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第 1a 页
凤翔府志 田赋 田以出赋赋以准田古之制也八属各有
是田而各有是赋也宜若一定弗易而往往有不然者其故可
推知也故里甲贫民多至流移豪右者或㩀其业久假若真即
叉张大声势而流移者惧自远徙于是户口渐减矣况老书黠
算交倚责重反覆相幻以故诡寄田粮多寡交错诸役纷纭日
异月殊虚陪课程指名责实此奸伪日滋积弊日深若一长吏
清心严法而可革祛者也至如镇厚县分粮三百石派于凤翔
县各里凤翔县派牛站于平凉府各递运所若干每年徵银靡
定宝鸡县地方远僻人多诡行岁徵税粮稽迟涉难汧阳县
雪白里原自麟游县出分者徵纳赋税并各杂役十惟一二玩
是田而各有是赋也宜若一定弗易而往往有不然者其故可
推知也故里甲贫民多至流移豪右者或㩀其业久假若真即
叉张大声势而流移者惧自远徙于是户口渐减矣况老书黠
算交倚责重反覆相幻以故诡寄田粮多寡交错诸役纷纭日
异月殊虚陪课程指名责实此奸伪日滋积弊日深若一长吏
清心严法而可革祛者也至如镇厚县分粮三百石派于凤翔
县各里凤翔县派牛站于平凉府各递运所若干每年徵银靡
定宝鸡县地方远僻人多诡行岁徵税粮稽迟涉难汧阳县
雪白里原自麟游县出分者徵纳赋税并各杂役十惟一二玩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法久而负固深顽民老不识官长面者观风君子经略全陜调
停酌中使斯民共沾圣王之化无有俾不均之叹焉其物产
也天时之失宜地气之运动昔日所礼者今日或牿矣日浸月
滋而八属各产土物则为生民日用之养物类之有无不可以
相通此造化机缄之妙当途君子岂能容心于其间耶
停酌中使斯民共沾圣王之化无有俾不均之叹焉其物产
也天时之失宜地气之运动昔日所礼者今日或牿矣日浸月
滋而八属各产土物则为生民日用之养物类之有无不可以
相通此造化机缄之妙当途君子岂能容心于其间耶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汉中府志水利
南郑县 廉水河堰 石梯堰 杨村堰 老溪堰 红花堰
黄土堰 石门堰 石子拜堰其山河马岭野罗鹿头见褒
城堰志盖两县共利之也
褒城县山河堰在县南长三百六十步横截龙江中流而东
绕资以溉田乃汉相国萧何创筑为礼储计曹参落成之古刻
云巨石为主琐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列为井字蜀诸葛
亮驻汉踵其迹宋吴玠吴璘相继脩筑至今利赖其下鳞次诸
堰皆渊源于此 金华堰东南六里乃山河堰水折流之总渠
也 第三堰南五里乃龙江下流分东西两渠南褒汉中共之
者 高堰 舞珠堰 大斜堰 小斜堰 龙潭堰 马湖堰
南郑县 廉水河堰 石梯堰 杨村堰 老溪堰 红花堰
黄土堰 石门堰 石子拜堰其山河马岭野罗鹿头见褒
城堰志盖两县共利之也
褒城县山河堰在县南长三百六十步横截龙江中流而东
绕资以溉田乃汉相国萧何创筑为礼储计曹参落成之古刻
云巨石为主琐石为辅横以大木植以长桩列为井字蜀诸葛
亮驻汉踵其迹宋吴玠吴璘相继脩筑至今利赖其下鳞次诸
堰皆渊源于此 金华堰东南六里乃山河堰水折流之总渠
也 第三堰南五里乃龙江下流分东西两渠南褒汉中共之
者 高堰 舞珠堰 大斜堰 小斜堰 龙潭堰 马湖堰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野罗堰 马岭堰 鹿头堰 铁炉堰 四股堰 流珠堰南
八十里星浪喷迅势若流珠亦萧何所筑也嘉靖二十八年堤
岸倾圯用力寔艰邑监生欧本礼相方度宜浚源导流编竹为
笼实之以石顺置中流限以桩木胼胝数月方克毕工至今赖
之
城固县 杨填堰县北一十五里出湑水河宋开国侯杨从义
于河内填成此堰故名城固县用水三分洋县用水七分 五
门堰县西北二十五里出湑水河元至正间县尹蒲庸以脩筑
不坚改创石渠以通水利弘治间推官郝晟重开之俱有记
百丈堰县西北三十里横截湑水为堰阔百丈故名 高堰
盘蛇堰 横渠堰 邹公堰 承沙堰 倒柳堰 西小堰
八十里星浪喷迅势若流珠亦萧何所筑也嘉靖二十八年堤
岸倾圯用力寔艰邑监生欧本礼相方度宜浚源导流编竹为
笼实之以石顺置中流限以桩木胼胝数月方克毕工至今赖
之
城固县 杨填堰县北一十五里出湑水河宋开国侯杨从义
于河内填成此堰故名城固县用水三分洋县用水七分 五
门堰县西北二十五里出湑水河元至正间县尹蒲庸以脩筑
不坚改创石渠以通水利弘治间推官郝晟重开之俱有记
百丈堰县西北三十里横截湑水为堰阔百丈故名 高堰
盘蛇堰 横渠堰 邹公堰 承沙堰 倒柳堰 西小堰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上官堰 枣儿堰 周公堰 沙平堰 东流堰 坪沙堰
西流堰 流沙堰 鹅儿堰县东北十里宝山之麓相传二龙
化鹅戏水堰崩故名
洋县 斜堰县北五里堰居灙水下流岁苦冲崩万历十七年
知县李用中以石条横甃数丈许仍东开土渠灌溉资之 土
门堰县北十里 灙滨堰县北一十五里堰水所给甚远下有
断涧二岁每为板槽引水值水横发槽辄沦落田涸稿民甚苦
之万历十五年知县李用中创石槽二极为完固始永济矣有
碑记 苧溪堰 二郎堰 高原堰 三郎堰
西乡县 金洋堰在县武子山后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有
五其名不具载 五渠堰 官庄堰 平地堰 空渠堰 东
西流堰 流沙堰 鹅儿堰县东北十里宝山之麓相传二龙
化鹅戏水堰崩故名
洋县 斜堰县北五里堰居灙水下流岁苦冲崩万历十七年
知县李用中以石条横甃数丈许仍东开土渠灌溉资之 土
门堰县北十里 灙滨堰县北一十五里堰水所给甚远下有
断涧二岁每为板槽引水值水横发槽辄沦落田涸稿民甚苦
之万历十五年知县李用中创石槽二极为完固始永济矣有
碑记 苧溪堰 二郎堰 高原堰 三郎堰
西乡县 金洋堰在县武子山后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有
五其名不具载 五渠堰 官庄堰 平地堰 空渠堰 东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龙溪堰 西龙溪堰惊军坝堰洋溪河堰 高川河堰
高头坝堰 长岭冈堰黄池塘堰 罗家坪堰 梭罗关塘
堰
沔县 马家堰 石门堰 白崖堰 石燕子堰 天分堰
山河堰 金公堰 三岔东堰 三岔西堰 石刺塔堰 罗
村堰 金泉东南四十五里源泉涌出灌田千馀顷莫底泉
东南四十里泉出不竭俗传无底灌田百馀亩
宁羌州七里堰州西七里嘉靖间知州李应元脩溉田十馀顷
他近溪处所多有小堰
高头坝堰 长岭冈堰黄池塘堰 罗家坪堰 梭罗关塘
堰
沔县 马家堰 石门堰 白崖堰 石燕子堰 天分堰
山河堰 金公堰 三岔东堰 三岔西堰 石刺塔堰 罗
村堰 金泉东南四十五里源泉涌出灌田千馀顷莫底泉
东南四十里泉出不竭俗传无底灌田百馀亩
宁羌州七里堰州西七里嘉靖间知州李应元脩溉田十馀顷
他近溪处所多有小堰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按筑堰溉田为利最大厥工亦最艰岁出
桩赀岁动夫力苟无法以变通之则利
源反为害丛矣故议者谓筱箘之宜置也
拍筑之宜坚也冲崩之宜稽也堰长之宜
择也夫册宜清桐口宜石而灌序之宜定也
盖 置则桩可省筑坚则堤无溃冲崩
稽而补脩有数乾没者何所作其奸堰长
择而督率得人规避者何所施其巧夫册
综以清斯无偏苦之忧栅口砌以石斯无
盗挖之弊若上四下六之次序有定则上坝
桩赀岁动夫力苟无法以变通之则利
源反为害丛矣故议者谓筱箘之宜置也
拍筑之宜坚也冲崩之宜稽也堰长之宜
择也夫册宜清桐口宜石而灌序之宜定也
盖 置则桩可省筑坚则堤无溃冲崩
稽而补脩有数乾没者何所作其奸堰长
择而督率得人规避者何所施其巧夫册
综以清斯无偏苦之忧栅口砌以石斯无
盗挖之弊若上四下六之次序有定则上坝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下坝土分愿各得所称水利者信乎其为
美利而积于不涸之源流于不竭之潴矣
美利而积于不涸之源流于不竭之潴矣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茶课 西乡县二万九千六百八斤五钱何
大复曰汉中之茶产于西乡故谓尽茶地余
问之不然西乡茶地惟王里耳三里去县又
四百里经于豺虎寇盗之窟比以加赋其民
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
办也于是乎有逋户焉
大复曰汉中之茶产于西乡故谓尽茶地余
问之不然西乡茶地惟王里耳三里去县又
四百里经于豺虎寇盗之窟比以加赋其民
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
办也于是乎有逋户焉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陵文𥙿公知命录
咸阳西三十里马嵬镇在焉又西四五里即马嵬坡杨妃葬处夷
然一垄当路傍问之土人云杨妃粉挖土四尺馀可得如礓砂石
研之可傅想亦一时传会之谈
汉中形势绝佳渭南诸山深厚七百馀里拥蔽其后西南巴蜀东
接荆襄不惟挽输之易而饶沃亦甲天下曹洪谓三岳三涂皆不
及非虚谈也异时亦一都会之地
益门镇在渭南二十里而风景气候与关陜回别秦汉界限天地
自然之理也自此入连云栈七百馀里惟凤县岭鸡头关二处最
险凤岭则迤逦而高鸡关则陡峻而袅自入武关而南栈明始相
连属有甚孤危处真天下之险道也武关以北栈道才十一尔按
咸阳西三十里马嵬镇在焉又西四五里即马嵬坡杨妃葬处夷
然一垄当路傍问之土人云杨妃粉挖土四尺馀可得如礓砂石
研之可傅想亦一时传会之谈
汉中形势绝佳渭南诸山深厚七百馀里拥蔽其后西南巴蜀东
接荆襄不惟挽输之易而饶沃亦甲天下曹洪谓三岳三涂皆不
及非虚谈也异时亦一都会之地
益门镇在渭南二十里而风景气候与关陜回别秦汉界限天地
自然之理也自此入连云栈七百馀里惟凤县岭鸡头关二处最
险凤岭则迤逦而高鸡关则陡峻而袅自入武关而南栈明始相
连属有甚孤危处真天下之险道也武关以北栈道才十一尔按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宋大安军图经云桥阁共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间护险偏栏共
四万七千一百三十四间本朝洪武间普定侯所修连云栈桥凡
四十五处共九百六十七间方正学发褒城过七盘岭宿独架桥
阁诗一桥至一百四十二间今桥无数处有一桥才十馀间而行
旅无阻想渐次开辟矣
金牛事载蜀记胡曾咏之前人多有辨其非者今沔县西百里金
牛驿在马西十里馀入所谓五丁峡峡本天成断非人力所能与
实汉水之源至若险陡阸隘处似有斧凿如栈道者或五丁所为
传疑可也入峡二十里东西相对两岩上有石钟石鼓形像宛然
民间有谣如地钤者曰石钟对石鼓金银有万五若人识得破买
了兴元府贾胡过其下疑有宝凿之金钟形有残阙马
四万七千一百三十四间本朝洪武间普定侯所修连云栈桥凡
四十五处共九百六十七间方正学发褒城过七盘岭宿独架桥
阁诗一桥至一百四十二间今桥无数处有一桥才十馀间而行
旅无阻想渐次开辟矣
金牛事载蜀记胡曾咏之前人多有辨其非者今沔县西百里金
牛驿在马西十里馀入所谓五丁峡峡本天成断非人力所能与
实汉水之源至若险陡阸隘处似有斧凿如栈道者或五丁所为
传疑可也入峡二十里东西相对两岩上有石钟石鼓形像宛然
民间有谣如地钤者曰石钟对石鼓金银有万五若人识得破买
了兴元府贾胡过其下疑有宝凿之金钟形有残阙马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宝鸡南二十里为大散关和尚原在焉山自西来即秦岭一支不
独为秦蜀之界亦中国南北之界也凡水在岭南者南行通名曰
江水在岭北者北行通名曰河朱子释河亦曰北方流水一通名
独为秦蜀之界亦中国南北之界也凡水在岭南者南行通名曰
江水在岭北者北行通名曰河朱子释河亦曰北方流水一通名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延绥镇志
河东刘敏宽曰按榆塞古朔方地河流自西而东由宁夏横城折
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由黄甫川入葭州界谓之
入套纡回二千馀里环抱河南之地谓之河套自古郡县绣错其
中明初即唐受降城故地营东胜跨河北以卫套中我人登城一
望则平沙漠漠无林阻见百十里而遥匹马一人不能隐敌辄望
城引去遂远居沙漠河限之而套为内地时候河冰乃乘间入犯
我所防者秋冬耳春夏得以其馀力田套中修城守其往来侵边
惟辽东宣大宁夏甘肃庄浪一带频茹其毒而延庆无患者河套
蔽之也迨东胜不守外险既失彼始渡河无所忌矣先是镇兵驻
绥德苦于遥制遇敌入犯比出兵每不及而返其后都御史余子
河东刘敏宽曰按榆塞古朔方地河流自西而东由宁夏横城折
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由黄甫川入葭州界谓之
入套纡回二千馀里环抱河南之地谓之河套自古郡县绣错其
中明初即唐受降城故地营东胜跨河北以卫套中我人登城一
望则平沙漠漠无林阻见百十里而遥匹马一人不能隐敌辄望
城引去遂远居沙漠河限之而套为内地时候河冰乃乘间入犯
我所防者秋冬耳春夏得以其馀力田套中修城守其往来侵边
惟辽东宣大宁夏甘肃庄浪一带频茹其毒而延庆无患者河套
蔽之也迨东胜不守外险既失彼始渡河无所忌矣先是镇兵驻
绥德苦于遥制遇敌入犯比出兵每不及而返其后都御史余子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俊抚延绥相度形势东至清水之紫城西至宁夏之花马池筑边
墙二千里增置营堡创榆林卫移绥德重兵镇于此清釐陜人有
伍籍诡落及罪谪者徙实之择其才子弟为建学立师教之又开
界石外地兴屯田岁得粮数万石事皆创始而经画焕然自是榆
为雄镇弘活中朝廷清明河曲无患然东胜终己不复法久复玩
边墙日颓薄不治而癿加斯兰每岁八月自河西入套中围猎春
出剽宣大以为常七年火筛寇固原诏起都御史杨一清总制三
边于是始复申搜套复东胜议而卒不果行孝宗之后逆瑾专政
以修边过费而边备日弛嘉靖中总督侍郎曾铣上复河套议而
终梗之又前之言套可搜者非一人而王越行之有明效使当时
力主之何至有后患哉
墙二千里增置营堡创榆林卫移绥德重兵镇于此清釐陜人有
伍籍诡落及罪谪者徙实之择其才子弟为建学立师教之又开
界石外地兴屯田岁得粮数万石事皆创始而经画焕然自是榆
为雄镇弘活中朝廷清明河曲无患然东胜终己不复法久复玩
边墙日颓薄不治而癿加斯兰每岁八月自河西入套中围猎春
出剽宣大以为常七年火筛寇固原诏起都御史杨一清总制三
边于是始复申搜套复东胜议而卒不果行孝宗之后逆瑾专政
以修边过费而边备日弛嘉靖中总督侍郎曾铣上复河套议而
终梗之又前之言套可搜者非一人而王越行之有明效使当时
力主之何至有后患哉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中路论曰榆林城在常乐保宁之中文武开府其间五营重兵彪
腾虎踞且左山右水固天设之岩疆全镇之上游也保宁波罗相
去八十里中虽有响水一堡去边七十里旧恃无定河为限所虑
者冰坚之时耳今河水浅不足恃宜于保宁波罗之间添置一堡
移响水之兵守之怀远威武清平边垣虽临险阻高峰峻坂似若
可据然冲口实多川面平衍如西川小理河汊坝最为首冲若或
大举南驰则安定白落卧牛诸城悉被其毒矣且东起常乐西抵
