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574-027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五
归安沈炳巽撰
洛水 伊水 瀍水 涧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
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
欢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
南流注于洛(胡云此别是/析入钧者也) (丹水非出冢岭山东至/明一统志丹水出商县)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五
归安沈炳巽撰
洛水 伊水 瀍水 涧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
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
欢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
南流注于洛(胡云此别是/析入钧者也) (丹水非出冢岭山东至/明一统志丹水出商县)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574-0277b.png
(竹山东流/入河南界)
洛水又东户水注之(户当作尸注同山海经尸/水出尸山南流注于洛水)
水北出户山南流入洛
洛水又东得乳水
水北出良馀山南南注于洛(山海经良馀之山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
(于/洛)
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
水出虫(虫当作蛊山海经蛊尾之山龙/馀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尾之山东流
洛水又东户水注之(户当作尸注同山海经尸/水出尸山南流注于洛水)
水北出户山南流入洛
洛水又东得乳水
水北出良馀山南南注于洛(山海经良馀之山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
(于/洛)
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
水出虫(虫当作蛊山海经蛊尾之山龙/馀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尾之山东流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574-0278a.png
入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宋本合下/有于字)玄扈之水是也
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玄扈山在今西安/府洛南县西北一)
(百里洛水经/县北七里)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欢举为
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
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
于阳虚之下山海经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
为洛汭也河图玉板曰仓颉为帝(为帝宋本作随帝/盖随黄帝南巡狩)
(也/)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
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玄扈山在今西安/府洛南县西北一)
(百里洛水经/县北七里)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欢举为
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
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
于阳虚之下山海经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
为洛汭也河图玉板曰仓颉为帝(为帝宋本作随帝/盖随黄帝南巡狩)
(也/)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574-0278b.png
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又东历清池山傍东
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锥指门水东北历阳华山又东北/至灵宝县入河山海经曰阳华之)
(山门水出焉北/流于弘农涧)
尔雅所谓洛别为𣲖也洛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
三要山东北径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洛水又
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兴(胡作舆/下同)山俗谓之备水也
东北径获兴川世名之为却川东北流注于洛
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锥指门水东北历阳华山又东北/至灵宝县入河山海经曰阳华之)
(山门水出焉北/流于弘农涧)
尔雅所谓洛别为𣲖也洛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
三要山东北径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洛水又
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兴(胡作舆/下同)山俗谓之备水也
东北径获兴川世名之为却川东北流注于洛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574-0278c.png
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元和志熊耳山在卢氏县南五/十里 明一统志熊耳山在卢)
(氏县西南五十里山连永宁界禹贡导河自熊耳即此/又宜阳县亦有熊耳山乃汉光武破赤眉积甲宜阳与)
(熊耳山齐是也又陜州东又有/熊耳山是达摩葬处其塔犹存)
禹贡所谓导洛至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
源者是也
禹贡锥指云以今舆地言之洛水出陜西西安府
商州西熊耳山东北流径州东(商州在府东南三/百里春秋晋上洛)
(邑汉/为县)又东北径洛南县北(洛南在州东北九十/里本汉上洛县地)禹
(氏县西南五十里山连永宁界禹贡导河自熊耳即此/又宜阳县亦有熊耳山乃汉光武破赤眉积甲宜阳与)
(熊耳山齐是也又陜州东又有/熊耳山是达摩葬处其塔犹存)
禹贡所谓导洛至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
源者是也
禹贡锥指云以今舆地言之洛水出陜西西安府
商州西熊耳山东北流径州东(商州在府东南三/百里春秋晋上洛)
(邑汉/为县)又东北径洛南县北(洛南在州东北九十/里本汉上洛县地)禹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574-0278d.png
贡所谓导洛自熊耳者也
东北过卢氏县南(今属河/南府)洛水径阳渠关北
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
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
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
荀渠山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故地说曰
熊耳之山地门也(按今卢氏县西南五十里有熊耳/山东联永宁南接内乡峦山在县)
(东南百里一名闷顿岭伊/水所出汉志亦谓之熊耳)洛水出其间是亦总名矣
东北过卢氏县南(今属河/南府)洛水径阳渠关北
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
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
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
荀渠山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故地说曰
熊耳之山地门也(按今卢氏县西南五十里有熊耳/山东联永宁南接内乡峦山在县)
(东南百里一名闷顿岭伊/水所出汉志亦谓之熊耳)洛水出其间是亦总名矣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574-0279a.png
其一水东北径阳渠城西故关城也其水东北流注
于洛
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城今在/县东)
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氏城(按竹书纪年/作晋韩庞取)
(秦武城此云晋/韩龙氏城误)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
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又
东(上下疑有/脱文讹字)龙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
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
于洛
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城今在/县东)
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氏城(按竹书纪年/作晋韩庞取)
(秦武城此云晋/韩龙氏城误)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
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又
东(上下疑有/脱文讹字)龙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
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574-0279b.png
山山在宜阳山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原险
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洛
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在今卢/氏县东)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
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水城者也
洛水东与高门水合
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流
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
注洛
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洛
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在今卢/氏县东)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
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水城者也
洛水东与高门水合
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流
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
注洛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574-0279c.png
洛水又东松杨溪水注之(今永宁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当与溪相近)
水出松杨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黄亭南又东
合黄亭溪水水出鹈鹕山有二峰(在今永宁县/西八十里)峻极
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穷(宋/本)
(作/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镇(疑讹一作/颠一作岭)层霞冠峰方乃
(宋本/作可)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
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而(宋本/作又)东南入于洛水洛
水又东得荀公汉(朱本作涧/锥指作溪)口水出南山荀涧即庞
水出松杨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黄亭南又东
合黄亭溪水水出鹈鹕山有二峰(在今永宁县/西八十里)峻极
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穷(宋/本)
(作/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镇(疑讹一作/颠一作岭)层霞冠峰方乃
(宋本/作可)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
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而(宋本/作又)东南入于洛水洛
水又东得荀公汉(朱本作涧/锥指作溪)口水出南山荀涧即庞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574-0279d.png
季明所入荀公谷(今在永宁/县西南)者也其水历谷东北流
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
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
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将戴延之(古无参将之官/疑当作参军)与府
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
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
水自宜阳山南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流注于洛
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
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
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将戴延之(古无参将之官/疑当作参军)与府
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
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
