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六十九 第 1a 页 WYG0869-028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明梦馀录卷六十九
          吏部左侍郎孙承泽撰
  川渠
通惠河即玉河也发源昌平州神仙泉过榆河会一亩
马眼泉绕瓮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
水潭积水潭者皇城内西海子也又稍东从月桥入内
府环绕宫殿南出玉河桥由大通桥至通州与白河合
卷六十九 第 1b 页 WYG0869-0280b.png
袤一百六十里元郭守敬所凿十里一闸蓄水济运元
人名通惠焉入明废不治天顺二年漕运总兵官都督
杨茂先请脩之以省从张家湾陆挽者命户部尚书杨
鼎工部侍郎乔毅往视还言通州至京城四十馀里古
有通惠河古道石闸尚存永乐间曾于此河搬运大木
以此度之船亦可行先年曾奏欲于此河积水船运又
有议欲于三里河从张家湾烟墩桥以西疏挑二十里
湾泊粮船以避水患者二事俱未施行今此河道通流
卷六十九 第 2a 页 WYG0869-0281a.png
其水约深二尺不劳疏挑惟用闸蓄水令运粮卫所每
船二十五只造一剥船自备米袋挨次剥运如此则运
士得省脚费而困惫少苏矣今蒙命臣等同参将袁佑
等亲诣昌平县元人引水去处及宛平大兴通州地方
三里河各河道将行船故迹逐一踏勘及据元史并各
闸见树碑文所载事疏稽考回奏看得闸河原有旧闸
二十四座以通水道但元时水在宫墙外船得进入城
内海子湾泊今水从皇城中金水河流出难循故道行
卷六十九 第 2b 页 WYG0869-0281b.png
船须用从宜改图除元人旧引昌平东南山白浮泉水
往西逆流径过祖宗山陵恐于地理不宜及一亩泉水
经过白羊口山沟雨水冲截俱难导引外及勘得城南
三里河至张家湾运河口袤延六十馀里旧无河源正
统间因脩城壕作坝蓄水虑恐雨多水溢故于正阳桥
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自壕
口三里至八里始接浑河旧渠两岸多人家庐舍坟墓
流向十里迤南全接旧河流入张家湾白河其水深处
卷六十九 第 3a 页 WYG0869-0281c.png
止有二三尺浅处一尺馀阔处仅丈馀窄处未及一丈
今若用此河行船凡河身窄狭淤浅处必用浚深开阔
凡遇人家房垣坟所必须拆毁那移且以今阔处一丈
计之水深二尺若散于五丈之阔止深四寸况春夏天
旱泉脉易乾流水更少粮船剥运俱难行使兼且沿河
堤岸高者必须铲削低者缺者必须增筑填塞又有走
沙急湍处俱要创闸派夫脩挑倘水少又须增引别处
水来相济若引西湖之水则自河口迤西直至西河堤
卷六十九 第 3b 页 WYG0869-0281d.png
岸未免添置闸座若引草桥之水必须于大祀坛边一
路创凿沟渠亦恐有碍况其源又止出彰义门外玉匠
局等处马跑等地泉亦不深远大抵此河天旱则淤壅
浅涩雨涝则漫散冲突徒劳人力卒难成功决不可开
况元人开此河曾用金口之水势汹涌冲没民舍船不
能行卒为废河此乃不可行之明验也今会勘得玉泉
龙泉及月儿柳沙等泉诸水其源皆出于西北一带山
麓堪以导引汇于西湖见今大半流出清河若从西湖
卷六十九 第 4a 页 WYG0869-0282a.png
源头将分水青龙闸闭住引至玉泉诸水从高梁河量
其分数一半仍从皇城金水河流出其馀从都城外壕
流转通会流于正阳门东城壕再将泄入三里河水闸
住并流入大通桥闸河随时开闭天旱水小则闭闸潴
水短运剥船雨涝水大则开闸泄水放行大舟况河道
闸座见成不用增造官吏闸夫见有不须添设臣等勘
时曾将庆丰平津通流等闸下板七叶剥船已验可行
若板下至官定水则其船亦可通行止是闸座河渠间
卷六十九 第 4b 页 WYG0869-0282b.png
有决坏淤浅处要逐加脩浚较之欲创三里河工程甚
省况前元开创此河漕运七八十年公私便宜后来废
弛今若复兴则舟楫得以环城湾泊粮储得以近仓上
纳在内食粮官军得以就近关给通州该上粮储又得
运来都城与夫天下百官之朝觐四方外国之贡献其
行李方物皆得直抵都城下若此事举行实天意畅快
人心欢悦足以壮观我圣朝京师万万年太平之气象
也伏望圣明早赐裁处乞敕各该衙门会计物料量拨
卷六十九 第 5a 页 WYG0869-0282c.png
官匠并各营见操官军人等自西山玉泉一带并都城
周围壕𡐛及大通桥直抵通州张家湾一路河道分工
逐一脩浚如此则不惟省一时粮运之脚价实足以垂
万世无穷之利益矣明年发军夫九万馀往治寻以灾
异罢后成化十一年诏平江伯锐等浚之一年而成自
都城东大通桥抵张家湾浑河口百六十馀里漕船稍
通然坐独引西湖泉水之半不踰二岁浅涩如旧嘉靖
六年巡仓御史吴仲请复开之上使户部侍郎王轨工