波罗沿边积沙高与墙等时虽铲削旋壅如故盖人力之不敌风
力也保宁昔称水泽之区年来潴水渐涸马无所饮倘保宁日就
凋疲则归德之饷道可虞是今之首当加意绷缪者也然犹有隐
忧焉保宁常乐实枙归德鱼河大川之冲雕阴上郡在在可虑今
腾虎踞且左山右水固天设之岩疆全镇之上游也保宁波罗相
去八十里中虽有响水一堡去边七十里旧恃无定河为限所虑
者冰坚之时耳今河水浅不足恃宜于保宁波罗之间添置一堡
移响水之兵守之怀远威武清平边垣虽临险阻高峰峻坂似若
可据然冲口实多川面平衍如西川小理河汊坝最为首冲若或
大举南驰则安定白落卧牛诸城悉被其毒矣且东起常乐西抵
波罗沿边积沙高与墙等时虽铲削旋壅如故盖人力之不敌风
力也保宁昔称水泽之区年来潴水渐涸马无所饮倘保宁日就
凋疲则归德之饷道可虞是今之首当加意绷缪者也然犹有隐
忧焉保宁常乐实枙归德鱼河大川之冲雕阴上郡在在可虑今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虽设有中协副将一员可以联属一路但兵不满二千马止于数
百苟且支吾以幸无事岂完策哉
东路论曰榆林东路黄甫川堡与晋之岢岚楼子营仅一河之隔
迤西至双山一十二城冈阜交错深堑高崖蜿蜒四五百里东南
逼临大河故东路之利利在险也虽间有窃掠而大举湥入则昔
多未有然秋则虑入双山之大川南近米脂为最冲冬则虑黄甫
之河冰一马可度随时设备其容缓乎且密迩葭州府谷神木吴
堡诸邑军民杂居牧保为难为东路计者当以捍禦责之将领收
敛责之有司庶壁可坚而野可清矣
西路论曰延镇西邻宁夏与花马池接壤者定边之盬场堡也定
边转而东为砖并龙州十五营堡皆依山临堑倚险可守然宁塞
百苟且支吾以幸无事岂完策哉
东路论曰榆林东路黄甫川堡与晋之岢岚楼子营仅一河之隔
迤西至双山一十二城冈阜交错深堑高崖蜿蜒四五百里东南
逼临大河故东路之利利在险也虽间有窃掠而大举湥入则昔
多未有然秋则虑入双山之大川南近米脂为最冲冬则虑黄甫
之河冰一马可度随时设备其容缓乎且密迩葭州府谷神木吴
堡诸邑军民杂居牧保为难为东路计者当以捍禦责之将领收
敛责之有司庶壁可坚而野可清矣
西路论曰延镇西邻宁夏与花马池接壤者定边之盬场堡也定
边转而东为砖并龙州十五营堡皆依山临堑倚险可守然宁塞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柳树涧平川错杂为延安之门户居常小窃秋高大举较之镇靖
靖边犹为要害柳树涧迤西则旷野平原无险可据新安边新兴
石涝三山诸堡设在腹里议者欲分其军丁添贴守瞭未必非补
偏之一策也砖井去定边五十馀里而遥欲于瓦劄梁增设一堡
如镇罗堡故事以便接应或以兵粮无措竟同筑舍奈之何哉定
边西郭之外南北二沙最为边患除之复聚徒烦畚锸之劳不若
增筑砖墩之为因地制宜也
靖边犹为要害柳树涧迤西则旷野平原无险可据新安边新兴
石涝三山诸堡设在腹里议者欲分其军丁添贴守瞭未必非补
偏之一策也砖井去定边五十馀里而遥欲于瓦劄梁增设一堡
如镇罗堡故事以便接应或以兵粮无措竟同筑舍奈之何哉定
边西郭之外南北二沙最为边患除之复聚徒烦畚锸之劳不若
增筑砖墩之为因地制宜也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砥斋集 延安屯田议
屯田之制实始金城相其临戎广野使戌卒耕稼其
间以十一二输官十八九自赡历代行之法 意美
明太祖屯田遍天下九边为多而九边屯田又以西
北为最其垦田之令以边方閒田许军民开种永不
起科开屯之例军以十分为率以七分守城三分屯
种有额内额外之殊然法久弊生瘠田荒芜不治腴
田为豪强兼并或官校侵夺汨没混乱徒有其名此
体国经野者所盱衡而叹也今延安绥德宜君等处
各设兵防人不下数千大乱之后閒田颇广诚大修
屯田之制实始金城相其临戎广野使戌卒耕稼其
间以十一二输官十八九自赡历代行之法 意美
明太祖屯田遍天下九边为多而九边屯田又以西
北为最其垦田之令以边方閒田许军民开种永不
起科开屯之例军以十分为率以七分守城三分屯
种有额内额外之殊然法久弊生瘠田荒芜不治腴
田为豪强兼并或官校侵夺汨没混乱徒有其名此
体国经野者所盱衡而叹也今延安绥德宜君等处
各设兵防人不下数千大乱之后閒田颇广诚大修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屯政耑任责成谕令所在地方有司并镇守将官一
心规画设给牛种每军一人量给閒田若干务有馀
𥙿则军为乐业措置巳定请 旨永著为令内省帑
运外省民输期年之间将变荒碛为丰壤昜流徙而
乐康足食足兵未有善于此者经界在田开列在籍
非高远难行之事非幽隐难察之情特在以实心实
任之耳至如地方水泉可引灌溉者令有司相度高
下经营蓄泄有成功者特与荐剡尤所谓富国至计
一曰之劳百世之利矣
心规画设给牛种每军一人量给閒田若干务有馀
𥙿则军为乐业措置巳定请 旨永著为令内省帑
运外省民输期年之间将变荒碛为丰壤昜流徙而
乐康足食足兵未有善于此者经界在田开列在籍
非高远难行之事非幽隐难察之情特在以实心实
任之耳至如地方水泉可引灌溉者令有司相度高
下经营蓄泄有成功者特与荐剡尤所谓富国至计
一曰之劳百世之利矣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庆阳府 安化县驿马关在城西南九十里周一百四十
步内置巡简司 槐安镇在城北一百五十里道路宽平最
为要害宋范仲淹置镇于此增筑周围六里城门楼橹
悉具又多设仓廒且道通定边花马池诸处又相为应
援足以控制外夷藩蓠中夏矣五交镇在城东北一百
一十里北至宁夏界五十里 马镫寨在府北七十里
横山寨在府北一百里绥远寨在府北一百里 怀安寨
在府东二百里东接延安府界 金汤寨在府东二百里
白豹寨在府北三百里寡阜寨在府北三十里大秡砦
在府北三百里 柔远砦(见上)宋范仲淹所筑周二里今废
槐安东谷砦在府东北一百七十里道通安寨川范仲淹置
步内置巡简司 槐安镇在城北一百五十里道路宽平最
为要害宋范仲淹置镇于此增筑周围六里城门楼橹
悉具又多设仓廒且道通定边花马池诸处又相为应
援足以控制外夷藩蓠中夏矣五交镇在城东北一百
一十里北至宁夏界五十里 马镫寨在府北七十里
横山寨在府北一百里绥远寨在府北一百里 怀安寨
在府东二百里东接延安府界 金汤寨在府东二百里
白豹寨在府北三百里寡阜寨在府北三十里大秡砦
在府北三百里 柔远砦(见上)宋范仲淹所筑周二里今废
槐安东谷砦在府东北一百七十里道通安寨川范仲淹置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槐安西谷砦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道通环州宋范仲淹
筑 永和砦在府西北一百里西控大现川宋范仲淹筑
美泥砦在府西南一百里宋范仲淹筑雪泥砦在府西南一
百五十里宋范仲淹筑 荔原砦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宋蔡
挺筑天固砦在府西南八十里地即彭原废县 通远砦
在府 里宋筑 定边城(见上)董志堡在府南一百
二十里 赤城堡在府南七十里 温泉堡在府南八十里秦
霸岭堡在府南一百一十里并嘉靖中筑
合水县 凤川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宋范仲淹置控子午岭
入西夏界东接本府一百五十里 华池镇在县东一百里
平戎镇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宋范仲淹置西接本府二百六十
筑 永和砦在府西北一百里西控大现川宋范仲淹筑
美泥砦在府西南一百里宋范仲淹筑雪泥砦在府西南一
百五十里宋范仲淹筑 荔原砦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宋蔡
挺筑天固砦在府西南八十里地即彭原废县 通远砦
在府 里宋筑 定边城(见上)董志堡在府南一百
二十里 赤城堡在府南七十里 温泉堡在府南八十里秦
霸岭堡在府南一百一十里并嘉靖中筑
合水县 凤川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宋范仲淹置控子午岭
入西夏界东接本府一百五十里 华池镇在县东一百里
平戎镇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宋范仲淹置西接本府二百六十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里白牛寨在县东三十里
环县 清平关在县东二十里萧关在县西北二里即灵
武地石昌镇在县西三十里道通马岭威州一带宋范仲淹
筑 马岭镇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安化寨在县东三十里
安塞堡在县西四十里宋范仲淹筑 平远砦在县东三
十里东控大现川宋范仲淹筑 团堡砦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宋范仲淹筑徐家窑砦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木钵城(见上)
宁州 复桥砦在州东五里 早杜镇在州南三十里新
庄镇在州西三十里焦村镇在州西五十里 南义井镇在
州北三十里凤凰堡在州北五十里嘉靖中筑
真宁县 桥山寨在县东三十里安兴堡在县东南一十五
环县 清平关在县东二十里萧关在县西北二里即灵
武地石昌镇在县西三十里道通马岭威州一带宋范仲淹
筑 马岭镇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安化寨在县东三十里
安塞堡在县西四十里宋范仲淹筑 平远砦在县东三
十里东控大现川宋范仲淹筑 团堡砦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宋范仲淹筑徐家窑砦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木钵城(见上)
宁州 复桥砦在州东五里 早杜镇在州南三十里新
庄镇在州西三十里焦村镇在州西五十里 南义井镇在
州北三十里凤凰堡在州北五十里嘉靖中筑
真宁县 桥山寨在县东三十里安兴堡在县东南一十五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里 湫头堡在县东南五十里 委家堡在县东七十里解
家堡在县东北四十里山河堡在县东北六十里西峪堡
在县北二十里 高石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家堡在县东北四十里山河堡在县东北六十里西峪堡
在县北二十里 高石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吴甡按秦疏 延庆近边苦寒民多穴处昔人于山峰要险处设立堡寨以禦虏寇
今其基址依然臣在延庆日久习知其俗尝劝谕父老山寨可以避虏讵不可以避盗凡
数家二村露处之氓皆当聚处山寨寨有城有井有窑大者容千人小者亦容数百人据
险固守有一夫当关之势若广业粮粟多备火器无不可守者
今其基址依然臣在延庆日久习知其俗尝劝谕父老山寨可以避虏讵不可以避盗凡
数家二村露处之氓皆当聚处山寨寨有城有井有窑大者容千人小者亦容数百人据
险固守有一夫当关之势若广业粮粟多备火器无不可守者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平凉府志
山海经西去华七百里曰高山是时洪水未溢高下低平道直而径禹治洪水
水疏土崩山川瓜分升高历险涧坂悬绝道阻且纡今乃千里矣禹书曰泾属
渭汭平凉之水泾汭为大分水之源实维高山高山东南为小陇西北为萧关
大原冈峦紏联不绝咸源华亭白岩泾出湫头东北西面等头放之平凉越泾
而邠汭来汇之踰鸿口泾阳三原以汇渭而入黄河汭源湫头东南密迩于泾
东汇华西汇崇信诸水北过泾州之西以入泾山多石砂水皆清𥻘华亭南境
远门川诸水乃东汇赤城良原灵台远溪诸水北至亭口以入泾镇原汇庆阳
南阳之水过泾州之北以入泾山多黄壤水皆浊流以众水汇萃奫平可舟诗
曰淠彼泾舟是也自兹以上溪涨峻驶奔流可方(筏/也)咸疏为磨硙以治面造纸
灌溉田园亦患冲决利害相兼矣咸出高山之阳高山西南隆德静宁是谓山
后之水乃由巩昌之清水县以入渭高山西北镇原之阴固原诸水汇为东西
海子北为黑水东北以入黄河寒不任灌溉浅不胜舟楫颇为磨硙才足汲牧
山海经西去华七百里曰高山是时洪水未溢高下低平道直而径禹治洪水
水疏土崩山川瓜分升高历险涧坂悬绝道阻且纡今乃千里矣禹书曰泾属
渭汭平凉之水泾汭为大分水之源实维高山高山东南为小陇西北为萧关
大原冈峦紏联不绝咸源华亭白岩泾出湫头东北西面等头放之平凉越泾
而邠汭来汇之踰鸿口泾阳三原以汇渭而入黄河汭源湫头东南密迩于泾
东汇华西汇崇信诸水北过泾州之西以入泾山多石砂水皆清𥻘华亭南境
远门川诸水乃东汇赤城良原灵台远溪诸水北至亭口以入泾镇原汇庆阳
南阳之水过泾州之北以入泾山多黄壤水皆浊流以众水汇萃奫平可舟诗
曰淠彼泾舟是也自兹以上溪涨峻驶奔流可方(筏/也)咸疏为磨硙以治面造纸
灌溉田园亦患冲决利害相兼矣咸出高山之阳高山西南隆德静宁是谓山
后之水乃由巩昌之清水县以入渭高山西北镇原之阴固原诸水汇为东西
海子北为黑水东北以入黄河寒不任灌溉浅不胜舟楫颇为磨硙才足汲牧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其利微矣咸出高山之阴
平凉城南北之水皆入于泾泾出府城西南七十里笄头山下今曰箕裘巘声
之转也巘山顶也地属华亭白岩里百泉之讹也前即湫头山朝那湫在其巅
其下为汭合华亭崇信三水过泾州西回中而东入泾皆可引而为渠轮而为
磨以治榖香及𥿄分溉田园民所利也百泉泾东过空同至龙尾山之阳则六
盘牛营迤东北山诸水汇焉而泾流始大东去府城西北一里而遥阴疏为中
内外三渠阳亦渠东西二十里为磨以百数咸估五七百金分流溉园咸亩直
十全以上或至三十全少者亩三五金池塘台榭花卉竹木相望而杨柳尤多
皆诸宗豪贵产也卉以石榴山茶牡丹芍药菊为丽鱼以金银玳瑁为上竹以
凤瓦为贵他殆难枚举也嘉靖庚戍以来水旱不均旱则争决泾涯以增渠而
莫或闭潦水大至泾乃弃故道而大决诸渠漂毁园池台榭植物城北盛观荡
为砂砾唯东方尚存其半西北所馀无几也今方讲求导闭之术法当于城西
为大堤以捍泾而曲置水门以通渠不可缓也北城之闉温泉出焉即古柳湖
平凉城南北之水皆入于泾泾出府城西南七十里笄头山下今曰箕裘巘声
之转也巘山顶也地属华亭白岩里百泉之讹也前即湫头山朝那湫在其巅
其下为汭合华亭崇信三水过泾州西回中而东入泾皆可引而为渠轮而为
磨以治榖香及𥿄分溉田园民所利也百泉泾东过空同至龙尾山之阳则六
盘牛营迤东北山诸水汇焉而泾流始大东去府城西北一里而遥阴疏为中
内外三渠阳亦渠东西二十里为磨以百数咸估五七百金分流溉园咸亩直
十全以上或至三十全少者亩三五金池塘台榭花卉竹木相望而杨柳尤多
皆诸宗豪贵产也卉以石榴山茶牡丹芍药菊为丽鱼以金银玳瑁为上竹以
凤瓦为贵他殆难枚举也嘉靖庚戍以来水旱不均旱则争决泾涯以增渠而
莫或闭潦水大至泾乃弃故道而大决诸渠漂毁园池台榭植物城北盛观荡
为砂砾唯东方尚存其半西北所馀无几也今方讲求导闭之术法当于城西
为大堤以捍泾而曲置水门以通渠不可缓也北城之闉温泉出焉即古柳湖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为韩之囿楼观陂塘鱼柳荷蒲甚盛作土城砂堤以护其北泾不能侵此其證