水自宜阳山南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流注于洛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574-0280a.png
洛水又东得鹈鹕水口水发北鹈鹕涧东南流入于
洛洛水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东南流
注于洛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洛水
又东径龙骧城北(在永宁县/西四十里)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
公西入长安陆径所由故城得其名洛水又东左合
宜阳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东广由涧
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溪(当作/流)径龙骧城东而北
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径屯
洛洛水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东南流
注于洛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洛水
又东径龙骧城北(在永宁县/西四十里)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
公西入长安陆径所由故城得其名洛水又东左合
宜阳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东广由涧
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溪(当作/流)径龙骧城东而北
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径屯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574-0280b.png
城西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在今渑池县西四十里故今永/宁县西有洛水废县即 蠡城)
(也/)
城西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渑池县
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会
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在今宜阳县/西六十里)北径金门坞
西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有二源并发而川
(疑讹宋本/作两川)径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洛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在今渑池县西四十里故今永/宁县西有洛水废县即 蠡城)
(也/)
城西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渑池县
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会
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在今宜阳县/西六十里)北径金门坞
西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有二源并发而川
(疑讹宋本/作两川)径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洛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574-0280c.png
水又东黍艮(胡作/良)谷水入焉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
山出(上下疑/有讹)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偏将军陈
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水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
太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合白
马溪水出宜阳山涧有太(当作/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
以物色受名也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有
山出(上下疑/有讹)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偏将军陈
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水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
太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合白
马溪水出宜阳山涧有太(当作/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
以物色受名也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有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574-0280d.png
昌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而东南流径宜阳故
郡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
水又东注于洛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
上高二十丈(按晋书一泉坞在宜阳县/西南洛水北原上即此)南北东三箱
天崄峭绝唯筑西面即为合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
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
也洛水又东合杜杨涧水水出西北杜杨溪东南径
一合坞东与槃谷水合乱流东南入洛
郡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
水又东注于洛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
上高二十丈(按晋书一泉坞在宜阳县/西南洛水北原上即此)南北东三箱
天崄峭绝唯筑西面即为合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
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
也洛水又东合杜杨涧水水出西北杜杨溪东南径
一合坞东与槃谷水合乱流东南入洛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574-0281a.png
洛水又东合渠谷(谷下当/有水字)
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在宜阳县/九十里)东北流径云中坞
其山迢带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水
(疑/衍)又东北入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
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
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
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
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
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在宜阳县/九十里)东北流径云中坞
其山迢带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水
(疑/衍)又东北入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
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
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
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
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574-0281b.png
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
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
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春秋亦言在苏门
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丈人先生论言吾不
知其人即(一作/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动
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
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
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春秋亦言在苏门
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丈人先生论言吾不
知其人即(一作/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动
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574-0281c.png
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
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元和志熊耳山在永宁/县东北四十里今在宜)
(阳县西南/一百里)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
之渑池矣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
东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城今在宜阳县/东北十四里)
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
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
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元和志熊耳山在永宁/县东北四十里今在宜)
(阳县西南/一百里)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
之渑池矣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
东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城今在宜阳县/东北十四里)
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
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574-0281d.png
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按汉/表及)
(传息夫躬封定陵侯/今云宜阳所未详也)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
大将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
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
上叹曰卿佣中皦皦铁中铮铮也(后汉书刘盆子传/帝幸宜阳盛兵以)
(邀其走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馀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
(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帝谓崇等曰得无悔降乎宣等叩头曰臣)
(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
(传息夫躬封定陵侯/今云宜阳所未详也)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
大将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
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
上叹曰卿佣中皦皦铁中铮铮也(后汉书刘盆子传/帝幸宜阳盛兵以)
(邀其走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馀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
(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帝谓崇等曰得无悔降乎宣等叩头曰臣)
(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574-0282a.png
(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洛水又东与厌梁之水合水出县北传
(一作/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
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
注于洛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
成一川东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䘵泉注之其水近出
北溪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
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
水出西北尹谷东南注之其水又与西南左涧水会
(一作/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
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
注于洛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
成一川东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䘵泉注之其水近出
