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唐书贾耽好地理学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
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
䆒源流自吐蕃陷陇右积年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
耽乃画陇右山南图兼黄河经界远近聚其说为书十卷表献曰
臣闻楚左史倚相能读九丘晋司空裴秀创马六体九丘乃成赋
之右经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臣虽愚昧夙尝师范累蒙拔擢遂忝
台司虽历践职任诚多旷阙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图外薄
四海内别九州必藉精详乃可摹写见更缵集续冀毕功然而陇
右一隅久沦蕃寇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辄扣课虚微采
掇舆议画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一轴伏以洮湟旧墟连接
监牧甘凉右地控带朔陲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禦冲要莫
不匠意就实依稀像真如圣恩遣将护边新书授律则灵庆之设
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
䆒源流自吐蕃陷陇右积年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
耽乃画陇右山南图兼黄河经界远近聚其说为书十卷表献曰
臣闻楚左史倚相能读九丘晋司空裴秀创马六体九丘乃成赋
之右经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臣虽愚昧夙尝师范累蒙拔擢遂忝
台司虽历践职任诚多旷阙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图外薄
四海内别九州必藉精详乃可摹写见更缵集续冀毕功然而陇
右一隅久沦蕃寇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辄扣课虚微采
掇舆议画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一轴伏以洮湟旧墟连接
监牧甘凉右地控带朔陲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禦冲要莫
不匠意就实依稀像真如圣恩遣将护边新书授律则灵庆之设
卷一 第 1b 页
险在目原会之封略可知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
言首尾源流上不可备书凭㩀必资记注谨撰别录六卷又黄河
为四渎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帅臣并研寻史牒剪弃浮词罄所闻
知编为四卷通录都成十卷文义鄙朴状增惭悚德宗览之称善
赐厩马一匹银綵百匹银瓶盘各一至十七年又撰成海内华夷
图及右今郡国县道四夷𫐠四十卷表献之曰臣闻地以博厚载
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
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母立出师东铭下耐甘英奉使
而抵条支奄蔡乃大泽无涯罽宾则悬度作险或道理回远或名
号改移右来通儒罕遍详䆒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
意地理䆒观研考垂三十年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
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䆒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阛阓之行贾戎
言首尾源流上不可备书凭㩀必资记注谨撰别录六卷又黄河
为四渎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帅臣并研寻史牒剪弃浮词罄所闻
知编为四卷通录都成十卷文义鄙朴状增惭悚德宗览之称善
赐厩马一匹银綵百匹银瓶盘各一至十七年又撰成海内华夷
图及右今郡国县道四夷𫐠四十卷表献之曰臣闻地以博厚载
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
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母立出师东铭下耐甘英奉使
而抵条支奄蔡乃大泽无涯罽宾则悬度作险或道理回远或名
号改移右来通儒罕遍详䆒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
意地理䆒观研考垂三十年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
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䆒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阛阓之行贾戎
卷一 第 2a 页
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谣之小说亦收
其是而芟其伪然殷周以降封略益明承历数者八家浑区字者
五姓声教所及惟唐为大秦皇罢侯置守长城起于临洮孝武却
地开边障塞限于鸡鹿东汉则哀牢请吏西晋则禆离结辙隋室
列四郡于卑和海西创三州于扶南江北辽阳失律因而弃之高
祖神尧皇帝誔膺天命奄有四方太宗继明重熙柔远能迩踰太
碛通道北至仙娥于骨利干置玄阙州高宗嗣守丕绩尧广前烈
遣单车赍诏西越䓤山于波刺斯立疾陵府中宗复配天之业不
失旧物睿宗含先天之量惟新永图玄宗以大孝清内以无为理
外大宛骥騄岁充内厩与贰师之穷兵黩武岂同年哉肃宗扫平
氛祲润泽生人代宗刬除残孽彝伦攸叙伏惟皇帝陛下以上圣
之姿当太平之运敦信明义履信包元惠养黎蒸怀柔遐裔故泸
其是而芟其伪然殷周以降封略益明承历数者八家浑区字者
五姓声教所及惟唐为大秦皇罢侯置守长城起于临洮孝武却
地开边障塞限于鸡鹿东汉则哀牢请吏西晋则禆离结辙隋室
列四郡于卑和海西创三州于扶南江北辽阳失律因而弃之高
祖神尧皇帝誔膺天命奄有四方太宗继明重熙柔远能迩踰太
碛通道北至仙娥于骨利干置玄阙州高宗嗣守丕绩尧广前烈
遣单车赍诏西越䓤山于波刺斯立疾陵府中宗复配天之业不
失旧物睿宗含先天之量惟新永图玄宗以大孝清内以无为理
外大宛骥騄岁充内厩与贰师之穷兵黩武岂同年哉肃宗扫平
氛祲润泽生人代宗刬除残孽彝伦攸叙伏惟皇帝陛下以上圣
之姿当太平之运敦信明义履信包元惠养黎蒸怀柔遐裔故泸
卷一 第 2b 页
南贡丽水之金漠北献余吾之马玄化洋溢率土沾濡臣幼切磋
于师友长趋侍于轩墀自揣孱愚叨荣非据鸿莫荅夙夜兢惶去
兴元元年㐲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
洛东都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
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从
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
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缋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
在目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
以班史发源郡县纪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前地理书以黔州属
酉阳今则改入已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凡
诸疏舛悉从釐正陇西十地播(弃/于)永初之中辽东乐浪陷屈于建
安之际曹公弃陉北晋氏迁江南缘边累经侵盗故墟日致堙毁
于师友长趋侍于轩墀自揣孱愚叨荣非据鸿莫荅夙夜兢惶去
兴元元年㐲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
洛东都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
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从
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
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缋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
在目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
以班史发源郡县纪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前地理书以黔州属
酉阳今则改入已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凡
诸疏舛悉从釐正陇西十地播(弃/于)永初之中辽东乐浪陷屈于建
安之际曹公弃陉北晋氏迁江南缘边累经侵盗故墟日致堙毁
卷一 第 3a 页
旧史撰录十得二三今书搜补所获太半周礼职方以淄时为幽
州之浸以华山为荆河之镇既有乖于禹贡又不出于淹中多闻
阙疑讵敢编次其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右殊文执习
简昜臣学谢小成才非慱物状波之聚米开示众军酂侯之图书
方知阨塞企慕前哲尝所寄心辄罄庸陋多惭纰缪优诏荅之赐
锦綵二百匹𫀆段六锦帐二银瓶盘各一银榼二马一匹进封魏
国公
州之浸以华山为荆河之镇既有乖于禹贡又不出于淹中多闻
阙疑讵敢编次其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右殊文执习
简昜臣学谢小成才非慱物状波之聚米开示众军酂侯之图书
方知阨塞企慕前哲尝所寄心辄罄庸陋多惭纰缪优诏荅之赐
锦綵二百匹𫀆段六锦帐二银瓶盘各一银榼二马一匹进封魏
国公
卷一 第 3b 页
卷一 第 3b 页
许州志先邵二泉为之新志书尽搀入后事嘉靖
己未知州林洪取许志重刻 宝为此志七年而成
自言所阅经史诸书若干卷 李宾之作序称
二泉录文章而不及其所自著 旧志于人物皆节略
其本传一人仅数语殊不备终始宝尝以为史为天
下作也既用其详志为一州作也反用其略于事理
当故今备录传文不敢惮繁
孟津志 志皆录八景大略相类似涉剽窃
今去而不录 凡引古必载出某书以见考据古
物其史乘所传者并以本传书之近世则考
旧志及故老所传者载入诗文不拘今古工者录
口迹所当存者不在此例古碑文多剥落者
己未知州林洪取许志重刻 宝为此志七年而成
自言所阅经史诸书若干卷 李宾之作序称
二泉录文章而不及其所自著 旧志于人物皆节略
其本传一人仅数语殊不备终始宝尝以为史为天
下作也既用其详志为一州作也反用其略于事理
当故今备录传文不敢惮繁
孟津志 志皆录八景大略相类似涉剽窃
今去而不录 凡引古必载出某书以见考据古
物其史乘所传者并以本传书之近世则考
旧志及故老所传者载入诗文不拘今古工者录
口迹所当存者不在此例古碑文多剥落者
卷一 第 4a 页
从◍古今人物名宦及诗文直书姓名临文不讳
又必有关邑故者收之如事系一人一家谀墓
酬赠之词即出自名笔载在通志者不敢并存
不书政绩人物亦然其见存者不立传 德
政碑不录
曰今之地志叙山川无以舆乎险夷潴泄之用载风
俗无以与乎观民省方之实而壤则赋额民数一切不
老之庐台榭之废址达官贵人之墟墓词人墨客
流连光景之作湍𥿄而是此何以异于人之家籍专记
马珍玩为妆缀而租甔钱串所以需服食之急
者漫不足徵也亦何取于为家也与
张淑誉曰古者列国必有史而天子之小史外史掌
又必有关邑故者收之如事系一人一家谀墓
酬赠之词即出自名笔载在通志者不敢并存
不书政绩人物亦然其见存者不立传 德
政碑不录
曰今之地志叙山川无以舆乎险夷潴泄之用载风
俗无以与乎观民省方之实而壤则赋额民数一切不
老之庐台榭之废址达官贵人之墟墓词人墨客
流连光景之作湍𥿄而是此何以异于人之家籍专记
马珍玩为妆缀而租甔钱串所以需服食之急
者漫不足徵也亦何取于为家也与
张淑誉曰古者列国必有史而天子之小史外史掌
卷一 第 4b 页
卷一 第 4b 页
纲纪要端坊民利害者识之郡县有司及夫采风者之至
而考之则于地方利病庶亦小捕矣若其细者则简略
尚多予不能无罪姑以俟后之君子览而折衷焉
耀州志 官职有加领者如刘𥙿加领北雍州刺史是
也有遥领者如宋魏王子柄升耀州观察便是也实
皆不在其地如此类甚多皆不书凡事涉国典海
内共有者不书星野古以国论盖括地广远矣今
志一州二县小不书国朝官师略以所闻见著其行
事其见任者不书 人物存者不录其行事盖君
子身后而事始定也
而考之则于地方利病庶亦小捕矣若其细者则简略
尚多予不能无罪姑以俟后之君子览而折衷焉
耀州志 官职有加领者如刘𥙿加领北雍州刺史是
也有遥领者如宋魏王子柄升耀州观察便是也实
皆不在其地如此类甚多皆不书凡事涉国典海
内共有者不书星野古以国论盖括地广远矣今
志一州二县小不书国朝官师略以所闻见著其行
事其见任者不书 人物存者不录其行事盖君
子身后而事始定也
卷一 第 5a 页
布政司名同府州县者
河南(本省有/河南府)广西(云南有/广西府)云南(本省有云南府<折 t="33"/>又有/云南县属大理府赵州)
府名同州县者
太平(府二南直<折 t="33"/>广西<折 t="33"/>州一广西太平府<折 t="33"/>县四南直宁/国府/山西平阳府/浙江台州府/四川夔州府)永
宁(府一云南<折 t="33"/>州三山西汾州府<折 t="33"/>广西桂林府<折 t="33"/>贵州安/顺府/县三北直延庆州/江西吉安府/河南河南府)南
安(府一江西<折 t="33"/>州一云南楚/雄府/县一福建泉州府)镇远(府一贵州<折 t="33"/>州一广西太/平府/县一贵州镇远府)
永平(府一北直<折 t="33"/>县/一云南永昌府)兴化(府一福建<折 t="33"/>县/一南直杨州府)西安(府一陜西/县一浙江衢)
(州/府)保定(府一北直<折 t="33"/>县/一北直顺天府)德安(府一湖广<折 t="33"/>县/一江西九江府)顺德(府一北/直/县)
(一广东/广州府)临安(府一云南<折 t="33"/>县/一浙江杭州府)建宁(府一福建<折 t="33"/>县/一福建邵武府)建昌(府/一)
河南(本省有/河南府)广西(云南有/广西府)云南(本省有云南府<折 t="33"/>又有/云南县属大理府赵州)
府名同州县者
太平(府二南直<折 t="33"/>广西<折 t="33"/>州一广西太平府<折 t="33"/>县四南直宁/国府/山西平阳府/浙江台州府/四川夔州府)永
宁(府一云南<折 t="33"/>州三山西汾州府<折 t="33"/>广西桂林府<折 t="33"/>贵州安/顺府/县三北直延庆州/江西吉安府/河南河南府)南
安(府一江西<折 t="33"/>州一云南楚/雄府/县一福建泉州府)镇远(府一贵州<折 t="33"/>州一广西太/平府/县一贵州镇远府)
永平(府一北直<折 t="33"/>县/一云南永昌府)兴化(府一福建<折 t="33"/>县/一南直杨州府)西安(府一陜西/县一浙江衢)
(州/府)保定(府一北直<折 t="33"/>县/一北直顺天府)德安(府一湖广<折 t="33"/>县/一江西九江府)顺德(府一北/直/县)
(一广东/广州府)临安(府一云南<折 t="33"/>县/一浙江杭州府)建宁(府一福建<折 t="33"/>县/一福建邵武府)建昌(府/一)
卷一 第 5b 页
(江西<折 t="33"/>县一/江西南康府)武定(府一云南<折 t="33"/>州/一山东济南府)归德(府一河南<折 t="33"/>州/一广西镇安府)南
康(府一江西<折 t="33"/>县/一江西南安府)平阳(府一山西<折 t="33"/>县/一浙江温州府)南宁(府一广西<折 t="33"/>县/一云南曲靖府)
思恩(府一广西<折 t="33"/>县/一广西庆远府)镇安(府一广西<折 t="33"/>县/一陜西西安府)嘉兴(南一浙在/县一即)
(属)长沙(府一湖广/县一即属)金华(府一浙江/县一即属)邵武(府一福建/县一即属)汉阳
(府一湖广/县一即属)大同(府一山西/县一即属)南昌(府一江西/县一即属)宁国(府一南直/县一即)
(属)楚雄(府一云南/县一即属)思明(府一广西/一即属<折 t="33"/>州)平乐(府一广西/县一即属)
武昌(府一湖广/县一即属)南阳(府一河南/县一即属)河间(府一北直/县一即属)大名(府一/北直)
(县一/即属)广平(府一北直/县一即属)太原(府一山西/县一即属)成都(府一四川/县一即属)
襄阳(府一湖广/县一即属)遵义(府一四川/县一即属)凤阳(府一南直/县一即属)真定(府一/北直)
康(府一江西<折 t="33"/>县/一江西南安府)平阳(府一山西<折 t="33"/>县/一浙江温州府)南宁(府一广西<折 t="33"/>县/一云南曲靖府)
思恩(府一广西<折 t="33"/>县/一广西庆远府)镇安(府一广西<折 t="33"/>县/一陜西西安府)嘉兴(南一浙在/县一即)
(属)长沙(府一湖广/县一即属)金华(府一浙江/县一即属)邵武(府一福建/县一即属)汉阳
(府一湖广/县一即属)大同(府一山西/县一即属)南昌(府一江西/县一即属)宁国(府一南直/县一即)
(属)楚雄(府一云南/县一即属)思明(府一广西/一即属<折 t="33"/>州)平乐(府一广西/县一即属)
武昌(府一湖广/县一即属)南阳(府一河南/县一即属)河间(府一北直/县一即属)大名(府一/北直)
(县一/即属)广平(府一北直/县一即属)太原(府一山西/县一即属)成都(府一四川/县一即属)
襄阳(府一湖广/县一即属)遵义(府一四川/县一即属)凤阳(府一南直/县一即属)真定(府一/北直)
卷一 第 6a 页
(县一/即属)铜仁(府一贵州/县一即属)凤翔(府一陜西/县一即属)平凉(府一陜西/县一即属)
州名同县者
新宁(州一广西南宁府/府/湖广宝庆府<折 t="33"/>县三四川夔州/广东广州府)永安(州一广西平乐/府/县二福建)
(延平府一广/东惠州/府)兴安(州一陜西汉中府<折 t="33"/>县二江/西广信府/广西桂林府)新兴(州一云南/徵江府)
(县一广东/肇庆府)宁海(州一山东登州府/县一浙江自州府)威远(州一云南/县一四川嘉定州)
保安(州一北直<折 t="33"/>府/县一陜西延安府)安平(州一广西太平府/县一北直真定府)桂阳(州一湖/广衡州)
(州府<折 t="33"/>县一/湖广郴州)嘉定(州一四川马瑚府/县一南直苏州府)永康(州一广西太平府/县一浙江金华府)
兴国(州一/县一<折 t="33"/>湖广武昌府/江西赣州府)新化(州一云南临安府/县一湖广宝庆府)开(州二北/直大名)
(府<折 t="33"/>贵州贵阳府/县一四川夔州府)巴(州一四川保宁府/县一四川重庆府)祁(州一北直保定府/县一山西太原府)
州名同县者
新宁(州一广西南宁府/府/湖广宝庆府<折 t="33"/>县三四川夔州/广东广州府)永安(州一广西平乐/府/县二福建)
(延平府一广/东惠州/府)兴安(州一陜西汉中府<折 t="33"/>县二江/西广信府/广西桂林府)新兴(州一云南/徵江府)
(县一广东/肇庆府)宁海(州一山东登州府/县一浙江自州府)威远(州一云南/县一四川嘉定州)
保安(州一北直<折 t="33"/>府/县一陜西延安府)安平(州一广西太平府/县一北直真定府)桂阳(州一湖/广衡州)
(州府<折 t="33"/>县一/湖广郴州)嘉定(州一四川马瑚府/县一南直苏州府)永康(州一广西太平府/县一浙江金华府)
兴国(州一/县一<折 t="33"/>湖广武昌府/江西赣州府)新化(州一云南临安府/县一湖广宝庆府)开(州二北/直大名)
(府<折 t="33"/>贵州贵阳府/县一四川夔州府)巴(州一四川保宁府/县一四川重庆府)祁(州一北直保定府/县一山西太原府)
卷一 第 6b 页
泾(州一陜西平凉府/县一南直宁国府)万(州一广东琼州府/县一四川夔州府)安(州一比直保/定府/县一)
(四川成/都府)威(州一四川成都府/县一北直广平府)蒲(州一/县一)俱山西平阳府 绛(州/一)
(山西平阳府/县一即属)曹(州一山东兑州/府/县一即属)
州名同者
宁州三(江西南昌府<折 t="33"/>陜西庆/阳府/云南临安府)通州二(北直顺天府/南直扬州府)赵州二
(北直真定府/云南大理府)忠州二(四川重庆府/广西思明府)兰州二(陜西临洮府/云南丽江府)
县名同者
新城四(比直保定府/山东济南府<折 t="33"/>浙江杭州府/江西建昌府)新安三(北直保定府/河南河南府/广)
(东广/州府)东安三(北直顺天府<折 t="33"/>广东罗/定州/湖广永州府)安化三(湖广长沙府/陜西庆阳府)
(四川成/都府)威(州一四川成都府/县一北直广平府)蒲(州一/县一)俱山西平阳府 绛(州/一)
(山西平阳府/县一即属)曹(州一山东兑州/府/县一即属)
州名同者
宁州三(江西南昌府<折 t="33"/>陜西庆/阳府/云南临安府)通州二(北直顺天府/南直扬州府)赵州二
(北直真定府/云南大理府)忠州二(四川重庆府/广西思明府)兰州二(陜西临洮府/云南丽江府)
县名同者
新城四(比直保定府/山东济南府<折 t="33"/>浙江杭州府/江西建昌府)新安三(北直保定府/河南河南府/广)
(东广/州府)东安三(北直顺天府<折 t="33"/>广东罗/定州/湖广永州府)安化三(湖广长沙府/陜西庆阳府)
卷一 第 7a 页