也泉东流过陶将军万竹园余北郭之居溉地三里而既东郭新街厢之中桥
曰太平水曰小谷即浚谷也谷高数丈郡南山诸泉汇焉阔及步源远三十里
入于泾东西溉园各里许而山水暴涨盈溢嘉靖六年六月遂漂破东郭室庐
溺居氏以万数沸声如雷有漂至西安尚生者分守参议闽人陈君毓贤始筑
夹河城今随坏辄筑又东二里曰岨谷东南山泉所汇阔及步源远八里溉视
浚谷而暴水颇减亦筑夹城北入于泾自此而东则南北山谷之水咸入泾而
民以利汲灌多负水以居暴雨至漂溺亦多矣
历考诸州县志父老所传与余所见徭租逋负立法之弊有十二而赇盗不与
焉国初以江南赋数多失实诛户部侍郎郭桓等而秋粮事发之民皆充军
天下震惧西人质朴自占户率数十石粮有官者或至百石初诸将失利定丨
西元将王保保大掠西民而北州县空虚民单丁乌户无妻为丁名曰好汉丨
粮有司得免咎是时法简吏清民唯办正徭粮而已徭无私役粮以地所出大
也泉东流过陶将军万竹园余北郭之居溉地三里而既东郭新街厢之中桥
曰太平水曰小谷即浚谷也谷高数丈郡南山诸泉汇焉阔及步源远三十里
入于泾东西溉园各里许而山水暴涨盈溢嘉靖六年六月遂漂破东郭室庐
溺居氏以万数沸声如雷有漂至西安尚生者分守参议闽人陈君毓贤始筑
夹河城今随坏辄筑又东二里曰岨谷东南山泉所汇阔及步源远八里溉视
浚谷而暴水颇减亦筑夹城北入于泾自此而东则南北山谷之水咸入泾而
民以利汲灌多负水以居暴雨至漂溺亦多矣
历考诸州县志父老所传与余所见徭租逋负立法之弊有十二而赇盗不与
焉国初以江南赋数多失实诛户部侍郎郭桓等而秋粮事发之民皆充军
天下震惧西人质朴自占户率数十石粮有官者或至百石初诸将失利定丨
西元将王保保大掠西民而北州县空虚民单丁乌户无妻为丁名曰好汉丨
粮有司得免咎是时法简吏清民唯办正徭粮而已徭无私役粮以地所出大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小麦谷豆斗斛平槩一夫一妇牛二犋垦閒田二顷荒肥畅茂风雨时调可穫
三百石以十之一纳官三十石而至足矣输仓即受固无留难索取折银也故
徭赋昜足民支盐于官里长总 车运之牛车递行每岁不过银三分而一 家
之食盐足矣更不买盐而食也故公私皆利然单丁无妻者一世而绝每十户
有一二户焉而八九已代输不支矣立法之弊一也自占粮虽多荒地山林亦
广固将以予民使生息开垦也子孙多而开垦溥者地必大子孙寡者尚不能
守其原业田亩日削不均之弊二也不均必讼争讼争必买求将安取财故田
园折而输宗室豪强军校矣侵陵之弊三也健讼者胜不讼者负良善蒙辜奸
猾肆志风俗之坏四也又增监苑卫所旗校官吏诸人十倍州县尽夺民地地
无定分而宋室豪强军校益乘势便渔游民商贾盗贼附势射利富强兼并官
法莫之能禦而里甲日益侵削不存十之二三夫以十存二三之民与业而代
输十失七八之粮与徭势必流七大弊五也
高皇时驸马都尉欧阳伦驱递运载私茶兰州大使以闻即诛伦及阿奉诸官
三百石以十之一纳官三十石而至足矣输仓即受固无留难索取折银也故
徭赋昜足民支盐于官里长总 车运之牛车递行每岁不过银三分而一 家
之食盐足矣更不买盐而食也故公私皆利然单丁无妻者一世而绝每十户
有一二户焉而八九已代输不支矣立法之弊一也自占粮虽多荒地山林亦
广固将以予民使生息开垦也子孙多而开垦溥者地必大子孙寡者尚不能
守其原业田亩日削不均之弊二也不均必讼争讼争必买求将安取财故田
园折而输宗室豪强军校矣侵陵之弊三也健讼者胜不讼者负良善蒙辜奸
猾肆志风俗之坏四也又增监苑卫所旗校官吏诸人十倍州县尽夺民地地
无定分而宋室豪强军校益乘势便渔游民商贾盗贼附势射利富强兼并官
法莫之能禦而里甲日益侵削不存十之二三夫以十存二三之民与业而代
输十失七八之粮与徭势必流七大弊五也
高皇时驸马都尉欧阳伦驱递运载私茶兰州大使以闻即诛伦及阿奉诸官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吏而赏大使是时驿递非奉 符验遵定数孰敢冒滥故驿递清乐而里甲不
耰今官之百费倚民取办而吏胥因缘为奸民一当里甲充驿递焚室庐驱妻
子而奔亡矣甚乃杀其襁负有死之志无生之乐盗贼群起法不胜奸夷狄乘
之四隅交难广设戎职增募军旅而民病愈甚矣此其大弊六也三岁考绩三
考黜陟弘冶以前未之有改然典宪简严都御史御史风裁彰灼故吏久而民
不烦也是二察院者如网有纲纲举而目张如桶有箍箍固而无漏今则漏网
吞舟计日年利送往迎来取办顷刻乞贷陪儥生理灭矣大弊七也官既知其
弊宜大有以救之乃以官吏犯法之物例归于公官之迎送既不能免其一而
输公复加为二民力且尽公无所得大弊八也民少官多徭必增又重以土兵
提编徭大增而民丁少日增日盛其弊九也粮改徵银粜禾数倍输银加耗又
将倍之承平久垦地利瘠薄所收不给官粮何以自给其弊十也力差准银大
寡一人终岁坐食以役非十金不能而馆库诸役又将资公费终岁至百全以
上其弊十一也今徭役之目曰贡物盖无几也泽至渥矣曰历银曰科贡费皆
耰今官之百费倚民取办而吏胥因缘为奸民一当里甲充驿递焚室庐驱妻
子而奔亡矣甚乃杀其襁负有死之志无生之乐盗贼群起法不胜奸夷狄乘
之四隅交难广设戎职增募军旅而民病愈甚矣此其大弊六也三岁考绩三
考黜陟弘冶以前未之有改然典宪简严都御史御史风裁彰灼故吏久而民
不烦也是二察院者如网有纲纲举而目张如桶有箍箍固而无漏今则漏网
吞舟计日年利送往迎来取办顷刻乞贷陪儥生理灭矣大弊七也官既知其
弊宜大有以救之乃以官吏犯法之物例归于公官之迎送既不能免其一而
输公复加为二民力且尽公无所得大弊八也民少官多徭必增又重以土兵
提编徭大增而民丁少日增日盛其弊九也粮改徵银粜禾数倍输银加耗又
将倍之承平久垦地利瘠薄所收不给官粮何以自给其弊十也力差准银大
寡一人终岁坐食以役非十金不能而馆库诸役又将资公费终岁至百全以
上其弊十一也今徭役之目曰贡物盖无几也泽至渥矣曰历银曰科贡费皆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礼也曰门曰皂给使也曰库曰斗守财也曰弓兵曰民壮曰机兵捕禦曰曰土
军征役也曰铺司兵巡递也曰驴天曰马夫曰牛夫供馈公命也㫮官所需而
不可缺一焉者曰里甲老人非徭也所以董治教者今舍隶弗役而役民壮机
兵非制也甚又以里甲充隶以市民充隶原设卫所大则征讨小乃捕禦无卫
所者乃设方兵无巡检者乃签兵壮今平凉卫所四布馀军不以捕禦而为卫
官私役巡检司以十数而弓兵咸纳月佑不以捕盗不应公役而加以兵壮重
以土军顿设之军食民租衣民徭隐没弗究而民之代军役者四焉其弊十二
也曰民校厨事新 封郡王也曰养牲户曰乐舞生曰斋郎奉 王祭也又曰
陵户坟僭称陵而私役民殆无法矣群牧所弗养牲军校之馀弗充乐舞赍郎
给新封之校厨皆非也民校取一人焉足矣或户取之户畏病辄行赂祈免或
举州县取之官虑其弊乃议解银十二两祈以免役也既又役校而解银其绝
而弗嗣者官弗检收而新封者又辄签民病极矣夫非理役民弗畏忌也而又
索其进退交际之货贿民是以重病其弊十三也
军征役也曰铺司兵巡递也曰驴天曰马夫曰牛夫供馈公命也㫮官所需而
不可缺一焉者曰里甲老人非徭也所以董治教者今舍隶弗役而役民壮机
兵非制也甚又以里甲充隶以市民充隶原设卫所大则征讨小乃捕禦无卫
所者乃设方兵无巡检者乃签兵壮今平凉卫所四布馀军不以捕禦而为卫
官私役巡检司以十数而弓兵咸纳月佑不以捕盗不应公役而加以兵壮重
以土军顿设之军食民租衣民徭隐没弗究而民之代军役者四焉其弊十二
也曰民校厨事新 封郡王也曰养牲户曰乐舞生曰斋郎奉 王祭也又曰
陵户坟僭称陵而私役民殆无法矣群牧所弗养牲军校之馀弗充乐舞赍郎
给新封之校厨皆非也民校取一人焉足矣或户取之户畏病辄行赂祈免或
举州县取之官虑其弊乃议解银十二两祈以免役也既又役校而解银其绝
而弗嗣者官弗检收而新封者又辄签民病极矣夫非理役民弗畏忌也而又
索其进退交际之货贿民是以重病其弊十三也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平凉县为里二十三原户二千五百三十规方几百五十里地非不广民非不
足顾今衰微不能自存何哉盖尝深思其故矣天造之始大乱甫定南山泾滨
咸森莽斥卤之地以待开垦未几而建苑马监牧焉故夺诸民未垦之田也计
亩过府赋数等又有平凉卫之屯焉复取民未垦之田十一百年后又建固原
卫继又增置苑监唯意之所取凡民田之绝弗业者举以予之而宗室男女封
者盈千生各有田业殁各建茔域僮仆守卫悉取诸至近而足又不啻十之五
而民始大困赋始大殿近府之县平凉华亭甚而公私匮竭矣两寺监苑长史
合属之官吏隶舆门库督府戎帅三卫所之官长吏从又盈千焉禄皆增赋于
田徭皆增取于民民日疲而徭日倍地益削而赋日加以百五十里之地而达
官贵人以千计如之何其可足也军隶之食于官者又几万焉乃一人耕而食
数人如之何其责有司以取盈也生食犹未已也又为之里甲驿递以送往迎
来取办俄顷而动用百十金民以以不堪其求而唯祈流亡之速矣物极则变
蛮则通通则久省冗食节浮费以通变宜民此
足顾今衰微不能自存何哉盖尝深思其故矣天造之始大乱甫定南山泾滨
咸森莽斥卤之地以待开垦未几而建苑马监牧焉故夺诸民未垦之田也计
亩过府赋数等又有平凉卫之屯焉复取民未垦之田十一百年后又建固原
卫继又增置苑监唯意之所取凡民田之绝弗业者举以予之而宗室男女封
者盈千生各有田业殁各建茔域僮仆守卫悉取诸至近而足又不啻十之五
而民始大困赋始大殿近府之县平凉华亭甚而公私匮竭矣两寺监苑长史
合属之官吏隶舆门库督府戎帅三卫所之官长吏从又盈千焉禄皆增赋于
田徭皆增取于民民日疲而徭日倍地益削而赋日加以百五十里之地而达
官贵人以千计如之何其可足也军隶之食于官者又几万焉乃一人耕而食
数人如之何其责有司以取盈也生食犹未已也又为之里甲驿递以送往迎
来取办俄顷而动用百十金民以以不堪其求而唯祈流亡之速矣物极则变
蛮则通通则久省冗食节浮费以通变宜民此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啇盐既大行于民则官不当取盐钞银百官折俸既虚则宗室势不常独给况
夲身正禄尚缺乃以给奸轨为赇吏窠尤所不可用以补助正禄礼也大要计
臣不肯正法守出纳倚办吏胥此民之所以日用也奸者能赇求而君子耻之
此君子之道所以日消而四维扫地矣呜乎痛哉
平凉九里之城三里之郭王而国者一焉其护卫一凡四所亡虑四千户而仪
卫典仗十百群牧一千敬依自占相埒不啻万人焉王而郡者二十有典仗仗
户各百者四又有奉祀 安王坟五百七十户近虽改属平凉卫面尚未听命
仗有户五十者二其馀亦不减三十户而私人不与焉盖又不啻万也将军以
下至乡郡殆逾千矣役多者数百人少者以十数又不啻万焉城郭不啻盈矣
而两寺平凉卫官兵之居亦三分之一县之所存盖无几何故民不及百廛又
多僦屋而居山川民居盛衰亦如之鸣乎产金之山靡植卉草探珠之渊不栖
鱼鳖茂林之荫罔生庶植艳冶之妇弗肓子姓此盛彼衰理势然也城郭繁而
民赋寡纨绮众而闾里耗私家强而官政衰有由然哉然则将奈何曰世禄之
夲身正禄尚缺乃以给奸轨为赇吏窠尤所不可用以补助正禄礼也大要计
臣不肯正法守出纳倚办吏胥此民之所以日用也奸者能赇求而君子耻之
此君子之道所以日消而四维扫地矣呜乎痛哉
平凉九里之城三里之郭王而国者一焉其护卫一凡四所亡虑四千户而仪
卫典仗十百群牧一千敬依自占相埒不啻万人焉王而郡者二十有典仗仗
户各百者四又有奉祀 安王坟五百七十户近虽改属平凉卫面尚未听命
仗有户五十者二其馀亦不减三十户而私人不与焉盖又不啻万也将军以
下至乡郡殆逾千矣役多者数百人少者以十数又不啻万焉城郭不啻盈矣
而两寺平凉卫官兵之居亦三分之一县之所存盖无几何故民不及百廛又
多僦屋而居山川民居盛衰亦如之鸣乎产金之山靡植卉草探珠之渊不栖
鱼鳖茂林之荫罔生庶植艳冶之妇弗肓子姓此盛彼衰理势然也城郭繁而
民赋寡纨绮众而闾里耗私家强而官政衰有由然哉然则将奈何曰世禄之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家禁渔利坟兆之赋定蠲制品式之具贵详明里甲之衰宜合并官府之简必
忠贤庶几扶衰救弊有其渐焉舍是则非所敢知也
置邮传命振古有之周礼详矣而周语单襄公知陈之亡矣其废宾馈之礼汉
法得乘传者唯奏事将兵徵贤而已它母与焉 夲朝因之飞骑以驿运载以
递民田出租身出徭桑出调货出课亦已周矣以田租之夥者分上中下而为
驿是重纳租也而又以其租之夥者马是重困大户也法当乘传者不独济行
而已而狡者因之永富司驿递者不独事上传命而己亦各求富百需皆至取
办顷刻公使既饫腆鲜或复索馈贿中使武天权要骑驮动以百数复索过关至
百十全回蕃贡夷殖货牟利亦至百十经费旬月大户百年之家不足此曹一
饭之费而缙绅行役宾客亲故之往来无不由之狡者或假为故官及州县小
吏或赇永伪造公符唯其所欲莫不破家兵部虽严加利禁而风声流被问阎
下民莫敢谁何又重为召募司驿递者取见面钱于大 得十馀金焉应募者
又得十馀金焉奸人把持其中立旧帐还库补给之名而大户百金之产入役
忠贤庶几扶衰救弊有其渐焉舍是则非所敢知也
置邮传命振古有之周礼详矣而周语单襄公知陈之亡矣其废宾馈之礼汉
法得乘传者唯奏事将兵徵贤而已它母与焉 夲朝因之飞骑以驿运载以
递民田出租身出徭桑出调货出课亦已周矣以田租之夥者分上中下而为
驿是重纳租也而又以其租之夥者马是重困大户也法当乘传者不独济行
而已而狡者因之永富司驿递者不独事上传命而己亦各求富百需皆至取
办顷刻公使既饫腆鲜或复索馈贿中使武天权要骑驮动以百数复索过关至
百十全回蕃贡夷殖货牟利亦至百十经费旬月大户百年之家不足此曹一
饭之费而缙绅行役宾客亲故之往来无不由之狡者或假为故官及州县小
吏或赇永伪造公符唯其所欲莫不破家兵部虽严加利禁而风声流被问阎
下民莫敢谁何又重为召募司驿递者取见面钱于大 得十馀金焉应募者
又得十馀金焉奸人把持其中立旧帐还库补给之名而大户百金之产入役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即竭矣故一闻此役不逃即死而公务百役亦俱废矣乘传者困于难行遂捕
市人以充之而城郭市廛昼闭矣呜乎噫嘻仁人君子宁不思所以救之乎
陜西行太仆寺之职司陜西都司所统西安等四十八卫所清水等七十四营
堡骑兵之马政以
敕命制驭官吏军士以会计其瘠死而紏治之岁终则以其数献于 朝视其
屯之荒者缩其直军之嬴者裒其财以益匝骑兵之马为价年额九千二百八
十六两五钱九分库贮之以待市马而时给之
苑马寺之职主二监七苑牧马之政事凡蕃马市马之牧养度其地宜均其事
力面给饲之以时其水草字育而稽其数以岁终献之 朝物故者收其皮肉
筋角之直弗字者揽其租所直之入以益市马而悬冲其价季会其要而考其
成以罚其不登者军需马则以其马之弗字者予之予马之良驽必视其军骑
射之良否而高下俵之则无争而马政平其畜之久近亦视其地之肥瘠而阅
实之凡俵马亦度其牧之能否而赢缩之则牧不病
市人以充之而城郭市廛昼闭矣呜乎噫嘻仁人君子宁不思所以救之乎
陜西行太仆寺之职司陜西都司所统西安等四十八卫所清水等七十四营
堡骑兵之马政以
敕命制驭官吏军士以会计其瘠死而紏治之岁终则以其数献于 朝视其
屯之荒者缩其直军之嬴者裒其财以益匝骑兵之马为价年额九千二百八
十六两五钱九分库贮之以待市马而时给之
苑马寺之职主二监七苑牧马之政事凡蕃马市马之牧养度其地宜均其事
力面给饲之以时其水草字育而稽其数以岁终献之 朝物故者收其皮肉
筋角之直弗字者揽其租所直之入以益市马而悬冲其价季会其要而考其
成以罚其不登者军需马则以其马之弗字者予之予马之良驽必视其军骑
射之良否而高下俵之则无争而马政平其畜之久近亦视其地之肥瘠而阅
实之凡俵马亦度其牧之能否而赢缩之则牧不病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天有天驷天子有牧仆之职自轩辕以来坟典经史不绝书逮周始详穆王征
大戎责以不享在今平凉之域而八骏皆是物也孝王命秦非养马汧渭大蕃
息宣王中兴比物闲则北伐猃狁南平荆蛮大蒐郑圃皆以车马之盛为言秦
