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四十六 第 1a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大清一统志
 山西省(在/京师西南一千二百里东西距八百八/十里南北距二千一百五十里东至直隶正)
(定府升陉县界三百七十五里西至陜西绥德州/吴堡县界五百五里南至河南陜州界一千二十)
(里北至杀虎口外四子部落喀尔喀右翼毛明安/各蒙古界一千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河南卫辉府)
(辉县界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陜西同州府朝邑县/界一千一百五里东北至直隶宣化府怀安丝界)
(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府谷县界八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昴毕及觜觿参分野大梁实沈之次(汉书/地理)
(志赵地昴毕之分又太原定襄云中上党赵分也/魏地觜觿参之分唐书地理走河中绛晋慈隰石)
(太原汾忻潞泽沁辽为实沈/分代云朔岚宪为大梁分)
︹建置沿革︺古冀州之域虞分置并州夏仍为冀州周
卷四十六 第 2a 页
  曰并州(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成王封叔虞为唐国后改晋
  国战国属赵兼属韩魏(今平阳蒲州二府绛解吉/隰四州为魏地潞安泽州)
(二府辽沁二/州为韩地)秦置太原上党河东云中雁门代郡
  汉元封中置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六郡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
(幽/州)后汉因之(刺史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省并州入冀州
(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二郡改置新兴郡)三国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
  晋因之(增置乐平郡惠帝改新兴郡为晋昌郡晋/书地理志魏并州自陉岭以北皆弃之至)
(晋因而/不改)永嘉后陷(按永兴元年刘渊据离石称汉/永嘉三年迁都平阳以雍州刺)
(史镇平阳幽州刺史镇离石刘聪改置左右司隶/大兴后地入石勒太和五年入于苻坚以并州刺)
(史镇晋阳分置雍州治蒲坂太元十一年地属慕/容永十九年慕容垂克永获其所统新旧八郡以)
卷四十六 第 2b 页
(并州刺史镇晋阳雍州刺史镇长子二十一年入/于姚兴以并冀二州牧镇蒲坂后皆入于元魏)
  后魏皇始元年仍置并州(治晋/阳)天兴元年迁都平
  城置司州又分置秦东雍朔肆汾五州(神麚元年/置雍州治)
(蒲坂延和元年改秦州太平真君四年置东雍州/治正平郡置朔州治盛乐七年置肆州治九原太)
(和十二年置汾/州治蒲子城)太和十八年迁洛改司州为恒州
  又分置朔晋显蔚建五州(正光五年别置朔州治/怀朔镇孝昌中置唐州)
(治平阳建义元年改为晋州永安二年置显州寄/治汾州六璧置蔚州寄治并州邬县三年置建州)
(治高/都城)东魏又增置东雍南汾廓武四州北齐于并
  州置省后周建德五年平齐置并州总管府隋开
  皇二年罢总管置河北道行台三年罢郡置州九
卷四十六 第 3a 页
  年废行台复置并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罢三年
  改诸州为郡属冀州刺史(隋书地理志太原上党/长平河东绛文城临汾)
(龙泉西河离石雁门楼烦/马邑定襄等郡属冀州)唐武德元年复改诸郡
  为州置并州总管府又分置蒲州潞州二总管府
  开元中分置河东道(唐书地理志河东道治河中/府领太原府晋绛慈隰汾沁)
(辽岚宪石忻代云/朔蔚潞泽十七州)天宝以后分置河东河中泽潞
  三节度使(唐书方镇表开元八年置天兵军节度/使治太原十八年改为河东节度使至)
(德二载又置泽潞节度使冶/潞州河中节度使治河中)五代晋天福初割蔚
  朔云应等州入契丹周广顺初刘崇据太原是为
  北汉并汾辽沁石忻代岚宪等州皆入焉宋太平
卷四十六 第 3b 页
  兴国四年平北汉仍为河东路(宋史地理志河东/路领太原隆德平)
(阳三府绛泽代忻汾辽宪岚石隰慈麟应丰十四/州庆祚威胜平定岢岚宁化火山保德晋宁八军)
  其云州属辽辽重熙十三年建为西京道(辽史地/理志西)
(京道领蔚应朔武宏/德丰云内东胜等州)宋宣和四年来归别号云中
  府路七年两路俱入于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
  六年又分河东为南北路(金史地理志河东南路/领平阳河中二府隰吉)
(绛解泽潞辽沁八州河东北路领太原府晋忻汾/石葭代隩岚管平定宁化岢岚保德十三州西京)
(路领大同府丰宏净桓抚朔武/应蔚云内宁远东胜十二州)元置河东山西道
  宣慰使司及肃政廉访司统属中书省(元史地理/志晋宁路)
(领河中府绛潞泽解霍隰沁辽吉九州冀宁路领/汾石忻临平定保德崞管代台兴坚岚盂十四州)
卷四十六 第 4a 页
(大同路领宏应朔武丰/浑源云内东胜八州)明洪武元年置山西行中
  书省于太原九年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初领太原大同平阳三府辽沁潞泽汾五州嘉靖/八年升潞州为潞安府万历二十三年升汾州为)
(府)
 本朝因之为山西省雍正元年于归化城增设同知
  二年以旧隶太原府平定忻代保德四州旧隶平
  阳府蒲解绛吉隰五州俱升为置隶州置朔平宁
  武二府六年升蒲泽二州俱为府乾隆四年增置
  绥远城同知二十五年又以归绥所属地增置归
  化城托克托城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五通判
卷四十六 第 4b 页
   与归绥二厅并属归绥道二十九年裁归化城通
   判三十七年改吉州属平阳府升霍州为直隶州
   今领府九直隶州十厅六
    太原府 平阳府 蒲州府
    潞安府 汾州府 泽州府
    大同府 宁武府 朔平府
    平定直隶州 忻州直隶州 代州直隶州
    保德直隶州 霍州直隶州 解州直隶州
    绛州直隶州 隰州直隶州 沁州直隶州
    辽州直隶州 归化城厅 绥远城厅
卷四十六 第 5a 页
   托克托城厅 清水河厅 萨拉齐厅
   和林格尔厅
 ︹形势︺东据太行(自泽潞以北达于大同东境皆太行/山中分河东河北实为天下之脊)
  南通怀孟(自河南怀庆府孟县而南西指/洛阳东指汴梁为中原要膂)西薄于
  河(自陜西榆林东北折而南经废东胜州又南经/大同太原汾州平阳四府至蒲州府西南折而)
(东入河南怀庆府界盖/山西西南二面之险)北边沙漠(自大同北境旧/去沙漠七百馀)
(里分列戍守/为防禦要地)其名山则有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蒲州府东南十)
(五/里)底柱山(在平阳府平陆/县东南五十里)恒山(在大同府浑源州/南二十里即北岳)
  霍山(在平阳府霍州东南/三十里亦名太岳)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又/名雁门山在代)
(州西北二/十五里)五台山(在代州五台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北接大同府界延亘五百馀)
卷四十六 第 5b 页
(里)其大川则有汾水(源出忻州静乐县南流经太/原汾州平阳三府折而西至)
(蒲州府荣河县/北入于大河)沁水(源出沁州沁源县流经泽州/府沁水县又南经河南怀庆)
(府入于/大河)其重险则有蒲津关(一名临晋关在蒲州/府西门外黄河西岸)
(西至陜西朝邑/县三十五里)天井关(一名雄定关又名平/阳关在太行山绝顶)山河
  盘互戍守环列固中原之要膂为
 神京之右辅(旧/志)
 ︹文职官︺
  巡抚(驻太原府雍正十二年兼提督衔乾隆四十/三年兼盐政衔旧设总督康熙十九年裁)
  提督学政
  布政使 经历 照磨 库大使(丰/赡)
卷四十六 第 6a 页
  按察使 经历 司狱
  分守冀宁道(驻太原府管理驿传事务辖太/潞汾泽四府平定沁辽三州)
  分巡河东盐法兵备道(驻安邑县运城管辖平蒲/二府霍解绛隰四州原驻)
(蒲州嘉庆十二年移兼管/山西陜西河南等处盐法)监掣同知(驻运城嘉/庆十二年)
(设)盐库大使 经历(嘉庆十二年/设兼管知事)巡检三员(圣/惠)
(盐池/长乐)盐课大使三员(东场中场西场/按河东/旧设盐政乾隆四十三年)
(裁运司运同丰济库大使知事教/谕训导均于乾隆五十七年裁)
  分守雁平道(驻代州管辖大宁朔/三府忻代保德三州)
  分巡归绥兵备道(驻绥远城管理旗民蒙古事务/乾隆六年设原驻归化城二十)
(七年/移)理事同知二员(归化城/绥远城)通判四员(托克托/清水河)
卷四十六 第 6b 页
(萨拉齐和/林格尔)库大使(盈/宁)巡检七员(归化城毕齐克/齐托克托清水)
(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包头村/按包头/村一员嘉庆十四年由昆都崙移驻)
  太原府知府 同知(驻王/封村)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 司狱 仓大使(大/盈)知州(岢/岚)州学正
    吏目 知县十员(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岚兴旧设十)
(一员乾隆二十八/年裁清源县一员)县学教谕九员(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
(沟交城/文水兴)训导七员(阳曲太原榆次/太谷文水岚兴)乡学训导(徐/沟)
(属清/源)县丞(阳/曲)主簿(太谷属范村乾/隆四十四年设)巡检三员(阳/曲)
(属石岭关徐沟属清/源乡交城属故交村)典史十员
  平阳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卷四十六 第 7a 页
    经历 知州(吉)州学正 吏目 知县十员
(临汾洪洞浮山岳阳曲沃/翼城太平襄陵汾西乡宁)县学教谕七员(临汾/洪洞)
(浮山曲沃翼/城太平襄陵)训导九员(临汾洪洞岳阳曲沃翼/城太平襄陵汾西乡宁)
   巡检(曲沃属侯马嘉/庆二十四年设)典史十员 驿丞(太平属/史村)
  蒲州府知府 同知(驻永/乐镇)府学教授 经历 知
   县六员(永济临晋虞乡/荣河万泉猗氏)县学教谕五员(永济临/晋荣河)
(万泉/猗氏)训导四员(永济虞乡/荣河猗氏)县丞(永济旧有临晋/县角杯村巡检)
(嘉庆二十/二年裁)典史六员
  潞安府知府 同知(驻太/义镇)府学教授 训导 经
   历(兼管永/丰仓事)知县七员(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旧设八员乾隆)
卷四十六 第 7b 页
(二十九年裁/平顺县一员)县学教谕六员(长治长子屯留/襄垣壶关黎城)
   导六员(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乡学训导(潞城属/平顺)县丞
   二员(长治驻西火镇/长子驻本城)巡检二员(潞城属虹梯/关石城里)
   史七员
  汾州府知府 同知(驻张/兰镇)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 知州(永/宁)州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七员(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石楼临宁乡)县学教谕五员(汾/阳)
(孝义平遥/介休临)训导七员 巡检三员(汾阳属冀村/永宁属柳林)
(镇方/山堡)典史七员
  泽州府知府 同知(驻东/冶镇)府学教授 经历 知
卷四十六 第 8a 页
   县五员(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县学教谕五员 训导四
   员(凤台高平/阳城沁水)巡检(沁水属/端氏镇)典史五员 驿丞(凤/台)
(属星/轺)
  大同府知府 同知(驻丰镇乾隆三十/三年裁通判改设)通判(驻阳/高乾)
(隆三十三年/裁同知改设)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驻丰镇乾隆/三十三年设)知州二员(浑源/应)州学正二员 训
   导二员 吏目二员 知县七员(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
(广灵/灵邱)县学教谕(大/同)训导七员 县丞(大/同)巡检四
   员(丰镇厅属大庄科张皋儿浑/源属王家庄堡应州属安东)典史七员
  宁武府知府(旧有同知驻偏关/嘉庆十二年裁)府学教授 训导
卷四十六 第 8b 页
     经历 知县四员(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县学教谕(宁/武)
    导三员(偏关神/池五寨)巡检二员(宁武属安化所/偏关属老营堡)典史
    四员
   朔平府知府 同知 通判(旧驻左云县乾隆/十五年移驻宁远)
    学教授 训导 经历(兼管常丰/仓大使)司狱(驻宁远/厅乾隆)
(二十一/年设)知州(朔)州学正 训导 乡学训导(马/邑)
    吏目 知县三员(右玉左云平鲁旧设四员/嘉庆元年裁马邑县一员)
    学教谕(右/玉)训导三员 巡检五员(宁远厅属后/营子村右玉)
(属杀虎口威远堡左云属助马口朔州属马邑/乡旧设六员乾隆四十四年裁左云属高山城)
(一/员)典史三员
卷四十六 第 9a 页
  平定直隶州知州 州判(驻乐/平乡)州学正 训导 乡
   学教谕(乐/平)吏目 知县二员(盂寿阳旧设三员/嘉庆元年裁乐平)
(县一/员)县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典史二员
    驿丞四员(本州属甘桃柏井盂县/属芹泉寿阳属太安)
  忻州直隶州知州 州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
   二员(定襄/静乐)县学教谕(定/襄)训导二员 巡检(静乐/属楼)
(烦/司)典史二员
  代州直隶州知州 州判 州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三员(五台崞/繁峙)县学教谕三员 训导三
   员 巡检三员(本州属广武城五台属/台怀镇繁峙属平刑关)典史二
卷四十六 第 9b 页
   员
  保德直隶州知州 州学正 吏目 知县(河/曲)县学
   训导 巡检(河曲属/河邑)典史
  霍州直隶州知州 州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
   二员(赵城/灵石)县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巡检
(灵石属/仁义司)典史二员
  解州直隶州知州 州判(驻运/城)州学正 训导 吏
   目 知县四员(安邑夏平/陆芮城)县学教谕四员 训
   导四员(安邑训导嘉庆十二年/移驻运城专管商学)县丞(平陆属茅/津渡嘉庆)
(四年设旧有芮城县陌底/渡巡检乾隆五十八年裁)典史四员
卷四十六 第 10a 页
  绛州直隶州知州 州判 州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五员(垣曲闻喜绛/稷山河津)县学教谕五员 训
   导五员 巡检(河津属/禹门渡)典史五员
  隰州直隶州知州 州学正 吏目 知县三员(大/宁)
(蒲永/和)县学训导三员 巡检(本州属/广武庄)典史三员
  沁州直隶州知州 州学正 吏目 知县二员(沁/源)
(武/乡)县学教谕(武/乡)训导(沁/源)典史二员
  辽州直隶州知州 州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
   二员(和顺/榆社)县学教谕(榆/社)训导(和/顺)巡检二员(本州/属十)
(八盘和顺/属八赋岭)典史二员
卷四十六 第 10b 页
 ︹武职官︺
  镇守绥远城将军(旧驻朔州今移驻绥远城原设/副都统一员乾隆三十二年裁)
   满洲协领四员(旧设八员乾隆三/十五年裁四员)蒙古协领(旧/设)
(二员乾隆十二年裁一员三十年增一员三十/五年复裁旧设汉军协领二员乾隆十二年裁)
(一员二十九/年裁一员)满洲佐领十二员(旧设十九员乾/隆六年增设五)
(员三十年裁八员/三十五年裁四员)协领兼佐领四员 蒙古佐
   领三员(旧设八员乾隆十二年裁/四员四十一年裁一员)协领兼佐领
(乾隆四十一年设旧设汉军佐领八员/乾隆十二年裁四员二十九年裁四员)满洲防
   禦十六员(旧设十九员乾隆六年/增五员三十年裁八员)蒙古防禦四
   员(旧设八员乾隆十二年裁四员旧设汉军防/禦八员乾隆十二年裁四员二十九年裁四)
卷四十六 第 11a 页
(员)满洲骁骑校十六员(旧设十九员乾隆六年/增五员三十年裁八员)
   蒙古骁骑校四员(旧设八员乾隆十二年裁四/员旧设汉军骁骑校八员乾)
(隆十二年裁四员/二十九年裁四员)笔帖式三员(旧设四员乾隆/四年裁一员)
   委官四十员(嘉庆二十/二年设)
  归化城副都统(协理绥远/城将军事)协领五员 佐领十员
    防禦十员 骁骑校十员
  右卫城守尉(乾隆三十二年设原设副都统一员/协领五员佐领十员步军总尉一员)
(步军校三员乾/隆三十二年裁)防禦四员(原设十员乾隆三/十二年裁六员)
   骑校四员(原设十员乾隆三/十二年裁六员)笔帖式(原设二员/乾隆三十)
(二年裁/一员)委官四员(嘉庆二十/二年设)
卷四十六 第 11b 页
   太原城守尉 满洲防禦二员 蒙古防禦二员
     骁骑校四员 委署骁骑校八员(乾隆四十/四年设)
   提督(巡抚/兼管)
   抚标(左右/二营)参将(中军兼/左营)游击(右/营)守备二员 千总
    四员 把总八员 经制外委八员 额外外
    委十二员(旧设四员乾隆四十八年增八员/嘉庆六年增二员九年裁二员)
   太原镇总兵(驻平阳府/左右二营)游击(中军兼/左营)都司(右/营)守备
    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经制外委四
    员 额外外委十四员(十二驻本营二分防洪/洞曲沃二县旧设八员)
(乾隆四十八/年增六员)
卷四十六 第 12a 页
  大同镇总兵(驻大同府中/左右前四营)游击三员(中左右/三营)都司
(前/营)守备四员 千总八员 把总十六员 经
   制外委二十三员(旧设二十四员嘉庆十/四年裁拨归化营一员)额外
   外委二十五员(旧设十七员乾隆四十八年增/八员嘉庆六年增七员八年裁)
(七/员)
    以上太原等二镇均听巡抚节制
  蒲州协副将(驻蒲/州府)都司 千总(防万/泉县)把总三员(一/驻)
