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上 第 1a 页 WYG0593-043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徐霞客游记卷十上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游日记十七(云南/)
三月二十一日鸡再鸣促主者炊起而候饭天明乃行
云气犹勃勃也北向仍行溪西三里有亭桥跨溪上亭
已半圮水沸桥下甚急是为四十里桥桥东有数家倚
东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为蒙化属盖桥西为赵州
徐霞客游记卷十上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游日记十七(云南/)
三月二十一日鸡再鸣促主者炊起而候饭天明乃行
云气犹勃勃也北向仍行溪西三里有亭桥跨溪上亭
已半圮水沸桥下甚急是为四十里桥桥东有数家倚
东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为蒙化属盖桥西为赵州
卷十上 第 1b 页 WYG0593-0438d.png
其山之西为蒙化桥东亦为蒙化其山之东为太和犬
牙之错如此至此始行溪东傍点苍后麓行七里有数
十家倚东山而庐夹路成巷是为合江铺至是始望西
北峡山横裂有山中披为隙其南者余所从来峡也其
北来者下江嘴所来漾濞峡也其西南下而去者二水
合流而下顺宁之峡也峡形虽遥分而溪流之会合尚
深嵌西北峡中此铺所见犹止南来一溪而已出铺北
东山馀支垂而西突路北踰之遂并南来溪亦不可见
牙之错如此至此始行溪东傍点苍后麓行七里有数
十家倚东山而庐夹路成巷是为合江铺至是始望西
北峡山横裂有山中披为隙其南者余所从来峡也其
北来者下江嘴所来漾濞峡也其西南下而去者二水
合流而下顺宁之峡也峡形虽遥分而溪流之会合尚
深嵌西北峡中此铺所见犹止南来一溪而已出铺北
东山馀支垂而西突路北踰之遂并南来溪亦不可见
卷十上 第 2a 页 WYG0593-0439a.png
盖馀支西尽之下即两江会合处而路不由之也西北
行坡岭者四里始两有小流自东北两峡出既而盘曲
西下一涧自东北峡来者差大有亭桥跨之亭已半圯
是为亨水桥盖苍山西下之水此为最大亦西南合于
南北二水交会处然则合江之称实三流不止漾水濞
水而已从桥西复西北踰一小岭共一里始与漾水遇
其水自漾濞来经此即南与天生桥之水合破西南山
峡去经顺宁泮山而下澜沧江路溯其东北岸行五里
行坡岭者四里始两有小流自东北两峡出既而盘曲
西下一涧自东北峡来者差大有亭桥跨之亭已半圯
是为亨水桥盖苍山西下之水此为最大亦西南合于
南北二水交会处然则合江之称实三流不止漾水濞
水而已从桥西复西北踰一小岭共一里始与漾水遇
其水自漾濞来经此即南与天生桥之水合破西南山
峡去经顺宁泮山而下澜沧江路溯其东北岸行五里
卷十上 第 2b 页 WYG0593-0439b.png
有村居夹而成巷为金牛屯出北有小溪自东山出架
石梁其上侧有石碑拭而读之乃罗近溪所题石门诗
也题言石门近在桥左因矫首东望忽云起迸坼露出
青芙蓉两片插天拔地骈立对峙其内崇峦叠映云影
出没令人神跃亟呼顾仆与负僧而二人已前遥追之
二里乃及方欲强其还而一僧旁伺问之即石门旁药
师寺僧也言门上有玉皇阁又有二洞明敞可居欣然
愿为居停主乃东向从小路导余五里抵山下过一村
石梁其上侧有石碑拭而读之乃罗近溪所题石门诗
也题言石门近在桥左因矫首东望忽云起迸坼露出
青芙蓉两片插天拔地骈立对峙其内崇峦叠映云影
出没令人神跃亟呼顾仆与负僧而二人已前遥追之
二里乃及方欲强其还而一僧旁伺问之即石门旁药
师寺僧也言门上有玉皇阁又有二洞明敞可居欣然
愿为居停主乃东向从小路导余五里抵山下过一村
卷十上 第 3a 页 WYG0593-0439c.png
即药师寺也遂停杖其中其僧名性严坐余小阁上摘
蚕豆为饷时犹上午予欲登山性严言玉皇阁蹑峰而
上十馀里且有二洞之胜须明晨为竟日游今无及也
盖性严山中事未完既送余返寺遂复去且以匙钥置
予侧予时慕石门奇胜餐饭即扃其阁东南望石门
而趋皆荒翳断塍竟不择道也二里见大溪自石门出
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
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壁凑骈削万仞相距不踰
蚕豆为饷时犹上午予欲登山性严言玉皇阁蹑峰而
上十馀里且有二洞之胜须明晨为竟日游今无及也
盖性严山中事未完既送余返寺遂复去且以匙钥置
予侧予时慕石门奇胜餐饭即扃其阁东南望石门
而趋皆荒翳断塍竟不择道也二里见大溪自石门出
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
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壁凑骈削万仞相距不踰
卷十上 第 3b 页 WYG0593-0439d.png
二丈其顶万端如一其根止容一水盖本一山外屏直
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复无从溯溪
徘徊久之乃渡溪南反随路西出久之得一径东向复
从以入将及下复渡渡溪北缚溪中木架巨石以渡知
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益东逼门下丛篁覆道道
分为二一东蹑坡磴一南下溪口乃先降而就溪则溪
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扼流分为二道袭之而
下北则漫石腾空作珠帘状而势甚雄南则嵌槽捣隙
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复无从溯溪
徘徊久之乃渡溪南反随路西出久之得一径东向复
从以入将及下复渡渡溪北缚溪中木架巨石以渡知
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益东逼门下丛篁覆道道
分为二一东蹑坡磴一南下溪口乃先降而就溪则溪
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扼流分为二道袭之而
下北则漫石腾空作珠帘状而势甚雄南则嵌槽捣隙
卷十上 第 4a 页 WYG0593-0440a.png
为悬霤形而势甚束皆高二丈馀两旁石皆逼削无能
上也乃复上就东岐蹑磴已又分为二一北上蹑坡一
南凌溪石乃先就溪凌石其石大若万斛之舟高汛溪
中其根四面俱湍波潆激独西北一径悬磴而上下瞰
即珠帘所从跃出之处上眺则石门两崖劈云削翠高
骈逼凑真奇观也但门以内则石崩水涌路绝不通乃
复上就北岐蹑磴始犹藤箐蒙茸既乃石崖耸突半
里路穷循崖南转飞崖倒影上逼双阙下临绝壑即
上也乃复上就东岐蹑磴已又分为二一北上蹑坡一
南凌溪石乃先就溪凌石其石大若万斛之舟高汛溪
中其根四面俱湍波潆激独西北一径悬磴而上下瞰
即珠帘所从跃出之处上眺则石门两崖劈云削翠高
骈逼凑真奇观也但门以内则石崩水涌路绝不通乃
复上就北岐蹑磴始犹藤箐蒙茸既乃石崖耸突半
里路穷循崖南转飞崖倒影上逼双阙下临绝壑即
卷十上 第 4b 页 WYG0593-0440b.png
石门之根也虽猿扳鸟翥不能度而入矣久之从旧路
返药师寺
二十二日晨起候饭性严束火负铛摘豆裹米令僧仆
分携乃从寺后东向登山二里转而南向循山腰上二
里复随峡转东一里路分二岐一东上者为花椒庵石
洞道一南上者一里而踰石门之上此石门之北崖也
所登处已在门之内对瞰南崖崩削之状门底轰沸
之形种种神往独所踞崖端危险不能返观犹觉未能
返药师寺
二十二日晨起候饭性严束火负铛摘豆裹米令僧仆
分携乃从寺后东向登山二里转而南向循山腰上二
里复随峡转东一里路分二岐一东上者为花椒庵石
洞道一南上者一里而踰石门之上此石门之北崖也
所登处已在门之内对瞰南崖崩削之状门底轰沸
之形种种神往独所踞崖端危险不能返观犹觉未能
卷十上 第 5a 页 WYG0593-0440c.png
两尽也东眺门以内峡仍逼束水自东南嵌底而来其
正东有山一支巍然中悬恰对峡门而玉皇阁踞其上
尚不能遥望得之盖其内木石茸密非如外峰可以一
览尽耳于是缘冈脊东上一里南与峡别折而东北上
半里坳间有颓垣遗构为玉峰寺废址其后又有一废
址曰极乐庵从其后复转向东南上半里再与东峡遇
乃缘支峡东向行古木益深半里支峡东尽乃南度其
上复北转共二里而得玉皇阁阁南向石门而遥东临
正东有山一支巍然中悬恰对峡门而玉皇阁踞其上
尚不能遥望得之盖其内木石茸密非如外峰可以一
览尽耳于是缘冈脊东上一里南与峡别折而东北上
半里坳间有颓垣遗构为玉峰寺废址其后又有一废
址曰极乐庵从其后复转向东南上半里再与东峡遇
乃缘支峡东向行古木益深半里支峡东尽乃南度其
上复北转共二里而得玉皇阁阁南向石门而遥东临
卷十上 第 5b 页 WYG0593-0440d.png
峡壁而逼初创于朱史二道人今岌岌矣阁东有台其
下有洞为二道静修处时二僧及仆俱燃火觅泉将为
炊余不及觅洞先从阁援石独上盖遥望峡后大山上
耸三峰者众皆指为笔架峰谓即东南清碧溪后主峰
予前由四潭而上曾探其阳兹更欲一穷其阴以尽石
门涧水之源竟不暇招同行者而同行僧仆亦不能从
余遂贾勇直前二里山石既穷而土峰峻甚乃扳树三
里山树亦尽渐陟其顶层累而上登一顶复起一顶顶
下有洞为二道静修处时二僧及仆俱燃火觅泉将为
炊余不及觅洞先从阁援石独上盖遥望峡后大山上
耸三峰者众皆指为笔架峰谓即东南清碧溪后主峰
予前由四潭而上曾探其阳兹更欲一穷其阴以尽石
门涧水之源竟不暇招同行者而同行僧仆亦不能从
余遂贾勇直前二里山石既穷而土峰峻甚乃扳树三
里山树亦尽渐陟其顶层累而上登一顶复起一顶顶
卷十上 第 6a 页 WYG0593-0441a.png
皆烧茅流土无复棘翳惟顶坳间时丛木一区棘翳随
之予从岭脊烧痕处行虎迹齿齿印沙土间连上数顶
始造其极则犹然外峰也始知苍山前后共峰两重东
峙者为正峰而形如笔架者最高西环者南从笔架北
从三塔分支西来臂合而前凑为石门但其中俱奔崖
坠派不复开洋俱下盘夹箐水嵌其底木丛其上余从
峰头东瞰笔架山之下有水悬涧底其声沸腾其形夭
矫而上下俱为丛木遥罨不能得其全此即石门之
之予从岭脊烧痕处行虎迹齿齿印沙土间连上数顶
始造其极则犹然外峰也始知苍山前后共峰两重东
峙者为正峰而形如笔架者最高西环者南从笔架北
从三塔分支西来臂合而前凑为石门但其中俱奔崖
坠派不复开洋俱下盘夹箐水嵌其底木丛其上余从
峰头东瞰笔架山之下有水悬涧底其声沸腾其形夭
矫而上下俱为丛木遥罨不能得其全此即石门之
卷十上 第 6b 页 WYG0593-0441b.png
源矣又从外岭北行见其北又分支西下即漾濞驿北
之岭西尽于漾濞桥者也时日色正午开霁特甚东面
内峰巀嶪榆城即在东麓而间隔莫逾一以峰高崖陡
扳跻既难一以山划两重中箐深陷降陟不易闻此山
北坳中有大堡白云寺可跻内峰绝顶又南逾笔架乃
东下清碧溪大堡之路当即从分支西下之岭循度脊
而上无此中堑之箐眺久之乃循旧迹下三里忽误而
坠西北支路绝崖欹无从悬坠竟不知玉皇阁所倚之
之岭西尽于漾濞桥者也时日色正午开霁特甚东面
内峰巀嶪榆城即在东麓而间隔莫逾一以峰高崖陡
扳跻既难一以山划两重中箐深陷降陟不易闻此山
北坳中有大堡白云寺可跻内峰绝顶又南逾笔架乃
东下清碧溪大堡之路当即从分支西下之岭循度脊
而上无此中堑之箐眺久之乃循旧迹下三里忽误而
坠西北支路绝崖欹无从悬坠竟不知玉皇阁所倚之
卷十上 第 7a 页 WYG0593-0441c.png
支在南在北也方徘徊间雨复乘之忽闻南箐中有呼
噪声知玉皇阁在其下余亦漫呼之已遥相应而尚隔
一箐盘箐之上腋二里始得石崖于是扳隙坠空始无
流坠之恐而雨倾如注又一里而出玉皇阁之右炊饭
已寒重沸汤而饭之阁左少下有两巨石合掌而成
一洞洞高一丈下阔丈五而上合尖其深入约及数丈
而底甚平其石质粗砺洞形亦无曲折之致取其通明
而已洞前石崖上下危削古木倒盘霏烟揽翠俯掬轰
噪声知玉皇阁在其下余亦漫呼之已遥相应而尚隔
一箐盘箐之上腋二里始得石崖于是扳隙坠空始无
流坠之恐而雨倾如注又一里而出玉皇阁之右炊饭
已寒重沸汤而饭之阁左少下有两巨石合掌而成
一洞洞高一丈下阔丈五而上合尖其深入约及数丈
而底甚平其石质粗砺洞形亦无曲折之致取其通明
而已洞前石崖上下危削古木倒盘霏烟揽翠俯掬轰
卷十上 第 7b 页 WYG0593-0441d.png
流令人有杳然别天之想时雨已复霁由旧路转北而
下一里而得花椒庵石洞洞亦巨石所覆其下半叠石
盘半庋空中空处浮出二三丈上下亦离丈馀而平皆
如砥惟北粘下盘之上而东西南三面俱虚檐如浮舫
今以碎石随其檐而塞之祇留门西向而置佛于中其
前架楼三楹而反无壁若以窒洞者室楼则洞与楼两
全其胜矣龛中器用俱备而寂无居人户亦设而不关
余愧行脚不能留此为怅然而去乃西向平下一里即
下一里而得花椒庵石洞洞亦巨石所覆其下半叠石
盘半庋空中空处浮出二三丈上下亦离丈馀而平皆
如砥惟北粘下盘之上而东西南三面俱虚檐如浮舫
今以碎石随其檐而塞之祇留门西向而置佛于中其
前架楼三楹而反无壁若以窒洞者室楼则洞与楼两
全其胜矣龛中器用俱备而寂无居人户亦设而不关
余愧行脚不能留此为怅然而去乃西向平下一里即
卷十上 第 8a 页 WYG0593-0442a.png
石门北顶北来之道向所由上者又北六里而返药师
二十三日晨起为性严作玉皇阁募缘疏因出纸请书
余书而后朝食山雨忽作因停屐待之近午雨少杀
余换草履性严披毡送之出药师殿门即北行二里
涉一枯涧其涧自东北山麓出下嵌甚深苍山之后至
此又西一里矣既渡西北上西纡之坡一里踰其上始
见其西开一东西坞漾濞之水从其中东注之西向平
下共二里山南有数十家当大路是为漾濞驿别送僧
二十三日晨起为性严作玉皇阁募缘疏因出纸请书
余书而后朝食山雨忽作因停屐待之近午雨少杀
余换草履性严披毡送之出药师殿门即北行二里
涉一枯涧其涧自东北山麓出下嵌甚深苍山之后至
此又西一里矣既渡西北上西纡之坡一里踰其上始
见其西开一东西坞漾濞之水从其中东注之西向平
下共二里山南有数十家当大路是为漾濞驿别送僧
卷十上 第 8b 页 WYG0593-0442b.png
溪行西北田塍间三里北界山环而稍南扼水直逼南
山下为矶头村亦有数十家当矶之腋路南向盘之遂
蹑矶嘴而西半里雨止路转北复开南北坞于是依东
山西麓北行三里抵漾濞街居庐夹街有铁锁桥在街
北上流一里而木架长桥即当街跨下流皆渡漾濞
之水而木桥小路较近余乃就木桥东买蔬米即由此
渡其中始觉汤汤西向又有一峡自西来是为永平
道望大坞北去亦数里而分为二而永昌大道则从此
山下为矶头村亦有数十家当矶之腋路南向盘之遂
蹑矶嘴而西半里雨止路转北复开南北坞于是依东
山西麓北行三里抵漾濞街居庐夹街有铁锁桥在街
北上流一里而木架长桥即当街跨下流皆渡漾濞
之水而木桥小路较近余乃就木桥东买蔬米即由此
渡其中始觉汤汤西向又有一峡自西来是为永平
道望大坞北去亦数里而分为二而永昌大道则从此
卷十上 第 9a 页 WYG0593-0442c.png
而西始行坞中三里渐上又二里有数家夹道大坊跨
之曰秀岭连云言登岭之始也是为白木铺由是循南
坡西向上二里由坡间转向南一里复转向西于是回
眺东之点苍东北之凤羽反愈近然所临之峡则在南
更西蹑坡迤逦而上又四里有寺东向当坡嘴中悬是
为舍茶寺就而饭由其后又西上路稍平其南临东出
之涧犹故也又二里有村当岭脊是为横岭铺铺之西
遂西蹑交坑中又上三里而透岭坳之脊其坳夹隘如
之曰秀岭连云言登岭之始也是为白木铺由是循南
坡西向上二里由坡间转向南一里复转向西于是回
眺东之点苍东北之凤羽反愈近然所临之峡则在南
更西蹑坡迤逦而上又四里有寺东向当坡嘴中悬是
为舍茶寺就而饭由其后又西上路稍平其南临东出
之涧犹故也又二里有村当岭脊是为横岭铺铺之西
遂西蹑交坑中又上三里而透岭坳之脊其坳夹隘如
卷十上 第 9b 页 WYG0593-0442d.png
门透其西即有坑北坠又有坑西流路随西流者下二
里路转西南峡而水乃由北峡去始知由北流而东入
漾别上流者又南二里其峡中平而水忽分南北始知
其脉由此峡中自西而东度其上所踰夹隘乃既南而
北突之峰非南来之脊也盖由此而东下者为横岭而
东尽于白木铺由其南逶迤南去者东挟碧溪江西挟
胜备水而尽于两水交会处是其脉亦不甚长也从峡
中南行半里转西有小水东南坠峡来始成流西去又
里路转西南峡而水乃由北峡去始知由北流而东入
漾别上流者又南二里其峡中平而水忽分南北始知
其脉由此峡中自西而东度其上所踰夹隘乃既南而
北突之峰非南来之脊也盖由此而东下者为横岭而
东尽于白木铺由其南逶迤南去者东挟碧溪江西挟
胜备水而尽于两水交会处是其脉亦不甚长也从峡
中南行半里转西有小水东南坠峡来始成流西去又
卷十上 第 10a 页 WYG0593-0443a.png
一里随流南转四里有水自东峡出其流始大而峡愈
逼南出隘已昏黑稍上坡共二里有一二家倚西坡上投
宿不得又南两崖愈凑三里及之复渡溪东有数家倚
东崖下是太平铺乃宿其敝楼
二十四日鸡鸣具饭昧爽即行越涧傍西山而南其峡
仍逼五里遵西山之崖渐上五里盘其南突之嘴遂挟
北峰西行路转于上溪转于下又西十里有村倚北山
坡峡间庐舍最盛是为打牛坪相传诸葛丞相过此值
逼南出隘已昏黑稍上坡共二里有一二家倚西坡上投
宿不得又南两崖愈凑三里及之复渡溪东有数家倚
东崖下是太平铺乃宿其敝楼
二十四日鸡鸣具饭昧爽即行越涧傍西山而南其峡
仍逼五里遵西山之崖渐上五里盘其南突之嘴遂挟
北峰西行路转于上溪转于下又西十里有村倚北山
坡峡间庐舍最盛是为打牛坪相传诸葛丞相过此值
卷十上 第 10b 页 WYG0593-0443b.png
立春打牛以示民者也又遵北坡随峡流西下十里有
山横截其西漱横截山之东麓太平铺九渡河自东注
之有数家当其交会之夹是为胜备村此北来之水即
胜备江也盘村坡溯江而北半里乃陟亭桥渡江西崖
崖峭甚半里又隔江与胜备村对又南一里有小峡自
西来截之渐南上盘其东突之坡共七里又上而盘其
南突之嘴水从其下西转南折而破峡去路从其上挟
北坡西下盖其西有峡自西坳下坠而来又有山从峡
山横截其西漱横截山之东麓太平铺九渡河自东注
之有数家当其交会之夹是为胜备村此北来之水即
胜备江也盘村坡溯江而北半里乃陟亭桥渡江西崖
崖峭甚半里又隔江与胜备村对又南一里有小峡自
西来截之渐南上盘其东突之坡共七里又上而盘其
南突之嘴水从其下西转南折而破峡去路从其上挟
北坡西下盖其西有峡自西坳下坠而来又有山从峡
卷十上 第 11a 页 WYG0593-0443c.png
南挟之俱东当突嘴之下与胜备合而破其南峡突嘴
之路不能超峡而度其南挟之东垂故西折一里而下