卷六十九 第 5b 页 WYG0869-0282d.png
部侍郎王诏往议轨等言漕国计也必如元人引白河
故事令大船皆可直达京师则必大兴工役其费稍钜
惟据见存故闸稍脩治之听小车剥船并行而载且以
便归运之军诏可
  元史中统二十八年郭守敬至上都别陈水利十
  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
  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
  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
卷六十九 第 6a 页 WYG0869-0283a.png
  运粮河每十里一置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
  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上览奏
  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首
  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
  通惠役兴之日上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
  倡咸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置闸之处往往于地
  中偶值旧时砖木时人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
  省便先时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千万石方
卷六十九 第 6b 页 WYG0869-0283b.png
  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是秋车驾
  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其舳舻蔽水大悦特赐钱
  一万二千五百缗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
  事守敬又欲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坝河接且
  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
卢沟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从雷山阳发为
浑泉而为桑乾河雁门应州云中诸水皆会经太行山
入宛平县界东南至看丹口分为二一东流至通州高
卷六十九 第 7a 页 WYG0869-0283c.png
丽庄入白河是为浑河一南流至霸水合易水又南至
丁字沽入运河仍从本河是河过怀来束两山间至京
城西四十里石经山东地平而土疏冲击震荡迁徙不
常往代常脩筑国朝特重云
  水经注云泽水至雍奴入笥沟谓之合口是矣隋
  图经云泽水即桑乾河也寰宇记云桑乾水西北
  自昌平县来南流经郡城西又东流经郡城南又
  东南与高梁河合按桑乾河即今之卢沟河也俗
卷六十九 第 7b 页 WYG0869-0283d.png
  呼曰浑河亦曰小黄河又名漯河以源出朔州马
  邑县之桑乾山故曰桑乾河郡国志云范阳有张
  冢临桑乾河侧名为张华村
  四明王荁云浑河即桑乾河从保安旧城过沿河
  口通石港口直抵卢沟河宋苏辙渡桑乾诗北渡
  桑乾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乾风始和
  冰开易水应生波盖桑乾下流为浑河浑河下流
  为卢沟以其浊故呼浑河以其黑故呼卢沟本一
卷六十九 第 8a 页 WYG0869-0284a.png
  水也浑河奔腾澎湃势如殷雷亦曰小黄河跨河
  板桥甚欹行者率猿臂渡毛骨尽竦万历戊子秋
  九月十六日圣驾还自寿宫驻跸功德寺明日幸
  石景山观浑河上先登中板桥诸臣翼而趋中流
  顾问辅臣水从何来申时行对曰从大漠经居庸
  下天津则朝宗于海矣上曰观此水则黄河可知
  因敕河臣亟脩堤岸毋妨漕计诸臣顿首谢
  晋陵蒋一葵记河因桑乾山名一名漯水相传黄
卷六十九 第 8b 页 WYG0869-0284b.png
  河伏流自山西马邑县金龙池发源流至保安旧