(贵州思/南府)龙泉三(浙江处州府<折 t="33"/>江西吉/安府/贵州名阡府)定远三(南直凤阳府/云南楚雄府)
(四川重/庆府)长宁三(江西赣州府<折 t="33"/>广东惠/州府/四川叔州府)兴宁二(湖广郴州/广东惠州府)
咸宁二(湖广武昌府/陜西西安府)宁乡二(湖广长沙府/山西汾州府)宁远二(湖广永州/府/陜西)
(巩昌/府)怀远二(南直凤阳府/广西柳州府)安仁二(江西饶州府/湖广衡州府)安定二(陜/西)
(巩昌府<折 t="33"/>陜/西延安府)乐安二(江西抚州府/山东青州府)乐平二(山西太原府/江西饶州府)长
乐二(福建福州府/广东惠州府)归化二(福建汀州府/云南云南府)德化二(江西九江府/福建泉州府)
昌化二(浙江杭州府/广东琼州府)广昌二(江西建昌府/山西大同府)新昌二(浙江绍/兴府)
(江西瑞/州府)永福二(福建福州府/广西桂林府)永礼二(江西吉安府/江西广信府)海丰二
(山东济南府/广东惠州府)山阴二(浙江绍兴府/山西大同府)山阳二(南直淮安府/陜西西安府)清
(四川重/庆府)长宁三(江西赣州府<折 t="33"/>广东惠/州府/四川叔州府)兴宁二(湖广郴州/广东惠州府)
咸宁二(湖广武昌府/陜西西安府)宁乡二(湖广长沙府/山西汾州府)宁远二(湖广永州/府/陜西)
(巩昌/府)怀远二(南直凤阳府/广西柳州府)安仁二(江西饶州府/湖广衡州府)安定二(陜/西)
(巩昌府<折 t="33"/>陜/西延安府)乐安二(江西抚州府/山东青州府)乐平二(山西太原府/江西饶州府)长
乐二(福建福州府/广东惠州府)归化二(福建汀州府/云南云南府)德化二(江西九江府/福建泉州府)
昌化二(浙江杭州府/广东琼州府)广昌二(江西建昌府/山西大同府)新昌二(浙江绍/兴府)
(江西瑞/州府)永福二(福建福州府/广西桂林府)永礼二(江西吉安府/江西广信府)海丰二
(山东济南府/广东惠州府)山阴二(浙江绍兴府/山西大同府)山阳二(南直淮安府/陜西西安府)清
卷一 第 7b 页
河二(北直广平府/南直淮安府)清平二(山东东昌府/贵州都匀府)镇平二(河南南阳府/广东潮州府)
大宁二(山西平阳府/四川夔州府)太和二(南直凤阳府/云南大理府)华亭二(南直松/江府)
(陕西平/凉府)石城二(江西赣州府/广东高州府)石泉二(四川龙安府/陕西汉中府)东乡二
(江西抚州府/四川夔州府)唐二(北直保定府/河南南阳府)桃源二(南直淮安府/湖广常德府)三水
二(广东广州府/陜西西安府)建德二(南直池州府/浙江严州府)会同二(湖广靖州/广东琼州府)
上林二(广西柳州府/广西田州)
卫名同者
沈阳六(左右二卫在<折 t="33"/>京<折 t="33"/>中卫在辽东<折 t="33"/>中屯卫在河/间府/右卫在和州/中护卫在山西潞安府)永宁
三(一在延庆州永宁县<折 t="33"/>一在四川/永宁宣抚司/一左福建泉州府)安东三(一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一中屯)
大宁二(山西平阳府/四川夔州府)太和二(南直凤阳府/云南大理府)华亭二(南直松/江府)
(陕西平/凉府)石城二(江西赣州府/广东高州府)石泉二(四川龙安府/陕西汉中府)东乡二
(江西抚州府/四川夔州府)唐二(北直保定府/河南南阳府)桃源二(南直淮安府/湖广常德府)三水
二(广东广州府/陜西西安府)建德二(南直池州府/浙江严州府)会同二(湖广靖州/广东琼州府)
上林二(广西柳州府/广西田州)
卫名同者
沈阳六(左右二卫在<折 t="33"/>京<折 t="33"/>中卫在辽东<折 t="33"/>中屯卫在河/间府/右卫在和州/中护卫在山西潞安府)永宁
三(一在延庆州永宁县<折 t="33"/>一在四川/永宁宣抚司/一左福建泉州府)安东三(一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一中屯)
卷一 第 8a 页
(卫在山西大同府应州/中护卫在陕西平凉府<折 t="33"/>一)蔚州二(一在山西大同府蔚州一/一左卫在/京)
镇海二(一在苏州府太仓州<折 t="33"/>一/在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永昌二(一隶陜西行都司/一在云南永昌府)
宁远二(一隶辽东都司<折 t="33"/>一/在湖广永州府道州)
卫名同千户所者
通州(卫三<折 t="33"/>一亲军<折 t="33"/>一左卫<折 t="33"/>一右卫俱在/顺天府通州/所一在扬州府通州)定海(卫一在浙/江宁波府)
(定海县<折 t="33"/>所一在福/建福州府连江县)靖海(卫一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所一在广东潮州府惠来县)平海
(卫一在福建兴化府/所一在广东惠州府)海宁(卫一在浙江嘉兴府海盐县/所一在浙江杭州府海宁县)海门
(卫一在浙江台州府<折 t="33"/>所/一在广东潮州府潮阳县)海州(卫一隶辽东都司<折 t="33"/>中前千/户丨所一在淮安府海州)
永平(卫一在永平府<折 t="33"/>前前千户所后后/千户所各一在云南永昌府永平县)归德(卫一在河南归/德府/所一隶)
镇海二(一在苏州府太仓州<折 t="33"/>一/在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永昌二(一隶陜西行都司/一在云南永昌府)
宁远二(一隶辽东都司<折 t="33"/>一/在湖广永州府道州)
卫名同千户所者
通州(卫三<折 t="33"/>一亲军<折 t="33"/>一左卫<折 t="33"/>一右卫俱在/顺天府通州/所一在扬州府通州)定海(卫一在浙/江宁波府)
(定海县<折 t="33"/>所一在福/建福州府连江县)靖海(卫一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所一在广东潮州府惠来县)平海
(卫一在福建兴化府/所一在广东惠州府)海宁(卫一在浙江嘉兴府海盐县/所一在浙江杭州府海宁县)海门
(卫一在浙江台州府<折 t="33"/>所/一在广东潮州府潮阳县)海州(卫一隶辽东都司<折 t="33"/>中前千/户丨所一在淮安府海州)
永平(卫一在永平府<折 t="33"/>前前千户所后后/千户所各一在云南永昌府永平县)归德(卫一在河南归/德府/所一隶)
卷一 第 8b 页
(陜西河/州卫)广宁(卫一并左右中等共九卫隶辽东都/司/所一在广东肇庆府广宁县)建昌(卫一/隶四)
(川行都司<折 t="33"/>所一/在江西建昌府)新安(卫一在徽州府<折 t="33"/>所一/在云南临安府象自县)武平(卫一在/凤阳府)
(亳州<折 t="33"/>所一在福/建汀州府武平县)金山(卫一在松江府<折 t="33"/>所一/在山东登州府宁海州)兴化(卫一在/福建兴)
(化府<折 t="33"/>所一在/扬州府兴化县)兴武(卫一在<折 t="33"/>京<折 t="33"/>兴武营千/户丨所一隶陜西宁夏卫)安南(卫一/所一)并
隶贵州都司 灵山(卫一在山东莱州府胶州/所一在广东廉州府灵山县)
所名同者
安福二(一在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一隶湖广九溪卫)海安二(一在浙江温州府<折 t="33"/>一/在广东雷州府徐闻县)
永安二(一在福建延平府永安/县/一在广东廉州府)广安二(一在四川顺庆府广/安州/一在湖广郴)
(州桂/阳县)
(川行都司<折 t="33"/>所一/在江西建昌府)新安(卫一在徽州府<折 t="33"/>所一/在云南临安府象自县)武平(卫一在/凤阳府)
(亳州<折 t="33"/>所一在福/建汀州府武平县)金山(卫一在松江府<折 t="33"/>所一/在山东登州府宁海州)兴化(卫一在/福建兴)
(化府<折 t="33"/>所一在/扬州府兴化县)兴武(卫一在<折 t="33"/>京<折 t="33"/>兴武营千/户丨所一隶陜西宁夏卫)安南(卫一/所一)并
隶贵州都司 灵山(卫一在山东莱州府胶州/所一在广东廉州府灵山县)
所名同者
安福二(一在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一隶湖广九溪卫)海安二(一在浙江温州府<折 t="33"/>一/在广东雷州府徐闻县)
永安二(一在福建延平府永安/县/一在广东廉州府)广安二(一在四川顺庆府广/安州/一在湖广郴)
(州桂/阳县)
卷一 第 9a 页
卫名与府州县同而非其地者
武功左右中三卫(亲军<折 t="33"/>陜西西/安府有武功县)永清左右卫(亲军<折 t="33"/>顺天府/有永清县)
济阳卫(亲军<折 t="33"/>山东济/南府有济阳县)大兴左卫(亲军<折 t="33"/>顺天/府有大兴县)彭城卫(亲/军)
(徐州旧/有彭城县)大宁中前二卫(在<折 t="33"/>京<折 t="33"/>山北/旧有大宁城)镇南卫(在<折 t="33"/>京/云南楚雄)
(府有镇/南州)大同中屯卫(在河间府<折 t="33"/>山/西有大同府)建阳卫(在太平府<折 t="33"/>福/建建宁府有建)
(阳/县)金乡卫(在浙江温州府<折 t="33"/>山/东兖州府有金乡县)广南卫(在云南省城/本省有广南府)永
定卫(在湖广岳州府<折 t="33"/>福/建汀州府有永定县)威远卫(在山西大同府<折 t="33"/>云南有/威远州/四川有威远县)
清平卫(隶贵州都司<折 t="33"/>山东东昌/府及本省并有清平县)西宁卫(隶陜西行都司<折 t="33"/>广/东罗定州有西宁县)
所名与府州县同而非其地者
武功左右中三卫(亲军<折 t="33"/>陜西西/安府有武功县)永清左右卫(亲军<折 t="33"/>顺天府/有永清县)
济阳卫(亲军<折 t="33"/>山东济/南府有济阳县)大兴左卫(亲军<折 t="33"/>顺天/府有大兴县)彭城卫(亲/军)
(徐州旧/有彭城县)大宁中前二卫(在<折 t="33"/>京<折 t="33"/>山北/旧有大宁城)镇南卫(在<折 t="33"/>京/云南楚雄)
(府有镇/南州)大同中屯卫(在河间府<折 t="33"/>山/西有大同府)建阳卫(在太平府<折 t="33"/>福/建建宁府有建)
(阳/县)金乡卫(在浙江温州府<折 t="33"/>山/东兖州府有金乡县)广南卫(在云南省城/本省有广南府)永
定卫(在湖广岳州府<折 t="33"/>福/建汀州府有永定县)威远卫(在山西大同府<折 t="33"/>云南有/威远州/四川有威远县)
清平卫(隶贵州都司<折 t="33"/>山东东昌/府及本省并有清平县)西宁卫(隶陜西行都司<折 t="33"/>广/东罗定州有西宁县)
所名与府州县同而非其地者
卷一 第 9b 页
镇安(在云南永昌府<折 t="33"/>广西有/镇安府/陜西有镇安县)长宁(在湖广荆州府归州<折 t="33"/>江/西广东四川各有长宁县)
大田(隶湖广施州卫<折 t="33"/>福/建延平府有大田县)大城(在广东潮州府/保定府有大城县)万安(在/福)
(建福州府福清县<折 t="33"/>江/西吉安府有万安县)宁津(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河间府有宁津县)海阳(在/山)
(东登州府文登县<折 t="33"/>广/东潮州府有海阳县)宁化(在山西太原府静乐县/福建汀州府有宁化县)
大田(隶湖广施州卫<折 t="33"/>福/建延平府有大田县)大城(在广东潮州府/保定府有大城县)万安(在/福)
(建福州府福清县<折 t="33"/>江/西吉安府有万安县)宁津(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河间府有宁津县)海阳(在/山)
(东登州府文登县<折 t="33"/>广/东潮州府有海阳县)宁化(在山西太原府静乐县/福建汀州府有宁化县)
卷一 第 10a 页
王士性五岳游草
地脉 自昔以雍冀河洛为中国楚吴越为夷今声名文物反以
东南为盛大河南北不无少让何客有云此天运循环地脉移动
彼此乘除之理余谓是则然矣要知天地之所以乘除何以故自
昔堪舆家皆云天下山川起昆崙分三龙入中国然不言三龙盛
衰之故盖龙神之行以水为断深山大谷岂足迹能遍惟问水则
知山昆崙㩀地之中四傍山麓各入大荒外入中国者一东南支
也其支又于塞外分三支左支环虏庭阴山贺兰入山西起大行
数千里出为医巫闾度辽海而止为北龙中循西番入趋岷山沿
岷江左右出江右者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趋关中脉系大散
关左渭右汉中出为终南太华下秦山起崧高右转荆山抱淮水
地脉 自昔以雍冀河洛为中国楚吴越为夷今声名文物反以
东南为盛大河南北不无少让何客有云此天运循环地脉移动
彼此乘除之理余谓是则然矣要知天地之所以乘除何以故自
昔堪舆家皆云天下山川起昆崙分三龙入中国然不言三龙盛
衰之故盖龙神之行以水为断深山大谷岂足迹能遍惟问水则
知山昆崙㩀地之中四傍山麓各入大荒外入中国者一东南支
也其支又于塞外分三支左支环虏庭阴山贺兰入山西起大行
数千里出为医巫闾度辽海而止为北龙中循西番入趋岷山沿
岷江左右出江右者包叙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趋关中脉系大散
关左渭右汉中出为终南太华下秦山起崧高右转荆山抱淮水
卷一 第 10b 页
左落平原千里起太山入海为中龙右支出吐蕃之西下丽江超
云南绕沾益贵竹关岭而东去沅陵分其一由武冈出湘江西至
武陵止乂分其一由桂林海阳山过九嶷衡山出湘江东趋匡庐
止又分其一过庾岭度草坪去黄山天目三吴止过庾岭者又分
仙霞关至闽止分衢为大盘山右下括苍左去为天台四明度海
止总为南龙宋儒乃谓南龙与中龙同出岷山沿江而分盖宋尽
大渡河为守而弃滇云当时士夫游辙未至故不知而臆度之也
今金沙江源出吐蕃犁牛河入滇下川江则已先于塞外隔断岷
山矣故南龙不起岷山也古今王气中龙最先发最盛而长北龙
次之南龙向未发自宋南渡始发而久者宜其少间歇其新发者
其当坌涌何疑何以见其然也洪荒方辟㐲羲都陈少昊都曲阜
云南绕沾益贵竹关岭而东去沅陵分其一由武冈出湘江西至
武陵止乂分其一由桂林海阳山过九嶷衡山出湘江东趋匡庐
止又分其一过庾岭度草坪去黄山天目三吴止过庾岭者又分
仙霞关至闽止分衢为大盘山右下括苍左去为天台四明度海
止总为南龙宋儒乃谓南龙与中龙同出岷山沿江而分盖宋尽
大渡河为守而弃滇云当时士夫游辙未至故不知而臆度之也
今金沙江源出吐蕃犁牛河入滇下川江则已先于塞外隔断岷
山矣故南龙不起岷山也古今王气中龙最先发最盛而长北龙
次之南龙向未发自宋南渡始发而久者宜其少间歇其新发者
其当坌涌何疑何以见其然也洪荒方辟㐲羲都陈少昊都曲阜
卷一 第 11a 页
颛顼都牧野周自后稷以来起岐山丰镐生周公孔子秦又都关
中汉又都之唐又都之宋又都汴故曰中龙先而久黄帝始起涿
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其后尽发于塞外猃狁冒顿突
厥夷狄之王最后辽金至元而亦入主中国故曰北龙次之吴越
当太伯时犹然被发文身楚入春秋尚为夷服孙吴司马晋六朝
稍稍王建康仅偏安一隅亦无百年之主至宋高南渡立国百馀
年我 太祖方才混一故曰南龙王方始也或谓云贵东西广皆
南龙而独盛于东南何曰云贵两广皆行龙之地前不云乎南龙
五支一止于武陵荆南一止于匡庐一止于天目三吴一止于越
一止于闽咸遇江河湖海而止不前则必于其处涌跃溃出而不
肯遽收宜今日东南之独盛也然东南他日盛而久其势未有不
中汉又都之唐又都之宋又都汴故曰中龙先而久黄帝始起涿
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其后尽发于塞外猃狁冒顿突
厥夷狄之王最后辽金至元而亦入主中国故曰北龙次之吴越
当太伯时犹然被发文身楚入春秋尚为夷服孙吴司马晋六朝
稍稍王建康仅偏安一隅亦无百年之主至宋高南渡立国百馀
年我 太祖方才混一故曰南龙王方始也或谓云贵东西广皆
南龙而独盛于东南何曰云贵两广皆行龙之地前不云乎南龙
五支一止于武陵荆南一止于匡庐一止于天目三吴一止于越
一止于闽咸遇江河湖海而止不前则必于其处涌跃溃出而不
肯遽收宜今日东南之独盛也然东南他日盛而久其势未有不
卷一 第 11b 页
转而云贵百粤如树花先开必 木末其髓盛而花不尽者又转
而老干内时溢而成萼薇桂等花皆然山川气宁与花木异故中
龙先陈先曲阜其后转而关中北龙先涿鹿先晋阳后亦转而塞
外今南龙先吴楚闽越安得他日不转而百粤鬼方也或谓齐鲁
亦中龙之委也乃周孔而后圣人王者不生意先辈秀颢所钟多
矣曰固然亦黄河流断其地脉故也河行周秦汉时俱河间入海
河间者禹九河之间也故齐鲁为中龙自隋炀帝幸江都引河入
汴河径委淮将齐鲁地脉流隔尚得太山塞护海东王气不绝故
列侯将相英贤不乏而圣王不兴意以是乎然则我 朝王气何
如曰俱非前代之比前代龙气王一支惟我 朝 凤泗祖陵既
钟灵于中龙之汇留都王业又一统于南龙之委今 长安宫阙
而老干内时溢而成萼薇桂等花皆然山川气宁与花木异故中
龙先陈先曲阜其后转而关中北龙先涿鹿先晋阳后亦转而塞
外今南龙先吴楚闽越安得他日不转而百粤鬼方也或谓齐鲁
亦中龙之委也乃周孔而后圣人王者不生意先辈秀颢所钟多
矣曰固然亦黄河流断其地脉故也河行周秦汉时俱河间入海
河间者禹九河之间也故齐鲁为中龙自隋炀帝幸江都引河入
汴河径委淮将齐鲁地脉流隔尚得太山塞护海东王气不绝故
列侯将相英贤不乏而圣王不兴意以是乎然则我 朝王气何
如曰俱非前代之比前代龙气王一支惟我 朝 凤泗祖陵既
钟灵于中龙之汇留都王业又一统于南龙之委今 长安宫阙
卷一 第 12a 页
陵寝又孕育于北龙之跸兼三大龙而有之安得不万斯年也此
余于送徐山人序中已及之而未详其说
形胜 自古郡国分治割裂茫乎无据惟我 朝两都各省会天
造地设险要不易两都乃 二祖创建神谟庙画制尽善弗论如
出都门以西则晋中大行数千里亘其东洪河抱其西沙漠限其
北自然一省会也又西则关中河流与潼关界其东剑阁梁山阻
其南番虏臂其西北左渭右汉终南为宗亦自然一省会也转而
南则蜀中层峦叠嶂环以四周沃野千里蹲其中服岷江为经众
水纬之咸从三峡一线而出亦自然一省会也出峡而东则入楚
长江横络江南九水汇于洞庭江北诸流导于汉水然后入江沅
桂永吉袁宁诸山包其前荆山裹其北亦自然一省会也又东则
余于送徐山人序中已及之而未详其说
形胜 自古郡国分治割裂茫乎无据惟我 朝两都各省会天
造地设险要不易两都乃 二祖创建神谟庙画制尽善弗论如
出都门以西则晋中大行数千里亘其东洪河抱其西沙漠限其
北自然一省会也又西则关中河流与潼关界其东剑阁梁山阻
其南番虏臂其西北左渭右汉终南为宗亦自然一省会也转而
南则蜀中层峦叠嶂环以四周沃野千里蹲其中服岷江为经众
水纬之咸从三峡一线而出亦自然一省会也出峡而东则入楚
长江横络江南九水汇于洞庭江北诸流导于汉水然后入江沅
桂永吉袁宁诸山包其前荆山裹其北亦自然一省会也又东则
卷一 第 12b 页
江右左黄山右匡庐二龙咸自南来迤逶东西南三面环之众水
皆出于本省浸于彭蠡一道以入于江去水来山长江负其后亦
自然一省会也五岭以外为两广广右又自为一局三江咸交于
苍梧以东又分梅岭以东自为一支以包乎北尽东海为闽皆大
海前绕之亦皆自然一省会也西南万里滇中滇自为一国贵竹
线路初本为滇之门户后乃开设为省者非得已也牂牁乌柳诸
水散流湖北川东辖制非一盖有由矣独中原片土莽荡数千里
无山不得不强画野以经界之故睢陈以东凤泗而北兖济以南
人情土俗不甚差殊然两河河流中贯淮卫为辅大行在后荆山
在前秦山西峙崧高中起亦自然一省会也山东以泰岱为宗其
于各省虽无高山大川之界然合齐鲁为一原自周分太公之旧
皆出于本省浸于彭蠡一道以入于江去水来山长江负其后亦
自然一省会也五岭以外为两广广右又自为一局三江咸交于
苍梧以东又分梅岭以东自为一支以包乎北尽东海为闽皆大
海前绕之亦皆自然一省会也西南万里滇中滇自为一国贵竹
线路初本为滇之门户后乃开设为省者非得已也牂牁乌柳诸
水散流湖北川东辖制非一盖有由矣独中原片土莽荡数千里
无山不得不强画野以经界之故睢陈以东凤泗而北兖济以南
人情土俗不甚差殊然两河河流中贯淮卫为辅大行在后荆山
在前秦山西峙崧高中起亦自然一省会也山东以泰岱为宗其
于各省虽无高山大川之界然合齐鲁为一原自周分太公之旧
卷一 第 13a 页
疆也不入他郡邑矣惟两浙兼吴越之分土山川风物迥乎不侔
浙西泽国无山俗靡而巧近苏常以地原自吴也浙东负山枕海
其俗朴自瓯越为一区矣两都一统之业自 本朝始南都转漕
为易文物为华车书所同似乎宗周北都大行天堑大海朝宗扼
夷虏之吭㩀戎马之地似乎成周(附龙江/客问)○昔在龙城客有问余
黔中百粤风气久不开者余曰江南诸省会虽咸多山然遇作省
会处咸开大洋驻立人烟凝聚气脉各有泽薮停蓄诸水不径射
流即如川中山才离祖水尚源头然犹开成都千里之沃野水虽
无潴然全省群流总归三峡一线故为西大省独贵竹百粤山牵
群列队向东而行粤西水好而山无开洋贵竹山劣而又无闭水
龙行不住郡邑皆立于山椒水濆止为南龙过路之场尚无驻跸
浙西泽国无山俗靡而巧近苏常以地原自吴也浙东负山枕海
其俗朴自瓯越为一区矣两都一统之业自 本朝始南都转漕
为易文物为华车书所同似乎宗周北都大行天堑大海朝宗扼
夷虏之吭㩀戎马之地似乎成周(附龙江/客问)○昔在龙城客有问余
黔中百粤风气久不开者余曰江南诸省会虽咸多山然遇作省
会处咸开大洋驻立人烟凝聚气脉各有泽薮停蓄诸水不径射
流即如川中山才离祖水尚源头然犹开成都千里之沃野水虽
无潴然全省群流总归三峡一线故为西大省独贵竹百粤山牵
群列队向东而行粤西水好而山无开洋贵竹山劣而又无闭水
龙行不住郡邑皆立于山椒水濆止为南龙过路之场尚无驻跸
卷一 第 13b 页
之地故粤西数千年闇曶虽与吴越闽广同入中国不能同耀光
明也黔中槩可知已昔蒙恬被收自叹曰吾筑长城起临洮负海
吾不无绝地脉哉宋徽宗时有人于汴城中夜步月偶鉴盆水骇
而叹曰天星不照地脉已绝此地不久当为胡虏矣此未可以堪
舆言少之
风土 南北寒暑以大河为界不甚相远独西南隅异如黔中则
多阴多雨滇中则乍两乍日粤中则乍暖乍寒滇中则不寒不暖
黔中之阴雨以地在万山之中山川出云故晴霁时少语云天无
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也粤中之乍暖乍寒以土薄水浅阳气尽泄
故顷时晴雨叠更裘葛两用兼之林木荟蔚虺蛇嘘吸烟雾纵横
中之者谓之瘴疟宜也独滇中风气思之不得其故夏不甚热冬
明也黔中槩可知已昔蒙恬被收自叹曰吾筑长城起临洮负海
吾不无绝地脉哉宋徽宗时有人于汴城中夜步月偶鉴盆水骇
而叹曰天星不照地脉已绝此地不久当为胡虏矣此未可以堪
舆言少之
风土 南北寒暑以大河为界不甚相远独西南隅异如黔中则