循其西坳又东折一里而上盘其东垂半里转而南又
有一小水自东垂南西峡来入乃舍其南去大流而溯
其西来小流循东垂南崖西向入一里有村踞小流之
北坡夹路成聚是为黄连堡始知此小流即双桥河也
饭于其处山雨忽至稍待复行渐转西北行冈上二里
其下峡直自北来乃下度峡中小桥而西从桥西即蹑
之路不能超峡而度其南挟之东垂故西折一里而下
循其西坳又东折一里而上盘其东垂半里转而南又
有一小水自东垂南西峡来入乃舍其南去大流而溯
其西来小流循东垂南崖西向入一里有村踞小流之
北坡夹路成聚是为黄连堡始知此小流即双桥河也
饭于其处山雨忽至稍待复行渐转西北行冈上二里
其下峡直自北来乃下度峡中小桥而西从桥西即蹑
卷十上 第 11b 页 WYG0593-0443d.png
西坡而上二里稍平西向坞倚南峰复上坡二里西踰
冈脊南北俱有寺南峰当脊而起其巅颇耸有阁罩其
上以远不及登从脊西遥望其南壑杂沓而下高山无
与为匹者当遥通阿禄司新牛街之境也其西壑亦杂
沓而来其外远山自北亘脊南去北支分而东向逶迤
与此属南抱为壑颇宽豁而坡陀层伏不成平坞西山
亘脊之半有寺中悬缥缈云岚间即所谓万松仙景也
于是从岭头盘旋西北二里转过西下之峡由其北乃
冈脊南北俱有寺南峰当脊而起其巅颇耸有阁罩其
上以远不及登从脊西遥望其南壑杂沓而下高山无
与为匹者当遥通阿禄司新牛街之境也其西壑亦杂
沓而来其外远山自北亘脊南去北支分而东向逶迤
与此属南抱为壑颇宽豁而坡陀层伏不成平坞西山
亘脊之半有寺中悬缥缈云岚间即所谓万松仙景也
于是从岭头盘旋西北二里转过西下之峡由其北乃
卷十上 第 12a 页 WYG0593-0444a.png
陟西来之脊其脊南北俱有峡路从其中共二里西向
稍下树木深翳再下再过脊又八里有数十家倚北坡
夹道而庐是为白土铺又西入峡七里渐上渐逼西山
山脊东垂南北坠壑甚深松翳愈密上下亏蔽有哨房
在坡间曰松坡民哨而无居人此处松株独茂弥山蔽
谷更无他木(闻其地茯苓甚/多鲜吃如山药)坡名以松宜也其脊盖自
西岭分支东度观音山者第不知南北之水何下耳于
是西上蹑磴甚峻数十盘而登共五里有寺踞东悬之
稍下树木深翳再下再过脊又八里有数十家倚北坡
夹道而庐是为白土铺又西入峡七里渐上渐逼西山
山脊东垂南北坠壑甚深松翳愈密上下亏蔽有哨房
在坡间曰松坡民哨而无居人此处松株独茂弥山蔽
谷更无他木(闻其地茯苓甚/多鲜吃如山药)坡名以松宜也其脊盖自
西岭分支东度观音山者第不知南北之水何下耳于
是西上蹑磴甚峻数十盘而登共五里有寺踞东悬之
卷十上 第 12b 页 WYG0593-0444b.png
脊东向凭临于松云翠涛间是为万松仙景寺后有阁
曰松梵朱按君泰祯所题登之东眺甚豁苍山雪色与
松壑涛声远近交映也由其后再曲折上跻二里馀
登岭头又一里馀西过一脊以为绝顶矣顶脊南北分
坠之峡似犹东出者又西上一里蹑南突之巅榜曰日
升天顶又西一里穿峡而入有数家散处峡洼间俱以
木皮为屋木枝为壁是为天顶铺先是土人俱称为天
井予以为在深壑中而不意反在万山绝顶也问所谓
曰松梵朱按君泰祯所题登之东眺甚豁苍山雪色与
松壑涛声远近交映也由其后再曲折上跻二里馀
登岭头又一里馀西过一脊以为绝顶矣顶脊南北分
坠之峡似犹东出者又西上一里蹑南突之巅榜曰日
升天顶又西一里穿峡而入有数家散处峡洼间俱以
木皮为屋木枝为壁是为天顶铺先是土人俱称为天
井予以为在深壑中而不意反在万山绝顶也问所谓
卷十上 第 13a 页 WYG0593-0444c.png
井者亦竟无有岭头之庐以非常站所歇强之后可既
止风雨交作寒气逼人且无从市米得面为饼而啖之
卧
二十五日昧爽起平明即行雾蔽山顶茫无可见西向
稍下一里山峰簇立成洼洼中有小路北去有小道南
流大道随之南行峡中一里折而随峡西下峡南已坠
壑盘空窈然西出矣西下三里有哨房当坡而西
向亦虚而无人其北又有一峡自东下与南峡会于
止风雨交作寒气逼人且无从市米得面为饼而啖之
卧
二十五日昧爽起平明即行雾蔽山顶茫无可见西向
稍下一里山峰簇立成洼洼中有小路北去有小道南
流大道随之南行峡中一里折而随峡西下峡南已坠
壑盘空窈然西出矣西下三里有哨房当坡而西
向亦虚而无人其北又有一峡自东下与南峡会于
卷十上 第 13b 页 WYG0593-0444d.png
坡前路盘坡而北渡坡北涧即随北涧西下共四里过
梅花哨于是南北两界山渐开循北山又西四里度西
垂之脊始全见其南北两崖下坠之坑盘壑西出而西
有巨壑焉沿支西下又八里抵西麓有寺当路北渡峡
中小水从其西转西北行田塍中二里有一塘积水东
坡下挟其西而北又三里抵永平县之东街其处东西
两界山相距八里北即其回环之兜南为其夹门之峡
相距一十五里而银龙江界其中当县治东有桥跨其
梅花哨于是南北两界山渐开循北山又西四里度西
垂之脊始全见其南北两崖下坠之坑盘壑西出而西
有巨壑焉沿支西下又八里抵西麓有寺当路北渡峡
中小水从其西转西北行田塍中二里有一塘积水东
坡下挟其西而北又三里抵永平县之东街其处东西
两界山相距八里北即其回环之兜南为其夹门之峡
相距一十五里而银龙江界其中当县治东有桥跨其
卷十上 第 14a 页 WYG0593-0445a.png
上其处即为市而无城其北有城堞略具乃守禦所而
县不在其中也银龙桥之西又有桥名普济桥桥下小
水东南入银龙江大道由县治西沿西山而南至石洞
村西西南入山余欲从石洞入汤泉当不沿西山而由
中坞盖温泉当坞而出也乃从银龙桥市蔬米即从桥
东小路随江而渡其下流由税司前西行过一小浍即
随之南行坞中与大道之在西坡者相望而南也八里
则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
县不在其中也银龙桥之西又有桥名普济桥桥下小
水东南入银龙江大道由县治西沿西山而南至石洞
村西西南入山余欲从石洞入汤泉当不沿西山而由
中坞盖温泉当坞而出也乃从银龙桥市蔬米即从桥
东小路随江而渡其下流由税司前西行过一小浍即
随之南行坞中与大道之在西坡者相望而南也八里
则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
卷十上 第 14b 页 WYG0593-0445b.png
池在焉二方池各为一舍南客北女门有卖浆者不
比他池在荒野也乃就其前买豌豆炊饭予先酌而
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而浴
既浴而饭出眺由其西向入峡不二里即花桥大道由
其南向踰岭为炉塘道余时闻有清净宝台山者
在炉塘之西西由花桥抵沙木河大道入其路迂南由
炉塘间道行其路捷余乃即从坞中南向行二里抵南
山之麓有水自西峡来东注而入银龙江峡口即花桥
比他池在荒野也乃就其前买豌豆炊饭予先酌而
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而浴
既浴而饭出眺由其西向入峡不二里即花桥大道由
其南向踰岭为炉塘道余时闻有清净宝台山者
在炉塘之西西由花桥抵沙木河大道入其路迂南由
炉塘间道行其路捷余乃即从坞中南向行二里抵南
山之麓有水自西峡来东注而入银龙江峡口即花桥
卷十上 第 15a 页 WYG0593-0445c.png
之水也度桥而南半里有寺倚南山而北向曰清真寺
由其前东转半里为后屯有小坞自南来又东截坞
半里踰桥上坡东南跻一里转而东陟其岭一里从岭
上误折而南二里踰山南下路绝二里由坑西转又二
里复转而北仍出后屯小坞乃复上东坡半里有峡直
东者为铜矿厂道东向踰冈坳者为门槛炉塘道乃折
而从东南稍上踰冈半里东向随峡而下者二里及峡
底则深峡自北而南银龙江捣壑而随之路随其西岸
由其前东转半里为后屯有小坞自南来又东截坞
半里踰桥上坡东南跻一里转而东陟其岭一里从岭
上误折而南二里踰山南下路绝二里由坑西转又二
里复转而北仍出后屯小坞乃复上东坡半里有峡直
东者为铜矿厂道东向踰冈坳者为门槛炉塘道乃折
而从东南稍上踰冈半里东向随峡而下者二里及峡
底则深峡自北而南银龙江捣壑而随之路随其西岸
卷十上 第 15b 页 WYG0593-0445d.png
南行溪崖间雷雨大作行雨中十里而雨止有小溪西
峡来架木桥渡之依南山东转二里转而南一里有数
家踞西山之半东向临江是为门槛村下跨江之桥为
门槛桥宿于村家买米甚艰得半升以存米为粥留所
买者为明日饭
二十六日鸡再鸣具饭平明随江西岸行四里南至岔
路有溪自西峡来东与银龙江合数十家下绾溪口乃
下涉其溪缘南山之北于是江东折于下路东折于上
峡来架木桥渡之依南山东转二里转而南一里有数
家踞西山之半东向临江是为门槛村下跨江之桥为
门槛桥宿于村家买米甚艰得半升以存米为粥留所
买者为明日饭
二十六日鸡再鸣具饭平明随江西岸行四里南至岔
路有溪自西峡来东与银龙江合数十家下绾溪口乃
下涉其溪缘南山之北于是江东折于下路东折于上
卷十上 第 16a 页 WYG0593-0446a.png
东向上者一里馀盘北突之坡而东于是江南折于下
路亦南折于上南折处又有峡自东来入正与东折之
江对或以为永平之界今仅止此其南折之峡已属顺
宁矣循江西岭南向渐下四里稍折西南下缘江岸已
复南折二里出峡峡乃稍开始见田塍山行至是始有
稻畦江流其间直南去与澜沧江合路缘南坡上一里
至岭头正隔江与东坡之庐对于是缘峡西入遂与江
别其峡自西脊东下循北崖平坡入之四里降度峡南
路亦南折于上南折处又有峡自东来入正与东折之
江对或以为永平之界今仅止此其南折之峡已属顺
宁矣循江西岭南向渐下四里稍折西南下缘江岸已
复南折二里出峡峡乃稍开始见田塍山行至是始有
稻畦江流其间直南去与澜沧江合路缘南坡上一里
至岭头正隔江与东坡之庐对于是缘峡西入遂与江
别其峡自西脊东下循北崖平坡入之四里降度峡南
卷十上 第 16b 页 WYG0593-0446b.png
循南崖悬跻而上乃西南盘折二里馀踰北突之冈循
南坡而西二里有坑北下横陟之又西二里乃凌其南
东度脊此脊之东水下炉塘而南从脊上即西南崇山
高穹上耸圆顶者为宝台山其北崖复突而平坠者为
登山间道其南垂纡绕而拖挟者为炉塘所依余初拟
从间道行至是屡询樵牧皆言间道稍捷而多岐中无
行人莫可询问不若从炉道稍迂而路辟以炭驼相
接不乏行人也其岐即从脊间分脊西近峡南下其中
南坡而西二里有坑北下横陟之又西二里乃凌其南
东度脊此脊之东水下炉塘而南从脊上即西南崇山
高穹上耸圆顶者为宝台山其北崖复突而平坠者为
登山间道其南垂纡绕而拖挟者为炉塘所依余初拟
从间道行至是屡询樵牧皆言间道稍捷而多岐中无
行人莫可询问不若从炉道稍迂而路辟以炭驼相
接不乏行人也其岐即从脊间分脊西近峡南下其中
卷十上 第 17a 页 WYG0593-0446c.png
居庐甚殷是为旧炉塘由其北度峡上即间道也由其
东随峡南下炉塘道也余乃南下坡一里至峡底半里
度小桥随涧西岸南行其涧甚狭中止通水道一缕两
旁时环畦如杯棬四里稍上陟西崖而下半里始有一
旁峡自西北来南涉之又沿西崖渐上五里盘西崖而
踰其南嘴乃见西峡甚深峡底炉烟板屋扰扰于内东
南嵌于峡口者下厂西北缀于峡坳者上厂也缘峡口
之外南向随流下者往顺宁之大道也予从岭上西
东随峡南下炉塘道也余乃南下坡一里至峡底半里
度小桥随涧西岸南行其涧甚狭中止通水道一缕两
旁时环畦如杯棬四里稍上陟西崖而下半里始有一
旁峡自西北来南涉之又沿西崖渐上五里盘西崖而
踰其南嘴乃见西峡甚深峡底炉烟板屋扰扰于内东
南嵌于峡口者下厂西北缀于峡坳者上厂也缘峡口
之外南向随流下者往顺宁之大道也予从岭上西
卷十上 第 17b 页 WYG0593-0446d.png
转见左崖有窍卑口竖喉其坠深黑即挖矿之旧穴也
从其上西行二里越下厂抵上厂而坑又中间之分两
岐来一自东北一自西北而炉舍踞其中(所出皆红铜/客商来贩者)
(四/集)肆多卖浆市肉者予以将登宝台仍斋食于肆由西
峡溯流入一里居庐乃尽随峡北转峡甚深仄而止通
一水得无他迷然山雨倾注如纳大麓不免淋漓三里
渐上又二里上愈峻见路有挑大根如三斗盎者以
杖贯其中执而问之曰芭蕉根也以饷猪峻上二里果
从其上西行二里越下厂抵上厂而坑又中间之分两
岐来一自东北一自西北而炉舍踞其中(所出皆红铜/客商来贩者)
(四/集)肆多卖浆市肉者予以将登宝台仍斋食于肆由西
峡溯流入一里居庐乃尽随峡北转峡甚深仄而止通
一水得无他迷然山雨倾注如纳大麓不免淋漓三里
渐上又二里上愈峻见路有挑大根如三斗盎者以
杖贯其中执而问之曰芭蕉根也以饷猪峻上二里果
卷十上 第 18a 页 WYG0593-0447a.png
见芭蕉蔽崖有掘而偃者即挖根处也其处树箐深窅
山高路僻幸有炭驼为指迷又上二里乃登其脊有路
自东北径脊而来者乃随脊向西南去从之行脊上
二里乃西南下见路左有峡西北出路遂分为两岐
而所望宝台圆顶似在西南隔峰乃误下从峡西南一
里渡峡中支涧缘之西北转一里盘北突之嘴复西南
入峡中溯涧二里路渐湮见涧北有烧山者遥呼而问
之始知为误然不知山在何从路当何从惟闻随水一
山高路僻幸有炭驼为指迷又上二里乃登其脊有路
自东北径脊而来者乃随脊向西南去从之行脊上
二里乃西南下见路左有峡西北出路遂分为两岐
而所望宝台圆顶似在西南隔峰乃误下从峡西南一
里渡峡中支涧缘之西北转一里盘北突之嘴复西南
入峡中溯涧二里路渐湮见涧北有烧山者遥呼而问
之始知为误然不知山在何从路当何从惟闻随水一
卷十上 第 18b 页 WYG0593-0447b.png
语即奉为指南复东北还盘嘴处涧乃北转遂缘坡北
向下二里有一岐自东南来合即前分岐西北之正道
也盖宝台正西南所误之峡其南即度脊之自东西突
者此宝台东隅之来脉也而其路未开皆深崖峭壑为
烧炭之窟以供炉塘所用峡中之流从其西北向流绕
北崖而西出至西北隅始与竹沥砦南来之路合故登
山之道必自西北向东南而其东不能竟达也循东崖
又北一里复随涧西转循北崖西行二里始望见南峡
向下二里有一岐自东南来合即前分岐西北之正道
也盖宝台正西南所误之峡其南即度脊之自东西突
者此宝台东隅之来脉也而其路未开皆深崖峭壑为
烧炭之窟以供炉塘所用峡中之流从其西北向流绕
北崖而西出至西北隅始与竹沥砦南来之路合故登
山之道必自西北向东南而其东不能竟达也循东崖
又北一里复随涧西转循北崖西行二里始望见南峡
卷十上 第 19a 页 WYG0593-0447c.png
开有村聚倚南山之坡乃西下一里度涧桥缘其南崖
西上又一里而抵其村是为阿牯寨乃宝台门户也由
寨后南向登山三里至慧光寺其寺西向前临一峡隔
峡又有山环之而北而终不见宝台盖宝台之顶高穹
于此寺东南而其正寺又在台顶之南尚当从西南峡
中盘入也时日犹下午僧固止遂留寺中
二十七日饭慧光寺即南上五里登其西度之坳此坳
乃宝台之西支下而度此者其坳西馀支即北转而环
西上又一里而抵其村是为阿牯寨乃宝台门户也由
寨后南向登山三里至慧光寺其寺西向前临一峡隔
峡又有山环之而北而终不见宝台盖宝台之顶高穹
于此寺东南而其正寺又在台顶之南尚当从西南峡
中盘入也时日犹下午僧固止遂留寺中
二十七日饭慧光寺即南上五里登其西度之坳此坳
乃宝台之西支下而度此者其坳西馀支即北转而环
卷十上 第 19b 页 WYG0593-0447d.png
于慧光之前踰坳南见南山前轰与坳东横亘之顶排
闼两重复成东西深峡南山高与北顶并皆自东而西
夹重峡于中而下不见底距澜沧于外而南为之堑盖
南山自炉塘西南转而西向溯澜沧北岸而西行为宝
台南郛于是西距澜沧之水东包沙木河流度江坡顶
而北尽于沙木河澜沧处此南山外郛之形也宝台自
炉塘西南亦转而西向大脊中悬南面与南山对夹而
为宝台西面与西度北转之支对夹而为慧光此宝台
闼两重复成东西深峡南山高与北顶并皆自东而西
夹重峡于中而下不见底距澜沧于外而南为之堑盖
南山自炉塘西南转而西向溯澜沧北岸而西行为宝
台南郛于是西距澜沧之水东包沙木河流度江坡顶
而北尽于沙木河澜沧处此南山外郛之形也宝台自
炉塘西南亦转而西向大脊中悬南面与南山对夹而
为宝台西面与西度北转之支对夹而为慧光此宝台
卷十上 第 20a 页 WYG0593-0448a.png
中踞之势也其内水两重皆西转而北出其外大水逆
兜独南流而东绕此诸流包络之分也至是始得其真
面目其山如环钩其水如交臂山脉自罗均为钩之根
把博南丁当关为钩干之中正外与钩端相对而江坡
顶即钩端将尽处宝台乃钩曲之转折处也澜沧江来
自云龙州为右臂东南抱而循山之外麓抵山东垂尽
处而后去沙木河源从南从东峡为左臂西北抱而循
山之内坞抵山西垂尽处而后出两水一往一来一内
兜独南流而东绕此诸流包络之分也至是始得其真
面目其山如环钩其水如交臂山脉自罗均为钩之根
把博南丁当关为钩干之中正外与钩端相对而江坡
顶即钩端将尽处宝台乃钩曲之转折处也澜沧江来
自云龙州为右臂东南抱而循山之外麓抵山东垂尽
处而后去沙木河源从南从东峡为左臂西北抱而循
山之内坞抵山西垂尽处而后出两水一往一来一内
卷十上 第 20b 页 WYG0593-0448b.png
一外一顺一逆环于山麓而山之南支又中界之自北
自南自东自西复自南而北为宝台之护此又山水交
潆之概也从坳南于是东转下临南峡上倚北崖东向
行山脊之南两降两上三里东至万佛堂此即大寺之
前院也踞宝台南突之端其门西向而堂殿俱南辟前
临深峡之南则南山如屏高穹如墙面其上多木莲花
树极高大花开如莲有黄白蓝紫数色瓣凡十二片每
二月则未叶而花三月则花落而叶生矣绝顶有涌石
自南自东自西复自南而北为宝台之护此又山水交
潆之概也从坳南于是东转下临南峡上倚北崖东向
行山脊之南两降两上三里东至万佛堂此即大寺之
前院也踞宝台南突之端其门西向而堂殿俱南辟前
临深峡之南则南山如屏高穹如墙面其上多木莲花
树极高大花开如莲有黄白蓝紫数色瓣凡十二片每
二月则未叶而花三月则花落而叶生矣绝顶有涌石
卷十上 第 21a 页 WYG0593-0448c.png
塔高二丈云自地涌出乃石笋也其南坳间又有
一陜西老僧结茅二十年其地当南山奥阻曾无
至者自万佛堂望之平眺可达而下陟深峡上跻层崖
竟日而后能往返焉由万佛堂后北上不半里即大寺
故址时川僧一苇同慧光寺翠峰来访川僧了凡时了
凡从静室中暂移万佛前楼予同往晤之了凡因曳杖
前引循北崖东向行盘磴陟坡路极幽峭两过小静室
两升降南下小峡深木古柯藤交竹密五里而得了凡
一陜西老僧结茅二十年其地当南山奥阻曾无
至者自万佛堂望之平眺可达而下陟深峡上跻层崖
竟日而后能往返焉由万佛堂后北上不半里即大寺
故址时川僧一苇同慧光寺翠峰来访川僧了凡时了
凡从静室中暂移万佛前楼予同往晤之了凡因曳杖
前引循北崖东向行盘磴陟坡路极幽峭两过小静室
两升降南下小峡深木古柯藤交竹密五里而得了凡
卷十上 第 21b 页 WYG0593-0448d.png
静室室南向与大殿基东西并列第此处东入已深其
前南山并夹如故而右砂层叠不比大比之西旷矣其
脉自直北圆穹之顶中垂而下至室前稍凹前复小起
员阜下临深峡之北而室则正临其凹处横结三楹幽
敞两备此宝台奥境也一苇与了凡以同乡故欲住静
山中了凡与之为禅语予旁参之觉凡公禅学宏贯而
心境未融苇公参悟精勤而宗旨未彻然山穷水尽中
亦不易得也了凡命其徒具斋饭后雨大至下午乃行