  城燕尾河与洋河诸水合唐贾岛诗无端更渡桑
  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即此每当晴空月正野旷
  天低曙色苍苍波光淼淼为京师八景之一曰卢
  沟晓月 又记卢沟河金人呼黑水河桥亘周行
  金明昌初建正统间重修长二百馀步左右石栏
  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 又记卢沟
  桥由西北行十里渡王家岭岭势由西来蜿蜒数
卷六十九 第 9a 页 WYG0869-0284c.png
  里至此复西向川原献媚林谷争奇余登岭南望
  则浑河一线如游龙东望则宫阙参差与石相映
  北望则九陵在焉佳气葱笼似领袖西山而襟带
  之者
  杨荣脩堤记天下之难治者莫踰水而治水之先
  者莫踰京师故大禹之迹首在冀州岂非以水之
  利害所系者大而畿甸之内宜慎其防以为弘远
  之图也欤卢沟之河至京城西四十里石经山之
卷六十九 第 9b 页 WYG0869-0284d.png
  东地势平而土脉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后魏都
  督河北道诸军事建成侯刘靖及子平乡侯弘筑
  戾陵堰以防之水患以息后人思其功谓之刘师
  堰历世既久水势渐更下流十五里距卢州不远
  有白狼窝口时复冲决漫流而东浸没田庐民弗
  安业圣朝建北京视河为襟带永乐间屡尝脩筑
  辄复倾圯今圣天子嗣位命工部侍郎李庸内官
  监少监姜山义往任厥事复命太监阮公安少保
卷六十九 第 10a 页 WYG0869-0285a.png
  工部尚书吴公中总其事宜敕其务存坚久勿为
  苟且庶几暂劳永逸群公效命材谋共济经始于
  正统元年冬毕工于二年夏凡用工匠二万馀月
  给粮饷以万计累石重甃培植加厚崇二丈三尺
  广如之延袤百六十五丈视昔益坚既告成赐名
  固安堤置守护者二十家建神祠于上有司以时
  修祀礼凡督事悉赐钞币以劳之其视筑戾陵堰
  役费加倍而坚实亦过之
卷六十九 第 10b 页 WYG0869-0285b.png
金口在京西通卢沟河
  元郭守敬建议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
  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为金口其水自金口
  以东燕京以北溉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
  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接视
  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至西山之利下可以广
  京畿之漕上纳其议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
  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帝
卷六十九 第 11a 页 WYG0869-0285c.png
  善之
三里河在城南元时名文明河接通惠河为漕储运道
今铁闸尚存
  国初户部杨茂疏看得京城南原有三里河直通
  张家湾烟墩桥自桥往西疏浚深阔二十馀里却
  将烟墩木桥改作吊桥粮船到彼湾泊可免漂流
  之患若将此河浚深直至三里河作平水坝三四
  截于内置匾浅剥船令运船由此盘坝以达京师
卷六十九 第 11b 页 WYG0869-0285d.png
  岁可省车脚数百万乞命工部踏勘明白将在京
  操备旗军暂借分上毕事诚为经久之利
  嘉靖中大学士桂萼疏近皇上遣户工二部漕运
  等官相视地方欲自大通桥直达通州将及月馀
  言人人殊臣窃以为营度者未得其详不敢不再
  请皇上择之臣闻大通桥河源出自昌平州神仙
  泉南会一亩马眼二泉绕出瓮山后汇七里泺即
  今之西湖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即今之海
卷六十九 第 12a 页 WYG0869-0286a.png
  子又东至月桥入内府南出都城东水门过大通
  桥又东五十馀里至通州入白河此河元郭守敬
  由古水道开浚非自守敬创始盖西山诸水由皇
  城东出每当山水泛涨由此而泄引之入白河以
  济漕运故置闸以时启闭初非为行舟设也成化
  十二年平江伯陈锐不察其故建言脩复宪宗皇
  帝命户部左侍郎翁世资工部左侍郎王诏挑浚