多阴多雨滇中则乍两乍日粤中则乍暖乍寒滇中则不寒不暖
黔中之阴雨以地在万山之中山川出云故晴霁时少语云天无
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也粤中之乍暖乍寒以土薄水浅阳气尽泄
故顷时晴雨叠更裘葛两用兼之林木荟蔚虺蛇嘘吸烟雾纵横
中之者谓之瘴疟宜也独滇中风气思之不得其故夏不甚热冬
卷一 第 14a 页
不甚寒日则单夹夜则枲絮四时一也夏日不甚长冬日亦不甚
短余以刻漏按之与历书与中州各差刻馀又镇日咸西南风风
别不起东北冬春风刮地扬尘与江北同即二三百里内地之寒
热与榖种之先后悬绝星渊地多海子似天造地设以润极高之
地亘古不溃不堙犹人之首上脉络也李月山谓其地去昆崙伊
迩势极高而寒以近南故寒燠半之以极高故日出没常受光先
而入夜迟也未知然否河汝在江北而暑月之热反过吴越盖夏
至日行天项嵩高之上正对河汝而吴越稍偏也长沙乃衡岳之
麓洞庭鄂渚上流而古称卑湿盖其地咸黄土粘腻不漏故湿气
凝聚谓卑而湿者臆解耳(附龙江/客问)○客有问余广右俗冷热不以
寒暑而以晴雨即土人亦不得其说但知此中阳气太泄故多热
短余以刻漏按之与历书与中州各差刻馀又镇日咸西南风风
别不起东北冬春风刮地扬尘与江北同即二三百里内地之寒
热与榖种之先后悬绝星渊地多海子似天造地设以润极高之
地亘古不溃不堙犹人之首上脉络也李月山谓其地去昆崙伊
迩势极高而寒以近南故寒燠半之以极高故日出没常受光先
而入夜迟也未知然否河汝在江北而暑月之热反过吴越盖夏
至日行天项嵩高之上正对河汝而吴越稍偏也长沙乃衡岳之
麓洞庭鄂渚上流而古称卑湿盖其地咸黄土粘腻不漏故湿气
凝聚谓卑而湿者臆解耳(附龙江/客问)○客有问余广右俗冷热不以
寒暑而以晴雨即土人亦不得其说但知此中阳气太泄故多热
卷一 第 14b 页
而已而不知其所以然请以土薄水浅之云而申绎之余曰此无
他特以地气有厚薄疏密之故也广右地脉疏理疏则阳气易于
透露发泄故自昔称炎方一至天晴日出则地气上蒸如坐甑中
故虽隆冬亦无异于春夏之日然其地居万山中山皆拔起纯是
岩石无寸土之附石气本寒今走广右诸洞深入里馀虽六月披
裘亦战慄不自持气寒故也一至天欲雨则石山输云岚烟岫雾
踵趾相失咸挟石气而升幽寒逼人故虽盛暑亦无异于隆冬之
时及夫云收雨止日出气蒸乍热乍寒无冬无暑皆以是故或谓
南中同此土也广右居交广之内煖气反发泄过于彼土者何盖
他处山少而广右纯山山少者地土相兼脉理本密兼以地皆种
植尺寸不遗地气上升多宣泄于五榖又粪壅浇溉地面肥饶故
他特以地气有厚薄疏密之故也广右地脉疏理疏则阳气易于
透露发泄故自昔称炎方一至天晴日出则地气上蒸如坐甑中
故虽隆冬亦无异于春夏之日然其地居万山中山皆拔起纯是
岩石无寸土之附石气本寒今走广右诸洞深入里馀虽六月披
裘亦战慄不自持气寒故也一至天欲雨则石山输云岚烟岫雾
踵趾相失咸挟石气而升幽寒逼人故虽盛暑亦无异于隆冬之
时及夫云收雨止日出气蒸乍热乍寒无冬无暑皆以是故或谓
南中同此土也广右居交广之内煖气反发泄过于彼土者何盖
他处山少而广右纯山山少者地土相兼脉理本密兼以地皆种
植尺寸不遗地气上升多宣泄于五榖又粪壅浇溉地面肥饶故
卷一 第 15a 页
密而地气不甚泄广右地气尽拔为石山则馀土皆虚业已无石
而疏理又满眼荒芜百里无人烟十里无稼穑土面不肥榖气不
分地气无所发泄安得不随日上升而散中于人之肌肤也以是
知寒暑之故半出于天半出于地风光日色之寒暑出于天者也
气候之寒暑出于地者也地薄而理疏则气升而多暑地厚而理
密则气敛而多寒非专为方隅南北之故也向读异域志见阴山
沙漠之北万馀里有其地四时皆春草木不凋者尝疑其无有极
北愈寒安得为是说也乃今意诚有之正为地各有厚薄疏密其
果不全系于天与南北方隅之故与若谓寒暑尽出于天则今高
山峻岭之上渐近于天渐远于地宜其多暑而无寒矣何故山愈
高而愈寒岂非土石厚而地气隔故寒多亦其一验
而疏理又满眼荒芜百里无人烟十里无稼穑土面不肥榖气不
分地气无所发泄安得不随日上升而散中于人之肌肤也以是
知寒暑之故半出于天半出于地风光日色之寒暑出于天者也
气候之寒暑出于地者也地薄而理疏则气升而多暑地厚而理
密则气敛而多寒非专为方隅南北之故也向读异域志见阴山
沙漠之北万馀里有其地四时皆春草木不凋者尝疑其无有极
北愈寒安得为是说也乃今意诚有之正为地各有厚薄疏密其
果不全系于天与南北方隅之故与若谓寒暑尽出于天则今高
山峻岭之上渐近于天渐远于地宜其多暑而无寒矣何故山愈
高而愈寒岂非土石厚而地气隔故寒多亦其一验
卷一 第 15b 页
卷一 第 15b 页
徐问百川考
素问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盖地西北高东南下江海百川所聚海
水周于地之四维其流东极气尽故归墟尾闾如沃焦釜北海路最遥至
极尽处疑与天浮接也东夷女直为墨水鞨靺之后国有长白山其巅有
潭周八十里南流至辽东朝鲜国为鸭绿江南入于海北流为女直混同
江经金会宁府达五国头城北东入海西夷黑水出汉张掖郡鸡山今甘
州南至燉煌今肃州过三危界梁雍二州之间程子以为即西珥河与汉
志叶榆泽相贯汉武开滇巂(今云南/为滇池)其地古有黑水旧祠而知之但今水
渟滀不入南海中原之水惟黄河来最远考禹贡注及诸儒说黄河一自
于阗国葱岭一自西吐蕃之昆崙山发源合流二万一千三百馀里东北
与积石河合属汉金城郡西南羌中而至龙门河渠志一统志皆云出今
西番朵甘卫西直四川马湖蛮部正西三千馀里去云南丽江西北一千
素问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盖地西北高东南下江海百川所聚海
水周于地之四维其流东极气尽故归墟尾闾如沃焦釜北海路最遥至
极尽处疑与天浮接也东夷女直为墨水鞨靺之后国有长白山其巅有
潭周八十里南流至辽东朝鲜国为鸭绿江南入于海北流为女直混同
江经金会宁府达五国头城北东入海西夷黑水出汉张掖郡鸡山今甘
州南至燉煌今肃州过三危界梁雍二州之间程子以为即西珥河与汉
志叶榆泽相贯汉武开滇巂(今云南/为滇池)其地古有黑水旧祠而知之但今水
渟滀不入南海中原之水惟黄河来最远考禹贡注及诸儒说黄河一自
于阗国葱岭一自西吐蕃之昆崙山发源合流二万一千三百馀里东北
与积石河合属汉金城郡西南羌中而至龙门河渠志一统志皆云出今
西番朵甘卫西直四川马湖蛮部正西三千馀里去云南丽江西北一千
卷一 第 16a 页
五百里有水从地涌出泓方七八十里高瞰之若星列俗传为星海寻汇
为二大泽复潴曰哈刺海东出曰赤宾河合忽兰也里木二河东北流经
昆崙山之南为九渡河水清骑可涉贯山中行西戎都会为细黄河水流
已浊绕昆崙山之南折而东流合乞里焉出河复昆崙之北自贵德西宁
之境至积石经河州(属陜/西)合洮河东北流至兰州始入中国又东北出沙
漠经三受降城东胜诸州又折而东南入冀州(今/西境)凡九千馀里乃元学
士蒲察笃实所穷历而得之大学衍义补亦据此当以志为定禹治水时
河从积石东北而南计三千里至龙门为西河冀州吕梁山石势崇竦其
流激震禹从吕梁北凿龙门以杀水势西因其回流之性而导之又南而
至华阴(在陜之/华阴县)自南而东至底柱(在河南陜州/之三门山)又东经孟津(河南府/孟津县)过洛
汭(巩/县)至于大伾(大名府浚县/临河之山)北过浲水(真定冀州/北枯浲渠)至于大陆(属中山郡今/真定邢赵深)
(三州/之地)北分其势播分为九河复同聚一处为逆河盖迎之以入于海简㓗
为二大泽复潴曰哈刺海东出曰赤宾河合忽兰也里木二河东北流经
昆崙山之南为九渡河水清骑可涉贯山中行西戎都会为细黄河水流
已浊绕昆崙山之南折而东流合乞里焉出河复昆崙之北自贵德西宁
之境至积石经河州(属陜/西)合洮河东北流至兰州始入中国又东北出沙
漠经三受降城东胜诸州又折而东南入冀州(今/西境)凡九千馀里乃元学
士蒲察笃实所穷历而得之大学衍义补亦据此当以志为定禹治水时
河从积石东北而南计三千里至龙门为西河冀州吕梁山石势崇竦其
流激震禹从吕梁北凿龙门以杀水势西因其回流之性而导之又南而
至华阴(在陜之/华阴县)自南而东至底柱(在河南陜州/之三门山)又东经孟津(河南府/孟津县)过洛
汭(巩/县)至于大伾(大名府浚县/临河之山)北过浲水(真定冀州/北枯浲渠)至于大陆(属中山郡今/真定邢赵深)
(三州/之地)北分其势播分为九河复同聚一处为逆河盖迎之以入于海简㓗
卷一 第 16b 页
一水先儒误分而二其一则河之经流也徒骇等河故道皆在河间沧州
南皮东光庆云献县山东平原海礼由宁津吴桥南皮诸处直达东海周
定王五年河徙砱䃯始失故道汉文帝时决酸枣东溃金堤(在河南延津/荣阳诸县至)
(大名清丰一/带延亘千里)武帝时溢平原(属德/州)徙顿丘(今清/礼县)又决濮阳瓠子口(开河/界)注
钜野(属济宁州/即大野)通淮泗(河始与准通/尚未入准)元帝时决馆陶(旧属大名/今属临清)又决清河
灵鸣犊口(今高唐州旧/属清河郡)成帝时决东郡金堤决平原溢渤海清河(高唐州/一带)
信都(今冀/州界)唐玄宗时决慱州(今东/昌)溢魏州(今大/名)冀州五代时决郓州(今郓/城县)
博之扬刘(今东平之东/阿县扬刘镇)滑之鱼池宋太祖时决东平之竹村开封之阳武
大名之灵河澶渊太宗时决温县荣泽顿丘泛于澶濮曹济诸州东南流
至彭城界(即今/徐州)入于淮(自此河入/淮之始)真宗时决郓及武定州寻溢滑澶濮曹
郓诸州邑浮于徐济而东入淮仁宗时决开州馆陶神宗时决冀州枣强
大名州邑一合南清河以入淮一合北清河以入海南渡后河上流诸郡
南皮东光庆云献县山东平原海礼由宁津吴桥南皮诸处直达东海周
定王五年河徙砱䃯始失故道汉文帝时决酸枣东溃金堤(在河南延津/荣阳诸县至)
(大名清丰一/带延亘千里)武帝时溢平原(属德/州)徙顿丘(今清/礼县)又决濮阳瓠子口(开河/界)注
钜野(属济宁州/即大野)通淮泗(河始与准通/尚未入准)元帝时决馆陶(旧属大名/今属临清)又决清河
灵鸣犊口(今高唐州旧/属清河郡)成帝时决东郡金堤决平原溢渤海清河(高唐州/一带)
信都(今冀/州界)唐玄宗时决慱州(今东/昌)溢魏州(今大/名)冀州五代时决郓州(今郓/城县)
博之扬刘(今东平之东/阿县扬刘镇)滑之鱼池宋太祖时决东平之竹村开封之阳武
大名之灵河澶渊太宗时决温县荣泽顿丘泛于澶濮曹济诸州东南流
至彭城界(即今/徐州)入于淮(自此河入/淮之始)真宗时决郓及武定州寻溢滑澶濮曹
郓诸州邑浮于徐济而东入淮仁宗时决开州馆陶神宗时决冀州枣强
大名州邑一合南清河以入淮一合北清河以入海南渡后河上流诸郡
卷一 第 17a 页
为金所据金独受河患其亡也始自开封北卫州决而入涡河(南直隶寿/毫蒙城怀)
(远之/间)元时决卫辉之新乡开封之阳武杞县之蒲口荣泽之塔海庄归德
封丘诸界其臣建议疏塞若今会通河乃世祖所开以通漕运随时救敝
而已当时九河逆河故道久已沦入于海沧州接平州程子以为正南山
有名碣石者在海中去岸五百里今平原有马颊河形存沙渠其迹尚可
考大伾之北不行矣我朝洪武中决阳武之黑阳山东经封南至顿城颖
州颖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故道复淤永乐中疏浚稍引支流自
金龙口入临清会通河正统间又决荣阳天顺间决祥符弘治间分流为
二一自祥符经归德至徐邳入淮一自荆 黄陵冈经曹濮达张秋镇入
海寻命重臣治筑黄陵冈等口以塞张秋乃疏为二流一凿蒙泽孙家渡
至朱仙镇经扶沟通许寿颖诸州邑合涡河至下凤阳亳州达淮一疏贾
鲁旧河由曹州出徐沛以通运河合淮俱入于海正德间决曹县者再嘉
(远之/间)元时决卫辉之新乡开封之阳武杞县之蒲口荣泽之塔海庄归德
封丘诸界其臣建议疏塞若今会通河乃世祖所开以通漕运随时救敝
而已当时九河逆河故道久已沦入于海沧州接平州程子以为正南山
有名碣石者在海中去岸五百里今平原有马颊河形存沙渠其迹尚可
考大伾之北不行矣我朝洪武中决阳武之黑阳山东经封南至顿城颖
州颖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故道复淤永乐中疏浚稍引支流自
金龙口入临清会通河正统间又决荣阳天顺间决祥符弘治间分流为
二一自祥符经归德至徐邳入淮一自荆 黄陵冈经曹濮达张秋镇入
海寻命重臣治筑黄陵冈等口以塞张秋乃疏为二流一凿蒙泽孙家渡
至朱仙镇经扶沟通许寿颖诸州邑合涡河至下凤阳亳州达淮一疏贾
鲁旧河由曹州出徐沛以通运河合淮俱入于海正德间决曹县者再嘉
卷一 第 17b 页
靖间河岁为兖患屡遣重臣治未底绩滥溢于金乡鱼台出沛县之飞云
桥南下徐邳十三年复塞由新开赵皮寨口盛流合涡河入淮故道今始
复矣雍州之水自西近塞内玉门关至兰州北东至华阴皆黄河绕带又
有弱渭泾汭漆沮澧诸水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张掖郡 丹县西
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馀波入于流沙泾出平凉府岍头山经西安府邠
州泾阳至冯翊阳陵县(今高/陵县)入渭渭出渭源县鸟鼠山西北谷流入咸阳
南至华阴入河汭出陇州弦蒲薮入泾漆出扶风古漆县北经同官至耀
州南合沮沮自方州升平县北子午岭(延安府/宜君县)出富平县合漆澧出扶风
鄠县终南山亦东至咸阳俱合渭同入于河冀州之水黄河自陜西西北
耒经古蒲汾平之间又有汾衡漳恒卫沁诸水蔡传以汾出山西太原静
乐县太岳(即霍/山)至平阳府灵石县东入河漳水二一出上党之沾县大黾
谷(太原府/乐平县)名为清漳一出上党之长子县发鸠山(属潞州今/改潞安府)名为浊漳即
桥南下徐邳十三年复塞由新开赵皮寨口盛流合涡河入淮故道今始
复矣雍州之水自西近塞内玉门关至兰州北东至华阴皆黄河绕带又
有弱渭泾汭漆沮澧诸水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张掖郡 丹县西
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馀波入于流沙泾出平凉府岍头山经西安府邠
州泾阳至冯翊阳陵县(今高/陵县)入渭渭出渭源县鸟鼠山西北谷流入咸阳
南至华阴入河汭出陇州弦蒲薮入泾漆出扶风古漆县北经同官至耀
州南合沮沮自方州升平县北子午岭(延安府/宜君县)出富平县合漆澧出扶风
鄠县终南山亦东至咸阳俱合渭同入于河冀州之水黄河自陜西西北
耒经古蒲汾平之间又有汾衡漳恒卫沁诸水蔡传以汾出山西太原静
乐县太岳(即霍/山)至平阳府灵石县东入河漳水二一出上党之沾县大黾
谷(太原府/乐平县)名为清漳一出上党之长子县发鸠山(属潞州今/改潞安府)名为浊漳即
卷一 第 18a 页
衡水(俱东北流至河间/阜城东光县入海)恒水出真定之曲阳县东入滱水至保定之高阳
县入易水眺氏以西南流至真定行唐县东流入滋水南流入衡水衡出
真定灵寿县东至滹沱河恒在陜西者出吐谷浑界入临洮因名洮水入
于黄河在真定者出卫辉府辉县滱水出浑源州恒山南流入真定之定
州至保定高阳合易水易出代州经保定之易州安州至高阳下与曹徐
滋沙诸河合至雄县南为瓦济河过直沽入海滋则出大同府之灵丘县
回山经真保之行唐无极深泽诸县东南流滹沱河出雁门代州东流从
真定至束鹿深州青县合辉县之卫河俱入于海北京之水曰玉河出玉
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大通河至白河与卢沟河合虑沟河出大同府桑
乾经太行山入今顺天宛平县界出卢沟桥东南至看丹口分两流一至
通州入白河一经固安武清县至直沽与卫河合分南北入海白河出密
云流入通州与卢沟河潞河合潞河自塞外丹花岭分流合螺山鲍丘诸
县入易水眺氏以西南流至真定行唐县东流入滋水南流入衡水衡出
真定灵寿县东至滹沱河恒在陜西者出吐谷浑界入临洮因名洮水入
于黄河在真定者出卫辉府辉县滱水出浑源州恒山南流入真定之定
州至保定高阳合易水易出代州经保定之易州安州至高阳下与曹徐
滋沙诸河合至雄县南为瓦济河过直沽入海滋则出大同府之灵丘县
回山经真保之行唐无极深泽诸县东南流滹沱河出雁门代州东流从
真定至束鹿深州青县合辉县之卫河俱入于海北京之水曰玉河出玉
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大通河至白河与卢沟河合虑沟河出大同府桑
乾经太行山入今顺天宛平县界出卢沟桥东南至看丹口分两流一至
通州入白河一经固安武清县至直沽与卫河合分南北入海白河出密
云流入通州与卢沟河潞河合潞河自塞外丹花岭分流合螺山鲍丘诸
卷一 第 18b 页
水为东西二河俱合流入海沁水发太行山东北经辉县合卫河入运又
东南流下徐吕二洪合黄河入淮豫州之水黄河自山西蒲州平陆入境
经河南之阌卿灵宝陜渑池新安济源孟津孟巩汜水武涉河阴原武荣
泽阳武中牟祥符尉氐陈留通许杞太康睢宁归德诸州县至南直隶凤
阳亳县合马肠河城西北合涡河其支流有四大槩交错于祥符尉氏扶
沟商水项城通许太康与南直隶寿州朱仙镇之间或兖州出沛或合涡
河入淮又有伊洛瀍涧荣波孟猪济卫淮诸水伊出卢氏县东南(书传以/出熊耳)
(此山在虑氏/之西南恐误)入于洛洛出陜西冢岭山亦经洛阳县瀍出洛阳榖城山涧
出渑池白石山经新安县皆会于洛合流至巩县入河济即沇水出怀庆
府济源县王屋山二源分东西流历虢公台至温县入河复出其南溢而
为荣(即荣/泽)东出于陶丘之北(在馆/陶县)又东至于荷(在今曹州/地巳涸)东北会于汶(即/今)
(汶上/县)又北东入于海波为洛水别流孟猪在虞城西北济之别流卫出河
东南流下徐吕二洪合黄河入淮豫州之水黄河自山西蒲州平陆入境
经河南之阌卿灵宝陜渑池新安济源孟津孟巩汜水武涉河阴原武荣
泽阳武中牟祥符尉氐陈留通许杞太康睢宁归德诸州县至南直隶凤
阳亳县合马肠河城西北合涡河其支流有四大槩交错于祥符尉氏扶
沟商水项城通许太康与南直隶寿州朱仙镇之间或兖州出沛或合涡
河入淮又有伊洛瀍涧荣波孟猪济卫淮诸水伊出卢氏县东南(书传以/出熊耳)
(此山在虑氏/之西南恐误)入于洛洛出陜西冢岭山亦经洛阳县瀍出洛阳榖城山涧
出渑池白石山经新安县皆会于洛合流至巩县入河济即沇水出怀庆
府济源县王屋山二源分东西流历虢公台至温县入河复出其南溢而
为荣(即荣/泽)东出于陶丘之北(在馆/陶县)又东至于荷(在今曹州/地巳涸)东北会于汶(即/今)
(汶上/县)又北东入于海波为洛水别流孟猪在虞城西北济之别流卫出河
卷一 第 19a 页
南卫辉府辉县从名之内黄浚县出与浚沱淇漳诸水合临清之会通河
北流至直沽淮出唐县东南经桐柏山潜流三十里复东出经汝信东流
会沂泗俱入海兖州之水其地最下今曹鱼为黄河下流又有济漯泺雷
夏灉沮汶泗淄灉济出河南济源漯出济南之长山县长白山西北流经
章丘新城诸界泺出历城县入济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灉沮二水之别
流自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灉东入于泗泗出兖州之泗水县陪尾山经
曲阜至济宁分流南入徐州北入会通河又出钜野受泲水下流于睢即
沮水汶有三源至泰安州静封镇合而为一经宁阳平阴汶上又西至东
平州注于济经东阿济宁入会通河淄水出今青州莱芜县原山达临淄
东至寿光灉水出琅邪郡(今诸/城县)经高密昌邑灉县东北俱入海荆州之水
其泽薮曰云梦跨江南北八百里又有江汉川九江沱潜江水发源于梁
州四川之岷山青城诸山之阳出今茂州汶川县东别为沱经叙泸重夔
北流至直沽淮出唐县东南经桐柏山潜流三十里复东出经汝信东流
会沂泗俱入海兖州之水其地最下今曹鱼为黄河下流又有济漯泺雷
夏灉沮汶泗淄灉济出河南济源漯出济南之长山县长白山西北流经
章丘新城诸界泺出历城县入济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灉沮二水之别
流自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灉东入于泗泗出兖州之泗水县陪尾山经
曲阜至济宁分流南入徐州北入会通河又出钜野受泲水下流于睢即
沮水汶有三源至泰安州静封镇合而为一经宁阳平阴汶上又西至东
平州注于济经东阿济宁入会通河淄水出今青州莱芜县原山达临淄
东至寿光灉水出琅邪郡(今诸/城县)经高密昌邑灉县东北俱入海荆州之水
其泽薮曰云梦跨江南北八百里又有江汉川九江沱潜江水发源于梁
州四川之岷山青城诸山之阳出今茂州汶川县东别为沱经叙泸重夔
卷一 第 19b 页
入瞿峡过巫山出湖广夷陵州荆州至于东陵(岳州府/巴陵县)合洞庭过汉阳府
合汉水至黄州江西九江府合彭蠡(鄱阳/湖口)经安庆池州太平应天诸府仪
真通州入海汉出陜西汉中嶓冢山之下始为氐道县东源漾水东至武
都为汉过武东(今武/当县)中州为沧浪之水过三澨(即郢州今/承天府)至于大别山(今/汉)
(州)入江经黄州九江合鄱湖诸水同趋入海九江孔氏以为浔阳非是沅
辰渐元叙酉澧资湘九水是为九江皆合于洞庭过巴陵合川水入武昌
合汉水东南下入杨子江冲北岸甚急与江水俱入于海扬州之水北至
于淮东南至于海东合江西江东诸水经豫章之南赣汀吉合衡永长沙
别派入远州出临江会赣水入洪都合瑞洪所聚饶抚信南康诸水于鄱
阳今江西九江府盖名其入口处与前江汉诸水同趋建康(今南/京)盖诸方
水道所凑东南合苏松常三郡水汇而为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又吐纳宣歙金
坛宜兴洮滆湖同百渎西来众水而下溢为三江吴江界于吴松江震泽
合汉水至黄州江西九江府合彭蠡(鄱阳/湖口)经安庆池州太平应天诸府仪
真通州入海汉出陜西汉中嶓冢山之下始为氐道县东源漾水东至武
都为汉过武东(今武/当县)中州为沧浪之水过三澨(即郢州今/承天府)至于大别山(今/汉)
(州)入江经黄州九江合鄱湖诸水同趋入海九江孔氏以为浔阳非是沅
辰渐元叙酉澧资湘九水是为九江皆合于洞庭过巴陵合川水入武昌
合汉水东南下入杨子江冲北岸甚急与江水俱入于海扬州之水北至
于淮东南至于海东合江西江东诸水经豫章之南赣汀吉合衡永长沙
别派入远州出临江会赣水入洪都合瑞洪所聚饶抚信南康诸水于鄱
阳今江西九江府盖名其入口处与前江汉诸水同趋建康(今南/京)盖诸方
水道所凑东南合苏松常三郡水汇而为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又吐纳宣歙金
坛宜兴洮滆湖同百渎西来众水而下溢为三江吴江界于吴松江震泽
卷一 第 20a 页
之间去吴松江七十里分东北流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其常之靖
江则接建康之水入海北为江北通泰至海门县而入海所谓江汉朝宗
者也禹时江淮未通赋沿于海至吴夫差与晋会盟黄池始开苏之䢴沟
今为运河自常之孟渎镇之京口以通于江江自扬之仪真亦开沟以通
于淮惰因广之今贡赋皆自江淮以达于京师也二广古百粤汉交州部
广西之水一曰漓江源出海阳山南流五里与永州湘水北分为二故曰
漓又名桂江合癸水至桂林城下合相思江入昭潭今平乐府会平富乐
荔临贺诸水至梧州为府 一曰左江又名藤江发源交趾至古邕州今
思明府经容县合容江经藤县合绣江经南宁之合江镇与右江合入横
州又名郁江一名右江又名黔江源出云南广南府之富州西洋江入广
西田州经象州(今柳/州)合柳江至南宁府之合江镇与左江合二江合入浔