前南山并夹如故而右砂层叠不比大比之西旷矣其
脉自直北圆穹之顶中垂而下至室前稍凹前复小起
员阜下临深峡之北而室则正临其凹处横结三楹幽
敞两备此宝台奥境也一苇与了凡以同乡故欲住静
山中了凡与之为禅语予旁参之觉凡公禅学宏贯而
心境未融苇公参悟精勤而宗旨未彻然山穷水尽中
亦不易得也了凡命其徒具斋饭后雨大至下午乃行
卷十上 第 22a 页 WYG0593-0449a.png
共十五里还宿慧光寺
二十八日平明饭而行三里北下至阿古寨由其西下
又二里越东来涧缘北山之南崖西北上一里盘其西
垂而北其下即阿古北二里越西突之坡仍循东坡西
北行六里坠悬坡而下一里及涧仍随涧东岸北行望
见峡北有山横亘于前路直望之而趋五里有一二家
倚南山下其前始傍水为田又北二里直抵北山下其
前始傍水为田又北二里抵北山下有峡自东而西中
二十八日平明饭而行三里北下至阿古寨由其西下
又二里越东来涧缘北山之南崖西北上一里盘其西
垂而北其下即阿古北二里越西突之坡仍循东坡西
北行六里坠悬坡而下一里及涧仍随涧东岸北行望
见峡北有山横亘于前路直望之而趋五里有一二家
倚南山下其前始傍水为田又北二里直抵北山下其
前始傍水为田又北二里抵北山下有峡自东而西中
卷十上 第 22b 页 WYG0593-0449b.png
有一水沿北山而西注此即旧炉塘西来之道阿古寨
之涧南来此与之合是为三岔溪旧炉塘指答者谓间
道捷而难询正指此也于是其峡转为东西夹水合而
西去路北涉之循北崖西行三里西降而出峡口其西
乃开南北大峡盖南自宝台南峡来北下二里始为平
川水与路俱去险就夷北行溪东三里有村倚东山下
曰狗街子倚西山曰阿夷村东山乃博南大脊西盘西
山乃宝台南山北转者也其山平展而北又四里而沙
之涧南来此与之合是为三岔溪旧炉塘指答者谓间
道捷而难询正指此也于是其峡转为东西夹水合而
西去路北涉之循北崖西行三里西降而出峡口其西
乃开南北大峡盖南自宝台南峡来北下二里始为平
川水与路俱去险就夷北行溪东三里有村倚东山下
曰狗街子倚西山曰阿夷村东山乃博南大脊西盘西
山乃宝台南山北转者也其山平展而北又四里而沙
卷十上 第 23a 页 WYG0593-0449c.png
木河驿之西坡自丁当关西突于川之北与西界山凑
川中水自沙潭亦逼西山之麓而北路乃涉水缘西崖
之上行又三里北下及溪有桥跨溪其桥有亭上覆曰
凤鸣桥饭于桥西随西山大路北行三里盘西山北突
之嘴于是北坞稍辟田塍交布路盘嘴西行又一里为
湾子村数家倚南山北麓当北突之腋故曰湾子由其
西循峡南入一里峡穷复遵峡西之山曲折西向上跻
三里陟岭脊踞岭东望东界即博南山其外有崇峰另
川中水自沙潭亦逼西山之麓而北路乃涉水缘西崖
之上行又三里北下及溪有桥跨溪其桥有亭上覆曰
凤鸣桥饭于桥西随西山大路北行三里盘西山北突
之嘴于是北坞稍辟田塍交布路盘嘴西行又一里为
湾子村数家倚南山北麓当北突之腋故曰湾子由其
西循峡南入一里峡穷复遵峡西之山曲折西向上跻
三里陟岭脊踞岭东望东界即博南山其外有崇峰另
卷十上 第 23b 页 WYG0593-0449d.png
起横峙于五十里外者为瓦窑山乃永平北与云龙州
分界昔王磐据而为乱处西望则重崖层峡而澜沧之
流已嵌其底也由脊而东有庵横跨坳中题曰普济庵
有僧施茶于此是即所谓江坡顶也兰沧江自吐蕃嵯
和哥甸南流经丽江兰州之西大理云龙州之东至此
山下又东南经顺宁云州之东南下威远车里为挝龙
江入交趾至海由岭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势甚陡为
之字下者三里而及江岸即挨东崖下溯江北行又一
分界昔王磐据而为乱处西望则重崖层峡而澜沧之
流已嵌其底也由脊而东有庵横跨坳中题曰普济庵
有僧施茶于此是即所谓江坡顶也兰沧江自吐蕃嵯
和哥甸南流经丽江兰州之西大理云龙州之东至此
山下又东南经顺宁云州之东南下威远车里为挝龙
江入交趾至海由岭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势甚陡为
之字下者三里而及江岸即挨东崖下溯江北行又一
卷十上 第 24a 页 WYG0593-0450a.png
里而至铁锁桥之东先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
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
台并祀创楼者巩关俱在桥南其北皆崖石巉削无路
可援盖东西两界山在桥北者皆夹石倒压江面在桥
南者皆削土骈立江旁故取道俱南就土崖作之字上
下而桥则架于其北土石相接处其桥阔于北盘江上
铁锁焉而长则杀之桥下流皆浑浊但北盘有奔沸之形
淜湃之势似浅此则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不可以
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
台并祀创楼者巩关俱在桥南其北皆崖石巉削无路
可援盖东西两界山在桥北者皆夹石倒压江面在桥
南者皆削土骈立江旁故取道俱南就土崖作之字上
下而桥则架于其北土石相接处其桥阔于北盘江上
铁锁焉而长则杀之桥下流皆浑浊但北盘有奔沸之形
淜湃之势似浅此则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不可以
卷十上 第 24b 页 WYG0593-0450b.png
其狭束而以北盘为共拟也北盘横经之练俱在板下
此则下既有承上复高绷两崖中架两端之楹间至桥
中又斜坠而下绷之交络如机之织综之提焉五里至
平坡铺时日色尚可行而负僧苦于前遂止
二十九日鸡再鸣具餐平明行即曲折南上二里馀转
而西其山复土尽而石于是沧江东南从大峡去路随
小峡西向入西一里石崖矗夹有水自夹中坠先从左
崖栈木横空度即北向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
此则下既有承上复高绷两崖中架两端之楹间至桥
中又斜坠而下绷之交络如机之织综之提焉五里至
平坡铺时日色尚可行而负僧苦于前遂止
二十九日鸡再鸣具餐平明行即曲折南上二里馀转
而西其山复土尽而石于是沧江东南从大峡去路随
小峡西向入西一里石崖矗夹有水自夹中坠先从左
崖栈木横空度即北向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
卷十上 第 25a 页 WYG0593-0450c.png
跻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霤水捣石而下磴倚壁
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颡两不相逊者夹中
古木参霄虬枝悬磴水声石色冷人心骨不复知有扳
石之苦亦不知为经行之道也上二里有庵夹道有道
者居之即所谓山达关也由其后又西上路分为二一
渡水循南崖一直上循北崖共一里而合遂凌石峡上
余以为山脊矣其内犹然平峡水淙淙由峡中来至是
坠峡石东下其外甚峻其内甚平下坠如城四山回合
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颡两不相逊者夹中
古木参霄虬枝悬磴水声石色冷人心骨不复知有扳
石之苦亦不知为经行之道也上二里有庵夹道有道
者居之即所谓山达关也由其后又西上路分为二一
渡水循南崖一直上循北崖共一里而合遂凌石峡上
余以为山脊矣其内犹然平峡水淙淙由峡中来至是
坠峡石东下其外甚峻其内甚平下坠如城四山回合
卷十上 第 25b 页 WYG0593-0450d.png
于其上底圆整如镜得良畴数千亩村庐错落鸡犬桑
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磴之上芙蓉蒂里又现此
奇境也至是而知平洼中环山顶之水交注洼中惟山
达关一线坠空为水口武陵桃源王官盘谷皆所不及
矣此为入滇第一胜以在路旁人反不觉也循洼东稍
南上为水寨铺二里踰一东坡之脊过脊南东南二面
山皆下伏于是东望宝台如兰沧挟其南去南瞻兰沧
西岸群峰杂沓(已下/阙)
麻俱有灵气不意危崖绝磴之上芙蓉蒂里又现此
奇境也至是而知平洼中环山顶之水交注洼中惟山
达关一线坠空为水口武陵桃源王官盘谷皆所不及
矣此为入滇第一胜以在路旁人反不觉也循洼东稍
南上为水寨铺二里踰一东坡之脊过脊南东南二面
山皆下伏于是东望宝台如兰沧挟其南去南瞻兰沧
西岸群峰杂沓(已下/阙)
卷十上 第 26a 页 WYG0593-0451a.png
自此至四月初九共缺十日其时当在永昌府
入叩闪人望名仲俨乙丑庶吉士与徐石城同
年以年家故往叩之并晤其弟知愿名仲侗
丙子解元
四月初十日闪知愿早令徐使来问夫而昨所定者竟
不至徐复趋南关觅一夫至予饭已久矣乃以衣书等
物寄陶道上午出南门门外有小水自西而东吊桥跨
其上即太保山南峡所出者南行五里有巨石梁跨深
入叩闪人望名仲俨乙丑庶吉士与徐石城同
年以年家故往叩之并晤其弟知愿名仲侗
丙子解元
四月初十日闪知愿早令徐使来问夫而昨所定者竟
不至徐复趋南关觅一夫至予饭已久矣乃以衣书等
物寄陶道上午出南门门外有小水自西而东吊桥跨
其上即太保山南峡所出者南行五里有巨石梁跨深
卷十上 第 26b 页 WYG0593-0451b.png
溪上其下水断而不成流想即沙河之水也又南半里
坡间树色颇似吾乡樱株而不见火齐映树一二家结
棚树下油碧舆五六肩乃妇人之游于林间者不能近
辨其为何树也又南半里有堤如城垣登其上则堤内
堰水成塘西浸山麓东筑堰高丈馀随东堰西南行二
里堰尽山从堰西南环而下南转行其前又二里有
数十家倚西山下山复环其南是为卧狮窝盖其西大
山将南尽支乃东转其南为卧狮峰乃西南坳中山
坡间树色颇似吾乡樱株而不见火齐映树一二家结
棚树下油碧舆五六肩乃妇人之游于林间者不能近
辨其为何树也又南半里有堤如城垣登其上则堤内
堰水成塘西浸山麓东筑堰高丈馀随东堰西南行二
里堰尽山从堰西南环而下南转行其前又二里有
数十家倚西山下山复环其南是为卧狮窝盖其西大
山将南尽支乃东转其南为卧狮峰乃西南坳中山
卷十上 第 27a 页 WYG0593-0451c.png
形再跌而下其上峰石崖盘突俨然一狡猊之首其下
峰颇长则卧形也余先望见大路在南坡之上初不知
小路之西折而当狮崖盘突间候土人而问初一人
曰此石花洞也再问一人曰此芭蕉洞也小路正从其
下过石花即其后来之名耳盖大路上南坡而小路西
折而由此予时欲从小路上而仆担俱在后坐久之俟
其至从村南过小桥有碑称卧佛桥过桥即西折从
小路上坡一里从坡坳间渡小水即仰见芭蕉洞在突
峰颇长则卧形也余先望见大路在南坡之上初不知
小路之西折而当狮崖盘突间候土人而问初一人
曰此石花洞也再问一人曰此芭蕉洞也小路正从其
下过石花即其后来之名耳盖大路上南坡而小路西
折而由此予时欲从小路上而仆担俱在后坐久之俟
其至从村南过小桥有碑称卧佛桥过桥即西折从
小路上坡一里从坡坳间渡小水即仰见芭蕉洞在突
卷十上 第 27b 页 WYG0593-0451d.png
崖之下盖突崖乃狮首而洞则当其卧脐之间涉涧西
上探洞洞门东向高穹二丈正与笔架山遥对洞内丈
馀即西北折而下其洞下虽峻而路颇夷下三丈渐暗
闻秉炬入深里馀姑俟归途携炬以穷也出洞循崖西
上一里过突崖下峡透脊而西半里度一洼脊以内乃
中洼之峡水东挨突崖脊下捣其崖麓无穴以泄水沫
淤浊然前所渡芭蕉洞前小水即其透崖沥峡而出
者水从上循岭南转一里踰南坡之脊始见脊南亦下
上探洞洞门东向高穹二丈正与笔架山遥对洞内丈
馀即西北折而下其洞下虽峻而路颇夷下三丈渐暗
闻秉炬入深里馀姑俟归途携炬以穷也出洞循崖西
上一里过突崖下峡透脊而西半里度一洼脊以内乃
中洼之峡水东挨突崖脊下捣其崖麓无穴以泄水沫
淤浊然前所渡芭蕉洞前小水即其透崖沥峡而出
者水从上循岭南转一里踰南坡之脊始见脊南亦下
卷十上 第 28a 页 WYG0593-0452a.png
坠成大洼而中无水予从小道循西大山南行岭间五
里连踰二坡脊共二里降而下坡半里而得洼底铺五
六家在坑峡间其峡虽中洼而中无滴水随洼西下一
里直抵大山下复南行洼峡中二里又得东坠之脊一
里又南上坡盘坡南离立圆峰取道峰隙而南一里转
峰腋始东南上盘而西南共里馀则南北两支俱自
北大山之西分枝东绕中夹成峡甚深路踰北支从其
上西向入峡其南支则木丛其上箐坠其下虽甚深而
里连踰二坡脊共二里降而下坡半里而得洼底铺五
六家在坑峡间其峡虽中洼而中无滴水随洼西下一
里直抵大山下复南行洼峡中二里又得东坠之脊一
里又南上坡盘坡南离立圆峰取道峰隙而南一里转
峰腋始东南上盘而西南共里馀则南北两支俱自
北大山之西分枝东绕中夹成峡甚深路踰北支从其
上西向入峡其南支则木丛其上箐坠其下虽甚深而
卷十上 第 28b 页 WYG0593-0452b.png
不闻水声西行二里乃西下箐中又一里有数家当箐
底是为冷水箐乃饭于鬻腐者家于是西南随箐上
一里过一脊脊南始见群山俱伏有远山横其西
南路又踰冈西上一里登其南突之崖是为油革关旧
址乃旧之设关而𣙜税处今已无之其西即坠崖西下
甚峻下二里渐平又二里西峡渐开有僧新结楼倚北
山下施茶曰孔雀寺由寺西循山嘴南转共一里踰嘴
而西乃西北盘其馀支三里而得一亭桥桥跨两峡
底是为冷水箐乃饭于鬻腐者家于是西南随箐上
一里过一脊脊南始见群山俱伏有远山横其西
南路又踰冈西上一里登其南突之崖是为油革关旧
址乃旧之设关而𣙜税处今已无之其西即坠崖西下
甚峻下二里渐平又二里西峡渐开有僧新结楼倚北
山下施茶曰孔雀寺由寺西循山嘴南转共一里踰嘴
而西乃西北盘其馀支三里而得一亭桥桥跨两峡
卷十上 第 29a 页 WYG0593-0452c.png
间下有小涧自北而南已中涸无滴桥西踰坡西北下
路旁多黄果即覆盆子也色黄酸甘可以解渴其西坞
大开坞西大山一横于西一横于南而蒲缥村当西大
山下其山南自南横大山又东自油革关南下之支横
度为低脊而复起者其中水反自南而北抵罗岷而西
入潞江焉共西下二里乃得引水之塍其中俱已插秧
遍绿又西北二里过蒲缥之东村村之西有亭桥跨北
注之溪曰吴氏舆梁又西半里宿于蒲缥之西村其地
路旁多黄果即覆盆子也色黄酸甘可以解渴其西坞
大开坞西大山一横于西一横于南而蒲缥村当西大
山下其山南自南横大山又东自油革关南下之支横
度为低脊而复起者其中水反自南而北抵罗岷而西
入潞江焉共西下二里乃得引水之塍其中俱已插秧
遍绿又西北二里过蒲缥之东村村之西有亭桥跨北
注之溪曰吴氏舆梁又西半里宿于蒲缥之西村其地
卷十上 第 29b 页 WYG0593-0452d.png
米价颇贱二十文可饱三四人
十一日鸡鸣起具饭昧爽行从村西即北向循西大山
行随溪而北渐高而陟崖共八里为石子哨有数家倚
西山之东北隅又北二里乃盘山西转有峡自西而东
合于枯飘北注之峡溯之依南山之北西入二里下陟
南来峡口峡中所种俱红花成畦今花已可采矣西一
里陟西来峡口其上不多水亦无几有十馀家当峡而
居为落马厂度峡北复依北山之南西入一里平上踰
十一日鸡鸣起具饭昧爽行从村西即北向循西大山
行随溪而北渐高而陟崖共八里为石子哨有数家倚
西山之东北隅又北二里乃盘山西转有峡自西而东
合于枯飘北注之峡溯之依南山之北西入二里下陟
南来峡口峡中所种俱红花成畦今花已可采矣西一
里陟西来峡口其上不多水亦无几有十馀家当峡而
居为落马厂度峡北复依北山之南西入一里平上踰
卷十上 第 30a 页 WYG0593-0453a.png
脊其脊自南而北度起为峡北之山而北尽于罗岷者
也踰脊西行峡中甚平路南渐有涧形依南崖西下路
行其北三里有数家倚北山而居有公馆在焉为大
坂铺从其西下一里有亭桥跨涧涉涧南依南山之北
西下二里有数家当南之峡为湾子桥有卖浆者连糟
而啜之即予地之酒酿也山至是环耸杂沓一涧自东
来者即大坂之水一涧自南峡来者坠峡倒崖势甚
偪仄北下与东来之涧合而北去小木桥横架其上
也踰脊西行峡中甚平路南渐有涧形依南崖西下路
行其北三里有数家倚北山而居有公馆在焉为大
坂铺从其西下一里有亭桥跨涧涉涧南依南山之北
西下二里有数家当南之峡为湾子桥有卖浆者连糟
而啜之即予地之酒酿也山至是环耸杂沓一涧自东
来者即大坂之水一涧自南峡来者坠峡倒崖势甚
偪仄北下与东来之涧合而北去小木桥横架其上
卷十上 第 30b 页 WYG0593-0453b.png
度桥即依西山之东北行东山至是亦有水从其北
峡西下三水合而北向破峡去东西两崖夹成一线
俱摩云夹日溪嵌于下蒙箐沸石路缘于上鏖壁遮崖
排石齿而北三里转向西下石势愈峻愈合西二里峡
曲而南涧亦随峡而曲路亦随涧而曲半里复西盘半
转半里复西向缘崖行一里有碑倚南山之崖题曰古
盘蛇谷此险真冠滇南也碑南渐下峡亦渐开又西二
里乃北转下坂复转而西一里有木桥横涧而北乃度
峡西下三水合而北向破峡去东西两崖夹成一线
俱摩云夹日溪嵌于下蒙箐沸石路缘于上鏖壁遮崖
排石齿而北三里转向西下石势愈峻愈合西二里峡
曲而南涧亦随峡而曲路亦随涧而曲半里复西盘半
转半里复西向缘崖行一里有碑倚南山之崖题曰古
盘蛇谷此险真冠滇南也碑南渐下峡亦渐开又西二
里乃北转下坂复转而西一里有木桥横涧而北乃度
卷十上 第 31a 页 WYG0593-0453c.png
循北崖西行一里踰南突之脊于是西谷大开水盘南
壑路循北山又西平下三里北山西断路乃随坡南转
二里馀则江流已从西北嵌脚下逼东山南峡之山转
而南去矣乃南向下坡一里有二三家倚江岸而栖乃
就瀹水以饭时渡舟在江南岸待久之乃至登舟后舟
子还崖岸而饭久之不至下午始放渡而南土人言瘴
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予正当夏孟亦但饭
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渡南涯
壑路循北山又西平下三里北山西断路乃随坡南转
二里馀则江流已从西北嵌脚下逼东山南峡之山转
而南去矣乃南向下坡一里有二三家倚江岸而栖乃
就瀹水以饭时渡舟在江南岸待久之乃至登舟后舟
子还崖岸而饭久之不至下午始放渡而南土人言瘴
疠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予正当夏孟亦但饭
而不酒坐舟中棹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渡南涯
卷十上 第 31b 页 WYG0593-0453d.png
暴雨忽来见涯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其
树甚异本高二丈大十围有方石塔甃其间高与干等
干跨而络之西北则干密而石不露东南临江则干跨
而石出干与石连络为一不可解矣亦穷崖一奇也已
大风作而雨散复西向平行上坡望西北穹峰峻极西