  仍浚西湖诸泉以益水势可放运船千馀直抵大
卷六十九 第 12b 页 WYG0869-0286b.png
  通桥下既而水急岸狭船不可泊未几即耗船退
  几不能全遂不复行正德七八年亦尝挑浚竟无
  成功盖京师之地西北高峻自大通桥下视通州
  势若建瓴而强为之且未免有害非徒无益而已
  惟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东有南泉寺
  西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脉由三里河绕出
  慈源寺八里庄五箕花园一带直抵张家湾烟墩
  港地势低下故道俱存冬夏水脉不竭见今天坛
卷六十九 第 13a 页 WYG0869-0286c.png
  北芦苇园草场九条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高者
  即旧马头明白易见不假经画稍加脩治即可复
  也但附近势家庄园故成化六年杨茂虽尝建议
  而不敢尽言但请置坝而已后亦竟沮不行成化
  十二年踏勘而势家买通钦天监以为地居京师
  子午方位为说不知三里河乃在都城巽已实非
  子午方也今若诚按此脩浚则公私大船俱可直
  抵三里河不但便搬剥而已
卷六十九 第 13b 页 WYG0869-0286d.png
白河源出边外经密云县雾灵山为潮河川而富河罾
口河七渡河桑乾河三里河俱于此会名白河南流经
通州合通惠及榆浑诸河至张家湾总名曰潞河并南
流杨村以北通惠之势峻若建瓴白河之流淤沙易阻
夏秋水涨则惧潦冬春水微则病涩藉浚治焉
  水经注云鲍邱水又南径潞县故城西汉光武遣
  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矣屈而
  东南流径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后宠
卷六十九 第 14a 页 WYG0869-0287a.png
  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遗
  壁故垒存焉鲍邱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
  一十馀里北佩谦泽渺望无垠按志州城北二十
  五里有盏儿淀广袤三顷水上开花浮若金盏而
  名此即古谦泽也今废为马房地鲍邱水即潞河
  俗名白河以其两岸皆白沙不产青草云
高梁河水经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东径昌平境沙涧
又东南经高梁店流入都城海子宋太祖伐辽与辽将
卷六十九 第 14b 页 WYG0869-0287b.png
耶律沙等战于高梁河即此
  魏刘靖脩高梁河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
  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
  以睹源流相原隰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美秦
  民之殷富乃使帐下督丁鸿军士千人以嘉平二
  年于高梁河造堨开车箱渠高梁河者出自并州
  黄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
  主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
卷六十九 第 15a 页 WYG0869-0287c.png
  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堨长十丈山水暴发则
  乘堨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
  凡所封地百馀万亩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
  食转广陆发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水流乘
  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
  舍四五百里高下孔济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