乌赢谷量牛马即乌氏人而汉文景时阡陌成群六郡良家驰射是利马援之
边郡田牧数年得畜产数万唐人养马亦于泾渭近及同华置八坊其地止千
二百三十顷树苜蓿茼麦(今雁/麦)用牧奚三千官寮无几衣食皮毛是资不取诸官
盖合牧而散畜之牧专其事不杂以耕而太仆张万岁王毛仲官职虽尊身本
帝圉生长北方贯历牧事躬驰抚阅无点集追呼之扰科索之烦顺天因地马
畜滋殖万岁至七十万六千毛仲至六十万五千六百有奇色别为群号称云
锦地狭不容增置河西史赞其盛图传至今夫岂有它术哉法简而专诚而不
二故也玄宗既以嫌诛毛仲后遂以付安禄山禄山统北方三道又使兼掌京
西牧马地既隔越而职守难专重以匈胡叛逆覆用蹂践唐室其馀存者犹足
以资肃宗之中兴宪宗命张荗宗监牧荗宗不能远略乃籍汧陇民田人争言
大戎责以不享在今平凉之域而八骏皆是物也孝王命秦非养马汧渭大蕃
息宣王中兴比物闲则北伐猃狁南平荆蛮大蒐郑圃皆以车马之盛为言秦
乌赢谷量牛马即乌氏人而汉文景时阡陌成群六郡良家驰射是利马援之
边郡田牧数年得畜产数万唐人养马亦于泾渭近及同华置八坊其地止千
二百三十顷树苜蓿茼麦(今雁/麦)用牧奚三千官寮无几衣食皮毛是资不取诸官
盖合牧而散畜之牧专其事不杂以耕而太仆张万岁王毛仲官职虽尊身本
帝圉生长北方贯历牧事躬驰抚阅无点集追呼之扰科索之烦顺天因地马
畜滋殖万岁至七十万六千毛仲至六十万五千六百有奇色别为群号称云
锦地狭不容增置河西史赞其盛图传至今夫岂有它术哉法简而专诚而不
二故也玄宗既以嫌诛毛仲后遂以付安禄山禄山统北方三道又使兼掌京
西牧马地既隔越而职守难专重以匈胡叛逆覆用蹂践唐室其馀存者犹足
以资肃宗之中兴宪宗命张荗宗监牧荗宗不能远略乃籍汧陇民田人争言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其不便牧事遂废唐亦丧乱由此言之人事得失马政盛衰益昭然矣自宋以
来马藏民间泾原为边重镇日不暇给然颇贸昜番马以给战士全元悉从民
牧兵兴随宜取用官以无事
皇朝远稽周唐大振马政自大将军得李思齐李荗之骑继破王保保虏马驼
杂畜数十万御史大夫丁玉凉公蓝玉四征西番部族悉服乃制 金牌合符
番人以马充差
朝廷以茶为赉体统正而名义严马日蕃庶始置苑马寺联以监苑巡以御史
日久法弛弘治末年 命都御史杨公一清董治之公振肃纪纲增 属蒐
括垦田益市民马一时观美然三年二 计利深矣数年之后所利不补所
费何哉岂 牧优法烦敝生缙绅衣锦难禦边塞之风 舆驺从点
集追呼非孕字重累之所能堪乎且牧地十七万七千馀顷养马一万四千馀
匹牧军才三千三百馀人田重牧轻皮肉收银三两有奇公用银三千馀两责
之三千三百馀人物轻输重每岁各各入 贺督监参谒不绝迁代岁月繁促
来马藏民间泾原为边重镇日不暇给然颇贸昜番马以给战士全元悉从民
牧兵兴随宜取用官以无事
皇朝远稽周唐大振马政自大将军得李思齐李荗之骑继破王保保虏马驼
杂畜数十万御史大夫丁玉凉公蓝玉四征西番部族悉服乃制 金牌合符
番人以马充差
朝廷以茶为赉体统正而名义严马日蕃庶始置苑马寺联以监苑巡以御史
日久法弛弘治末年 命都御史杨公一清董治之公振肃纪纲增 属蒐
括垦田益市民马一时观美然三年二 计利深矣数年之后所利不补所
费何哉岂 牧优法烦敝生缙绅衣锦难禦边塞之风 舆驺从点
集追呼非孕字重累之所能堪乎且牧地十七万七千馀顷养马一万四千馀
匹牧军才三千三百馀人田重牧轻皮肉收银三两有奇公用银三千馀两责
之三千三百馀人物轻输重每岁各各入 贺督监参谒不绝迁代岁月繁促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南北习俗异宜道路往来劳费牧人之不支如此州县地不踰二万顷为粮站
徭二十馀万轻重之相悬如彼嘉靖三十七年平凉通判嘉定陈应祥举籍平
固以北皆为牧地民村落室庐皆度为牧代之养马偿驹遂号二税按制先定
州县田税后以隙地为牧本自相间安得齐一应祥务虚名而民重被病牧既
少获种马日削责民市马吏缘为奸民不堪命矣世之君子其思有以善后哉
今粗举其大端云
马于兵政为最大故古以司马名官官重兵而优与马则兵得以欺谩抵昜而
马愈不振官重马而罚过深则兵用而马日耗大要稽马之实在将领而不在
仆牧之官便马勿耗在调发之简便饲牧之以时而不在乎法令之具备也官
不得人则法愈严而敝益滋不可不以情察也
固原北四百里有大小二盐池畦水日暴成粒无事㸑煮所谓青盐入药者也
原设批验所二一在固原州一在庆阳府北红得堡主验放盐引巡抚都御史
张公敷华以固原经过盐车于静泾二州立厂市收课以备赈济弘治十四年
徭二十馀万轻重之相悬如彼嘉靖三十七年平凉通判嘉定陈应祥举籍平
固以北皆为牧地民村落室庐皆度为牧代之养马偿驹遂号二税按制先定
州县田税后以隙地为牧本自相间安得齐一应祥务虚名而民重被病牧既
少获种马日削责民市马吏缘为奸民不堪命矣世之君子其思有以善后哉
今粗举其大端云
马于兵政为最大故古以司马名官官重兵而优与马则兵得以欺谩抵昜而
马愈不振官重马而罚过深则兵用而马日耗大要稽马之实在将领而不在
仆牧之官便马勿耗在调发之简便饲牧之以时而不在乎法令之具备也官
不得人则法愈严而敝益滋不可不以情察也
固原北四百里有大小二盐池畦水日暴成粒无事㸑煮所谓青盐入药者也
原设批验所二一在固原州一在庆阳府北红得堡主验放盐引巡抚都御史
张公敷华以固原经过盐车于静泾二州立厂市收课以备赈济弘治十四年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总制秦公纮移厂市固原固原兵备主其课引银移批验所于庆阳庆阳兵备
主其割引银以备边用固原立五盐厂置老人斗行每厂五百引引以序市铸
铜板印票兵备道给老人送州印钤以实盐数啇名方许市每车收门盐一斗
五升石收票银五釐州库收备军需批验所引收卧引银一钱州库收备买马
而斗行又纳州公用银十八两嘉靖二十八年知州倪云鸿又增斗底矛银一
钱五分计一厂五百引共该银七十五雨咸备公用以生里甲之困然斗行过
取斗底而豪猾为斗行倍收私放官少利而啇与里甲交受病良有司尚有以
驭之哉
总兵官洪武初即有此号盖大将元帅职也于兵无所不绕给将军印以便征
代陜西唯为镇不给印初以侯伯都督为之逮总兵出镇猥多侯伯少习边事
而武臣以勋阀致位都督者盖鲜乃往往以积劳推荐指挥徦以署都督佥事
之号而充总兵故人微位重鲜胜任者而缙绅视之益轻矣
国初塞宁夏东胜属之大同守在河外而河套为内地无事设兵地虽空虚而
主其割引银以备边用固原立五盐厂置老人斗行每厂五百引引以序市铸
铜板印票兵备道给老人送州印钤以实盐数啇名方许市每车收门盐一斗
五升石收票银五釐州库收备军需批验所引收卧引银一钱州库收备买马
而斗行又纳州公用银十八两嘉靖二十八年知州倪云鸿又增斗底矛银一
钱五分计一厂五百引共该银七十五雨咸备公用以生里甲之困然斗行过
取斗底而豪猾为斗行倍收私放官少利而啇与里甲交受病良有司尚有以
驭之哉
总兵官洪武初即有此号盖大将元帅职也于兵无所不绕给将军印以便征
代陜西唯为镇不给印初以侯伯都督为之逮总兵出镇猥多侯伯少习边事
而武臣以勋阀致位都督者盖鲜乃往往以积劳推荐指挥徦以署都督佥事
之号而充总兵故人微位重鲜胜任者而缙绅视之益轻矣
国初塞宁夏东胜属之大同守在河外而河套为内地无事设兵地虽空虚而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边民降虏耕牧鱼盐衍沃孳息自食其利官不病民军不烦饷公私俱利成化
以来始弃东胜虏乘虚入寇势必增兵固原以北民悉为兵粮费增多官费克
供中套为塞蹙境弃饶田野狭獈军民争讼母获奠居公私交病议者以四夷
之守在九边而固原延绥最精入卫所恃重以督府建阃其兵为尤重焉虏既
侵犯弗时调遣无节瘦于奔命马昜损毙而兵绝生息理势然也节缩财用以
补骁腾之骑计远近利害以息奔驰之弊杜债帅侵渔以强折冲之兵君子盖
日望之鸣乎岂昜遽以言哉
官军常牧马东西海鞑靼为寇先㩀水众刘文赵瑛之歼虏于黑水盖以两海
牧马诱之深入而先北度水泉迎击其渴刘公天和遂铁柱泉置城以便转盐盐
利广而寇患稀苑牧军闻牧有东西海之名遂诉诸茶马御史下通判陈应祥
检治应祥希御史意尽以予苑军司兵者弗敢诤自是战马无所牧而竺食官
刍枯乏不给困毙日甚矣盐车起花马池至固原五六百里道远乏绝虏昜要
掠故城韦州下马关以顿舍转输寇至有备盐饶美而估廉公私咸利贪吏乃
以来始弃东胜虏乘虚入寇势必增兵固原以北民悉为兵粮费增多官费克
供中套为塞蹙境弃饶田野狭獈军民争讼母获奠居公私交病议者以四夷
之守在九边而固原延绥最精入卫所恃重以督府建阃其兵为尤重焉虏既
侵犯弗时调遣无节瘦于奔命马昜损毙而兵绝生息理势然也节缩财用以
补骁腾之骑计远近利害以息奔驰之弊杜债帅侵渔以强折冲之兵君子盖
日望之鸣乎岂昜遽以言哉
官军常牧马东西海鞑靼为寇先㩀水众刘文赵瑛之歼虏于黑水盖以两海
牧马诱之深入而先北度水泉迎击其渴刘公天和遂铁柱泉置城以便转盐盐
利广而寇患稀苑牧军闻牧有东西海之名遂诉诸茶马御史下通判陈应祥
检治应祥希御史意尽以予苑军司兵者弗敢诤自是战马无所牧而竺食官
刍枯乏不给困毙日甚矣盐车起花马池至固原五六百里道远乏绝虏昜要
掠故城韦州下马关以顿舍转输寇至有备盐饶美而估廉公私咸利贪吏乃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反设法禁诸城置顿使直至固原以困之又河东盐自黄河南徙重以地震水
泄解池地日高而河润卑少多硝苦而罕咸甘民弗堪食则青盐羡而关辅病
乏盐盖字宙洪河至此一变通 宜民非上智达道者其孰能识之
泄解池地日高而河润卑少多硝苦而罕咸甘民弗堪食则青盐羡而关辅病
乏盐盖字宙洪河至此一变通 宜民非上智达道者其孰能识之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卷二十六 第 24a 页
泾州庠生王宁穷汭记 汭水纪于禹贡广韵汭音儒
说文汭从水从内训曰两水合流之谓也又曰小水入大水之名
质其实雍豫二州有专名之者有通名之者专名者以
义也通名者以类也以类通名如会于渭汭东过洛汭是也
盖渭自乌鼠而东逝泾出笄头而北来二水至高陵而汇
于河经龙门东注豫州洛由熊耳东北入河既皆小水入大
水且两流合为一以故不曰泾渭而曰渭汭不曰河洛而曰洛汭
由是推之则凡诸州之水类于是者皆不狗于定名而得通
称为汭也以义专名者泾属渭汭是也汭在华亭城东三里
乃两水合流而其北源西出小陇山之马峡俗呼北河南源西
出陇山之仙姑峪俗呼南河北河环朝那山前盖山有古朝那
说文汭从水从内训曰两水合流之谓也又曰小水入大水之名
质其实雍豫二州有专名之者有通名之者专名者以
义也通名者以类也以类通名如会于渭汭东过洛汭是也
盖渭自乌鼠而东逝泾出笄头而北来二水至高陵而汇
于河经龙门东注豫州洛由熊耳东北入河既皆小水入大
水且两流合为一以故不曰泾渭而曰渭汭不曰河洛而曰洛汭
由是推之则凡诸州之水类于是者皆不狗于定名而得通
称为汭也以义专名者泾属渭汭是也汭在华亭城东三里
乃两水合流而其北源西出小陇山之马峡俗呼北河南源西
出陇山之仙姑峪俗呼南河北河环朝那山前盖山有古朝那
卷二十六 第 24b 页
王庙其西北有湫东去县东三里而别称为雨山南源环王
母山山巅有古王母宫东去四里别称为仪山俗呼为回头山
仪州实以是名也仪雨两山南北对峙豁开如门故两水合
面东流名之曰汭也又二水交流而下亦专名为汭也汭汇为深
潭潭名合水水之北岸一台高广乎夷荆榛瓦砾错杂相传
禹王庙也北陟雨山之巅遥见东南隐隐峰峦侵入太虚陇州
吴山也沿汭峡峡石三十里皆断崖摧壁神禹疏凿之迹也
峡行十五里南堧有女神之庙扁曰抵汭元君土人呼底茹
娘娘汭读为茹茹孺同音庙东十五里至石堡汭北受柴邸水
源出朝那湫山之阳而阴即为泾水又东五里至安口岘牛心
山南受武村水汭至是益大北有断万山白马铺岭柴邸而
母山山巅有古王母宫东去四里别称为仪山俗呼为回头山
仪州实以是名也仪雨两山南北对峙豁开如门故两水合
面东流名之曰汭也又二水交流而下亦专名为汭也汭汇为深
潭潭名合水水之北岸一台高广乎夷荆榛瓦砾错杂相传
禹王庙也北陟雨山之巅遥见东南隐隐峰峦侵入太虚陇州
吴山也沿汭峡峡石三十里皆断崖摧壁神禹疏凿之迹也
峡行十五里南堧有女神之庙扁曰抵汭元君土人呼底茹
娘娘汭读为茹茹孺同音庙东十五里至石堡汭北受柴邸水
源出朝那湫山之阳而阴即为泾水又东五里至安口岘牛心
山南受武村水汭至是益大北有断万山白马铺岭柴邸而
卷二十六 第 25a 页
来南有五马山自石匮寺武村而至两壁削立巉岩百仞束
汭于中雪浪湍激经行五里为屯城唐李元谅屯兵扼吐蕃者
也屯东为崇信川汭水益大深不可涉湍不可乱行旅皆袒而
济又东二十里北过崇信县城崇信人曰汭水绕北又东七十
里东过泾州过回山乃属于泾弘治戊午督学宪副虎谷王
公按泾州试诸生竣乃涉水登王母宫宁从行王公东眺曰
北流而浊者何水乎宁对曰泾也南流而清者何水乎宁对
曰汭也公曰是禹贡雍州属泾之汭乎周职方其川泾汭乎
昔公刘有汭鞫之即吾过豳西行三十里涉一大河北入泾是
何名乎宁曰灵台之达溪也公曰朱子注汭鞫之即曰豳
地日广也试且广求之斯地有百泉乎宁曰去华亭西北三十
汭于中雪浪湍激经行五里为屯城唐李元谅屯兵扼吐蕃者
也屯东为崇信川汭水益大深不可涉湍不可乱行旅皆袒而
济又东二十里北过崇信县城崇信人曰汭水绕北又东七十
里东过泾州过回山乃属于泾弘治戊午督学宪副虎谷王
公按泾州试诸生竣乃涉水登王母宫宁从行王公东眺曰
北流而浊者何水乎宁对曰泾也南流而清者何水乎宁对
曰汭也公曰是禹贡雍州属泾之汭乎周职方其川泾汭乎
昔公刘有汭鞫之即吾过豳西行三十里涉一大河北入泾是
何名乎宁曰灵台之达溪也公曰朱子注汭鞫之即曰豳
地日广也试且广求之斯地有百泉乎宁曰去华亭西北三十
卷二十六 第 25b 页
五里山朝那湫阴有泉百馀为泾源乃百泉也有溥原乎宁
曰亭口灵台之西汧阳陇州之北华亭龙门之东有广原唐
尉迟敬德破突厥郭子仪破吐蕃之西原也李元谅开美
田千顷号曰良原今为溥润原公曰此与吴山南北乎宁曰
正相南北公曰必兹西去百里外有两水合流者始可谓之汭
矣若其穷之乎宁计华亭至泾程一百三十五里果符公
言还白之公曰朱子注诗言汭水出吴山西北者以名山而志
名水穷源溯流也今遂谓出陇州东入于泾今陇水乃汧入
渭去泾远矣且将置溥原于何地乎按宁之论汭谓小水
入大水是矣然达溪虽经流灵台源出武村西南远门川诸
水合良原灵台诸溪以入泾皆汭也
曰亭口灵台之西汧阳陇州之北华亭龙门之东有广原唐
尉迟敬德破突厥郭子仪破吐蕃之西原也李元谅开美
田千顷号曰良原今为溥润原公曰此与吴山南北乎宁曰
正相南北公曰必兹西去百里外有两水合流者始可谓之汭
矣若其穷之乎宁计华亭至泾程一百三十五里果符公
言还白之公曰朱子注诗言汭水出吴山西北者以名山而志
名水穷源溯流也今遂谓出陇州东入于泾今陇水乃汧入
渭去泾远矣且将置溥原于何地乎按宁之论汭谓小水
入大水是矣然达溪虽经流灵台源出武村西南远门川诸
水合良原灵台诸溪以入泾皆汭也
卷二十六 第 26a 页
华亭县志禹贡汭水之源周曰庐国后为戎那属
义渠秦灭之置朝那县属北地郡其南属陇西郡隋大
业初改朝那曰华亭唐属陇州贞观中置仪州寻废
后唐同光中复仪州宋初因之附郭华亭领安化百泉
咸平中复割凤翔之崇信赤城隶之徽宗时省州为华
亭县与安化崇信属渭州金立渭州为平凉府改安化
曰化平元并化平入华亭 先是疆宇广阔后割萧
关北三十里为群牧所县西六十里为朝府敬依田东三
十里为武安监而地浸狭今仍并故韩府地入华亭
都卢城在县西北境今都卢山下有故址书牧誓微卢
义渠秦灭之置朝那县属北地郡其南属陇西郡隋大
业初改朝那曰华亭唐属陇州贞观中置仪州寻废
后唐同光中复仪州宋初因之附郭华亭领安化百泉
咸平中复割凤翔之崇信赤城隶之徽宗时省州为华
亭县与安化崇信属渭州金立渭州为平凉府改安化
曰化平元并化平入华亭 先是疆宇广阔后割萧
关北三十里为群牧所县西六十里为朝府敬依田东三