南骈崖东突其南崖有居庐当峰而踞即磨盘石也望
之西行十里逼西山雨阵复来已虹见东山盘蛇谷上
雨遂止从来言暴雨多瘴亦未见有异也稍折而南二
树甚异本高二丈大十围有方石塔甃其间高与干等
干跨而络之西北则干密而石不露东南临江则干跨
而石出干与石连络为一不可解矣亦穷崖一奇也已
大风作而雨散复西向平行上坡望西北穹峰峻极西
南骈崖东突其南崖有居庐当峰而踞即磨盘石也望
之西行十里逼西山雨阵复来已虹见东山盘蛇谷上
雨遂止从来言暴雨多瘴亦未见有异也稍折而南二
卷十上 第 32a 页 WYG0593-0454a.png
里有村当山下曰八湾数家皆茅舍一人言此地热不
可栖当上山乃凉从村西随山南转一里过一峡口循
峡西入南涉而踰一崖约一里遂从南崖西上其上甚
峻曲折盘崖八里而上凌峰头即所谓磨盘石也百家
倚峰头而居东临绝壑下嵌甚深而其壑东南为大田
禾芃芃焉其夜倚峰而栖月色当空此即高黎贡山之
东峰忆昔诸葛武侯王威宁骥之开疆方威远之独战
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余为之慨然者久之
可栖当上山乃凉从村西随山南转一里过一峡口循
峡西入南涉而踰一崖约一里遂从南崖西上其上甚
峻曲折盘崖八里而上凌峰头即所谓磨盘石也百家
倚峰头而居东临绝壑下嵌甚深而其壑东南为大田
禾芃芃焉其夜倚峰而栖月色当空此即高黎贡山之
东峰忆昔诸葛武侯王威宁骥之开疆方威远之独战
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余为之慨然者久之
卷十上 第 32b 页 WYG0593-0454b.png
十二日鸡再鸣饭昧爽即行其处虽当峻峰之上而居
庐甚盛有公馆在村北潞江驿在其上山下东南成大
川已插秧盈绿潞江沿东山东南去遂由磨盘石西南
上仍峻甚二里踰其南峡之上其峡下嵌甚深自西东
向峡底无馀隙惟闻水声潺潺在深箐中峡深山亦甚
峻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峡北则路缘崖上随峡西
进上去山顶不一二里缘峡平行西四里有石洞南临
路崖深阔丈馀土人凿石置山神碑于中又四里稍折
庐甚盛有公馆在村北潞江驿在其上山下东南成大
川已插秧盈绿潞江沿东山东南去遂由磨盘石西南
上仍峻甚二里踰其南峡之上其峡下嵌甚深自西东
向峡底无馀隙惟闻水声潺潺在深箐中峡深山亦甚
峻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峡北则路缘崖上随峡西
进上去山顶不一二里缘峡平行西四里有石洞南临
路崖深阔丈馀土人凿石置山神碑于中又四里稍折
卷十上 第 33a 页 WYG0593-0454c.png
而北上崖旋西西登临峡之坡北峡之上至是始南垂
一坡而南峡之下则有峡自南山夹底而出与东出之
峡会成丁字而北向垂坡焉又西二里或陟山脊或缘
峰南又三里有数家当东行分脊间是为蒲满哨盖山
脊至是分支东行又突起稍高其北又坠峡北下由此
西望一尖峰当西复起其西北高脊排穹始为南度大
脊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封为西
岳者也其山又称为昆崙冈以其高大而言然正昆崙
一坡而南峡之下则有峡自南山夹底而出与东出之
峡会成丁字而北向垂坡焉又西二里或陟山脊或缘
峰南又三里有数家当东行分脊间是为蒲满哨盖山
脊至是分支东行又突起稍高其北又坠峡北下由此
西望一尖峰当西复起其西北高脊排穹始为南度大
脊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封为西
岳者也其山又称为昆崙冈以其高大而言然正昆崙
卷十上 第 33b 页 WYG0593-0454d.png
南下正支则方言亦未为无谓也由蒲满哨西下一里
西抵所望尖峰即蹑级数转而上两旁削崖夹起中坠
成路路由夹崖中曲折上升两岸高木蟠空根纠垂崖
外其上竹树茸密覆阴挂幕从其上行不复知在万山
之顶但如唐人所咏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情与境
合也一里馀登其脊平行脊上又二里馀有数家倚北
脊是为分水关村西有水沿北坡南下南转西踰岭脊
砖砌巩门跨度脊上其关甚古顶已中颓此即关之分
西抵所望尖峰即蹑级数转而上两旁削崖夹起中坠
成路路由夹崖中曲折上升两岸高木蟠空根纠垂崖
外其上竹树茸密覆阴挂幕从其上行不复知在万山
之顶但如唐人所咏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情与境
合也一里馀登其脊平行脊上又二里馀有数家倚北
脊是为分水关村西有水沿北坡南下南转西踰岭脊
砖砌巩门跨度脊上其关甚古顶已中颓此即关之分
卷十上 第 34a 页 WYG0593-0455a.png
水者于是西下峡稍转而南即西上穿峡踰脊共五
里度南横之脊有数家是为新安哨由哨南复西转或
过山脊或蹈岭夹屡上屡下十里为太平哨于是屡下
屡平始无上陟之脊五里为小歇厂五里为竹笆铺自
过分水关雨阵时至至竹笆铺始晴数家夹道成衢有
卖鹿肉者予买而炙脯于是直下三里为茶庵又西下
五里及山麓坡间始盘塍为田其下即龙川江自北而
南水不及潞江三分之一而奔坠甚沸西崖削壁横江
里度南横之脊有数家是为新安哨由哨南复西转或
过山脊或蹈岭夹屡上屡下十里为太平哨于是屡下
屡平始无上陟之脊五里为小歇厂五里为竹笆铺自
过分水关雨阵时至至竹笆铺始晴数家夹道成衢有
卖鹿肉者予买而炙脯于是直下三里为茶庵又西下
五里及山麓坡间始盘塍为田其下即龙川江自北而
南水不及潞江三分之一而奔坠甚沸西崖削壁横江
卷十上 第 34b 页 WYG0593-0455b.png
东则平坡环塍行塍间半里抵龙川江东岸溯江北行
又半里有铁锁桥架江上其制两头悬练中穿板如织
法一如兰沧之铁锁桥而狭止得其半由桥西即蹑级
南上半里为龙关数十家当坡而居有税司以𣙜负贩
者又西向平上四里宿于橄榄坡其坡自西山之脊东
向层突百家当坡而居夹路成街踞山之半其处米价
甚贱每二十文宿一宵饭两餐又有夹包
十三日平明饭而行由坡西登岭西北上八里稍北踰
又半里有铁锁桥架江上其制两头悬练中穿板如织
法一如兰沧之铁锁桥而狭止得其半由桥西即蹑级
南上半里为龙关数十家当坡而居有税司以𣙜负贩
者又西向平上四里宿于橄榄坡其坡自西山之脊东
向层突百家当坡而居夹路成街踞山之半其处米价
甚贱每二十文宿一宵饭两餐又有夹包
十三日平明饭而行由坡西登岭西北上八里稍北踰
卷十上 第 35a 页 WYG0593-0455c.png
北峡西上二里从岭上平行一里从岭头转北三里乃
西南下峡中一里有四五家当峡而居为赤土铺其村
东与橄榄坡夹而为坳村西有亭桥架小涧上其水自
南峡来捣北峡去桥名建安由桥西即南向上坡二里
西南登脊又转而西一里有庵施茶当脊北向而踞为
甘露寺又西一里坡间水北向坠崖路越之西向下峡
峡中有水自北而南又与上水分南北流乃从峡底溯
水北入行峡底一里馀水分二道来皆细甚遂从西坡
西南下峡中一里有四五家当峡而居为赤土铺其村
东与橄榄坡夹而为坳村西有亭桥架小涧上其水自
南峡来捣北峡去桥名建安由桥西即南向上坡二里
西南登脊又转而西一里有庵施茶当脊北向而踞为
甘露寺又西一里坡间水北向坠崖路越之西向下峡
峡中有水自北而南又与上水分南北流乃从峡底溯
水北入行峡底一里馀水分二道来皆细甚遂从西坡
卷十上 第 35b 页 WYG0593-0455d.png
蹑峻上一里北穿岭夹半里透脊其脊自东北度西南
脊以北即坠峡西下路从峡端北转而西有数家倚北
山之上为乱箭哨至是始饭于岭哨而西向行稍下共
二里有坞自南而北细流注其中从北而西出马邑河
又北上坡二里馀有二三家当山坡之南环堵围南峡
之坳甚遥杂植果树于中为板厂由其西二里又西下
半里峡坳有十馀家当坳而居为芹菜塘其前小水东
北流村庐不多而皆有杜鹃灿烂血艳夺目若以为家
脊以北即坠峡西下路从峡端北转而西有数家倚北
山之上为乱箭哨至是始饭于岭哨而西向行稍下共
二里有坞自南而北细流注其中从北而西出马邑河
又北上坡二里馀有二三家当山坡之南环堵围南峡
之坳甚遥杂植果树于中为板厂由其西二里又西下
半里峡坳有十馀家当坳而居为芹菜塘其前小水东
北流村庐不多而皆有杜鹃灿烂血艳夺目若以为家
卷十上 第 36a 页 WYG0593-0456a.png
植者岂深山野人有此异趣若以为山土所宜何他冈
别陇杳然无遗也由村西复西上坡一里转峡而平行
顶上三里乃出西岭之端下望其坞甚深而中平如砥
良畴远村交映其间其坞大而圆乃四面小山环围而
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峡而已西向峻下者五里循
峡东北折又折而西三里乃循东山北行其下稍平又
二里有村当东山之麓为坡脚村有卖浆者出酒甚旨
以醋芹为案与同行崔姓者连啜二壶乃行西行平畴
别陇杳然无遗也由村西复西上坡一里转峡而平行
顶上三里乃出西岭之端下望其坞甚深而中平如砥
良畴远村交映其间其坞大而圆乃四面小山环围而
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峡而已西向峻下者五里循
峡东北折又折而西三里乃循东山北行其下稍平又
二里有村当东山之麓为坡脚村有卖浆者出酒甚旨
以醋芹为案与同行崔姓者连啜二壶乃行西行平畴
卷十上 第 36b 页 WYG0593-0456b.png
中一里有小水自南而北又西北二里有村田雷打田
其东亦有小溪自南而北是溪东田洼间土皆黑坟土
人芟其上层曝乾供㸑盖煤坚而深入土下此柔而浮
出土上而色则同也由村北又西三里有庐舍当坡塍
间曰土锅村村皆烧土为锅者于是其西庐舍联络一
里为东街又半里西交大街则十字为衢者也腾越州
城之南门即当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无而
此城又迤西所无乃税驾于大街东黔府官舍时适过
其东亦有小溪自南而北是溪东田洼间土皆黑坟土
人芟其上层曝乾供㸑盖煤坚而深入土下此柔而浮
出土上而色则同也由村北又西三里有庐舍当坡塍
间曰土锅村村皆烧土为锅者于是其西庐舍联络一
里为东街又半里西交大街则十字为衢者也腾越州
城之南门即当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无而
此城又迤西所无乃税驾于大街东黔府官舍时适过
卷十上 第 37a 页 WYG0593-0456c.png
午也
十四日早雨命顾仆觅潘秀才家投吴方生书上午雨
止潘来顾下午余往顾而潘出乃返作纪寓中薄暮同
行崔君挟过酌于市以竹寔为供(竹寔大如松子肉圆/如莲肉土人煮熟以)
(卖/)既乃投壶命酌月上而返冰轮皎然
十五日晨往晤潘潘劝无出关上午潘馈酒肴下午店
中老人亦来劝予无行先是予以阮玉湾书畀杨主人
托其觅同行者主人唯唯至暮以潘酒招之共酌兄弟
十四日早雨命顾仆觅潘秀才家投吴方生书上午雨
止潘来顾下午余往顾而潘出乃返作纪寓中薄暮同
行崔君挟过酌于市以竹寔为供(竹寔大如松子肉圆/如莲肉土人煮熟以)
(卖/)既乃投壶命酌月上而返冰轮皎然
十五日晨往晤潘潘劝无出关上午潘馈酒肴下午店
中老人亦来劝予无行先是予以阮玉湾书畀杨主人
托其觅同行者主人唯唯至暮以潘酒招之共酌兄弟
卷十上 第 37b 页 WYG0593-0456d.png
俱劝余毋即行谓炎瘴正毒奈何以不赀轻掷也屈指
八月王君将复来且入内同之入关最便余姑诺之是
夜月甚皎而邸舍不便凭眺竟郁郁卧
徐霞客游记卷十上
八月王君将复来且入内同之入关最便余姑诺之是
夜月甚皎而邸舍不便凭眺竟郁郁卧
徐霞客游记卷十上
卷十上 第 38a 页 WYG0593-04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徐霞客游记卷十下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游日记十八(云南/)
十六日晨起候主人饭欲为尖山之行其山在州城西
北百里先是主人言其灵异怂恿予行故谋先及之乃
以竹箱衫毡寄杨主家挈轻囊与顾仆行从南门外循
城西行半里过新桥巨石梁也桥下水自北合三流襟
徐霞客游记卷十下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游日记十八(云南/)
十六日晨起候主人饭欲为尖山之行其山在州城西
北百里先是主人言其灵异怂恿予行故谋先及之乃
以竹箱衫毡寄杨主家挈轻囊与顾仆行从南门外循
城西行半里过新桥巨石梁也桥下水自北合三流襟
卷十上 第 38b 页 WYG0593-0457b.png
城西而南过此南流去余既过桥四望山势回环先按
方而定之当城之正东而顶平者为球□山乱箭哨
之来道踰其南脊当城之正西而尖耸者为雷鼓山南
为龙光台为缅箐道为水口西夹直北者为上干峨山
去城北二十里直南者为来凤山州治之脉从之北度
又西突保禄阁为水口东夹城西南为水口束峡极紧
坠空而下为趺水崖城东南东北俱有回坞而东北独
伏有高山穹其外城西北一峰独耸高出众峰为巃
方而定之当城之正东而顶平者为球□山乱箭哨
之来道踰其南脊当城之正西而尖耸者为雷鼓山南
为龙光台为缅箐道为水口西夹直北者为上干峨山
去城北二十里直南者为来凤山州治之脉从之北度
又西突保禄阁为水口东夹城西南为水口束峡极紧
坠空而下为趺水崖城东南东北俱有回坞而东北独
伏有高山穹其外城西北一峰独耸高出众峰为巃
卷十上 第 39a 页 WYG0593-0457c.png
嵷山直南为笔峰为宝峰为擂鼓而尽于龙光台从此
西度南转为猛蚌从此东度为上干峨低伏而东度南
起为赤土山乱箭岭南下西转为罗生山支分极北者
为球□峙州东而北尽于马邑村支分由西而北者为
来凤峙州南而西夹水口北与龙光对此州四面之山
也其水一东南出罗生山北流经雷打田至城东北一
东出乱箭哨北流西出马邑村西南至城东北一出巃
嵷山滀为海子流为高河南至城东北三水合为一是
西度南转为猛蚌从此东度为上干峨低伏而东度南
起为赤土山乱箭岭南下西转为罗生山支分极北者
为球□峙州东而北尽于马邑村支分由西而北者为
来凤峙州南而西夹水口北与龙光对此州四面之山
也其水一东南出罗生山北流经雷打田至城东北一
东出乱箭哨北流西出马邑村西南至城东北一出巃
嵷山滀为海子流为高河南至城东北三水合为一是
卷十上 第 39b 页 WYG0593-0457d.png
为大盈江由城西而南过二桥坠峡下捣其深十丈阔
三丈下为深潭破峡西南去经和尚屯又名大车江此
州四面之水也其北二日抵界头与上江对其南一日
抵南甸与陇缅甸对其西一日半至古勇与茶山对其
东一日半至分水关与永昌对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
南(西四关/东四关)遂分华夷之界此其四鄙之望也大盈江过
河上屯合缅箐之水南入南甸为小梁河经南牙山又
称为南牙江西南入干崖云笼山下名云笼江沿至干
三丈下为深潭破峡西南去经和尚屯又名大车江此
州四面之水也其北二日抵界头与上江对其南一日
抵南甸与陇缅甸对其西一日半至古勇与茶山对其
东一日半至分水关与永昌对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
南(西四关/东四关)遂分华夷之界此其四鄙之望也大盈江过
河上屯合缅箐之水南入南甸为小梁河经南牙山又
称为南牙江西南入干崖云笼山下名云笼江沿至干
卷十上 第 40a 页 WYG0593-0458a.png
崖北为安乐河折而西一百五十里为槟榔江至北苏
蛮界注金沙江入于缅(一曰合于太公城/此城乃缅甸界)按缅甸金沙
江不注源流志但称其阔五里然言孟养之界者东至
金沙江南至缅甸北至干崖则其江在干崖南缅甸北
孟养东矣又按芒市长官司西南有青石山志言金沙
江源出之而流入大盈江又言大车江自腾冲流经青
石山下当亦流经而非发轫若发轫岂能即此大耶又
按芒市西有麓川江源出峨昌蛮地流过缅地合大盈
蛮界注金沙江入于缅(一曰合于太公城/此城乃缅甸界)按缅甸金沙
江不注源流志但称其阔五里然言孟养之界者东至
金沙江南至缅甸北至干崖则其江在干崖南缅甸北
孟养东矣又按芒市长官司西南有青石山志言金沙
江源出之而流入大盈江又言大车江自腾冲流经青
石山下当亦流经而非发轫若发轫岂能即此大耶又
按芒市西有麓川江源出峨昌蛮地流过缅地合大盈
卷十上 第 40b 页 WYG0593-0458b.png
江南甸东南一百七十里有孟乃河源出龙川江而龙
川江在腾越东实出峨昌蛮地南流至缅太公城合大
盈江是麓川江与龙川江同出峨昌同流南甸南干崖
西同入缅地同合大盈然二地实无二水岂麓川即龙
川龙川即金沙一江而三名耶盖麓川又名陇川龙与
陇实相近必即其一无疑盖峨昌蛮之水流至腾越东
为龙川江至芒市西为麓川江以与麓川为界也其在
司境实出青石山下以其下流为金沙江遂指为金沙
川江在腾越东实出峨昌蛮地南流至缅太公城合大
盈江是麓川江与龙川江同出峨昌同流南甸南干崖
西同入缅地同合大盈然二地实无二水岂麓川即龙
川龙川即金沙一江而三名耶盖麓川又名陇川龙与
陇实相近必即其一无疑盖峨昌蛮之水流至腾越东
为龙川江至芒市西为麓川江以与麓川为界也其在
司境实出青石山下以其下流为金沙江遂指为金沙
卷十上 第 41a 页 WYG0593-0458c.png
之源而非源于山下可知又至干崖西南缅甸之北大
盈江自北来合同而南流其势始阔于是独名金沙江
而至太公城孟养之界实当其南流之西故指以为界
非孟养之东又有一金沙南流干崖之西又有一金沙
出青石山西流亦非大盈江既金沙而入缅龙川江又
入缅而合大盈大盈所入之金沙即龙川下流龙川所
合之大盈即共名金沙者也分而岐之名愈紊会而贯
之脉自见矣此其二水所经也于是益知高黎贡之脉
盈江自北来合同而南流其势始阔于是独名金沙江
而至太公城孟养之界实当其南流之西故指以为界
非孟养之东又有一金沙南流干崖之西又有一金沙
出青石山西流亦非大盈江既金沙而入缅龙川江又
入缅而合大盈大盈所入之金沙即龙川下流龙川所
合之大盈即共名金沙者也分而岐之名愈紊会而贯
之脉自见矣此其二水所经也于是益知高黎贡之脉
卷十上 第 41b 页 WYG0593-0458d.png
南下芒市木邦而尽于海潞江之独下海西可知矣按
志又有大车湖在州南甚广中有山如琼浪中一点青
今惟城北上干峨巃嵷山下有二海子城南并无潴水
岂洪流尽扬尘耶过新桥行半里有岐西北行者为乌
沙尖山道有岐南下者为趺水河道余闻其胜甚乃南
趋出竹坞中一里涉一东流小涧南上坡折而东约半
里大石梁架大盈江上其桥东西跨新桥下流从桥南
上坡不半里其水从左峡中透空平坠而下崖深十馀
志又有大车湖在州南甚广中有山如琼浪中一点青
今惟城北上干峨巃嵷山下有二海子城南并无潴水
岂洪流尽扬尘耶过新桥行半里有岐西北行者为乌