北溪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
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
水出西北尹谷东南注之其水又与西南左涧水会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574-0282b.png
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谷下/疑脱)
(水合/字)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
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石头
泉而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
(疑当作洛水又东合黑涧水水南出陆浑/西山 黑涧水在今宜阳县东北二十里)历于黑涧
西北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
东南与湖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
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水合/字)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
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石头
泉而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
(疑当作洛水又东合黑涧水水南出陆浑/西山 黑涧水在今宜阳县东北二十里)历于黑涧
西北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
东南与湖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
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574-0282c.png
又东北出散关南
洛水东径九曲南(今宜阳县东三/十里有九曲城)其地十里有坂九
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郭注/云今)
(西安县十/里九坂也)洛水又东与豪水会(元和志寿安县洛水/自福昌县东流入寿)
(安今为宜阳县/地豪水在县东)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
南流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
疏故以石墨名山矣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
洛水东径九曲南(今宜阳县东三/十里有九曲城)其地十里有坂九
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郭注/云今)
(西安县十/里九坂也)洛水又东与豪水会(元和志寿安县洛水/自福昌县东流入寿)
(安今为宜阳县/地豪水在县东)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
南流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
疏故以石墨名山矣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574-0282d.png
东出关绝惠水又径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传
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故渎又东径周山上
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
上盖以王生而神故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
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谓斯亭也又东
北径三王陵东北出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
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
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
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故渎又东径周山上
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
上盖以王生而神故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
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谓斯亭也又东
北径三王陵东北出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
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
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574-0283a.png
三王名陵(朱云潘岳西征赋云咨景悼以迄丐政凌/迟而弥季崔时所传或作定悼故云定当)
(作景传写者又误以景作敬耳/敬王名丐安得叠言之理乎)帝王世记曰景王葬
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傅言在此所
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
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故
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西历郏鄏陌杜预释
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故渎又北入谷盖经始
周启渎久废不修矣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
(作景传写者又误以景作敬耳/敬王名丐安得叠言之理乎)帝王世记曰景王葬
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傅言在此所
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
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故
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西历郏鄏陌杜预释
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故渎又北入谷盖经始
周启渎久废不修矣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574-0283b.png
注之世谓之八关水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
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
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
瞻水合水东出娄冢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
南谢水(山海经作㴬/水注云音谢)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又有交
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径关
北城二十里者也其城西岨塞垣东抗惠水灵帝中
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疑漏/将字)五营士屯都
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
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
瞻水合水东出娄冢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
南谢水(山海经作㴬/水注云音谢)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又有交
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径关
北城二十里者也其城西岨塞垣东抗惠水灵帝中
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疑漏/将字)五营士屯都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574-0283c.png
亭置函谷关(疑/衍)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
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
(亭置八关都尉官注云都亭在洛阳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八关城今)
(在新安县东北函谷旧关在灵宝县南一十里新关/在新安县东二里老聃西度田文东出皆旧关新关)
(乃汉船楼将军杨仆有大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以家财东徙关武帝为移于此)函谷为之首
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
又南流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
而南流注于洛谓是水也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林
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
(亭置八关都尉官注云都亭在洛阳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八关城今)
(在新安县东北函谷旧关在灵宝县南一十里新关/在新安县东二里老聃西度田文东出皆旧关新关)
(乃汉船楼将军杨仆有大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以家财东徙关武帝为移于此)函谷为之首
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
又南流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
而南流注于洛谓是水也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林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574-0283d.png
楮(宋本/作褚)之山(山海经扶猪之山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北流注于洛水
之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下疑有/脱文)非也(宋本作/非山)其
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
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今河南府城西/有河南县故城)
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
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
之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下疑有/脱文)非也(宋本作/非山)其
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
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今河南府城西/有河南县故城)
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
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574-0284a.png
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九下当/有年字)洛入城(当作/成)周山
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曰所谓甘城也地记曰
洛水东北过五零倍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
金渠故渎存焉
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洛水自洛阳县北又
东径河南府卢氏县南(县在府西南/三百四十里)又东北径永
宁县南(县在府西/南二百里)又东北径宜阳县北(县在府西/南七十里)
又东入洛阳县界径河南故城南经所谓又东会
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曰所谓甘城也地记曰
洛水东北过五零倍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
金渠故渎存焉
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洛水自洛阳县北又
东径河南府卢氏县南(县在府西南/三百四十里)又东北径永
宁县南(县在府西/南二百里)又东北径宜阳县北(县在府西/南七十里)
又东入洛阳县界径河南故城南经所谓又东会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574-0284b.png
于瀍涧也自周灵王壅谷水使东出王城北合瀍
水南入洛而城西之涧水遂为死谷及汉明帝复
堨涧瀍二水使出洛阳故城北为千金渠又东过
偃师县东入于洛(偃师在府/东七十里)而禹贡东会瀍涧之
旧迹无复存焉者矣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
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
水南入洛而城西之涧水遂为死谷及汉明帝复
堨涧瀍二水使出洛阳故城北为千金渠又东过
偃师县东入于洛(偃师在府/东七十里)而禹贡东会瀍涧之
旧迹无复存焉者矣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
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574-0284c.png
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为千里春秋昭公二
十三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
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注曰古之周南今
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
矣属光武中兴定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
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为土德土水