(本营二分防永/济临晋二汛)经制外委九员(二驻本营七分/防永济虞乡荣)
(河猗氏解州芮/城耽子村等汛)额外外委七员(五驻本营二分/防临晋猗氏二)
(汛旧设二员乾隆/四十八年增五员)
卷四十六 第 12b 页
  太原营参将(驻太/原府)守备 千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祁县王)
(封磺厂/二汛)把总三员(分防阳曲榆/次徐沟等汛)经制外委五员
(二驻本营三分防太原太谷文水等汛旧/设六员乾隆四十八年裁清源汛一员)额外
   外委十员(六驻本营四分防榆次/祁县徐沟清源乡等汛)
  平阳营参将(驻平/阳府)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绛州/灵石二汛)
   总九员(三驻本营六分防临汾曲沃大宁永和/黑龙关吴村镇等汛旧设七员乾隆四)
(十七年/增二员)经制外委十四员(二驻本营十二分防/洪洞浮山岳阳翼城)
(太平襄陵霍州赵城灵石稷山河津蒲县/等汛旧设十二员乾隆四十七年增二员)额外
   外委九员(四驻本营五分防赵城灵石/史村赵曲镇水头镇等汛)
  汾州营参将(驻汾/州府)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沁州/辽州二汛)
卷四十六 第 13a 页
    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介/休和顺权店镇等汛)经制外委八员(一/驻)
(本营七分防孝义平遥临县/永宁沁源武乡榆社等汛)额外外委三员(一/驻)
(本营二分防平/遥介休二汛)
   潞泽营参将(驻潞/安府)守备 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鲍店镇)
    经制外委八员(一驻本营七分防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平顺乡等汛)
    额外外委二员
   平垣营游击(驻平陆县/茅津镇)守备(防夏/县)千总 把总二
    员(分防垣曲/闻喜二汛)经制外委五员(分防夏县平陆绛/县张店镇横水镇)
(等/汛)额外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夏县闻喜二汛)
   盂寿营游击(驻盂/县)守备(防寿/阳县)千总(防中/社汛)把总四员
卷四十六 第 13b 页
(一驻本营三分防定/西烟镇乐平乡等汛)经制外委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平)
(定寿阳太/安驿等汛)额外外委七员(三驻本营四分防/平定寿阳二汛)
  运城营都司(驻安邑/县运城)把总 经制外委二员(一驻/本营)
(一防安/邑县)额外外委
  吉州营都司(驻吉/州)千总 把总(防乡宁县旧设二/员乾隆四十八年)
(裁西坞/岭一员)经制外委
  靖安营都司(驻交城县/靖安堡)千总(防永/宁州)把总二员(一驻/本营)
(一防交/城县)经制外委 额外外委(防交/城县)
  隰州营都司(驻隰/州)千总 经制外委(防汾西县旧/设把总乾隆)
(四十八/年改)额外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黑龙沟汛)
卷四十六 第 14a 页
  石楼营都司(驻石/楼县)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宁乡县)经制外
  委
  泽州营都司(驻泽/州府)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白桑厂汛)把总(防/拦)
(车/镇)经制外委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高/平阳城陵川等汛)额外外
  委
    以上蒲州协太原等十二营均隶太原镇管
   辖
  杀虎口协副将(驻右玉县杀虎口左右/二营乾隆三十年设)都司(中军/兼左)
(营)守备(右/营)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宁远厅)
(残虎堡/二汛)经制外委八员 额外外委八员(旧设/四员)
卷四十六 第 14b 页
(乾隆四十八/年增四员)
  宁武营参将(驻宁武府旧有利民营都司/乾隆三十年裁拨归化营)守备
   把总三员(二驻本营一/防八角汛)经制外委六员(四驻本/营二分)
(防利民八/角二汛)额外外委二员
  偏关营参将(驻偏/关县)守备 千总 把总二员 经
   制外委四员 额外外委二员
  老营参将(驻偏关县/老营堡)千总三员(二驻本营一/防将军会汛)把总
   三员(分防乃河马站/五眼井等汛)经制外委五员(三驻本营/二分防将)
(军会五眼/井二汛)额外外委
  河保营参将(驻河/曲县)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七员
卷四十六 第 15a 页
(二驻本营五分防楼子唐家/会河会河曲焦尾城等汛)经制外委九员(四/驻)
(本营五分防楼子河会/河曲焦尾城沙泉等汛)额外外委二员
  新平路参将(驻天镇县/新平堡)守备 千总三员(分防马/市口瓦)
(窑口东井/堡等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镇门/堡守口堡镇宏堡等汛)
   制外委五员 额外外委二员
  得胜路参将(驻大同县/得胜路)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
(聚乐/城汛)把总三员(分防拒墙堡镇川堡镇边堡等/汛旧设五员乾隆三十五年裁)
(一员三十六/年裁一员)经制外委八员(四驻本营四分防/镇羌堡宏赐堡聚)
(乐城/等汛)额外外委三员(二驻本营一/防聚乐城汛)
  助马路参将(驻左云县/助马路)守备 千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
卷四十六 第 15b 页
(防左卫城威/鲁堡二汛)把总四员(分防破虎安鲁/保安拒门等汛)经制外
   委五员(三驻本营二/防左卫城汛)额外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左卫)
(城/汛)
  北楼营参将(驻繁/峙县)守备(驻北楼口旧设二员乾隆/三十五年裁拨丰川营一)
(员)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金刚库汛)把总四员(分防台怀/镇小石营)
(窦村镇茹/越营等汛)经制外委五员(二驻本营三分防北/楼口金刚库二汛旧)
(设六员乾隆三十五/年裁拨丰川营一员)额外外委四员(二驻本营/二防台怀)
(镇汛旧设三员乾隆三十五年裁/拨丰川营一员四十八年增二员)
  东路营参将(驻代/州)守备 千总(防广/武城)把总四员(一/驻)
(本营三分防五台/崞县雁门关等汛)经制外委六员(二驻本营四/分防横道镇)
卷四十六 第 16a 页
(水峪口白草口/原平堡等汛)额外外委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广武城崞县)
(二/汛)
  朔州营都司(驻朔/州)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阳/方口安化静乐等汛)
   经制外委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静乐盘道梁二汛)额外外委
  神池营都司(驻神/池县)千总 经制外委 额外外委
  桦林营都司(驻河曲县/㮖林堡)千总 把总(防老牛/湾汛)经制
  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关河口汛)额外外委
  镇西城营都司(驻岢/岚州)千总(防兴/县)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
(防五寨三/岔堡二汛)经制外委四员(分防岚县五寨三/岔堡楼沟等汛)
   外外委二员(一防本营一/防三岔堡汛)
卷四十六 第 16b 页
  保德营都司(驻保/德州)千总 把总 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二员
  平鲁营都司(驻平鲁县旧设参将/乾隆二十七年改)千总三员(一驻/本营)
(二分防威远城/阻虎堡二汛)把总六员(一驻本营五分防败/虎堡大水口迎恩堡)
(威虎城井/坪城等汛)经制外委八员(五驻本营三分防威/远城大水口井坪城)
(等/汛)额外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威/远城井坪城二汛)
  靖远营都司(驻和林/格尔)千总 把总二员(分防托克/托城清水)
(河二汛旧设四员乾隆三/十年裁拨归化营二员)经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
(二分防新安营五定营二汛旧设五/员乾隆三十年裁拨归化营二员)额外外委
  朔平营都司(驻右/玉县)千总 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云石堡)
卷四十六 第 17a 页
(铁山岭/二汛)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
  归化营都司(驻归化城乾/隆三十年设)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萨拉齐)
(包头村二汛旧设二员/嘉庆十四年增一员)经制外委五员(一驻本/营四分)
(防多尔济清水河萨拉齐沁昌等汛旧设三员/乾隆四十八年增一员嘉庆十四年增一员)
   额外外委
  天城营都司(驻天/镇县)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二
  员
  阳和城营都司(驻阳/高县)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
  高山营都司(驻左云县/高山城)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
   委
卷四十六 第 17b 页
  怀仁营都司(驻怀/仁县)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二
   员
  平刑营都司(驻繁峙县/平刑关)经制外委二员
  忻州营都司(驻忻/州)千总(防定/襄县)把总(防胡峪/口汛)经制外
   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忻口镇)额外外委二员
  灵邱路都司(驻灵邱县旧设参将/乾隆二十八年改)千总 把总二
   员(分防广灵东/河南堡二汛)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
  山阴路都司(驻山/阴县)千总 把总(防岱/岳汛)经制外委三
   员 额外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岱岳汛嘉/庆六年增二员八年寻裁)
  水泉营守备(驻偏关县水泉城旧设/游击乾隆二十八年改)千总 把总
卷四十六 第 18a 页
   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草/垛山滑石涧二汛)经制外委四员(二驻/本营)
(二分防草垛山/滑石涧二汛)额外外委
  浑源营守备(驻浑源州旧设都司/乾隆二十八年改)经制外委二员
(一驻本营一/防王家庄汛)额外外委
  丰川营守备(驻丰镇厅高庙子/乾隆三十五年设)把总二员(分防丰/镇厅四)
(美庄/二汛)经制外委 额外外委
  应州营守备(驻应/州)千总(防马邑/乡汛)经制外委二员(一/驻)
(本营一防/马邑乡汛)额外外委
    以上杀虎口协宁武城等三十营均隶大同
    镇管辖
卷四十六 第 18b 页
 ︹户口︺(原额人丁一百七十八万一千四百七十六今/滋生男妇共一千四百五十九万七千四百二)
(十八名口计二百三十/九万四千九百三户)
 ︹田赋︺(田地五十二万五千五百一十一顷五亩有奇/额徵地丁正杂银三百三万六千七百九十一)
(两六钱七分七釐粮一十一/万九百石九斗九升有奇)
 ︹税课︺(杀虎口户关额徵正税银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九两九钱五分有奇盈馀银一万五千四百一)
(十四两有奇工关额徵正税银七千二百两归化/城额徵正税银一万五千两又制钱九千串盈馀)
(银一千六百两落地木税银四百四十六两武元/城额徵木税银一千二百三十一两有奇盈馀银)
(二两河东正引馀引共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道/额徵盐课银二十五万八千八百七十一两六钱)
(九分一釐有奇又吉兰泰裁改馀引八万七千五/道额徵盐课银三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两七钱五)
(分又阳曲榆次等三十州县另行土盐引四万二/千一百五十一道额徵税银一万七千八百五十)
卷四十六 第 19a 页
(八两/有奇)
 ︹名宦︺︹汉︺郭伋(茂陵人为并州牧素结恩德建武十一/年帝以卢芳据北土复调牧并州入界)
(老幼相携逢迎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
(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比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诸儿止野亭须期乃入伋知卢芳夙贼难以)
(力制常严烽堠明购赏以结寇心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郭丹(穰人/建武)
(中迁并州牧/有清平称)周举(汝阳人顺帝时为并州刺史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
(之禁至其亡月辄一月寒食莫敢烟㸑岁多死者/举到州作吊书置子推庙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
(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赵岐(长陵人延熹元年为/并州刺史有守边策)︹三国︺︹魏︺梁
  习(柘人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胡狄在界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共为寇害习诱谕招纳稍荐)
(举其豪右发诸丁彊以为义从勇力吏民去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
卷四十六 第 19b 页
(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
(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在/州二十馀年而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陈泰(许昌/人正)
(始中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桑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
(泰市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徵为尚书悉以还之)︹晋︺鲁芝(郿人宣帝时/为使持节领)
(并州刺史/绥辑有方)刘琨(魏昌人永嘉元年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时并土饥荒百姓无复)
(人色琨至剪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狱寇/盗互来掩袭恒以城门为战场百姓负楯而耕属)
(鞬而耨琨抚循劳来甚得物情刘渊时在离石相/去三百里琨密遣离间其部降者万馀渊甚惧遂)
(徙居蒲/子城)︹隋︺李雄(高邑人后入长安晋王广镇并州/以雄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当官)
(正直侃然有不可犯之/色王甚敬惮吏民称焉)︹唐︺李杰(滏阳人神龙中为/河东巡察黜陟使)
(课最/诸道)郭子仪(郑人广德元年兼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李光弼(柳/城)
卷四十六 第 20a 页
(人天宝中为河东节度使拔常山赵/郡败安庆绪史思明之兵于太原)王忠嗣(郑人/天宝)
(初为河东节度使持重安边不生事训练士马随/缺缮补军中士气盛日夜思战忠嗣纵诡间伺虏)
(隙时出奇兵袭敌所向无不克每出召属长付以/兵使授士卒虽弓矢亦志姓名其上军还遗弦亡)
(镞皆按名第罪以是部下人自劝器/甲充牣据要险筑城堡斥地甚远)王思礼(高丽/人入)
(居营州乾元中为河东节度副大使持法/严明士不敢犯器甲精良储粟至百万斛)马燧(郏/城)
(人大历中为河东节度使时太原兵力衰单燧募/得数千人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悉成精卒造器用)
(皆完锐居一年辟广场肄兵得三万威震北方德/宗初年北边数有警燧念晋阳王业所基宜固险)
(以示敌乃引晋水架汾而属之城潴为东隍省守/陴万人又酾汾环城树以固堤李怀光反河中诏)
(燧为河东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讨之时天下蝗兵乏食中朝臣请宥怀光燧入朝)
(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不阅月河中平)浑瑊(本铁勒九姓/之浑部世为)
卷四十六 第 20b 页
(皋兰都督朱泚平授河中绛慈隰节度使与马燧/同讨李怀光怀光平还屯河中贞元后天子恐藩)
(侯生事稍桀骜则姑息之惟瑊奏论不尽从可辄/私喜曰上不疑我故治蒲十六年常持军猜间不)
(能/入)裴谞(闻喜人代宗时为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纳)
(几何谞久不对帝问之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农人愁叹谷粟未种诚谓陛下先访疾苦而乃)
(责臣以利故未敢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李自良(泗水人贞元中为/河东节度使居治)
(九年举不愆法简俭易循/民不知有军上下谐附)严绶(华阴人宪宗时为/河东节度使选兵)
(遣大将李光颜助平夏州杨惠琳及蜀刘辟在镇/九年尚宽惠治称著闻士马孳息尝大阅旗帜周)