沙尖山道有岐南下者为趺水河道余闻其胜甚乃南
趋出竹坞中一里涉一东流小涧南上坡折而东约半
里大石梁架大盈江上其桥东西跨新桥下流从桥南
上坡不半里其水从左峡中透空平坠而下崖深十馀
卷十上 第 42a 页 WYG0593-0459a.png
丈三面环壁水分三派飞腾中阔丈五左骈崖齐涌者
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尺五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
柱势极雄壮与安庄白水河齐观但此崖更近而逼从
西崖绕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捲屑玉腾珠遥洒人衣
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土人所称久雨不晴者以此
但雨字当易旱为是用雨字则叠床架屋矣其水下坠
深潭嵌流峡底因下蹈之有屋两重在夹壑中乃王氏
水舂也复上西崖其南一峰高耸凭空挂瀑为龙光台
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尺五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
柱势极雄壮与安庄白水河齐观但此崖更近而逼从
西崖绕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捲屑玉腾珠遥洒人衣
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土人所称久雨不晴者以此
但雨字当易旱为是用雨字则叠床架屋矣其水下坠
深潭嵌流峡底因下蹈之有屋两重在夹壑中乃王氏
水舂也复上西崖其南一峰高耸凭空挂瀑为龙光台
卷十上 第 42b 页 WYG0593-0459b.png
上建关帝殿回盼久之复下西崖其崖甚狭东即瀑流
坠空西亦夹坑环屋俯视屋下坑底有流叠碓亦水舂
也而当环坡间其西即南下缅箐大道不知水所从出
细瞰之水从脚下透穴出南分为二一随大道南注一
复入巨石下入夹坑之屋为舂回眺崖北有峡一线深
下五六丈骈峙北来阔仅一尺而高不啻三丈馀水从
其底透入前崖之腹而出其南计崖穴之上高亦三丈
馀南至出水之穴上连三四丈不识其下透之穴与上
坠空西亦夹坑环屋俯视屋下坑底有流叠碓亦水舂
也而当环坡间其西即南下缅箐大道不知水所从出
细瞰之水从脚下透穴出南分为二一随大道南注一
复入巨石下入夹坑之屋为舂回眺崖北有峡一线深
下五六丈骈峙北来阔仅一尺而高不啻三丈馀水从
其底透入前崖之腹而出其南计崖穴之上高亦三丈
馀南至出水之穴上连三四丈不识其下透之穴与上
卷十上 第 43a 页 WYG0593-0459c.png
骈之峡从何而成天巧人工两疑不能至此矣从崖上
蹑西峰一里有寺踞峰之东门东向为毗卢寺由其西
二里直抵擂鼓尖峰下见有路直蹑峰西上而路有二
生指宝峰大道尚在北乃横陟田间半里得大道随而
西上坡二里西抵擂鼓之北当西北从岐上而予误从
西南一里蹑峻一里渐转南陟复向擂鼓行又一里心
知其误遂西踰岭脊则望见宝峰殿阁在西北岭半与
此脊齐等而隔箐两重其下甚深皆从西南岭脊坠下
蹑西峰一里有寺踞峰之东门东向为毗卢寺由其西
二里直抵擂鼓尖峰下见有路直蹑峰西上而路有二
生指宝峰大道尚在北乃横陟田间半里得大道随而
西上坡二里西抵擂鼓之北当西北从岐上而予误从
西南一里蹑峻一里渐转南陟复向擂鼓行又一里心
知其误遂西踰岭脊则望见宝峰殿阁在西北岭半与
此脊齐等而隔箐两重其下甚深皆从西南岭脊坠下
卷十上 第 43b 页 WYG0593-0459d.png
计随坡东下就大路复上与蹑坡西上从峰脊转下
其路相比不若上之得以兼陟其顶也遂西南上甚峻
一里直出擂鼓尖之西有路自尖南向来合同之西北
度脊脊北路分为二一西北沿峰去一东北扳岭行一
里再踰顶陟脊其脊两旁皆东西下乃饭于脊过北路
复分为二如前然东北者犹非宝峰路尚隔一箐也乃
复西北上顶一里蹑其最高处东俯州城东坞西俯峨
陇南坞皆近夹此脊下而峨陇之西又有高峰一重自
其路相比不若上之得以兼陟其顶也遂西南上甚峻
一里直出擂鼓尖之西有路自尖南向来合同之西北
度脊脊北路分为二一西北沿峰去一东北扳岭行一
里再踰顶陟脊其脊两旁皆东西下乃饭于脊过北路
复分为二如前然东北者犹非宝峰路尚隔一箐也乃
复西北上顶一里蹑其最高处东俯州城东坞西俯峨
陇南坞皆近夹此脊下而峨陇之西又有高峰一重自
卷十上 第 44a 页 WYG0593-0460a.png
此而南夹峨陇之坞南出缅箐而与大盈之江合而南
去顶东南深树密翳乃从西北下甚峻半里就夷又半
里路交十字一从南直北者俱行其脊一从东箐中上
横过西北者出山腰知宝峰之寺在箐翳矣乃折而东
下木叶覆丛条间甚峻而滑非扳枝足无粘陟一里转
殿角之右则三清殿也前有虚亭三楹东揽一川之胜
而其下亭阁缀悬崖间隔箐回坡咫尺缥缈殿西庑为
黄冠所栖予置行囊令顾仆守其处乃由亭前东下道
去顶东南深树密翳乃从西北下甚峻半里就夷又半
里路交十字一从南直北者俱行其脊一从东箐中上
横过西北者出山腰知宝峰之寺在箐翳矣乃折而东
下木叶覆丛条间甚峻而滑非扳枝足无粘陟一里转
殿角之右则三清殿也前有虚亭三楹东揽一川之胜
而其下亭阁缀悬崖间隔箐回坡咫尺缥缈殿西庑为
黄冠所栖予置行囊令顾仆守其处乃由亭前东下道
卷十上 第 44b 页 WYG0593-0460b.png
分为二一从右下危坡一从左转深箐余先随箐下半
里右顾崖间一亭飞缀八角重楞高倚悬崖之上乃参
戎吴君新建以祀纯阳者由亭左再下缘箐半里南转
仰见亭下之石一削千仞如莲一瓣高穹向空其南又
竖一瓣骈附之皆纯石无纤纹惟交附处中垂一线阔
仅尺馀凿级其中仰之真若天梯倒挂也北瓣之上大
书奠高山大川五字吴参戎笔其下新搆一轩跨路貌
灵官于中南瓣侧有尖突耸夹级为门其下则玉皇阁
里右顾崖间一亭飞缀八角重楞高倚悬崖之上乃参
戎吴君新建以祀纯阳者由亭左再下缘箐半里南转
仰见亭下之石一削千仞如莲一瓣高穹向空其南又
竖一瓣骈附之皆纯石无纤纹惟交附处中垂一线阔
仅尺馀凿级其中仰之真若天梯倒挂也北瓣之上大
书奠高山大川五字吴参戎笔其下新搆一轩跨路貌
灵官于中南瓣侧有尖突耸夹级为门其下则玉皇阁
卷十上 第 45a 页 WYG0593-0460c.png
倚之环腾多土山独是纯石崖危穹夹箐之间觉耳目
顿异玉皇阁南亦悬箐无路灵官轩北又凿崖为梯嵌
夹石间北下数丈有石坊当其前大书曰太极悬崖从
此北度东下之箐再上北坡共里馀则宝峰寺当峰而
踞高与玉皇阁等而阁东向此寺南向寺东龙砂
最微固不若玉皇阁当环箐之中央得一山之正也
寺颇寥落有尼居之此昔之摩伽陀修道处他处皆
释盛于道而此独反之已复下箐中蹑太极崖过北瓣
顿异玉皇阁南亦悬箐无路灵官轩北又凿崖为梯嵌
夹石间北下数丈有石坊当其前大书曰太极悬崖从
此北度东下之箐再上北坡共里馀则宝峰寺当峰而
踞高与玉皇阁等而阁东向此寺南向寺东龙砂
最微固不若玉皇阁当环箐之中央得一山之正也
寺颇寥落有尼居之此昔之摩伽陀修道处他处皆
释盛于道而此独反之已复下箐中蹑太极崖过北瓣
卷十上 第 45b 页 WYG0593-0460d.png
下从一线之级上级峻甚几不能留趾幸两崖逼束手
撑之以登一上者八十级当纯阳亭之南峡始曲折为
梯又三十馀级而抵虚亭间予拟眺月于此以扩未舒
之观因拭卓作纪令顾奴汲水太极下箐东以㸑二黄
冠止之以饭饭余仍坐虚亭忽狂飙布云迨暮而月
色全翳邵道谓虚亭风急邀余卧其榻
十七日余起见日丽山幽拟暂停憩其间以囊中存米
作粥令顾仆入州寓取贵州绿纱将鬻以供杖头而此
撑之以登一上者八十级当纯阳亭之南峡始曲折为
梯又三十馀级而抵虚亭间予拟眺月于此以扩未舒
之观因拭卓作纪令顾奴汲水太极下箐东以㸑二黄
冠止之以饭饭余仍坐虚亭忽狂飙布云迨暮而月
色全翳邵道谓虚亭风急邀余卧其榻
十七日余起见日丽山幽拟暂停憩其间以囊中存米
作粥令顾仆入州寓取贵州绿纱将鬻以供杖头而此
卷十上 第 46a 页 WYG0593-0461a.png
地离州仅八里奴去不返抵下午腹馁甚胡道饭余既
而奴至纱仍不携来也
十八日录纪于虚亭先夜有虎从山下啮参戎马参戎
命军士搜山觅虎四峰瞭视者呐声相应两箐搜觅者
上下不一竟不得虎
二十一日饭后别邵道下纯阳阁东经太极崖其处若
横北箐而上半里而达宝峰寺余以南箐悬峭昨所未
经乃从大路循玉皇阁下悬崖曲折下半里又度北箐
而奴至纱仍不携来也
十八日录纪于虚亭先夜有虎从山下啮参戎马参戎
命军士搜山觅虎四峰瞭视者呐声相应两箐搜觅者
上下不一竟不得虎
二十一日饭后别邵道下纯阳阁东经太极崖其处若
横北箐而上半里而达宝峰寺余以南箐悬峭昨所未
经乃从大路循玉皇阁下悬崖曲折下半里又度北箐
卷十上 第 46b 页 WYG0593-0461b.png
之下峡从环冈大道复半里北上宝峰寺问道于尼尼
引出殿左峰头指山下核桃园直北为尖山道西北登
岭为打鹰山道闻打鹰山有北直僧新开其地颇异乃
先趋打鹰于是东北下坡一里抵坡北又北一里馀有
数家倚西山麓是为核桃园其西北有坳颇低乃宝峰
之从北度脊者有大道西向之有小溪东注踰之直北
一里馀乃西北登坡四里踰坡脊而西是名长坡又西
半里乃转而北挟西峰而循其北仍西行脊上其脊北
引出殿左峰头指山下核桃园直北为尖山道西北登
岭为打鹰山道闻打鹰山有北直僧新开其地颇异乃
先趋打鹰于是东北下坡一里抵坡北又北一里馀有
数家倚西山麓是为核桃园其西北有坳颇低乃宝峰
之从北度脊者有大道西向之有小溪东注踰之直北
一里馀乃西北登坡四里踰坡脊而西是名长坡又西
半里乃转而北挟西峰而循其北仍西行脊上其脊北
卷十上 第 47a 页 WYG0593-0461c.png
下即酒店岭之东度为笔巃嵷者南下即野猪坡之南
出为鹅笼缅箐者盖俱从分支之脊行也西五里岭
坳间路交十字乃西北横陟之当从北蹑坡误从西行
岭之南二里遇樵者知为鬼甸道打鹰开寺处已在直
北双峰下然此时已不见双峰亦不见路影乃蹑棘披
砾直上者三里露气袭峰或合或开上又二里乃得乱
坪小峰环合之中多回壑竹丛离布见有撑架数柱于
北峰之下者从壑中趋之仍无路柱左有蓬一龛僧宝
出为鹅笼缅箐者盖俱从分支之脊行也西五里岭
坳间路交十字乃西北横陟之当从北蹑坡误从西行
岭之南二里遇樵者知为鬼甸道打鹰开寺处已在直
北双峰下然此时已不见双峰亦不见路影乃蹑棘披
砾直上者三里露气袭峰或合或开上又二里乃得乱
坪小峰环合之中多回壑竹丛离布见有撑架数柱于
北峰之下者从壑中趋之仍无路柱左有蓬一龛僧宝
卷十上 第 47b 页 WYG0593-0461d.png
藏迎入其中言开山缘起因与予遍览形势饭后雾稍开
余欲行宝藏固留止一宿予乃从其后山中垂处上其
山乃中起之泡也其后复下大山自后回环之上起两
峰而中凹遥望之状如马鞍故又名马鞍山土人言其
上多鹰旧志名为集鹰山土音讹为打鹰云其山脉北
自冠子坪南耸从顶上分二岐一峙西南一峙东北二
峰之支如抱臂前环西南下者当壑右而伏过中复
起小阜而为中案南坠而下复起一峰为前案东北下
余欲行宝藏固留止一宿予乃从其后山中垂处上其
山乃中起之泡也其后复下大山自后回环之上起两
峰而中凹遥望之状如马鞍故又名马鞍山土人言其
上多鹰旧志名为集鹰山土音讹为打鹰云其山脉北
自冠子坪南耸从顶上分二岐一峙西南一峙东北二
峰之支如抱臂前环西南下者当壑右而伏过中复
起小阜而为中案南坠而下复起一峰为前案东北下
卷十上 第 48a 页 WYG0593-0462a.png
者当壑左而复结为东洼之钥两峰凹处正其环窝处
前蹲一峰当窝中其脉复自东北峰降而中度宛如一
珠之在盘中其前复起两小阜如二乳之列于胸其脉
即自中蹲之峰从左度右又从右前度而复起一阜于
中与双乳又成鼎足前列为中峰近案即南与中案并
峙稍度而东又起一阜即北与东洼之钥对夹故两乳
之前左右俱有洼中凹中峰之后左右亦有峡中扃其
脉若甚平而一起一伏隐然可寻其两峰之高者左右
前蹲一峰当窝中其脉复自东北峰降而中度宛如一
珠之在盘中其前复起两小阜如二乳之列于胸其脉
即自中蹲之峰从左度右又从右前度而复起一阜于
中与双乳又成鼎足前列为中峰近案即南与中案并
峙稍度而东又起一阜即北与东洼之钥对夹故两乳
之前左右俱有洼中凹中峰之后左右亦有峡中扃其
脉若甚平而一起一伏隐然可寻其两峰之高者左右
卷十上 第 48b 页 WYG0593-0462b.png
皆环而止惟中之伏而起者一线前度其东为笔峰巃
嵷南为宝峰龙光者皆是脉也土人言三十年前其上
皆大木巨竹蒙蔽无隙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足声至
则涌波而起人莫敢近后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毙羊五
六百及牧者数人连日夜火大树深篁燎无子遗而潭
亦成陆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从山根分逗云山顶之
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
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劫灰之馀也宝藏
嵷南为宝峰龙光者皆是脉也土人言三十年前其上
皆大木巨竹蒙蔽无隙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足声至
则涌波而起人莫敢近后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毙羊五
六百及牧者数人连日夜火大树深篁燎无子遗而潭
亦成陆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从山根分逗云山顶之
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
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劫灰之馀也宝藏
卷十上 第 49a 页 WYG0593-0462c.png
架庐在中峰之下前临两乳日后有扩而大者后可累
峰而上前可跨乳为钟鼓之楼云今诸洼虽中凹而不
受滴水东洼之上依石为窞有潴水一方岂龙去而沧
桑倏易独留此一勺以为开山之供者耶宝藏本北直
人自鸡足宝台来见尖山虽中悬而无重裹与其徒径
空觅山至此遂龛坐蓬处者二年州人皆为感动争负
木运竹先为结此一楹而尚未大就云径空四川人薙
发于甘露寺从师觅山师独坐空山径空募化山下为
峰而上前可跨乳为钟鼓之楼云今诸洼虽中凹而不
受滴水东洼之上依石为窞有潴水一方岂龙去而沧
桑倏易独留此一勺以为开山之供者耶宝藏本北直
人自鸡足宝台来见尖山虽中悬而无重裹与其徒径
空觅山至此遂龛坐蓬处者二年州人皆为感动争负
木运竹先为结此一楹而尚未大就云径空四川人薙
发于甘露寺从师觅山师独坐空山径空募化山下为
卷十上 第 49b 页 WYG0593-0462d.png
燃一指开创此山俱异人也是晚宿龛中有一行脚僧
亦留为僧薙地者乃余乡张泾桥人(萧姓号无/念名道明)见之如
见故人焉
二十二日晨起宿雾净尽宝藏先以点饷余与余周历
峰前凭临而南为南甸其外有横山前列则陇川后之
界也近嵌麓西为鬼甸其外有重峰西拥则古勇前南
下之支也下伏而东度为笔峰其外有高岭东穹则高
黎贡后耸之脉也惟北向则本山后屏焉然昨已登巅
亦留为僧薙地者乃余乡张泾桥人(萧姓号无/念名道明)见之如
见故人焉
二十二日晨起宿雾净尽宝藏先以点饷余与余周历
峰前凭临而南为南甸其外有横山前列则陇川后之
界也近嵌麓西为鬼甸其外有重峰西拥则古勇前南
下之支也下伏而东度为笔峰其外有高岭东穹则高
黎贡后耸之脉也惟北向则本山后屏焉然昨已登巅
卷十上 第 50a 页 WYG0593-0463a.png
北眺知东北之豁处为龙川所合西北之丛处为尖山
所悬而直北明光六厂之外皆野人之栖矣久之乃饭
而别宝藏命其徒径空前导从东北行皆未开之径也
始逾东环之臂即东北下虽无径而颇坦三里有路
循岭北西去往鬼甸道盖是山前后皆向鬼甸道也
于是交之仍东下甚峻一里又有路自东南来西北逾
岭去此即州中趋冠子坪道盖冠子坪从北南度穹起
打鹰之顶自北望之不见双峰如鞍祗觉层起如冠踰
所悬而直北明光六厂之外皆野人之栖矣久之乃饭
而别宝藏命其徒径空前导从东北行皆未开之径也
始逾东环之臂即东北下虽无径而颇坦三里有路
循岭北西去往鬼甸道盖是山前后皆向鬼甸道也
于是交之仍东下甚峻一里又有路自东南来西北逾
岭去此即州中趋冠子坪道盖冠子坪从北南度穹起
打鹰之顶自北望之不见双峰如鞍祗觉层起如冠踰
卷十上 第 50b 页 WYG0593-0463b.png
脊西下是为坪村所托有龙潭西涌乃鬼甸上流经鹅
笼而南下者也余交其路仍东北下行莽棘中一里馀
北向下傍西小峡渐有微径径右峡中亦有丛竹深藤
东转再踰一峡一里乃北行环冈上冈之西大山始有
峡中盘冈之东始随坡东下共二里抵麓则响水沟之
峡在其东矣有溪自西峡出北涉之随西山北行西山
至是稍开有路西入之交其路而北一里稍下又有
小水从西坞出是为王家坝又北半里遂与南来大路
笼而南下者也余交其路仍东北下行莽棘中一里馀
北向下傍西小峡渐有微径径右峡中亦有丛竹深藤
东转再踰一峡一里乃北行环冈上冈之西大山始有
峡中盘冈之东始随坡东下共二里抵麓则响水沟之
峡在其东矣有溪自西峡出北涉之随西山北行西山
至是稍开有路西入之交其路而北一里稍下又有
小水从西坞出是为王家坝又北半里遂与南来大路
卷十上 第 51a 页 WYG0593-0463c.png
合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山下至是中坞始开其坞南从
酒店脊来北至此东西乃辟溪沿东麓北下村倚西山
东向而路出其中又北里许有岐东北往界头余循西
山西北下度一小峡半里西转其南谷为湾腰村其北
坞为左所屯坞中始有田畴下辟而路从南山西向行
一里有小水北流又西一里有结茅卖浆在南山下
于是巨松错立高影深阴午日俱碧又西二里为马
站其北坡下颇有隔林之庐而当路左者止一家州
酒店脊来北至此东西乃辟溪沿东麓北下村倚西山
东向而路出其中又北里许有岐东北往界头余循西
山西北下度一小峡半里西转其南谷为湾腰村其北
坞为左所屯坞中始有田畴下辟而路从南山西向行
一里有小水北流又西一里有结茅卖浆在南山下
于是巨松错立高影深阴午日俱碧又西二里为马
站其北坡下颇有隔林之庐而当路左者止一家州
卷十上 第 51b 页 WYG0593-0463d.png
来者皆饭焉其西始田塍环坡从田中西北行一里抵
北山下稍西复北一里踰其坳有墟场为马站街房其
北山坡杂沓石齿高下东冈与西山遂夹溪北注共三
里有山横于其前乃西随之半里半透其坳其北则山
开而下盘环谷溪从西山透南峡来绕壑北去固知