十里为武安监而地浸狭今仍并故韩府地入华亭
都卢城在县西北境今都卢山下有故址书牧誓微卢
卷二十六 第 26b 页
彭濮传曰卢彭在西北(按左传罗与卢/戎两军之)安化城在化平里
宋建县余改化平今为镇(县北一百二十里)朝那湫在县西北五
十里湫头山山最高池广五亩渟泓莫测秦惠文王将伐
楚投诅文子此 汭水源一出县西北马峡口诸泉为北源一
出县西南仙姑山诸泉为南源逾县三里合而东 古百泉
在县西北笄头山山与空同连属即 头山阴山下有泉百
馀流为湮是曰泾水之源诗云逝彼百泉今距县五十里有
百泉县故址(皛然山其上曰湫头秦朝那故湫也又北曰乌龙山其上曰算头)
(下有百泉流为泾西北曰高山山海经所称也益西北曰六盘其东曰瓦亭山东二)
(十里曰金佛峡古弹筝峡也又北二十里曰牛营山古曰萧关又西北二十里曰斡耳)
宋建县余改化平今为镇(县北一百二十里)朝那湫在县西北五
十里湫头山山最高池广五亩渟泓莫测秦惠文王将伐
楚投诅文子此 汭水源一出县西北马峡口诸泉为北源一
出县西南仙姑山诸泉为南源逾县三里合而东 古百泉
在县西北笄头山山与空同连属即 头山阴山下有泉百
馀流为湮是曰泾水之源诗云逝彼百泉今距县五十里有
百泉县故址(皛然山其上曰湫头秦朝那故湫也又北曰乌龙山其上曰算头)
(下有百泉流为泾西北曰高山山海经所称也益西北曰六盘其东曰瓦亭山东二)
(十里曰金佛峡古弹筝峡也又北二十里曰牛营山古曰萧关又西北二十里曰斡耳)
卷二十六 第 27a 页
(朵元安西王大帐房皆陇也高山东下曰都卢曰聚粮平又东达空同山)
弹筝峡在县西北瓦亭东二十里峡奇险水声激岩如
弹筝唐宋为戍守要地旁有佛寺俗称金佛峡 古瓦
亭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后汉隗嚣遣牛邯军瓦亭唐肃
宗幸灵武牧马于瓦亭宋吴玠与金人战于瓦亭大破之今
置驿仍设守备一员统兵驻防 古萧关在县西北接
界二百里汉文帝时丐奴入萧关即此东接镇原北通
固原镇今曰牛营山(牛营山在华亭镇原固原之交东北距镇原和戎原七)
(十里西北距固原五十里)古高山在县西北境(即六盘山)山海经数
历之山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
弹筝峡在县西北瓦亭东二十里峡奇险水声激岩如
弹筝唐宋为戍守要地旁有佛寺俗称金佛峡 古瓦
亭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后汉隗嚣遣牛邯军瓦亭唐肃
宗幸灵武牧马于瓦亭宋吴玠与金人战于瓦亭大破之今
置驿仍设守备一员统兵驻防 古萧关在县西北接
界二百里汉文帝时丐奴入萧关即此东接镇原北通
固原镇今曰牛营山(牛营山在华亭镇原固原之交东北距镇原和戎原七)
(十里西北距固原五十里)古高山在县西北境(即六盘山)山海经数
历之山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
卷二十六 第 27b 页
黄(晋大兴三年高平郡界有山崩中出数千斤雄黄)其山
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
石青碧县西北石香炉峡松子峡暨朝那湫之下流汇
于马峡口循华尖山经县城北而东曰北河县西南之水
源于齐山循仙姑山经县城南而东曰南河皆汇于东峡
口是曰汭又西北大会坡诸水曰新店川柴坻川东出东
峡之东西南十八盘诸泉曰木贼沟延官沟水磨川武村
川东至断万山之麓皆汇于汭水又南则屯头三乡二川
东经崇信之赤城灵台之良原而东入于泾又南则海
龙诸泉循东南而下入子汧又大会坡西北十里曰百泉流为
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
石青碧县西北石香炉峡松子峡暨朝那湫之下流汇
于马峡口循华尖山经县城北而东曰北河县西南之水
源于齐山循仙姑山经县城南而东曰南河皆汇于东峡
口是曰汭又西北大会坡诸水曰新店川柴坻川东出东
峡之东西南十八盘诸泉曰木贼沟延官沟水磨川武村
川东至断万山之麓皆汇于汭水又南则屯头三乡二川
东经崇信之赤城灵台之良原而东入于泾又南则海
龙诸泉循东南而下入子汧又大会坡西北十里曰百泉流为
卷二十六 第 28a 页
白岩川暨西北圣女川化平川龙家峡川皆汇于空同之
前峡又西北曰焉支山前后暖水川鲍家川皆出沙棠川汇
子空同之后峡又西北曰卧阳川蔡家川瓦亭川俱出金
佛峡循府川而东至于龙音寺之东麓与空同前后峡之
水合是曰泾诸水皆东流惟箫关斡耳朵之水北流不
与泾汭通循固原而北入于河 马铺岭关地界平凉
金佛峡关 三乡关地在崇信陇州之交并华亭而
三以上三关旧各设巡简一员今革
前峡又西北曰焉支山前后暖水川鲍家川皆出沙棠川汇
子空同之后峡又西北曰卧阳川蔡家川瓦亭川俱出金
佛峡循府川而东至于龙音寺之东麓与空同前后峡之
水合是曰泾诸水皆东流惟箫关斡耳朵之水北流不
与泾汭通循固原而北入于河 马铺岭关地界平凉
金佛峡关 三乡关地在崇信陇州之交并华亭而
三以上三关旧各设巡简一员今革
卷二十六 第 28b 页
卷二十六 第 28b 页
武全文汭源辨曰后世称汭水者以误沿误千载滋疑止缘朱子注诗汭水出吴山西北蔡氏注
禹贡出弦蒲薮之西北遂不复详察其地而以陇州汧源县为汭水之源今考陇州诸水皆由
汧入渭不与泾通此不待辨而知其与汭无涉也惟吴山弦蒲薮二说先儒抑岂无据而妄
称之考古志华亭有陇山有汭水纪载甚确则汭水出华亭固无疑矣吴山郎陇山华亭
与陇州山连壤接境内诸山皆属陇又曰小陇山且唐宋之际县旧属陇尚未入平凉也则朱
子所称吴山西北安知不在华亭境内而必执陇以问汭耶载考弦蒲薮在今陇州沟峪是汧
陇之西薮也而其西北郎为华亭西山是蔡氏之说亦非刺谬后人不深者西北之义误以汭
水为汧则泥古所致不审于禹贡泾属渭汭及公刘苪鞫之什果何所解也是不可不
辨
武全文泾源辨曰按地志泾水出原州百泉县笄头山山海经则曰数历山之西百五十
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考高山在平凉郡西水由瓦亭川而东笄头山在平凉西南下有
百泉流为泾皆汇于郡城之雨数里如以地志为㩀则百泉为源高山为支以山海经为
禹贡出弦蒲薮之西北遂不复详察其地而以陇州汧源县为汭水之源今考陇州诸水皆由
汧入渭不与泾通此不待辨而知其与汭无涉也惟吴山弦蒲薮二说先儒抑岂无据而妄
称之考古志华亭有陇山有汭水纪载甚确则汭水出华亭固无疑矣吴山郎陇山华亭
与陇州山连壤接境内诸山皆属陇又曰小陇山且唐宋之际县旧属陇尚未入平凉也则朱
子所称吴山西北安知不在华亭境内而必执陇以问汭耶载考弦蒲薮在今陇州沟峪是汧
陇之西薮也而其西北郎为华亭西山是蔡氏之说亦非刺谬后人不深者西北之义误以汭
水为汧则泥古所致不审于禹贡泾属渭汭及公刘苪鞫之什果何所解也是不可不
辨
武全文泾源辨曰按地志泾水出原州百泉县笄头山山海经则曰数历山之西百五十
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考高山在平凉郡西水由瓦亭川而东笄头山在平凉西南下有
百泉流为泾皆汇于郡城之雨数里如以地志为㩀则百泉为源高山为支以山海经为
卷二十六 第 29a 页
㩀则百泉为支高山为源两说并存则泾水南北有二源与汭洞矣揆二水之形百泉诸
水大倍亭川水经小水入大水以大纳小不以小纳大则泾源当在笄头以地里计之
高山距平凉一百二十里地颇远算头距平凉四十里地较近且瓦亭居空同之西北笄头
出高山之东南似又不当以远者为支近者为源下者为源上者为支者无己则随
山而度其势循流而考其源百泉之水由空同而东下山环水涌其势澎湃于势为
最顺高山之水西出毛亭川地远流细比乱子径势则少逆矣然则山海经称泾
水出高山何以故曰高山支接终南原本太华雄峙陇山西北笄头密 呙山视之如泰山
培塿然故志山者舍卑而从高犹志水者舍小而从大统笄头于高山而泾水因之
宋子注汭源曰吴山义固与高山同也
水大倍亭川水经小水入大水以大纳小不以小纳大则泾源当在笄头以地里计之
高山距平凉一百二十里地颇远算头距平凉四十里地较近且瓦亭居空同之西北笄头
出高山之东南似又不当以远者为支近者为源下者为源上者为支者无己则随
山而度其势循流而考其源百泉之水由空同而东下山环水涌其势澎湃于势为
最顺高山之水西出毛亭川地远流细比乱子径势则少逆矣然则山海经称泾
水出高山何以故曰高山支接终南原本太华雄峙陇山西北笄头密 呙山视之如泰山
培塿然故志山者舍卑而从高犹志水者舍小而从大统笄头于高山而泾水因之
宋子注汭源曰吴山义固与高山同也
卷二十六 第 29b 页
巩郡记
巩郡迫近戎羌虽河迤西北俱有边镇
而陇迤西河之于江之浒不可无备也是以
国家既已分置卫所矣又设参将守
备以统之阅之而边徼之防禦始周且严其
诸却虏和蕃高城深池贸茶货马岁听
总督尚书抚绥中丞经略巡按侍御紏察
而其防益密矣
巩郡迫近戎羌虽河迤西北俱有边镇
而陇迤西河之于江之浒不可无备也是以
国家既已分置卫所矣又设参将守
备以统之阅之而边徼之防禦始周且严其
诸却虏和蕃高城深池贸茶货马岁听
总督尚书抚绥中丞经略巡按侍御紏察
而其防益密矣
卷二十六 第 30a 页
马政 茶马岁徵茶于汉郡(一百/万斤)故事
官军转运令招商采运矣设转运茶站
于秦州陇西伏羌宁远(今/省)以交于洮州茶马
司(令令商/人自交)设批验所于洮州 茶引有数
(视/商)茶篦有数(视/引)茶商有数(视/产)私采有
禁私市有禁通番有禁出境有禁
岁易马于番因劳番巡按御史监察其
事边备按察副使 参将都指挥招诸
官军转运令招商采运矣设转运茶站
于秦州陇西伏羌宁远(今/省)以交于洮州茶马
司(令令商/人自交)设批验所于洮州 茶引有数
(视/商)茶篦有数(视/引)茶商有数(视/产)私采有
禁私市有禁通番有禁出境有禁
岁易马于番因劳番巡按御史监察其
事边备按察副使 参将都指挥招诸
卷二十六 第 30b 页
番及其马于岷而劳之易之 劳远近若干
族 易番汉若干匹 枹罕若干匹洮阳
若干匹其马行行太仆寺烙记给各边
官军骑操发苑马寺畜牧(牧惟/骒马)盐马
岁徵盐于西和(一十三万一千九百四斤十一两/有闰月一十四万三千五十一斤)于
漳(五十一万六百六十七斤/闰月五十五万六百七斤)有 招商纳马支盐
每上马盐百斤中马八十斤 其马给军骑
操或折银给军易马亦行行太仆寺烙
族 易番汉若干匹 枹罕若干匹洮阳
若干匹其马行行太仆寺烙记给各边
官军骑操发苑马寺畜牧(牧惟/骒马)盐马
岁徵盐于西和(一十三万一千九百四斤十一两/有闰月一十四万三千五十一斤)于
漳(五十一万六百六十七斤/闰月五十五万六百七斤)有 招商纳马支盐
每上马盐百斤中马八十斤 其马给军骑
操或折银给军易马亦行行太仆寺烙
卷二十六 第 31a 页
记亦发苑马寺畜牧私市有禁私行
有禁洪武间岁差行人司行人省谕 永
乐间岁差监察御史巡察 弘治间特差
左副都御史杨公一清总理正德间仍差
监察御史巡察
兵政设洮州卫于西顷之东洮之阳岷州卫
于岷之南洮之阴靖虏卫于积石之浒乌
兰山之麓西固城所于武都山之西白水江之
有禁洪武间岁差行人司行人省谕 永
乐间岁差监察御史巡察 弘治间特差
左副都御史杨公一清总理正德间仍差
监察御史巡察
兵政设洮州卫于西顷之东洮之阳岷州卫
于岷之南洮之阴靖虏卫于积石之浒乌
兰山之麓西固城所于武都山之西白水江之
卷二十六 第 31b 页
东阶文所于羌之隘陇蜀之阻而巩昌秦
州诸卫为之辅陇关洮关为之翼若长城(史/记)
(云起自/临洮县)黄河则其要会焉洮州分守参将
都指挥一人以陜西都指挥为之驻节于洮
岷州守备一人亦以都指挥或署都指挥或
指挥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者为之驻节于
岷 靖虏守备都指挥一人驻劄于靖虏
西固城守备都指挥一人驻节于西固 阶
州诸卫为之辅陇关洮关为之翼若长城(史/记)
(云起自/临洮县)黄河则其要会焉洮州分守参将
都指挥一人以陜西都指挥为之驻节于洮
岷州守备一人亦以都指挥或署都指挥或
指挥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者为之驻节于
岷 靖虏守备都指挥一人驻劄于靖虏
西固城守备都指挥一人驻节于西固 阶
卷二十六 第 32a 页
文守备都指挥一人驻节于文
鸟鼠子曰陇西西近羌北近戎故其地昔杂
以戎羌令戎犹在塞北而羌去塞西远
矣是故洮岷守以参将并西固阶文禦以守
备而秦巩诸卫阶礼诸所每岁都指挥
或指挥一统旗军丁壮一统游兵以备禦于
原州于庄浪甘凉州听总督司马抚绥中
丞属总戎都督列屯于诸边营以防虏然
鸟鼠子曰陇西西近羌北近戎故其地昔杂
以戎羌令戎犹在塞北而羌去塞西远
矣是故洮岷守以参将并西固阶文禦以守
备而秦巩诸卫阶礼诸所每岁都指挥
或指挥一统旗军丁壮一统游兵以备禦于
原州于庄浪甘凉州听总督司马抚绥中
丞属总戎都督列屯于诸边营以防虏然
卷二十六 第 32b 页
靖虏卫近边虏苟内寇即可至靖虏至靖
虏即可至安定会宁故靖虏防以守备而
安定会宁皆屯以指挥近言者 奏以秋冬
分守参伯驻会宁分巡宪佥驻安定而通
渭亦防以官兵其诸守禦严矣但将不皆
颇牧兵不复汉唐不容不廑 当宁西顾
也敢告诸筹边者
蕃无稷也羌人以牛羊乳及芜根为食以
虏即可至安定会宁故靖虏防以守备而
安定会宁皆屯以指挥近言者 奏以秋冬
分守参伯驻会宁分巡宪佥驻安定而通
渭亦防以官兵其诸守禦严矣但将不皆
颇牧兵不复汉唐不容不廑 当宁西顾
也敢告诸筹边者
蕃无稷也羌人以牛羊乳及芜根为食以
卷二十六 第 33a 页
茶为饮非茶则无以为饮而食亦不多汉郡
产茶民不得自相贸易也于是立中茶法命
秦陇商领茶引采茶于汉运之茶马司榷
其半易马于番(汉亦/有之)而以其马分给于苑马
寺诸苑牧之以兑禦边官军是故岁 敕
侍御史监察之而行行太仆寺 苑马寺
卿佐领其事国家于筹边不其详尽矣
哉 鸟鼠子曰 国家马政兵政备矣然兵
产茶民不得自相贸易也于是立中茶法命
秦陇商领茶引采茶于汉运之茶马司榷
其半易马于番(汉亦/有之)而以其马分给于苑马
寺诸苑牧之以兑禦边官军是故岁 敕
侍御史监察之而行行太仆寺 苑马寺
卿佐领其事国家于筹边不其详尽矣
哉 鸟鼠子曰 国家马政兵政备矣然兵
卷二十六 第 33b 页
不加强者岂有他哉食不足耳盖不惟边
储之多逋而屯田亦未必皆治也甚矣天下
卫所屯田之无补于官也凡郡县之野田地之
膏腴者皆军屯而岁无积月无支止悬一空
劄耳影射之奸兑易之诡天何可胜言哉
储之多逋而屯田亦未必皆治也甚矣天下
卫所屯田之无补于官也凡郡县之野田地之
膏腴者皆军屯而岁无积月无支止悬一空
劄耳影射之奸兑易之诡天何可胜言哉
卷二十六 第 34a 页
卷二十六 第 35a 页
九域志 秦凤路
通远军 镇一(大中祥符七年置威远/砦熙宁八年改为镇)威远(军东南/一百里)
城一(无丰四/年置)定西(军北一百/二十里)砦六(建隆二年置/永宁天禧元)
(年置来远二年置宁远<折 t="33"/>然宁元年置通渭熟羊六年置/盐川元丰六年以兰州通西砦隶军七年废来远/砦)
永宁(军南一百/二十里)宁远(军东南七十七里/领广吴哑儿二堡)通渭(军东七十/里领七麻)
(一/堡)熟羊(军北四/十里)盐川(军西三/十里)通西(军北八/十里)堡一
(熙宁四/年置)三岔(军北三/十五里)
通远军 镇一(大中祥符七年置威远/砦熙宁八年改为镇)威远(军东南/一百里)
城一(无丰四/年置)定西(军北一百/二十里)砦六(建隆二年置/永宁天禧元)
(年置来远二年置宁远<折 t="33"/>然宁元年置通渭熟羊六年置/盐川元丰六年以兰州通西砦隶军七年废来远/砦)
永宁(军南一百/二十里)宁远(军东南七十七里/领广吴哑儿二堡)通渭(军东七十/里领七麻)