(七十里回鹘梅录将/军在会闻金鼓震伏)吕元膺(东平人元和中为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
(姑息独元膺秉正自持监军/及中人往来者无不严惮)郗士美(金乡人宪宗/时充昭义节)
(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千/石羊千首酒数千斛潞人困甚士美悉去之出廪)
卷四十六 第 21a 页
(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亦罢之讨王承宗大将王献为前锋恣横)
(逗挠士美斩以徇亲鼓之遂大破贼时诸镇兵/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秘(陇西人宪宗时拜昭义军节度使时潞人彫耗/秘至则约出入啬用度比四年储钱十七万缗)
(粮七十万斛器械/坚良复为完镇)裴度(元和末为河/东节度使)李载义(自称/恒山)
(悯王之后文宗时为河东节度使回鹘使者岁入/朝所过暴慢吏不敢呵禁但严兵自守虏狃习益)
(謷悍载义召大酋戒之因悉罢/所防兵酋严惮之讫无犯者)柳公绰(华原人太/和四年为)
(河东节度使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北虏遣梅录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
(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
(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陉北有沙陀部/勇武喜斗为九姓六州所长公绰召其酋朱邪执)
(宜治废栅十一募兵三千留屯塞上其妻母来太/原者令夫人饮食问遗之沙陀感恩故悉力保障)
卷四十六 第 21b 页
  刘沔(彭城人会昌初为河东节度使兼招抚回鹘/进屯雁门关回鹘寇云州沔击之斩七禆将)
(败其众迎太和公主还诏/录李靖平颉利事赐之)李固言(其先赵人会昌/初领河中节度)
(使蒲津河水岁坏梁吏撤笮用舟邀乞行人固言/至悉除之帝伐回鹘诏方镇献财助军上疏固谏)
  石雄(徐州人会昌中由晋绛行营节度使徙河中/时刘稹为雄所破势危蹙其大将郭谊密献)
(款请斩稹首自归众疑其诈雄大言曰稹之叛谊/为主谋今欲杀稹乃谊自谋又何疑以七千人径)
(薄潞受/谊降焉)毕诚(偃师人宣宗时为河东节度使河东/尤近胡复修杷头七十烽谨候虏寇)
(不敢/入)卢简求(蒲人为河东节度使太原统吐浑契/苾沙陀三部难驯制他帅或与诅盟)
(质子弟然寇略不为止简求归所/质开示至诚虏惮其恩信不敢乱)崔彦昭(清河人/懿宗时)
(为河东节度使先是沙陀诸部多犯/法彦昭抚循有威惠三年境内大治)郑从谠(荣阳/人僖)
(宗时为河东节度使兼行营招讨使诏自择参佐/皆一时之选时承张彦球所部军乱剽寇日旁午)
卷四十六 第 22a 页
(从谠既视事奸无廋情乃推捕反贼诛其首恶/释彦球不问而付以兵得其死力下皆惕伏)
  揆(武水人昭宗讨李克用授揆昭义军节度使以/本道兵会战克用伏兵刁黄岭执揆厚礼而将)
(用之揆大骂不屈克用怒使/以锯解之至死詈声不绝)︹五代︺︹唐︺李嗣昭(太谷/人天)
(祐三年为昭义军节度使梁遣李思安将兵十万/攻潞筑夹城以围之又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
(使者闭门拒守踰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绥甚有恩意)︹宋︺李允则(盂/人)
(太平兴国中使河东/路决系囚原逋欠)李若拙(万年人同勾当河东/转运兼云应等八州)
(事尝诣阙言边/事太宗嘉之)索湘(盐山人端拱中为河东转运/使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抵)
(无定河水涸军渴乏湘辇大/锹千枝至令凿井众赖以济)姚铉(庐州合肥人至/道中为河东转)
(运使上言所在官吏有经画利济事可长久者岁/终书历受代日录付新官俾之遵守若事有灼然)
(非便听上闻俟/报改正诏从之)郑文宝(景德初契丹入边徙文宝/为河东转运使文宝安辑)
卷四十六 第 22b 页
(所部募乡兵张边备又领/番汉兵赴河北手诏褒谕)宋搏(掖人真宗时为河/东转运使上言大)
(通监冶铁盈积可备诸州数十年鼓铸愿罢采以/纾民又请纠诸州丁壮为兵以增戎备在任凡十)
(一年河东接西北境边事未息屯/帅甚广博经制漕运以干治称)陈尧佐(阆中人/真宗时)
(为河东路转运使地寒民贫仰石炭为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孙冲(平/棘)
(人真宗时为河东转运使会汾州军噪捽守佐堂/下劫之城中戒备冲至州命弛备置酒张乐推首)
(恶十六人/斩之遂定)崔峄(长安人为河东转运使会更钱法/潞州民大扰推其首恶诛之人心)
(遂/定)杨偕(坊州人仁宗时为河东都转运使召选三/路民为兵偕言方今兵不为少苟多而不)
(练则其势易败又困国而难供时/论者惟务多兵而偕论常如此)杜衍(山阴人提/点河东路)
(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冶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
(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文彦博(介休人仁宗时以/直史馆为河东转)
卷四十六 第 23a 页
(运副使鄜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而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
(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乃解去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熙宁九年拜)
(司空河东/节度使)包拯(合肥人为河东转运使耿介自持/常经理鹾政以通商贩军国赖焉)
  范仲淹(吴县人仁宗时边陲有警以仲淹为河东/陜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
  欧阳修(庐陵人仁宗时奉使河东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岁得粟数百万)
(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何郯(成都人仁宗时为河/东都转运使故相梁)
(适帅太原病不能视事内臣苏安/静钤辖兵马怙宠不法皆劾奏之)任颛(寿光人仁/宗时为河)
(东转运使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未尝以胥吏自随人安其政)周沆
(益都人仁宗时为河东转运使民盗铸铁钱/法不能禁沆故抑钱价铸者以无利自息)王举
  元(镇定人仁宗时为河东转运使夏人来争屈野/地举元从数骑渡河设幕与之议示以赤心夏)
卷四十六 第 23b 页
(人感/服)赵滋(开封人管勾河东经略司公事建言代/州宁化军有地万顷皆肥美可募人田)
(作教战射为堡/砦人以为利)程师孟(吴人提点河东路刑狱晋/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
(雨水蜀如黄河可溉灌师孟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阎询
(天兴人为河东转运使言三路土兵/疲老者听其族以强壮者代从之)张景宪(河南/人熙)
(宁中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道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
(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刘庠(彭城人神宗时除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之产铁利为饶请复)
(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计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太原)
(府募民子弟剽锐工技击者籍为勇敢又仿/汉谪戍法贳流以下罪徙实河外边备修饬)陈安
  石(河阳人熙宁中韩绛镇太原议行盐法与盐司/多不合乃以安石为河东都转运使议始定谓)
(其僚曰兴事当有渐急则扰乃出盐付民而卑/之券使随所得贸易鬻毕仍归劵私贩为减)
卷四十六 第 24a 页
  廉(分宁人提点河东刑狱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其后辽人果略取两不耕)
(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王靖(莘县人提点河东刑狱长子县/贼杀人捕治十数辈不得实皆)
(释去靖阅其牍曰此真贼/也教吏曲折讯囚果服罪)毕仲游(郑人哲宗时提/点河东路刑狱)
(太原铜器名天下独不市一物惧人以为矫且行/买二茶七时韩缜镇太原曰如公叔可谓真清矣)
  范纯粹(仲淹子哲宗时帅河东奏晋绛陜三州土/腴人多违法或改易种色或遣子弟公皂)
(监穫贪污猥贱乞/下监司改正从之)吴时(邛州人徽宗时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分粟以赈民)
(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郭忠孝(河南人宣和间为河东/路提举解梁猗氏与河)
(东接壤盗贩盐者数百为群岁起大狱转相/告引抵罪者众忠孝止治其首馀悉宽贷)郭永
(元城人提点河东刑狱时高宗命宗泽守京师将/复两河檄永与大名帅相犄角不数日声振河朔)
(已没州县皆复应宋军金人亦畏之不/敢动后刘豫来寇无援城陷不屈死)︹金︺耶律怀
卷四十六 第 24b 页
  义(辽宗室天会初为西南路招讨使新降诸部兵/革之馀多匮乏怀义择冲要地建城市通商贾)
(自是衣食岁/滋畜牧蕃息)范承吉(天眷六年河东北路转运使/时承宋弊民赋繁重承吉为)
(经画立法简便所入增十数/万斛官既足而民亦有馀)富珠哩阿老䍐(隆州/人为)
(西南招讨使有司督本路明安人户所贷官粟富/珠哩阿老䍐乞俟丰年从之军人有以甲叶贸易)
(诸物天德榷场及界外岁采铜矿或因私挟兵铁/与之贸易皆一切禁绝上番军不许用亲戚奴婢)
(及佣雇者营堑损圯以时修葺兵民皆畏爱之/富珠哩阿老䍐旧作孛术鲁阿鲁䍐明安旧作猛)
(安今并/改正)张亨(漷阴人章宗时为河东南北路提刑/使兼劝农采访事存大体略苛细访)
(利病条十三事/以闻上嘉纳之)舒穆噜元毅(咸平人本名神思明/昌中迁汾阳军节度)
(副使时石岚间贼党啸聚肆行剽掠朝廷命元毅/捕之贼畏而遁元毅追袭尽殪之二境以安/舒)
(穆噜元毅旧作石/抹元毅今改正)伊喇益(中都路人承安末为河/东南北路按察使旧制)
卷四十六 第 25a 页
(在位官有不任职委所属上司体访许州府长贰/互相举申益言此伤礼让恐同官因之不睦别生)
(奸弊乞止令按察使纠劾似为得体又言随路点/军官与富人饮会献遗宜严究治上皆纳之/伊)
(喇益旧作移/刺益今改正)毕兰阿鲁岱(贞祐初昭义军节度使/缮完州县之可守者不)
(可守者徙其民依险为栅泽州旧隶昭义军后改/隶孟州复议迁城毕兰阿鲁岱奏迁城则失太行)
(之险而沁南昭义不通问矣诏泽州复隶昭义军/是岁潼关失守毕兰阿鲁岱陈河北利害曰河东)
(河北之势全恃潞州潞州兵强则国家基本渐可/复立乞复置潞州帅府诏从之/毕兰阿鲁岱旧)
(作必兰阿鲁/带今改正)完颜从坦(金宗室贞祐中充宣差都/提控安抚山西军民上书)
(言绛解二州民皆恃盐布易米今大阳等渡不许/粟麦过河乞罢其禁官税十三则公私皆济又言)
(中条以南诸县为陜洛襟喉乞加兵分戍平陆产/银铁若以盐易米募工炼冶可以广财用备戎器)
(尚书省议惟许/放大阳等渡)李革(河津人兴定元年以知平阳/府事权参知政事为河东行)
卷四十六 第 25b 页
(省太原兵缺食革移粟七万石济之二年宣差叶/赫素色至河东时晚禾未熟牒行省耕毁清野革)
(奏今岁雨泽及时秋成可待如令耕毁民将不堪/诏从革奏十月平阳被围城中军不满六千屡出)
(战旬日间伤者过半徵兵吉霍隰三州不时至禆/将李怀德缒城出降兵自城东南入左右请革上)
(马突围出革叹曰吾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见天子/汝辈可去矣乃自杀/叶赫素色旧作黏割梭失)
(今改/正)完颜额楚瑚(隆安府人汾阳军节度使兼经/略使兴定二年九月城破死焉)
(完颜额楚瑚旧作/完颜讹出虎今改正)纳赫布鲁都(大名路人贞祐/间授元帅右监)
(军兼昭义军节度使行元帅府事兴定二年潞州/破力战死赠御史大夫/纳赫布鲁都旧作纳哈)
(蒲刺都/今改正)︹元︺瑚兰(大同人太宗时为山西大达鲁噶/齐西方多盗郡县捕不得计所失)
(值倍偿郡县苦之有甄军判者率群盗往来阜平/曲阳间杀人军源界而夺之财县以失捕当偿瑚)
(兰曰此大盗也县岂能制哉即遣千人捕甄杀之/劝其馀党害乃除/瑚兰旧作忽兰达鲁噶齐旧)
卷四十六 第 26a 页
(作达鲁花赤/今并改正)张德辉(交城人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汀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
(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耋不远数千里来见曰六/十年不复见此太平官长矣民情爱戴奉之若神)
(明)李德辉(潞人中统末山西宣慰使权势之家籍/民为奴者咸按而免之复业近千人焉)
  姚天福(雁门人至元时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时北鄙兵兴转输繁急河东民苦徭役天)
(福以反侧为忧劾/执政失计奏罢之)雷膺(浑源人至元十一年佥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事)
(以称/职闻)程思廉(东胜州人成宗即位除河东山西廉/访使太原岁饲诸王驼马一万四千)
(馀匹思廉为请止饲千匹平阳诸郡岁输租税于/北方民甚苦之思廉为请得输河东近仓旧法决)
(事咸有议劄权归曹吏思廉自/判牍尾某当某罪吏皆束手)达尔玛(高昌人大/德时河东)
(道廉访副使隰州村民赛社因醉殴杀姚甲为首/者乘间逃去有司逮同会者系狱历岁不决达尔)
(玛曰杀人者既逃存亡不可知此辈皆挂误无罪/而反桎梏耶悉纵之/达尔玛旧作答里麻今改)
卷四十六 第 26b 页
(正)尉迟德诚(绛州人至大四年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击奸吏宽税敛上计京师)
(入见帝赐以食/擢工部尚书)王思诚(滋阳人至正时出佥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事行)
(部武乡县监县来迓思诚语吏属曰此必赃吏未/几有愬于道侧者曰得母愬监县敚汝马乎曰然)
(监县抵罪吏属问先知之故/曰衣敝衣乘骏马非诈而何)︹明︺张孟兼(浦江人洪/武中山西)
(佥事廉劲疾恶纠摘奸猾吏/民闻张佥事行部凛然堕胆)郑辰(西安人永乐中/为山西按察使)
(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入/山谷抚谕皆感泣复为良民)王骥(束鹿人永乐/中为兵科给)
(事中使山西奏免盐/池逋课二十馀万)张政(广德人宣德初以御史/巡按山西时诸郡逋租)
(至二百馀万石政请随土产折纳民大称便斥/贪除暴治行称最就拜山西按察使风纪益振)
  常祖(涵江人山西布政司左参议并晋地瘠民贫/岁凶多流亡常祖奏乞招徕免役三年悉复)
(业平阳有盗千人为患常/祖推诚谕之不旬日皆降)子谦(钱塘人宣德中以/兵部右侍郎巡抚)
卷四十六 第 27a 页
(河南山西至官遍历诸州县察所宜兴革一岁章/数上英宗时请以两省积榖每岁支给缺食下户)
(府州县吏秩满当迁即豫备粮储未足不听离任/自是储偫充满民无水旱忧又以大同在塞外悬)
(远请别设御史治之而尽夺镇将/之役卒私垦者为官屯边用亦溢)徐永达(归德人/正统初)
(为山西按察使巡按御史非法用刑劾罢之日蔬/食再餐妻家居纺绩以供其衣卒之日贫不能具)
(棺巡抚于谦/解金带以赙)白圭(南宫人正统中巡按山西辨疑/狱百馀部檄朔州课钞益三之)
(二圭疏争复三/十取一之旧)石璞(临漳人正统中山西布政使/刚直有治行景泰初以兵部)
(尚书出募山西义勇又出理大/同军饷及归无第宅人服其清)邱陵(兰阳人天顺/中为山西布)
(政使善理剧不惮劳苦/袪弊戢奸甚有威惠)朱鉴(晋江人以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时额森日)
(窥塞下鉴修筑各州县及沿边城堡聚置骑甲万/馀募壮勇一万七千人以谨防禦景泰初寇数万)
(攻雁门关命鉴移镇雁门寇旋/引去/额森旧作也先今改正)雷复(宁远人成化/七年巡抚山)
卷四十六 第 27b 页
(西端恪守法得军民心屡禦边警赐敕奖劳时/山西大祲复疏请发帑赈赡上从之卒于官)
  乔新(广昌人成化中巡抚山西能却敌惠民后山/西大饥乔新以刑部左侍郎往赈请尽蠲租)
(赋发内帑及盐课银数万两又设法劝谕得粟数/十万石择有司分赈又募兵疏沟渠偿以粟共活)
(三十馀万人还流/民十四馀万户)胡谧(会稽人成化中山西提学/副使论诸生文高下悉当)
(山西故无志/自谧创之)叶淇(山阳人成化二十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岁大饥请发帑)
(三万金赈济部内宗室吉凶费皆取之民间淇请/停止明年泽潞旱奏蠲秋粮九十五万石民得苏)
(息)杨一清(巴陵人成化末山西提学佥事师范端/严人才高下甄别不爽表节义禁浮华)
(士人翕/然宗之)顾佐(临淮人宏治中巡抚山西宗室第宅/官为缮费不赀佐请悉令自营治正)
(统末权发太原平阳民戍/边后遂久不代奏令代还)张敷华(安福人宏治中/以右副都御史)
(巡抚山西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利转运者仍输米民便之)吴道安
卷四十六 第 28a 页
(河内人宏治中山西副使整饬三关兵备道创筑/宁武新城设宁武所及沿边堡寨募军充实武备)
(一/新)丛兰(文登人正德八年以右都御史总制宣大/山西军务霍什以五万骑自万全右卫趋)
(蔚州大掠又三万骑入平鲁城南兰阴置㐲使人/为田间饷而躬率兵追寇寇走掠食食有毒多踣)
(伏兵乘之遂遁/霍/什旧作火筛今改正)李钺(祥符人武宗时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小王子入)
(白羊口钺度宣大有备必窥岢岚五/台间乃亟画战守寇果犯岢岚败之)朱裳(沙河人/正德初)
(以御史巡盐河东时有幸臣遣人牟盐利裳禁勿/予有夤缘奏乞盐引者下户部尚书石玠曰汝无)
(庸朱御史/不汝听也)戴鱀(鄞人正德中山西按察使整饬宪/典官吏惮之有阉杀人匿宗室家)
(吏不敢问鱀收捕付狱有知县受赇杀人/巡按知其与权贵有连释之鱀为正法)宋景(奉/新)