透坳之山乃自南而西转坳西一峰即西尽于溪者也
盘壑而西北一里遂循溪东岸行其西冈松桧稠密饭
于溪旁又北半里为丘坡其西则群山中迸为峡有
北山下稍西复北一里踰其坳有墟场为马站街房其
北山坡杂沓石齿高下东冈与西山遂夹溪北注共三
里有山横于其前乃西随之半里半透其坳其北则山
开而下盘环谷溪从西山透南峡来绕壑北去固知
透坳之山乃自南而西转坳西一峰即西尽于溪者也
盘壑而西北一里遂循溪东岸行其西冈松桧稠密饭
于溪旁又北半里为丘坡其西则群山中迸为峡有
卷十上 第 52a 页 WYG0593-0464a.png
岐西入之为古勇道其东则谷口横拓南北之水俱由
之出焉乃北行田塍间二里屡踰其分流之水又北一
里为顺江村西山至是中断复起其特耸颇厉是为三
清山村多环石为垣连竹成阴者又北半里有水自西
峡来东向而注是为顺江有木梁跨其上顺江村之东
山坞东辟过桥复北上坡行竹径中半里北下过乾
海子一里北上坡有虚茅在坡北为顺江街子复西北
行坡坂间其坂西倚三清山东临夹壑壑之东则江
之出焉乃北行田塍间二里屡踰其分流之水又北一
里为顺江村西山至是中断复起其特耸颇厉是为三
清山村多环石为垣连竹成阴者又北半里有水自西
峡来东向而注是为顺江有木梁跨其上顺江村之东
山坞东辟过桥复北上坡行竹径中半里北下过乾
海子一里北上坡有虚茅在坡北为顺江街子复西北
行坡坂间其坂西倚三清山东临夹壑壑之东则江
卷十上 第 52b 页 WYG0593-0464b.png
东山南下而横止焉从此三清西亘江东东屏又成南
北之坞行坂间三里北向稍下忽闻水声则路东有溪
反自南而北至是乃转东去想顺江之分流而至者盖
江东山之西已有两江自北而来此流何以反北耶流
既东路遂北盘东垂之坡二里是为鸡茨坪踰坪北
下一里复得平畴有卖浆者当路右东北行田塍间
一里有江自西北注东南长木桥横跨之是为西江
东又有一江自东北注东南沿东山与西江并南行
北之坞行坂间三里北向稍下忽闻水声则路东有溪
反自南而北至是乃转东去想顺江之分流而至者盖
江东山之西已有两江自北而来此流何以反北耶流
既东路遂北盘东垂之坡二里是为鸡茨坪踰坪北
下一里复得平畴有卖浆者当路右东北行田塍间
一里有江自西北注东南长木桥横跨之是为西江
东又有一江自东北注东南沿东山与西江并南行
卷十上 第 53a 页 WYG0593-0464c.png
坞中是为东江既度西江桥遂北行江夹中一里而至
固栋宿于新街其地直东与瓦甸对直西与云峰对直
北与热水塘对直南与马站对有新旧二街南为新北
为旧
二十三日命主人取园笋为晨供味与吾乡同(八九月/间有香)
(笋薰乾瓶贮/味有香气)北一里过旧街买飞松一梆于刘姓者家
飞松者一名狐实亦作梧实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色
味亦如梧而壳薄易剥生密树中一见辄伐树乃可得
固栋宿于新街其地直东与瓦甸对直西与云峰对直
北与热水塘对直南与马站对有新旧二街南为新北
为旧
二十三日命主人取园笋为晨供味与吾乡同(八九月/间有香)
(笋薰乾瓶贮/味有香气)北一里过旧街买飞松一梆于刘姓者家
飞松者一名狐实亦作梧实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色
味亦如梧而壳薄易剥生密树中一见辄伐树乃可得
卷十上 第 53b 页 WYG0593-0464d.png
迟则树即存而子俱飞去成空株矣故曰飞松惟巅塘
关外野人境有之野人时以茶蜡黑鱼飞松四种入关
易盐布其人无衣与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阴上体以被
一方帏而裹之不复知有衿袖之属也此野人即茶
山之夷昔亦内属今非王化所及矣然谓之红毛则不
然也又北二里横冈后亘望之若东西交属于两界崇
山不复知有两江之嵌于两旁也此冈即雅乌山南垂
尽处东西二江皆从其两腋南出疑即挨河而土人疑
关外野人境有之野人时以茶蜡黑鱼飞松四种入关
易盐布其人无衣与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阴上体以被
一方帏而裹之不复知有衿袖之属也此野人即茶
山之夷昔亦内属今非王化所及矣然谓之红毛则不
然也又北二里横冈后亘望之若东西交属于两界崇
山不复知有两江之嵌于两旁也此冈即雅乌山南垂
尽处东西二江皆从其两腋南出疑即挨河而土人疑
卷十上 第 54a 页 WYG0593-0465a.png
为雅乌耳陟冈而北又二里冈左渐突而成峰冈右渐
嵌而为坑路渐踰坑傍峰而上于是坑两旁皆峰复渐
成峡循峡西峰行二里陟其北坳遂挟西峰之北而西
向下二里路右有大栗树一枝颇巨而火空其中路左
则西江自西壑盘曲东来破峡而东南去于是出固栋
西山之西北始下见盘壑西开江盘壑底而尖山兀
然立其西南矣又西下一里随江北岸西行二里始有
村庐倚冈头是为乌索其江反北向折而来路乃南下
嵌而为坑路渐踰坑傍峰而上于是坑两旁皆峰复渐
成峡循峡西峰行二里陟其北坳遂挟西峰之北而西
向下二里路右有大栗树一枝颇巨而火空其中路左
则西江自西壑盘曲东来破峡而东南去于是出固栋
西山之西北始下见盘壑西开江盘壑底而尖山兀
然立其西南矣又西下一里随江北岸西行二里始有
村庐倚冈头是为乌索其江反北向折而来路乃南下
卷十上 第 54b 页 WYG0593-0465b.png
冈就之半里则长木桥横架江上反自西而东度之桥
东复有竹有庐从其侧转而西南则固栋西山与尖峰
后大山围环其南而江曲其北者也又西半里有村连
竹甚盛半里从其村南西转复行冈坂者二里冈头巨
松错落村庐倚之半里西向下涉一坑又西南一里连
过两村又西向下涉一坑始及山麓遂西向上半里有
小水注坡坂间就而涤体时日色停午解衣浣濯久之
乃西南循小径上一里转而西始与东来路合时雷雨
东复有竹有庐从其侧转而西南则固栋西山与尖峰
后大山围环其南而江曲其北者也又西半里有村连
竹甚盛半里从其村南西转复行冈坂者二里冈头巨
松错落村庐倚之半里西向下涉一坑又西南一里连
过两村又西向下涉一坑始及山麓遂西向上半里有
小水注坡坂间就而涤体时日色停午解衣浣濯久之
乃西南循小径上一里转而西始与东来路合时雷雨
卷十上 第 55a 页 WYG0593-0465c.png
大至行草径间一里稍西下涉一峡底于是巨木参
霄伟藤蒙坞遂极幽峭之势盘峡嘴而西一里又涉
一峡底二峡皆在深木中有小水淙淙自北而南下注
西来之溪合而东行北出者也陟峡之西崖有巨石突
立崖右路由巨石之东北向上曲折跻树荫中高崖滴
翠深木筛金始知雨霁日来阴晴弄影不碍凌空之屐
也上三里遂陟冈脊脊两崖皆坠深涵碧闻水声潺潺
在其底而不辨其底也脊夹不及七尺而当其中复有
霄伟藤蒙坞遂极幽峭之势盘峡嘴而西一里又涉
一峡底二峡皆在深木中有小水淙淙自北而南下注
西来之溪合而东行北出者也陟峡之西崖有巨石突
立崖右路由巨石之东北向上曲折跻树荫中高崖滴
翠深木筛金始知雨霁日来阴晴弄影不碍凌空之屐
也上三里遂陟冈脊脊两崖皆坠深涵碧闻水声潺潺
在其底而不辨其底也脊夹不及七尺而当其中复有
卷十上 第 55b 页 WYG0593-0465d.png
铺木以度者盖脊两旁皆土而中复有窞下陷故以
木填之行脊上一里北复稍下又历一南坠之峡半里
乃西北上其上甚峻一里馀而饭稍夷转南盘而北半
里复曲折上峻愈甚一里稍夷循峰崖而转其腰始望
见尖峰在隔箐陇树间而不知所循者亦一尖峰也
北半里抵其峰西腋稍西下度一脊遂西上上皆悬崖
削磴回顾前所盘脊东峰亦一峰复耸山头尖峭亦堪
尖山伯仲但尖山纯石中悬而彼乃土峰前出耳两峰
木填之行脊上一里北复稍下又历一南坠之峡半里
乃西北上其上甚峻一里馀而饭稍夷转南盘而北半
里复曲折上峻愈甚一里稍夷循峰崖而转其腰始望
见尖峰在隔箐陇树间而不知所循者亦一尖峰也
北半里抵其峰西腋稍西下度一脊遂西上上皆悬崖
削磴回顾前所盘脊东峰亦一峰复耸山头尖峭亦堪
尖山伯仲但尖山纯石中悬而彼乃土峰前出耳两峰
卷十上 第 56a 页 WYG0593-0466a.png
之北复与西大山夹成深壑支条盘突箐树蒙蔽如翠
涛沈雾深深在下而莫穷端倪惟闻猿声千百唱和其
间而人莫至也崖头就树石凿级为梯极似太华之苍
龙脊两旁皆危石而石脊中垂阔仅尺许若龙之垂尾
以度而级随之但见层累不尽而亦不能竟其端倪也
梯凡三转一里而至其顶东西长五丈南北阔半之中
盖玉皇阁前三楹奉白衣大士后三楹奉三教圣人顶
平者如是而止其向皆东临前峰之尖南北夹阁为侧
涛沈雾深深在下而莫穷端倪惟闻猿声千百唱和其
间而人莫至也崖头就树石凿级为梯极似太华之苍
龙脊两旁皆危石而石脊中垂阔仅尺许若龙之垂尾
以度而级随之但见层累不尽而亦不能竟其端倪也
梯凡三转一里而至其顶东西长五丈南北阔半之中
盖玉皇阁前三楹奉白衣大士后三楹奉三教圣人顶
平者如是而止其向皆东临前峰之尖南北夹阁为侧
卷十上 第 56b 页 WYG0593-0466b.png
楼半悬空中北祠真武下临北峡而两头悬榻以待客
南祠山神下临南峡而中敞为斋堂皆川僧法界所营
搆盖其上向虽有道而未开辟莫可栖托法界成之不
及五年今复欲辟山麓为下殿故往州未返余爱其幽
峻遂止东侧楼守寺二僧一下山负米一供樵炊而已
二十四日晨起看天色上霁四山俱露其翠微而山下
甸中则平白氤氲如铺絮又如潏波无分远近皆若浮
翠无根嵌银连叠不知其下复有坡渊村塍之异也至
南祠山神下临南峡而中敞为斋堂皆川僧法界所营
搆盖其上向虽有道而未开辟莫可栖托法界成之不
及五年今复欲辟山麓为下殿故往州未返余爱其幽
峻遂止东侧楼守寺二僧一下山负米一供樵炊而已
二十四日晨起看天色上霁四山俱露其翠微而山下
甸中则平白氤氲如铺絮又如潏波无分远近皆若浮
翠无根嵌银连叠不知其下复有坡渊村塍之异也至
卷十上 第 57a 页 WYG0593-0466c.png
如山外之山甸外之甸稍远辄为岚翠所掩无能拈出
独此时层层衬白一片内一片外搜根剔奥虽掩其下
愈疏其上乃呼山僧与之指质远近诸山一一表出因
与悬南崖而下有崖前临绝壑后倚峭壁中刓横罅下
平上覆恰如匡床虽小而可憩可卧是名仙床俯层峭
之下巉覆累累无可扳循僧指其下有仙僧洞须从梯
级下至第二层转崖下坠乃可得之遂导而行其洞乃
大石叠缀所成乱崖颠磴欲坠未坠迸处为罅覆处为
独此时层层衬白一片内一片外搜根剔奥虽掩其下
愈疏其上乃呼山僧与之指质远近诸山一一表出因
与悬南崖而下有崖前临绝壑后倚峭壁中刓横罅下
平上覆恰如匡床虽小而可憩可卧是名仙床俯层峭
之下巉覆累累无可扳循僧指其下有仙僧洞须从梯
级下至第二层转崖下坠乃可得之遂导而行其洞乃
大石叠缀所成乱崖颠磴欲坠未坠迸处为罅覆处为
卷十上 第 57b 页 WYG0593-0466d.png
洞穿处为门门不一窍洞不一层中欠宽平外支幽险
若叠级架板亦可幽栖处也洞门东向腋中者为大入
而南穿一峡排空而下南出峡门其门南临绝壑上夹
重崖有二木毬倒悬其前仰睇之其上垂藤自崖端悬
空下丈馀即结为瘿如瓠匏之缀于蔓者瘿之端缀旁
芽细枝上迎雨露茸出夭矫花叶不一状亦有细子圆
缀枝间者即山僧亦不能名之但曰寄生或曰木胆一
丝下垂结体空中驭风吸露形似胆悬命随空随其取
若叠级架板亦可幽栖处也洞门东向腋中者为大入
而南穿一峡排空而下南出峡门其门南临绝壑上夹
重崖有二木毬倒悬其前仰睇之其上垂藤自崖端悬
空下丈馀即结为瘿如瓠匏之缀于蔓者瘿之端缀旁
芽细枝上迎雨露茸出夭矫花叶不一状亦有细子圆
缀枝间者即山僧亦不能名之但曰寄生或曰木胆一
丝下垂结体空中驭风吸露形似胆悬命随空随其取
卷十上 第 58a 页 WYG0593-0467a.png
意亦不诬也余心识其异欲取之而高悬数丈前即崩
崖直坠计无可得但其前有高树自崖隙上耸若得梯
横度树间缘柯而上以长竹为殳可钩藤而截取之余
乃识而行复随导僧由梯级北下悬空之台乃石脊一
枝下嵌北壑三面盘空矫若龙首条冈回壑纡郁其下
与仙洞各缀梯级之旁若左右垂珥洞倚南崖以幽峭
见奇台踞北壑以凭临为胜此峰前两概也由峰后西
南越脊而下更多幽境近法界新开小路下至小甸十
崖直坠计无可得但其前有高树自崖隙上耸若得梯
横度树间缘柯而上以长竹为殳可钩藤而截取之余
乃识而行复随导僧由梯级北下悬空之台乃石脊一
枝下嵌北壑三面盘空矫若龙首条冈回壑纡郁其下
与仙洞各缀梯级之旁若左右垂珥洞倚南崖以幽峭
见奇台踞北壑以凭临为胜此峰前两概也由峰后西
南越脊而下更多幽境近法界新开小路下至小甸十
卷十上 第 58b 页 WYG0593-0467b.png
里其坡有热水塘亦法界新开者是午返寺同顾仆取
斧缚竿负梯而往遂以前法升木取瘿而崖高峡坠木
杪难于著力久而后得之一瘿圆若葫芦倒垂上大下
小中环的颈一瘿环若巨玦两端圆凑而中空皆藤悬
于上而枝发于下如玦者轻而松如葫芦者坚而重余
不兼收后行时止负坚者而走
二十五日予留二诗于山负木胆于肩从东大道下梯
级一里东度过凹遂东南循前峰之腰又半里东度脊
斧缚竿负梯而往遂以前法升木取瘿而崖高峡坠木
杪难于著力久而后得之一瘿圆若葫芦倒垂上大下
小中环的颈一瘿环若巨玦两端圆凑而中空皆藤悬
于上而枝发于下如玦者轻而松如葫芦者坚而重余
不兼收后行时止负坚者而走
二十五日予留二诗于山负木胆于肩从东大道下梯
级一里东度过凹遂东南循前峰之腰又半里东度脊
卷十上 第 59a 页 WYG0593-0467c.png
顶于是俱深木夹道曲折峻下者二里涉一南盘峡复
东北上半里凌脊乃东行脊间左右皆夹壑甚深而重
木翳之又半里度脊间铺木脊两旁甚狭而中复坠空
故以木填而度之又东南半里复盘壑东北下二里至
巨石之左遂涉南下之溪半里复东踰一冈又半里再
涉一南下之溪东向稍上遂出箐东北行一里至下院
分岐之路仍从向来之小路一里至浴流之所又半里
越坞而得一村入问热水塘道仍东北三里过乌索桥
东北上半里凌脊乃东行脊间左右皆夹壑甚深而重
木翳之又半里度脊间铺木脊两旁甚狭而中复坠空
故以木填而度之又东南半里复盘壑东北下二里至
巨石之左遂涉南下之溪半里复东踰一冈又半里再
涉一南下之溪东向稍上遂出箐东北行一里至下院
分岐之路仍从向来之小路一里至浴流之所又半里
越坞而得一村入问热水塘道仍东北三里过乌索桥
卷十上 第 59b 页 WYG0593-0467d.png
从桥西踰冈而北一里与大道合随之西北循东山之
麓行六里有冈自东山直对西峰而下驱江流漱西峰
之麓而路亦因之与江遇已复踰冈北下北坞稍开有
小水交流西注蒸气郁然而起即热水塘也半里抵塘
上有池而无屋雨霏霏扑人乃令顾仆守行囊于塘侧
北半里上坡观其街子已散而无他物望南冈有村庐
在坳脊间街子人指其上有川人李翁家可歇复南半
里回觅之有闽人洪姓者向曾寓余乡为导入同寓余
麓行六里有冈自东山直对西峰而下驱江流漱西峰
之麓而路亦因之与江遇已复踰冈北下北坞稍开有
小水交流西注蒸气郁然而起即热水塘也半里抵塘
上有池而无屋雨霏霏扑人乃令顾仆守行囊于塘侧
北半里上坡观其街子已散而无他物望南冈有村庐
在坳脊间街子人指其上有川人李翁家可歇复南半
里回觅之有闽人洪姓者向曾寓余乡为导入同寓余
卷十上 第 60a 页 WYG0593-0468a.png
乃出就塘畔招顾仆入出携餐啖之而北探滇滩阿幸
之兴不能自已见日色尚早而雨止乃留热水待出时
浴并木胆寄李翁家菜园中仍西北行五里北上坡为
左所盖其分屯处也其处居庐甚盛又北八里直逼西
大山东北垂复与江遇回顾尖山与前峰并峙中坳如
马鞍而左所之南复有峰之枝自西山突出横亘其北
故路必东北从乌索桥抵热水又西北至此也此地正
当尖山之北其北则西大山渐伏中逊而西为滇滩过
之兴不能自已见日色尚早而雨止乃留热水待出时
浴并木胆寄李翁家菜园中仍西北行五里北上坡为
左所盖其分屯处也其处居庐甚盛又北八里直逼西
大山东北垂复与江遇回顾尖山与前峰并峙中坳如
马鞍而左所之南复有峰之枝自西山突出横亘其北
故路必东北从乌索桥抵热水又西北至此也此地正
当尖山之北其北则西大山渐伏中逊而西为滇滩过
卷十上 第 60b 页 WYG0593-0468b.png
脉处东大山直亘而南分坠西窜下突小山横界于北
为松山坡坡之北即阿幸北进之脉其西北高峰浮出
于横坡之上则阿幸滇滩之间又中界之一峰所谓土
瓜山也行江东岸一里复折而东北一里抵东山腋下
山峰丛立处有两三家倚东坡而栖是为松山从其前
又北一里上北山西亘之坡一里蹑坡脊从脊间行二
里乃西北下半里有石屏西向立峰头是为土主碑乃
神之所托也从石西随坡下涉江西上乃滇滩关道已
为松山坡坡之北即阿幸北进之脉其西北高峰浮出
于横坡之上则阿幸滇滩之间又中界之一峰所谓土
瓜山也行江东岸一里复折而东北一里抵东山腋下
山峰丛立处有两三家倚东坡而栖是为松山从其前
又北一里上北山西亘之坡一里蹑坡脊从脊间行二
里乃西北下半里有石屏西向立峰头是为土主碑乃
神之所托也从石西随坡下涉江西上乃滇滩关道已
卷十上 第 61a 页 WYG0593-0469a.png
茅塞不通惟茶山野人门从此出入负茶蜡红藤飞
松黑鱼与松山固栋诸土人交易盐布中国亦间有出
者以多为所掠不甚往也其关昔有守者以不能安居
多遁去不处今关废而田芜寂为狐兔之穴矣其隘亦
纡坦不甚崇险去此三里已望而知之遂北下坡一道
从坞间溯江东岸北行为度道捷径一道沿东坡北上
为托宿之所乃下半里渡东来小涧复上东坡北随之
行二里有四五家倚东山而居即托宿之所也其主人
松黑鱼与松山固栋诸土人交易盐布中国亦间有出
者以多为所掠不甚往也其关昔有守者以不能安居
多遁去不处今关废而田芜寂为狐兔之穴矣其隘亦
纡坦不甚崇险去此三里已望而知之遂北下坡一道
从坞间溯江东岸北行为度道捷径一道沿东坡北上
为托宿之所乃下半里渡东来小涧复上东坡北随之
行二里有四五家倚东山而居即托宿之所也其主人
卷十上 第 61b 页 WYG0593-0469b.png
王姓者夫妇俱伐木山中未归余将西度桥望西山下
投宿闻其地江岸西庐乃土舍所托皆不纳客纳客者
惟东岸王店方踌躇间一锄于田者乃王之邻谓其妇
亦入山不识可徐待之否余乃还待于其门久之妇归
为汲水而炊
二十六日凌晨起饭西下行田间半里抵江岸溯江北
行有木桥跨江而西度之复溯江西岸北行一里北上
坡半里折而东盘其东突之嘴半里复转而北从坡上
投宿闻其地江岸西庐乃土舍所托皆不纳客纳客者
惟东岸王店方踌躇间一锄于田者乃王之邻谓其妇
亦入山不识可徐待之否余乃还待于其门久之妇归
为汲水而炊
二十六日凌晨起饭西下行田间半里抵江岸溯江北
行有木桥跨江而西度之复溯江西岸北行一里北上
坡半里折而东盘其东突之嘴半里复转而北从坡上
卷十上 第 62a 页 WYG0593-0469c.png
行西循峰腰东瞰江流坞底至此遂束而为峡隔峡瞻
东山之崖崩石凌空岩岩上拥峡中之水北自阿幸厂
北姊妹山发源南下南趋乌索而为固栋西江者也东
西两界山自姊妹山分支西下穹为滇滩东北峰而下
为土瓜山东下穹为阿幸东山而南接雅乌东山之东
北为明光南为南香甸第此山峻隔路仄难踰故行者
避之北行西坡五里稍下有小涧自西而东涉之北上
于是屡陟东突之坡再渡东流之涧八里西坪稍开然
东山之崖崩石凌空岩岩上拥峡中之水北自阿幸厂