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除原本/讹作阴)
长沙耆旧传曰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天
十三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
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注曰古之周南今
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
矣属光武中兴定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
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为土德土水
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除原本/讹作阴)
长沙耆旧传曰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天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574-0284d.png
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午紫
云沓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
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则县司及河
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因
名司州焉(按司州乃曹魏时所置汉志无司州之名/今云汉武恐误晋书地理志云司州为禹)
(贡豫州之地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所部三辅三河/诸郡光武都雒阳司隶所部与前汉不异魏氏受禅)
(即都汉宫司隶所部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并冀州之/平阳合五郡置司州晋仍居魏都乃以三辅还属雍)
(州分河南立荥阳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废/东郡立顿丘遂定名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地记曰
云沓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
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则县司及河
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因
名司州焉(按司州乃曹魏时所置汉志无司州之名/今云汉武恐误晋书地理志云司州为禹)
(贡豫州之地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所部三辅三河/诸郡光武都雒阳司隶所部与前汉不异魏氏受禅)
(即都汉宫司隶所部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并冀州之/平阳合五郡置司州晋仍居魏都乃以三辅还属雍)
(州分河南立荥阳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废/东郡立顿丘遂定名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地记曰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574-0285a.png
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昔黄帝之
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
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
篇是也(黄帝得图书/见帝王世纪)事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与
道士浮丘同游伊洛之浦(王子晋浮丘/事见列仙傅)含始又受玉
鸡之儒(衍/)瑞于此水(帝王世纪曰汉高帝母曰含始/游于洛池有玉鸡衔赤珠出刻)
(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而生帝也)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洛水又
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今(疑作/合)水坞而东北流
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
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
篇是也(黄帝得图书/见帝王世纪)事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与
道士浮丘同游伊洛之浦(王子晋浮丘/事见列仙傅)含始又受玉
鸡之儒(衍/)瑞于此水(帝王世纪曰汉高帝母曰含始/游于洛池有玉鸡衔赤珠出刻)
(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而生帝也)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洛水又
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今(疑作/合)水坞而东北流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574-0285b.png
注于公路涧(公路袁/术字也)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
也上有袁术固(今在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术置此/固四周绝涧可容十万人一夫守隘)
(千夫/莫当)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
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
山西北流于刘聚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内刘
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
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今偃师县即偃师/故城古西亳也)
也上有袁术固(今在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术置此/固四周绝涧可容十万人一夫守隘)
(千夫/莫当)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
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
山西北流于刘聚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内刘
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
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今偃师县即偃师/故城古西亳也)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574-0285c.png
洛水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
名又东径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今偃师县南二/十里有缑氏故)
(城/)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径穴
山南而北与少室山(疑当/作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
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发大穴南山北流入休
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
之大穴口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
零星坞水流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
名又东径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今偃师县南二/十里有缑氏故)
(城/)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径穴
山南而北与少室山(疑当/作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
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发大穴南山北流入休
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
之大穴口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
零星坞水流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574-0285d.png
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
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
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
矣莫能辨之刘向列仙传云世有箫管之声焉休水
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
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
观休水又西转北屈径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
陵光(当作/元)侯郑(漏袤/字)庙碑文缺不可复识(按晋书郑袤/位司空封密)
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
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
矣莫能辨之刘向列仙传云世有箫管之声焉休水
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
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
观休水又西转北屈径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
陵光(当作/元)侯郑(漏袤/字)庙碑文缺不可复识(按晋书郑袤/位司空封密)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574-0286a.png
(陵侯谥曰元此云密陵光侯郑/庙盖讹元为光而漏袤字耳)又有晋城门校尉昌
原恭侯郑仲林碑晋皇始(按晋无皇始年/号岂是泰始)六年立休
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百谷坞北戴延之
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而(宋本/作高)为坞高一十馀丈刘
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堡也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今偃师县南有通济渠故阳渠/也隋时常修导之名曰通济)
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即此处也洛水又
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中水之
原恭侯郑仲林碑晋皇始(按晋无皇始年/号岂是泰始)六年立休
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百谷坞北戴延之
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而(宋本/作高)为坞高一十馀丈刘
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堡也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今偃师县南有通济渠故阳渠/也隋时常修导之名曰通济)
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即此处也洛水又
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中水之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574-0286b.png
南鄩亦曰上鄩也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訾聚也而
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水泉
水侧有重(一作/童)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
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魂无
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
未若正形之连迁矣(宋本作速迁亦犹檀/弓死欲速朽之意)鄩水又东
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
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
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水泉
水侧有重(一作/童)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
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魂无
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
未若正形之连迁矣(宋本作速迁亦犹檀/弓死欲速朽之意)鄩水又东
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
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574-0286c.png
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
大夫鄩肸之旧邑(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室乱王如/平畤次于皇鄩肸伐皇大败获鄩)
(肸焚之王/城之市)
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訾城在今巩县/西南四十里)
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池水注之水出南蒲陂西北
流合罗水谓之长川罗亦曰罗中也盖肸子鄩罗之