(人嘉靖初山西副使汾州介休饥民聚为盗景擒/其魁而抚其被胁者从为山西布政使太原民多)
(逃徙所遗田责税现户景召人佃/垦而轻其赋定九则徵民皆赖之)毛伯温(吉水人/嘉靖中)
卷四十六 第 28b 页
(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大同镇边镇川宏赐镇河镇/卤五堡相距二百里极边近贼帐伯温修筑之募)
(军三千防守给以间田/永除其赋边防赖之)王仪(文安人嘉靖中山西/右参政分守冀宁寇)
(抵清源城仪洞开城门寇疑引去按行所部筑/城郭积糗粮榆次平定间皆有城寇不敢犯)
  鹏(抚宁卫人嘉靖中俺答大入山西以鹏为总督/修筑边墙九百三十馀里增新墩及护墩堡建)
(营舍又得地万四千九百馀顷人给五十亩省仓/储无算诸所规画多著为令以功进兵部尚书)
  曾铣(江都人嘉靖中巡抚山西经岁寇不犯/边增筑边墙四百馀里进兵部侍郎)韩邦
  奇(朝邑人嘉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将吏慑服)应槚
(建昌人嘉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时所部/岁被兵槚简精锐葺营堡谨斥堠聚兵扼要害敌)
(知有备/不敢犯)翁万达(揭阳人嘉靖中以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储戎器谨)
(侦候明赏罚将卒母敢离次得降人厚抚之益知/敌情又请筑大同宣府边墙千馀里凡墙堞近远)
卷四十六 第 29a 页
(濠堡深广曲尽其宜由是敌不敢轻犯墙内戍者/得以暇耕牧边费日省后以却敌功进兵部尚书)
  杨守谦(徐州人嘉靖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请偏头老营堡二所馀地千九百馀顷兴)
(举营田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其后秋穫当帑金十万边关谷价顿减十五)李涞
(容城人嘉靖中山西总兵俺答瞰三关以涞拒险/不敢入俄突神池利民堡涞迎战于野猪沟驱之)
(出境晋署/都督同知)丁璋(嘉靖中山西副总兵二十年俺答/入宁武关璋大战于石湖岭与游)
(击周宇死之/赠恤如制)吴岳(汶上人嘉靖中历山西副使/右布政使并以清静得民)
  叔嗣(祥符人嘉靖中山西左参政/断疑狱十二事时称神明)葛守礼(德平人/嘉靖中)
(山西按察使汾俗狡悍二王府多招纳亡命/守礼严保甲简游徼盗发立擒治境内帖然)孙继
  鲁(云南人嘉靖中为山西参政分守冀南数绳约/宗藩自迁按察使赴太原宗藩百馀人拥马发)
(其装见敝衣外无长物愕然曰百馀年无此清吏/矣载酒追送以谢过焉后抚山西上言边事忤旨)
卷四十六 第 29b 页
卷四十六 第 29b 页
(犯/法)杨博(蒲州人嘉靖时以兵部尚书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大同方解围博亟请蠲被兵田)
(租因择丁壮为义勇分隶诸将复造偏箱车百辆/分置左右卫使有警则相声援筑堡浚濠数出奇)
(兵袭敌敌/为徙帐)万恭(南昌人嘉靖末以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屡摧勍敌缘河筑墙以防套)
(寇东掠又教民用水/车溉田民大利之)杨巍(海丰人隆庆初巡抚山/西所部驿递银岁徵五)
(十四万巍请减四之一修筑沿边城堡千/馀里檄散大盗李九经党旋乞养母去)宋纁(商/邱)
(人隆庆初以御史巡抚山西俺答陷石州将/士捕七十七人当斩纁讯得其诬释者殆半)王崇
  古(蒲州人隆庆四年以兵部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俺答纳叛人赵全等屡为边害俺答孙)
(巴䍐内齐以俺答夺其妻怒忿来降崇古因以款/俺答使以叛人赵全等易而归之俺答遂缚全等)
(来献于是归巴䍐并封俺答通贡布俺答誓不犯/大同边境休息/巴䍐内齐旧作把汉那吉今改)
(正)王世贞(太仓人隆庆中山西/按察使有廉能名)方逢时(嘉鱼人隆/庆中左佥)
卷四十六 第 30a 页
(都御史巡抚大同与总督王崇古定计挟巴䍐以/索叛人赵全等于俺答以功进兵部尚书万历初)
(代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申明贡/布之约两人首尾共济边境遂安)沈子木(归安/人万)
(历初山西布政使晋中大饥仿郑侠流民图奏上/得捐帑十万为赈全活甚众进本省巡抚威惠并)
(行吏肃/民安)王象坤(新城人万历中山西左布政使有/清操多惠政都御史温纯请显陟)
(一人以风天下/谓莫如象坤)孙维城(邱县人万历间山西按察/使寇小酋安图恃骁健挟)
(市龙门请以五千铁骑待命阙下维城知其虚实/禁止之乃献出边属夷自赎毋敢挟市幕府上其)
(功进右布政使/安/图旧作安兔今改正)李维桢(京山人万历间山西/按察使明断如神不)
(事苛刻纂修山西通志考/覈精详当时号为信书)吕坤(宁陵人万历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
(山西约将吏不得私馈遗饬边防恤民瘼庶政毕/举尝历三关见将校无知兵者严行训练又立保)
(甲法籍丁壮令各习戎器而拔其/尤者为长由是列城皆有武备)魏允贞(南乐人/万历二)
卷四十六 第 30b 页
(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裁幕府岁供及/州县冗费以其银数万缮亭障建烽堠置器市马)
(易粟又奏免平阳岁额站银八万以所省邮传羡/银补之雁门平定军以逋屯粮窜徙奏除其租招)
(令复业岢岚互市省抚赏银六万汾州有两郡王/宗人与军民杂处知州秩卑不能制奏改为府时)
(边镇废弛允贞视要害筑边墙万有数丈政声大/著上亦数嘉其能会诏中官张忠等采矿山西抗)
(疏极谏张忠等暴横不法疏暴其罪/皆不报遂乞养亲归士民为立祠)吴甡(兴化人/崇祯七)
(年擢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时陜豫流贼每冬月辄/履冰渡河肆掠甡相地险易令严警备贼至多被)
(伤自是连三岁无一潜渡者滨河二千里皆得休/息又平境内大盗贺宗汉刘浩然高加计每行军)
(树二白旗凡胁从及老弱妇女跪其/下即免死莅事四年军民戴若慈母)卢象升(宜兴/人崇)
(祯九年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大兴屯田二年积谷/二十万石暇则率将士较射发无不中竟象升在)
(事塞上宴然后死难/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肃)蔡懋德(昆山人崇/祯中以佥)
卷四十六 第 31a 页
(都御史巡抚山西数平盗乱十六年冬流贼陷陜/西自蒲州北抵保德二千馀里悉与贼邻恃黄河)
(为限穷冬冰合贼骑得长驱懋德以疲卒三千当/数十万强寇日奔走平阳汾州间犹屡挫之大庆)
(风陵吉乡诸渡晋王趣懋德还守太原贼即渡河/陷平阳李自成遣使招降懋德斩之太原陷与中)
(军副总兵应时盛偕至三立祠缢死福王时议谥/忠襄/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恪时)
(盛辽阳人城陷后杀数十人而出还顾不见/懋德复斫门入懋德死亦取弓弦自勒死)赵建
  极(永宁人山西左布政使流贼攻太原偕巡抚蔡/懋德及诸监司等分门守禦城陷危坐公堂贼)
(拥见李自成迫之跪不屈授以官大骂遂见/杀/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节悯)蔺刚
  中(陵县人山西副使从蔡懋德守太原时调阳和/兵三千拹守刚中疑其为贼内应移之南关外)
(果叛迎贼城陷被执说之降大骂贼杀之首既堕/复跃起丈馀贼皆辟易/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悯)周遇吉(锦州人崇祯十五年以左都督为/山西总兵官汰老弱缮甲仗练勇)
卷四十六 第 31b 页
(敢一军特精李自成陷全陜将犯山西遇吉以沿/河千馀里贼处处可渡分兵扼其上流以下流蒲)
(坂属之巡抚蔡懋德及平阳太原陷贼遂破忻围/代遇吉先在代遏其北犯乃凭城固守潜出兵奋)
(击数日杀贼无数会食尽援绝退保宁武关贼踵/至遇吉发大炮设伏复杀贼二万人城陷被执大)
(骂不屈贼丛射杀之妻刘氏亦据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纵火焚之阖家尽死后)
(自成入京师每语人曰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福王时赠太保谥忠武祀旌忠祠/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武)
 ︹本朝︺马柱国(奉天人顺治初巡抚山西时流寇据太/原凡八月柱国至即击破之尽诛馀孽)
(之匿民间者安集抚循民渐复业时客兵数往来/苦供亿繁柱国悉心措置里闬若不知有兵者康)
(熙三年/祀名宦)黄徽孕(晋江人顺治初巡按山西时三晋/初定民尚多窜山谷间徽孕单骑)
(开谕悉令复业先是闯贼据晋徵赋已过半及贼/平徽孕疏请已经伪官徵者尽豁之民有死义者)
卷四十六 第 32a 页
(悉具状以闻又请录用绅士之贤者及设学/臣立师儒复站银禁告讦四事皆次第举行)申朝
  纪(奉天人顺治二年巡抚山西下车劾贪吏数十/人属员肃然站银旧额一十五万明季裁充饷)
(驿费不足派之里甲至二十万有奇朝纪请复其/旧驿马官牧无得累民勒石郡邑民德之剿阳城)
(土贼王希尧汾州叛兵李本清宁乡/逆民杨春畅数有功五年卒祀名宦)祝世昌(奉天/人顺)
(治初巡抚山西时大同降将姜镶叛郡邑震动世/昌力请发兵殄灭办饷数十万民不病扰事平疏)
(请豁逋赋七百万石徭十馀/万丁未几卒于官百姓巷哭)孙茂兰(辽阳人顺治/四年山西左)
(布政使时驻防兵圈民地胥以废藩土田给之而/屯丁多抗不输租茂兰绳以法民得安业或兵民)
(相搆茂兰用情理/讯之咸服其平)刘宏遇(奉天人顺治七年巡抚/山西时姜镶初平村聚)
(多蹂躏逋赋巨万宏遇疏请得豁又恤诸死事家/建忠烈祠祀之九年旱饥遣使分赈全活甚众汾)
(流侵会城筑堤障之既/去民怀其德建祠祀焉)刘嗣美(陈留人顺治中巡/按山西弹劾不避)
卷四十六 第 32b 页
(权贵时微行访民疾苦奸胥墨吏惮之弁卒占民/居者令胥出赁直草豆输会城市魁缘典守以肆)
(勒索立置之法晋/人称为真御史云)李之芳(武定人顺治十六年巡/按山西措注有条贪墨)
(吏多/敛迹)王庭(嘉兴人顺治末山西右布政使以廉洁/倡属吏令尽心牧养慎出纳吏不得上)
(下其手郡邑肃然/及去民歌思不辍)穆臣(满洲人康熙十五年山西/按察使持法平遇讼者辄)
(以善言和解散银米于/囚必亲诣狱按名给之)张鹏翮(遂宁人康熙二十/四年官河东转运)
(使力请巡盐使者题豁加课督修城/隍四面砖甃在官三年以清廉著)郝惟谦(霸州/人康)
(熙二十八年以御史巡视河东盐政请豁浮徵以/充正课又修护城渠堰令按丁分工书于籍有毁)
(坏辄按名重筑自/是渠堰无不固者)刘元勋(咸阳人康熙间山西粮/驿道以养马费有正供)
(而晋皆民养严禁之委赈大同不漏不/冒所驻地有槐一株民号为刘公槐)觉罗石麟
(正红旗人雍正五年任山西巡抚于晋省邻界僻/路处添设墩台营汛奏给佐杂等官养廉银两又)
卷四十六 第 33a 页
(以蒲州平垣潞泽各营汛广兵/单请加设弁兵俱下部议行)书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五十)
(五年任山西巡抚董/率属员留心民事)朱圭(大兴人乾隆三十四年/任山西布政使奏保护)
(城工事宜三十六年护巡抚事奏筹土/默特官兵盘费均得/旨允行)蒋兆奎(渭/南)
(人乾隆四十四年任泽州同知荐升山西巡抚屡/著政声嘉庆二年剿办教匪调派官兵妥速特邀)
(议/叙)
卷四十六 第 33b 页

                         纂修官(臣)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莼/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臣)徐 堉恭 校
卷四十六 第 34a 页
卷四十六 第 35a 页
卷四十六 第 36a 页
卷四十六 第 37a 页
卷四十六 第 38a 页
卷四十六 第 39a 页
卷四十六 第 40a 页
卷四十六 第 41a 页
卷四十六 第 42a 页
卷四十六 第 43a 页
卷四十六 第 44a 页
卷四十六 第 45a 页
卷四十六 第 46a 页
大清一统志
 太原府(山西省治东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三十里东至平定州寿阳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汾州府永宁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县/界四百七十里北至忻州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
(辽州榆社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忻州定襄县界一百八)
(十里西北至保德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昴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初为唐国后
  更曰晋国战国属赵秦庄襄王四年置太原郡(东/境)
(为上党郡地北/境为雁门郡地)汉高帝六年为韩国十一年为代
  国文帝二年为太原国元鼎三年国除为太原郡
卷四十六 第 46b 页
  属并州后汉因之为并州治(东境置乐平郡兼为/常山郡地北境为雁)
(门郡增置/新兴郡)晋为太原国永嘉末陷(永嘉六年为刘/渊所据建兴四)
(年属石汉后属苻秦太元十一年属/西燕十九年属后燕皆为太原郡)后魏仍曰并
  州太原郡(东境仍为乐平郡北境仍为雁门/郡增置肆州改新兴为永安郡)北齐
  置省建别宫周置并州六府后废六府置总管隋
  开皇初废郡置河北道行台九年复改为总管府
  大业初府废复曰太原郡(东境为乐平郡北境为/雁门郡改永安置楼烦)
(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并州置总管府七年改大都
  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神龙元年罢都开元十一
  年复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元和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
卷四十六 第 47a 页
(五道置采访使太原为河东道/按日知录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
(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天宝元
  年加号北京上元二年罢京宝应元年复曰北都
  为河东节度使治五代梁曰并州河东军后唐冂
  光元年建西京三年又改北京周时为北汉都宋
  太平兴国四年降为并州嘉祐四年复曰太原府
  太原郡河东节度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为河东
  路治金曰太原府武勇军分为河东北路治元太
  祖十一年置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改曰冀宁
  路属河东山西道明复曰太原府为山西布政使
卷四十六 第 47b 页
  司治
 本朝为山西省治领州一县十
  阳曲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平定州寿阳县界六十里西至)
(交城县界九十里南至太原县界十里北至忻州/界一百十里东南至榆次县界二十里西南至交)
(城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平定州盂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二十里汉晋阳汾)
(阳狼孟三县地后汉末始移置阳曲县属太原郡/晋因之后魏改属永安郡隋开皇六年改曰阳直)
(十六年又改曰汾阳属并州大业三年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复名阳曲属并州开元十一年属太)
(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七年移并州来治/后遂为太原府治金元明不改/本朝因之)
  原县(在府西南四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榆次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阳)
(曲县界四十里南至徐沟县界三十里北至阳曲/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徐沟县界三十里西南至)
卷四十六 第 48a 页
(交城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阳曲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四十里古唐国地春秋为)
(晋阳邑秦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汉因之后汉兼/为并州治晋及后魏因之北齐武平六年分置龙)
(山县隋开皇十年改龙山曰晋阳改旧晋阳曰太/原皆为并州治唐仍二县为太原府治五代为北)
(汉都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废二县改置平晋/县熙宁三年省入阳曲政和五年复置属太原府)
(金贞祐四年又省兴定元年复置元属冀宁路明/洪武八年复曰太原县属太原府/本朝因之)
  榆次县(在府东南六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平定州寿阳县界三十)
(里西至太原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太谷县界三十/里北至阳曲县界八十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
(九十六里西南至徐沟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寿/阳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阳曲县界四十里春秋)
(晋魏榆邑战国属赵曰榆次汉置榆次县属太原/郡后汉魏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省入晋阳)
(景明初复置北齐改名中都隋开皇中复曰榆次/属太原郡唐属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四)
卷四十六 第 48b 页