北姊妹山发源南下南趋乌索而为固栋西江者也东
西两界山自姊妹山分支西下穹为滇滩东北峰而下
为土瓜山东下穹为阿幸东山而南接雅乌东山之东
北为明光南为南香甸第此山峻隔路仄难踰故行者
避之北行西坡五里稍下有小涧自西而东涉之北上
于是屡陟东突之坡再渡东流之涧八里西坪稍开然
卷十上 第 62b 页 WYG0593-0469d.png
北瞻姊妹反茫不可见又北二里盘西山之嘴始复见
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炉烟氤氲厂庐在焉遂五里
而至厂厂皆茅舍有大炉小炉其矿为紫色巨块如辰
砂之状有一某姓者方将开炉见予而留饭其龛中言
其北姊妹山后即为野人出没之地荒漠无人居而此
中时为野人所扰每凌晨踰箐至虽不满四五十人而
药箭甚毒中之无不毙者其妻与子俱没于此现葬山
前姊妹山出斑竹北去此三十里可望而尽不必登明
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炉烟氤氲厂庐在焉遂五里
而至厂厂皆茅舍有大炉小炉其矿为紫色巨块如辰
砂之状有一某姓者方将开炉见予而留饭其龛中言
其北姊妹山后即为野人出没之地荒漠无人居而此
中时为野人所扰每凌晨踰箐至虽不满四五十人而
药箭甚毒中之无不毙者其妻与子俱没于此现葬山
前姊妹山出斑竹北去此三十里可望而尽不必登明
卷十上 第 63a 页 WYG0593-0470a.png
光踰峻而过东去此四十里然径仄无行者恐箐深蔓
翳亦不可行乃遂出仍二十里下土瓜山又一里过江
桥而东乃沿江南随坞中捷径二里抵西南坡下江漱
坡而南路稍东踰东峡来小涧其涧西注于江即前涉
土主碑坡北之流江之西亦有小涧自滇滩南来东注
于江其处乃正流之会也复南上坡半里至石屏土主
碑下与前来之道合又南越冈而下过松山及诸所二
十里而入热水塘李老家时犹下午遍观热水所泄其
翳亦不可行乃遂出仍二十里下土瓜山又一里过江
桥而东乃沿江南随坞中捷径二里抵西南坡下江漱
坡而南路稍东踰东峡来小涧其涧西注于江即前涉
土主碑坡北之流江之西亦有小涧自滇滩南来东注
于江其处乃正流之会也复南上坡半里至石屏土主
碑下与前来之道合又南越冈而下过松山及诸所二
十里而入热水塘李老家时犹下午遍观热水所泄其
卷十上 第 63b 页 WYG0593-0470b.png
出甚异盖坞中有小水自东峡中注而西者冷泉也小
水之左右泉孔随地而出其大如管喷窍而上作鼓沸
状滔滔有声跃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热如沸有数孔突
出一处者有石窞中斜喷者其热尤甚土人就其下流
作一方池而露浴之余畏其热不能下体仅踞池中石
上拂拭之而已此冷泉南坡之热水也其北倚东坡之
下复有数处或出于砂孔或出于石窞其前亦作方池
而热亦如之两池相望而溢孔不啻百也
水之左右泉孔随地而出其大如管喷窍而上作鼓沸
状滔滔有声跃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热如沸有数孔突
出一处者有石窞中斜喷者其热尤甚土人就其下流
作一方池而露浴之余畏其热不能下体仅踞池中石
上拂拭之而已此冷泉南坡之热水也其北倚东坡之
下复有数处或出于砂孔或出于石窞其前亦作方池
而热亦如之两池相望而溢孔不啻百也
卷十上 第 64a 页 WYG0593-0470c.png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仍取木胆肩负之由冈东南下
峡一里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
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
馀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
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
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
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余意向东者乃村中路遂循
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
峡一里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
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
馀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
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
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
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余意向东者乃村中路遂循
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
卷十上 第 64b 页 WYG0593-0470d.png
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踰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
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
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
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
雅乌之脊也从其上可南眺巃嵷山而北来之岭从其
北下坠为岰复起此坡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
抵岰东则有路西自岰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
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馀其
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
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
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
雅乌之脊也从其上可南眺巃嵷山而北来之岭从其
北下坠为岰复起此坡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
抵岰东则有路西自岰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
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馀其
卷十上 第 65a 页 WYG0593-0471a.png
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但丰草
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巀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其后乃
西北而属于西山西山则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热
水塘之东而南度雅坞者也循西山又北下半里有小
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
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
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
一里再踰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岰中始觉东江之形
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巀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其后乃
西北而属于西山西山则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热
水塘之东而南度雅坞者也循西山又北下半里有小
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
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
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
一里再踰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岰中始觉东江之形
卷十上 第 65b 页 WYG0593-0471b.png
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
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巀嶪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
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渡其上过而东
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
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
趋石洞之道有路东北挟巀嵲之峰而转乃北趋南香
甸道于是东北一里转巀嶪峰东遥眺其坞大开自北
而南东西分两界夹之西山多东突之尖东山有亘屏
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巀嶪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
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渡其上过而东
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
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
趋石洞之道有路东北挟巀嵲之峰而转乃北趋南香
甸道于是东北一里转巀嶪峰东遥眺其坞大开自北
而南东西分两界夹之西山多东突之尖东山有亘屏
卷十上 第 66a 页 WYG0593-0471c.png
之势坞北豁然遥达坞东则江东北嶂矗峙当夹惟东
南一峡窈窕而入为阳桥石洞之径西南一坞宛转而
注为东江穿峡之所先是予望此巀嶪之峰已觉其奇
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
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径欲舍之又
不能竟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
扳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扳草
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石亦不坚践
南一峡窈窕而入为阳桥石洞之径西南一坞宛转而
注为东江穿峡之所先是予望此巀嶪之峰已觉其奇
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
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径欲舍之又
不能竟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
扳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扳草
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石亦不坚践
卷十上 第 66b 页 WYG0593-0471d.png
之辄陨扳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
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
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土苏土有之无此苏
石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
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
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扳而上又横
帖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
洞洞门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而中不甚深
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
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土苏土有之无此苏
石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
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
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扳而上又横
帖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
洞洞门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而中不甚深
卷十上 第 67a 页 WYG0593-0472a.png
五丈之内后壁环拥下裂小门批隙而入丈馀即止无
他奇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难于横帖之陟即随峡上
跻冀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半里踰坡之西复仰其
上崖高穹有洞当其下洞门南向益竭蹶从之半里入
洞洞前有巨石当门门分为二先从其西者入门以内
辄随巨石之后东转其夹成曲房透其东其中又旋为
后室然亦丈馀而止不深入也旋从其东者出还眺巨
石之上与洞顶之覆者尚馀丈馀门之东又环一石对
他奇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难于横帖之陟即随峡上
跻冀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半里踰坡之西复仰其
上崖高穹有洞当其下洞门南向益竭蹶从之半里入
洞洞前有巨石当门门分为二先从其西者入门以内
辄随巨石之后东转其夹成曲房透其东其中又旋为
后室然亦丈馀而止不深入也旋从其东者出还眺巨
石之上与洞顶之覆者尚馀丈馀门之东又环一石对
卷十上 第 67b 页 WYG0593-0472b.png
之其石中悬如台若置梯蹑之所揽更奇也出洞循崖
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悬崖无路然皆草根缀遂坐而下
坠以双足向前以两手反而后揣草根略逗其投空之
势顺之一里下乃及其麓与顾仆见若更生也日将过
午食携饭于路隅即循西山北行三里而西山中逊又
一里有村倚西山坞中又半里绕村之前而北遂与江
遇盖江之西曲处也其村西山后抱东江前揖而南北
两尖峰左右夹峙如旗鼓配合甚称有小溪从后山流
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悬崖无路然皆草根缀遂坐而下
坠以双足向前以两手反而后揣草根略逗其投空之
势顺之一里下乃及其麓与顾仆见若更生也日将过
午食携饭于路隅即循西山北行三里而西山中逊又
一里有村倚西山坞中又半里绕村之前而北遂与江
遇盖江之西曲处也其村西山后抱东江前揖而南北
两尖峰左右夹峙如旗鼓配合甚称有小溪从后山流
卷十上 第 68a 页 WYG0593-0472c.png
出傍村就水皆环塍为田是名喇哈寨亦山居之胜处
也溯江而北半里度小溪东注之桥复上坡二里东北
循北尖峰之东麓一里仰见尖峰之半有洞东向高穹
其门甚峻上及峰顶如檐覆飞空乳垂于外槛横于内
而其下甚削似无陟境盖其路从北坡横陟也余时亦
以负荷未释遂先趋厂又北一里渡一西来小涧有村
庐丛接于江之西岸而矿炉满布之是为南香甸乃投
寓于李老家时甫过午也先是予止存青蚨三十文携
也溯江而北半里度小溪东注之桥复上坡二里东北
循北尖峰之东麓一里仰见尖峰之半有洞东向高穹
其门甚峻上及峰顶如檐覆飞空乳垂于外槛横于内
而其下甚削似无陟境盖其路从北坡横陟也余时亦
以负荷未释遂先趋厂又北一里渡一西来小涧有村