宿居故川得其名耳(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王朝鄩罗纳之庄宫注云鄩)
(罗周大夫鄩/肸之子也)罗水又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崧山
大夫鄩肸之旧邑(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室乱王如/平畤次于皇鄩肸伐皇大败获鄩)
(肸焚之王/城之市)
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訾城在今巩县/西南四十里)
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池水注之水出南蒲陂西北
流合罗水谓之长川罗亦曰罗中也盖肸子鄩罗之
宿居故川得其名耳(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王朝鄩罗纳之庄宫注云鄩)
(罗周大夫鄩/肸之子也)罗水又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崧山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574-0286d.png
北麓径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西北流白相涧水注
之水出嵩麓桐溪北流径九山东又北九山东溪水
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
统曰昔密有卜城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
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宋本/作灵)
(府/君)君者太华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
据崧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庚午(朱云/按世)
(谱晋惠帝元康二年太岁在壬子而用历/经推之是年九月乙亥朔无庚午日也)帝遣殿中
之水出嵩麓桐溪北流径九山东又北九山东溪水
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
统曰昔密有卜城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
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宋本/作灵)
(府/君)君者太华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
据崧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庚午(朱云/按世)
(谱晋惠帝元康二年太岁在壬子而用历/经推之是年九月乙亥朔无庚午日也)帝遣殿中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574-0287a.png
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传演(朱本作缑氏/令王舆主簿)
(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
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敱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
者也(朱云史记秦本纪颛顼之裔孙大业生大费佐/舜调驯鸟兽是为伯翳索隐曰伯翳即尚书之)
(伯益列女传云皋子五岁而赞禹曹大家注云皋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此碑谓益字隤敱帝高阳之第)
(二子与史记异左传所记隤敱庭坚并高阳氏之子/杜注又云皋陶字庭坚则父子同在八恺之中不应)
(并时而/举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
庙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按晋书惠帝纪先永平而/后元康岂有元康五年立)
(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
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敱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
者也(朱云史记秦本纪颛顼之裔孙大业生大费佐/舜调驯鸟兽是为伯翳索隐曰伯翳即尚书之)
(伯益列女传云皋子五岁而赞禹曹大家注云皋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此碑谓益字隤敱帝高阳之第)
(二子与史记异左传所记隤敱庭坚并高阳氏之子/杜注又云皋陶字庭坚则父子同在八恺之中不应)
(并时而/举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
庙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按晋书惠帝纪先永平而/后元康岂有元康五年立)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574-0287b.png
(庙永平元年刻石之理乎惟后魏南安王及世宗俱/有永平之号此又在刘宋之世相去已远不应立庙)
(在晋时刻石在/宋世所未详也)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流
入白相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二字疑/有讹误)有
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
径袁公坞北又西北径潘岳子父(疑当作/父子)墓(疑漏/墓字)前
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
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
门受祸故门生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大常
(在晋时刻石在/宋世所未详也)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流
入白相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二字疑/有讹误)有
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
径袁公坞北又西北径潘岳子父(疑当作/父子)墓(疑漏/墓字)前
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
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
门受祸故门生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大常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574-0287c.png
潘尼之辞也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
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
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城在今县/西南三十)
(里/)东周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传所
谓尹文父(一作/公)涉于巩即于此矣洛水又东浊水注
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
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
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城在今县/西南三十)
(里/)东周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传所
谓尹文父(一作/公)涉于巩即于此矣洛水又东浊水注
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574-0287d.png
黄亭即此亭也春秋所谓次于黄者也(按郡国志巩/县有黄亭有)
(湟水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湟杜预曰即黄亭在县西北)洛水又东北
洞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也京相璠曰巩
东地名坎欿在洞水东疑即此水也(按今巩县东南/二十里有石子)
(河即此/水也)又径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盐谷水司马彪
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
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不
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
(湟水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湟杜预曰即黄亭在县西北)洛水又东北
洞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也京相璠曰巩
东地名坎欿在洞水东疑即此水也(按今巩县东南/二十里有石子)
(河即此/水也)又径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盐谷水司马彪
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
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不
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574-0288a.png
也其水又北入洛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
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刘昭曰/洛汭在)
(巩县界北/三十里)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
谷之口谓此川也史记音义曰巩县有鄩谷水者也
(史记张仪傅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斜谷之口当屯/留之道徐广音义曰斜一作寻成皋巩县有寻口)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
赤文篆字尧帝又循坛河洛择良议沈(循坛河洛择/良议沈有考)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
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刘昭曰/洛汭在)
(巩县界北/三十里)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
谷之口谓此川也史记音义曰巩县有鄩谷水者也
(史记张仪傅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斜谷之口当屯/留之道徐广音义曰斜一作寻成皋巩县有寻口)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
赤文篆字尧帝又循坛河洛择良议沈(循坛河洛择/良议沈有考)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574-0288b.png
(在第五卷河水又/东浿水入焉下)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
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什政
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又东沈书于日稷
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朱本引/尚书中)
(候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地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也)
(七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帝又修坛/河洛昧爽礼备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
(又东沈璧于洛日稷赤光起元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祀沈书
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
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什政
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又东沈书于日稷
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朱本引/尚书中)
(候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地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也)
(七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帝又修坛/河洛昧爽礼备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
(又东沈璧于洛日稷赤光起元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祀沈书
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574-0288c.png
卷甲书(宋本/作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
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沈荣光不起黄鸟双
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洛(朱本/作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
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朱本引尚书中侯云降三/分沈璧退立荣光不起黄)
(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雄随鱼亦止)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
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沈礼焉竹书
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夏
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