(年移府来治七年府徙县仍属焉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本朝因之)太谷县(在府/东南)
(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辽州和顺县界一百十五里西至祁县界)
(十五里南至祁县界三十里北至徐沟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七十里西南至祁县)
(界四十里东北至榆次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徐沟/县界三十里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邑汉置阳邑)
(县属太原郡后汉魏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三年复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太谷属并)
(州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罢属并州开元十/一年属太原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冀宁路明属)
(太原府/本朝因之)祁县(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
(太谷县界三十里西至文水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十五里北至徐沟县界三十里)
(东南至沁州武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平遥/县界十五里东北至徐沟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文)
(水县界十里春秋晋祁邑汉置祁县属太原郡后/汉魏晋及后魏因之北齐省隋开皇中复置属并)
卷四十六 第 49a 页
(州唐初属太州寻仍属并州开元十一年属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属晋州元属冀宁路明属太)
(原府/本/朝因之)徐沟县(在府南八十里东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三十一里东至榆次)
(县界十三里西至交城县界五十八里南至太谷/县界十八里北至太原县界十三里东南至太谷)
(县界二十里西南至文水县界六十七里东北至/榆次县界二十里西北至太原县界二十里汉榆)
(次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清源县属并州大业初/省入晋阳唐武德元年复置仍属并州开元十一)
(年属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置徐沟县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八年以清源县省入)交城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
(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东至徐沟县界二/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宁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文)
(水县界十五里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文水县界十五里西南至文水县界二十)
(里东北至阳曲县界一百里西北至汾州府临县/界二百二十里汉晋阳县西境隋开皇十六年置)
卷四十六 第 49b 页
(交城县属并州唐属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于县设大通监仍属太原府金废监元属)
(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本朝因之)文水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祁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汾/州府永宁州界八十里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五)
(十里北至交城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平遥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汾州府汾阳县界三十里东北至)
(徐沟县界五十里西北至交城县界二十里战国/赵大陵地汉置大陵县属太原郡后汉魏晋因之)
(后魏太平真君九年改置受阳县仍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曰文水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属汾)
(州六年还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贞观初复故天/授元年改曰武兴神龙初复曰文水五代因之宋)
(金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本朝因之)岢岚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
(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宁武府五寨/县界三十里西至保德州界九十里南至岚县界)
(五十里北至五寨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岚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兴县界五十里东北至五寨县界四)
卷四十六 第 50a 页
(十里西北至保德州河曲县界七十里春秋晋地/后为楼烦所据汉为汾阳县地后汉建安末为新)
(兴郡地后魏为秀容郡地后为岚州地隋大业中/置岢岚镇唐长安三年置岚谷县属岚州神龙二)
(年省开元十二年复置岚谷县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五年于县置岢岚军属河东路熙宁二年省)
(县入军元丰六年复置县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岢岚州属河东北路元初仍降为县太祖十六年)
(省县入管州明洪武七年复置岢岚县/九年复为州属太原府/本朝因之)岚县(在府/西北)
(二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忻州静乐县界三十里西至兴县界八十)
(里南至汾州府永宁州界八十里北至岢岚州界/六十里东南至静乐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兴县界)
(八十里东北至静乐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岢岚州/界六十里汉汾阳县地后汉末为新兴郡地后魏)
(置岚州及岢岚县隋开皇中州县俱废大业八年/复置岚城县属楼烦郡唐武德四年改曰宜芳于)
(县置东会州六年改曰岚州天宝初曰楼烦郡乾/元初复曰岚州属河东道五代因之宋亦曰岚州)
卷四十六 第 50b 页
(楼烦郡属河东路金天会六年升为镇西军节度/属河东北路元至元二年州县俱省入管州五年)
(复置岚州属冀宁路明洪武初降为县八/年属太原府岢岚州/本朝属太原府)兴县(在/府)
(西北四百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岚县界六十里西至陜西榆林府神木)
(县界五十里南至汾州府临县界九十里北至保/德州界七十里东南至汾州府永宁州界一百三)
(十里西南至临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岢岚州/界七十里西北至保德州界一百里汉汾阳县地)
(北齐置蔚汾县属神武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石州/大业四年改县曰临泉属楼烦郡唐武德七年改)
(曰临津属岚州贞观元年又改曰合河五代宋及/金初因之后升为兴州属太原路元属冀宁路明)
(洪武二年降为县九年属太原府岢岚州/本/朝雍正三年改属保德州八年复属太原府)
 ︹形势︺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三国志魏/牵招传)襟四
  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唐李白饯/王赞序)临谷为堑因
卷四十六 第 51a 页
  山为障(旧/志)带二水之双流据百岭之重阻云代为
  之前襟泽潞为之后翼(府厅/壁记)
 ︹风俗︺土瘠民贫勤俭朴质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诗/集)
(注)人物阜殷不甚机巧然颇劲悍习于戎马前代
  以来亦多文雅之士(隋书地/理志)智愚不相欺贫富不
  相耀民不诪张士不挟党卿大夫不凌贱市公(旧/志)
 ︹城池︺太原府城(周二十四里门八池广三丈宋初土/筑明洪武中甃砖南北各有关城)
(本朝顺治六年于西南隅筑城为八旗兵/驻防之所后相继增修/阳曲县附郭)太原县
  城(周七里门四池广十丈明景泰初筑正德中/甃砖/本朝乾隆十二年修二十九年重修)
  次县城(周五里门三池唐三丈隋开皇初建明成/化中甃砖/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二十)
卷四十六 第 51b 页
(五年/重修)太谷县城(周十二里门四池广一丈明正德/中因旧址增建/本朝顺治六年)
(修乾隆二十/一年重修)祁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明嘉靖末因旧址增筑万历)
(间甃砖/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徐沟县城(周五里门四/池深九尺金)
(大定间筑明万历中甃砖/本朝/康熙九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交城县城(周五/里有)
(奇门四池广三丈唐天授初筑明/崇祯中甃砖/本朝康熙九年修)文水县城(周九/里有)
(奇门四池阔四丈宋元丰中筑明万历中甃砖/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七年)
(重/修)岢岚州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池广五丈宋元丰/中因故址展筑明洪武中甃砖/本)
(朝顺治/五年修)岚县城(周四里门三池深二丈宋绍圣中/筑明万历初甃砖/本朝乾隆二)
(十九/年修)兴县城(周二里有奇门四池深八尺明景泰/初筑隆庆二年甃砖/本朝康熙四)
(十九/年修)
卷四十六 第 52a 页
 ︹学校︺太原府学(在府治西北金天会中建元末北明/洪武初重建/本朝顺治十一年修)
(康熙十七年四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七名)阳曲县学(在县治西北金/大定中建明成)
(化中修/本朝顺治十一年重建/康熙十九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太原县学(在县/治东)
(旧在平晋故城内明洪武六年移建/今所/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榆次县学(在/县)
(治西宋咸平中建明宏治中重建/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谷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宁中建明嘉靖二年重/建/本朝顺治二年修康熙三十七年重)
(修入学额/数十二名)祁县学(在县治西南金大定中建在城/东南隅明嘉靖初迁建于此)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徐沟县学(在县治西/金大定中)
(建明宣德初重建/本朝康熙二十九/年修四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交城县学
(在县治东元大德中建明嘉靖二十七年重建/本朝顺治十八年修康熙四十年重修入学额数)
卷四十六 第 52b 页
(十二/名)文水县学(在县治东宋元符中建明宏治中/重建/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入学)
(额数二/十名)岢岚州学(在州治西南明洪武中建成化/初圯嘉靖中重建/本朝康熙)
(十一年修入/学额数八名)岚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元丰中建明/成化初增修/本朝雍正七)
(年修入学/额数八名)兴县学(在县治东北元至元间徙城北/山上明宏治中徙建旧址/本)
(朝康熙十年修三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清源乡学(在徐沟县西/南三十里旧)
(为清源县学金泰和初建/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并县入徐沟改为乡学以徐沟学训导移驻于此)
(入学额数/十二名)晋阳书院(在府治东南旧在府治西南/名三贤祠祀隋王通宋司马)
(光明薛瑄明万历初张居正奏毁所在书院祠遂/废后巡抚魏允贞复建/按省志以风后至叔齐)
(十七人位南向叔向至吕坤十八人皆名宦西向/董狐至薛瑄十六人皆乡贤东向卜子夏田子方)
(段干木皆寓贤居乡贤上题曰三立祠取三不朽/语也/本朝顺治初移建今所更名三立书院雍)
卷四十六 第 53a 页
(正二年复/改今名)二贤书院(在榆次县治东/本朝乾隆/十三年建嘉庆二十二年知)
(县路孟/逵修)源池书院(在榆次县东涡村/元耆民赵彬建)明经书院(在/榆)
(次县北赵村/本/朝乾隆十九年建)凤山书院(在太谷县治东街/本朝乾隆十七年建)
(嘉庆二十一年/知县陈履和修)金河书院(在徐沟县东南/本/朝康熙十八年建)
  川书院(在交城县南街/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县赵吉士建)养正书院(在交/城县)
(东门外/本朝/乾隆十三年建)菁莪书院(在交城县北门外/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
  卦山书院(在交城县北卧龙冈/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建)武陵书院(在文/水县)
(治西街/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按旧志载晋/溪书院在太原县西南十里明少保王琼建通济)
(书院在交城县东门外一隅书院在/交城县治西南隅今俱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三十二万三千七百一十七今滋生/男妇共二百八万六千六百四十名口计三十)
卷四十六 第 53b 页
(三万一千七/百八十五户)
 ︹田赋︺(田地五万九千五百七十二顷五十五亩九分/有奇额徵地丁正杂银四十万四千七百八十)
(二两五钱四分二釐粮二万四千/六百三十三石一斗二升有奇)
 ︹山川︺罕山(在阳曲县东五十里自太行蜿蜒而下东/跨平定州寿阳县南连榆次县周五十里)
(或讹为/看山)冽石山(在阳曲县西北四十里一名冽石/谷山罅出泉味甘美居人引流灌)
(田)崛𡼱山(在阳曲县西北四十里山/形峻峭多林木红叶最佳)亭子山(在阳/曲县)
(西北五十里下/有桃花三洞)方山(在阳曲县东北山/形如削见元和志)汉栅山(在/阳)
(曲县东北六十里周三十里接平定州盂/县界相传汉时尝置栅屯兵于此故名)阪泉山
(在阳曲县东北八十里相传旧名汉山晋文/公卜纳王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因改今名)织笄
  山(在阳曲县东北九十里其/形如鸟舒翼亦名凤凰山)石室山(在太原县西/南七里寰宇)
卷四十六 第 54a 页
(记后魏兴国土地记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识)卧虎山(在/太)
(原县西南七/里以形似名)悬瓮山(在太原县西南十里山腹巨/石如瓮水出其中亦曰汲瓮)
(山又名结绌山山海经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郭璞注在今晋阳县)
(西北北齐书杨愔传愔随父之并州入晋阳西悬/瓮山读书元和志一名龙山高齐武平六年置龙)
(山县以/此名)尖山(在太原县西南/十五里产矾炭)风谷山(在太原县西/十里即风峪)
(石壁有穴中有北齐天保时刻佛经石柱一百二/十六是山西接交城为唐北都西门之驿道/按)
(五代史及通鉴后唐申王存渥自晋阳走风谷盖/即此山胡三省注通鉴以风谷为岚谷之误恐非)
  婴山(在太原县西北三里隋图/经云婴山并州之主山)蒙山(在太原县西/北五里一名)
(西山隋书地理志晋阳县有蒙山元和志蒙山在/晋阳县西北十里十六国春秋曰前汉刘聪征刘)
(琨不剋略晋阳之人踰蒙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忠碑忠为周将讨齐战胜隋开皇二年追)
卷四十六 第 54b 页
(纪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父也)驼山(在太原县东北三十五里/状若驼峰产石炭一名黑)
(驼/山)牢山(在太原县东北四十五里一名看山出金/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晋阳猗卢救)
(之遂猎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麓台山(在榆次县东南一名鹿/台山魏书地形志榆次)
(县有鹿台山祠元和志麓台山俗名凿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旧志高数十仞顶平衍上有智伯)
(祠)宝峰山(在榆次县东南四十里蜿/蜒奇特其南有溪谷之胜)鹰山(在榆次/县东南)
(八十里小/涂水出焉)冀家山(在榆次县北四十里连延/环拱为阳曲罕山之翼)小五