州大藤峡出为浔江贵州古罗施鬼国其水曰盘江源出四川乌撒府普
江则接建康之水入海北为江北通泰至海门县而入海所谓江汉朝宗
者也禹时江淮未通赋沿于海至吴夫差与晋会盟黄池始开苏之䢴沟
今为运河自常之孟渎镇之京口以通于江江自扬之仪真亦开沟以通
于淮惰因广之今贡赋皆自江淮以达于京师也二广古百粤汉交州部
广西之水一曰漓江源出海阳山南流五里与永州湘水北分为二故曰
漓又名桂江合癸水至桂林城下合相思江入昭潭今平乐府会平富乐
荔临贺诸水至梧州为府 一曰左江又名藤江发源交趾至古邕州今
思明府经容县合容江经藤县合绣江经南宁之合江镇与右江合入横
州又名郁江一名右江又名黔江源出云南广南府之富州西洋江入广
西田州经象州(今柳/州)合柳江至南宁府之合江镇与左江合二江合入浔
州大藤峡出为浔江贵州古罗施鬼国其水曰盘江源出四川乌撒府普
卷一 第 20b 页
畅寨东经古郎地又为黔中隶牂牁郡(今普/安州)东北下流入安南卫经广西
泗城州入庆远府乌泥江下合柳江即为右江以上三江分合为二入梧
州大江即汉武使驰义侯发夜郎兵下牂牁江是也西流经广东封川德
庆合肇庆之端溪江又名西江至番禺流入于南海广东省之东南皆大
海其水一出惠州博罗县西流者为东江一出江西大庾岭即梅岭者为
须水汉武时杨仆为楼船将军击南越出豫章下浈水是也至韶之英德
为浈阳峡一出湖广郴州经武冈南入南雄之乐昌为武水又南为浈水
合而为曲江过三水县与西江合即汉谓牂牁江也皆合至于南海县入
于海云南古西南夷𤏡鸠地其水曰滇池周五百馀里出澄江嵩明盘龙
等江九十九泉源广末狭若倒流者故云滇汉武欲伐滇国于长安穿昆
明池象滇以习水战故亦以为昆明误也大理之叶榆河即西洱海及澜
沧诸江其流不出本省惟广南西洋江则由广西经右江入于海其四海
泗城州入庆远府乌泥江下合柳江即为右江以上三江分合为二入梧
州大江即汉武使驰义侯发夜郎兵下牂牁江是也西流经广东封川德
庆合肇庆之端溪江又名西江至番禺流入于南海广东省之东南皆大
海其水一出惠州博罗县西流者为东江一出江西大庾岭即梅岭者为
须水汉武时杨仆为楼船将军击南越出豫章下浈水是也至韶之英德
为浈阳峡一出湖广郴州经武冈南入南雄之乐昌为武水又南为浈水
合而为曲江过三水县与西江合即汉谓牂牁江也皆合至于南海县入
于海云南古西南夷𤏡鸠地其水曰滇池周五百馀里出澄江嵩明盘龙
等江九十九泉源广末狭若倒流者故云滇汉武欲伐滇国于长安穿昆
明池象滇以习水战故亦以为昆明误也大理之叶榆河即西洱海及澜
沧诸江其流不出本省惟广南西洋江则由广西经右江入于海其四海
卷一 第 21a 页
之水北海极远不可穷东北至于朝鲜东至于登莱东南至于闽浙岛夷
日本琉球南至交广琼厓又南至于安南占城真腊等夷国而西南至于
交趾云
日本琉球南至交广琼厓又南至于安南占城真腊等夷国而西南至于
交趾云
卷一 第 21b 页
杨升庵集子产相楚楚子享之赋吉日王以田江南之梦注
楚之云梦跨江南北地故有南梦有北梦五代孙光宪号北梦
本此浯水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琅邪灵门南浯在九疑零陵
冀州之浸曰潞有东潞西潞东潞今之张家湾潞河驿西潞山西之
上党也东阳今之金华西阳今之黄州山海经注东瓯今之永嘉
在岐海中西瓯即闽越今之建安亦在岐海中山有东吴西吴(西镇吴山/在陇州)
水有东汉西汉蜀有上雒下雒(上雒新都/下雒中江)庸有上庸下庸(上庸金州/下庸夔州)
楚之云梦跨江南北地故有南梦有北梦五代孙光宪号北梦
本此浯水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琅邪灵门南浯在九疑零陵
冀州之浸曰潞有东潞西潞东潞今之张家湾潞河驿西潞山西之
上党也东阳今之金华西阳今之黄州山海经注东瓯今之永嘉
在岐海中西瓯即闽越今之建安亦在岐海中山有东吴西吴(西镇吴山/在陇州)
水有东汉西汉蜀有上雒下雒(上雒新都/下雒中江)庸有上庸下庸(上庸金州/下庸夔州)
卷一 第 22a 页
卷一 第 23a 页
燕京论 周弘祖
燕京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庸
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险阸尤著故蓟州保定重兵屯焉自山后诸州
弃以与虏则居庸之外即宣府为藩镇广平以南水陆毕会于临清而天
津又海运通衢也其防禦之势山西行都司当其冲万全都司护其背大
宁都司藏其备蓟州守备断其径万全都司一卫一所嵌山西行都之境
以为瞭远之兵大宁都司五卫一所嵌蓟州守备之境以为夹持之法○
秦汉备边所急在西北上谷北平为缓我 朝所急在东北甘肃宁夏为
缓秦汉急西北故奉塞起临洮汉武置朔方缓东北也 神京以辽东为
左臂宣大为右臂古北口永宁居庸为脑后辽东限以山海宣大隔之居
庸惟大宁沦失天寿与异域为邻宣府与辽东隔绝脑后之防盖甚疏
矣说者欲规复大宁此岂可易言哉养威蓄锐观衅俟时可也其他如遂
燕京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庸
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险阸尤著故蓟州保定重兵屯焉自山后诸州
弃以与虏则居庸之外即宣府为藩镇广平以南水陆毕会于临清而天
津又海运通衢也其防禦之势山西行都司当其冲万全都司护其背大
宁都司藏其备蓟州守备断其径万全都司一卫一所嵌山西行都之境
以为瞭远之兵大宁都司五卫一所嵌蓟州守备之境以为夹持之法○
秦汉备边所急在西北上谷北平为缓我 朝所急在东北甘肃宁夏为
缓秦汉急西北故奉塞起临洮汉武置朔方缓东北也 神京以辽东为
左臂宣大为右臂古北口永宁居庸为脑后辽东限以山海宣大隔之居
庸惟大宁沦失天寿与异域为邻宣府与辽东隔绝脑后之防盖甚疏
矣说者欲规复大宁此岂可易言哉养威蓄锐观衅俟时可也其他如遂
卷一 第 23b 页
城西北之牟山保州西北之柏山保安之八角口定州之北岩与夫石舅
银坊冶山等处皆临制中原之道然山川形势与京都大是向背苟屯兵
聚众必死以守未易当也此外自安顺东至任丘二十里川堑沟渎苇泉
纵横地类天牢又东北至雄州三十里又东至霸州七十里又东抵海口
营田圩岸集水淤泞地类天陷又自顺安至安肃约五十里苇草丛茂地
类天罗凡此皆兵家所忌遇涝更盛未易进矣乃建康徐淮临德之间似
当练兵储将可备缓急遣发无徒藉手于北可也
银坊冶山等处皆临制中原之道然山川形势与京都大是向背苟屯兵
聚众必死以守未易当也此外自安顺东至任丘二十里川堑沟渎苇泉
纵横地类天牢又东北至雄州三十里又东至霸州七十里又东抵海口
营田圩岸集水淤泞地类天陷又自顺安至安肃约五十里苇草丛茂地
类天罗凡此皆兵家所忌遇涝更盛未易进矣乃建康徐淮临德之间似
当练兵储将可备缓急遣发无徒藉手于北可也
卷一 第 24a 页
卷一 第 25a 页
东胜已沦异域而宣大之士马不可一日忘战而成化弘治之间但知火
筛之通贡山海之征商宣大之凿堑筑敌台京后之防一不措之筹策
又非往事恨乎夫始也藉开创之威东斥大宁西辟丰胜无难也继也藉
生养之富大垣京后盛兵宣大无难也时日因循不以为意愉玩既久
衅孽乃生虏犯太原则增忻代泽潞之兵而乘宁雁之塞虏犯洪蔚广昌
则城宣府之塞而弛东北之防夫阻太原之寇在力战于大同偏头之间
恤洪蔚之扰当不忘乎潮河川黄花镇之备增忻代泽潞之兵则度支急
弛东北之防则畿辅震近年之经营得微亦有过乎嗟夫白刅在前不顾
流矢虏既目宣大矣垣宣大可也明哲所烛防患未然因垣宣大而并垣
京后亦可也积薪必燃防川必决以宣大为饵而先垣 京后亦可也
悉力宣大置京后不讲则所谓轻重缓急之间失权多矣于戏往有恨
无能追也近有过亦幸无大失也今宣大之垣役告成而隆永之荼毒极
筛之通贡山海之征商宣大之凿堑筑敌台京后之防一不措之筹策
又非往事恨乎夫始也藉开创之威东斥大宁西辟丰胜无难也继也藉
生养之富大垣京后盛兵宣大无难也时日因循不以为意愉玩既久
衅孽乃生虏犯太原则增忻代泽潞之兵而乘宁雁之塞虏犯洪蔚广昌
则城宣府之塞而弛东北之防夫阻太原之寇在力战于大同偏头之间
恤洪蔚之扰当不忘乎潮河川黄花镇之备增忻代泽潞之兵则度支急
弛东北之防则畿辅震近年之经营得微亦有过乎嗟夫白刅在前不顾
流矢虏既目宣大矣垣宣大可也明哲所烛防患未然因垣宣大而并垣
京后亦可也积薪必燃防川必决以宣大为饵而先垣 京后亦可也
悉力宣大置京后不讲则所谓轻重缓急之间失权多矣于戏往有恨
无能追也近有过亦幸无大失也今宣大之垣役告成而隆永之荼毒极
卷一 第 25b 页
惨懔矣大城 京后以奠金汤宣大以战而为守 京后以守而为战宣
大遇秋则乘塞馀时有人与之战 京后有警则乘塞馀时分为番休以
习禁军之劳逸斯皆所谓即体酌用备形势之道也
大遇秋则乘塞馀时有人与之战 京后有警则乘塞馀时分为番休以
习禁军之劳逸斯皆所谓即体酌用备形势之道也
卷一 第 26a 页
卷一 第 27a 页
燕谭 范守已
辍耕录云元初有望气者言其地某山有天子气金主谓元主曰
请以某山归我元主许之金乃发卒十馀万一夕凿其山辇致于
燕置于北郭外及元得燕京改筑城郭其山遂在大内后于山上
建蓬莱仁智诸殿为游观之所据此则今禁中万岁山是也在金
为郭外地则金之城邑当在都城南矣乃北安门内有萧太后楼
考其地又在山西地岂辽之都邑在金城北邪不知置山石时有
此楼否有则不应弃于野外若先无而后搆则非辽氏故物矣曰
萧太后楼也
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昭王置千金其上以
延天下士梁任昉曰台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
为招贤台案史记昭王为隗改筑宫师事之新序亦言筑宫不云
辍耕录云元初有望气者言其地某山有天子气金主谓元主曰
请以某山归我元主许之金乃发卒十馀万一夕凿其山辇致于
燕置于北郭外及元得燕京改筑城郭其山遂在大内后于山上
建蓬莱仁智诸殿为游观之所据此则今禁中万岁山是也在金
为郭外地则金之城邑当在都城南矣乃北安门内有萧太后楼
考其地又在山西地岂辽之都邑在金城北邪不知置山石时有
此楼否有则不应弃于野外若先无而后搆则非辽氏故物矣曰
萧太后楼也
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昭王置千金其上以
延天下士梁任昉曰台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
为招贤台案史记昭王为隗改筑宫师事之新序亦言筑宫不云
卷一 第 27b 页
筑台至后汉孔融始言昭王筑台以延隗不知何据然亦不言金
台也郦道元水经注云固安县有黄金台言金言台不言在燕王
城中今都城东南十有六里有黄金台后人伪为尔
都穆游西山记曰瓮山之阳有元耶律楚材墓其西数百步有玉
泉山金章宗尝建行宫今废山北麓凿石为螭头出泉潴为池所
谓玉泉东流入湖经大内注都城东南入大通河案金史宛平县
有玉泉山行宫玉泉之名其来久矣
李西涯云西湖方十馀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其寺曰圆静又三
里为功德寺其南路尽乃有玉泉散为溪池池上有亭宣庙巡幸
驻跸处又一里为华严寺又二十里为香山楼宇台殿与石高下
其绝顶胜瓮山其泉胜玉泉案金李晏有碑云西山苍苍上干云
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道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
台也郦道元水经注云固安县有黄金台言金言台不言在燕王
城中今都城东南十有六里有黄金台后人伪为尔
都穆游西山记曰瓮山之阳有元耶律楚材墓其西数百步有玉
泉山金章宗尝建行宫今废山北麓凿石为螭头出泉潴为池所
谓玉泉东流入湖经大内注都城东南入大通河案金史宛平县
有玉泉山行宫玉泉之名其来久矣
李西涯云西湖方十馀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其寺曰圆静又三
里为功德寺其南路尽乃有玉泉散为溪池池上有亭宣庙巡幸
驻跸处又一里为华严寺又二十里为香山楼宇台殿与石高下
其绝顶胜瓮山其泉胜玉泉案金李晏有碑云西山苍苍上干云
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道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
卷一 第 28a 页
炉虾蟆有泉自山腹下注溪谷亦号小清凉行香山之胜亦非一
日矣
芦沟或谓为卢沟即卢龙之水案水经注湿水东径下洛县故城
南又东左得于延水又东过涿鹿县北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丈许谓之落马洪自 出
山谓之清泉河又东南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又东过广阳蓟县南又东与洗马沟水合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入于笥沟魏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
河东流与潞河合考之水经湿水与桑乾异源同流又会如浑水
合为一河逾山而东别名清泉河是芦沟之本名也其称芦沟者
以至宛平县境内从葫芦沟东南人潞故尔
昌平志云高梁河自并州黄河之别源东径州治沙涧又东南径
日矣
芦沟或谓为卢沟即卢龙之水案水经注湿水东径下洛县故城
南又东左得于延水又东过涿鹿县北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丈许谓之落马洪自 出
山谓之清泉河又东南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又东过广阳蓟县南又东与洗马沟水合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入于笥沟魏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
河东流与潞河合考之水经湿水与桑乾异源同流又会如浑水
合为一河逾山而东别名清泉河是芦沟之本名也其称芦沟者
以至宛平县境内从葫芦沟东南人潞故尔
昌平志云高梁河自并州黄河之别源东径州治沙涧又东南径
卷一 第 28b 页
高梁店入都城海子案水经注高梁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
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入湿水魏氏土地记曰蓟
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是高梁水不并州也况可云黄河之别源
乎
诗韩奕云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朱
传谓为陜西韩城县水经注云圣水东过良乡县南又东过长乡
县北又东径长兴城南又东径方城县故又东南径韩城东诗所
谓溥彼韩城者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城世谓寒号非也
观此则非陜西之韩城矣水经注又云湿水径良乡县之北界历
梁山南高梁水出焉是涿郡亦有梁山也诗所谓奕奕梁山正指
此言之矣不然冯翊去燕二千馀里燕师曷得远离乡土筑城于
彼邪必不尔耳
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入湿水魏氏土地记曰蓟
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是高梁水不并州也况可云黄河之别源
乎
诗韩奕云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朱
传谓为陜西韩城县水经注云圣水东过良乡县南又东过长乡
县北又东径长兴城南又东径方城县故又东南径韩城东诗所
谓溥彼韩城者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城世谓寒号非也
观此则非陜西之韩城矣水经注又云湿水径良乡县之北界历
梁山南高梁水出焉是涿郡亦有梁山也诗所谓奕奕梁山正指
此言之矣不然冯翊去燕二千馀里燕师曷得远离乡土筑城于
彼邪必不尔耳
卷一 第 29a 页
世言易州有涞水余每过保定北不知何为涞水及查水经言巨
马水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注云即涞水也东径遒县又东南径容
城县北督亢沟水注之督亢沟受涞水出涞谷东南径遒北又东
径涿县楼桑里南又东径督元泽苞方城县谓之督亢水又南谓
之白沟水南径广阳亭西又南入于巨马水则今之白沟河其涞
水之枝流也涞水正流自涞谷西南出渐微不复成川至遒县北
重源再发结为长潭谓之渠水亦名巨马水又东南径范阳县故
城北易水注之易水出涿郡故安县西山宽中谷历武天关东出
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名武阳矣又东径故安城南谓之
故安河又东过范阳县故城东与濡水合乱流入涞自是易水与
诸水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平舒县与代之
易水合代之易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径西故安城又东
马水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注云即涞水也东径遒县又东南径容
城县北督亢沟水注之督亢沟受涞水出涞谷东南径遒北又东
径涿县楼桑里南又东径督元泽苞方城县谓之督亢水又南谓
之白沟水南径广阳亭西又南入于巨马水则今之白沟河其涞
水之枝流也涞水正流自涞谷西南出渐微不复成川至遒县北
重源再发结为长潭谓之渠水亦名巨马水又东南径范阳县故
城北易水注之易水出涿郡故安县西山宽中谷历武天关东出
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名武阳矣又东径故安城南谓之
故安河又东过范阳县故城东与濡水合乱流入涞自是易水与
诸水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平舒县与代之
易水合代之易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径西故安城又东
卷一 第 29b 页
南过武遂县南新城县北又东范阳陂水入之范阳陂南通梁门
淀东南流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径范阳县
故城南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南王莽更名深泽矣又东径浑渥城
南东合𣸦水自下𣸦易通称矣又东径易县南太子丹祖荆轲处
又东至文安县与雩池合是谓之南易至平舒县与北易合东过
东州县东南入于海是涞水与二易水异源同委通名互称矣今
之流离河疑郎北易而南易在新城县北下经深泽文安疑今之
胡梁河也
淀东南流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径范阳县
故城南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南王莽更名深泽矣又东径浑渥城
南东合𣸦水自下𣸦易通称矣又东径易县南太子丹祖荆轲处
又东至文安县与雩池合是谓之南易至平舒县与北易合东过
东州县东南入于海是涞水与二易水异源同委通名互称矣今
之流离河疑郎北易而南易在新城县北下经深泽文安疑今之
胡梁河也
卷一 第 30a 页
榖山笔尘
唐都长安每有寇盗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
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长
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
土处其阃阈辟如室之有奥风雨晦明有所依
而蔽马盖自秦汉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
以不亡斯其效矣今日燕京之形辟如负扆端
拱坐于堂皇之上南面而临天下形胜则甚伟
矣然而势有所不足者有堂而无室况奥窔之
间邪
金虏节要曰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关昌平
唐都长安每有寇盗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
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长
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
土处其阃阈辟如室之有奥风雨晦明有所依
而蔽马盖自秦汉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
以不亡斯其效矣今日燕京之形辟如负扆端
拱坐于堂皇之上南面而临天下形胜则甚伟
矣然而势有所不足者有堂而无室况奥窔之
间邪
金虏节要曰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关昌平
卷一 第 30b 页
县之西乃居庸关顺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之东北
乃招亭关平州之东乃榆关榆关之东即金人来
路也此数关皆天造地设以为华夷之限今皆在
京师之背若负扆然可谓天险矣金坡关即紫
荆关榆关即山海松亭不知所在
三国时辽西乌桓以袁尚兄弟入塞曹操将讨之
乃凿二渠以通运一自滹沱入派水谓之乎虏渠一
自泃口入潞河谓之泉州渠以通海运说文派水出
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水经泃水出无终西山
西北流至平谷又南流入于潞河又东合泉州渠口
曹操所筑也渠东至乐安亭南与泸水合入海按二
乃招亭关平州之东乃榆关榆关之东即金人来
路也此数关皆天造地设以为华夷之限今皆在
京师之背若负扆然可谓天险矣金坡关即紫
荆关榆关即山海松亭不知所在
三国时辽西乌桓以袁尚兄弟入塞曹操将讨之
乃凿二渠以通运一自滹沱入派水谓之乎虏渠一
自泃口入潞河谓之泉州渠以通海运说文派水出