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沈荣光不起黄鸟双
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洛(朱本/作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
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朱本引尚书中侯云降三/分沈璧退立荣光不起黄)
(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雄随鱼亦止)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
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沈礼焉竹书
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夏
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574-0288d.png
之歌于是地矣(元和志巩县洛水东经洛汭/北对琅邪渚入河谓之洛口)
伊水出南阳县(今属河南/南阳府)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
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水
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葌水出葌山北流际其城
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鸾水葌水为交水故
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
深浅也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又屈径其亭东东
伊水出南阳县(今属河南/南阳府)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
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水
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葌水出葌山北流际其城
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鸾水葌水为交水故
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
深浅也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又屈径其亭东东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574-0289a.png
(宋本/作北)流者也
禹贡锥指云蔓渠山在今卢氏县东南盖即熊耳
之支峰也括地志云伊水出卢氏县东峦山一名
闷顿岭今在县东南百六十里元和志云伊水出
鸾掌山疑即是峦山参考诸书伊水出卢氏县熊
耳山审矣县志云熊耳虽有伊源之名而无流衍
之迹其实出于闷顿岭之阳岂知古熊耳山盘基
甚广即闷顿亦熊耳乎郦注所谓即麓大同陵峦
禹贡锥指云蔓渠山在今卢氏县东南盖即熊耳
之支峰也括地志云伊水出卢氏县东峦山一名
闷顿岭今在县东南百六十里元和志云伊水出
鸾掌山疑即是峦山参考诸书伊水出卢氏县熊
耳山审矣县志云熊耳虽有伊源之名而无流衍
之迹其实出于闷顿岭之阳岂知古熊耳山盘基
甚广即闷顿亦熊耳乎郦注所谓即麓大同陵峦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574-0289b.png
互别两言尽之矣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
流(山海经/作北)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
北流注于伊尹(疑作/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
蛮谷东流入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今为河南/府嵩县)
山海经曰滽滽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
流(山海经/作北)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
北流注于伊尹(疑作/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
蛮谷东流入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今为河南/府嵩县)
山海经曰滽滽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574-0289c.png
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
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历崖
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
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
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
南八十许里春秋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
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
辕崤黾非南望京相璠之著春秋地名亦云山名也
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历崖
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
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
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
南八十许里春秋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
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
辕崤黾非南望京相璠之著春秋地名亦云山名也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574-0289d.png
以服氏之言云涂道也准周书南望之文复言宜为
轘辕大道伊阙皆为非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
三涂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桃山(当/从)
(宋本作女机山下同女几/山在今宜阳县西九十里)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
祠东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机山
之东谷东径故亭南东流又于伊水伊水又东北径
伏流岭东岭上有昆崙祠民犹祈焉刘澄之永初记
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三
轘辕大道伊阙皆为非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
三涂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桃山(当/从)
(宋本作女机山下同女几/山在今宜阳县西九十里)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
祠东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机山
之东谷东径故亭南东流又于伊水伊水又东北径
伏流岭东岭上有昆崙祠民犹祈焉刘澄之永初记
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三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574-0290a.png
十里许西则非也(今嵩县北/有伏流城)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
城县之狼睪山之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伊水
又东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膊山东流
狐山(宋本作/孤山)南其山界立丰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
方山(明一统志陆浑山一名方/山在嵩县东北四十里)即刘中书澄之所谓
县有孤山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伊伊水又
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山(疑作/水)者也
寻郭文之故居访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
城县之狼睪山之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伊水
又东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膊山东流
狐山(宋本作/孤山)南其山界立丰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
方山(明一统志陆浑山一名方/山在嵩县东北四十里)即刘中书澄之所谓
县有孤山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伊伊水又
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山(疑作/水)者也
寻郭文之故居访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574-0290b.png
(晋书隐逸传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父母终服毕不娶辞 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
(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馀杭大僻山/中穷谷无人之地而居焉 魏志胡昭字孔明养志)
(不仕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寇贼到陆/浑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
(川赖昭咸/无怵惕)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在陆浑县
西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池春秋所
谓东尽于虢略者也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涧出西北
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
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
(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馀杭大僻山/中穷谷无人之地而居焉 魏志胡昭字孔明养志)
(不仕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寇贼到陆/浑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
(川赖昭咸/无怵惕)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在陆浑县
西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池春秋所
谓东尽于虢略者也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涧出西北
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
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574-0290c.png
及百年此其戎乎鲁僖公二十二年春晋迁陆浑之
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水出
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祖(疑/讹)涧东逝历其县南又
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渚水上承陆浑县东
禅渚渚左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蕈(一作/苇)即山海经
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
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山/海)
(经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墠音填鲧化于羽)
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水出
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祖(疑/讹)涧东逝历其县南又
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渚水上承陆浑县东
禅渚渚左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蕈(一作/苇)即山海经
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
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山/海)
(经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墠音填鲧化于羽)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574-0290d.png
(渊为黄熊今复云在此然则一已/有变怪之性者亦无往而不化)世谓此泽为慎望
陂陂水南流注于涓阳水涓阳水又东南注于伊水
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
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
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
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
庖而长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尹母化空桑/事见吕氏春秋)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今洛阳县南七十五里有新/城春秋蛮子邑汉以为县)
陂陂水南流注于涓阳水涓阳水又东南注于伊水