  台山(在榆次县东北三十/里有林峦泉石之胜)凤景小(在太谷县东南/十八里顶有浮)
(图)灰泉山(在太谷县东南二十/里上有谷德将军庙)凤翼山(在太谷县/东南二十)
(三里下有酎泉味甘可/酿酒北流合咸阳谷水)凤皇山(在太谷县南十里/以形似名上有三)
(浮/图)双泉山(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山有双泉故名)竭方山(在祁县东南/六十里一名)
卷四十六 第 55a 页
(顶山周三十里南跨平遥迤/逦接武乡沁源灵石三县界)帻山(在祁县东南六/十里有上帻下)
(帻二山皆周五里金史/地理志祁县有帻山)高峰壑山(在祁县东南七/十里一名云伏)
(脑山盛暑积雪不消山分二支折东北者为/棉岭自麓十八盘方至巅正北者为龙山)牛心
  山(在祁县东南七十里/水泉四匝山顶尖圆)四县脑山(在祁县东南九/十里山巅高广)
(登之见本邑及太/谷榆社平遥故名)紫荆山(在祁县东南一百里山/石五色上出泉汇为大)
(池西崖有赤土洞东崖有银洞/今闭西北有风洞北有温风岭)马鞍山(在徐沟县/西南五里)
(多产/蔬菜)白石山(在徐沟县西五里一名/白石谷白石水出焉)凤山(在徐沟/县西七)
(里中峰高起/两翼若翔)马名山(在徐沟县西十五里相/传汉文帝牧马于此)中隐
  山(在徐沟县西北八里一名中隐谷四围高峰其/山中隐故名中隐水出焉又西北二里有仁山)
  卦山(在交城县西北五里六峰特立如卦/其西为锦屏山绿崖红树灿若锦屏)石壁山
卷四十六 第 55b 页
(在交城县西北二十里一名龙山/又名甘山叠巘周环拱立如壁)狐突山(在交城/县西北)
(五十里上有晋大夫狐突墓两峰相接形如/马鞍一名马鞍山俗谓之放马坪旧出铁)少阳
  山(在交城县西北七十里山海经少阳之山酸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元和志在县西南)
(九十五里高二百丈周回二十里旧志在县西北/五十里/按唐天授中移县治山南却波村治移)
(而南则山为北矣羊肠少阳之方位/元和志盖就未移治时而言非误也)文山(在交城/县西北)
(九十里/文水侧)龙须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龙拊山上有青崖寨南有黑龙洞)
  谷积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形侧立接汾州府永宁州界)黑石楼山
(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黑石攒起如楼阁一/名独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盎泉出其中或曰北)
(汉石盆砦/盖置于此)大阿苏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又南数里为小阿苏山)
  文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六十里相/传元魏孝文帝尝避暑于此)炼银山(在交/城县)
卷四十六 第 56a 页
(西北一百七十/里旧产银铅)刘王(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泉祷雨辄应)
(相传刘渊都离石时尝/游此山亦作刘伶山)交城山(在交城县北一百/二十五里古交城)
(治此寰宇记交/城山出磨石)卧牛山(在交城县东北七里又东/北六里有玉山本名虎头)
(山金皇统/四年改名)羊肠山(在交城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羊肠坂水经注汾阳县北山)
(汉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故仓坂取名通典交城)
(县有羊肠山隋炀帝改为深谷岭元和志在县东/南五十三里岭上有故石墟俗云魏太武帝避暑)
(之所寰宇志郡国志云万根谷山即羊肠坂也皇/甫谧云羊肠塞在龙山即晋阳西北九十里古南)
(河上郡置/关于此)神师山(在交城县东北接阳曲县界/下有东西二洞相去四十里)
  泉山(在文水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隐泉山水经/注隐泉水出谒泉山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
(祷故名谒泉其山石崖壁立崖有石室去地可五/十馀文唯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建二刹泉发)
卷四十六 第 56b 页
(于两奇之问东津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旧志一名商山又名子夏山相传卜子夏退居西)
(河之上即此山有/石窟曰隐堂洞)光统头山(在文水县西南三十/里峰峦高峻日出时)
(其光先/照故名)龙王山(在文水县西五里有/泉甚甘美旱祷辄应)陶山(在文水/县西二)
(十里相近有双峰/山亦名大岭山)石峡山(在文水县西二十五里/其麓名靛头山有石峡)
(洞踰岭西南十馀里/为黄龙洞旱祷辄应)熊耳山(在文水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崇山)
  茆山(在文水县北十三里/山势巃嵷古柏森郁)东山(在岢岚州东二里/连接北山环抱城)
(郭又州南一里有南山东连岚县西接赤坚/岭州西南一里有西山奇峰耸翠石径盘纡)长城
  山(在岢岚州东三里下有/白龙泉流合岚漪河)霸王山(在岢岚州西七/十里产石炭)
  雪山(在岢岚州东北寰宇记在岚谷县东/北四十里长六十里岚朔二州分界)荷叶坪
  山(在岢岚州东北六十里顶平而圆/状类荷叶与宁武府五寨县接界)芦芽山(在岢/岚州)
卷四十六 第 57a 页
(东北跨忻州之静乐宁武府之神池五寨诸县界/发脉于管涔山叠峰耸秀前有小山尖如竹萌多)
(生芦草故名上有金龙/池五龙洞秀峰岭诸胜)岢岚山(在岢岚州东北元/和志在宜芳县北)
(九十八里西北与雪山相接旧志在州东北百里/长百馀里即管涔山也盖岢岚荷叶坪芦芽管涔)
(俱属一山而/支峰别出)桃尖山(在岚县东/南六十里)铜鼓山(在岚县南/五十里上)
(有/砦)黄崄山(在岚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黄芊山又名黄尖山)白龙山(在岚/县西)
(南五十里下有白龙池/又西南十里为大万山)二郎山(在岚县北二十里/又有鸡缺势要等)
(山俱称/险阻)合查山(在兴县东南八十里峰峦耸异/上有龙祠下有龙池祷雨辄应)
  林山(在兴县西南四十里/山势峻拔甲于群山)紫金山(在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麓)
(有圣母泉北麓/石壁有风穴)峨嵋山(在兴县北有三/峰中峰最高)石楼山(在/兴)
(县东北五十里峭壁孤峰高百馀丈四面不可梯/唯句北一小径纡回可达峰顶俯视群山若培塿)
卷四十六 第 57b 页
(然)神林岭(在榆次县东南三十五里地阴/寒盛夏积雪与宝峰山对峙)盘肠岭
(在榆次县东南五十里山/径盘曲如肠多产巨木)黄蛇岭(在榆次县北唐/武德二年刘武)
(周入寇至黄/蛇岭即此)松岭(在太谷县东南三十里由奄谷/入多松桧下有岩穴深丈馀)
  马岭(在太谷县东南七十/里接辽州䄖社县界)白璧岭(在太谷县魏书/地形志阳邑县)
(有白璧岭元和志/在县北七十五里)乏马岭(在岢岚州东南接岚县/界其路崎岖曲折因名)
  巨麓岭(在岢岚州西南五十里接兴县界山多松/一名万松岭或谓之松子岭下有水流入)
(岚漪/河)赤坚岭(在岚县西南/接兴县界)鹿径岭(在岚县北/六十里)龙冈
(在太谷县东北/五里形如卧龙)龙销谷(在阳曲县东南五十里明/初兵下泽潞洪霍时穆尔)
(遣兵驻此以为声援/洪霍特/穆尔旧作扩廓铁木儿今改正)蓝谷(在太原县西/七里通鉴晋)
(永嘉六年刘曜败入晋阳猗卢追之战于蓝谷胡/三省曰蓝谷在蒙山西南县志又有槐子谷在县)
卷四十六 第 58a 页
(西南十五里苇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黄卢/谷在县西十八里井谷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台壁
  谷(寰宇记在榆次县/南六十里出美枣)奄谷(在太谷县东南十五里/长四十里东崖石壁有)
(佛像俗名/千佛崖)四卦谷(在太谷县东南二十五/里谷中有泉分流四派)回马谷
(在太谷县东/南三十里)象谷(在太谷县东南五十二里即古/蒋谷魏土地记晋阳城东南一)
(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咸阳谷(在太谷县南三/十里城濠记秦)
(代赵筑城谷口以咸阳/兵戍之谷因城以名)榆城坂(在榆次县东南三/十里壁立数十仞)
(旁径险仄上有砦下/有县窑昔人避兵处)铜洞(在岚县北十里旧尝采/石炼铜今名铜街埚)
  汾水(在阳曲县西自折州静乐县南流入界南径/太原县又西南径徐沟县又西南径交城县)
(又西南径文水县又南入汾州府平遥县界周礼/职方氏冀州其浸汾潞水经注汾水南径汾阳县)
(故城东南与酸水合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又南径阳曲城西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
卷四十六 第 58b 页
(东南流注之西径晋阳城南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又南径梗阳县故城东又南泾大陵县东于)
(县左迤为邬泽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府志汾水在府城西门外去城里许宋天禧)
(中陈尧佐引流筑堤为上已水嬉之所南至太原/县东十里疏为三十渠分溉民田又西南至清源)
(县东十里有米阳渡又西南至交城县东南十五/里郑村合浑谷水又西南径文水县东五十里旧)
(自县东西南入汾州府汾阳县界明万/历三十九年汾水东徒南入平遥县界)埽谷水(在/阳)
(曲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县西一百二/十里埽谷南流出天门谷入汾水)冽石水(在阳/曲县)
(西北四十里发源/冽石山流入汾水)洛阴水(在阳曲县北三十里下/流入汾水水经注洛阴)
(水出新兴郡西流径洛阴城北又西径盂县故城/南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又西南径阳曲县城北)
(又西南/注于汾)真谷水(在阳曲县北七十里南/过狼孟城西入洛阴水)洞涡水(在/太)
(原县东南自平定州寿阳县西南入榆次县界又/西径徐沟县又西至太原县界入汾一名同过水)
卷四十六 第 59a 页
(俗名小河水经注洞涡水又西蒲水北流注之乂/西与原过水合又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南流径武)
(观城西北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涡津涂水注之/又西到晋阳县南西入于汾元和志洞涡水东自)
(寿阳县界流入榆次县经县南四里又西南入于/太原县界西去县十三里入晋阳县界经县东南)
(二十五里入汾水府志洞涡水径榆次县东十五/里会大涂水又西七里会原过水旧自榆次县径)
(太原县入汾明万历二十九年水南徙南至徐沟/县北五里西南引为嘉平渠至太原县南疏为郜)
(村辛村张花三渠又西/至徐沟县界入汾水)晋水(在太原县西南源出/滴沥泉东流入汾汉)
(书地理志晋阳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水/经注出晋阳西悬瓮山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
(水分为二流北渎即智氏故渠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径旧溪东南出)
(径晋阳城南又东南流入于汾元和志晋水泉初/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为三派其二派即郦道)
(元所言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南流入汾/水唐书地理志太原井苦不可饮贞观中长史李)
卷四十六 第 59b 页
(绩架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县志晋/渠俗谓之北派其馀复分二派中派曰中河又分)
(流为陆堡河南派曰南河会流为清水河/今入城之流已涸馀引为渠以溉民田)牛坑水
(在榆次县东南三十里/悬泉谷西入洞涡水)木瓜水(在榆次县南源出/辽州木瓜岭西流)
(二十里经八缚岭合八縳水又西北流入县注洞/涡水八縳水源出辽州和顺县八縳岭下西入木)
(瓜/水)涂水(在榆次县南有二一曰大涂水源出和顺/县八縳岭西北至县东南十五里入洞涡)
(水一曰小涂水源出鹰山西入大涂水/按水经/注涂水入洞涡在原过水之下今此水反在原过)
(水上流盖水经注所谓涂水/即今金水河而此实蒲水也)回马谷水(在太谷县/东南二十)
(五里源出辽州榆社县黄花岭东经太谷县东南/回马谷因名一名回马河又名五马河经祁县界)
(至文水县东四十里入汾又奄谷水出/奄谷咸阳谷水出咸阳谷俱合回马河)胡谷水(在/太)
(谷县西南西北入/祁县界合侯谷水)象谷水(在太谷县东北西北至/徐沟县界入洞涡水一)
卷四十六 第 60a 页
(名蒋谷水水经注蒋谷水出阳邑县东南蒋溪西/北流径箕城北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合洞涡泽府)
(志象谷河源出辽州榆社县恤张岭下流径太谷/县东北每秋深露寒河水澄澈可鉴毛发径徐沟)
(县南入/金水河)通光水(在祁县东源出县东南帻山北合/太谷县胡城谷水北径县东至县)
(西北入/昌源河)侯谷水(在祁县南源出沁州武乡县北流/径县界又西入汾州府平遥县界)
(一名胡甲水今名昌源河水经注侯甲水发源平/遥县胡甲山又西北历宜岁郊径太谷谓之太谷)
(水西北流径祁县故城南又西径京陵县故城北/元和志胡甲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流入祁县又)
(南入汾州平遥县界县志源出武乡县胡甲山北/流入祁县龙舟谷名龙舟水又名盘陀水北出为)
(昌源渠绕县东北又/西南入平遥县界)伏罴水(在祁县南源出县东/南三十里㐲罴岭流)
(经王斜村亦名王斜/河又北入昌源可)屠沟水(在徐沟县西南十五/里旧名屠谷口两山)
(陡峻如峡夏多/汎涨冬则涸)清源水(在徐沟县西北五里元和/志隋开皇十六年置清源)
卷四十六 第 60b 页
(县因县西清源水为名县志水自平地涌出亦曰/平泉引流溉田水溢则东南入汾又白石水源出)
(白石谷流合平泉又中/隐水出中隐谷入汾)文水(在交城县西北源出/县西北孝文山南流)
(径县西又南至文水县东南入汾水一名文谷水/水经注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而)
(南有泌水注之又南径平陶县之故城东西径其/城内南流出郭又南径县右会隐泉谷水又南径)
(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元和志文谷水出交城县/西南文谷东南流入文水县行八十里经县西又)
(南入隰城县界府志文水有两源一出交城县孝/文山后名浑谷水至文水县谷口开栅二村入汾)
(一出交城县刘王山名西/谷水流至榆城合浑谷水)步浑水(在交城县西/北源出狐突)
(山南步浑谷流径/县西又东南入汾)塔莎水(在交城县东北源出县/东北五十里塔莎谷南)
(径县东南入汾又有福泉水出县东北/一百七十里福泉山亦东南流入汾)泌水(在文/水县)
(北八里水经注大陵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寰宇记谓之神福泉)
卷四十六 第 61a 页
  水(在文水县东北古大陵城东南周十/馀里或以为即水经注所谓邬泽也)龙王堂水
(在岢岚州东二里东山下亦名蒙泉味甘冽明嘉/靖末兵备副使王遴引流入城以资汲饮后堙万)
(历中副使李时芳力/加开浚因名李泉)蔚汾水(在岚县西源出黄崄/山西流入兴县界合)
(诸涧水西/南入黄河)涧河(在太原县南源出寿阳县李家山/亦名赤坑河西南径榆次县会芹)
(谷蒜谷白龙诸水至太原县界入汾芹谷水出榆/次县东北五十里芹谷蒜谷水出榆次县北四十)
(里蒜谷白龙河源出县北二十五里白龙村又有/苏河源出县北四十里清水河源出县北䍐山西)
(孟家井俱西/南入涧河)沙河(在太原县西七里源出风谷山/经晋阳故城南隍中东流入汾)
(又文水县东南亦有沙河源出祁/县界流经文水县云周村入汾)金水河(在榆次/县西南)
(源出太谷县东北大塔山合众泉径榆次县西至/徐沟县入洞涡水即古涂水水经注涂水出阳邑)
(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径/萝磬亭南与蒋谷水合)城南河(在太谷县南源/出马鸣王谷直)
卷四十六 第 61b 页
(扺城下明嘉靖二十三年因/筑城改南五里合咸阳谷水)石佛河(在祁县东南/四十里南坡)
(下流至下中等/村漫流入田)孔河(在交城县东北源出县西北/龙须山东南径马兰城北又)
(东径故交/村南注汾)岢岚河(在岢岚州南源出州东南乏马/岭北流径城南西合巨麓岭水)
(又西经兴县界至县西北五十里入黄河一名岚/漪河寰宇记岢岚河在岚谷县东从岚州宜芳县)
(走马岭下流出去县四/十里西入合河县界)砂河(在岢岚州东北五十/里绕城西南入岚漪)
(河又州北五十里有名源水州城/北有长沟流水俱西南入黄河)清水河(在岚县/东一名)
(綵水河源出县北四十里双松山/经忻州静乐县之楼烦镇入汾水)大贤河(在岚县/南源出)
(县南四十里柳峪村东北/至忻州静乐县界入汾水)南川河(在兴县南五十/里源出合查山)
(西北合蔚汾水又有秋水亦出/合查山西南至临县界入黄河)黄河(在兴县西五/十里自保德)
(州南流入又南入汾州府临县界西岸为/陜西界元和志黄河在合河县西二里)东湖(在/徐)
卷四十六 第 62a 页
(沟县西旧清源县城内白石水所汇东西北三面/临城广居城邑之半有水门通灌稼渠以达汾)
  却月湖(在交城县城内东/南隅广三四顷)煖水潭(在岢岚州东二/里隆冬不冻)
  昭馀池(在祁县东南七里水经注太谷水自祁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即尔雅所谓昭)
(馀祁也方舆纪要昭馀祁薮水久涸卤元至元十/一年浚得细水为昭馀池旁建成汤庙至明又涸)
(本朝顺治九年复溢/按周/礼职方昭馀祁在今介休县界)龙泉(在阳曲县西/北自忻州静)
(乐县入/埽谷水)寒泉(在榆次县东十里水旱不溢/不涸西注洞涡水上有龙祠)难老泉
(在太谷县西相近有善利泉俱大/旱不涸隆冬不冻溉田百馀顷)通会泉(在兴县/东关北)
(冈下自崖间三穴涌/出西南入蔚汾水)黄龙港(在榆次县东北半里/本汉唐故道岁久为)
(霖潦所潴/因疏为港)
 ︹古迹︺燕然故城(在阳曲县西北七十里唐书地理志/贞观六年以苏农部落置燕然县隶)
卷四十六 第 62b 页
(顺州八年侨治/阳曲十七年省)汾阳故城(在阳曲县西北九十里/汉初为侯国水经注汾)