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水经泃水出无终西山
西北流至平谷又南流入于潞河又东合泉州渠口
曹操所筑也渠东至乐安亭南与泸水合入海按二
卷一 第 31a 页
水当时通漕以制辽左所谓平虏渠者在今都城
之南款即滹沱入运处也惟泉州渠乃在京北而
东入辽海不知定在何处若因其遗迹通之以馈
平卢辽西亦一便也泉州故城在幽州雍奴
之南款即滹沱入运处也惟泉州渠乃在京北而
东入辽海不知定在何处若因其遗迹通之以馈
平卢辽西亦一便也泉州故城在幽州雍奴
卷一 第 31b 页
卷一 第 31b 页
王嘉谟北山游记
自高梁桥水度至白浮瓮山出蓟县竟瓮山斜界百望是山也南阻
西湖神皋兰若皆蓖焉北通燕平丛丛 磈背而去者百里猫兄其
峰焉是宜禾黍山之阳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以望京师可以观
东潞出百望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驶又北二里为玉斗潭
潭箕圆仅丈腐草罨之深不可测或云是有物焉有两牛斗而饮陷
于潭辄不可得又北十里为灌石驻跸山在焉其山长西北袤凡二
十里石皆壁立高可十馀丈嶟沓欹危如坠如挽前临平川一望无
际孤堠时隐猿舄悲号行者懔懔西望白虎站深若天井湛碧难尽
山之上有台是名栖云金章宗尝游焉登台而啸题石而叹下而观
于野盖燎而猎焉召其酋长大人击毬俄而自击也乃叹曰美哉乎
而谁见之山下石床石釜俱存山之西有洞是名寒崖势殊奥邃中
自高梁桥水度至白浮瓮山出蓟县竟瓮山斜界百望是山也南阻
西湖神皋兰若皆蓖焉北通燕平丛丛 磈背而去者百里猫兄其
峰焉是宜禾黍山之阳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以望京师可以观
东潞出百望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甚阔而驶又北二里为玉斗潭
潭箕圆仅丈腐草罨之深不可测或云是有物焉有两牛斗而饮陷
于潭辄不可得又北十里为灌石驻跸山在焉其山长西北袤凡二
十里石皆壁立高可十馀丈嶟沓欹危如坠如挽前临平川一望无
际孤堠时隐猿舄悲号行者懔懔西望白虎站深若天井湛碧难尽
山之上有台是名栖云金章宗尝游焉登台而啸题石而叹下而观
于野盖燎而猎焉召其酋长大人击毬俄而自击也乃叹曰美哉乎
而谁见之山下石床石釜俱存山之西有洞是名寒崖势殊奥邃中
卷一 第 32a 页
多异草奇石灌木随风扬芬四望则惟北多岨云寿宫之成也上自
狄村游于浑河是尝驻跸自驻跸而北皆崇山也连缀匼匝又砂砾
延缘岩间白石崭崭春夏雨潦则成巨浸樵采不达又北二十里许
乃从西折斜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园园之南有山焉是名雅思是
山也幽晦多雾富有果蓏山陷而为坎有池焉浚洌如露是名露池
有比丘一人上人敬事之自园而出再由走集西十里许为高崖崖
下有泉远其 口面皆山蔚洞森萧圹如也又西北十里许为清水
涧是涧也两山如门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从山中飞泉滮洒或
决地或分流淙汨树木之间推激岩崖之穴青如乱鬊白如吹絮仰
视重峰时有孤石之揭揭沈黯迷离天气自曀崖间百今忍冬棠杜
牛奶相思郁薁黄精唐求之属渗味扶芳烁红陨翠飞沬击枝坠而
复起新实含湍落而不变奇禽异羽嘤嘤满耳舄窠雉囮遍其岩穴
狄村游于浑河是尝驻跸自驻跸而北皆崇山也连缀匼匝又砂砾
延缘岩间白石崭崭春夏雨潦则成巨浸樵采不达又北二十里许
乃从西折斜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园园之南有山焉是名雅思是
山也幽晦多雾富有果蓏山陷而为坎有池焉浚洌如露是名露池
有比丘一人上人敬事之自园而出再由走集西十里许为高崖崖
下有泉远其 口面皆山蔚洞森萧圹如也又西北十里许为清水
涧是涧也两山如门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从山中飞泉滮洒或
决地或分流淙汨树木之间推激岩崖之穴青如乱鬊白如吹絮仰
视重峰时有孤石之揭揭沈黯迷离天气自曀崖间百今忍冬棠杜
牛奶相思郁薁黄精唐求之属渗味扶芳烁红陨翠飞沬击枝坠而
复起新实含湍落而不变奇禽异羽嘤嘤满耳舄窠雉囮遍其岩穴
卷一 第 32b 页
山鹿之毳豪猪之毛丰茸随风溯流而行高高莫极有岭焉石曰鳌
鱼又西里许山益峻有兰若二焉上曰松阳下曰金鹰其 独多松
合抱而数丈者有三朴遫者万计登之而望则大山屏张霅然斜开
则金鹰在焉金鹰下控大岩岩吐百穴汇而为湖决而东流是为清
水之源迤逦以东下山折坂而南蓊然红赩髴髣有光有陉焉曰六
十屈折汗邪黄芦白沙之间可六十折再由走集又西有陉曰十八
盘息壤如金郁勃而立狭可容人可十八折登顾徘徊西则植立夹
待不暇停足頫视斜柯洪枝匝藤萝而舞鹍雀者深深莫极旁睨则
北山矗矗一阴一阳闪倏孤日含濡云彩山之上平衍西五里有岭
焉是曰长城苍黯高竦下视前坂其巅瓦磔纵横微有雉堞剥蚀沅
莽是曰秦皇之址有泉出马是曰马跑苞稂覆之眢将矣又西二里
有台焉是曰了思衡可二亩高可数仞莎蘋匝之楸檀 柏之木宛
鱼又西里许山益峻有兰若二焉上曰松阳下曰金鹰其 独多松
合抱而数丈者有三朴遫者万计登之而望则大山屏张霅然斜开
则金鹰在焉金鹰下控大岩岩吐百穴汇而为湖决而东流是为清
水之源迤逦以东下山折坂而南蓊然红赩髴髣有光有陉焉曰六
十屈折汗邪黄芦白沙之间可六十折再由走集又西有陉曰十八
盘息壤如金郁勃而立狭可容人可十八折登顾徘徊西则植立夹
待不暇停足頫视斜柯洪枝匝藤萝而舞鹍雀者深深莫极旁睨则
北山矗矗一阴一阳闪倏孤日含濡云彩山之上平衍西五里有岭
焉是曰长城苍黯高竦下视前坂其巅瓦磔纵横微有雉堞剥蚀沅
莽是曰秦皇之址有泉出马是曰马跑苞稂覆之眢将矣又西二里
有台焉是曰了思衡可二亩高可数仞莎蘋匝之楸檀 柏之木宛
卷一 第 33a 页
宛相构登之可望四方斗绝有足怀者下台而西又十里皆峻岭也
牉为中路岩之两间如榭如障如层构深藏如旨苕盘互花实齐秀
风泉并响远闻伐木嶷嶷留滞有岭焉是曰灰岭险特倍于长城石
如蛤粉无树木大石磋磋吹籁扬尘则纷溶而起百里可见了了如
雪路口如甔甀一綖孤露莹照通川下山有城焉是曰镇边之废邑
又西八里许有城焉是曰镇边两旁皆山围之其南曰碧驾之山曰
通明之山其北曰鹰扬之山曰涔洛之山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驾之
岩圞结不见每多异草中有赤鲤盈尺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则湖益
清可鉴是曰合抱之湖镇边岩邑也居人仅可百数地寒不能五榖
五畜劳羸不甘兵杂其间狡猾难治西十里有堠曰唐耳背据大山
下视怀来烟液杳袅足为天险楼堞固沟洫浚军械精睨横岭而斜
界居庸可甲燕平镇边废邑其南皆山也中为衢路其东曰六华之
牉为中路岩之两间如榭如障如层构深藏如旨苕盘互花实齐秀
风泉并响远闻伐木嶷嶷留滞有岭焉是曰灰岭险特倍于长城石
如蛤粉无树木大石磋磋吹籁扬尘则纷溶而起百里可见了了如
雪路口如甔甀一綖孤露莹照通川下山有城焉是曰镇边之废邑
又西八里许有城焉是曰镇边两旁皆山围之其南曰碧驾之山曰
通明之山其北曰鹰扬之山曰涔洛之山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驾之
岩圞结不见每多异草中有赤鲤盈尺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则湖益
清可鉴是曰合抱之湖镇边岩邑也居人仅可百数地寒不能五榖
五畜劳羸不甘兵杂其间狡猾难治西十里有堠曰唐耳背据大山
下视怀来烟液杳袅足为天险楼堞固沟洫浚军械精睨横岭而斜
界居庸可甲燕平镇边废邑其南皆山也中为衢路其东曰六华之
卷一 第 33b 页
岩其西曰小神之山曰青利之山岩分形如六华其第四岩有洞焉
最深窈土八夜登之取宿舄忽有双鹤飞鸣是为鸣皋之洞南可十
里有聚焉曰长峪又西五里有岩曰德胜又曰凤皇上有兰若焉是
山也威纡距绝抵此而穷四面环匝山可三十丈磴道半之登之每
顾则山形变兰若已圯然蟠结秀疏下视三山侧侧欲合东望长峪
蔚然开阳其左岩崟尤峻右稍拥出山下有泉焉源源可二十里达
于浑河照映萧瑟町畦滉然据岩而立终日无人山之上奇树新实
甘香飂䫻背秋涉冬空穴消然万碧俱立山之上有台焉登之而望
则蹙然两山兰若闭藏不可俯见是曰隐鹫之台山之西有洞焉小
而隘可容数八门有古松蔽之坐其中以瞻西峰有如指掌中壁刻
观世音大士像镌刻甚深是曰观音之洞又曰孤松之岩兰若讲堂
中有频 三株大可合抱翠叶多子团圞数丈真可寄也山之南有
最深窈土八夜登之取宿舄忽有双鹤飞鸣是为鸣皋之洞南可十
里有聚焉曰长峪又西五里有岩曰德胜又曰凤皇上有兰若焉是
山也威纡距绝抵此而穷四面环匝山可三十丈磴道半之登之每
顾则山形变兰若已圯然蟠结秀疏下视三山侧侧欲合东望长峪
蔚然开阳其左岩崟尤峻右稍拥出山下有泉焉源源可二十里达
于浑河照映萧瑟町畦滉然据岩而立终日无人山之上奇树新实
甘香飂䫻背秋涉冬空穴消然万碧俱立山之上有台焉登之而望
则蹙然两山兰若闭藏不可俯见是曰隐鹫之台山之西有洞焉小
而隘可容数八门有古松蔽之坐其中以瞻西峰有如指掌中壁刻
观世音大士像镌刻甚深是曰观音之洞又曰孤松之岩兰若讲堂
中有频 三株大可合抱翠叶多子团圞数丈真可寄也山之南有
卷一 第 34a 页
岭焉曰西峪可以入沿河山之下有碑不可辨自长峪而东可二十
里有聚焉曰菩提堑有祠焉是祀菩提盖古人有乞者众食之俄而
怒焉乃杀之剖而食犹故民神之是为祠也有兰若焉曰白驳是山
也险倍灰岭不通行者幽阻凄霭萧然可托有坛焉幢设于上皆紫
芵之石烂若丹霞有银杏二树大可盈抱芬盛多子出山而北有山
焉是曰白鹤其峰岫缭绕不易诘也其中有白色皬然状如鹤著于石
上又折而东则走高崖北山自高梁至德胜共百八十里小山至众记
者二十鸟有红鸦沙鸡文雉半趐兽有虎豹奇狸狼野干白驳豪猪兔
麃草树多奇上人每言二月之交有山曰青华下可万丈西通四方每
有块形奇物且飞且走衔乳而西猎人莫敢近也又言三伏每两群山
出流大石浮浮马奔麇至有如雷霆仰视碧驾鹰扬之山丰在云雾戍
楼昼晦飞云积烟片片入户连月不霁寔神京之奥区山川之都会也
里有聚焉曰菩提堑有祠焉是祀菩提盖古人有乞者众食之俄而
怒焉乃杀之剖而食犹故民神之是为祠也有兰若焉曰白驳是山
也险倍灰岭不通行者幽阻凄霭萧然可托有坛焉幢设于上皆紫
芵之石烂若丹霞有银杏二树大可盈抱芬盛多子出山而北有山
焉是曰白鹤其峰岫缭绕不易诘也其中有白色皬然状如鹤著于石
上又折而东则走高崖北山自高梁至德胜共百八十里小山至众记
者二十鸟有红鸦沙鸡文雉半趐兽有虎豹奇狸狼野干白驳豪猪兔
麃草树多奇上人每言二月之交有山曰青华下可万丈西通四方每
有块形奇物且飞且走衔乳而西猎人莫敢近也又言三伏每两群山
出流大石浮浮马奔麇至有如雷霆仰视碧驾鹰扬之山丰在云雾戍
楼昼晦飞云积烟片片入户连月不霁寔神京之奥区山川之都会也
卷一 第 34b 页
汉之边在北长安去朔方十馀里唐边在西去吐蕃亦几
千里今京师北抵居庸东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关近
者百里远不过三百里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
䘚有急则扼吾之喉而拊吾之背
燕之山石块垒危峰雄特水冽土厚风高气寒其草木
皆强干而丰本虫鸟之化亦劲踵氄毳而瞿瞿然迅飞
也以故圆矩之粹蒸为贤豪上之人文唯沉鸷而不狃于俗
感时触事则悲歌慷慨之念生焉其犹然燕丹遗烈哉
以至闾巷佣贩之夫亦莫不坚悍不屈硁然以急人为务无
阘茸呰窳之习此其善也然而风会之趋人情之化始未
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流益甚焉大都薄骨肉而重交
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宴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家无
千里今京师北抵居庸东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关近
者百里远不过三百里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
䘚有急则扼吾之喉而拊吾之背
燕之山石块垒危峰雄特水冽土厚风高气寒其草木
皆强干而丰本虫鸟之化亦劲踵氄毳而瞿瞿然迅飞
也以故圆矩之粹蒸为贤豪上之人文唯沉鸷而不狃于俗
感时触事则悲歌慷慨之念生焉其犹然燕丹遗烈哉
以至闾巷佣贩之夫亦莫不坚悍不屈硁然以急人为务无
阘茸呰窳之习此其善也然而风会之趋人情之化始未
尝不朴茂而后渐以漓其流益甚焉大都薄骨肉而重交
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宴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家无
卷一 第 35a 页
担石而饮食服御拟于巨室囊若悬磬而典妻稽子
以佞佛进香甚则遗骸禾收即树幡叠鼓崇朝云集
德化陵迟民风不竞此讵可令贾太傅见也
以佞佛进香甚则遗骸禾收即树幡叠鼓崇朝云集
德化陵迟民风不竞此讵可令贾太傅见也
卷一 第 35b 页
大学衍义补 臣按自古建都者皆于四近之地立为辅郡所以为京师屏翰
也汉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唐亦以华州同州凤翔为辅而宋初未遑
建立至于徽宗时亦于畿郡立为四辅焉每辅则屯兵二万八为额我 朝建
国江南于凤阳屯重兵凡师京军皆散于江北滁和等处为屯田虽不名辅而
俨然有蕃屏之意太宗皇帝自北平入正大统遂建都于此其初犹以行在
为名而立一行部以总之其后遍立五府六部大小衙门如旧制凡京卫之兵
皆分其半以来并起江南富民以实之而去其行在之名则是万万年不拔之
基永定于此矣然而畿甸之间犹未有辅郡盖有待也臣按汉唐宋之辅郡皆
因郡治而立 之建置则以形胜要害为固盖汉唐都长安宋都汴梁皆去
边地辽远非若我 朝都燕则自以都城为北边捍蔽北最近而东次之南又
次之而南为最远焉请如汉唐宋故事立为辅郡以宣府为北辅因见旧而加
以番守之军俾守国之北门其东也以永平为辅以守松亭一带关隘及扼辽
左要害其西也以易州为辅或真是以守紫荆一带关隘其南则以临清为辅
也汉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唐亦以华州同州凤翔为辅而宋初未遑
建立至于徽宗时亦于畿郡立为四辅焉每辅则屯兵二万八为额我 朝建
国江南于凤阳屯重兵凡师京军皆散于江北滁和等处为屯田虽不名辅而
俨然有蕃屏之意太宗皇帝自北平入正大统遂建都于此其初犹以行在
为名而立一行部以总之其后遍立五府六部大小衙门如旧制凡京卫之兵
皆分其半以来并起江南富民以实之而去其行在之名则是万万年不拔之
基永定于此矣然而畿甸之间犹未有辅郡盖有待也臣按汉唐宋之辅郡皆
因郡治而立 之建置则以形胜要害为固盖汉唐都长安宋都汴梁皆去
边地辽远非若我 朝都燕则自以都城为北边捍蔽北最近而东次之南又
次之而南为最远焉请如汉唐宋故事立为辅郡以宣府为北辅因见旧而加
以番守之军俾守国之北门其东也以永平为辅以守松亭一带关隘及扼辽
左要害其西也以易州为辅或真是以守紫荆一带关隘其南则以临清为辅
卷一 第 36a 页
坐镇闸河而总扼河南山东之冲又自此而南屯兵于徐州以通两京之咽喉
每处屯重兵一二万量其轻重缓急以多寡其数罢两直隶河南山河东上京
操备班军因近屯守以为京师之屏蔽遇京师有事则调发焉夫君古为国者
必固内以蔽外居重以驭轻譬则人之家居必有藩篱墙壁然后 室坚固内
呼而外应若设关捩然有所动于中而四面之机毕应之然后盗之利吾财者
不敢轻侵犯焉近年以来起调两直隶河南山东军赴京上班操备半年一替
方具新班既起而旧班未回城池虽设而队伍空缺者有之幸而无事则已万
一有不逞之徒乘虚为乱将何以支持之倘立为辅郡因近屯守则军士遂室
家之愿而生息日蕃 国家省转输之劳而调发易集边方足备禦之具而关
隘有守如此则都城巩固 宗社奠安矣万一臣言可采见之施行其于国计
不为无补
每处屯重兵一二万量其轻重缓急以多寡其数罢两直隶河南山河东上京
操备班军因近屯守以为京师之屏蔽遇京师有事则调发焉夫君古为国者
必固内以蔽外居重以驭轻譬则人之家居必有藩篱墙壁然后 室坚固内
呼而外应若设关捩然有所动于中而四面之机毕应之然后盗之利吾财者
不敢轻侵犯焉近年以来起调两直隶河南山东军赴京上班操备半年一替
方具新班既起而旧班未回城池虽设而队伍空缺者有之幸而无事则已万
一有不逞之徒乘虚为乱将何以支持之倘立为辅郡因近屯守则军士遂室
家之愿而生息日蕃 国家省转输之劳而调发易集边方足备禦之具而关
隘有守如此则都城巩固 宗社奠安矣万一臣言可采见之施行其于国计
不为无补
卷一 第 36b 页
大学衍义补今京师切近边塞所恃以为险固者内而太行西来一带重冈
连阜外而浑蔚等州高山峻岭蹊径狭隘林木荗密以限虏骑驰突不知何人
始于何始乃以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材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
日稀蹊径日通险隘日夷设使国家常如今日之无事固无所用之不幸一旦
而有风尘之警将何以扼其来而拒其入乎失今不为之限制(臣)恐日甚一日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臣)请下工部稽考洪武永乐年间以来其所用材水
薪炭取于何所掌于何人凡其可以措置之方用度之数与夫爱惜减省之节
目一一以所必须无损于边关无亏于国因定为经久之计其事虽小所系实
大考诸司职掌于工部抽分条止云抽分竹木场如遇客啇兴贩竹木柴炭
等项照例抽分若不敷奏闻定夺给价收买或差人砍办则是祖宗之时遇
有营造不敷方行买办然亦止言营造而不知当时大庖之爨内臣之炊何所
取材意者洪武之初建都江南沿江芦苇自足以供时之用也芦苇易生之物
刈去复生沿江千里取用不尽非若木植非历十数星霜不可以然取之须有
连阜外而浑蔚等州高山峻岭蹊径狭隘林木荗密以限虏骑驰突不知何人
始于何始乃以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材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
日稀蹊径日通险隘日夷设使国家常如今日之无事固无所用之不幸一旦
而有风尘之警将何以扼其来而拒其入乎失今不为之限制(臣)恐日甚一日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臣)请下工部稽考洪武永乐年间以来其所用材水
薪炭取于何所掌于何人凡其可以措置之方用度之数与夫爱惜减省之节
目一一以所必须无损于边关无亏于国因定为经久之计其事虽小所系实
大考诸司职掌于工部抽分条止云抽分竹木场如遇客啇兴贩竹木柴炭
等项照例抽分若不敷奏闻定夺给价收买或差人砍办则是祖宗之时遇
有营造不敷方行买办然亦止言营造而不知当时大庖之爨内臣之炊何所
取材意者洪武之初建都江南沿江芦苇自足以供时之用也芦苇易生之物
刈去复生沿江千里取用不尽非若木植非历十数星霜不可以然取之须有
卷一 第 37a 页
尽时生之必待积久况今近旬别无大山荗林不取之边关将何所取耶夫自
立柴厂于易州以来恒聚山东而北直隶数州民夫数千此取柴炭以供国用
又役顺天之民以为挑柴天府县添设佐贰官以专𬋩之又特 敕侍郎或尚
书一员以总督之此事非特今朝无有定制而前代亦所未闻也然则前代
皆不举火耶古之人必有善处之法然而史籍不载无从稽考意者以此为非
要之务随时制宜姑取足用政不必颛颛设官拘拘督责因吾口食之奉以夺
民衣食之资也为今之计宜移置易州柴厂于近京之地散遣丁夫各还原籍
量其州县大小人民多寡定为薪炭之数分派输纳内外衙门每岁定为限期
俾其依期运纳一如户部粮草例取纳足通关以凭稽考又必痛为禁革除去
印烙苟薪柴可以燃燎即与收贮不必问所从来限以式样如来之末世所取
之炭必如核桃纹鸬鹚色以困吾民也如此非独可以为边关之固而京畿及
山东西之民亦可以少苏矣虽然木生山林岁岁取之无有已时苟生之者不
继则取之者尽矣窃恐数十年之后其物日少其价日增吾民之采办者愈不
立柴厂于易州以来恒聚山东而北直隶数州民夫数千此取柴炭以供国用
又役顺天之民以为挑柴天府县添设佐贰官以专𬋩之又特 敕侍郎或尚
书一员以总督之此事非特今朝无有定制而前代亦所未闻也然则前代
皆不举火耶古之人必有善处之法然而史籍不载无从稽考意者以此为非
要之务随时制宜姑取足用政不必颛颛设官拘拘督责因吾口食之奉以夺
民衣食之资也为今之计宜移置易州柴厂于近京之地散遣丁夫各还原籍
量其州县大小人民多寡定为薪炭之数分派输纳内外衙门每岁定为限期
俾其依期运纳一如户部粮草例取纳足通关以凭稽考又必痛为禁革除去
印烙苟薪柴可以燃燎即与收贮不必问所从来限以式样如来之末世所取
之炭必如核桃纹鸬鹚色以困吾民也如此非独可以为边关之固而京畿及
山东西之民亦可以少苏矣虽然木生山林岁岁取之无有已时苟生之者不
继则取之者尽矣窃恐数十年之后其物日少其价日增吾民之采办者愈不
卷一 第 37b 页
堪矣臣又窃有一见请于边关一带东起山海以次而西于其近边内地随其
地之广狭险易沿山种树一以备柴炭之用一以为边塞之蔽于以限虏人之
驰骑于以为官军之伏地每山阜之侧平衍之地随其地势高下曲折种植榆
柳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若其地系是民产官府即于其近便地拨与草场
及官地如数还之其不愿得地者给以时价除其租税又先行下法司遇有犯
罪例应罚赎者定为则例徒三年种树者若干二年者若干杖笞以下以次递
减照依缮工司运水和炭事例就俾专业种植之人当官领价认种某树若干
长短大小皆为之度以必成为效有枯损者仍责其陪其所种之木必相去丈
许列行破缝参错蔽亏使虏马不得直驰官军可以设伏仍行委所在军卫有
司设法看守委官巡视岁遣御史人员督察之不许作践砍伐委者治以重罪
待其五七年荗盛之后岁一遣官采其枝条以为薪炭之用如此则国用因
之以舒民困因之以解而边徼亦因之以壮固矣又今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
以石煤代薪除大官外其惜薪司当给薪者不过数千人之烟㸑无京民百分
地之广狭险易沿山种树一以备柴炭之用一以为边塞之蔽于以限虏人之
驰骑于以为官军之伏地每山阜之侧平衍之地随其地势高下曲折种植榆
柳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若其地系是民产官府即于其近便地拨与草场
及官地如数还之其不愿得地者给以时价除其租税又先行下法司遇有犯
罪例应罚赎者定为则例徒三年种树者若干二年者若干杖笞以下以次递