  斯散道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
  当时敷被于后世积三十六载至元康五年夏六
卷六十九 第 15b 页 WYG0869-0287d.png
  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君少子骁骑将军平
  乡侯弘受命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遐惟前勋亲诣
  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
  千人起长岸立石渠脩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堨
  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工四万
  有馀诸部王侯不召而至襁负趋事者盖数千人
  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
  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
卷六十九 第 16a 页 WYG0869-0288a.png
  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是年十月十一日刋石
  立表以记勋烈按此河名里漕河北达京师长店
  运艘鳞集即通惠河也
琉璃河在良乡县南四十里金史作刘李河有二大姓
居此也大房山孔水入焉石桥跨之形势钜丽桥建于
嘉靖二十年各处捐银三十馀万上助银九万三千两
又自西山诸泉来者曰胡良河自紫荆关外铁锁崖入
者曰巨马河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处也二河俱有大
卷六十九 第 16b 页 WYG0869-0288b.png
桥建于万历二年桥成上命辅臣张居正撰碑以颂太
后功德
潞河一名沽水一名鲍邱水记云通州城西三十里有
潞河源出北山南流
  按志沽水有二即东西潞水也源自塞北丹花岭
  来合九泉水南径安乐县故城西南与螺山之水
  合为西潞河又南径狐奴城西与鲍邱水合为东
  潞河
卷六十九 第 17a 页 WYG0869-0288c.png
清河在德胜门外二十里距昌平州五十里以水清冽
故名源自州境一亩泉经燕丹村东南合榆河下流为
沙河经顺义会白河跨清河有桥永乐间造桥因河以
名跨沙河亦有桥正统间造赐名安济刘尚书龙云过
清河时微雨初霁车尘不起望昌平山若美人新沐云
鬟翠髻环列天际
榆河源自昌平境南月儿湾即古湿馀河又名温馀河
经顺义县境会白河以入潞芹城水在州东北四十里
卷六十九 第 17b 页 WYG0869-0288d.png
流至蔺沟入焉又黄花镇川河自塞外流入黄花镇亦
注焉
潮河在宝坻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源自梨河泃河
鲍邱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为粮运河入于海又有柳
沽河自玉田县来渠河自香河县来俱由县东南注白
龙港故邑有渠阳之称
霸河距霸州城南三里为白沟河之下流志云瓦河水
在城西南三百步与城南之沙塘二河合即寰宇记之
卷六十九 第 18a 页 WYG0869-0289a.png
五渠也
  州北达京师二百馀里川原平衍厥壤卑下西北
  诸山水合胡良河至州界苑家口洪波瀰漫一望
  无际皆汇于此既汇而盈后乃东流出于丁字沽
  注白河以入于海入海处呼为飞鱼口旧筑河堤
  起涿州东境按固安至州境之赵村务临津水口
  经州南关有古城址相传赵武灵王所筑也堤长
  三百馀里广寻有二尺址倍之崇丈有八尺傍植
卷六十九 第 18b 页 WYG0869-0289b.png
  榆柳以为固其间为水口一百六十有七至文安
  县之苏家桥大城之辛张口而止
新河在漷县西一名漷河自卢沟水分流至县界折而
为三其一径东入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南流武清县界
其一为黄沤河东注马家庄飞放泊
三角淀在武清县南武清汉雍奴县注水经云雍奴薮
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水经云沽水又东
至雍奴县西入笥沟志云县南八十里有三角淀周回
卷六十九 第 19a 页 WYG0869-0289c.png
二百馀里即古雍奴水也笥沟其别名耳笥沟水自范