(水又南径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彊为侯国是也后为县属太原)
(郡后汉省隋移阳直县于此因改为汾阳寻省唐/初复置后并入阳曲元和志隋开皇十年移阳直)
(县于今阳曲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为汾阳县因汉旧名也炀帝又改为阳直移今县)
(治武德三年于今县西四十五里分/置汾阳县属并州七年改为阳曲县)狼孟故城(元/和)
(志在阳曲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
(晋末省城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今馀壁犹存通典汉狼孟故城今)
(名黄头寨县志在/县东北六十里)罗阴故城(在阳曲县东北七十/里古洛阴城后为罗)
(阴唐初置县寻省今为罗阴城水经注洛阴水径/洛阴城北魏书地形志阳曲有罗阴城旧唐书地)
(理志武德七年分阳曲/置罗阴县贞观元年省)盂县故城(在阳曲县东北/八十里元和志)
卷四十六 第 63a 页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阳/曲县东北十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为七县以盂丙)
(为盂大夫汉以为县属太原郡后魏省旧志隋开/皇十六年复分汾阳置盂县大业初废今谓之大)
(盂城亦称/大祁城)阳曲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元和志阳/曲本汉旧县今忻州定襄县)
(是也后汉未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六年)
(改为阳直县十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炀帝复改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县治)
(也唐武德七年省故木井城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甃因名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七年改)
(汾阳为阳曲县仍移治阳曲废县旧志宋太平兴/国四年平汉移并州治于阳曲县三交寨遂为郭)
(下县七年又移治唐明镇即今县治后汉阳曲故/城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木井城在县东北七十里)
  晋阳故城(即今太原县治古唐国相传帝尧始都/此周初灭唐成王封其第叔虞于此虞)
(子燮以有晋水改国曰晋左传定公十三年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其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及智伯)
卷四十六 第 63b 页
(攻赵襄子走晋阳卒灭智伯史记秦庄襄王三年/拔赵晋阳置太原郡汉高十一年封子恒为代王)
(都晋阳晋永嘉时为刘曜所陷后魏永熙元年高/欢破尔朱兆以晋阳四塞建大丞相府居之隋大)
(业十二年以李渊为太原留守十三年遂自晋阳/起义定天下元和志晋阳汉旧县属太原郡至后)
(魏不改治并州城中高齐武成帝河清四年移于/汾水东武平六年于今治置龙山县隋开皇十年)
(废龙山县移晋阳县治焉唐因之又府城故老相/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
(明城即古晋阳城左传言董安于所筑高齐后主/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又一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
(晋阳宫隋文帝更名新城又一城隋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文献通考并州后唐为西京又为北)
(京周太祖即位刘崇据河东都其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毁其城移州治于榆次县旧志五)
(代晋天福中以刘知远为太原留守十二年晋主/北迁知远遂即帝位于太原既而赴洛以弟崇为)
(北京留守周广顺元年崇复据晋阳即位是为北/汉宋平刘继元城邑宫阙皆毁废至明洪武四年)
卷四十六 第 64a 页
(复移县治于故唐城之南寻复曰太原即今治/按宋史地理志及文献通考俱谓太平兴国四年)
(并州改治榆次惟寰宇记谓四年即治/阳曲县寰宇记当时所纂自必有据)平晋故城
(在太原县东北二十里旧志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毁其城置新城于城北改曰平晋县九年于)
(县置监务咸平四年升为永利监熙宁三年县省/政和元年复置金大定中废监官止立县事贞祐)
(四年省平晋县兴定元年复置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改为太原县移县治于故唐城南即今治也)
  太原故城(在今太原县东北元和志太原县本汉/晋阳县地高齐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
(移晋阳县于汾水东隋开皇十年移晋阳于州城/中仍于其处置太原县属并州大业三年罢州置)
(太原郡县仍属焉隋未移入州城贞/观十二年还迁于旧治在州东二里)中都故城(在/榆)
(次县东十五里汉中都城在今汾州府平遥县界/后魏移置于此元和志中都故城在榆次县东十)
(里高齐移于废榆次/县城即今县治是也)榆次故城(在今榆次县西北/元和志春秋时晋)
卷四十六 第 64b 页
卷四十六 第 64b 页
(夫祁氏邑左传曰晋灭祁氏分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夫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其城内置清源县)
(重加拓筑/本朝顺治十七/年增修今为旧清源县南关)交城故城(在今交城/县北七十)
(里元和志交城县本汉晋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晋阳县置取古交城为名属并州唐因之天授)
(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故交城县移就却波村/置县志却波村即今县治隋交城县今名古交村)
(在县北汾水/孔河交流处)文水故城(在今文水县东十里元和/志文水县本汉大陵县地)
(后魏于今治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唐因之天授)
(元年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宽/大约三十里旧志宋元符间因水患徙南漳沱村)
(高阜即今治故/城今为旧县都)平陶故城(在文水县西南元和志/平陶城汉平陶县城也)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后魏/改为平遥县徙治京陵在今汾州界)大陵故城(在/文)
(水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十馀里晋平陵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即此赵为大陵)
卷四十六 第 65a 页
卷四十六 第 66a 页
(属并州大业初省入晋阳唐武德元年复置开元/十一年属太原府五代及宋金因之元属冀宁路)
(明属太原府/本朝因之/乾隆二十八年省入徐沟)灵川废县(在交城县东/北四十五里)
(旧唐书地理志先天二年于交城/故县分置灵川县开元二年省)合会废县(在岚/县西)
(南三十里今名合会镇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宜芳县分置合会县九年省)丰闰废县
(在岚县旧唐书地理志宜芳县/武德四年析置丰闰县五年省)太和废县(在兴县/北隋置)
(旧唐书地理志岚州武德四年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九年省贞观三年又置八年又省)
  交城(在阳曲县北十五里李焘长编河东有地名/三交宋史太宗纪太平兴国四年命潘美屯)
(河东三交口寰宇记皇朝平晋移并州于/三交寨阳曲县界县志旧有三交驿今裁)东城(在/太)
(原县东唐书地理志北都城左汾右晋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一年长史李绩筑两城之间有中城武)
(后时筑以/合东城)三角城(在太原县西北元和志在晋阳/县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
卷四十六 第 66b 页
   唐城(在太原县北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都城记云尧所筑叔虞始封此子燮父)
(徙居晋水旁/并理故唐城)捍胡城(在太原县北元和志一名看/胡城在晋阳县北二十三里)
   王陵城(在太原县东北旧县汾水侧今为黄陵村/寰宇记王陵城有晋太原王司马辅冢)
   信都城(在榆次县东十八里北魏时所侨置宋/图经县东乡尝名信都即今来暮乡)
   水城(在榆次县西南二十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知徐吾为涂水大夫杜预曰涂水太原榆次)
(县汉书地理志榆次涂/水乡晋大夫知徐吾邑)武观城(在榆次县西南二/十里陈侃村一名)
(武馆城水经注洞涡水西南流径武观/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径武观之故郛)箕城(在太/谷县)
(东三十五里左氏春秋僖公三十有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曰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水经注蒋)
(谷水西径/箕城北)副井城(在太谷县西南七里战国时/赵人戍守处今曰副井村)
   阳城(在太谷县西南十里今为咸阳村元和/志秦伐赵时筑以咸阳兵戍之因名)洛漠
卷四十六 第 67a 页
  城(在太谷县西北一名萝磬亭亦谓之萝摩亭相/传秦将王剪伐赵所筑唐明皇幸太原置永丰)
(顿兼立青城宫于此今名登丰村水经注涂水径/萝磬亭南元和志萝摩亭俗名洛漠城在太谷县)
(西北十/九里)隆舟城(在祁县东南三十里相传/北汉刘继元筑以拒敌)郜城(在/祁)
(县西南七里一名鹄城今为高/城村相传晋大夫解狐所居)沙城(在祁县西五/里相传慕容)
(垂所/筑)赵襄子城(在祁县西北七里今曰城/赵村元和志在县西六里)秃发城
(在祁县东北二十里相传秃发氏所筑/又有杨六郎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鹅城(在徐/沟县)
(西南二十里元和志在清源县东南二十二里晋/阳秋曰永嘉元年洛阳步广里地陷有二鹅苍者)
(飞冲天白者不能飞刘曜/以为已瑞筑此城以应之)印驹城(在徐沟县西南/五十里汉文帝)
(置牧于交城县/筑此城以印驹)榆城(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地多榆因名)马兰
  城(在交城县北九十里孔河之南汉/魏北齐皆牧马于此今名马兰村)大干城(在文/水县)
卷四十六 第 67b 页
(南十里元和志在文水县西南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其俗谓长兄为大干因以为名)
  栅城(在文水县北二十五里后魏/宣武时所筑今名开栅村)苏孤戍城(在岢/岚州)
(东三十里相传北齐所筑其东北/隅没于水仅存三面今名三角村)安元城(在岢岚/州西五)
(里梁家会/故址犹存)新州城(在岢岚州北五十里/天窊口今有遗址)长城(在岢/岚州)
(北魏书孝静帝纪武定元年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至马陵戍东至土隥元和志)
(隋长城起合河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馀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秀容城(在/岚)
(县南此南秀容也今为秀容都北秀容在今朔平/府界去南秀容三百馀里水经注魏土地记秀容)
(胡人徙居汾阳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元和志秀容故城在宜芳县西三十里刘元海感)
(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徐沟故镇(即徐沟县治九域志清/源县有徐沟镇金史地)
(理志徐沟本清源县之徐/沟镇大定二十九年升)集义村(在徐沟县东十/里唐安禄山反)
卷四十六 第 68a 页
(李光弼复太原本村民/集众举义兵应之故名)屠贾村(在徐沟县西南四/十里相传为屠岸)
(贾故/里)避暑宫(在太原县西南三十里相/传北齐神武帝避暑处)晋阳宫(在/太)
(原县北魏书地形志武定初齐献武王置晋阳宫/元和志晋阳宫在并州城内唐书地理志在北都)
(之西北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按据魏书唐/书所言则唐并州城在后魏并州城东盖太原县)
(本在州城东唐筑东城中城以/联之遂与晋阳俱为郭下县也)白马府(在阳曲县/西北五十)
(里隋置戍之/所谓之故府)竹马府(在太原县又榆次县东八里/有洞涡府东南十里有昌安)
(府太谷县治东有安静府皆唐贞观中置以居府/兵者唐书地理志太原府有府十八曰兴政复化)
(安静洞涡五泉昌安志节汾阳静智信童晋原开/阳清定丰川竹马攘胡西胡文谷城中有天兵军)
(开元十/一年废)受瑞坛(在太原县西北元和志在并州理/仓城中唐书地理志唐初高祖使)
(子元吉留守获瑞石文曰/李渊万吉筑坛祀以少牢)狄梁公故里(在阳曲县/西南二十)
卷四十六 第 68b 页
(里狄村其村内/慈观寺有碑记)万年顿(在太谷县西北十里本名/龙泉顿晋阳记唐开元十)
(年帝幸太原时北都留守杜暹奏曰龙泉地主姓/唐名万年姓符国号名表天长乞改为万年顿从)
(之)讲武台(在太原县西北元和志在晋阳/县西北十五里显庆五年置)凿台(在/榆)
(次县西战国策韩魏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后汉/书郡国志榆次县有凿台元和志在县西四里今)
(为洞涡水所侵无复馀迹旧志又县东五十里有/废台相传冉闵为并州刺史时所筑又有晾马台)
(在县北/十里)筹边楼(在府治内宋冯京/守太原时所建)彤霞楼(在阳曲/县西汾)
(水堤上宋州/守陈尧佐建)棣华堂(在阳曲县西宋韩绛韩缜兄/弟相继守太原时所建李清)
(臣作/碑记)安武堂(在阳曲县西明统志下临汾水/宋时每春秋仲月讲武于此)号令
  堂(在太原县城内唐书地理志晋/阳有号令堂高祖誓义师于此)柏堂(在太原县/城内唐北)
(平王马/燧建)起义堂(在太原县东唐书地理志北都宫/城东有起义堂元和志起义堂碑)
卷四十六 第 69a 页
卷四十六 第 70a 页
(旧为晋水汇处蒲/鱼所钟今久涸)武劳泊(在文水县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赐名朱雀泊)
(又县东南二十里/有伯鱼泊今皆涸)战壕(在徐沟县东一里相传唐/太宗与刘黑闼战于此)
  御井(在太原县西世传宋太/祖下河东饮马于此)
 ︹关隘︺天门关(在阳曲县西北六十里唐书地理志阳/曲县有天门关宋史高继宣传赵元昊)
(寇麟府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府志天门陵/井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山之西)
(尽为陵井山势险阻旁有深沟稍上有石梯可二/丈许新志明崇祯十六年筑安民堡于此与陵井)
(红土桥共相犄角旧有巡司/本/朝乾隆三十二年移驻清源城)马岭关(在太谷/县东南)
(七十里马岭上其地控扼要险自昔为戍守处唐/书地理志岭上有长城自平城至鲁口三百里贞)
(观元年废太平寰宇记路通古邢州明统志路通/直隶顺德府界曹学佺名胜志五代梁伐太原刺)
(史张归厚自白/马岭关入即此)龙舟峪关(在祁县东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沟两壁)
卷四十六 第 70b 页
(皆山旁有胡甲水/旧有巡司今裁)蔚汾关(在兴县东唐书地理志/岚州合河县东有蔚汾)
(关北有合河关元和志/在合河县东七十里)合河关(在兴县元和郡县/志在合河县北三)
(十五里唐开元八年并州长史张说出合河关掩/击叛羌大破之宋庆历元年赵元昊陷丰州遣兵)
(绝麟州饷道议者请弃河外保合河津金史地理/志岚州合河县有合河津镇即此新志在兴县西)
(北七/十里)洪谷堡隘(在岢岚州南四十里唐书僖宗纪/乾符五年崔季康及李克用战于)
(洪谷宋史地理志岚谷县有永和洪谷等砦通鉴/注岢岚军南有洪谷今为洪谷堡隘路出汾州府)
(永宁/州)天涧堡隘(在岢岚州北五里路通朔平府朔/州两山并峙深狭如涧俗名暗门)
(子又有于坑堡隘在州西/北八十里路通保德州)石岭关巡司(在阳曲县/东北一百)
(二十里北去忻州四十里为并代云朔要冲势甚/险固唐武德三年突厥窥晋阳自石岭以北皆留)
(军戍之至德中置石岭军宋开宝二年太祖征晋/阳辽师来援命何继筠将兵赴石岭关拒却之太)
卷四十六 第 71a 页
(平兴国〇年以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断燕/蓟援师元至正二十年命博落特穆尔守石岭关)
(以北察罕特穆尔守石岭关以南明初常筑土城/戍守后圯万历二十二年改为石筑延袤二百丈)
(有奇置巡司于此今因之/博洛特穆尔旧作孛/罗帖木儿察罕特穆尔旧作察罕帖木儿今并改)
(正)清源乡巡司(在徐沟县西三十三里/本朝乾/隆三十二年移天门关巡司驻此)
  故交村巡司(在交城县东北九十里与静乐阳曲/接界当神师羊肠两山之奥左汾右)
(孔二河夹之/本朝康/熙四十年设巡司驻此)百井镇(在阳曲县北四十/里一作柏井宋书)
(地理志阳曲县有百井砦府志今城东北/七十里有柏井铺或以为即古柏井镇云)源涡镇
(在榆次县东八里又东阳镇在县南三十里永康/镇在县西南三十里皆有堡城又王胡镇在县北)
(八里四镇皆大聚落/为商旅止宿之地)什贴镇(在榆次县东北五十/五里接寿阳县界寿)
(阳山道又为/井陉驿道)范村镇(在太谷县东/本朝乾隆/四十三年设主簿驻此)
卷四十六 第 71b 页
  洪镇(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南倚双泉/山又县东北三十里有白圭镇)盘陀镇(在祁/县东)
(南五十里宋史姚古传靖康元年金人进兵迎古/遇于盘陀县志又有来远镇在盘陀东南去县七)
(十里有寨在东山巅明嘉靖/间设四面临沟上垒石桥)团柏镇(在祁县东南/六十里东接)