减照依缮工司运水和炭事例就俾专业种植之人当官领价认种某树若干
长短大小皆为之度以必成为效有枯损者仍责其陪其所种之木必相去丈
许列行破缝参错蔽亏使虏马不得直驰官军可以设伏仍行委所在军卫有
司设法看守委官巡视岁遣御史人员督察之不许作践砍伐委者治以重罪
待其五七年荗盛之后岁一遣官采其枝条以为薪炭之用如此则国用因
之以舒民困因之以解而边徼亦因之以壮固矣又今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
以石煤代薪除大官外其惜薪司当给薪者不过数千人之烟㸑无京民百分
卷一 第 38a 页
一独不可用石煤乎傥以为便乞下办纳挑运州县计其置办雇觅工价所费
几何俾其办价送官量给与之市石煤以爨是亦良便
几何俾其办价送官量给与之市石煤以爨是亦良便
卷一 第 38b 页
大学衍义补自古国都于其近郊必有牧马之所其间必积刍豆以为饲䬴
之具方无事时资以牧育固为近便然世道不能常泰而意外之变不可不先
为大虑金人犯宋京奸八导之屯兵于其近郊之牟驼冈藉其刍豆饲其马以
为久驻之计此往事之明鉴也矧今 国都去边伊迩已已之变仓卒用言者
计焚弃刍豆何啻千万当时见者莫不悔惜然事已即休无复有以为言者窃
惟都城东北郑村坝二十四马房其仓场所储积者如京如坻请于无事之时
即其地筑为一城以围护其积聚及移附近仓场咸聚其中就将腾骧等四卫
官署军营设于其中特敕武臣一员于此守镇仍司群牧四卫官军不妨照旧
轮班内直下直回城屯住是亦先事而备之一策也
之具方无事时资以牧育固为近便然世道不能常泰而意外之变不可不先
为大虑金人犯宋京奸八导之屯兵于其近郊之牟驼冈藉其刍豆饲其马以
为久驻之计此往事之明鉴也矧今 国都去边伊迩已已之变仓卒用言者
计焚弃刍豆何啻千万当时见者莫不悔惜然事已即休无复有以为言者窃
惟都城东北郑村坝二十四马房其仓场所储积者如京如坻请于无事之时
即其地筑为一城以围护其积聚及移附近仓场咸聚其中就将腾骧等四卫
官署军营设于其中特敕武臣一员于此守镇仍司群牧四卫官军不妨照旧
轮班内直下直回城屯住是亦先事而备之一策也
卷一 第 39a 页
卷一 第 40a 页
马政 先 谓马政赋之于民不若买之于边买之于
边不若养之于官我 祖宗参用三法至善也然而牧
地有广狭而民病饲养有厚薄而马病民困于牧刍
马疲于顾赁而人马俱病此寄养之马竟孳息之不加
而冀北之群皆款段之不若也
顺义志马政 按正统十四年八月上北狩十一月虏退十二月
令顺天府所属州县寄养各处起解马匹计粮分俵此
吾县养马之始原备京师仓卒警报耳事宁之后马不复
散弘治壬子题准十年审编一次嘉靖丙戍改审五年大略地
一顷养马一匹甚为民累乙丑顾御史廷对题请每匹派地二
顷合县原额一千九百二十三匹隆庆间并为一千八匹民犹不
支多乘夜系马于县坊而逃万历庚辰冯侯梦元减定马
边不若养之于官我 祖宗参用三法至善也然而牧
地有广狭而民病饲养有厚薄而马病民困于牧刍
马疲于顾赁而人马俱病此寄养之马竟孳息之不加
而冀北之群皆款段之不若也
顺义志马政 按正统十四年八月上北狩十一月虏退十二月
令顺天府所属州县寄养各处起解马匹计粮分俵此
吾县养马之始原备京师仓卒警报耳事宁之后马不复
散弘治壬子题准十年审编一次嘉靖丙戍改审五年大略地
一顷养马一匹甚为民累乙丑顾御史廷对题请每匹派地二
顷合县原额一千九百二十三匹隆庆间并为一千八匹民犹不
支多乘夜系马于县坊而逃万历庚辰冯侯梦元减定马
卷一 第 40b 页
数六百七十二匹中三年崔侯淳比宝坻三河事例乞行减数
蒙本道于屯院周题请减去一百七十六户每马一匹凑折
金地四顷九十亩零岁贴草料银六两额编四百九十六户
蒙本道于屯院周题请减去一百七十六户每马一匹凑折
金地四顷九十亩零岁贴草料银六两额编四百九十六户
卷一 第 41a 页
元史
世祖至元三年十一月戊戍濒御河立漕仓
十九年十月由大都至中滦中滦至瓜州设南
北两漕运司二十六年五月辛丑御河溢入
会通渠漂东昌民庐舍七月辛己开安山
渠成河渠官言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
所禾有诏赐名会通河置提举司职河渠
事 英宗至治三年二月己巳脩广惠河闸
十有九所 泰定帝泰定二年闰月己巳脩滹
沱河堰四年正月丁卯浚会通河
世祖至元三年十一月戊戍濒御河立漕仓
十九年十月由大都至中滦中滦至瓜州设南
北两漕运司二十六年五月辛丑御河溢入
会通渠漂东昌民庐舍七月辛己开安山
渠成河渠官言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
所禾有诏赐名会通河置提举司职河渠
事 英宗至治三年二月己巳脩广惠河闸
十有九所 泰定帝泰定二年闰月己巳脩滹
沱河堰四年正月丁卯浚会通河
卷一 第 41b 页
卷一 第 41b 页
御河自大名路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于村度南北约十里东北流至包家
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又永济河在清池县西
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清州今呼为御河也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监言运河
二千馀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于脩治清州之南景州以北
颓阙岸口三十馀处淤塞河流十五里至癸已年朝廷役夫四十脩筑浚涤乃复
行舟今又三十馀年无官主领沧州地分水面高于平地全籍堤隁防护其园圃
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馀或二丈引水以溉蔬花复有濒河人民就堤取土渐至
阙破走泄水势不惟涩行舟妨运粮或致漂民居没禾稼其长芦以北索家焉头
之南水内暗藏桩橛破舟船坏粮物部议以滨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事于各
地分巡视如有阙破即率众脩治拔去桩橛仍禁园圃之家母穿堤作井栽树取
土都省准议七年省臣言御河水泛武清县役夫一千疏浚至大元年六月二十
九日左翼屯田万户府呈五月十八日申时水决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馀
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发军民并工筑塞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连雨至
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又永济河在清池县西
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清州今呼为御河也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监言运河
二千馀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于脩治清州之南景州以北
颓阙岸口三十馀处淤塞河流十五里至癸已年朝廷役夫四十脩筑浚涤乃复
行舟今又三十馀年无官主领沧州地分水面高于平地全籍堤隁防护其园圃
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馀或二丈引水以溉蔬花复有濒河人民就堤取土渐至
阙破走泄水势不惟涩行舟妨运粮或致漂民居没禾稼其长芦以北索家焉头
之南水内暗藏桩橛破舟船坏粮物部议以滨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事于各
地分巡视如有阙破即率众脩治拔去桩橛仍禁园圃之家母穿堤作井栽树取
土都省准议七年省臣言御河水泛武清县役夫一千疏浚至大元年六月二十
九日左翼屯田万户府呈五月十八日申时水决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馀
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发军民并工筑塞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连雨至
卷一 第 42a 页
十七日清石二河水溢李家道东南横流询社长高良辈称水源自卫辉路
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
齐贾泊复入御河漂及门民舍拟差官巡治延祐三年七月沧州言清池县民
告往年景州吴县诸处御河水溢冲决堤岸万户千奴为恐伤淇屯田差军筑
塞旧泄水郎儿口故水无所泄浸民庐及已熟田数万顷乞遣官疏辟引水入
海及七月四日决吴桥县柳斜口东岸三十馀步千户移僧又遣军闭塞郎儿
口水壅不得泄必致漂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馀村黍榖庐舍四年五月
都水监遣官与河间路官相视元塞郎儿口东西长二十五步南北阔二十尺
及堤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馀复按视郎儿口下流故河至沧州约三十馀里上
下古迹宽阔乃减水故道名曰盘河令为开辟郎儿口增浚故河决积水由
沧州城北达滹沱河以入于海泰定元年九月二十八日兴工十月二日工毕
滦河源出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也王曾北行
录云自偏枪岭四十里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因河为名至元二十八年敕疏
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
齐贾泊复入御河漂及门民舍拟差官巡治延祐三年七月沧州言清池县民
告往年景州吴县诸处御河水溢冲决堤岸万户千奴为恐伤淇屯田差军筑
塞旧泄水郎儿口故水无所泄浸民庐及已熟田数万顷乞遣官疏辟引水入
海及七月四日决吴桥县柳斜口东岸三十馀步千户移僧又遣军闭塞郎儿
口水壅不得泄必致漂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馀村黍榖庐舍四年五月
都水监遣官与河间路官相视元塞郎儿口东西长二十五步南北阔二十尺
及堤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馀复按视郎儿口下流故河至沧州约三十馀里上
下古迹宽阔乃减水故道名曰盘河令为开辟郎儿口增浚故河决积水由
沧州城北达滹沱河以入于海泰定元年九月二十八日兴工十月二日工毕
滦河源出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也王曾北行
录云自偏枪岭四十里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因河为名至元二十八年敕疏
卷一 第 42b 页
浚滦河漕运上都量拨水手先以五十艘行之大德五年平滦路言六月九
日霖两至十五日夜滦河与肥如三河并溢冲圮城东西二处旧护城堤东西
南三面城墙横流入城漂郭外三关颜河及在城官民屋庐粮物没田苗溺人
畜死者甚众而两犹不止至二十四日夜滦添淝洳诸河水复涨入城馀屋漂
荡殆尽乃委吏部马员外同都水监官脩之东西二堤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
五十延祐四年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渐至
颓圯若不脩治恐来春水泛涨漂没民居又开平县言四月二十六日霖两
至二十八日夜东关滦河水涨冲损北岸宜委官督夫匠兴役开平发民
夫幼小不任役请调军供作庶可速成命枢密院发军治之泰定二年永
平路屯田总管府言马城东北五里许张家庄龙湾头在昔有司差夫筑堤
以防滦水西南连清水河至公安桥皆本屯地分去岁霖两水溢田苗终岁无
收方今农隙若不预脩必致为害工部移文都水监督令有司差夫补筑
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总管府言巡视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
日霖两至十五日夜滦河与肥如三河并溢冲圮城东西二处旧护城堤东西
南三面城墙横流入城漂郭外三关颜河及在城官民屋庐粮物没田苗溺人
畜死者甚众而两犹不止至二十四日夜滦添淝洳诸河水复涨入城馀屋漂
荡殆尽乃委吏部马员外同都水监官脩之东西二堤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
五十延祐四年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渐至
颓圯若不脩治恐来春水泛涨漂没民居又开平县言四月二十六日霖两
至二十八日夜东关滦河水涨冲损北岸宜委官督夫匠兴役开平发民
夫幼小不任役请调军供作庶可速成命枢密院发军治之泰定二年永
平路屯田总管府言马城东北五里许张家庄龙湾头在昔有司差夫筑堤
以防滦水西南连清水河至公安桥皆本屯地分去岁霖两水溢田苗终岁无
收方今农隙若不预脩必致为害工部移文都水监督令有司差夫补筑
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总管府言巡视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
卷一 第 43a 页
递北堤侵啮渐崩不预治恐夏霖雨水泛贻害民居工部移文上都分部施
行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儿等奏斡耳朵思住冬营盘为滦河走淩河水冲
坏将筑护水堤宜令枢密院发军千二百人以供役从之
河间河在河间路界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间路水患古俭河自北门
外始依旧疏通至大城县界以泄上源水势引入盐河古陈玉带河自军
司口浚治至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之易河黄龙港自锁井口开
凿至文安县玳瑁口以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计河宜疏者三十处总役
三万三十日可毕是月省臣奏准于旁近州县发丁夫三万先诣古陈玉
带河寻以岁旱民饥役兴人劳罢候年登为之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县西门外经井陉县流耒本县东北十里入滹沱河元贞
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泽等言往年先帝尝命开真定冶河己发丁夫人
役适值先帝升遐以聚众罢之今请遵旧制俾卒其争从之皇庆元年七月二
日真定路言龙花判官庄诸处坏堤计工物申请省委都水监委官相视会计
行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儿等奏斡耳朵思住冬营盘为滦河走淩河水冲
坏将筑护水堤宜令枢密院发军千二百人以供役从之
河间河在河间路界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间路水患古俭河自北门
外始依旧疏通至大城县界以泄上源水势引入盐河古陈玉带河自军
司口浚治至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之易河黄龙港自锁井口开
凿至文安县玳瑁口以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计河宜疏者三十处总役
三万三十日可毕是月省臣奏准于旁近州县发丁夫三万先诣古陈玉
带河寻以岁旱民饥役兴人劳罢候年登为之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县西门外经井陉县流耒本县东北十里入滹沱河元贞
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泽等言往年先帝尝命开真定冶河己发丁夫人
役适值先帝升遐以聚众罢之今请遵旧制俾卒其争从之皇庆元年七月二
日真定路言龙花判官庄诸处坏堤计工物申请省委都水监委官相视会计
卷一 第 43b 页
脩治总计冶河始自平山县北关而龙神庙北独石通长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
五千为工十八万八百七无风雨妨工三十六日可毕(史详)
滹沱河源出西山在真定路真定县南一里经藁城县北一里经平山县北十里
寰宇记载经灵寿县西南二十里此河连贯真定诸郡经流去处皆曰滹沱
水也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县城南滹沱河北决堤寖近城每岁脩
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屡坏金大堤为患本路
达鲁花赤哈散于至元三十年言准引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
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漂南关百馀家淤塞冶河口其水复滹河自后岁
有溃决之患泰定四年八月七日省臣奏真定路言滹沱河水连年泛溢为
害其源自台诸山来至平山县王母村山口下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
合夏秋霖雨水涨瀰漫城郭每年劳民筑堤莫能除害宜自王子村辛
安村凿河长四里馀接鲁家湾旧涧复开二百馀步合入冶河以分杀其势
从之(史详<折 t="33"/>泰/定帝纪同)
五千为工十八万八百七无风雨妨工三十六日可毕(史详)
滹沱河源出西山在真定路真定县南一里经藁城县北一里经平山县北十里
寰宇记载经灵寿县西南二十里此河连贯真定诸郡经流去处皆曰滹沱
水也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县城南滹沱河北决堤寖近城每岁脩
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屡坏金大堤为患本路
达鲁花赤哈散于至元三十年言准引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
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漂南关百馀家淤塞冶河口其水复滹河自后岁
有溃决之患泰定四年八月七日省臣奏真定路言滹沱河水连年泛溢为
害其源自台诸山来至平山县王母村山口下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
合夏秋霖雨水涨瀰漫城郭每年劳民筑堤莫能除害宜自王子村辛
安村凿河长四里馀接鲁家湾旧涧复开二百馀步合入冶河以分杀其势
从之(史详<折 t="33"/>泰/定帝纪同)
卷一 第 44a 页
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以
逾于御河至元二十六年寿张县尹韩仲晖大史院令史边见相继建言开
河置闸引汶水达舟于御河以便公私漕贩省遣漕副马之贞与源等按视地势
啇度工用于是图上可开之状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以
为佣直备器用徵旁郡丁夫三万驿遣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
部尚书李处选等董其役首事于是年正月已亥起于须城安山之西南止于
临清之御河其长二百五十馀里中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六
月辛亥成凡役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曰会通河二十七年省以马之
贞言霖雨岸崩河道淤浅宜加脩浚奏拨放能输运站户三千专供其役仍俾
采伐木石等以充用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员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
官往职巡视且督工易闸以石而视所损缓急为后先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会
通镇闸三土坝二在临清县头闸长一百尺阔八十尺两直身各长四十尺两雁
翅各斜长三十尺高二尺闸空阔二丈中闸南至隘船闸三里长广与上闸同
逾于御河至元二十六年寿张县尹韩仲晖大史院令史边见相继建言开
河置闸引汶水达舟于御河以便公私漕贩省遣漕副马之贞与源等按视地势
啇度工用于是图上可开之状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以
为佣直备器用徵旁郡丁夫三万驿遣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
部尚书李处选等董其役首事于是年正月已亥起于须城安山之西南止于
临清之御河其长二百五十馀里中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六
月辛亥成凡役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曰会通河二十七年省以马之
贞言霖雨岸崩河道淤浅宜加脩浚奏拨放能输运站户三千专供其役仍俾
采伐木石等以充用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员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
官往职巡视且督工易闸以石而视所损缓急为后先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会
通镇闸三土坝二在临清县头闸长一百尺阔八十尺两直身各长四十尺两雁