瓮口王家陀河及刘道口鱼儿里诸水汇于大沽港水
经注谓笥沟水汇众川而东注混同一渎云
直沽在武清县东南八十里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
此又西南合清沽港水流四十里名海口每日潮至杨
村云
  附新开河
蓟州河运蓟州军饷也明初用遮洋船从直沽出海转
卷六十九 第 19b 页 WYG0869-0289d.png
饷蓟时有漂没天顺二年开直沽河焉
  唐神龙中于渔阳开平虏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难
  此盖唐迹也
昌平河运诸陵官军饷也起巩华城外安济桥抵通州
渡口止袤百四十五里
密云河运密云官饷也本白河上流自牛栏山而下与
潮河川交会水势深广嘉靖三十四年总督蓟辽保定
都御史杨博请捍塞就通利合以济饷四十三年总督
卷六十九 第 20a 页 WYG0869-0290a.png
刘焘发卒浚治而潮河川直达通州凡密云镇岁饷十
万悉用小舟转粟省车挽入河费上嘉焘赐赉之
  嘉靖十四年十一月香河县郭家庄自开新河一
  道长一百七十丈阔五十一丈有奇较旧河近十
  馀里有司以闻命祭河神
  水泉
玉泉在玉山东北泉出石罅间因凿石为螭头泉从螭
口喷出鸣若杂佩色若素练味极甘美潴而为池广三
卷六十九 第 20b 页 WYG0869-0290b.png
丈许池东跨小石桥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为京师八
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往时翰林学士黄谏品泉水自
郊畿论之以玉泉为第一自城内论之以文华殿东大
庖厨井为第一作京师水记
水源头在香山之北两山相夹诸泉涌出流至退谷傍
伏行地中至玉泉山复出
丹砂泉在香山下相传为葛稚川丹井井二一泉水上
涌一泉水横流味极甘冽
卷六十九 第 21a 页 WYG0869-0290c.png
卓锡泉在瓮山之阳泉傍有寺曰碧云其泉涌出绕寺
而出
龙泉自金山西山下涌出汇而为池甃石为暗渠引水
伏流约五里许南经功德寺前入西湖
清冷泉在京城西三十里觉山之顶味甘冽
鱼藻池泉在南城东南一带皆泉元人三里河之源也
今坎而为池以养鱼旧有瑶池殿
金井在京城南魏村社永乐间尝驻跸于此赏其甘冽
卷六十九 第 21b 页 WYG0869-0290d.png
遂命甃之
义井在京城西南二十五里四围沉碧相传为唐时置
满井在东直门外有泉涌出冬夏常满
  公安袁宏道纪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
  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
  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
  出东直门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卷六十九 第 22a 页 WYG0869-0291a.png
  清彻见底晶晶然如镜之初开而冷光之乍出于
  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
  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
  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
  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
  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
  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
卷六十九 第 22b 页 WYG0869-0291b.png
  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
  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己亥之二月也
  闽人蒋德璟记出安定门从北郊坛绕后取西北
  过大教场一望空阔雪残土润行麦田间颇有幽
  致二里许荒村数家错落柴扉折而入即满井也
  井三面皆洼池而井独高黝不见底因系石于绠
  测之可二十五尺下皆树根也根下复得丈许其
  大可一丈围井千百年常满大旱不缩大寒不冰
