凡以古帝王居中驭外,羁縻勿绝,所以达其志而通其欲者,固自有在也。我国家奄有万方,台湾入版图者已六十馀年,蒸蒸然大化流洽矣。甲子冬,余奉命巡视兹土,郊坰之閒,衣冠文物,比户弦歌,知声教之盛,固已无远弗届。及考郡志所载番社之有名可纪者,计一百四十有奇。其深山人迹所不至者,又莫知其纪极。同事黄门六公,博学洽闻,留意于绝俗殊风,既作台海采风图考,俾余跋其后,复就见闻所及,自黎人起居食息之微,以及耕凿之殊、礼让之兴,命工绘为图若干册,亦各有题词,以为之考,精核似诸子。昔周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而皇华原隰惟以咨诹咨询为不及;盖宣上德而达下情,使臣之职也。今公为此图,吾知归而献之黼座,既足以徵圣天子修教齐政之治,其亦有豳风七月之思乎!是诚可谓不愧其职者已!
  钱塘范咸题。
弁言、序 第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