翅各斜长三十尺高二尺闸空阔二丈中闸南至隘船闸三里长广与上闸同
卷一 第 44b 页
隘船南至李海务闸一百五十二里闸空阔九尺长广同上土坝二李海务
闸南至周家店闸一十二里长广与会通镇闸同周家店闸南至七级闸一十
二里长广与上同七级闸二北闸南至南闸三里长广如周家店闸南闸南至
阿城闸一十二里长广同北闸阿城闸二北闸南至南闸三里长广上同南闸
南至荆门北闸一十里长广上同荆门闸二北闸南至荆门南闸二里半长广
同南闸南至寿张闸六十三里长广同北闸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安山闸南
至开河闸八十五里开河闸南至 州闸一百二十四里济州闸三上闸南至中闸
三里中闸南至下闸二里下闸南至赵村六里赵村闸南至石佛闸七里石佛
闸南至辛店闸一十三里辛店闸南至师家店闸二十四里师家店闸南至枣林
闸一十五里枣林闸南至孟阳泊闸九十五里孟阳泊闸南至金沟闸九十里金
沟闸南至隘船闸一十二里沽头闸二北隘船闸南至下闸二里南闸南至徐州一
百二十里三汉口闸入盐河南至土山闸一十八里土山闸南至三汊口闸二十五里入
盐河兖州闸堈城闸延祐元年于沽头置小石闸一止许行百五十料船禁约二
闸南至周家店闸一十二里长广与会通镇闸同周家店闸南至七级闸一十
二里长广与上同七级闸二北闸南至南闸三里长广如周家店闸南闸南至
阿城闸一十二里长广同北闸阿城闸二北闸南至南闸三里长广上同南闸
南至荆门北闸一十里长广上同荆门闸二北闸南至荆门南闸二里半长广
同南闸南至寿张闸六十三里长广同北闸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安山闸南
至开河闸八十五里开河闸南至 州闸一百二十四里济州闸三上闸南至中闸
三里中闸南至下闸二里下闸南至赵村六里赵村闸南至石佛闸七里石佛
闸南至辛店闸一十三里辛店闸南至师家店闸二十四里师家店闸南至枣林
闸一十五里枣林闸南至孟阳泊闸九十五里孟阳泊闸南至金沟闸九十里金
沟闸南至隘船闸一十二里沽头闸二北隘船闸南至下闸二里南闸南至徐州一
百二十里三汉口闸入盐河南至土山闸一十八里土山闸南至三汊口闸二十五里入
盐河兖州闸堈城闸延祐元年于沽头置小石闸一止许行百五十料船禁约二
卷一 第 45a 页
百料之上船不许入河行运至治三年议于金沟沽头两闸中置隘闸二各涧一
丈以限大船若𣣔于通惠会通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没其船其
大都江南权势红头花船一体不许来往准拟折移沽头隘闸置于金沟大闸之
南仍作运环闸其间空地北作滚水石隁水涨即开大小三闸水落即锁闭大闸
止于隘闸通舟果有小料船及官用巨物许申禀上司权开大闸仍添金沟闸板
积水以便行舟其沽头截河土隁依例改脩石隁尽除旧有土隁三道金沟闸月
河内创建滚水石隁长一百七十尺高一丈阔一丈沽头闸月河内脩截河隁长
一百八十尺高一丈一尺底阔二丈上阔一丈
丈以限大船若𣣔于通惠会通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没其船其
大都江南权势红头花船一体不许来往准拟折移沽头隘闸置于金沟大闸之
南仍作运环闸其间空地北作滚水石隁水涨即开大小三闸水落即锁闭大闸
止于隘闸通舟果有小料船及官用巨物许申禀上司权开大闸仍添金沟闸板
积水以便行舟其沽头截河土隁依例改脩石隁尽除旧有土隁三道金沟闸月
河内创建滚水石隁长一百七十尺高一丈阔一丈沽头闸月河内脩截河隁长
一百八十尺高一丈一尺底阔二丈上阔一丈
卷一 第 45b 页
文宗纪至顺三年七月乙亥命僧于铁幡竿脩
佛事 郭守敬传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
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
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
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小注下渠不能容漂
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
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世祖纪至元二十六年四月庚午沙河决发民筑
堤以障之 七月癸卯沙河溢铁灯杆堤决
王思诚传起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磁河水频
溢决铁灯于铁灯于真定境也召其邑吏责而
佛事 郭守敬传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
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
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
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小注下渠不能容漂
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
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世祖纪至元二十六年四月庚午沙河决发民筑
堤以障之 七月癸卯沙河溢铁灯杆堤决
王思诚传起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磁河水频
溢决铁灯于铁灯于真定境也召其邑吏责而
卷一 第 46a 页
惩之遂集民丁作堤昼夜督工期月而塞复筑
夹堤于外亘十馀里命濒河民及弓手列置草舍
于上击木以防盗决是年民获耕艺岁用大稔
乃募民运碎甓治郭外行道高五尺广倍之
往来者无泥涂之病
刘德温传授通议大夫水平路总管滦漆二水
为害有司岁发民筑堤德温曰流亡始集而又
役之是重困民也遂罢其役而水亦不复至
夹堤于外亘十馀里命濒河民及弓手列置草舍
于上击木以防盗决是年民获耕艺岁用大稔
乃募民运碎甓治郭外行道高五尺广倍之
往来者无泥涂之病
刘德温传授通议大夫水平路总管滦漆二水
为害有司岁发民筑堤德温曰流亡始集而又
役之是重困民也遂罢其役而水亦不复至
卷一 第 46b 页
元泰定中虞集为翰林直学士进言曰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阳
南滨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
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受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能以万夫耕者授
以万夫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昜之三年后视
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以次渐征之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
十年不废得以世袭如军官之法
至正十二年丞相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
万馀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从之于是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擅
顺东至迁民镇凡系官地及原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合
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给钞五百万锭命悟良哈台乌古孙良祯并为大
司农卿又于江南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堰之人各一千名为农师降
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十二道农夫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正八品三
南滨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
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受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能以万夫耕者授
以万夫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昜之三年后视
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以次渐征之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
十年不废得以世袭如军官之法
至正十二年丞相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
万馀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从之于是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擅
顺东至迁民镇凡系官地及原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合
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给钞五百万锭命悟良哈台乌古孙良祯并为大
司农卿又于江南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堰之人各一千名为农师降
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十二道农夫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正八品三
卷一 第 47a 页
百名从七品就令管领所募之人所募农夫每名给钞十定由是岁乃
大稔
大学衍义补今国家都于燕京师之东皆濒大海烟火数千里居民稠
密当此全安极盛之时正是居安思危之日乞将虞集此策敕下廷臣
计议特委有心计大臣循行沿海一带专任其事仍令先行闽浙滨海州
郡筑堤捍海去处起取士民之知田事者前来从行相视可否讲䆒利害
处置既定然后召募丁夫随宜相势分疆定畔因其多少授以官职一如
虞集之策臣尝闻闽淅人言大凡濒海之地多咸卤必得河水以荡涤之
然后可以成田故为海田者必筑堤岸以阑咸水之入疏沟渠以导淡水
之来然后田可耕也臣于京东一带海涯虽未及行而尝泛漳御而下由
白河以至潞渚观其入海之水最大之处无如直沽然其直泻入海灌溉
不多清于将尽之地依禹贡逆河法截断河流横开长河一带收其流而
大稔
大学衍义补今国家都于燕京师之东皆濒大海烟火数千里居民稠
密当此全安极盛之时正是居安思危之日乞将虞集此策敕下廷臣
计议特委有心计大臣循行沿海一带专任其事仍令先行闽浙滨海州
郡筑堤捍海去处起取士民之知田事者前来从行相视可否讲䆒利害
处置既定然后召募丁夫随宜相势分疆定畔因其多少授以官职一如
虞集之策臣尝闻闽淅人言大凡濒海之地多咸卤必得河水以荡涤之
然后可以成田故为海田者必筑堤岸以阑咸水之入疏沟渠以导淡水
之来然后田可耕也臣于京东一带海涯虽未及行而尝泛漳御而下由
白河以至潞渚观其入海之水最大之处无如直沽然其直泻入海灌溉
不多清于将尽之地依禹贡逆河法截断河流横开长河一带收其流而
卷一 第 47b 页
分其水然后于沮洳尽处筑为长堤随处各为水门以司启闭外以截咸
水俾其不得入内以泄淡水俾其不至漫如些则田可成矣于凡有淡水
入海所在皆依此法行之则沿海数千里无非良田非独民资其食而官
亦赖其用如此则 国家坐享富贵远近皆有所资譬则富民之家东南
之运其别业所出也滨海之收其负郭所获也其为国家利益夫岂细
哉由是而可以宽东南之民由是而可以壮西北之势虞集之言不见用
于当时而得行于今日矣
水俾其不得入内以泄淡水俾其不至漫如些则田可成矣于凡有淡水
入海所在皆依此法行之则沿海数千里无非良田非独民资其食而官
亦赖其用如此则 国家坐享富贵远近皆有所资譬则富民之家东南
之运其别业所出也滨海之收其负郭所获也其为国家利益夫岂细
哉由是而可以宽东南之民由是而可以壮西北之势虞集之言不见用
于当时而得行于今日矣
卷一 第 48a 页
卷一 第 49a 页
万历初工科给事中徐贞明上疏议开西北水利为工部议阻未几以事降外
著潞水客谭见志言水利甚悉久之人思其言内升兵部主事改尚宝司丞升
少乡兼御史许便宜开水田贞明谓几民难与虑始条列数款以释民疑上命
抚按官晓谕所在军民而巡关都御史苏酂复疏言曰治水与垦田相济未有
水不治而田可垦者也畿郡之水为患芦沟滹沱二河芦河发源于桑乾滹河
发源于泰戏源远流长又合涞易濡雹沙滋诸水散入各淀而泉渠溪港悉从
而注之是以高桥白洋等淀大者广围一二百里小者四五十里汇为巨浸每
当夏秋霖潦之时膏腴变为溜卤菽麦化为萑蒲矣夫水患之当除大槩有三
曰浚河以决水之壅也曰疏渠以杀淀之势也曰撤曲防以 民之利也唐刺
史卢晖于河间开长丰渠引水东流以溉田宋临津令黄懋屯田雄莫等州置
斗门引淀水灌溉民赖其利嘉靖初巡抚许宗鲁浚三岔口引渚淀入海而景
州知州刘深开千顷洼导决河入渠民免水患此皆昔人遗法而近世行之有
效者也工部请如酂议并令贞明遍历郊关与抚按司道讲求疏浚潴蓄之法
焉贞明视至永平一带设法开垦戚总兵继光复以南兵助之一岁之间已得
著潞水客谭见志言水利甚悉久之人思其言内升兵部主事改尚宝司丞升
少乡兼御史许便宜开水田贞明谓几民难与虑始条列数款以释民疑上命
抚按官晓谕所在军民而巡关都御史苏酂复疏言曰治水与垦田相济未有
水不治而田可垦者也畿郡之水为患芦沟滹沱二河芦河发源于桑乾滹河
发源于泰戏源远流长又合涞易濡雹沙滋诸水散入各淀而泉渠溪港悉从
而注之是以高桥白洋等淀大者广围一二百里小者四五十里汇为巨浸每
当夏秋霖潦之时膏腴变为溜卤菽麦化为萑蒲矣夫水患之当除大槩有三
曰浚河以决水之壅也曰疏渠以杀淀之势也曰撤曲防以 民之利也唐刺
史卢晖于河间开长丰渠引水东流以溉田宋临津令黄懋屯田雄莫等州置
斗门引淀水灌溉民赖其利嘉靖初巡抚许宗鲁浚三岔口引渚淀入海而景
州知州刘深开千顷洼导决河入渠民免水患此皆昔人遗法而近世行之有
效者也工部请如酂议并令贞明遍历郊关与抚按司道讲求疏浚潴蓄之法
焉贞明视至永平一带设法开垦戚总兵继光复以南兵助之一岁之间已得
卷一 第 49b 页
熟田三万九千馀亩时内侍勋戚恐夺其田又虞增课为累极力飞言阻之御
史王之栋出疏纠劾神宗亲御门谕令停止阁臣恐达内臣意不敢争人惜之
崇祯十五年六月上谕西北水利长便易举又出贞明潞水客谭命阁臣抄发
户部着详议举行然已无及矣
天启中屯田都史董应举云臣近到天津历何家圈白塘以双港 庄羊马头
大人庄咸水沽泥沽刍沽见汪司农往日开河旧迹犹存可作水四甚多荒废
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止用八钱可得粟三石三斗久荒者亩用农工一两
其挑浚旧河为力不多只须挑浚数尺明年万石之粮可必也按天津水田议
之者科臣解学龙也董应举所开四当口及双白二港又同知 观象所开何
家圈皆得米万石转饷关门此亦曩行水利之明效也今尽污莱矣
万历十四年 月上视朝毕御煖 问辅臣申时行等曰近开水田人情甚称
不使不宜强行时行曰前者科道官纷纭建议谓京东地方田地荒芜废弃可
惜相应开垦京南常有水患每大水时至漂没民田数多相应疏通故有此举
昨御史既言滹沱河难治宜且暂停者开垦荒田则蓟州等处开成已五六万
史王之栋出疏纠劾神宗亲御门谕令停止阁臣恐达内臣意不敢争人惜之
崇祯十五年六月上谕西北水利长便易举又出贞明潞水客谭命阁臣抄发
户部着详议举行然已无及矣
天启中屯田都史董应举云臣近到天津历何家圈白塘以双港 庄羊马头
大人庄咸水沽泥沽刍沽见汪司农往日开河旧迹犹存可作水四甚多荒废
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止用八钱可得粟三石三斗久荒者亩用农工一两
其挑浚旧河为力不多只须挑浚数尺明年万石之粮可必也按天津水田议
之者科臣解学龙也董应举所开四当口及双白二港又同知 观象所开何
家圈皆得米万石转饷关门此亦曩行水利之明效也今尽污莱矣
万历十四年 月上视朝毕御煖 问辅臣申时行等曰近开水田人情甚称
不使不宜强行时行曰前者科道官纷纭建议谓京东地方田地荒芜废弃可
惜相应开垦京南常有水患每大水时至漂没民田数多相应疏通故有此举
昨御史既言滹沱河难治宜且暂停者开垦荒田则蓟州等处开成已五六万
卷一 第 50a 页
亩不宜遽罢上复云南方地卑北方地高南地温润北地碱燥且如去岁天旱
井泉乾竭水田如何可做时行等云臣等愚意亦只数开垦荒田不欲尽开水
田上从之又以御史王之栋言竟罢工部言开垦成熟地数已三万九千馀亩
弃之可惜不听
井泉乾竭水田如何可做时行等云臣等愚意亦只数开垦荒田不欲尽开水
田上从之又以御史王之栋言竟罢工部言开垦成熟地数已三万九千馀亩
弃之可惜不听
卷一 第 50b 页
卷一 第 50b 页
通州志 漕渠 外漕河即潞河也流经州城东至天津接御河
以南通江淮舶舻由此而达元史所谓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
浑三河之水名曰潞河是也(榆河即今富河之上流然浑河今/在州城之南相去潞河甚远不知)
(当时何以/会同也)河设浅置铺以时挑浚河道指引河洪 东关苇子
厂浅 赵八庙浅 花板石厂浅 供给店浅 白阜圈浅
白阜圈下浅 已上系通州地方军浅通州左等四卫佥拨军
夫每浅十名 荆林浅 南营浅 卢家林浅 里二寺浅
王家浅 马房浅 杨家浅 和合驿浅 萧家林上浅 萧
家林下浅 已上系通州地方民浅州佥民夫每浅十名 长
陵营浅 老河岸浅 马头店浅 已上系漷县地方 土坝
一处在州东城角防禦外河通仓粮米就此起载 土坝剥船
以南通江淮舶舻由此而达元史所谓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
浑三河之水名曰潞河是也(榆河即今富河之上流然浑河今/在州城之南相去潞河甚远不知)
(当时何以/会同也)河设浅置铺以时挑浚河道指引河洪 东关苇子
厂浅 赵八庙浅 花板石厂浅 供给店浅 白阜圈浅
白阜圈下浅 已上系通州地方军浅通州左等四卫佥拨军
夫每浅十名 荆林浅 南营浅 卢家林浅 里二寺浅
王家浅 马房浅 杨家浅 和合驿浅 萧家林上浅 萧
家林下浅 已上系通州地方民浅州佥民夫每浅十名 长
陵营浅 老河岸浅 马头店浅 已上系漷县地方 土坝
一处在州东城角防禦外河通仓粮米就此起载 土坝剥船
卷一 第 51a 页
一百五十只船户一百五十名自张家湾起剥到土坝每粮一
石脚价银六釐五毫石坝剥船(石坝在里漕通惠河而剥/般在外河故附于外河下)一百
八十只船户一百八十名亦自张家湾起剥至石坝过剥每粮
一石脚价亦六釐五毫 外河官粮剥船嘉靖年来始置正德
以前运船至五月以后俱到通州城下自城东北角停泊迤逦
而南七八里许挨次于东关厢起车无栏河委差之扰无起剥
脚价之费近因三四月间河常水浅始置外河剥船若河浅起
剥亦权宜之利是也及河至五六月水必涌涨运舟可以长行
仍令照旧俱至通州城下通粮就船起车京粮船令至城北角
就近石坝起剥则剥价可省而运军甚便今置有栏河之官乃
不论水之深浅运船可否通行一槩栏阻通今自湾起剥其故
石脚价银六釐五毫石坝剥船(石坝在里漕通惠河而剥/般在外河故附于外河下)一百
八十只船户一百八十名亦自张家湾起剥至石坝过剥每粮
一石脚价亦六釐五毫 外河官粮剥船嘉靖年来始置正德
以前运船至五月以后俱到通州城下自城东北角停泊迤逦
而南七八里许挨次于东关厢起车无栏河委差之扰无起剥
脚价之费近因三四月间河常水浅始置外河剥船若河浅起
剥亦权宜之利是也及河至五六月水必涌涨运舟可以长行
仍令照旧俱至通州城下通粮就船起车京粮船令至城北角
就近石坝起剥则剥价可省而运军甚便今置有栏河之官乃
不论水之深浅运船可否通行一槩栏阻通今自湾起剥其故
卷一 第 51b 页
何哉 车户一百五十名自土坝起粮至中东仓每百石脚价
银一两一钱至西仓南门北门南仓东门每百石脚价银一两
二钱至西仓西门南仓北门每百石脚价银一两三钱
里漕河即通惠河也河之地方虽半属在京大兴县然河运事务
俱隶通州户工二部分司总理而委用𬋩闸𬋩坝俱通州各卫
之官经纪水脚之役则京通人百充而通人居多一河之事通
用纪之 石坝(在州旧城北门/外嘉靖七年建)通流闸(在州城中心船运不行/惟时蓄泄以助内河之)
(水)普济闸(在通流闸/西二十里)平津下闸(在普济闸/西十三里)平津上闸(在下闸/西四里)庆
礼下闸(在平津上闸/西十一里)庆丰上闸(在下闸/西五里)大通桥(在京城东南角/以东一里许已)
(上桥闸俱/元时建)每闸剥船六十只经纪六十名普济平津工下庆
礼上下五闸共剥船三百只经纪三百名每经纪一名领船一
银一两一钱至西仓南门北门南仓东门每百石脚价银一两
二钱至西仓西门南仓北门每百石脚价银一两三钱
里漕河即通惠河也河之地方虽半属在京大兴县然河运事务
俱隶通州户工二部分司总理而委用𬋩闸𬋩坝俱通州各卫
之官经纪水脚之役则京通人百充而通人居多一河之事通
用纪之 石坝(在州旧城北门/外嘉靖七年建)通流闸(在州城中心船运不行/惟时蓄泄以助内河之)
(水)普济闸(在通流闸/西二十里)平津下闸(在普济闸/西十三里)平津上闸(在下闸/西四里)庆
礼下闸(在平津上闸/西十一里)庆丰上闸(在下闸/西五里)大通桥(在京城东南角/以东一里许已)
(上桥闸俱/元时建)每闸剥船六十只经纪六十名普济平津工下庆
礼上下五闸共剥船三百只经纪三百名每经纪一名领船一
卷一 第 52a 页
只看𬋩修理每粮一石脚价银二分一釐一丝八忽二徼水脚
五闸每闸十七名石坝三十六名共一百二十一名搬抗粮石
每粮一石脚价银九釐一毫三丝九忽一微御史吴仲曰臣谨
按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也入国朝百六十馀年沙冲
水击几至湮塞但上有白浮诸泉细流常涓涓焉成化丙中尝
命平江伯陈锐疏通以便漕运漕舟曾直达大通桥下父老尚
能言之射利之徒妄假黑青之说竟为阻坏正德丁卯又尝命
工部郎中毕服户部郎中郝海参将梁玺后疏通之所费不赀
功卒不就其势虽压于权豪要之三人者亦不能无罪焉嗣是