卷六十九 第 23a 页 WYG0869-0291c.png
  溢井干而出为小石函受之上有亭亭四周为小
  石沟蜿蜒而下汇于池遂与东南水会于通州鸿
  宝云其奇不如济南趵突诸泉然皆地旺气濆涌
  而成予谓自太行山迤逦数千里至西山一带其
  势甚雄散而平陂结为都城宜吉气之随地起也
  北人疏朴遍寻无碑碣可读仅环池柳十馀株古
  者腹穿横斜入画泉味甘冽予为独酌一盂而弟
  珑儿熺亦至鹏洲出所携酒蔬就村榻环坐限韵
卷六十九 第 23b 页 WYG0869-0291d.png
  作诗各一律轰饮良快日且西复移榻井前酌数
  巡而归
龙潭在卢师山潭广丈许上有巨石覆之其下深不可
测有大青小青二龙潜于此二龙出则云气随之岁旱
祷雨辄应历代相传俱有封号立庙于潭上岁时祭祀
九龙池在皇陵翠屏山下出泉九穴凿石为龙水从吻
出潴而为池
  学士程敏政记成化戊戌有事于西陵自昌平寻
卷六十九 第 24a 页 WYG0869-0292a.png
  九龙池迤西山而南绝小涧涧小腾沸石齿间马
  为之前却踰涧望前峰趋之失道径茂淤入灌莽
  中遇樵者指示乃并高阜东南行不五里忽闻鸡
  犬声出谷中相顾异之俯瞰得委巷草舍隐然成
  村询之乃陵卒所居池适在其南未至池石濑溅
  溅北流入沟塍稍宽处辄有蒲芷丛翳鹅鴽泳游
  其下自朱门入池方广踰十丈重垣护之覆以黄
  甓石琢九龙首嵌西垣下呀然张颏喷泉沫入池
卷六十九 第 24b 页 WYG0869-0292b.png
  有声泠然相应池上石壁千仞巉削如斧凿痕泉
  脉出其中山脚为小石方井识泉源桧竹桃柳夹
  池东西一峰苍然峙其南池中影沉沉绀寒门稍
  东为月关泄水水淙出关东为小渠过石梁乃萦
  回西入山下田即前所见者予命从者下石磴以
  碗承龙口泉饮一勺味甘爽毛骨森然听陵卒道
  文庙驻跸泉上事久之乃去
一亩泉在昌平州西南新屯广一亩许流入清河以资
卷六十九 第 25a 页 WYG0869-0292c.png
粮运
百泉在州西南四里平地涌出不计其数中有三大泉
阔径丈许一曰源泉一曰黄泉一曰响泉是也又有龙
泉出州东南五里之龙泉山温泉出州西北二十五里
之汤峪虎眼泉在昌平旧县西北城下流至丰善村入
榆河
圣水泉在房山下又西南有伏龙穴名龙城峪峪出汤
泉上方寺在山绝顶有泉如斗汩汩不绝
卷六十九 第 25b 页 WYG0869-0292d.png
孔水洞在大房山东北悬崖千尺石窦如门深不可测
时有白龙出焉樵牧往往闻丝竹音有人乘桴穷源五
六日无所抵惟见仙鼠昼飞赪鳞游泳而已唐开元岁
每旱必遣使投金龙玉璧祷之立应金大和中有桃花
瓣浮出其大如当五钱按孔水洞今讹为云水洞距上
方寺南十二里
汤泉在遵化西北福泉山下
  王缑山衡记取道蓟州过石门石门两山巀嶪正
卷六十九 第 26a 页 WYG0869-0293a.png
  锁驿道道傍祠汉张将军纯以有捍禦功也又二
  十里为汤泉泉在山坡下初漫羡四溢戚将军继
  光始甃石为池池正压九新堂深二丈许广几倍
  之水势壮甚然适如石而止未至数十步声汤汤
  然气滃滃然若不可向迩即而俯之静若元鉴可
  捧而盥其气香其味冲泡起于下大小□□若转
  念珠投以钱作蛱蝶舞与泡影相颉颃良久乃下
  池之南穴而下水支委于墙外种荷花一渠绿净
卷六十九 第 26b 页 WYG0869-0293b.png
  可把又沟其北石唇承之穿堂而出中堂为檐除
  甓为小方塘以上受雨而下引泉客至则设版焉
  其东则铜龙张舌喷泉甚怒迤行入浴池池之阴
  有窦焉蓄寒水浴者时其温凉之候而启闭之九
  新堂后有池如偃月寒水所自出色正凝碧余愕
  问主者具言泉本寒沁有石根可一亩类焦釜覆
  之水受石性故沸所不及则不盖数武之内而水
  火共鼎亦一奇也已乃循行壁间读武宗宫人王
卷六十九 第 27a 页 WYG0869-0293c.png
  氏诗末有溶溶一脉流千古不为人间洗冷肠之
  语顾见塞外诸山层复如青莲瓣长城为𢃄金汤
  屹然相与叹山河两戒之不偶时有老卒问以塞
  上事对娓娓而流涕为言戚将军将军赏罚严得
  士死力其所规造无论戍堞楼橹即小小台馆皆
  有意要于不可易常因材于山因力于士无侈费
  而其大指则恐士卒骄惰难用故欲练磨之于斧
  薪畚锸之间盖彼时虽外严斥堠内通苞苴而将
卷六十九 第 27b 页 WYG0869-0293d.png
  帅犹得以其意为官故其财力与精神俱閒可以
  鼛鼓寓军兴可以游观寓蒐阅今一切绞急迫促
  文武吏局促自守此佳泉怪石仅以供吾辈幽閒
  好事之赏而闻且有以为禁者嗟乎款坚而网密
  者数十年于兹矣盖昔之敝窦无一焉而边事竟
  如之何也
 
 春明梦馀录卷六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