(一/堡)熟羊(军北四/十里)盐川(军西三/十里)通西(军北八/十里)堡一
(熙宁四/年置)三岔(军北三/十五里)
卷二十六 第 35b 页
秦州 监一(开宝<折 t="33"/>初于清水县置银冶太/平兴国二年升为监隶秦州)太平(州东七/十里)
城二(建隆二年置伏<折 t="33"/>羌砦熙宁元年/置甘谷城王年以伏羌砦为城)伏羌(州西九十里/领得/胜榆林)
(大像芳园探长<折 t="33"/>新木圣林丙龙/石人驼项旧木一下一堡)甘谷(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领陇/阳大甘/吹/藏陇尖竿)
(五堡)砦七(建隆二年置定西开宝初置弓门开宝元年置/三阳天禧二年置安远庆历五年置陇城治)
(初置/鸡川)定西(州西北四十五里领<折 t="33"/>宁<折 t="33"/>鞍<折 t="33"/>上硖下硖/注鹿/圆川六堡阙二字原本作四年字)三阳(州北/四十)
(里<折 t="33"/>领渭滨武安下蜗牛闻喜伏归<折 t="33"/>殃口照川/土门四顾平戎赤涯秋西青远近秋一十四堡)弓门(州东北四十/里/领白榆)
(林长山郭马静蹇<折 t="33"/>定乎/永固邦蹉宁塞长焦九堡)安远(州西北一百/二十五里)陇城(州东一百/二十里)鸡
城二(建隆二年置伏<折 t="33"/>羌砦熙宁元年/置甘谷城王年以伏羌砦为城)伏羌(州西九十里/领得/胜榆林)
(大像芳园探长<折 t="33"/>新木圣林丙龙/石人驼项旧木一下一堡)甘谷(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领陇/阳大甘/吹/藏陇尖竿)
(五堡)砦七(建隆二年置定西开宝初置弓门开宝元年置/三阳天禧二年置安远庆历五年置陇城治)
(初置/鸡川)定西(州西北四十五里领<折 t="33"/>宁<折 t="33"/>鞍<折 t="33"/>上硖下硖/注鹿/圆川六堡阙二字原本作四年字)三阳(州北/四十)
(里<折 t="33"/>领渭滨武安下蜗牛闻喜伏归<折 t="33"/>殃口照川/土门四顾平戎赤涯秋西青远近秋一十四堡)弓门(州东北四十/里/领白榆)
(林长山郭马静蹇<折 t="33"/>定乎/永固邦蹉宁塞长焦九堡)安远(州西北一百/二十五里)陇城(州东一百/二十里)鸡
卷二十六 第 36a 页
川(州北二/百里)堡三(开宝九年置𢇲穰塞太平兴国四年置/冶坊砦庆历五年置达隆熙宁五年改)
(冶坊八年改/𢇲穰并/堡)𢇲穰(州东八十里<折 t="33"/>领白石古道中城东城定戎<折 t="33"/>定/安西城雄边临川德威广武定挟可镇边一十四)
(堡)冶坊(州东北一百二十里<折 t="33"/>领<折 t="33"/>桥子/古道永安博/望威塞李子六堡)达隆(州西北一百/五十五里)
岷州和政郡 砦五(雍熙二年置临江<折 t="33"/>砦隶王州熙宁六/年隶州仍置荔川七年置𢇲川闾川宕)
(昌)临江(州南一百/四十里)荔川(州东八/十里)𢇲川(州东一/十里)闾川(州东一百/二十里)
宕昌(州南一百/二十里)堡三(熙宁七年置遮羊/榖藏十年置铁城)遮羊(州东一/百里)榖
藏(州西四/十里)铁城(州东八/十里)监一(熙宁九/年置)滔山(州西一百/五十步)
(冶坊八年改/𢇲穰并/堡)𢇲穰(州东八十里<折 t="33"/>领白石古道中城东城定戎<折 t="33"/>定/安西城雄边临川德威广武定挟可镇边一十四)
(堡)冶坊(州东北一百二十里<折 t="33"/>领<折 t="33"/>桥子/古道永安博/望威塞李子六堡)达隆(州西北一百/五十五里)
岷州和政郡 砦五(雍熙二年置临江<折 t="33"/>砦隶王州熙宁六/年隶州仍置荔川七年置𢇲川闾川宕)
(昌)临江(州南一百/四十里)荔川(州东八/十里)𢇲川(州东一/十里)闾川(州东一百/二十里)
宕昌(州南一百/二十里)堡三(熙宁七年置遮羊/榖藏十年置铁城)遮羊(州东一/百里)榖
藏(州西四/十里)铁城(州东八/十里)监一(熙宁九/年置)滔山(州西一百/五十步)
卷二十六 第 36b 页
乌鼠子曰代传至宋而后天下有城有砦砦以备
敌城亦以备敌至砦设知砦城亦设主将而边
侥之地始纷纷矣
武经总要 秦陇凤翔阶成路
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地在汧渭之间诸羌<折 t="33"/>杂处/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宝/后陷于吐蕃)
(至宣宗时复为内地土壤辽旷尤宜畜牧<折 t="33"/>其东入陇<折 t="33"/>州界/故关山路西工/蕃界一百九十里南凤州界一百八十里东)
(北陇州界一百四十里宋朝建为雄武军节<折 t="33"/>度扼<折 t="33"/>巴蜀之境/限河湟之城/其西又控党项吐蕃陇古山之外今之一都会也)
敌城亦以备敌至砦设知砦城亦设主将而边
侥之地始纷纷矣
武经总要 秦陇凤翔阶成路
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地在汧渭之间诸羌<折 t="33"/>杂处/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宝/后陷于吐蕃)
(至宣宗时复为内地土壤辽旷尤宜畜牧<折 t="33"/>其东入陇<折 t="33"/>州界/故关山路西工/蕃界一百九十里南凤州界一百八十里东)
(北陇州界一百四十里宋朝建为雄武军节<折 t="33"/>度扼<折 t="33"/>巴蜀之境/限河湟之城/其西又控党项吐蕃陇古山之外今之一都会也)
卷二十六 第 37a 页
(置砦二十三以守禦之知州旧兼缘边<折 t="33"/>都巡检<折 t="33"/>使今置秦陇/凤翔阶成/六州军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宦以州为治所)
砦二十三 州境旷远曾玮在边增筑弓门冶
坊𢇲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落门威远
十砦浚壕三百八十里 永宁(建隆中筑西北控龛谷/路至兰州五百五十里)
(旧号<折 t="33"/>尚书砦至道中赐今名置稻田以为险固东至伏羌/砦三十里西至来远砦二十里南至小落门三十里北至宗)
(哥城九/十里)伏羌(本唐初伏州后改为县天宝后陷于吐蕃宋/建隆中酋长尚波于献地特置砦戍守东至)
(定西砦四十里南至永宁砦三十里/北至夕阳镇三十里)小落门(在伏羌砦西有落/门谷良木所产先)
砦二十三 州境旷远曾玮在边增筑弓门冶
坊𢇲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落门威远
十砦浚壕三百八十里 永宁(建隆中筑西北控龛谷/路至兰州五百五十里)
(旧号<折 t="33"/>尚书砦至道中赐今名置稻田以为险固东至伏羌/砦三十里西至来远砦二十里南至小落门三十里北至宗)
(哥城九/十里)伏羌(本唐初伏州后改为县天宝后陷于吐蕃宋/建隆中酋长尚波于献地特置砦戍守东至)
(定西砦四十里南至永宁砦三十里/北至夕阳镇三十里)小落门(在伏羌砦西有落/门谷良木所产先)
卷二十六 第 37b 页
(为羌戎所据雍熙中知州温仲舒发兵<折 t="33"/>取颇致骚动诏中使/视之言得地甚利遂置砦迄今为内地祥符中再修东/至永)
(宁砦三十里西至<折 t="33"/>威远砦八/里北至来远/砦二十里)弓门(太平兴国中筑在赤城川东/坡上管小砦五东至陇州故)
(关七十里西至冶坊砦四十里南至𢇲穰/砦六十里北至边壕西南至州百五十里)定边(至本州一百八十里/东至陇/州定/戎)
(镇四十里西南至清水县八/十里西至弓门砦三十里)冶坊(太平兴国中筑在卧牛山东管小/砦东至弓门砦四十里西至壕门)
(外蕃界<折 t="33"/>五里南至𢇲穰<折 t="33"/>砦四十五里/北至熟户二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𢇲穰(开<折 t="33"/>宝中筑控𢇲穰/川一带管小堡十一)
(东至冶坊砦四十里西至静戎砦四十里东至州百五十里/东南主清水县十里/北至蕃界一十里)静戎
(太平兴国中筑在长山岭下管小堡五东至𢇲穰四十里南至/三阳砦四十里西至陇城五里北至番界五里开宝中重修)三
(宁砦三十里西至<折 t="33"/>威远砦八/里北至来远/砦二十里)弓门(太平兴国中筑在赤城川东/坡上管小砦五东至陇州故)
(关七十里西至冶坊砦四十里南至𢇲穰/砦六十里北至边壕西南至州百五十里)定边(至本州一百八十里/东至陇/州定/戎)
(镇四十里西南至清水县八/十里西至弓门砦三十里)冶坊(太平兴国中筑在卧牛山东管小/砦东至弓门砦四十里西至壕门)
(外蕃界<折 t="33"/>五里南至𢇲穰<折 t="33"/>砦四十五里/北至熟户二里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𢇲穰(开<折 t="33"/>宝中筑控𢇲穰/川一带管小堡十一)
(东至冶坊砦四十里西至静戎砦四十里东至州百五十里/东南主清水县十里/北至蕃界一十里)静戎
(太平兴国中筑在长山岭下管小堡五东至𢇲穰四十里南至/三阳砦四十里西至陇城五里北至番界五里开宝中重修)三
卷二十六 第 38a 页
阳(开宝中筑扼<折 t="33"/>都谷口庆历中置开<折 t="33"/>稻田四百顷以捍/贼路管小砦十六东至静戎砦四十五里西至定西砦十三)
(里南至州三十五/里北至蕃七里)定西(太平兴国中筑管<折 t="33"/>小砦四东至三阳砦十/五里西至伏羌砦七十里东至州四十里北)
(至蕃五/里)威远(祥符中筑<折 t="33"/>旧名枭篦改赐今名东至小落门砦/五里西至壕门外蕃部三里南至马/[騣-凶+(鬯-匕)]砦十二)
(里北至来/远砦八里)安远(天禧中筑东至<折 t="33"/>伏羌砦三十里西至来/远砦十里南至落门砦三十里北至生户)
(五十六/里)临江(雍熙初筑在渭水之南与<折 t="33"/>汉阳水合流俗谓/之西江东至良恭故县四十里西至蕃界五十)
(里西北至将鸡砦四十/里北至蕃界五十里)陷山(太平<折 t="33"/>兴国中筑东至<折 t="33"/>虎谷砦/镇七十里西至良恭镇九十里东)
(北至长道县/界九十里)来远(至州一百一十九里东至<折 t="33"/>永宁砦二十里西/至永宁砦/郢南谷一十一里南至威/远砦)
(里南至州三十五/里北至蕃七里)定西(太平兴国中筑管<折 t="33"/>小砦四东至三阳砦十/五里西至伏羌砦七十里东至州四十里北)
(至蕃五/里)威远(祥符中筑<折 t="33"/>旧名枭篦改赐今名东至小落门砦/五里西至壕门外蕃部三里南至马/[騣-凶+(鬯-匕)]砦十二)
(里北至来/远砦八里)安远(天禧中筑东至<折 t="33"/>伏羌砦三十里西至来/远砦十里南至落门砦三十里北至生户)
(五十六/里)临江(雍熙初筑在渭水之南与<折 t="33"/>汉阳水合流俗谓/之西江东至良恭故县四十里西至蕃界五十)
(里西北至将鸡砦四十/里北至蕃界五十里)陷山(太平<折 t="33"/>兴国中筑东至<折 t="33"/>虎谷砦/镇七十里西至良恭镇九十里东)
(北至长道县/界九十里)来远(至州一百一十九里东至<折 t="33"/>永宁砦二十里西/至永宁砦/郢南谷一十一里南至威/远砦)
卷二十六 第 38b 页
(崛埚十里北/至渭河穷边)小落门(至州百四十里东至永宁砦三十里南/至威远砦八里北至来远砦二十里)
宁远(至州一百三十里东至<折 t="33"/>来远砦定边堡十里西至/熟户南至/马家族四十里北至于家部族二十里)
榆林(至州三百四十五里东至良恭镇五十里西至临江/砦四十里南至蕃界二十里北至管下将鸡砦十里)将
鸡(天禧<折 t="33"/>中筑东南至古良<折 t="33"/>恭城四十里西至临江/砦五十里南至驼项砦十五里北/至蕃界约百里)马騣
(在州西马[騣-凶+(鬯-匕)]岭下东至故城<折 t="33"/>镇五十里<折 t="33"/>至州百九十里西至/壕外蕃界立里南至长道县三十里/北至威远/砦界八十里)静
边(祥符中诏筑<折 t="33"/>于南市城西南至州百五十里东/北至德顺军八十/里秦渭相接控扼西戎之要)陇城(唐/县)
(也至德后陷于吐蕃宋庆<折 t="33"/>历中建砦与德顺<折 t="33"/>军水洛城结公/城二城相援东至弓门砦六十里南至白石堡四十里北至瓦龙)
宁远(至州一百三十里东至<折 t="33"/>来远砦定边堡十里西至/熟户南至/马家族四十里北至于家部族二十里)
榆林(至州三百四十五里东至良恭镇五十里西至临江/砦四十里南至蕃界二十里北至管下将鸡砦十里)将
鸡(天禧<折 t="33"/>中筑东南至古良<折 t="33"/>恭城四十里西至临江/砦五十里南至驼项砦十五里北/至蕃界约百里)马騣
(在州西马[騣-凶+(鬯-匕)]岭下东至故城<折 t="33"/>镇五十里<折 t="33"/>至州百九十里西至/壕外蕃界立里南至长道县三十里/北至威远/砦界八十里)静
边(祥符中诏筑<折 t="33"/>于南市城西南至州百五十里东/北至德顺军八十/里秦渭相接控扼西戎之要)陇城(唐/县)
(也至德后陷于吐蕃宋庆<折 t="33"/>历中建砦与德顺<折 t="33"/>军水洛城结公/城二城相援东至弓门砦六十里南至白石堡四十里北至瓦龙)
卷二十六 第 39a 页
(谷堡四十里<折 t="33"/>东南至冶坊砦四十五里东北/至水洛城五十里西至/𢇲穰砦六十里)达龙谷(庆历中/筑东至)
(钟川约四十里西至西<折 t="33"/>界生/户约百里南至安远砦六十里)
阶州武都郡(本白马氐之地西魏置武州唐大历中陷于吐/蕃大中二年收/复立武州寻改今名东至兴)
(州王百里西至宕州二百七十里南至文/州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二百六十里)砦二 峰贴峡(捍/吐)
(蕃<折 t="33"/>并控宕州路<折 t="33"/>南至宕州/七十七里北至州二百里)武平(地居险要多生户蕃部/往年频者聚劫庆历中)
(改就苦李平筑城<折 t="33"/>赐今名与沙滩峰贴峡二砦防托应援管/清冈峡围城谷斫安三堡于东历鼻/山石妇口西青冈峡沙)
(滩/川)
(钟川约四十里西至西<折 t="33"/>界生/户约百里南至安远砦六十里)
阶州武都郡(本白马氐之地西魏置武州唐大历中陷于吐/蕃大中二年收/复立武州寻改今名东至兴)
(州王百里西至宕州二百七十里南至文/州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二百六十里)砦二 峰贴峡(捍/吐)
(蕃<折 t="33"/>并控宕州路<折 t="33"/>南至宕州/七十七里北至州二百里)武平(地居险要多生户蕃部/往年频者聚劫庆历中)
(改就苦李平筑城<折 t="33"/>赐今名与沙滩峰贴峡二砦防托应援管/清冈峡围城谷斫安三堡于东历鼻/山石妇口西青冈峡沙)
(滩/川)
卷二十六 第 39b 页
成州同谷郡(古白马氐所居国其地险固唐至德后吐/蕃侵扰百姓流散因废为镇咸通中人户)
(渐复再置州其东至凤州界五十五里西至秦州界百五十里/南至州界五十里北至秦州界七十里/东南至宕州三百五)
(十/里)
论曰羌戎即叙种落寔繁古之申远略制