屡有言者多不得其要空言无补嘉靖丁亥臣巡视通仓往来
相度因见水势陡峻直达艰难踵御史向信之言为搬剥之说
五闸每闸十七名石坝三十六名共一百二十一名搬抗粮石
每粮一石脚价银九釐一毫三丝九忽一微御史吴仲曰臣谨
按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也入国朝百六十馀年沙冲
水击几至湮塞但上有白浮诸泉细流常涓涓焉成化丙中尝
命平江伯陈锐疏通以便漕运漕舟曾直达大通桥下父老尚
能言之射利之徒妄假黑青之说竟为阻坏正德丁卯又尝命
工部郎中毕服户部郎中郝海参将梁玺后疏通之所费不赀
功卒不就其势虽压于权豪要之三人者亦不能无罪焉嗣是
屡有言者多不得其要空言无补嘉靖丁亥臣巡视通仓往来
相度因见水势陡峻直达艰难踵御史向信之言为搬剥之说
卷一 第 52b 页
(自信疏见/通惠河志)恭遇皇上神明言入即悟贤宰相实力赞之随命臣
暨工部郎中何栋户部郎中尹嗣忠参将陈璠同往修之工兴
于戊子二月告成于本年五月不四月而粮运通行上下快之
是年所费才七阡两运粮二百万石所省脚价十二万两功完
仍命臣供职如旧又逾年而始得代初年止运军粮今则并民
粮亦运之要之水能行舟舟能负重所谓多多益善断乎无不
可者其有所不可者乃治河者之罪非河之罪也但地形高下
不无冲击之患欧阳玄所谓势如建瓴壹蚁穴之漏则横溃莫
制诚如是言也随时修浚防守之功尚有赖于后之臣工焉
仓厂 大运西仓在旧城西门外新城之中俗呼大仓永乐间建
廒九十七连三百九十三座讦二千一十八间囤基八百四十
暨工部郎中何栋户部郎中尹嗣忠参将陈璠同往修之工兴
于戊子二月告成于本年五月不四月而粮运通行上下快之
是年所费才七阡两运粮二百万石所省脚价十二万两功完
仍命臣供职如旧又逾年而始得代初年止运军粮今则并民
粮亦运之要之水能行舟舟能负重所谓多多益善断乎无不
可者其有所不可者乃治河者之罪非河之罪也但地形高下
不无冲击之患欧阳玄所谓势如建瓴壹蚁穴之漏则横溃莫
制诚如是言也随时修浚防守之功尚有赖于后之臣工焉
仓厂 大运西仓在旧城西门外新城之中俗呼大仓永乐间建
廒九十七连三百九十三座讦二千一十八间囤基八百四十
卷一 第 53a 页
房各二间各门挚斛厅各一座东北二门各三间内板木厂一
处门一间官𠫇一间每年收贮各运松板楞禾专备铺垫各廒
用 晒米厂一处在新城外西南角向北门二座周围墙垣计
地五顷六十𤱔 东黑窑厂在城东南八里先年领价烧造砖
瓦以备修仓之用则不惟费用不赀且多逋负自嘉靖七年间
将官民船顺带砖料除收发外其半段者修仓取用则费省而
事便 西黑窑厂在城西南二十果许昔尝烧造砖瓦缘土性
粗恶今亦停止 土坯厂三处东伾厂在旧城南门西南坯厂
在新城南门西北坯厂在新城西门北俱有官地打造土坯修
仓应用
粮额 漕运粮储每年四百万石正兑京仓七分通仓三分除京
处门一间官𠫇一间每年收贮各运松板楞禾专备铺垫各廒
用 晒米厂一处在新城外西南角向北门二座周围墙垣计
地五顷六十𤱔 东黑窑厂在城东南八里先年领价烧造砖
瓦以备修仓之用则不惟费用不赀且多逋负自嘉靖七年间
将官民船顺带砖料除收发外其半段者修仓取用则费省而
事便 西黑窑厂在城西南二十果许昔尝烧造砖瓦缘土性
粗恶今亦停止 土坯厂三处东伾厂在旧城南门西南坯厂
在新城南门西北坯厂在新城西门北俱有官地打造土坯修
仓应用
粮额 漕运粮储每年四百万石正兑京仓七分通仓三分除京
卷一 第 53b 页
仓不计外通仓收粮一百四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内 粳
米一百一十七万八千三十六石 粟米二十七万八千五百
八十四石 改兑京仓四分通仓六分
设官 内总督宣德年间设太监一员总督仓场正统间添设一
员或二员提督后为常例嘉靖十四年言官上疏户部查议裁
革 内监督正统元年设太监监督仓粮景泰以来又设一员
或二员至正德间陆续添置十七八员嘉靖初裁革止留二员
嘉靖十四年书行裁革 外总督宣德间设通政一员总督粮
储正统元年令南京户部侍郎一员提督仓场正统三年以来
令本部侍郎或尚书总提督京通仓场粮草提督修仓工部左
侍郎一员领敕修仓往年常出巡通州近惟在部代𬋩巡仓御
米一百一十七万八千三十六石 粟米二十七万八千五百
八十四石 改兑京仓四分通仓六分
设官 内总督宣德年间设太监一员总督仓场正统间添设一
员或二员提督后为常例嘉靖十四年言官上疏户部查议裁
革 内监督正统元年设太监监督仓粮景泰以来又设一员
或二员至正德间陆续添置十七八员嘉靖初裁革止留二员
嘉靖十四年书行裁革 外总督宣德间设通政一员总督粮
储正统元年令南京户部侍郎一员提督仓场正统三年以来
令本部侍郎或尚书总提督京通仓场粮草提督修仓工部左
侍郎一员领敕修仓往年常出巡通州近惟在部代𬋩巡仓御
卷一 第 54a 页
史景泰二年设差一员专𬋩通仓其京仓巡视东城御史带𬋩
嘉靖七年改属一员加以提督字面巡历京通二仓坐粮员外
成化十一年本部初委员外郎一员专𬋩通仓坐拨粮斛禁章
好弊续于嘉靖十年领敕会同巡仓御史督理粮运兼𬋩通惠
河事务验给轻赍给散 馀查解扣省银两 监督主事四员
专𬋩收放粮解禁革奸弊 恊助进士每年遇粮运涌至户部
量差办事进士三四员恊助孜粮粮完回部 修通仓主事一
员常在通州住劄三年二换系注选专𬋩修理大运各仓 经
历宣德间设六员通州卫一员通州左卫一员通州右卫一员
神武中卫一员定边卫一员武清卫一员至嘉靖八年御史吴
仲奏革止存三员通州卫带𬋩武清卫仓通州左卫带𬋩通州
嘉靖七年改属一员加以提督字面巡历京通二仓坐粮员外
成化十一年本部初委员外郎一员专𬋩通仓坐拨粮斛禁章
好弊续于嘉靖十年领敕会同巡仓御史督理粮运兼𬋩通惠
河事务验给轻赍给散 馀查解扣省银两 监督主事四员
专𬋩收放粮解禁革奸弊 恊助进士每年遇粮运涌至户部
量差办事进士三四员恊助孜粮粮完回部 修通仓主事一
员常在通州住劄三年二换系注选专𬋩修理大运各仓 经
历宣德间设六员通州卫一员通州左卫一员通州右卫一员
神武中卫一员定边卫一员武清卫一员至嘉靖八年御史吴
仲奏革止存三员通州卫带𬋩武清卫仓通州左卫带𬋩通州
卷一 第 54b 页
右卫仓神武中卫带𬋩定边卫仓 仓副使共二十二员经收
粮斛周岁任满守支攒典共二十二名周岁后满起送吏部冠
带 仓守支此于通州等六卫仓分为二十二官下每一官下
副使攒典各一员名故各二十二员名此为见任馀各为守支
修仓委官把总通州卫指挥一员通州右卫百户一员
置役 甲斗每一官下每年额佥通州等六卫军馀一十五名应
当看守钱粮 歇家每一官下额设一十五名共三百三十名
专𬋩包囤粮米进廒修理仓墙小脚每一官下额设五十名共
一千一百名专𬋩抗粮倒囤晒夫无定数俱于近仓居住军民
听坐粮员外佥充铺军二百八名系通州等六卫正军内拨送
各仓墙外守铺昼夜巡逻 仓门守把官军宣德九年户部秦
粮斛周岁任满守支攒典共二十二名周岁后满起送吏部冠
带 仓守支此于通州等六卫仓分为二十二官下每一官下
副使攒典各一员名故各二十二员名此为见任馀各为守支
修仓委官把总通州卫指挥一员通州右卫百户一员
置役 甲斗每一官下每年额佥通州等六卫军馀一十五名应
当看守钱粮 歇家每一官下额设一十五名共三百三十名
专𬋩包囤粮米进廒修理仓墙小脚每一官下额设五十名共
一千一百名专𬋩抗粮倒囤晒夫无定数俱于近仓居住军民
听坐粮员外佥充铺军二百八名系通州等六卫正军内拨送
各仓墙外守铺昼夜巡逻 仓门守把官军宣德九年户部秦
卷一 第 55a 页
行吏部取拨办事官兵部取拨致仕军官守把讦四仓共九门
每门各二员老军馀丁共十名一年一换办事官半年一换嘉
靖九年御史吴仲奏改各仓官攒各一员名军斗八名守把先
先年三月更换今每月一换 修仓官军四百五十员名通州
卫十八名通州左卫二十七名通州右卫六十九名神武中卫
一百八名定边卫八十五名营州左屯中屯前屯后屯四卫每
卫二十四名兴州后屯卫一十三名密云中卫二十四名涿鹿
左卫一十名每年额修仓廒五十五座如有损漏随时修葺者
不在此限修仓军夫做工八月至冬寒冱难以兴作则令办料
四月
关支 每年除正六七八十一月于京仓放支外其二三四五十
每门各二员老军馀丁共十名一年一换办事官半年一换嘉
靖九年御史吴仲奏改各仓官攒各一员名军斗八名守把先
先年三月更换今每月一换 修仓官军四百五十员名通州
卫十八名通州左卫二十七名通州右卫六十九名神武中卫
一百八名定边卫八十五名营州左屯中屯前屯后屯四卫每
卫二十四名兴州后屯卫一十三名密云中卫二十四名涿鹿
左卫一十名每年额修仓廒五十五座如有损漏随时修葺者
不在此限修仓军夫做工八月至冬寒冱难以兴作则令办料
四月
关支 每年除正六七八十一月于京仓放支外其二三四五十
卷一 第 55b 页
月俱于通仓故支九月十二月于太仓库放银折粮如太仓缺
银通仓粳米放支其关粮衙门在京者锦衣卫武骧左右二卫
腾骧左右二卫府军卫府军左右前后四卫金吾右前后三卫
旗手卫燕山卫燕山左前二卫龙骧卫豹韬卫济州卫大宁中
前二卫忠义右前后三卫会州卫神武左后二卫牧马所大兴
左卫镇南卫富唂卫义勇卫武功右卫留守左右中前后五卫
羽林左右前三卫义勇左右前后四卫兴武卫应天卫永清左
右二卫武德虎贲二卫和阳卫牺牲所蕃牧所宽河卫骁骑卫
蔚州左卫彭城卫神策卫鹰扬卫武城中卫济阳卫沈阳左右
二卫虎贲左右二卫龙虎卫光禄太常二寺印绶钦天司设尚
衣御马御用司礼内官共八监供用库巾帽织染二局织染祈
银通仓粳米放支其关粮衙门在京者锦衣卫武骧左右二卫
腾骧左右二卫府军卫府军左右前后四卫金吾右前后三卫
旗手卫燕山卫燕山左前二卫龙骧卫豹韬卫济州卫大宁中
前二卫忠义右前后三卫会州卫神武左后二卫牧马所大兴
左卫镇南卫富唂卫义勇卫武功右卫留守左右中前后五卫
羽林左右前三卫义勇左右前后四卫兴武卫应天卫永清左
右二卫武德虎贲二卫和阳卫牺牲所蕃牧所宽河卫骁骑卫
蔚州左卫彭城卫神策卫鹰扬卫武城中卫济阳卫沈阳左右
二卫虎贲左右二卫龙虎卫光禄太常二寺印绶钦天司设尚
衣御马御用司礼内官共八监供用库巾帽织染二局织染祈
卷一 第 56a 页
兵仗银作针工三局承运库雍府大军御马二仓太平库宝钞
提举司都税司等衙门申府教坊司长安等四门西城坊草场
通州卫在外者通州左右二卫神武中定边武清三卫通州合
属营州左屯中屯后三卫通州左等卫修仓密云中卫张家湾
税课司北草场仓张家湾批验所郑家庄金盏儿自坝上东坝
上南坝北坝上北马房坝上南石渠泽石桥峪口官庄峪口张
家庄南石渠西共十二仓北草场北高仓兴州后屯前屯二卫
[泳-永+旱]石仓义合吴家桥二仓
马政 国家以地制焉每养马一匹免徵粮地一半其法未尝病
民也乃今两畿及河南山东之民困于种俵而顺天州县疲于
寄养言及马政民未有不疾首蹙頞者也然方其马之解俵于
提举司都税司等衙门申府教坊司长安等四门西城坊草场
通州卫在外者通州左右二卫神武中定边武清三卫通州合
属营州左屯中屯后三卫通州左等卫修仓密云中卫张家湾
税课司北草场仓张家湾批验所郑家庄金盏儿自坝上东坝
上南坝北坝上北马房坝上南石渠泽石桥峪口官庄峪口张
家庄南石渠西共十二仓北草场北高仓兴州后屯前屯二卫
[泳-永+旱]石仓义合吴家桥二仓
马政 国家以地制焉每养马一匹免徵粮地一半其法未尝病
民也乃今两畿及河南山东之民困于种俵而顺天州县疲于
寄养言及马政民未有不疾首蹙頞者也然方其马之解俵于
卷一 第 56b 页
太仆也龙骧虎跃真可以却强胡而寄死生一发于百姓之寄
养则已伤残十之三四再兑于官军之骑操而摧折过半矣赖
以为用能几何哉然则为攻之在今日欲使不病民而军得实
用将如之何而后可也
养则已伤残十之三四再兑于官军之骑操而摧折过半矣赖
以为用能几何哉然则为攻之在今日欲使不病民而军得实
用将如之何而后可也
卷一 第 57a 页
昌平州志 嘉靖四十二年顺天府尹高平王公国光因编
审目击时弊考之会典参之部牒较郡邑繁简难易复
询民情之苦乐更定赋役书册减去横徵粮三千馀金省冗
役六千馀两
涿州志 燕地高寒土宜桑枣桑之叶大于齐鲁枣实小
而多肉甘于晋魏然丝之产不多而枣不流于他境者民
惰故也弘治四年知州张逊承巡抚秦公今取官田之沃衍
者遂筑四圃课桑葚枣核若干斛俾善于种艺者培壅
灌溉岁得桑枣数万本令民及时移植私田久之渐有成效
审目击时弊考之会典参之部牒较郡邑繁简难易复
询民情之苦乐更定赋役书册减去横徵粮三千馀金省冗
役六千馀两
涿州志 燕地高寒土宜桑枣桑之叶大于齐鲁枣实小
而多肉甘于晋魏然丝之产不多而枣不流于他境者民
惰故也弘治四年知州张逊承巡抚秦公今取官田之沃衍
者遂筑四圃课桑葚枣核若干斛俾善于种艺者培壅
灌溉岁得桑枣数万本令民及时移植私田久之渐有成效
卷一 第 57b 页
卷一 第 57b 页
三河县志 官庄之设后世弊政也洪惟我 太
祖高皇帝初定天下即覈官民田土额徵税粮与
民世守真尧舜之道焉至洪武中三年诏北平等
处民间田土尽力开垦有司毋得起科弘治二年
又令顺天等府入官田土俱拨与附近无田小民耕种
殊恩严制载在令典可考见也今之宫田王田乃以
下奉上分所宜然无客议矣何勋戚之家富贵已极
犹不能仰体祖宗至意辄肆行奏讨将民间力开
永业指为无粮地土槩夺为己有噫有是哉其鲜
礼也嘉靖初年蒙差科道部属会同巡按御史亲
诣查勘退回侵占民田若干虽未能尽复旧制而积
弊己稍除矣 草场 马房为 御马设也无容轻
祖高皇帝初定天下即覈官民田土额徵税粮与
民世守真尧舜之道焉至洪武中三年诏北平等
处民间田土尽力开垦有司毋得起科弘治二年
又令顺天等府入官田土俱拨与附近无田小民耕种
殊恩严制载在令典可考见也今之宫田王田乃以
下奉上分所宜然无客议矣何勋戚之家富贵已极
犹不能仰体祖宗至意辄肆行奏讨将民间力开
永业指为无粮地土槩夺为己有噫有是哉其鲜
礼也嘉靖初年蒙差科道部属会同巡按御史亲
诣查勘退回侵占民田若干虽未能尽复旧制而积
弊己稍除矣 草场 马房为 御马设也无容轻
卷一 第 58a 页
议但其地自𪠘闲外给佃于军民者似不可不清焉盖
马房设在县西北故地亦尽在西北三河县之民地及兴
营二卫之屯田举相参于其中奸徒乘机侵占两相影
射漫不可稽至使京卫官馀不但地以千百计且多膏
腴而数复有馀民地屯田尽舄卤而数复不足夫典马
房者中贵也养马者势族也有司权不相涉奈之何哉
至于兔东兔西二马房佃户皆吾民也何兔东之地类
以八九亩即作十亩且每亩徵银三分兔西之地类以十一二
亩止作十亩且每亩徵银二分四厘兹可不为之一均耶
驿递三河西接京师东连辽蓟使旌旁午至于旅人
又皆社鼠城狐其大者则有高丽及朵颜诸夷入贡岁
或再或三至往来经由无虑数千百人每人乘一马仍索布
马房设在县西北故地亦尽在西北三河县之民地及兴
营二卫之屯田举相参于其中奸徒乘机侵占两相影
射漫不可稽至使京卫官馀不但地以千百计且多膏
腴而数复有馀民地屯田尽舄卤而数复不足夫典马
房者中贵也养马者势族也有司权不相涉奈之何哉
至于兔东兔西二马房佃户皆吾民也何兔东之地类
以八九亩即作十亩且每亩徵银三分兔西之地类以十一二
亩止作十亩且每亩徵银二分四厘兹可不为之一均耶
驿递三河西接京师东连辽蓟使旌旁午至于旅人
又皆社鼠城狐其大者则有高丽及朵颜诸夷入贡岁
或再或三至往来经由无虑数千百人每人乘一马仍索布
卷一 第 58b 页
五疋十人乘一车仍索布三十疋此昔年日费百金也近马头
车户俱系召募商人盖皆衙前乎觉之徒其无赖又足以
抗恶而息争甚相宜也但当召商之时适奉明旨严禁驰
驿一时风清弊绝而各商皆乐于趋事适来牌票复滥觞
矣此辈不堆毫无所得而且借债支吾是岂应募之初心也
㦲今时给以草料工食又禁革其私差且每人止令养二马
则力专事简斯包揽寡而㦄付不失也穷则变变则通不其
然乎屯田国家设立屯田有边屯有营屯边屯屯于各边空闲
之地且耕且战者也营屯屯于各卫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即
古寓兵于农之意注莫善于此矣但三河迁民在先两卫下屯在后
凡地之美者民皆得而有之而军之所得者则地之恶者也幸
其地多粮少颇足赖焉厥后复税馀田名曰新增军始困矣近
车户俱系召募商人盖皆衙前乎觉之徒其无赖又足以
抗恶而息争甚相宜也但当召商之时适奉明旨严禁驰
驿一时风清弊绝而各商皆乐于趋事适来牌票复滥觞
矣此辈不堆毫无所得而且借债支吾是岂应募之初心也
㦲今时给以草料工食又禁革其私差且每人止令养二马
则力专事简斯包揽寡而㦄付不失也穷则变变则通不其
然乎屯田国家设立屯田有边屯有营屯边屯屯于各边空闲
之地且耕且战者也营屯屯于各卫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即
古寓兵于农之意注莫善于此矣但三河迁民在先两卫下屯在后
凡地之美者民皆得而有之而军之所得者则地之恶者也幸
其地多粮少颇足赖焉厥后复税馀田名曰新增军始困矣近
卷一 第 59a 页
照三河县民地均摊视前似为稍轻但兴卫地每亩止徵银二
分馀而营卫则每𤱔徵银四分馀去一区地土徵粮悬绝否
宜起不均之叹也今丈地后增潘附粮颇多倘略加调停是亦
平赋之政焉
分馀而营卫则每𤱔徵银四分馀去一区地土徵粮悬绝否
宜起不均之叹也今丈地后增潘附粮颇多倘略加调停是亦
平赋之政焉
卷一 第 59b 页
香河县 邑境滨河东南运艘从是以达京通而地洼沙积不得不役民治之
岁设百夫堤障狂澜以五十五夫疏浚运道民苦劳费官苦省成交困矣又有
护运兵夫数十名每重载经过辄荷戈从之轮转拨防终朝达旦此白河之苦
也而新河剥船两项物力更交征焉先是选丁夫三百三名往任新河桃挖之
役旋称不便已之但按丁索钱解工部于彼处募役是皆有身之为累耳钞关
剥舡分派百七十七只于本县县选有力者领之故事每船正头一名有朋户
一二名可帮一两贴户三四名可帮一两八钱以资修艌更报拘追无端骚扰
至四十六年仓院王 题准裁去朋贴止用正头于通济库领银修艌民困少
苏县界去盐场路甚近盐多私贩价贱民不乐买商盐至万历九年间以商
盐难行盐课未完则官不得考满商盐到本县按丁派散每盐十六斤定价一
钱官为追比商收价讫县官方报完遂为例太仆寺寄养马本县原额六百
九十疋嘉靖四十二五年节经按院题减一百六十疋今五百三十疋寄养五
百三十户十社屯置十群群有长有医兽其草料银通县均派每地六顷五十
岁设百夫堤障狂澜以五十五夫疏浚运道民苦劳费官苦省成交困矣又有
护运兵夫数十名每重载经过辄荷戈从之轮转拨防终朝达旦此白河之苦
也而新河剥船两项物力更交征焉先是选丁夫三百三名往任新河桃挖之
役旋称不便已之但按丁索钱解工部于彼处募役是皆有身之为累耳钞关
剥舡分派百七十七只于本县县选有力者领之故事每船正头一名有朋户
一二名可帮一两贴户三四名可帮一两八钱以资修艌更报拘追无端骚扰
至四十六年仓院王 题准裁去朋贴止用正头于通济库领银修艌民困少
苏县界去盐场路甚近盐多私贩价贱民不乐买商盐至万历九年间以商
盐难行盐课未完则官不得考满商盐到本县按丁派散每盐十六斤定价一
钱官为追比商收价讫县官方报完遂为例太仆寺寄养马本县原额六百
九十疋嘉靖四十二五年节经按院题减一百六十疋今五百三十疋寄养五
百三十户十社屯置十群群有长有医兽其草料银通县均派每地六顷五十
卷一 第 60a 页
亩零养马一疋内以地多者一人为头如头户绝逃轮二户领养每马一疋于
六顷五十亩内人户派起草料银七两二钱许马户兑支本县每月一点验太
仆寺每岁终一巡查其肥瘠虚实得殿最县官凡瘦损马疋除退印外姑容留
养者名曰团槽限三个月添臕解烙平时马有倒失马户报县对领簿验皮色
失者审核得实俱取医邻结状存案通详太仆寺三堂及顺天府马政厅下县
照例处之或免罪纳价或免罪买补或问罪买补三等以领养年分远近为差
其买补马疋解寺印烙先由马政厅勘验次寺丞堂次太堂次少卿堂或本马
不中退回再买至调发兑军亦马户𬋩解交纳劳费不赀赔累极苦五年编审
乃得代焉近太仆寺颁行条款附列于左一倒死马疋宜从万历三十年少
卿施所题例初次倒死者十年以上追银十两未及十年责令买补买补复倒
十年以上追银五两五年以上追银八两未及五年者追银十两凡遇灾荒年
分颗粒无收另行申请以凭随时酌处一科罚之法宜从万历九年少卿萧
所题例如领养三月内倒死者免罪补买以领养年月稍近不服水草所致三
六顷五十亩内人户派起草料银七两二钱许马户兑支本县每月一点验太
仆寺每岁终一巡查其肥瘠虚实得殿最县官凡瘦损马疋除退印外姑容留
养者名曰团槽限三个月添臕解烙平时马有倒失马户报县对领簿验皮色
失者审核得实俱取医邻结状存案通详太仆寺三堂及顺天府马政厅下县
照例处之或免罪纳价或免罪买补或问罪买补三等以领养年分远近为差
其买补马疋解寺印烙先由马政厅勘验次寺丞堂次太堂次少卿堂或本马
不中退回再买至调发兑军亦马户𬋩解交纳劳费不赀赔累极苦五年编审
乃得代焉近太仆寺颁行条款附列于左一倒死马疋宜从万历三十年少
卿施所题例初次倒死者十年以上追银十两未及十年责令买补买补复倒
十年以上追银五两五年以上追银八两未及五年者追银十两凡遇灾荒年
分颗粒无收另行申请以凭随时酌处一科罚之法宜从万历九年少卿萧
所题例如领养三月内倒死者免罪补买以领养年月稍近不服水草所致三
卷一 第 60b 页
月外倒死者问罪买补以已服水草以作践之罪罪之三年内倒死者问罪买
补以领养年近必作践所致三年外倒死者免罪买补以领养年分稍久或羸
瘦所致倒死买补复倒者例追价银十二两一若马倒不行申报寺院并该
府私自买补名为冷补者查出从重䆒治一如走失之马问拟当查年月久
近科之如出巡走失不到之马不分年月久近俱行䆒拟 按囧寺马不得不
寄牧近郊近郊之邑不得不分派编户其势然也顾解俵之马伤残于寄养者
什之三四迨兑于官军之骑操而摧折尤甚龙骧可却强胡者有几然民间一
任刍牧而中人之产不数年而倾尽哀我人斯制命于马使原额马数至今在
香河之民有子遗哉本县走递马原额十六疋每年挨里顺甲应役每疋领
库银二十四两外甲内按地私贴至五六十两民称烦苦万历三十一年知县
李垂街因税监高淮往反骚优应付不给请增十疋申允不役里甲别招商人
养马走递名曰马商每马一匹岁给库银五十二两槩足马价工食草料等费
民甚便之遂为例营州前屯卫永乐初开屯正军八百馀名贴军馀丁六百
补以领养年近必作践所致三年外倒死者免罪买补以领养年分稍久或羸
瘦所致倒死买补复倒者例追价银十二两一若马倒不行申报寺院并该
府私自买补名为冷补者查出从重䆒治一如走失之马问拟当查年月久
近科之如出巡走失不到之马不分年月久近俱行䆒拟 按囧寺马不得不
寄牧近郊近郊之邑不得不分派编户其势然也顾解俵之马伤残于寄养者
什之三四迨兑于官军之骑操而摧折尤甚龙骧可却强胡者有几然民间一
任刍牧而中人之产不数年而倾尽哀我人斯制命于马使原额马数至今在
香河之民有子遗哉本县走递马原额十六疋每年挨里顺甲应役每疋领
库银二十四两外甲内按地私贴至五六十两民称烦苦万历三十一年知县
李垂街因税监高淮往反骚优应付不给请增十疋申允不役里甲别招商人
养马走递名曰马商每马一匹岁给库银五十二两槩足马价工食草料等费
民甚便之遂为例营州前屯卫永乐初开屯正军八百馀名贴军馀丁六百
卷一 第 61a 页
五十名成化八年将各屯军调发石塘古北二路防边嘉靖三十二年将官下
舍馀抽垛新军五十三名调发石塘路防守家属随住月粮布花各路造支本
卫止存老幼馀丁三百馀名今渐消弱按自永乐初撤大宁都司命以属卫
散屯内地而邑始有卫凌夷至今日名亡者什七实没者什九戎政之弛莫可
诘问矣
舍馀抽垛新军五十三名调发石塘路防守家属随住月粮布花各路造支本
卫止存老幼馀丁三百馀名今渐消弱按自永乐初撤大宁都司命以属卫
散屯内地而邑始有卫凌夷至今日名亡者什七实没者什九戎政之弛莫可
诘问矣
卷一 第 6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