(太谷南接武乡金史地理志祁县有团柏镇亦曰/团柏谷新志又北关镇在县东南九十里相传宋)
(太祖取河东克/金锁关即此)贾令镇(在祁县北十五里以春秋/时晋大夫贾辛名旧置贾)
(令驿明嘉靖十二年移置城西因筑堡于/此其北又有新韩镇明万历二十五年建)故驿镇
(在徐沟县北十里又尧城镇在县西南三十/里高白镇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名蒿泊镇)孝义
  镇(在文水县/南三十里)东村镇(在岚县东南四十里有堡又/大贤镇普明镇俱在县南合)
(会镇在县西南上明镇吸百里镇大/蛇头镇俱在县西河口镇在县北)交城营(在交/城县)
(西城外/本朝康/熙十一年创设)埽峪村石寨(在阳曲县西北九/十里陵井口天门)
卷四十六 第 72a 页
(关之险/要也)阳兴寨(在阳曲县东北一百里宋史地理/志阳曲县有百井阳兴二寨府志)
(阳曲县境内堡寨凡七/十馀所皆为防禦要地)晋安寨(在太原县故晋阳/城南亦曰晋安乡)
(史略注晋安寨在太原县/西南三十馀里晋祠南)圣贤寨(在榆次县西北/二十里砖井堡)
(后又阳壁寨中平如砥四面深沟惟东一径仅/容旋轨麓台寨即沟为堑旁通曲径中平衍)
   头寨(在榆次县北十五里又训谷寨/在县东北二十里形险天成)杏林寨(在太/谷县)
(东十里又奄谷寨在县东南十五里东咸阳寨在/县西南十里朝阳寨在县东北十里又东北有牛)
(许塞东贾寨阎村/寨俱明嘉靖间置)安寨(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双/泉山巅明嘉靖间置)
   壁寨(在交城县西北石壁山上一岭孤高下视沟/谷极为险峻又县西北有卢头寨拔水寨西)
(南有三山寨三层寨皆高百/馀大壁垒巉岩仅通单骑)水泉寨(在交城县北/一百里故交)
(村又龙头寨在县北一百二十里/皆高百馀丈周围石崖仅通一径)马西寨(在文水/县西隐)
卷四十六 第 72b 页
(泉山上因山设险堰石为城/周三里明嘉靖十九年置)寒光寨(在岢岚州北/五十里金史)
(地理志岚谷有寒光堡新志作韩光寨/又州东南有天牢寨西南有温泉小寨)火村寨(在/岚)
(县北二十五里有城周三里明洪/武九年调振西卫官军守禦寻罢)鹿径岭寨(在岚/县北)
(六十里旧有/巡司今裁)安民堡(在阳曲县西北六十里天门/关又全民堡在县西北八十)
(里陵井驿俱明崇祯十六年筑又新城村堡永/安堡向阳堡镇城堡俱在县西北皆民堡也)
  土桥堡(在阳曲县东北八十里当盂县寿阳孔道/其地焦卤无居民明崇祯中筑生民堡于)
(此以备守禦又范家堡辛庄堡三/和上堡三和下堡俱在县东北)小店堡(在太原/县东十)
(五里东至榆次砖井村墩汎二十里南至徐沟同/戈村墩汛三十五里北至阳曲老军营墩汛二十)
(五里东北至阳曲亲贤村墩/汛十七里乃太原四达道也)郑村堡(在太原县东/三十里其东)
(为西贾堡接榆次县界又县西南/有故驿堡枣园堡东北有许东堡)东庄水堡(在太/原县)
卷四十六 第 73a 页
(南八里周二里因晋水为濠甚险固其西南有王/郭村堡姚邵堡高家堡又县东南有南格堡其东)
(为张/花堡)董茹堡(在太原县西北十三里其北为南堰/堡又北为义井堡又西为北堰堡因)
(山为险高/数十丈)嘉节堡(在太原县东北汾河东岸其南/为孙家寨堡其东为贾家寨堡)
(折而西为巩家堡/又西北为范家堡)东郝堡(在榆次县东南十里又/长寿堡开白堡陈胡堡)
(俱在县南怀仁堡马村堡张/庆堡胡乔堡俱在县西南)使赵南堡(在榆次县/西北八里)
(外为驰道环甃以砖门以铁为之南北建楼四隅/置铺稍北又有北堡又杨盘堡在县西北十五里)
(砖井堡在县西北二十里/皆明嘉靖二十一年筑)惠安堡(在太谷县东南/十八里又东南)
(有桃园堡四卦堡回马堡又白村堡郭村堡俱在/县北登丰堡在县西北胡村堡小常堡东里堡西)
(薄堡俱在县东/北皆民堡也)武村堡(在太谷县东北临象谷水/三面石崖势极险阻唐武)
(德初筑为戍守处又阳邑堡在县东洸村堡白城/堡俱在县西南上善堡在县北太白堡在县东北)
卷四十六 第 73b 页
(皆官/堡也)武乡堡(在祁县东二十里又温曲堡东六支/堡在县东南南谷丰堡在县西北高)
(村堡王村堡西六支堡谷恋/堡在县东北皆明嘉靖间筑)怀远堡(在徐沟县西/南又有楚王)
(堡在/县南)靖安堡(在交城县西北百四十里明崇祯三/年建营设守备十一年筑堡后移驻)
(文水县之开栅镇/本朝康熙十年/复设守备驻此雍正十年改设都司)孝义堡(在文/水县)
(南十三里其南二里有孝义墩接交城县界又县/东南有仁义堡西南有岳青堡俱明嘉靖时置)
  开栅堡(在文水县北二十五里开栅镇接交城县/界周四里其半为文峪水所啮毁又县东)
(有原东堡接祁县界西南有青泉堡云州村/有云州东西二堡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置)三井
  堡(在岢岚州西北四十里元为岢岚镇立巡司/明废为三井村万历中于村北复设三井堡)
  鸢堡(在岚县西北六十里乏马岭宋史地理志宜/芳县有飞鸢堡/按明初为乏马岭寨洪武)
(九年调振西卫/官军守禦寻罢)界河口(在兴县东六十里路通岢/岚州明初设巡司后裁)
卷四十六 第 74a 页
  黑峪口(在兴县西五十里即黄河官/渡通陜西神木榆林诸处)孟家峪(在兴/县西)
(南五十里黄河崖路通陜西/神木县明初置巡司后裁)陵井驿(在阳曲县西/北八十里金)
(史地理志阳曲县有陵井驿/后讹陵为凌旧有驿丞今裁)成晋驿(在阳曲县北/七十里旧有)
(驿丞/今裁)鸣谦驿(在榆次县北二十里西去府城五十/里明景泰七年筑城周三里许门三)
(池绕其外/本/朝设驿丞后裁)盘陀驿(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子洪/镇明洪武三年建七年尝)
(置盘陀递运所于此/本/朝初设驿丞乾隆七年裁)同戈驿(在徐沟县北关/外西隅即洞涡)
(字之讹也/本朝初/设驿丞雍正七年裁)王封村(在阳曲县西四十里/本朝设巡检乾隆)
(二十二年/改设同知)岔口村(在交城县北一百十里北至静/乐天成川四十里明天启间曾)
(建营房于孔河都岔口诸/村防兵二百守备统之)柳林(在太原县东南三/十里县志今县东)
(十五里有柳林庄又/东南有东柳林庄)
卷四十六 第 74b 页
 ︹津梁︺汾桥(在阳曲县东一里水经注魏土地记曰太/原城东汾水上旧有梁襄子解衣之所元)
(和志汾桥架汾水即豫让刺赵襄子/处桥长七十五步广六丈四尺今圯)迎泽桥(在阳/曲县)
(南门外明万历中建府志又有承恩桥在南门外/宜春桥迎晖桥在东门外振武桥阜成桥在西门)
(外镇远桥拱极桥在/北门外皆因门得名)赤桥(在太原县南七里晋水/北渠上旧名豫让桥宋)
(太祖凿卧虎山血/流成河因更今名)清跨桥(在太原县南八里跨晋/水上晋水一名清水因)
(名)柳林庄桥(在太原县南汾河上又汾/河上有南屯桥小店桥)源涡桥(在/榆)
(次县东八里/甃石为之)万春桥(在榆次县南一里许旁翼以/栏其下垒石为洞中平如砥)
(又南有郭村桥修文桥东南有中郝桥/三桥皆架木覆土水涸则成水涨则撤)张庆桥(在/榆)
(次县西南二十里竖巨石为梁绕以石槛四周坚/致又永康桥在县西南三十里乃徐沟县之通京)
(道又永济桥/在县西十里)流村桥(在榆次县北二十/里明万历中筑)什贴桥(在/榆)
卷四十六 第 75a 页
(次县东北四十里桥跨/深沟积土为之无水患)永济桥(在太谷县南门外/明成化中建又西)
(门外有济民桥嘉靖中建北/门外有利涉桥万历中建)韩令桥(在祁县南门/外又团柏桥)
(在县东南团柏镇又涧/村桥在县东南二十里)上段桥(在祁县西二十里/又贾令桥在县北)
(十五里皆以土木结搆/夏初则撤秋杪复修)米阳桥(在徐沟县西因未/阳渡为名又有孔)
(村桥青堆桥俱跨汾水上/秋冬架木为之夏则撤去)通济桥(在交城县东门/外又南城桥在)
(县城南八里秃尾河/广仁桥在县北门外)交河桥(在交城县古交村汾/孔交流之会/本朝)
(康熙四十/七年建)朝阳石桥(在文水县东门外又县南门/外有连城桥/本朝康熙十)
(一年用石重搆县西门外有乐成桥北门外有通/济桥俱甃砖石又广济桥在县北文谷善济桥在)
(汾水/上)通济桥(在岢岚州东又岚/猗桥在州南门外)通惠桥(在兴县城/内通惠水)
(上又利涉桥在东门外通惠泉/水经流桥下明嘉靖中石甃)汾河渡(在阳曲县/西南十里)
卷四十六 第 75b 页
(道通太原县秋夏置/船冬春为木桥以渡)
 ︹堤堰︺捍水堤(在榆次县有三一在县西南怀仁村一/在县南王郝村一在县南西长寿村明)
(万历中筑皆因涂/水暴涨筑堤捍之)护城堤(在徐沟县南明万历/初筑以禦象谷水)
  堤(在徐沟县北延袤七里明万/历四十一年筑以禦小河水)沙堰(在太原县西/七里风谷口)
(旧筑以障风谷水后/圯明正德七年修筑)白石堰(在徐沟县西三十五/里明洪武中筑以捍)
(白石/水)瓦窑官堰(在交城县西北五里元至正中筑/本朝康熙七年知县赵吉士重)
(修垒石为堤障水南流长百五十/馀丈夹岸置柳固堤名卧虹堤)瓷窑官堰(在交/城县)
(东北五里元至正初筑以防搭沙/河之冲后圮/本朝康熙初重筑)风峪口沟(在太/原县)
(西五里/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开)上戈渠(在榆次县东十八里又/南要双村牛耕三都诸)
(渠皆引洞涡水永春中郝小东关王村杨村万春/偃武怀仁王郝张庆永康陈胡诸渠皆引大涂水)
卷四十六 第 76a 页
(胡乔渠西河堡渠皆引小涂水要村渠德音渠沙/渠皆引金水河水长寿渠引牛坑水西荣使张使)
(赵杨盘鸣李洪水诸渠皆引涧河水砖井沙河小/谷口诸渠皆引山水秋村渠引寺峪河水沙沟村)
(渠引沙河水皆/滋灌溉之利)沙渠(在祁县东又有小沙大东胡/帐范公诸渠俱在县东子洪)
(鲁村龙济诸渠俱在县东南官渠斜渠贾令渠俱/在县东北皆引昌源河水以溉田又南梁渠在县)
(东南引通光/水以溉田)灌稼渠(在徐沟县西旧清源县东门/外泄城内东湖水以达于汾)
(又广济渠在县西二十七里永济/渠在县西十八里皆引汾水溉田)分水渠(在徐沟/县西北)
(又救荒渠在旧清源县西南/俱/本朝顺治十七年开浚)甘泉渠(在交城县西/南自文水县)
(流入又石堠渠官/渠皆引文水溉田)新渠(在交城县北引磁/瓦二河水以溉田)青高村
  渠(在文水县东/本朝雍正二年自青高村至尹/家社开引渠二道东城村河自辟数十丈袤二)
(十五/里)栅城渠(在文水县西北唐书地理志文水县/西北二十里有栅城渠贞观三年民)
卷四十六 第 76b 页
(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数百顷西十里有长渠武德/三年汾州刺史萧顗引文水南流入汾州东北五)
(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荡沙渠二十里有灵/长渠千亩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皆开元二)
(年令戴谦所凿县志今引汾水溉田之渠五曰广/济曰永济曰永会曰原开曰乌麻皆在县东南引)
(文水溉田之渠七曰常稔曰广济曰甘泉曰洪桥/曰清水曰崇通曰青龙皆在县东北又有永赖渠)
(自文谷口南崖下凿石穿/涧并西山引文水入城)
 ︹陵墓︺︹周︺叔虞墓(在太原县西南十五里马鞍山俗谓/之晋王墓又曰晋王岭寰宇通志叔)
(虞子燮父葬在县治/东南人呼晋侯墓)祁奚墓(在祁县又见绛州魏/书地形志祁县有祁)
(奚墓元和志在县西之高城镇县志/在县南荣仁村子祁午墓在其右)阎没墓(在徐/沟县)
(西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在清源县西南三里)狐突墓(在交城县西北狐/突山山上有祠祷)
(雨最/灵)︹汉︺周党墓(在祁县东南魏书地形志祁县有/周党冢元和志在县东南四里名)
卷四十六 第 77a 页
(胜志县东南十里小韩/村汉周党宅墓在焉)温序墓(在祁县西北修善/村后汉书温序传)
(序为隗嚣别将荀宇所拘劫伏剑而死光武命送/丧到洛阳赐城旁为冢地子寿梦序告之曰久客)
(思乡里寿弃官上书乞归葬帝许之乃反旧焉唐/章怀太子注序墓在今并州祁县元和志在县西)
(北四/十里)王允墓(在祁县西北修善村后汉书王允传/献帝思允忠节改殡遣送还本郡)
  ︹晋︺冉闵墓(在榆次县东/南二十里)︹南北朝︺︹魏︺郭祚墓(在榆次/县东八)
(里源/涡村)蛮王墓(在徐沟县南四十里相传后魏正平/初蛮王梅安来朝道卒葬此今名青)
(堆)︹北齐︺斛律金墓(在太原县西/南十五里)可朱浑元墓(在榆/次县)
(东源/涡村)唐邕墓(在祁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隋︺韩子诞墓
(在文水县/南十九里)︹唐︺李良臣墓(在榆次县西北十里子光/进光颜孙昌元等皆祔前)
(有石柱二碑二极高阔金石文字记安定郡王李/光进碑令狐楚撰嗣子李元书太尉李光颜碑李)
卷四十六 第 77b 页
(程撰郭虔正书/今俱在榆次县)温大雅墓(在祁县东南五里名胜/志大雅与其弟彦博俱)
(葬县之东/北有碑)李淳风墓(在徐沟县北/十里同戈村)︹五代︺︹唐︺周德威
  墓(在阳曲县/西北十里)符存审墓(在太原/县西南)李存孝墓(在太原/县西七)
(里风/谷口)李存进墓(在太原县东/北三十里)张承业墓(在交城县/西南十五)
(里洪/相村)︹晋︺史匡翰墓(在太原县东北三十里金石文/字记驸马都尉史匡翰碑陶榖)
(撰阎光远行书今/在太原县皇陵村)︹北汉︺刘氏墓(在太原县西南三/十里天龙谷中或)
(云北汉主刘/崇等葬所也)︹宋︺邢昂墓(在太原县晋祠南原上昂/太原人高蹈不仕寇准文)
(彦博陈尧佐范仲/淹皆有诗刻石)折克行墓(在岢岚州西北一里/其地有折氏家祠)
  ︹金︺刘明达墓(在太谷县北水秀村东七里明达养/母至孝金贞祐中封金吾上将军通)
(志入唐/代误)︹元︺郝天挺墓(在交城县/北二十里)︹明︺薄彦徽墓(在阳/曲县)
卷四十六 第 78a 页
(东四十里/北山头)周经墓(在阳曲县西/三里裴村)晋宪王墓(在阳曲/县西北)
(三里/刘庄)王琼墓(在太原县西北/七里蒙山之麓)晋恭王墓(在太原县/东北三十)
(五里驼/山之阳)
 ︹祠庙︺忠烈祠(在阳曲县城内三桥街/本朝顺治七/年建祀姜镶叛逆时死节诸臣自巡抚)
(都御史祝世昌以/下共三十九人)昭忠祠(在阳曲县城隍庙/本朝嘉庆八年建)
  鸣犊祠(在阳曲县西北四十里冽石山一名冽石/庙宋封英济侯府志庙中有木在神龛中)
(状如沈香蚊蝇不敢近俗名辟蝇木又/有碑扪之光润洞照人影俗名透玲碑)介子推祠
(在太原县东五里水经注汾水西径晋阳县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魏书地形志晋阳有介)
(子推/祠)赵襄子祠(在太原县南五代史唐潞王从珂/与石敬塘同入庙中神像屹然起)
(立)晋祠(在太原县西南十里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祀唐叔虞叔虞封唐子燮因晋水更国)
卷四十六 第 78b 页
(号因以名祠魏书地形志悬瓮山晋水所出有晋/王祠水经注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
(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㬢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北史齐纪天统五年改晋祠为大崇皇)
(寺元和志在县西南十二里姚最叙行记晋祠碑/在乾阳门街开元十一年明皇幸并州所立御制)
(并书金石录唐高祖起兵祷于晋祠贞观二十年/太宗为立碑今尚矗立覆以亭县志晋祠内又有)
(晋源神祠旧名女郎祠宋天圣中建历代祈雨甚/灵故加封号内有古柏通志引宋史太原城西十)
(里谷中有娘子庙太平兴国四年曹翰从征太原/军中乏水往祷之穿源得水人马以给当即晋源)
(神/按北史薛孝通诣晋祠独不拜曰此乃诸侯/之国去我何远是当时所祠者叔虞非水神也志)
(称宋天圣间建女郎祠于水源之西殆即所谓娘/子庙者与叔虞合祠当在此时一祀晋水源之神)
(一祀晋始封之君后人或以其加封圣母疑为/叔姜则传讹已甚宜洪武初之改称今号也)
  铎祠(在太原县西/门外明时建)原过祠(在榆次县东祀赵襄子/臣原过水经注原过水)
卷四十六 第 79a 页
(西阜上有原过祠栋宇虽沦攒木犹茂/元和志在榆次县东九里俗名原公祠)麓台山祠
(在榆次县东南元和志俗名智伯祠在麓台/山上县志其下有神头村相传为智伯墓)诸葛
  武侯祠(有二一在太谷县南十三里/咸阳谷一在徐沟县东贾村)赵简子祠(在/徐)
(沟县西北三十五里平/泉村元至正四年建)里克祠(在徐沟县西北四/十里仁山之巅金)
(大定十/年建)狐突祠(在交城县北狐突山下宋景祐中/赐额忠惠祠/按阳曲太谷徐沟)
(文水四县俱有祠庙又徐沟/县有狐偃庙在县南内道村)广应王神祠(在兴县/南合查)
(山上有龙池旧建合溪龙王/庙明洪武七年改称今号)五龙祠(在兴县东北/十里又龙母)
(祠亦在/县西北)八蜡庙(在阳曲县南/郭官亭东)汾神庙(有二一在阳/曲县西门外)
(以尹铎董安于配一在太原县晋泽南曰汾水川/祠金天氏有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
(后人立祠祀焉县志本名台骀庙唐时节度/使卢钧改今名宋掌禹锡有昌安公庙碑记)汉文
卷四十六 第 79b 页
  帝庙(在阳曲县东北按汉纪文帝初封代都晋/阳二十三年尝如太原故后人立庙祠之)
  汤庙(在祁县有二一在县东南七里昭馀祁故地/元至正中建岁旱土人爆沙聚祠中置瓶其)
(上以祷雨得水辄应一在县东南三/十里子洪镇南双泉山金大定中建)帝尧庙(在徐/沟县)
(西二十里尧城/镇元至正中建)魏孝文帝庙(在交城县西北寰宇/通志县西有孝文山)
(乃魏道武牧地孝文魏贤/君人思其德故立庙于此)樊哙庙(在交城县西北/瓦窑河东相传)
(哙从高祖攻韩王信于代北道过交/城后人立庙以祀一名舞阳侯庙)子夏庙(在文/水县)
(有三一在商山阳一/在南武都一在乐村)
 ︹寺观︺崛𡼱寺(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唐贞元中/建有李克用父子题名刻石)寿安寺
(在阳曲县治东宋大中祥符中/建有真宗御制碑字多剥落)天龙寺(在太原县/西南三十)
(里北齐皇建元年建内有石室二十四龛石佛像/四明嘉靖二十五年于西岩凿石洞三龛以避寇)
卷四十六 第 80a 页
  童子寺(在太原县西十里龙山/上北齐天保七年建)法华寺(在太原县/西北十五)
(里北齐天保三年建赐额开化寺/有五代苏禹圭王好古所撰碑)永寿寺(在榆次/县东源)
(涡村汉建宁初建唐元和十二年自村东/移置今所宋大中祥符初增建经阁浮图)永安寺
(在交城县西北二十五里石壁山南北魏廷兴三/年建太和中修有甘露之应唐贞元十二年重修)
(甘露复降赐名石壁永安寺元和七年甘露又降/赐名龙山石壁永安禅寺内有甘露坛殿后东北)
(由石磴而上有千佛阁李白书壮观二字扁于上/寺后北岩下有龙潭泉俗传古龙潭禅师演法于)
(此)云际寺(在岢岚州西四十/里宋宣和三年建)庆安寺(在兴县西北/冈元至元十)
(四年/建)天庆观(在阳曲县治东南元中统中建内/有通明阁高数丈明洪武中建)
  春观(在太原县西南宋延祐元/年建有学士陈俨碑记)昊天观(在太原县/西十五里)
(龙山绝顶唐贞元中建内有石室/八龛明洪武中并北极观入焉)神霄玉清观(在/岢)
卷四十六 第 80b 页
(岚州治东宋徽宗御/制并书碑刻俱在)栖霞观(在兴县东北冈/上金明昌中建)
卷四十六 第 81a 页

                         纂修官(臣)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莼/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臣)徐 堉恭 校
卷四十六 第 81b 页

;