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
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
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
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
庖而长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尹母化空桑/事见吕氏春秋)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今洛阳县南七十五里有新/城春秋蛮子邑汉以为县)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574-0291a.png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径晋使持节征南将军
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
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睾山
(何氏云睪与皋通智/永千文林睪幸即)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径杨
亮垒南西北合康水亦出狼睪山东北流径范坞北
与明水合北汶(二字/疑衍)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睪
(山海经/作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
与大戟水会出梁县西水有二源北水出广城西南
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
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睾山
(何氏云睪与皋通智/永千文林睪幸即)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径杨
亮垒南西北合康水亦出狼睪山东北流径范坞北
与明水合北汶(二字/疑衍)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睪
(山海经/作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
与大戟水会出梁县西水有二源北水出广城西南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574-0291b.png
西南径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城泽西流
陆浑河南十二县薄(朱本/作簿)曰广城泽在新城县界黄
阜西北流屈而东径杨坞南又北屈径其坞东又径
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
水又北径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
南屈径其县故城西又东转径其县南故蛮子国也
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
东北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径西北当阶城西大狂水
陆浑河南十二县薄(朱本/作簿)曰广城泽在新城县界黄
阜西北流屈而东径杨坞南又北屈径其坞东又径
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
水又北径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
南屈径其县故城西又东转径其县南故蛮子国也
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
东北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径西北当阶城西大狂水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574-0291c.png
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𩇵山山海经曰大𩇵之山
多㻯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按经当有注/于伊水四字)其
中多三足龟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
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
郑围纶氏者也左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
南径黄城西又南径纶氏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
狂水又东入(宋本作又西八/风溪水注之)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
风山南流径纶氏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
多㻯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按经当有注/于伊水四字)其
中多三足龟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
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
郑围纶氏者也左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
南径黄城西又南径纶氏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
狂水又东入(宋本作又西八/风溪水注之)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
风山南流径纶氏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574-0291d.png
得三交水口水有二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合流舍
(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狂水
又西径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
南流径武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
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水狂
水又西径湮阳城南又西径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
伊(漏水/字)伊水又上沟水(疑有讹脱似当作伊水又北/合上沟水水出元望山西上)
(沟一作/土沟)出玄望西山(一作/山西)东径玄望山南又东径新
(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狂水
又西径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
南流径武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
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水狂
水又西径湮阳城南又西径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
伊(漏水/字)伊水又上沟水(疑有讹脱似当作伊水又北/合上沟水水出元望山西上)
(沟一作/土沟)出玄望西山(一作/山西)东径玄望山南又东径新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574-0292a.png
城县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
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
西山东流径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
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
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
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璠
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余谓
京论疏远未足以證无知群说之旨密矣(朱云知群二/字讹当作无)
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
西山东流径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
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
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
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璠
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余谓
京论疏远未足以證无知群说之旨密矣(朱云知群二/字讹当作无)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574-0292b.png
(如虔说之/旨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径高都城
东(今在洛阳/县西南)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
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
(竹书纪年/无利字)者也又来儒之水(山海经半石之山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
(注于伊水今云/来儒误下同)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径斌轮城北
西历芰涧水以其西流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
南径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
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
东(今在洛阳/县西南)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
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
(竹书纪年/无利字)者也又来儒之水(山海经半石之山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
(注于伊水今云/来儒误下同)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径斌轮城北
西历芰涧水以其西流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
南径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
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574-0292c.png
于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魏文帝猎于此山
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魏志孙礼传明帝/猎于大石山虎趋)
(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今云文帝误)山在洛阳南而刘澄
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在今孟/津县旧)
(河清/城界)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南山
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
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
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魏志孙礼传明帝/猎于大石山虎趋)
(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今云文帝误)山在洛阳南而刘澄
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在今孟/津县旧)
(河清/城界)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南山
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
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
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574-0292d.png
又东北过伊阙中
伊水径前亭西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晋箕遗乐徵右
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徵右行诡济师取前城注)
(曰三子晋大夫济师渡伊/洛也此云三十二年误)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
十里伊阙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后汉书郡国志雒/阳有前亭注曰前)
(亭即泉/戎也)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
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阙矣春秋之阙塞焉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
伊水径前亭西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晋箕遗乐徵右
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徵右行诡济师取前城注)
(曰三子晋大夫济师渡伊/洛也此云三十二年误)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
十里伊阙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后汉书郡国志雒/阳有前亭注曰前)
(亭即泉/戎也)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
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阙矣春秋之阙塞焉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0574-0293a.png