旷俗者重降附之爵用羁縻之策罔不纳
质向化叩关请吏今之夷人内附者吐蕃
党项之族散居西北边种落不相统一款塞
(渐复再置州其东至凤州界五十五里西至秦州界百五十里/南至州界五十里北至秦州界七十里/东南至宕州三百五)
(十/里)
论曰羌戎即叙种落寔繁古之申远略制
旷俗者重降附之爵用羁縻之策罔不纳
质向化叩关请吏今之夷人内附者吐蕃
党项之族散居西北边种落不相统一款塞
卷二十六 第 40a 页
者谓之熟户馀谓之生户陜西则秦陇原
渭环庆鄜延四路河东则隰石麟府二路其
酋长则命之戎秩赐以官俸量其材力功
绩听世相承袭凡大首领得为都军至主
自百帐以上得为军主又其次者皆等级补
指挥使以下职名其立切者别建为刺史诸
卫将军诸司使副使至借职殿侍充本族
渭环庆鄜延四路河东则隰石麟府二路其
酋长则命之戎秩赐以官俸量其材力功
绩听世相承袭凡大首领得为都军至主
自百帐以上得为军主又其次者皆等级补
指挥使以下职名其立切者别建为刺史诸
卫将军诸司使副使至借职殿侍充本族
卷二十六 第 40b 页
巡检绥怀族帐谨固疆界器械糇粮无烦
于公上(蕃部巡检有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受俸准正员官添支亦如之诸)
(刺史诸卫将军者授俸准蕃部官首领都军<折 t="33"/>主副军/主副都尉候指挥使副兵马使者其月给自三千至三)
(百为差每岁<折 t="33"/>冬人给伯服红锦者<折 t="33"/>七种紫绫者二种以/官差次十将已下皆给土田景德中镇戎军/曹玮言/蕃)
(部兵最为精锐其列校皆朝廷补授多衰老愿/者有择本军人充从之)凡四
路总六百七族十五万五千六百人马三万四千
三百疋其隶鄜延路皆居延州保安官界隶
于公上(蕃部巡检有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受俸准正员官添支亦如之诸)
(刺史诸卫将军者授俸准蕃部官首领都军<折 t="33"/>主副军/主副都尉候指挥使副兵马使者其月给自三千至三)
(百为差每岁<折 t="33"/>冬人给伯服红锦者<折 t="33"/>七种紫绫者二种以/官差次十将已下皆给土田景德中镇戎军/曹玮言/蕃)
(部兵最为精锐其列校皆朝廷补授多衰老愿/者有择本军人充从之)凡四
路总六百七族十五万五千六百人马三万四千
三百疋其隶鄜延路皆居延州保安官界隶
卷二十六 第 41a 页
秦邠宁路者居庆州界隶泾原路者居原
渭州镇戎军界隶秦凤路者居秦凤州界所
以离戎丑之势张蕃翼之卫也又若戎兵防
边之制前世率皆代更之乘隙为费甚大
故晁错建策不如选常居者为室具田器
及募民徙塞下所以减赡边之用得习俗之
便国家用是法于西陲募土人为弓箭手
渭州镇戎军界隶秦凤路者居秦凤州界所
以离戎丑之势张蕃翼之卫也又若戎兵防
边之制前世率皆代更之乘隙为费甚大
故晁错建策不如选常居者为室具田器
及募民徙塞下所以减赡边之用得习俗之
便国家用是法于西陲募土人为弓箭手
卷二十六 第 41b 页
给田二顷出一甲士至三顷方出战马一匹税租徭
役悉为蠲复器械粮饷毕其自给分 堡
垒使相聚居设营校之名循䘚伍之制亦
置指挥使仍置弓箭手巡检以护领之每
战则常为诸军前锋凡四百九十二指挥三
万二千八百五十人马九千五百九十疋此修塞
禦戎之至要也
役悉为蠲复器械粮饷毕其自给分 堡
垒使相聚居设营校之名循䘚伍之制亦
置指挥使仍置弓箭手巡检以护领之每
战则常为诸军前锋凡四百九十二指挥三
万二千八百五十人马九千五百九十疋此修塞
禦戎之至要也
卷二十六 第 42a 页
故渭州陇西郡(汉阳<折 t="33"/>有坂名曰陇坻今<折 t="33"/>朔城处其/西故曰陇西/镇狭首等十一县风俗)
(尚武力习战射西汉六郡良家东汉十二郡骑士其一出/陇西唐置州升为都督府广德中西戎犯边洮兰秦/渭)
(尽为<折 t="33"/>虏境废城在秦<折 t="33"/>州永宁砦北七十里熟户张<折 t="33"/>香儿/族帐之所东至秦州三百至西至岷州三百里南至成州四百)
(里北至兰/州四百里)
金州会宁郡(古西差地秦并天下<折 t="33"/>属金城郡汉<折 t="33"/>帝/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属/金城安定)
(二郡此为杴杨县地属金城后魏置会<折 t="33"/>宁县西魏因立会/州寻/废唐复建州东至故原州四百里西至凉州六百里)
(南至兰州四百二十/里北至灵州六百里)关二 马兰(会<折 t="33"/>宁关西/四十里)会宁
(尚武力习战射西汉六郡良家东汉十二郡骑士其一出/陇西唐置州升为都督府广德中西戎犯边洮兰秦/渭)
(尽为<折 t="33"/>虏境废城在秦<折 t="33"/>州永宁砦北七十里熟户张<折 t="33"/>香儿/族帐之所东至秦州三百至西至岷州三百里南至成州四百)
(里北至兰/州四百里)
金州会宁郡(古西差地秦并天下<折 t="33"/>属金城郡汉<折 t="33"/>帝/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属/金城安定)
(二郡此为杴杨县地属金城后魏置会<折 t="33"/>宁县西魏因立会/州寻/废唐复建州东至故原州四百里西至凉州六百里)
(南至兰州四百二十/里北至灵州六百里)关二 马兰(会<折 t="33"/>宁关西/四十里)会宁
卷二十六 第 42b 页
(州西北一/百八十里)
洮州临洮郡(本羌戎地秦分三十六郡西临洮即其/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周)
(恭<折 t="33"/>帝置州唐隶陇右道天宝初哥舒翰破吐蕃于临洮/城西二百里遂以其地为神策军/后唐长兴中建为保)
(顺节<折 t="33"/>度塞外十镇洮州则其一也今邈川大首镇唂厮/罗立文法制诸羌款/塞为藩臣其部族在洮河之地康)
(定中命为<折 t="33"/>节度使以羁縻<折 t="33"/>之东至岷州百七十里/西无州县南至叠州百七十里北至河州三百一十里)
莫门军(在洮河唐/凤中置)山海三 洮水(汉书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
(东入/河)青海(在吐谷浑国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其海周回/千馀里中有水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
洮州临洮郡(本羌戎地秦分三十六郡西临洮即其/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周)
(恭<折 t="33"/>帝置州唐隶陇右道天宝初哥舒翰破吐蕃于临洮/城西二百里遂以其地为神策军/后唐长兴中建为保)
(顺节<折 t="33"/>度塞外十镇洮州则其一也今邈川大首镇唂厮/罗立文法制诸羌款/塞为藩臣其部族在洮河之地康)
(定中命为<折 t="33"/>节度使以羁縻<折 t="33"/>之东至岷州百七十里/西无州县南至叠州百七十里北至河州三百一十里)
莫门军(在洮河唐/凤中置)山海三 洮水(汉书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
(东入/河)青海(在吐谷浑国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其海周回/千馀里中有水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
卷二十六 第 43a 页
(上言得龙种吐谷浑<折 t="33"/>常得波斯草马放人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称青海骢隋将段文振征吐谷浑出)
(伊吾逐贼于青海唐天宝中筑神威军<折 t="33"/>于青海上吐/蕃攻破哥舒翰筑城于青海之中龙驹岛吐蕃/遂不)
(敢近/青海)金山(会州之西青海之东<折 t="33"/>甘之南邈川之北蠕人/虏世君金山之阳山之西南薛/延陀旧地)
岷州和政郡(秦陇西郡之临洮县地蒙恬击胡出/塞筑长城起于此通道九原至云阳)
(后魏大统中置岷州唐武德初置<折 t="33"/>都督府天宝初改名/和政郡至德后陷于虏东/至故渭州三百里开元中置)
(八驿西至洮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折 t="33"/>怀安二/百五十里北至/兰州狄道县五百二十里)
文州阴平郡(古氐羌之地汉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武/都郡西魏置文州西至龙州)
(伊吾逐贼于青海唐天宝中筑神威军<折 t="33"/>于青海上吐/蕃攻破哥舒翰筑城于青海之中龙驹岛吐蕃/遂不)
(敢近/青海)金山(会州之西青海之东<折 t="33"/>甘之南邈川之北蠕人/虏世君金山之阳山之西南薛/延陀旧地)
岷州和政郡(秦陇西郡之临洮县地蒙恬击胡出/塞筑长城起于此通道九原至云阳)
(后魏大统中置岷州唐武德初置<折 t="33"/>都督府天宝初改名/和政郡至德后陷于虏东/至故渭州三百里开元中置)
(八驿西至洮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折 t="33"/>怀安二/百五十里北至/兰州狄道县五百二十里)
文州阴平郡(古氐羌之地汉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武/都郡西魏置文州西至龙州)
卷二十六 第 43b 页
(四百里南至阆州二百四十里东至扶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阶州六十五里西南陆/行六十里扶州界又九十里至扶州)
(又三百里至松州西北吐/蕃界大恭岭一百二十里)桥一 阴平(邓艾伐蜀由阴/平道景谷凿山)
(通道作桥/自此桥始)
右砦与九域志所载小有不同
国朝
陇西 关六 后川(北十/里)乌隆(二十/里)三角(西十/里)首
阳(四十/里)药铺(五十/里)赤山(东十/里)砦一 熟羊(西四/十里)
(又三百里至松州西北吐/蕃界大恭岭一百二十里)桥一 阴平(邓艾伐蜀由阴/平道景谷凿山)
(通道作桥/自此桥始)
右砦与九域志所载小有不同
国朝
陇西 关六 后川(北十/里)乌隆(二十/里)三角(西十/里)首
阳(四十/里)药铺(五十/里)赤山(东十/里)砦一 熟羊(西四/十里)
卷二十六 第 44a 页
堡三十六红岸谢家铁山刘家汪
家汪家高山 新添谢家大平 韩家
张家郑家石门(俱县/迤西)齐家 冯家汪
家宋板坡药铺山(俱县/迤南)娥羊塌麻坡
林 郭家姬家关南 刘家(俱县/迤东)石家
唐家陈家乌隆高家李家韩家
戴家董家王家榆木岔蒋家(俱县/迤北)
家汪家高山 新添谢家大平 韩家
张家郑家石门(俱县/迤西)齐家 冯家汪
家宋板坡药铺山(俱县/迤南)娥羊塌麻坡
林 郭家姬家关南 刘家(俱县/迤东)石家
唐家陈家乌隆高家李家韩家
戴家董家王家榆木岔蒋家(俱县/迤北)
卷二十六 第 44b 页
营七汪家畅家李家 张家 袁
家 红岸王家 何家
会宁堡一水泉(北四百二十里<折 t="33"/>通/古会宋/赐名怀戎)正川(亦县/北)
宁远关五 广吴河(西三/十里)水关(东南四十里俗/称为水关子)
马务(四十/五里)大树(八十/里)文盈 砦十四 纪
家(西三/十里)石门山(四十/里)滩哥(南三/十里)马务山(六十/里)
立界岭僧官寺(俱东南/二十里)松山头(三十/里)木家岭
家 红岸王家 何家
会宁堡一水泉(北四百二十里<折 t="33"/>通/古会宋/赐名怀戎)正川(亦县/北)
宁远关五 广吴河(西三/十里)水关(东南四十里俗/称为水关子)
马务(四十/五里)大树(八十/里)文盈 砦十四 纪
家(西三/十里)石门山(四十/里)滩哥(南三/十里)马务山(六十/里)
立界岭僧官寺(俱东南/二十里)松山头(三十/里)木家岭
卷二十六 第 45a 页
(四十/里)斗底山(西南/十里)讨纳平(七十/里)党总旗(东北/十里)大
平头(二十/里)禄寺川 马龙川(俱三/十里)
伏羌 砦六 永宁(西四/十里)小落门(五十/里)大落门
(六十里宋/祥符中修)威远(七十里宋祥/符中筑见上)堡一 达龙谷(宋庆/历中)
(筑东至鸡川四十里/南至安远六十里)
通渭 关三 华川(西四十/五里)闭门(东三十/五里)石远
关(今莫详/其处)堡三百馀 中林山(西十/五里)石硖嘴
平头(二十/里)禄寺川 马龙川(俱三/十里)
伏羌 砦六 永宁(西四/十里)小落门(五十/里)大落门
(六十里宋/祥符中修)威远(七十里宋祥/符中筑见上)堡一 达龙谷(宋庆/历中)
(筑东至鸡川四十里/南至安远六十里)
通渭 关三 华川(西四十/五里)闭门(东三十/五里)石远
关(今莫详/其处)堡三百馀 中林山(西十/五里)石硖嘴
卷二十六 第 45b 页
汤峪(俱二/十里)渭阳(三十/里)石岘(六十/五里)锦鸡硖(七十/里)城川
(八十/里)高山子(东五/十里)石山(六十/里)高窑(八十/里)甘杲(九十/里)
塔泥(南二/十里)党卜湾(五十/里)苏羊坪(六十/里)椅子山
(六十/二里)达隆(七十/里)孙家坪(三十/五里)罐子川稳西坪(俱/一)
(百/里)陇阳(北二十/五里)李家嘴(三十/五里)石峰堆(四十/里)白阳
(五十/里)石佛油房沟(俱东北/五十里)石硖 坚鸡(俱六/十里)耕
种(六十/五里)蔡家(七十/里)红土嘴(七十/五里)鸡窝(东南九/十五里)响
(八十/里)高山子(东五/十里)石山(六十/里)高窑(八十/里)甘杲(九十/里)
塔泥(南二/十里)党卜湾(五十/里)苏羊坪(六十/里)椅子山
(六十/二里)达隆(七十/里)孙家坪(三十/五里)罐子川稳西坪(俱/一)
(百/里)陇阳(北二十/五里)李家嘴(三十/五里)石峰堆(四十/里)白阳
(五十/里)石佛油房沟(俱东北/五十里)石硖 坚鸡(俱六/十里)耕
种(六十/五里)蔡家(七十/里)红土嘴(七十/五里)鸡窝(东南九/十五里)响
卷二十六 第 46a 页
窑(一百/里)观木嘴(一百二/十里)幽江(西北六/十里)四个堠子(六十/五里)
寺罗坪(西南八/十里)卖扇川(九十/里)石沟(东北七/十里)长义
岔(七十/五里)大湾 深沟 董合 斗底大岔湾(俱/县)
(境七/十里)高厓(县境五/十里)山砦(县境八/十里)悬空 蛇尾头
(俱县境/九十里)第八岔 坡龙沟(俱县境一百里<折 t="33"/>右皆堡/之紧要者/馀载县志)
安定 关一 巉口(北四/十里)堡 青岚峪(东三/十里)秦
义岔(四十/里)害口岔南山大西口中滩(俱六/十里)三九岔
寺罗坪(西南八/十里)卖扇川(九十/里)石沟(东北七/十里)长义
岔(七十/五里)大湾 深沟 董合 斗底大岔湾(俱/县)
(境七/十里)高厓(县境五/十里)山砦(县境八/十里)悬空 蛇尾头
(俱县境/九十里)第八岔 坡龙沟(俱县境一百里<折 t="33"/>右皆堡/之紧要者/馀载县志)
安定 关一 巉口(北四/十里)堡 青岚峪(东三/十里)秦
义岔(四十/里)害口岔南山大西口中滩(俱六/十里)三九岔
卷二十六 第 46b 页
卷二十六 第 46b 页