庐丛接于江之西岸而矿炉满布之是为南香甸乃投
寓于李老家时甫过午也先是予止存青蚨三十文携
卷十上 第 68b 页 WYG0593-0472d.png
之袖中计不能为界头返城之用然犹可籴米为一日
供迨石房洞扒山手足无主竟不知抛堕何所至是手
无一文乃以褶袜裙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
资久之一人以二百文买紬裙去余欣然沽酒市肉令
顾仆烹于寓余亟索饭乘晚探尖峰之洞乃从村西溯
西来之溪半里涉其南从僰夷庐后迤逦南上坡一里
遂造洞下洞内架庐三层皆五楹额其上曰云岩寺始
从其下层折而北升中层折而南升上层其中神像杂
供迨石房洞扒山手足无主竟不知抛堕何所至是手
无一文乃以褶袜裙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
资久之一人以二百文买紬裙去余欣然沽酒市肉令
顾仆烹于寓余亟索饭乘晚探尖峰之洞乃从村西溯
西来之溪半里涉其南从僰夷庐后迤逦南上坡一里
遂造洞下洞内架庐三层皆五楹额其上曰云岩寺始
从其下层折而北升中层折而南升上层其中神像杂
卷十上 第 69a 页 WYG0593-0473a.png
出然其前甚敞石乳自洞檐下垂于外长条短缕缤纷
飘飏或中透而空明或交垂而反捲其状甚异复极其
北顶更穹盘而起乃因其势上架一台而台之上又有
龛西迸复因其势上架一阁又从台北循崖依坡盘空
而升洞顶氤氲之气收览殆尽台之北复迸一小龛南
向更因其势而架梯通之前列以小坊题曰水月中供
白衣大士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惟此点缀
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不意殊方反得此神搆也
飘飏或中透而空明或交垂而反捲其状甚异复极其
北顶更穹盘而起乃因其势上架一台而台之上又有
龛西迸复因其势上架一阁又从台北循崖依坡盘空
而升洞顶氤氲之气收览殆尽台之北复迸一小龛南
向更因其势而架梯通之前列以小坊题曰水月中供
白衣大士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惟此点缀
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不意殊方反得此神搆也
卷十上 第 69b 页 WYG0593-0473b.png
时洞中道人尚在厂未归云磴不封乳房无扃凭憩久
之恨不携囊宿其内洞之南复有一门骈启其上亦乳
垂而其内高广俱不及三之一扳其上级复透小穴西
入二丈后曲而南其中渐黑而有水中贮上有滴沥声
而下无旁泄窦亦神瀵洞中所酌惟此其中穴更深迥
但为水隔而黑不复涉而穷之乃下仍从北岩下循旧
路二里返寓啜酒而卧不觉陶然
二十八日晨起雾甚平明饭而为界头之行其地在南
之恨不携囊宿其内洞之南复有一门骈启其上亦乳
垂而其内高广俱不及三之一扳其上级复透小穴西
入二丈后曲而南其中渐黑而有水中贮上有滴沥声
而下无旁泄窦亦神瀵洞中所酌惟此其中穴更深迥
但为水隔而黑不复涉而穷之乃下仍从北岩下循旧
路二里返寓啜酒而卧不觉陶然
二十八日晨起雾甚平明饭而为界头之行其地在南
卷十上 第 70a 页 WYG0593-0473c.png
香甸东南隔大山大江各一重由南香东北大厂踰山
则高壑重叠路小而近由南香东南阳桥矿踰东岭则
深峡平夷路大而遥时因霾黑小路莫行遂从土人趋
杨桥道且可并揽所云石洞从村东度江桥其桥东西
横架于东江之上覆亭数楹由桥东即随江东岸循东
山南向行八里则有峡自东山出遂东转而蹈之其峡
北即东山至此南尽南即东岭之转西西矗于南香甸
南为江东山北岭者也开峡颇深而两岸偪仄循北山
则高壑重叠路小而近由南香东南阳桥矿踰东岭则
深峡平夷路大而遥时因霾黑小路莫行遂从土人趋
杨桥道且可并揽所云石洞从村东度江桥其桥东西
横架于东江之上覆亭数楹由桥东即随江东岸循东
山南向行八里则有峡自东山出遂东转而蹈之其峡
北即东山至此南尽南即东岭之转西西矗于南香甸
南为江东山北岭者也开峡颇深而两岸偪仄循北山
卷十上 第 70b 页 WYG0593-0473d.png
东行望见峡内乱峰参差扼流跃颖亟趋之一里至
其下忽见北崖中迸夹峙如门路乃不溯涧东上竟北
转入门盖门左之崖石脚直插涧底路难外潆故入而
内绕耳由门以内仍东蹑左崖之后一里踰乱峰之上
盖石峰三四逐队分行与流相鏖独存其骨耳循北峰
揽涧南乱峰又东一里路复北转蹈北峰之隙北下半
里则峰北又开一峡自北而南与东来之峡会于北峰
东突之下同穿乱峰之隙而西所谓北峰者从大厂分
其下忽见北崖中迸夹峙如门路乃不溯涧东上竟北
转入门盖门左之崖石脚直插涧底路难外潆故入而
内绕耳由门以内仍东蹑左崖之后一里踰乱峰之上
盖石峰三四逐队分行与流相鏖独存其骨耳循北峰
揽涧南乱峰又东一里路复北转蹈北峰之隙北下半
里则峰北又开一峡自北而南与东来之峡会于北峰
东突之下同穿乱峰之隙而西所谓北峰者从大厂分
卷十上 第 71a 页 WYG0593-0474a.png
支西南下即南香甸东突之峰余今所行路其循南垂
向东者也其东南垂亦至是而尽是山之西北有矿西
临南香甸者曰朝阳洞是山之东南有矿东临是峡者
曰阳桥阳桥之矿亦多挑运就煎炼于此则知南香乃
众矿所聚也随峡北望其内山回壑辟有厂亦炉烟勃
勃是为石洞厂所云石洞者大厂之脉至是分环西下
者自南香东界而南至阳桥下从峡中又东度一峰突
为虎砂而包其内东下者亦南走而东环之至东岭而
向东者也其东南垂亦至是而尽是山之西北有矿西
临南香甸者曰朝阳洞是山之东南有矿东临是峡者
曰阳桥阳桥之矿亦多挑运就煎炼于此则知南香乃
众矿所聚也随峡北望其内山回壑辟有厂亦炉烟勃
勃是为石洞厂所云石洞者大厂之脉至是分环西下
者自南香东界而南至阳桥下从峡中又东度一峰突
为虎砂而包其内东下者亦南走而东环之至东岭而
卷十上 第 71b 页 WYG0593-0474b.png
西转穹为江东山北境绕为龙砂而包其外其水自石
洞东南出合东岭北下之水西注于乱峰与阳桥度峡
水合流西注东江是石洞者众山层裹中之一壑也从
阳桥峡北望而见之峡中度脉而东虽无中界之脊而
水则两分焉予时欲从峡趋石洞虑界头前路难辨
不若随同行者去遂舍石洞从东峡溯流入三里东南
上坡二里陟岭巅是即所为阳桥东岭矣踰岭即南
下一里复陟峡而上从岭上南行二里就其东南坡而
洞东南出合东岭北下之水西注于乱峰与阳桥度峡
水合流西注东江是石洞者众山层裹中之一壑也从
阳桥峡北望而见之峡中度脉而东虽无中界之脊而
水则两分焉予时欲从峡趋石洞虑界头前路难辨
不若随同行者去遂舍石洞从东峡溯流入三里东南
上坡二里陟岭巅是即所为阳桥东岭矣踰岭即南
下一里复陟峡而上从岭上南行二里就其东南坡而
卷十上 第 72a 页 WYG0593-0474c.png
下二里越东流之壑复稍上二里越其南坡再下有岐
下东大峡为同行者误而南一里馀始知其误乃莽陟
坡而东北一里遇西来道偕之东陟塍一里馀则龙川
东江之源滔滔南逝系藤为桥于上以渡桥阔十四五
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于树杪中悬而反下编竹
于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
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
旁枝然后可移止可度人不可度马也从桥东遵塍上
下东大峡为同行者误而南一里馀始知其误乃莽陟
坡而东北一里遇西来道偕之东陟塍一里馀则龙川
东江之源滔滔南逝系藤为桥于上以渡桥阔十四五
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于树杪中悬而反下编竹
于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
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
旁枝然后可移止可度人不可度马也从桥东遵塍上
卷十上 第 72b 页 WYG0593-0474d.png
始有村庐夹路二里复东上坡由坡脊东行其坡甚平
自东界雪山横垂而西下者行其上三里直抵东山下
是为界头村其村倚东山而北夹庐成街而不见市集
询之知以旱故今日移街于西北江坡之间北与桥头
合街矣盖此地旱即移街乃习俗也令顾仆买米而炊
予又西北下抵街子视其扰扰而已不睹有奇货也既
乃还饭于界头其地已在龙川江之东当高黎贡雪山
西麓山势正当穹窿处高黎贡俗名昆崙冈故又称为
自东界雪山横垂而西下者行其上三里直抵东山下
是为界头村其村倚东山而北夹庐成街而不见市集
询之知以旱故今日移街于西北江坡之间北与桥头
合街矣盖此地旱即移街乃习俗也令顾仆买米而炊
予又西北下抵街子视其扰扰而已不睹有奇货也既
乃还饭于界头其地已在龙川江之东当高黎贡雪山
西麓山势正当穹窿处高黎贡俗名昆崙冈故又称为
卷十上 第 73a 页 WYG0593-0475a.png
高崙山其发脉自昆崙南下至姊妹山西南行者滇滩
关南高山东南行者绕小田大塘东至马面关乃穹然
高耸横架天半为雪山为山心为分水关又南而抵芒
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高穹者几五百里云由芒市
达木邦下为平坡直达缅甸而尽于海则信为昆崙正
南之支也由界头即从雪山西麓南行屡踰西突之坡
十五里遥望罗古城倚东山坡间有寺临之又南二里
过磨石河又南二里越一山又踰一西突之岰又南二
关南高山东南行者绕小田大塘东至马面关乃穹然
高耸横架天半为雪山为山心为分水关又南而抵芒
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高穹者几五百里云由芒市
达木邦下为平坡直达缅甸而尽于海则信为昆崙正
南之支也由界头即从雪山西麓南行屡踰西突之坡
十五里遥望罗古城倚东山坡间有寺临之又南二里
过磨石河又南二里越一山又踰一西突之岰又南二
卷十上 第 73b 页 WYG0593-0475b.png
里过一小木桥又南一里南越一坡又循坡东转二里
抵东南峡口有山自东大山南环而峙于门大路踰坡
而南上小径就峡而西南乃就峡口出则前所过藤桥
江亦自坞北来遂循其东岸而南三里始有村倚江岸
乃傍村南行又一里宿瓦甸频江东岸亦南北大坞也
村塍连络东向大山即雪山渐南与山心相近矣
二十九日饭而平明临江东岸行三里两岸石峰交合
水流峡间人踰崖上江为崖所束奔流若线而中甚渊
抵东南峡口有山自东大山南环而峙于门大路踰坡
而南上小径就峡而西南乃就峡口出则前所过藤桥
江亦自坞北来遂循其东岸而南三里始有村倚江岸
乃傍村南行又一里宿瓦甸频江东岸亦南北大坞也
村塍连络东向大山即雪山渐南与山心相近矣
二十九日饭而平明临江东岸行三里两岸石峰交合
水流峡间人踰崖上江为崖所束奔流若线而中甚渊
卷十上 第 74a 页 WYG0593-0475c.png
深但峡中多沸水之石激流荡波而渔者夹流置罾于
石影间揽摇曳翠无论得鱼与鱼之肥否固自胜也半
里越崖南下江亦出峡有石浮波面俨然一鼋鼍随水
出也又南二里过上庄有山西突中夹坞成田村倚突
峰之东江曲突峰之西而路循坞中踰脊而西南又一
里复与江遇两崖复成峡石之突峡迎流与罾之夹流
曳翠亦复如前也一里江曲而西路从江之南亦曲而
西截江北之坞于是北望隔江南下之山至是中分其
石影间揽摇曳翠无论得鱼与鱼之肥否固自胜也半
里越崖南下江亦出峡有石浮波面俨然一鼋鼍随水
出也又南二里过上庄有山西突中夹坞成田村倚突
峰之东江曲突峰之西而路循坞中踰脊而西南又一
里复与江遇两崖复成峡石之突峡迎流与罾之夹流
曳翠亦复如前也一里江曲而西路从江之南亦曲而
西截江北之坞于是北望隔江南下之山至是中分其
卷十上 第 74b 页 WYG0593-0475d.png
东支已尽横突而东即西峡之绕而下者其西支犹横
突西南即固栋两江所合而南盘者两支之中北逊成
坞而灰窑厂临其上焉是厂亦六厂之一所出矿重于
他处昔封之而今复开则不及他处矣西一里复上一
北突小冈有竹环坡结庐其中者是为苦竹冈越而南
下共一里又越坞南上遂从坡上南行二里江随西峰
之嘴曲而东始舣舟而渡其西岸随西山南行一里坡
尾东掉路亦随而东南踰之一里有一二家倚坡北向
突西南即固栋两江所合而南盘者两支之中北逊成
坞而灰窑厂临其上焉是厂亦六厂之一所出矿重于
他处昔封之而今复开则不及他处矣西一里复上一
北突小冈有竹环坡结庐其中者是为苦竹冈越而南
下共一里又越坞南上遂从坡上南行二里江随西峰
之嘴曲而东始舣舟而渡其西岸随西山南行一里坡
尾东掉路亦随而东南踰之一里有一二家倚坡北向
卷十上 第 75a 页 WYG0593-0476a.png
而居由其东更南上一里遂踰其东下之脊南行脊间
二里复稍下有小峡自西而东其峡甚逼中有小水捣
坑东出乃下半里稍西转迎流行峡中有数家倚峡北
是为曲石而峡之西其内反辟而成坞亦有村庐倚之
则峡水之所从来也于是南截峡流又上坡行坡间二
里有村当路左亦曲石之村庐也又南三里乃随坡西
转始见坡南坞大开西行一里又南向峻下者一里及
坞底有桥跨江亦铁锁交络而覆亭于上者是为曲石
二里复稍下有小峡自西而东其峡甚逼中有小水捣
坑东出乃下半里稍西转迎流行峡中有数家倚峡北
是为曲石而峡之西其内反辟而成坞亦有村庐倚之
则峡水之所从来也于是南截峡流又上坡行坡间二
里有村当路左亦曲石之村庐也又南三里乃随坡西
转始见坡南坞大开西行一里又南向峻下者一里及
坞底有桥跨江亦铁锁交络而覆亭于上者是为曲石
卷十上 第 75b 页 WYG0593-0476b.png
桥从江南岸上坡西向由峡上二里馀复南向陟岭二
里登岭头有三四家当岭而居是为酒店以卖浆得名
也饭而行循岭东南向二里下稍西转复南行坡上又
二里稍下陟一坞而上又南二里过陈挥使庄又南随
峡中行二里有陇环前峡折而自西来有峡直南蹑其
陇余乃随众从峡中西行半里渐西上又半里折而南
上又半里南登陇脊始踰东度之脉于是南望前壑大
开直南与罗生山相对其中成坞甚遥州城隐隐在三
里登岭头有三四家当岭而居是为酒店以卖浆得名
也饭而行循岭东南向二里下稍西转复南行坡上又
二里稍下陟一坞而上又南二里过陈挥使庄又南随
峡中行二里有陇环前峡折而自西来有峡直南蹑其
陇余乃随众从峡中西行半里渐西上又半里折而南
上又半里南登陇脊始踰东度之脉于是南望前壑大
开直南与罗生山相对其中成坞甚遥州城隐隐在三
卷十上 第 76a 页 WYG0593-0476c.png
十里外东之球□亦可全见惟西之宝峰又西北之集
鹰皆为巃嵷南下之支所掩不得而见焉余先贾勇独
上踞草而坐久之后行者至谓其地前有盗自东山峡
中来截路而劫促余并驰南下东望层峡重峦知有寻
幽之境而行者惟恐不去之速也下二里望见澄波汇
山麓余以为即上干峨清海子矣又峻下二里有村
庐当海子北岸竹径扶疏层峦环其后澄潭映其前路
转其东北隅有小水自峡间下注有卖浆之庐当其下
鹰皆为巃嵷南下之支所掩不得而见焉余先贾勇独
上踞草而坐久之后行者至谓其地前有盗自东山峡
中来截路而劫促余并驰南下东望层峡重峦知有寻
幽之境而行者惟恐不去之速也下二里望见澄波汇
山麓余以为即上干峨清海子矣又峻下二里有村
庐当海子北岸竹径扶疏层峦环其后澄潭映其前路
转其东北隅有小水自峡间下注有卖浆之庐当其下
卷十上 第 76b 页 WYG0593-0476d.png
入而少憩以所负木胆浸注峡泉间且问此海子即上
干峨澄镜池否其人漫应之但谓海中有鱼有泛舟而
捕者以时插秧止以供餐不遑出卖然忆志言下海子
鱼可捕上海子鱼不可捕岂其言今不验耶循海东峻
麓行二里及海子南滨遇耕者再问之始知此乃下海
子上海子所云澄镜池者尚在村东北重山之上由此
而上五里乃及之余不能从南二里越一涧有村连竹
甚深是为中干峨村由村南又南下三里其村竹庐交
干峨澄镜池否其人漫应之但谓海中有鱼有泛舟而
捕者以时插秧止以供餐不遑出卖然忆志言下海子
鱼可捕上海子鱼不可捕岂其言今不验耶循海东峻
麓行二里及海子南滨遇耕者再问之始知此乃下海
子上海子所云澄镜池者尚在村东北重山之上由此
而上五里乃及之余不能从南二里越一涧有村连竹
甚深是为中干峨村由村南又南下三里其村竹庐交
卷十上 第 77a 页 WYG0593-0477a.png
映更遥是为下干峨村至是东坡之下辟为深坞而溪
流南贯由是从村南稍西即转南向随坡上行一里渐
南下俯瞰坞中溪流已有刺小舟而浮者既而南行二
里有一二家倚坡湾而居与下干峨南北遥对从此东
向随坡上半里乃蹑坡之东嘴从其上南转则东嘴之
下其崖甚峻数十家倚其麓而居竹树蒙茸俯瞰若不
可得而窥也南半里稍西复转而南半里崖下居庐
既尽忽见一大溪东向而横于前乃透崖而出石穴者
流南贯由是从村南稍西即转南向随坡上行一里渐
南下俯瞰坞中溪流已有刺小舟而浮者既而南行二
里有一二家倚坡湾而居与下干峨南北遥对从此东
向随坡上半里乃蹑坡之东嘴从其上南转则东嘴之
下其崖甚峻数十家倚其麓而居竹树蒙茸俯瞰若不
可得而窥也南半里稍西复转而南半里崖下居庐
既尽忽见一大溪东向而横于前乃透崖而出石穴者
卷十上 第 77b 页 WYG0593-0477b.png
崖峻无路下坠沿崖端南行半里稍下见有径下沿坡
麓乃令顾仆守木胆于路隅余策杖坠麓循崖北转
又半里投丛木中则其下石穴交流土人以石堤堰水
北注堤之上回流成潭(脱四/字) 尺堤之下喷壑成溪
阔几盈四五里泉之溢处俱从树根石眼纠缪中出阴
森沁骨掬而饮之腑脏透彻悔不携木胆来一投而浸
之既乃仍南沿崖麓半里至顾奴候处取木胆负而行
又南二里下坡指予东向踰梁三里抵东山下又有溪
麓乃令顾仆守木胆于路隅余策杖坠麓循崖北转
又半里投丛木中则其下石穴交流土人以石堤堰水
北注堤之上回流成潭(脱四/字) 尺堤之下喷壑成溪
阔几盈四五里泉之溢处俱从树根石眼纠缪中出阴
森沁骨掬而饮之腑脏透彻悔不携木胆来一投而浸
之既乃仍南沿崖麓半里至顾奴候处取木胆负而行
又南二里下坡指予东向踰梁三里抵东山下又有溪
卷十上 第 78a 页 WYG0593-0477c.png
自东而西有梁北跨之是为迎凤桥以其西有飞凤山
也过桥遂直趋而南二里再南踰一梁梁下水如线将绝
则黄坡泉之向北而西转者又南一里又南踰一梁其水
亦将绝则饮马河之向北而西转者又南一里入腾
越北门行城中二里出南门城中无市肆不若南关
外之喧填也抵寓已下午(下阙/)
也过桥遂直趋而南二里再南踰一梁梁下水如线将绝
则黄坡泉之向北而西转者又南一里又南踰一梁其水
亦将绝则饮马河之向北而西转者又南一里入腾
越北门行城中二里出南门城中无市肆不若南关
外之喧填也抵寓已下午(下阙/)
卷十上 第 78b 页 WYG0593-0477d.png
徐霞客游记卷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