守阙塞是也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东岩西岭
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
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困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
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
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灭也
石壁又有石铭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
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
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按阙塞亦曰龙门山故/傅毅反都赋因龙门以)
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
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困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
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
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灭也
石壁又有石铭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
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
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按阙塞亦曰龙门山故/傅毅反都赋因龙门以)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0574-0293b.png
(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一名阙口山/又名钟山在今洛阳县西南三十里)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
同注公路涧入于洛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
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
周也民皆种他种欲食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不
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于君矣(战国策/云今不)
(下水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麦若欲害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
同注公路涧入于洛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
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
周也民皆种他种欲食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不
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于君矣(战国策/云今不)
(下水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麦若欲害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
卷十五 第 33a 页 WYG0574-0293c.png
(于君/矣)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东北枝
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流注于洛合伊水伊水又东
北至洛阳县南径员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
建之后汉书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
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
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
紫宫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昊天上帝于此今衮冕
也坛壝无复紫矣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
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流注于洛合伊水伊水又东
北至洛阳县南径员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
建之后汉书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
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
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
紫宫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昊天上帝于此今衮冕
也坛壝无复紫矣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
卷十五 第 33b 页 WYG0574-0293d.png
(与上不接/疑有脱文)鲵鱼声如小儿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
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
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
鲵鱼也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括地志云故谷城在河南县/西北十八里苑中西临谷水)
(按左传定八年周大夫儋翩叛单子伐谷城即此汉置/谷城县魏省入河南县自故县西北又三十二里有谷)
(城山东连孟津界即博/物志所谓潜亭山也)
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
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
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
鲵鱼也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括地志云故谷城在河南县/西北十八里苑中西临谷水)
(按左传定八年周大夫儋翩叛单子伐谷城即此汉置/谷城县魏省入河南县自故县西北又三十二里有谷)
(城山东连孟津界即博/物志所谓潜亭山也)
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
卷十五 第 34a 页 WYG0574-0294a.png
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
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旧(胡云旧当作/朁古潜字)亭之处
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千金渠在今河南/府城外三十里)
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
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
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
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旧(胡云旧当作/朁古潜字)亭之处
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千金渠在今河南/府城外三十里)
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
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
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
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卷十五 第 34b 页 WYG0574-0294b.png
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山海经/作而南)
(流/)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经作西/北流)注于谷世谓是
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
水出新安县东南东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
东坂东谓之八特坂(在今新/安县东)山海经曰北流注于谷
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谷二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山海经/作而南)
(流/)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经作西/北流)注于谷世谓是
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
水出新安县东南东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
东坂东谓之八特坂(在今新/安县东)山海经曰北流注于谷
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谷二
卷十五 第 35a 页 WYG0574-0294c.png
水之交作五门客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
以山海经推较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疑/讹)尚有故
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水(二/字)
(疑/衍)者是也
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
出渑池界东南流径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
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
以山海经推较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疑/讹)尚有故
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水(二/字)
(疑/衍)者是也
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
出渑池界东南流径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
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
卷十五 第 35b 页 WYG0574-0294d.png
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详之耳今孝水东十里
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
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
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注于离山涧水也又
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
乱流流同(疑作/同流)南入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
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
吕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详
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
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
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注于离山涧水也又
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
乱流流同(疑作/同流)南入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
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
吕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详
卷十五 第 36a 页 WYG0574-0295a.png
故并书存之耳
禹贡锥指洛诰周公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
洛食谓王城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谓下都
也王城即郏邑汉为河南县其故城在今洛阳县
西北下都即成周汉为洛阳县河南郡治在今洛
阳县东北二十里二城东西相距四十里而今洛
阳县居其中古时涧水经河南故城西入洛瀍水
经河南故城东入洛故涧水东瀍水西为王城而
禹贡锥指洛诰周公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
洛食谓王城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谓下都
也王城即郏邑汉为河南县其故城在今洛阳县
西北下都即成周汉为洛阳县河南郡治在今洛
阳县东北二十里二城东西相距四十里而今洛
阳县居其中古时涧水经河南故城西入洛瀍水
经河南故城东入洛故涧水东瀍水西为王城而
卷十五 第 36b 页 WYG0574-0295b.png
瀍水东为下都也洛诰之文甚明自周灵王壅谷
水使东出于王城之北则其势必入于瀍水而合
流历王城之东以南注于洛时二水犹未经洛阳
城也迨东汉建都于此自河南县东十五里之千
金堨引水绕都城南北以通漕而瀍水始与谷水
俱东注矣古时瀍不合涧亦不过洛阳县南而东
至偃师也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五
水使东出于王城之北则其势必入于瀍水而合
流历王城之东以南注于洛时二水犹未经洛阳
城也迨东汉建都于此自河南县东十五里之千
金堨引水绕都城南北以通漕而瀍水始与谷水
俱东注矣古时瀍不合涧亦不过洛阳县南而东
至偃师也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