(五十/里)中川(六中/里)花川(七十/里)车道岭(九十/里)满家 峡
口(俱一/百里)九条岔(一百二/十里)南山顶(一百四/十里)关川(二百/里)砦
一 熟羊(南百八十里/又见陇西)
漳 堡二 盐场(东盐/井谷)三岔(南三/里)
西和 堡三 祁山(北七十里诸/葛亮屯兵处)铁城(东二十里/宋熙宁中建)榖
藏(西十里宋/熙宁中建)营一酂公(西南三里唐行军元帅酂/国公窦轨讨薛举/馀党)
(尝营于此/遗址尚存)
口(俱一/百里)九条岔(一百二/十里)南山顶(一百四/十里)关川(二百/里)砦
一 熟羊(南百八十里/又见陇西)
漳 堡二 盐场(东盐/井谷)三岔(南三/里)
西和 堡三 祁山(北七十里诸/葛亮屯兵处)铁城(东二十里/宋熙宁中建)榖
藏(西十里宋/熙宁中建)营一酂公(西南三里唐行军元帅酂/国公窦轨讨薛举/馀党)
(尝营于此/遗址尚存)
卷二十六 第 47a 页
成关一 黄渚(北一/百里)堡一白还(北二百一十里宋/绍/兴间置今废)
秦 关二西关(云秦州西关今西关无险阻恐/是关于岭其险如关可以捍禦)大
震 砦四十沙陇头 横河谷 翟家平 杜
树平 马跑泉马房山 东柯谷花南务卧
牛山白石谷(俱州/东南)贾家川百顷原北稻务(俱/州)
(东/北)放牛谷(在州/西)瓦子平 平兰 杏树湾 青
草岭草川牧丹园 堡岔谷 马鞍山(俱州/西南)
秦 关二西关(云秦州西关今西关无险阻恐/是关于岭其险如关可以捍禦)大
震 砦四十沙陇头 横河谷 翟家平 杜
树平 马跑泉马房山 东柯谷花南务卧
牛山白石谷(俱州/东南)贾家川百顷原北稻务(俱/州)
(东/北)放牛谷(在州/西)瓦子平 平兰 杏树湾 青
草岭草川牧丹园 堡岔谷 马鞍山(俱州/西南)
卷二十六 第 47b 页
吕家平剪子岭 蜘蛛谷(俱州/西北)三阳川(在州/北)女
儿沟 姚家庄(俱州/南)堡三 皂郊(州南三十/里见十)刘
沟(宋熙宁二年夏人寇/秦州攻刘沟堡陷之)蜗牛(州北三十里三阳/川即伏羲画卦台)
徽 关三 虞(州南五十里宋吴玠/破金人撒离喝处)仙人(六十里吴玠/破金虏处)
青泥(在青泥店<折 t="33"/>宋乾德中节度使<折 t="33"/>崔彦进帅师/凤州至河池取青/泥关路下兴州克蜀)
阶 关十 青厓(州南九十里旧/设以防蕃者)峰贴(西百四十里/正统间废)中
砦(北二百<折 t="33"/>里成化间指/挥/王文所建今废)望贼(北百八/十里)石(东百九/十里)牛头(南/五)
儿沟 姚家庄(俱州/南)堡三 皂郊(州南三十/里见十)刘
沟(宋熙宁二年夏人寇/秦州攻刘沟堡陷之)蜗牛(州北三十里三阳/川即伏羲画卦台)
徽 关三 虞(州南五十里宋吴玠/破金人撒离喝处)仙人(六十里吴玠/破金虏处)
青泥(在青泥店<折 t="33"/>宋乾德中节度使<折 t="33"/>崔彦进帅师/凤州至河池取青/泥关路下兴州克蜀)
阶 关十 青厓(州南九十里旧/设以防蕃者)峰贴(西百四十里/正统间废)中
砦(北二百<折 t="33"/>里成化间指/挥/王文所建今废)望贼(北百八/十里)石(东百九/十里)牛头(南/五)
卷二十六 第 48a 页
(十/里)黄柏(东三/百里)白马 虾蟆(俱东三百/五十里)山㺄(南百五/十里)
七防 砦十三 峰贴(西百七/十里)五虎(东百三十里硙纳/山耕者常得古器)烟
墩堡(西三十/五里)龙王山(三十七里俱/嘉靖/间置)黄鹿坝(四十/里)枣川
小山平(俱四十五里/守备王文置)清江坝(五十/里)陈家坝(七十/里)构林
平(七十/五里)白鹤桥(八十/里)水罐峪(九十里俱/洪武间置)鹿坝(八十里嘉/靖间置)
屯王十一 横川白马庙 朱栏 孤魂庙
石碑(有宋吴挺/碑因名)小川子 池子中 丰泉小湾
七防 砦十三 峰贴(西百七/十里)五虎(东百三十里硙纳/山耕者常得古器)烟
墩堡(西三十/五里)龙王山(三十七里俱/嘉靖/间置)黄鹿坝(四十/里)枣川
小山平(俱四十五里/守备王文置)清江坝(五十/里)陈家坝(七十/里)构林
平(七十/五里)白鹤桥(八十/里)水罐峪(九十里俱/洪武间置)鹿坝(八十里嘉/靖间置)
屯王十一 横川白马庙 朱栏 孤魂庙
石碑(有宋吴挺/碑因名)小川子 池子中 丰泉小湾
卷二十六 第 48b 页
儿吴家平大麦谷小麦谷 黄家 棠落
高桥 泥阳小泥阳府城中大营 平落
东固城沈家湾马嘴石石嘴头 抛沙河
西高山南平高家村
秦安关三卧马(东北一百二十/里古为关今废)躔移(北四十里古为/关今遗址犹存)
马颊(北二十里古为关/今无/复遗址矣)砦三十一 呐叭 乾硙城
(东十/里)白鹤湾(二十/里)高峰(四十/里)九龙山(六十/里)狮蛮(九十/里)
高桥 泥阳小泥阳府城中大营 平落
东固城沈家湾马嘴石石嘴头 抛沙河
西高山南平高家村
秦安关三卧马(东北一百二十/里古为关今废)躔移(北四十里古为/关今遗址犹存)
马颊(北二十里古为关/今无/复遗址矣)砦三十一 呐叭 乾硙城
(东十/里)白鹤湾(二十/里)高峰(四十/里)九龙山(六十/里)狮蛮(九十/里)
卷二十六 第 49a 页
卧马关(百/里)花山(南五/里)剡家湾(三十/里)田夹沟 第
七沟中下(俱东南/十五里)上(二十/里)观耳峡(西二/十里)墨土山(三/十)
(里)扁坡(西南三/十里)玉钟峡(北二十/五里)锦带山(四十/里)河西(而/北)
(五/里)岳家堡(三十/里)曜紫岭(三十/五里)马颊沟上 中
下(四十/里)神仙岭(西北六/十里)总(东北/三里)好地嶂(四十/里)马骆川
(七十/里)堡五十一 河西 娑罗湾西断山 马颊
安川武峡大山第七沟田夹沟 东川圆
七沟中下(俱东南/十五里)上(二十/里)观耳峡(西二/十里)墨土山(三/十)
(里)扁坡(西南三/十里)玉钟峡(北二十/五里)锦带山(四十/里)河西(而/北)
(五/里)岳家堡(三十/里)曜紫岭(三十/五里)马颊沟上 中
下(四十/里)神仙岭(西北六/十里)总(东北/三里)好地嶂(四十/里)马骆川
(七十/里)堡五十一 河西 娑罗湾西断山 马颊
安川武峡大山第七沟田夹沟 东川圆
卷二十六 第 49b 页
树中岭黄演湾 罗地乾湫(湫)马颊(颊)高
堐南济川陇城断山(山)乾湫石峡南山三
甸川照坡 高妙(妙)麻谷宜硙 锦带煖
泉把龙业盐坡拔坡陇滩叶甲玉钟
南岭水夹峡王甲癿铁山高甲神坡了
中鸡川闭门关 琶琶衍阁卧龙螺泉
郭嘉
堐南济川陇城断山(山)乾湫石峡南山三
甸川照坡 高妙(妙)麻谷宜硙 锦带煖
泉把龙业盐坡拔坡陇滩叶甲玉钟
南岭水夹峡王甲癿铁山高甲神坡了
中鸡川闭门关 琶琶衍阁卧龙螺泉
郭嘉
卷二十六 第 50a 页
清水 镇六 白沙(东三/十里)百家(六十/里)盘岭(七十/里)恭
门(东北六/十里)阎家(八十/里)张家川(北七十/五里)堡十四 窦家
花延(俱北二/十里)韦家(六十/里)谷麻(七十/里)崔家 冶坊
到铃(俱八十/五里)化林(西七/十里)申家(七十/里)大原(百/里)如刺峡(东/北)
(八十/里)杏林(北五/十里)任家(百/里)杜家(东四/十里)
礼 关八 洮平(西二/百里)牛脊(西南八/十里)野麻(二百/里)夹
箭岭(南百二/十里)银尾子(百九/十里)尖岔(北八/十里)大树(百/里)潭
门(东北六/十里)阎家(八十/里)张家川(北七十/五里)堡十四 窦家
花延(俱北二/十里)韦家(六十/里)谷麻(七十/里)崔家 冶坊
到铃(俱八十/五里)化林(西七/十里)申家(七十/里)大原(百/里)如刺峡(东/北)
(八十/里)杏林(北五/十里)任家(百/里)杜家(东四/十里)
礼 关八 洮平(西二/百里)牛脊(西南八/十里)野麻(二百/里)夹
箭岭(南百二/十里)银尾子(百九/十里)尖岔(北八/十里)大树(百/里)潭
卷二十六 第 50b 页
渡(东<折 t="33"/>南百/八十里)砦三十六 红土山(东四/里)高坡山 蒲济
湾(东二/里)黑漆庙 长道(俱四/十里)隔虎谷(六十/里)簸箕
湾 梨园谷 榙子山(俱七/十里)保子山 左谷沟 稍
谷沟(俱八/十里)南丹谷 宽川子 余旗 黑谷 马
槽沟(俱九/十里)北坡 横河(俱百/里)翟家(南十/里)汉阳 大
山沟(俱二/十里)水磨川 雷王山(俱六/十里)核桃山 西谷沟
(俱八/十里)麻池子 泉谷(俱九/十里)大潭(百二/十里)上河坝(北十/五里)杏
湾(东二/里)黑漆庙 长道(俱四/十里)隔虎谷(六十/里)簸箕
湾 梨园谷 榙子山(俱七/十里)保子山 左谷沟 稍
谷沟(俱八/十里)南丹谷 宽川子 余旗 黑谷 马
槽沟(俱九/十里)北坡 横河(俱百/里)翟家(南十/里)汉阳 大
山沟(俱二/十里)水磨川 雷王山(俱六/十里)核桃山 西谷沟
(俱八/十里)麻池子 泉谷(俱九/十里)大潭(百二/十里)上河坝(北十/五里)杏
卷二十六 第 51a 页
卷二十六 第 52a 页
(西北百/三十里)阳汤(百六/十里)九原(百三/十里)阳汤屯(百四/十里)临江屯(北/百)
(二十/里)堡一 楼舍(西北一百/四十里)
洮 关九高楼(卫东五/十里)三岔(四十/里)黑松岭(三十/里)
八角(北百四/十里)大岭(七十/里)黑石嘴(东北四/十里)石岭(北十/五里)羊
撒(三十/里)旧洮州(西七/十里)砦五十二 郑旗(四十/里)张
雄(二十/里)东石旗(三十/五里)秦百户(二十/五里)温旗(二十/五里)杨
花(二十/里)琶琶刘(十/里)马旗(二十/里)朱旗(五/里)张旗沟
(二十/里)堡一 楼舍(西北一百/四十里)
洮 关九高楼(卫东五/十里)三岔(四十/里)黑松岭(三十/里)
八角(北百四/十里)大岭(七十/里)黑石嘴(东北四/十里)石岭(北十/五里)羊
撒(三十/里)旧洮州(西七/十里)砦五十二 郑旗(四十/里)张
雄(二十/里)东石旗(三十/五里)秦百户(二十/五里)温旗(二十/五里)杨
花(二十/里)琶琶刘(十/里)马旗(二十/里)朱旗(五/里)张旗沟
卷二十六 第 52b 页
(五/里)马仲得沟(十五/里)刘旗(三/里)张仲和(二/里)上匾
都(十/里)下匾都(十/里)戚旗(十五/里)后川前(五十/里)后川
后(五十/里)占旗(五十/里)武旗(五十/里)水磨沟(四十/里)陈旗(四/十)
(里)石羊保(四十/里)小儿湾(三十/五里)石门口(三十/五里)韩旗(四/十)
(五里以上/俱东路)刘顺川(五/里)著泥(十五/里)杨赟(二十/里)孟总旗
(三十/里)李刚(三十/里)杨升(四十/里)旧洮州(五十/里)沙巴儿(四/十)
(里)冯旗(四十/里)孙百户(四十/里)火焰(三十/里)王怀(二十/五里)杀人
都(十/里)下匾都(十/里)戚旗(十五/里)后川前(五十/里)后川
后(五十/里)占旗(五十/里)武旗(五十/里)水磨沟(四十/里)陈旗(四/十)
(里)石羊保(四十/里)小儿湾(三十/五里)石门口(三十/五里)韩旗(四/十)
(五里以上/俱东路)刘顺川(五/里)著泥(十五/里)杨赟(二十/里)孟总旗
(三十/里)李刚(三十/里)杨升(四十/里)旧洮州(五十/里)沙巴儿(四/十)
(里)冯旗(四十/里)孙百户(四十/里)火焰(三十/里)王怀(二十/五里)杀人
卷二十六 第 53a 页
(三十/里)白土(二十/五里)水磨川(十五里以/上俱西路)羊撒(三十/里)甘沟(六/十)
(里)冶里(九十/里)刘家沟(九十/五里)八角下(一百二/十里)八角下(一/百)
(里)景古城上(一百六/十里)景古城下(一百五/十里)阿骨山(一百立/十里)
赵总旗(一百四/十里)莲花山(一百四/十里)秋谷(一百三十里/以上俱北路)堡
二十二 资福(五十/里)常旗(十五/里)纳郎(四十/五里)黎园(十/里)
琵琶刘上川(十/里)丞相沟(五里以上/俱东路)黄胡子(五十/里)
俺奔(五十/五里)杨升(四十/五里)普藏(六十/里)古尔占(六十/里)土
(里)冶里(九十/里)刘家沟(九十/五里)八角下(一百二/十里)八角下(一/百)
(里)景古城上(一百六/十里)景古城下(一百五/十里)阿骨山(一百立/十里)
赵总旗(一百四/十里)莲花山(一百四/十里)秋谷(一百三十里/以上俱北路)堡
二十二 资福(五十/里)常旗(十五/里)纳郎(四十/五里)黎园(十/里)
琵琶刘上川(十/里)丞相沟(五里以上/俱东路)黄胡子(五十/里)
俺奔(五十/五里)杨升(四十/五里)普藏(六十/里)古尔占(六十/里)土
卷二十六 第 53b 页
门儿(三十/里)驴房(十里以上/俱西路)石岭儿(十五/里)大草滩(二十/里)
八角(一百二/十里)白松沟(五/里)小岭儿(四十/里)甘沟新(六十/里)乱
石滩(八十/里)石庙儿(八十/五里)茄尔羊(九十五里以/上俱北路)
岷 砦五十八 答笼沟(东二/十里)野人沟(四十/里)茶埠
峪(十五/里)梅川(三十/里)班哈山(五十/里)申都沟(八十/里)永宁(七/十)
(里)红土坡(二十/里)红堐(五十/里)冷落山(五十/里)氆氇(七十/里)各
路山(六十/里)砖塔寺(七十/里)酒店子(东北九/十里)栗林(南三/十里)
八角(一百二/十里)白松沟(五/里)小岭儿(四十/里)甘沟新(六十/里)乱
石滩(八十/里)石庙儿(八十/五里)茄尔羊(九十五里以/上俱北路)
岷 砦五十八 答笼沟(东二/十里)野人沟(四十/里)茶埠
峪(十五/里)梅川(三十/里)班哈山(五十/里)申都沟(八十/里)永宁(七/十)
(里)红土坡(二十/里)红堐(五十/里)冷落山(五十/里)氆氇(七十/里)各
路山(六十/里)砖塔寺(七十/里)酒店子(东北九/十里)栗林(南三/十里)
卷二十六 第 54a 页
禄撒(十五/里)西固口(六十/里)陵 赤(三十/里)占藏笼(二十/五里)
谷刚都(七十/五里)柏杨林(一百一/十里)分水岭(四十/里)大沟(十七/里)
甘(三十/三里)哈答川(六十/五里)赏家族(七十/里)新桥(西四十/五里)脚
力(南八/十里)颠角(南九/十里)高桥(九十/五里)何家(百二/十里)宕昌(百四/十里)
老鼠川(百七/十里)新城子(百五/十里)曹家庄(西十/五里)骆驼巷
(四十/里)中(三十/二里)庙儿沟(二十/五里)深沟(四十/里)下冷地谷(六/十)
(里)野狐桥(四十/五里)上冷地谷(七十/里)桥头(四十/里)坎卜他
谷刚都(七十/五里)柏杨林(一百一/十里)分水岭(四十/里)大沟(十七/里)
甘(三十/三里)哈答川(六十/五里)赏家族(七十/里)新桥(西四十/五里)脚
力(南八/十里)颠角(南九/十里)高桥(九十/五里)何家(百二/十里)宕昌(百四/十里)
老鼠川(百七/十里)新城子(百五/十里)曹家庄(西十/五里)骆驼巷
(四十/里)中(三十/二里)庙儿沟(二十/五里)深沟(四十/里)下冷地谷(六/十)
(里)野狐桥(四十/五里)上冷地谷(七十/里)桥头(四十/里)坎卜他
卷二十六 第 54b 页
(四十/一里)鹿儿坝(西南四/十里)马相沟(西三/十里)高石堐(五十/里)章
哈沟(西南二/十里)老鸦山(东三/十里)镇羌(西南二/十里)吾麻沟(西/南)
(三十/里)三岔(西八/十里)木昔(西南二/十里)柏木赤(西南二/十里)怕石沟
(西南五/十里)水磨沟(北五/十里)马堐(七十/里)师婆沟(南百四/十里)
哈沟(西南二/十里)老鸦山(东三/十里)镇羌(西南二/十里)吾麻沟(西/南)
(三十/里)三岔(西八/十里)木昔(西南二/十里)柏木赤(西南二/十里)怕石沟
(西南五/十里)水磨沟(北五/十里)马堐(七十/里)师婆沟(南百四/十里)
卷二十六 第 5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